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邓小平”文选的收获(5篇模版)

时间:2019-05-13 04:32: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邓小平”文选的收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邓小平”文选的收获》。

第一篇:读“邓小平”文选的收获

读《邓小平文选》的收获

邓小平,二十世纪的中国造就的另一位历史巨人,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工程师,也为造就繁荣中国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高中的时候,我就挺想读《邓小平文选》了——它就摆在我们学校附近的新华书店的最显眼的位置,但是一直以时间为借口,没有去做。这次支部要求寒假每人读一本书,我首先想到的就是《邓小平文选》了。

读《邓小平文选》,先不论其它,总有一种日益强烈的感受:文风朴实,而内在于朴实之中的,是目不暇接的深刻思想。

小平理论的伟大价值,今天已可见一斑;也许可以断言,时间将会使她更加伟大。有人说,小平理论概而言之有两个基本点:一曰“猫论”: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二曰“摸论”:摸着石头过河。

此说也许有“戏说”之嫌,这个“两论”在《邓小平文选》中也是没有文字可考的。然而我却觉得,“两论”的说法倒也颇堪玩味,琢磨一下:《邓小平文选》中的不少文章,确实很有点“两论”思想,或者说,与“两论”思路是暗合的。这里不妨举两个例子。

(一)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在《邓小平文选》中,“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试想,如果我们把那个“老鼠”定义为这“三个有利于”,上述论述背后的精神,不就很有点“猫论”的味道吗?

(二)争论问题。“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这个发明的实质是什么呢?就是在对某些问题还未能达成足够一致的时候,就先干起来。从理论上讲,唯有指导我们实践的思想、理论、政策、办法是正确无误的真理,才能使我们少犯错误、少走弯路。然而,真理的获得却非一蹴而就。因此,不争论也是一个办法。

“猫论”

我们必须承认: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争论必然是有效的手段之一,因此,不争论可能会有碍于我们获得真理,由此,不争论就有可能使我们走弯路、买教训。

但同样必须承认的是:即使经过漫长的争论,也不一定能够达成一致;即使达成一致,这个“一致”的东西也不一定就是真理。

那怎么办?

小平同志的解决至此我们看到,这个“农村改革是如此,城市改革也是如此”的不争论,不也很有点“摸论”的影子吗?

以上论述,决不是把小平理论庸俗化。反而,我则感到,躲在这个“两论”背后的,也许是小平同志深厚的理论素养和多年的实践感受。比如“猫论”,其实就是实事求是;再如“摸论”,也许就是对党史上数次路线斗争、尤其是“文革”灾难的痛定思痛。

猫论,其中的哲理就是说,事物外在的表象,在某种特定条件下,不会影响其内在技能,不会改变其特定的系统功能。会捉老鼠,善于捉老鼠,是猫这个生命系统的特定功能,而白色的皮毛或者是黑色的皮毛,仅仅是遗传基因的排列组合的某种偶然性所决定的所表现出来的皮毛颜色,即外象的不同。猫论的前提就是猫,而不是别的什么。至于白猫、黑猫抑或者是黄猫,其实都是猫,外在的肤色不会影响是否会捉老鼠。如果一只猫不会捉老鼠,或者是病猫,或者是假猫,已经不具备特定的功能了,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如果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看,特定的内容需要一定的形式来表现,但许多特定的内容,其表现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猫,会捉老鼠,这是其基本的生活内容。至于黄猫、白猫、黑猫,都会捉老鼠,归根结底,都是外在形式的不同。形式也是分层次的。总设计师为了加大对比的力度,有意把黄猫改为黑猫,使得白与黑的对比强烈而鲜明,更加说明了形式的表现可以多种多样,甚至是貌似极端对立的某种外在形式,都不过是浅层次的不同而已,而不是内容的更换、修正和变质。

小平同志溶伟大于平常、化深刻为通俗。

“摸论”

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如果认为这些成就是各种力量结成的一个合力的总结果,那么,“摸着石头过河”肯定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分力。

试想:假如我们在79年的时候,放开去争““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是否符合经典理论、是否符合这个符合那个,却不去先大胆地闯一下,不推行这种政策,那么,也许会有三个结果:第一,这种争论至今未果;第二,后来的其他改革方略及其带来的成就便不会取得;第三,就不会有哪些成就所带来的社会条件之天翻地覆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却又会反过来影响人们的价值观等思想观念。

难道什么河都可以摸着石头过吗?

