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伤寒论的题库~

时间:2019-05-12 00:31: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传说中伤寒论的题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传说中伤寒论的题库~》。

第一篇:传说中伤寒论的题库~

传说中伤寒论的题库~

(仅供参考~

作者:占卜先生)简答题

1.简述六经病各自的治法及代表方剂:

太阳病解肌发汗,用麻黄汤或桂枝汤;阳明病清热泻下,用白虎汤或承气汤;少阳病和解少阳,用小柴胡汤;太阴病温中散寒,用理中丸;少阴病回阳救逆,用四逆汤;厥阴病清上温下,用乌梅丸。2.如何理解太阳病提纲证:

太阳病提纲即原文第一条“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外邪袭表,正气抗邪,正邪相争与表,气血浮胜于外,故脉浮;太阳受邪,经气运行不利,故头项强痛;风寒束表,卫阳被遏,不能温分肉,故恶寒。以上脉证反映了外邪袭表,营卫失和,正邪相争于表的病理机转,为太阳病的主要脉证,也是表证共有的症状。3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的辨别要点是什么?简述病机:

鉴别要点在于汗出和无汗,脉浮紧和浮缓。二者虽均为风寒袭表所致,但太阳中风证的病机为卫阳不固,营不内守,故见汗出,汗出后营阴内弱,故脉搏宽缓而呈浮缓之象;太阳伤寒证的病机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故见无汗与脉浮紧。4桂枝汤正本有汗出,为何还用发汗之法?:

桂枝汤证出现的“汗出”是营卫不和的表现,为病汗;而服桂枝汤后的汗出属于药汗。因桂枝汤不仅可解肌祛风,而且还可以调和营卫,滋阴和阳,用其发汗可使营卫相和,病汗自止,故桂枝汤证虽见汗出,仍宜用桂枝汤微发其汗,通过发汗达到止汗的目的。

5“荣弱卫强”的涵义是什么?:

即营弱卫强,是对太阳中风证病机的反复说明。所谓卫强,并非生理情况下的卫气强盛,而是指风寒袭表,卫气浮胜于外,与邪交争而成发热的亢奋现象;所谓营弱,也不是营阴真的虚弱,而是由于卫气失其正常的固外开合之职,营阴不能内守而汗出,与卫强相比,呈现相对不足的状态。6“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的机制是什么? 太阳中风证,服桂枝汤后,病证未解,反增烦闷不舒,此非变证,乃因邪气较重,服桂枝汤后正气得药力之助,欲驱邪外出,但力尚不足,正邪相争,邪郁不解所致,为太阳中风较重型。治法宜先刺风池、风府,疏通经络以泄邪,然后再服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针药并用,以增祛邪之力。7简述桂枝汤煎服法及其临床意义:

温服,服后须臾啜热稀粥,益胃气,助药力,资汗源;②温覆取微汗,以防伤阳损阴;③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以免过剂伤正;④若一服无汗,可再服。仍无汗,可缩短服药间隔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⑤病重者,昼夜给药,24小时密切观察,病不解,可服至二三剂;⑥忌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以防损伤胃气,降低抗病能力,并影响药物的吸收

8桂枝加附子汤证是阳虚阴亏,为何治疗时只加扶阳的附子而不用养阴药? 桂枝加附子汤证的病机是过汗伤阳而致阳虚漏汗,由于漏汗不止而阴液损伤。由此可见,其重点在于阳虚不固。因此,其治法当以扶阳固表为急务。扶阳即可固表,固表即可敛汗,敛汗即可摄阴。且阳生则阴长,阳气恢复,气化功能正常,阴液自能再生。此外,桂枝汤中本有芍药、甘草、大枣等,可起酸甘化阴之效,所以治用桂枝汤加附子而不必加养阴药 9何为“麻黄八症”:

亦称“伤寒八症”,是指太阳伤寒表实证的八个症状,包括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喘。10简述葛根汤证和麻黄汤证的区别

两者皆为风寒束表,卫闭营郁之伤寒表实证,症侯相似,但又有所不同:麻黄汤证为风寒外束,肺气不宣,故证见表实而喘,虽有头项强痛而无项背强几几:葛根汤证为风寒外束,经气不利,故见表实证兼项背强几几而无喘

11葛根汤证与桂枝加葛根汤证有何异同?两者皆为太阳病兼项背强几几,不同的是:桂枝加葛根汤证为表虚证兼经腧不利,故见“汗出恶风”;葛根汤证为伤寒表实证兼经腧不利,故见“无汗恶风”:汗出与否是两者的鉴别要点。12如何理解小青龙汤证的“不渴”,“或渴”和“服汤已渴”

小青龙汤证为表寒里饮证,因水饮内停,故多不渴:但饮停不化,津不上承,也可出现渴。服药后由不渴转为渴,是寒饮得以温化,温解之余,津液一时不足所致。此时可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水津布则愈。此处的渴与不渴反映了《伤寒论》的变法思维。

13为何表虚证兼项背强几几用桂枝加葛根,而表实证兼项背强几几却不用麻黄汤加葛根

因表实证兼项背强几几为风寒之邪阻滞太阳经腧,使津液不能濡养经脉所致,如用峻汗的麻黄汤加葛根发汗,恐其过汗伤正损伤津液,难以达到升津液,濡润经脉之目的。葛根汤是由桂枝汤加麻黄、葛根而成。这样既能收发汗升津之效,又无过汗之虞。且方中之芍药、甘草、大枣酸甘化阴,既可缓筋脉之急,又为津;液升发之源。

15简述大青龙汤证和桂枝二越婢一汤证有何异同

大青龙汤证和桂枝二越婢一汤证均为外感风寒,内有郁热,表里俱实之证。但大青龙汤证表寒里热证重,表现为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故方中发汗解表之麻桂和清泄里热之石膏用量较大,较之桂二越一汤,少一味益阴的芍药,多一味宣肺降气的杏仁,其发汗解表,内清郁热之功效强,而桂二越一汤证表寒里热证轻,表现为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微见烦,渴,故治法宜小发其汗,兼清郁热。

16何谓坏病,其治疗原则是什么

坏病即变证,指因误治使原发病出现反常变化,无六经病临床特征的病证。由于坏病证候复杂,其证有寒热虚实之分,所以变证难以预料,所用何方,亦无成法可遵。因此《伤寒论》原文第16条提出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治疗原则。这一原则的内涵就是辨证论治。17栀子豉汤主治哪些症候?怎样理解“虚烦”?

栀子豉汤主治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恼,反复颠倒,烦热,胸中滞,身热不去,心中结痛等症。此处虚烦指心烦由无形邪热内扰胸膈所至,非指虚证。18简述麻杏甘石汤的证治

麻杏甘石汤证以喘,发热,汗出,口渴,苔黄﹑脉数为证候特点,病机为邪热壅肺,肺失宣肃,治宜清宣肺热,方用麻杏甘石汤。方中麻黄宣肺定喘;石膏用量倍于麻黄清泻肺热,两者寒热相制为用,宣肺平喘而不温燥,清泻肺热而不凉滞;杏仁宣降肺气,协同麻黄平喘;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共奏清热宣肺平喘之效。

19桂枝甘草汤证的病机和辩证要点是什么

病机为心阳不足,心失所养;辩证要点为心下悸,欲得按。20小建中汤证的症候、病机及方药是什么? 小建中汤的证候是心中悸而烦,腹中痛,喜温喜按,或伴轻微的恶寒发热等。其病机是中焦虚寒,气血不足,复被邪扰。组成为:桂枝,甘草,大枣,芍药,生姜,饴糖。

21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的症候、病机是什么?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的证候是腹胀满。其病机是脾气虚弱,运化失健,气机阻滞。

22干姜附子汤证的症候及病机是什么?

干姜附子汤证的症候是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其病机是:阳气暴虚,阴寒内盛。23茯苓四逆汤证的病机、辨证要点及方药组成是什么? .茯苓四逆汤证之病机是少阴阳虚,阴液不继。辨证要点是烦躁,肢厥,脉微细。方药组成是:茯苓、人参、附子、甘草、干姜。24炙甘草汤证的症候、病机及方药组成是什么? 其症候是脉结代,心动悸。病机是心阴阳两虚。方药组成是甘草、生姜、人参、生地黄、桂枝、阿胶、麦门冬、麻仁、大枣。25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的病机及辨证要点是什么? 其病机是脾虚水停,水气上冲。辨证要点是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心悸头眩,脉沉紧。

26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的病机及辨证要点是什么

?病机是心阳不足,下焦寒饮欲逆。辨证要点是脐下悸,欲作奔豚,小便不利。27何为水逆证,其产生的病机是什么,如何治疗?

水逆是水邪停蓄于膀胱,气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饮,饮入即吐的一种症状,是蓄水重证的表现。其病机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水邪至下向上逆于胃,胃失和降,随入随吐,故出现水入即吐。治法:通阳化气行水,外散风寒。方药:五苓散。方用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28简述太阳蓄水证与太阳蓄血证的区别

太阳蓄水与太阳蓄血证皆为太阳表邪不解,而随经入里。其病位均在下焦,主证均可见少腹急结。不同点在于:太阳蓄水证为邪气与水结在膀胱气分,影响了膀胱的气化功能,故见小便不利;太阳蓄血证为邪热与血结于下焦血分,热与血结,故见神志方面的主证,如其人如狂或其人发狂,因邪结于血分,不关气分,故小便多自利。由此可见两者的鉴别要点为:小便利与不利,有无神志症状。29抵当汤与抵当丸两者用药相同,如何区别使用?

抵当汤与抵当丸两者用药相同,但用量与剂型却不同,故主治证也不同。抵当汤用量大而且为汤剂,故其药力峻猛,取效迅速,用于治疗蓄血之重证且病势较急,临床可见其人发狂,少腹硬满,身黄,脉沉结或沉微。而抵当丸方中水蛭、虻虫用量减少三分之一,且改汤剂为丸剂,使攻逐瘀血力量缓和,用于治疗蓄血重证,但病势较缓者。

30何为结胸?试述病机和分类

。结胸证以胸胁脘腹硬满疼痛拒按为主证的疾病。其病机为无形之热邪或寒邪内陷,与有形之痰水结于胸胁脘腹。结胸证可分为热邪与痰水相结的热实结胸与寒邪与痰水相结的寒实结胸。同属热实结胸,又可分为大结胸病和小结胸病。同属大结胸病,又可分为大陷胸汤证和大陷胸丸证。

如何区别结胸和痞证结胸证与痞证的相同之处在于两者病变部位相近,均以心下为主。但两者病机、主证、治法等却大不相同。结胸证的病机为寒邪或热邪与有形痰水结于心下胸胁,病性属实。其主证以心下胸胁硬满疼痛为特点,治宜攻逐破结。痞证为无形邪气壅塞于心下,使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气机壅塞而成。病性或热或寒或寒热错杂,或实或虚实互见。主证以心下痞,按之濡,不硬不痛为证候特点。治以和胃消痞为主。

31热痞兼表阳虚证应如何论治?其煎服法有何特点,为什么?

