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明德中学参观感悟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赴湖南长沙明德中学教育学习心得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湖南省长沙市,其教育事业也是百花争妍、硕果累累,长沙教育以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积极的教育实践打造了全国知名的教育品牌,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三湘大地上,辉映着中华河山。带着一份钦佩和一颗虔诚的心,我们辗转数千公里,来到其中的翘楚——明德中学进行了参观学习,对地处内地的中学名校有了进一步的感悟和了解。参观考察后我内心深受震撼:深觉他们优越的办学条件、先进的教育设施、凸显的文化氛围、全面而富有特色的办学理念、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精简高效的领导团队等都值得我们去推敲、学习、借鉴
体会一:有感于对教育事业的大手笔投入和现代化的硬件设施。
明德中学占地面积39029平方米,建筑面积19475平方米,全塑胶的田径场、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电子备课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智能广播系统,音像中心控制系统,电子监控系统,校长办公系统、校园千兆网等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教室、办公室、功能室、运动场所设施一应俱全,活动区、教学区、休息区条块分明,总体布局一目了然、科学合理,我们从进入大门到各区、室走马观花的参观和随意提问中了解到,其教育教学设备的时代性和教育投入的力度的确值得我们感叹和欣赏。明德中学新校区政府投入3.5个亿,是高起点、大手笔的杰作,其短期内能收到良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有力地证明了投入的必要性与产出可能性之间有着深层次的联系,这使得明德中学在成就教育教学事业上赢在了起跑线上。学习明德中学,我们必须努力争取更多的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加大力度更新教育教学设施,多角度、全方位、有步骤、科学性地规划好学校,建设好学校,为学校的长足发展打好基础、理好思路。
体会二:有感于“文化立校”,高雅的校园文化和浓厚的书香气息。
1903年3月29日,明德中学创办在岳麓山下的湘江之滨,迄今已有109年的历史。一百多年来,校名、校址、校训、校歌一直传承不变,这在湖南乃至全国也是罕见的。而校名明德,取义于“四书”中的《大学》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大人之学也;道,方法、途径也;明明德,谓显明其至德也。明德中学以“坚苦真诚”四字为校训,倡导“磨血育人”之精神,迄今已培养了近8万多名各类高素质的学生。这让我有一种归属感,我认为“坚苦真诚”正是现在的教育中,不管是学习还是教学,渐渐缺失的一部分。
明德中学109年的校史为“文化立校”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走进明德,校门正中的广场上是创校者胡元倓先生的塑像,两边矗立着形状各异的石头上分别是毛泽东和蒋介石对明德中学的题字和评价,沿着中心道深入到教学区的围墙上镶嵌着17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校友的半身塑像和4个充满鼓动性的虚位像座,古老幽雅的乐诚堂、典雅别致的黄兴图书馆、气势恢弘的怀求体育馆等体现了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的建筑群,再加上用诗文串接而成的文化长廊等,使校园文化氛围一气呵成,浸透着浓浓的书香气息和强者之音。其感染性、号召力无时不在广大师生潜移默化中熏染,这种“文化立校”的崇高立意使校园凸显出的浓厚文化氛围不能不令人折服。学习明德中学,我校要充分挖掘作为百年名校的文化潜力,努力构建良好的文化育人环境,促成文化在教育上发挥潜移默化熏染的功能,持之以恒地抓好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坚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信念,我想,尽管任重而道远,但前途必将是繁花锦簇的光明。
体会三:有感于实实在在地推行特色化办学方针。
明德中学被学界誉为“院士的摇篮”,先后培养出了陈翰笙、金岳霖、张孝骞、肖纪美、唐稚松、廖山涛、丁夏畦、艾国祥、刘经南、吴耀祖、蒋廷黻、柳诒徵、田奇、王隽、俞大光、张伯毅、向达、李薫等17位院士(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台北“中央研究院”)。作为这样的一所名校,明德中学在高考中却并没有一而贯之的骄人业绩:近几年高考本科录取率一直稳定在60%左右,虽然有许多学生被清华、北大、浙大、复旦、同济等著名高校录取,但是相比长郡中学、师大附中、长沙一中、雅礼中学等学校,在升学考试方面仍有一定差距。即便如此,社会各界仍然认可该校,把到该校就读当做一种殊荣,原因就在于其办学特色鲜明,效益显著。