小溪如此、小河如此,大江大河也要如此吗?如果这样的表述不够清楚,那就再说的具体一些,举几个例子:是否有人要否定社会主义的本质、否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人民的利益,有人只求发展经济不顾及其它,有人只求少数人先富不顾多数人死活,有人残酷剥削雇工,也可以允许他们先暂行一下呢?尽管这几个例子过于极端,但却给了我们的问题一个很显然的否定答案。

小平同志其实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文选》中到处可见。比如“关键是发展经济”,但他还说“两只手都要硬”;“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现在看起来还不止二十年”,“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再比如三个有利于,他在“生产力”的前面加了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定语,在“综合国力”的前面加了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定语。尽管他的这些思想是以即席讲话的形式说出来的,可又有谁敢说这几个定语是顺口讲来而不是刻意强调的呢?

所以,那个问题的答案非常明确:不能什么河都摸着石头过。

什么河可以摸着石头过、什么河不可以摸着石头过呢?

简而言之:什么问题需要立场鲜明,要么鲜明地支持、要么鲜明地反对;什么问题需要观点暧昧,要么暧昧地支持、默许、纵容、放任,要么暧昧地反对和不疼不痒地打击。

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也不能不说,也许,这同样是一个需要“摸着石头才能过的河”,因为,对那个“什么问题”本身,就必然会存在着不同的认识。

探索真理的艰难使我们意识到:相对而言,需要摸着过的河要比不需摸着过、不能摸着过的河,要多得多。

这样,我们就先避难就易,探讨那些不需要和不能够摸着过的河。

但是,如果从原则上讲:关乎大是大非的大江大河,决不能摸着石头过,否则,是会被淹死的。

尽管什么问题是大是大非的问题、这些问题何谓是何谓非,同样可能是值得探讨、存在争论的,但是:其一,我们并不是不可知论者,我们坚信真理是可以被逐步认识的。在任何历史阶段,都有一些可以看得很准的问题,对它们,完全可以旗帜鲜明。这些河,不需要摸着过!其二,对那些关乎方向、性质的大是大非问题,即使存在争论、分歧,但只要我们看准了(即便看得不是很准、真准),也完全应当旗帜鲜明。这些河,不允许摸着过!

怎样过河?

对那些要摸着石头过的河,似乎不存在什么问题。那么,对那些不能摸着石头过的河,我们怎么过?

一、必须要旗帜鲜明、义无反顾地“过”,而且还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大张旗鼓地过。在这类问题上,如果态度暧昧、稍有放松、半点马虎,就可能前功尽弃,正如小平同志说的,也许一夜之间就会塌下来。

二、必须把摸着过的河与不能摸着过的河区别对待。

对那些不能摸着过的问题:不是不争论,而是不允许争论。不但不允许争论,而且要强制实施:对那些已经确认的善,强制弘扬;对那些已确认的恶,强力打击。你这不是专制吗?对了。在这个领域,就要来个专制。

对那些需要摸着过的问题:应当给予足够的自由。例如:对那些必要的学术争鸣和理论探讨,则应该给他们足够的空间。你这不是自由化吗?对了。在这个领域,就要来个足够的自由化。

也许,我们现在的问题就在于:该强制的没有足够鲜明有力的强制,该自由的却没有足够空间的的自由。

由此我联想到了陈云同志的“鸟笼子”:假如把天性自由的鸟关在笼子里,它会不会宁愿死掉呢?假如不根据鸟的种类来确定鸟笼子的大小,它会不会舒服吗?假如不根据鸟的种类来确定笼子的材质和缝隙的大小,鸟难道不会“钻隙而出、破笼而振”吗?

更何况,需要控制、引导的社会问题,并非只是鸟。

三、必须注意保持两条河的协调。否则:摸着过的那条河的河水,必然会流淌到另条河里,且必然会在那里腐蚀那些支撑飘扬旗帜的旗杆,并终将腐蚀掉旗帜本身。例如:如果不对市场经济作必要的改造,在别的领域又怎能保证你的旗帜高高飘扬呢?

