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写作体验课怎么教

时间:2019-05-12 00:44: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作文教学:写作体验课怎么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作文教学:写作体验课怎么教》。

第一篇:作文教学:写作体验课怎么教

作文教学:写作体验课怎么教

荣维东

【专题名称】初中语文教与学 【专题 号】G351 【复印期号】2012年06期 【原文出处】《中学语文教学》(京)2011年10期第4~11页 【作者简介】荣维东,西南大学文学院(400715)。

课型述略

“写作体验课”是以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并获得写作经验为主要特征的写作课。这类课往往要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写作活动,让学生焕发写作兴趣,生成写作内容,感受写作过程,体验写作经历,感悟写作规律,获得写作经验和技能。这种“写作体验课”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 1.以获得写作经验为主要教学目的

写作体验课的目的是促进学习者与环境(生活世界、人、课堂情境)的互动建构,从而获得写作经验。

“写作经验”是指“与主体关联了的”的知识、概念、原理及具体操作方法、策略等。它具有一种情境性、个体性、反思性的特征。

过去的写作教学习惯于传授所谓的“写作知识”。这些写作知识往往是概念性的、去情境的、公共性的,是较难直接转化为每个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其实,写作能力很多时候表现为个性化、情境性、反思性的“写作经验”。让学生获得写作经验,是体验式写作的最主要目的。2.以写作体验活动为主要教学内容

写作体验课,顾名思义,以开展写作体验活动为主要内容。写作体验活动有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外在体验活动”,即对写作对象直接观察或亲力亲为。比如写“春游”就亲自到春天里游玩一番,写“参观”就亲自参观一次,写“游戏”就亲自游戏一番。目前流行的“活动式作文”经常采用这种“搞活动”方式,在做中学。

第二种是“内在体验活动”,主要是以回忆、想象、联想、玄想、头脑风暴等“想”的形式进行,激活作者的想象、联想等思维活动。比如写“亲情”就要调动起相关生活积累,唤起记忆中亲人们的关爱故事及点点滴滴。

第三种是对写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策略、方法和过程的体验。这些体验主要是靠范文鉴赏、想象性还原、教师点拨、师生交流、合作探究的方式实现。

3.教学过程体现为教师精心设计并作用于学生写作行为和认识的一系列活动

写作体验课从教学过程上看,是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写作活动,达成教学目的的。这些活动有的是为了唤起学生写的欲望,有的是帮学生发现和生成写作的内容,有的是让学生感悟写的方法和技巧。这些写作活动要有连贯性,前后衔接,环环相扣;这些活动要解决学生写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障碍;这些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这些活动要有利于学生内心省察和反思;这些活动不仅仅是外在的“做”,还包括内在的“思”,是“学思结合”“行知一体”的学习行为。语文教师要在写作体验活动设计上下工夫。将写作教学目标化为精心设计的体验活动,促成学生对写作经验的心理感知和操作技能,这是写作体验课的一个重要特征。

课型举隅

品味孤独 体验成长

郭凯/郭金燕

一、情景导入——激发体验兴趣

1.课前播放歌曲:安以轩的《妈妈,我很好》

(学生们比较熟悉这首歌,音乐初起时,就有学生跟着轻声哼唱;当歌曲进入中段后,学生们的声音逐渐大了起来,取代了课间的喧嚣,已然陶醉在了歌曲的意境之中„„)2.歌曲品鉴

师:看来大家都十分喜欢这首歌,那么大家就来说说喜欢它的理由吧!生:歌星漂亮!(众生笑)

生:歌曲旋律很优美„„

生:歌词很有意味„„

师:有什么意味?

生:写出了对妈妈的感激之情„„

生:写出了自己长大的感觉„„ 3.展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上一堂体验“成长”的作文指导课。(出示课题PPT)

二、含英咀华——文本再阅读

师:我们刚刚学习过著名作家曹文轩的一篇小说《孤独之旅》。请大家再次打开课本,让我们重温一下小说主人公——杜小康的“孤独之旅”。

师:杜小康遭遇到了怎样的孤独?

(生答略)

师:谁能具体说一下杜小康孤独的表现?

(生答略)

师:杜小康是如何面对孤独的呢?

(生答略)

师:哪些描写表明杜小康走出了孤独呢?

(生答略)

师引领学生齐读课文有关片段。

三、蓦然回首——捡拾遗失的岁月

师:正是“孤独”让杜小康觉得自己突然间长大了,同学们是否也有过类似突然长大的经历呢?

生:一次,爸爸妈妈在医院照顾生病的奶奶,一连两天家中就我一个人。开始,我很害怕,就连睡觉也不敢关灯。但我终于挺了过来,那时我感觉自己突然长大了。

„„

生:初二时,一次考试没考好,我独自一个人到外面游逛。当天色渐暗时,我发现自己不知不觉间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而且突然找不到了回家的路。当时,我怕得要哭,可强忍着没哭出来。那时,我突然明白:逃避不是办法,我要勇敢面对。我感觉,那一刻自己突然长大了。

„„

师:大家的体验都很真切,有不少体验还很感人!在我们曾经学习过的文章中,也有不少这样对于突然长大的描写,比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英子,《最后一课》中的小弗郎士„„生活中的确有许多让大家突然长大的契机,我相信,只要大家用心挖掘,一定还能找出更多精彩而深刻的体验。那么,这样的成长体验,我们如何去表达,有什么方法技巧吗?

四、技法举隅——打开写作思路

师:在《孤独之旅》中,作家为了更加生动地表现杜小康如何面对孤独,进而战胜孤独,体验成长,他运用了许多写作方面的技巧。比如:

设置特定的生活环境——绿色浪潮般直涌向天边的芦苇荡;连风都是黑的,世界末日般的暴风雨„„

选取具体而典型的事物——(成长中的鸭群)„„尤其是对鸭群的描写,最后与杜小康的成长巧妙地融为了一体(小说的明线:杜小康的成长;暗线:鸭群的成长,巧妙汇合)。

(师引领学生轻声诵读文末两段内容:八月的一天早晨,杜小康打开鸭栏„„杜雍和从儿子手中接过还有点温热的蛋,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

„„

师:同学们是否也能从自己脑海的内存库中,搜寻到一些曾经促使自己成长的类似典型事物呢?

„„ 生:一次,我和爸爸妈妈到野外散步,看到了带着自己的小伞四处飘飞的蒲公英。妈妈说,那是它长大了,要离开妈妈的怀抱独自迎接风雨了。我觉得,可以用蒲公英来表现自己的成长。

„„

生:我有一个用来记录自己成长和喜怒哀乐的日记本。我觉得可以用日记本的越来越厚重来表现自己的成长。

师:大家选取的这些典型事物都很好,都能够用来表现或隐喻自己的成长。同学们完全可以借鉴上文中作家对于鸭群的细致描绘,通过典型事物作为表现主题的暗线,或者使之成为蕴含自己成长深意的象征物等等写作技巧。当然,有的同学可能一时没有找到这类典型事物,不会运用这种技巧,那也不要气馁。只要你写出与“成长”有关的真切感受和体验就行!

五、个性表达——炫出成长的风采

师:在前面的讨论中,大家不仅捡拾了许多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切身体验,而且还从自己脑海中搜寻到了一些曾经伴随自己成长的典型的事物。接下来,大家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如何将这些体验和素材借助自己的一双妙手演绎成文。

生:运用对比的手法。文章开头先叙述一两件表现自己未长大时懵懂、幼稚的故事,然后描述自己长大后懂事、善解人意的故事,使前后的故事形成鲜明的对比。

生:运用象征手法,将陪伴自己成长的典型的事物极力描绘与渲染,赋予它成长中以人的思想和情感,使它成为自己的象征物。

生:我想采用转换叙述角度的方法,不去直接叙述和描写自己成长的故事,而是借助他人(比如,父母、朋友等)叙述、观察或者感受来间接表现自己的成长。

生:我想参考《孤独之旅》的写法,采用明线、暗线双线展开的方式。

生:我想采用倒叙的手法,先记叙自己长大时的欣喜,再追忆自己未长大时的故事,以此来增加故事的吸引力和可读性。

生:还可以采用片段剪贴式的叙事结构方式,将自己成长中的几个故事分列小标题展示出来。

生:那不就是日记选载方式了吗?稍加变化,我还可以把转换叙述角度的方法转化为父母或朋友给自己写祝贺成长书信的方式来表现呢„„

„„

师:同学们上面所讨论的不管是写作手法,还是文章结构方式都很值得尝试。而且,也正像李同学所理解的那样,只要稍加变化,我们的文章就能够以新颖的面貌展现在众人面前。因此,我希望大家在写作中要敢于尝试、大胆创新。当然,在写作中,我们更要注意在文章中心的突出鲜明、材料的详略得体、叙述语言的优美生动等方面下足工夫,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把握住写作的根本,才能够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来。

六、实战演练——重温成长中的感动

师: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成长既是一个阶段性的结果,更是一个永远值得体验的过程。下面,就请大家以“我长大了”或“我在长大”为题或话题,写一篇能够表现自己成长中切身体验的文章。

(山东省邹城市鲍店煤矿学校 273513)

写出事件的丰富细节与波澜

王海洋

一、情境引入,目标定位

师:同学们的作文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就是干瘪和平直。记叙文中的叙事更是如此。写事文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写出事件的丰富细节和波澜。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先看一篇微型小说。(幻灯片1,呈现《永远的蝴蝶》)

二、还原体验,发现写法

教师通过一番对话和点拨,有5位学生对文本的“空白点”,进行了“想象还原”,最后教师小结如下:

师:好。现在我们对故事还原如下:我和女朋友樱子给南部的母亲寄一封信,告知“下个月和樱子结婚”的消息。樱子撑着伞,过马路帮我寄信,却不幸遭遇了车祸。师:如此简单的情节,作者却写得委婉曲折,读来让人荡气回肠、欷歔不已。对比性地想一想:作者在主要情节之外添加了哪些重要的东西?

