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实践教学中实现岗课融合对接手法探讨

时间:2019-05-14 22:45: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会计实践教学中实现岗课融合对接手法探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会计实践教学中实现岗课融合对接手法探讨》。

第一篇:会计实践教学中实现岗课融合对接手法探讨

会计实践教学中实现岗课融合对接手法探讨

摘要:随着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无形中给一些院校会计专业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为了培养更多符合社会岗位需求的会计人才,以岗位需求为基础,在会计实践教学中实现岗课融合不失为一个有效途径。论文简要分析了岗课融合的相关知识,并阐述了当前中职院校会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重点分析了如何采取相关对策推动会计教学实践中,岗课融合对接的顺利实现,为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顺利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会计;实践教学;岗课融合;运用

会计涉及的学科很多,内容较为繁复,相比较其他课程而言,属于实践性较高的一门课程,因此其实践教学备受关注。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学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也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以求增强学生职业实践能力[1]。这也为中职会计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与可能性,进一步促进了各职业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实用型、应用型高技能会计人才。

尤其是在会计实践教学中实现了岗课融合对接,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会计学习的积极性,为毕业后的顺利就业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一、关于岗课融合的概述

所谓的岗课融合,是一种人才培养的新型教学模式,要求在进行课程教学过程中,以未来就业岗位任务,以及工作过程作为基准,进行有针对性的理论知识教学[2]。这样一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未来的顺利上岗就业具有极大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也提早让学生对真正工作任务、岗位要求等有了一些基本了解,保证了学生与就业之间的顺利良好对接。

会计是一门涉及课程较多的学科,从目前社会工作岗位对会计人才需求来看,对会计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在学校学习会计相关内容时,掌握各种会计知识的同时,也应该提前了解一些岗位需求。而现在很多中职院校在进行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岗课融合的教学模式,真正的帮助会计学生感受“课中融岗、岗中有课”的交叉教学方式,不仅能培养大批优秀的会计人专业人才,还能为毕业后的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利于会计学生的职业角色转换。

由此可见,在教学中以岗位人才需求为基础,进行适合的理论知识教学,从某种意义而言,对于学生以及用人单位来说都是有利的。尤其是会计这一门本来就对人才要求较高的学科,更不能错过“岗课融合”教学模式。

二、会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岗课融合教学模式的优势,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一些中职院校在进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时,更多的考虑到的是学生在校期间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因此将课程的重点放在了校内教学上,而忽略了学生毕业后就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情况。同时,会计专业教学以书本理论知识为主,而最最重要的实践教学并未得到重视,引起了很多会计专业学生对课程安排的质疑。

通过对某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课程相关调查,发现关于会计专业知识与实践教学的课程比重,59.05%的学生认为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重2:1是比较恰当的。同时,还有76.19%的学生对于会计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并不明确,处于一种学校教师怎么教、课程怎么安排,就茫然接受的现状中。而在对会计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中,大多数学生认为通过一定的实践能够检验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补救。同时,在学生看来,会计实践教学也能进一步巩固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提高对理论知识的深刻掌握,因此加大会计实践教学比重,提高院校及教师对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视,是十分有必要的。

而在会计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60.95%的学生在意教师是否通过引用真实会计案例讲授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在学生看来,教师多多引用案例,借助多媒体等教学工具,不仅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有效的加强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3]。由此也可以看出,会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就连理论知识的教授也离不开实践。

在人才培养上,现在越来越多的院校和教师认识到了岗位需求的重要性,都在积极的进行教学调整改善,以求在培养更多专业的会计人才的同时,利于学生顺利上岗就业。然而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会计专业相关知识的时候,是被动接受的,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追求,对于自己毕业后是想成为企业会计人员、注册会计师还是注册税务师、其他等都不是十分明确。

在学生缺乏对未来职业的明确认识上,实现岗课对接实践教学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对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帮助不大。

三、岗课融合在会计实践教学中的灵活应用

(一)充分认识会计专业就业岗位需求

要想确保在会计实践教学中,真正实现岗课融合教学,首先需要全面掌握会计专业就业不同岗位的不同人才需求。根据目前会计专业毕业后的专业岗位分析,发现一般会计专业学生会从事的岗位包括:会计核算、企业理财、成本核算、出纳员、财务审计、纳税申报等[4]。而不同的职业岗位对人才专业知识需求也各不相同,因此在课程设置上的侧重点也要有所调整。

例如:对于会计核算这一岗位,在人才需求上需要掌握会计职业道德、素质要求、核算方法、信息化技术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与之相对应的课程包括会计基础、财务会计、财经法规以及财务软件应用等。在进行会计实践教学时,也要根据岗位对人才需求的侧重点,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便培养出符合岗位需求的专业会计人才。

在进一步认识到岗位需求后,在进行会计教学中可以有效的利用会计实务学习情境,将其与会计工作岗位具体对应起来,以实现岗课融合。例如:在学习关于“存货”相关理论知识时,就要将其内容与存货核算岗位需求进行对应;“收入、费用、利润”就需要联系到成本核算岗以及财务成果核算岗的具体实物内容。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情境与岗位融合,在真正进行会计实践教学时,学生能快速的适应角色转变,很好的利用相关理论知识,完成会计岗位的各种实务,提升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

(二)建立完善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传统会计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现象较为严重,以至于很多中职院校培养出的会计学生,在毕业进入社会后,难以顺利的就业,适应新的职业角色转变[5]。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需要重新调整并完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一套科学合理,满足社会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