热痞证兼表阳虚主治热痞证之心下痞,按之濡,关脉浮的基础上兼见恶寒,汗出等阳虚之证。其病机为热壅气滞,表阳不固。治以泻热消痞,扶阳固表。方用附子泻心汤。药用大黄、黄连、黄芩用麻沸汤浸渍少顷取汁,取其气之轻扬以清上部之邪热;附子另煎取汁,扶阳固表。两者寒热异气,生熟异性,药虽同行,但各司其职,共奏消痞固表之功。32葛根汤可用治哪些病证?为什么?

葛根汤由桂枝汤加葛根、麻黄组成。本方既可主治太阳伤寒兼项背强几几证,又可主治太阳阳明合病的下利证。兼证虽有所异,而主证为太阳伤寒的机制相同。因为葛根一味,既可解表,又能生津舒经,还可升阳止利,故可异病同治 33黄芩汤主治何证,其病机,治法是什么?

黄芩汤主治太阳与少阳合病的下利证。下利的病机为少阳邪热下迫大肠,疏泄不利,气机不畅其下利必有肛门灼热,腹痛,甚则里急后重;少阳之邪不解,则症见口苦、咽干、目眩等。其病机为少阳邪热,内迫阳明。故治用黄芩汤,清少阳之热,坚阴止利。方中黄芩苦寒,清解少阳邪热,治肠澼下利;芍药酸寒,泄热敛阴,缓急止痛;甘草、大枣益气和中。后世称本方为“万世治痢之祖” 34比较葛根汤证与葛根芩连汤证的证治有何异同?

葛根汤证与葛根芩连汤证皆有下利之症。区别在于:葛根汤证表证突出,其病机为太阳表邪,内迫大肠,故以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为证候特点。因里无热邪,故见舌淡,溲清,排泄物臭秽不甚,无肛门灼热等症状。治用葛根汤解表升阳止利。葛根芩连汤证里证突出,其病机为表邪内陷,热迫肠腑,故有发热、喘而汗出以及口苦、苔黄、溲赤、肛门灼热、利下臭秽等里热见证,治用葛根芩连汤,清热解表止利 35简述阳明病的成因

阳明病成因主要有二:一为邪由他经传来,如太阳病失治误治,或少阳病误治,以致津伤化燥,邪传阳明(第179条、第181条、第183条);也有太阴病脏邪还腑,由阴转阳,见大便硬结而成阳明病者(第187条)。二为本经直接感受外邪,邪气循经入里,进而化热伤津.化燥成实而成阳明病者,即第179条所谓“正阳阳明”。

36何谓阳明病外证?其病机如何?

阳明病外证,即阳明里热实证反映于外的证候,其表现有: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里热炽盛,蒸腾于外,则见身热;里热蒸腾,迫津外泄,则见汗自出;表邪已解,故不恶寒;里热亢盛,故反恶热。此皆阳明里热实证之外候,为阳明热证与实证所共有,也是阳明病的辨证要点。37实证腹满的特征,病机是什么?

腹满一证有实虚之分,除结合临床病情辨别虚实外,就腹满本身的特征也有一定的区别。论中第255条提出“腹满不减,减不足言”,指出实证腹满的特征。由于有形之邪积滞阻结,如虫积阻滞,食积内停,燥实内结等,皆可导致腹气阻滞不通,证见腹部持续胀满,无有减轻之时,虽减也微不足道。38少阳病有何治疗禁忌?误治后有何变化?

少阳病为半表半里之热证,其治疗当以小柴胡汤和解为主。因其不属表证,故禁用汗法;并非里实,故禁用攻下;又非胸膈实邪阻滞,故禁用吐法。264,265条就明示少阳病禁用汗吐下。若少阳病误用汗吐下之法,势必耗伤气血,以致心失所养,胆气虚损,而出现心悸烦惊等变证。若误发少阳之汗,则可致热邪加重,津伤化燥,燥热入于阳明,上扰于心则可出现谵语。39三阳病均有发热,简述各自的特点及机制。

太阳之发热,为发热恶寒并见,其病机为风寒袭表,正邪交争于体表所致。阳明病之发热,表现为身热而不恶寒,为病邪入里,里热炽盛,蒸腾于外所致。少阳病表现为寒热往来,为邪入半表半里,枢机不利,正邪交争,正盛则热,邪盛则寒。

40少阳兼太阳表证的主证,病机,治法,方药是什么?

第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本条之发热恶寒,支节烦疼,是太阳表邪未解;微呕,心下支结,乃少阳半表半里之证,故证属少阳病兼太阳表证。治以和解少阳,兼以解表之法。方用柴胡桂枝汤,本方为小柴胡汤,桂枝汤各半合剂而成。以小柴胡和解少阳,以桂枝汤解太阳之表。

41简述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药物组成及配伍意义。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由小柴胡汤去甘草,加桂枝,茯苓,大黄,龙骨,牡蛎,铅丹而成。因邪入少阳,故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宣畅枢机,扶正祛邪。加桂枝通达郁阳;加大黄泄热和胃;加龙骨,牡蛎,铅丹重镇安神;加茯苓淡渗利水,宁心安神;去炙甘草以免甘缓留邪。诸药合用,寒温并用,攻补兼施,安内解外,使表里错杂之邪得以速解。42太阴病为什么“宜服四逆辈”?

因太阴病属脾虚有寒,所以在治法上应以温补为主,而四逆辈总属温补之剂,故云“宜服四逆辈”。“宜服”示人有斟酌之意。然太阴病本属中焦虚寒,何以宜服四逆辈?四逆辈者,乃指理中汤,四逆汤一类方剂。太阴病宜服四逆辈,是示人灵活变化之机。若仅属中焦虚寒而下利者,可与理中汤(丸),以温中健脾;若寒湿较甚,脾损及肾者,则宜服四逆汤,以补火生土。可见临证治病,全在灵活变通,不可拘执。

43何谓戴阳证?病机,主症,治疗如何?

戴阳证是指体内阴寒内盛,下元虚衰,真阳上浮而导致的内真寒上假热的证候。本证的主要特点是在阳衰阴盛证吐利、肢厥等症的基础上,又出现面赤如妆,游移不定或咽痛等表现。治疗宜破阴回阳,宣通上下,方用白通汤;若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为阳亡阴竭,虚阳上越之证,宜用白通加猪胆汁汤,引阳入阴,破阴回阳,宣通上下。

44黄连阿胶汤证与栀子豉汤证如何鉴别?

两证皆有心烦不得眠的主症,但病理机制不同。黄连阿胶汤证为阴虚火旺,心肾不交,正虚邪实之证,多伴见五心烦热、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治以滋阴清热,交通心肾之法。栀子豉汤证为无形邪热留扰胸膈,性质属热、属实,无阴虚病变,以心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侬、胸中窒、心中结痛、舌苔黄白相间等为证候特点,治宜清宣郁热,解郁除烦。45如何区别少阴病太少两感证与阴盛格阳证的发热?

少阴病太少两感证与少阴病阴盛格阳证均可见发热,但其病机与治法截然不同,应当进行鉴别。太少两感证之发热为风寒束表,正邪相争所致,属表证。故其发热为全身发热,遍及手足,且与恶寒并见,其脉虽沉而不弱。阴盛格阳证之发热乃阴盛于内,格阳于外的真寒假热,属里证。其虽有发热,但手足厥逆,并伴见下利清谷之症,其脉微而欲绝。

46用条文回答并简要分析厥阴病提纲证。

厥阴病提纲证即“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厥阴属肝,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参与脾胃运化,邪入厥阴,一方面气郁化火犯胃而为上热,呈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一方面气逆伐脾而为下寒,呈饥不欲食,有蛔则吐蛔。正确治疗应为清上温下,若误用苦寒攻下,则下寒更重,下利不止。

47简述当归四逆汤证和通脉四逆汤证的辩证要点及异同点。

当归四逆汤证是厥阴病血虚寒凝厥证,通脉四逆汤证是少阴病阳衰阴盛虚阳外越证,相同点是两者均属虚寒证,病症上均有手足厥冷。不同处在于:当归四逆汤证的病机关键为血虚寒凝经脉,辨证要点是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治宜养血通脉,温经散寒;通脉四逆汤病机关键为肾阳虚阴寒内盛,格阳于外,辨证要点是手足厥冷,脉微欲绝,面红如妆,治宜破阴回阳,通达内外。论述题

1如何理解太阳伤寒证脉证提纲:

太阳伤寒脉证提纲即第3条所论述脉证。原文冠以“太阳病”当包括第1条“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在此基础上,又出现或已发热,或未发热,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是为太阳伤寒证。“或以发热,或未发热”是指,发热有迟早之分。“已发热”是风寒袭表,卫阳能及时达表抗邪,故起病即见发热;“未发热”是感受风寒较重,卫阳郁闭较甚,未能及时达表抗邪,故发热较迟。然外邪袭表,卫气终究要达表与邪相争,故发热为必见证,只是时间早晚不同。“必恶寒”是强调恶寒必定先见,为寒邪束表,卫阳被遏,失其温煦所致。又由于风寒束表,不仅卫阳被遏,而且营阴郁滞,太阳经气运行不利,故见周身疼痛。表气郁闭,影响里气不和,胃失和降则出现呕逆。“脉阴阳俱紧”指寸关尺三部脉俱见浮紧之象。浮为正邪相争于表,紧乃卫闭营郁,气血运行不利所致。以上脉证反映了太阳伤寒证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的病机特点。本条虽未言汗之有无,但根据太阳伤寒证卫闭营郁的病机特点及此后35条之论,当有无汗一症。2桂枝加附子汤主治何证?试述其证候,病机,治法,方义。

桂枝加附子汤主治太阳中风兼阳虚漏汗证。其证候表现为漏汗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由于过汗伤阳,肌表失固,营阴随之外泄,故漏汗不止;“其人恶风”一则为表邪未解(同时有头痛,发热等证),再则为过汗伤阳,腠理不固,不耐风袭之故;阳虚气化无力,加之汗多津亏,化源不足,故小便少而不畅;四肢为诸阳之本,今阳虚不能温煦,阴虚失于濡养,故见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本证的病机为发汗太过,阳虚不固,阴亦不足,同时表证未解。治法当扶阳解表,方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加附子温经复阳,固表止汗。3试述大青龙汤证的证候,病机,治法,方药及配伍意义:

大青龙汤证的主要证候为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其中不汗出而烦躁为辨证要点。由于伤寒表实不得汗解,阳郁不得宣泄,进而化热,郁热内扰则生烦躁。即烦躁源于内热,内热源于表闭阳郁,阳郁则源于无汗。其总的病机为风寒外束,内有郁热,故其治法为外散风寒,内清里热。方用大青龙汤。方中重用麻黄,并佐以桂枝、生姜辛温发汗,外散风寒;石膏辛寒清热,以除烦躁;炙甘草、大枣和中以资汗源。诸药合用,既能发汗解表,又可清热除烦,为表里双解之剂。

试述小青龙汤证的证候,病机,治法,方药及配伍意义:小青龙汤证的主要证候为发热恶寒,无汗,干呕,咳喘,脉浮紧。病机为外感风寒,内挟水饮。治宜辛温解表,温化水饮。方用小青龙汤。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又兼能利水,再配以桂枝更增解表通阳散寒之力;细辛、干姜温化寒饮;半夏降逆止呕。与干姜相伍,又可温化中焦水寒之邪,以上诸药皆为辛温之品,恐其辛散太过,故加两味酸敛之品: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酸敛止咳.且与桂枝相伍,调和营卫。另加炙甘草调药和中。诸药合用可奏外散风寒,内竭水饮之功。4试述大,小青龙汤证的异同:

大青龙汤证、小青龙汤证均为表里同病,且表病均属风寒束表,卫闭营郁的伤寒表实证,故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为两者所共有,在治法上两者都是表里双解.以辛温发汗解表为主。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里证的不同:大青龙汤证之里证为阳热内郁,故以烦躁为主证.治疗上要兼清里热;小青龙汤证为里证为水饮内停,故以咳喘干呕为主症,治疗上兼以温化水饮。

麻杏甘石汤与葛根芩连汤证的证候,病机,治法,方药有何异同? 麻杏石甘汤证与葛根芩连汤证在证候表现上均有喘而汗出,在病机上均为里热,在治法上均有清里热,在方药上,均有宣散和清热之品是其同。但二证有质的区别,主要体现在:麻杏石甘汤证主要以喘为主证,其病机为邪热壅肺、肺失宜降所致,故治当清热宣肺为法,方以麻黄配石膏清中有宣,透中有清,配杏仁以加强降气平喘之效,以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全方重在宣肺清热,降逆平喘,葛根芩连汤证主要以下利为主,其主机为热迫大肠,传导失职所致,兼有表邪不解,故其治清热止利为主,兼以解表,方以黄芩、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止利为主,配葛根发表透邪,升清止利,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全方重在清热止利,坚阴厚肠,兼以解表。

麻杏甘石汤与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有何区别? 麻杏石甘汤证与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亦均有咳喘、汗出、发热之表现,但二证有本质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以表证为主,咳喘为次,其发热、汗出,为太阳表邪不解,营卫不和所致,必兼恶风寒,头痛等,故其治主以桂枝汤,意在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加入厚朴杏子,以降气平喘,该证属风寒而无邪热。麻杏石甘汤证以咳喘为主,证属邪热壅肺,而非寒证,其发热、汗出为里热外扬,迫津外泄所致,其证已悉入在里,故无恶寒,其治以清宣肺部郁热为主,故用麻黄石膏为主药,里热清,肺气畅则诸证自解也。

5苓桂术甘汤证与真武汤证均有头眩,如何鉴别?

其鉴别点在于:苓桂术甘汤证之发生,是由于邪在太阳,治当汗解,而反用吐下之法,损伤脾胃之阳,脾运失职,水饮内停,而阳虚不能升清于上,则清窍反被上冲之水气所蒙,故起则头眩;而真武汤证则是由于太阳病汗不如法,表证虽解,而少阴阳气大伤,肾阳一虚,不能制水,水气泛滥上下内外,若清阳不升,清窍反被上逆之水气所蒙,故头眩。因此两证均为水气为病,都可致头眩,但一病在脾,一病在肾。故脾虚停水常伴见心下逆满,气上冲心,不思饮食,脉沉紧脉症,而肾阳虚水泛则常伴有畏寒肢冷、心悸等症,故治疗上前者应温阳健脾为主,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后者以温肾利水为主,用真武汤。

简述心阳虚的类型,治法及代表方药。①心阳虚心悸证:发汗过多,其人叉手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其治法是温通心阳。方用桂枝甘草汤(桂枝、炙甘草)。②心阳虚烦躁证: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其治法是温通心阳,潜镇安神。方药为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炙甘草、龙骨、牡蛎)。③心阳虚惊狂证:惊狂,卧起不安者。其治法是温通心阳,潜镇安神,兼以涤痰。方药为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牡蛎、蜀漆、龙骨)。④心阳虚奔豚证:气从少腹上冲心。其治法是温通心阳,平冲降逆。方药为桂枝加桂汤(桂枝、芍药、生姜、炙甘草、大枣)。⑤4阳虚欲作奔豚证:其人心下悸,欲作奔豚。其治法是温通心阳,化气利水。方药为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

五苓散主治何证?其主证,病机,治法,方药是什么?五苓散主治太阳蓄水证。太阳表邪循经入腑,影响膀胱的气化功能,水液内停,故小便不利;水蓄于内,阳气不能化气升津故口渴喜饮;表证不除,正邪相争,故可见微热、脉浮或浮数;若汗出过多,伤及胃中津液,出现烦躁不眠,口渴欲饮等病证;蓄水重证水邪至下向上逆于胃,胃失和降,随入随吐,故出现水入即吐的表现。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有表证未除。治法:通阳化气行水,外散风寒。方药:五苓散。方用猪苓、茯苓、泽泻,导水下行,通利小便;白术健脾气,助脾运湿;桂枝通阳化气行水,兼解表。本方用作散剂,取其发散之意,服药期多饮暖水以助药力。6如何治疗蓄血证?

蓄血证可用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治疗。三者虽都可治疗蓄血证,但病情有轻重之分,病势有缓急之异,具体鉴别如下:桃核承气汤证为邪热与瘀血初结,血结不坚不深,病证尚浅,所以其主证以其人如狂、少腹急结、小便自利为特点,且有“血自下,下者愈”的转归。若表证已解,血不自下,治以泻下瘀热。方用桃核承气汤。方中桃仁活血化瘀;桂枝通经活血,以助桃仁;大黄清泻热邪,祛瘀生新;芒硝软坚散结;炙甘草调和诸药。抵当汤证为邪热与瘀血久结,血结较深,病势较急,病情较重,其主证见其人发狂、少腹硬满、脉沉而微或沉结,治以破瘀泻热。方药:抵当汤。方中大黄泻热逐瘀;桃仁活血化瘀以滑利;水蛭、虻虫破瘀积恶血。抵当丸证为瘀热内结,病势较缓,故主证仅见少腹满,小便自利。治以泻热逐瘀,峻药缓图。方药:抵当丸。药物组成与抵当汤完全相同,水蛭、虻虫用量减少,桃仁用量加重,改汤剂为丸剂,并以水煮丸,使攻逐瘀血力量缓和,药力轻缓而绵长。7热实结胸三方如何鉴别使用。

热实结胸三方指大陷胸汤证、大陷胸丸证、小陷胸汤证。大陷胸汤证为热邪与水饮结于胸胁脘腹,病变范围广,结深热重,其证以胸胁心下乃至少腹硬满痛不可接近,但头汗出,脉沉紧为特点。治以大陷胸汤,泻热逐水破结。方中甘遂泻水逐饮;大黄、芒硝泻热散结。大陷胸丸证为邪热与水饮相结于胸膈,病位偏上。其临床表现除具有结胸证的基本特征外,还可见“项亦强,如柔痉状”之水热互结病位偏上使颈项部经气运行受阻,津液不布,经脉失养为特点的证候。治之仍要泻热逐水破结,然其病位偏上,故取其峻药缓攻法,方用大陷胸丸。方中大黄、芒硝泻热破结;甘遂攻逐水饮;葶苈子、杏仁泻肺行水,通利肺气。小陷胸汤证为痰热结于心下,其病变范围小,程度轻,故.证候特点为“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治以清热化痰开结,方用小陷胸汤。方中黄连清泻心下之热结;半夏化痰涤饮,消痞散结;瓜蒌实助黄连清热泻火,助半夏化痰开结,又能润便导下。

8热痞证包括哪两个方证,两者有何异同?

热痞证包括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和附子泻心汤证。两者虽同属热痞,但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病机仅为胃热气滞,其主证是心下痞,按之濡,关脉浮与里热证如心烦、口渴、小便黄赤等。治以泻热消痞。方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方中大黄泻热和胃,黄连泻心胃之火,黄芩泻中焦实火。并用麻沸汤渍,取其气之轻扬。以清上部无形之热。与之相比,附子泻心汤病机为胃热气滞,兼有卫阳不固。主证除热痞之心下痞,按之濡,心烦口渴等证外又见卫阳不固之恶寒汗出。治以泻热消痞,扶阳固表。方用附子泻心汤。方中大黄黄连黄芩以沸水浸渍少顷,取其气以清上部之邪热,附子别煮取汁以扶阳固表 9寒热错杂痞三证如何鉴别

寒热错杂痞包括半夏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三者病机、主证、治法、方药大致相同。病机均为寒热错杂,脾胃不和,升降失常,气机壅滞;主证皆可见心下痞,呕吐,肠鸣,下利等;治疗均以辛开苦降,寒温并用,攻补兼施,升降并调之法,在药物的使用上均用半夏、干姜辛温宣开,温中焦之寒:黄芩、黄连苦寒泻降,清中焦之热;人参大枣炙甘草甘温补中,补益脾胃。三方皆去滓再煎,使药性合和,共奏和解之功。三者的主要区别为:半夏泻心汤以胃气上逆为特点,其主证为呕吐,故方中以半夏为君化痰降逆止呕。生姜泻心汤证兼有水食停滞,其主证以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为其特点,治以生姜泻心汤,消食和胃,散水消痞,方药用半夏泻心汤加生姜四两为君,减干姜用量,意在宣散水气,和胃降逆。甘草泻心汤证,脾胃虚弱较重,主证见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干呕,心烦不安为主,故于半夏泻心汤增加炙甘草至四两为宜,重在补中和胃。10白虎汤证与白虎加参汤证之异同? 白虎汤证与白虎加人参汤证都是阳明燥热证,病机为燥热之邪炽盛,症均见发热,汗出口渴,脉洪大,治法同用辛寒清热,此为两者之同。二者之异的关键在于津气损伤的程度有别。白虎汤证病机重点是热炽,气津损伤尚不明显,因此,口虽渴而未至于大烦渴不解欲饮水数升的程度。治法也只需辛寒清热,只要燥热得清,气津即可自行恢复。白虎加人参汤,病机是热盛与津伤并重,症见时时恶风和背微恶寒,口大烦渴不解,欲饮水数升等。治法当辛寒清热与益气生津并用,方能清燥热,复气津。

11比较猪苓汤证与五苓散证的证治异同?

