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写作读后感
如何写作读后感
安徽工业大学附属中学
李天梅
读后感也叫读书心得,指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是读书笔记的一种。下面我将针对同学们写作时出现较多的问题,谈谈如何写作读后感。
很多同学不重视读后感的标题拟定。有的同学干脆不写题目,大多数同学不愿意动脑筋,一律用《读„„有感》这样的万能标题。读后感的标题和作文的标题一样,好的标题可以先声夺人,给人在阅读之前先产生良好的印象。这里介绍三种拟主标题的方法。①明确主题式。即用能够表明自己感受的一两个词语做主标。例如汪浩然同学《老人与海》的读后感《学会坚强》。②提示内容式,当你的感受比较多或比较复杂,不便列作标题时,不妨用概括性的词语来提示文章的内容。例如李福山同学的《群英会蒋干中计》读后感《成功的秘诀》,张裕俊同学的《红楼梦》读后感《鼎盛背后》。③直接引用式。即直接引用书中给你印象深刻或者能概括你所感内容的句子作主标题。例如胡茵梦同学的《林徽因传》读后感《你是人间四月天》,陶蕊同学的席慕蓉《七里香》读后感《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好的标题不仅能显露作者的才情,还能概括文章的内容,万不可忽视。
同学们写作读后感时,最常见的误区是重视“读”而忽视“感”,即大部分篇幅都在叙述书的内容,只在结尾草草写几句感受,甚至通篇都找不到“感”。“感”从何来?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或从书中领悟出道理或精湛的思想,或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或因读书而激发自己的决心和理想,或因读书而引起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不一而足。衡量读后感优劣的主要标准是“感”得有无新意,是否深刻,能否引起共鸣。
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生发感想,下面从写作内容和文章结构的角度介绍两种常见的写法。
如果写从书中领悟出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宜采用“并列式”结构。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把自己的感受提炼三到四点,夹叙夹议。如《成功的秘诀》一文,作者认为周瑜最终能借蒋干之手除掉东吴水军之患,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基础,成功的秘诀有三点:面对敌人,他事先做好了准备;面对说客,他机智应对;无视劝说,他不变初心。这三点作为分论点,铺展开来,使文章言之有物,调理清晰。再比如《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一文,作者从席慕蓉的诗作中精选出四首,结合诗句分析,写出自己的不同感受:读《青春》,在诗人含泪的惋惜中,感受到执著的身影;读《送别》,感受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总会遇到不同的风景,但不是所有的风景我们都可以拥有,尽管是心中最美的那幅,也只能是远远伫足,静静欣赏;读《旧梦》,体会席慕蓉身为美术家,也将画融入了诗中;读《长城谣》,悟出在这本诗集亦是“思”集中,优雅地唤醒离开故园的中国人的回忆。
如果写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这样的读后感宜采用层进式结构,写法上更接近材料作文,基本的写法分引—议—联—结四个部分。
引——概括内容。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例如“《老人与海》写的是老渔夫圣地亚哥在海上的捕鱼经历。老人千辛万苦捕到大马林鱼,在返航途中又同鲨鱼进行一次一次惊险的搏斗,最后大马林鱼被鲨鱼吃尽,老人精疲力竭伤痕累累,只拖了一副鱼骨架回港。”不到百字,高度概括《老人与海》的故事,为后面的议论作基础。
议——分析材料。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从世俗胜利的角度来看,老渔夫不是最终的胜利者。因为尽管开始他战胜利大马林鱼,但是因为大马林鱼,但是大马林鱼还是让鲨鱼给吃掉了。可是在理想主义这眼里,他就是胜利者,因为他始终没有向大海,没有向大马林鱼更没有想鲨鱼妥协和投降。”在对老人的形象分析之后,水到渠成地提出出自己的观点:要勇敢顽强面对挫折和挑战。
联——联系实际。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
反的种种问题。例如张裕俊的《鼎盛背后》由贾、史、王、薜四大家族的衰败联系到西汉霍光家族的破灭,再进一步联系现实中的腐败问题,层层深入,揭示鼎盛背后隐藏的危机。
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如《鼎盛背后》的结尾:“所以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时刻保持清醒、节俭、收敛、尊重、忍让;否则,这一刻是顶峰,下一刻则是万劫不复的深渊。”
文无定法,读后感的写法也要灵活掌握。总之,精读,慎思,勤练笔,是写好读后感的最佳途径。
附: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读席慕蓉诗集《七里香》
