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到底教什么--读后感

时间:2019-05-13 01:55: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写作教学到底教什么--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写作教学到底教什么--读后感》。

第一篇:写作教学到底教什么--读后感

写作教学到底教什么

实小西校区 侯海红

“中小学语文课几乎没有写作教学!”这是我最欣赏的语文教学专家王荣生先生的话,虽然这句话多少让一线语文教师感觉有点不爽,或者不满,但确实道出了当前作文教学混乱与无序的状态。看一看当前作文教学的套路:题目+范文,情境+活动,教写作技法,就可以知道这个结构模式何其僵化与无效,其弊端非常明显——缺少写作过程的指导、缺少写作思维的支架、缺少写作技术的解密。原因在哪里?王荣生先生认为是体式问题,即百年的“散文写作”的问题,而散文只能触发,只能培育,只能去触发、培育学生的写作热情,从本质上说散文是不可教的,而长期以来所谓的“写出真情实感”也是一个伪命题,老师只能用形式的、规范的办法去教,那么学生在此条框下写出来的东西势必违反真实感,所谓的技法与指导自然就失去了效能与意义。那作文教学该怎么教,该教什么?《写作教学教什么》做了最好的诠释!《写作教学教什么》是根据国培标准设计的参与式语文教师培训教材,在教材结构上有所创新,包括理论、课例、共同备课这3个工作坊,以及光盘资源,设计了读者的学习方式,实现了教材的立体化,体现了培训的案例式、情境式和参与式,堪称“纸质版的在线教育”。

这是值得你慢慢读的书!

本书作者王荣生,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全国课程资源专家工作委员会语文分委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学术部主任。著有《语文科课程论基础》、《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听王荣生教授评课》等。

这本书取材于上海师范大学承担的教育部“国培计划”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的系列培训课程,是在语文骨干教师培训实践中逐渐积累的优质课程资源。这是需要你用笔来读的书!

书中将培训现场的情境性元素,在纸质的书上加以体现,“参与式”的编排方式,引导你始终“在场”,就像是培训中的一员。聚焦“新课程实施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这一主题,针对“教学内容的合宜性”和“教学设计的有效性”这两个核心问题。内容由三个互补的“工作坊”组成。带着诸多的疑问慢慢地读完了这本书,掩卷深思,真的收获颇多!

写作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能用写作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写作教学致力于用语文,能发表作品,能用写来丰富生活,表达内心思想感情,用写与别人交流。这是写以致用观的核心。

把写作教学定位于写以致用的老师,都是非常重视读写迁移的,他们能把课文当着例子,让学生学习作者是怎么选材、怎么安排材料,用什么技法表达观点。一句话,重视课文的形式教学,重视落实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读写结合是这类老师最常用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中最容易出现的写作教学策略就是形式先于内容,为形式而填充内容,学生的真情实感很难流于自己的笔端,也很容易滑向写以致法的教学轨道上。其原因是老师教学过急,以为一学就能用,或学了就要用,否则就容易忘记,因而在从读转化为写的进程上,步伐过快,忘记知识在学生的内部还有一个消化的过程,还有一个反刍顿悟的时机,即学即仿往往会使所学停留在表面上,没有入心就反馈给老师,实际的结果当然是夹生饭。用语文不是一学就能用的,而是有一个积累的过程,在积累中消化,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能量后才起作用的。

写以致用的发表作品观,认为发表就是一种应用,发表也是写作的原动力,叶老先生就这么论述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这个发表可以是范围大的发表,如在报纸杂志上,也可以是小范围的发表,如在本校、本班里发表。确实,发表文章是学生持续写作的最大动力,但是发表在报刊上,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并非所有的同学都有这样的幸运,当稿件一次次石沉大海时,伴随而来的失落感也是极强的,足以抑制一个人的写作欲望。而小范围的发表,开始动力强,可是时间久了,次数多了,也就习以为常,动力会减退如初。因而,这项动力源的作用很有限。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上并没有广泛得到认可,并进而在老师教学中普遍使用,大家都是抱着可遇而不可求的心态对待,在广大的乡村学校基本上没有老师有这样的作文教学观。