猪苓汤证与五苓散证皆属下焦水停证,均有气化不利,水饮内停的病机,且证候表现皆有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的特点,治法上均以利水为主,均用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水。所不同的是,猪苓汤证是阳明病下后,津伤而邪热未去,水热互结于下焦,其证性质属热,阴液不足。其脉浮发热是里热;口渴为津伤、水蓄;且有不恶寒、舌红少苔等见症,治宜清热利水育阴,方中用滑石阿胶清热滋阴,而不用温热的桂枝、白术。五苓散证为太阳表邪未解,随经入里,膀胱气化不利,水寒互结于下焦,其证性质属寒,里无热邪。其脉浮发热是表证;口渴是水蓄而津不上承;且伴有恶寒、舌苔白等表证,治宜化气利水,兼以解表,故方中用白术健脾燥湿,桂枝辛温通阳化气,兼以解表。12试述湿热发黄与寒湿发黄的区别。

湿热发黄与寒湿发黄的区别是:湿热发黄为阳黄,病属阳明,病机为湿热郁蒸,肝胆疏泄失司,胆汁外溢。其证候表现以身、目发黄如橘子色,色泽鲜明为主要特点,多伴有发热、汗出不彻或但头汗出、口渴、心烦、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治宜清热利湿退黄,代表方为茵陈蒿汤等。寒湿发黄为阴黄,病属太阴,病机为寒湿中阻,肝胆疏泄失职,胆汁外溢,其证以身、目色黄晦暗如烟熏,多伴见无热恶寒、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小便难、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迟或缓。治宜温中散寒,化湿退黄,代表方为茵陈术附汤等。湿热发黄与寒湿发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湿热发黄失治误治,迁延日久,脾阳损伤,湿从寒化,可转为寒湿发黄。寒湿发黄复感外邪,或温燥太过,寒从热化,亦可转为湿热发黄。

13试述少阳病提纲的意义。少阳病提纲即“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本条以口苦,咽干,目眩三症作为少阳病的辨证提纲,从根本上揭示了少阳病胆火上炎,灼伤津液的病理特点。临床上凡见此三症,即可辨证为少阳病。本条作为少阳病提纲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少阳病提纲证除揭示了少阳胆腑有热的病机特点外,还与太阳病,阳明病两经之提纲互相发明,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提纲证的意义。太阳主表,以脉症为提纲;阳明主里,以病机为提纲;少阳主半表半里,以自觉症状为提纲。三症综合联系,又各有侧重,提示读者应互相联系,反正互明,以明了病机,脉症,自觉症状之间的辩证关系。值得注意的是,本条提纲证虽然反映了少阳病胆火上炎的内在本质,但未能反映少阳病枢机不利,经气郁结的基本病机,故本条应与96条合看,方能全面掌握少阳病的病机与症候特点。14简述小柴胡汤证的症候,病机,治法及方义。

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以利枢机,病机为邪犯少阳,胆火内郁,枢机不利。正邪分争,互有胜负,故而往来寒热;邪郁少阳,经气不舒,胸胁苦满;邪郁少阳,情志不舒,木不疏土,嘿嘿不欲饮食;热郁则烦,胃失和降则喜呕。方中柴胡疏解少阳之郁,兼以清热;黄芩清热除烦;柴胡黄芩配伍,能疏解半表半里之邪,散少阳之要药;半夏生姜可调理胃气,降逆止呕,且能散少阳之郁滞;人参甘草大枣益气和中,扶正祛邪。本方去滓再煎,主要是使诸药气味醇厚,有利于寒热并调,和畅气机,和解少阳。如果邪郁胸胁,未犯胃腑,则见胸中反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若热邪伤津,则渴,去半夏加人参栝楼根;若肝胆气郁,横逆犯脾,则腹中痛,去黄芩加白芍;若少阳气机壅滞较重,则见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若三焦失职,水道不利,则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黄芩加茯苓;若热未伤津,表证未解,则不渴,身有微热,取人参加桂枝;若肺寒气逆,则咳,取人参大枣,加五味子干姜。

15小柴胡汤证与大柴胡汤证应如何区别。

大柴胡汤与小柴胡汤均为邪入少阳,枢机不利。但大柴胡汤证兼阳明里实,除小柴胡汤证之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症外,尚有郁郁微烦,呕不止,心下痞硬,腹满痛,不大便或下利等证。故小柴胡汤证只宜和解少阳;大柴胡汤证除和解少阳外,还应通下里实,方药为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芍药,枳实,大黄而成。两方虽以柴胡命名,但制方有大小,所针对病机,症状有差异,临床应鉴别应用。16试述太阴病提纲证及其机制

太阴病,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为提纲。盖太阴属脾,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能升清阳,代胃行津液。若脾胃素虚,寒湿内阻,或寒湿直犯太阴,或三阳病失治误治,均可损伤脾阳,使运化失职。脾阳不振,寒湿不化,气机壅滞,则腹满时痛。寒湿犯胃,胃气上逆,则见呕吐。脾虚湿滞,不能运化水谷,则食不下。脾虚清阳不升,寒食下注,则下利。以上诸症揭示了太阴病脾阳虚衰,运化失职,寒湿中阻,升降失常的病机实质。17没有,哈哈不识数了 18试述太阴虚寒证的证治。

太阴病的主症是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中焦阳虚,运化失职,寒湿内阻,故腹满:太阴脾脏主运化,主升清,脾阳虚弱,运化失职,清阳不升,寒湿下注,必见下利之主症。然其下利属虚属寒,内有寒湿不化,故虽下利而口不渴,这是太阴虚寒证的主要辨证依据。中阳不足,升降失职,浊阴上逆则呕吐;脾失健运,水谷不化,故食不下;中焦虚寒,寒凝气滞则腹痛,时作时止,喜温喜按。其主要病机为脾阳虚弱,寒湿内盛,升降失常。治当温中散寒,健脾燥湿。仲景未言具体方药,而谓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四逆辈者,指理中、四逆一类方剂而言。临证之时,可视病情的虚寒程度而处以不同方药。若其病轻,脾阳虚弱,中宫虚寒者,自宜理中汤;若病重者,不惟土虚,且火不暖土,则宜四逆汤治之;若居于两证之间者,可酌情使用附子理中汤则为对证之方。19试述少阴病提纲证的脉症特点及其机制。

《伤寒论》原文第28l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本条开宗明义,提纲挈领,指出了少阴病的辨证提纲。脉微,指脉来微弱无力,似有似无,此为心肾阳衰,鼓动无力之象;脉细,指脉形细小如线,此乃心肾阳衰,气血虚少,脉道不充之征。但欲寐,指精神萎靡不振,神志恍惚昏沉,似睡非睡之状,此为心肾阳衰,气血虚弱,神衰不振之症。以上一脉一症,概括反映了病入少阴,心肾功能衰弱,阴阳气血不足,全身性虚衰的病理特点,故为少阴病寒化证和热化证之总纲。临床凡见此脉此症,心肾虚衰的病理本质已露,不必待吐利、肢厥毕至,即可辨证为少阴病。因此,掌握提纲证具有见微知著,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意义。

20真武汤证与五苓散证如何鉴别。

真武汤证与五苓散证均属下焦水气为患。不同的是真武汤证由少阴水脏阳虚,不能制水,水邪泛滥而成,故其证以腹痛、下利、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为主,并兼见阳虚寒盛之象,治当温阳化气行水,方用真武汤。方中附子温经回阳散寒水,白术温运脾气,补土制水,茯苓淡渗利水,生姜辛温散水,芍药和血脉,缓筋急,使之温经散寒而不伤阴。五苓散证为太阳表邪不解,循经入里,太阳水腑气化失职,水蓄膀胱之腑,故以小便不利,口渴欲饮,少腹里急为证候特点,并兼表邪不解的脉浮,微热等,治宜通阳化气行水,兼以解表之法,方用五苓散。方中猪苓泽泻茯苓淡渗利水,白术健脾利湿,桂枝通阳化气利水更兼解表。试述四逆汤证,通脉四逆汤证,白通汤证的异同。三证皆属少阴寒化证,均以阳衰阴盛为主要病机,其症状均可见下利清谷,手足厥逆,心烦蜷卧,脉沉微细,均以四逆汤为基本方破阴回阳。然三者的证治亦有不同,四逆汤证为少阴寒化证的基本证候,症见下利清谷,四肢厥逆,恶寒蜷卧,脉沉微细,为阳衰阴盛之证,治用四逆汤回阳救逆。通脉四逆汤证是在四逆汤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其病机除阳衰阴盛外,尚有格阳于外的特点,其证候表现更见身反不恶寒,脉微欲绝等真寒假热、虚阳外浮等,为阴盛格阳证,治宜破阴回阳,通达内外,方用通脉四逆汤。白通汤证除具有与四逆汤证相同的病机与症状外,尚有戴阳于上的病理变化,更见面赤的症状,为阴盛戴阳证,治宜破阴回阳,宣通上下,方用白通汤。

21麻黄汤证,桂枝新加汤证,附子汤证皆可出现身痛,如何鉴别。

三证虽然都可以出现身痛症状,但病机与治法却有本质的不同。附子汤证的身痛是因少阴阳虚,寒湿不化,凝滞经脉、骨节,性质属虚、属寒,伴见手足寒、背恶寒、口中和、脉沉等症状,治当温经扶阳、散寒除湿,阳气复,寒湿去,则身痛即愈。麻黄汤证的身痛为风寒之邪闭郁肌表,营阴郁滞,必伴有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等表证,治以麻黄汤发汗解表,汗出邪去则身痛自除。桂枝新加汤证的身痛,属气营两伤,筋脉失养,证见汗出身痛、脉沉迟,治当益气养营,调和营卫,营卫通利,气血充而身痛可止。22试述真武汤证和附子汤证的异同。两证同属少阴寒化证,均有少阴阳虚,水湿为患的病机。但真武汤证为肾阳不足,水湿泛滥,其病机要点侧重在水停,症见小便不利,腹痛,下利,四肢沉重疼痛,心下悸,头眩等。附子汤证为肾阳虚衰,寒湿不化,凝滞经脉骨节,其病机要点侧重在元阳不足,其证以身体痛,骨节痛,背恶寒,手足寒,口中和,脉沉为特点。两证的治疗均须温补肾阳,祛除水湿。故两方均有附子、茯苓白术芍药四味药物,但真武汤中有生姜,无人参,且附子白术用量较轻,附子汤中有人参,无生姜,且附子白术用量较重。两方药仅一味之差,功效却不尽相同。真武汤重在温散以逐水气,附子汤重在温补以壮元阳。23黄连阿胶汤证和猪苓汤证有何异同?

