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运动前后到底应该什么时候吃饭
运动前后到底应该什么时候吃饭,应该吃些什么呢?
一、运动与饮食的时间搭配
大家都知道饭后不能马上运动,因为这样会导致消化功能紊乱。但是运动完以后不能马上吃饭这一点却未必清楚。其实很简单,薄荷告诉你运动和饮食之间的“123原则”。
运动结束休息1小时以后,方可进食。为了有更好的瘦身效果,建议休息1个半小时。
持续1小时以上的中高强度运动之前2小时,可补充少量易消化的食物。以防运动时血糖偏低,体力不支反而影响运动效果。正餐,如午餐晚餐之后需休息3小时方可进行有氧运动。因而,只能晚上运动的话,需要提前晚饭时间并且适当减少食量。否则将影响睡眠。除此之外,特别指出的是,瑜伽练习尽量保持空腹,还需排空膀胱,应选在清晨或者晚饭前。如体质虚弱,血糖偏低者,可在开始练习前喝一杯200ml左右的蜂蜜水以提高血糖水平。
二、运动前后该吃什么
运动前的饮食很重要,不要为了追求减重效果而去空腹运动。这样的结果往往是,运动坚持的时间不够,强度不达标,运动结束以后还容易引发暴饮暴食。接下来,Queenie就先教你运动前该怎么吃,让科学的饮食使运动达到最佳效果。
1、从运动时间看清晨锻炼:空腹或喝杯蜂蜜水。低血糖者至少要喝杯蜂蜜水,或者补充1-2片全麦吐司。下午锻炼:如果运动时间选择在17-19点之间,下午4点左右补充一杯酸奶、2片全麦吐司和1个水果。晚上锻炼:运动时间选择在晚饭后,基本在20点左右。那么晚饭要尽可能清淡,油腻的食物会加重肠胃负担,需要更多的时间消化。饭前半小时一个水果。晚餐进食1小碗米饭或粥,1份蔬菜即可。
2、从运动强度看30-60分钟:选择的是中低运动强度的话,如快走、慢跑之类,是不需要额外补充食物的。正常摄取一日三餐,运动前1-2小时保证一次加餐,选择一个水果和一小碗燕麦粥,或者2片全麦吐司。如果是力量训练,运动前补充一杯酸奶或一盒牛奶,为肌肉的生长提供足量的蛋白质。
1-3小时:运动前不要担心体力不支而大量进食。正确的是在运动期间补充含糖的运动饮料,或者果汁。为了不影响瘦身效果,但是能提升运动效果,也可以补充1-2片粗粮饼干,让糖分快速被吸收。
3小时以上:通常不建议如此密集的运动。运动前的饮食要易消化,以碳水化合物为主,搭配一些鱼肉和蔬菜。运动时,必须间断性的补充事先准备好一些小点心:苏打饼干、粗粮饼干或新鲜水果。
运动后的饮食选择相对而言比较简单,牢记一个要点——“碱法原则”。运动后忌大鱼大肉,因为蛋白质、脂肪等物质代谢后会生成大量的酸性物质,使得血液向酸性发展,不利于消除运动后的疲劳。而蔬菜水果这类碱性食物,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能阻止血液向酸性发展,有助于运动后的恢复。食物的酸碱性并不是由食物的味道决定的,而是由代谢终产物的酸碱性决定的。通常,肉类蛋类和奶制品属于酸性食物,但蔬菜水果还有大豆类属于碱性食物。
三、运动该如何喝水
正常情况下,每天每人需要摄入1.5L左右的水。而如果进行运动导致大量出汗消耗水分,特别是夏天的高温天气,则需要根据运动的实际情况额外补充水分了。接下来,我们把运动划分为3个阶段,看应该如何补充水分。
1、运动前运动前半小时补水150-200毫升,或运动前1小时补水300ml。
2、运动中中低强度运动时,每20分钟补水150-200毫升。每小时的总量在500-600毫升,如高温天气,即可每小时补水量达1升。运动强度较高时,建议选择低糖的运动饮料或果汁。剧烈运动时则应选择淡盐水或含盐的饮料,补充大量出汗而流失的钠,同时保持体内的电解质平衡。
3、运动后运动结束时,补水150-200毫升。半小时后方可大量补水。
总结起来,运动的补水原则就是“少量多次”。同时还需注意,尽量选择常温的水或运动饮料,不要选择冰镇的,防止过度刺激肠胃,促使血管剧烈收缩,影响肠胃健康。
第二篇:社会活动《吃饭的时候》课后反思
社会活动《吃饭的时候》课后反思
社会活动《吃饭的时候》课后反思
