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通用技术》课加强实践活动教学环节的探讨
高中《通用技术》课加强“实践活动”教学环节的探讨
摘要通用技术课程所具有的“实践性”、“创新性”特征,容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注意挖掘课程价值、展现课堂教学魅力,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可能减退或丧失。因此,保持和提高学生学习通用技术课程的兴趣,确保每章节围绕实践活动主线开展教学,增强“实践活动”内容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成功快乐,让通用技术课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
关键词实践活动;趣味性;实用性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高度综合,注重创新,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这门课程能引导学生融入技术世界,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发展学生实践能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挖掘课程价值、展现课堂教学魅力,让学生保持和提高学习通用技术课程的兴趣,确保每章节围绕实践活动主线开展教学,增强“实践活动”内容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成功快乐,让通用技术课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
活用教材,确保每章节围绕活动主线开展教学
实践活动案例是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一般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对某一实际情景进行创设。使用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广泛的问题情景和思考空间,让其主动建构技术相关的知识,理解案例背后的原理、思想和方法,同时还能加强学习内容与生活之间紧密的联系。
新课程提倡教师活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不是忠实执行教材,而是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此,在理解教材案例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行案例替换或使用新案例。
地质版教材中的实践活动案例有些不太适合于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且教材中的案例比较零散,没有一个中心主题,不能将整本教材的知识点以一个具有特点的案例贯穿起来。因此,在教学中,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而且方案简明、操作简单、材料易求的案例,贯穿教材。
例如,以“简易折叠储物架”为贯穿“结构与设计”、“流程与设计”、“系统与设计”的活动主线。教材“结构与设计”中,设计制作“伸缩衣架”的案例活动,尽管制作较容易,但其所用的杆件较多,成本较高,因此,将这一实践活动改为与教材案例结构类似,受力分析类似、杆件较少、易于操作的“简易折叠储物架”。而且,储物架实用性强,可放在教室中使用,可折叠,便于收藏。布袋的设计还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设计、创新设计,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简易折叠储物架”的设计与制作可以帮助学生领悟结构、流程、系统等技术理论,体验技术方法,提升技术素养。在第四章,利用电子套件的制作,使学生理解控制的含义及控制的实施方法。这种基于教材但对教材有所突破的做法,在教学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了解学生实际,增强实践活动内容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通用技术教学倡导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通用技术课程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技术学习特点,指导学生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
一、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实践活动内容的趣味性
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项目,就能激发兴趣,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也有利于发挥创造特长。如果将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如同语言类、文史类学科一般以讲述、提问充满课堂,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会下降。依据通用技术课的特点,设计符合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条件的实践环节,引导学生在动手设计、制作的实践环节中体验技术与设计,由技术感性到技术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学习,学生必会被深深吸引。
在教学中注重联系生活的实际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讲到“设计的本质是创新”一节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给学生介绍了“带洗手池的马桶水箱”、“能擦地板的拖鞋”、“躺着骑的自行车”、“带夹子的苍蝇拍”等创新作品。让学生亲身经历一种技术活动,进行创新设计。
如:设计制作一个既可以指定页码,也可以指定行的定位书签;设计制作一把省力的螺丝刀;设计一个能做标记的卷尺;制作一个多功能笔筒等。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促使学生认识到培养综合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明确到学生与社会需求人才的差距,意识到个人综合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重要性。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实践,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呈现本组的设计作品,如乒乓球捡拾器、做标记的纸杯、静电扫床刷、容易开合的尖嘴钳、启辉器小夜灯、能测定溶液导电力的装置、台灯(或笔筒)等,这些生动、有趣的创新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增强了实践活动内容的趣味性。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动手,学会了动脑并从自己的设计方案和作品中,体会到设计的乐趣、制作的艰辛,成功的喜悦。
二、了解学生实际,增强实践活动内容的实用性
在教学过程中,从实际生活中寻找贴近学生实际、充满生活情趣,且技术含量较高的典型案例,使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教学要以实践活动为载体,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技术方法和技能,发展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教学中要合理安排基础知识学习和技能操作实习的时间比例,要避免出现“黑板上讲技术”的现象。