通过对中职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岗位对人才需求能力的掌握分析,结合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进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而从现实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上可以明确知道,在人才培养上要以能力培养为主,以岗位职业能力为课程教学核心,才能真正的建立完善出以就业为导向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加上现在很多高职院校都实行了校企合作,为会计专业学生提供了更多实践平台,能有效的让会计专业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真正的了解到会计职业岗位的岗位任职要求,才能在重点的将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等作为提升的重中之重。

同时,还需要对会计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课程比重进行一定的调整,增加会计实践教学时间,才能进一步有效的提高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会计专业学生需要对会计岗位进行实际操练,对每一个岗位的工作内容、职能、工作流程以及实务等都必须全面了解,并一一亲自操作实践,才能加深学生对会计岗位各项工作的认识。在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岗位实际业务处理能力,真正将会计学相关理论知识应用到岗位实际中,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例如:在会计相关从业岗位中有一个固定资产核算岗位,在对固定资产相关理论知识学习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企业财务部门进行岗位任职实训。对岗位职责,以及人才要求,工作流程等充分了解后,再进行固定在产相关理论知识讲授,一定能让学生印象深刻。在学习完相关理论知识后,应该立即让学生进行固定资产核算岗位的实际技能操作训练,在真正的岗位职业能力培训中,进一步加深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这才是会计实践教学中岗课对接的有效实现。

(三)加强会计模拟实训教学机制[6]

通过对中职会计学生模拟实训教学机制的分析发现,一般有3种模拟实训方式,包括分岗、岗位综合以及社会顶岗实习。其中所谓的分岗模拟实训,主要是指在对不同岗位进行一定认知以及理论知识学习后,需要进行相应的技能训练,提升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如:通过对往来核算岗的模拟实训,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往来核算岗位所涉及到的各种业务种类,并培养核算业务处理能力。以便让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往来核算岗相关工作,能快速的适应角色转变,接手相关工作内容,为就业单位创造更大的价值。

所谓的岗位综合模拟实训,指的是在整个会计相关实务课程学习结束后,会计专业学生都必须单独接受完成模拟资料的实训,一人一岗,或者一人多岗。在这一个实训过程中,需要学生全力调动所掌握的会计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教学所掌握的各种技能,才能顺利的完成这项实训任务。因为在这一实训过程中,学生会学习掌握到会计岗位具体工作的全部操作过程,不仅要有会计核算能力,还要有一定的管理技能,才能正确应对不同会计岗位间的业务衔接,掌握内部控制要求,是对分岗实训内容的进一步巩固与加深。

社会顶岗实习顾名思义,就是中职院校学生可以通过到企业相关岗位,通过实现或代理记账等实际训练,提前适应会计学岗位的社会专业实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全身心投入,认真面对各种突如其来的问题,要积极的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掌握更多实际会计工作松要用到的操作技巧与方法,不断的增强自己处理会计业务的能力。在不断的实践中,能有效的提供会计学生分析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在真正出社会步入职场后,具有极大的优势。

(四)利用计算机等教学工具提高实训效果

在会计实践教学中,尽管教师有心以社会相关岗位需求为目的,向学生传授更多的理论知识和岗位职业技能,但也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在计算机网络广泛普及的今天,教师可以大大的利用这些教学工具,解决学生在实训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极大的拓宽了会计实训的时间与空间范围。长此以往,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进一步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训效果,达到“一石二鸟”的教学效果,推动岗课对接的实现。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会计实践教学对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采用新型的岗课融合教学模式,以社会会计岗位对人才需求为基础,有针对的调整相关教学内容,更能培养出符合社会会计岗位需求的专业人才。这对于学校、教师、学生以及用人单位来说,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一种教学方法,具有极大的实践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礼红.“岗课证赛”深度融合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J].市场论坛,2015(3):59-60,63.[2]秦妹.高职院校会计课程教学如何与职业岗位需求对接的几点思考[J].中国电子商务,2013(14):182-183.[3]王慧娟,高建英.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对接[J].经济师,2014(11):246.[4]王辉,王玉勤.会计专业“岗证赛课”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模式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13(4):115-116.[5]吴文青.强化会计实训教学的途径[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5(1): 47-49.[6]李霞.会计实务教学中“课岗融合”的研究与实践[J].商业会计,2011(33): 69-71.(作者单位:广西梧州财经学校)

第二篇:中职校云班课教学模式与“116”教学模式融合应用研究

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申请评审书B

自此以下不得出现课题所有参加者个人或单位信息,否则申请无效!

项目名称 中职校云班课教学模式与“116”教学模式融合应用研究

成果形式 A.著作 B.研究报告 C.论文 D.实践成果 E.其他

一、本课题前期研究基础

二、项目组成员近五年来与本项目有关的主要研究成果(注明刊物的年、期或出版社、出版日期,限本页不得加页)

三、本课题研究现状及趋势,研究本课题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1500字以内,限2页不能加页)

(一)研究现状

中职学校的学生对于新鲜事物不太敏感,进取心也不如普高学生,惰性较强;对掌握专业技能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只学点技能也没有多大用处等等,再加上传统而单一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授课方式,导致许多中职生的厌课情绪比较严重,课上玩手机、睡觉等形为比比皆是,学习效率低下,教师也因此伤透脑筋。为此,我们学校在2007年开始探索出一个适合中职学生的教育模式——“116”+联动机制学生就业素质培养教育模式,自实施以来,得到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及兄弟学校的肯定和认可。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在中职校教学方面得到学生认可,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分组讨论,成果展示,但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监控费时费力,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能得到实时有效监控,学生展示的普遍性较小,组间交流受环境限制,交流程度不高。

目前我国教育领域正在倡导和实施“云班课”的教学模式改革,运用“云班课”开展教学活动。云班课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新媒体,让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更高,并且利用云平台对学生的出勤、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的学习进度及实时跟踪辅导。

