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多学科的融合

时间:2019-05-15 06:34: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多学科的融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多学科的融合》。

第一篇: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多学科的融合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多学科的融合

桐乡市芝村中学:姚盛伟

摘要:在知识大融合的背景下,“课程综合化”将成为现代中小学教育鲜明的时代特征.由此,语文教育教学改革,能否跳出语文看语文,在挖掘语文学科深度的同时,尝试着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多学科的融合,拓宽语文学科的广度,将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研究的新热点。本文试图从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多学科融合的现实性、可行性、操作性等方面,作浅陋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育 知识融合 多学科融合

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在学科之间渗透互融日益增强的今天,它的“综合性”不仅体现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还体现在课程结构、课程目标及课程实施方面。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出学科渗透、文理互融的思想,以至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可行的新路,将是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的责任所在。如果我们在挖掘语文学科深度的同时,能跳出语文看语文,试着拓宽一下语文学科的广度,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多学科的融合,这必将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语文教学中实现多学科融合的现实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逐渐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移。目前高校中各学科之间,已经出现了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趋势。而且我们纵观近代以来的科技创新,大多数重要的科学进展,都是在多学科、多领域的思想交融与碰撞下,在众多领域的科学家们共同努力的基础上,才取得重大突破的。因此,高校学科发展的趋势已要求我们中小学教育也向一个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方向发展。对此,在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提出了:“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有人说21世纪是一个综合实力竞争的时代,是一个科技竞争的时代。其实这些说到底都是一个教育竞争的时代,其最突出的特点是知识的大融合。因此,在教育上重视和加强基础教育教学,实现课程的综合化将成为我们现代中小学教育鲜明的时代特征。

基础教育的实质,就是实施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综合实践能力。但是,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却忽视这种人文精神的熏陶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结果就造成:每一学科都各自为政,泾渭分明;每一教师都隔学科如隔行,互不相通;每一学生都疲于奔命,四面出击,学习各科知识。以至很少,甚至没有人认识到:知识的对象虽然千差万别,但知识的本质却有其内在的统一性这个特点。因此,造成了在现实教育教学生活中:历史只不过是事件按照时间的机械罗列; 数学终归是一堆缺乏人情味的公式符号;语文也就是字、词、句、段、文的综合体;音乐只等于视唱;美术只等于绘图„„一切都限定于各自的学科之下,看不到各种知识间存在的内在统一性,也无法意识到在不同学科间实现互融的重要性。因此,现代教育的当务之急,是要立足于当前现实,加强学科融合,苦挖“深度”和“广度”。

对此,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综合性的基础课程,更应该率先加强与政治、数学、自然科学、美术、音乐等学科在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知识背景等方面的联系。我们语文教师,也应该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努力探索构建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新模式。

二、语文教学中实现多学科融合的可行性

首先,它为“大语文教育观”在语文教学工作中增添一种实践方式 全国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倡导的“大语文教育观” :即教师不仅仅把语文课视为工具课,而是高屋建瓴,以人的发展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教给学生语言文学知识,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还要培养美好的情操,塑造完美的个性,帮助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等。①这种教育观让师生从课本中,从语文知识的微观教学中解放出来,在学好教材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新的创造力,健全学生完美的人格,把教学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时空中去,让学生把学习之根扎在广袤的人文精神的土壤中去。它相对于只强调工具性和现实思想意义的传统的语文教育思想来说,更适合于当今教学改革的发展和要求。

语文教学中实现多学科的融合是“大语文教育观”在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种实践方式,教师的语文教学工作不能仅仅局限在语文学科内的知识融合,而可以大胆的借用数学学科、化学学科、物理学科等理性思维学科的方式方法,形成多学科的融合。大语文教育观是针对语文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所作的学术性探究,是对语文学科的深度挖掘,语文教学中实现多学科的融合是针对语文教学方式所作的实践性探索,是对语文学科的广度拓展。前者是语文教育教学在理论学术上的突破,后者是希望在语文教育的教学实践方式上进行有益尝试。可以说后者是对前者的一种延伸,一种实践。