以德育为首,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特长是明德中学的办学特色。进入新世纪,以范秋明校长为首的明德人深切地感受到,历史是明德的财富,胡老校长留下的“磨血育人”思想和“坚苦真诚”的校训不仅是学校引以为豪的精神内涵,更应该融入每一个明德人的血脉;同时他们也清醒地意识到,历史不是明德的靠山,面向未来,拓展办学思路、更新办学理念、做实办学业绩才是对历史最好的交代。近年来,深化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为明德中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正在尝试中的新课程体系建设、文化管理模式和特色德育教育已逐步成为明德中学的三大办学亮点,也开启了学校的再次振兴之路。走进明德、了解明德,你会发现,这里有湖南体院定点保送的篮球特色班,有由外籍老师直接任教的英语特色班,有由宋祖英等著名艺术家定期指导的音乐、美术特色班,还有屈子湖文学社、蓓蕾艺术团等一大批
名目繁多的校园社团和艺术沙龙活动等。明德中学以“为孩子一生的科学发展奠定全面而夯实的基础”为基本理念,将人才培养模式与目标定位为“全面发展,个性张扬,富于创新”。为此,学校构建了富有明德特色的课程体系:每周二、三第七、八节课一百五十多门选修活动课程蓬勃开展,每周日下午明德讲堂的“名师百家讲坛”定时为学生奉上文化盛宴,空军十八师学军基地、杜甫江阁、岳麓书院、火宫殿„„都曾留下明德学子探索的足迹,学校的学农基地也正在筹建中„„这都让明德学子的文化视界和空间不断拓展,学校的课程体系也在朝着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向迈进。所有这一切,都明显勾勒出他们的质量观已经逐步从“单向应考型”向“综合特色型”转变,这种转变更符合最新课改精神理念。从长远角度来看,这种发展趋向才是今后我们教育教学的主流,因此,“请进来、走出去”,“多角度、多渠道”的办学模式确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探讨。
体会四:有感于明德“名师工程”和规范化的教育教学管理。
明德中学教师队伍整齐,既有一批多年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老教师,又有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学校明确提出“名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生产力”。学校将校本教研作为名师工程的主要实施途径,在全校广泛实施“每周一篇”、“学术报告会”制度,创立青年教师培训学校,开设名师讲坛„„近几年来,学校名师辈出。有十多名教师分别在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劳技等学科担任省市级学会的理事长或理事。其中英语特级教师唐晓云是十届全国人大代表,语文特级教师范秋明是省人大代表,英语特级教师朱泌太是湖南师大硕士生导师。2009年,朱老师还被聘为“长沙市中小学英语学科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并由长沙市教育局授牌成立“朱泌太名师工作室”。在这些措施和成就的引领下,明德中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也更加科学化。
这次参观学习,除了听取明德中学领导的经验介绍和与明德教师座谈外,我们还深入到教室、办公室,所见所闻,无不让人赞不绝口。偌大的教师备课区,没有人闲谈,没有人串岗,都在专心致志地备课、批改作业或查阅资料,甚至连走路都是轻手轻脚,以免影响他人。在与教师的攀谈中我们了解到,明德的教师自觉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他们靠的是刻苦钻研不服输的精神和对学生、对学校绝对负责任的态度,靠的是每一堂课的高效率和每一次训练的高质量而创造的教学奇迹。
现在,全体明德人都在探索实施一种名为“高中新课程单元模块教学程序中的五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模块教学即将知识分成若干个单位,有选修也有必修,“五步”即“说-讲-评-测-结”。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学校的教学也正由知识教育向文化教育转移:学校不但
让学生把握知识,更让学生把握知识基础上的文化;不但让学生学会理解、迁移和运用知识,更让学生把握、发现、发明知识的人的文化背景、人格力量和这些知识、这些人对人类的贡献;不但让学生把握知识层面的概念、定律、方法,更让学生把握文化层面的价值、情感、规律与方向。这是一种包括知识教育在内的大文化背景的教育,更是一种能够让学生自主发展的科学的教育模式。通过这次考察,是我更加坚定了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的信心,落实高效课堂、提高师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这次考察结束的时候,我记下了一位明德学子的话:“这里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舞台;这里是一个拼搏与梦想交织的赛场;这里是一片耕耘与收获等价的田地;这里是一片憧憬与渴望齐飞的天空。这里就是明德,一个会给你落寞也会给你辉煌的地方,一个会给你挫折也会给你奋起的地方,一个能给你梦想更能给你翅膀的地方。不要问明德能给你什么,而要问你能从明德得到什么。梦想离你有多远?明德从不会告诉你准确的答案,它只是给你无限的可能。”是啊,作为教育工作这的我们要力求给学生们提供无限的可能。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和决策者,我们有义务让学校力求实现“由粗犷规模办学向内涵精细办学转轨;由狭隘区域办学向外向拓展办学转轨;由教师素质单一向教师素质多元转轨;由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转轨;由知识教育向文化教育转轨;由单一质量办学向多元品牌特色办学转轨”六个转轨的目标,努力使我们学校变成像明德一样有理想、有目标、有追求的学校;变成有文化、有品质、有层次的学校;变成有内涵、有气质、有灵性的学校;变成有远见、有视野、有厚度的学校;变成有特色、有个性、有品牌的学校。
