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启发式教学 中外教育论文

时间:2019-05-13 01:48: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启发式教学 中外教育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启发式教学 中外教育论文》。

第一篇:浅谈启发式教学 中外教育论文

浅谈启发式教学

摘要:从古至今,启发式教学在教育界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教学中,让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学习的主人,形成个性和技能,启发式教学无疑能体现这种学习效果。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

苏格拉底

孔子

生物教学

古往今来,启发式教学得到了教育界的认可与推崇。那么,何谓启发式教学呢?现代人的理解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和方法。

一、启发式教学的历史渊源

纵观历史,许多教育家都提倡过启发式教学,我们不得不提到两个不同时代、不同国界的教育大师是西方的苏格拉底和我们中国的圣人孔子。

首先是苏格拉底,雅典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在哲学史上和教育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是长期为人们所尊敬的教师;在教学的方法上,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他本人则称之为“产婆术”。他母亲是产婆,他借此比喻他的教学方法。他母亲的产婆术是为婴儿接生,而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它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其实,苏格拉底法也就是一种启发式教学,苏格拉底主张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苏格拉底倡导的问答法对后世影响很大,无论在西方哲学史还是在教育史上都有很重要的意义,被看做是启发式教学的渊源,就比如卢梭、布鲁纳等人提倡的“发现法”,也明显受到苏格拉底方法的启发。

而对于苏格拉底本人,可以说是将启发式教学思想在他的的教学中运用得淋漓尽致。苏格拉底教学生从不给他们现成的答案,而是用反问和反驳的方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他的思想影响。

曾经就听闻过苏格拉底和他学生之间的一个故事。一个学生问苏格拉底:“请问什么是善行?”苏格拉底便问:“盗窃、欺骗、把人当奴隶贩卖,这几种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学生回答道:“是恶行。”苏格拉底又问:“欺骗敌人是恶行吗?把俘虏来的敌人卖作奴隶是恶行吗?”学生说:“这是善行。不过,我说的是朋友而不是敌人。”苏格拉底说:“照你说,盗窃对朋友是恶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杀,你盗窃了他准备用来自杀的工具,这是恶行吗?”学生回答说:“是善行。”苏格拉底接着问道:“你说对朋友行骗是恶行,可是,在战争中,军队的统帅为了鼓舞士气,对士兵说,援军就要到了。但实际上并无援军,这种欺骗是恶行吗?”学生此时说:“这是善行。”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得不佩服苏格拉底思维的严密性和辩证性,他用辩证的方法证明真理是具体的,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自己的反面转化,问答式的启发教学使学生主动地去分析、思考问题,获得新知识。再来说我们中国,“启发”源于古代孔子的启发式教学精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习时,学生心求通而尚未通,谓之“愤”;口欲言而未能言,谓之“绯”。孔子强调:不到学生心求通而尚未通之时,不启迪他;不到学生口欲言之时,不开导他。也就是说,要先让学生达到“愤”“绯”这种边缘状态,然后启发、开导,才能促进学生“领悟”,并收到举一反三之效。在孔子看来,学生品格的养成与学问的充实,是学生自己主动学习、思考的结果;教师的作用表现在启发和诱导上;学生的自觉学习处在教师的指导之下,是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前提的;孔子以后,《学记》里说“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同样也是主张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但不硬牵着他们走;主张增强而不是压抑学生的自主性;主张指明学生的路径,但不代替他们达成结论。

那么,其实两位大师在教学中彼此都十分重视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矛盾,但是两者处理思维矛盾的方法则完全不同:苏格拉底是通过教师连续不断的提问迫使学生陷入自相矛盾状态,从而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入,使问题最终得到解决。孔子则是由教师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去思考,等到学生处于“愤”的心理状态,即遇到思维过程中的第一种矛盾而又无法解决时,教师才去点拨一下。然后又让学生自己继续去认真思考,等到学生进入“悱”的心理状态,即遇到思维过程中的第二种矛盾且无法解决时,教师又再点拨一下,从而使学生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二.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性

启发式教学思想可以说是我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一笔宝贵的财富,对古今教育思想的形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和方法是过去的教学理论上进一步完善起来的,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来体现主导作用,强调学生智能的充分发展,系统知识的学习必须与智能的提高紧密结合,达到知识的有效学习。现代启发式教学是创设一种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通过引导、指导、开导、启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潜在的内因进行学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意愿,成为实际学习活动的动力,积极思考、判断和寻找正确答案,让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创新意识,成为学习的主人,形成个性和技能。

三.常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下有着不同的启发方式,常见的有的分类为期望启发、提问启发、迁移启发等,也有的分类为归纳式启发、类比式启发、演绎式启发、实式验启发;各种启发式方发之间也是互相交融的。

那么作为生物教学专业的学生,对我们生物课堂教学而言,启发式教学方法是被广泛运用的。具体谈一下以下几种方法在生物中的应用。

㈠期望启发式

作为一门相对前沿的学科,期望启发对于生物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于初中的生物教育,学生们还不能很好地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所以可以对学生进行期望启发,即可以根据学科特点,用生物学科的独特魅力来吸引他们,使他们将兴趣作为学习生物的目的。例如可以用生物科学的发展前景来吸引他们,并举出目前在生物领域的一些新发现加以说明,如:人类遗传密码的破译、克隆工程、转基因食品等,通过这些备受世界关注的热点话题调动起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使学生将学习生物作为一种期望、一种目标。这是从大的期望来启发学生,其实也可以从小处入手进行启发,生物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靠近生活性和切身关系性的特点,所以可以通过联系解释生活实际去吸引学生的兴趣。

㈡提问启发式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没有疑问,就不会产生思考,就没有收获,就没有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也就没有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重点、难点和学生能力的强弱提出富有启发性思维的问题,它往往在教材的关键处,转折和引申处提出“为什么”,以引导学生探究。提问要问在关键处,问到点子上,既有分量,又要难易适中。陶行知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根据教学情境巧设问题,往往有柳暗花明之功,点石成金之效,而简单、肤浅的是非问答,是毫无启发意义的教学方式,无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与智力的发展。在生物教学中,比如教师在讲“细胞器”之后提出问题:人的肾小管壁上皮细胞和肾小囊壁上皮细胞相比,哪一种细胞器比较多?学生七嘴八舌回答“线粒体”、“核糖体”、“高尔基体”时,教师通过提问二者的功能及耗能情况来引导学生们找出答案,就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训练学生思考问题的思维。