生:有不少的环境描写。

师:比如——

生:比如“那时候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从她伞骨渗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的眼镜玻璃上”“缓缓地,飘落在湿冷的街面上,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虽然是春天,好像已是秋深了”“世上所有的车子都停了下来,人潮涌向马路中央”等等。

师:想象一下,没有这些内容,文章会怎样?而有了这些内容,效果如何?

生:没有这些内容故事变得很急促,人物和情节似乎来得很突然。而有了这些内容故事的发展就有了依据,也变得不那么快速。

师:说得很好。换个词汇表达,这就是“情景渲染”(板书),很多时候表现为环境描写。好的环境描写不仅能渲染故事氛围,增强文字的情感色彩,而且使文章行文富有曲折的美感。

师:还有什么手法没有?

生:还有很多细节描写,比如人物动作、心理、肖像等,特别是心理活动。

师:那请指出这心理活动具体在哪些地方?

生:车祸发生后,作者穿插了大量的心理描写,比如“这简单的行动,却要教我终身难忘了”“我缓缓睁开眼,茫然站在骑楼下,眼里裹着滚烫的泪水”“这时她只离我五公尺,竟是那么遥远。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眼镜上,溅到我的生命里来。为什么呢?只带一把雨伞?”“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等。

师:想象一下,假如没有这些内容,故事的效果怎样?(板书:心理穿插)

生:故事的过程变得很直,自然就很干瘪。

生:故事中的人物也变得“冷血”,没有丝毫感情。

师:的确如此。事实上,很多时候,一则极其简单的情节通过心理穿插等,可以融入大量的信息,丰富了情节不说,还可带动情节向更深层次的方向推进。

师:刚才,大家通过对比性体验、分析,体会到“写出事件的丰富与波澜”的必要性,也悟出了一些方法。下面是一则微型小说,据说是“世界上最短的小说”啊!开动你的想象,进入小说设定的场景中去,细细体验和设想情境中可能会有的情节,并与大家分享你的想象或构想——

(幻灯片2,呈现文本:地球上最后一个人待在屋里,这时,响起敲门声„„)

三、想象体验,生成内容

师:同学们,你读到这则小小说,一定也心生疑惑、恐怖并浮想联翩了吧„„让我们来一次“头脑风暴”:

请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就是“地球上最后一个人”,面前是一间房,房外是有着无限可能性的世界。这时,你看到了什么,心里又想到了什么?一会儿给大家说说„„

生:我蜷缩在屋角,看到了不断抖动的门板和晃动的灯光„„

生:我看到了外面黄沙漫漫,乌云蔽日,树木枯干,一片死寂„„

生:我看到了一个奇怪的城堡式的建筑,建筑一半掩埋在沙漠里了„„

生:不是沙漠,而是一个山洞或者古堡„„我看到厚重的铁门,闪烁的银幕和仪器设备,一个人影端坐大厅中央„„

生:我听到天上的雷鸣,也许是外星人的飞船„„紧接着看见他们在降落„„有人走下来了。

师:好,这些都是想象中的情景,作为“最后一个人”,你心理上产生了哪些念头,或者说想到了什么?

生:内心恐慌,惧怕,感觉到末日的到来。

生:我想起了以前美好的生活,不,是人类以前美好的生活,现在已经失去了,我好痛心!

生:我开始思考,地球上为什么只剩下了我这“最后一个人”?是外星人灭绝了人类,还是什么其他原因? 生:我在想:谁在敲门?来人什么样子?他来干什么?

师:干什么?这里面就有很大空间去构思,“我”和来人之间如何对话,如何交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以及最后的结局,等等,都可做合乎情理的想象。

生:他是一个魔鬼,来跟我交换灵魂,并借此诅咒我们人类对大自然的无情破坏和摧残„„

生:他是外星人,前来宣告对地球的占领权,“我”用生命捍卫了人类最后的一点尊严„„

从写作构思角度讲,可以从打开门写起,写看到的和经历的,能不能不写门外的情景和情节?

生:可以,就推想敲门声是什么,通过心理活动穿插这个地球人以前经历的事情,使这一简单的情节拉长并呈现波澜。

„„

师:好的。同学们“看”得很丰富,“想”得很贴切,说得也很精彩。当然,通过想象性体验,这一过程可以一直进行下去,并能产生无限的内容和可能。

其实,叙事性写作离不开体验。通过还原性的体验,还原出故事本来的样子,再通过与文本的对照,我们会很快地感悟出写作中的一些规律;通过想象性的体验,可以直接进入到特定的场景中,帮助我们生成无穷无尽的可写的内容。这就是写作体验的神奇作用!下面同学们就运用这种体验的方法,写一篇作文,或将那篇小小说扩写成一个精彩丰富、曲折离奇的故事,以感受体验写作的神奇魅力。

(重庆市第一中学 400030)

课型说要

上面两堂课,都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写作活动,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体味文本(课文、歌曲等)所传达的生活体验,生成学生新的生活经验和写作经验体验。两位老师的教学环节稍微有些不同,或者先体验内容,或者先体验写法等,但两个案例中核心的教学环节都有“导入体验—文本体验—想象体验—写法感悟—写作实践”等。这些环节都围绕“体验”,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构成写作体验课的完整活动链条,体现了写作体验课应有的教学路径、规律和要求。下面加以具体阐述:

一、写作体验课的一般教学路径

1.创造机会,让学生去“体验生活”并“形成经验了的生活”

人们常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我们不否认这种说法,的确生活是写作最直接的内容。可是,学生生活面狭窄,没有那么多直接的生活。怎么办?

目前“成功”的语文教师们往往采用“搞活动”的方法。比如通过现场游戏、观察、感受,如吃西瓜、擦皮鞋、讲故事、放音乐、看图片、做实验、做动作、演小品、静物写生、野外活动等,模拟或制造一段生活来弥补学生生活阅历的不足。这自然是不错的。可是,这种直接制造生活经验的方式,成本较高又比较费时不说,有时也并不见效。比如你春游了,秋游了,可很多学生还是写不出来。这就说明生活或者活动本身,并不能直接转化为写作内容。原因何在?

文与可画竹的故事可以告诉我们其中的道理:文与可之所以能“振笔直遂”,不仅仅是因为他对真实的竹子(生活世界)非常熟悉,更关键的是他已将“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已经“成竹在胸”了。可见,直接的生活对写作是必要的,但还不够。写作行为的发生,不仅仅在于外在的生活,更重要的是经过作者的内心体验,加工筛选、提炼再造的生活,即“学生经验了的生活”。其实,很多时候,学生并不缺乏生活经验,他们缺乏的往往是对于生活的一种“心理体验”。体验是将直接的生活转化为写作内容之间的“加工厂”或者“转化器”。教师通过设计体验活动,将“外在的生活”转换为学生心中“内在的生活”,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并形成一种“经验了的生活”,这是体验式写作课的关键。

2.通过阅读等方式,启动思维活动,补充或激发学生原有生活或写作经验的不足

仅仅靠自己的生活经历来写作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一个人的生活经验毕竟十分有限。写作需要借鉴别人的生活经验,并通过这种间接的生活经验补充自己生活经验的不足,唤起并制造自己的生活体验。

通过阅读激活或者补充相关生活体验是一个有效的路径。别人的文章写的是别人的生活经验和感悟。经验告诉我们,这些写到别人文章中的细节、物象、生活本身,可以触发我们相关的生活体验。我们看历史书、读小说、散文、游记,甚至是看电视、电影、聊天等都可扩充我们的见闻、阅历,这是补充学生生活经验和写作经验的又一个重要渠道。

上面郭老师的课中的“含英咀华”环节,王老师课上的“小说鉴赏”环节,猛看好像阅读课,其实他们是在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进行写作体验。他们引导学生重读课文或鉴赏小说的目的很明确,即通过谈话去启动学生的联想、想象,唤醒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心理体验和生活表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虽然一个字未写,但他们已经进入写作的内容构思和写法构思的“前写作”状态。学生一旦唤醒了相关的生活经验,生成或者选定了自己的写作内容和方法,写作也就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了。

3.设计活动,唤醒、激活并强化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写作体验越“清晰、集中、强烈”,越容易激发出写作的欲望和动机,实现写作内容的转化和生成。

可是,这种“清晰、集中、强烈的体验”,除了比较敏感的人,一般并不能自动地发生,尤其是心智发育还不成熟的孩子。因而,针对学生写作中的这种独特状况,教师需要“助一臂之力”。教师要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精心设计的一系列教学活动,触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心理体验的过程。

4.体验文本,让学生发现和领悟写作方法或技法

学生通过体验生活,有了生活经验和写作素材之后,还需要将这些生活和经验用书面语言呈现出来,这就是写作中的“语篇建构”和“书面表达”环节。

这个环节的教学有两种途径:一是直接教给学生表达的技巧和方法;二是通过揣摩名篇佳作的写作表达技巧来引导学生学会表达。两种方式,都需要借助“学生的体验”来完成。

实践证明,直接的写作知识教学的效果是有限的,别人的写作技巧需要经过学生的体验来内化为自己的“写作经验”。仅靠教师的“讲”别人的写作技巧是低效的,最重要的是学生通过仔细地阅读、品味和感受,进行一种“想象性的还原”,还原作者的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还原作者的创作过程,从而使学生感觉到作者写作的技法所在。

上面王老师的课例,通过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发现并体验小说中“情境渲染”和“心理穿插”的写法。在郭老师的案例“技法举隅”环节中,则让学生分析体验课文中“设置特定的生活环境”“选取具体而典型的事物”“细致描绘”等写法。郭老师的高明还在于,他不仅仅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写作技巧,还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写法体验融合在一起进行,让学生述说自己的经历还说说打算采用的写法,这样学生不仅有东西可写,也知道如何去写了。

当然学生对于名篇写法的感悟和体验是一个长期的、潜隐的、复杂的过程。教师的点拨和专家点评,对学生鉴赏文章的技法,形成敏锐的语感和文章的图式感很有帮助。中外语文教师都经常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来教写作,这是因为读写规律是“互惠共享”的,海量阅读的确会促进写作经验的形成。