因地制宜地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技术设计实践活动载体,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赋予相应的主题的设计活动,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技术学习,从而保证实现学生对专业技术知识的领悟和技术课程所要求的操作学生和设计学习的目标。
“实践活动”的每一个案例的设计,都应让学生感到它是可以运用到生活实际中的。如对于“简易折叠储物架”实践活动的选择,是在了解学生教室面积小、书本多、无处摆放等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的。在制定“简易折叠储物架”活动方案时,请学生根据对“简易折叠储物架”的摆放位置、书本大小等问题的调查,确定统一的尺寸。长方形杆件40 cm*4,圆形杆件30 cm*4,直径1.5 cm,以方便学生的使用。在制作过程中,指导学生填写好“活动记录单”(见附件),加强个别辅导的力度,通过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完成作品并在学习生活中使用。在这种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理解了影响结构的强度、稳定性的因素等知识,体会到作品本身的实用性,感受到技术活动的实践意义。
如,在设计《控制与设计》的教学时,引入学生宿舍楼道的声控灯案例。有学生提出,“如果白天有声音,灯同样会亮,这样很浪费电。”对于这样一个实际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学光电效应、光敏电阻、传感器等知识,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将已有装置加以改进,很多同学设计出了声光共控灯,满足了要求,从而达到白天有声音灯也不亮的目的。
这些典型的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的载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同时将枯燥和深奥的技术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有利于学生活学活用。
教学实践的反思
《通用技术》是一门综合实践性强,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以学生的亲历实践,手脑并用为主要特征的课程。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设计“实践活动”内容时要前后呼应。如,“结构与设计”的实践活动设计中,学生从结构的角度设计制作了“简易折叠储物架”。在第二章学习“流程与设计”时,以学生制作储物架的活动过程入手,引入流程的概念,使学生理解流程的含义;在第三章学习“系统现设计”时,同样以储物架为引入新课的载体,使学生通过细致分析储物架的组成,理解、掌握系统构成的三个必要条件。另外,在进行第四章的学习“控制与设计”时,不拘泥于教材,借助电子套件,指导学生进行焊接,这样既增强了兴趣,又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了控制的概念。
这样的“实践活动”内容的设计对于学生而言,收获很多。学生通过亲自动脑动手制作作品,发展了其技术学习的兴趣,初步形成了从事技术活动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和态度;通过对材料进行分类、加工,了解了一些简单的工业基础,如区分各类工具、绘制平面图、制作、组装等,掌握了一些基本操作方法,感受到了技术的奥秘;通过实践懂得了劳动的艰辛和乐趣;通过搜集、整理信息,懂得了如何与他人进行沟通及利用信息手段与技巧,体验到了创新的必要性及用途。
总之,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学到了大量的课堂以外的知识,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形成了质量意识、经济意识、安全意识、审美意识。这些意识的形成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将起到重大的影响和作用。
经过一年来的摸索,在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如,不同班级的学生差异很大,“设计”内容落实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多,实施效果差异大;学生在思维上依赖性普遍较重,作品中模仿居多,真正有新意的较少;学生从构思到操作的连接上缺少方法,教师应在设计的表达上多探索,摸索出实际可行的方法;材料、工具的选用范围加大,教师课前的准备工作与辅导工作量加大;同时要求教师具有精湛的业务水平,以适应学生不同的需求。■
附件:
《技术与设计2》活动记录单
班级:组别:
姓名: 活动时间:
活动主题:简易折叠储物架原型制作
本结构简单只由几根杆件组成,占地少、使用方便、古朴、美观。
1.制作前的分析
(1)这种折叠储物架属于什么结构类型?
(2)当折叠储物架承载重物后,各杆件承受哪些力?
(3)从强度的角度看,它最薄弱处在哪里?
进一步找出强度的薄弱点,提出增强强度的措施,包括分析可能出现的荷载。
(4)这种结构稳定吗?为什么?
(5)这种折叠储物架有什么缺点?
2.确定设计方案
(1)由8根杆件构成。长方形杆件的中间打孔,供杆件连接固定用。
(2)根据荷载的分析,选定制作杆件的材料为和尺寸。(400×300 mm)
其中4根长400 mm,宽20 mm,厚10 mm杆件;4根直径为10 mm,长300 mm杆件。
(3)综合考虑,做必要改进,确定方案。
3.简易折叠储物架原型制作(框架)
(1)工具:
手锯、手钻、砂纸、尺子、铅笔、十字改锥、尖嘴钳等。
(2)材料:
松木杆件4根,水曲柳杆件4根。螺钉2组、自攻钉4个。
4.制作心得
5.教师评价
(作者单位:北京市昌平区昌平实验中学)
第二篇:高中通用技术课教学困境及思考
高中通用技术课教学困境及思考
摘要:通用技术新课程在我省实施已近5年。在教学活动中经常会遇到认识不足、资源匮乏、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如何突破这些困境?作为一名通用技术课教师,我愿在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探讨。
关键词:困惑
资源
课时
科学素养
我在农村中学讲授教通用技术课近一年,在这一年里,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我,那就是怎样才能上好通用技术这门课。相信有许多教师都有同样的困惑。国家为高中生设置通用技术课的本意是为了提高中学生的技术思维和应用能力,但现行的教育体制决定了高中生还是以应对高考为主,根本就没有精力去学习通用技术课。
通用技术新课程在我省实施已经将近5年,相比与其他学习领域的较为成熟的课程,它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去思考和探索。特别是我们一线的通用技术教师,更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的实践研究中去。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在近一年的实践过程中,真的有太多的困惑,总结起来细说如下:
1、由于认识不足,领导不重视,任课教师不认真,学生学习通用技术课积极性不高。
当前,大多数学生、家长、教师只对考大学感兴趣,对课改不感兴趣,任何有可能影响学生高考的课改都会触动他们的神经,而家长、学生、老师的心理时刻影响着包括通用技术在内的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学生进入到高中尤其是高二年级之后,来自家长、老师和学业上的压力越来越重,不少学生疲于应付高考科目那些铺天盖地的作业、测试,投入到技术课程上的学习时间非常有限。
2、教学资源不足,教学效果受限。
与教材配套的课程资源严重不足,这一问题所有的学校都存在,缺乏上课用的常规教具,教师平时要找教辅资料也很难。通用技术课程实践性较强,对专用教室、仪器设备有一定要求。只靠老师的一张嘴和一支粉笔授课,技术课就会成为理论课,老师感到困惑,学生无法接受。我们学校高二年级总共有十二个班,共三位老师又全是由兼职的,很难有充分的时间来认真研究通用技术教学。通用技术的教学决不是单一模式的,应该是丰富的、开放的、多元化的。由于是新实施的教材,配套的参考书、指导用书和网络资源很少,没有可借鉴的先前经验,培训的机会不多,教研活动、教师与专家、教师与教师交流、骨干教师讲课等平台更少,缺乏理论和实践的专业引领。
3、课时相对不足。