总之,启发式教学是一门教学思想、教学艺术,它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学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准确把握启发的实际和力度,去不断运用、改进、完善,采取各种灵活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使学生“启而得发”。而今,其实,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还是有着诸多不足的,所以,对于我们这代人,可以说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

参考书目:

《中国教育史教程》,赵厚勰,李贤智;

《外国教育史教程》,赵厚勰,李贤智;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刘恩山

第二篇:中外大学教育比较论文

中 韩 高 校 考 试 评 价 制 度

姓名:王成杰

学号:0916301117

院系:万方科技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工程系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课程:中外大学教育比较

中韩高校考试评价制度

【摘要】:通过对中韩两国考试评价制度的分析及比较研究——主要是对中韩两国高等学校学生成绩评定制度的部分介绍与比较,展示两国所构建的量化与非量化相结合的高校考试评价体系及人才综合评价模型,其意义在于希望能为当今社会培养、选拔人才而提供新的衡量标准。

【关键词】:评价,比较,学分制,素质教育

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有机构成的总体及其正常运行所需的种种规范、规则或规定的总和。它包含有学前教育机构、学校教育机构、业余教育机构、社会教育机构等,还包括各机构间的组织关系、各机构的任务、组织管理等,它的设立主体是国家,是国家教育方针制度化的体现。教育制度是一个社会赖以传授知识和文化遗产以及影响个人社会活动和智力增长的正式机构和组织的总格局。是社会制度中的一种,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家庭制度并存于社会结构之中。教育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韩国人崇尚文化,历来十分重视教育。十九世纪80年代,韩国首次引进了现代的学校体系,到了1945年,大韩民国成立以后,韩国政府致力于建立现代式教育体系。1953年,政府制定义务教育制度,韩国公民能够免费受到为期六年的初等教育。众所周知,过去30年来的经济增长主要基于韩国人的很高的文化素质。如今,在世界上韩国的文盲率是最低的。

一、中韩考试评价制度之历史渊源

从唐朝起,中国的儒家教育和科举考试制度就已确立并延续至今,而且对韩国古代的考试制度 有着直接的影响。科举制度的创立,极大地影响着我国历代封建王朝政治、教育、文化,对于韩国古代取士制度 的演变也产生了重大影响。韩国在高丽时代,即根据寓居于高丽的中国后周官员双冀的建议,在958年开始实行科举,比中国晚了371年。到了朝鲜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备。朝鲜科举制度亦借鉴中国科举制度,但并非全部照搬,而是根据本国的实情,而有所独创。高丽科举制度最初是借鉴中国唐朝,其后全面借鉴中国宋朝,而其末期又借鉴中国元朝。但也不失结合高丽的社会现实,而与中国唐、宋、元之科举制度既有相同亦有相异。

例如,在考试内容方面,中国的科举制度历经自隋至清十几个朝代,虽然各代、各科考试内容和方法不尽相同。但大体来说,不外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帖经和墨义;其二,诗赋和杂文;其三,经义;其四,策论。策论有经史策和时务策两种,以历史典章,重大的理论问题或现实社会问题为题,让考生分析并提出自己的主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高丽科举考试则表现了它的多变性。公元958年(高丽光宗九年)高丽始创科举时,制述科(亦 称进士科)仅考诗、赋、颂及时务策。但两年后,只考诗、赋、颂,而不考时务策。公元964年(高 丽光宗十五年)复考诗、赋、颂及时务策。公元987年(高丽成宗六年)仅考诗、赋和时务策,而不考颂。公元1004年(高丽穆宗七年),高丽改革科举法,考试效仿唐、宋分为三场;初场考经义,中场考诗、赋,终场考时务策。公元1019年(高丽显宗十年),则以论代对策。公元1110年(高 丽睿宗五年),仅试诗、赋、时务策。公元1127年(高丽仁宗五年)复仅试诗、赋、论。公元1136年(高丽仁宗十四年)规定“凡制

述业,经义、诗赋连卷试取”。公元1139年(高丽仁宗十七年),高丽又借鉴宋范仲淹庆历新政之改革措施,定为三场考试程序:“礼部贡院奏:范仲淹云,‘先策论以观其大要,次诗赋以观其全才;以大要定其去留,以全才升其等级,斯择才之本,致理之基也。’我朝制述业(科)于第三场迭试策论无着韵偶对者,因此诗赋学渐为衰废,今后初场试经义,二场诗赋,永为格式。且国学未立前,初场试以帖经,立学以后,兼试大小经义,举子难之。今后除兼经义,只试本经义。公元1154年(高丽毅宗八年)”,高丽又改为初场迭试论策,中场试经义,终场试诗赋。公元1344年(高丽忠穆王元年),高丽又更改科举法,初场试六经义、《四书》,中场 试诗赋,终场试策论。综上所述,高丽制述科之考试内容有诸多变化,但其总体趋势是重视经义和策论。

总之,中国科举考试中使用的一系列方法,是试题形式的重大发展,是今日考试的填空、简答、论述、作文等题型的源流,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创造和应用的这些考法,至今仍有很强的生命力,在客观测验遍及全球的今天,仍是各国考试中普遍采用的主要方法之一,韩国也毫不例外地受到中国的影响。中国的科举考试,在考试方法与考试组织方面,集古代考试之大成,极大地影响着人类考试评价活动的发展,其中的经验教训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它首次使考试成为独立于学校教育的社会活动,对我们研究考试的社会性质及其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现行中韩两国高等学校学生成绩评定制度的相同点

系统的正式教育评价活动起源于中国隋代开始的科举制度,这点已经为世界所公认。考试作为 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的手段由来已久。科举制本质上是用一套完整的考试方法来挑选人才的活动。当前我国考试仍是学校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学校,还是以考试为手段,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育效果。目前中国和韩国的大学仍以传统考试方法为主,如以笔试为主,有的时候还采用口试、操作等方式。但这些方法仍存在试题量小、试题的随意性、缺乏对真正能力的评价等缺陷。

