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课堂学习心得

时间:2019-05-11 23:31: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佛教课堂学习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佛教课堂学习心得》。

第一篇:佛教课堂学习心得

佛教课堂学习心得

人生如梦,爱恨嗔痴交织的生活里,我们像极了围墙里挣扎的人儿,在一重重名叫私欲和妄想执著的围墙里迷失了自我。佛教则是围墙外的人,慈悲渡人。佛家里有个绝妙的比喻,他们认为,人是被自己困在一场梦里,看不清真相,而佛,就是觉悟者,佛徒则是睡梦中醒来的人。因此,佛教并不是所谓的封建迷信和宗教。而是一门最高深最神奇的哲学和心理学,虽然我接触它只有短短一段时间,但是我却被它深深折服。每次上完佛学我的QQ签名一定是“佛曰……”。

佛教是一门很神奇和神秘的宗教。记得我第一次听见那些佛涅槃后留下金身不坏时,我一直觉得那是迷信和夸张,更把它打上神棍的记号。可是在课堂上老师告诉我们慧能大师的金身在文革时曾被证明是真的肉身时,我突然觉得佛教里那些曾经被我否认的奇迹一点点闪着光芒。再细想,达摩一叶渡江的故事或许也是真实的。那么佛教里到底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在历史的流逝里随之流失呢?这成了我的一个悬疑。又或许我们可以对他们所向往的另一个飞升的世界有所期待,这是迷信还是科学无法达到的高度?

佛教的传承是十分严格而肃穆的,记得在视频里看到慧能大师继承六祖衣钵时那种口口相传方式,让人不禁肃穆起来。佛学里的每句话都是精简的,但是却发人深省,看着那一句句箴言,就像在说出一个个远古的魔法一样,让人的心莫名地平静下来,感觉好像玻璃一样透明,在恍然大悟的瞬间,身心都变得轻松无比。

在学佛教与人生的过程中,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佛教里说的关于生命本质的探讨了。这让我受益匪浅。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曾发出感慨:“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像,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这句话让我想了很久。就像孟子曾说的“人性本善”,人生而纯粹,只是被太多俗世的烦恼情感遮蔽了眼睛。人生越走越远,也就遗忘了许多最原始的那些最真的本质。佛曰:生命十分纯粹。那么,当我们迷失在雾里时要如何找回最初的那份纯粹的心情,如何才能真正自由如风地活出生命的自我呢?

佛学认为,人之烦恼在于三毒,即贪、嗔、痴。我们的烦恼都是来自于这三者,也就

是妄想执著,我们过于执念于得到什么,过于执念于留下什么,结果自寻烦恼。而对治之法 则是三学,戒、定、慧。其实也就很简单,既然“毒”,那么我们就放下它们就是了。舍弃贪念和嗔痴,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烦恼的理由呢?

在四圣谛里更清楚地指出了生命的真理。四圣谛里有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里指出:生苦,劳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哭,五取(色、受、想、行、识)蕴苦。客观总结起来就是人生本来就是苦的。集谛里说出了苦因——贪爱、嗔恚。我们太贪求事物了。在感情上,友情也好爱情亲情也好,当我们对对方好的时候,也会想得到对方的感情、重视,若果求不得,就会有沮丧、伤心甚至怨恨等烦恼出现;在事业金钱上,我们会不断追求更好的境遇,不满现状的情绪越积越多,烦恼随之而到。一切烦恼都在于一个贪字。

灭谛——乐果:涅槃,灭度、灭寂、不生、解脱、安乐。也就是我们灭去苦谛所得到的乐。

道谛——乐因。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烦恼如客尘,我们要自净其意。对凡事不要太执着,付出时无相布施,做事尽力就是,求不得时笑笑置之,如果心净如水,那么即使有再多的烦恼也只能在我们身边擦过而已,我们照样风淡云轻。就如慧能大师说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简单的心会让一切事物都变得简单起来,快乐也会简单起来。

