读《江泽民文选》创新的关键在人才有感

时间:2019-05-12 21:25: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江泽民文选》创新的关键在人才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江泽民文选》创新的关键在人才有感》。

第一篇:读《江泽民文选》创新的关键在人才有感

文章标题:读《江泽民文选》创新的关键在人才有感

江泽民同志在这篇文章中一再强调要坚持创新,勇于创新,他以唯物主义的科学发展观阐述了创新的重要意义。并从中列举了许多科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在青年时期就确立和完善了自己的伟大成果。

高校是培养国家优秀人才的集中地,许多优秀的人才来自于大学。因此我们高校有

责任努力创造开拓创新的氛围和机制,为培养创新性人才搭建良好的平台。胡锦涛同志在今年的中科院和工程院大会上也特别强调了建创新国家关键在人才,他特别强调要完善培养体系,从教育这个源头抓起,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要求,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加强素质教育,努力建设有利于创新型科技人才生长的教育培养体系。

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感觉当前高校中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

1、当前,大多高校中已成立了科创中心等孵化基地,但相关部门重视程度不是很高,相关的宣传也不是很到位,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参与度较低;

2、当前学校普遍实行大平台教育,即倡导通才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空间,大平台教育带来不利的一面就是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从而使学生大多时间花在了必修课的修读上,从而没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创新实践;

3、学校应该努力创造更多的空间来容忍另类的存在,创新需要我们敞开胸怀来培养乃至呵护,以画家为例,往往一个伟大的画家他倡导的流派都是在他去世若干年后才产生深刻的影响,而目前的大学管理中,缺乏另类存活的土壤;

4、应该给予创新更多的时间来完成,当前的高校中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不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往往将创新推向了另一个极端。

《读《江泽民文选》创新的关键在人才有感》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读《江泽民文选》创新的关键在人才有感。

第二篇:《江泽民文选》十大创新用语

实践没有止境,解放思想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要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基本规律。用发展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这就是按规律办事,也是对待马克思主义唯一正确的态度

学习《江泽民文选》(以下简称《文选》),应着力把握其理论体系,更应学习其创新精神。为此,我们从《文选》众多的创新性理论观点中撷取比较有代表性的十大创新用语,以此透视《文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创造性发展。

党的历史方位:理解和把握整个《文选》思想脉络和理论观点的钥匙

党的历史方位是《文选》为概括我们党的执政条件而提出的一个重要用语,是理解和把握整个《文选》思想脉络和理论观点的钥匙。尽管这个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的概括最终完成于党的十六大报告,在《文选》若干理论观点中形成时间相对较晚,但它却是支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基石。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十六大报告对这一用语的深刻内涵作了准确概括:“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学习领会《文选》,对这个概括全面理解、深刻把握,至关紧要。

“三个代表”:《文选》中最具有重大和深远意义的核心用语

“三个代表”是江泽民同志面对党的历史方位变化对我们党如何执政问题作出的集中回答,是《文选》中最具有重大和深远意义的核心用语。在党的历史方位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究竟应当如何执政?江泽民同志指出,总结党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人民的利益而不懈奋斗。在新的历史时期,只有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我们党才能获得最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与时俱进:《文选》的哲学基础和理论精髓

与时俱进是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是《文选》的哲学基础和理论精髓。面对党的历史方位变化,我们党究竟怎样才能做到“三个代表”?江泽民同志的回答是,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与时俱进,就是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江泽民同志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能否始终做到与时俱进,从根本上决定着我们党能否做到“三个代表”,进而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与时俱进的关键在于理论创新,为此,必须适应实践的要求,以实践来检验一切,坚持“三个解放出来”,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党的先进性:不能仅从抽象的党的性质的角度去理解

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重要概念。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但是,什么是党的先进性?执政以后的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包括我们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上出现了重大失误,表现在,仅仅从抽象的党的性质的角度理解这个问题,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党的实际作用。江泽民同志的贡献在于,他强调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把它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这样一种崭新认识,凸现了党的先进性在整个党的建设中的主题位置,澄清了在执政党建设问题上的一系列模糊理解,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执政为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价值归宿

执政为民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执政条件下的崭新概括,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价值归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执政为什么必须做到“三个代表”?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我们党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始终是全部奋斗的根本目的。党只有做到“三个代表”,才不会偏离这个根本目的。同时,只有做到“三个代表”,党才会获得最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因此,江泽民同志指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本质是坚持执政为民。