第二篇:参观考察报告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交通技校维修中心赴章丘丰源机械有限公司参观侧记
为开拓视野,扩大对外交流,借鉴其他企业的先进经验,积极探索企业管理工作的新路子,2013年12月14日下午1:30,在王翊主任的带领下,我中心部分员工来到章丘丰源机械有限公司进行参观学习。
章丘丰源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丰源机械)是我市明水经济开发区骨干企业,主要生产、销售FSR罗茨鼓风机、FR罗茨鼓风机和L系列罗茨鼓风机,其生产的罗茨风机行业名列前茅,是济南市名牌产品。
此次参观期间,丰源机械的副总宋世杰先生给我们介绍了其企业的发展、现状和以“客户导向追求卓越成果交换诚信共赢”的企业核心价值观。随后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丰源机械的部分厂区,在途中,工作人员向我们大致介绍了该企业主要的生产过程以及产品的相关问题,让我们对该企业有了一个主观的认识。在参观车间的过程中,车间的技术人员都是井然有序的做着自己手头上的工作,车间内相关设备都是相当齐全的,而且车间严格的遵守着5S化的管理,使整个的企业相当的规范化。最后我们来到会议室,由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给我们展示其公司未来十年的“战略部署”。
经过此次参观学习,让我们更加意识到企业要想发展,不能一味的“固步自封”、“闭门造车”。诗经有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有不断地与其他企业的交流合作,取长补短,加上中心领导和员工的共同努力,我中心的业务才会不断做大做强,持续发展下去,相信这一天的到来并不会太遥远。
第三篇:考察报告: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江苏考察总结
王 海 波
江苏考察归来,面对南方发展的职业教育感慨很多。职业教育要想发展地良好有序,大体包括几个方面:一,外部环境:政府支持,全面协调;当地经济发展,能够吸纳足够多的劳动力;群众基础好,创业意识强。二,学校内部因素:观念先进,对接社会与企业;干群齐心协力,戮力创业;课程整合,学生训练到位。
如果去掉外部环境因素,职业教育能不能做大做强?个人认为也是可以的,俗话说的求人莫若求己。关键看我们自己怎么做。
下面针对我校目前的情况,提出几点建议。
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引企入校,促校进企,这是盘活职业教育的一步重要举措。“校企合作”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校企合作”使学校与企业实现双赢。可以及时吸收最新的科技成果,把传统的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与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快出人才,为社会节约成本,促进学校毕业生就业,为企业提供高素质劳动力,从而促进企业发展壮大。
必须坚持校企联合之路。对于中职学校来说,要培养出高素质技术人才,仅靠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使教育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对接;必须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通过区域融合、校企互动,寻找实现合作的途径。
对于企业来说,必须充分认识到对社会的责任与义务,认识到培养人才给
企业带来的长远利益,主动响应,认真对待,积极跟进;在合作教育中,以大局为重,积极配合学校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充分利用产学合作教育的机会在获取人力资源、产品研发、员工培训、形象宣传、政策优惠等方面为自身谋求利益。
对于中职学校学生来说,校企合作可以增加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的机会,接触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积累实践经验;有助于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就业竞争力;有助于提高专业技能,增强动手能力;有助于培养适应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锻炼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这里就牵扯到一个问题,就我们当地而言,可能企业还没有充分意识到校企合作中企业方的义务或者责任。基于此,我们学校一方可采取如下策略:
1、主动寻找当地企业对接,引校入场,充分发挥我分设备的优势,汲取对方的技术和管理优势。
2、从大的眼光重新定位我们的校企合作理念:即服务当地经济可以理解为服务山东经济,向纵深发展,向沿海发展,寻找联合办学单位。
