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赴太原听名师做课心得
赴太原听名师做课心得
崇文街小学 郭晓霞 4月12日,杭州特级教师虞大明来到太原师范学院,我也前往,有幸聆听了虞大明老师的《刷子李》一课,感觉那课上得有一种无法形容的好。名师的课堂上,有很多的教学设计环节是意料之外的,也有很多的精彩生成是意料之中的。虞老师的课堂上有很多令人受益、促人深思的地方,喜欢虞大明老师真实质朴的课堂,欣赏虞大明老师睿智宽阔的思想,更佩服虞大明老师拍案叫绝的幽默。总之,那堂课,我聆听着,享受着,也不断感悟和反思着。
一、无痕渗透,透出浓浓语文味:
让我特别欣赏的是他的评价语言,在评价中处处体现了对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预习过课文的请举手!”全班同学都举手了。“真好,预习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希望同学们能坚持下去!”简单的寄语既肯定、表扬了孩子们的做法,又强化了孩子预习的意识。当老师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把找到的刷子李的神奇处与同学交流一下的时候,虞老师说:“你找到一处,我找到一处,我们交流就找到了两处,这就是交流的魅力,现在我们全班交流。”听了这话,令我深感佩服,教师这仅仅是评价吗?这评价中渗透的是学习的合作精神,这是我们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我不禁想起了一句名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之后,我们每个人都有两种思想。”
如果说评价中渗透学法是语文课老师都能关注到的一个现象,那么语文课上渗透德育内容,近几年来越显弱化,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被指为“把语文课上成了品德课”。但是,语文课程本身就承载着思想教育的使命,只不过是在对文本的研读感悟过程中渗透的而已。那天虞老师的课堂上,结尾处的一个环节令我印象深刻:“曹小三学徒的头一天,见到听到学到的,恐怕别人一辈子也不一定明白。我们今天学了课文,你从文章中明白了什么?”教师随后出示了一段作者冯骥才在《俗世奇人》中的话,再请学生来说说你明白了什么?学生说:“要过好日子,就得吃苦练绝活。”“有手艺就不怕没钱,有钱但是没有手艺也是不行的。”“自己的能耐是要靠双手去磨练出来的。”„„这些实实在在的道理,也许孩子们懂得,但是没有体会过,今天的课文就是给了他们这样一个体会。有感于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太优越了,没有那种“用读书改变命运”的压力,对于学习的态度是很不端正的,甚至于有很多家长也是抱着读书无用论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学业,这更直接影响了孩子对于学习的心态和做法。虞老师促使他们体会到:无论在什么年代,无论在什么环境,都有竞争和压力,都要懂得用双手去创造自己的未来,令学生在不自觉的状态下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
二、引领示范,体现教师主导作用:
新课程理论学习之后,“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了,落实到教学实践,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得到了充分地彰显,但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却被弱化了,似乎教师一引导,就会扼杀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喧宾夺主了,教师在课堂上变得不敢多说,更不敢多引导。虞老师今天在几处学生学习困难处进行了有效的引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当请学生说说:在你心目中,刷子李成了什么艺术家的时候,指名到的两位同学都说“粉刷艺术家”,思维仍停留在粉刷匠这一工作实质上,这时虞老师就示范了一句:“我读到第四句‘悠然’的句子,就感觉他像一个舞蹈家。”聪明的孩子一下子就被打开了思维,纷纷说像“画家”、“歌唱家”、“书法家”、“魔术师”。古人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这样的教学理念,不要忘记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亲切睿智,彰显教师个人魅力:
课堂既是教师的舞台,又不是教师的舞台。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动用全部的智慧,彰显个人魅力来吸引学生,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去感受语文的全部美丽,而同时,又要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能充分地学习,张扬个性。这就需要教师拥有亲切的教态去吸引学生,用睿智而自信的语言艺术去引领学生,但同时又把这份亲切和睿智演绎得低调而平实。那天课堂上,教师的很多智慧语言不但让孩子们心情开朗,也让听课老师们会心一笑:“这对联写得怎么样?“学生一致称“好:”“我写的!”教师平静、不无自豪地说,听后令人忍俊一笑。
不过,由此我也想到了窦桂梅老师的“三度”教学理念:温度、广度、深度。强调“温度”是因为教学活动需要有温度、有激情的教师,使学生受感染而形成学习氛围。其次是“广度”,教材只是一个例子,以点化面,开拓更广的视野。“让树叶变成树林,找出树叶背后的那片树林。”最后是“深度”: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体味文章意境,受到陶冶和启迪。今天《刷子李》一课之“温度、广度”有余,而“挖掘文本深度”方面似有“意犹未尽”之意。当然,作为略读课文,要做到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一详一略,有所侧重,不同的课堂呈现的是不同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停地摸索,正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语文教育有着十分广阔的天地和无边的舞台,即使我们不是名师,没有达到像虞老师一样的高度,但只要我们信念不移,痴心不改,潜心研究,虚心向名师学习,定回创造更多的精彩!
