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作用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2 00:02: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积极心理作用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积极心理作用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篇:积极心理作用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作用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对高校教育教学氛围以及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较大影响,尤其是一些西方的享乐主义生活理念在大学当中滋生,因此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关注大学生的消极心理和心态,而没有看到积极心态的教育的重要作用。论文从积极心理的作用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指导等方面出发,通过积极心理的应用推动大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状态,并且通过大学生的积极参与来对高校思想教育形成重要的经验。关键词:积极心理;高校;思想教育;创新;经验

一、序言

随着21世纪初期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高校教育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日益增多的高校学生也带来了新的教育问题,例如当前大学生处于从学生向社会人和职场的过渡阶段,他们对社会的不了解加之个体心理的不成熟,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因此思想健康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当中的重要内容。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兴起于美国,这一理论认为,采用乐观向上的心理教学模式,培养个体的冒险精神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正面审美,让人们能够用自己的积极心态来面对社会黑暗和病态的一面,更加有利于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而将这一理论思想引入到高校心理教育当中,能够有效帮助大学生解决当前的思想问题,并且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积极心理的内涵和应用意义

积极心理学的产生是用来弥补传统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途径,传统心理学一般成为消极心理学,重点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个体,通过个别心理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来形成经验和教育方式,但是这种心理学的针对性较强,缺乏普遍的实用性,重点应用于存在心理问题及障碍的群体。但是处在社会良性心理状态下的群体一般不会从中受益。而积极心理学的提出则实现了心理学研究上面的平衡,积极心理学通过对个体内心潜在的勇气、热情、坚定、信念等积极能量进行研究和开发,让这种力量能够更好的在个体行为当中发挥作用,从而引导个体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将改变教师的思想教育定位,传统的教师认为心理学就是为了解决当前高校大学生身上存在的种种心理学的问题,从过心理教育和疏导帮他们从错误的思想当中走出来,而这样的教育思想本身将教师和学生放在了对立面上,容易引发学生们对于思想教育的抵触情绪,而且经过实践证明没有起到很好的教学成果。而且从学生们的思想接受行为分析,他们喜欢教师通过沟通、关心、调节等积极向上的方式进行思想教育,因此积极心理学的教学思想正好迎合了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需求。

应用积极心理学教育教师并非从问题出发,而是从学生们在生活学习当中的喜好和积极精神的引发点出发,通过与学生们共同完成积极心理体验,引导所有的学生发挥自己内心的热情、友好、和谐、幸福等积极心理因素,推动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共同建立美好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高校积极心理教育的策略

(一)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对学生积极心理的教育应当从环境的影响和制度的规范入手,因此学校管理和教育层面要注重学校的制度及环境建设,多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采取民主和交流为主的人性化措施,重视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发展,以及整体素质的提升,建立良好的校园运行秩序以及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让学生们能够在和谐美好的校园生活当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主动充分的融入到校园当中,在大学生活当中产生对学校的文化认同和思想上的归属感。

倡导自由交流的课堂教学氛围以及积极向上的活动氛围,引导学生们自主开展各项团体活动,在活动中展现积极美好的自我状态,同时也能够更加全面的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形成正确而坚定的人生目标。

(二)情景体验深刻感受积极心态

在积极心理教育方面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方式,为学生们设立特定的场景,让他们在参与和体验当中感受和积累积极的心理因素,例如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各种积极的心理活动,校园最美笑脸的积累,美的发现等等,让学生们通过这些情景的建立自己发现和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并且感知从自己内心延伸出来的积极的感受和力量,而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积累,学生们内心将自动建立起强大的积极心态,从而更好的面对和抵御负面心理因素的影响,更好的建立完善的人格体系。

(三)开设专门的积极心理课程

在国外公开课当中有专门针对幸福的心理课程教育,让学生们了解和知道幸福,并且在教室的引导之下去感受幸福,因此在高校心理学教育当中可以吸收和借鉴这一方式,开设积极心理课程教育,教师通过不同话题的设置,让学生们来感受到个体生活当中出现的种种积极心态,例如乐观坚强、成功、和谐健康、创新激情等等,在各种话题的教育与讨论当中教会学生们怎样用积极正确的心态面对生活和人生,帮助学生们更好的完成大学生活,并且在进入社会之后也能够用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未来。