3、立足于高科技,与有专利或技术但是没有厂房与设备的社会人员联合办厂,实现双赢。
课程改革
必须调整课程结构体系。要根据本地企业发展需要,面向企业第一线设置和整合专业。做到用人单位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我们可以通过冠名班的形式是我校的专业教学更有针对性。
第一,要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应考虑到就业市场的需求,课程设置要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要瞄准某种职业并落实到具体岗位,就业方向要在课
程方案中清晰体现。
第二,要体现以专业目标为导向的原则。应紧紧围绕专业的培养目标及相应的人才规格,实施系统的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要以“实用”为主,以“够用”为度的原则,突出素质教育和能力的培养,有选择地精选理论课的内容,减少理论课的学时。同时,课程的内容要关注专业的技术发展及相关技能的改进,要把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及时充实进去,使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处于相对稳定和不断更新的交互状态之中。
第三,要体现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在学生的学业考试上,改变以理论考试为主的传统做法,重点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时间分配上,使实践教学和技能培养的时间已占总学进的50%以上。
第四,要体现以职业标准为导向的原则。课程设置要为学习者提供与其未来可能从事职业活动有关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反映其职业能力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因此,必须以“双证书”制为框架,把职业标准中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融人相关课程教学大纲中。
校园经济
“大学校培养小老板,小老板成就大事业”。
常熟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悬挂着这样一面醒目的创业旗帜。金校长说:“我们学校有近万人的师生员工,校园经济就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搭建创业平台是加速学生创业能力成长最有效的载体。”为此,学校以专业为依托,以社团为组织形式开发了创业一条街,搭建了一个为师生服务的创业基地。目前已经有30位学生成了创业实践的小老板,工作人员也全部是学生,200多名学生参与创业实践。
“极度动漫工坊”,是常熟职教中心校生活创业园中最惹眼招摇的门市,装
潢时尚的店铺也就有40平方米,这里的主角既是学生也是售货员。
这是我看到的常熟中心校的一个创业实例。作为学校动漫社负责人,经过各种创业训练,该校学生杨绪龙一直在琢磨开店,前年4月他从网上看到由北大美术学院设计的杭州“咪偶”布偶工作室生产的产品,很对时下年轻人的心思,就果断联系并很快取得该产品的苏州总代理,出乎意料,第一周2000元的投资不但成本立马收回还净挣了4000元,旋即他与动漫社7个同学商议,最终由他出资5000元,加上学校借他的1万元,开办了工坊,并订立了协议:每个同学底薪150元,营业额的5%同学均分,营业额的5%上交学校创业基金。这样,他一边在门市卖他们自己制作或别家的产品,一边在省内外给“咪偶”开疆辟土,目前旗下已有47个零售商、27家代理商,越做越得心应手,9月份账目出来了,扣除各项成本,杨绪龙个人净挣5万元。他说:“最大的收获不是钱,而是能力的锻炼。今后不管做什么,都不怕了。”创业教育,让这个19岁的苏北小伙子5个月间成为小有名气的老板,也成就了许多年轻学生的梦想。2008年江苏全省有9189位职校学生参与创办了1356个小企业,泰州职教中心毕业生纪建伟参加2008年美国国家创业指导基金会组织的“全球创业精神大赛”,成为30名赢得全球青年创业大奖中唯一的中国人。
这提示我们:贴近产业,对接市场,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完全可以从身边做起。
一点题外话
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生产力;
学校办职业教育就是要寻求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要让我们的学生明白: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教育。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江苏考察总结
王 海 波
第四篇: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考察总结)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学习新高考选课走班制建设感悟
崇州市蜀城中学党总支书记
徐宏
浙江省、上海市于2014年启动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我省是2018年全面实施新高考级新课程改革。根据这一需要,我校审时度势,及时先后派出由教务处、政教处的有关领导、教务员以及相关学年的集体备课组长组成的学习考察组赴杭州、上海的有关学校进行为期5天的跟岗研修活动。
