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声乐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传统音乐教学的师生间缺乏互动,课堂气氛呆板无趣,教学效率低下,已经很难满足新时期学生的学习需求。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启发式教学法被逐渐引入、应用,有效促进了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使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质量都得到大幅提升。鉴于此,本文从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性入手,分析了声乐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应用现状、问题,并具体阐述了声乐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实践应用方法,以期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声乐;有效途径
近年来,启发式教学被广大教育工作者应用和认可,教师利用音乐、实物、生动的语言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开启了学生对声乐的感觉,这对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和教学效率的提供都大有裨益。
一、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性
(1)启发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声乐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声乐抱有一定兴趣,才能够高效地接受所学知识。在声乐教学中引用启发式教学法,可以增进师生间的交流,活跃课堂气氛,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了,学习兴趣就自然被激发,变被动为主动,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在学习中得到了艺术享受。
(2)启发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启发式教学法强调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它引导学生通过提问、抢答、自由发表意见等方式来思考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培养逻辑思维,同时引导他们养成勤于思考和敢于创新的学习习惯,这些都可以使学生在专业和能力上取得较大进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3)启发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新的声乐知识
在声乐教学时,教师如果不能讲声乐知识生动形象地讲解到位,学生就难以理解掌握。而通过启发式教学,教师可以用生动丰富的声乐语言来传授知识,把抽象的语言具体化,把枯燥乏味的课堂趣味化。让学生抓住学习的重点,快速掌握声乐知识,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
二、声乐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应用现状及问题
(1)声乐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应用现状
目前,我国音乐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高,音乐教学目标较为明确,这些都为启发式教学法的开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声乐课堂上,教师通过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和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法,大大提升了学生能力、想像力,课堂氛围变得积极活跃起来。另外,学生通过演唱、欣赏歌曲、舞蹈、角色扮演等丰富了课堂之余,也使学生获得了更多的音乐体验,培养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艺术素养。
(2)声乐教学中启发式教学面临的问题
与其他学科课堂组织方式不同的是,声乐教学过程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传授歌唱技巧。这种“技巧+理论”的教学方式更适用于“一对一”的授课方式。但由于我国教学资源和学生学习时间的限制,很多学校仍停留在班集体授课模式,这对教师的教学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声乐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与有效途径
声乐教育需要学生掌握各种发声的技巧,以达到认识和操纵歌唱活动的目的,这些技巧是学生需要通过自身感觉去体验、去寻找到的。因此,在声乐教育中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是至关重要的,具体方法如下:
(1)启发式教学法应用于歌唱气息
学生学习声乐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调整气息。将启发式教学法应用于歌唱气息中时,为了让学生正确、自然地发声,更好掌握深呼吸要领,教师可引用熟悉的案例来帮助学生想象特定的情境该发什么音。例如,教唱赞美祖国大好河山时,就要引导学生想象置身祖国大美河山之中的情感体验,调动其情绪,加深气息,使之贯穿肺腑,这样学生在掌握气息时就更能把握要点,深刻理解。另外,为了让学生感受怎样才能调好气息,把握好声线,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做跳音练习,练习跳音可以很好地锻炼腹肌,让学生腹肌灵活,且能在快速发音的同时能保持喉器稳定,气息更深。
(2)启发式教学法应用于声音训练
声乐教学的重点是声音,歌唱者提高发音技巧的主要途径是声音训练。练声所选用的歌曲一般是由上下音节组成,旋律比较单调,体现不出美感。由于只能机械地反复练习,影响了很多初学者声乐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他们难以掌握连音和跳音,对于声乐学习也不利。为使这一现状得以改变,教师在进行声音训练时利用启发式教学法,以使学生尽快掌握发声技巧。中国汉字是单音节体系,每个汉字都分为头、腹、尾三个部分,想要发出清晰的唱歌语言,就必须先引导学生学号普通话。如诵读“八百标兵奔北坡”。“b”是字头,发音时要将着力点至于双唇,短、快、有力地发出“b”音,过度到字腹上。
(3)启发式教学法对声乐教学的情感启发
歌曲演唱的目的是诠释和演绎出歌中想要表达的思想与主题。而教师面临的难题之一是怎样训练学生在演唱过程中掌握好情感的表达,一般情况是学生社会阅历尚浅,知识面较窄,所以对歌曲的主题、背景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难以深刻理解。实践证明,启发式教学法对这一难题可以有效的解决。例如,教师在传授有关历史类题材音乐时,为了增加学生对那个时代的了解,激发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可以适当讲解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而更好的演绎出歌曲的艺术形象。
四、结语
综上所述,声乐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法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还促进了学生声乐基础理论和歌唱能力的提升。因此,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努力提高自己的音乐修养,还要将启发式教学法适用范围推广,提高声乐课堂的教学效果,从而满足学生学习声乐的需求,促进学生声乐技能上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歌,王朝辉.浅谈声乐技巧在声乐艺术中的作用和价值[J].黄河之声,2014(17).
[2]高冠男.浅谈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音乐时空,2015(12).
[3]尹琦.初论“启发式”教学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08).