第二篇:邓小平文选的读后感觉

《邓小平文选》读后感

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中国的改革不能仅停留于经济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特别是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国际间的合作越来越紧密,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腹背受敌。台海问题、中国威胁论、民主分裂、西化问题······各种各样的问题正在威胁着中国的发展。中国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强化国家实力。《邓小平文选》的很多观点在今天依然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下面是本人看完《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篇的一些看法。

首先是中国的改革的现状,近年来中国改革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的阶段,改革停滞不前,发展速度过快,社会不稳定性高。领导层找不到正确的改革方向、有效的改革方式。有些改革又没有得到执行或者执行得很差,有些改革更是遇到了瓶颈或者遭到某些利益集团的阻挠。在经济改革方面,国有企业公司化、公司治理和规制等方面的改革得不到深化。国有企业的强大,很多是依赖国家的扶持。国有企业不断壮大,但是却走不出去,还在国内和中小私营企业争市场,中小私营企业举步维艰。经济的发展过多依赖国家财政拉动,并没有实现主要由内需来拉动经济,产生很多经济泡沫,表面上经济快速发展,实际上很不健康。政治改革则更具难度,何况政治制度改革是一个敏感话题,处理不好则会影响整个中国的大局。但是政治制度改革又是必须进行的,否则真正的人民民主便无法真正实现。近年来我国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也是有建树的,起码是有这个意识的,只是中国的政治体制中有很多棘手的问题,有些问题更是根深蒂固了,如官僚问题,所以改革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其次,我们也必须深刻了解为什么要改革。

第一: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现状迫切需要进行改革。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上一段已经分析过我国的社会现状了,我国的这种现状决定了我们必须通过改革要维持整个社会的平衡。

第二:改革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可持续发展是整个社会的,无论是经济体制还是政治体制都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才能让一个国家持续发展下去。并且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经济体制可以为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同时政治体制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又有益于维护大经济环境。

第三:执政党的长期执政和社会的长治久安要通过政治改革来实现。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我国的第一大党。只有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消除臃肿的机构,消除腐败,才能够巩固执政党的执政地位。

第四:非常重要的是,基本社会正义和公平要通过改革来达成,政治改革更是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第五: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都离不开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

再次,我们必须结合中国的国情来进行改革,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停滞不前。

在经济方面,第一:要建立一个内需环境,不断扩大内需,是的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大马车。在拉动经济发展的三辆马车中,由于金融危机和整个国际经济的疲软,出口已不能为经济发展做出更具建设性的贡献了。现在我国的投资又过热,经济泡沫很多,不能够制造更多的泡沫,过多依赖投资也不能使得经济良性发展。只有扩大内需,让人民有能力消费,才能让经济健康发展起来,才能够真正做到富民。现在我们是国富而民并不强。

第二:要让人民消费得起,就要进行社会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教育等方面的制度。如果看病、教育、住房等方面用不了多少钱,那就不需要多存款。那么人民就有能力去消费,也不会有过大的忧虑。完善分配制度,从多方面着手维持社会公平,缩小收入差距。

第三:进行国有企业改革。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加快推进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要引导和规范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合理处置存续资产,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实现国有企业的多元化、市场化和国有资产的资本化。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推进国有资产合理流动和重组,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积极发展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放开搞活中小企业。着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构造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高效运行的微观基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推动企业科技进步。加强企业的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重视科技人才,促进产学研结合,形成技术创新机制,走集约型和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四:政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给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帮助。将科研机构与企业对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这种体系平台。

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第一发扬党内民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党员人数众多,如果能过实现党内民主,我国的民主建设事业肯定能够迈上一个新台阶。现今共产党内民主是一大热点问题,其实共产党内部民主并不够,官僚习气很重,高官高高在上,滥用权力,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好摆门面,好说空话,思想僵化,墨守陈规,人浮于事,办事拖拉,不讲效率,不负责任,不守信用,公文旅行,互相推诿,以至官气十足,动辄训人,打击报复,压制民主,欺上瞒下,专横跋扈,徇私行贿,贪赃枉法,等等。必须大力推行参与式和协商式民主。选举式民主先要在党内进行,主要解决党内责任制问题和权力交班问题。

第二:司法要独立。要把司法和政治脱离开来,否则就难以保证司法公正了。法律是政治力量意志的体现,就必须让专业法律人员来司法。如果把司法个过程也政治化了,执政党和人民之间就失去了宝贵的中间地带。司法相对独立是中国走向法治的第一步。而基本国家制度的最重要的体现就是法治。

第三:培养、发现、提拔、使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比较年轻的、有专业知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我国的官员具有老龄化的特征,中国的官员升迁在很大程度上不是靠能力而是靠时间和别的东西,而是靠时间熬出资历,把资历当作升迁的资本。要想在中国的官僚体系中继续升迁,没有把“牢底坐穿”的执著精神是不行的,所以你看我们的大官个个和蔼可亲,在他们身上看不到激情(有时候会秀一把),因为他们在时间中已经完全钝化了。我们要在中青一代中寻找有激情,有能力,有思想的干部。干部的提升,不能只限于现行党政干部中区、县、地、省一类台阶,各行各业应当有不同的台阶,不同的职务和职称。随着建设事业的发展,还要制定各个行业提升干部和使用人才的新要求、新方法。将来很多职务、职称,只要考试合格,就应当录用或者授予。打破那些关于台阶的过时的观念,创造一些适合新形势新任务的台阶,这才能大胆破格提拔。而且不管新式老式的台阶,总不能老是停留在嘴巴上说。一定要真正把优秀的中青年