实际教学中有不少老师把作文的应用,指向对生活的应用,即用作文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实际问题,如应用文的写作,不把应用文写作当做是一种练习,而是把这种写作真正与生活联系起来,成为写有所用的实战演练,让学生切实地看到写作文的好处,写作文不是铺开一张纸做没意义的纸上谈兵,交一份作业,而是可以解决一些生活问题的,通过应用作文来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感,这是相当不错的,但是,没有多少老师能找到这样的好途径,也没有多少老师能把课文的应用转化到这点上来,所以,实际教学中限制大,致用没能很好展开,大多限制在说明文和应用文的教学上。

教语言技术,即制造句子的技术。让句子成为可以自制的产品,让生产技术成为句子的动力。在分析一些常见的有思想、有观点、有文采、有手法的好句子时,让学生学着分析,学着积累,学着使用,慢慢提升对句子的操作能力和敏感度。比如对“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一句的体会与感受,分析其技术类型与表达效果,近似于诗歌中的练字、炼句的教学内容。另外,还可以积累观点和高级词汇,从基础上提升对句子的认识与变换能力,以保证句子背景的广阔与丰富。

作文教学,如此复杂,如此之大,谁都想去看看,是谓读书笔记。

第二篇:语文教学,到底教什么?

语文教学,到底教什么?

语文教学,现在承载着无限的责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自然是不错的,因为作为一门课程,语文不仅承担者传承语言文字及文章、文学知识的任务,而且担负着文化传承的职责。作为凝聚民族文化的语文学科,它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情感特征、价值追求、人格理想等,语文教育应该是一种富于人文性的语言文字的知识教育。理论上虽这样理解,但涉及到具体的课文怎样教,这不是光从理论层面理顺了就行的。进入课改以后,一直困扰着我们语文老师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学中如何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直截了当地说,就是语文教学到底教什么,课文教学走什么样的路径?这个问题明确了,我们才能进行教法的优化,去研究怎样教、怎样教得更好。

我经常到学校听语文课,也跟语文老师有不少的交流,发现语文老师的语文教学理念还是蛮先进的,对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认识是到位的,但在语文教学的备课和课堂教学中,难以将两者完美地融合到一起,教学中看不出多少新思维的痕迹,较多的同志还是按部就班的“以本为本”,捧着教材和同学们进行着分析,同学们一读就懂的东西还在讲,需要精雕细琢的地方并不去花大力气,也就是说,对语文教学到底教什么并没有搞得十分清楚,这样下去,教学效果自然不好,所谓人文性和工具性并举的语文教学思想难以落到实处。

语文教学最迫切要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我以为,学生一看就懂的老师无需教,学生少动脑筋就能理解的老师稍作点拨即可,教了学生也难理解的老师不要教,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的问题老师也无须花太多的精力。那么,语文教学,老师应该教什么呢?

学生不懂的东西,老师要让学生懂。魏书生曾经说过:“一般的教材都有这样的编写规律,让80%的学生能看懂80%的内容。”这说明我们的学生学语文,是完全能够自学的。那为什么还要教?钱梦龙老师曾经说过一段很能体现语文教学真谛的话:我备课的时候,自己觉得理解起来有点难度的地方,就想,学生可能也会较难理解;自己看了好几遍才看出来好处的地方,就想,学生也很难看出它的好处来,我就在这些地方导一导。换句话说,“导读”导的就是学生读不懂的地方、学生读不好的地方。曾经有人问,钱老师上课为什么学生总能跟他配合得这么默契呢?钱老师回答说:“因为首先我考虑的不是学生将会怎样配合我的教,而是我的教怎样去配合学生的学,因此,仔细体察学生认识活动的思路和规律,是我备课的一个重要内容。”

备课,文本的教学解读,一方面要依据体式,正确解读课文。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学生阅读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学情的。对学生读不懂、读不好的地方要有切实帮助的教学内容。高中教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首先是要让学生读懂,里面那么多典故,不让学生搞懂,而要让学生分析、赏析,显然是不行的。教《失街亭》,文本中诸葛亮有“皆你之过也”、“此亮之过也”的感叹,那么究竟是谁的过失,这应该是学生不大懂的地方;同是立军令状,关羽华容道放曹操,马谡失守街亭,为何前者被赦,后者被杀,这也是学生较难理解的地方。诸如此类,教学中,这就是重点,就要通过老师的讲,让学生努力的搞懂,不能让学生吃“夹生饭”,或似懂非懂。