[4]谭锡颐.浅析情感表达在声乐艺术中的价值[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1).腔美,原因是没有依照字音去行腔,因此,声音再好也没有任何意义。
第二篇:声乐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应用论文
内容摘要:在声乐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掌握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歌唱感觉,文章试以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于歌唱中的气息运用、咬字吐字和歌曲的艺术表现三方面分析了声乐教学方法的应用。
关 键 词:声乐教学 启发式教学 应用 研究
声乐教学是师生的真诚合作、默契配合的双边活动。由于声音具有时间性的艺术特点,除非进行录音,不然将瞬间即逝。笔者在十来年的声乐教学中,根据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学生实际情况认真进行了启发式教学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先后培养了一批出色的学生。
一、启发式教学法在歌唱气息上的运用
笔者在声乐教学中,首先解决学生的歌唱气息的问题。古人云:“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气为帅”。那么这气又该如何“调”才正确呢?这是每一位学习声乐的人首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初学声乐的学生,首先,笔者运用了学生熟悉的例子。比如当你走在路上时,你的钱包被抢了,你会毫不犹豫地喊抓小偷,而不会去想你该如何吸气,用什么声音来喊,声音的位置在哪等问题。这时候你的声音与气息是自然的、正确的配合,声音的位置自然是高位置。这样讲能更直接地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深呼吸、高位置。
其次,笔者用跳音练习让学生体会气息与声音位置的关系。
学生:“老师,你看我的跳音这样练习对不对?”
老师:“你的腹部没有任何动作,而胃部的动作却是很大,说明你的气吸得很浅。因而发出的声音无法送到头腔,导致喉部也紧张,声音发虚发直,所以你这样的动作是错误的。你先叹口气,体会放松的状态,身体像松树一样挺拔站立,把腹部放松下来,这就是吸气了。在唱跳音时,要在小腹要往上微收的同时发声,唱完一个迅速将腹部放松,这就是跳音的技巧。如此反复,腹部肌肉得到训练,会变得灵活、有弹性,对气息的控制能力也就增强。这种跳音技巧的优点在于快,气息深,肩平,喉器稳定,外表好看。”笔者要求她做一次,她能基本准确地做到。当然,腹部肌肉由于缺乏锻炼还是不够灵活,笔者要求她回去用这方法练习,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用线串珠子成为项链”的比喻进行“气息”教学也是一个很好的启发教学方法。有的同学在唱延长音时,常感力不从心,不是无法一气呵成就是声音的位置不统一。
老师:“项链是用什么串起来的?”
学生:“线。”
老师:“对,你们在歌唱时‘声音’就是珠子,‘线’就是气息,你们要把每个一样大的珠子用线串起来,这样声音才能连贯。”
学生:“有些项链的珠子是由小排到大再由大排到小的。”
老师:“不错,就像我们唱音阶时,音阶上行,声音要渐强,下行则要渐弱。但它们始终都由‘线’串着。”经过这样的启发,学生明白了歌唱时要同时注意声音力度、音量的对比。
气息的运用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每位歌唱者的发展前途.笔者认为要掌握正确的气息,如同建高楼先打好地基一样重要,只有打好地基,才能开始建楼,不然即使建起来,也是海市蜃楼。声乐教学第一步一定要掌握正确的用气方法,才能得到好听的声音。
二、启发式教学法在歌唱吐字教学中的应用
歌唱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艺术,歌唱艺术直接受语音的影响和制约。古今中外的声乐家在声乐训练和演唱中都十分重视歌唱的咬字、吐字问题。我国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曾说:“古之善歌者有语: 当使声中无字,字中有声。”就是说要将字融汇在歌声之中,即“声中无字”;将字变成音乐化的有声字,即“字中有声”。明代魏良辅在《曲律》中也提出“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他将“字清”列为三绝之首。“千斤白,四两唱”“气为帅,字为本”“字领声随”“以字行腔”“字正腔圆”等都是声乐艺术吐字、咬字的科学概括在声乐教学中。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于声乐吐字、咬字的教学呢?
首先,学生要讲好普通话。在这基础上构成咬字、吐字技巧。我国的汉字是属单音节体系,从明代起根据汉字的这一特点,每个字分字头、字腹、字尾。字头——辅音(声母),字腹——元音(韵母),字尾——归韵收音。因此要想得到清晰的歌唱语言,就要从说好汉字入手,注意字的头、腹、尾。字头是字的起音,一般都是辅音,辅音是不能延长的,因此要咬得敏捷利索,短而有力,着力点准确,气息必须有一种突破阻碍的力量,可称它为一刹那的爆发力,而且这种力量一触即发,要咬而不死,否则辅音就会咬得过死。如朗诵“八百标兵奔北坡”。“b”是字头,发音的着力点是在双唇,双唇要有力短而快地喷出b,过渡到字腹上。潮汕地区的同学对字头H与F经常搞不清楚。他们常把“花”读“发”。字头如果发音不准确,会导致整个字的词义完全改变。字腹是字的元音,元音是字的发声和延长的部分,因此要发得流畅圆润、丰满而富有色彩。字头喷出后,立即过渡到字腹,除气息的支持外,字头所用的力量和状态应立即消失,保持韵母的发声状态,气息不断,字声统一,音韵准确。如“ba”就要在“a”音上延长,声音才能饱满。笔者要求学生体会下巴有根线将其往下拉的感觉。字尾也叫归韵收音,字尾要准确,归韵过重过长就会使声音干涩,不归韵字又会走样,如上例“搬”有学生将其念成“八”就是因为其收声时,嘴是张开了,但没有很快闭上双唇,因而变成“八”。因为同学们来自不同的地区,所以语言都带着本地区的方言。比如有位来自茂名的同学,他在家乡是讲白话的,他总是把“长江”唱成“长间”。这是他没区分好字尾归韵在前鼻音还是在后鼻音上。