其次,语文学科与其他的理性思维学科存在着相交和共性。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语文学科教育不同于其他理性思维学科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理性思维学科在知识之间具有严密的系统化和序列化特点。例如数学学科,它的知识紧密性非常严格,可以说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语文学科似乎没有系统的知识结构。其实这是一种认识误区,语文学科在知识和能力上也具有系统化和序列化的特点。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所谓知识结构就是把大量的知识就其联系而组织起来的方式。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以允许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

由此,对于语文学科的知识结构,我们也可以通过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条理连接等方法进行整理。通过分析比较,可以认识各种知识的共性和个性;通过分类归纳,可以将相同性质的知识归在一起,分成几大类别;通过条理连接,可以将各类知识加以排列,找出线索,理清脉络,按各种不同关系(并列、因果、串联、从属)结成语文学科的知识网络。如果我们将语文比作成一棵树,那么可以将语文知识归纳为听、说、读、写四大枝。如在“写”这个大枝上,又可以分成中心、题材、结构、语言、表达方式等五个小枝;而在“表达方式”这一小枝上还分成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等五枝;“描写”这枝上又分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等丫枝;“人物描写”又分成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通过这种方法,完全能把表面杂乱的语文知识系统化,以使学生在考查“表达方式”这一类语文知识点时不会写出什么“比喻”之类的错误答案来。”②

可见,作为“人文文化”的代表语文学科,与其他“科学文化”的代表理性思维学科,在知识的本质上存在着内在统一性。因此,语文教育教学教改要寻找新的出路,就应该勇于向数理化学科学习,努力探索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共性,或许这样会别有洞天,会成为语文教学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语文教学中实现多学科融合的操作性

1.语文学科向英语学科学习“情镜教学法”

笔者经常发现英语老师上课,课堂气氛往往比较活跃:有些英语老师在上课前会先引导学生唱首英文歌曲,或运用一些自制教具,来创造出浓厚的教学气氛,强化教学情境;更有甚者,一些外籍英语老师还会亲自带着学生做游戏,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而反观我们语文老师,一直以来都不肯放下那高傲的头颅,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实践着师道尊严的教学理念。偶有一些年轻教师使用多媒体,也往往是“狂轰乱炸”式,那些老教师则仍旧是一副“几枝粉笔一张嘴”的两袖清风式。

试想我们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像英语教师那样,多从学生的感受和兴趣出发,努力采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和手段,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一种和谐的教学情境。

2.语文学科向自然学科学习“实验教学法”

有些科技性的文章仅凭语言文字,很难表达清楚,学生也是难以彻底理解的,如果借助一下自然科学中的“实验教学法”,则情况就有很大改变。

例如《中国石拱桥》(八年级上册第十一课)中讲到:“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

(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偶有善于思考的学生会提出疑问:这么长的桥面,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对此,教师如果仅用语言文字进行解释,很难让学生信服。但是如果让学生做一个实验:准备一张长方形的纸,用两手握着纸张的两端,平拿着,然后叫学生把橡皮轻轻放在纸中间,结果只放了一块,纸就凹陷下去了。如果把纸屈成拱形,再将橡皮放在纸桥面上,桥面却没有凹陷。通过实验,使学生明白拱形桥面比平桥面更能承受重量。这样,不但解决了学生的疑问,也让他们能在实验中获得直观形象,体会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

而对《故宫博物院》(八年级上册第十四课)一文,我们也可以通过亲自动手计算故宫的面积,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故宫的博大宏伟。

3.语文学科向数学学科学习“理性思维教学法”

语文学科和数学学科似乎是八秆子打不到的。但是在2007年12月份,桐乡市求是中学王海萍老师的公开课《说屏》(八年级上册第十五课)讨论会上,桐乡市教研室的沈根元老师对于“如何介绍‘屏’这一概念”,所作的精彩点评,改变了我的看法。沈根元老师建议,对于概念性的知识点,我们语文教师不妨向数学教师学习一下,采用归纳推理法,由个别的屏,推出“屏”这个事物的概念,而不要一上来就讲 “屏”的概念,再举几个例加以说明。归纳推理法,这不是典型的数学思维方法吗?通过个别事物推出一般事物的概念,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概念,留下更深刻的印象。采用这样的思维方法,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4.语文学科向音乐学科学习“情绪感染教学法”