中国和韩国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评定都采用了评语和评分两种方法。评语是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的,也评定学生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进步状况及学习上的优缺点和努力方向等;评分一般采用 百分制。评定学业成绩的主要方式是通过考试(或测验)来取得学生学业成绩的质量指标,即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等数据;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和熟练程度及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回答问题的完整性、创造性以及口头或书面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大学期间具体用何种考试,由要评定的教育目标和要求来定。如考查学生的成绩和教学效果,一般通过日常性、阶段性和总结性三个阶段来进行。日常性是通过平时检查、观察、课堂提问、书面测验和作业、实习等;学年、学期的阶段测验以及期末、毕业等总结性测验。

另外在学校教育中为了保证完成学习的数量和质量,两国跟随世界的潮流采用了学分制来管理 教学计划的实施以及考核是否完成了规定的教学目标,并用它来表明学生的学习数量和质量。学分制的计算方法,中国的大学和韩国的大学有所不同。学分制在中国,是1919年由蔡元培先生首先提倡并在北京大学实行。1922年11月《大学系统改革案》规定,政法大学可以实行选课制。1931年实行学年学分制,即规定大学4年修满132学分方准毕业。这项制度既保证了各门课程的学习时间,又有利于给学生提供比较系统完整的知识,特别是保证了基本课

程的必修比例和帮助学生打好基础。这一制度在高等学校中一直延续到解放初,在高校的教学管理上还采用学时制与学分制相结合的做法。1950年学习苏联和教学改革中废止。1978年武汉大学等少数学校开始试行学分制。1980年12月,原教育部在天津召开的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逐步推广学分制的意见。1980年北京大学法 律系法学等三个专业实行学分制,要求在4年学习期间必须修满158个学分。目前中国大部分高等院校不同程度地实行学分制,并把最低毕业学分定为158学分。以宁波大学为例,四年制本科学生的最长年限为6年,毕业最低分数为160学分;5年制本科学生的最长年限为 7 年,毕业最低分数为200学分(医学类为215分)。学分的计算则包括以下内容:(1)课堂讲授课程、学生自主学习(2)大学体育、实验、实训、上机课程(3)综合设计、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4)学年论文(5)毕业设计(论文)(6)创新学分、技能学分。韩国的大学学分的计算大体上则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纯粹理论课程(2)理论和实习并行课程(3)纯粹实验课程(4)现场实习(5)毕业课题研究。

从上述的学分计算的内容上看,两国高校基本上摆脱了以课程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重 要指标的古老评价模式,把更多的实用主义与进取精神引入到高校的学分制度。作为教学改革的主体,两国的各个大学都在不停探索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的有效的方法。从学分制的运作模式来看,学分制在教育过程中,力求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给他们创造自由发展的空间。

三、现行中韩两国高等学校学生成绩评定制度的区别

韩国的学分计算的内容大体跟中国差不多,但现在韩国的大多数大学实行社会奉侍(以下称社会福祉活动)的学分认定,这与中国的大学学分的认定相比多了一个项目,中国的大学则越来越注重创新学分。以韩国的同德女子大学为例,关于社会福祉活动的学分认定有着详细的运作模式。同德女子大学是从1994年新生的第二学年开始把社会福祉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并给出了学分认定。之所以作为必修课,是因为学校并没有把这种福祉活动当作对社会的简单服务,而是当作一种对大学生的教 育方式来进行操作;并没有把社会福祉活动当作是一种随意的付出,而是当作一种认定学分的学习过程。社会福祉活动可分为两种:即“努力福祉”与“教育福祉” :

1.努力福祉活动:做饭做菜、其他厨房活动,外卖配送、打扫卫生、洗衣服、搞环境卫生、整理屋子、做泡菜、代读、代笔、朗读、修改衣服、沐浴、制作学习用具、擦玻璃、看婴幼儿等。做业务助手、帮助盲人等残疾人也属于努力福祉的范畴。

2.教育福祉活动:文学讨论、戏剧指导、中学生学习指导、小学生学习指导、幼儿学习指导、儿童游戏指导、朗读童话、画画指导、科学实验、韩国文字指导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艺术指导,比如关于美术、钢琴、电脑、书法、合唱、民歌、乒乓球、插花艺术、健美操、陶瓷艺术、吉他、算盘、假面舞、四物艺术、舞蹈等方面的指导。

韩国把社会福祉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无疑是想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行,通过社会实践而培养 学生的耐力与助人为乐的精神。中国的一些大学也有德育学分,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德育教育的效果,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大多数大学开设德育课程,但单纯依靠教育则收效甚微,于是,一些大学为了 把德育教育形成成果,而把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作为一门必修课,如江西财经大学就实行“品行

修养学分制”,规定学生的品行修养课每学期一学分,每学分细化为100分,得75分以上者就可得到1学分,不足75分不得学分。如果有一个学期低于60分,则减去1学分,有两学期低于60分,则不予毕业。他们还建立了“德育信息管理系统”,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品行修养进行记录、管理。他们的做法促进了学生遵守校纪校规和加强品德修养的自觉性。

中国的学分制使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也可自主决定自己的毕业时间,即大学生被允许提前毕业、推迟毕业或停学创业。那么,大学生也被允许在校学习期间可以投身于现实社会,深入各行各业第一线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似乎与韩国的大学生社会福祉活动类似。但中国与韩国的社会实践相比之下,尤其重视创新,在学分制平台上,学校是将以学生的发明、设计、论文等创新成果用学分的形式进行奖励和考核,根据学生的创新成果给予一定的学分奖励,并将它作为考核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指标,在评奖、推优、保研等工作中作为关键的衡量标准之一。中国的高校设立创新奖励学分,可直接调动学生创新的欲望和热情,从而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和 形成。

中韩两国传统的学业成绩评价制度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重结果轻过程,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但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并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只是中韩两国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的侧重点有些不同。从同德女子大学的关于社会福祉活动的学分认定中可以看出韩国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看起来繁琐而简单,像一些生活当中琐碎的家务,但是韩国的一些高校还是把这些作为一个必修的课程。