背景性的材料,老师要介绍。语文教学有个通病,就是老师讲得太多,该讲的讲,不该讲的也讲,把课文讲得支离破碎。其实,文章的美是读出来的,是悟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浙江杭州十三中教育集团徐社东老师提出一句口号,“不要惊动文本里的美”,非常有意义。文本是一个客观存在,我们静下心来细细揣读,优秀文本之美随时都能感觉到。作为语文老师,即使对文本体悟得非常到位,也不能霸占讲台,而应该教给学生一种解读的方法和态度,让学生去理解读、记忆读、熟练读、情感读、角色读、演读,给学生留下理解的空间,保留他们对文本的初始印象,保留他们对文句的好奇心,让他们感性地接收文本现实,让同学们多向多维地解读课文。为此,教学中,语文老师要尽可能的保持原作的内在体系、形貌、神韵,不轻易的破坏它,同时,多给学生提供一些背景性的东西,比如作者的生平思想倾向,写作的背景,作品中涉及到的知识性的东西等,为学生的阅读尽可能地扫除障碍。以此为基础,再让学生小心翼翼地、用自己的视角去接触作品、理解作品、感悟作品,读出作品的韵味来。教《林黛玉进贾府》,一般的,老师总是抓住文本中的环境、语言、动作、心理等角度,分析描写的方法,理解形象的特征。其实,这些如果学生自己去阅读,也能感受到。因此,教学中,完全可以在这些方面少花些力气,而侧重于向学生介绍或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背景性的资料,通过这些资料的理解和把握,更深刻地认识形象的特征和悲剧意义。比如要让学生了解贾府的特殊地位和显赫,了解林家的变故与遭遇,了解林黛玉的出身与特殊经历,了解《红楼梦》中那些女性的性格特征:宝钗有其艳而不能得其娇,探春有其香而不能得其清,湘云有其俊而不能得其韵,宝琴有其美而不能得其幽,可卿有其媚而不能得其秀,香菱有其幽而不能得其文,凤姐有其丽而不能得其雅,等等。把这些背景性的东西让学生了解清楚了,他们自然就能理解林黛玉在“进贾府”时的心理和言谈举止,对其自卑的内心有深刻的把握。

作品怎样写的技术,老师要点拨。我们的母语是表意文字,读字面而知字义,读连片的字面就知道文章的意思,这只要识字的人基本上都能做到。但作品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这就不是识字的人都能搞明白的。因此,语文教学中,写什么的问题主要应该由学生自己去搞清楚,学生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搞清楚;而中国文学侧重于感性抒情,解读是要用心灵去领悟、探索和发现,包括体裁、结构、表现手法等,所以应该在“怎样写”上做文章,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揣摩,以真正悟出作品的“真谛”,提高阅读的素养和写作的水平。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是一篇非常经典的晚明小品佳作,借美丽的西湖雪景寄托无限的故国之思。老师们教这篇作品,一般是侧重于内容的分析和价值判断,而这些恰是学生自己能够读懂并能进行理解分析的,这样的教学就是浮于浅表,老师这样教,必然导致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低谷中徘徊。我们应该教什么?应该带着学生去追问“怎样写”。本文在写的技法上有两点很值得深究:一是景物描写的剪裁独具匠心,作者不写现实的景、物、人,而写景、物、人的“影子”,“上下一白”,“雾凇沆砀”,长堤是“一痕”,湖心亭是“一点”,舟是“一芥”,舟中人是“两三粒”,又极具变异和夸张,营造了一个梦一样迷蒙、梦一样迷糊的西湖雪景。何以如此?张岱前半身生活在明末,那时是贵族子弟,后半生生活于清初,茅屋葛衣,国破家亡的现实使他如陷梦境,梦醒后要减轻痛苦,他找出了一条途径就是营造梦。这就是作者之心,也是文章构思之由。只有带学生体悟到这一点,才能真正读出文章之妙,并得到文思的培养;二是遣词造句的功夫深藏不露。文末舟子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舟子心中的痴是指赏雪的行为方式十分独特,悠然脱俗,其实,同样一“痴”,意蕴不一:两人之痴,是在赏雪中寄托故国之思,凭雪和酒以消愁,而作者之痴痴在毫无心绪,与两人完全不同,他无心绪看雪,无心绪谈话,无心绪饮酒,无心绪到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办,而无心绪的源头正是故国之思,思之极则生痛苦,痛之极,美景不能排遣,美酒无法浇灭,甚至不愿交流,这种思痛,要比两人不知强烈多少倍。教语文,就是要这样抓住“怎样写”,带学生去探究文心的真相,从而激活学生思维,促使学生想象,让学生进入文本内部结构,领悟深层的话语艺术奥妙,在语文学习的绿野上诗意栖居。