以我们学校为例,在高二年级每周只开设1课时,一学期二十周算,学考前也只能上26节课左右,而通用技术必修课程的学时要求是72节。其实,技术课程与高考课程相比具有更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更贴近动手实践,更贴近发明、创造,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更有意义。
4、通用技术教师本身的科学素养需要提高。
通用技术课程内容宽泛,可扩展性极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向老师提出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问题。遗憾的是大学并没有开设通用技术这门课。目前的通用技术教师都是从信息技术、物理、化学等科目转过来的。也有偏远地区的通用技术老师,是从英语老师转来的。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得先有一桶水。在我看来通用技术教师要不断“充电”、终身学习。要学习科技、人文等各种知识。教师有了广博的知识,才能尽可能多地准确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难以预料的问题。才能让学生产生亲近感。
5、教材技能要求高,学生能力不济。
新教材在“知识与技能”的技能方面要求较高,有些内容甚至超过绝大部分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且章节内容跳跃性很大,加上现在的高中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都没有很好地上过技术课。学生学起来没兴趣,老师教起来也非常吃力。面对这些困惑,我做了如下思考,在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
1、向学生、家长、学校领导阐述通用技术新课程开设的重要性。
“通用技术课教育在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开展了几十年,大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其中,美国的通用技术已经走进学生课堂69年;德国通用技术课的课时,超过了物理、文学等主课。而在香港,《通用技术》进入中学生毕业考已十几年;在日本和英国,相关的技术课程几乎贯穿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整个过程。”介绍完以上内容,我又对学生说:“现在,你们是否已经明白,为什么德国工业产品因精良耐用而著称世界?为什么街上满街跑的都是本田、丰田车?为什么我们的人均工资是每小时0.8美元,而德国是30美元,美国是22美元?为什么我们出口100双袜子,只能赚回一美元,而人家卖给我们一部iphone4,要赚到360美元?从国家民族经济发展的高度着想,从学生终生发展的长远利益着想,我们通用技术科的老师,要不遗余力地向学生、家长和社会传达开设通用技术新课程的重要意义。只有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认同,通用技术新课程教学工作才能顺利展开。
2、资源共享,集体备课。
可以联系当地的职业中学或技术学校,组织学生去参观学习。联系工厂,了解产品的加工过程,增长技术知识。为学生讲解九连环的原理,动员学生自带铁钳、铁丝一起动手制作。
教材以及配套材料既有缺陷又有不足,教学参考资料也存在问题。我们可以以广东版教材为主,地质版、江苏版教材为辅,三教材取长补短,综合备课。通用技术教师共集培训资料、教学参考书、网上资料等教学资源共享。
充分利用学校的物理、化学、生物、微机实验室,与学校主管领导、管理员做好沟通,为学生实践提供场所。
3、与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
必修课的内容是“技术与设计”,设计的本质是创新,课本中的许多实例都是科技创新的典范。我们还结合学校每年一届的“科技活动周”,征集科技创新作品设计方案,开展科技创新大赛活动,这是对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的良好配合。
在通用技术课教材中,科技创新的案例很多,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良好载体,有不少学生开始向老师提问题,这是良好的开端。
我校就曾联系到渭南科学技术局将一批科技创新作品在学校中展览一天,组织全校师生参观。学校内部每年也举行师生摄影、书法、剪纸、叠纸、手工制作大赛等,并在校园展示获奖作品。
4、发挥技术课程本身的优势,使通用技术与信息技术做到有机的整合。把多媒体教学应用到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来,如一些虽然比较直观但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见的建筑、服装甚至是汽车驾驶等等。
5、建设一支数量充够、专业素质过硬、相对稳定的通用技术教师队伍是成功实施通用技术课程的关键。
目前我国教育急需完善教师队伍机制。包括人事和评职称的制度、教师专业学习培训、教学研究的制度和教学管理、评价的措施。尤其是像通用技术这样的“副科”的各种制度。
6.加强通用技术专用教室、实验室建设。
我所执教的学校对通用技术课程也有所重视,进行了一些积极的实践和探索。首先,学校准备在今年上半年对通用技术实验室作初步规划,暑期将装备两间通用技术实验室,购置30万元的教具设备,硬件配置会逐步提高。其次,在人员配备方面,学校现配有3名通用技术课教师,下学期还将引进1名教师,校长会亲自代课。
7.在进行了一个循环的必修教学以后,出版社应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并对必修课程和教材进行修订,使之更符合课标的要求和教学规律。
生产力越是发展,经济越是开放,一个国家对技术的需求越是迫切和强烈,对国民技术素养的要求也越高。技术课程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提高生活质量,也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通用技术课教师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雷代斌.高中通用技术新课程教学困境与突破.21世界教育 [2]、罗福源.浅谈通用技术教学实施.21世纪教育
[3]、袁达人.通用技术课程实施中的问题、思考与对策.21世纪教育 [4]、雷代斌.高中通用技术新课程教学困境与突破.21世纪教育
第三篇: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
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组
在多年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中,我总认为信息技术这门课就是教会学生如何上机操作,课堂上无非是教师演示,学生观看演示、然后学生上机操作。结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乐观,反应快的学生教师还没有讲完,他就会操作了;反应较慢的学生还没有弄清楚你在讲什么,还有部分学生上课走神,压根没有听见你在讲什么,一堂课就结束了。这种教学方法很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它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挖掘学生潜力,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尤其是利用计算机这一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反思:
一、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状态越好,学习效果就越明显。在中学生对计算机早已有了浓厚的兴趣与神秘感,渴望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掌握它。希望有一天自己能随心所欲地操作计算机,利用电脑绘画、制做自己的作品、上网聊天、购物等等。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现在他们终于能够动手操作了,较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们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空间,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但是,如果课堂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教师讲,学生听”,“学”跟着“教”走,只要“我说你做”就可以了。而信息技术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教师仍按以前的做法,学生很容易产生“三分钟的热度”,过后就凉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较容易掌握的内容,我们应该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学生们边学边练,很快就学会了本节内容。使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创设和谐学习环境,保持良好学习情趣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抵触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是保持学生学习情趣的最佳手段。
现在每班学生都在五十多人左右,绝大部分同学上机操作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要一个一个教根本忙不过来,肯定会挫伤没有被辅导到的同学的积极性,因此在分组的基础上,采用“兵教兵”的教学方法。让几位先掌握的同学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辅导,这样即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负担,也使“小老师”们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惧怕老师现象。从而使所有学生不会的问题得到解决。在这种分组教学的情况下,教师的作用并没有失去,我们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特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操作水平。同时,在同学互相辅导学习中增进了友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三、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法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且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能够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型思维,能够更易于提供个体的学习风格。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学习领域内的一些日常活动或实践。这些贴近生活真实的、复杂的任务整合了多重的内容或技能,它们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有意义性。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创造性、操作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这一教学法既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也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总之,作为一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教学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处处留心,时时注意,经常反思,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使我们的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驾驭计算机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新课改后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总结
新课改后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思考
信息技术组徐静
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我想就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抓好当前教学谈一些想法。
一、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教育行为的一个重要目标。我们应当允许学生对来自书本、老师、家长和学术权威的观点、意见、看法和学说等产生不同的见解,并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这种理解。况且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任何一个人对信息技术的发展状态都难以做到了如指掌、面面俱到,因此课堂上有时出现学生知老师不知、老师这么认为学生却那么认为的情况是很正常的。对于这种情况的出现,教师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及清醒、冷静、正确、客观、理性和辨证的认识。
二、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1、教学过程充分遵守教学心理,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
每新学年,对新生现有水平进行调查,对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要求。如对已学过windows基础的同学,在其它同学学习windows基础时他可以自学flash或其它他感兴趣的东西,上机时他必须完成要求的windows任务,再进行flash制作或其它制作。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得多花些精力,在顾及大都数同学的同时,留心引导先行一步的同学更上一层楼,这是在现在的分班体制中较好的因材施教的方法。
2、对“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深刻领会与贯彻、注重培养学生有创造性
3、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要把握基础兼顾广度与深度
教师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讲解不可能也不必要面面俱到,如病毒的讲解在上课时讲清其概念、特点、传授、防治,至于当前出现的一些病毒以及防病毒软件则可让学生搜集、用少
量时间供其发布,这样既拓宽了知识点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再如一些基本制作可精讲基本的,更多的让学生上机时发现,老师可以适时总结同学的发现,这样用利于学生对本知识点广度的掌握。
4、以学生为中心, 合理组织学习
有一位学者在一次报告中说了这样一种现象,学习相对紧张的高中学生只要某节课或某个晚自习,没有教师安排的作业或分发的试卷,马上就会无所事事不知该干什么了,得出如不进行改革,将会制造出一代怪胎。虽然该学者有点偏激,但也反映了一点实际情况。本课程纲要规定学生上机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70%,这就是说本门课程的学习多半时间是在学生自学中进行的,教师给予恰当的组织引导,对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很重要。
5、在应用教学过程中,本着不求甚解,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我们信息课走在改革的前沿,使我们的学生应该具备信息在学科中的应用这种能力,这是完全可能的。我曾听过这样一句话:“应用软件的80%的功能是为20%的人设计的,20%的功能是为80%的人设计的”,我们的大部分高中学生正是这80%的人,所以在讲解时就要不求甚解,能用就行,着重要他们学会如何触类旁通,快速了解一个软件的优势,对一项任务知道去选择工具,知道变通。