二、写作体验课的基本要求

1.教学活动设计要指向学生的自我体验

写作体验活动要指向学生的主体体验。从写作心理学上讲,写作是一个由客观生活世界(“物”)到主观精神世界(“意”)再到语篇形态构造(“言”)的转换过程。在这个转换过程中,作者的主观体验和心理感受、思维活动起着重要作用。我们说,很多时候,学生不是缺乏生活,而是缺乏发现生活的眼睛和感悟生活的心灵。写作体验课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是要激发和调动起学生的内心体验。

郭老师的案例中,设计了“同学们是否也有过类似突然长大的经历呢?”“同学们是否也能从自己脑海的内存库中,找到一些曾经促使自己成长的类似典型事物呢?”这样的问题,相继激发了学生生活中相似的孤独体验,为下面的写作提供了基本的内容和素材。郭老师和王老师的课中都设计了“写法体验”的环节,让学生发现并体验作者的写作技法。这两种体验,一是属于对于写作话题所涉及的生活的唤醒式体验,二是属于写作此类文章所需要的写作知识、方法、表达技巧的明示性或探究性体验。无论哪种体验;都要落在学生的自我体验上。体验式写作教学的本质就是:引导学生去“自我体验”。2.引导学生反复体验,让体验有一种强度和力度

写作教学中的体验,仅仅是“粗略地感觉到”是不够的,而要有一定的强度、力度、厚度、热度和清晰度。写作内容其实是生活经验的发酵、长大或变形,对于作者的心理造成足够的震撼才行。这就要求体验活动要实现“三化”:

一要使经验显性化。人的经验一般总处于潜藏状态,储存在他的长时记忆里。长时记忆就像是电脑的硬盘,储存的东西再多,如果不能找到提取方式,也是枉然。写作活动的顺利运行,需要将长时记忆里的信息调取到工作记忆(好像CPU,中央处理器)进行加工处理。将长时记忆中的经验调到作者的工作记忆里来的有效方式是“回忆”。让学生“回忆、回忆、再回忆”,使大量模糊的经验清晰、聚集、放大、变形、再造,这是写作体验显性化的重要方式。

二要使体验丰富化。在上面的案例中,教师都将文章中的体验拿过来反复处理。如郭老师的《品味孤独 体验成长》一连设计了三个活动,引导学生反复体验小说的内容和写法。这些文本体验、歌曲体验、自我体验以及学生们之间的合作体验,因其不断地激发、碰撞,会形成一个“体验场”,使大家的经验彼此激发并共同分享。王老师的课中运用的“头脑风暴”、小组讨论等方式是丰富并分享学生之间体验的有效方式。

三要使学生的这种体验情绪化。上述两位教师的高明还在于,他们通过歌曲的播放、文本咀嚼和课堂对话,渲染情感,营造情境,将学生拉入到一个生活场景和情感氛围中来,通过巧妙地点拨和对话,唤起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于是,体验催生了学生心中表达的欲望。欲望直接激发并启动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说”(倾诉)的行为以及课后的“写”的行动。这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材料、设计活动和课堂调度点拨上具有一定的教学技巧和比较高超的教学艺术。

3.体验活动要指向学生“写”的行为

在写作教学中开展各种“体验活动”,理所当然地是为学生的“写作”服务的。有一点要说的是:这种“写作”行为,不仅仅是狭义上的动笔,更重要的是写之前的构思、想象、联想这些“前写作”过程。有研究发现,优秀写作者比差的写作者更注重写前的构思过程。

写作体验活动主要不是那些外在的“做”,如游戏、制作、吃西瓜、擦皮鞋、做饭、洗衣服等,一定要让学生的活动过程充满“体验”和“感受”。唤起学生的情绪、记忆、想象,让他们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亲历”一番。有些时候,教师在设计写作活动时往往忽略了写作体验的真正目的,将“体验式写作”和“活动式写作”混淆起来,写作教学被活动本身吸引进去,成了为活动而活动的表面热闹。有了活动,忘了体验,这要避免。

4.写作体验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写作活动的设计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促进他们知能情意的和谐发展。如低年级的学生可以搞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让他们直接经历:高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育起来了,可以多搞一些探究、操作式的体验活动,结合写作活动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写作能力,以及通过写作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交往能力等。

三、写作体验课要处理好几种关系

1.写作体验活动要实现外在行为体验和内在心理体验的统一

体验是认知主体进入对象世界必经的途径,常常是隐秘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只可意会,很难言传。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能迅速、具体地感觉和捕捉体验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心理体验、感悟和发现。写作体验重要的是学生内在的“心动”,而不仅仅是外在的“活动”。最佳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心动”和“行动”的完美结合,是“内在体验”与“外在行为”的有机统一。2.写作体验要实现直接体验与间接体验的统一

写作体验可以分为“亲历式体验”和“假想式体验”两种。亲历式体验即直接体验,即身体力行、亲身经历、直接感受事物或活动本身;假想性体验即间接体验,通过设身处地的“玄想和还原”体验写作者之所以如此写的原因和奥妙。直接体验与间接体验是一对对立统一的矛盾体。直接体验是获得真切认知的基础;间接体验恰恰可以弥补直接体验的不足。写作活动体验是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的统一。上面两位老师的案例中体验活动既有对文本的间接体验,又有学生的自我体验,较好地实现了两者的和谐统一。3.要处理好经验和体验的关系

“体验”一词,既可以看作是一个名词,也就是结果即“经验”;更应该看作是一个动词,即要去经历(或“历练”)一番即体验。体验不同于经验。经验是沉睡的、积淀的、过去时的,是相对静态的;体验是苏醒的、流动的、即时的,主动创造的。体验型写作教学的核心是: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当下的写作体验,建构形成学生新的写作经验。比如郭老师的课,一方面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播放熟悉的歌,温习学过的文章,回忆相似的经历),另一方面在体验上下工夫(如“歌曲品鉴”,“含英咀华”),述说相似的经历(“蓦然回首”),交流体验(“说”),然后去写。经验和体验就是这样一个互惠互动、往复的过程。4.处理好自我体验和合作体验的关系

写作教学中的体验活动,既有学生个体的自我体验,又有学生和教师一起,学生和同学一起进行的合作体验,后一种情形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更为常见。比如教师让学生在自己阅读感悟的基础上,谈对于文本的个人体验和发现,这属于自我体验,但这种体验一旦说出来,又会对其他学生的体验产生影响和启发,诸多学生的体验可以形成一个交流的“场域”,这更加强化对于文本体验的丰富性、多元性和体验的交互影响。写作体验课要构建一个写作共同体,实现经验的交流和共享。

总之,教师要让学生有目的地“体验和再体验”。这不但可以激活学生冰封的生活经验,补充缺失的生活经验,还催生了写作的欲望和冲动,使学生学会了写的方法,这样学生就会“想写”、“有东西写”,也可以“会写”了。

第二篇:作文教学:写作体验课怎么教

作文教学:写作体验课怎么教

课型述略

“写作体验课”是以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并获得写作经验为主要特征的写作课。这类课往往要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写作活动,让学生焕发写作兴趣,生成写作内容,感受写作过程,体验写作经历,感悟写作规律,获得写作经验和技能。这种“写作体验课”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 1.以获得写作经验为主要教学目的

写作体验课的目的是促进学习者与环境(生活世界、人、课堂情境)的互动建构,从而获得写作经验。

“写作经验”是指“与主体关联了的”的知识、概念、原理及具体操作方法、策略等。它具有一种情境性、个体性、反思性的特征。

过去的写作教学习惯于传授所谓的“写作知识”。这些写作知识往往是概念性的、去情境的、公共性的,是较难直接转化为每个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其实,写作能力很多时候表现为个性化、情境性、反思性的“写作经验”。让学生获得写作经验,是体验式写作的最主要目的。2.以写作体验活动为主要教学内容

写作体验课,顾名思义,以开展写作体验活动为主要内容。写作体验活动有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外在体验活动”,即对写作对象直接观察或亲力亲为。比如写“春游”就亲自到春天里游玩一番,写“参观”就亲自参观一次,写“游戏”就亲自游戏一番。目前流行的“活动式作文”经常采用这种“搞活动”方式,在做中学。

第二种是“内在体验活动”,主要是以回忆、想象、联想、玄想、头脑风暴等“想”的形式进行,激活作者的想象、联想等思维活动。比如写“亲情”就要调动起相关生活积累,唤起记忆中亲人们的关爱故事及点点滴滴。

第三种是对写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策略、方法和过程的体验。这些体验主要是靠范文鉴赏、想象性还原、教师点拨、师生交流、合作探究的方式实现。

3.教学过程体现为教师精心设计并作用于学生写作行为和认识的一系列活动

写作体验课从教学过程上看,是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写作活动,达成教学目的的。这些活动有的是为了唤起学生写的欲望,有的是帮学生发现和生成写作的内容,有的是让学生感悟写的方法和技巧。这些写作活动要有连贯性,前后衔接,环环相扣;这些活动要解决学生写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障碍;这些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这些活动要有利于学生内心省察和反思;这些活动不仅仅是外在的“做”,还包括内在的“思”,是“学思结合”“行知一体”的学习行为。语文教师要在写作体验活动设计上下工夫。将写作教学目标化为精心设计的体验活动,促成学生对写作经验的心理感知和操作技能,这是写作体验课的一个重要特征。

课型举隅

品味孤独 体验成长

郭凯/郭金燕

一、情景导入——激发体验兴趣

1.课前播放歌曲:安以轩的《妈妈,我很好》

(学生们比较熟悉这首歌,音乐初起时,就有学生跟着轻声哼唱;当歌曲进入中段后,学生们的声音逐渐大了起来,取代了课间的喧嚣,已然陶醉在了歌曲的意境之中……)2.歌曲品鉴

师:看来大家都十分喜欢这首歌,那么大家就来说说喜欢它的理由吧!

生:歌星漂亮!(众生笑)

生:歌曲旋律很优美……

生:歌词很有意味…… 师:有什么意味?

生:写出了对妈妈的感激之情……

生:写出了自己长大的感觉…… 3.展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上一堂体验“成长”的作文指导课。(出示课题PPT)

二、含英咀华——文本再阅读

师:我们刚刚学习过著名作家曹文轩的一篇小说《孤独之旅》。请大家再次打开课本,让我们重温一下小说主人公——杜小康的“孤独之旅”。

师:杜小康遭遇到了怎样的孤独?

