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阅读教学中融合作文教学的研究
在阅读教学中融合作文教学的研究
摘要:提高作文能力,要从阅读教学找突破口,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通道,才能解决阅读教学为什么、干什么的问题和作文教学的活水源头问题。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最终提高语文教育质量,除了要从阅读教学找活水,还必须探索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相结合的方法。
关键词:阅读教学
作文教学
融合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之”。读写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是语文教学的归依,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常常是为阅读而阅读,为作文而作文,将二者割裂开来,各自呈现单边性,结果花了大量的精力去训练培养学生二者的能力,总是事倍功半,效果不佳。在阅读教学中融合作文教学,把作文和阅读联系起来,让阅读为写作服务,则会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阅读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作文教学侧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虽然它们承担的教学任务不同,但它们之间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在阅读中融合作文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写作不应该是闭门造车,而应该是有依据的写出自己的最真实的感受。总之,阅读教学不应该是孤立存在的,而应该是在阅读教学融合作文教学,才能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的结合。
一、在阅读教学中融合写作教学的重要意义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在阅读教学中训练习作,既有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也能促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首先,一篇篇阅读材料既是阅读理解和欣赏的范本,也是写作的范本。尤其是那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是许多语文学科专家们投注极大的努力、苦心孤诣了几年的成果,文章内容又有着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他涉及到社会、生活、人文、科学、为人、处世等等方面的内容,选取的又是各种各样的文学样式。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指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思路,理解其内容,受其思想的影响,情感的熏陶,艺术的感染,更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怎样谴词造句、布局谋篇以及如何命题,模仿作者写作的技巧等,使学生的习作能力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们的习作逐渐富有文彩。当然,在阅读教学中融合作文教学是需要时间的,因为阅读是一个采集零琼碎玉、日积月累的漫长过
程。但磨刀不误砍柴功,厚积而后薄发正是我们语文学习的特点。因此,我们教师的一大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进行这种融合。
其次,学生要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习作,就会有意识地再一次解读文本,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与作家及其作品进行对话,以参与者的身份和文中的人物同欣喜,共悲伤,在感情上融入,用心灵去感受,达到精神和思想上的共鸣;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习作后,思想认识更加完善,个性得以健全发展。
由此改变阅读课教学与作文教学分离的现状,使得阅读教学有效地为写作服务,习作教学又促进阅读教学,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怎样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一)、课内阅读训练中抓住所有的作文教学机会。
很多课文为学生设计了这样那样的小练笔,如:《月球之谜》中,“人们都会有哪些遐想呢?”这种融合在课文教学中的写作,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在课堂上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均等的训练机会,且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情:在教完新课或某一片段之后进行的写作,本身就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新鲜真实的反馈,因为这个过程排除了他人发言的干扰和辅助,完全是学生独立完成的。
就阅读和写作的关系而言,它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第一,强化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学生的写作必须建立在对课文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这就促使学生主动深入地去钻研课文。第二,有效解决了学生作文没有素材的老大难问题,便于他们借题发挥,有话可说,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作文的一大难点就在于无事可讲,无话可说,而这种写作以课文内容为素材,为学生习作提供了现成的“下锅米”。而且,这种练笔始终紧扣在学生理解领悟课文的基础上,保证了教学主题的统一性和教学过程的流畅性,理解运用可谓是相得益彰。
我们除了利用好这样的作文教学机会,我们还可以自己设计。我曾经有幸听了一位名师上《鹿和狼的故事》这篇课文,他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段进行深入的阅读理解后,再让学生以鹿或狼的身份给美国总统写一封信,并要求学生将指定的三句话中的一句镶嵌在信里。结果学生们都热情参与,积极发挥,真诚地道出了自己内心的想法,大声呼吁人类要维持生态平衡。这已经足够了,已经达到了我们的目的,不是吗?阅读能力进步了,作文水平提高了,人的个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二)、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汲取写作养料。
我们知道,由于学生的多数时间是在校园中度过的,接触的生活范围有限,再加上课堂教学和教材容量的限制,造成他们阅历少、见解低、知识面窄、语言贫乏,在写作能力提高上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要想提高语文能力仅靠课堂学习是行不通的,必须靠课外大量阅读课外书,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使作文训练有了源泉,活水不断,进而提高写作能力。不过,学生的课外阅读也需要教师的指导,比如读什么,怎么读,尤其是要指导写好读书笔记,这是阅读联系写作的有效途径。对于不喜欢阅读的学生,教师可以跟他约定一起读,互相交流读书笔记等,让他感觉到阅读是一种享受,让他爱上阅读。