6、以兴趣小组为依托,营造积极学习信息技术的大环境
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所带的平等班,有兴趣小组成员的几个班上课的气氛、学习的效果远比另几个班要好。于是从去年开始我就比较重视兴趣小组成员的作用,让他们真正成为教师的小助手,同学的小老师,我在合适的场合会给他们进行各方面的展示,这对大家都是一种促进。
三、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目前,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占统治地位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主要靠教师讲、学生听的班级授课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起主导作用,便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其最大缺点是,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受灌输的被动地位,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创造型人才的成长。
在新的教学方式中,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已经由灌输转变为引导和帮助。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难题,引导学生发现和了解一些新的学习资源。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积极、大胆地尝试和探索多种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发展需求提供最有效的服务。
1.探索式学习
探索式学习的实施过程是:由教师设置一些适合由学生来解决的问题,通过校园网发布给学生并要求其回答。与此同时,提供大量的与问题相关的资源信息(如参考文献、网址等)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查阅和借鉴。教师还要负责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来的问题提供启发或提示式的帮助。这种学习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从而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
2.协作式学习
协作式学习是一种为了促进学习、由学生协作完成某个给定学习目标的教学方法。协作式学习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由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互和合作,以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比较深刻的理解与掌握。协作式学习的基本模式一般可分为竞争、协同、伙伴和角色扮演四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序设计与算法”的课程设计部分的教学可以使用其中的一种或综合使用其中的几种教学模式。
3、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是建立在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基础之上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抛锚式教学
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抛锚,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探索、上机实践、总结,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自主确定学习内容并逐渐缩小新知识范围,直到“心求通而未得”时再由老师讲授。
4、任务驱动式教学
任务驱支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第五篇:高中劳动技术课的教学目标
根据国家教委1996年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实验)》,新制订的高中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供试验用),将从1997年秋季起在天津、山西、江西一市两省进行试验,2000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作为国家指导高中劳动技术课教学的纲领性文件, 新大纲较好地体现了课程计划规定的培养目标,突出了劳动技术学科的教学特点,反映了素质教育对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一个面向21世纪的教学大纲。
新大纲的颁布与实施,对于推动普通高中劳动技术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劳动技术课的教学水平,促进普通高中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中劳动技术课的教学目标
新的高中劳动技术课大纲是建国以来第一个单独为高中劳动技术课制订的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
1987年国家教委制订的《全日制普通中学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是初中和高中合一的教学计划,提出的是整个中学阶段劳动技术课的“教学目的”,未分列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的具体培养目标。
普通高中是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高一层次的基础教育。劳动技术课在高中的教学目标与初中的教学目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是不能等同的。劳动技术课是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课程,目的是使学生“爱劳动”和“会劳动”。由于初中生和高中生年龄的差异,生理和心理特点不同,认识水平的不同,就劳动技能而言,初中劳动技术课是要使学生具有“生活自理能力和从事简单生产的能力”,注重劳动技术种类的全面性,但对技术的深度和技能的熟练程度则要求不高,侧重感性认识和模仿性学习;而高中的劳动技术课则应使学生具有“基本的技术意识”,学会“学习和应用技术的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设计和创新能力”。在思想品德方面, 初中劳动技术课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热爱家乡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高中的劳动技术课除要继续进行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感情的教育外,还提出了更深一层次的要求,要使学生“增强质量意识、效益意识、环保意识和参与当地经济建设的意识,具有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甘于奉献的精神”。这些在原初中和高中合一的教学大纲中是没有提及的,从而使新教学大纲更符合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
制订高中劳动技术课教学目标的主要原则有三点:
1.劳动技术课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强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内容”,要求中小学教育必须“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为此,新大纲提出劳动技术课“对于培养和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类人才的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说明了劳动技术课对于促进普通高中教育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实现向素质教育转轨具有重要的作用。