(生答略)

师:谁能具体说一下杜小康孤独的表现?

(生答略)

师:杜小康是如何面对孤独的呢?

(生答略)

师:哪些描写表明杜小康走出了孤独呢?

(生答略)

师引领学生齐读课文有关片段。

三、蓦然回首——捡拾遗失的岁月

师:正是“孤独”让杜小康觉得自己突然间长大了,同学们是否也有过类似突然长大的经历呢?

生:一次,爸爸妈妈在医院照顾生病的奶奶,一连两天家中就我一个人。开始,我很害怕,就连睡觉也不敢关灯。但我终于挺了过来,那时我感觉自己突然长大了。

……

生:初二时,一次考试没考好,我独自一个人到外面游逛。当天色渐暗时,我发现自己不知不觉间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而且突然找不到了回家的路。当时,我怕得要哭,可强忍着没哭出来。那时,我突然明白:逃避不是办法,我要勇敢面对。我感觉,那一刻自己突然长大了。

……

师:大家的体验都很真切,有不少体验还很感人!在我们曾经学习过的文章中,也有不少这样对于突然长大的描写,比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英子,《最后一课》中的小弗郎士……生活中的确有许多让大家突然长大的契机,我相信,只要大家用心挖掘,一定还能找出更多精彩而深刻的体验。那么,这样的成长体验,我们如何去表达,有什么方法技巧吗?

四、技法举隅——打开写作思路

师:在《孤独之旅》中,作家为了更加生动地表现杜小康如何面对孤独,进而战胜孤独,体验成长,他运用了许多写作方面的技巧。比如:

设置特定的生活环境——绿色浪潮般直涌向天边的芦苇荡;连风都是黑的,世界末日般的暴风雨……

选取具体而典型的事物——(成长中的鸭群)……尤其是对鸭群的描写,最后与杜小康的成长巧妙地融为了一体(小说的明线:杜小康的成长;暗线:鸭群的成长,巧妙汇合)。

(师引领学生轻声诵读文末两段内容:八月的一天早晨,杜小康打开鸭栏……杜雍和从儿子手中接过还有点温热的蛋,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

……

师:同学们是否也能从自己脑海的内存库中,搜寻到一些曾经促使自己成长的类似典型事物呢?

……

生:一次,我和爸爸妈妈到野外散步,看到了带着自己的小伞四处飘飞的蒲公英。妈妈说,那是它长大了,要离开妈妈的怀抱独自迎接风雨了。我觉得,可以用蒲公英来表现自己的成长。……

生:我有一个用来记录自己成长和喜怒哀乐的日记本。我觉得可以用日记本的越来越厚重来表现自己的成长。

师:大家选取的这些典型事物都很好,都能够用来表现或隐喻自己的成长。同学们完全可以借鉴上文中作家对于鸭群的细致描绘,通过典型事物作为表现主题的暗线,或者使之成为蕴含自己成长深意的象征物等等写作技巧。当然,有的同学可能一时没有找到这类典型事物,不会运用这种技巧,那也不要气馁。只要你写出与“成长”有关的真切感受和体验就行!

五、个性表达——炫出成长的风采

师:在前面的讨论中,大家不仅捡拾了许多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切身体验,而且还从自己脑海中搜寻到了一些曾经伴随自己成长的典型的事物。接下来,大家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如何将这些体验和素材借助自己的一双妙手演绎成文。

生:运用对比的手法。文章开头先叙述一两件表现自己未长大时懵懂、幼稚的故事,然后描述自己长大后懂事、善解人意的故事,使前后的故事形成鲜明的对比。

生:运用象征手法,将陪伴自己成长的典型的事物极力描绘与渲染,赋予它成长中以人的思想和情感,使它成为自己的象征物。

生:我想采用转换叙述角度的方法,不去直接叙述和描写自己成长的故事,而是借助他人(比如,父母、朋友等)叙述、观察或者感受来间接表现自己的成长。

生:我想参考《孤独之旅》的写法,采用明线、暗线双线展开的方式。

生:我想采用倒叙的手法,先记叙自己长大时的欣喜,再追忆自己未长大时的故事,以此来增加故事的吸引力和可读性。

生:还可以采用片段剪贴式的叙事结构方式,将自己成长中的几个故事分列小标题展示出来。

生:那不就是日记选载方式了吗?稍加变化,我还可以把转换叙述角度的方法转化为父母或朋友给自己写祝贺成长书信的方式来表现呢……

……

师:同学们上面所讨论的不管是写作手法,还是文章结构方式都很值得尝试。而且,也正像李同学所理解的那样,只要稍加变化,我们的文章就能够以新颖的面貌展现在众人面前。因此,我希望大家在写作中要敢于尝试、大胆创新。当然,在写作中,我们更要注意在文章中心的突出鲜明、材料的详略得体、叙述语言的优美生动等方面下足工夫,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把握住写作的根本,才能够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来。

六、实战演练——重温成长中的感动

师: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成长既是一个阶段性的结果,更是一个永远值得体验的过程。下面,就请大家以“我长大了”或“我在长大”为题或话题,写一篇能够表现自己成长中切身体验的文章。

(山东省邹城市鲍店煤矿学校 273513)

写出事件的丰富细节与波澜

王海洋

一、情境引入,目标定位

师:同学们的作文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就是干瘪和平直。记叙文中的叙事更是如此。写事文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写出事件的丰富细节和波澜。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先看一篇微型小说。(幻灯片1,呈现《永远的蝴蝶》)

二、还原体验,发现写法

教师通过一番对话和点拨,有5位学生对文本的“空白点”,进行了“想象还原”,最后教师小结如下:

师:好。现在我们对故事还原如下:我和女朋友樱子给南部的母亲寄一封信,告知“下个月和樱子结婚”的消息。樱子撑着伞,过马路帮我寄信,却不幸遭遇了车祸。

师:如此简单的情节,作者却写得委婉曲折,读来让人荡气回肠、欷歔不已。对比性地想一想:作者在主要情节之外添加了哪些重要的东西?

生:有不少的环境描写。

师:比如——

生:比如“那时候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从她伞骨渗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的眼镜玻璃上”“缓缓地,飘落在湿冷的街面上,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虽然是春天,好像已是秋深了”“世上所有的车子都停了下来,人潮涌向马路中央”等等。

师:想象一下,没有这些内容,文章会怎样?而有了这些内容,效果如何?

生:没有这些内容故事变得很急促,人物和情节似乎来得很突然。而有了这些内容故事的发展就有了依据,也变得不那么快速。

师:说得很好。换个词汇表达,这就是“情景渲染”(板书),很多时候表现为环境描写。好的环境描写不仅能渲染故事氛围,增强文字的情感色彩,而且使文章行文富有曲折的美感。师:还有什么手法没有?

生:还有很多细节描写,比如人物动作、心理、肖像等,特别是心理活动。

师:那请指出这心理活动具体在哪些地方?

生:车祸发生后,作者穿插了大量的心理描写,比如“这简单的行动,却要教我终身难忘了”“我缓缓睁开眼,茫然站在骑楼下,眼里裹着滚烫的泪水”“这时她只离我五公尺,竟是那么遥远。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眼镜上,溅到我的生命里来。为什么呢?只带一把雨伞?”“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等。

师:想象一下,假如没有这些内容,故事的效果怎样?(板书:心理穿插)

生:故事的过程变得很直,自然就很干瘪。

生:故事中的人物也变得“冷血”,没有丝毫感情。

师:的确如此。事实上,很多时候,一则极其简单的情节通过心理穿插等,可以融入大量的信息,丰富了情节不说,还可带动情节向更深层次的方向推进。

师:刚才,大家通过对比性体验、分析,体会到“写出事件的丰富与波澜”的必要性,也悟出了一些方法。下面是一则微型小说,据说是“世界上最短的小说”啊!开动你的想象,进入小说设定的场景中去,细细体验和设想情境中可能会有的情节,并与大家分享你的想象或构想——

(幻灯片2,呈现文本:地球上最后一个人待在屋里,这时,响起敲门声……)

三、想象体验,生成内容

师:同学们,你读到这则小小说,一定也心生疑惑、恐怖并浮想联翩了吧……让我们来一次“头脑风暴”:

请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就是“地球上最后一个人”,面前是一间房,房外是有着无限可能性的世界。这时,你看到了什么,心里又想到了什么?一会儿给大家说说……

生:我蜷缩在屋角,看到了不断抖动的门板和晃动的灯光……

生:我看到了外面黄沙漫漫,乌云蔽日,树木枯干,一片死寂…… 生:我看到了一个奇怪的城堡式的建筑,建筑一半掩埋在沙漠里了……

生:不是沙漠,而是一个山洞或者古堡……我看到厚重的铁门,闪烁的银幕和仪器设备,一个人影端坐大厅中央……

生:我听到天上的雷鸣,也许是外星人的飞船……紧接着看见他们在降落……有人走下来了。师:好,这些都是想象中的情景,作为“最后一个人”,你心理上产生了哪些念头,或者说想到了什么?

生:内心恐慌,惧怕,感觉到末日的到来。

生:我想起了以前美好的生活,不,是人类以前美好的生活,现在已经失去了,我好痛心!

生:我开始思考,地球上为什么只剩下了我这“最后一个人”?是外星人灭绝了人类,还是什么其他原因?

生:我在想:谁在敲门?来人什么样子?他来干什么?

师:干什么?这里面就有很大空间去构思,“我”和来人之间如何对话,如何交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以及最后的结局,等等,都可做合乎情理的想象。

生:他是一个魔鬼,来跟我交换灵魂,并借此诅咒我们人类对大自然的无情破坏和摧残……

生:他是外星人,前来宣告对地球的占领权,“我”用生命捍卫了人类最后的一点尊严……

从写作构思角度讲,可以从打开门写起,写看到的和经历的,能不能不写门外的情景和情节?