其次,要做到字正腔圆。在教学中,笔者启发学生解决好以下几个关系:第一,字与字的关系。歌唱中字与字的转换和衔接必须做到连贯统一,否则会模糊不清,甚至会破坏声音的统一。怎样才能做到字与字的完善过渡呢?笔者让学生说“ a e i o u”,要求学生无论字怎样变化,咽喉腔体一定要打开,并保持相对稳定不变,把舌根放松,把字都安放在同一个位置的共鸣点。尽管字点变化不一,声点却是一个,在不统一中求统一,从而把字与字的过渡转换好、衔接好,达到“累累如贯珠”的艺术效果。就像是五个人坐在同一张沙发上一样,很稳当。又像是同一个人穿着不同的五件衣服一样,很合身。第二,字与气的关系。歌唱中,每个字都必须在气息的正确支持下发出,所有的字都必须在气息的轨道上走动和过渡,用气将字贯串起来。如果气息支持不足,就会声跌字落;气息猛,失去平衡,也会将字冲散走形。它们的关系可以用水与舟作比喻。水即气息,舟即字;水不足,舟难行;水过猛,舟易覆。如歌曲《赶圩归来阿哩哩》这首歌是描写彝族姑娘赶集回来,买回了许多的东西,心里特别高兴的场景。引子必须用气息支托着“阿”字,声音应由弱到强,表现人物形象由远到近。气不能向上冲,那样容易跑调。因此,以正确的呼吸作为歌唱吐字的基础,达到“珠圆玉润”的歌唱效果。第三,字与声的关系。字与声的关系是以字传情,以声动人。笔者把它们比喻成建好框架的房子与装修好的房子的关系来启发学生。歌唱发声吐字时,舌根舌尖要灵活,喉部要稳定,每一个字都要唱在同一支点、同一个共鸣腔体里和同一高位置上,做到字与声的完美结合,达到声如串珠的效果。如歌剧《小二黑结婚》里边的一首《清粼粼的水 蓝莹莹的天》中的第一段,描绘小芹以洗衣服为由,背着母亲到村口河边去等二黑哥归来的淳朴可爱的形象,音乐清澈、飘逸、优美,仿佛进入了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的山乡村落。如何用明亮、亲切、柔美的声音来塑造小芹那似山泉般纯净、可爱的形象呢?这就要求声音位置应比较靠前,咬字的着力点向前移到软口盖和硬口盖的交接处,咬字发声抬起面颊肌,嘴角和上大牙,字头要咬得准确有力和夸张些。许多字音发声时都有装饰音的小拐弯,这些音都要轻巧地唱。字与声的关系,要处理好是有很多学问的。例如,唱“清”这个闭口音时,上下前牙的距离要开一指,在大牙尽头发出声音。“粼粼”两字口型不变,只需舌尖动作将字头咬清。以上两字按中国传统唱法咬字发音习惯,都在字音的开始部分加隐约的装饰音。“水”和“来”字都是一字多音,要唱好字的腹和尾。“蓝”字加装饰音,“个”字加滑音,“天”字再一次强调韵母的发音。学生按照笔者的提示作了声音的共鸣与色彩,咬字的韵味立刻不同。第四,字与情的关系。语音是人类思想感情的信号,字本身在歌唱中就是传情达意,必须做到“字里传情”。仅此还不够,还必须通过吐字表现一定的音乐形象和风格,才能“字里含情”。如弄清字的语气、语势、语调,加以强调和运用特殊的唱法给予润色,这样才能“一字成趣”,韵味浓郁,达到“词尽意不尽”的艺术效果。
在歌唱中,要做到声音美和语音美的高度统一,完美结合就必须字正腔圆,字清意明,使语言在声乐艺术中真正成为音乐化的艺术语音,从而在歌唱中完成语音对情感的表达、对形象的塑造、对艺术风格的体现。在实现这一目标时,启发式教学起到很好的直观效果。
三、启发式教学法在教授歌曲的艺术表现方面的运用
歌唱是表现思想感情的艺术,准确地表达歌曲作品的思想内容与感情,就成为歌唱艺术的首要任务和最终目的。在声乐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发挥最大潜力去唱好每一首歌,去实践歌唱艺术的任务和目标。
首先,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歌唱心理素质。在教学中,把严格要求与循循善诱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对待生活的正确态度。对歌唱的热爱,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歌唱欲望、表现欲望,着力营造一种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心情愉快,肌肉松弛,精神焕发,头脑清醒地进入歌唱的训练活动,这样才有可能完成歌唱技巧与艺术表现的要求。这个过程有两点特别要注意:一是对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因势利导地用学生的长处克服其短处,绝不可“恨铁不成钢”而急躁易怒,使学生产生恐惧的情绪和心理;二是对那些条件稍差学生不能表示出有歧视的态度,以免使其产生自卑感。实践中,笔者深深体会到歌唱者的自信心要比优越的专业条件更重要,一个充满自信心的学生才能有大胆去表现和处理歌曲的勇气。
其次,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歌曲艺术表现能力。由于每个人的阅历、艺术素养、感受能力不同,对相同的作品的演绎也就有差异。要准确表达歌曲的内涵,首先要启发学生去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作品的曲式、调式。只有这样才能准确理解歌曲,表现作品,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例如,《绣红旗》是七场大型歌剧《江姐》的唱段之一,是江姐在狱中临刑前听到新中国成立的喜讯,含着热泪绣红旗的一段唱。有位学生把声音唱得很明亮,但没有内心活动,无法刻画出江姐此时的形象。于是笔者给她讲了这首歌的时代背景,并要求她朗诵歌词,再让她谈里面讲述的人物情景。通过这样的引导,她终于领悟到江姐那种无所畏惧、坚贞不屈、对敌人无比憎恨、对新中国成立无比激动的情形。经过这一启发,学生就懂得什么是声情并茂的艺术表现。
再次,用启发式教学法教授学生掌握歌曲的三种处理手法。
1.整体构思的艺术手法。在对歌曲进行整体构思处理时,首先要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确定演唱基调,即以什么情绪作为表达歌曲的基本感情。笔者以下面例子启发学生如何进行整体构思:
例:A.《祖国我永远热爱您》 热爱之情
B.《珠穆朗玛》赞美之情
2.对比艺术处理手法。是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与情感和对作品进行艺术再创造的重要手法。对作品进行对比的艺术处理手法时,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作品形式结构上的对比;二是作品内容情感上进行对比。
例:将下列歌曲与相应的对比形式连接起来
《桃花红杏花白》内容情感
《长城谣》形式结构
3.夸张的艺术处理手法。演唱时要注意夸张不能过分,要有分寸。如夸张过头,不但失去真实性,还会失去歌曲的艺术品位和格调,歪曲歌曲的内容与形象。当然,如果夸张的火候不足,又会显得平淡无味,失去艺术的表现力与感染力。突出高潮的艺术处理,会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结语
启发式教学法与填鸭式教学法不同,能更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动脑,达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由于声音是时间性的艺术,也是零的艺术,它是多变的,今天唱得好,明天不一定唱得好。通过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使学生学会自己去分析、去掌握,便于他们课后的自习、练习。声乐教学是一门技术性与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学科。声乐的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各异,对象不同,方法灵活多变,解决问题的手段和途径各不相同。启发式教学法应用于声乐教学中,如同一把金钥匙,帮助同学们打开声乐殿堂的大门。
第三篇:启发式教学研究
启发式教学研究
“启发式”教学是教学改革的重大成果之一,它经受了我国历代教学实践的检验,今天也正面临着现代化对它的挑战,传统的启发式教学要能适应当前改革开放 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就必需更新观念、走革新思维之路。