“第一要务”:《文选》对发展在我们党的执政实践中的地位所作出的鲜明概括

“第一要务”是《文选》对发展在我们党的执政实践中的地位所作出的鲜明概括,突出强调了发展在执政党的执政实践中的关键位置。我们党在执政的条件下做到“三个代表”,从中心任务的角度看,切入点在哪里?总结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经验教训,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富国强民都无从谈起。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能不能解决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为此,推动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位的历史责任和执政使命。江泽民同志用简明的语言把它概括成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当然,这个发展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是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我国政治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推动中国社会全面发展,政治发展和改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我国政治发展和政治改革的目标是什么?江泽民同志深入探索,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概念,并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我国政治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江泽民同志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必须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巩固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推动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推动经济发展。推进经济发展,最关键的又在于解决经济体制问题。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深化对计划和市场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在邓小平同志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上宣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重大战略决策,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两个先锋队”:党的性质的核心内容

在新的历史时期,适应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要求,着眼于推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保证我们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做到“三个代表”。十六大党章明确把“两个先锋队”作为党的性质的核心内容。在新时期,我们党之所以对党的性质的概括作这样的调整,主要是因为,着眼于落实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根据党的历史方位的要求,明确在党的性质中突出“两个先锋队”,切合我们党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符合时代要求,有利于我们党始终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有利于拓展党的工作的覆盖面,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有利于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文选》在党的建设问题上的创新性概念之一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文选》在党的建设问题上的创新性概念之一,是对执政党建设理论的一个重大贡献。在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要着眼于提高党的生机和活力,但是更重要的应该是党在推进历史前进的进程中发挥实际作用。江泽民同志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突出提出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两大历史性课题:一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二是提高党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他突出地把执政能力建设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为创造性地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三篇:读文选有感

读《文选》品人生

——品读古代士人内心世界

文如其人,文章展现的是作者的内心。

中国最早的诗文选集,我国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诗文选集,诗文分类的典范和开先河者,以一本书而成为一门学问的少有著作之一,士人学习诗赋的范本。《文选》的编选者萧统。萧统一生勤奋读书死后谥号昭明,世称昭明太子,他所编选的《文选》也因此被称为《昭明文选》。由魏、晋到齐、梁,是中国文学史上各种文选形式发展并趋于定型成熟是时期,作家和作品数量之多远远超过前代,同时也反映出了古代不同阶段士人的内心世界。《文选》收录了从先秦到梁代八九百年间一百三十位作者的五百一十四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全书所选作品来看,萧统有意识地把文学作品和学术作品区别开来,反映了当时对文学作品认识已趋于明朗。文选中的诗文也反映出了不同时代的作者的内心世界。在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士人身上所共有的相同点,也可以看到他们在各自不同命运上的不同点。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么我们就从文选中来看看那些古代士人的内心世界吧。

一、读《报任少卿书》看司马迁的史家风范

(一)背景

1、写作背景

《报任少卿书》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信,见于《汉书·司马迁传》及《文选》卷四十一。征和二年朝中发生巫蛊之乱,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军大战于长安,当时任少卿担任北军使者护军,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任安入狱后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搭救自己。直到任安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在这封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叙述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所以,这封信是一篇研究《史记》和司马迁的生活、思想的重要文章。

2、社会背景

司马迁所生活的汉武帝时代,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一个强盛的时代,一个气势宏大,蓬勃发展的时代。

经济上,经过高祖、惠帝、文帝和景帝几代人七十余年的努力,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汉初的“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盖藏”这种普遍的衰败与凋敝转变到汉武帝即位时的“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的繁荣景象。经济的繁荣不仅促进了西汉政权的巩固,而且促进了学术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也为司马迁撰写《史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政治上,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削弱诸侯王的措施,使封建的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西汉王朝在政治上达到极盛。西汉王朝达到了空前的统一,同时在学术思想方面也强烈地反映出来。在这种开放的社会环境中,个体特别是文人志子有着生生不息的欲求激情、想象力和创造性。[8]文人士大夫们充满信心地想为国家为社会作出一份自己的贡献,在这种情况下,司马迁以著述《史记》为己任,是很自然的。

文化上,秦灭六国之后,推行焚书坑儒政策中国文化遭受了一次空前的浩劫。汉朝建立后,对文化事业实行了搜集整理政策,使其获得了较大发展,学术渐渐复兴。大量的文献搜集为司马迁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因此,良好的文化环境为司马迁的创作提供了便利。

对外关系方面。在削平诸侯割据势力的同时,各种政治制度,等级制度也逐渐建立和完备起来,封建的中央集权大大加强。这对司马迁写作《史记》时,能把视野扩展到大宛、朝鲜、匈奴、西南夷等边远地区,首创各民族地位平等,为树立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概念提供了客观条件。统一的国家,辽阔的疆域,四通八达的道路,使司马迁有可能畅行无阻地游历全国,考查地理形势,了解风俗民情,搜集遗闻轶事,而这一切对他写作《史记》的帮助之大,是无法估量的。