阅读融合写作是新课程极力提倡的语文教学观,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措施,它应该引起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三)形成读写结合的阅读教学模式。
经过理论联系实践,我们可以总结出实施读写结合的基本教学模式:整体读文,了解大意→找准重点,读写联系→读写迁移,提高能力→课外拓展,扩大视野。
具体说来,第一环节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初读,透过文字去整体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对文本所描述的事物获得初步的感受,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
第二环节,就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内容的,总结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语言魅力,学习写作知识。
第三环节,要以写作为手段,在作文实践中,运用阅读时学到的知识训练作文能力,同时使读的效果得到巩固。
第四环节,可以让学生紧扣读写结合点,拓展到课外的阅读和表达中,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在运用语言文字的同时又加深理解,使学生两种能力相辅相承地得到发展。这一个环节的训练,使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都能得到长足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树立“大语文观”,将语文课程向生活拓展,向实践拓展,长期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的兴趣和习惯,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这对我们语文教师来说可谓任重而道远。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等,都很好的揭示出了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联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读是接受,写是表达。叶圣陶早年他曾言及两者关系;“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阅读与写作是一贯的,阅读得其法,阅读程度提高了,写作程度没有不提高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读”与“写”的结合点,对学生有目的地加以指导;进行读写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能力,能以读悟写,以读带写,就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把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训练,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寻找结合训练的契机点
在教学之前,应对每篇课文进行研读,探究作文的训练点,看怎样从阅读文本中学习作文知识,通过教学如何去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2、阅读教学中相机进行作文指导
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一文,选取具体的四件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人物的高贵品质。本文是学生学习选取典型材料的一个范例。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品味作者选材的角度和方法。使学生理解选材重在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突出其精神品质。
《列夫 托尔斯泰》一文的教学中,重点指导学生学习外貌描写。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刻画列夫.托尔斯泰外貌的两个自然段,品味佳词妙句,探究写作方法。最后,让学生模仿文章刻画人物外貌的方法,来口头描绘本班一位同学的外貌,力求做到形神兼职备。
胡适先生的作品《我的母亲》,教学中,让学生试着用平实的语言述说关于自己母亲的一件事。从中启发学生,真切质朴的叙述语言与自己真挚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结合在一起,才相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这才是真正的好文章。
3、教学后及时进行写作训练
阅读文本在教学中能起到示范作用,给学生在思想感情上以熏陶,在写作方法以启迪。“读中悟写,引导迁移”,把在分析文章中学到的写作方法及技巧,及时地让学生加以练习、运用、巩固,读写结合,效果颇佳。
在分析《藤野先生》一文的选材特点后,我让学生以“我的第一任老师一一母亲二三事”为题练笔。学生在列举的众多材料中,抓住母亲的主要特征,精心选材,收效较好。
在《列夫 托尔斯泰》一文的教学时,当学生课堂口头作文训练完后,我留的课后作业是:以“母亲小像”为题写一篇随笔,要求模仿课文肖像描写的两个自然段来写,即:一段重在绘“形”,一段重在绘“神”。课堂训练和课后训练相结合,使学生的作文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
4、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热情
在课文阅读中相机指导,及时进行专项写作,这无疑为话题作文提供了必要的准备。如何激发学生的热情去完成,这就是需要充分地把综合性活动与作文训练结合起来。
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综合性活动是“献给母亲的歌”,而写作题目是话题“母爱”,经过准备后,作文课开始了:
图激情
屏幕上出现了几张表现动物之间亲情图片。在一片欢快的笑声中,学生谈了自己喜欢相片及理由,他们都谈及“亲情”这个主题。随后,我又出示了几张表现人间真情的图片,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学生被其中人间真情深深打动了。
重积累
我让学生开始朗读、背诵有关母爱的俗语、格言、配乐朗诵诗歌,体味“我们可以走得很远很远,却总也走不出母亲的心灵的广场”之类的诗文。在大量积累的基础上,让学生仿写一段“对母亲的述说”,品味交流。
诉真情
看着学生都沉浸在优美的诗文中,我又展示几组“母亲捐肾救子”“病危中的母亲哺育孩子”的图片,配上感人的解说词。学生都被人世间这最为博大深沉的母爱所感动,有的学生开始小声抽泣。同时播放《烛光里的妈妈》,在如泣如诉的音乐声中,有的学生眼圈潮红,有的学生伏案而泣。
做文章
真情已至,宜趁热打铁,让学生以“母爱”为话题写作文。
当然,要把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就要求教师必须精心钻研教材,确定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结合点、训练点。在教学中,更要合理处理教材,突现个性色彩。另外,也要有机、合理地渗透思想、道德、价值观的教育,这样,元教学任务才能落到实处。总之,我们只要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起来,使之相辅相成,对于提高作文教学的方法,应该不失为一种吧!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