“启发式”教学渊源流长。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孟子的“引而不发”,到毛泽东主席的教育思想观“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说明我国历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都极其重视并倡导这一教学模式。那么,什么是启发式教学呢?首先,我们应明确教无定法,启发式教学仅代表着一种教学思想,它不是一种固定的、封闭的模式,而是一种开放的,不断吸收新的教学经验,不断充实和发展的教学指导思想,并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大相径庭。因为,启发式教学研究的是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老师的教学实践,因此,它必将不断吸收教学科研和心理学的最新成果来充实自 己。其次,我们从启发式教学的目的来看,“启发”就是激励引导的过程,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探求,自觉地获取知识。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培养一个合格的人才,不仅仅有高“智商”(IQ)就行了,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与他的“情商”(EQ)密不可分,也即与他的非智力因素(需要、动机、兴趣、情绪情感和习惯等)分不开。所以,一个学生学习“成绩 ”的好坏,也与他的“情商”(EQ)分不开。启发式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老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需要、兴趣、动机,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EQ过程。这种以培养、提高学生的EQ,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为起点,以科学引导学生思维(包括形式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等)、情感,并训练和培养积极思维、优良情感等方法为手段,以达到高效的教学目的的“启发式”教学法,将造就学生具有坚实的知识结构、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独立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我们还应明确,启发式教学虽然教无定法,但教必有法。因此,探索现阶段的“启发式” 教学方法大有裨益。下面我就教学过程中如何开展和实施“启发式”教学,谈谈个人体会。
一、启发式教学要有阶段性
启发式教学可以把教学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培养“情商”(EQ),发展“智商”(IQ)。第一阶的任务是老师把拟定的教学任务变成学生自身的需要、动机。教师在这一阶段主要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浓厚的兴趣,实现内在动力与学习责任感相结合,现代心理学称这一阶段为培养学生EQ阶段。教师在这一阶段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自学实践情境,提供给他们必要的信息,使他们自觉地、积极地、主动地学习。通过学习,他们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激发出热情,产生求知欲望,并想办法解决问题。这一阶段学生的EQ很重要,对学习而言,EQ构成“动力系统”,起到启动、维持、强化等作用,显然良好的EQ对学生具有特殊意义。所以,老师的激励引导、学生的自学是这一阶段的特征。第二阶段的任务就是把第一阶段中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教学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这一阶段主要通过老师的讲解,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并通过各种练习、实验来巩固和应用新知识,帮助学生形成新的知识结构,长知识、增智慧。这一阶段自始至终都要注意培养学生积极思维、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融汇贯通的逻辑思维能力,以促进学生智力因素(IQ)的不断发展,也同时促进学?quot;认知系统“的发展。因此,这一阶段主要以教师讲,学生练为特征。当然,以上两个阶段并非截然分开的,它们贯穿于教材知识之中,使整个课堂教学成为有机的统一体。这两个阶段可以看成实施当前素质教育的两翼。
二、启发式教学要有目的性,做到主次分明
教师在授课中应有明确的目的性,什么知识是学生应了解的,什么是应理解、掌握的,这一切必须让学生明确,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目的性。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才能把知识理解得 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当然教学过程中问题很多,不可能对每一个问题都加以启发,只要找出教学中学生最易发生疑惑的问题及教学要求的重点、难点加以引导、启发,其它”枝节“就可以迎刃而解,学生也就会顺藤摸瓜,触类旁通了。例如,”藻类植物“一节的教学,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学会观察水绵,理解水绵的形态结构,了解藻类植物主要特征。教师先让学生用肉眼观察水绵(形态、颜色),然后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水绵的结构,再出示水绵的构造挂图,指出水绵是由许多圆筒状细胞连接而成的多细胞植物;最后总结出每一个水绵细胞的基本结构。由于无论 看实物挂图,还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学生都容易把细胞看成一个平面图像。故对于细胞质、液泡、细胞核和叶绿体的空间位置及相互关系,学生常常模糊不清。这时,应用直观的语言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学生想象力,以突破难点。以水绵的形态结构来展开教学,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其他如水绵的生殖,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以及藻类与人类的关系等问题,稍加提示即可迎刃而解。