文明的习惯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进餐就是其中的重要途径。进餐习惯决定着儿童适应社会规范、融入文明社会的顺利与否。活动中根据本班幼儿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提炼具体的不良吃饭细节,如挑食、嘴巴里含着食物不下咽、进餐动作粗鲁、进餐讲话等等,通过观察视频和图片,让幼儿联系到自己,联系到实际生活,有助于幼儿认识不文明的进餐行为,从而自觉得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活动开始的时候,让孩子们观看小朋友进餐时的不良行为习惯,吸引了住了他们的眼球和注意力,看着视频中真实存在的现象,小朋友先是开怀大笑,笑笑之后,我们的小朋友开始有点不好意思了,好像视频中的就是自己吃饭时的不良行为和习惯。看了这些之后,小朋友们回忆和分析一下表演中的不文明行为:吃饭时,大声讲话;挑食;饭菜洒在桌子上;在碗里拨来拨去、不直接吃到嘴巴里;含着食物不往下咽等等。说了这些坏的行为和习惯之后,我们大家还一起分析了一下这些坏的行为和习惯会为我们带来哪些不好、不利的后果,如在吃饭的时候大声的讲话,食物就容易进入到气管中去,会导致我们被异物卡住,要是不得当的话,会发生窒息,很危险的;吃饭的时候在在碗里拨来拨去、不直接吃到嘴巴里这样的现象在现在这么冷的天气里,饭和菜就会冷掉,吃到肚子里,我们的胃就会受不了,还会肚子疼等等。
那么怎么样的行为习惯才是好的吃饭、进餐习惯呢?这个问题我让幼儿自行讨论,讨论之后大家在一起交流,我们吃饭的时候要这样:不挑食,每一样菜都要吃掉;要遵守吃饭的礼节,端正的坐好,不要跑老跑去,也不要把饭菜掉的满桌子都是;学会正确使用调羹;饭前的准备工作和饭后的整理工作都要学着自己做。讨论出这些道理之后,我们还请班里的小朋友表演了一下正确进餐的情景剧,并请小朋友在等会吃饭的时候,也来找一找班级中文明进餐的小朋友
第三篇:幼儿园到底应该怎么上
北京市教委表示,北京将严查幼儿园上英语、拼音课,20以上的加减乘除运算等。一旦发现幼儿园小学化的倾向,将被降级降类。幼儿园不让教英语了?孩子不能学数学了?这是什么政策?
何为幼儿园小学化?
幼儿园小学化的具体表现包括幼儿园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室布置、评价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小学化。总的来说,有以下几条表现:
分学科学习小学内容。开设写字、拼音、算术、英语等课程,教授奥数、珠脑心算、诵经等幼儿难以理解的,甚至提出认读1000个汉字,背诵60首古诗,熟练进行100以内加减运算等教学目标。
教室布置不达标。小学附设学前班或附设幼儿园,没有独立的符合幼儿园标准的园舍场地,按小学生班额甚至超班额人数编班,有的一个班人数多达六七十人;按一般小学教室的方式编排座位,前后座椅拥挤不堪,幼儿完全没有活动空间。
教材教辅不合格。统一使用教材和教辅材料,满篇文字,很少图画,毫无趣味,完全背离了幼儿认知规律。
提前学习文化知识。以举办双语班、兴趣班、特长班、实验班、蒙特梭利班等为名进行小学化教学,提前学习文化知识和开展超越儿童发展阶段的强化训练活动。
户外场地严重不足。无户外幼儿活动场地或场地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幼儿探究、游戏、运动的需要。
填鸭式知识灌输。采用粉笔+黑板的小学教学模式,老师讲,幼儿听;老师问,幼儿答;老师演示,幼儿看,进行填鸭式知识灌输。
游戏材料缺乏。玩具、游戏材料、操作材料缺乏,无法开展幼儿游戏活动。
大、中、小班混乱。不按规定年龄编大、中、小班,不根据幼儿年龄阶段组织相应活动,让幼儿提前进入学前班学习。
执行小学作息时间。不遵守幼儿园一日活动规范,执行小学作息时间,按小学课表上课,上午3~4节课,下午2~3节课,按每节课40分钟上课。
布置作业、文化考试。给幼儿布置写、读、算、背等家庭作业,进行文化知识考试,一些小学对入学儿童进行面试,按文化成绩高低录取入学。
过早学习是抢跑,四大危害要知道
危害一:早学数学没用 孩子到5岁以后才能形成抽象的数字概念