2、《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3、《语文课程标准》
4、《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研究》
作者:吴建昌 在阅读教学中融合作文教学的研究
成员:郝瑞晓 成员:李银玲
成员:王树海
单位:大金店镇第五小学 2015年5月
第二篇:融合教学在各科教学中的巧用
融合教学在各科教学中的巧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因此,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动力。如果一个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浓厚的兴趣,他就会去钻研,孜孜不倦的去探求。而这种兴趣是和教师的教学艺术分不开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的体会到,要使学生的兴趣常在,教师的教法就要常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采用融合教学的形式来进行教学,也就是和其他科目穿插教学。这样,课堂就会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率也明显提高了。具体做法如下:
一、借助音乐、舞蹈、美术,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是一门艺术,它要求教师的教法方法灵活多变。在上每一节课时,如果有音乐、舞蹈、美术的融入,学生学习兴趣就会提高,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因为音乐、舞蹈、美术能使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感官相协调,能培养学生在语言文字蕴含的情感、色彩及内在意义的感知力。教师的教法随时保持新颖,才会吸引学生,让学生在每节课中都产生新的感觉,让每一节课都充满活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导入新颖才有吸引力。如教学《春笋》一课,写的是春笋在美丽的春天到来之际,破土而出,旺盛生长的情景。热情赞美 春笋不怕困难,顽强向上的生命力。为了让学生了解春天种子发芽的过程,我利用音乐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上课伊始就播放《春雨沙沙》这首儿歌:“小雨,小雨,沙沙沙。种子,种子在发芽,在发芽。哎呀呀,雨水真甜,爱呀呀,我要长大……”听着这美妙的歌声,学生不知不觉就被引入到一个春的世界,使他们感受到春的气息,感觉到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奋力向上,不可阻挡。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情不自禁的跳起舞来,从中体会到春笋顽强生长的品质。就这样,上课一开始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主动投入到学习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在学习第二段时,我还给他们出示了一幅画有竹子和竹笋的彩色插图,画面上充分展现竹子有旺盛的生命力。“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学生不约而同地读了起来。这样,就使文字中描绘的意境,通过画面浮现在学生的脑海里,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和作者产生共鸣。使教学达到一种更完美的效果,使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又如教学《春到梅花山》这课时,在导入课文时,我给学生播放了《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曲:“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这优美的旋律,把课堂推向了高潮,学生情不自禁地陶醉了。这种教学,赋予了课堂音乐之美、舞蹈之美、美术之美,激发了学生的情趣,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就这样在音乐的渲染,舞蹈、美 术的烘托下,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又如《蝴蝶飞飞》一课,我在导入新课时播放优美的音乐,再展示几只造型、色彩各异的蝴蝶供学生欣赏,让孩子们仿佛臵身于蝴蝶群中。这样,孩子们就会用心去听、去想了。学生主动参与了,动手实践的能力自然也就得到培养。因此,只有通过巧妙地利用音乐、舞蹈、美术穿插于课堂。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在美的熏陶下获取知识,这样的教学我认为是一种成功的教学。
二、借助手工操作,鼓励学生“好学”
学习是一种很复杂的思维过程。人的大脑就是思维活动的中枢。而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启动大脑思维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手工操作,充分激活了课堂,激发了学生动手、动脑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变枯燥被动的学为愉快主动的学,从而达到“好学”的目的,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如教学《骑牛比赛》一课时,我先让学生预习课文,准备好“牛”的模型,让学生先摆一摆,骑牛比赛的位臵图。当老师说开始的时候,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学生们在课桌上紧张的进行骑牛比赛,好像进入了真正的“战场”一般。有的议论着,有的呐喊着,教室里一片欢腾。经过“大战”,学生很快就知道了课文《骑牛比赛》中有几个骑牛的人为什么才两秒钟就从牛背上摔下来的原因。接着让学生读课文,读完后在摆一 摆,又了解了有一个人为什么牢牢的骑在牛背上不摔下来的原因。最后提问学生:“大家找到答案了吗?”学生大声回答:“找到了”。接着让学生们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学生回答:“只有苦练,才能学到真本领。”这个答案大家都认可了。整篇文章的内容就在学生动手、动脑中“消化”了。这样的教学,为学生创设了人人参与的空间,提供了人人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摆一摆,议一议中动手、动脑,带着浓厚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又如:《变废为宝》一课,要布臵他们寻找和收集各种能利用的废旧材料,如塑料瓶、卫生筷、废纸杯、花布头、旧手套、旧袜子等,同时还要启发他们动脑筋思考如何利用这些废旧材料,创作成不同风格的艺术品。
在手工制作教学中,我们可以应用多媒体、演示实物等形式创设情境来拓展学生想像的空间,让他们展开想像的翅膀。例如,《漂亮的建筑物》一课,我首先借助多媒体展示各种建筑物的造型,引导学生观察其外形、颜色特点,同时展示几件“建筑物”的作品,引导学生大胆想像、求新求异,运用自己带的材料,制作出造型各异的建筑物。这样为学生提供了材料上的空间、造型上的空间和功能上的空间,学生就能制作出造型各异、与众不同的建筑物,同时又让孩子们体验一次当设计师的滋味。我让学生用自己制作的手工作品去美化自己的房间,用课上学到的知识技能课外制作其他作 品来美化生活,这样可以天天看到,既可欣赏,又增添了手工制作的实用性,使学生有了自信,这对学生无疑是一种促进。这样的自主学习,学生自始至终都情绪高涨,轻松愉快。从而达到“好学”的目的