目前,对中职校云班课教学模式与“116”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还没有进行。

(二)研究趋势

移动互联时代已经来临,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移动终端正逐步代替传统的PC,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设备。基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移动自主学习将成为多数学生主流的学习途径。如何利用移动技术实现教学方法、手段和模式的改革创新,也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最前沿课题之一。

移动环境下的教育教学在模式和理念上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教师的角色逐步转变成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需到的问题,开展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讨论式教学,监督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也由被动受教变成主动学习。师生之间还可以在移动设备上快速、便捷和简单地开展沟通、分享、作业和学习指导。

如何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如何实现师生之间的移动教学互动?原来PC架构时代的教学资源和模式不能适应移动学习需求,需要开发建设适合移动终端学习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并积极开展移动教学的应用,探索中职校云班课教学模式与“116”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三)研究意义

云班课教学模式和我校“116”课堂教学模式都是一种互动教学,适合当前教育领域积极倡导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方式,而且云班课能弥补了“116”课堂教学模式的部分缺陷。如果我们教师通过云班课的教学互动功能在课堂内外随时随地进行信息发布、讨论发起,投票、问卷和头脑风暴等,班里的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对于没有参与的学生教师也能知道,课外还可以利用云班课的通知功能及时提醒没有参与的学生。在中职学校把云班课教学与“116”课堂教学模式加以融合具有深远的意义。

四、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拟突破的重点难点问题(1000字以内,限2页不能加页)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如何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教学。

2.中职校如何利用云平台进行班课创建。

3.如何促进学生在移动交互技术环境下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

4.如何提高中职校教师应用云班课教学的积极性,包括能力的培训的实施方案、云班课运用的课堂检查及相关的奖励制度等内容。

5.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中如何应用云班课教学,并与“116”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

(二)本课题研究拟突破的重点问题

1.突破现有“116”教学模式下学习任务的发布形式,让学生即时掌握教学的任务信息,并按照“116”教学模式下教师发布的学案,随时进行自主学习,实时进行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和师生互动。

2.突破现有中等职业学校的纸质教材和凌乱的数字资源,教师利用学校教学资源库和互联网资源,建设中等职业学校立体化数字教材,完善云班课教学资源,并上传到云平台。并利用云班课平台功能,对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实时跟踪,学期末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

3.解决现有“116”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费时费力的状况,减少在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中的人为因素,如小组长对组内成员考核中给人情分,小组长评价小组成员时不客观,对关系好的同学多给分,对关系不好的同学少给分,增强过程性评价的客观性。

(四)本课题研究的难点

1.如何组织教师进行移动交互环境下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设计,建设立体化数字教材,完善云班课教学资源;

2.如何进行云班课教学与我校的“116”课堂教学模式的融合,弥补“116”教学模式的缺陷,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自主学习、愿意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

五、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工作方案、进度计划(1000字以内,限2页不能加页)

(一)本课题研究思路

坚持“以人为本,全员参与,多元互动,全人教育”的办学理念,立足于新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按照职业教育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运用云班课教学模式与“116”教学模式的有效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本课题通过一线教师实际授课过程中的应用,发现云班课教学模式与“116”教学模式结合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教师和学生在应用中的问题进行分析研讨,及时解决两种教学模式融合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提高教师运用现代移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的能力。

(二)本课题研究拟采用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对文献资料研究,了解云班课教学的有关文献,以及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对当前中职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要求。

2.调查访问法。对课题组、行业知名专家进行访问、交流、座谈或书面调查,了解“116”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云班课课堂教学模式的看法,同时了解对构建中职校云班课教学模式与“116”课堂教学模式结合的综合评价策略的看法,并对本课题改革方案提出可行性意见。

3.行动研究法。在移动交互式数字化教学环境下,对综合实践活动有效评价策略进行实验,并及时总结经验。

4.个案研究法:结合课题研究目标,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制定学习计划,针对个性发展的需要,进行有效指导。

()研究工作方案、进度计划

1.准备阶段

根据总课题的思路,进行必要的理论学习,确立子课题,并开展前期的准备工作。主要内容是:总结前一阶段指导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经验;学习有关文章;制定课题计划,填写申报表。

2.行动阶段(

A.根据课程计划和课题计划,在客户信息服务、机电、畜牧兽医、电子商务计算机平面设计等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开展云班课教学模式与“116“教学模式融合应用,进行教学实践活动。

B.根据各专业组教师申报,在所教各班中进行云班课教学模式与“116“教学模式融合应用研究。

C.在教学和指导的整个过程中,始终注意收集多方面的资料,最终形成相关课题的比较丰富的研究素材和资源。

3.总结阶段

在此基础上,形成适合于客户信息服务、机电、畜牧兽医、电子商务计算机平面设计等专业的教学模式相关课题体系和整体研究框架,并完成相关论文、研究报告的撰写,全面总结。

六、研究成果的使用范围及预期效益(限500字)

(一)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移动数字化学习的平台让每个学生都能随时随地享受个性化的优质学习,形成新型师生关系,课堂的教学以学生为主,更多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改变课堂的管理方式

将教师组织课堂中的诸多限制转化为主动以任务为引领、以互动为主导的动态课堂组织。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管理模式,运用云平台对学生进行客观管理。

(三)提高了教学的开放性

学生随时随地就可以利用移动设备进行学习、交流,不再受学习时间、地点的限制。

(四)创新课程资源建设方式

数字化课程资源内容的设计将传统纸质书内容和个性化教学资源重新进行多媒体编排设计,运用移动终端进行呈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可扩展的、精致化的学习资源。