文本独特的亮点,老师要提醒。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思想的载体,都会体现其独特的艺术慧眼,通过文字表现出来,就有许多的不同一般之处。这些,并不是学生都能充分领略的。作为老师,就是要以自己的“机心”引领着学生去品味,去汲取,让文本的魅力充分地刺激我们的学生,促进他们语文素养的提高。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中有一首名曲《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首曲意境深邃、手法独特,堪称绝唱。但“碧云天,黄花地”两句并不是王实甫的首创,而是化用了宋代范仲淹的词《苏幕遮》中的句子。苏词原文是:“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含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而王实甫把苏轼词中的“黄叶地”改为“黄花地”,这一改其实折射出此作的亮点。老师教学,就要把这一亮点让学生充分的领悟。“亮”在何处?从作家创作风格的角度,苏轼胸襟比较开阔,词风比较豪放,用“叶”,体现出词作阔远的意境,而王实甫是元代“文采派”代表剧作家,用“花”体现出他“花间美人”的词曲风格;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后面有“晓来谁染霜林醉”的句子,描写对象是“叶”,前面写“黄花”,就避免了重复;从作品意象和情感的角度,《端正好》通过碧云、黄花、秋风、北雁、霜林等意象绘出深秋艳丽而凄清萧瑟,表达离别悲苦的相思之情,《苏幕遮》则通过碧云、黄叶、秋波、芳草、斜阳等意象创设出凄清阔远的意境,表现作者羁旅漂泊的思乡之情,黄叶意象便于表现思乡苦,黄花意象便于表现相思情,所以王实甫一改,就显得非常的贴切,就能较完美地传达出整首曲的情感和意旨了。让学生了解这些,无疑是在滋养他们的文学素养了。

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老师要归纳。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学科规律是隐藏在一篇篇具体的作品之中,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慢慢地领悟、不断地积淀、渐渐地抽象,从而语文的感觉越来越强烈,语文的意识越来越自觉,语文的素养越来越提升,语文的水平越来越丰满。教学中,语文老师一定要非常关注学科那些具有规律性的东西,通过文本的教学不断地给学生以强化,使学生越来越强烈的感觉出浓浓的语文味,成为语文学习的自觉者。比如古代诗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古诗鉴赏又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从小学到初中、高中,我们老师要教上百首古诗词作品,我们不能满足于让学生把每一首作品读懂、理解透彻,而要通过一首首作品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古诗词鉴赏的一般规律,从而按照这种规律自能阅读鉴赏。教学中,我们要从以下一些方面渐渐地给学生一些规律的提示:一是阅读作品要注意结合背景,知人论诗。要掌握诗人的生平和诗歌风格,结合写作的特定情境去理解作品;二是阅读作品要重视意境,知境论诗。一定要搞清楚诗歌写了一些什么景,寓了一些什么情,通过意象有什么寄托,通过意境有什么兴会,让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三是阅读作品要注意掌握技巧,知法论诗。诗词写作,都有一定的手法,按照诗歌创作的常用方法去鉴赏,才会走进诗歌深处,体味诗意之美,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比如诗歌创作中虚实相生、渲染烘托、动静互衬、活用典故等;四是阅读作品要思维跳跃,知情论诗。诗歌的跳跃性很大,情感的流淌逶迤曲折,鉴赏时就要善于打破思维定势,运用想象,以诗意的眼光、形象的思维来解读,既体会生活的真实,又理解艺术的真实,“精骛八级,心游万仞”,既闻曲调又有情;五是阅读作品要善于踩点,知径论事。阅读诗歌作品要有好的习惯,注意阅读标题、阅读作者、阅读内容、阅读注解,这是理解作品的“径”,由“径”入诗,才能真正读懂。