生活中我们总是会埋怨社会压力太大,生存压力之下我们不得不改变自己,变得虚伪,偏离自己的意愿,结果人越活越压抑。可是有时候,只要我们简单对待生活,放下一切贪求和执着,我们就能做最纯粹的自己。可是,很多时候世界是等价交换的,你得到什么是要付出代价的。如果我们真的得到我们要的那种无一物也无尘埃的境界时,我们会很清醒也能很真实地自由地生活。但是我们就无法体会到亲情友情爱情的喜悦和那种幸福的感觉,我们也会很难在社会上取得一个舒适的地位,生活也许就会苦不堪言了。

我承认我不是个最虔诚的佛徒,我只能体会到佛学的道理却无法贯彻到底。佛学提倡的是知行合一,而且要达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不能停留在任何时间任何境界,而 是要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能有无忧之心。但是,做起来谈何容易。我会有选择地“无一物”,我贪恋世事,但不会太执着。在伤心时迷惑时用佛学来指导自己,把它作为我最坚强的后盾。

第二篇:佛教课堂学习心得

佛教课堂学习心得

胡涵

3112003638 12路桥1班

在上佛教文化这门课之前,认为佛教与其他宗教一样,都只是人的一种信仰,而我自认为是没有什么信仰可言。听老师第一节课,就纠正了世俗对佛教的理解,佛教,并不是说,你要去信仰它,你要削发为僧去当和尚,你要抛开世俗一切去寻得自己的果,佛教,它是一种大智慧。

谈起佛教,自然首先要从佛陀说起,大家都知道佛陀是谁,如来,释迦牟尼等等都是世人给他的尊称。佛祖的真名叫做乔达摩·悉达多,他是当时一个小国的太子,佛陀的人生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他由于是太子,他老爸就为了让他抛弃世俗的烦恼,给他的生活是非常非常好的,基本上是无忧无虑。在有一次,他出宫游玩,才发现人有生老病死,人其实活着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于是在他29岁时,决定出家修道。当时修道的方法是绝食,因为当时的人们认为身体是欲望的根源,你想解脱世俗烦恼,你先要折磨自己的身躯,于是释迦牟尼加入了这个行列,基本上不吃饭,偶尔吃点小米,喝点水,过了六年,身体消瘦,形同枯木,仍无所得,无法找到解脱之道。于是他觉得此路不通,就接受了一个牧羊女的食物,当时有五个人和他一起修行,看到他如此作为,就认为他堕落了,就纷纷离开他。但他们万万没想到,首先顿悟的人会是这个他们看不起的人。佛陀随后到了一棵树下(后称菩提树)打坐,据说坐了七天七夜,仿佛经历了百世轮回,终于恍然大悟,确信已经洞达了人生痛苦的本源,断除了生老病死的根本,使贪、瞋、痴等烦恼不再起于心头。这标志着他觉悟成道,成了佛,佛即佛陀,意为觉者、知者。这一年释迦牟尼三十五岁。释迦牟尼成佛后,开始他的传教活动。首先在鹿野苑找到曾随他一道出家的阿若陈如等五个侍从,并向他们讲说自己获得彻悟的道理,佛教史上称这次说法为初转法轮。释迦牟尼不久又旅行各地,足迹遍布恒河流域。

当时听完老师说起佛陀悟道的过程,我其实是非常奇怪的,为什么一个人,可以仅仅依靠自己,在树下盘坐,就能感悟到如此的大道理。不过想想,又觉得是有可能的,佛陀的经历摆放在那里,要我们现在世人去做,能做到的又有几人?

佛学认为,人之烦恼在于三毒,即贪、嗔、痴。我们的烦恼都是来自于这三者,也就

是妄想执著,我们过于执念于得到什么,过于执念于留下什么,结果自寻烦恼。而对治之法 则是三学,戒、定、慧。其实也就很简单,既然“毒”,那么我们就放下它们就是了。舍弃贪念和嗔痴,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烦恼的理由呢?