生:可以,就推想敲门声是什么,通过心理活动穿插这个地球人以前经历的事情,使这一简单的情节拉长并呈现波澜。

……

师:好的。同学们“看”得很丰富,“想”得很贴切,说得也很精彩。当然,通过想象性体验,这一过程可以一直进行下去,并能产生无限的内容和可能。

其实,叙事性写作离不开体验。通过还原性的体验,还原出故事本来的样子,再通过与文本的对照,我们会很快地感悟出写作中的一些规律;通过想象性的体验,可以直接进入到特定的场景中,帮助我们生成无穷无尽的可写的内容。这就是写作体验的神奇作用!下面同学们就运用这种体验的方法,写一篇作文,或将那篇小小说扩写成一个精彩丰富、曲折离奇的故事,以感受体验写作的神奇魅力。

(重庆市第一中学 400030)

课型说要

上面两堂课,都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写作活动,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体味文本(课文、歌曲等)所传达的生活体验,生成学生新的生活经验和写作经验体验。两位老师的教学环节稍微有些不同,或者先体验内容,或者先体验写法等,但两个案例中核心的教学环节都有“导入体验—文本体验—想象体验—写法感悟—写作实践”等。这些环节都围绕“体验”,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构成写作体验课的完整活动链条,体现了写作体验课应有的教学路径、规律和要求。下面加以具体阐述:

一、写作体验课的一般教学路径

1.创造机会,让学生去“体验生活”并“形成经验了的生活”

人们常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我们不否认这种说法,的确生活是写作最直接的内容。可是,学生生活面狭窄,没有那么多直接的生活。怎么办?

目前“成功”的语文教师们往往采用“搞活动”的方法。比如通过现场游戏、观察、感受,如吃西瓜、擦皮鞋、讲故事、放音乐、看图片、做实验、做动作、演小品、静物写生、野外活动等,模拟或制造一段生活来弥补学生生活阅历的不足。这自然是不错的。可是,这种直接制造生活经验的方式,成本较高又比较费时不说,有时也并不见效。比如你春游了,秋游了,可很多学生还是写不出来。这就说明生活或者活动本身,并不能直接转化为写作内容。原因何在?

文与可画竹的故事可以告诉我们其中的道理:文与可之所以能“振笔直遂”,不仅仅是因为他对真实的竹子(生活世界)非常熟悉,更关键的是他已将“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已经“成竹在胸”了。可见,直接的生活对写作是必要的,但还不够。写作行为的发生,不仅仅在于外在的生活,更重要的是经过作者的内心体验,加工筛选、提炼再造的生活,即“学生经验了的生活”。其实,很多时候,学生并不缺乏生活经验,他们缺乏的往往是对于生活的一种“心理体验”。体验是将直接的生活转化为写作内容之间的“加工厂”或者“转化器”。教师通过设计体验活动,将“外在的生活”转换为学生心中“内在的生活”,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并形成一种“经验了的生活”,这是体验式写作课的关键。

2.通过阅读等方式,启动思维活动,补充或激发学生原有生活或写作经验的不足

仅仅靠自己的生活经历来写作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一个人的生活经验毕竟十分有限。写作需要借鉴别人的生活经验,并通过这种间接的生活经验补充自己生活经验的不足,唤起并制造自己的生活体验。

通过阅读激活或者补充相关生活体验是一个有效的路径。别人的文章写的是别人的生活经验和感悟。经验告诉我们,这些写到别人文章中的细节、物象、生活本身,可以触发我们相关的生活体验。我们看历史书、读小说、散文、游记,甚至是看电视、电影、聊天等都可扩充我们的见闻、阅历,这是补充学生生活经验和写作经验的又一个重要渠道。

上面郭老师的课中的“含英咀华”环节,王老师课上的“小说鉴赏”环节,猛看好像阅读课,其实他们是在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进行写作体验。他们引导学生重读课文或鉴赏小说的目的很明确,即通过谈话去启动学生的联想、想象,唤醒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心理体验和生活表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虽然一个字未写,但他们已经进入写作的内容构思和写法构思的“前写作”状态。学生一旦唤醒了相关的生活经验,生成或者选定了自己的写作内容和方法,写作也就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了。

3.设计活动,唤醒、激活并强化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写作体验越“清晰、集中、强烈”,越容易激发出写作的欲望和动机,实现写作内容的转化和生成。

可是,这种“清晰、集中、强烈的体验”,除了比较敏感的人,一般并不能自动地发生,尤其是心智发育还不成熟的孩子。因而,针对学生写作中的这种独特状况,教师需要“助一臂之力”。教师要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精心设计的一系列教学活动,触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心理体验的过程。

4.体验文本,让学生发现和领悟写作方法或技法

学生通过体验生活,有了生活经验和写作素材之后,还需要将这些生活和经验用书面语言呈现出来,这就是写作中的“语篇建构”和“书面表达”环节。

这个环节的教学有两种途径:一是直接教给学生表达的技巧和方法;二是通过揣摩名篇佳作的写作表达技巧来引导学生学会表达。两种方式,都需要借助“学生的体验”来完成。

实践证明,直接的写作知识教学的效果是有限的,别人的写作技巧需要经过学生的体验来内化为自己的“写作经验”。仅靠教师的“讲”别人的写作技巧是低效的,最重要的是学生通过仔细地阅读、品味和感受,进行一种“想象性的还原”,还原作者的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还原作者的创作过程,从而使学生感觉到作者写作的技法所在。

上面王老师的课例,通过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发现并体验小说中“情境渲染”和“心理穿插”的写法。在郭老师的案例“技法举隅”环节中,则让学生分析体验课文中“设置特定的生活环境”“选取具体而典型的事物”“细致描绘”等写法。郭老师的高明还在于,他不仅仅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写作技巧,还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写法体验融合在一起进行,让学生述说自己的经历还说说打算采用的写法,这样学生不仅有东西可写,也知道如何去写了。

当然学生对于名篇写法的感悟和体验是一个长期的、潜隐的、复杂的过程。教师的点拨和专家点评,对学生鉴赏文章的技法,形成敏锐的语感和文章的图式感很有帮助。中外语文教师都经常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来教写作,这是因为读写规律是“互惠共享”的,海量阅读的确会促进写作经验的形成。

二、写作体验课的基本要求

1.教学活动设计要指向学生的自我体验

写作体验活动要指向学生的主体体验。从写作心理学上讲,写作是一个由客观生活世界(“物”)到主观精神世界(“意”)再到语篇形态构造(“言”)的转换过程。在这个转换过程中,作者的主观体验和心理感受、思维活动起着重要作用。我们说,很多时候,学生不是缺乏生活,而是缺乏发现生活的眼睛和感悟生活的心灵。写作体验课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是要激发和调动起学生的内心体验。

郭老师的案例中,设计了“同学们是否也有过类似突然长大的经历呢?”“同学们是否也能从自己脑海的内存库中,找到一些曾经促使自己成长的类似典型事物呢?”这样的问题,相继激发了学生生活中相似的孤独体验,为下面的写作提供了基本的内容和素材。郭老师和王老师的课中都设计了“写法体验”的环节,让学生发现并体验作者的写作技法。这两种体验,一是属于对于写作话题所涉及的生活的唤醒式体验,二是属于写作此类文章所需要的写作知识、方法、表达技巧的明示性或探究性体验。无论哪种体验;都要落在学生的自我体验上。体验式写作教学的本质就是:引导学生去“自我体验”。2.引导学生反复体验,让体验有一种强度和力度

写作教学中的体验,仅仅是“粗略地感觉到”是不够的,而要有一定的强度、力度、厚度、热度和清晰度。写作内容其实是生活经验的发酵、长大或变形,对于作者的心理造成足够的震撼才行。这就要求体验活动要实现“三化”:

一要使经验显性化。人的经验一般总处于潜藏状态,储存在他的长时记忆里。长时记忆就像是电脑的硬盘,储存的东西再多,如果不能找到提取方式,也是枉然。写作活动的顺利运行,需要将长时记忆里的信息调取到工作记忆(好像CPU,中央处理器)进行加工处理。将长时记忆中的经验调到作者的工作记忆里来的有效方式是“回忆”。让学生“回忆、回忆、再回忆”,使大量模糊的经验清晰、聚集、放大、变形、再造,这是写作体验显性化的重要方式。

二要使体验丰富化。在上面的案例中,教师都将文章中的体验拿过来反复处理。如郭老师的《品味孤独 体验成长》一连设计了三个活动,引导学生反复体验小说的内容和写法。这些文本体验、歌曲体验、自我体验以及学生们之间的合作体验,因其不断地激发、碰撞,会形成一个“体验场”,使大家的经验彼此激发并共同分享。王老师的课中运用的“头脑风暴”、小组讨论等方式是丰富并分享学生之间体验的有效方式。

三要使学生的这种体验情绪化。上述两位教师的高明还在于,他们通过歌曲的播放、文本咀嚼和课堂对话,渲染情感,营造情境,将学生拉入到一个生活场景和情感氛围中来,通过巧妙地点拨和对话,唤起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于是,体验催生了学生心中表达的欲望。欲望直接激发并启动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说”(倾诉)的行为以及课后的“写”的行动。这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材料、设计活动和课堂调度点拨上具有一定的教学技巧和比较高超的教学艺术。3.体验活动要指向学生“写”的行为

在写作教学中开展各种“体验活动”,理所当然地是为学生的“写作”服务的。有一点要说的是:这种“写作”行为,不仅仅是狭义上的动笔,更重要的是写之前的构思、想象、联想这些“前写作”过程。有研究发现,优秀写作者比差的写作者更注重写前的构思过程。

写作体验活动主要不是那些外在的“做”,如游戏、制作、吃西瓜、擦皮鞋、做饭、洗衣服等,一定要让学生的活动过程充满“体验”和“感受”。唤起学生的情绪、记忆、想象,让他们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亲历”一番。有些时候,教师在设计写作活动时往往忽略了写作体验的真正目的,将“体验式写作”和“活动式写作”混淆起来,写作教学被活动本身吸引进去,成了为活动而活动的表面热闹。有了活动,忘了体验,这要避免。

4.写作体验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写作活动的设计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促进他们知能情意的和谐发展。如低年级的学生可以搞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让他们直接经历:高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育起来了,可以多搞一些探究、操作式的体验活动,结合写作活动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写作能力,以及通过写作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交往能力等。