韩国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属于必修课,但大部分中国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不属于必修课的范畴。只有个别的中国高校因为对创新学分的过分重视,而把社会实践活动列入到必修课当中。2005年《中国培训》第二期登过这样一则新闻:江西理工大学 2004 年从入学的本科生起,开始推行“创新学分”,完成这种“创新学分”可以有多种形式,比如在学习研究和社会实践中有自己独特的创见,被相关部门认可后即可得分。该校本科生毕业前必须修完190至200个学分,“创新学分”只占一分,但如果没有这个“创新学分”将不能获得大学毕业证书。学校设这样一个学分,是为了促进学生在思考问题或进行科研学习时主动往创新方面靠拢。也许中国高校推行“创新学分”是一个有益的探索,是因为它是针对中国高校培养的学生普遍存在创新能力弱这样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但用“创新学分”对学生毕业实行“一票否决”,似乎有些过于极端。

四、结论

在过去,受中国的影响,古代的韩国几乎是照搬中国的科举制度,但到了现在,受国外考试制度的影响,中国和韩国的考试制度都有了自身不同的变化。两国的考试制度让学生有了较大的选课自由度,学生根据相关的制度可以实行跨系、跨专业甚至跨学院、跨学校选修相关课程,不仅有利于教学计划的实施,也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当然,若要实行健全的考试制度,需要建立完善的教学计划,即对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要有适当合理的比例。但是一些硬件设施也不容忽视,如查询论文所需的丰富的图书馆藏以及国内各大院校和国外论文数据库、视听教育工具、发明设计所需的工具及实验室等等。中国和韩国的高校都在力求实行社会实践的学分,虽然称法不一样,但引导学生社会实践的最终目的是一样的,但这首先需要学校有关方面做大量的工作,不能只靠学

生自己走出社会联系社会实践的部门,而是学校建立一个专门的行政部门,帮助学生刚接触社会时少走弯路或避免在身心上受到不必要的伤害,而且在社会实践学分的获得上应该不是学校部门出面打分,而是接收单位给予公正而客观的评价,然后学校根据接收单位的评价给出合理而正确的学分。除了取得实践学分之外,在校期间对学生的成绩评定尤为重要,也许在第四学年学分的评定上可以借助英国的大学考试制度。英国有一个考试制度叫校外考官(external examiner)制度,校外考官提出学位试题,并担任参加口试学生的考官,最后与校内考官一起组成成绩评定委员会,通过具体而详细的商讨,给予学生公正的成绩评价。这种校外考官制度促使各高校保持一定的学问 水准,并随时可以交换各高校的教育内容和关于学生的有价值的情报,而受到了广大的好评。对于学生文化知识掌握状况的评价,并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考试也许是最好的方法,但如何丰富考试的方法,两国还需要更多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韩国]郑麟趾.《选举一[M]// 高丽史:卷七十四》 文史哲出版社,1972.[2] [中国]杨昭全.《中国——朝鲜·韩国文化交流史》 昆仑出版社,2004.[3] [中国]索丰.《韩国基础教育》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3.[4] [中国]张幼斌.《国外高等学校考试研究》 重庆大学学报,2005.[5] [中国]邓再辉.《借鉴国外经验,改革高校考试》 当代教育论坛,2005.

第三篇:启发式教学

一、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实际,做到胸中有丘壑

要在一堂课中成功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首先要求教师课前要进行充分的备课。这个备课的过程包括两个步骤:

①研究教材——确定目标,梳理知识点的分布。整套人教版初、高中教材共十二册,内容可说是浩如烟海,庞杂繁复。教师要对整套教材有大略或更为具体的了解,熟悉各知识点在各册中的分布,了解初、高中阶段各学期乃至各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根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总的目的要求,正确把握整个初中阶段或高中阶段及各学期的教学目标,在学期初就应该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这样才能做到在完成教学目的任务的基础上有效地进行启发式教学。在对整个初中阶段或高中阶段、各学期的教学目标、任务有了整体的把握之后,更重要的是对本单元、本课的教学目的要求有一个清楚的“概念”,对本单元、本课的知识点要进行梳理。一篇课文、一次作文训练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可能有很多,我们不可能在有限的45分钟中全部顾及,因此要敢于取舍。有的新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总喜欢面面俱到,觉得这也重要,那也必须,舍不得放手,结果自然会变成“满堂灌”。在教学目标要求下,哪些知识点应重点突出,哪些可以一语带过,哪些必须反复训练,哪些甚至可以根本不涉及,这都是备课时应该明确的。

②研究学生——划分层次,顾及不同程度学生。在备课中还应对教学的主体——学生——进行研究,脱离了学生的教学是一种无目的的教学,是完全失败的教学。同一年级的学生的认知能力是相对接近的,我们在备课时就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学内容的传授上、教学手段的采用上、语言方式的运用上,都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反之,往往会造成“启而不发”。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没有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只有不懂得提问题的老师。但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学识水平、认知结构等都会存在不同的差异,一个成功的教案应顾及到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一堂课中既应让程度高的学生有所得益,也应让程度较差的学生有所收效,这样才能达到全面提高的目 的,不致拔高了一些人却抛下了另一些人。总之,备课时做到“眼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就为成功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提供了基础。

二、“浅入深出”,恰当设计问题,因势利导地启发。

我们经常用到一个成语——深入浅出,它指的是文章或言论的内容很深刻,措词却浅显易懂。用浅显的文字表达深刻的立意,这是表达上的成功。而在教学中,我认为应该提倡“浅入深出”,它遵循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孔子的“温故而知新”,从已知导入未知,就是“浅入深出”。从浅显而逐渐深奥,需要一个启发的过程。启发的关键就在于“浅入深出”地、恰当地设计问题,利用这些问题因势利导地启发学生。比如《我的小桃树》这篇文章很多老师觉得不好教,文章容量大,主题也隐藏得较深。笔者在讲授这一课的时候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①文章题目《我的小桃树》,作者怎样表现小桃树的“小”,它的遭遇如何?(用文中的文字回答)②文中“我”的遭遇如何?(概括回答)