三、借助表演,促进学生“乐学”
学生的天性是好奇、好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是童话故事,有些是寓言故事,这些故事非常适合小学生表演。课堂表演是阅读教学的活化剂!理想的课堂活动犹如演习生命的探索,在这条追寻的路上,我们有责任引领孩子参与有效的课堂表演!学生的表演过程也是对课文形象的进行创造的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需要给学生提供表演的机会,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这样他们的语言才能得到发展、思维才能得到训练,创造力才能被挖掘出来。如教学《蘑菇该奖给谁》一课,课文用生动的对话,描写了小白兔和小黑兔的和对手的比赛。再现了两只小兔子的内心世界。我让学生自主举手扮演角色,其中一个学生当兔妈妈,一个学生当小黑兔,另一个当小白兔,旁白部分让大家一起来读。让所有的人都参与进来,全班同学都很兴奋。学生们争先恐后,纷纷要求表演。在表演中,学生们十分投入,把小黑兔高傲、盲目自大的神情和小白兔难为情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使整个课堂生动活泼,激情高涨。以“人人准备,随即亮相”、“一个演节目,人人当演员”、“少数人表演,全员做指导”的方法,让每个人参与,使课堂要成为全员发展的大舞台。在这样的气氛中学习,学生们感到很快乐,真正体现了“乐学”。这样的教学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表演能力和想象力。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是一种开放型的教育形式,教学手段应该多样化,具有可操作性。语文教师只有加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精心设计,恰当灵活地引入其他学科,利用其他学科的优势来充实语文教学。学生只有在获得文学艺术的修养和思想品德的修养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篇:浅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深度融合
浅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深度融合
2018年暑期校本培训材料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已进入教育领域,正在成为越来越有效的教学手段。因此,我们应该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乐学氛围
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在教学中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信息技术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均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情境。因而,利用信息技术媒体的有利条件进行语文教学,便能创设一种轻松而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爱学”“乐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如《小镇的早晨》一文,文字优美、格调清新,通过生动优美的句子,给我们展现出一幅江南水乡美丽的晨景图。我在教学前,以录像的形式向学生出示江南水乡的画面,配以课文录音,柔美的画面与课文朗读的同步效果,把学生带入了“迷人的旅行”中,极大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融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例如,在教学《山青青》导入环节,我利用课件显示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和风细雨的春景图,同时配乐,多媒体的使用完全把学生带到了景色宜人的地方,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融合,有利于增加学生获取知识量,并能长时间保持记忆
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板书重要内容时,要占用大量时间。如《五花山》第四自然段描写秋天的美景,是学生重点赏析的段落,利用课件或展台可以直接展示讲解这段,省时省力。此外,多媒体利用图、文、声、动并茂的特点,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得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
四、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融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在多媒体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例如,学生在学习《我是什么》,了解到水的变化过程,作用和危害,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学生在学习《小树谣》,一致得出:要爱护身边的树木花草,那么它们都有什么习性呢?怎么爱护,怎么照顾它们呢?这些学生都可以自主查找学习。
五、运用信息技术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紧扣教材重点和难点进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给我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将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具体的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化抽象为形象,化概括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化难为易,逐步解决问题。
六、运用信息技术,模拟课文内容,启迪学生思维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儿童的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材料,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可以促进思维向深层次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用信息技术对课文进行背景资料的介绍,帮助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了解,对课文的理解。小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不丰富,对于有些课文所涉及的背景资料如果缺乏基本的储备,对课文的理解则可能出现障碍,而教师适时的背景介绍就是有效的解决途径。
七、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扩大获取信息量,改善语文学习环境 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教师讲课强得多,且网上信息繁多,可以有效扩大学生知识面。只要教师引导得法,是有利于学生阅读面的拓宽,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同时,这也能有效改善语文学习环境。传统的语文学习环境,往往局限于课堂内,这对培养学生运用课堂以外的语言表达技巧很不理想,因为学生缺少适当的示范和练习机会,而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弥补这一缺陷。