七年级下册第十七课是《安塞腰鼓》。文章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同时借此赞美了陕北高原人们粗矿、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教学时,为让学生更深切的感受陕北汉子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蓬勃生命力,给学生看一段腰鼓表演视频,通过那震天的鼓声和号子,成功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也让学生更加深切地体会刘成章写这篇文章的用意。

可以这样说,纵观初中教材,我们发现有许多课文的内容与歌曲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有些课文本身就是歌词,如《黄河颂》(七年级下册第六课)。对此,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考虑结合音乐课程,鼓励学生放声唱一唱,把学生对音乐学科的兴趣迁移到语文课上来,或者可以采用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让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渲染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领悟。

5.语文学科向美术学科学习“视觉化教学法”

在东方文化中,文学和美术历来就紧密相联。我国有许多文学作品中就是既有文学意境又有美术的画镜。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的诗就被认为:味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那么,今天的语文学科又可以向美术学科学些什么呢?答案是可以借助美术学科的视觉形象优势,丰富语文教育教学的手段。

例如本人在教《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八年级下册第十二课)时,运用图片,采用左右对比法,将罗布泊的昨天和今天,通过强烈的反差鲜明的呈现出来,给学生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保护环境的情怀。可以说美术学科有其独特的视觉感官效果,这就是语言文字所难以表达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能恰到好处地借鉴这门学科的一些技巧和方法,那么在深切感受美术学科所具有的巨大表现力的同时,还增强语文的教学效果。

四、语文教学中注意保持语文学科的独特性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在教学方法、方式上有其统一性的一面,并不是否定语文学科在教学方法、方式上的独特性。我们既要借助其他学科的优势,拓宽语文教育教学的丰富性,也要坚持语文学科的长处,保持语文教育教学的独特性。因此,发扬语文学科优势,关键在于发扬“两本”意识。

一是语文学科的教学工作要坚持“以文为本”的思想。坚持“教材是课程最重要的资源,是教学最基本的实现形式。优秀的教材,具体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事实上也是教学的依据之一。”因此,对语言文字(课文或课外阅读资料)的感知、理解、品悟,都必须立足文本,任何脱离文本的探究,都是空中楼阁,水中月,必须坚决制止。

二是语文学科的教学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决定于人的发展,以人为本应该是现代教育最基本的理念。”“要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④因此,将语文的功能不仅仅看作是一种知识的延续,更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传递。

总之,语文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课内外阅读材料等资源,教授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培养社会交际能力,另一方面要通过学生的内化过程,把材料中的那种人文精神根植到学生的心中。

参考文献

①《大语文观的教学实践探讨》 陈叶著 ②《语文阅读方法》 张仁美著

③《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④《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论文获2008年度桐乡市初中语文学科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

第二篇:多学科融合教学初探

多学科融合教学初探

【摘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语文、地理、音乐多个学科内容和教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实施教学,往往能使课堂学习气氛更浓厚,形式更生动,趣味性更强,更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受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关键词】多学科 融合 教学

我是一名初级中学的语文教师,常年除任教初中语文课外,还兼教初中地理和音乐。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常常将语文、地理、和音乐这三门学科的知识与教法融合起来实施教学,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欢迎。具体做法有如下几个方面:

1.借助与语文课文内容相关的歌曲来导学

譬如,在教学《一辆纺车》这篇课文时,我曾用演唱《军民大生产》、《南泥湾》等经典革命歌曲的方法来导入教学。引领学生了解课文时代背景。《一辆纺车》中记叙的纺纱织布,就是当年陕北解放区军民大生产运动背景下的一项重要的生产方式和劳动内容。那时,国民党反动派对解放区实行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解放区军民为了摆脱经济封锁,巩固陕北革命根据地,发展解放区革命武装力量,展开了轰轰烈烈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军民大生产运动。但距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现代中学生无从感受那个历史时代特殊环境下的生活情境。然而,当学生们倾听着 “解放区那个嗬嗨!大生产那个嗬嗨!军队和人民西里里洒啦啦啦嗦??嗨!齐动员那个嗬嗨!”这热火朝天的劳动号子,思绪很快就会感受到军民大生产运动如火如荼的劳动场面。为学生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作者蕴含在课文里的思想情感奠定了基础。