③小桃树和“我”的遭遇有何共同之处?(答:两者都是瘦弱的,都经历了风雨、生活的磨难,但都有顽强的生命力。作者从小桃树的枝头“一个欲绽的花苞,嫩红的,在风中摇着,却没有掉下去”看到了希望,坚定了信心,坚信美好的理想一定会实现。)

④作者把“小桃树”的遭遇与“我”的遭遇结合在一起来写,贯穿全文,这两条线索有何特点?(答:两条线索一“明”一“暗”。)⑤题目《我的小桃树》是个什么短语?(答:偏正短语)强调“我”的作用是什么?(答:说明小桃树已成为我的化身,是我的命运的象征。它“蓄着我的梦儿”。)

这几个问题都是同学精读课文后能够回答的,不会太深而致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作为一篇自读文章,解答了这几个问题就基本上可以说是达到了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要求。这些问题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感性认识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开拓思维,从而在旧有的知识水平上有新的提高。问题的设计由浅而深,由简而繁,由具象而抽象,逐步提高,逐步发展,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就随之得到解答,学生藉由这些问题的引导得到启发,学得新知识。

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还可以在导语中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讲授《恰到好处》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 “我们学过《杨修之死》,塞北送酥一盒给曹操,操自书‘一盒酥’于盒上,杨修以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古人汉字竖排)为由‘分食之’,犯了曹操大忌,几次之后,就被杀了。杨修是因何犯忌?(学生答:恃才放旷。)而清朝时,皇帝命纪晓岚编《四库全书》,纪故意屡次在一些字眼上犯错,让皇帝指出,皇帝觉得很高兴,‘连纪晓岚这样有学问的人都让朕指出错来’,龙颜大悦,纪更得到重用。可见纪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答:圆滑、惯于拍马„„)那么,在为人上我们既不恃才张狂,也不圆滑拍马,这就要做到„„(学生马上答道:恰到好处。老师板书课题)”此则导语的问题复习旧知识,讲了新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人物性格,新颖有趣地导入新课。另外,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还应注意在一堂课进行总结时提出有关下一节课内容的问题,激疑导新。单元与单元之间也有承接过渡,同样可以设计问题来启发学生。

战国末期的《学记》要求教师做到“善喻”。要因势利导地启发学生,教师还要善于打比方,善于创设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来得更为自然,而思想也会更为活跃,也更能激发灵感。要更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就要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其间,设身处地地去理解里面蕴含的内容和丰富意味。如“水漫过经石峪”(《雨中登泰山》)中要讲出“漫”一词的好处,就可让学生设想情境,“水漫过”可见水的速度不急,轻缓的;用“水流过”是较为一般的用法,“漫”与之相比可见面积之广,而经石峪之大如在眼前;轻缓而面广,象一匹轻纱,“纱”薄而字见,显得很有诗意,写出了经石峪的美景。用“冲”则太急,用“淹”失之轻妙,且水也太深,意味全无。

三、加强检查,恰当运用奖惩,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成功地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除了备课时要做到胸有成竹,课堂上要善于设计问题外,还应辅以一定的检查。要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让学生有适量的双基训练。学生不会总是那么自觉,如果教师只是在口头上布置,而不进行检查,时间长了,学生容易养成懒散的坏习惯,教学任务也完成不了,而教师更是无从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程度。缺少检查的教学是盲目的教学,因此应该对学生进行各种类型的检查,学期考试、单元测试、口头提问、检查作业完成情况等。通过检查,教师掌握学生学习能力和程度,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成绩。检查与“减负”并不是对立的,相反,适当的检查有利于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更好的巩固,也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了使检查落到实处,必须运用一定的奖惩。奖惩,在教学中表现为教师对学生一切形式的评价。诸如:表扬、鼓励、肯定、打高分,批评、训斥、否定、打低分;乃至教师对学生的举止、表情、语调都属于这个范畴。任何的奖惩都会对学生心理造成影响,在运用奖惩时应以奖为主、辅之以罚。恰当的奖励,产生的是积极的心理效应,会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觉得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著名哲学家斯宾塞说:“求知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与快乐,即使是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学生的学习动机便会由被动而转为主动。相反,奖而失当,容易造成学生骄傲自满的心理,不利于其取得进一步的进步;罚而失当,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与教师形成对抗心理,导致厌学情绪,造成消极的心理效应。但这并不表示就不要惩罚,只有奖励没有惩罚,一些自觉性差的学生会对检查无所谓,因此适当的惩罚还是必要的。比如,对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课后让其留下继续完成是应该的。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实际是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的前提,“浅入深出”、恰当地设计问题是关键,加强检查,以奖为主、辅之以罚是其保证。经过这三个过程,在教学中我们便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如何贯彻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能够经过自己的积极思维,去理解掌握所学内容,并能将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实际,最终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贯彻启发性原则,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主体,要鼓励学生好学善问,积极思考,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去思考,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推理得出正确的答案,教师在课堂上不单是教给学生某一个知识点,而是要为着给学生一种能力,凭借自己以有的知识去探求新知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举一反三”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进一说,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在进行诱导时,要使学生自觉地学习,而不是被动跟着走,培养学生的学习意志,不是由教师强迫学习,在思维过程中教师要给予指点,但是不能代替学生作出结论,要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启发性原则的提出,反映了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学生学习的有用理论,不是被动地,机械地堆砌起来的,而是一个通过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的复杂过程,由感性到理性,由量变到质变逐步形成的。也就是说,这个过程只能在学生个人的独立思考中实现,只有学生对各门学科都能自觉自愿地学习,并具有积极,主动的精神,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学好。启发性原则的提出是我国教育目的必然要求,为此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去启发学生,使学生具有学习的自学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在教学中要贯彻启发性原则,还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1.激励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影响下并通过自身的矛盾运动进行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学生的理想、兴趣、愿望、情绪、态度等多种因素支配,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因素,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要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学生的学习才有目标和动力,就能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对学生进行学习的目的和理想方面的教育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2.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展思维能力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是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学习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也是学生能动的过程,无论是认知活动,还是创造性开发,都是在一定的心理气氛和人际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中进行,要受学生的认识、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活动和师生关系的制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点,运用各种启发形式,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潜力,特别是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维。思维总是伴随问题产生的,否则就没有思维的对象和内容,也就没有思维的必要了。如果学生还能提出学习中的问题,这本身就标志着学生还在进行着思维活动,也就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表现。古人云:学则须疑。疑是学生深入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才有究。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精心准备,对学生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提出问题,并借助个别学生提出的典型问题,启发大家进行思考。学生只有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其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发展;要让学生在独立分析事物的基础上形成概念,并用准确的语言加以表述。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教会学生能够运用比较、归纳、演绎、推理、判断等几种逻辑思维方法解答问题。学生正确思维方法的形成,大量的经常的是通过教师精心设计来实现的,教师设计的教学进程体现了教师的思维方法,它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3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学生运用知识的过程,也是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发挥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灵活地掌握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要求并指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来解决问题,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教材内容,或举例说明一些问题,结合教学开展调查活动、实验作业,学科小组活动、查阅文献书刊和运用工具书等。这些形式不仅有利于学生运用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望,有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总是的能力。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