三、启发式教学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启发式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之一。训练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维,成了当务之急。因此,教师要善于保护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处理好主导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上,教师提问时,当学生一时答不上来,教师不要急躁,而要抓住时机给予启发、引导,并给学生再次表现的机会。对那些答错的同学,也应在充分肯定其进步的同时,善意地帮助他们重新把问题答好,使学生因自己终于答出问题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一些学生提出教师始料不及的问题,这时教师不应压制学生、堵塞学生的思路。只要学生提出的问题或思路是正确的、积极的,甚至是错误的,教师都应予以恰当的 方式支持和鼓励,这将对学生的终生学习产生莫大的作用。教师切不可指责、讽刺,这将遏止、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例如,在学习”无性生殖“内容后,有学生问,克隆羊-多利是否是无性生殖产生的?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首先肯定这位同学积极思考、大胆提问的精神,并简要讲解”多利“诞生的过程,提出它是无性生殖产生的。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由此变得异常活跃。于是,又有一男同学不无担忧地问到,有了克隆羊,再产生克隆人,那未来的世界不就不再需要男人了吗?语出惊人,一双双求知的眼睛齐刷刷地射向教师,令教师始料不及。如果这一”难题“回答不好,或责怪学生,都将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应引导他们:克隆动物的研究目前还处在实验阶段,至于克隆人,技术更不成熟,而且牵涉到千百年来人类的伦理道德问题;更重要的是克隆动物的研究在于解决医学上的难题,为人类服务,而不是违背生命的自然规律。通过这样引导、讲解,既把问题回答清楚了,还把学生带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促使他们上课时思考更积极、更主动。
四、启发式教学要切合学生实际
教学时,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因此,要使学生获得新知识,教师必须创设迁移情景,由浅及深、由近及远、由旧引新。由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转化处、矛盾处引导学生快速回顾旧知识,于看似无意、实则精心设计的提问中引导学生叩开新知识的大门,适当的时候加以归纳、综合,这样才能有利于系统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深入钻研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又要抓关键,突出重点,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才能促使学生的”正迁移“,使学生自觉地运用已有的知识结构不断去同化新知识,从而达到扩充、优化原有的知识结构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目的。例如,在讲授”免疫“时,教师首先提问,”人类生活的环境中,随时都能接触到病菌、病毒,为什么有的人却很少生病?“"为什么患过天花的人,就不再患天花了?”由此引出人体具有免疫功能的特性。再根据课本上的插图引导学生巩固皮肤的保护作用、呼吸道粘膜上纤毛对异物的清扫作用以及白细胞、淋巴结、脾脏的作用等知识,讲述第一、二道“防线”,得出“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然后用活动幻灯片讲述第三道“防线”,得出“特异性免疫”的概念。最后,归纳、总结出“免疫”的概念和功能。这种利用生活常识,以及对旧知识的回顾,帮助学生建立起新知识结构,促进他们实现知识“正迁移”的教学方法,非常切合学生的实际。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启发式教学要求有高素质的教师,不断从先进经验中吸取一切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最新成果,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在课堂内外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因此,时代要求当代的教师们要不断更新观念,转换思维,掌握不断发展的先进的教学理论,根据学生在各个教育阶段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进行因材施教,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第四篇:教学模式与声乐教学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重新审视教学模式的内涵,分析考证程序教学,学导教学、发现学习以及掌握学习等四种经典教学模式引人声乐教学系统的可行性。
关键词:教学模式掌握学习声乐教学系列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概念理解
何谓教学模式?《教育大辞典》有论:“教学模式是反映特定教学理论逻辑轮廓的,为保持某种教学任务的相对稳定而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教学论新编》则曰:“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中形成的用以组织和实施具体教学构成的相对系统、稳定的一组策略或方法。”
这两个定义均具相当权威性。我们观之,其共同点是,都指出了教学模式的稳定性特点;其不同点是,一个定义确认教学模式是某种“结构”。一个定义是把教学模式认作某种“方法”。也许是由于对教学模式基本内涵的理解存有异议,人们对“教学模式”这一术语的使用也是相当宽泛的。例如,掌握学习,程序教学,有人称之教学模式,有人称之教学方法。称之“模式”者,有时又将之理解为很具体的方法;称之“方法”者,有时也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它当作模式来运思。当然,同一种教学思想,有时可以把它转化为教学模式,有时也可以将其落实为教学方法。
或许正是考虑到这种情况,《教学论新编》又赋予教学模式以两层含义:“第一,相对于人的学习和发展的基础理论来说,模式是在更具体的层次上对这些理论的模仿,其结果以稳定的格式表现出来,就成为受某种理论指导的某种教学模式,第二,相对于统一的教学理论或规律来说,任何教学模式都是对它的个别的、近似的、不完善的反应,是教学规律体系在特定条件下特定的表现形式,是教学论真理在某一具体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映射、一个特例,亦即教学模式实际上是个别教学论真理通向普遍教学论真理的中介环节。”这个对教学模式的附加说明,提出了两个重要思路,一是将教学模式分两层来理解,一是提出教学模式具有中介性。遗憾的是,其具体解释是含混的,甚至是蹩脚的。
