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小学语文到底应该怎么教》

时间:2019-05-14 02:21: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文《小学语文到底应该怎么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文《小学语文到底应该怎么教》》。

第一篇:论文《小学语文到底应该怎么教》

小学语文教学到底该怎么教

利州区北街小学 吴玉

薄薄几本书,美美几篇文,读起来或朗朗上口,或发人深省。这么些文章,我们的教育专家一次又一次呼吁教师们:你们要带领学生反复读,要把每一本书读厚,把每一个问题剖深!每每此时,我就羡慕古时候的教书先生,不用给学生不停地讲。也很赞赏古时候的孩子,看似囫囵吞枣地读,也不用练那么多题,照样提高了他们的文学素养,出了那么多还那么优秀的文学作家。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也不由得思考: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到底该怎样教?

闲暇之际,总不忘去翻翻义务教育的《语文课标》,它是我们教学行为的总舵手。其实课标给小学语文教学分了阶段:第一阶段:一二年级,主要是识字教学; 第二阶段,三四年级主要是在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写作文的方法:比如教学叙事课文,教给它们什么是六要素,教学游记,教给他们写游记的顺序,教学写人的课文,教给他们怎么样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表现人物的内心,品格等;第三阶段:到了五六年级,就是一些综合性教学,主要是培养一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了。可现实中的语文教学,是异彩纷呈,各大流派施展浑身解数,争奇斗艳,煞是热闹。但平静过后,往往有如我的凡人们在思考,语文真是这么教的吗?

本人认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首先要解决的并非“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小学语文的一堂课教学目标必须有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度。本人以为教师在实施教学目标时虽然是有意识的,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是无意识的渗透,否则,那不叫语文教学,那叫生吞活剥。

有时我们也深感,教材中为了完成某一个主题教学,编者们会牵强附会地把一些类似教材放在这一单元组,殊不知有些作者的文章有其个性内容,勉强地按这些要求去做,就失去了教材本身应该带给读者(学生)的个性的享受。况且,一本《教参》,很多时候左右着教师们对教材的理解和内化,有时候甚至充当标准答案的角色,难道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教这些东西?教师的教学也要个性化,应该不仅仅指教学方法或风格,也应该包括教师本身对教材的理解、处理、内化。

纵观成功的教育经验,大的方面就是教育要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至于怎么解决则是学会发现问题后的另一个教育目的:学会独立思考。我们的语文教学也正是如此,会学习的人要会思考,其中包括发现问题(独立思考)。所以孔夫子就说:“学而不思则罔。”本人认为,处理教材,拿到一篇课文,首先要考虑的并非怎么去教,教师自己首先要去读懂这篇文章,哪怕只懂一点!只有懂得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和编者的编组意图,明白了应该教什么,才能着手思考怎么教。否则,手段再高明,而后学生的语文素养还是没能提高,仅仅停留在简单的读写层面或会做几个语文试题的初级阶段。

其实作为基础教学的小学语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尤为重要的。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必须以激发他们的兴趣为始终。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控制力差,兴趣的激发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提问、直观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或就文发挥个小故事,做个小游戏,来个小表演,这些都不亚于播洒兴奋剂,使疲乏的学生重新振奋起来,进入主动求知状态。

同时,引导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去学知也至关重要。由于学生知识少而有限。能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理解课文的内涵尤为困难。如此这样,就需要教者巧妙设计问题,逐步由浅入深对课文进行探究。

当然,一支粉笔的教学时代虽渐去渐远,但我们也不能让它完全走出我们的课堂,现代教学手段再先进,教学资源再丰富,它也代替不了简简单单做学问的那份惬意。这份惬意老师需要,学生需要,我们的教育更需要!

第二篇:小学语文到底该教什么

小学语文到底该教什么?怎么教?