师生关系融洽,是调动学生主动性、促使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的重要条件。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真挚情感,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主动与教师配合,完成教学任务。如果师生关系紧张,教学过程中学生难以同教师配合,学习积极也就难以发挥。为此,作为教师一定要重视师生关系问题,尊重学生,爱护学生,通过师生的努力,形成尊师爱生、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总之,启发性原则,主要解决教学中如何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结合起来,处理好了教与学,学与思,学与用的关系问题,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在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真

二OOO年九所谓的教学原则,是指老师在进行教学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这一双关的作用,应贯彻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在众多的教学原则中,启发性教学原则是中学政治课教学最带有指导性意义的根本方法。它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揭示的认识规律,也反映了教育教学所揭示的教学规律。它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直观的、现代化的多种教学手段,开展教师和学生双边学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习惯。现行的政治思想课教材进行了新的编排。因此,老师教学方案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都要灵活地体现启发性教育原则,依据中学生年龄及心理发展的特点,按照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本规律,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才能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那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坚持启发性教学原则?笔者的一贯做法或观点是:

一、认真钻研政治教材、精心设计教案是搞好启发式教学的前提

钻研教材是写好教案,上好课的一个必须具备的条件。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以及有关的参考书。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读懂、读透、读化教材。懂,就是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都要清楚,弄懂;透,即要透彻了解政治课教材的结构,知识相互联系、重点、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运用自如,教好学生;化,就是教师的思想感情与教材和思想性溶化在一起。另外,思想品德的教学要注意了解当前的形势任务,结合社会、了解社会、了解学生,在此基础上才能写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这样,教师在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挥洒自如,讲述重点突出,讲释难点清楚,层次分明,这样的教学活动,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搞好启发式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检验教师的劳动成果。市、县的教研部门,应积极地组织评选、推广、选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这既是对一般教师工作的一种监督,也是对教师工作的一种检验、鞭策和鼓舞。

二、设计生动导语、运用多样教学方法是启发式教学的第一环节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导课的成败,对于上好一堂品德课是非常重要的。导入新课的方法有多种多样,一般我们常用的是“以旧引新法”。这种方法就是将前一课讲过的内容,以提问的方式或老师复述一遍,从而唤起学生的记忆,巩固上一节课学过的知识,为新的讲授作好准备。这样,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以达到启动学生思想的目的。

三、带问题阅读教材、精心组织课堂讨论是实行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方法

针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趣味性、可读性较强的特点,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然后再围绕着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这样有利于发扬教学民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精心思考问题、巧妙提问学生是实行启发式教学的有效方法

有句古语叫做:“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教师解之,责无旁贷;学生不疑,教师应该设之,这是善教者的经验。在授课过程中,巧妙设置疑问,适时地提出疑问,就会使学生产生“解疑”的愿望,之后,教师再作解释,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具体地说,设疑就是:或提出疑问,先得出结论,然后再细细分析,这样可以先声夺人;或设而不解,使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老师只有在适当的时候稍加解释,往往效果更佳;或化大疑为小疑,解其一疑又设一疑,进而深入解之,这样解中有设,设中有解,如同引导学生

一、重视班级干部人选。

既然班干部的作用如此之大,那么在人选上应慎重行事;

1、注重班干的任选过程,可采用班级学生选举和班主任直接任命相结合,在 此期间,应注意会同班级上部分学生和班级任课老师的意见,多方面结合。

2、注重班干的素质,本人认为主要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要有责任心,能吃苦,要有为班级服务的意识;

②品学兼优,尽管成绩不是衡量班干称职与否的唯一标准,但是班干部必 须要服众,必须是班级学生学习的 加强班

学生毕竟是孩子,很少接触社会,对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理缺少主见,因此必须加强对班干部的培训,适时对学生加以引导,教给学生管理的办法和措施,同时为了加强对班干部的管理,让他们能够以身作则,本人实行班干考评积分制,对一段时间下来表现较好、积分较高的班干进行全班表扬,以激励他们工作的自信心,反之,对一段时间下来,不能以身作则、带头违反校纪班规、同学反映不好(通过与班级其他学生谈心了解)、积分较低的班干给予临时撤换,毫不手软。

三、大胆“放权”,给班干充分发挥自身管理才能的机会。

要想用好班干,必须给班干树立在班级的绝对权威,要大胆“放权”,要让全班

学生知道“班主任不在时,班干就是班主任,所有同学必须无条件服从”,出现问题时,班主任予以配合处理,这样班干做起事来才会得心应手,证明自己的价值,否则做什么事都畏手畏脚,那么整个工作就无法开展。

四、明确职责、合理分工,强化相互协作

一个班级班干有好几个(如班委:正副班长、学习委员、生活委员、劳动委员、文娱委员、体育委员;团支部:团支书、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如果职责不明,做起事来就会相互推诿,反而会降低工作效率;如果职责明确,各人该做什么事都有合理分工(每个人都明确自己该做什么事),那么效率就会提高,事半功倍;与此同时,必须强化班干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这样可以在班级上形成较好管理网络,实现良性循环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和教育管理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联系各任课老师的纽带,也是沟通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桥梁。班主任工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班集体的好坏。班主任工作虽然艰辛,但苦中有乐。长期的班主任工作实践让我积累了一些经验,现总结为以下的几点。