安工大附中 213班 陶蕊
十四岁的席慕蓉便背着画袋和画架,离家求学。书中的诗和插图,都是她自己所作,画中的线条,古典,柔和却根根分明,让人觉得仿佛是从慎重的经籍中走出来的插页。而她的诗——又或者说那是“西喇木伦”的牧歌,流的自然,音韵天成,将无怨的生命一一唱出。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所有的泪水也都启程。”诗人怀着对青春的无限伤感,对生命短暂的无限惆怅写下了这句话。“无论我怎样的地去追索,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她开始追寻青春,希望可以捕捉到他的微笑和落日后的群峦,但那些都属于一个不再回来的夏日。“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在诗人含泪的惋惜中,却感受到了那执著的身影。这种惋惜不关消沉,它关乎生命的呐喊,一种怨而不怒的沉静。
在整本的诗集中,我最喜欢的是《送别》中的一句:“错过那满枝桠的昨日,又要错过今朝。”整首诗表达了因离别带来的悲愁和疚恨,对于别人说的“世间种种,最后必终,必终成空”的话,她并不信服,她愿意尝试,试图主宰自己的命运。即使仍然错过了,不能得到完美的结局,但,还请珍重。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总会遇到不同的风景,但不是所有的风景我们都可以拥有,尽管是心中最美的那幅,也只能是远远伫足,静静欣赏。
席慕蓉身为美术家,也将画融入了诗中。是的,我们为什么会如此呢?在《旧
梦》中,她便将诗与画结合在一起。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她选择并掌握着她的生活,在这自由的天地里,只要有智慧,有信念,并且不要有过分的贪心,大概都能享受到这美景。“我牵着孩子,走下山坡,林中袭来温香的五月的风,我的儿女双颊绯红,夕阳缓缓地落下,挚爱的伴侣已经回到了家,他在屋前向我们遥遥挥手,这黄昏的家里啊,那样甜蜜,那样温柔。”这样就够了,还有什么奢求?何必美词堆砌显得不实在呢?
在这本诗集——亦是“思”集中,优雅地唤醒离开故园的中国人的回忆。她的外婆是孛儿只斤光濂公主,一个能骑能射的旧王族,成吉思汗的嫡系子孙。她长大了,不会骑,不会射,但她有一双手。在《长城谣》里“今宵夜色应如水,而黄河今夜仍然从你身边流过,流进我不眠的梦中。”虽然从未生活在塞外,但她一直牵挂着故土,凝聚着她的独特情感。
涌泉仍在,岁月却奔流而去;怅然回顾,只见烟云流动,满山郁绿苍蓝的树丛。在那一个个十六岁的夏日,山林多少次含泪聆听,夏荷多少次倾情盛放,而那孤独的树,一直抗拒着秋的来临。
兽人之心永不为奴
安工大附中 203 毛郁馨
“你能回来就好了。”在一片悲喜交集中,《为奴十二载》这本书被画上句号。然而,他的精神和思想还远远没有结束。他所反映的善良、不屈和反抗,在当今和平年代仍值得纪念和发扬。
《为奴十二载》是一部个人回忆录,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中叶的美国,具有自由人身份的纽约州黑人居民所罗门,即本书作者,被人设计诱骗到华盛顿,惨遭绑架,落入奴隶贩之手,随后被运往盛行奴隶制的路易斯安那州,买至当地种植园。所罗门在离家数千里的南方挣扎求生十二年,终于觅得良机,写信到家乡求援,最终幸运获救,与家人团聚。
书中令人记忆深刻的场景便是所罗门即将逃走之势被人发现,面对主人的警告,神态卑微,带着胆怯和畏惧,脊背也不在挺拔,早已不同于当年意气风发的小提琴家。最后一丝尊严也在主人的谩骂中消失的无影无踪。到底是什么样的折磨能将一个人的神态磨灭的毫无意气。
即使所罗门的身体成为了奴隶,但他的心仍是兽人之心,不屈和倔强。他无时无刻记着自己是自由人的身份、记着自己和白人一样的平等;哪怕身边的所有人告诉他他只是个没有自由的奴隶,将一生奉献给种植园;奴隶主也吊打惩罚他只因为他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奴隶,无数次的“以下犯上”高呼自己是自由人。受尽了种种非人的虐待,可所罗门从未认命、向恶魔屈服。他从未放弃过逃出地狱求生的欲望,运用自己的知识,想着一切可以求救、让可悲的奴隶制消失、与家人团聚的办法。大抵是因为他的兽人之心,成就了这段光辉的故事,了结了这个黑暗的历史。兽人之躯虽为奴,兽人之心永不为奴。
这让我想到了中国历史。
泱泱大国,雄鸡佔据一方,华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然而在后面几百年中却充满了屈辱和血腥。无数次的战争,使这片土地几经分离。鸦片战争,英国用炮火撬开了中国紧闭着的大门,战争的惨败,迫使我们签下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甲午中日战争,北洋军师全军覆没,日军又以胜利者的姿态威胁和讹诈,中国又被迫签下了丧国辱权的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是中国丧失了无数珍宝和精美建筑,辛丑条约的签定,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四分五裂动荡不安,甚至主权都无法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八年抗战,更使我们丧失了家园和亲人,日军犯下的种种罪行都是没有人性、不可原谅的。曾经无所不有,走在世界前沿的帝国,人民心中的骄傲早已生根蒂固。如今这个令人自豪的国家被糟蹋成这副模样,换做谁都是无法容忍的。于是诞生了许多改变历史、不向命运屈服、胸怀兽人之心的伟人。