(二)我眼中的司马迁

1、对于生命的价值

当我捧起《文选讲读》这本书时,看到这篇《报任少卿书》,尽管以前已经学过,但是我还是把他仔细得看过一遍,当中的语句仍然给我很大的激励,至今读来仍是激情澎湃。“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是他对生命的独特看法。书中也写到古代大多数人的观念,即为了名节而死。当时司马迁为了李陵之祸而受牵连,接受了最侮辱的腐刑,但他没有像世人当时认为的一样为了文人的气节而自杀。而是选择另一种方式来证明自己。

2、文人的另一种气节

当时他面对的是什么?是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千夫所指,无病而死,像池中的芙蕖一样在污泥中挣扎出一身的冰清玉洁,但说到底还是逃不过那些狂蜂浪

蝶,流言蜚语。有怨如何?无怨如何?疑我谤我如何?忠我信我如何?说到底不过一场虚空,何况他又非为了别人千载的赞誉而活。他只叹他还想“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只要心怀着这个愿望,他就可以为了他的大业而活下去,他可以任天下人肆意辱骂,他可以成为天下人的笑柄,但只要这颗心还在跳动,他就不愿意眼睁睁看着自己千疮百孔的尊严跌落尘埃,这颗偏执的心唆使他像剑一样挺起他的腰杆,高高的抬起他的头颅,纵使身为下贱,身有残缺,也可以像常人一样凝视天地,俯视大地,问心无愧。“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这是《文选》中《报任少卿书》中的一段话,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段话。司马迁以他的才学,以他的坚持达到了他的愿望,最终成为的倜傥非常之人,成为了史之王,史之圣。

《文选》中的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文人形象,对当时古代士人内心世界的研究有重要的影响。

二、读《文赋》习陆机的文学理论

(一)背景写作背景

陆机生于吴景帝永安四年,卒于晋惠帝太安二年。出身在东吴显赫的贵族世家。祖父陆逊出将入相封侯(华亭侯),父陆抗官拜奋威将军、大司马(国防部长)、荆州牧。晋太康元年(280年)灭吴,陆机之兄陆晏、陆景战死,陆机与其弟陆云被俘,后释放回乡,苦读十年,于太康十年(289年)被征召入洛,入洛以后,拜见太常张华,张华说:“伐吴之役,利得二俊”,陆机、陆云开始了在晋朝的仕宦生涯,在洛阳颇有文名,晋八王之乱后,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讨伐长沙王司马乂,陆机被任为前锋都督,因受到牵制,手下将领又不听军令,导致河桥一战,兵败被杀,并夷三族,时年四十三岁。陆机在文学创作,文学理论上的贡献,被高度肯定。时代背景

魏晋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魏晋以前,尤其是先秦两汉时期,文学创作,基本上遵循儒学的文艺观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的文艺观点就占了统治地位。公元220年,魏国灭了西蜀,同年,权臣司马炎篡政,建立了晋朝,280年灭吴。290年,晋惠帝登基,社会复又动荡。陆机就处在这么一个社会环境之中。可是魏晋的文学创作却与两汉有了变化。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父子两人,对文学的影响不容小觑。魏晋的文章是“清峻、通脱、华丽、壮大”,而且把文学创作提高到“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高度,说人总是要死的,而文章却可以流传千古。然后是建安七子,竹林七贤,文人辈出,这些文人貌似反儒家,反传统,不拘小节,其实这表象,是逃避迫害的手段,但追求个性自由是一致的,形成一种“名士风度”。所以,魏晋时代,是中国文学“自觉的时代”。有点接近于为艺术而艺术的味道了。陆机,就处于这样的文学氛围之中。

(二)我眼中的陆机陆机的内心世界

在读《文选讲读》中陆机的《文赋》时,我被陆机的文采所折服,同时也看到了他内心世界的一些变化。《文赋》写作的时间,大致是在陆机入洛之后的元康末年到永康初年期间。此时太康诗歌余响尚在,陆机从对前人作品的阅读鉴赏和自己的创作实践中,总结出许多经验,因此而论作文之甘苦和其间的利病得失。他在《文赋序》中说:余每观才士之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放言遣论,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故作《文赋》以述先士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佗日殆可谓曲尽其妙。