一、班主任工作一定要严

班主任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不放松,不迁就。俗话说“严师出高徒”,作为班主任要在思想、学习、行为规范上严格要求学生。无论是父母对子女教育的要求,还是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都要教以正,管以严。“严”就是要严格要求学生。要求学生遵守严明的纪律、严格的行为规范。开学的时候要给他们立规矩,教他们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

二、班主任一定要有爱心

教育需要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个成功班主任的秘方。人都是有感情的,学生很注重和老师的感情,老师关心他们,他们会从心里有一份感激的。爱需要用心去爱,平时多关心他们的生活,经常找他们谈心。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他们就尊重老师,就相信老师,就听老师的话,就按老师的要求做。同时了解一些家里的情况和学习上的一些情况,从点滴做起。例如本班的张强同学,他平时沉默寡言,性格内向,考试成绩下降。我立即进行家访。了解家庭情况,原来是一个失去母爱的学生,家庭生活困难,单靠其父亲打工艰难过日子。我主动找他谈话。学习上细心辅导,并安排一位优等生同桌,在生活上帮助他,及时为他送上作业本及笔,让他感到老师时刻关心她。一段时间后。终于能从该同学的脸上看到了笑容,考试成绩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对学生关心、爱护不仅仅体现教师对学生的感情,更重要是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情感,从而有利于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爱护学生既是一种艰辛的劳动。又是教师素质的最好的体现。也是班主任开展班级工作的基础。

三、班主任一定要做好学生的表率

“才高为师。身正成范”。班主任的言行会影响学生,所以班主任一定要以身作则,身先士卒,这样班级才会和谐,才会向好的方向发展。让学生有责任心。做班级的主人,首先班主任要有责任心,把班级看成自己的家。每天,提早几分钟到校,站在教室门口,等学生的到来,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另外平时无课时,与各科任教师多交换意见,及时了解、掌握班上的动态。遏制不正之风的抬头,班级的纪律也会很快好起来的。如果班主任做事拖沓。学生也会拖沓。班主任老师说话要算数,不能说了不做。不能言而无信,老师的人格魅力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班主任平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注意自己的形象。

四、班主任工作一定要放手

班级的事情事无巨细,都要班主任去管,就是有三头六臂,也管不好。所以班主任要学会放手。因此,一开学,我就选思想好的、学习好的、群众基础好且有一定工作能力的学生担任班干部工作。然后对他们进行具体的分工,让他们明确他们具体的职责,并教给他们工作方法,指导并帮助他们开展工作。同时利用班干部更多地同学生接触,多了解学生,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更具体的情况。班干部工作有成绩时,我就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他们工作有失误时,我就更细心地引导他们开展工作,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热情地帮助他们,鼓励他们克服缺点,平时多些同他们谈心,让他们认识到:他们是老师的小帮手,他们的努力工作才能使班集体越来越好

五、班主任一定要做好“后进生”的工作

任何一个班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后进生”。转化“后进生”不但是班主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难题,也是每一个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也注重对“后进生”的关注,比如在课堂提问一些适应于“后进生”的问题,让他们主动参与回答,从而激起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或平时的课堂板演也经常让“后进生”也一显身手等。总之,要转化“后进生”,要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只要我们不厌其烦地做好教育工作,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进生”一定能进步,最后成为一名好学生。

总之。班级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工作方法千差万别。形式和任务又在千变万化,我相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对此充满信心、倾注心血,则一定会有收获。

第四篇:从婴儿教育看启发式教学和鼓励式教学论文

前年,我顺利的生下了我的宝贝女儿,现在她24个多月了,在哺育女儿的过程中,我忽然体会到了在教学中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方式学生更愿意接受。

1启发式教学

中医应该说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问,所谓有黑匣子理论,就是说中医的理论是看不到,摸不到的,抽象的很,所以在课堂上讲课,想让学生接受就要相对困难一些。我一直在这个问题上有所苦恼,今年生了女儿,在给她教育和喂养的过程中我发现,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力,她的好奇心决定了她喜欢什么,爱看什么,爱玩什么,这使我联想到教学,应该采用启发式的,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了兴趣,充满了疑问,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你所讲的内容上,但是又不要把谜底很快揭开,要让他们有一个思索的过程。

“启发”一词源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当学生经过自学、思考,对某个问题还不能解决,但有强烈要求知道的时候,给予开导(即“启”);当学生对某个问题经过认真思考有所得,但不十分明确,还不能表达出来的时候,给予提示(即“发”)。朱熹注:“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意思是说,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达到“愤、悱”的心理状态,如果没有达到这样的状态,作为老师就不去开导、不去指点。这句话主要阐明了启发的时机,但是并没有说明怎样去启发学生、怎样才能引导学生进入“愤、悱”的状态。现代汉语启发共有3个意思:(1)开导其心,使之领悟;(2)阐明;(3)发挥掀开覆盖物;暴露。我们今天所说的启发式教学主要是第一种意思。

今天我们讲启发式教学,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它的基本要求是: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启发式教学是相对注入式教学而言的,现代教学倡导启发式教学,反对注入式教学。中医学习对很多人而言是枯燥的,在入学之初,让学生们从感性开始认识中医,一味的让他们在头脑中强化记忆什么是五行,什么是六淫,是很难的,而在课堂上举一些古人或今人成功的案例,会紧紧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老师把书本上的知识原封不动的传达给学生,甚至有的老师连讲都不讲的,将教材上的东西直接读一遍,学生将黑板上的东西抄到笔记本上,夜自修时自我消化掉,学生只管“记”(包括记笔记和记忆),老师只管抄,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想象力,创新的能力就相对欠缺。启发式教学核心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正如《论语》所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其中心环节是学生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中医教师实行启发式教学,首先要教师能够深刻领会、正确理解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其次要从中医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比如在幻灯片中充实进去一些形象的图片,带领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病理现象,把学生不断引入“愤、悱”的学习心理状态,并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引导,使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继承传统、发展能力的目的;三要把启发式教学的思想贯穿于中医教学的全过程,渗透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并把“启发”的条件不局限于“举一反三”,使学生们能够推陈出新。

