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苏省第十四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有感
江苏省第十四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有感
为进一步深化语文课程改革,促进教学研究,提高语文教学质量,2013年5月22-24日,由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江苏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主办,无锡市崇宁小学承办的江苏省小学语文第十四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在无锡市蓓蕾影院隆重举行,来自全省11个大市的14位青年教师带来了14堂精彩的课堂教学展示,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教学课堂的盛宴。
本次观摩活动中14位老师的课堂覆盖了小学低、中、高年级,老师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崭新的教法,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自然大方的教态,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以及变化多样的多媒体课件,让与会代表深切感悟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观摩活动接近尾声,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的各位专家对本次观摩活动进行了精辟、细致的点评。
1.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发生了变化。课标提出要关注学生的学,利用课文这个范本,引导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感悟语言。老师在教学中要和学生一起入情入境,内化、积累。比如朗读。老师指导少,学生读得时间少,过程性指导少,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养成的重要手段,比如默读。随堂十分钟写字要求,做得不够,要让孩子在课堂上写字。不要只热衷于讲文本,要重点,特别是低段教学要讲好识字、写字、朗读。老师的目标意识加强,年段目标要分清,低段要时刻把识字和写字作为重点教学目标。中高年级段课时目标,要弄清第一课时要讲基础,学好生字新词,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学好读通句子。通读课文一定要做好。
2.不同的文本应有不同的教学方式。
课标的目标要求难以得到很好的落实,不同的文本应有不同的教学方式。要多读多悟。如“孔子游春”,要通过朗读培养语文素养,有些文本是用来朗读的好范本,有些则不是,故事一类文本重点应该在于讲故事、复述故事。《最后的姿势》写人,应关注如何写人。《古诗》则要读出韵味。如:识字教学原则是反复。学习语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要把课文读薄,再把课文读厚,首先要知道文本传递的是什么信息,然后再延伸拓展。
3.拓展延伸,要多思考,必须是为了解决课文重难点的拓展。写话要考虑好写的时间,正常阅读过程中是否要停下来写?大篇幅的写话要不要在课堂上写。高难度的,长时间的写作是否有必要。要记住,写话不能冲淡阅读,不能代替阅读。
建议:
1.让儿童更像儿童。
儿童是用形象来思维的,是主导。生活在想象的世界,对活动的需要比对实物的需要更重要。《夹竹桃》反复朗读,多种形式。欣赏书法等活动方式,在欣赏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想象读“皮香肉嫩”等,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
2.让语文成为语文。
语文是字词篇,阅读教学要强调朗读品味,通过朗读来体现自己的理解,并不是都必须是问答形式。注意课堂时间安排。抓住根本,提高效率。
3.让启蒙回归启蒙
母语启蒙点燃热爱夯实基础,培养习惯。小语姓“小”,备课要从探究生字,汉字的魅力入手、以及文本重点字词入手。汉字教育非常重要。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加强字词教学,随文识字,强调在语言文字中讲识字。抓住课文关键字词,丰富文本。
第二篇:第十四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观摩活动学习汇报
这次活动全称叫:江苏省第14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主办单位:省中小学教研室和省教育学会小语会;承办单位:无锡市教科院和无锡市教育学会小语会;协办单位:无锡市崇安区教育局和江苏省无锡崇宁路实验小学。会场设在无锡市教育电视台蓓蕾剧院,5月22日下午开幕,24日中午落幕,来去有专车接送,结结实实做了一回封闭式管理学校的学生,对无锡的街景,只是透过大型旅游车的封闭车窗氧吧吸氧式地瞥上几眼,街上浓荫匝地,新旧建筑参差,古的白墙飞檐,古典气息;外的尖顶教堂,异域风情,掩映在参天的时尚的现代建筑群里,亦中亦外,亦今亦古,透出一股江南灵秀地的都市文化气息。
这次学习为时两天,一共聆听了14节课,以及开幕式和评课总结。满满当当,没有思考与反刍的机会,当回到家中,歇息后回顾来时路时,却朦朦胧胧,如月下赏发雕,如雾中玩街景,一切都看不真切了。为了能心安理得地完成宋主任交办的任务,让花出去的路费不白丢,只好勉为其难,凭记忆制作了一个演示文稿向大家汇报一下。
2013年5月22,江苏省第十四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相约无锡,在美丽的太湖之滨拉开帷幕。
一、简短的开幕式振奋人心
李亮老师主持开幕式,他说:“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江苏省第十四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这是小语界的盛会,是小语人的聚会,也是青年教师的大舞台!”