在四圣谛里更清楚地指出了生命的真理。四圣谛里有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里指出:生苦,劳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哭,五取(色、受、想、行、识)蕴苦。客观总结起来就是人生本来就是苦的。集谛里说出了苦因——贪爱、嗔恚。我们太贪求事物了。在感情上,友情也好爱情亲情也好,当我们对对方好的时候,也会想得到对方的感情、重视,若果求不得,就会有沮丧、伤心甚至怨恨等烦恼出现;在事业金钱上,我们会不断追求更好的境遇,不满现状的情绪越积越多,烦恼随之而到。一切烦恼都在于一个贪字。

灭谛——乐果:涅槃,灭度、灭寂、不生、解脱、安乐。也就是我们灭去苦谛所得到的乐。

道谛——乐因。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烦恼如客尘,我们要自净其意。对凡事不要太执着,付出时无相布施,做事尽力就是,求不得时笑笑置之,如果心净如水,那么即使有再多的烦恼也只能在我们身边擦过而已,我们照样风淡云轻。就如慧能大师说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简单的心会让一切事物都变得简单起来,快乐也会简单起来。生活中我们总是会埋怨社会压力太大,生存压力之下我们不得不改变自己,变得虚伪,偏离自己的意愿,结果人越活越压抑。可是有时候,只要我们简单对待生活,放下一切贪求和执着,我们就能做最纯粹的自己。可是,很多时候世界是等价交换的,你得到什么是要付出代价的。如果我们真的得到我们要的那种无一物也无尘埃的境界时,我们会很清醒也能很真实地自由地生活。但是我们就无法体会到亲情友情爱情的喜悦和那种幸福的感觉,我们也会很难在社会上取得一个舒适的地位,生活也许就会苦不堪言了。

人生如梦,爱恨嗔痴交织的生活里,我们像极了围墙里挣扎的人儿,在一重重名叫私欲和妄想执著的围墙里迷失了自我。佛教则是围墙外的人,慈悲渡人。佛家里有个绝妙的比喻,他们认为,人是被自己困在一场梦里,看不清真相,而佛,就是觉悟者,佛徒则是睡梦中醒来的人。因此,佛教并不是所谓的封建迷信和宗教。而是一门最高深最神奇的哲学和心理学,虽然我接触它只有短短一段时间,但是我却被它深深折服。

第三篇:佛教学习心得

佛教课堂学习心得

在上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之前,我真的不大懂佛教文化。即使看到家里有人信佛教,也不会主动去寻根问底,只知道这些其实都是人们精神上的寄托。但是我在本学期的佛教选修课上,学到了很多,改变了我一直以来对佛教的单一见解。老师所讲的内容,令我们开了眼界,给了我们一个方向,去理解真正的佛教文化。

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烦恼,遇到不如意的事情,这是我们该勇敢地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和放下它,而不是去逃避它,逃避只是一个借口,对事物的发展不能起到任何决定性的作用。

如果说能在这短短的几节课里能真正体会到佛教的精髓,我实在只能略知皮毛。佛教文化博大精深,单是在国内来分,就有北传、南传和藏传。北传、南传、藏传里面又有小的分类,分为天台宗、律宗、密宗、华严宗、唯识宗、净土宗、禅宗和三论。

在这些宗派中,我最有兴趣的是藏传佛教。因为之前我看过一本叫做《藏地密码》这本书,这本书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一部追寻藏传佛教及西藏千年隐秘历史真相的探险巨著。用一种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西藏这一千年来最隐秘的故事。高三那会由于某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就拿了这部小说来解闷,没想到越看越有兴趣,就此对里面那些人物去寻找古老的藏獒,去探索古老且神秘的帕巴拉神庙感到很好奇,很想知道那个神庙到底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探险者去探索这神秘的藏传佛教。每每看着小说,自己都会有种心随着去探索的感觉。卓木强巴是里面的主角,他为了自己所喜爱的藏獒,毅然和别人组成队伍,去探索古老的领域。总的来说,是这本书勾起了我对西藏的兴趣,勾起了我对藏獒还有藏传佛教的兴趣。如果没有这本书的指引,我想到现在的我对藏传佛教会更加无知。