四、结论 积极心理学教育将高校学生全部纳入其中,扩展了心理学的影响范围,并且通过为学生们建立良好的外部环境,开展积极心理课程,完成积极心理体验等方式,让学生们学会调动内心的积极潜能,更加有幸福感的生活。参考文献

[1] 刘翔平.给自己注入积极的基因[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 [2] 班华.心育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106~122 [3] 陶国富,王兴祥.大学生积极心理[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3):(284~285)[4] 佘双好.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356~357)[5] N·佩塞施基安.积极心理治疗----一种新方法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2002(8):121~131 [6] 沈贵鹏.心理教育课程论[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1,172—375 [7] 樊富珉.大学生心理素质教程[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8] 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9] 涂旭东,张烈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 [10] 唐柏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

第二篇: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学习中的收获

大学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大学生学习能力、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产生的困扰和冲突,会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又往往同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交织在一起。心理问题,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在心理方面的反映;心理问题的存在,必然影响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要在理想信念、思想品德、行为养成、心理健康等各个层面全面展开,使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经过几周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让我学到很多。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美好的憧憬。

第一,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第二,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第三,加强自我心理调节。

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这种情况也会在早晚要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中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例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失恋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3、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通过人际交往,使他们能够认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保证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4、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对大学生心理产生影响和作用的环境包括生存环境、成长环境、学习环境、校园环境等。

第四,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

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实现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发

展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

大学生要做到心理积极,健康,争取身心健康是关系到成才与否的头等大事。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学生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内在条件,一颗颗人才的新星就有可能升起。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先生这一名言震荡着一代代年轻大学生的心灵,我们大学生要以良好的积极的心理素质迎接未来。

第三篇: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是对传统心理学的补充,该学派注重人的积极情绪和潜能优势的开发。这与以生为本、注重学生发展、促进学生幸福的现代教育理念不谋而合。一直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侧重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心理危机干预方面,注重积极心理品质的提升和培养的方面较少。本文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出发,试图构建发展性积极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一、积极心理学理论简述

积极心理学思潮兴起于世纪之初,先驱马丁·塞利格曼指出,积极心理学是揭示人类优势和促进个体其积极机能的应用科学。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为主要内容,并致力于科学地探索如何缔造个体的幸福生活与和谐美好的社会。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情绪状态与过程、积极认知状态与过程和积极行为。

培养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学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积极情绪的培养对个体心理健康起着核心作用,积极情绪可以增加个体的心理资源。心理资源又称心理能量,它主要用来支撑一个人产生或进行名种有意识的心理活动以及外在行为。积极情绪首先可以让我们感觉良好,让人感觉到轻松愉快。二是其可以扩建认知领域的功能,扩展注意思维的多样性,可以改变思维的内容,将坏的想法改成好的想法;还可改变思维的广度或边界,拓宽我们的视野。三是可以改善人们对挫折及失败的认知,提高抵抗压力和逆境的能力,以及从消极状态中的复原力。四是可以让人们对未来充满希望,给个体带来最好的状态。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一)积极的教学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调整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但当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偏离了总体目标,把工作重心集中在了调整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上,以预防和干预心理问题为中心,这也造成了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误解和抵触,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发现和解决心理问题的,不愿意配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活动。

积极心理学角度使教学目标更全面,更人文。它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的价值取向。积极心理学将目标回归,不止重视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干预,还重视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潜能,积极意志品质,积极情感体验等。

正因为目标归宗,也意味着高校心理学健康教育者的视角要发生变化。教育者要建立积极的人性观和价值观,关注学生的积极面,帮助学生开放积极心理潜能。侧重于发展性和促进性,帮助学生找寻优势,合理运用优势,提高自我价值。引导学生关爱自我、关心他人,发展积极情感,投入社会生活,提高主观幸福感。