顾祖成先生致欢迎词,他热情洋溢地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无锡,他说此次活动是推动教学改革的盛会,是展示风采、深化改革、交流经验的平台,预祝活动更加精彩,更有成效。
袁浩先生发表热情诗意的讲话,他对2011版课标的精确解读,他希望教师的梦想与中国梦一起飞翔,他鼓励教师坚持语文课程改革,让真实、平实、灵动的课堂绽开七彩梦的花朵,让孩子们收获成功和快乐!
朱家珑先生致辞,江苏省第十四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是为青年教师专门设计的盛会,今天坐在台上的无锡市教育局局长李方华先生1990年一节展示课《散步》,李老师现场的背诵,让他至今难忘;李亮老师在省基本功大赛时的书法表演让多少专家评委赞不绝口。今天能登上这个舞台,就是一个新的里程碑!
收获:
一、注重写字的指导,落实好课堂10分钟写字目标。
本次活动最大的转变就是写字的指导精细化,不像以往热热闹闹的第二课时的品读,而是多数老师都选择了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几乎每节课都留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写字的教学指导。如宿迁市的魏斯化老师在执教《争论的故事》中对“聚”字的指导相当精细,首先引导学生读好聚,围绕生字进行组词,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字的间架结构,出示“聚”字的古体字让学生直接感受汉字的演变的同时更是对汉字的美感有了更直观与深切的体会。最后教师别处心裁的编出了一道写字顺口溜,然后学生在仿写,整个环节紧凑高效,妙趣横生,学生写起来也是兴趣盎然,完全符合低年段的教学要求。
二、关注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领悟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观摩活动中,很欣喜地看到老师们能从课文中引领学生提炼课文的表达方法,学习写作技巧。如无锡的张丽敏老师执教的《夹竹桃》一课,注重对季先生语言文字的品读与感悟,并且围绕作家卡片中的对季羡林的散文的语言风格“质朴而不适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这句话进行赏读,学生们在反复的诵读对季先生的语言风格的感悟就更加有形象饱满了。在整堂课结束后,又巧妙的推荐孩子们阅读季羡林的作品,有了文章学习吟咏,学生对季先生的作品充满了好奇与神往,相信这样的关注,这样细致,孩子读语言文字的更有感觉。
三、关注写法,写话指导精细到位。
教师在课堂中能留出一定动笔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写话,把自己的学习所得创造性地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如南通的蒋莉莉老师执教的《水》,在对文章雨中洗澡描写的赏读中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表达方式,从孩子们特有的动作、真切的感受方面体会雨中洗澡的快乐,从片段的描写方面感受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短句相接,明快的节奏。顺势引导学生进行写话练习:先说说生活中体验最深的一个场景对写话做好铺垫后就开始提出要求,学生体验深刻,表达精彩。从课堂上呈现的表达情况来看,学生的交流不是原来水平的简单重复,而是精彩纷呈。精彩的课堂发言,没有千人一面的简单描述,没有大同小异的模仿,而是学生调动自己心中的生活积累,大胆地展示自己的独特认识、独特感受的结果。如果我们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上经常进行读写结合的练习,学生的作文水平一定能有较大的提高。这样的指导,摸得着,看得见,是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思考:
一、关于识字写字。新课标明确指出,每节语文课要有随堂十分钟的书写训练。在这14节课中,老师们都有意识地进行识字写字训练,可专家们对每节课书写时间作了精确统计后发现,只有一位老师达到了十分钟。事实上,一线的老师都知道,真正要在课堂上落实十分钟绝非易事,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教学策略,而不同的课堂设计就要求有不同的“写”法。专家指出:备课从生字新词入手,了解汉字的魅力,加强随文识字。各年级语文教学一定要落实新课标要求,更多地、艺术性地为学生提供书写实践的机会,必须保证随堂十分钟的书写训练,尤其是低年段的语文教学,应该坚持以“识字写字”为教学重点。评议会上,关于把握“写”(随文练笔)的时机,专家们对在座的老师们提出了以下几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一、正常阅读过程中适不适合安排“写”?
二、阅读教学中,可不可以安排大篇幅的“写”?
三、阅读课堂上,能不能安排学生长时间的“写”?