能激活学生学习生成的,老师要抓住。教师的教要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备课时或者教学中,要把精力较多地投入到如何激发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促进学生的学习生成上。心中装着学生,一切着眼于学生的学,我们的教学才算是目标明确。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先生教《阿房宫赋》,将课文压缩为一段百字左右的短文,空下一些关键词,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后,能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填空:阿房之宫,其形可谓()矣,其制可谓()矣,宫中之女可谓()矣,宫中之宝可谓()矣,其费可谓()矣,其奢可谓()矣。其亡亦可谓()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矣!在这里,学生填空的过程就是熟悉课文的过程,老师不一定追求学生所填的内容和自己的预设完全一致,关键是激活学生去阅读文本,而学生填什么,反映的是对课文理解的差异,或者是同一种理解的不同表达,老师正好可以借此了解学情,培养学生的思维。在学生填空以后,黄老师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表现这些关键词的句子,引导学生考虑用一个词可以概括的内容,课文却用了一组句子,这是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这样的教学设计和安排激活了学生的学习生成,学生自然能深入课文内部,而不是浮于表面,对作品获得真切的感受。

第三篇:读后感写作教学初探

读后感写作教学初探

石门县新关镇中茅坪完小

郝小和

读后感是学生常常写作的一种作文类型,顾名思义,其中应是有“读”有“感”。如何“读”,如何“感”,“读”与“感”是怎样的关系呢?怎样教学生写读后感呢?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反复地摸索,积累了如下一些经验。

一、写前抓阅读,悟文要透彻。

学生在动手写作之前认真阅读原文,是后续写作读后感的前提,没有“读”,“感”从何来?没有基础,谁又能建造空中楼阁呢?因此,语文老师在学生动手写作之前,一定要把学生阅读原文抓落实。教者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具体的阅读指导,一遍没读好读二遍,二遍没读好读三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这个反复读的过程中,部分学生会出现浮躁、自以为是、骄傲自满的现象而“厌读”“罢读”。这时教者可以用“石子之缝尚可容沙,细沙之隙尚能含水”的故事来教育他们,让他们懂得“旧书不厌百回读,深思熟读子自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道理。只有这样,学生读文、悟文才能深刻、透彻,为读后感的写作奠定坚固的基石。

二、写中抓感受,感受抓重点。

1、“感”为主,“读”为宾。

在学生深刻悟文,确有所感之后,方可让他们动手写作。在刚接触读后感写作时,而且时间允许的话,可以让学生先说说他们的感受。此时,教者应提醒学生,在读后感写作中首先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让他们明白:“读”是“感”的基础,在写作中要适当引用原文,但要简洁明了,不能引用太多,要让学生认识到读后感不是对原文的摘抄,也不是简单复述,应该以他们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读后感中“读”与“感”应该是“感”为主,“读”为宾的关系,在写作读后感时不能喧宾夺主,不能原文多多,感受很少,但根据教学实践来看,这恰是一些学生常犯的毛病,令人不能卒读,所以教者一定要引导学生把这个问题处理好。

2、全面撒网,重点捕鱼。

打鱼的人撒下网去,收上网来,有大鱼也有小鱼,一般来说要大鱼,舍小鱼,因为大鱼是他们想要的重点对象,正所谓“全面撒网,重点捕鱼”。写读后感与此相似,学生读文之后可能有很多感受,但写作时却不能面面俱到,五味杂陈,否则,写出的读后感就会像个杂货铺,什么都有一点,却一点也不深刻不透彻,没有多少内涵,读之必然平淡无味。所以教者要教导学生在读后感中写感受时也要有重点,这个重点感受可以是原作的中心思想,也可以是原作中学生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个情节、某个人物、某句经典的话语等等。然后抓住这个重点,围绕它进行深入细致地挖掘,使之突出,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文章才有内涵、有深度、有新意,才能感动人,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在此附举一例,我曾经让学生读《西游记》中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然后要求他们写一篇读后感。部分学生就犯了上面讲的错误:

1、以词句摘抄或复述情节为主,没有写多少感受,“读”与“感”的关系处理不当,喧宾夺主;

2、写感受时没有重点。一篇之中既有关于唐僧的,又有关于悟空的,也有关于猪八戒的,还有关于沙僧的,甚至还有写白骨精为了吃上唐僧肉而不怕挫折的等等。整篇读后感看上去真像个百货商店,啥都有,但没有哪一点写得深刻,没有重点感受,这种读后感当然是不成功的。但也有一些学生写得好的,其中一个同学,他在恰如其分地引用了有关词句后,以写感受为主,以唐僧这个人物为重点,抓住他“面慈心善,却人妖不分,是非莫辩”的性格特点进行深入挖掘,并且联系《农夫和蛇》的故事,有感而发:我们在生活中做个善心人固然必要,但也不能好坏不分,而要透过表象看清事物的本质,惩恶扬善,且要除恶务尽,否则反受其害,害自己、害他人、害社会。我把这篇读后感当做范文,用多媒体展示、分析,又让一部分学生懂得了读后感该怎么写。