(二)积极的教育内容

积极心理学的教育内容一般分为两大方面。

一是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体验。

积极体验是积极心理学中的微观层次,但却是夯实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让学生对过去的经历进行积极建构,获得生活满意度。提高学生对现在所从事学习或者工作的投入度,使其产生更多的兴趣、满足、愉快等积极情绪。还要注意对学生希望品质的培养,教会学生如何应对挫折,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力,使学生对未来和理想充满希望。

二是塑造大学生的积极人格。

积极心理学视野中主要通过对人格的分析来唤起人们的积极力量,从而帮助个体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积极人格的塑造是积极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和保障。在教育中,努力使学生能够客观评价自我、接纳自我,正确面对现实,积极应对挫折。可通过激发和强化个体的各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来培养积极人格特质。自尊教育是其中之一的重要途径。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体系

(一)构建积极的心理评估体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即是通过测评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筛查出有问题倾向的学生进行访谈干预追踪,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不难看出,这种评估角度为问题导向,以鉴别心理问题和障碍为主,仅注重心理问题的预防干预,忽略了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发现与培养。因此,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应树立积极的心理评估理念,加入积极心理品质的测评,加入正面指标,了解学生积极心理反应,如积极体验、积极情绪、积极认知、积极的人际关系、创造性思维品质、主观幸福感等,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点和潜能,令每位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二)完善积极心理学理念的课程建设

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完善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应注入积极心理学理念和内容。以发展和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积极机能为根本,激发学生内在积极潜能,帮助学生构建和谐心态和乐观的人生态度。课程设计上,可借鉴国外成功案例。国外积极心理学课程着重于引导学生发现并运用自身的性格优势,提高学生的幸福体验,如著名的哈佛大学心理公开课——《幸福课》。课程构成上,包括理解并解释幸福和主观幸福感、如何增进主观幸福感,如何培养乐观心态,如何利用积极环境的力量,如何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等。课程内容选择上,要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求,选择与大学生关系密切的案例、热点,以积极心理学角度解析,避免过度关注消极问题与案例。

(三)开展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开展形式丰富、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一方面,以学生心理社团为依托,开展多样的心理活动,比如探讨时下热点和大学生关注问题的心理沙龙、展示青春风采的心理微电影大赛、5·25心理文化节等。或者以积极心理品质,如感恩、希望、创造力、生命力、专注等主题开展心理活动。再者,定期展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传授积极心理学理论和积极心理学品质培养方法。组织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团体心理辅导,增强学生积极心理体验,让学生尽快适应新生活新挑战,学会人际交往技巧,培养积极的情绪体验,正确应对压力与挫折等。此外,构建积极的校园心理氛围也十分重要,可以通过组织心理知识竞赛、做好心理保健知识宣传,利用好线上阵地进行宣传,使积极心理学渗透入校园文化环境中。最后,联动家庭共同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心理氛围。加强与家长的交流沟通,让其充分了解孩子心理健康状况,并有效引导家长开展心理健康辅导,通过积极和正向观念引导孩子正确的生活态度。

(四)积极心理学导向的心理咨询

传统心理咨询注重心理问题的消除和修复,咨询师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理问题”,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咨询势必会对学生产生消极暗示,并不利于学生的发掘自身的力量解决问题。而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治疗不是修复受损部分,而是培育人類积极的正向力量,把注意力放在挖掘和发展来访者的各种能力上。该理论秉承积极的人性观,认为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积极心理品质,都有巨大的心理潜能。心理咨询应调动这些积极潜能,发展积极品质。

积极心理学导向的心理咨询,可通过一系列的干预训练策略来增进个体的积极情感,识别并发挥个体的品格优势。首先应建立积极的咨访关系,咨询师真诚地对待来访者,充分共情,对学生无条件积极关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咨询,应将学生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发挥学生正向的或积极的潜能,如幸福感、自主、乐观、智慧、创造力等。在咨询过程中,运用直觉与想象,运用故事作为咨询师与学生的媒介,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消极因素得到抑制,积极力量得到培育与增长。