(五)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理念

利用移动信息化技术促进教师学生课堂便捷地互动和分享,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参与性和驾驭能力,学习行为记录大数据支持教学从“良心活”变为“技术活”,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方式。

(六)实现校园“互联网+”

让学校信息化建设顺应移动互联时代的趋势,从移动教学工具使用、教学管理平台建设、新课程资源开发、教学大数据分析等全方位突破,引领“互联网+教育的潮流,为我市中等职业学校开展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借鉴。

七、经费概算(单位:元)

类别 金额(元) 类别 金额(元)

图书资料费 1000 咨询费 3000

3000 劳务费

印刷费 2000

设备购置和使用费 20000 管理费 3000

小 型 会 议 费 1000 1000

合计(元) 叁万肆仟元(34000.00元)

八、省专家组评审意见

评审组组长签字:

九、省教育厅审定意见

盖章:


第三篇:高校教学中如何实现电子商务课程与实践结合

高校教学中如何实现电子商务课程与实践结合

摘要:我国的电子商务行业起步和发展较晚,但近年来的发展速度很快,为了更好的促进电子商务的行业发展,为更多的企业和客户提供良好的服务,高效相关电子商务的教学引起了大众的关注。文章即在此背景下,通过分析我国高效电子商务专业在教学中的实践状况,提出相关的建议,旨在加强我国电子商务方面的人才培养质量,加快我国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

随着全球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我国也逐渐步入电子商务发展的浪潮。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也在不断的发展,对人才的数量以及质量的提升也在不断的增加,面对人才的缺乏,给我国高校电子商务相关人才的培养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挑战。

一、电子商务在高校

电子商务是随着电脑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而产生与发展的,旨在通过利用网上交易和电子支付的方式使买卖双方完成各种商品贸易活动,给人们的生活和购物提供便利。鉴于其为人们提供的各种服务已经逐渐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甚至影响社会的发展节奏,电子商务技术逐渐受到各国政府、企业以及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学校作为培养各种人才的地方,也紧跟社会发展的趋势,开设相关的电子商务课程,进行相关技术和理论人才的培养。

电子商务主要服务于通过计算机网络,运用电子化的方式,在不违反法相关规定的前提下的商务活动。因此,电子商务表现出以下特点:(1)普遍性。电子商务虽然在交易方式方面比较新颖,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各种需求以及人们对电子商务的各种接受,电子商务已经逐步成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最为普遍的一种进行商贸的方式。(2)便捷性。在有网络和计算机的地方,人们就可以进行电子商务,因此,电子商务交易具有很大的便利性,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另外,也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很大的便利。(3)集成性。电子商务通过计算机网络对商务活动的各种功能进行了汇总和集成,这种集成性对技术和相关条件的限制较高。

因此,高校重点培育电子商务的学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紧迫要求,也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体现。

二、目前地方高校在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方面的现状

我国的电子商务课程在2001年开始在本科设置相关的专业,因此,电子商务课程伴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和兴起而产生。因此,在较短的时间内,高校电子商务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师资源和硬件设施等方面一直处在完善和不断发展的阶段。

1.教师资源

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很多大学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师大多是具备电子计算机等的相关教学背景的老师,一般没有相关电子商务的实践操作经验,因此,在平时的授课中也只是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很难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样一方面不利于教授知识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另一方面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对电子商务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不利于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2.硬件条件

很多学校的电子商务课程开设初期,并不具备相关的电脑等硬件设施,为学生的理论学习提供实践的地方。网络和电子计算机是学生较好的完成电子商务课程学习的必备条件,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更好的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

相关的书籍也只是往年出版的相关知识,并不能很好的反映相关社会发展中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和发展动态。鉴于书籍本身的特点,其在更新和时效性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3.教学模式

多数学校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理论学习为主,并不存在实践环节,或者实践的模式不完善。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电子商务的就业方向以及就业后的内容有客观、全面的认识。

高校的电子商务课程表现出以上特点的同时,也更加体现出人才紧缺和人才质量不符和社会经济需求之间的矛盾。

三、建议

1.与电子商务企业类企业建立合作培养关系

在积极和国家以及地方政府进行申请的同时,学校应该加强与当地企业之间的合作,一方面通过企业为学校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质量提供改善的相关措施和保障,能够使学生在平时的上课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吸收书本上的知识,能够熟练的利用相关的理论知识,能够对电子商务的具体的工作内容和发展的趋势有良好和全面的认识,为其今后步入社会提供良好的经验。另一方面,企业和学校可以建立合作关系,推荐优秀的电子商务学生到企业的相关部门进行实践学习,通过正式的参与电子商务的工作,为其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进步空间。

2.教师授课内容和方式的改变

改变教师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授课模式,在上课过程中,适当的引用相关的电子商务案例,通过案例的分析和总结,使学生在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的情况下,对理论的实践运用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同时,还应适当的增加实践课程的安排,通过学生在网络上的实践操作,掌握基本的操作流程。

鉴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也在不断的实现更新和完善,因此,平时的教学内容不应该完全的依赖课本,应该和社会以及行业中发生的实际案例相结合,在进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理论的运用。进而促进其对理论知识的吸收,保障学习的效果。

3.分阶段教学

鉴于电子商务课程的实用性强,以及对实践经验要求较高的特点,应该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为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将其理论学习和实践的学习将结合。例如,处于低年级的学生,平时除了进行电子商务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行业的发展动态,了解未来的发展趋势等等,还要进行行业发展趋势的了解和掌握。同时,在学校提供的网站上进行简单的操作,进行提前尝试。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理论知识的不断完善,可以进行网站维护等的相关实践工作,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将结合,并在不断的总结中进行创新。进而逐渐熟悉电子商务整体流程,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四、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电子商务在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将更多,甚至渗透在日常的方方面面,既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必不可少,也是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方式之一。因此,高校的电子商务课程的开设和设置,应该在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下,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既具有我国发展特色的课程,但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弹性,保障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的不脱节现象。这就需要我们在高校进行电子商务授课时实现理论学习和实践的结合。(作者单位: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多学科的融合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多学科的融合