陆机根据自己的创作实践,并总结前人的经验,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次较系统地论述了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陆机于261年生,303年兵败被谗,为司马颖所杀,时年四十三岁。吴亡世迁,过于沉重的使命感与缺少斡旋于官场所应有的狡狯,最终使纯真的陆机葬身于无情的政治漩涡之中,英年罹祸。观陆机的一生,在政治上没有取得什么成就。陆机在“八王之乱”这一历史的不经意的小小颤动中,尽管有许多自身的无可遮掩的错误,诚然,更大的错误是生未能逢时,致使志匡世愿的陆机不能尽其才。《文赋》的杰出贡献

陆机《文赋》在曹丕《典论·论文》的基础上作了创新,提出十体说,那就是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这是一个创新;其次是把公文类文体置于最末,把诗、赋类文体提到前两位,说明陆机对诗、赋这类纯文学的文体的重视。《文赋》的突破在于把“诗言志”的社会功能推进了一步,强调了文学创作的未被重视的“诗缘情”的社会审美功能,那就是“诗缘情而绮丽”,不但强调了诗歌的抒情功能,而且提出“颐情志于坟典”,把诗歌的抒情功能和

孔子的“言志”功能珠联璧合,揉合起来,第一次明确地告诉人们,诗歌包括文学创作,就是作家主观心灵的自然流露,完善了文学创作的社会功能,文学创作不仅应有教育的作用,同时具有抒情的社会功能,高扬起“绮丽”的旗帜,凸现了创作的美学思想。《文赋》的主体论,文学创作一定要把握“理”这个主体,而且这主体要正确“直”,我们不论从事何种文体的创作,主体是不可或缺的,这主体也就是主题。这一论点对此后的文学创作研究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三、《文选讲读》学习心得

(一)学习方法体会朗读

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让我体会到朗读背诵对古文学习的重要性,朗读,是理解,积累语言的有效方法,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在朗读时,对于文中所涉及的语音、词语、文字等的品味与琢磨,更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语感训练。2 重视字词的积累

只有做到了平时多读多看,才能多积累古文的字词含义,了解了古文的字词含义才能完整地理解文章的意思,所以平时的字词积累是必不可少的。3 要牢牢记住主要文言句式

学习文言文要注意主要的文言句式有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又有几种不同形式,记住形式,便于更好的识记和理解。

(二)我的收获

在当今社会,我们要提倡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推动新的传统文化热。所以我们要发扬国学,《文选》中所涉及的文章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是一部值得深读的好书。通过本学期的学习,让我学到了很多有用的古文知识,提高了阅读能力,把握了一些古文中字的读音和词义,增进文化素养、提高审美能力,也了解了古代社会的背景以及古代士人的内心世界。总之,《文选讲读》是一本值得学习的好书。

第四篇:《江泽民文选》在全国出版发行

《江泽民文选》在全国出版发行

新华社北京8月9日电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的《江泽民文选》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10日起在全国发行。

江泽民同志是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党的十六大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六大后,党中央部署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引向深入。2003年11月,党中央作出编辑出版《江泽民文选》的重大决定。《江泽民文选》的出版发行,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江泽民文选》收入了江泽民同志在1980年8月至2004年9月这段时间内具有代表性和独创性的重要著作,共有报告、讲话、谈话、文章、信件、批示、命令、题词等203篇,很大一部分是第一次公开发表。《江泽民文选》生动记录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的历史进程,科学总结了我们党领导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宝贵经验,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的新的重大理论成果,深刻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孕育、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和重大成果。

《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以1980年8月21日江泽民同志在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所作的关于在广东、福建两省设置经济特区和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的说明《设置经济特区,加快经济发展》为开卷篇,以1997年8月5日江泽民同志的批示《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为结束篇,收入江泽民同志的著作81篇。

《江泽民文选》第二卷以1997年9月12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为开卷篇,以2000年2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的讲话《正确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为结束篇,收入江泽民同志的著作59篇。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以2000年2月25日江泽民同志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的讲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做到“三个代表”》为开卷篇,以2004年9月20日江泽民同志辞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的职务后、在经过调整充实的中央军委举行的第一次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我的心永远同人民军队在一起》为结束篇,收入江泽民同志的著作63篇。

《江泽民文选》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集中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及其重大成果,系统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充分体现了江泽民同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和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作出的杰出理论贡献。《江泽民文选》收入的著作包括:全面论述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党的十四大报告、十五大报告、十六大报告,通报中央政治局常委“三讲”情况的讲话、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重要著作;着重论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农业和农村经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科技创新、西部大开发、可持续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等的重要著作;着重论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体制改革、依法治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统一战线、民族、宗教、人权和工会、青少年、妇女工作等的重要著作;着重论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思想道德建设、科教兴国、哲学社会科学、宣传思想工作和文艺、卫生、体育等的重要著作;着重论述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关心困难群众生活、扶贫开发、计划生育、残疾人事业和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社会治安等的重要著作;着重论述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国家战略能力等的重要著作;着重论述“一国两制”方针、港澳工作、对台工作的重要著作;着重论述国际形势、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中美关系、中俄关系、中欧关系、中日关系、中非关系、周边外交、联合国、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第五篇:《江泽民文选》在全国出版发行