在跟岗研修期间,我们先后考察两所学校,听取3场主题报告。现将有关总结如下。
一、通过跟岗研修学习,基本摸清了浙江、上海的考改情况。
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浙江和上海均采取了不分文理科、“3+3”的高考改革模式。统一高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每门150分。外语一年考两次,含笔试和听说测试,每人最多考两次,以最好成绩计入总分。录取不分批次,施行平行投档。
所不同的是:浙江省选考科目实行“7选3”模式(其中有一门是技术),每门满分100分。高考总分合计750分;上海等级性科目采取“6选3模式”,每门满分70分(40分+30分),其中,学生在学业水平测试结束后,即可获得40分,6月的高考选考科目的满分为30分,同时,如在学业水平测试中不合格的将不能参加此学科的高考,高考总分合计660分。浙江省选考科目,在40分基础上划分了21分级别;上海市等级性考试科目,在40分基础上划分了11 个级别。浙江的考生志愿由“专业+学校”组成;上海的考生志愿由“学校+专业”组成。浙江的“学考”与“选考”是在同一时间进行的;上海的“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是在不同学段组织的。
二、通过跟岗研修学习,初步了解了浙江、上海课改的风格和特色。
杭州长征中学是浙江省重点中学(省二级示范学校),生源情况与我校大体一致。该校的“选课走班”是独具风格。坚持“以我为主”、“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尽可能地给学生设立“套餐”,引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选择。首先,在高一时,利用两个月的时间,各教研组认真编制微课件,对高一新生进行各学科的专题微课讲座。对各学科进行学时安排,高考升学、职业发展的内容。同时结合各大专院校专业设置情况,高效引导学生选择科目。经过2017年高考的实践来看,选考主要以“生物、地理、历史、政治”为主。其中,艺体学生以“政治、历史和地理”为主。
上海闸北八中是+闸北区重点中学,生源情况也与我校情况基本一致。该校的“选课走班”实行“专业化的指导”,给学生设置多种的“课程选择”。但从三年的实践中,学生仍然以“生物、历史、地理和政治”为主。
三、新的考改和课改,将给我们的高中教育带来的挑战。
一是学生选课问题,由过去的“2种”(文综和理综)变为20种。如何引导学生基于自身和学校的实际来选择科目,如何配套进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如何进行模拟选择等问题。
二是教学时间的安排。包括三年如何统筹计划,学段教学安排,师生课表如何编制,分类分层走班如何走班等问题。
三是课程体系问题。如何整合必修和选修问题,必考与选考、分层与分类、基础与拓展等问题。
四是教师的需求量的问题。因学生的选择导致不同学科教师的需求量将会发生变化,同一学科不同的时间节点的教师需求量也不相同,同一学科教师间的换课替换将变得非常困难。
五是资源保障问题。学校有可能增设足量的教室、储物橱柜等。
六是家长的理解问题。高校内各专业间生源和录取分数差异可能性非常大,因此要取得家长理解和支持也十分重要。
四、新的考改和课改,将给我们的高中教育带来的挑战机遇。
第一,学校教育教学将会重建。课堂的形态需要重建。教学班和行政班的建制将重新建立,现有的新课程模式将会更加深入和综合。
第二,课程设置将会重构。新课改实行后,将结合学生的选择和学校的实际,将在不同时间节点和学段将课程重新建构。
第三,
第五篇: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读《教海漫记》有感
济阳县济北小学孙超
《教海漫记》是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手记,全书分“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和其他篇”,共收录了百余篇文章。这些文章都是于老师几十年教育教学经验的集萃,也是于老师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每一篇文章篇幅不长,内容平实。没有理论的说教,有的只是一位老朋友的娓娓谈心。细细品味这些生动的实例,幽默的语言,其中还包含了历经沧桑的凝重和沉甸甸的思考。
于老师在字里行间都向我们表达着对教育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这种爱是智慧、是力量、是艺术。感叹于于老师处理问题的精妙之余我愈加对于老师敬佩之至。敬佩于老师无私的把几十年来用心对教育教学成败得失的思考毫无保留的传授给我们,敬佩于老师甘做巨人托举我们。
于老师教会了我用平等的心去爱每一个孩子。“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于老师正是一个“爱的教育”的践行者。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学生没有“好”“坏”之分,有的只是老师的“有色眼镜”。记得有人这样说:“你们班上成绩最好的学生,你要对他好,他将来可能成为专家教授,会来指导我们的工作;你们班上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你要对他好,他将来可能成为小学老师,跟我们是同行;你们班上成绩一般、调皮捣蛋的学生,你要对他好,他将来可能成为企业家,会赞助我们学校;你们班上成绩最差、言而无信、嘻皮笑脸的学生,你更要对他好,他将来必定是政治家,决定我们教师的地位和待遇!”