模式的本意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这就是说,模式的概念涉及人的两方面行为,一是对事物的稳定的认识,一是对事物的稳定的操作;前者构成认识模式,后者构成方法模式。认识模式和方法模式,才应当是教学模式的两层基本含义。至于说教学模式作为中介环节,也不能简单的定位于所谓个别教学论真理与普遍教学论真理之间,因为模式作为一种稳定结构,与个别真理、普遍真理之间并没有直接的逻辑对应关系。对教学模式的两层含义,我们也不能等量齐观,因为认识模式与方法模式之间毕竟存在着不小的差别,若将其混为一谈,等于模糊了视线,反而不能很好地操作。
在方法领域里谈模式,当然要讲那些稳定的操作结构,认识模式可能要在理论领域里去谈。所以,综合《教育大辞典》和《教学论新编》关于教学模式的定义,我们认为教学模式,应当是用以传习知识的方法体系的稳定结构。据此类推,声乐教学模式,应是用以传习声乐技术的方法三维体系的稳定结构。
这样来认识教学模式,首先就将其与教学方法区分开来了。教学方法,是灵活的变式变位变项的个人策略;教学模式,是个人长期累积形成的相对不变的习惯性策略。二者同样是三维结构的体系,所不同的是,前者总是要在三维结构中寻求局部变化以利解决诸多的异样问题,后者则是在三维体系中选择相对稳定的结构以求节省地处理大量的同类问题。
其次,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领域里的位置也明确了,那就是在方法论与具体方法之间中介定位。教学模式不是教学方法,但许多具体的教学方法都会循袭一定的教学模式而运作;教学模式也不是教学方法论,但它确实是对教学方法的比较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成果。
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讲,教学模式的来源可能有两个,一是学习专家的成果,即现成的教学模式;一是靠自己的实践积累而自创。教学模式也确有两类表现形式,一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推广模式,一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个人模式。两种来源两类表现的教学模式,同时并存,也同样为教师所需。具有普遍意义的教学模式,是教育学专家对教学方法体系中某种三维结构的特定组合的广泛合理性进行逻辑推论和科学检验之后的实用成果,虽然任何一个这类的模式仍会有很大局限性,但凡是能被推广开来的教学模式,都是由于它能为人们提供一个比较具体的运用教学方法的思路。那些具有特殊意义的个人把握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个人教学实践中逐步调试而成的运用教学方法的习惯性倾向。对于教师个人来说,普适性教学模式也有一个逐步调整可用的过程。而模式一旦形成,就带有某种保守性。不过,在个人模式的形成过程中,即便是保守性很强的模式对于正确而熟练的运用具体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还是积极有效的。关于个人模式的形成,虽然也有规律和方略可循,但这很难深涉,因为总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好。对于所谓推广型或普适性模式,我们则可尝试作一些典型分析,相信这对任何声乐教育工作者个人策略的筹划,都会有参考价值。
2.经典教学横式究诘
现代教学论对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应引起声乐教学领域的高度重视。由于声乐教学与一般教学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所以将一般教学模式引入声乐教学,必须专门下一番加工转换的功夫。而这种加工转换研究恰恰是目前声乐教学实践和理论的双重薄弱环节。我们在试图引进某种教学模式的时候,应先行考察一下这种模式与声乐教学的适合度。以通常最为知名的程序教学、掌握学习、发现学习和学导教学等四种经典教学模式为例,近来声乐圈对它似乎已不陌生,尝试运用的也大有人在。但这些或许在国外是非常成功的教学模式,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程序教学模式,是以斯金纳建立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为基础并由斯金纳重新提出的传习知识的稳定的方式。他强调任何复杂的行为都可以用一套逐步接近目标的简单行为连接而成。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紧接着学生做出的正确反应而给予强化,以便及时转换学习内容,加速学习内容,这种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精密设计教学内容和传习步骤。那么,什么人能够对知识的传习进行精密设计,什么样的知识及其传习步骤能够得以精密设计,就必定要居高临下为前提。由此可以确认,程序教学模式只能适用于初等水平的简单知识的传习活动,而对于需要复杂推理的知识传习活动则将是无能为力的。这样,即便在一般教学领域,程序教学模式的应用也是极其有限的,更何况声乐教学的基本内容是复杂的链锁的本体感受性的条件反射,用固定程序的方式事实上很难完成这类知识的传习任务。更加之,对声乐技术的传习步骤的精心设计、研究至今很少有被声乐界所公认的科学成果。当然,确实有人曾做尝试,但其结果,除了把本来很简单的传习过程人为地繁琐化之外,并无任何正向实效可言。程序教学模式还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没有感情因素,而感情因素在声乐教学中的意义恰恰是相当之重要的。声乐教学的内容体系自身也有一个重要缺陷,就是尚未达到精确序列化阶段,而缺乏知识序列化的科学,是不被程序教学模式所认可的。所以,我们不要轻易就将程序教学模式引到声乐教学中来。
与程序教学模式恰好相对的,可能是学导教学模式。说二者是相对的,理由有三:首先是教学的基本程序不同,程序教学是“教→学→反馈→再教→再学→再反馈”;学导式教学则是按“学→教→练”的固定程序进行的。其次,程序教学模式主要适用于初级水平的教学,而学导模式则恰恰应在教学的高级阶段上被选用,因为不具备相当基础的教学活动是无法从自学开端的。第三,学导模式非常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而在程序教学机器面前,学生总是被牵着走。
人们多把学导模式理解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教材、讨论交流、弄清疑难、练习巩固、达到牢固掌握知识技能、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教学模式”。但按此定义,分明的是“指导自学”模式而非“学导”模式,因为学导模式的突出特点是以学生自学为先导,再由教师为之指导并定向。
搁下定义分歧,我们先按字面意思来分析一下学导模式用于声乐教学的可行性。学生自学认识性知识如果发生偏误,在教师指导下通常是比较容易去伪皈真的。如果学生在自学操作性知识时形成错误,结果会怎样的呢?经验表明,通常是不易纠正的。这大概是因为操作性知识的习得,要靠包括动觉在内的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而这种作用的痕迹效应比较深广,实验也证明动作记忆的保持比认识记忆的存留更为长久。如果审慎地考虑到这重要因素,那为什么要先行放任学生去自学声乐技术呢?