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指挥致远舰英勇战斗,在战舰受创侧倾的情况下,全速撞向日本军队第一舰队,决心与其同归于尽,不幸被鱼雷击中,同全舰两百多名官兵壮烈殉国。周恩来,自小心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鸿鹄之志。董存瑞,决定挺身而出与敌人同归于尽勇炸碉堡。毛泽东,在湖南建立共产党组织,并提出了要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斗方略。李宗仁,率领战士在台儿庄将日军全部歼灭,获得了战争中第一个大捷——台儿庄大捷。狼牙山五壮士,在战争中临危不惧,子弹打光后用石头还击敌人,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地纵身跳下悬崖。邱少云,在执行潜伏任务时不幸被敌人击中全身火烧,为了不暴露目标,他趴在火中纹丝不动,直至牺牲……等等。
之所以心中有着一颗不屈的兽人之心,才能拥有超脱强人的毅力,为改写历史作出了无法用奖章来衡量的壮举,他们的英雄事迹和精神,流芳百世永垂不朽。
兽人之心并非是英雄才拥有的,只要心中存有骄傲和不屈,便是一颗长存而坚毅的兽人之心。
兽人之心永不为奴,王者之尊永不屈服。
第二篇:昆虫记读后感作三年级
昆虫记读后感作三年级
导语:《昆虫记》的英文名称是《The Records about Insects》,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它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一部科学百科。以下是聘才本人为大家搜索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一)昆虫记读后感作三年级
法布尔写的《昆虫记》是一部世界昆虫的史诗、是一群昆虫共同谱写的生命乐章、是一部永远解读的书。正如法国戏剧家罗斯丹所说,“法布尔拥有哲学家一般的思维、美术家一般的看、文学家一般感受与抒写。”我在读他写的文章时,我感到每一只虫子都不是孤独的,有着人们的思维,正如蝉天真善良螳螂杀人不眨眼这样的特点,法布尔给予了虫子们人的特点。
在法布尔的文章中,我读出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虫子的喜爱,仿佛空气与他融在一起,我也如同生临其境,目睹了一场又一场虫子们的彼此较量,重新认识了虫子。
读着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昆虫故事,我身临其境,仿佛与法布尔一起拿着放大镜观察着小昆虫的喜怒哀乐,让我感受到昆虫世界的奇妙。
《昆虫记》向我们介绍了法布尔迷恋昆虫研究,揭开了昆虫世界的许多奥秘,这是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它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取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葆文。面对它的引领,我明白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都需要和谐与友谊。只有学会热爱自然、热爱小生命,人类才会有光明的前景。(二)昆虫记读后感作三年级
一缕明媚的阳光从窗外探进头来,轻轻地告诉我新的一天开始了。星期天我最开心的事就是看书,今天的精神食粮该轮到《昆虫记》了。
走进《昆虫记》犹如走进了神奇有趣的昆虫世界,有充满想象的建筑家白蚁,有美丽杀手螳螂,伪装家竹节虫„„其中的歌唱家—蝉深深吸引了我,当火辣辣得阳光烤的大地都快熔化时,只有蝉还在树枝上引吭高歌“知了”“知了”。人们常以为蝉的歌声是为了呼唤同伴,但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经过多次观察,发现好几只蝉在一起时,它们仍在高声唱歌。这时法布尔脑海中闪过一个想法:不会是整天高歌的蝉没有听觉吧?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法布尔用二支猎枪同时射击,震耳欲聋的枪声连他自己都堵上了耳朵,可在几步之遥的蝉却没丝毫动静,像是什么事也没发生过。这样,法布尔证明蝉原来一天生聋子。但是人们为什么不容易抓到蝉呢?是因为没听力的蝉却有着发达的视觉。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如果能养成对每件事多细心观察的好习惯,那么你就会发现些前所末有的新东西。让我们感受一下科学家的发现吧,就请你和我一起走进《昆虫记》。(三)昆虫记读后感作三年级
《昆虫记》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用一生的时间与精力,通过仔细观察昆虫的生活,并且详细的记录编写的。介绍了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繁衍和死亡。全书包括10大册,暑假里我读了一小部分。
通过读书使我们真真实实地感觉到了法布尔观察得仔细,就连小小的萤火虫怎样捕食他都看得清清楚楚。他还不辞辛苦,追踪观察了迷宫蛛是怎样产卵和养育宝宝的。为了观察石蚕的生活习性,他亲自养了一些,讲述了石蚕室如何利用简易房子金蝉脱壳。法布尔这种坚持不懈、探索大自然的精神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呀!