桐乡市芝村中学:姚盛伟

摘要:在知识大融合的背景下,“课程综合化”将成为现代中小学教育鲜明的时代特征.由此,语文教育教学改革,能否跳出语文看语文,在挖掘语文学科深度的同时,尝试着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多学科的融合,拓宽语文学科的广度,将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研究的新热点。本文试图从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多学科融合的现实性、可行性、操作性等方面,作浅陋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育 知识融合 多学科融合

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在学科之间渗透互融日益增强的今天,它的“综合性”不仅体现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还体现在课程结构、课程目标及课程实施方面。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出学科渗透、文理互融的思想,以至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可行的新路,将是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的责任所在。如果我们在挖掘语文学科深度的同时,能跳出语文看语文,试着拓宽一下语文学科的广度,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多学科的融合,这必将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语文教学中实现多学科融合的现实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逐渐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移。目前高校中各学科之间,已经出现了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趋势。而且我们纵观近代以来的科技创新,大多数重要的科学进展,都是在多学科、多领域的思想交融与碰撞下,在众多领域的科学家们共同努力的基础上,才取得重大突破的。因此,高校学科发展的趋势已要求我们中小学教育也向一个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方向发展。对此,在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提出了:“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有人说21世纪是一个综合实力竞争的时代,是一个科技竞争的时代。其实这些说到底都是一个教育竞争的时代,其最突出的特点是知识的大融合。因此,在教育上重视和加强基础教育教学,实现课程的综合化将成为我们现代中小学教育鲜明的时代特征。

基础教育的实质,就是实施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综合实践能力。但是,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却忽视这种人文精神的熏陶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结果就造成:每一学科都各自为政,泾渭分明;每一教师都隔学科如隔行,互不相通;每一学生都疲于奔命,四面出击,学习各科知识。以至很少,甚至没有人认识到:知识的对象虽然千差万别,但知识的本质却有其内在的统一性这个特点。因此,造成了在现实教育教学生活中:历史只不过是事件按照时间的机械罗列; 数学终归是一堆缺乏人情味的公式符号;语文也就是字、词、句、段、文的综合体;音乐只等于视唱;美术只等于绘图„„一切都限定于各自的学科之下,看不到各种知识间存在的内在统一性,也无法意识到在不同学科间实现互融的重要性。因此,现代教育的当务之急,是要立足于当前现实,加强学科融合,苦挖“深度”和“广度”。

对此,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综合性的基础课程,更应该率先加强与政治、数学、自然科学、美术、音乐等学科在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知识背景等方面的联系。我们语文教师,也应该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努力探索构建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新模式。

二、语文教学中实现多学科融合的可行性

首先,它为“大语文教育观”在语文教学工作中增添一种实践方式 全国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倡导的“大语文教育观” :即教师不仅仅把语文课视为工具课,而是高屋建瓴,以人的发展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教给学生语言文学知识,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还要培养美好的情操,塑造完美的个性,帮助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等。①这种教育观让师生从课本中,从语文知识的微观教学中解放出来,在学好教材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新的创造力,健全学生完美的人格,把教学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时空中去,让学生把学习之根扎在广袤的人文精神的土壤中去。它相对于只强调工具性和现实思想意义的传统的语文教育思想来说,更适合于当今教学改革的发展和要求。

语文教学中实现多学科的融合是“大语文教育观”在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种实践方式,教师的语文教学工作不能仅仅局限在语文学科内的知识融合,而可以大胆的借用数学学科、化学学科、物理学科等理性思维学科的方式方法,形成多学科的融合。大语文教育观是针对语文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所作的学术性探究,是对语文学科的深度挖掘,语文教学中实现多学科的融合是针对语文教学方式所作的实践性探索,是对语文学科的广度拓展。前者是语文教育教学在理论学术上的突破,后者是希望在语文教育的教学实践方式上进行有益尝试。可以说后者是对前者的一种延伸,一种实践。

其次,语文学科与其他的理性思维学科存在着相交和共性。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语文学科教育不同于其他理性思维学科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理性思维学科在知识之间具有严密的系统化和序列化特点。例如数学学科,它的知识紧密性非常严格,可以说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语文学科似乎没有系统的知识结构。其实这是一种认识误区,语文学科在知识和能力上也具有系统化和序列化的特点。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所谓知识结构就是把大量的知识就其联系而组织起来的方式。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以允许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

由此,对于语文学科的知识结构,我们也可以通过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条理连接等方法进行整理。通过分析比较,可以认识各种知识的共性和个性;通过分类归纳,可以将相同性质的知识归在一起,分成几大类别;通过条理连接,可以将各类知识加以排列,找出线索,理清脉络,按各种不同关系(并列、因果、串联、从属)结成语文学科的知识网络。如果我们将语文比作成一棵树,那么可以将语文知识归纳为听、说、读、写四大枝。如在“写”这个大枝上,又可以分成中心、题材、结构、语言、表达方式等五个小枝;而在“表达方式”这一小枝上还分成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等五枝;“描写”这枝上又分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等丫枝;“人物描写”又分成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通过这种方法,完全能把表面杂乱的语文知识系统化,以使学生在考查“表达方式”这一类语文知识点时不会写出什么“比喻”之类的错误答案来。”②

