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语文)观摩有感
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观摩有感
近日,富宁县举行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我有幸到现场观摩,享受了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核心价值,重塑课堂教学美学观为主题的教学盛宴。我用心感受大赛的每一个细节,用笔记录下大赛的精彩之处,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一、体味导入之美
凡事都追求好的开端,课堂教学也不例外。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师实际和环境等因素,设计形式各异的课堂切入口,既能给学生耳濡目染的享受,又能激起学生跃跃欲试的冲动,更能交给学生自主学习的钥匙。总之,在短短的时间内,它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成为构建教师、学生、文本、环境四个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的开端。
如导入《伯牙绝弦》时,执教老师播放优美音乐,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中进入课题。如《金色的脚印》导入时,设题导入,“这是关于()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的教师以游戏的形式导入,带给了学生振奋的情绪,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参赛老师这份独特的教学设计、出色的教学机制、深情的叙述,以及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成功运用,赢得听课老师的啧啧称赞。
二、品读过程之美
学习是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过程,这过程洋溢着生命发展之美。因此,新型课堂美学观十分珍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发展过程,虽然这过程有些曲折,有所耽搁,有点费时,却是那种“顺风顺水”的课堂无法媲美的。
参赛的老师执教六年级年级课文《金色的脚印》,在集体交流“老狐狸为救小狐狸做了哪些事?”“正太郎和狐狸相处的过程中,哪些情境触动了你?”这个环节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己去到课文中去找答案的过程中就体会到了老狐狸对小狐狸的爱以及正太郎的善良跃然纸上。再通过学生的汇报,环环相扣,我们听课的的教师感受到了一次美好过程之旅。还有两位参赛教师共同教授二年级同一篇文章《神笔马良》,以触动学生感情为出发点而设置问题如出示小树在寒风中摇摆的图片还配上了音乐,“如果你手中就拥有这只神笔,你要给小树画什么?”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要画太阳,“为什么要给它画一个太阳”因为太阳可以给小树带来温暖、、、、、、做到引导到位,循循善诱。
三、感悟情感之美
参赛老师执教《穷人》时紧紧抓住“物质的贫穷与精神的贫穷”这微妙的联系,让孩子们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文中的桑娜与渔夫的精神品质,然后以“先抑后扬”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划句子→品词语→写感受”开展批注式自学,通过“读中感悟”,感受作者有情有义的语言文字,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写作特点。整节课张弛有度,收放自如,老师既注重教会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关注语言文字的运用,又注重引导学生品味情感,读出文字的韵味,如交流桑娜忐忑不安、渔夫沉默决定背后的担忧句子,用心体会桑娜和渔夫丰富的心里活动。体现出来渔夫和桑娜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品质。让学生领悟用词之美及人物的心灵之美。整节课师生互动融洽,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得到了评委的肯定,也赢得在场老师的阵阵掌声。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为期两天半的竞赛在我们大家意犹未尽中戛然而止,但参赛教师们的高湛的教学功底与多样的教学方式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中。此次大赛就如一篇篇优美的文章,令我流连忘返、沉醉其中。
第二篇:观摩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有感
观摩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有感
湖北枣阳一实小 吴云岚
10月11日,我有幸观摩了湖北省第九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参赛老师们带来了力求体现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高质量的语文课。虽课型有别,风格各异,却是各有千秋,精彩纷呈,令听课者如饮甘霖,如沐春风。我学习后有这样的感受:
一、语文课要以读为主。在这次大赛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形式的读,不同层次的读,不同角度的读,教师引得巧妙,学生读得沉醉。但语文课只有“读”,没有“悟”,学生的读往往会溜于形式,而成为课堂最华丽的装点。这些课上,我们不仅看到声情并茂的“读”,还有潜心会文的“悟”。学生或“读”中“悟”,或“悟”中“读”,或“悟”后“读”,或别具声色的读,或静心潜思地悟。因为悟读交汇,学生的“读”因“悟”而更动人心弦,学生的“悟”因“读”而更启人心扉。以我最喜欢的课《枫桥夜泊》,也是本次比赛一等奖的课为例,这一特点尤为突出。在这首古诗的教学中,据我的不完全统计(因为我的记录有可能会疏漏)读诗多达15处之多:揭题之后,整体感知这首诗,就有连续4次的读,自由读――指名读(问学生感受到什么:凄凉)――师范读(并告诉学生读得好的原因在: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学生读出自己的感觉。然后,又安排学生边读边品味诗人的感受“愁”,体会诗人情感。接着在学生汇报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每悟出一种感受,就引导有感情朗读。比如“霜满天”读出清冷,“对愁眠”读出孤独,思乡不断的引导学生逐渐深入的朗读悟情,一次比一次打动人。并且教师在本诗教学中,巧妙的使这节课诗中有诗:诗中有古诗,诗中有新诗。一次次的引导学生读相关联的古诗,读根据诗境创作的新诗,让学生在读中悟,悟后读,悟读交汇,动人心弦,启人心扉,令人佩服。