新华社北京8月9日电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的《江泽民文选》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10日起在全国发行。江泽民同志是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党的十六大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

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六大后,党中央部署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引向深入。2003年11月,党中央作出编辑出版《江泽民文选》的重大决定。《江泽民文选》的出版发行,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江泽民文选》收入了江泽民同志在1980年8月至2004年9月这段时间内具有代表性和独创性的重要著作,共有报告、讲话、谈话、文章、信件、批示、命令、题词等203篇,很大一部分是第一次公开发表。《江泽民文选》生动记录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的历史进程,科学总结了我们党领导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宝贵经验,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的新的重大理论成果,深刻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孕育、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和重大成果。

《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以1980年8月21日江泽民同志在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所作的关于在广东、福建两省设置经济特区和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的说明《设置经济特区,加快经济发展》为开卷篇,以1997年8月5日江泽民同志的批示《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为结束篇,收入江泽民同志的著作81篇。

《江泽民文选》第二卷以1997年9月12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为开卷篇,以2000年2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的讲话《正确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为结束篇,收入江泽民同志的著作59篇。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以2000年2月25日江泽民同志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的讲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做到“三个代表”》为开卷篇,以2004年9月20日江泽民同志辞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的职务后、在经过调整充实的中央军委举行的第一次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我的心永远同人民军队在一起》为结束篇,收入江泽民同志的著作63篇。

《江泽民文选》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集中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及其重大成果,系统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充分体现了江泽民同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和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作出的杰出理论贡献。《江泽民文选》收入的著作包括:全面论述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党的十四大报告、十五大报告、十六大报告,通报中央政治局常委“三讲”情况的讲话、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重要著作;着重论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农业和农村经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科技创新、西部大开发、可持续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等的重要著作;着重论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体制改革、依法治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统一战线、民族、宗教、人权和工会、青少年、妇女工作等的重要著作;着重论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思想道德建设、科教兴国、哲学社会科学、宣传思想工作和文艺、卫生、体育等的重要著作;着重论述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关心困难群众生活、扶贫开发、计划生育、残疾人事业和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社会治安等的重要著作;着重论述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国家战略能力等的重要著作;着重论述“一国两制”方针、港澳工作、对台工作的重要著作;着重论述国际形势、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中美关系、中俄关系、中欧关系、中日关系、中非关系、周边外交、联合国、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的重要著作;着重论述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特别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下载读《江泽民文选》创新的关键在人才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江泽民文选》创新的关键在人才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习《江泽民文选》十大创新用语

    学习《江泽民文选》(以下简称《文选》),应着力把握其理论体系,更应学习其创新精神。为此,我们从《文选》众多的创新性理论观点中撷取比较有代表性的十大创新用语,以此透视《文选......

    学好《江泽民文选》创新交通工作

    标题:学好《江泽民文选》创新交通工作这次党委中心组集中学习了江泽民同志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不断与时俱进》等25篇重要文章,自......

    学习《江泽民文选》加快创新跨越

    要认真组织学习《江泽民文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的重大部署和各项要求上此文来源于是xiexiebang.com来,坚持改革、发展、创新,不断开创知识创新工......

    爱国为民,壮我国魂——读《江泽民文选》有感

    爱国为民,壮我国魂 ——读《江泽民文选》有感我们热切期盼的《江泽民文选》出版发行了。《江泽民文选》是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一笔新的宝贵财富,为我们深入学习......

    学习江泽民《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有感(推荐五篇)

    江泽民同志高度赞扬创新是有其科学意义的。科技创新已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标志,是实现我国跨世纪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环。江泽民同志提出这一......

    读Eilleen文选有感(本站推荐)

    读Eilleen文选有感 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因为读书,人生......

    读刘少奇文选有感

    读《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有感 上个月读了邓小平同志的《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让我受益匪浅。这几天看了刘少奇同志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更是让我大开眼界。......

    读《周恩来文选》有感

    读《周恩来文选集》有感 《周恩来文选集》记录了周恩来在革命和建设中的优秀言语及行动,有力地展现了周恩来这个伟人的思想历程,这是我想要了解的。周恩来,这个受人民爱戴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