第二篇:听名师课有感
听课心得
严 振
上周末有幸听王崧舟等语文大师的课,心里一下子敞亮起来。给我留下印象深的是王老师《学情视野下的语用教学》的专题讲座。谈点自己的一点体会:
语文教学不能为语用而语用。好多的示范课、观摩课把“是否有语用”作为评议一堂的重要标准,这是不正确的。这说明我们对“语用”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偏差。王老师告诉我们:组成语用学大厦的,有三个支点,就是“语用、意义和语境”;抛开“意义和语境”去谈“语用”就会陷入“单调的语言文字训练”的空白;我们提倡的“语用”是在“特定的语境下的”。
语言学习要和语境紧密融合。王老师说:教材的处理要言辞语境、文本语境和文化语境。一个好的语文教师要“打开”能看到每一个文本赖以存在的土壤和文化背景的“第三只眼”。任何一个文本三类语境都是同时并存的,老师在心目中牢牢地树立语境的视野之后,语文教学的策略和路径就会有所调整。另外,语用学习必须要和内容理解相融合、与情感陶冶相融合、与学法指导相融合,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骑马中学会骑马”,这就是未来语用学习改革的基本方向。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任重而道远。“语用”这个概念表面意思好理解,但对一线教师、对于基层的教研员来说“语用”的内涵却难以把握,对学习“语用”所涵盖的内容、范围等都处在模糊状态,如果不能弄清楚这些问题,语文教学改革的就不能达到既定的目标。
听了王老师的讲座,我有这样一个担心,就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语用”的教学方法,不是每一个教师,或者说大部分教师都不能运用自如。因为从王老师的讲座中,我体会到: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语用,需要教者有深厚的文化功底,有良好的教学素养,还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这些恰恰是大多数教师所缺乏的。而且仅凭几个案例、几次培训都是难以奏效的。
语文课程的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实践性的课程,涉及的目标非常广泛,是综合性的课程。必须要求学生在阅读、表达的实践上下工夫。但在现行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实践活动局限在校内等等,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实践能力,是需要付出进一步的努力的。因为这些能力不是靠反复做题,学会应对考试所能获得的。
第三篇:听名师课有感
王崧舟《桃花心木》听课感想
李 蓉
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是苏教版课文《桃花心木》,作者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文章从描写桃花心木的形状很特别开始,引出桃花心木树苗和种树人,再写作者观察种树人种树的奇怪现象,最后写作者与种树人的谈论。种树人的话,使作者受到感动,明白了“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的道理,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听了王崧舟老师上完这节课,感受颇多:
一、文学语境下和文化语境双层品读
文化语境下的品读指的是对课文文本本身的学习。王崧舟老师从本课最耐人寻味的道理出发,采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孩子体悟文章讲述的道理,抓住“奇怪”指导学生理解“层层递进设置悬念”写法的好处。文化语境下的悟读则跳出了文本的圈定,从学生挖掘自身遇到的生活中的那些琐碎的“不确定”,引出林清玄所敬佩的三个著名人物人生中的“不确定”,体悟如何直面不确定的生活,从而揭示“无常”的道理。
二、多样化形式嵌合文本
如果说文本是学习的对象,那么教学过程,甚至教师本身,都代表着解读文本的外在形式。王崧舟老师能够游刃有余地把握课堂形式,处处留意文本、时时关注学生。在教学“层层设置悬念”这一写作特色时,王崧舟老师首先让孩子寻找文中出现了几次“奇怪”,再以阶梯状的ppt图像显示——从“奇怪”到“越来越奇怪”到“更奇怪”,三个词语不断上升,再配合三次品读语段,把学生的胃口随着作者的层层疑问推向了高潮。随着教学呈现形式的层层递置,学生自然体会了这种写法吸引读者的妙处。