两证皆属少阴热化证,均有阴虚热扰之心烦不得眠的见症,皆属正虚邪实证。但黄连阿胶汤证是单纯的阴虚阳亢,且邪热与阴虚均较严重,故多伴有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猪苓汤证属阴虚有热、水气内结,尤以水气不化为主,热势较轻,阴虚亦不太甚,故除心烦不得眠外,更有咳而呕渴、下利、小便不利等症。前者治宜滋阴清热,方中黄连黄芩苦寒直折心火,阿胶鸡子黄芍药滋肾阴养阴血。后者治宜滋阴清热利水,方中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水,治水湿内停下焦,滑石清热利水,阿胶育阴润燥。24猪苓汤证和真武汤证如何鉴别?

两证同属水气为患,均有咳、呕、下利、小便不利之症。区别在于:猪苓汤证是少阴阴虚有热,水气不化,水热烦扰,故兼有心烦不得眠、小便短赤不利、舌质偏红而少津,治宜育阴清热利水,方中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水,治水湿内停下焦,滑石清热利水,阿胶育阴润燥。真武汤证为少阴阳虚寒盛,水气不化,水寒浸渍,故兼有腹痛、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而色白、舌淡苔滑等,治当温阳化气利水,方中附子温经回阳散寒水,白术温运脾气,补土制水,茯苓淡渗利水,生姜辛温散水,芍药和血脉,缓筋急,使之温经散寒而不伤阴。25试述少阴阴虚水热互结证的主症病机治法方药如何?

它与五苓散证有何不同?少阴阴虚水热互结证的主症为心烦不得眠,咳而呕渴,下利,小便不利等。病机为少阴阴虚,水热互结所致。治以滋阴清热,淡渗利水之法,用猪苓汤。方中阿胶滋阴润燥,滑石清热利水不伤阴,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水,共为养阴润燥,清热利水。猪苓汤证与五苓散证的主要区别,首先是证候性质的不同,猪苓汤证性质属热,阴液不足;五苓散证性质属寒,阳气不足。其次是病变部位的不同,猪苓汤证是里证,五苓散证是表里同病。第三,在临床表现上,猪苓汤证有心烦不得眠,咳而呕渴,下利等;五苓散证可见脉浮,身有微热,甚则渴欲饮水,水入则吐等。第四,在治法上,前者清热育阴利水;后者化气行水,兼解表。第五,在用药上,除共用茯苓、猪苓、泽泻外,前者用阿胶滋阴,滑石清热;后者用白术健脾,桂枝通阳化气解表。26少阴病兼表证应如何论治?

少阴病兼表证,证有轻重,法有异同,药有侧重,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情况:其一,少阴病兼表证初病之时,病邪偏表,证势较重,里虚较轻,治宜麻黄细辛附子汤温经解表。其二,少阴病兼表证病程较长,病势较缓,但无里虚寒证,治宜麻黄附子甘草汤温经微汗。其三,少阴病兼表证,里虚较甚,见有下利清谷之症者,治当先温其里,宜四逆汤,再行解表。如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此即少阴病兼表证,里虚较甚者先温其里的具体应用。27简述四逆散证与四逆汤证的异同。

证均以四逆为主症,故两证所用主治之方均以“四逆”名之。但两者的病机却不同。四逆散证之四逆为阳郁气滞,不达四肢所致,故称为“气郁致厥”。其证既无阳虚阴盛之虚寒证,又无阳热内郁之热证,且四逆程度较轻,治以疏畅气机,透达郁阳之法,方中柴胡疏肝解郁,枳实行气散结宣通胃络,芍药缓急益阴和营,甘草缓急和中调和诸药。四逆汤证之四逆乃阳衰阴盛、四肢失煦使然,且四逆程度较重,故称“寒厥”,多伴有下利清谷,欲吐不吐,恶寒蜷卧,脉沉微等症,治当回阳救逆,方中附子温肾回阳,干姜温脾散寒,甘草调药和中。

28简述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的症状病机治法和方药。当归四逆汤的辨证要点为手足厥寒,脉细欲绝;症状主要有指尖、鼻尖、耳廓青紫,四肢关节痛,身疼腰痛,脘腹冷痛,月经愆期,痛经等。病机为营血不足,寒凝经脉;治法为养血通脉,温经散寒。方药用当归桂枝赤芍细辛甘草通草大枣。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是在营血不足,寒凝经脉的基础上,兼有反复胃痛,发则呕逆吐涎等,当包括与肝、胃相关的陈寒痼疾,如呕吐脘痛,舌卷囊缩,寒疝痛经,少腹冷痛等病证。病机为血虚寒凝经脉,寒邪沉积脏腑。治宜暖肝温胃,通阳泄浊,方药用当归桂枝赤芍细辛甘草通草大枣吴茱萸生姜。29简述白头翁汤证的症状病机治法方药,说明组方机制。

白头翁汤主治,厥阴热利,主要症状为下利便脓血,血色鲜艳;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伴见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等。病机为肝经湿热下迫大肠,大肠传导失司。治宜清热燥湿,凉血止痢。方中白头翁善清肠热,疏肝凉血,秦皮能清肝胆及大肠热,二药配伍,清热解毒,凉肝止痢。佐以黄连黄柏清热燥湿。四药相伍,清热燥湿,.凉肝止痢为临床治疗热利下重的重要方剂。30试论《伤寒论》六经证治中有哪些厥证?

主要症状,病机,治法,用方如何,在厥证治法中,如何理解厥不可下和厥应下之?伤寒论中厥证的辩证有:蛔厥:症状以腹部,胃脘部疼痛为主,其时作时止,常在进食后发生疼痛与呕吐,手足厥冷多在痛剧时出现,痛减时消失.病机为上热下寒,蛔虫内扰,气机逆乱,治宜清上温下,安蛔止痛,方用乌梅丸。脏厥:症状以手足厥冷不缓解。同身肌肤皆冷,脉微为主要表现,病机为真阳将绝,脏气衰败,治宜急温脾肾,回阳救逆,方用四逆汤。证候特点是血虚同时,又有寒凝经脉。血虚寒凝致厥:主要症状为手足厥寒,脉细欲绝,病机为营血不足,寒凝经脉,治法为养血通脉,温经散寒,方用当归四逆汤。热厥:主要症状为手足厥冷。躯干发热,舌红苔黄,脉滑。病机为郁热于内,阳不外达,治宜辛寒清热,方用白虎汤。痰厥:主要症状为手足厥冷,心下满烦,舌苔白滑腻,脉乍紧。病机为痰食阻滞胸中,治宜涌吐停痰宿食,方用瓜蒂散。水厥:主要症状为四肢厥冷,心下悸,背寒冷,舌苔白腻或白滑。病机为阳虚饮停,治宜温化水饮,方用茯苓甘草汤。气厥:主要症状为四逆,或咳,或心下悸,或小便不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病机为肝郁气滞,阳气内郁。治宜疏畅气机,透达郁阳,方用四逆散。冷结膀胱关元致厥:主要症状为四肢厥冷,小腹硬满而凉,恶寒。脉沉紧或弦。病机为沉寒内伏,凝结于小腹,治宜温经散寒,用灸关元法或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在厥证治法中,“厥不可下”是指虚寒类的厥逆证禁用下法,治当温经回阳。而“厥应下之’是指里实热厥,治宜清泻为主,若腹实内结则应攻下。31竹叶石膏汤与白虎加人参汤如何区别使用?

二者所主治的病证中虽有气津两伤的病机存在,但具体应用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白虎加人参汤适用于阳明热盛,气津两伤,症见发热,汗出,心烦,舌上干燥,口渴甚,时时恶风,背微恶寒,脉洪大。此为阳明邪热炽盛,津气两伤严重,故治以清热益气生津,方用白虎加参汤,其中用白虎汤清阳明之热,人参益气生津。竹叶石膏汤适用于病后余热未清,气阴两伤,症见虚羸少气,气逆欲吐,或伴口渴,心烦,少寐,舌红少苔,脉虚数等。此为病后余热未清,气阴两伤,虚气上逆所致,治以清热和胃,益气生津,方用竹叶石膏汤,其中用竹叶、石膏清热除烦,人参麦冬益气生津,甘草粳米和中养胃,半夏降逆止呕。32单某,女,35岁,工人。主诉:失眠三个月余。

诊断:少阴病热化心肾不交证(黄连阿胶汤证)辨证分析:烦劳伤肾,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致心火亢盛,则五心烦热,失眠不能安卧;烦热不得卧,甚于夜晚阳入阴时,为阴虚火旺,心肾不交的典型症状;口燥咽干,舌红绛无苔,脉细数,亦为阴虚火旺而致。治法:滋阴清热,交通心肾。方剂:黄连阿胶汤。处方:黄连、黄芩、芍药、鸡子黄、阿胶

33田某,男,62岁,农民。主诉:头昏目眩,身体颤抖5天。

诊断:少阴病阳虚水泛证(真武汤证)。辨证分析:表证过汗损伤少阴之阳,肾阳日衰,不能化气行水,水气变动不居,上冲清阳,则头晕目眩;水气上凌于心则心悸;水气外浸筋脉,加之阳虚筋脉失煦,则背恶寒,筋脉跳动,身颤抖;水寒在内,筋脉拘急则脘腹痛;水寒困于下焦,肾阳虚气化失职则小便少;舌质淡,苔白滑,脉沉弱均为阳虚水泛所致.治法:温阳化气行水。方剂:真武汤。处方:茯苓、芍药、白术、生姜、黑附子

33病例:何某,女,66岁。右上腹反复疼痛20余年,复发10天,伴畏寒,发热,呕吐。

西医诊断: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胆石症。经西医保守治疗无效,欲行手术,因患者不同意,遂要中医科会诊。证见右上腹绞痛,硬满拒按,乍寒乍热,口苦,呕逆,心烦,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粗糙少津,脉滑数。要求,写出方证名称,病因病机,治法,药物组成。方证:大柴胡汤证。病因病机分析:本证病机为少阳郁热兼阳明里实。病入少阳,邪居半表半里,枢机不利,正邪分争,正邪分争,进退与表里之间,邪盛则恶寒,正盛则发热,正邪分争,互有进退,故见乍寒乍热;胆火上炎则口苦;胆热内蕴,热扰心神则心烦;胆热犯胃,胃失和降则作呕逆;阳明里实,燥屎内结,则大便秘结;邪郁少阳,经气不利,加之阳明里实内结,腑气不通,故见右上腹绞痛,硬满拒按;舌红,苔黄厚粗糙少津,脉滑数,均为少阳郁热兼阳明里实之象。治法:和解少阳,通下里实。方药:大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大枣,生姜,芍药,枳实,大黄)

34病例:胡某,女,26岁。发热2天,1个月前第一胎足月自娩,2天前不慎着凉,出现周身不适,恶寒,头痛,鼻塞流清涕。因正在哺乳期,未敢用药,近日体温突然升高至38.7度而来诊。