我们相信,经过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只要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找到它们与教育规律的契合点,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一定能为语文教学改革开辟一条新道路,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素质和优化语文教学。
第四篇:让生命在教学研究中拔节
让生命在教学研究中拔节
——谈谈三年级语文组教研之路
武穴市实验小学 蔡小萍
对不同年龄段的人来讲,成长意味着:一是慢慢长大,由青涩走向自如;二是慢慢成熟,由从容走向个性;三是慢慢稳重,由内敛走向睿智。
对我们三年级语文组的每一位成员来说,成长意味着,在实小教学教研的这片绿地上,成为耐心、能够坚持的学习者,成为细致、有反思力的观察者,成为坚韧、努力的前行者。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向大家汇报我们三年级语文组的成长之路。
一、加强教研团队建设,提升品位
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是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教研组全组成员认真落实师德行为规范,平时工作态度积极,尽心尽力完成好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教研组内已经形成了互帮互学、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凝聚力强。
火车跑得快还靠车头带。今年,我们三年级组迎来了一位新成员,我们的陈校长,她时时刻刻都绽放出最亲切的笑容。她把教师的业务培训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鼓励教师进修学习,还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教学观摩、培训,让教师开拓视野,并且在实践中加以运用。陈校长还经常深入课堂,指导教学实践,切实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大到一个教学步骤的设计,小到教师的一句课堂语言,都不厌其烦地与我们交流。她那亲切的笑容,给了我们工作上无比的信心,以及向上的动力。
我们的领头羊陈红卫主任工作务实,她的教学工作极其忙碌负责,她还要做好学校档案室的管理,但她的脸上始终挂着真诚的笑容,她所教的学生知识扎实,成绩突出,在作文教学上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她用自己的努力和成绩为所有的成员做出了一个表率。
我很庆幸自己工作在一个教研氛围浓厚、积极向上、活泼进取的团队中,组内教师重视个人专业化发展,能积极进行业务学习。其实,学校在这方面,为我们老师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学校为每位老师订了一份教育教学方面的杂志,目的就是希望老师们加强学习,提高业务素质。青年读书班也是一个很好的阵地。本学期开展了以“自学、互学、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来继续加强青年教师的理论学习。鼓励老师们积极参加读书沙龙,充分利用间周一次的活动时间,组织老师们阅读各种教育理论书籍及名著,不断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进而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融会贯通。还要求每位教师写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并在活动中与大家分享,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竞赛,积极向各种刊物投稿。在这里,这么多的青年老师聚在一起,一起读书,一起交流,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多好啊!所以,每次的青年读书班活动,我都提醒组内的青年教师,尽量克服家里的困难,按时来参加活动。作为组长,也想为组内的青年老师带个好头,让他们都能够积极投入到读书活动中来,大家都能在阅读中做教育的思想者。
二、落实教学教研工作,争先创优
我们教研组能认真执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规定,根据学校计划,在学期的伊始,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本组教学研究活动计划,做到每次的教研组活动学习有专题、主讲有专人讨论有深度、教研活动有热点,在互动中有启发、注重开展观摩教学、听课、评课、经验交流等活动,并注重工作的实效性,加强各位老师之间的交流学习、互通信息,取长补短,不断提高大家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众所周知,这个学期的工作是千头万绪,但是有了团队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一切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开学初,学校组织班级文化建设评比,各班积极响应,从设计部署、购买材料,动手制作,以及上墙张贴,无不想方设法、亲力亲为。国庆诵唱比赛,老师们积极参与,独具匠心,获得一致好评。迎接省诗词工作现场会,大家出谋划策,群策群力,展板大气美观。
狄更斯说:“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无法选择工作,但对工作的态度,我们却有权利有责任去认真选择。”正因为我们语文组老师有着这种认真、争先创优的劲头,我们积极地工作着,快乐地收获着。舒红方老师是一位热心的人,除了做好常规的教学工作以外,她非常重视学生的书法、绘画兴趣的培养。她主动担负起43 个班的书法绘画习作登记与初评工作,为学生打造一个展示的平台。在“健康伴我成长”阅读征文中,吴桂方老师辅导的学生获市级二等奖;在黄冈市诗词研讨活动中,陈红卫主任的论文《诗画联姻》获得一等奖;在期末考试中,方淑琼老师教的班,成绩令人瞩目;在全国教师优秀论文比赛中,我撰写的案例《创课堂之精彩 扬生活之风帆》获得二等奖,录相课《嫦娥》获得一等奖;在湖北省诗词研讨活动中,我主讲的专题研究课《走近李白》,获得领导们的肯定与赞扬。
同样,我们所做的事再也普通不过,我们学校任何一个敬业的老师都在默默地坚持。我们只是想和老师们一起品味亲历过的每一个教学细节,体验自己教学教研历程中每个瞬间。
三、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内外兼修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而教研组则是确保教学质量的重要基地。教师本身的不断进步和提升,才是真正提高教学质量的坚实基础。
如何使不同的教师在教研组这个集体中共同成长呢?我们的做法是:扎实开展如集体备课、专题研讨、公开课、教学诊断、优质论文交流等多项活动。其中公开课是大家相互取长补短的很好途径。宋彦彦老师和姜丹老师承担了本期的同课异构活动。在送课下乡活动中,宋彦彦老师在活动结束后给自己压力,刻苦钻研,重新改进学案,在另一个班再次试讲;姜丹老师为这次活动废寝忘食,一夜之间,让我们刮目相看。陈春燕和冯春霞老师对工作充满了激情。两们老师曾主动找到我,要求承担公开课。她们也想不断地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她们的执着与进取,给我们团队增添了生机。在学校经典诗词讲课比赛中,很多老师都令我震动。他们精心的教学设计,课堂上独特的风采让我折服,很多时候,是他们的执着和用心感染着我。