———姚立军工作室

提起这个话题,心情不免有些沉重。看看当下的小学语文,各门各派可谓五花八门,王崧舟提出“诗意语文”,孙双金倡导“情智语文”、薛法根提出“智慧语文”、窦桂梅高举“主题教学”、盛新凤提出“和美语文”······说实在话,几年前,我是顶礼膜拜这些名师,一有讲课任务,我就迫不及待的搜索名师的教学实录,时间久了,便养成了一种依赖的心理。有事没事,都要看看。不仅如此,近几年来,《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等杂志上,一有杨再隋、王尚文、周一贯等老先生的文章,我便手不释卷,读之又读,每每都会有新体会,新感悟。

但是最近,在名师博客中我无意间看到了特级教师滕衍平的教学实录,引发了我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我们的语文教学到底该教什么?怎么教?我觉得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一点,任何教学问题都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总觉得让王崧舟老师用诗意语文的思路去讲《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让薛法根老师用“智慧语文”的思路去分析《长相思》,效果是不会太好的。古诗文教学侧重于“情”,说明文教学侧重于“理”。所以,我想我们语文老师应该有文体意识。而不能一味的沉浸在自己的风格里,一味的激情,或一味的理智。我们应该把握好文体特点,将激情、理智有机的融于教学中,使学生得言、得意、得法。

当前,很多教育专家、学者对小学语文教学给予了这样的评价,“缺少语文味”。那么,什么是语文味?我有肤浅的理解:“字、词、句、段、篇”抓好了,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力提升了,便是语文味。语文教师应教语文而不是教课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一节语文课应该是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内容是课文内容和补充资料,形式是言语形式、文章的表达方式。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文体特点、作者思路、编者建议,学情,争取让学生一课一得。想到这里,我便又想到了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具体、要有可操作性。教学目标里即要有重要的教学内容,又要有文章的表达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这三项是不能随意分割的,应有机融合在一起,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应该是螺旋式上升状态。

再谈谈我的评课观。以往,我在听课时,总是感动于教者的激情澎湃的话语,感慨于教者的精彩的教学设计。但是如今,评课时我却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生身上。一节课上完,学生到底有哪些收获,我们应该扪心自问。学生听课时的表情、回答问题时的语言其实就是整堂课的晴雨表。整堂课如果都如行云流水般,那这节课一定有问题。在课堂上,我很欣赏出现问题时,教师真正的点拨和引导,因为这是教师执教能力的最好体现。

第三篇:语文教学,到底教什么?

语文教学,到底教什么?

语文教学,现在承载着无限的责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自然是不错的,因为作为一门课程,语文不仅承担者传承语言文字及文章、文学知识的任务,而且担负着文化传承的职责。作为凝聚民族文化的语文学科,它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情感特征、价值追求、人格理想等,语文教育应该是一种富于人文性的语言文字的知识教育。理论上虽这样理解,但涉及到具体的课文怎样教,这不是光从理论层面理顺了就行的。进入课改以后,一直困扰着我们语文老师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学中如何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直截了当地说,就是语文教学到底教什么,课文教学走什么样的路径?这个问题明确了,我们才能进行教法的优化,去研究怎样教、怎样教得更好。

我经常到学校听语文课,也跟语文老师有不少的交流,发现语文老师的语文教学理念还是蛮先进的,对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认识是到位的,但在语文教学的备课和课堂教学中,难以将两者完美地融合到一起,教学中看不出多少新思维的痕迹,较多的同志还是按部就班的“以本为本”,捧着教材和同学们进行着分析,同学们一读就懂的东西还在讲,需要精雕细琢的地方并不去花大力气,也就是说,对语文教学到底教什么并没有搞得十分清楚,这样下去,教学效果自然不好,所谓人文性和工具性并举的语文教学思想难以落到实处。

语文教学最迫切要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我以为,学生一看就懂的老师无需教,学生少动脑筋就能理解的老师稍作点拨即可,教了学生也难理解的老师不要教,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的问题老师也无须花太多的精力。那么,语文教学,老师应该教什么呢?

学生不懂的东西,老师要让学生懂。魏书生曾经说过:“一般的教材都有这样的编写规律,让80%的学生能看懂80%的内容。”这说明我们的学生学语文,是完全能够自学的。那为什么还要教?钱梦龙老师曾经说过一段很能体现语文教学真谛的话:我备课的时候,自己觉得理解起来有点难度的地方,就想,学生可能也会较难理解;自己看了好几遍才看出来好处的地方,就想,学生也很难看出它的好处来,我就在这些地方导一导。换句话说,“导读”导的就是学生读不懂的地方、学生读不好的地方。曾经有人问,钱老师上课为什么学生总能跟他配合得这么默契呢?钱老师回答说:“因为首先我考虑的不是学生将会怎样配合我的教,而是我的教怎样去配合学生的学,因此,仔细体察学生认识活动的思路和规律,是我备课的一个重要内容。”