现见证:往来寒热,头昏头痛,胸闷,口苦,时时泛恶,纳呆,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数。请确立方证,分析病因病机,治法,方药。方证:小柴胡汤证。病因病机分析:本证为少阳枢机不利,胆热内蕴,胆火上炎所致。产后正虚,腠理疏松,外邪乘虚而入,邪入少阳,枢机不利,正邪分争,进退于表里之间,邪盛则恶寒,正盛则发热,正邪分争,互有进退,故见往来寒热;胆火循经上扰清窍则头昏头痛;胆火上炎,胆汁上逆则口苦;邪入少阳,经气不利,则胸闷;胆热内蕴,影响脾胃,脾失健运则纳呆;胆热犯胃,胃失和降则时时泛恶;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数,均为少阳枢机不利,胆热内蕴所致。治法:和解少阳。方药:小柴胡汤(柴胡,黄芪,半夏,生姜,人参,甘草,大枣)

35何某某,女,17岁。主诉:头晕目眩1周。现病史:l周前,突发头晕眼花,视物旋转,喜暗恶明,闭目及平卧可少安,睁眼及起坐则加重,站立则眩晕欲倒,自觉有气上冲心胸,作时心悸,小便不利,纳呆。检查:面色苍暗不华,舌淡红、苔白润,脉沉细弦。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中医诊断:眩晕。证型:脾虚水停,水气上冲证。证候分析:是例患者,以头目眩晕为突出见证,其特征为闭目平卧稍缓,起坐加剧,站立则眩晕欲倒,加之自觉有气上冲心胸及纳呆等,与第67条主证:“气上冲胸,起则头眩’’相符,证由脾虚而水饮内生,土不制水,则水气上冲,故见气上冲心胸,心悸。阳虚不能升清于上,清窍反被上冲之水气所蒙,故见眩晕,而平卧则清气尚充上窍,故头晕稍减,起坐或站立时清气虚而失充,水气充塞,故眩晕加剧。脾虚失运则纳呆,气血化源不足,久而机体失养,可见面色苍暗不华:水湿不化则小便不利,舌苔白润,脉沉细而弦等。治法:温阳健脾,利水降冲。方药: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白术。名词解释

伤寒: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的伤寒是指外感风寒之邪,感而即发的疾病。

传变:传是指病情循着一定的趋向发展;变是指病情在某些特殊条件下不循一般规律而发生性质的改变。

直中:是指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者

并病:是指一经的病症未罢,而另一经病症又起,又先后次第之分者。头项强痛:指颈项疼痛拘急,转动不柔顺貌。失溲:指二便失禁。

瘛疭:瘛指收缩,疭,松弛之意。瘛疭指手足抽搐。

不了了:了,完结,结束,清楚之意。不了了,指病症基本已除,但仍有不舒适的感觉。

阳浮阴弱: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则弱,故称阴弱。翕翕发热:形容热势轻浅。口父咀:指将药物碎成小块。

小促期间:适当缩短服药的间隔时间。须臾:指很短的时间。

周时:指一日一夜,即24小时。

项背强几几:形容项背部拘紧不舒,俯仰不能自如 将息:调理休息,即服药后护理之法。喘家:指素患喘疾之人。

遂漏不止:遂,因而,于是。漏,渗泻不止。遂漏不止指不间断的汗出。目瞑: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恍惚心乱:指神志昏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筋惕肉瞤:指筋肉跳动。

清便欲自可:指大小便尚属正常。

坏病:即变证,指因误治而导致病情发生变化,已无六经病症候可循的病证。振寒:指畏寒怕冷而身体颤抖。

心中懊恼:指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旧微溏:指病人平素大便稀溏。

胸中窒:窒,塞也。胸中窒即胸中有堵塞不适之感。

叉手自冒心:两手交叉按压于心胸部位。冒,覆盖,按压之意。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多声音高亢。振振欲擗地:肢体颤动欲扑倒于地。擗同扑,跌倒。白饮:又作白米饮,即米汤。

水逆:是水邪停蓄于膀胱,气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饮,饮入即吐的一种症状,是蓄水重症的表现。

藏结:指由脏气虚衰,阴寒凝结,气血阻滞而形成的病证。客气:即邪气,因邪从外来,故称客气。日晡所:指申时前后,即15-18时左右。

潮热:是一种热型,指发热如潮水之起落,定时而发,或定时增高。麻沸汤:指滚沸的水。

干嗳食臭:干嗳指嗳气,食臭指食物的气味。

胃家实:胃家,泛指胃肠而言;实,是指病证的性质,即邪气亢盛。胃家实,是指胃肠燥热亢盛之意

脾约:指胃热肠燥,津液受伤,脾阴不足,使脾为胃行其津液的功能受到约束,而见大便硬,小便数的病证

汗出濈濈然:即汗出连绵不断的样子。心愦愦:用来形容心中烦乱不安之感。怵惕:指恐惧不安之状。

口不仁:指口中感觉异常,食不知味,语言不利。蒸蒸发热:形容发热如热气蒸腾,从内达外。

循衣摸床:即病人昏迷时,两手无意识地反复触摸衣被床沿。目中不了了:视物不清楚。热越:指热邪向外发越。

水浆:泛指饮料,如水,果汁之类。潦水:指地面流动的雨水。

往来寒热:即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

胸胁苦满:苦,作动词。即病人苦于胸胁满闷不适。

蒸蒸而振:蒸蒸,内热貌。气从内达,邪从外出,而周身振憟颤抖,即指寒战高热。

心下支结:即患者自觉心下有物支撑结聚。

脾家实:实,指正气充实,非指邪气。脾家实,即脾阳恢复之义。但欲寐:指精神萎靡,呈似睡非睡状态。口中和:指口中不苦,不渴,不燥。泄利下重:指下利重坠不爽感。苦酒:即米醋。

脏厥:指内脏真阳极虚而致四肢厥冷。

蚘厥:只因蛔虫内扰,疼痛剧烈,气机逆乱而致四肢厥冷。寒格:指下寒与上热相格拒。下重:即里急后重。虚羸:只虚弱消瘦。

填空题 伤寒论是伤寒杂病论的一个组成部分,由张仲景所著。2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太阳中风证的病机特点是卫外不固,营阴外泄。6 太阳伤寒证的病机特点是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8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0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11 太阳中风兼项背强几几的治法是解肌发汗,疏经滋阴,方用葛根汤。12 太阳中风兼喘证,治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13 太阳中风兼阳虚漏汗证,治以桂枝加附子汤。14 桂枝加附子汤的作用是扶阳解表。桂枝新加汤证的治法是调和营卫,益气和营。16 桂枝新加汤证身痛的病机是气营不足,筋脉失养。17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的作用是解肌发汗,降气平喘。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19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22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麻黄汤的功效特点是辛温发汗,宣肺平喘。24 大青龙汤证的辩证要点是不汗出而烦躁。25 大青龙汤证的病机是风寒束表,内有郁热。小青龙汤证出现口渴的病机是饮停不化,津不上承。27 小青龙汤证的治法是辛温解表,温化水饮。表郁轻证包括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桂枝二麻黄一汤证和桂枝二越婢一汤证。29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身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遂利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32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33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34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35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抵挡汤出现身黄的病机瘀血停滞,荣气不能敷布。37 结胸证因其性质不同可分为寒实结胸和热实结胸

热实结胸因范围大小,病情轻重的不同可分为大结胸证和小结胸证。39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大陷胸汤证的病机为邪热内陷与有形之水饮相结于胸腹,治法为泻热散结,攻逐水饮。

小陷胸汤证的病机为痰热互结于心下,治法为清热涤痰开结。42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旋覆代赭汤主之。44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的病机为胃热气滞,治法是泻热消痞。45 生姜泻心汤证的治法为和胃降逆,散水消痞。46 旋覆代赭汤证的治法为和胃降逆,化痰下气。

大黄黄连泻心汤的煎服方法为用麻沸汤浸泡,去滓温服,目的是取其味薄气轻,以清上部无形之热。

太阳病疑似证包括十枣汤证,瓜蒂散证,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49 太阳与阳明合病,自下利者,主以葛根汤方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主以黄芩汤方 50 阳明病的症候性质为里热实。

阳明病的病机,张仲景概括为胃家实。52 白虎汤证的病机要点是胃热弥漫,充斥内外。53 白虎加参汤证的病机是胃热弥漫,津气两伤。

热与痰水结于胸膈,形成热实结胸证;热与糟粕结于胃肠形成阳明腑实证。55 调胃承气汤为下法中的缓下剂,主治阳明腑实燥热初结之证。56 《伤寒论》所论实证腹满的特征是腹满不减,减不足言。57 大承气汤与大陷胸汤共有的药物是大黄芒硝。

原文“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59 小承气汤的功效特点是通便导滞,行气除满。

60,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61 吴茱萸汤证的治法是温中祛寒,降逆和胃。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恼者,身必发黄。”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64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的病机为郁热在里,寒邪束表。

《伤寒论》中,以潦水煎药的方剂是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以甘澜水煎药的方剂是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少阳病提纲证中“咽干”的病机是胆火灼伤津液。67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

少阳病的主要治法是和解,主治方剂是小柴胡汤。69 小柴胡汤证出现“往来寒热”的病机是正邪相争,互有进退。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柴胡桂枝汤证的治法是和解少阳,兼以解表。72 大柴胡汤证的病机是少阳枢机不利,阳明燥实内结。73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的治法是和解枢机温化水饮。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75 桂枝加芍药汤的治法是通阳益脾,活络止痛。76 少阴寒化证出现口渴的病机是肾阳虚衰,津不布达。77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78 通脉四逆汤证的病机是阳衰阴盛,格阳于外。79 白通汤证的治法是破阴回阳,通达上下。80 附子汤证的病机是少阴阳虚,寒湿凝滞。81 真武汤主治证阳虚水泛。

下焦不固下利不止证,治宜赤石脂禹余粮汤方;下焦不固下利不止便脓血证,治宜桃花汤方。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84 少阴病阴虚水热互结证的主治方剂是猪苓汤。85 四逆散证的治法是疏肝解郁,透达郁阳。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87 桔梗汤主治客热咽痛证。

苦酒汤的功效是涤痰开结,敛疮消肿。89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90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厥阴篇》中具有养血通脉,温经散寒作用的方剂为当归四逆汤。92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93 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95 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

上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97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例题

1半夏泻心汤证与黄连泻心汤证的药物组成及配伍意义有何异同?主治? 二者均有半夏﹑干姜﹑黄连﹑人参﹑大枣﹑炙甘草,二者只有一味药之差,半夏泻心汤是黄连汤去桂枝加黄芩而成,但两方主治病症有别。黄连汤主治寒热分居,上下相阻,腹中痛,欲呕吐之证,重用黄连为主药,清在上之热,用桂枝取其宣通上下之阳气。半夏泻心汤主治寒热错杂,痞结心下,以痞满﹑呕逆﹑肠鸣等为主证,故姜夏芩连并用,重在解寒热互结之势。从药物组成分析,二者均属辛开苦降甘补,寒温并用之法,但黄连汤侧重于辛开,半夏泻心汤偏于苦降。服法上,黄连汤昼三夜二服,已在少量频服,使药性持久,交通阴阳,调理脾胃。半夏泻心汤要求去滓再煎,意在使药性相合,以利调中和胃。

2原文“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试分析此为何证,其病机,治法,方药是什么?