读了《昆虫记》使我增长了很多知识,例如:蚂蚁和蝉之间的斗争,知道了蚂蚁是顽强的乞丐,蝉才是勤劳的生产者;螳螂善于运用心理战术,是一个真正的心理专家,但它却自食同类,凶残的很;还有在各种昆虫当中,蟋蟀是地道的哲学家,有高超的建筑技术„„
从《昆虫记》这本书的描写,可以看出作者的独具匠心。他语言生动、活泼,而且充满了情趣。他把感情融入到观察当中,使我们了解到昆虫与环境息息相关。以后我也要像法布尔那样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
第三篇:作文书600字读后感
作文书600字读后感
作文书600字读后感
前几天,我读了一位外国作家写的一篇文章——《狩猎》。读完以后,我真是感慨万千。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个叫小伊的男孩子,他为了通过成人仪式去森林中狩猎。不一会儿他发现了一个单独出来觅食的猎物,看上去很是凶猛,但小伊为了通过成人仪式,还是勇敢地扣动扳机。没想到,枪里面没有子弹,而他这一举动却激怒了那头猎物,最后那头猎物把小伊杀死了,看到这儿真让我同情小伊,为了那愚昧的仪式失去了生命。
这篇文章的结尾,有一句话发人深省:“现在扣动扳机的人太多了,跟咱们那个时代不一样了。”是啊,现在的人,为了利益,可以不顾别人的生命,为了掠夺,可以亲手灭掉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可是,一但扣动了扳机,就无法回头了。就像张爱玲小说《半生缘》中的一句话“我们回不去了”。现在的人,远不如以前的人那样纯真,战争的一次次爆发,更是说明了这一点。日本侵占钓鱼岛,菲律宾侵占黄岩岛,哪一次不是为了利益?为了金钱,曾一次次丢掉自己的良知,每一次的理由都冠冕堂皇:“良知能值几个钱?”可是,当你达到权力的顶端时,才发现自己已经踏入了孤独,没有人尊敬你,没有人爱戴你,有的只是害怕和仇恨……也许,你也想和他们说说话,可是他们对你说的永远不是实话,也不会相信你,这时,你才发现,我们的良知已经所剩无几了。
为了让世界和平起来,我们不能失去良知,要让痛苦变成幸福,让悲伤变成快乐!