在之前一节课上,老师给我们放了台湾佛教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证严法师的视频。当我看了以后,真的对此很有感触,特别是他们所宣扬的大爱精神,令我特别感动。没有薪酬,但是仍然有很多人愿意去慈济做义工。证严法师一手创建的台湾慈济医院,有很多医生会选择到那里去做义工,即使花上一个礼拜的时间,也是一种爱的传递。现在的台湾慈济医院已经发展为一个综合性的大医院咯,设备很完善,而且这医院完全不收费,对贫穷人民有很大帮助的。这也很符合当初证严法师历经千辛万苦创办这间医院的目的。同时,台湾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也发展得很好,哪里需要他们的帮助,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在他们的救援队伍中,有来自大公司的老总,也有来自社会底层的人士。

而我们大陆这边呢,在寺庙打坐的和尚很多,像证严法师一样宣扬自己的大爱思想的人很少,甚至没有。大爱精神,社会真的很需要这种精神,当我在视频里每一次看到慈济的救援队伍,就会有一点感动,就会有一点高兴,就会有一点激动,也就会有一点失落……感动的是慈济的人伸出自己的援手去帮助他们,高兴的是那些人得救了,激动的是这个世界开始变得很好,失落的是我们这儿却没有像慈济这样的慈善机构……社会上有些人对自己身边发生的悲剧视而不见,常常都是不理不睬。何时我们的社会会像台湾那边,全民皆有大爱精神。当我们没有了冷漠,没有自私,没有世俗目光,我们这个社会将会变得多么美好,人人互相帮助。当然这种现象还要经过好久好久的时间才能变成现实。我希望这一天能早点到来。

在上一节课,我特别对他国的佛教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每个男的一生都会出一次家。当我看到这个现象,我起初是很难理解,当看完整个视频后,我彻底醒悟了。这是他们的一种尽孝方式,一种出于对父母好的行为。那里的男人即使已经50多了,他们如果因为某些原因还没出家,他们都会回到家乡那边选择出家。即使只是出家一个星期,已经足够有心了。当他们的父母看到以后,会对他们的行为表示赞扬,也会为他们的行为感到自豪。我想如果我也出生在那,或许现在的我也会被那儿的佛教文化所灌输,也会有一种一生要出一次家的思想。而我的父母,也会支持我去出家,他们会在寺庙外高兴地看着我去出家,也会高兴地等着我回来。这个就是佛教与孝义的结合。就像现在这个我们立志要帮父母过个好的晚年一样,性质都是一样的。还有有的国家的寺庙里,寺庙里的和尚每天早上天还没亮,就会出来。这时,街上已经有一条长长的队伍了,他们都是准备给那些和尚吃的或者钱。他们之中有些是富贵人家,有些是贫穷人家,但他们向佛的心并没有因身家的富贵贫穷而变,反而让他们更加团结,更加平等。这些人家大多一个星期来一次,或者更频繁,但是有心就足矣。

通过这几堂佛教课,我学到了很多生活中的道理。人本来就有不足,我们不必太过于去在意。只要我们有心去改变,我们就成功了一大半。我们做任何事,对待任何人都要随缘,随缘才能得大自在,才能做到圆满,才能过真正幸福美满自在的生活。没有了妄想、分别和执著,你也就具有了一颗平等心,一颗清静的心,真诚的对待一切,而不参杂。一旦你清静了,智慧就会现前,你也就是一个明白人了,你就要懂得做人行事就要依善,要能真正帮助别人。不管你的行为多么小,只要有心,都是帮助别人。