本条为小结胸的主证。小结胸病变部位较局限,正在心下,提示痞硬胀满仅在心下胃脘部。按之则痛,不按不痛,说明邪热较轻,结聚不甚。脉浮主热,也示病位表浅;脉滑主痰,也主热。脉浮滑既是小结胸的主脉,也提示了小结胸的主要病机是痰热互结。本证临床还可见胸膈满闷,咳吐黄痰,恶心呕吐等痰热上逆之证。治以清热涤痰开结。方用小陷胸汤。方中黄连清泻心下之热结;半夏化痰涤饮,消痞散结;瓜蒌实助黄连清热泻火,助半夏化痰开结,又能润便导下。3白虎加人参汤证“时时恶风”和太阳中风证之“恶风”有何不同? 二证虽都有恶风的症状,然其机制与伴见症则互不相同,因此不难鉴别。白虎加人参汤证恶风是因阳明无形燥热蒸于外,汗多肌疏,气阴两虚,卫阳不能温煦,外御功能降低,因此具有时时恶风的特征,且必伴有身热,汗自出,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等症状。太阳表虚证恶风,则因风邪外袭,卫阳受伤,营卫不和,汗孔开而不合,不胜风袭之故。营卫不和,则恶风不止,伴见发热,恶寒,头痛,脉浮缓等,并无里热证之表现,此与“时时恶风”是不相同的。4如何鉴别阳明湿热发黄三方证?

茵陈蒿汤证、栀子柏皮汤证及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相同点:三方证均为湿热内蕴,熏蒸肝胆而致的发黄证,以身目黄如橘子色,无汗,小便不利而色黄为共同症候特征,治疗均取清热利湿以退黄。不同点:茵陈蒿汤证湿热较重,兼腑气壅滞,证见发热甚而腹满、便秘。茵陈蒿汤方(茵陈、栀子大黄)清利之功较强,并兼通腑泄热。栀子柏皮汤证热重湿轻,栀子柏皮汤方(栀子黄柏皮、甘草)清利之功较弱,以单纯清泄湿热见长。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是湿热内蕴,兼表证未解,故兼有恶寒无汗,或身痒,多见于发黄证早期;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麻黄、连轺、赤小豆、杏仁、生姜、大枣、生梓白皮、甘草)清利之功最弱,但兼有解表发汗散邪之用。以上阳明湿热发黄三证,随其热与湿之多少,病情之偏里偏表,而分湿热并重、里有结滞(茵陈蒿汤证);热重于湿、里无结滞(栀子柏皮汤证);以及湿热兼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三证,而分别采用清而兼下之法(茵陈蒿汤证)、清法(栀子柏皮汤证)及清而兼汗之法(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5试述少阳病的提纲证及其产生机制。

少阳病提纲证及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少阳属胆,胆腑内藏胆汁,主枢机而内寓相火。病入少阳,邪客半表半里,胆热上蒸,胆汁上逆则口苦;胆热灼津,津液不足则咽干;手足少阳之脉起止于目,且肝与胆合,肝开窍于目,胆火循经,上扰清窍,则头目昏眩。以上三症皆足少阳胆腑有热之征象,概括反映了少阳病胆火内蕴,伤津上扰得病机特点。

乌梅丸主治证,症状,病机,治法,方药。乌梅丸主治蛔厥和久利。蛔厥的主要症状和辩证要点为:①吐蛔史②腹部﹑胃脘疼痛为主,时作时止③手足厥冷常在痛剧时产生,痛减或痛止时消失④进食后随即发生疼痛与呕吐。病机为上热下寒,蛔虫内扰。治法为清上温下,安蛔止痛。方药用乌梅﹑黄连﹑黄柏﹑细辛﹑干姜﹑附子﹑蜀椒﹑桂枝﹑人参﹑当归,并用米饭﹑蜂蜜为丸。全方寒温攻补兼用,又可治寒热错杂,虚实互见之久利。

(我晕了,同情你)

第二篇:伤寒论感悟

伤寒论原文感悟

刚刚看了郝万山老师讲解伤寒论的视频,通过郝老师的讲解,自我感触颇深,以前的一些错误理解都得以纠正。尤其是“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句话,对我的感触最深。

这句话是太阳病的总纲,主要脉证皆包括在内。通过郝老师的讲解,其之所以不叫“太阳病”,而叫“太阳之为病”,是为了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引出下文。这句话是指“太阳”是人身第一道防线,最外一层,如果要发病的,则其表现为“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以前读到这句话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也没有往这方面想,感觉自己读书的深究性还是太差了,以后需要改进。

“脉浮”:体现了体表受邪、正气抗邪于表,气血浮盛于外,故脉应之而浮。脉象就是反应人体气血运行状态的。浮脉主表,在临床上有很重要的意义。后世医家有一种说法就是“有一分浮脉就有一分表”。郝老师还讲解到浮脉要与患者平素体质相对照,比如胖人脂肪厚,浮脉取之不易,要用力才可得。瘦人相反。故通过脉象辨表里是不容易的,要学会变通,需要通过患者的基础脉象来鉴别。还有郝老师强调,浮脉必须要“举之有余”,不是说轻取即得的脉象就是浮脉。我以前的理解就是错误的。通过郝老师的讲解,我感觉到,知识确实需要在书本上来学习,但也要经过临床上来体验、验证后才能准确掌握。一味的光学习不实践、不深究是不行的。

“头项强痛”:其中头疼主要是后头部疼痛,项强主要是后项部拘急不柔和。后头和后项部是太阳经脉所过,“头项强痛”是太阳经气受

邪,经脉不利的一种表现。这个症状是诊断太阳病的一个定位性症状。郝老师讲到,没有这个症状是不能诊断为太阳病的。只有后头项强痛兼有脉浮,才可以说明是太阳经脉受邪,才可以诊断为太阳表证。郝老师的这些讲解和我以前学习时的理解一样,但郝老师讲的更具体、深入、确切。通过郝老师的讲解,我对此的记忆又进一步加深。

最后一个,“而恶寒”:郝老师讲到,其中的“而”字不是表并列的。而是表进层的,翻译为“而且一定”。原文翻译为: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且一定会见到恶寒。而我以前的理解是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然后就会见到恶寒。太阳表证是风寒邪气伤人体表阳气的证候,阳气不足,温煦肌肤的功能司失,故恶寒。通过郝老师的讲解,我不仅又一次学习了恶寒的发病机制,而且改正了我以前的认知错误,可见我此次所得之多。

综上可谓:“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不论伤寒中风,凡属太阳病皆有此症,此病为定型。故名之曰本条是“太阳病总纲”。弄懂了这个,对我以后学习伤寒论影响很大。我将继续观看郝老师的讲解视频,多多学习,自我完善。

第三篇:伤寒论学习体会

《伤寒论》学习体会

1、《伤寒论》为中医重点学习之书

前哲徐灵胎曰:医者之学部,全在明伤寒之理,故仲景之书有二,即伤寒、金匮要略是也。然《伤寒论》乃治时病之法也,金匮要略乃治杂症之法也,而金匮之方,则又半从《伤寒论》中来,故《伤寒论》一书,乃学医者第一功夫也。陈修园曰:医门有仲景,犹儒门之有孔子也。其著述伤寒、金匮,集汉代之前之大成,立三百九十七法,法法遵经,传一百一十三方,方方皆古,以六经铃百病,为不易之定法。从此可见,《伤寒论》中之理法方药与运用规律,完全是祖先之经验总结。故《伤寒论》一书,乃中医重点学习之书也。

2、伤寒论讨论什么?

伤寒是温病、中风、伤寒、中湿等外感疾病的统称,或者说由于起居饮食不甚引起的突发性疾病。例如汗出当风、久坐湿地等等。而在所有外感疾病中伤寒是最严重最普遍的一类疾病,这是伤寒论重点讨论的对象,当然也同时讨论了另外几种突发疾病。

所以伤寒论重点讨论的是外感突发疾病的证状、脉象、传变规律及治愈方法。

3、我对六经之认识

《内经》中到处都是四时阴阳“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等等中医一直强调法天地四时而动。《内经》中有很多很多篇章都是在谈论四时的。张仲景的六经就源于此。《伤寒论》从内难二经基础上的进一步之经典著作,补内难二经之不及,其首创六经证治。故我对六经之认识有一谈之必要,大抵中医治病,皆从整体出发,依据病者盛衰强弱为依据,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所谓六经,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故治宜和解。昔俞根初先生曰:以六经铃百病,为确定之总诀。又曰,百病不外六经,正治不外六法,按经审证,对症立方。故于临床之际。首先确立六经证治分类法。该病属于六经中之何经,是否二经同病,是否三经同病,虽无肯定之成续,而审证立方,亦有其一定之规矩。孟子曰: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变必以规矩。所以我自学习《伤寒论》后,认识到以六经来作为辩证论治之指标,亦犹如大匠诲人之必以规矩也,又认为舍乎此,则未有不缘木求鱼也,以下简要介绍几个六经病症与脏腑的关系。(1)太阳病与肺

外感症初发,通常表现为“太阳病”。所谓“太阳”并非抽象概念,因为“太阳病”会引起手足太阳经循行部位的不适感受。如头项强痛,腰背痛。例外鼻鸣、鼻塞、流涕等有时也是太阳经的病症,因为足太阳经过睛明穴而络鼻窍。

太阳病是表证,病在皮毛。肺主皮毛,所以太阳病与肺部疾病通常同时出现。所以太阳病经常伴随咳嗽、喘息、浊痰的出现。所以在治疗太阳伤寒的方剂中,多有润肺、止咳的药物出现。如杏仁、五味子、生姜等。

另外,太阳病为什么现浮脉?浮脉是肺脉,所以是太阳经与肺同病。(2)阳明病与心

阳明病,无论寒邪热邪,一律表现为高热,另外有谵言妄语的证状。其实阳明与心有莫大关系。《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二阳就是阳明,说明阳明的病可能发自于心,也可能发自于脾。所以心病可以引起阳明病。而瞻谵言妄语是神志疾病,与外邪攻击心包有关,也正因为心包是禁宫要地,正邪交争最猛烈,所以才会出现高热症状。另外阳明病的脉象是洪脉,这正是心脉。