有许多家长从孩子三四岁开始就教孩子算数,有些孩子也能很快说出答数,但这不是孩子真正掌握了数学知识。一般来说,3岁前的幼儿对数已有笼统的感知,他们能区分明显的多和少;35岁的孩子在点数实物后能说出总数,并能按成人说出的数取相应数量的物体;5岁以后的幼儿才能认识到数不因实物的变化而改变,形成了数的守恒。
心理学实验证明,只有到5岁之后,孩子才能脱离实物的支持,进行小数目的加减运算,并学会100以内的数数。一旦孩子发展到了这个阶段,孩子对数和理解与运算就会变得简单,并且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危害二:过早写字弊大于利
影响孩子想象力的发展,影响他的学习兴趣
有些家长让孩子过早写字,或者在幼儿阶段不是让孩子自然而然地识字,而是通过集中学习死记硬背的方式让孩子一下子都把字记住了、认识了。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孩子虽然表面上认识了许多字,但对孩子的发展是不利的,会让孩子的认知过早符号化,会影响孩子想象力的发展,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
危害三:导致孩子可塑性降低
孩子有很多发展方向,不要让他做一件事情而定性
出生前,孩子大脑中神经元的数量远多于大脑实际需要的数量。出生后,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接受到的外部刺激越来越多,其神经元的联结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增长,这时孩子拥有的神经元和神经联结数量远多于成人。在孩子生命的早期,大脑就像是一个大胆的剪裁师,只有被经常刺激的神经元和突触存活下来,而不经常被刺激的神经元细胞所连接的突触就会被修剪掉。
如果孩子过早或单纯地学习知识,孩子的可塑性就会大大降低,这也就是托马斯·苏德霍夫所说的不要把孩子训练成机器,认为年轻的孩子有很多发展方向,不要让孩子做一件事情而定性。
危害四:过早学知识,影响右脑发展
左右脑平衡发展才能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随着大脑的发展,左、右两半球的功能开始出现分化,分别控制不同的功能,并以不同的方式处理信息,所控制的身体区域也不同。大脑的左半球控制着身体的右侧,包括语言、逻辑、细节、理性等功能。大脑的右半球则控制着身体的左侧,包括空间、音乐、艺术等功能。
过早与单纯的知识学习让孩子的左脑得到发展,右脑却不能很好地发展。左右脑平衡发展才能促进孩子均衡与全面的发展。
到底让孩子学什么?
零起点并不意味零准备
既然过早让孩子学知识有这么多危害,各地都在积极推动零起点教学,那是不是意味着在孩子上学之前,就不用学习任何东西。不过,脑科学又告诉我们,零起点教学并不意味零准备,入学准备需重视。进入小学一年级,孩子开始接受正规的、系统的教育,此时孩子的入学准备状态很重要。入学准备状态是指学龄前儿童为了能够从即将开始的正规学校教育中受益所需要具备的各种关键特征或基础条件,即儿童在进入学校时应当达到的发展水平的期望,或能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任务要求的身心发展的水平与状态。
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卡皮察被记者问道: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里学到了您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出人意料的是,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回答道:是在幼儿园。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家长教师应该要让孩子们学什么?