备课,文本的教学解读,一方面要依据体式,正确解读课文。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学生阅读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学情的。对学生读不懂、读不好的地方要有切实帮助的教学内容。高中教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首先是要让学生读懂,里面那么多典故,不让学生搞懂,而要让学生分析、赏析,显然是不行的。教《失街亭》,文本中诸葛亮有“皆你之过也”、“此亮之过也”的感叹,那么究竟是谁的过失,这应该是学生不大懂的地方;同是立军令状,关羽华容道放曹操,马谡失守街亭,为何前者被赦,后者被杀,这也是学生较难理解的地方。诸如此类,教学中,这就是重点,就要通过老师的讲,让学生努力的搞懂,不能让学生吃“夹生饭”,或似懂非懂。

背景性的材料,老师要介绍。语文教学有个通病,就是老师讲得太多,该讲的讲,不该讲的也讲,把课文讲得支离破碎。其实,文章的美是读出来的,是悟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浙江杭州十三中教育集团徐社东老师提出一句口号,“不要惊动文本里的美”,非常有意义。文本是一个客观存在,我们静下心来细细揣读,优秀文本之美随时都能感觉到。作为语文老师,即使对文本体悟得非常到位,也不能霸占讲台,而应该教给学生一种解读的方法和态度,让学生去理解读、记忆读、熟练读、情感读、角色读、演读,给学生留下理解的空间,保留他们对文本的初始印象,保留他们对文句的好奇心,让他们感性地接收文本现实,让同学们多向多维地解读课文。为此,教学中,语文老师要尽可能的保持原作的内在体系、形貌、神韵,不轻易的破坏它,同时,多给学生提供一些背景性的东西,比如作者的生平思想倾向,写作的背景,作品中涉及到的知识性的东西等,为学生的阅读尽可能地扫除障碍。以此为基础,再让学生小心翼翼地、用自己的视角去接触作品、理解作品、感悟作品,读出作品的韵味来。教《林黛玉进贾府》,一般的,老师总是抓住文本中的环境、语言、动作、心理等角度,分析描写的方法,理解形象的特征。其实,这些如果学生自己去阅读,也能感受到。因此,教学中,完全可以在这些方面少花些力气,而侧重于向学生介绍或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背景性的资料,通过这些资料的理解和把握,更深刻地认识形象的特征和悲剧意义。比如要让学生了解贾府的特殊地位和显赫,了解林家的变故与遭遇,了解林黛玉的出身与特殊经历,了解《红楼梦》中那些女性的性格特征:宝钗有其艳而不能得其娇,探春有其香而不能得其清,湘云有其俊而不能得其韵,宝琴有其美而不能得其幽,可卿有其媚而不能得其秀,香菱有其幽而不能得其文,凤姐有其丽而不能得其雅,等等。把这些背景性的东西让学生了解清楚了,他们自然就能理解林黛玉在“进贾府”时的心理和言谈举止,对其自卑的内心有深刻的把握。

作品怎样写的技术,老师要点拨。我们的母语是表意文字,读字面而知字义,读连片的字面就知道文章的意思,这只要识字的人基本上都能做到。但作品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这就不是识字的人都能搞明白的。因此,语文教学中,写什么的问题主要应该由学生自己去搞清楚,学生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搞清楚;而中国文学侧重于感性抒情,解读是要用心灵去领悟、探索和发现,包括体裁、结构、表现手法等,所以应该在“怎样写”上做文章,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揣摩,以真正悟出作品的“真谛”,提高阅读的素养和写作的水平。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是一篇非常经典的晚明小品佳作,借美丽的西湖雪景寄托无限的故国之思。老师们教这篇作品,一般是侧重于内容的分析和价值判断,而这些恰是学生自己能够读懂并能进行理解分析的,这样的教学就是浮于浅表,老师这样教,必然导致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低谷中徘徊。我们应该教什么?应该带着学生去追问“怎样写”。本文在写的技法上有两点很值得深究:一是景物描写的剪裁独具匠心,作者不写现实的景、物、人,而写景、物、人的“影子”,“上下一白”,“雾凇沆砀”,长堤是“一痕”,湖心亭是“一点”,舟是“一芥”,舟中人是“两三粒”,又极具变异和夸张,营造了一个梦一样迷蒙、梦一样迷糊的西湖雪景。何以如此?张岱前半身生活在明末,那时是贵族子弟,后半生生活于清初,茅屋葛衣,国破家亡的现实使他如陷梦境,梦醒后要减轻痛苦,他找出了一条途径就是营造梦。这就是作者之心,也是文章构思之由。只有带学生体悟到这一点,才能真正读出文章之妙,并得到文思的培养;二是遣词造句的功夫深藏不露。文末舟子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舟子心中的痴是指赏雪的行为方式十分独特,悠然脱俗,其实,同样一“痴”,意蕴不一:两人之痴,是在赏雪中寄托故国之思,凭雪和酒以消愁,而作者之痴痴在毫无心绪,与两人完全不同,他无心绪看雪,无心绪谈话,无心绪饮酒,无心绪到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办,而无心绪的源头正是故国之思,思之极则生痛苦,痛之极,美景不能排遣,美酒无法浇灭,甚至不愿交流,这种思痛,要比两人不知强烈多少倍。教语文,就是要这样抓住“怎样写”,带学生去探究文心的真相,从而激活学生思维,促使学生想象,让学生进入文本内部结构,领悟深层的话语艺术奥妙,在语文学习的绿野上诗意栖居。