作文书600字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日籍华人陈舜臣先生的作品《曹操》,我对曹操这个人又有了新的认识。
每当人们想起曹操,就会想起白脸奸臣,想起“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句话。可读了《曹操》后我明白了,这只是对曹操的片面评价个很有本事的人,在政绩上,有过一定的贡献。比如:经过战争的冲洗,中原地区出现了“白骨蔽平原”的悲惨景象,农业生产遭受极其严重的破坏,是曹操采用屯田方针,才使中原农业得以恢复。
还有,曹操打破了汉末以来依照门第高低用官吏的标准,宣布重用那些出生微贱、门第低下,虽有偏短但有专长的人,只要有真才实学,就是生活有些小缺点的人,都可以量才任用。如:曹操手下的张辽、徐晃……他们虽然出身低微,但有一技之长,都被提拔成了大将。
曹操不仅爱惜人才,而且在战斗中能以人之长,补己之短,把被动改为主动,化劣势为优势,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比如:公元199年袁绍想以10万大军的优势兵力,一举消灭曹操。曹操那时才两万兵力,当他得知敌人要发动总攻时,同谋士分析形势,利用了袁绍的弱点,平定了北方。
通过读了这本书,我了解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知道了怎样看一个人。我还要提醒大家,以后可千万别轻易说曹操是一个大奸臣了,在我心目中,他可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最后,我得到了一个结论:凡事不能只看片面,一定得看全面。
作文书600字读后感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那就是就在开学的一个星期后,我们的董老师给我们交了一篇课文,那就是《山洪一样的掌声》。文章描写周总理不顾余震的危险去看望受灾群众,自己迎风伫立,不管风沙怎样掀起中山装的衣襟,也不能让群众定纷风沙,群众被周总理的所作所为感动了并且报以热烈掌声。
事情大概是这样的,周总理要去刚发生完地震的邢台地区,他不顾余震危险来看望大家,给大家送来了温暖,所以,大家为了总理都面对着风坐,他们虽然对着风坐,可是总理方便,他们知足了。总理发现了之后,高喊:“向后——转!”就这样,大家发出了一阵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这欢呼声比任何一次都响亮,它在冀南平原这个普普通通的村庄上空回荡着,回荡着……
像周总理这样和蔼可亲的人可不止一个,毛主席也是这样的人,他把心都给了群众,就算是一件小事也不放过。他的警卫员为了不影响他,把群众们请到别处碾米,虽然这对毛主席有好处,可主席想到了群众,所以又命令警卫员把群众们给请了回来,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毛主席的一切以群众为主的精神。而且,毛主席每天喝的是河水,吃的没有多少蔬菜,只有一点土豆下饭,而且还得熬夜,急需茶叶,可就在这种时候,主席都不喝,而是把沏好的茶水都给了群众们,可以看出主席的和蔼可亲。
学完这课,总理那不顾个人,心系群众,平易近人的高尚品格深深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第四篇:作文书读后感800字
作文书读后感800字
在黑暗的人群中脱颖而出,在孤独的世界中不屈不挠,强忍着一切痛苦,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的或许只有他们了,《名人传》中的英雄。
《名人传》的作者罗曼·罗兰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他痛感19世纪与20世纪的欧洲是一个骚动不安,弥漫着腐败风气的社会,是一个需要伟人的社会,所以他写下了《名人传》,以此来叙述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意大利画家和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他们的事业,贡献,所处的时代国家都不同,却以他们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使我印象深刻。当然这其中少不了他们的杰作。
在《名入传》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贝多芬。在我看来贝多芬是最伟大的人。身为一位耳聋的音乐家却创造了许多不朽的音乐,而且在书中可看出,贝多芬因耳聋不但影响了工作,而且还使他从此过着孤独凄凉的生活。但他的音乐却为苦难的人而写的,他隐忍自己的痛苦,却用他以痛苦换来的欢乐来安慰人们,给人们勇气和力量,他的精神使我震惊。在当时可怜而自私的世界里,贝多芬把音乐当成一种寄托。在我看书的过程中,看到了最气愤的事:贝多芬在去世前有十分严重的病,他每天都受到病魔的折磨,他终于投降了。他让他的侄儿去找医生,可这个麻木不仁的侄儿两天后才去找医生,医生到了,贝多芬却治不了了,可悲的是贝多芬去世时他的侄儿不在他身边而是一个陌生人为他合上了眼。贝多芬明明付出那么多的爱,却没有回报。他还那么伟大,这比他所受到一切痛苦还让人心酸。这可怜的人啊!在孤独和痛苦中死亡,死亡前还要做不屈不挠的斗争。或许死亡对于贝多芬来说是一种解脱。