三、写作体验课要处理好几种关系

1.写作体验活动要实现外在行为体验和内在心理体验的统一

体验是认知主体进入对象世界必经的途径,常常是隐秘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只可意会,很难言传。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能迅速、具体地感觉和捕捉体验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心理体验、感悟和发现。写作体验重要的是学生内在的“心动”,而不仅仅是外在的“活动”。最佳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心动”和“行动”的完美结合,是“内在体验”与“外在行为”的有机统一。

2.写作体验要实现直接体验与间接体验的统一 写作体验可以分为“亲历式体验”和“假想式体验”两种。亲历式体验即直接体验,即身体力行、亲身经历、直接感受事物或活动本身;假想性体验即间接体验,通过设身处地的“玄想和还原”体验写作者之所以如此写的原因和奥妙。直接体验与间接体验是一对对立统一的矛盾体。直接体验是获得真切认知的基础;间接体验恰恰可以弥补直接体验的不足。写作活动体验是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的统一。上面两位老师的案例中体验活动既有对文本的间接体验,又有学生的自我体验,较好地实现了两者的和谐统一。3.要处理好经验和体验的关系

“体验”一词,既可以看作是一个名词,也就是结果即“经验”;更应该看作是一个动词,即要去经历(或“历练”)一番即体验。体验不同于经验。经验是沉睡的、积淀的、过去时的,是相对静态的;体验是苏醒的、流动的、即时的,主动创造的。体验型写作教学的核心是: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当下的写作体验,建构形成学生新的写作经验。比如郭老师的课,一方面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播放熟悉的歌,温习学过的文章,回忆相似的经历),另一方面在体验上下工夫(如“歌曲品鉴”,“含英咀华”),述说相似的经历(“蓦然回首”),交流体验(“说”),然后去写。经验和体验就是这样一个互惠互动、往复的过程。4.处理好自我体验和合作体验的关系

写作教学中的体验活动,既有学生个体的自我体验,又有学生和教师一起,学生和同学一起进行的合作体验,后一种情形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更为常见。比如教师让学生在自己阅读感悟的基础上,谈对于文本的个人体验和发现,这属于自我体验,但这种体验一旦说出来,又会对其他学生的体验产生影响和启发,诸多学生的体验可以形成一个交流的“场域”,这更加强化对于文本体验的丰富性、多元性和体验的交互影响。写作体验课要构建一个写作共同体,实现经验的交流和共享。

总之,教师要让学生有目的地“体验和再体验”。这不但可以激活学生冰封的生活经验,补充缺失的生活经验,还催生了写作的欲望和冲动,使学生学会了写的方法,这样学生就会“想写”、“有东西写”,也可以“会写”了。

走到茶几边,我认出了外婆的杯子,但是哪一个才是妈妈的杯子呢?突然之间,我觉得,自己真得太不了解父母了。当妈妈为我倒水时,我却不知她的杯子是什么样的;当妈妈为我夹我喜欢吃的菜时,我却没想过他们是爱吃淡一点,还是浓一点。。。2009年到了,意味着过去一年的逝去和新的一年的到来。妈妈为我操劳了一整年,仔细想想,现在的我也应该为她做一点点事了。

于是,我决定先将茶沏好再找杯子。学着爸爸平时沏茶的顺序,我先从茶柜里找出了一罐普洱茶,再往烧水的壶里加入水放在电茶炉上烧,接着,我将爸爸已经掰好的普洱茶片拿了两片放在盖碗里,等了一会,水开了,我小心地将水注入盖碗,将盖盖上,把盖碗里第一遍的茶水滤掉,然后再次注水,盖上盖,焖一会才两手并用地将茶水倒入茶海里,因为第一次自己动手,盖碗的烫手是我所没想到的,手忙脚乱的我弄得茶几上一片片的水渍。重复几次这样的程序后,我先帮外婆倒了一杯茶,因为外婆特别喜欢喝茶。当外婆从厨房走出来的时候我已经把茶都给倒好了,这时,外婆才告诉我哪一个是妈妈的杯子。

妈妈起床了,我双手捧着水杯送到她的面前,就像捧着一颗温热的心。妈妈一愣,随即脸上露出了微笑,她一手接过水杯,伸出另一只手将我拉进了她的怀里,那手轻轻柔柔地在我的头上抚摸着,接着妈妈在我的脸上深深地亲了一口。虽然妈妈经常亲我,但这一刻的亲吻却最让我感到幸福。我抬起头对妈妈说:“妈妈快喝吧,要不茶要凉了。”妈妈仰起了脖子,张着嘴巴,“咕咚,咕咚”地喝了几大口。看她那甜蜜蜜的样子,仿佛微苦的普洱茶也是蜜一般甜。

我记得在我小学的时侯,就读过一首曹值的七步诗:“煮豆持作梗,辘毂以为汁;秸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那时只知其大意,只知道曹操的长子曹丕继位,他在一些奸臣的影响下,担心他的同胞弟弟曹值篡位,便逼迫曹值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来,否则处死;结果他的弟弟就在七步之内写出了流传至今的“七步诗”。当时这首诗对曹丕也是一种极大的潮讽。

几个世纪过去了,社会和生活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应该说人的素质也应有所提高;一个人生活在世上,是离不开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有人说:打架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但是,兄弟姐妹的团结并不是真对与他人打架斗殴,在生活上,事业上应是不可或缺的照应;俗话说“一根筷子容易断,十双筷子断就难”;可见,团结是一种力量,只有团结才有攻不破的堡垒。

然而,就在生活优越的今天,兄弟姐妹往往因为一点小事,一点利益而你争我斗,反目成仇,甚而相残;我和我的朋友在聊天时有时聊及这个问题,有人这样评论:一个人生活在世上,如果不顾亲情,对兄弟姐妹甚至父母于不顾,那他在这个社会上和任何人都不要谈“情”字,特别是友情。

树大分枝,各自成立家庭后,在生活中一些小事是难免发生的,但要看你怎样去对待,把金钱和利益看的太重,那麽,你就会值亲情于不顾;看淡名利,注重亲情才是做人的底线;争则不足,让则有余,在利益和金钱面前,我们何不礼让一点,做一个有道德、有素质、有亲情的人呢?

家和万事兴,团结是一种力量,让我们团结友爱,和睦共处,为个人的事业、为家庭的生活、为国家的兴盛而看重亲情、友情、爱情;把金钱和利益看淡一些吧!人过留名,雁去留声,希望在几十年之后,当你离开这个世界的时侯,留给后人的不是唾泣,而是美愉。

今天是她父亲的生日,她要回家和父亲一起过生日.我很理解她的想法,更理解她的思念之情.是的,她父亲已经六十多岁了,为了子女的成长与幸福,含辛茹苦,真的的不容易.话说过来,人一辈子真的很不容易.人年老时非常希望能够和子女在一起,即使不能在一起,哪怕一个电话甚至一个短信,父母也已经很知足了.我由于长期在外,很想念爸爸妈妈.想起过去,心里真的很辛酸,父母亲为了我们的成长真的付出了很多,然而他们现在又生活得怎么样呢?想起过去的一幕一幕,我心里很难受!我很希望做做子女的我们,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情,不让父母担忧,这是最基本的我们应当做的事情.谈到这里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一部电影《我的兄弟姐妹》,这是一部关于亲情的影片,暂且不管故事的真实性,主要考究它的内涵.主人公齐思甜和哥哥齐忆苦、妹妹奇妙、弟弟齐天生活在一个不富裕却充满温馨和爱的家。然而在一个暴风雪的夜晚,他们的母亲旧病复发,咳得吐血了。父亲背她去医院,却出了意外,他们俩都亡故了。次日,另一家人搬进了四个孩子的家。性格刚强的哥哥无法忍受这个新家庭的种种,无奈地带着弟弟妹妹离开了家。他们开始四处奔波,寻找落脚之处。当实在没有能力照顾弟弟妹妹的时候,他把妹妹齐思甜送给一对正要出国的夫妇;把弟弟送给他的舅妈一家;又把小妹妹带到一对老人家中请他们收养。他自己和弟弟妹妹们便各奔东西……20年后,齐忆苦在北京当上了出租车司机;齐思甜出国受到良好的教育,成了音乐家;齐天成为东北大学学生;齐妙却当上了舞厅小姐。在北京的音乐会上,思甜蓦然回首的瞬间,音乐霎时凝固了。他们四人拥抱在一起,泪水顺着另一支悠扬的乐曲落下,听众的掌声久久不息……终于,他们有了一次永久的重逢。

齐思甜的父亲是一个音乐教师,他们一家人都生活在音乐的天堂里,这也为后来思甜成为音乐家打好了基础。父亲说:“人生路上有许多困难的事情,只要有音乐在,你的灵魂便不再寂寞。”这位父亲是伟大的,他乐观开朗,以身作则。尽管他和蔼可亲,但同时又是一个严厉的父亲。有一回,齐忆苦偷邻居家的鸡蛋,是为了满足妹妹小小的心愿。而他却因此挨了父亲的鞭子,还罚他站在雪地里很久。在父亲被分配到别的地方边劳动边教音乐时,他对这“莫须有的罪名”并没有悲愤倒下,而是瞒着家人当搬运工挨家挨户送木材,还干各种各样的粗活。他也没有一丝怨言,还对孩子说:“我没事。”懂事的孩子们也拿起了工具,帮父亲干活。他哼着小调,阳光幸福地洒在他们脸上。

可见,这位父亲是多么伟大,他以他的行动告诉了孩子们音乐的重要性及如何面对生活的苦难。

那么,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使后来的四个孩子重逢,使他们欢聚,使他们接受心灵的洗礼?