可见,作为“人文文化”的代表语文学科,与其他“科学文化”的代表理性思维学科,在知识的本质上存在着内在统一性。因此,语文教育教学教改要寻找新的出路,就应该勇于向数理化学科学习,努力探索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共性,或许这样会别有洞天,会成为语文教学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语文教学中实现多学科融合的操作性

1.语文学科向英语学科学习“情镜教学法”

笔者经常发现英语老师上课,课堂气氛往往比较活跃:有些英语老师在上课前会先引导学生唱首英文歌曲,或运用一些自制教具,来创造出浓厚的教学气氛,强化教学情境;更有甚者,一些外籍英语老师还会亲自带着学生做游戏,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而反观我们语文老师,一直以来都不肯放下那高傲的头颅,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实践着师道尊严的教学理念。偶有一些年轻教师使用多媒体,也往往是“狂轰乱炸”式,那些老教师则仍旧是一副“几枝粉笔一张嘴”的两袖清风式。

试想我们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像英语教师那样,多从学生的感受和兴趣出发,努力采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和手段,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一种和谐的教学情境。

2.语文学科向自然学科学习“实验教学法”

有些科技性的文章仅凭语言文字,很难表达清楚,学生也是难以彻底理解的,如果借助一下自然科学中的“实验教学法”,则情况就有很大改变。

例如《中国石拱桥》(八年级上册第十一课)中讲到:“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

(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偶有善于思考的学生会提出疑问:这么长的桥面,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对此,教师如果仅用语言文字进行解释,很难让学生信服。但是如果让学生做一个实验:准备一张长方形的纸,用两手握着纸张的两端,平拿着,然后叫学生把橡皮轻轻放在纸中间,结果只放了一块,纸就凹陷下去了。如果把纸屈成拱形,再将橡皮放在纸桥面上,桥面却没有凹陷。通过实验,使学生明白拱形桥面比平桥面更能承受重量。这样,不但解决了学生的疑问,也让他们能在实验中获得直观形象,体会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

而对《故宫博物院》(八年级上册第十四课)一文,我们也可以通过亲自动手计算故宫的面积,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故宫的博大宏伟。

3.语文学科向数学学科学习“理性思维教学法”

语文学科和数学学科似乎是八秆子打不到的。但是在2007年12月份,桐乡市求是中学王海萍老师的公开课《说屏》(八年级上册第十五课)讨论会上,桐乡市教研室的沈根元老师对于“如何介绍‘屏’这一概念”,所作的精彩点评,改变了我的看法。沈根元老师建议,对于概念性的知识点,我们语文教师不妨向数学教师学习一下,采用归纳推理法,由个别的屏,推出“屏”这个事物的概念,而不要一上来就讲 “屏”的概念,再举几个例加以说明。归纳推理法,这不是典型的数学思维方法吗?通过个别事物推出一般事物的概念,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概念,留下更深刻的印象。采用这样的思维方法,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4.语文学科向音乐学科学习“情绪感染教学法”

七年级下册第十七课是《安塞腰鼓》。文章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同时借此赞美了陕北高原人们粗矿、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教学时,为让学生更深切的感受陕北汉子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蓬勃生命力,给学生看一段腰鼓表演视频,通过那震天的鼓声和号子,成功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也让学生更加深切地体会刘成章写这篇文章的用意。

可以这样说,纵观初中教材,我们发现有许多课文的内容与歌曲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有些课文本身就是歌词,如《黄河颂》(七年级下册第六课)。对此,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考虑结合音乐课程,鼓励学生放声唱一唱,把学生对音乐学科的兴趣迁移到语文课上来,或者可以采用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让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渲染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领悟。

5.语文学科向美术学科学习“视觉化教学法”

在东方文化中,文学和美术历来就紧密相联。我国有许多文学作品中就是既有文学意境又有美术的画镜。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的诗就被认为:味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那么,今天的语文学科又可以向美术学科学些什么呢?答案是可以借助美术学科的视觉形象优势,丰富语文教育教学的手段。

例如本人在教《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八年级下册第十二课)时,运用图片,采用左右对比法,将罗布泊的昨天和今天,通过强烈的反差鲜明的呈现出来,给学生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保护环境的情怀。可以说美术学科有其独特的视觉感官效果,这就是语言文字所难以表达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能恰到好处地借鉴这门学科的一些技巧和方法,那么在深切感受美术学科所具有的巨大表现力的同时,还增强语文的教学效果。

四、语文教学中注意保持语文学科的独特性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在教学方法、方式上有其统一性的一面,并不是否定语文学科在教学方法、方式上的独特性。我们既要借助其他学科的优势,拓宽语文教育教学的丰富性,也要坚持语文学科的长处,保持语文教育教学的独特性。因此,发扬语文学科优势,关键在于发扬“两本”意识。

一是语文学科的教学工作要坚持“以文为本”的思想。坚持“教材是课程最重要的资源,是教学最基本的实现形式。优秀的教材,具体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事实上也是教学的依据之一。”因此,对语言文字(课文或课外阅读资料)的感知、理解、品悟,都必须立足文本,任何脱离文本的探究,都是空中楼阁,水中月,必须坚决制止。

二是语文学科的教学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决定于人的发展,以人为本应该是现代教育最基本的理念。”“要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④因此,将语文的功能不仅仅看作是一种知识的延续,更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传递。

总之,语文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课内外阅读材料等资源,教授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培养社会交际能力,另一方面要通过学生的内化过程,把材料中的那种人文精神根植到学生的心中。

参考文献

①《大语文观的教学实践探讨》 陈叶著 ②《语文阅读方法》 张仁美著

③《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④《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论文获2008桐乡市初中语文学科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