三、感想要联系实际

读后感以“感”为主,但教者要让学生懂得感想要联系实际而发,这个“实际”可以是个人实际,社会实际,历史教训等等。只有这样,写出的读后感才能于己于人均有启示、教育,才具有时代意义,才有存在的价值。但要注意的是读后感确实是内心深处有感才发,却莫因为要联系实际而让学生把读后感写成“检讨书”“决心书”。

四、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

读后感是一种带有议论性质的文章,“叙”是“议”的基础,“议”是“叙”的深化。教者可让学生在写作时夹叙夹议,兼以抒情,三者结合,这样的读后感既能以理服人,又能以情动人,语文老师不妨让学生练习一下这种手法。

以上算是我根据教学实践对读后感写作教学的一些刍议,还希望和大家一起探讨,共同进步。

第四篇:写作教学教什么读书笔记

《写作教学教什么》读书笔记

王巧灵

古代人写文章要用章法,讲文脉,讲文气。

现代写作教学教的最多的确实用古代的一套章法:开门见山,以小见大,首尾呼应,铺垫照应。这是古人写古文时常用的章法,现当代散文家写散文从来不用这些方法。

散文从本质上来说是不可教的。写作课程和教学研究的进展的三个方面

1、理论研究

两句话:写作是特定语境中的书面表达 写作活动时在特定语境中构造语篇 写作是一个不断修改的过程

2、课例研究

李白坚老师的课例设置情境教学,教授学生写作文如何描写生动 生动不是言辞方面的问题。生动的核心是具体,只有写具体才能写生动。而描写,实际上是两件事,一件事是把瞬间发生的事展开来;另一件事是把综合性的事情分解开来。

要学生学会描写,不是教学生仔细观察,而是要教给他分解写作的方法,而分解的方法要学生去感受,所以李白坚老师上课时,在课桌和讲台上拉了一根橡皮筋,然后老师跨过这个皮筋,用慢动作来跨越,他准备好,准备跨,然后一个脚起来,跨过去,另一只脚再抬起,跨过去,中间有动作,有表情,最后落下来。慢动作是把动作放慢拉长来展示,把一个瞬间里的所有景象让学生看得清楚细致。

而描写就是把很短的时间用很长的篇幅来叙述,学生在写作中如何观察,要观察这些,如何写作,要写作这些具体细节,文本有了具体细节,语言就生动了,场景就真实了。

3、国外的借鉴

美国小学生的作文题目——我心目中的美国、我怎样看人类文化、任选一个州,介绍这个州的风土人情、美国的昨天和今天、你认为谁对二次世界大战负有责任、你的未来职业是什么。小学生的写作文就是写论文,进行研究性写作。

写作课程的重建

写作课程与教学的重建有两大关键:一是建立合适的写作类型,二是基于学生的写作学情

1、写作课程可以设置三大类型 第一类,任务写作。

我理解是借鉴国外的研究性论文写作,题目可以形式多样,让学生带着问题,搜集书籍和网络资料,展开阅读,分析问题实质,找出问题产生原因,解决办法。或者是写出你阅读资料后,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任务写作的好处:●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学习从各种书本及资料中获取观点;●任务写作有规则可教,易于教学中操作。

第二类,创意写作。就是文学创作。

散文有规则则死亡,然而小说、诗歌在写作中是有规则和规范可教的。推荐一套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总标题是“开始写吧”,其中就有创意小说的写作规范。这些规范性的东西,国外已研究提炼出来了,可教可学。

创意写作的好处:●培养想象力,培养情感;●培养对语言的敏感。

第三类,随笔写作,也就是散文写作

散文写作不能直接教,但是可以触发,可以激发,可以用种种方法去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写作的激情,写作的潜能,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

散文是作者独特的人生感悟,必须用精准的语言才能体现传达出来。现代散文,倾向于不用那种迂回曲折的传达方式。散文语言,要简练直接地描述出自己的感悟。

因为如果避开正面,用侧面去描写,例如朱自清的句子“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个句子用了比喻,迂回曲折,未从正面描写,在散文家眼中是很笨的。因为从正面写你写不清楚,说明你笔力不够。现当代散文家,他们追求的是直接去写那种细腻的、复杂的、曲折的情感和认识,这要有很高的才能,是很难的一件事情。