三、深厚底蕴 潜移默化
王崧舟老师曾说,让他倍感痛心的是当今中国居然是“去中国传统文化”最严重的国家,因此,他着力开发以“儒”“释”“道”为主线的系列课程,试图重新审视并恢复中国文化的基础。在上《桃花心木》这一课前,他研读了林清玄的诸多著作,结合林清玄的经历,挖掘了其希望“用佛教里的一点点旨意,带现代人走向安定之途”的深厚内核。王崧舟老师将本课中的“不确定”与佛教的“无常”相联系,指引现代人以“修心”来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同时针对五年级孩子的学情特点,拓展阅读了林清玄《菩提十书》中的《云散》一诗,用诗歌之美进行情感的熏陶和积淀,让学生的情感有所触动进而自然迸发,发出“心美,一切皆美”的感叹,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也体悟到了一丝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禅意
第四篇:听名师课有感
听名师课心得体会
____有感于名师张齐华的教学艺术
4月7日、8日,我们学校几位数学老师参加了“安康市全国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观摩会:” 亲眼目睹了全国著名小学数学张齐华等六位老师的魅力课堂,从中我领略到每个名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他们所设计的学习情景,不仅绚丽多彩,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蕴含着数学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主动地参与探究解决问题。把握数学的解题方法,而且更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人耳目一新。使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名师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结合自己的教
学工作有以下的感悟:
一、即备好教材又要备好学生。
我们说教师教的是一群活生生的小朋友,那么人自然要有感情,我们在教书中就应该投入自己的感情。从听课中我也发现讲课的新教师也像老教师一样对自己的学生非常地爱护,哪怕是第一次上课的老师也会在课前跟孩子培养一定的感情,因为只有有了感情的教学才会擦出教学的火花,使教学变得精彩。
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钻研与分析,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才能更好地把教学任务解决好,教材的理解是对教学做充分的准备,教师只有知道上什么,怎么上,什么是重点、难点才能上好课。
二、深度对话别嫌浪费时间
张齐华老师在执教《平均数》一课时用了一个小时,课堂给了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语言生动幽默,表情丰富自然,师生之间进行了长久的“唇枪舌战”,真正营造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和台下的老师时不时就发出开心的笑声,露出会心的微笑。三年级的小学生在一个小时里没有一个人走神,大家笑得那么开心,重难点知识学得那么扎实,谁会因超出的时间而指责张老师呢?
课堂上我们一定要和学生进行深度对话,正如张老师所说的那个沟通漏斗:一个人想说的是100%,实际说出来的已经剩80%了,听的人只能听到60%,而听懂了的只有40%,说明我们在和学生交流对话时一定要有深度,否则就没有多少实效。只要你和学生的沟通是有价值的,不要太过在意你浪费了课堂时间,我们一定要首先做到真正有效,方才能谈及高效。
三、注重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1、语言风趣幽默
长久的“唇枪舌战”,真正营造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和台下的老师时不时就发出开心的笑声,露出会心的微笑。三年级的小学生在一个小时里没有一个人走神,大家笑得那么开心,重难点知识学得那么扎实,谁会因超出的时间而指责张老师呢?