由此推知,阳明经病的主方白虎汤,其实最重要的是解心热。在高烧、神志昏迷的时候,后世很多名医都在白虎汤的基础上加上犀角、羚羊角等味以解心热。(3)阳明病与肠胃

《灵枢·经脉》说足阳明胃经主津液所生病。足阳明病引起的一个问题就是津液大亡。因此阳明病的一大特点是大汗出。汗出也是身体正邪交争后把外邪排除体外的过程。但是大汗出后出现的问题就是“胃家实”,排便困难。

依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正常的人体防御机制,可以通过高热、汗出的方式战胜外邪病排除,在体表可以排邪,那么机体是否也有可能在肠胃之内,以分泌物的形式将外邪排除,随粪便外出。但是,由于排便困难,外邪无法排除,反而在粪便上滋生,排便困难除了破坏正常代谢外,也使外邪在粪便中滋生。因此排便就成了主要矛盾。三个承气汤就是解决排便问题,大便出来了,外邪也就随之而去了。

当然并非所有的阳明病都会伴随便秘,而是肠内有燥矢、有宿食、或肠胃机能有问题才引发便秘。

学习《伤寒论》就有一个理解条文和条文之间相互关系的意义而为基本要求。应该看到,《伤寒论》398条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在条文之间,无论或显或隐,或前或后,彼此之间都是有机的联系着。作者在写法上,充分运用了虚实反正、含蓄吐纳、参证互明、宾主假借的文法和布局,从而把辨证论治的方法表达无余。由此可见,学习《伤寒论》先要领会条文和条文排列组合的意义,要在每一内容中,看出作者组文布局的精神,要从条文之中悟出条文以外的东西,要与作者的思想相共鸣。这样,才能体会出书中的真实意义。白文最少看它四五遍,并对其中的六经提纲和一百一十三方的适应证都熟背牢记方有妙用。

这段时间一直在校报里面工作,和当一个普通的大学生相比,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在这里和名老中医多学习、多运用课本上所学的知识,特别是中医这一方面。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习理解,帮助记忆,而且可以不断应用,不断修正自己的辨证方法,“先辨六经,后辨方证,方证相应”。

辩证运用经方的感受很深,方正相应,疗效快捷。辩证出错的案例,重新思考,重新翻书学习,印象更加深刻。

第四篇:伤寒论学习心得

伤寒论学习心得

我毕业于黑龙江省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系,在大学二年级期间开始学习《伤寒论》的。那时的任课老师反复强调,中医入门的最佳门径就是踏踏实实背诵。《伤寒论》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称为“中医之魂”。深入学习《伤寒》《金匮》应该是每个中医的基本功。所以我记得那时在大雪纷飞的严冬,我在校园的花园小径,很是老实的逐条背诵着经典。也是得益于那时打下的基础,参加工作后,对于临床的实践有很大的帮助。现在想起来,我深深感谢这段时光。

背诵《伤寒论》没有便捷的方法,《伤寒论》398条原文,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一遍一遍按着性子读,反复清晰地朗读,时间长了就会背诵了。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我每每向人强调背诵原文的极端重要性,就有人说背诵会成为死读书,“尽信书不如无书”,要“灵机活动”之类的话。我认为 只要不是停留在背诵阶段,而是作为以后发展的基础和出发点,那么,这样的背诵便不得以「读死书」诮之。

对《伤寒论》的学习应该是一生一世的事情,我仅仅才刚刚开始,思路不成熟,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感受。历代注解《伤寒论》的书籍汗牛充栋,各有特色,如何慎重挑选合理的注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这可能关系到一生研究《伤寒论》的大体思路。我进行了一些力所能及的文献的考察之后,认为仲景本人的思想可能更倾向于辨六经辩方证药证的“方证对应学派”。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仲景原文以及其它文献证据支持“方证对应”是仲景医学的主要特点;第二个是,作为入门的学习方法,方证对应更容易尽快看到实际疗效,可以提高青年中医学医的信心。什么是方证相应呢?方就是指方剂和药物,证就是某个方剂或者药物的应用指征或者证据。这个“证”是从病人的症状,体质,生活状态等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里面挖掘出来的。每一个证都是实在的东西,没有多少推理的过程。方证关系的形成来源于经验,是经验的积累,可以重复验证。“有是证用是药,无是证无是药”是方证对应的要求。受着这种思想的影响,我当下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某一个方剂,某一个药物的功效主治,应用指征上面。

医学是一门实践技术,我尝试治疗了一些有缘的患者,取得很好的疗效。比如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遗精、葛根汤加苍术治疗肩痛、麻杏甘石汤治疗咳嗽、桂枝加附子汤治疗虚人外感、桂枝加葛根汤平稳血压等,取得的疗效是超出我的期待的。我刚刚学医,就走上经方的道路,应该是比较顺畅的。我也深深欣喜自己的选择。但是学问浅薄,经历尚少,有一些感想也不怎么深刻。09年开始接触中医,到现在深深感觉医学知识博大精深,疾病千变万化,我的知识实在太贫乏。以后还要在多个方面多下功夫,充实自己。

第五篇:伤寒论心得体会

08中西医 2008013036 谢海旋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

08级中西医临床

2008013036 谢海旋

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大三的时候开始学习经典,更是深有体会。而今有机会在毕业前再次选修经典,这对未来工作将会有莫大的帮助。在繁忙的找工作中,我依然会抽空学习经典,以下就我对《伤寒论》的心得体会做个分享。

一、以理解伤寒论原文为重点,多读多背。

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旁参诸家。多读多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伤寒论》主要是继承仲景的学术思想,探索其精微大义,因此就要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伤寒论》由于成书年代久远,条文失真,文法多样,文字古奥,论理广深,因此,我们要想学好她学透她,依靠后世注家,以注家作为向导,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然而,历代注家很多,且观点不一,如何选择,很是让初学者头痛。有幸在书店买了一本郝万山伤寒论讲稿,里面释义博采众家,实在让我受益匪浅。而胡希恕老师更是为后代工人为伤寒论注解的第一人,胡老师释义让人叹为观止。

至于背诵,我觉得背诵一定的原文对于中医入门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伤寒论》来说,不能背诵,头脑就不能在前后原文之间任意穿梭引用,也就无法全面细致的理解《伤寒论》的含义。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

二、我对六经的认识。

《伤寒论》六经体系是疾病共性规律的概括,以六经生理为基础,阐释其病理变化,不单是外感,实可以统万病。《伤寒论》从内难二经基础上的进一步之经典著作,补内难二经之不及,其首创六经证治。故我对六经之认识有一读之必要,打的中医治病,皆从整体出发,依据病者盛衰强弱、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所谓六经,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而治宜和解。

六经的划分具有辨证与论治的双重意义,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示中风或伤寒,以确定解肌或发汗的治法。第二,提示病位的表里,可定表、和、攻救之法,对于部位的归类,可做为论治的根据。第三,提示病情的寒热,决定用药的温凉。第四,提示邪止消长的情况,可知如何祛邪或扶正,在辨证归类时以实证属三阳,虚证属三阴。第五,提示受邪的经脉脏腑可以分经用药,有的放矢。由于六经能提示受邪部位在何经脉脏腑,给立法方药指明方向,故伤寒六经辨证的过程,即是确立治则,治法及选方遣药的过程,所以辨证与论治是两个步骤,合而观之辨证与论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六经传变是有规律的,不同的传变条件,会有不同的传变情况:在感邪轻、正气强的条件下,如治疗得当,可不传而愈。在感邪重、正气强的条件下,病发于阳而反应强烈,且不论病在一经或合病,或并病都在三阳,但若治疗不当,消耗了正气,则可传入三阴。由阳经传入阴经的,病多属热,易于亡阴。在感邪重,正气弱的条件下,病发时直中三阴,但若治疗适当,邪衰正胜也可阴证转阳。在感邪轻,正气弱的情况下,病可发于阳也发于阴。

三、关于伤寒在临床上的运用体会。

作为毕业班学生,已经经历过临床实习,有幸在实习期间能在一附院见到各老师在临床应用经典。这让我也有些临床上的实践与体会。总结起来,首先应抓住主证,然后辨析病机,最后在了解方义的基础上化裁经方,经过加减。临床如白虎加人参汤合竹叶石膏汤治疗糖尿病。五苓散合真武汤治心衰的水肿,大柴胡汤合半夏泻心汤治疗急性胰腺炎等。

总之,《伤寒论》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08中西医 2008013036 谢海旋

08中西医 2008013036 谢海旋

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其中的奥妙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

08中西医 2008013036 谢海旋

下载传说中伤寒论的题库~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传说中伤寒论的题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习《伤寒论》

    学习《伤寒论》 内科-----梁金池 《伤寒论》是一本非常好的书那如何能进一步读好它,首先,我觉得学习《伤寒论》注意其方证很重要。《伤寒论》的主要方证源自《汤液经法》,......

    伤寒论学习心得

    伤寒论学习心得 一,背诵为先 我是从去年年底开始学习《伤寒论》的。以前阅读了《名老中医之路》,从中看出,名老中医们反复强调,中医入门的最佳门径就是踏踏实实背诵。《伤寒论》......

    如何学习伤寒论

    如何学习《伤寒论》 《伤寒论》是中医学习辨证施治较有系统的书,是后汉张仲景的杰出著作。学习中医,必须要读《伤寒论》的重要意义,已经为大家所熟知了。但是究竟如何阅读才好?......

    伤寒论学习心得

    伤寒论学习心得 一,背诵为先 《名老中医之路》中反复强调,背诵是中医入门的最佳门径。 《伤寒论》是中医里面最光辉璀璨的明珠,被称为“中医之魂”。 尾台榕堂先生曾说过:“研......

    伤寒论论文

    试述太阳蓄血证之病位陈佳静 (南京中医药大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039009230)摘要:关于太阳蓄血证的病位,后世医家众说纷纭。其争论点无外乎病位在于膀胱与否,或是病在下焦,明确影响何......

    伤寒论 读书笔记

    伤寒论》读书笔记——请诸位斧正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卫外不固,营卫不调,卫阳浮盛于外以抗邪,外邪袭表,正气向外抗邪,—脉浮;风寒外邪郁遏,束于肌表,卫气不能温煦......

    最新传说中的民间故事(合集)

    民间故事是从古至今一直流传下来的故事传说,从中我们可读到中国古代流传于民间那些人和事,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传说中的民间故事,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传说中的民间故......

    传说中的感谢信

    呵呵我平时给大家的印象可能是比较倔比较皮可是有的事情我都看得清楚人与人之前的是是非非我也并非是完全不懂在你们眼里我可能还是太小在社会上的经验太少但是很庆幸在我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