学语言:早期语言技能越好,后期学术能力越高
大量研究表明,孩子入学准备水平对后期学业成就和学校适应具有预测作用,入学准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后续水平。但入学准备不是提前学习小学的内容,入学准备不能错误地等同于识字、算数。
有研究发现,孩子早期的语言技能(如字母识别能力和语音敏感性)越好,后期学术能力越高。因此,在孩子0-6岁,培养孩子语音敏感性很重要,但不是指让孩子多识字、写字,而是要让孩子听到各种声音、各种语言,鼓励孩子唱诵歌谣、复述故事,培养孩子的语音意识和正确发音能力,培养孩子对语言理解的能力,特别是说和听方面的能力。从数学学习的角度,不是要求孩子会算多难的加减法,会做多少题目,而是要给孩子提供丰富的玩具和活动,帮助孩子在玩中学,掌握生活中简单的数学知识,如对数、量、图形的认识和理解。
学习惯:培养行为习惯,孩子没有朋友比成绩差更糟糕
良好的习惯对幼儿身心的健康、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将伴随幼儿一生,使幼儿终身受益。家庭教育要有意识促进孩子的生活、学习、思维、人际交往等行为习惯的养成。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提出明确合理的要求,注意做到内容具体明确、语言通俗简练。根据幼儿能力,提出的要求逐步提高。
特别是孩子从以玩为主的幼儿园生活过渡到以学习为主的学习生活,其中的学习目的不同,教育方式和要求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因此,孩子需要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具备一定的独立意识和任务意识(听得懂任务要求、能自始至终完成一项任务),会遵守规则等。这些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将会为孩子后续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后劲。
有研究发现,入学后,没有朋友比成绩差更糟糕,被拒绝的孩子容易出现社会适应不良、心理失调、学习成绩不佳等现象。因此,入学准备很重要,需要引起家长的关注与重视。
学好奇心: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与想象力
好奇心是人们积极观察世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是儿童学习的重要动力来源,也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在儿童的日常生活学习中激发其好奇心是让幼儿轻松接受新鲜事物和学习新知识不可或缺的途径。儿童的好奇心具有幼稚性、情境性、广泛性和探索性等特点。好奇心强的幼儿接触新事物时注意力集中、爱提问、爱探索。
面对孩子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父母应合理对待,采用合适的方式实事求是地回答。父母要善待孩子的如把玩具拆开等破坏行为,满足孩子主动探索的心理,鼓励孩子对新异事物和未知事物的好奇与关注。
学独立性:3-4岁是儿童行为独立性快速发展阶段
幼儿期的儿童自主意识开始发展,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开始自主做一些决定与行动。3-4岁时儿童行为独立性快速发展,为今后其情感独立和认知独立的发展奠定基础。4-5岁的孩子随着道德感和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儿童逐渐明白了随意发脾气等行为是不正确的,学会对情绪的调节和自控,有了自己的同伴和感兴趣的活动,在情感上逐渐消除对父母的依赖。3-5岁儿童的认知独立水平一直在提高,开始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进行思考,有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所以,家长可以依据孩子的独立性发展特点,创立宽松的环境氛围,让其愉快地玩耍,自由地交流,自己做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学运动能力:在玩耍与游乐中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
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让孩子认读汉字和感受数学、使用数学解决问题,选择图文并茂、图画为主、文字为辅、内容丰富、贴近生活的图书,通过讲故事、亲子共读故事的方式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与习惯。
同时,可以在玩耍与游乐中培养孩子的绘画、音乐与体育运动能力。并采用图片、画报等直观形象的方式加强孩子对危险情境及事故原因以及后果的认识,提升孩子的安全防范意识,学会自我保护。