张齐华老师也是一个善于学习善于创造的人,他在课堂上善于根据情境运用各种俗语、谚语,调节气氛,而且增强教学效果。例如
当学生说出“用4来代表3、2、7的水平时”他说“你是怎么无中生有生出这个4来的?”学生说老师和自己的学生比赛篮球是以大欺小,他就几次说“我再也不以大欺小了”,这些风趣幽默的语言成了课堂教学的调味品,课堂因他们而更加的生动、鲜活。
齐华老师自诩为一个“演员”,没错,在他的课堂上我们会看到他一会儿顽劣,一会儿冷静,有时是潜艇,有时是公交车司机,又是哭,又是笑,变化莫测,就连作报告都是神采飞扬,一会上一会下,动作到位,配音形象,这些肢体语言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或许演的并不像,或许配音效果挺差,但是谁又会在意这些?学生是很宽容的,只要你能让他学得开心,学得轻松他就会喜欢你。
总得来说,通过这次的听课,它丰富了我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给我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2012、4、16
第五篇:听名师报告会心得
听名师报告会心得
听专家教授作报告,的确是种享受,他们循循善诱,列举了大量的教育实例,言辞诚恳,让人不由得不被感染。听各位专家谈班级管理的种种,我不禁反思,自己配当班主任吗?与这些名师相比,在平日的教育教学中,我对学生,爱,深度不够;严,力度不足。我在寻求班级管理的方法,名师们在追求班级管理的艺术。按年龄说,我也应该算做老班主任了吧。但要说管理经验,却谈不上半点。因为我总是跟着感觉走,缺乏理性的思考与总结。自以为工作很细致,但现在看来,自己还有很多闪失之处。听优秀班主任们交流如何管理班级,我只有自愧不如的感慨,因为面对愈来愈追求个性的学生,我经常感觉黔驴技穷,记得郭宝向主任在级部会上曾经说过,“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看来,我必须得潜下心来多向其他班主任学习与效仿了。
浇花先浇根,育人要育心。班级从组建到现在,困扰我很久的一个问题是说闲话违纪者甚众。虽然,我也动了不少脑子,想了不少办法,可都是收效甚微。不是说不起作用,每一种新方法实施开后,在短时间内也能起到一定效果,但时间一长,也就疲沓了。没办法,只好另想一种对付他们的惩罚办法。
现在想来,还是我方法欠缺,一味地想着如何去“罚”,而从来不舍得在“导”上下功夫。如果像高密的康成中学一样,给他一个“喧哗十分钟”,结果就应该大相径庭了吧?今后多顺应孩子的天性,少一些关、卡、压,教育会更有效。
平日的我在班内不乏说教,只是爱板着脸比较严肃,学生离我似乎很远。<莲山 课件>班内有一部分学生了解我的脾性,知道我也幽默、温和,平时不惧与我交往,也有家长打电话来说孩子与我接触长了越来越喜欢一班。只是我本身性格使然,不太爱张扬,不太爱表现,我喜欢沉静含蓄。我不是那种让人一见就有好感的人,我的优点与长处我愿意慢慢绽放。因此,在过去了两年后,我与学生的关系越来越融洽,只是学生在慢慢熟悉了我以后,我本身的弱点与不足也就暴露无遗了。学生们会不会客观、全面地评价老师,从而心悦诚服地接受我的教育与引导呢?班主任系列学习给了我很多的启发:
一、利用学生爱心进行教育
没有哪一个学生是铁石心肠,即便是行为习惯很差或品行不端者,内心深处也一定有残存的一点良心和爱心,利用他们未泯的良知,教育学生学会爱自己,爱家人,爱老师,爱同学,爱集体,爱国家…
二、老师的付出要让学生知道,使其怀有感恩心理,教育效果就会好。
怀有感恩心理,学生才会做到孝敬父母;怀有感恩心理,学生才能做到尊敬师长。唯有如此,师长的话才能深入人心,起到一定作用。
三、帮助科任老师树立威信,能收到极好的教育效果。
多替科任老师讲些好话,能融洽师生间关系,在抬高其他老师的同时也抬高了班主任自己。
四、教师不妨亮一亮自己的丑。
教师适当亮亮自己的丑,能拉近师生间距离,使师生间共同话语更多一些,这样再对学生进行教育,他们不会感到老师高高在上,能将老师当作知心朋友对待,教育效果当然显著了。
五、营造好的班风学风,有很多前瞻性工作要做,但更多的是要适时而为,抓教育契机。
班级管理本来就无小事,班内每一个学生都是局内人,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不抛弃,不放弃,在学生成长的同时,我们就能品尝到工作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