本文作业:邹悦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u/1850509920

第四篇: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课堂学习心得

选修论文,自己所写,广工人绕道,皆因我不想让老师看到一模一样的论文。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课堂学习心得

在广东这个地方,有一种很特别的文化习俗,每逢初一十五,人们都会烧香拜神,向神表达自己的尊敬与虔诚,以此祈求神的庇佑,岁月静好,风调雨顺。幼时无知的年代,曾坚决认为那就是封建时代的迷信,是农村人愚昧无知的写照。然而,多年后我才发现这其实是一种很肤浅的看法,任何事情都在发展变化着,我们不能再以旧时代的眼光去看待问题的本质。改革开放到了这个时代,相信每一个人不会愚昧到还不清楚封建迷信的定义。任何人都有着自己的信仰与奉承着的东西,即使它不是真实存在的。但这恰恰可以体现出我们心中的需要与追求,并且让我们心中有个信仰,有种无形的力量。

而烧香拜神,其实就是佛教的一种延伸,是一种佛教礼仪文化的一种体现。尽管我们都没有加入佛教,成为佛教信仰中的一员,但这也阻止不了我们对于佛教文化的热爱。而深入了解佛教这一个宗教,却是开始于对《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这一门课程的学习。佛说:“前世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一次擦肩而过”,或者选了这门课程,也算是一种缘分吧。佛教文化博大而精深,包罗万象,其中不乏让人深思的对于生命最原始的思考。

一、关于得失

记得老师在课程前几节的时候,讲到过“看破红尘”,在我一直以来的思维当中,这是一种对感情,对生命绝望后心灰意冷的消极心态。在现代的语言当中,看破红层“旧指看透人生,把生死哀乐都不放在心上的消极的生活态度。现也指受挫折后消极回避、无所作为的生活态度。”然而,事实上并没有这么简单,在最原始的含义,也即是在佛教的语言当中,所谓红尘,也就是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几乎囊括了我们的六根所能接触到的所有东西。而这些东西,就是人世间罪恶的来源。我们看破它,这些只不过是过眼云烟,任何时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得到的终须失去——这不正是一种从容,随性,洒脱的人生观吗?宠辱不惊,先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佛说:“万物皆空,因果不空。”让我想起很流行的一句电影台词,“出来混,迟早要还的”。既然得到的终究要化为尘土,当初何必苦苦追寻呢?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得到了,也终究会失去的。坚持追求正确的东西,是执着;而人世间有太多太虚幻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如名利、财富、权利,得不到又何妨?

二、关于宽容

佛教有一个很为大家所认同的观点,就是始终坚持“众生平等”,世间一切有生命的事物,都是平等的。正是这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特质,得以让佛教在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很受欢迎。在基督教的教义中,认为人类有“原罪”, 故人生来皆负有罪孽,人生来就是为了赎罪,死后才会被原谅。而佛教却是一个讲究宽容的宗教,与其他宗教不同,佛说,只要诚心悔过,所有的罪孽都可以被赦免。佛教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不因一个人的贫或富,贵或贱,善或恶。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引用这一出自佛教的名言的时候,是否想过很多时候我们也可以做到这样呢?在这个日益物质化的时代,在个个都在标榜个人利益神圣不可侵犯的时候,多少人曾想过要为无心犯错的别人给予一丝的宽容和大度,说一声无所谓呢?众所周知,在网络极度发达的今天,却是“人肉搜索”盛行的年代,人肉搜索让人看到网络技术之发达和网民力量之强大的同时,也让很多当事人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据我所知,人肉搜索多为私心寻求报复而起,尚且撇开人肉搜索的法律层面不谈,我们在呼吁网民理智对待信息真假性的同时,是否应该在开始参与之前,多一丝宽容的心态呢?