2.唱着歌儿创设写作构思氛围

例如,“母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亲情。就因为它的存在,人类才得以生存、繁衍与发展。可是当要学生写以母爱为主题的作文时,不少学生无从下笔。对此,我没有作过多的引导和启发,而是选择了教学生唱《母亲》、《儿行千里》等歌曲。当学生唱着“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那三鲜馅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啊!这个人就是娘,这个人就是妈。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不管你走多远,无论你在干啥,到什么时候也离不开咱的妈!”时,很多学生茅塞顿开,一下就找到了表达母亲情感的生活情境和细节。于是一篇作文便水到渠成。

3.运用话白的表现手法,来创作校园歌曲,反映农村少年儿童的现实生活与情感

目前,广大农村中学,留守儿童占有一定的数量,我作为教育工作者,关注他们的成长。为了反映这一群体的现实生活与情感,鼓舞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激励他们发奋学习,健康快乐地成长,我创作了一首题为《留守娃》的校园歌曲,其歌词如下:

3.1 我三岁那年春天,爸妈把我撂在外婆家,双双奔赴南方打工,我便成了留守娃。留守娃呀留守娃,长年累月难以见爸妈。年迈的外公管我上学,体衰的外婆照料我穿呷。无论春秋还是冬夏,眼眶眶里常含着泪花,默默地品尝着生活的辛酸苦辣。

3.2 几年过去我渐渐长大,明白爸妈远方打工为的是造福这个家。爸妈请把心放下,党和政府关心咱,不管严冬还是酷夏,学校对我们呵护有加,管我们起居作息和娱乐,关注我们吃喝、成才、心里话,老师关爱胜似爸妈。学校就是我们温暖的家。

3.3 我们是健康快乐的留守娃,自尊自爱自强自信早当家,我们是健康快乐的留守娃,搏击风雨展现生命的彩虹,我们是健康快乐的留守娃,好学奋进励志图强胸怀天下,我们是健康快乐的留守娃,待来日报效我们伟大的中华。

同学们唱来,倍感亲切,深受鼓舞。今年毕业的166班曾莉丽同学深有感触地说:“龙老师,您的歌曲《留守娃》写的就是我们的生活成长经历,我们非常喜欢。”

4.把语文 课文与地理教材的相关内容融合起来教,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譬如,我在教学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三峡》和《巴东三峡》课文时,运用初中地理教学课件里有关三峡自然景观和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景观图片和地理知识来帮助解读课文。将三峡江面的窄、江水的急、曲折、多滩;峰峦的高耸、险峻;巫山变化万千的云雾等景观,生动、形象、直观地呈现给学生,有效地刺激着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5.采用创作诗歌的方式帮助学生领会记忆地理知识,抒发爱国情感

我在教学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辽阔的疆域,评价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时,根据本节地理知识要点,结合“活动实践”习题内容,编撰了下面这首七言律诗:“欲问中国在哪里?亚洲东部大洋西。1中低纬度北温带,没有寒带热带少。国土辽阔气候宜,胜过俄、加与巴西。内陆海洋齐兼备,蒙古、日本怎能比!”(注:1大洋西,指太平洋西岸。)这首七言诗,将语文与地理有机结合,又将知识性、思想性融为一体。朗读吟诵,既便于学生对本节地理知识要点的理解、记忆,又表现出师生浓厚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实践证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多个学科内容和教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实施教学,往往能使课堂学习气氛更浓厚,形式更生动,趣味性更强,更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受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第三篇: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育人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育人

【摘要】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基础学科。语文学科区别于自然学科,它是一门文化课,也是一门思想教育课。“文以载道”是中国文学的传统。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弘扬精神的,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不仅要为学生传递知识,同时也担负着思想教育的任务,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论文试图从语文课程目标和知识内容的人文性,以及语文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和语文实践活动中如何实现育人的角度加以剖析,提出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语文 人文性 实现 策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概言之,教师的职业目的就是教书育人。教书育人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遵照教育教学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自学地把教书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过程。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基础学科。语文学科区别于自然学科,它是一门文化课,也是一门思想教育课。“文以载道”是中国文学的传统。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弘扬精神的,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不仅要为学生传递知识,同时也担负着思想教育的任务,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