看似玩笑之语,实则发人深省。新课程理念也要求以全新的模式去培养人,如果我们还以“叫、喊、打、骂”去对待学生,课程改革的真正意义已经失去了一大半。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教师这门职业要求于一个人的东西很多,其中一条要求就是自制。在你叫喊以前,先忍耐几秒钟,想一下:你是教师。爱不仅仅是一种能宽容别人的感情,更应该是一种美德。
于老师用“开窗户”这个富含哲理的小故事告诉我“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这正是数学课所要求的知识要瞻前顾后;这也是对新理念所倡导“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域”的一个贴切的解释。这可以用“跳一跳,摘桃子”来形象的比喻。这同时要求我们“以学生为本”,必须先要了解学生,然后再跟学生一起成长。“开窗户”的理论,用在学习上就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体现了“积跬步可以致千里,择细流可以成江海”的思想。这个做法不仅在过程中让学生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更重要的是一直体验着成功的快乐,极大地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仔细想想,面对不完成作业的学生,我们的严厉换来的是敬而远之,我们的苛刻换来的是冷漠敌视,我们的批评换来的可能是自暴自弃。“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的学生是成长中的青少年。生命需要呵护与尊重,正如于老师那样,当我们为学生打开一扇窗或者要求学生“开窗户”时,是在用一种宽容乃至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有失误的学生时,这样我们会发现每个学生的与众不同之处,会发现每个学生生命的亮点。
于老师告诫我千万别吝啬你的表扬,“请翘起你的大拇指”。诚然,表扬和鼓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因为小的时候成功了某一件事受到表扬而使其立下志向并最终成为专家学者的,也不乏其人。想一想我们小的时候,又何尝不是非常希望老师来表扬自己呢?梦想着老师能对着自己竖起大拇指呢?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多数情况下是为学生的成功而竖起大拇指,在学生失败的时候竖大拇指的时候几乎没有。我想,仅管他们离老师心目中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但你竖起了大拇指就意味着他的进步老师已经心中有数,让他看到了希望,让他明白他在老师心中是有位置的,让他了解他的每一点进步老师都会记在心中的,让他树立起自信心,让他时刻注入不断进步的动力,这样的孩子,进步只是时间问题。老师要及时地给予学生与“竖起大拇指”类似的鼓励,让学生时刻切身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呵护,让我们的学生不断地从成功走向成功,从而树立一种健康的、积极的、良好的、平和的心态,以迎接未来更加激励的挑战。
于老师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是老师配合学生,不是学生配合老师”的真谛。见过太多的老师在上公开课时,课前总要铺垫一番,上课时才能按部就班,环环相扣,如有某个学生“不按常理出牌”,或不按“计划”执行,则将打乱整节课的节奏,手忙脚乱。还有些老师课堂效果不理想时,总会埋怨学生“不配合”、“素质太差”。熟不知,在于老师的课堂上,亮点总是出现在对“差生”的引导和提高上。还是于老师说得好:“如果课堂上学生‘所向披靡’,如入‘无人之境’,那还要老师干什么?要学生配合老师,那谁是主体?谁是学习的主人?” 课堂上不是学生配合教师,而是老师配合学生,帮助学生学
会学习。数学课尤甚。如果学生都能“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无所不能,我们数学老师该不是要失业了?我们配合学生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配合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的教,是为了不教”同样说明了为什么需要老师配合学生,而不是学生配合老师。
于老师还教导我“蹲下来看学生”,做到“目中有人”,必要的时候可以“敲山震虎”。于老师是一位了解儿童、研究儿童,与孩子们同唱、同跳、同喜、同悲的老师,他既是学生的良师,又是学生的益友。拜读于老师的《教海漫记》,我被于老师对教育的热爱之情所感动,被他对于问题处理方式的精妙所折服,许多文章让我受益匪浅。《教海漫记》让我被特级教师的教育智慧所折服,《教海漫记》让我为其教育思想叫好,《教海漫记》同时也让我看到了一个特级教师许许多多平凡的地方。教师的工作本身就是平凡的,可怎么在平凡中创造不平凡呢?这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境界。记住于老师的话,“老师笑着看学生,学生就会笑着看老师;老师只有笑着看学生,才会有幽默的心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成为大师也绝非一日之功。大师的精髓也许我一辈子都学不会。但是,只要我努力学习,灵活运用,一定会有所收获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今后的教学道路还很长,我会一如既往地吸取于老师的教育教学精华,做一位时刻为学生着想、爱学生一切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