二、语文课要以情动人。这些课还有这样的特点:教师以情启情,以情动情,以情激情,以情燃情。使整堂课情味盎然,情丝丛生。但只有“情”的激发,没有“理”的启迪,师生的“情”往往会失去依托。仅有情感的互相激荡,还有师生思想的互相碰撞,师生或披文入情,或辨析明理,或情动于中,或思发于言。因为情理交融,学生根据文本所悟出的情,自然升华为做人应该明的理。因为情理交融,学生的“情”因“理”而更撼人心魄,学生的“理”因情而更发人深省。
三、教育对语文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老师得把自己“~”成为一个造诣很深的语言艺术家,表演艺术家······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语文课堂不仅要体现与体音美科学等众多学科的横向的整合,还要引导学生通过一次的学习串起相关的语文内容纵向的整合。以达到温故而知新,或深化理解,感悟。如《枫桥夜泊》中,一个“霜”引出李白的《静夜思》,一个“客”想到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还有那感动人的新诗创作,令人佩服的朗诵······有这样整合的课堂,老师上一节课花费的心思可想而知。有这样精心准备的课,学生学习的效果自不必成问题。
四、注重方法的指导。教材的分类安排,习作的分类练习,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目的就是学以致用。前几年我看过一本书《本领的恐慌》提到“语文是什么?”的问题。“语文就是学习语言和作文”。我想还应该加上:进而学会做人。
当然,大赛的课毕竟有一些“秀’的成分。作为平时的教学,更多的要讲“实”:实用,实在。因此在教学实施环节中,我们的目标:教学过程要朴实;教学环节合理、简化;教学手段简便、实用。通过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达到真、纯、实、活的教学境界;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
第三篇:观摩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竞赛有感
观摩初中历史“探究活动”课教学竞赛活动有感
土门镇初级中学 刘家明
10月23-24日,我有幸参加了郧西县初中历史“探究活动”课教学竞赛评选活动。两天内观摩了10多位参赛教师的精彩教学,感受颇深。
教学设计显精妙
优质课大赛,参赛教师花了大量的精力备课,每一堂活动课的教学设计都在朴实无华中体现着精妙,给人以意外的惊喜。几位教师表现出的新思路、新设计、新观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创造各种条件和形式,各小组之间的交流合作,真正体现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高校课堂。有的老师从活动导入到各知识点的讲解,一环扣一环衔接得非常自然,学生都能很好的理解和跟进,思维没有断点。如店子陈勇老师执教的《我走丝绸之路》一课中,对活动课的环节的处理上,他精心选择了四个环节,“画一画”、“说一说”、“走一走”、“悟一悟”。不但培养了学生展示、思维,还使学生的智能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兰兆运老师在讲《重温长征路》时,通过听音乐、看视频、画地图、讲故事、介绍自然景观等一系列活动环节,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让孩子很自然的了解历史,感受历史。
课堂教学见功夫
各位老师上活动课都能做到心中有课,心中有学生,能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设计自己的活动教学思路。如锻炼老师在讲《我走丝绸之路》时,活动到张骞出使西域时由两名学生穿着古代着装告别汉武帝的小品。大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的浓厚兴趣,从而培养了学生热爱历史,热爱历史老师。对教材的深入解读,执教老师每个人对教材的使用都是创造性的合理编配,更有着自己独特的实践活动设计。教师在设 计活动教学环节时都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让他们通过思考、探究、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完成活动学习任务。每一位教师都注重对学习策略的指导,让孩子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学习。充分体现了活动课的特点,注重学习的过程性和实际效果。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师生间是在活动交流中进行教学的。师生在课堂中不再是原来传统教学中的传授者和接受者,而是学生在课堂中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些贯穿新理念的教学,无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的历史学习方法。比如:城北中学的张友华老师执教的《甲午风云忆旧》一课,把课堂活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持全班参与。紧紧围绕“讲述历史——展示素材——畅谈感想”三个环节,层层展开使学生在一个个活动中,读懂历史、探究历史、感悟历史。这种独具匠心的设计,思路新颖,内容清晰,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很好地激发了学生探索历史的兴趣。
参赛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深厚的学科功底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值得总结与学习。课堂教学立足活动课的特点,立足教材,跨越教材,跨越知识。每节活动课均精心设计整合大量资源巩固和强化活动课训练环节,方法灵活,素材鲜活,各具特色,整个活动设计以学生活动为的主体,紧紧把握“三环六部”的教学流程。绝大多数老师的课反映了历史活动课教学的新思想、新思路,影视欣赏、历史还原、情景模拟等多角度、多触角的历史素养感知,整合一体,回归到历史教学的真实面目。
教师语言有魅力
教师的课堂语言精练,富有感染力,语气亲切自然,教师情绪饱满、热情,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活动环境。学生在这 样的活动环境中思维开阔活跃,积极性和参与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气氛非常浓厚。比如锻炼老师课堂语言:“课堂大舞台,我来展风采”,“学会倾听,学会学习”。张友华老师在活动课中的“回顾历史”,结合中日甲午海战谈感想,学生都说出自己的誓言:落后就要挨打,勿忘国耻,努力学习等。还有青年老师们的语气亲切自然,面带微笑,富有激情。有的老师过渡语说得非常到位,使环节之间的衔接显得很流畅。