2鼓励式教学

在女儿1个多月的时候,她不爱吃奶粉,每次吃奶粉都要和她做半天斗争,但是我发现要是我生气的对女儿说,“你快点吃”,“你到底吃不吃”,女儿就会哇哇大哭,反而没办法给她喂奶。但是我发现如果我温柔的对她说,“好乖乖,你是我的大乖乖”,她就会在我的连哄带骗的鼓励下顺利的吃下奶粉。由此我得出在教学中也一样,1个多月的女儿尚且喜欢你的鼓励,作为人格已经成熟的学生,他们更不喜欢别人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式教学我认为也极其重要。

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和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好课和学好课的重要条件。鼓励式教学方法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并且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活跃他们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鼓励,如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并对他们的回答给与及时的肯定,即使回答不好也不要批评,而是给予提示和启发,告诉他们分析问题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方法可以得到同学们的广泛认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又如在教学过程中列举知名中医大家,讲解他们治学成才、悬壶济世的典型事例,突出他们在中医学术和国人健康上的伟大贡献,突出他们精湛的医技和高尚的医德,激发学生对他们的崇拜感,激励学生热爱中医、树立信心、勤于思考、励精图治的中医理想,这样就能达到从思想上认识到继承中医的重要性而努力读书。

第五篇:浅谈大学课堂里启发式教学论文

摘要:本文探讨了大学课堂里运用启发式教学的三种方式,不完全归纳式,关联式和直观式通过对概率统计课程中部分知识点的讲授为例,详细阐述了这些方法的运用和实施,并对教师的要求做了相关的探讨。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 不完全归纳法 关联式 直观式 大学课堂教学

众所周知,大学课堂教学担当着两大使命: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学习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研究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堂教学效果。而课堂教学要做到“授之以鱼”和“授之以渔”,教学方式首推启发式教学。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感悟,有如下几点看法。利用不完全归纳法进行启发

通过将相关的现象或者结果罗列来,尽可能地以一定的规律呈现给学生,运用类此思维方式,做不完全归纳法,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要重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一方面,通过形象来引导逻辑,另一方面,通过逻辑来解释形象/现象。

新概念的传授和学习,大多适合此法。

比如,概率统计课程教学中“随机变量”的引入。可以先向学生描述试验结果与数字有关的随机现象:掷一次骰子出现的点数,单位时间内经过某校门口的车辆数;前者是有限个数,后者是无限个数。继而提问学生思考随机试验的结果与数字无关时怎么描述。通过生活中赛场上运动员用号码来表示的启发,将随机试验的试验结果进行数字化。如,抛硬币试验中,可将“出现正面”与数字“1”对应,“出现反面”与数字“0”,对应起来。从而引入随机变量的概念。关联式启发

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论语》里的“温故而知新”实际上阐了此道理。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联系或者自然延伸来学习新的知识,这种启发式的学习,符合心理规律:“任何学科的学习和理解都不像在白纸上画画,学习总要涉及到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包括正规学习前的非正规学习和科学概念学习前的日常概念,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或信息。

譬如,在讲授概率统计中“事件的独立性”时可以使用关联式启发。由于在条件概率中已经指出,在一个事件发生的条件下,另一个事件发生的条件概率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另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所以自然会思考是否有相等的情形出现。从而得到独立性慨念。这样,学生既接受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知识,而且把握了二者的联系:直观启发

直观,是科研工作者创造性思想的来源和渠道之一,也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研究型学习的有效途径。利用直观,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而且能使学生理解深刻,所学的知识不会轻易忘掉,即使遗忘,也能推理出来。实际上,这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如同美国的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斯金纳所言“如果我们将学到的东西忘的一干二净,最后剩下的就是教育的本质。”

为了说明此种方法,仍以慨率统计中有关“假设检验”的知识点来阐述。对假设检验中统计量的构造,许多学生不理解。以在方差已知的条件下,检验总体的均值是否为某个定值为例。由于总体均值未知,故要估计它。直观的判断就是:若估计值等于假定值就接受元建设否则就拒绝。但是,即使真值是所假定值,但因随机因素,估计值和假定值之间通常是有差别的,如果这种差别很大,达到无法用随机影响来解释,那么就认为原来的假设不成立。所以,要选定一个恰当的临界值。而构造统计量(实际上是估计量的某个函数)就是为了方便选择这个临界值。这种直观,使学生理解了概念掌握了方法。

做好启发式教学,需要教师提高自己的知识积累,通过科研跟踪和发展学科前沿,理清经典理论和前沿领域的联系,教师在深刻领悟的基础上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学生直观启发,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或者新旧知识的联系给学生不完全归纳式启发,关联式启发,然后利用恰当的专业语言,给知识点作严谨的阐述。通过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和创新能力。

下载浅谈启发式教学   中外教育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启发式教学 中外教育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初中思想品德启发式教学论文

    21世纪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特点的世纪,是信息化、国际化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知识经济竞争的制高点是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谁拥有大批高素质的人才,谁就抢占了知识经济竞争的......

    启发式教学5篇

    启 发 式 教 学 的 求 索 —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 茹 贡 忠 2005-12-28 启发式教学的求索 ——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茹贡忠 (酒泉职业技术学院......

    启发式教学之我见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他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之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其意思是说,教......

    启发式教学模式★

    启发式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解读: (即“读课文,学生质疑——生合作,感悟交流——再读文,拓展应用” 教学流程:激趣导课, 揭示课题——结合全文,学生质疑——细读理解,感悟交流——......

    启发式教学及其方法初探[范文模版]

    启发式教学及其方法初探 黑石二中语文教研组 何谓启发式教学?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但它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使学生经过独立的思考......

    启发式教学新探

    启发式教学新探 摘 要: 启发式教学一直是教学方法中耳熟能详的概念,是古今中外都十分提倡与推崇的教学方式。在如今的教育背景下,启发式教学内涵与时俱进地发生着改变,本文主要......

    启发式教学1

    语言既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又是表现思维的工具。要让学生在课堂绽放思维的火花,教师上课时就必须恰当运用富有启发性的语言。 例如:孟子的文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有这样......

    实施启发式教学

    浅谈“启发式”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处在素质教育的重要时期,生物教育作为中学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当抓住这一改革契机,把培养学生生物学的能力放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