第五篇:新课改背景下信息技术与中职会计教学无缝对接的实践研究

新课改背景下信息技术与中职会计教学无缝对接的实践研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信息技术与中职会计课堂教学的无缝对接就显得非常有意义。本文结合教学实例,从信息化下的中职会计教学实施,到实践中碰到的问题及相应的措施等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以期为有效提高中职会计课堂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课改;中职会计;课堂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浙江省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对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质量发生了变化,而很多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和课程内容还停留在传统课程框架体系中,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需求存在很大的差距。在这样的背景下,2014年11月,浙江省教育厅正式启动全面深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根据新课改精神,配套出版了会计专业课改成果教材,该套教材特点之一就是运用大量的图片和表格,让学生直观认识、理解、掌握和操作。而要把这一特点真正贯彻落实,就必须紧密结合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与中职会计教学做到无缝对接。因此,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中职会计教学,是中职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发挥信息技术特有的优点,让学生感受与众不同的学习方式,让中职会计教学具有灵动性、趣味性和生活性,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必然选择。

为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课程为例,谈谈新课改下,信息技术与中职会计教学无缝对接实践和遇到的问题,一些思考和建议,希望能为有效提高中职会计课堂教学效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信息技术与中职??计课程无缝对接的教学实施

现时期中职学生大都是教育体制下的中考失利者,文化基础薄弱,学习缺乏动力,没有自信,最讨厌“死记硬背”,用一位学生的话说“小时候,被老师和家长压着背怕了!”但生性活泼,比较好动,对手机、电脑、视频等信息科技事物有着比较高的接受度。

因此,笔者在《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这一课程教学上,紧密结合信息技术,运用多媒体、微视频等信息技术,实施两者的无缝对接,提高教学实效。

1.利用多媒体,突破课堂教学重难点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通常用板书,文字的形式,课堂教学与实践操作具有一定的距离。而多媒体教学能集声音、文字、图片、动画等于一体,能很好地化抽象为具体,大大提高仿真性,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感觉效应,增强学习积极性。

因此,在任务2.1 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笔者将增值税专用发票实物拍照,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让抽象的书本内容化为具体可感的实物,并且标注重难点,让学生在具体的实物认识中掌握了增值税专用凭证的填写内容这一教学重点。

2.利用网络平台,制作微课资源,开展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教学中,往往采用“上课听讲义,下课背讲义”的“填鸭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对学生开拓思维的培养。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要破除因循守旧的思想,运用新现代信息技术生动形象的优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因此,在讲解“识读并审核增值税专用发票”业务流程这一内容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这一内容,笔者利用“优芽”网络平台,通过内置人物场景,搭配智能语音,图像、文本、表格单据、动画等素材,制作了微电影让学生观看。学生通过生动、趣味、互动化的微电影,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之一过程。同时,我校“数字化校园”网络平台,制作和上传了大量的优秀教学课件,笔者利用这一平台,为学生精心挑选了好的课件,放在学生QQ群,微信群等,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手机或教室电脑,多次反复观看视频件,在一次次轻松浏览中掌握和巩固了相应知识。微视频等教学,很好地弥补了个别化辅导不足和教师辅导时间、精力有限等问题,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3.利用财经类专业的软件集合-爱丁数码财经宝典v2.0,提升教学实效性

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中职会计应对接企业需求,增强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减少学生就业的适应期。因此,在这个原则下,笔者利用我校高一会计学生人手一台的财经类专业的软件集合-爱丁数码财经宝典v2.0设备,提高教学实效性。

(1)提高对原始凭证的认识。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利用PPT告诉学生这是一张什么原始凭证而没有告诉学生是在什么的业务场景中使用的,同时还有相关的原始凭证有哪些,让使学生停留在“只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的层面,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实务能力。

为了改变这一现象,缩短学生与实际工作能力的差距,笔者利用财经类专业的软件集合设备,让学生根据描述的业务场景选出合适的原始凭证。通过对不同业务场景原始凭证的选择,帮助学生在刚接触基础会计时迅速认识凭证,为将来工作打好结实基础。

(2)加强原始凭证的填制。凭证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实务能力的高低。为了切实加强学生原始凭证的填制水平,笔者利用系统提供的十五种凭证,让学生根据业务描述填写完全仿真的票据、盖仿真章。通过上百道习题的填制,强化了学生的原始凭证填制能力。

(3)落实原始凭证的审核技能。通过该系统,学生审核已经填好的仿真凭证,挑出错误,锻炼学生在学会填制之后的审核技能。

(4)通过综合测试,及时评价。为了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利用该设备的综合测试功能,笔者任意选择不同的出题范围及数量,进行综合测试。通过这个环节,可以轻松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材施教,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利用这款财会教学软件,可以不拘泥于教学进度的统一,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突出个别化教学的优势,提升了教学实效性。同时,通过反复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信息技术与中职会计课程无缝对接中面临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中职会计课程的无缝对接对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效果的提高有着显著的成果,已经得到了各界的普遍认可。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也会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

1.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碰到的问题

在多媒体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是多媒体软件播放效果欠佳的问题。一般而言,教室的电脑、投影仪已使用相当长的时间,往往有时候因设备老化而造成画面质量不清晰,影响观看的效果。同时,投影屏幕在教室的左边,对右边靠门的前排学生而言,观看角度太吃力,造成学生看不清。最后,因播放多媒体软件,需关闭电灯、拉下窗帘,昏暗的光线下很容易造成学生睡觉现象,直接导致学习零效果。