2.劳动技术课是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必修学科。
由于原教学大纲中把公益劳动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有些学校还把劳动技术课的课时用于军训、下乡下厂劳动锻炼等活动,使得不少人认为劳动技术课只是一门活动课。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下,不少高中校,特别是一些重点高中, 劳动技术课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劳动技术课时被挤占、挪作它用的现象很普遍。
新的教学大纲根据课程计划,规定“劳动技术课是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必修学科”,明确了劳动技术课在高中课程中的地位,即劳动技术课是一门学科类课程,不是活动课类课程,它是高中课程计划中规定的12门必修学科中的一门课程。
3.劳动技术必修课是每个高中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
根据新的课程计划,“普通高中学科类课程分为必修、限定选修和任意选修三种方式”,因此新大纲中规定“普通高级中学劳动技术课由必修课和限定选修课等组成”,较好地适应了不同办学模式学校的教学需要, 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要,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新大纲还明确提出“必修课开设的教学内容是每个高中生必须学习的。限定选修课开设的教学内容侧重就业预备教育,学生可根据个人的志向、爱好和需要选择学习。”这样,就再一次明确了劳动技术必修课是素质教育课程,对于每一个高中生,无论是将来准备升学还是就业的高中生,劳动技术必修课的教学内容是必须学习的。
为什么每个高中生必须学习劳动技术必修课?这是高中培养目标所决定的,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新的高中课程计划确立的高中培养目标,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素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具有基本的技术意识”,“具有一定的劳动技能和现代生活技能”。
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社会生产劳动对人全面发展起着重大作用,现代生产更是要求劳动者的体力和脑力在更高水平下得到全面发展。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工作岗位的技术难度和复杂性不断增强。一些新兴的职业更是需要劳动者具有较高的素质,特别是劳动技能素质。同时,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中已起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要求人们具有应用各种技术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一个不具备现代劳动技能素质的人,在现代社会中是无法很好生存和发展的。现在的高中生将是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生力军,为了适应21世纪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普通高中生要具备一定的劳动技能素质。
此外,劳动技术课的德育教育功能更是显而易见的。当前,社会上对不少大学生劳动观念差反映强烈,问题出在大学,实际上暴露了基础教育中劳动教育薄弱,若不采取有力措施,将影响到高素质人才的全面发展 , 影响到高校教育目标的实现。新大纲明确要求劳动技术课“ 要充分挖掘劳动技术课的德育要素,将思想教育与劳动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寓思想教育于劳动技能训练之中。劳动技术课对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的重要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
二、高中劳动技术课的教学体系
劳动技术课作为学科类课程正式列入课表时间不长,只有十多年,就这个意义上来讲,劳动技术课还是一门新学科,还未形成科学的教学体系。而且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下,学科建设薄弱,教学的随意性很大。有的学校只把一般性的体力劳动,如,修整校园劳动、下乡劳动作为劳动技术课的教学内容。在一些完全中学,同一个劳动技术课教师在初中、高中教内容和要求完全相同项目的现象较为普遍。也有的学校把一些只需小学或初中认知水平就能学习的简单技术作为高中劳动技术课的教学内容,学生不愿意学,家长也反感,影响了劳动技术课在学校中的地位,也使得劳动技术课难于得到社会的承认。还有的学校把本属于数学课的画法几何、计算机程序设计作为劳动技术课的教学内容,把劳动技术课变成了学术性课程,变相取消了劳动技术课。
为了改变劳动技术课这种教学随意性的状况,把劳动技术课教学纳入科学、规范的轨道,提高教学质量,新大纲初步确立了高中劳动技术课的教学体系。
1.规定了符合普通高中培养目标的劳动技术必修课的基本项目。
根据新的课程计划规定的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以及我国劳动技术课教学的实际情况和教学条件,新大纲规定了高中劳动技术课教学的基本项目,并明确“基本项目的教学要求是高中劳动技术必修课的基本教学要求”。基本项目有“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农、副产品的贮藏与加工”“钳工”“木制品的设计初步与加工”“电子制作”“小型电动机的安装和使用”“裁剪与缝纫”等8项。这些项目具有以下特点:
(1)都是工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劳动技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有利于21世纪各类人才的基本劳动技能素质的培养。
(2)技术含量较高,劳动技能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相适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技术思维和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实用性较高, 技术上有发展前途,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技术。
(4)项目比较成熟,反映了现阶段高中劳动技术课的发展方向,大部分项目是目前各地开设比例较高的项目,有利于充分利用现有教学师资和教学设备。
2.从劳动技术学科特点出发,以劳动技能为主线规范了项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新大纲在总结这些年各地劳动技术课教学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每一个教学项目都制订了较为详细的教学内容与要求, 并根据劳动技术课教学的特点对项目的知识与技能分别提出要求,为规范劳动技术课教学奠定了基础。
与原大纲的17个项目(公益劳动除外)相比,项目上虽然减少了11项,但由于新大纲所列基本项目采用的是“单项小综合”的方法,即以一个项目或一类项目为依托综合多种技术,突出技术点教学,因而8个基本项目不仅包含了原大纲17个项目的基本内容,而且技术点明确,形成较完整的以技能训练为主线的教学体系,有利于学生形成综合的劳动技能。如种植类项目,新大纲基本项目中虽只设置了“种植技术”一项,但突出了种植技术的关键技术点,即“土壤”“肥料”“植物保护”“高产技术”4个技术点,明确了这些技术点是高中阶段“种植技术”项目的基本教学内容,至于具体作物(蔬菜、林果、花卉)只是教学的载体,可由学校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自行选择。这4个技术点不仅覆盖了原大纲的“农作物育种”“植物保护”“土壤和肥料”“园艺”4个项目的基本内容,而且涉及的劳动技能更全面,劳动技能的综合性更强,有利于学生形成较系统、完整的种植劳动技能。