文本独特的亮点,老师要提醒。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思想的载体,都会体现其独特的艺术慧眼,通过文字表现出来,就有许多的不同一般之处。这些,并不是学生都能充分领略的。作为老师,就是要以自己的“机心”引领着学生去品味,去汲取,让文本的魅力充分地刺激我们的学生,促进他们语文素养的提高。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中有一首名曲《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首曲意境深邃、手法独特,堪称绝唱。但“碧云天,黄花地”两句并不是王实甫的首创,而是化用了宋代范仲淹的词《苏幕遮》中的句子。苏词原文是:“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含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而王实甫把苏轼词中的“黄叶地”改为“黄花地”,这一改其实折射出此作的亮点。老师教学,就要把这一亮点让学生充分的领悟。“亮”在何处?从作家创作风格的角度,苏轼胸襟比较开阔,词风比较豪放,用“叶”,体现出词作阔远的意境,而王实甫是元代“文采派”代表剧作家,用“花”体现出他“花间美人”的词曲风格;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后面有“晓来谁染霜林醉”的句子,描写对象是“叶”,前面写“黄花”,就避免了重复;从作品意象和情感的角度,《端正好》通过碧云、黄花、秋风、北雁、霜林等意象绘出深秋艳丽而凄清萧瑟,表达离别悲苦的相思之情,《苏幕遮》则通过碧云、黄叶、秋波、芳草、斜阳等意象创设出凄清阔远的意境,表现作者羁旅漂泊的思乡之情,黄叶意象便于表现思乡苦,黄花意象便于表现相思情,所以王实甫一改,就显得非常的贴切,就能较完美地传达出整首曲的情感和意旨了。让学生了解这些,无疑是在滋养他们的文学素养了。

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老师要归纳。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学科规律是隐藏在一篇篇具体的作品之中,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慢慢地领悟、不断地积淀、渐渐地抽象,从而语文的感觉越来越强烈,语文的意识越来越自觉,语文的素养越来越提升,语文的水平越来越丰满。教学中,语文老师一定要非常关注学科那些具有规律性的东西,通过文本的教学不断地给学生以强化,使学生越来越强烈的感觉出浓浓的语文味,成为语文学习的自觉者。比如古代诗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古诗鉴赏又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从小学到初中、高中,我们老师要教上百首古诗词作品,我们不能满足于让学生把每一首作品读懂、理解透彻,而要通过一首首作品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古诗词鉴赏的一般规律,从而按照这种规律自能阅读鉴赏。教学中,我们要从以下一些方面渐渐地给学生一些规律的提示:一是阅读作品要注意结合背景,知人论诗。要掌握诗人的生平和诗歌风格,结合写作的特定情境去理解作品;二是阅读作品要重视意境,知境论诗。一定要搞清楚诗歌写了一些什么景,寓了一些什么情,通过意象有什么寄托,通过意境有什么兴会,让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三是阅读作品要注意掌握技巧,知法论诗。诗词写作,都有一定的手法,按照诗歌创作的常用方法去鉴赏,才会走进诗歌深处,体味诗意之美,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比如诗歌创作中虚实相生、渲染烘托、动静互衬、活用典故等;四是阅读作品要思维跳跃,知情论诗。诗歌的跳跃性很大,情感的流淌逶迤曲折,鉴赏时就要善于打破思维定势,运用想象,以诗意的眼光、形象的思维来解读,既体会生活的真实,又理解艺术的真实,“精骛八级,心游万仞”,既闻曲调又有情;五是阅读作品要善于踩点,知径论事。阅读诗歌作品要有好的习惯,注意阅读标题、阅读作者、阅读内容、阅读注解,这是理解作品的“径”,由“径”入诗,才能真正读懂。