三、关于修生养性

佛教的语言,睿智而又真实,能给人性情的陶冶。教人随善,淡化贪欲,念无常。最重要的一点,佛教能让人内心宁静。在课程的学习当中,老师要求我们都亲身体验一下静坐,让我获益颇深。那种心无杂念的心境,恐怕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在这个日益浮躁的社会当中,没有几个人会体验过吧?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人人都为生存为发展而忙碌,是否曾有人想过要停下脚步,体验一次没有目的地,没有方向,随意而率性的心灵之旅呢?

„„

佛教的经典有很多,无法一一细赏,它所告诉我们的道理与智慧,当然不是一篇文章所能叙写。佛教在影响世界上千千万万的人的同时,也在或多或少地让这个世界变得平和,安宁,这就是佛教的魅力所在。

第五篇:认识佛教学习心得报告

24-001佛教是什么

尊敬的老法师!

尊敬的佛陀教育网络学院的大德菩萨们!

阿弥陀佛!

弟子在二零一三年九月六日,偶然的机会恭听到老法师的开示,听了很是欢喜。之后就天天在网上收集着看,越看越着迷,于是就决定要好好学佛。没想到有这么殊胜的因缘,在网上能很系统的参加学习,为现代学佛弟子们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此弟子真诚感恩老法师慈悲开示!真诚感恩佛陀教育网络学院的大德菩萨们!阿弥陀佛!

老法师以讲故事、说案例的形式给弟子开示,非常耐心、非常详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弟子在恭听老法师慈悲开示的《佛教是什么》课程之后,对佛教有了一个正确的认知,彻底转变了原有错误的观念。真正认清佛教是一种教育,是释迦牟尼佛对于九法界众生确确实实至善圆满的教育,是佛陀对一切众生的教育。教弟子对于世间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有能力辨別真妄、正邪、是非、善恶。帮助弟子通达明瞭宇宙人生一切理事现象,恢复弟子原本的自性,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佛教的内涵包括了无量无边,为一切众生说大圆满法。比我们现在一所完整大学里面包括的还要多。从时间上讲,它的内容讲到过去、现在、未来。从空间上讲,它讲弟子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无尽的世界。如孔老夫子的教育是讲一世,讲弟子人的一生,从生到死,一世的教育。而佛法的教育是三世的教育,讲过去、现在、未来,尽虚空遍法界。

佛法所教,佛法所學。佛法是教弟子如何修学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佛给我们所说的法,就是给弟子讲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佛在大乘经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佛在《华严经》上讲宇宙人生[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佛所说的一切法就是教弟子如何断烦恼、如何破迷开悟、如何转凡成圣超越三界。这些讲解,就是佛教经典,经典就是佛教的教科书。因此弟子应依据佛教的经典进行修行,找对法门,选对老师,依教奉行,勇猛精进。即信而学之,学而行之,行而省之,省而改之,改而学之,如此循环,必将成就。

明白了佛教是什么后,老法师慈悲开示,让弟子知道了应如何修行及修

学的方法。真正修行就是把自己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错误的行为,即思想错误、见解错误、话说错了、动作做错了。佛法把无量的行为归纳为三大类:首先是身体所造作的,身体的一举一动,即身业的行为;然后是口的言语,言语的行为,即口业的行为;最后是起心动念,即意业行为。三业行为把它统统修正过来,这是真正修行。依据大皈依修学,大皈依是皈依大圆满的自性,是圆满的自性三宝(三宝即自性觉、自性正、自性净)。佛菩萨告诉弟子在这末法时期,应发愿修念佛法门,最容易成就。念佛是从净门入,目的是求一心不乱,修得清淨心。先断烦恼,再学法门,有解有行。以念佛为主,听经读经为辅。因此,经书要天天念,接受阿弥陀佛的教训,把《无量寿经》变成弟子自己的思想、见解、行为,来处事待人接物。一句阿弥陀佛,以净念相继、不夹杂、不怀疑、不间断,必定成佛。