四、安排高难度的“写”有没有意义?的确,写话不能冲淡阅读,更不能代替阅读。阅读如何与写作紧密结合?以上四个问题是我们日后语文教学中应该关注与研究的问题。
二、关于朗读。我们的语文课堂关注了朗读,可缺少了教师实实在在的朗读指导,因此学生的朗读只停留在学生个体原有的基础,只是学生原有朗读水平的展示,没有显著的提高。而朗读要紧跟不同年段的目标要求,保证时间的充裕,尤其要关注“默读”,它必须要能把最有价值的文字内容内化为言语实践和思维转换,意在真正提升语文素养。对于不同的文本,应该选择不同的朗读指导策略。如《孔子游春》,应该指导学生多读春景的美丽,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日月潭的传说》以讲故事的形式训练朗读会更有效,指导学生复述故事,引导学生绘声绘色、娓娓道来。《夹竹桃》月光下的幻想正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好范本。《古诗》的朗读就应该指导学生读出诗的意境。《问银河》的朗读应从仰望天空时看到那银色光带的美妙入手……家常语文课,就应该在朗读指导方面多花时间,更多地给予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读出体悟读出情感,方能有效地达成与文本的真情对话。
三、关于课时意识 一篇课文,我们通常会把它用两课时完成,而每课时的教学目标究竟是什么呢?在这次的观摩课上,有十节课是第一课时,四节课是第二课时。很多教师在第一课时中,就安排了大量的分析文本和拓展训练,这是我们在平时上课尤其是公开课上经常出现的现象。针对第一课时的分析与拓展,专家提醒我们要有强烈的课时意识,第一课时是“兜底工程”,就应该进行扎实有效的写字和朗读教学,从生字新词开始,逐步进行,确保把句子读好、把段落读好、把全文读好,第一课时,就是把握字、词、句、段、篇的课时。在《争论的故事》教学中,老师如行云流水一般,指导学生随文识字,整堂课以“煮”和“烤”两字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用“聚”的甲骨文写法教会学生识字记字写字的方法,读书过程也自然有效。
四、关于拓展延伸。所有的拓展训练都应该以原文本为基础,以帮助解决原文本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前提,是围绕原文本的教学给予学生的语言实践机会。不管是写话还是补充资料,都应反复考虑是否有助于解决文本的问题,不应该浪费课堂的宝贵时间去添加花哨而无意义的拓展,课堂时间更应该艺术地设计教学策略,更多地指导学生品读文章,以文本为载体,引导学会方法、合理想象。展示活动的最后,南京市教研员徐燕老师提出,“让儿童更像儿童”、“让语文成为语文”、“让启蒙回归启蒙”,这,应该是我们所有小学语文教师共同的育人梦想。语文课堂,需要“丰富的安静”,让孩子徜徉在中华民族的语言魅力中,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语文,会有更多姿多彩的滋味。
第三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语文)观摩有感
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观摩有感
近日,富宁县举行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我有幸到现场观摩,享受了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核心价值,重塑课堂教学美学观为主题的教学盛宴。我用心感受大赛的每一个细节,用笔记录下大赛的精彩之处,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一、体味导入之美
凡事都追求好的开端,课堂教学也不例外。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师实际和环境等因素,设计形式各异的课堂切入口,既能给学生耳濡目染的享受,又能激起学生跃跃欲试的冲动,更能交给学生自主学习的钥匙。总之,在短短的时间内,它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成为构建教师、学生、文本、环境四个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的开端。
如导入《伯牙绝弦》时,执教老师播放优美音乐,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中进入课题。如《金色的脚印》导入时,设题导入,“这是关于()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的教师以游戏的形式导入,带给了学生振奋的情绪,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参赛老师这份独特的教学设计、出色的教学机制、深情的叙述,以及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成功运用,赢得听课老师的啧啧称赞。
二、品读过程之美
学习是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过程,这过程洋溢着生命发展之美。因此,新型课堂美学观十分珍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发展过程,虽然这过程有些曲折,有所耽搁,有点费时,却是那种“顺风顺水”的课堂无法媲美的。
参赛的老师执教六年级年级课文《金色的脚印》,在集体交流“老狐狸为救小狐狸做了哪些事?”“正太郎和狐狸相处的过程中,哪些情境触动了你?”这个环节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己去到课文中去找答案的过程中就体会到了老狐狸对小狐狸的爱以及正太郎的善良跃然纸上。再通过学生的汇报,环环相扣,我们听课的的教师感受到了一次美好过程之旅。还有两位参赛教师共同教授二年级同一篇文章《神笔马良》,以触动学生感情为出发点而设置问题如出示小树在寒风中摇摆的图片还配上了音乐,“如果你手中就拥有这只神笔,你要给小树画什么?”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要画太阳,“为什么要给它画一个太阳”因为太阳可以给小树带来温暖、、、、、、做到引导到位,循循善诱。