另外,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儿童获得成功的社交技巧,能使儿童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有利于儿童社会价值的获得以及认知和健康人格的发展。因此,父母在鼓励与同伴交往的同时要引导孩子学会合作与分享、处理同伴矛盾,学会社会交往技能以及发展友谊。
第四篇:孩子到底应该怎样学习
孩子到底应该怎样学习?首先应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转发)孩子需要养成哪些学习习惯呢?我认为,至少以下十个习惯的养成是十分必要的。
1、养成预习习惯。
每天晚上,孩子自己去寻找第二天上课要学习的内容,把教科书看一遍,自己寻找到重点难点,做好记录。每节课后做好下一节上课的准备。把下一节要用的课本、笔记、参考资料准备好,以免到时手忙脚乱,丢三落四。
2、养成定时定量的学习习惯。
所谓定时,就是对于哪些时间学习哪些内容,已经成为自觉行为,不需要别人提醒。譬如听英语广播,到了时间,自己就准时打开收音机;什么时间该写日记了,自己就自觉打开日记本。所谓定量,就是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定量的学习任务,不轻易改变。譬如记忆英语单词,每天5个,雷打不动,即使走亲戚、会朋友、节假日也从不间断。这些习惯养成,在开始的时候家长要鼓励也要强制,一般一个月后,习惯就形成了。对于有些孩子,家长还要经常督促,以防出现反复。
3、养成自己翻查工具书和查阅参考资料的习惯。
比如,一遇到生字词就翻查字词典;遇到不懂的专业术语就翻查专业词典;遇到生疏的历史典故就翻查历史典籍;遇到不清楚的地名就查地图或地图册。一个勤翻字典的人,肯定少写错别字。
4、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习惯。
要看书,先找笔。看书时一边看一边圈点勾画,标号重点难点或精彩之处,或随手批注。自己读过的书,一定要留下痕迹。青少年的读书不能像有些老年人的读书,纯粹是为了消遣;青少年读书是为了武装自己,丰富自己,提高自己。所以每读一本书都要有所收获。每一本书读完后,再从头翻一遍,把标号的重点部分再读一遍,把精彩部分摘抄下来。如有突出的感想、体会,还可以写出读书笔记。到此,一本书才算看完了。书看完之后,还要善于用自己的话向别人复述书中的内容。每复述一次,就是一次复习。这个习惯坚持下去,会对孩子一生的学习和工作有很大帮助。
5、养成劳逸结合的学习习惯。
曾有人这样说:“光学习,不玩耍,聪明的孩子要变傻。”所谓“头悬梁,锥刺股”,只是精神可嘉,方法未必科学。列宁曾经说过,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爱因斯坦演算疲劳后,就拿起他的小提琴拉上几曲自己喜欢的曲子,使自己从那些符号中解脱出来。马克思在研究中感到疲劳时,就画一些画来转移大脑的兴奋区域。
6、养成对所学知识活学活用的习惯。
首先要经常把书中的知识、书中的道理、书中的故事讲给别人听,每讲一次,都是对所学知识的一次复习和巩固;其次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书中的知识只有为我所用,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这种活学活用不仅可以促使孩子深刻地领会所学知识的精髓,还能使孩子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兴趣,从而激发孩子坚持不懈地主动求知,培养孩子自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7、养成朗读和背诵的习惯。
对一些优美的文章,经典的文章,最好用大声朗读的方法。每天早读都要坚持,朗读要如入无人之境,排除干扰。从小学到高中的12年时间可以读很多好文
章。读出声可以帮助你体味文章的情感,读出声可以帮助你体味文章的节奏美,诗歌尤其要读出声。读出声,有助于记忆和背诵。
中学时代,是背书的最好时期。中学生如果能背诵几百篇优秀的文章、段落,等于为你一生的文学功底、语言功底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它会为你以后一生的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提供帮助。背书时,不要不理解就背,不要一句一句多次重复地读,要分层背诵。一段一段解决。
8、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要使自己手中的笔随心所欲,就得天天练笔,练笔最好的方法就是天天记日记。通过写日记,可以使孩子对自己的学习、生活进行总结和深入思考;可以锻炼他观察生活的能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提高他的写作水平;可以使孩子尽情倾诉自己的感情,调节自己的情绪;可以培养他独立的个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可以开阔他的心胸,净化他的心灵。