2、基于学情的写作课程 研究学生的写作困难,确定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写作序列在学生碰到的问题和困难那里。

当你开始批阅学生习作之前,请你务必默念下面几句话:你不是简单地为学生的作文评判等级,你是通过批阅作文了解学生的学情,你应该从中发现学生的写作症结所在,你将据此确定一个有针对性的写作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开展你的写作教学指导。

作为语文教师,你要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就要找到一个点开开展一节作文课教学。这个点不是由你主管想象出来的,需要分析学生的写作样本,分析他们的写作行为。通过学生的作文去分析他的长处是什么,他的短处是什么,你如何帮助他发扬其长处,克服其短处。

写作教学就是研究学生的写作状态和写作样本,根据学生的写作状态和写作样本,确定最近一个阶段写作教学重心和要突破的目标。

布置学生写一篇作文,批阅全班学生作文后,老师填下面表格: 项目 命名 样例及理由

在习作中确定一个最值得其他学生学习的亮点 在习作中确定一个迫切需要学生改进的问题

以上表中的亮点或问题为教学内容,设计一个简要的教学方案,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这一亮点或解决这一问题。

在课堂上实施这个教学方案,做好课堂记录:向自己提几个问题: 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什么样的写作指导?

这些指导有效吗?从学生修改后的习作中看,他们掌握了你所推荐的亮点了吗?克服了你所指出的问题了吗? 要设计一系列具体的训练课程。

比如“如何观察”“如何描写”等等,每次训练课教授方法,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第五篇:读《写作教学教什么》

读《写作教学教什么》心得体会

读了《写作教学教什么》后,我的心理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思想上得到重大洗礼。当我看到这本书时,一个个问题在我脑海中产生:作文教学教什么?怎样展开作文教学?我急于找到提高学生作文的捷径。于是便迫不及待地打开这本书来读。当我读到“中小学语文课几乎没有写作”的论述时,我感到比较震惊和茫然。“老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感到写作或不教写作效果其实差不多,学生在长期的实践中感觉到学写作或不写作差不多。很多研究专家说,凡是作文好的同学都不是老师教出来的。那就意味着写好作文和老师的教没有必然的联系。”书中还举了一个例子,有人做过研究,让新高三和高一学生考当年的高考卷,两年语文学下来,高三和高一水平几乎一样。这是在说我们没花更多的时间进行作文教学吗?还是在说教学无效?那么好的作文不是教出来的,不会写作文也不是因为老师教的不好,不用追究老师的责任吗?带着疑问,我回顾了自己的语文教学。我是一位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已经有二十多年的老教师。三年前,我有幸作为一名学员加入了石屏县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这个大团体,我还有机会从一年级一直跟班教学到现在。这是多少语文教师梦寐以求的机会。在平常和同事的交流中,好多同事都希望跟踪教一个班,理论结合实际,从而总结教学上的一些普遍规律。这期间,名师工作室的其一研究课题是:读读写写,读写结合。倡导我们注重语文本体性教学,改教课文为教语文;注重语文基本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为了更好地让1 学生积累和运用语文知识,从一年级起我就注重让学生进行说话、写话训练,以期读写相互促进。我要求学生尽量说得有条理。或按时间顺序说,或按空间顺序说,或模仿这说„„让学生喜欢说、多说。在三年级时,我让学生实地观察景物,说出来,写出来。我采用过名师工作室网络学习中所学的“听写作文”配合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指导学生写《家乡的大龙潭》;让学生说、写自己在课余生活中最喜欢做的事情;出材料让学生编写童话;让学生畅所欲言:“老师,我想对你说”„„我觉得,这些应当算语文课中的作文训练吧!

“为什么我们中小学几乎没有作文教学呢?其实,在写作文之前有一顿是有些教学的,写作之前的审题教学是有的,写作之后的讲评教学也是有的„„所以我说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几乎没有写作教学,指的是从学生思考到他的写作开始,到他的作文完成,这一阶段几乎没有指导。”多读几遍,我才终于明白了作者所说的意思。

该书中有一句话:“以往的写作教学中很多知识教错了”我不禁反思:哪是教错的呢?书中指出写作是独特语境的书面表达;写作活动是在特定的语境中构造语篇。描写的两大诀窍:生动的核心是具体。只有写具体才能写生动,而描写,实际上是两件事情。一件事情是把瞬间发生的事情展开,另一件事情是把综合的事分解开来。书上还用“小姐下绣楼,下了两个星期”这些生动的事例深入浅出地讲明了一些写作理论,极大地激起了我读书的兴趣。