三、感悟情感之美
参赛老师执教《穷人》时紧紧抓住“物质的贫穷与精神的贫穷”这微妙的联系,让孩子们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文中的桑娜与渔夫的精神品质,然后以“先抑后扬”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划句子→品词语→写感受”开展批注式自学,通过“读中感悟”,感受作者有情有义的语言文字,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写作特点。整节课张弛有度,收放自如,老师既注重教会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关注语言文字的运用,又注重引导学生品味情感,读出文字的韵味,如交流桑娜忐忑不安、渔夫沉默决定背后的担忧句子,用心体会桑娜和渔夫丰富的心里活动。体现出来渔夫和桑娜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品质。让学生领悟用词之美及人物的心灵之美。整节课师生互动融洽,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得到了评委的肯定,也赢得在场老师的阵阵掌声。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为期两天半的竞赛在我们大家意犹未尽中戛然而止,但参赛教师们的高湛的教学功底与多样的教学方式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中。此次大赛就如一篇篇优美的文章,令我流连忘返、沉醉其中。
第四篇:淮北市第十四届全国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有感
淮北市第十四届全国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有感 三月十一日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前往淮北,参加由淮北市教研室主办的第十四届全国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这次活动历时一天半,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教授作了题为《回顾与展望——对语文课改十年的反思》的报告。在聆听了崔峦教授的讲座后,让我明白现在进行课改,落实课标,不是一句虚无缥缈的口号,而更应该具体地体现在每一堂课中和教师的一言一行中。我们每一个语文工作者都应该是语文建设者,所以,我们的课堂中多一些本真,简简单单教语文,也许这才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王崧舟老师的同课异构《与象共舞》、于永正老师的《“番茄太阳”》、杭州盛新凤老师的《卢沟桥的狮子》、福建林莘老师的《凡卡》,淮北本土老师张文花和陈金龙分别上了《最大的“书”》和《作文指导:幸福是什么》。听了这些课,我深深地被专家们精妙的教学设计、精湛的教学技艺、超凡的教学功底以及他们渊博的知识所折服。也深刻感受到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任重而道远。下面就把我感触最深的几点记录下来,一是展现我内心受到的强烈冲击,二是与大家共享这次学习的收获。
1、在学生说和感悟的基础上,最终落实到写的部分:
盛新凤老师的《卢沟桥的狮子》这课要求改写或续写卢沟桥的狮子在“七七”事变的枪林弹雨中这一情境中的句子;于永正老师的《“番茄太阳”》这课把对“番茄太阳”的理解写在有关句子的旁边;林莘老师的《凡卡》这课设计续写故事的结局„„
2、特色的情境创设:
于永正老师的课如一位邻家爷爷听孩子说故事一般。让学生在变着法子的读中,在独具匠心的点拨下不断地深入,让上课学生越学越有收获,让听课老师越听越有味道。于永正老师用沙哑的声音介绍了作者卫宣利因为车祸导致双腿伤残的经历,淡淡几句,却让学生读出 “生活很艰难,心情灰暗无比。”背后的作者。在这个很多老师难以把控的环节,他轻轻一收,落在“孩子们,读书,一定要思考。”词语、朗读、批注、写作„„于大师的每一步都在教学生怎样学习。同时自己也去亲身示范。他的课让人感觉平和与宁静,朴素与自然。一种由内至外的自信与亲和,让我深深领略到大度从容、睿智风趣和注重细节的大智慧。让我明白了本色语文——“简约”而不简单。
王崧舟同课异构《与象共舞》,仅“在泰国”三个字五次分别不同的语
气去创设情境,让学生及学习了成语有体会了象与人的和谐。象与人跳舞的情境使课堂顿时活跃。“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派语文教学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林老师的课堂如一支交响乐,层次丰富,令人回味。以前在网上看过《凡
卡》这课的名师教学,无不围绕凡卡的“挨打”“挨饿”“挨困”进行重点讲解,让学生体会凡卡的悲惨,简化凡卡的童年和家乡的教学。但林莘老师的课,把二者并重,甚至更强调凡卡快乐的童年,就如她自己在课上强调的一个美学观念:把美与丑放在一起,美的会更美,丑的会更丑。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印象最深的是凡卡陪爷爷去森林砍圣诞树时,三个声音的教学,风的“喳喳”声,让学生模仿爷爷和凡卡的咳嗽声时,一个讨人喜欢,童真童趣的凡卡就这样诞生了。还有的是她把手伸进学生的后领里,学生笑着说:“哎呦,我的爷爷„„”孩子特有的调皮,带着的亲切感自然流露„„林莘老师的课堂的基调随时随地在变换着,学生的表情语调时而严肃、时而俏皮、时而幽默、时而沉
重。她的课堂随着文本时而平淡、时而哀伤、时而快乐、时而愤恨、时而幸福„„
她最大的魅力就是吸引听众。一堂原本沉重的《凡卡》,林老师上得却上的多
元化!