能激活学生学习生成的,老师要抓住。教师的教要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备课时或者教学中,要把精力较多地投入到如何激发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促进学生的学习生成上。心中装着学生,一切着眼于学生的学,我们的教学才算是目标明确。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先生教《阿房宫赋》,将课文压缩为一段百字左右的短文,空下一些关键词,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后,能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填空:阿房之宫,其形可谓()矣,其制可谓()矣,宫中之女可谓()矣,宫中之宝可谓()矣,其费可谓()矣,其奢可谓()矣。其亡亦可谓()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矣!在这里,学生填空的过程就是熟悉课文的过程,老师不一定追求学生所填的内容和自己的预设完全一致,关键是激活学生去阅读文本,而学生填什么,反映的是对课文理解的差异,或者是同一种理解的不同表达,老师正好可以借此了解学情,培养学生的思维。在学生填空以后,黄老师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表现这些关键词的句子,引导学生考虑用一个词可以概括的内容,课文却用了一组句子,这是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这样的教学设计和安排激活了学生的学习生成,学生自然能深入课文内部,而不是浮于表面,对作品获得真切的感受。

第四篇:语文课堂上到底应该教什么

语文课堂上到底应该教什么

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干了些什么,不可一概而论。但是,多数的语文课堂上,还是有些一致的地方。

许多教师将自己收集到的课文的有关资料,包括作家作品介绍、时代背景介绍、作品分析评价,一股脑倾泻给学生。心想讲深一点、讲多一些,总比讲得浅、讲得少要好一些,即使忘掉一些,也总能留下一些吧。或者,有些教师根据考试要求来讲课,按照阅读试题来要求学生逐题进行解答,也顺便处理注释里的问题。

这样的课堂是比较普遍的,然而也是比较低效的。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把上课时间花在逐句讲解上,其他应该指导的事情就少有功夫做了;应该做的不做,对不起学生,也对不起自己。”现在的学生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内容已然过时,现在的语文考试中关于课文内容理解的比例也在逐步减少。我们在语文课堂上主要是将自己曾经接受的或者今天收集到的资料塞给了学生,讲一些自己认为难认的字词强调给了学生,将一些文体知识写作技巧塞给了学生,而没有去关注学生的感受、需要及发展,没去关注学科发展的根本趋势与社会和时代对语文学科的基本需求。课堂教学中,没有让学生自己的阅读能力、学习能力发挥出来,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得不到学习的乐趣、得不到学习的成果分享。

那,语文课堂上到底应该教什么?

这触及了教育学的根本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什么作用?叶圣陶先生的看法是:“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教学,是“教”学生“学”,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教是为了不教”,这是叶圣陶先生的一句很精辟的话。

语文课堂上,有些教师认为一讲一听之间事情就完成了,像交付一件东西那么简单,我交给你了,你收到了,东西就在你手中了。这种模式下,教师是主角,学生只是处在听众的位置,即使偶尔举举手回答个问题,顶多也是配角罢了。可是,后果呢?学生习惯了教师的讲,会不会永远离不开教师了呢?读书看报的时候请老师讲讲?动笔写点东西了也请老师给改改?

“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是在如何看待“讲”和怎么“讲”。教课的本旨并不是教师讲一篇课文给学生听,而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此课文,从而使学生能自己读懂其他类似的文章。如何引导?课前要先让学生先预习,试着去揣摩它们,理解它们。通读全文了解整篇课文的大概,将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挑选出来,借助字典,了解其读音和解释,并能认识它的用法,用在何种场合。教师精心设置问题,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寻求解答。上课时,将问题再次提出,由学生讨论。培养学生讨论问题、发表意见的习惯。听取别人的话,评判别人的话,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教师方面,抱着客观的态度,纠正错误,补充疏漏。这样简明扼要的几分钟的话会比滔滔不绝的四十分钟的长篇大论更深入学生的心。总之,课本仅仅是一个例子,借助课本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因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朝着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而精要的“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