干部提拔上来,快点提拔上来。①第四:继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制度。建立好代表和人民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中国共产党和其他参政党之间的关系。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是我国的一个突出问题,如何在制度上维护好民族关系是我们必须重视的一个大问题。

最后,中国的改革任重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也不能把这个当做无所作为的借口。循序渐进,逐个突破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中国的未来怎么样,中国的发展前途如何,都与改革密切相关。重视改革、找准方向改革,中国才能够成为时代的弄潮儿。①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第三篇:邓小平理论学习收获

《邓小平理论》学习收获

韩江文才

放假了的这些日子,我都在看关于邓小平理论的一些作品,对“邓

小平理论”的认识进一步加强,以前自己总是不能很好的掌握“邓小平理论”到底包含了那些内容!直到到现在我才明白,原来以前我就已经基本上了解到了“邓小平理论”,只是没有很好的将它系统化,没有总结,现在我在书本上看到那些总结,就可以系统的去了解和掌握里面蕴含的思想!下面,我就将我理解到的“邓小平理论”简单的叙述下来!

首先要明白掌握的,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

邓小平理论是基于九大问题提出来的解决方法,这九大问题就是

指:

1)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2)发展阶段问题3)根本任务问题4)发展动力问题5)外部条件问题6)政治保证问题

7)战略步骤问题8)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问题9)祖国统一问题

这九个问题展开的一系列的讨论和总结得出的一整套理论体系

就是“邓小平理论”。它贯通着马克思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基本思想,涵盖了实际工作中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战、党建等十几个方面。

下面,将从“邓小平理论”的入手,分三个层次进行阐述。

首先,第一层次,也是最高层次。“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

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起

点,并贯穿于理论的形成和整个发展过程;又是“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体现在“邓小平理论”的各个方面,没有这条路线的确立就没有现在的“邓小平理论”,不掌握这条思想,就无法掌握“邓小平理论”,不坚持这一思想路线,就无法正确贯彻和进一步完善“邓小平理论”。

第二个层次,是这一理论的首要基本问题,就是这一理论的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所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在这个问题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中,为了避免出现重大的失误就要好好的把握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点的问题上来。所以,邓小平说:”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包括什么叫做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把握,才能让我们拨开云雾,将社会主义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第三个层次,是“首要的基本问题”在经济、政治、文化、外交、军事、祖国统一、党建等方面的展开和深化,进一步回答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的基本问题。例如:争论了几十年的改革开放问题,经济体制改革问题,社会主义民主的问题,等等。

总之,邓小平理论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哲学基础,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首要的基本问题,系统的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

系。

而我们在学习这个科学的过程中,要掌握好正确的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用科学的、发展的、全面的眼光去看待这样的一个问题。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这个理论,从而为自己的发展提供理论的基础。记得曾经看过这样的一句话:要想在社会里面有成就,就必须了解当时执政者的思想。而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更需要掌握一些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定位自己的社会位置。

理论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又对实践起指导作用的理论依据。因此,我们在深入掌握理论之后就要用此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我衷心的希望每一个看过《邓小平理论》的人都能得到自己想到的到的收获。

2009.02.14完稿

第四篇:读文选有感

读《文选》品人生

——品读古代士人内心世界

文如其人,文章展现的是作者的内心。

中国最早的诗文选集,我国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诗文选集,诗文分类的典范和开先河者,以一本书而成为一门学问的少有著作之一,士人学习诗赋的范本。《文选》的编选者萧统。萧统一生勤奋读书死后谥号昭明,世称昭明太子,他所编选的《文选》也因此被称为《昭明文选》。由魏、晋到齐、梁,是中国文学史上各种文选形式发展并趋于定型成熟是时期,作家和作品数量之多远远超过前代,同时也反映出了古代不同阶段士人的内心世界。《文选》收录了从先秦到梁代八九百年间一百三十位作者的五百一十四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全书所选作品来看,萧统有意识地把文学作品和学术作品区别开来,反映了当时对文学作品认识已趋于明朗。文选中的诗文也反映出了不同时代的作者的内心世界。在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士人身上所共有的相同点,也可以看到他们在各自不同命运上的不同点。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么我们就从文选中来看看那些古代士人的内心世界吧。