作为一名教研组长,我又怎能落后呢?在这个学期,我承担了一节古诗词展示课《走近李白》。那段时间,我真的没有完整地睡过一次好觉。经常是忙完白天的工作,又开始了教案地修改。经常是写着看着就睡着了,笔掉在地上惊醒了我,捡起来又接着改。有时晚上迷迷糊糊中有一点构思,一点想法,马上惊醒,立刻开灯记下来,生怕第二天早上又忘了。有一次周日,教案到了必须定稿的关键时刻,我从早上七点起,在电脑前坐到晚上一点,整整十八个小时,连吃饭都是把碗端到电脑前。
记得陈校长有一次评课时对我说,你很能吃苦,为讲课付出了很多,讲课与原来相比,进步很大。听了她的话,我的内心一丝窃喜。我的高兴并不仅仅因为得到了领导的肯定。的确,为讲课我付出了很多努力,但如果把我的付出当作一份投资的话,我觉得我赚了很多。这些宝贵的工作经验让我终身受益。
我是幸运的,我得到了那么多领导、专家、同事的关心与帮助。陈校长在百忙之中多次来听我的课,并且不厌其烦地指导我,她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课堂中的问题,甚至连课件中的一个拼音,课堂中老师的一句话等等细节问题上都能考虑周到,并且有着独特的见解。德高望重的上官书记知识渊博,我们在一起研究课时,他对李白的一生及诗作如数家珍,听着他讲李白不同阶段、不同地方、不同心境下写的各种诗篇,迷茫的我一下子找到了钻研的方向。邓校长、库主任更是为我的课费尽了心思,每一次改稿、每一个环节的设计、每一个素材的确定、每一种教法学法的运用,每一个细节的处理,都得益于他们毫无保留地指导。还有吕克俭主任,总是和我交流他所了解到的李白及诗作。他就像一本百科全书,很多我搞不清楚的地方,读不准的诗句,都能从他那找到答案。每一次试讲,都会打乱兰秀方老师的工作安排,可她每一次都是毫无怨言地支持我。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最幸运的人,因为大家都在支持我帮助我,那将是我一生中非常宝贵的财富。
生活就像一辆计程车,你是前行还是一直呆在原地,里程表都会记录下来。三年级语文组,每一次学习,每经过一次研讨,我们的教学理念就在提升,文化底蕴在加深,课堂艺术也在不断提高。
当然,在教研组集体成长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教学教研工作中的很多不足:
1教研组活动开展得还不够扎实,隔周一次的小组学习往往没有坚持。
2在“同课异构”活动中,老师们对讲课提出意见和建议后,并没有具体实施,没有呈现改进的结果,评课流于形式。2组内老师教学反思不够。
3作文教学探讨研究不够,学生的作文兴趣还不够,缺乏系统的教学模式。
4、听了上官书记的讲座,我们意识到对复习课缺乏研究。
下一步工作的四点措施:
1、教师是教育的关键,我们要从自身找原因,努力加强学习,把隔周一次的小组学习落到实处,教研组之间更进一步地交流沟通,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扬长避短,努力提高我们组老师的专业技术水平。
2、“经验+反思=成长”,是学者波斯纳提出的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它清楚地揭示了反思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重要意义。不论是在学习过程中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反思、还是在研讨中反思,在论文中以及评价中反思,在小组教研中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交流。
3、在作文教学、复习课方面加强研讨,扩大阅读量和作文量,进行有序地专门训练,4、凡是讲课后有评课环节的,主讲老师应该就这节课进行反思改进,或者重新制定学案,再以研究课的形式重现。
回望教研这块绿地,闪烁着的是全体成员智慧和汗水的结晶。一个学期的结束,意味着一个新的学期即将开始,我们越来越感觉到挑战和压力了。在下半个学期的教研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找出不足、克服缺点,发扬优点,对教育教学工作多反思、多总结,并开展多种行之有效的活动,促进各方面工作效率的提高,舞动性灵,让生命在教学研究中拔节。
第五篇:生命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合探究
生命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合探究
郭其芳
(上海市竖河职业技术学校,上海 202164)
摘要:随着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实施,挖掘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的素材,强化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是语文教师进行人文教育的一个重点。本文就生命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怎样融合进行了探究,以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学生的生命意识,同时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所呈现出的注重静态传授或貌似热闹实则空虚的无生命状态。
关键词: 高中语文生命教育融合一、问题的提出
生命教育是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此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很多教育工作者认为生命教育是德育的事情,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往往被边缘化,而学校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的生命教育活动,以任务的形式下发给各班主任,导致了只注重形式这一现象,而生命教育根本就没有了深度及连贯性。所以,就这几年的教学情况来看,我认为在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是非常有必要且是非常急切的。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将生命教育与学科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生命教育在学科教育的过程中着地生根,进而才能使学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而语文在这一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就理应承担起提升人、发展人、解放人的生命教育的历史使命。
二、生命教育与语文教学融合的必要性
(一)高中语文新课程的价值追求体现了生命的宝贵性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教育具有提升人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的意义,换句话说,对生命潜能的开发和发展需要的满足,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责任。”在现代教育形成过程中,语文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进入学校,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学校中不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日益深刻地认识到语文学习对于人的发展具有的价值。高中语文新课程中明确提出了课程的价值在增进学生对语文人文性的解读、提高语文和语言素养,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获得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强调通过语文学习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健康的心理,改善生活、生存质量。可见高中语文新课程价值体现着生命的宝贵性。