第四篇:大学生心理学论文: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学论文:

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以消极心理学为取向,重视人的问题心理,偏离教育目标。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的积极品质,重视人的潜能发挥,强调积极的自我体验。它的出现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未来积极心理学必将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向。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

近些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因此显得更加重要。许多国家甚至把心理健康教育视为现代学校一个重要的标志[1]。多年来,各高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然而许多调查表明,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数量在不断增加,程度也趋于严重。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尚未能摆脱传统的病理心理学或消极心理学模式,往往把重点放在预防和矫正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上,而忽略了他们作为有潜力个体的不断发展。要改变我国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就必须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引入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面, 发展学生心理的积极层面, 挖掘学生的潜能, 促进学生真正的成人成才。

一、积极心理学的理念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林格曼(E.P.Seligman)于20世纪末在美国发起的一场心理学运动。它倡导的是一种全新的心理学理念,主张以人的积极力量、善端和美德为研究对象,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并以此来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2]。它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研究积极力量:一是主观层面,主要研究个体的主观体验,包括满足、安宁、希望、乐观和福乐等,重点是对人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未来;二是个体层面,主要研究个体的人格特质,特别是人格中关于积极力量和美德的人格特质。在这方面,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了包括智慧、勇气、仁慈、感激等24种人格力量,希望寻找到一条能使个体具备这些积极人格特质的有效途径;三是群体层面,主要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研究安定的社会、关系良好的社区、健康的家庭、有效能的学校以及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从而使公民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有职业道德[3]。

积极心理学是在消极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对消极心理学的批判和继承。它更加注重研究人性中的积极方面,研究人的优点与价值,它采取更加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挖掘人的潜力与创造力,激发人的活力,帮助人们树立自信心,坚定生活信念。这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学的结合既有理论上的可能性,又有现实的必要性。我们可以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向。

二、消极心理学取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偏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有三级目标,一级目标以预防为主,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二级目标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主,针对学生中的普遍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和咨询,消除心理困惑;三级目标是以治疗心理疾病为主,针对有心理障碍和疾病的个体进行心理诊断和治疗[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都偏向了问题取向,主要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似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解决心理问题。在这种消极心理学模式下,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消极心理层面,忽视了积极品质的培养和积极潜能的开发。

(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脱节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广大学生的需要以及社会的要求有一定程度的脱节。虽然教育内容是学生发展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如人格发展、情绪调节、人际互动等,但在这些问题的讲授中往往脱离了学生丰富的生活环境和心理问题产生的背景以及个体差异,教条式地引导学生以相同的模式对待和处理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成长潜能。然而大部分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他们迫切需要的是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而非仅仅知道被动预防心理问题的方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不仅仅是没有心理疾病即可,而是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个体。

(三)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片面

目前,在学校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往往被看作是心理健康课、心理辅导与咨询、心理讲座与宣传的任务,与其他工作和其他教育者无关,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各学科教育间的关系,忽略了其他教育者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同时,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脱节,必然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有效的组织支持系统,难于收到理想的效果。

(四)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僵化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视心理学知识的传授,从知入手,主要模式是先提出心理问题让学生理解,然后再列举克服问题的有效方法,最后是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分析、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灌输,没有引起他们的积极参与和情感共鸣,而积极心理学的积极体验理论认为只有引起个体积极体验的方式方法才具有治疗的意义,这也就难怪现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会大打折扣了。

(五)心理健康教育评估和测量标准的老化

在原有心理教育工作模式中,心理疾病的症状、心理问题的表现和诊断被当做是首要任务,诊断的重心是学生的负性情绪和负性认知。国内对心理健康的测量、评估使用最多的量表是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其他还有荣格的焦虑量表以及生活事件调查量表等等。严格说,这些都不是专门的心理健康评估量表,反映的是心理负面病态的倾向,用这些量表来刻画心理健康状况显然是不合适的,忽视了个体心理中积极的方面。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发展与应用正面指标提供评估、诊断的有效工具,从积极角度评价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