一、读《报任少卿书》看司马迁的史家风范

(一)背景

1、写作背景

《报任少卿书》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信,见于《汉书·司马迁传》及《文选》卷四十一。征和二年朝中发生巫蛊之乱,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军大战于长安,当时任少卿担任北军使者护军,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任安入狱后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搭救自己。直到任安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在这封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叙述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所以,这封信是一篇研究《史记》和司马迁的生活、思想的重要文章。

2、社会背景

司马迁所生活的汉武帝时代,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一个强盛的时代,一个气势宏大,蓬勃发展的时代。

经济上,经过高祖、惠帝、文帝和景帝几代人七十余年的努力,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汉初的“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盖藏”这种普遍的衰败与凋敝转变到汉武帝即位时的“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的繁荣景象。经济的繁荣不仅促进了西汉政权的巩固,而且促进了学术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也为司马迁撰写《史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政治上,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削弱诸侯王的措施,使封建的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西汉王朝在政治上达到极盛。西汉王朝达到了空前的统一,同时在学术思想方面也强烈地反映出来。在这种开放的社会环境中,个体特别是文人志子有着生生不息的欲求激情、想象力和创造性。[8]文人士大夫们充满信心地想为国家为社会作出一份自己的贡献,在这种情况下,司马迁以著述《史记》为己任,是很自然的。

文化上,秦灭六国之后,推行焚书坑儒政策中国文化遭受了一次空前的浩劫。汉朝建立后,对文化事业实行了搜集整理政策,使其获得了较大发展,学术渐渐复兴。大量的文献搜集为司马迁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因此,良好的文化环境为司马迁的创作提供了便利。

对外关系方面。在削平诸侯割据势力的同时,各种政治制度,等级制度也逐渐建立和完备起来,封建的中央集权大大加强。这对司马迁写作《史记》时,能把视野扩展到大宛、朝鲜、匈奴、西南夷等边远地区,首创各民族地位平等,为树立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概念提供了客观条件。统一的国家,辽阔的疆域,四通八达的道路,使司马迁有可能畅行无阻地游历全国,考查地理形势,了解风俗民情,搜集遗闻轶事,而这一切对他写作《史记》的帮助之大,是无法估量的。

(二)我眼中的司马迁

1、对于生命的价值

当我捧起《文选讲读》这本书时,看到这篇《报任少卿书》,尽管以前已经学过,但是我还是把他仔细得看过一遍,当中的语句仍然给我很大的激励,至今读来仍是激情澎湃。“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是他对生命的独特看法。书中也写到古代大多数人的观念,即为了名节而死。当时司马迁为了李陵之祸而受牵连,接受了最侮辱的腐刑,但他没有像世人当时认为的一样为了文人的气节而自杀。而是选择另一种方式来证明自己。

2、文人的另一种气节

当时他面对的是什么?是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千夫所指,无病而死,像池中的芙蕖一样在污泥中挣扎出一身的冰清玉洁,但说到底还是逃不过那些狂蜂浪

蝶,流言蜚语。有怨如何?无怨如何?疑我谤我如何?忠我信我如何?说到底不过一场虚空,何况他又非为了别人千载的赞誉而活。他只叹他还想“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只要心怀着这个愿望,他就可以为了他的大业而活下去,他可以任天下人肆意辱骂,他可以成为天下人的笑柄,但只要这颗心还在跳动,他就不愿意眼睁睁看着自己千疮百孔的尊严跌落尘埃,这颗偏执的心唆使他像剑一样挺起他的腰杆,高高的抬起他的头颅,纵使身为下贱,身有残缺,也可以像常人一样凝视天地,俯视大地,问心无愧。“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这是《文选》中《报任少卿书》中的一段话,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段话。司马迁以他的才学,以他的坚持达到了他的愿望,最终成为的倜傥非常之人,成为了史之王,史之圣。

《文选》中的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文人形象,对当时古代士人内心世界的研究有重要的影响。