普通高中的劳动技术课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普通高中劳动技术课不是定向的职业教育,而是渗透职业教育因素的劳动技能素质教育。基本项目相对集中,项目教学内容含量增大,有利于培养学生较全面的劳动技能素质。
新大纲规定,基本项目是作为高中劳动技术必修课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教学要求,要求每个学生至少要从大纲所设基本项目中选择两项学习。这样,就使高中劳动技术课的教学目标具体化、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规范化,克服了教学的随意性,可以有效增强高中劳动技术课的教学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三、劳动技术教育与劳动技术课的关系
新大纲提出劳动技术课是“对学生实施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要课程”, 这与原大纲“主要途径”和“主要课程”的提法不同, 正确摆正了劳动技术课与劳动技术教育的关系,从而避免了把二者等同起来的片面认识。
劳动技术教育包括劳动情感、劳动习惯、劳动知识和技能、劳动实践四个方面。高中劳动技术教育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具有基本的技术意识”,“具有一定的劳动技能和现代生活技能”。显然,我们不可能仅仅通过平均每周只有2课时的劳动技术课教学,实现劳动技术教育的目标。因此,劳动技术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教育,是高中各学科类课程和各活动课程的共同教学任务。
就学科教学而言,物理、化学、生物的实验课,学生学习的科学实验技能本身就是劳动技能;政治课、历史课、语文课都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讲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历史,创造了人类社会和物质文明,讲劳动人民的伟大和优良品质等等,都是劳动情感教育;数、理各学科所讲的科学文化知识都是技术的理论基础,有的本身就是技术。只不过其他学科的劳动技术教育不系统,而劳动技术课是系统进行劳动技术教育的学科。
普通高中劳动技术教育应由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三部分组成。
(1)课堂教学
劳动技术课是学科类课程,是进行劳动技术教育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但这里应当着重指出的是:不要把一些应通过活动类课程(如公益劳动、下厂下乡劳动实践活动)进行的劳动技术教育作为劳动技术课的教学内容,把劳动技术课等同于活动课。同时,高中其他学科,特别是与技能有密切关系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在课程改革中,也应结合本学科教学的特点,注意联系工农业生产实际,渗透劳动技术教育因素,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技能的倾向。
(2)课外活动
学生在劳动技术教育过程中,要参与各种生产性的实践活动,实践性是劳动技术教育最基本的特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课外活动是劳动技术教育一个大有作为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可以打破正规课堂教学中许多束缚,开展各种形式的、丰富多采的劳动技术活动,如,各种兴趣小组、科研活动、技术讲座等。
(3)社会实践
劳动技术教育离不开生产劳动实践,江泽民同志1994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如果只是让学生关起门来读书,不了解工人农民是怎样辛勤创造社会财富的,不培养劳动人民感情,是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学生适当参加一些物质生产劳动,应成为一门必修课,不是可有可无的”。因此,社会实践是普通高中劳动技术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实践包括:公益劳动、勤工俭学、下乡下厂劳动锻炼、家务劳动、参观当地经济建设成就、调查当地“科技兴工”“科技兴农”的情况等。
劳动技术课必须同学校其他劳动技术教育工作,如社会公益劳动、科技活动、下厂下乡等社会实践,以及其他学科中的劳动技术教育内容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劳动技术教育任务。
四、以升学预备教育为主的高中要不要开设劳动技术课?
有些重点高中校,特别是一些升学率高的重点校的领导,认为劳动技术教育只是为了解决升不了学的高中生的就业问题,劳动技术课只是为这些学生开设的课程,目的是使这些学生学会一些生产劳动技能,为他们高中毕业后的就业作准备。重点高中校是以升学预备教育为主开展教学的,没有必要开设劳动技术课。
对于这个问题新大纲规定得很明确:劳动技术必修课的内容是每个高中生必须学习的;限定性选修课才侧重就业预备教育,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志向、爱好和需要选择学习。因此,劳动技术课是任何地方的任何高中,无论是普通高中还是重点高中都必须开设的课程。
劳动技能素质是现代社会劳动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如前所述,现代生活与技术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人们每天在衣食住行上都要和各种技术打交道,技术已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一些发达的国家,教授家中备有各种维修工具,自己进行一些日常小维修已是司通见惯的事。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要求人们具备现代劳动技能素质,否则在现代社会中是无法很好生存和发展的。那种“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已经不符合时代的需要,既有丰富科学知识、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人才是社会所欢迎的人才。因此,无论是将来准备升学的高中生,还是准备就业的高中生都需要具备适应现代生产与生活的劳动技能素质。
许多资料表明,我国大学生的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学生相比,科学文化水平毫不逊色,但动手能力差则是我国大学生的一个弱点。更为严重的是,当前我国不少大学生中劳动观念差、动手能力差,甚至生活能力也差,以至许多从事大学教育的领导和专家对此忧心忡忡,呼吁要在大学加强劳动教育,有些大学开始开设劳动教育课。基础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忽视劳动技术教育,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劳动技能素质差的重要原因,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高中的劳动技术教育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更不能取消,否则我们要犯历史性的错误。
近年来,我国一些工科大学(如清华大学)相继开设了技工类的实践性选修课,不少学生通过考核获得了国家认可的“初级技术水平证书”。可见就是对于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掌握相关技术的操作技能的重要性已日益被人们所重视。因此加强普通高中的劳动技术教育也是发展现代高等教育所必需的。近年来,我国一些高等教育的专家也一再提出,大学文科应开设技术课。可见,高中开展劳动技术教育对于确保各类高等专业人才的技能素质,促进高等人才的全面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计算机是否属于劳动技术课教学内容?