老法师慈悲开示,明确了学佛的修学次第。教弟子修行一定得先打好基

础,扎好根,以孔老夫子的德行作为弟子入佛们的根基,就是《论语》上讲的夫子五德,即温厚、善良、恭顺、节俭、忍让。以「信、愿、行、证」这

四个阶段为指针。发大心,大心就是要度一切众生的这一个愿心,然后断烦恼、断习气,再学法门,最后圆成佛道。依据净土经典五经一论,按净宗五课依次修行:《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三福》,是个人修行的基础。何谓三福?即

(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

(二)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十善业是世间善法的标准。《六和》,即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六和敬,是大家在一起共修的六个戒条。一条都不能少,少了一条就不是釋迦牟尼佛的僧团了,也就不是佛的真正弟子。《三学》,即戒、定、慧三学(如理如法,清净平等,真诚慈悲)。《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是教弟子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要守的六个原则。《普贤十愿》,即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

老法师慈悲开示,让弟子懂得了修学要有明确的目标,正确的路线,有

效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学而行之,落实在自己的生活行持上。从地藏菩萨的孝敬学起,学观音菩萨的大慈,学文殊菩萨的大智,学普贤的大行,踏踏实起心动念是根本。把心里自私自利、五欲六尘、名闻利养、贪瞋痴慢,把这些统统看破放下,修正自己錯誤的看法、想法、做法。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求生净土。一心稱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念法)。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如是一生,决定往生净土。

佛教是佛陀至善圆满的教育,它绝对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更不是

迷信。因此,弟子一定要老实念佛,天天读诵《无量寿经》,依教奉行、一门深入、长时熏习、永不退转,这才能在今生成就自己,普度一切有缘众生!

以上是弟子粗浅整理的内容及一点学习心得,有不当之处,恭请各位同

修,以及学院的大德菩萨们批评指正!

顶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

顶礼尊敬的老法师!

顶礼各位佛陀教育网络学院的大德菩萨们!

弟子德纯(学号eb34537)敬上!

2013/12/26

下载佛教课堂学习心得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佛教课堂学习心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佛教

    浅谈佛教 一、佛教的起源 佛教同基督教一样,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现象之一。佛教之在东方,亦同基督教之在西方,无论在一般的历史演变上,抑或是在社会生活上以及人类的精神上,都曾......

    佛教(范文模版)

    一世界三大宗教是什么?中国四大宗教指那些教? 世界三大宗教:1,佛教:公园六世纪发源于印度,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乔达摩悉达多)宣扬“众生不等”、忍耐、顺从、放弃斗争,每个人靠自己修行......

    名师课堂学习心得

    南通名师课堂学习心得本月25,26日两天,我们来到美丽的南通进行学习,收获很多,受益匪浅。我欣赏了名师的课堂,真正体会到讲课是一种艺术。感到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收获实在是......

    关于高效课堂学习心得(精选合集)

    关于高效课堂学习心得关于高效课堂学习心得1自高效课堂教学达标活动开始以后,我认真聆听了与数学课堂有关的课,深深体会到:1、快乐是前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兴趣是高效课堂的前提......

    卓越课堂学习心得(推荐)

    聂玉稳:我的学习心得 4月11日,“全国高中课改名校卓越课堂大型展示活动”在重庆市育才中学举行。活动分为三大板块,包括全国著名教育专家专题报告、全国课改典型高中名校名师特......

    有效课堂学习心得

    《有效课堂哪里来》心得体会牛红 开学初我们有幸聆听了王老师的讲座:《有效课堂哪里来》,听完之后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懂得了有效课堂是教师永恒的追求,是一切教学方法的终极......

    “才智课堂”学习心得

    “才智课堂”学习心得2021年11月7日,我有幸参与学校去XX十一中的“才智课堂'学习之旅,此行所学,略作汇报。7日早4点,在学校的我们便起了床,今日的这趟学习让我心情既感动又紧急,这......

    271高效课堂学习心得

    学习构建高效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高效课堂和昌乐二中的271模式,有很多感触,并对自己平时的教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有了很大的收获。 “271模式”的一切核心是课堂教学。 “271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