面对这三位名人的生活经历,想想自己的生活,我们真幸福啊!我们虽不是名人,但是名人其实与常人一样,他们与我们一样痛苦,挣扎和矛盾。然而他们以自己伟大的意志打败困苦,而我们却生生抱怨。表面我们说是打败敌人的人是英雄,事实上呢不是,《名人传》作者罗曼·罗兰认为英雄的伟大不在于他的体魄,而在于他的心灵和品格,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使人不抱幻想,直面人生;唯有与苦难的搏斗,才能使人经受残酷的命运。是啊,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终要走上这条崎岖的道路,对于我们来说面对人生大道上的种种困难应勇往直前,当然硬拼是不行的,所以让我们坚强起来面对现在的生活。
《名人传》是值得我们阅读学习的好书,希望我们成为有坚强意志的人。
寒假我读了《文明美德,伴我成长》这本书,从书中深受启发。这里面的每一课我都非常喜欢,其中最喜欢的就是第七课讲述邓亚萍姐姐的故事。
我先把邓亚萍姐姐的故事简单的给大家介绍一下:邓亚萍姐姐是我国的乒乓球运动员,曾获得过18个世界冠军,连续2届4次获得奥运会冠军,赢得4枚奥运会的金牌。也是我国第一个蝉联奥运会乒乓球女子单打项目获得金牌的人,还被我们称为“乒乓皇后”。但是邓亚萍姐姐由于忙于训练所以学业并不高,只上过二年级。1997年邓亚萍姐姐退役后,以英语学科进入了清华大学,但她只会26个字母。在平常人看来比登天还难的事情,并没有难倒她。从此以后,邓亚萍姐姐就加倍努力,发奋图强。她的成绩也在悄悄不断进步,进步,更进一步,最后终于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戴上了博士帽。但是,邓亚萍姐姐眼睛的视力从降到了。邓亚萍付出了多么大的辛苦和努力呀!
邓亚萍姐姐的故事让我从中深受启发,我明白了,做事要有决心,有信心,有恒心,还要有平常心。正是因为她不懈努力、勤奋好学才能创造出这样常人难以想象的一个又一个奇迹!古今中外,也有许多名人也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取得成功的。比如:王羲之练字练的池子变成了墨池;白居易写出的诗稿读给不识字的老太太听,直改到她们也理解诗意;曹雪芹写《红楼梦》……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邓亚萍这四个优点启发我,在以后的学习中先给自己定好目标,朝着目标有计划地努力。不要放过平时一点一滴的时间,脚踏实地地多努力多积累。想要取得成绩就要自强不息,就要吃得起苦,敢于在逆境中经受磨练,练出坚强的意志,就如那大诗人郑燮笔下的竹“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的,就要像这竹一样宁折不屈,勇敢顽强。即使失败了也不气馁,不对自己失去信心,下一次继续努力。正如我想起的一句格言: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同学们,你们也和我一样记住这句话吧,只有付出辛勤的含水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第五篇:陈震读后感作文档
读《明朝那些事》有感
江苏省常州市三井实验小学
六(2)班 陈震
指导老师 吴康亚
我有一本书它就是《明朝那些事》,它是我在一次意外中得到的,现在就让我来带你走进去吧。
先看书面,它已经很旧了,封面上已经破破烂烂,再看第一面,上面有一句话:“人不管有多穷,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取得成功。下面的落款已经看不清楚了。
这本书讲述了:“从前有一个人叫“朱重八”,它出生于很穷的家里,从小跟着父母给地主干活,地主开心,就给他一个猪头,不开心,就骂他,打他。没有过几年,朱重八的父母都死了,地主不管不问,他只能和他的二哥用草席盖着亲人的尸体,然后拿门板抬着到处走,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地方埋葬父母。可是天下虽大,到处都是土地,却没有一处使属于他们的。幸好有好心人看他们确实可怜,终于给了他们一块地方埋葬父母。朱重八不明白,自己的父母在土地上耕作了一辈子,却在死后连入土为安都做不到。地主从来不种地,却衣食无忧。为什么?可他没有时间思考这个问题,因为他也要吃饭,他要活下去。在绝望的时候,他不止一次地乞求上天,从道教的太上老君到佛教的如来佛主,只要是知道名字的都祈求到了,祈求的唯一内容只是希望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有口饭吃。但结果让他很失望,于是他那幼小的心灵开始变得冰冷,他知道没有人能救他,除了他自己。复仇的火焰开始在他心底燃烧,如此的痛苦,使他从脆弱到坚强,为了有饭吃,他一步步变强,吃别人不能吃的苦,忍别人不能忍的累,最后他终于成功了,当上了大明朝的皇帝,站到了最高处”。
现在终于让我明白了:“这个世界并不可怕,只有你认真的去做,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勇敢的去面对它,才能成功,并且不是所有人都很聪明,就像强者和弱者,并不表示弱者就没有翻身的机会,而强者则是弱者心灵上的石头,只有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弱者也能成为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