三、积极心理学取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思路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积极心理学的观点认为培养健全人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它关注个体潜能的开发和生活的幸福。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人格不仅可以预防消极人格的破坏作用,还能够促进积极适应能力的发展,维护个体的身心健康[5]。因此,积极人格的塑造应是我国健全人格培养的前提和保障,是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标。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塑造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在于发现学生的积极心理潜能,重视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如个体积极的情感体验、良好的行为方式和习惯养成、积极人格的培养、积极的意志品质、积极的心态和积极的组织与群体等。这些内容既符合学生和社会的需要,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又有利于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充分发挥心理教育的功能。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支持系统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学校的其他工作不是割裂的,更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有机整体。每一个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客体,只要让他们意识到自身积极的潜能,就是最有效的资源。积极心理学主张充分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丰富

资源,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和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去,整合社会、家庭、学校等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个要素,构建积极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采用体验式压力应对方式

所谓积极体验,是指个体满意地回忆过去,幸福和从容不迫地感受现在并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种心理状态[6]。通过积极体验,可以挖掘个体自身的积极潜能,形成自身有效应对压力的策略,促进大学生更好的应对压力,更幸福的生活。如果我们的各种教育不能激发个体的积极体验,那么这种教育就是外在的、灌输的。因此,我们如果要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就要多采用使学生产生积极体验的方式方法,如培养大学生文学、音乐、美术、哲学等方面的素养,开展各种体育文化艺术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并产生积极的体验,从而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和“导之以行”的完美结合。

(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建立优化的评估体系

积极心理学的出现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更加准确。从评价目标上,心理健康教育开始关注个体积极独特的个性,注重评估个体积极的心理品质,如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有价值的情绪体验、内在积极的成长动机,积极的自我概念等。这些可以使人们更多的关注自身最积极的品质和潜能,使个体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自信、更加积极,更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杨晓峰,李玮.积极心理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1).[2]季丹丹,张森.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7.[3]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4]曹新美,刘翔平.教师教育研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与积极心理学取向[J].教师教育研究,2006,3.

第五篇:积极心理健康

1.2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综述

1.2.1 国外关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积极心理健康”是玛丽·贾赫德在《当代积极心理健康观》中首次提出的。他认为积极心理健康包括:积极的自我态度、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准确的认识现实,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积极心理健康强调的有两点,一是心理没有任何问题,二是注重个体产生和增加各种积 极品质与活力。积极心理健康要求,心理健康的人首先得摆脱甚至消除各种心理疾病,还要 具有积极品质。简而言之,没有心理问题的困扰与具备积极品质、积极活力是心理健康应该 包括的两个方面。这与传统心理健康理论的功能界定不同,不是认为心理健康就是简单地摆 脱甚至消除心理问题,也不是说没有心理问题的人一定是心理积极的人,而是把发掘和培养 积极品质作为工作重点。从本质上说,积极心理健康界定了一种新的健康理念,在心理健康 与问题心理之间划出了一个中间状态,既非健康也非问题。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美国就掀起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热潮。他们认为首先要营造一个 良好的学校的教育环境;其次,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善于挖掘学生外显的和潜在的积极 力量;最后,要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加强学生对活动等的积极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

1.2.2 国内关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1.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王希永(2006)认为“积极心理教育”是指以塑造积极的心理品质为目的,通过积 极的心理体验来充分发掘出积极心理因素的学校教育活动。他还阐述了四个方面的内 容,一是积极心理学是开展学校积极心理教育的理论依据;二是积极的心理因素是实施 学校积极心理教育的实践依据;三是积极的心理品质是学校积极心理教育的培养目标; 四是积极的心理体验是学校积极心理教育的主要手段[2]。

孟万金(2008)认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继承和整合了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健康、积极心理治疗和积极教育的理论和思想,以积极发展为核心理念,以人的向善性为价值 取向,以积极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为教育内容,以正面发展和培养积极心理品质、防治 各种心理问题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教育目标。