记日记形式不拘,长短不限,可记叙,可描写,可抒情。一般来说,记日记起初多记事,之后到发表议论、抒发感情。起初可能觉得无啥可写,你可以让孩子慢慢观察,先写本班同学,然后写动物、植物,写家中摆设,写读后感,写多了就慢慢会写了。为了提高孩子写日记的兴趣,你可以让孩子不断变换日记的内容和形式。如插图日记、摘抄日记、想象日记、仿写日记、采访日记等。
孩子起初写日记像挤牙膏一样,坚持几年以后,写日记就像从心里流淌出来的。从心里流淌出来的才是文字的精灵,是丰富的情感,是思想的火花。
孩子最初开始写日记的时候,家长不要急于纠正他的错别字、病句、标点符号等小毛病,因为这种过多的指责容易使他挫伤他的积极性。
写,是整理思想的过程。思想不加整理,如一团乱麻,如商店中胡乱摆放的一堆货物,需要时可能找不到。如果经常整理知识,整理思想,知识就有了系统,有了纲目,思想就有了体系。人也就成了有思想的人。
9、养成摘抄和整理知识的习惯。
读书时如遇到精彩的描写,精辟的议论,优美的抒情,名人名言,凡人妙语,应立即摘抄下来,并注明出处。刚开始摘抄时往往不分类,时间长了,自己就想动手给它分类了。分类就是整理知识的过程,你记的东西,经过自己几次归类整理,这些知识就属于自己的了,每整理一次,印象就加深一次。平常课堂上零零星星学到的知识如果不定期整理,这些知识就像堆在仓库里的货物,杂乱无章,急用时可能寻找不到。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就像把仓库里的货物分类摆上货架,急用时就如探囊取物一样方便。
10、养成主动说、大胆说的习惯。
不少中学生勤于思考,勤于写作,却不善言谈,这样不好,不善言谈的人往往是越发展越不善言谈,以致影响自己的学习、工作和事业。
我们要常把书中的故事讲给别人听,每讲一次都是一次复习,这并不亏本。要把自己生活、学习中的感受和心得与家长、同学、老师交流,要主动参与一些发言、辩论、演讲。这样你会觉得自己越说越想说,越说越会说,越说越敢说,越说越自信。善于表达的人容易赢得威信;善于表达的人,容易摆脱烦恼;善于表达的人,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表达的人不容易被埋没。所以,多说,不仅对于学习是必要的,而且对于你一生的事业都是需要的。
预习是学习过程的起点,但是有许多同学忽略了它。实际上,预习根本不用多长时间。在预习的时候,就是把每科将要学的课本上的内容看一遍,熟悉一下要讲的重要内容和一些基础知识,还有就是要把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每个同学都希望自己能在课上每一分钟精力都十分集中,但那是很难做到的,所以要学会听课。老师讲到重点难点的地方一定要仔细听,还有讲到自己预习时做标记的地方也要认真听。另外做笔记也是要讲究技巧,不能只记老师让记的内容。笔记是记给自己看的,一定要以适合自己的方式记笔记,让自己在看笔记的时候,一看就明白,这样才达到了记笔记的效果。
复习是对上课听讲的一个补充,可以把知识掌握得更牢固。复习时,应先回忆老师上课都讲了什么内容,如果能回忆起一大部分说明上课效率不低。复习时,还应看笔记,不应随便翻翻,一定要一字一句地看。
有的同学习惯于先写作业,然后再复习,这样不太好,当你写作业时,也许有些你在课上学的知识已经忘了,就要看书、看笔记,这样就等于抄写,作业的目的就达不到了。所以应先复习,再写作业。写作业时,就尽量不要再看书或笔记了。作业是对自己这一天学习的检查。写作业时,不能先挑自己擅长或是好写的科目写,应该按难易程度把作业编排好,再去写。做作业时,不能一味求快,要保证质量。在写作业的过程中,如果有的题用的时间比较长,那么你可能对这道题所用到的知识还不太熟练,一定要引起高度注意。还有,如果有题不会,可以先放一放,第二天再问老师,这样也可以为自己节省时间。
想要自己的成绩或水平有进一步提高,小结是必不可少的。在这段时间自己有了什么进步,把进步的原因写下来。如果有什么不足,也应把吸取的教训写上。好的地方应继续发扬,不足的地方要改正。这是对学习百利而无一害的。
第五篇:运动前后不宜大量饮水
运动保健:剧烈运动时和运动后不可大量饮水
剧烈运动时,体内盐分随大量的汗液排出体外,饮水过多会使血液的渗透压降低,破坏体内水盐代谢平衡,影响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甚至还会发生肌肉痉挛现象。由于运动时,需要增加心跳、呼吸的频率来增加血液和氧气,以满足运动需要。而大 量饮水会使胃部膨胀充盈,妨碍膈肌活动,影响呼吸;血液的循环流量增加,加重了心脏负担,不仅不利于运动,还会伤害心脏。
此外,大量饮水会使胃酸浓度降低,影响食物消化。
繁星秀出自己的光芒,让人赏心悦目;高山秀出自己的巍峨,让人倍感博大;海洋秀出自己的宽广,让人心旷神怡。秀出自己的风采,展示自己的闪光点,做最好的自己,来“秀喜爱”吧
http:///club/detail/3437有你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