书中指出了写作教学的主要结症:“我们从小学到中学,写的作文其实叫散文,或者加一个字,叫‘小散文’,或叫不登大雅之堂的2 散文。” 书中还提到“在作文研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写出‘真情实感’”我觉得,有“真情实感”对学生很重要。当学生有了真情实感,就会觉得有活可写,并突破那些所谓的章法。在本学期的一次作文训练中,我给学生一个题目:“感谢”。一位学生写到,在一次野外活动中,她的脚受了伤,是另一个同学背她回家。那位同学累得满头大汗也没半句怨言。她已经转学了,还在做梦背她的同学在无微不至地关心她、帮助她。而她平时积累的句子:“她对我的关心犹如一道温暖的阳光直射我的心用”助她真情实感地表达了对同学的感之情。

本书把课程的类型分成三类:

1、任务写作;

2、创意写作;

3、随笔写作。写作的路子基本有三种:题目+范文;情景+活动;写作技法。但三种教学样式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问题:缺乏过程指导。学生写作中的三大困难是:不想写;没的写;不会写。长期以来,我们追求结构严、语言美,作为课程目标,注重文章的制作技艺和表达技巧,忽视作文的交际技能和语言能力的培养。简单说就是重表达,轻交流。征对以上学生困难,学生写作教学的基本路径为:

1、分析写作任务的交际语境,启动人的内在言语表达机制;

2、填补学生生活经验和写作经验,生成写作内容;

3、弥补语文经验的不足,训练语言表达技能。

书中还提“阅读与写作的相关性”,“我觉得读写结合到现在也还是一笔糊涂帐”“张志公先生以为阅读写作应该”分进合击,荣维东等人援引国外研究成果以为阅读与写‘多读比多写’更有利用于写作3 的题升,郑桂华老师则依据艾德勒的阐述以为‘为获得资讯的阅读’,难以真正促进写作能力的提升。编者以为阅读与写作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两疆域,‘读’与‘写’的分工是必要的重要标志,但在教学实践中这两个领域各司其职,又相互融合,形成了比较复杂的状况。”

总之,这本书是“值得慢慢去读的”今后,我一定要多读书,在工作中,在学习中多思、多学,以获得进步。

下载写作教学到底教什么--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写作教学到底教什么--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将工作负责到底读后感

    《将工作负责到底》读后感 计划合同部 钟意 被誉为“现代学管理之父”的彼得·德鲁克曾说:“一个人有了责任心,才能有激情、有忠诚、有奉献,才有成就一切事业的可能。”换句话......

    《读大学,到底读什么》读后感

    《读大学,到底读什么》读后感 这本书比较简要地概括了在大学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可能产生的想法,而且作者以一个第三者、过来人的角度比较客观地给了大学生一些忠告,对于其中的一......

    小学语文到底该教什么

    小学语文到底该教什么?怎么教? ———姚立军工作室 提起这个话题,心情不免有些沉重。看看当下的小学语文,各门各派可谓五花八门,王崧舟提出“诗意语文”,孙双金倡导“情智语文”、......

    略读课文到底该怎么教[模版]

    略读课文到底该怎么教 洞桥镇中心小学 张亚金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各种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都安排略读课文,略读......

    读《写作教学教什么》有感

    唤醒"自我": 基于绘本的交际语境写作——读 《写作教学教什么》有感刘娟荣维东教授在《交际语境写作》一章中介绍了写作教学的"三种范式":文章写作、过程写作和交际语境写作......

    “到底”及其对外汉语教学

    “到底”及其对外汉语教学 摘要:语气副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直是比较困难的知识点,无论是在教学方面还是留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都是很棘手的问题。学生很好地掌握一个知识点需要......

    论文《小学语文到底应该怎么教》

    小学语文教学到底该怎么教 利州区北街小学 吴玉 薄薄几本书,美美几篇文,读起来或朗朗上口,或发人深省。这么些文章,我们的教育专家一次又一次呼吁教师们:你们要带领学生反复读,要......

    语文课堂上到底应该教什么(精选5篇)

    语文课堂上到底应该教什么 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干了些什么,不可一概而论。但是,多数的语文课堂上,还是有些一致的地方。 许多教师将自己收集到的课文的有关资料,包括作家作品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