二、读《文赋》习陆机的文学理论

(一)背景写作背景

陆机生于吴景帝永安四年,卒于晋惠帝太安二年。出身在东吴显赫的贵族世家。祖父陆逊出将入相封侯(华亭侯),父陆抗官拜奋威将军、大司马(国防部长)、荆州牧。晋太康元年(280年)灭吴,陆机之兄陆晏、陆景战死,陆机与其弟陆云被俘,后释放回乡,苦读十年,于太康十年(289年)被征召入洛,入洛以后,拜见太常张华,张华说:“伐吴之役,利得二俊”,陆机、陆云开始了在晋朝的仕宦生涯,在洛阳颇有文名,晋八王之乱后,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讨伐长沙王司马乂,陆机被任为前锋都督,因受到牵制,手下将领又不听军令,导致河桥一战,兵败被杀,并夷三族,时年四十三岁。陆机在文学创作,文学理论上的贡献,被高度肯定。时代背景

魏晋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魏晋以前,尤其是先秦两汉时期,文学创作,基本上遵循儒学的文艺观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的文艺观点就占了统治地位。公元220年,魏国灭了西蜀,同年,权臣司马炎篡政,建立了晋朝,280年灭吴。290年,晋惠帝登基,社会复又动荡。陆机就处在这么一个社会环境之中。可是魏晋的文学创作却与两汉有了变化。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父子两人,对文学的影响不容小觑。魏晋的文章是“清峻、通脱、华丽、壮大”,而且把文学创作提高到“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高度,说人总是要死的,而文章却可以流传千古。然后是建安七子,竹林七贤,文人辈出,这些文人貌似反儒家,反传统,不拘小节,其实这表象,是逃避迫害的手段,但追求个性自由是一致的,形成一种“名士风度”。所以,魏晋时代,是中国文学“自觉的时代”。有点接近于为艺术而艺术的味道了。陆机,就处于这样的文学氛围之中。

(二)我眼中的陆机陆机的内心世界

在读《文选讲读》中陆机的《文赋》时,我被陆机的文采所折服,同时也看到了他内心世界的一些变化。《文赋》写作的时间,大致是在陆机入洛之后的元康末年到永康初年期间。此时太康诗歌余响尚在,陆机从对前人作品的阅读鉴赏和自己的创作实践中,总结出许多经验,因此而论作文之甘苦和其间的利病得失。他在《文赋序》中说:余每观才士之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放言遣论,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故作《文赋》以述先士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佗日殆可谓曲尽其妙。

陆机根据自己的创作实践,并总结前人的经验,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次较系统地论述了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陆机于261年生,303年兵败被谗,为司马颖所杀,时年四十三岁。吴亡世迁,过于沉重的使命感与缺少斡旋于官场所应有的狡狯,最终使纯真的陆机葬身于无情的政治漩涡之中,英年罹祸。观陆机的一生,在政治上没有取得什么成就。陆机在“八王之乱”这一历史的不经意的小小颤动中,尽管有许多自身的无可遮掩的错误,诚然,更大的错误是生未能逢时,致使志匡世愿的陆机不能尽其才。《文赋》的杰出贡献

陆机《文赋》在曹丕《典论·论文》的基础上作了创新,提出十体说,那就是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这是一个创新;其次是把公文类文体置于最末,把诗、赋类文体提到前两位,说明陆机对诗、赋这类纯文学的文体的重视。《文赋》的突破在于把“诗言志”的社会功能推进了一步,强调了文学创作的未被重视的“诗缘情”的社会审美功能,那就是“诗缘情而绮丽”,不但强调了诗歌的抒情功能,而且提出“颐情志于坟典”,把诗歌的抒情功能和

孔子的“言志”功能珠联璧合,揉合起来,第一次明确地告诉人们,诗歌包括文学创作,就是作家主观心灵的自然流露,完善了文学创作的社会功能,文学创作不仅应有教育的作用,同时具有抒情的社会功能,高扬起“绮丽”的旗帜,凸现了创作的美学思想。《文赋》的主体论,文学创作一定要把握“理”这个主体,而且这主体要正确“直”,我们不论从事何种文体的创作,主体是不可或缺的,这主体也就是主题。这一论点对此后的文学创作研究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三、《文选讲读》学习心得

(一)学习方法体会朗读

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让我体会到朗读背诵对古文学习的重要性,朗读,是理解,积累语言的有效方法,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在朗读时,对于文中所涉及的语音、词语、文字等的品味与琢磨,更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语感训练。2 重视字词的积累

只有做到了平时多读多看,才能多积累古文的字词含义,了解了古文的字词含义才能完整地理解文章的意思,所以平时的字词积累是必不可少的。3 要牢牢记住主要文言句式

学习文言文要注意主要的文言句式有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又有几种不同形式,记住形式,便于更好的识记和理解。