(二)高中语文新课程目标体现了生命的整体性
高中语文新课程在强调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同时,还突出地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学生发展最重要的目标列在首位,并明确提出了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心理健康成长及社会适应”的课程改革根本目的。这种课程价值取向,是以人文科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为基础,以通过语文学习达到人自身的完善与解放为最高目的,强调人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辨证统一,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新课程中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语文课程终极目标提出,反映出语文新课程改革关注全人类发展、关注生命的价值取向。由此可见,语文新课程提倡的全面性的课程目标,反映了生命的整体性要求。
(三)高中语文新课程内容体现了生命的现实性
长期以来,学校语文课程内容的安排过于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强调语言文字逻辑体系,学生所学习的大多数是远离自己生活经验的语文知识,是与学生生活世界相去甚远的文字体系,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高中语文新课程要求改变高中语文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去注重语文知识传授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注重语文教学活动中的语言人文性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经验,体现了高中语文新课程对生命生长规律的关照。
(四)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体现了生命的自主性与创造性
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中,特别关注师生对课程的主动建构问题,强调师生在课程实施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不仅是国家课程的忠实执行者,更是课程的研究者、设计者;学生不是语文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语文知识技能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即研究者”、“用教材教”、“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等高中语文新课程理念,是生命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本质特征在高中语文课程实施中的反映,使语文课程与教师的关系、语文课程与学生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改变了过去教师被动“教教材”、学生进行接受性学习的状况,为师生的共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语文教学中融合生命教育操作措施
虽说高中阶段的学生经历了将近十年的教育,但总体感觉他们的生命意识比较薄弱,课余我总是思考该怎样着手生命教育,怎样在简短的时间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我想关键还是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生命的重要和珍贵。只有这样,三年中的生命教育才可能构成一个系统。所以借助班主任工作的机会,在德育讲评的时候注重渗透生命教育,高一年级的主题班会基本以生命教育为主。当然,更多的还是在语文课堂上结合课本及阅读训练渗透生命教
育.(一)挖掘语文教材中生命教育的素材,让学生认识生命的本身
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生命,接受生命的不同形态.成功也好,失败也罢,要使学生认识到这只是生命的常态,关键是要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这就需要老师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建立正确的观念.在学习周国平的《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时,我结合作者写作背景及文中语句进行生命意识的教育。作者作为作家收到读者来信是很正常的事情,甚至很多作家对于信件是无暇顾及的,但是作者却仔细阅读信件,并被深深感动,作者说他所获得的并不是一个作家的虚荣心的满足,而是一个生命被另一个生命领悟的温暖,一种暖入人性根底的深深的感动。从作者本身我们就可看出他对生命的理解,对生命深切的体会。作者继而讲述了生命的独一无二,揭开被俗务琐事蒙住被名利身份缠住的生命本身,是多么的纯洁,多么的高贵,是真正独一无二的,因而又是可歌可泣的,因此我们的生命的降临,是多么的幸运,我们不能辜负了造化的宠爱。这堂课同学们深有感触,对自己的生命进行了一次审视,认识到了生命的重要性,并且启发学生要为生命的同时存在且有缘相识而珍惜,启发学生要相互尊重,相互宽容,对给予了自己一切的人事甚至自己的生命要心存感激。当然这不是我们的目标,课后我印发了被删去的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在同学们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之后,我们还得告诉他们生命的多种形态,不同的形态都可能是毫无预见性的,史铁生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然残废了双腿”,他剖析自己的心路历程,“想关于死亡的事”: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该就此结束了,一死了之?又想“我为什么要出生”?想通了这两个问题后,又继续思考“怎样活的问题”。作者的自我剖析及坚强的精神不仅加强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更促进学生对生命存在形式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我直接告诉同学们,对于命运赋予我们的一切,我们都要大度平和的接受,痛苦快乐是同时存在的,成功与挫折失败是生命的常态,成功时毋需得意洋洋,处于低谷时也不必伤心欲绝。认识到生命的独立性,感受到生命的珍贵,坚持生活的热情,保持自信,这些本身就是对命运的一种挑战!因而,使同学们真正意识到生命的存在是建立正确生命观的前提条件,有关的人生理念、人生观等才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真正的属于他们,从而完善自己的人生。珍惜自己,关爱他人,拥有站在风口浪尖上的从容不迫,只有这样才会更加热爱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我们的人生才会更丰富,我们的世界才会更美好。