活动课也有美中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扩展与提升。正如熊主任点评道:教师的评价激励性为主,主体单一没及时纠正学生回答时不妥的地方。有的把活动课上成了复习课,没有突出活动课的特点。在今后教学中教师要做到的是“放手与放心”的问题,要把学生引导到自己感兴趣领域学到学生感兴趣的知识。也正如刘先品老师所说,教师教学就像放羊,要把学生赶到草源茂盛的地方,吃学生最喜欢吃的草,吃饱吃好。
总之,通过此次活动大赛,特别是观摩优秀教师选手精彩表演,我感觉到优秀教师的风采就是不同凡响。无论是在活动课堂上,还是在交流中,言谈举止、无不流露出名师风范,回味他们课堂上的精彩之处,的确值得我学习、反思。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以他们为榜样,不断的学习,反思和完善自身的教学。
第四篇:观摩中学物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有感
观摩中学物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有感
观摩中学物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有感
应工作室的要求,于4月12日-13日观摩了本次教学大赛,13位青年教师展示了风格各异的课堂教学。有的选手极具观赏性,特别是“道具”让人眼花缭乱,课堂成了舞台,令人赞叹,有的少年老成,有板有眼,面面俱到。由于个人喜好,我更注重细节与创新。
我就《大气压强》这节课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内功修炼
对教材的熟悉,对课标的理解,能从简单的物理现象揭示学生所不知的精彩,这是一个优秀物理教师必须具备的内功。《大气压强》是课标中的一个三级主题,要求“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单单从知识层面本节课要求难度不高,教材安排也是按照学生认知逻辑从“大气压的存在”到“大气压的测量”再到“大气压的应用”。我认为难度应该是“大气压的应用”。三位老师也许是比赛的原因,面面俱到,各种演示、各种探究,本人认为只需确定重难点,选择突破口即可。实验贵在精妙而不是多,一个经典的“覆杯实验”即可贯穿全课,设疑、导入、展开、释疑、延伸,环环相扣,水到渠成。
二、课程资源
本次大赛,教师应用资源相当丰富,可谓登峰造极,各种教具让人眼花缭乱,令人欣喜,但还是存在一些瑕疵,不注重课堂生成的资源,例如“覆杯实验”的失败,教师并没有好好利用,甚至没能解释清楚。
三、课堂管理
实验贵在精妙而不是多,刚才已经提到这一点,学生桌面上有许多实验器材,学生的专注力很容易被转移,好多学生都自己在摆弄,这也是我们物理教师面对的一个问题,需要教师的课堂管理,同时还得靠学生的自制力。否则效果恰得其反,玩得轰轰烈烈,课后啥都不知道。
四、科学素养
我个人认为眼花缭乱繁多的实验,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构建,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限,例如“覆杯实验”,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知道了大气压就会有疑问“特点?”,了解了特点就会想“多大?”,“怎么算?”,“不用水可以吗?”,“既然大气压存在,为什么没有感觉?”,“生活中应用大气压吗?”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我们会发现学生的问题就是学生思维的构建过程,优秀的学生会将这些问题联系成一部影片,基础较差的学生只能是片段。如果我们人为过多地参与,会导致更多的片段出现。
第五篇:观摩“初中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有感
观摩“初中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有感
此次参加远在举行的“初中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观摩研讨会,我颇受启发,下面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1.说明文和议论文教学应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不能过分关注其“工具性”而忽视其“人文性”。在教读说明文和议论文时,不能只拿丰富的文本内容来印证基本的常识,把知识和方法作为解读文本的归属,应该关注学生自己个人独特的体验,应重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解读,对文本的感悟。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熏陶。比如荆门市龙泉中学北校陈媛媛老师在教读《桥之美》一文时就很好地把说明文的知识与方法和对文本的解读以及学生情感熏陶,审美情趣地培养有机地联系到了一起。
2.语文教学不应有太多的预设,教师把一堂课的每一环节都设计的严丝合缝,让学生一步一步地往里面钻,这样就使得本来应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语文课堂变得僵硬了。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语文课堂上应多一些新的生成。对于新生成的东西作为语文教师要合理引导,灵便的处理,不应回避压制,这样才会营造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语文课堂。如咸宁市咸安大幕乡常收中学陈志华老师在教读《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时,就很好地关注了课堂生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本堂课激情四射。
3.一篇语文课文内容丰富,特色多多,但一堂课由于受时间的限制又不可能面面俱到,否则只会导致看似“滴水不漏”实则“颗粒无收”。语文教学应找到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来进行。如武昌水果湖第一中学涂爱萍老师在教读《巍巍中山陵》时就紧紧抓住“巍巍”来展开教学突出一是中山陵的建筑巍巍,二是孙中山的精神巍巍,既注重
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也注重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落实到位。
4.语文课堂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会学生学以致用。如襄樊市第三十五中学周晓岚老师在教读《生物入侵者》一文时,自己先引导学生分析一个方面,其余的让学生充当小老师引导其他同学解读分析,体现了老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