袁振国(2008)指出,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传统“诊治式”学校心理健康 教育的对象偏重于面向少数问题学生的不足,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是对优秀的、传统的中国文化的继承,这一研究成果整合借鉴了国内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精华,确 立了人和社会积极因素的研究和教育重心,确立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浩然正气”的大 方向,确立了“全方位、全过程、全面渗透、全员参与”的实施途径,确立了重点培养 学生内在的积极心理品质和开发学生积极的心理潜能的教育目标[4]。

马喜亭(2011)在继承孟万金教授关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基础上指出,积极 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优秀的教育、哲学、文化思想的继承,是对西方积极心理健康与积 极心理治疗、积极心理学与积极教育等思想和实践的批判、继承、整合,这一思想坚持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要以积极预防和积极发展为价值取向,要以培养全民积 极向上的心态与奠基幸福有成的人生畏目标[5]。

2.积极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

与传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比,这些学者关于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论述突出表 现为三个共同特点:一是教育目的,传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把减少或消除学生的心理 问题未教育目的,提出“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健康”,而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者 主张通过发展来化解问题,把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放在前面,之后才是克服心理与行为问 题,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发展性和预防性功能,这种积极、主动的态度与传统心理健康教 育的消极等待是明显不同的;二是教育内容,传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消极的 一面,重视如何消除或解决学生的消极心理,而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关注激发、调动 学生积极的、正向的、内在的潜能和动力;三是研究对象,传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 问题学生、心理障碍学生为教育对象,而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扩大到全体学生,甚至 还将教师、家长包含在内。

3.中小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发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关于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主要呈现三个特点: 第一,理论探索稳步推进,在目标、任务、内容、措施和方法等方面形成学校积极 心理健康教育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

孟万金(2007)提出中小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要以积极的视角、积极的价值取向、积极的内容和方式塑造出洋溢着积极精神且充满着希望和散发春天般活力的健康心灵 ;他阐述了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基础、目标、对象、内容、过程、手段、途 径、方法、原则、特点和评价等方面以及试验推广方式。

孟万金(2008)还论述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由来、中国文化的根基、以及体系的构建,较为详细地阐述了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六个的内容:方向与目标、任务与功能、对象与内容、原则与特点、途径与方法、成效与评价。

第二,关于积极心理品质的测评工具的开发、修订以及大型数据库的建设日臻完善。

官群和孟万金(2009)在大量的文献分析和修订国外测评工具并自编项目的基础上,编制了《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该量表有六大分量表,包括认知、情感、人际、公正、节制和超越六大维度,计 15 项积极心理品质,包括 61 个项目,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指标。刘玉娟和孟万金(2010)编制了《中小学生积极道德品质量表》,将中小学生积极道德品质分为信任、尊重、公正、公民义务、责任感、关心共六个维度。这些测量工具,有助于推进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并为中小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预防性功能提供科学工具。

第三,实践研究广泛展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已广泛运用于中小学校心理健康 教育实践并不断丰富和发展。

2009 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批准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学习效能”更名为“中国中小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与推广”,标志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正式得到国家最高教育研究规划机构的认可.

下载积极心理作用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积极心理作用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新形势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浅谈新形势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 要: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而大学生则首当其冲地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沉重的使命,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心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18尔雅五月开课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1西格蒙特·弗洛伊德是( )学派的创始人。(1.0分)1.0 分 A、 精神分析 B、 人本主义 C、 行为主义 D、 认知......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 活动时间:5月9日中午12点整 活动地点:3308教室 出席人物:2011级小教(1)班全体同学 主讲人:廖佳慧 班会内容: (一)大学生目前面临哪些心理问题(举例说......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河南理工大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班级:信管1103姓名:柴旺学号:31110903031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大学生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总是青春飞扬,活力四射!是的,我们如鲜花般绚烂,但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的感悟和认识 123204019史天存 在这个经济迅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学习、交往、就业等方面压力,加之他们的思想、行为还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这学期我很庆幸自己选择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充满了一种强烈的神秘感。通过六次课的学习,让我......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精选合集)

    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健康不只是指身体无疾病。健康还应包括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社会适应良好及道德健康 。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必须从生理、心理、行为等因素分析:1.生理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