为了学生的发展,不应该怕难而走容易的路。这需要教师的思考和研究。比如精心设计作业:有一教师曾经出过这样一个题目:让学生写信给他的朋友,假定他的外地朋友要来他家拜访。信中要告之出了车站后,要在何处搭乘几路车,到哪站下车,往哪个方向走,拐进哪条路,然后如何辨认他家的位置。这样的一个语文题目,不仅练笔,实为训练脑筋。思路顺畅了,条理自然清晰,逐渐养成良好习惯,其效果不仅在于作文而已,对此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又比如指定些课外阅读书:课本里的文章毕竟有限,只能当做例子和出发点,学习了方法之后要推广开来,多阅读多接触各类文章,纯熟的程度自然更进一步。就像小孩子学说话,能够渐渐熟练而没有错误,不单单是从父母方面学来的,而是从所有接触的人中去学习,才会成功。

语文是工具,是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大匠授人以巧,而不是授人以多。语文课堂中,要将更多的学习领悟思考练习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的脑力劳动中理解认识并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出发点在“知”,而终点在“行”。

授之于渔,而非授之于鱼。

第五篇:语文教师应该教什么

语文教师应该教什么

最近拜读了我校教科室刚刚发给每位教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这本书,《没有老师的语文课》这篇文章让我陷入了沉思。这篇文章是讲李希贵校长在山东高密四中任教时,有一年,高一新扩建的两个班没有语文老师,“当同学们感到实在太枯燥的时候,老师就把他们放到阅览室里去读书,或者把图书馆的书借到教室里来。”学生们依靠自学,就这样过了一个学期。让语文学科的老师们感到惊讶又尴尬的是:这两个班的语文期末考试成绩,并不比其他班级差,在阅读题目和写作上的表现,比其他平行班还要略胜一筹。李希贵说,这件事情使得他们开始思考:我们语文老师到底在干什么?我们在课堂上付出的那些汗水和努力到底能起什么作用?李希贵老师的话让我沉思良久。正值研修,结合新修订的课标,我想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课堂上真正交给学生的除了课本上的知识外,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语文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再者就是语文教师在提高自身专业化发展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大量的阅读,让阅读为孩子的语文成绩助跑。

下载论文《小学语文到底应该怎么教》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文《小学语文到底应该怎么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教学应该怎样教

    最近连续听了60多节语文随堂课,常常有一些惊喜,尤其是那些构思精巧、韵味悠远的课,总让人按捺不住兴奋。但也不时有一些焦虑,对语文课堂教学中许多老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课改......

    小学英语到底该不该教音标

    小学英语到底该不该教音标 认读单词不一定需要借助音标。如果先教音标,学生根据单词的音标去读单词,那就不是真正意义的认读了。 音标是认读能力的基础的说法不准确。真正意义......

    幼儿园到底应该怎么上

    北京市教委表示,北京将严查幼儿园上英语、拼音课,20以上的加减乘除运算等。一旦发现幼儿园小学化的倾向,将被降级降类。幼儿园不让教英语了?孩子不能学数学了?这是什么政策? 何......

    孩子到底应该怎样学习

    孩子到底应该怎样学习?首先应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转发)孩子需要养成哪些学习习惯呢?我认为,至少以下十个习惯的养成是十分必要的。 1、养成预习习惯。 每天晚上,孩子自己去寻......

    外汇保证金到底应该如何模拟

    外汇保证金到底应该如何模拟?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新手需要模拟、高手也需要模拟,赢利之后回归模拟、亏损之后也回归模拟。 新手模拟的过程是一......

    自我评价到底应该怎么写

    自我评价到底应该怎么写 智联招聘 在智联招聘-简历控微博发起的#简历找茬#活动中发现,很多求职者在写自我评价时感觉无从下笔,或者认为这项内容就是随便找些“自夸”的模板就......

    个人陈述到底应该怎么写?

    个人陈述到底应该怎么写? 当你终于找到理想的研究生项目,下一阶段就是准备申请。然而,研究生申请程序的一部分是提交一份个人陈述。对于很多人来说独立完成一篇合格的个人陈述......

    新建 Mi语文教师到底应该做什么(精选多篇)

    语文教师到底应该做什么 到基层学校听课,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不管合理与否,教师在讲台上总要大讲一番,既不生动形象,也不招人喜欢,当然大多也很没有必要。课后,我问老师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