2.学生自身问题

我们说决定教学效果的好坏,最根本的因素还是取决于学习者本身。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需要安排大量时间给学生进行网络在线自主学习,如果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不高,那么即使有再好的平台与资源也是枉然。当前,中职学生都是在初中学习过程中没有很好的主动性,中考成绩不理想,进不了普高,没有办法下才进入我们中职学习。这样的背景下,中职会计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学习主动性普遍不高,在信息化教学自主学习中,往往存在偏离学习目标,或注意力不集中,或无法理解教学内容等问题,大大影响了学习效果。

3.教师层面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中职会计教学的整合,对教师自身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作为教学的实施者,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承者,而且还是教学的组织者,技术支撑者,网络教学资源设计开发者。教师不仅要对所授学科知识具有较高的理解和掌握外,还应该具备较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也感到,对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掌握,不同年龄、性别的教师能力是参差不齐的。有些教师,具有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把多媒体课件、微课制作的生动、形象,浅显易懂;而有的老师连最基本的PPT处理和一般的电脑操作都存在问题。因而,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两者教师的教学效果各不相同,相差比较大。

三、提高信息技术与中职会计教学无缝对接效果的建议

凡有经济活动的地方,都需要进行经济活动的核算――会计。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会计工作广泛采用计算机,信息化技术极大地影响了会计工作。而作为培养基础应用型会计人才的中职教育,最大限度地整合信息技术与中职会计教学,提高教?W信息化,为社会输送所需的人才,有着十分的现实意义。

1.改善教学硬件设施,完善信息化教学环境

逐步改善教学硬件设施,淘汰过时的设备,跟进设备的维修和维护。同时,加大实验室机房等的投入,建立一批现代化的电脑教室,不仅让学生在技能学习的时候可以用到电脑等设备,还让学生在理论课是也在机房上课。这样不仅能够很好解决多媒体播放的各种问题,也能让中职会计的理论课更加理实一体化,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

2.提高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做中学”

学生参与度的增加,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也会随着增加。因此,要加强学生的积极性,就要想办法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做中学”。例如,在上“现金支票的填写和审核”这部分内容是,完全可以利用财经宝典v2.0设备,让学生自己填写、审核、测试。同时,为了让学生不仅掌握会计技能,也能会日常办公需要的技能,让学生自己制作PPT课件,汇报自己下企业的调研情况,并写相应的word书面报告。最后,利用 Excel软件,为自己制作一份费用清单。因此,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的“放手”,让学生去“做中学”。

3.加强培训课程,提高教师信息化技能水平

虽然在教师学分培训中有信息技术相关的培训,如50学时网络技能培训。但此类培训,针对的一般是某年级段的全市教师,没有区分年龄、专业和计算机能力水平。这样“一刀切”的培训模式,一方面沦为中职会计教师拿学分的“道具”,另一方面,教师的信息化技术水平还是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不具有实效。而一个教师的信息化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信息技术与中职会计教学整合效果。

因此,为了切实提高中职会计教师的信息化技术水平,一定要杜绝“大而虚”的培训模式。首先,利用学校的数字化网络平台,开设相应的初级、中级、高级培训班,每一次就某一个功能进行培训。培训时间可以根据老师自己的需求选择时间,学完初级课程,考试通过后发给相应的证书,给予相应的学分,同时可以去选中级课程,以此类推。其次,创建教师课件交流平台,每学年进行一次课件制作大赛,获奖的课件放在网络平台上资源共享,同时给予该教师相应的津贴。最后,敦促没有取得相应培训学时的教师,采取扣校本培训学时等措施,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成为信息时代的“弄潮儿”。

总之,利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学是整个教育界的共识。我们中职会计教师要积极加入,努力探索信息化技术,利用这一教学资源,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扎实自己的专业技能,提升学生素质,为中职会计教学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提供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苗逢春.信息技术教育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赵浩容.浅析现代信息技术在中职会计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学习,2013.9:142

[4]赖茂涛.信息技术与高职会计课程有效整合方法研究[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57-59

下载会计实践教学中实现岗课融合对接手法探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会计实践教学中实现岗课融合对接手法探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主体式教学模式”在声乐课教学中的实践

    “主体式教学模式”在声乐课教学中的实践 翻开现在的声乐课本,还是那几个内容:《美声初级、中级、高级曲目》、《民族初级、中级、高级曲目》、《通俗初级、中级、高级曲目......

    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广西柳州市第三十九中学何华坤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每一个走向社会的人都需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然而,信息技术课程虽然......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范文模版)

    知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内,作为知识传授的载体,使学生从以往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索者,根据自己的理解程度反复观看视频内容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中的指导......

    微课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意义

    微课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意义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数字时代逐渐离我们越来越近。微课作为数字时代的一种新型课程表现形式,以其主题突出、短小精悍以及交互性强等等特点,正......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 微时代”早已悄悄来临. 微博、微信、微电影„„这些名词纷纷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成为生活不可缺......

    浅议EXCEL电子表格在管理会计教学实践环节中的应用

    摘 要:管理会计教学实践环节的组织与完善是提 高学生对管理会计知识的理解,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是 远程开放教育中会计专业实践环节教学的重要课......

    以时事教学实现“小课堂大社会课改的实践与思考

    以时事教学实现“小课堂大社会课改的实践与思考 社会组:金俊红 一、 什么是形势教育 形势教育同思想政治课, 德育都是思想政 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势教育又称为形势和政......

    如何在聋儿单训课中更好地实现有效教学

    如何在聋儿单训课中更好地实现有效教学 【摘要】本文介绍了有效教学的基本含义和构成有效教学的四个主要内容(QAIT):教学质量(quality)、教学的适宜水平(appropriateness)、激励(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