毋庸置疑,是亲情。

寒冷的冬天,四个孩子依偎在车站。他们在为下一餐饭而担心着。“哥,我饿。”、“哥,我冷。”、“哥,我想回家……”弟妹们的话刺痛了哥哥。他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不让你们受委屈。”事实上他也这么做了。如果不是亲情,他又何必活得如此累呢?他又怎能忘记,那一晚,父母临走时对他的嘱咐:“你是哥哥,要照顾好弟弟妹妹。”

生活改变了许多人和事,也改变了他们。但是,亲情是始终不渝的。

最小的妹妹齐妙长大后竟成了舞厅小姐!她离开原来的家后,养父母去世得早,加上无人看管,就开始堕落下去了。她在20年后与齐思甜相遇时,大言不惭地对她说她满足于当前腐朽昏暗的生活方式。但是自那以后,她回忆起以前的一点一滴,又不免伤感和懊悔。她发现自己对不起所有爱她的人,她的良心受到了谴责。于是,亲情的归来使她的精神方面的巨人复活了!她的灵魂才得以解放。

亲情给人以新生,亲情又犹如一支镇心剂。

亲情是心中的太阳,照耀着我们;亲情是温柔的春风,抚摸着我们;亲情如绵绵的春雨,滋润着我们。亲情是雪,晶莹剔透;亲情也可以是雷,惊天撼地。

亲情可以是灯,温暖柔和;亲情也可以是微弱的烛光,不亮却很辉煌。不管怎么说,亲情一定是无价的宝藏。

没有了亲情,世界变得荒芜、凄凉;没有了亲情,生命则无法繁衍后代;没有了亲情,生活就单调枯燥;没有了亲情,人间也成了地狱。

亲情是沟通两代之间思想交流的桥梁,是一条连结两颗心的纽带。

“兄弟姐妹原是天上掉下的水花,谁也不认得谁。但落在地下后,结成一体,结成冰,化成水,就永远也分不开了。”

“临行密密封,意恐迟迟归”,是亲情。“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也是亲情。

无价的亲情呵,愿我们在你的鼓舞下,驶向美好灿烂的明天。关于亲情的影片..我看这部影片时,心情很沉重,流泪了.我想,不论一个人的出身是多么卑微,只要我们能够记住亲情的鼓舞与期待,只要我们我们去刻苦努力,只要我们在心理上能够战胜自己,那么我们就是生活的强者!

第三篇:写作教学教什么读书笔记

《写作教学教什么》读书笔记

王巧灵

古代人写文章要用章法,讲文脉,讲文气。

现代写作教学教的最多的确实用古代的一套章法:开门见山,以小见大,首尾呼应,铺垫照应。这是古人写古文时常用的章法,现当代散文家写散文从来不用这些方法。

散文从本质上来说是不可教的。写作课程和教学研究的进展的三个方面

1、理论研究

两句话:写作是特定语境中的书面表达 写作活动时在特定语境中构造语篇 写作是一个不断修改的过程

2、课例研究

李白坚老师的课例设置情境教学,教授学生写作文如何描写生动 生动不是言辞方面的问题。生动的核心是具体,只有写具体才能写生动。而描写,实际上是两件事,一件事是把瞬间发生的事展开来;另一件事是把综合性的事情分解开来。

要学生学会描写,不是教学生仔细观察,而是要教给他分解写作的方法,而分解的方法要学生去感受,所以李白坚老师上课时,在课桌和讲台上拉了一根橡皮筋,然后老师跨过这个皮筋,用慢动作来跨越,他准备好,准备跨,然后一个脚起来,跨过去,另一只脚再抬起,跨过去,中间有动作,有表情,最后落下来。慢动作是把动作放慢拉长来展示,把一个瞬间里的所有景象让学生看得清楚细致。

而描写就是把很短的时间用很长的篇幅来叙述,学生在写作中如何观察,要观察这些,如何写作,要写作这些具体细节,文本有了具体细节,语言就生动了,场景就真实了。

3、国外的借鉴

美国小学生的作文题目——我心目中的美国、我怎样看人类文化、任选一个州,介绍这个州的风土人情、美国的昨天和今天、你认为谁对二次世界大战负有责任、你的未来职业是什么。小学生的写作文就是写论文,进行研究性写作。

写作课程的重建

写作课程与教学的重建有两大关键:一是建立合适的写作类型,二是基于学生的写作学情

1、写作课程可以设置三大类型 第一类,任务写作。

我理解是借鉴国外的研究性论文写作,题目可以形式多样,让学生带着问题,搜集书籍和网络资料,展开阅读,分析问题实质,找出问题产生原因,解决办法。或者是写出你阅读资料后,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任务写作的好处:●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学习从各种书本及资料中获取观点;●任务写作有规则可教,易于教学中操作。

第二类,创意写作。就是文学创作。

散文有规则则死亡,然而小说、诗歌在写作中是有规则和规范可教的。推荐一套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总标题是“开始写吧”,其中就有创意小说的写作规范。这些规范性的东西,国外已研究提炼出来了,可教可学。

创意写作的好处:●培养想象力,培养情感;●培养对语言的敏感。

第三类,随笔写作,也就是散文写作

散文写作不能直接教,但是可以触发,可以激发,可以用种种方法去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写作的激情,写作的潜能,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

散文是作者独特的人生感悟,必须用精准的语言才能体现传达出来。现代散文,倾向于不用那种迂回曲折的传达方式。散文语言,要简练直接地描述出自己的感悟。

因为如果避开正面,用侧面去描写,例如朱自清的句子“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个句子用了比喻,迂回曲折,未从正面描写,在散文家眼中是很笨的。因为从正面写你写不清楚,说明你笔力不够。现当代散文家,他们追求的是直接去写那种细腻的、复杂的、曲折的情感和认识,这要有很高的才能,是很难的一件事情。

2、基于学情的写作课程 研究学生的写作困难,确定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写作序列在学生碰到的问题和困难那里。

当你开始批阅学生习作之前,请你务必默念下面几句话:你不是简单地为学生的作文评判等级,你是通过批阅作文了解学生的学情,你应该从中发现学生的写作症结所在,你将据此确定一个有针对性的写作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开展你的写作教学指导。

作为语文教师,你要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就要找到一个点开开展一节作文课教学。这个点不是由你主管想象出来的,需要分析学生的写作样本,分析他们的写作行为。通过学生的作文去分析他的长处是什么,他的短处是什么,你如何帮助他发扬其长处,克服其短处。

写作教学就是研究学生的写作状态和写作样本,根据学生的写作状态和写作样本,确定最近一个阶段写作教学重心和要突破的目标。

布置学生写一篇作文,批阅全班学生作文后,老师填下面表格: 项目 命名 样例及理由

在习作中确定一个最值得其他学生学习的亮点 在习作中确定一个迫切需要学生改进的问题

以上表中的亮点或问题为教学内容,设计一个简要的教学方案,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这一亮点或解决这一问题。

在课堂上实施这个教学方案,做好课堂记录:向自己提几个问题: 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什么样的写作指导?

这些指导有效吗?从学生修改后的习作中看,他们掌握了你所推荐的亮点了吗?克服了你所指出的问题了吗? 要设计一系列具体的训练课程。

比如“如何观察”“如何描写”等等,每次训练课教授方法,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第四篇:读《写作教学教什么》

读《写作教学教什么》心得体会

读了《写作教学教什么》后,我的心理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思想上得到重大洗礼。当我看到这本书时,一个个问题在我脑海中产生:作文教学教什么?怎样展开作文教学?我急于找到提高学生作文的捷径。于是便迫不及待地打开这本书来读。当我读到“中小学语文课几乎没有写作”的论述时,我感到比较震惊和茫然。“老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感到写作或不教写作效果其实差不多,学生在长期的实践中感觉到学写作或不写作差不多。很多研究专家说,凡是作文好的同学都不是老师教出来的。那就意味着写好作文和老师的教没有必然的联系。”书中还举了一个例子,有人做过研究,让新高三和高一学生考当年的高考卷,两年语文学下来,高三和高一水平几乎一样。这是在说我们没花更多的时间进行作文教学吗?还是在说教学无效?那么好的作文不是教出来的,不会写作文也不是因为老师教的不好,不用追究老师的责任吗?带着疑问,我回顾了自己的语文教学。我是一位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已经有二十多年的老教师。三年前,我有幸作为一名学员加入了石屏县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这个大团体,我还有机会从一年级一直跟班教学到现在。这是多少语文教师梦寐以求的机会。在平常和同事的交流中,好多同事都希望跟踪教一个班,理论结合实际,从而总结教学上的一些普遍规律。这期间,名师工作室的其一研究课题是:读读写写,读写结合。倡导我们注重语文本体性教学,改教课文为教语文;注重语文基本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为了更好地让1 学生积累和运用语文知识,从一年级起我就注重让学生进行说话、写话训练,以期读写相互促进。我要求学生尽量说得有条理。或按时间顺序说,或按空间顺序说,或模仿这说„„让学生喜欢说、多说。在三年级时,我让学生实地观察景物,说出来,写出来。我采用过名师工作室网络学习中所学的“听写作文”配合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指导学生写《家乡的大龙潭》;让学生说、写自己在课余生活中最喜欢做的事情;出材料让学生编写童话;让学生畅所欲言:“老师,我想对你说”„„我觉得,这些应当算语文课中的作文训练吧!