(二)我的收获

在当今社会,我们要提倡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推动新的传统文化热。所以我们要发扬国学,《文选》中所涉及的文章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是一部值得深读的好书。通过本学期的学习,让我学到了很多有用的古文知识,提高了阅读能力,把握了一些古文中字的读音和词义,增进文化素养、提高审美能力,也了解了古代社会的背景以及古代士人的内心世界。总之,《文选讲读》是一本值得学习的好书。

第五篇:读Eilleen文选有感(本站推荐)

读Eilleen文选有感

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因为读书,人生才更加精彩。

——题记看张爱玲的书,适宜在幽静的夜里,泡上一杯浓浓的茉莉香茶,在柔和晕黄的灯光下,一字一字的将它慢慢的在口中打一个转,最后沉淀到心里去。屋内寂寞如灰,只有指间久久才翻过书页的声音,和鼻间氤氲缭绕的那丝淡淡的茶香。这就是张爱玲给我们创造的世界,一个颓旧上海的传奇。她吧我们拉向一个苍凉绝望的人生,如果你有一段这种人生的感受,无疑会产生知遇之恩,那种感动可以渗进心里去。

她笔下的女性是实实在在的:自私、城府,经得起时间考验。就是这些近人情的角色的永恒性加重了她文字里苍凉的味道,反复地提醒着我们所有现今的文明终会消逝,只有人性的弱点得以长存于人间。至于她本人亦是斤斤计较的小女人:摸得到,捉得住的物质远较抽象的理想重要。

她笔下的爱情,透出一种让人恢心的世故和算计。如《倾城之恋》中的范柳原和白流苏。两人都是步步为营,心思百转,那段若有若无的情后面赤裸的是人的势利和猥琐。这一段爱情竟要用香港的沉陷来成全,或许也只有在那个被颠覆摧毁的城市里,当人性中所有被腐蚀而锈迹斑斑的外壳因一个文明的陨落才能这样显出包裹在最里面的一点点真心。正如范柳原在文中所说:“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侯在这堵墙根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

她笔下的男女,有一种颠狂的自私和贪婪。如《金锁记》里的曹七巧。不是没有想过找个健康老实的丈夫,日积月累的下来,男人总会对自己有些真心。但心里终究抵抗不过日夜啃噬于心的对于金钱的疯狂渴望,于是,她戴上这把披着黄金的枷锁,在夹逢中苟延残喘,然而还有最后一点对于爱情的幻想,她把它放在了小叔子季泽的身上,暗暗的在心里把玩,试探,调情,仿佛这样才能填补她心里的空洞。季泽固然不当真,但七巧又何曾当真?当爱情遇上金钱,就如精致的瓷器,虽然好看却碎了满地。两人的自私和恶毒在那一刻表现到了极致。黄昏里,七巧倚在窗边,最后看了一眼急促而走的季泽,送掉了她最后的爱情。“他不是个好人,她又不是不知道。她要他,就得装糊涂,就得容忍他的坏。她为什么要戳穿他?人生在世,还不就是那么一回事?归根究底,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这一刹那,是那么短,却又那么长,仿佛几百个世纪。她被黄金的枷锁所伤,她也把这份伤带给其他的人,儿子女儿恨毒了她,在这个雕栏画栋的宅子里,拾级而上,一级一级的,通向的,竟是一个没有光的所在。

她笔下的男女,有一种颠狂的自私和贪婪。如《金锁记》里的曹七巧。不是没有想过找个健康老实的丈夫,日积月累的下来,男人总会对自己有些真心。但心里终究抵抗不过日夜啃噬于心的对于金钱的疯狂渴望,于是,她戴上这把披着黄金的枷锁,在夹逢中苟延残喘,然而还有最后一点对于爱情的幻想,她把它放在了小叔子季泽的身上,暗暗的在心里把玩,试探,调情,仿佛这样才能填补她心里的空洞。季泽固然不当真,但七巧又何曾当真?当爱情遇上金钱,就如精致的瓷器,虽然好看却碎了满地。两人的自私和恶毒在那一刻表现到了极致。黄昏里,七巧倚在窗边,最后看了一眼急促而走的季泽,送掉了她最后的爱情。“他不是个好人,她又不是不知道。她要他,就得装糊涂,就得容忍他的坏。她为什么要戳穿他?人生在世,还不就是那么一回事?归根究底,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这一刹那,是那么短,却又那么长,仿佛几百个世纪。她被黄金的枷锁所伤,她也把这份伤带给其他的人,儿子女儿恨毒了她,在这个雕栏画栋的宅子里,拾级而上,一级一级的,通向的,竟是一个没有光的所在。