一、课程目标和知识内容体现人文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课标性质与地位”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要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在课程目标上,应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行为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结果目标和生成性目标同时并重。既应注重系统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等目标的达成,更应注重高尚的情操、个性、价值观等目标的达成。偏废了语文课程的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实施人文性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在语文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首先应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使语文教材人文化,教材内容应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其次是要充分利用多种课程资源,如报刊、影视、广播、网络、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全球事件等都可作为课程内容,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良好素材。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教育者,在对上述人文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应切忌形式

化、模式化、机械化,最重要的是应真正落到实处,以人为本,成为课程资源的组织者,成为学生人文精神的唤起者。

教师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总是以所教的知识及一定的信仰、追求,对生活和社会的态度、言行,对学生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道德品质和意志性格等,施加一定的影响,起着形成学生整个精神面貌和思想体系的作用,语文这一点上尤为突出。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听说读写的训练,所有语言材料,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无论是听说还是读写,都包含着一定的思想内容。语文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教育的关系是很密切的。语文和数理化等自然学科不同,它反映着政治倾向和感情色彩。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总把一定的观念、思想、感情灌输给学生。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不仅学会了知识技能,他们的思想品德和世界观也在发生着变化。

二、阅读教学离不开育人

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章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性质的定位充分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阅读的重要作用。阅读教学的依据是课文和课外读物。课文是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统一体。现行的语文课文,思想内容健康,主题深刻而明确。有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最后一课》);有的包含爱心教育(《背景》、《送小龟回家》)有的揭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纪念白求恩》);有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的进行意志品质教育(《谈骨气》);有的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正所谓“文道合一”。文章中蕴含着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当学生接触课文时,接受的不仅是文章的形式——语言文字,同时也接受它的内容——观点和情感。这是性质上和自然科学迥然不同的地方。所以阅读课文与培养观念和陶冶情操不可分。因此,作为教师应发挥语文教育的导航作用,借助阅读及阅读教学,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发展。在阅读教学中要具体做好以下两点:

1、在阅读教学中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是阅读

主体,在阅读过程中,他集中了生理的和心理的,智力的行为的,认知策略的和操作的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的综合效应往往会使理解课文各有千秋,不完全为文本所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白由于学生家庭背景,生活环境,认知能力的不同,他们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也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对于这些情况,教师要有心去了解,并把学习的语言文字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体验,让学生感到语言的学习就是生活的再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要刻意寻求“统一答案”、“标准答案”,为学生个性化阅读创设空间,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2、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感情和积累。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提到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具体来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语言积累的基本理念,正是对语文“核心知识”,“核心知识课程”的确切描述。它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如识字和写字,掌握最基本的字、词积累大量词汇等,这是语言发展的基础。二是语言运用规律的积累。口语交际,阅读,习作都有自己的规律,了解这些语言规律是语言发展的核心。三是规范语言的积累,如教材文本的学习,记诵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等。学生通过规范语言的学习,不仅可以陶冶性情,提高认识,更主要的是可以为语言发展提供借鉴。

三、作文教学中包含着育人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听说是基础,读写是目标,是根本。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一环。作文是学生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的精神活动。作文与每个人的思想认识、感情体验有着不可分割的。而学生的一篇作文,往往是他的立场观点,人生态度、思想感情和生活体验的集中表现。因此,教学生作文,实际是教他们做人。看朱自清先生说得好:“固然,写作文是基本的训练,是生活技术的训练——说是做人的训练也无不可。”而实际上,学生作文,除了那些应用文之外,一般是评判是非、褒贬美丑、抒发感情、勉励个人等。《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要求学生作文“思想健康”。教师可以利用作文这块阵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给予正确引导。作文批语中时时有“心灵的对话”,使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这样,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便自然会有净化思想、陶冶性情的作用,达到了教书

与育人的和谐统一。包含着育人的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乐说、乐写,激发个性作文。在实践教学中建议努力做到:

1、创设情景,鼓励学生乐说。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是思想的定型。所谓定型不仅定思想的形式,同时也定思想的质料,因为语言里所用的材料就是思想本身的质料,那是二而一的。思想拿不出来,定型成为语言,这才拿得出来,说出来可以让人家听见,写下来可以让人家看见,人家凭你的语言就可以知道你想的什么。”由此可见,口语表达应该是学生作文的前提和基础,尤其是对于作文水平相对低下的初学者而言,口语交际是作文训练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充分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自觉地突破各类文体僵化的藩篱,才能使学生畅所欲言,做学习的主人。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先动口,再动笔,非常重要。

2、巧妙渗入,引导学生乐写。亚里斯多德说过:“人从儿童时起就有模仿的本能,他们因模仿而获得最初的知识,模仿就是学习。”小学生自觉动脑、动手能力差,还不知道有意识地去看、去听、去想,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积极地去观察、分析周围的人、事、物。结合实际教学中的知识,及时地适当地渗透一些写作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通过写作活动、游戏等激发学生写作举。

3、丰富素材,激发个性作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些学生非常怕写作文,作文课时拿着笔冥思苦想一节课也写不出几个字,觉得无话可说。我们一定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意思,而不是照搬照抄地套用别人的话。有老师讲:“玩得痛快,才能写得有味。”生活是素材的源泉,只有活,才能从生活中提取大量的素材。由于条件的限制,生活经验有较大的局限性,为了让学生直接体验生活,积累素材,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经常带学生出去走走。春天到了带学生去春游,去发现春天。秋天,带他们去秋游。冬天,带他们去感受寒冷。学生发现光秃秃的墙壁上长出一颗草,发现大树杆上寄生的草开着一朵小野花,发现一块小石头很奇怪,他们都会很惊喜。无论他们发现了什么,我都会表扬他们。只要他们肯去观察,肯去发现,就会有收获,他们就会觉得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四、语文活动中渗透着育人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是育人目标的综合体现。语文素养的提高,光靠讲读几篇

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要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丰富语文课外知识。“生活是语文的内容,语文是生活的工具”。在教学中,我们要以教材为依托,以综合实践活动为媒介,把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料与教材相结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信息,及时为学生提供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爱好,建成切实可行的符合学生年龄的活动方案。心理学家认为,人的道德品质由知、情、意、行四个因素组成。要想获得教育的成功,学生的自我教育不容忽视。格言、警句、座右铭、古今中外成功者的事迹等,往往产生强大的教育力量。阅读和抄写名言警句,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意志。搞演讲比赛,让学生杂感、谈读书心得,对社会生活、周围世态有个更改的认识,学会以冷静、积极的态度审视人生、认识环境和对待生活。如激发爱国情感的《国旗在我心中》和《心系祖国》,涉及人生观、价值观的《踏着雷锋的足迹》等,促其具有正确的立身处世的准则,形成优良的品格。“经典诵读”也是不错的语文实践活动。经典是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文明的积淀,诵读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利用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会了做人,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知识,提高了我们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怎样做人,它像丝雨一样润物细无声地泫润的我们的心灵,使我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道德育品质也自然形成,同时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多姿多彩的语文活动,发挥了学生的专长。一部分在学习成绩上有失落感的同学,在语文活动中找准了自己的闪光点,对自己的能力有了自我肯定,增强了自信心。从这一点上讲,语文活动还具有“修复心灵”的功效。

由此可见,德育是灵魂,教书与育人不可分。鉴于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老师要从自身做起,首先是提高自身的思想品质,加强自身修养。语文教学的教育性决定了语文教师要具有较高的思想品质。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讲授教材,发挥教材本身内在的思想因素的教育作用。教师的思想觉悟、作风和道德品质,都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当学生看到自己的老师是先进思想的化身的时候,他们受到思想影响和教育必然是深刻的。再就语文教师应有意识地将教书育人有机结合在一起。由于思想性蕴含在知识之中,教师必须自觉地去挖掘、领会,然后才能想方设法传授给学生。做到有既定的方向,有既定的标准。

学生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但分辨能力较弱,面对纷至沓来的各种思潮,往往随心所欲,不能择善从之。所以,在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思想认识的实际,有针对性地下面诱导,让他们明辨是非,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情感。

参考文献

[1] 王世堪主编:《中学语文教学法》(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 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3] 黄甫全主编:《现代课程与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