(二)创设跨越时空的情境,让学生多角度地体验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素材随处可见,但要想从根本上使同学们有真切深刻的认识,使不同年代里的文章能够发挥现实意义,联系生活,创设情景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教学
时要注重调动主体内在的真实情感,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多方位思考,这也正是生命教育努力要达到的目标。联系生活创设情景就成了一个有力的平台。比如,我们在学习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念》时,五位英雄已是烈士,战争年代距离同学们已经很远,要想勾起同学们的怀念之情,树立为人类、为人生、为目标而奋斗的精神情操,就必须在意念中使学生恢复文中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使学生清楚的意识到生命的存在,我除了摘录这五位烈士现存的诗歌文章给同学们阅读之外,在还有同学不以为然(因为这样的文章、这样的英雄片他们看得太多了,没有将英雄平民化)的情形下,我抛出了一个问题:天灾人祸随时随地可发生,当我们感受到有点震动的时候,怎么就知道随之而来有没有更大的地震!难道我们不是5·12大灾难的幸存者吗!当这问题问出之后,教室里一片寂静(意识到了生命的珍贵)。我进一步启发:如果说在灾难面前的死是无可奈何的,那英雄们为什么献出生命?人最宝贵的是什么?这些问题的设置只是想最初使学生对逝去的生命有个认识,将精神的学习具体到个体生命,调动学生的主观情感,这是陶冶情操的基本条件。再结合正常情况之下人人都怕死的观念反过来讨论英雄们的精神,他们为了人类、为了祖国献出了生命是何等的高贵,在此基础上建立积极的正确的人生观就是水到渠成了,而此文章的现实意义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因此,联系生活,结合教材,使学生有真切的自身的认识和感悟,我相信对于他们的人生应该有很大的帮助。
(三)在阅读和思考中,让学生理解生命教育的真谛
语文是个非常大的概念,除了从教材中挖掘元素进行生命教育,课后,我还有意识的进行专题阅读,内容涉及师生情、动物自然世界、感叹时光等,因为我觉得生命教育的范围是非常大的,要想使学生真正成熟,能够容纳世界,就必须有个宽广的胸襟,平时的学习就要注意积累方方面面的知识。《小心落叶》是众多篇目中的一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崇敬之情,作者将人人熟悉的落叶作类比,写人生,写生命,他没有借此感叹生命的无常,而是从落叶身上,感受到了自己的无知和错误,认识到了自己迷失了自己,猛然间醒悟到,人的生命也可以象落叶一样即使无声飘落也可以始终怀有种种奋舞的悍勇。在阅读学习此文时,我不仅要求学生体会文中固有的道理,而且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将属于自己生命但却常常被忽略的感受、记忆,使之象反刍的河水迢迢而来,将之具象化地展现在自己面前,以能达到直面生命、直面人生的勇气。因此,人不仅以人为镜,动物、自然等都是人类很好的一面镜子。
瑞士小说家赫曼·黑塞把树木比作兄长,把每棵树都用自己亲人的名字命名,崇敬并爱戴它们,和它们交流,向它们倾诉。因而,加强课后广泛的阅读,我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
加深生命教育的程度,拓宽视野,多方位思考,就会拥有更深邃的心灵世界,拥有更宽广的胸襟,才能更坚强的对待人生,才不至于沉溺于抽象的生命里头,形成习以为常的小无聊而丧失了生命的意义。
(四)在关注生活注重践行中,让学生内化生命教育
在教育学生认识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拥有宽广胸襟的同时,还要教育学生做个关注生活的有心人,对于生活的思考是多方位的,需要老师耐心细致的引导。比如,我们是职校,有些破坏安全的事情时有发生,学校也经常通报有关打架等事情,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自始至终坚持先己后人的教育,在打架、捡东西、骂脏话这些事情上,我要求学生必须先考虑自己的感受,然后站在对方的立场再考虑问题,往往我和同学们都能得到共识,在无形中教会了他们处理问题的正确方式。
当然,我觉得对于生命的关注不止这些,仅举一个方面,有次在讲篇课文时,脑海中忽然跳出个画面,就和同学们交流了感受,走了无数次的上下班的路边,看似无意却又是有所搜寻的过程中看到了晨曦中的蒲公英,是那样的晶莹剔透,小时侯玩多了这个东西,但在车子刹那而过的同时,我心底升起莫名的感动,它让我想到了组成这个世界的各种生命,仅蒲公英而言,它的价值人人都知,感动我的是晨曦中静静等待传播的生命,他们不记成本、不惜一切代价的付出和投资,也许成千上万的种子,只有一棵种子能够遇到一片沃土,助它生长,但它依然如故的潜心创造生命。当然,我不仅和学生交流我的感受,在我讲述感受的基础上,我抛出了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蒲公英不知疲倦的飘送,是因为它生命本能的使然,还是一种强烈生命意识的觉醒,想在创造中使自己的生命得以延伸葆有一份永恒?还是它将生命的价值,隐逸在这令人感动的茫茫无际的生命绝唱和制造里?我没有给出任何答案,其实同学们已经很明确我的意思,从对于生活的关注思考中,我们的生命也可以无限度的扩大,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心周围的人事景,是它们给了我们启悟,懂得了生命的无价,善待一切。
四、结语
生命教育与语文教学融合的注意点:
(一)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的发展
学生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自然会有独特的个性存在,再加之过去所处的环境不同,所受教育不同,存在认知上的差异就在所难免。我们教师要学会信任,学会期待,允许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善待他们的不足,鼓励他们向善的方向发展。虽然这过程可能会缓慢一些,但作为教师切不可操之过急,更不能用自己理想化的标尺去度量自己的学生,要尊重他们的个性,服务于他们的发展。
(二)结合国学文化渗透生命教育
我国有着博大精深的五千文化深蕴,新课标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使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由此看来,语文教育有必要有责任担负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生命价值观、人生观,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任务,于是,开发这样的课程资源就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着眼于生命教育整体性,除了在语文课程内容上进行资源开发外,我们还应努力开发动态性课堂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吴宇琪.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生命教育的实施方法及途径,[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6-06
[2] 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 冯建军.简论学校教育中的生命关怀[J]教育评论.2003(2)
[4] 程红艳.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J].教育理论和实践.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