/以上就是我本次参加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后的一些所学、所想、所思。旨在在学习中反思自己,在反思中求进步。古话说得好:“学而无友,孤陋寡闻”,感谢学校给了我们青年教师不断自我学习的机会,我们定将观摩中学到的先进经验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在今后的工作与学习中将不断探索、钻研,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不断的完善自身、改造自己、创新工作、促进专业快速发展。
第五篇:观摩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有感
观摩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有感
湖北枣阳一实小 吴云岚
10月11日,我有幸观摩了湖北省第九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参赛老师们带来了力求体现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高质量的语文课。虽课型有别,风格各异,却是各有千秋,精彩纷呈,令听课者如饮甘霖,如沐春风。我学习后有这样的感受:
一、语文课要以读为主。在这次大赛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形式的读,不同层次的读,不同角度的读,教师引得巧妙,学生读得沉醉。但语文课只有“读”,没有“悟”,学生的读往往会溜于形式,而成为课堂最华丽的装点。这些课上,我们不仅看到声情并茂的“读”,还有潜心会文的“悟”。学生或“读”中“悟”,或“悟”中“读”,或“悟”后“读”,或别具声色的读,或静心潜思地悟。因为悟读交汇,学生的“读”因“悟”而更动人心弦,学生的“悟”因“读”而更启人心扉。以我最喜欢的课《枫桥夜泊》,也是本次比赛一等奖的课为例,这一特点尤为突出。在这首古诗的教学中,据我的不完全统计(因为我的记录有可能会疏漏)读诗多达15处之多:揭题之后,整体感知这首诗,就有连续4次的读,自由读――指名读(问学生感受到什么:凄凉)――师范读(并告诉学生读得好的原因在: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学生读出自己的感觉。然后,又安排学生边读边品味诗人的感受“愁”,体会诗人情感。接着在学生汇报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每悟出一种感受,就引导有感情朗读。比如“霜满天”读出清冷,“对愁眠”读出孤独,思乡不断的引导学生逐渐深入的朗读悟情,一次比一次打动人。并且教师在本诗教学中,巧妙的使这节课诗中有诗:诗中有古诗,诗中有新诗。一次次的引导学生读相关联的古诗,读根据诗境创作的新诗,让学生在读中悟,悟后读,悟读交汇,动人心弦,启人心扉,令人佩服。
二、语文课要以情动人。这些课还有这样的特点:教师以情启情,以情动情,以情激情,以情燃情。使整堂课情味盎然,情丝丛生。但只有“情”的激发,没有“理”的启迪,师生的“情”往往会失去依托。仅有情感的互相激荡,还有师生思想的互相碰撞,师生或披文入情,或辨析明理,或情动于中,或思发于言。因为情理交融,学生根据文本所悟出的情,自然升华为做人应该明的理。因为情理交融,学生的“情”因“理”而更撼人心魄,学生的“理”因情而更发人深省。
三、教育对语文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老师得把自己“~”成为一个造诣很深的语言艺术家,表演艺术家······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语文课堂不仅要体现与体音美科学等众多学科的横向的整合,还要引导学生通过一次的学习串起相关的语文内容纵向的整合。以达到温故而知新,或深化理解,感悟。如《枫桥夜泊》中,一个“霜”引出李白的《静夜思》,一个“客”想到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还有那感动人的新诗创作,令人佩服的朗诵······有这样整合的课堂,老师上一节课花费的心思可想而知。有这样精心准备的课,学生学习的效果自不必成问题。
四、注重方法的指导。教材的分类安排,习作的分类练习,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目的就是学以致用。前几年我看过一本书《本领的恐慌》提到“语文是什么?”的问题。“语文就是学习语言和作文”。我想还应该加上:进而学会做人。
当然,大赛的课毕竟有一些“秀’的成分。作为平时的教学,更多的要讲“实”:实用,实在。因此在教学实施环节中,我们的目标:教学过程要朴实;教学环节合理、简化;教学手段简便、实用。通过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达到真、纯、实、活的教学境界;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