[4] 韦志成.《作文教学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5] 李山林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案例教程》,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 蒋仲仁.《叶圣陶教育论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何廷智四川省江油市教师进修学校

第四篇:浅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深度融合

浅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深度融合

2018年暑期校本培训材料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已进入教育领域,正在成为越来越有效的教学手段。因此,我们应该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乐学氛围

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在教学中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信息技术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均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情境。因而,利用信息技术媒体的有利条件进行语文教学,便能创设一种轻松而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爱学”“乐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如《小镇的早晨》一文,文字优美、格调清新,通过生动优美的句子,给我们展现出一幅江南水乡美丽的晨景图。我在教学前,以录像的形式向学生出示江南水乡的画面,配以课文录音,柔美的画面与课文朗读的同步效果,把学生带入了“迷人的旅行”中,极大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融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例如,在教学《山青青》导入环节,我利用课件显示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和风细雨的春景图,同时配乐,多媒体的使用完全把学生带到了景色宜人的地方,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融合,有利于增加学生获取知识量,并能长时间保持记忆

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板书重要内容时,要占用大量时间。如《五花山》第四自然段描写秋天的美景,是学生重点赏析的段落,利用课件或展台可以直接展示讲解这段,省时省力。此外,多媒体利用图、文、声、动并茂的特点,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得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

四、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融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在多媒体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例如,学生在学习《我是什么》,了解到水的变化过程,作用和危害,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学生在学习《小树谣》,一致得出:要爱护身边的树木花草,那么它们都有什么习性呢?怎么爱护,怎么照顾它们呢?这些学生都可以自主查找学习。

五、运用信息技术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紧扣教材重点和难点进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给我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将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具体的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化抽象为形象,化概括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化难为易,逐步解决问题。

六、运用信息技术,模拟课文内容,启迪学生思维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儿童的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材料,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可以促进思维向深层次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用信息技术对课文进行背景资料的介绍,帮助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了解,对课文的理解。小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不丰富,对于有些课文所涉及的背景资料如果缺乏基本的储备,对课文的理解则可能出现障碍,而教师适时的背景介绍就是有效的解决途径。

七、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扩大获取信息量,改善语文学习环境 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教师讲课强得多,且网上信息繁多,可以有效扩大学生知识面。只要教师引导得法,是有利于学生阅读面的拓宽,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同时,这也能有效改善语文学习环境。传统的语文学习环境,往往局限于课堂内,这对培养学生运用课堂以外的语言表达技巧很不理想,因为学生缺少适当的示范和练习机会,而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弥补这一缺陷。

我们相信,经过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只要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找到它们与教育规律的契合点,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一定能为语文教学改革开辟一条新道路,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素质和优化语文教学。

第五篇: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赋予语文教师神圣而光荣的使命。要实施有效的语文创新教育,则应该鼓励学生张扬个性,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为师者要更新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努力为学生打开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大门,真正培养出有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关键词:

语文课堂创新教育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精神

正文:

下载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多学科的融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多学科的融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怎样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怎样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二十多年了,通过校本培训掌握了新的教学理念,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研讨,认识到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立足于促进......

    融合教学在各科教学中的巧用

    融合教学在各科教学中的巧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因此,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动力。如果一个......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深度融合(优秀范文五篇)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深度融合 武汉市蔡甸区第二小学 余秀萍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新生介入的信息技术,以其独特优势进入课堂,冲击着传统的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

    会计实践教学中实现岗课融合对接手法探讨

    会计实践教学中实现岗课融合对接手法探讨 摘要:随着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无形中给一些院校会计专业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为了培养更多符合社会岗位需求的会计人才,......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合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合 摘 要:中职学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要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目前中职学校重点关注的工作内......

    语文插图在教学中

    也谈语文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 --------------睢宁县菁华学校高中部张宏英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语文插图的妙处。教学之余,将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的目录前的插图仔......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扩大学生词汇量的方法很多。教学中,让学生识记生字、词语,多读课文,读熟课文,背诵课文。教会学生查字典、词典,培养学生遇到生字、新词会使用工具书帮助理解,积累......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摘要﹞:创新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它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新时期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对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