她笔下的命运,带着一股子折人心肺的悲凉。《十八春》里,曼璐有曼璐的悲哀,曼桢有曼桢的沉恸,世均也有着世均的无奈,各人只得了各人的眼泪。十载寒署里飘浮,见了面,也只得一句:“世均,我们再也回不去了。”这种痛,不是狠狠的一击,而是如挫刀,一寸一寸的切割着心,只感到冷,冷到麻木。还有《花凋》里的川嫦,《多少恨》中的虞家茵,《沉香屑》里的葛薇龙,这些如花的少女,或孤高,或沉腼,或美丽,然而被命运的手翻弄,最终消失在大上海烈火烹油般的繁华里。

人生就是这样如幻如灭,在张爱玲的手下尤是。一个将爱情将人性写得如此透彻如此冷静如此虚无的女人,最终也会爱上爱情。她爱上了胡兰成,纵然在我眼里胡并配不上她,但她就是爱了。“心低到尘埃里,开出一朵花来。”――卑微而欢喜。因着爱,她也可以在与胡兰成离婚后,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无奈而隐忍。张爱玲与胡兰成相识于1944年,分手在1947年,只有短短三年,却是张爱玲一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后张爱玲在美国又有过一次婚姻,她与第二任丈夫赖雅相识于1956年,对方是个左派作家,两个人同年结婚。直到1967年赖雅逝世。

张爱玲,从她的天才少女梦,到最后枯萎在无人知晓的美国公寓里,她的一生终是寂寞而不幸的,或许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太洞察世情并没有好处,人太清醒,但失去了世俗的幸福。她的逝世使她的名字在文坛上再一次复苏。这位沉没了多年的作家一夜间又浮上水面来,而且是前所未有的美。那刻的美是永恒的,因为张爱玲孤独的一生走完了,留下的一片苍凉与无尽叹息化成玻璃灵柩,守护着她过去的灿烂。隔着空间和时间的玻璃墙望回去,越光辉的成就也越凄凉。

说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当不为过。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钻进你的心里去。喜欢张爱玲的人对她的书真是喜欢,阅读的本身就能给读书的人莫大的快感。阅读的快乐只有在她那里才可以得到,至少对我是这样。读别的书你或许能知道道理,了解知识,得到震撼,但是只有读张爱玲的文章你才是快乐的。即便是有点悲剧意味的《十八春》依然如此!

我觉得,张爱玲是一个对生活充满迷恋,却又有着极度的不安全感,比其他人更加的敏感,怕失去一切,更怕得到之后复而失去。

下载读“邓小平”文选的收获(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邓小平”文选的收获(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刘少奇文选有感

    读《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有感 上个月读了邓小平同志的《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让我受益匪浅。这几天看了刘少奇同志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更是让我大开眼界。......

    读《周恩来文选》有感

    读《周恩来文选集》有感 《周恩来文选集》记录了周恩来在革命和建设中的优秀言语及行动,有力地展现了周恩来这个伟人的思想历程,这是我想要了解的。周恩来,这个受人民爱戴的国......

    读《魏书生文选》有感

    读《魏书生文选》有感 今天看了《魏书生文选》,又扩宽了眼界。他说,每课书的学习重点,既要从本课文的角度去看,更重要的是,他喜欢从单元,从整册书,以至于从语文总体知识的角度看,从......

    读《毛泽东文选》一些感触

    读《毛泽东文选》有感 近期我利用空闲时间将《毛泽东选集》粗读了一遍,虽说以前也偶尔翻阅过几次,但当时认识肤浅,并无法深刻体会伟人的思想精髓。如今再次翻开《毛选》,感受到......

    读《泰戈尔文选》有感

    读《泰戈尔文选》有感暑假里,我想读一些名著,便到爸爸的书橱里找书看。我看见书橱里都是名著,这个也想看,那个也想看,不知看哪本好,便请教了爸爸,爸爸笑着对我说:“那你就看看《泰戈......

    读《少年邓小平》有感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是邓小平爷爷曾说过的一句话。邓小平爷爷是一位伟大的人,他从小的时候就励志学习,想为自己的家庭、为自己的祖国做出......

    读邓小平自述有感

    读邓小平自述有感 三起三落,他不屈的性格;改革开放,他卓越的才华;香港回归,他不一样的爱国热情。这个人就是一个身高不足一百六十公分的中国“小矮子”,就是曾经得到了世界政治家......

    读《邓小平时代》有感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读后感 陈礼节20121011237 由于阅读时间的短暂,我未能将“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全篇通读,只能选择了《剑桥中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