声乐技术的规格,一般均以符合人体形态机能特点及人体自然运动规律为度,但声乐技术一般都不是自然而然的形成的。是经过人的深入发掘而创设出来的具有高效动觉潜能的特定程序。对这样一类操作性知识,若不按照标准规范进行教学而让学生自己去摸索,那无疑是少慢差费之举。至于学生在自己摸索中可以培养能力这一点功效,肯定是得不偿失的。
所谓能力,其实是对知识掌握程度的反映,能力的基础也不外是知识的积累。依巴甫洛夫的理论,声乐技术的学习,就是条件反射弧的拓通;反射弧数目积累增多,各相关反射弧之间发生联系的可能性就增大,进而广义相似迁移效应也更为明显地在起作用,这样,再行新建反射联系也就比较容易了,其外部表现就是学习效率提高,歌唱能力增强。显然,声乐技术的传习在声乐教师指导下进行,可以尽量少走弯路,尤其可以避免错误的负效应。假如一些简单的声乐技术可以由学生自己学练,那又何必将其搬到声乐课堂上来?再统而观之,声乐教学与学导模式之间尚存多么大的一段距离!
发现学习,是经布鲁纳倡导而引起人们重新关注的一种教学思想。它可以作为教学方法,是“教师在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只是给他一些实事(或事例)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也可以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它包括四个基本环节:(1)带着问题意识观察具体事实;(2)树立假说;(3)上升到概念;(4)转化为活的能力。从方法来说,发现学习是学生通过发现的步骤而进行的学习;这种发现是将科学发现的过程从教育角度加以再编制,使其成为学生能步步学习的途径。从模式来说,发现学习是以基本教材为学习内容,以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能力为学习目标的特定的教学结构。发现学习的效用或优点,布鲁纳提出四条:“(1)提高智慧潜力;(2)使外来动机向内在动机转移;侣)学会发现的试探法;(4)有助于记忆。”不过,“发现学习”自身也存在一些难以推广使用的问题:“(1)由于需要向学生提示他们必须学习的有关内容,耗时太多,是不经济的;(2)只适合于那种能引出多种假设,其原理能明确展开的数理学科;(3)需要学生具有相当的知识经验和一定的思维发展水平,适用范围有局限;(4)需要逻辑较严密的教材和具有高水平的通晓本学科科学体系的教师。”声乐教学在上述的第4方面较为欠缺,在其他问题上也不例外,所以,声乐教学与发现学习模式之间也是很难兼容互通的。
在声乐教学领域经常有人谈及发现学习的思想,发现学习离不开直觉思维的作用,声乐教学也有直觉思维的鲜明特点。直觉思维是对事物结构的感知,而要想形成直觉思维,重要的前提是有目的地提供高质量的声乐教材。这就提示我们,欲将发现学习模式引入声乐教学课堂应从编辑高水平的声乐教材(包括音像教材)做起,而优秀的声乐教材必定要出自卓越的声乐大师或理论家之手。目前,这方面的优秀成果还不能令人十分满意;还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声乐教学的需要。
“掌握学习,是60年代出现的至今方兴未艾的教学模式(《教学论新编》中的论述)”。掌握学习模式是基于这样一种思想而提出来的,即“如果教学是敏感和系统的,如果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得到帮助,如果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达到学习标准,如果确立了掌握的明确标准,那么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在学习上达到很高的水平”。掌握学习的现代倡导者布卢姆认为“任何人只要有最低的体质标准,都可以成为一个钢琴演奏家或奥林匹克级的游泳运动员。主要问题在于学习动机和教学质量”。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掌握学习模式有一个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重要特点,就是将教学测试化整为零,然后分别固定地将零星测试安排在每一个教学单元的结尾。这种测试的性质,不是判定优劣,而是诊断效果。由于不是优劣判定,所以学生不至于因此而放松努力或失去信心;由于仅仅是效果诊断,所以师生能够坦然而清楚地得知教学质量。这是一种及时反馈,这种反馈信息将成为进一步因材施教的依据:对那些未能达到“掌握”程度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帮助和学习机会,对已完成“掌握学习”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
布卢姆等人的研究表明,用掌握学习模式教学比传统教学仅仅多花费10%-20%的时间,而且“掌握班学生所需的矫正工作通常在课表之外的时间进行”,其功效却是能使80%-90%的学生达到以往只有20%左右的学生才能达到的完全理解水平。
如此说来,掌握学习模式对于声乐教学是积极有效的,主要表现在:第一,个别教学。掌握学习特别强调个别化的矫正帮助。教师根据诊断性测试结果,指明每一个学生已经学会了什么,还需要加强什么;每个学生也都能适时而熟练地从教师或同伴那里得到帮助和指导。声乐教学主要是进行声乐技术的传习,声乐技术所表现的生理、心理及个体差异性等特点,恰好是需要采用个别教学方式的。第二,及时反馈。掌握学习强调要随时掌握教学情况,以便采取适当的措施,这有助于个别教学的进行。声乐技术的传习在客观上也有这样的要求。教师对声乐技术的讲解示范效果,立刻就从学生的模仿上得到反馈;学生的进一步练习也立刻给教师提供一个又一个的反馈信息,这些反馈信息如果得到及时处理,就会有效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不过,掌握学习也有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首先,掌握学习主要的还是一种有关教和学的乐观主义的理论,若从实践角度说,大量细微的具体工作是不是足以使人半途却步呢?其次,《教学论新编》中指出“能力倾向是学习者达到掌握一项学习任务所需的时间量”。就是说,时间是掌握学习的关键变量。那么,仅仅多花费10%-20%的时间及取得普遍达到掌握学习的效果,是不是过于乐观啦?再者,掌握学习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要打破“必须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属于不及格的常态分布曲线”。然而,即使全体学生都达到及格标准,在学生中仍然会有学习成绩的差异,这种差异的情况仍将符合常态分布原理。而且,掌握学习在追求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过程中,会不会产生消除差异的倾向呢?而个体差异是不应人为地消除的,这是人类进步的大事理。以上三点,是针对一般情况而言的,对于声乐教学来说,还有一个模式具体化问题。掌握学习的设想,使人拓展了声乐模式化教学思路,令人鼓舞;掌握学习模式在声乐教学领域的引入方案,尚需全方位进一步论证,尚需致力研究。
综上分析,明显可见,实在没有哪一种教学模式恰好适用于声乐教学,有的只是那一种模式更多更少地符合声乐教学的特点。尽管没有恰好适用者,但每一种教学模式都可能对声乐教学产生影响,因为它们从正反两方面启发着我们,告诫着我们。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1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2)昊也显.教学论新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3)刘舒生.教学法大全.经济日报出版杜,1990
(4)钟启泉编译.现代教学论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
(5)王策三.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6)布卢姆.掌握学习论文集.福建教育出版社,1986
(7)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5