“为什么我们中小学几乎没有作文教学呢?其实,在写作文之前有一顿是有些教学的,写作之前的审题教学是有的,写作之后的讲评教学也是有的„„所以我说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几乎没有写作教学,指的是从学生思考到他的写作开始,到他的作文完成,这一阶段几乎没有指导。”多读几遍,我才终于明白了作者所说的意思。

该书中有一句话:“以往的写作教学中很多知识教错了”我不禁反思:哪是教错的呢?书中指出写作是独特语境的书面表达;写作活动是在特定的语境中构造语篇。描写的两大诀窍:生动的核心是具体。只有写具体才能写生动,而描写,实际上是两件事情。一件事情是把瞬间发生的事情展开,另一件事情是把综合的事分解开来。书上还用“小姐下绣楼,下了两个星期”这些生动的事例深入浅出地讲明了一些写作理论,极大地激起了我读书的兴趣。

书中指出了写作教学的主要结症:“我们从小学到中学,写的作文其实叫散文,或者加一个字,叫‘小散文’,或叫不登大雅之堂的2 散文。” 书中还提到“在作文研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写出‘真情实感’”我觉得,有“真情实感”对学生很重要。当学生有了真情实感,就会觉得有活可写,并突破那些所谓的章法。在本学期的一次作文训练中,我给学生一个题目:“感谢”。一位学生写到,在一次野外活动中,她的脚受了伤,是另一个同学背她回家。那位同学累得满头大汗也没半句怨言。她已经转学了,还在做梦背她的同学在无微不至地关心她、帮助她。而她平时积累的句子:“她对我的关心犹如一道温暖的阳光直射我的心用”助她真情实感地表达了对同学的感之情。

本书把课程的类型分成三类:

1、任务写作;

2、创意写作;

3、随笔写作。写作的路子基本有三种:题目+范文;情景+活动;写作技法。但三种教学样式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问题:缺乏过程指导。学生写作中的三大困难是:不想写;没的写;不会写。长期以来,我们追求结构严、语言美,作为课程目标,注重文章的制作技艺和表达技巧,忽视作文的交际技能和语言能力的培养。简单说就是重表达,轻交流。征对以上学生困难,学生写作教学的基本路径为:

1、分析写作任务的交际语境,启动人的内在言语表达机制;

2、填补学生生活经验和写作经验,生成写作内容;

3、弥补语文经验的不足,训练语言表达技能。

书中还提“阅读与写作的相关性”,“我觉得读写结合到现在也还是一笔糊涂帐”“张志公先生以为阅读写作应该”分进合击,荣维东等人援引国外研究成果以为阅读与写‘多读比多写’更有利用于写作3 的题升,郑桂华老师则依据艾德勒的阐述以为‘为获得资讯的阅读’,难以真正促进写作能力的提升。编者以为阅读与写作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两疆域,‘读’与‘写’的分工是必要的重要标志,但在教学实践中这两个领域各司其职,又相互融合,形成了比较复杂的状况。”

总之,这本书是“值得慢慢去读的”今后,我一定要多读书,在工作中,在学习中多思、多学,以获得进步。

第五篇:地理教学课改体验

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地理教学课改体验

内容摘要:课程改革新理念提倡“以学生为主”,“一切为了学生”要求我们教育者应改变陈旧观念,本文通过地理教学实践,论述了如何在学习地理知识过程中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进而在课堂教学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解决一些开放性的地理问题,培养和发展学生地理认识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合作交往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 键 词: 参与意识 参与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素质教育提出了“全面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尊重受教育者主体性和主动精神„„”的教育新理念。因此,我们教学的重点,因从过去单纯研究如何教,转向研究学习的主体——学生如何学。我们因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发展规律,根据学科特点,精心设计课堂的每一环节,采取种种方法,创设各种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在学习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勇敢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真诚地表露自己的感情。这样,才会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地理是一门跨文理的综合学科,它研究的对象是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一个巨大的自然和人文共同作用的系统,其对象极其广阔,要素异常复杂。地理教育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是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而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离不开学生自主地去发现、去参与、去探索。因此,我们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解决一些开放性的地理问题,培养和发展学生地理认识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合作交往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给中学地理教学改革带来新的活力。

学习地理知识过程中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

1.激发好奇心,促使学生去自主参与

神秘的大自然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好奇心是促使学生去自主参与的动力。好奇心是人类认识世界、探索自然和社会奥秘的主要心理品质,是学生积极自主地去发现、去探索的起点。爱因斯坦曾说过“我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这成为爱因斯坦一生去发现、去探索的良好品质。好奇心强是中学生的特点,而地理 课堂又为好奇心插上了翅膀。宇宙中星球是什么样的?有没有外星人?地球上四季是怎样形成的?风、沙尘暴是如何产生的?什么是臭氧空洞、厄尔尼诺现象?等等。我们应促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促进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培养。

2.设计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要把自己正确的思维过程、结果条理清晰地表达出来,也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诱导。在学习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精心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独立思考。这种问题,从内容上看属于“高级”问题,学生需要改变信息的形式或组织结构,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高级思维活动才能回答。例如:世界上哪一个大洲跨越的经度最大?这个提问就属于探究性提问,在教科书中找不到这个问题的直接答案,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经度的概念,并去研究了南极洲的位置和地域分布特点,通过发散思维才能正确回答这个提问。将教学内容激活并转化为一系列“问题”,在启发、质疑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参与解决问题、探索问题,努力使学生更多更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3.隐而不发,在解疑中让学生去参与

美国科学家布朗尼科夫说过:“把判断挂起来,要抑制判断的本能,不要急于回答‘是’‘否’或‘对’‘错’。”这就要求教师不急于把现成答案告诉学生,鼓励学生在下结论前先作多方面的思考,自己去探究。因此,教师要“隐而不发”注重启发渗导。如让学生综合评价长江三峡、上海金山卫石油化工基地等大型工程建设受哪些地理条件的制约,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因素,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可能带来哪些环境问题?建成后是“利”多还是“弊”多等方面的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钻研,提出合理的独到见解。使学生在自己的解疑中获得知识,从而体会学习的快乐。4.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整体参与

学生地理学习中,我还引进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学生整体参与,要求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让每一个人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为学生开设了平等互助的学习场所和机会,创设了人人都能表现自我的条件,使学生个体之间可以更好地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更有利于学生间的相互启发,从而共同探索,发现新的东西。所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能够创设一个很好的情景,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学习《大气环境保护》一节时,我让学生分成四人为一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全球变暖的原因是什么?全球变暖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国际社会又采取了哪些措施?世界哪些地区出现了臭氧空洞?酸雨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我国酸雨严重地区分布在哪儿?等等。学生在小组讨论时,由于人少,相对距离近,发言的机会多,小组讨论的气氛平和而热烈。就这样,学生们一起主动地学习,积极地研究,平等互助,参与意识和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地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中学生参与能力的培养

1.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

地理有许多知识是在地图上找出来或填注的。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填注重要 的图表,既能培养学生参与的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如在讲“中国的地形”时,以主要地形为线索,让学生分组进行接力赛,绘一幅中国地形图。这样,既照顾了学习基础差、动手慢的学生有机会动手训练,又培养了学习好的学生完善本组地图的协作精神。

2.主持“听我说”节目,激励学生主动参与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我在地理课堂中引进了主持人节目,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充分发挥他们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每堂地理课让学生轮流主持3—5分钟“听我说”节目,主题自定。由于此活动参与性强,又有上台“成功”演讲的机会,学生非常热烈地参加进来。并在活动中使学生产生了成就感,提高了学习的自信心。这样,学生自主参与能力得到了提高。3.尝试角色扮演,培养参与能力

地理教学必须改变教师“独家经营”的教学方法,应在教师的“宏观调控” 下,吸引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其中角色扮演法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而又颇见成效的好方法。我们可以让学生变为领导者,参与宏观管理与决策。如讲“森林资源”一节时,我向学生提出:如果你是林业部长,将采取哪些措施保护森林资源,搞好植树造林工作?问题一提出,学生争先恐后要求当“部长”,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跃。

让学生当导游,参与复习与巩固,如在地理总复习阶段,让全班同学当导游。导游路线可沿某条铁路线(如亚欧大陆桥),或经线(如0度经线),或纬线(如北纬 40度线),或航线(如地中海—苏伊士运河航线),或自行安排旅游线路。说出沿途经过的大洲、海洋、国家、城市、公矿区、气候带、地形区、河流等。每位“导游”都把自己旅途的景致整理成文,在全班讲述。这样的复习课,兴趣盎然,记忆深刻。

角色扮演,学生可扮演人物角色,也可扮演地理事物角色,通过拟人化的手法,活化了地理事物,增强了真情实感,锻炼了学生的参与能力。4.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能力

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在自然、社会中加强对各种地理现象的考察与调查,有益于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例如:在学习“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一节时,我组织学生们进行了一次城市环境考察。我们骑着自行车进入城市,在城市空间中,同学们感受到了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如大气、水体、噪声、垃圾污染严重;交通拥挤堵塞;居住条件差等。通过对城市的亲身体验、深入调查,促使同学们增强了环保意识,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人地观,萌发了为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信念。

实践调查研究活动,既能增强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培养群体协作意识和合作精神,为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活作好心理准备。

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不仅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思维方式、意志性格„„也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要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能力,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创设最佳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王小平等《课堂教学改革的主题:学会学习》《上海教育》1995年第十二期

[2]王仲林 《走进新课程》

作者简介:许萍萍 联系电话:*** 单位:江苏省武进中等专业学校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镇延政东路80号 邮编:213161 邮箱:czxlxp0916@126.com

下载作文教学:写作体验课怎么教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作文教学:写作体验课怎么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写作课教学案例范文大全

    合作学习在英语写作课堂中的运用 高考写作一项占25分,比重较大。而且,写作也是教师和学生比较头疼的一块儿。学生觉得难写,没有兴趣,而写完之后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去批阅,然后反馈......

    写作课教学设计)

    一堂英语小组合作型写作课的教学活动设计 武安市第九中学 李海苏 按照语言生成规律,英语写作的次序应是:词---句---篇。“词”是基础,“句”是过渡或桥梁,“篇”是目的。整个训......

    国学体验课

    国学体验课(三大礼) 开篇(祭孔大礼)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汉族,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祖......

    写作教学到底教什么--读后感

    写作教学到底教什么 实小西校区 侯海红 “中小学语文课几乎没有写作教学!”这是我最欣赏的语文教学专家王荣生先生的话,虽然这句话多少让一线语文教师感觉有点不爽,或者不满,但......

    读《写作教学教什么》有感

    唤醒"自我": 基于绘本的交际语境写作——读 《写作教学教什么》有感刘娟荣维东教授在《交际语境写作》一章中介绍了写作教学的"三种范式":文章写作、过程写作和交际语境写作......

    写作课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继续了解常用日常事务类文书写作 1、表扬信 ⑴定义:机关、单位、团体表扬有关方面、有关人员先进事迹、先进思想的一种专用书信。可直送,可张贴,可送报刊发表......

    写作课第一次作文

    In the picture,we can see three little birds asking for fast food towards their mother,their mother stands on the branch with a insect in the mouth and embarrasse......

    初中英语写作课教学案例

    初一英语写作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书面表达是写的一种途径,是英语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用学过的英语语言来描述事物或事件并表达一定的思想,以此达成和检验对所学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