这是目前争议较大的一个热点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计算机是高层次的劳动技术项目,劳动技术课开展计算机教学有利于提高劳动技术课的地位。有些重点高中校则以学校学生的文化素质高,要上高层次的劳动技术项目为理由,把劳动技术课完全变成了计算机课。
计算机是高新技术的产物,是现代科学技术的标志。作为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后备生力军的高中生必须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这是毫无疑义的。问题在于计算机教育是否能够完全起到劳动技术教育的目的,计算机课程能否取代劳动技术课在劳动技术教育中的作用。
如前所述,劳动技术课是对学生实施劳动技术教育重要课程,但不是唯一的课程。物理、化学、生物的实验操作技术是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应结合物理、化学、生物课教学进行,完全没有必要作为劳技课的教学内容。同样计算机操作技术也是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在计算机课程未成为独立的学科之前,计算机操作是可以作为劳动技术课的一个项目(原大纲就是这样处理的)。但在计算机课程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后,再将计算机课程纳入劳动技术学科显然是不合适的。
动手能力是劳动技能素质的核心,能否进行创造性的劳动,能否既会动脑又能动手是衡量一个人劳动技能高低的标志。简单的体力劳动的技能是低层次的劳动技能,而对动手能力要求不高的脑力劳动也不是高层次的劳动技能,只有对动手和动脑都有较高要求的劳动技术才具有高层次的劳动技能。
劳动技术项目层次的高低,并不完全取决于使用的工具、仪器或设备的现代化程度,而主要取决于在从事该项劳动时,手脑配合的难易程度及是否需要发挥创造能力。电视机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但电视机的使用技术,小学生都很容易学会并掌握,是一项层次不高的劳动技能。钳工基本是一项手工操作技术,使用的是锯、锉、钻等并不复杂的工具,但若不经过严格的培训,是掌握不好正确的操作要领的,也加工不出质量合格的产品。
计算机是高新技术产品,但就目前我国普通高中计算机教学的现状来看,由于学校计算机数量少,学生实际上机操作的时间很少,一般只是学习一下汉字录入,这是一种低层次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至于真正属于较高层次劳动技能的计算机制图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由于现有师资、设备等条件的限制,目前在我国普通高中很难开展。
就手脑并用的紧张程度和劳动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及对学生手脑协调配合的训练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作用,新大纲所列的8个基本项目与计算机汉字录入的操作技术相比,劳动技能的层次只高不低。
此外,无论科学技术如何发展,计算机技术不可能完全取代物质生产技术,学生学习一些实用的物质生产技术,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劳动技术课的主要内容。在一些发达国家,尽管计算机已经很普及,但其技术教育的基本内容仍然是一些与工农业生产联系密切的技术项目,并未出现计算机教育取代技术教育的现象。
至于“种植技术”“钳工”等与与工农业生产联系密切的劳动技术项目在培养学生劳动感情、劳动习惯方面,在使学生了解工农业生产实践方面所起的作用,则是“计算机操作”根本无法取代的。
但目前有些学校,用计算机课完全取代劳动技术课,而计算机课又是以程序设计等学术性内容为主,从而把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劳动技术课转变成了学术性课程,完全违背了设置劳动技术课根本宗旨。由于计算机课程已逐渐成为基础教育中的一个独立学科,有独自的课程指导纲要和教学管理体系,不应再作为普通高中劳动技术课的教学内容。但考虑到一些地方的实际情况,新大纲允许一些没有计算机或还未将计算机作为单独课程的学校,在保证学生至少能够学习2个基本项目的前提下,可使用劳动技术课的少量教学课时(14课时),开展计算机操作技能教学。为了防止出现用计算机课程取代劳动技术课的现象,新大纲在“实施本大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明确规定“劳动技术课的课时必须充分保证,要保证开够劳动技术项目,不能以某一项(例如计算机操作初步)替代劳动技术课教学的全部内容”。
劳动技术课作为学科类课程列入课程计划的时间不长, 尚未形成科学的教学体系。高中阶段应安排哪些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内容的难度应怎样处理的问题一直没有很好解决。这次新大纲在吸收各地高中开设劳动技术课的经验基础上,在确立高中劳动技术课教学体系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为推动高中劳动技术课的开展,提高劳动技术课的教学质量,提供了法规依据。
当然, 由于高中劳动技术课与高中其他学科比较起来,还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有许多理论上的和实践上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开展劳动技术课所必需的师资、教学设备等教学条件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逐步解决。因此,新的高中劳动技术课大纲作为一门发展中的学科的大纲, 也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