第五篇:浅谈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文化艺术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我国高等院校对声乐教育给以了高度重视,声乐教学必须与时俱进,以便促进声乐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推动我国声乐教育事业的长久持续发展。本文就启发式教学给声乐教学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启发式教学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即:情感表达方面的应用、吐字和咬字方面的应用、气息和连声方面的应用等,以便有效提高声乐的教学水平,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声乐艺术人才。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 声乐教学 应用
现代化建设中,声乐教学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严重影响声乐教学的效果,通过启发式教学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教学形式、教学效果等多方面得到最大优化,从而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创新了教学模式。将启发式教学应用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努力学习本专业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在启发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声乐专业知识,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有效扩展,使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这样,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启发式教学给声乐教学带来的影响
传统声乐教学中,教师简单的将发音、情感表达和吐字技巧等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跟着教师的要领练习,致使声乐教学处于很浅薄的地位。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师可以将不同的发音、情感和体态进行多种形式的结合,变换出各种音调,使声乐教学的感染力得到很大提高,最终达到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注意启发学生声乐发音、情感、气息等方面的转换,对即兴出现的环节给以高度关注,从而帮助学生创作出更多的声乐作品,在不经意间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在对不同作品带有的情感进行领悟和创新时,每个学生都会有不一样的体会。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对声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有更深层的理解,在实践中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式。同时,对不同声乐具有的特点有更充分理解,启发学生更用心观察生活,提高学生感知事物的能力,对于促进学生在声乐创作中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启发式教学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一)情感表达方面的应用
采用启发式教学,必须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方面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在完成声乐教学任务的同时,不断优化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学生创作能力不断提高。一般情况下,通过采用情景情感的形式的启发式教学来进行声乐教学,从创设情景和激发情感两个方面出发,对学生进行喜、怒、哀、乐等方面的训练。在对学生进行情感表达方式的贯彻时,要全面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不同情感的理解情况,以及不同状态情绪的把握和投入情况,激发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实践过程中,创设情景一般通过生活行为情境、实物演示行为情境和影像再现情境等三种方式来进行,以达到声乐教学的真正目的,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不同情感带来的心灵震撼。在进行生活行为情境创设和用于时,教师会将学生带到实际生活、大自然中,选取最合适的场景,让学生进行仔细、客观的观察,在教师的语言描绘引导下,将实际的生活场景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由于社会上和大自然发生的事前无法用一般逻辑思维进行推理,在进行生活行为情境设置时,不能一时半会儿就将其中的情感充分表达出来。因此,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表达能力,才能使启发式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综合能力。
(二)在吐字和咬字方面的应用
在吐字和咬字方面的应用,启发式教学主要是通过观察体验和发现创造两种形式来进行声乐教学,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对于提高学生的发音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一般情况下,通过观察演出、影像资料来产生创意,在表演现场和影像资料的播放过程中,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吐字和咬字技巧,从中体会到声乐艺术的要点,从而获得意外的收获。例如:在演唱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苏姗娜的咏叹调《美妙时刻即将来临》的此过程中,不断练习对白的吐字和咬字以及观看演出和影像资料,对苏珊娜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刻的揣度,而捕捉人物个性和心理状态,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达到最佳演唱的目的。
(三)气息和歌唱的连贯方面的应用
在声乐教学中,气息和歌唱的连贯方面的应用,需要通过示范、观摩和不断练习等方式来进行启发式教学,其中教学前的准备和语言表达非常重要,学生和教师之间要具备一定的信任、了解,通过合理的调整,使声乐收发有力和完美。采用启发式教学,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演唱更加标准、生动和流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不断提高,最终培养学生稳定、沉着的情绪,使学生的创作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例如:通过观看划桨的过程,让学生领悟连声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正确掌握的发声。与此同时,教师要注重自身能力和文化修养的提高,在合理运用启发式教学时,保持平和的心态,通过展现专业技能和专业评价,帮助学生练好基本功,才能使学生的声乐表演更加完美。
三、结语
由于声乐教学中的一些艺术技巧并非是固定的、机械的模式,它是某种抽象的感觉意识,甚至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启发式教学法一旦在声乐教学中得到有机的应用,就能够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上述内容可知,启发式教学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指导舞声乐教学的重要思想,对于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是我国声乐教育不断发展的重要方面向。
参考文献:
[1]杨立岗.声乐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2]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