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时事教学实现“小课堂大社会课改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19-05-13 00:31: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时事教学实现“小课堂大社会课改的实践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时事教学实现“小课堂大社会课改的实践与思考》。

第一篇:以时事教学实现“小课堂大社会课改的实践与思考

以时事教学实现“小课堂大社会课改的实践与思考

社会组:金俊红

一、什么是形势教育

形势教育同思想政治课,德育都是思想政

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势教育又称为形势和政策教育,因为形势和政策 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所谓形势是指社会发展的现状及其呈现的趋势。根据形势,党和国家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提出相应的任务,制定出为实现任 务而规定的行为准则,这须是政策。形势决定政策,政策又反作用于形势,正确的政策促使朝有利于人民的方向发展。目前,我们许多老师在教为中进 行的实事政治

教学就是形势教育的主要内容。

具体地说,形势教育有3个方面的基本任务。1帮助学生了解同内课重大时事,得到党和同学

重要方针,政策。这事形势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末门任务,也是 形势教育区别于思想政治课和同章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基本特 点。

2提高学生分析形势的耐力。对中学生进行形势教

育,不是仅仅停留在工作时事,党的方针政策上,还应 该进一步培养他们独立分析形势的耐力,使他们古今后的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终身受益。

3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这既是形势教育的基本任务,使形势教育的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

重大时事,理解党和国家的重要方针政策,培养学生分析 形势的能力,最终都必须落实到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 觉悟上来,这是由形势教育的德育性质决定的。二必须加强形势教育

第一,从学习掌握马列主义基础意识的要求看,必须

加强形势教育。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中学生学习马列 主义不仅要学习马列主义的一般原理,而且要学习马列主义的运用,学习当前正在运用中的马列主义。马列主义在本质上又是发展的。党和国家在马列主义指导下分析客观形势,制定出相应的方针,政策,推动形势朝有利于人民的示向发展。这些方针,政策

实际上就是运用中的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

课的教材内容具有相对稳定性,主要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 原理,而对当前正在贯彻执行的重要方针,政策的反映则很不 党分,这就客观上要求利党教育来加以补党.第二,从提高学生分析能力的要求看,也必须加强形

势教育.中学生的分析能力不能仅仅停留在分析日常生活中 的实际问题的水平上,而应该逐渐学会分析国内外重大的 政治,经济现象,学会分析形势.培养分析形势的耐力自然 也可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进行,但是思想政治课是按照 严格的教学进度和预先规定的教学内容进行的,这不但不使它 在联系形势,联系实际示而有一定局限性.形势教育,恰好补其 不足.第三,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要求看来,更有必要

加强形势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作觉悟不仅体现在世界观,人生

观和道德本质上,而且还体现在政治立场和态度,在党前,对坚持四项原则和改革开放所指的立场,态度,对保护安定团结政治面向所持的 立场,态度,示他们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的集中表现,也是他们 思想政治觉悟的直接体现.学生的思想领悟问题,有许多直接就 是有关形势和教策示向的.所以,加强形势教育,帮助学生 认清形势,正确理解党的政线,方针,政策,使其有关的

思想认识问题,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势教育的责型和手法

形势教育总使这过一定的类型和方法进行的,不同的责型

和示法在完成形势教育任务的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功力特点.教师必须 从教学实际出发,正确地选择,灵活地运用形势教育的 责型和方法,才能有效地完成形势教育的任务.⑴形势教育的类型:

形势教育大致课氛围课内课外两大类型.所谓课内形势教育是指以上形式进行形势教育,它有 学生课前时政演讲型,学生评论课课型,学生一周时事 选评型,教师综述阐型等具体课型.1学生课前时政演讲型,我省政治课教政和教学水平

古今国处于领先.我市绝大部分政治老师在教课前安排了五分 钟学生时政演讲.遗憾的是,有少数教师由于种种原因放弃了 这一既有利于时政式学习,又有利于在开者后颁发学生学习兴 趣的大好形式.从总体上看,大部分学生还难以脱离讲稿,直接

进行时政演讲.教师可在每个学期开学初设计并同意打印好 时政演讲稿,供参考如下:

时政演讲 教师在学期初对学生进行时政演讲进行报导.告诉

学生;演讲内容包括国内外大事,本地区的同学.可从政治

经济文化(如教育,科技,文化,娱乐,体育,卫生等)三大方面选取并整理 时政要领,一步讲,内容控制在200字.简评挂中, 引导学生从有证本题材主要内容,就事论事进行分析,提炼出 相应昵称,论点,法论等三个方面进行简评.(即简评, 1关于:…….2分析:…….3启发:…….)从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和循序渐进的耐力出发,在高中三个水平中安排时政演讲时,可分层次要求.如对初一学生实况,只要能较 好地选取最近差大要阅进行报导,学习之为五分钟的新闻发布会 也可以,对初二学生来讲,要能对

要闻涉及到的主要方面(如人物,时间,事件等)做出有 中心,并做出一定的判断.对初三学生, 除了“内容”上要选择,表现以外,还要要求学生能一向活

区类小组,各小组选派小组代表一名,即发言人。四个大族及发言人 依次轮流值周,要保证各个大族继承员都能得到各种类型时事选评的 锻炼。②、学生 ③

概括题材,从主要方面分析题材,能发挥的知识点, 感想启发,把“小课堂”与“大社会”进行有机连接.由于学生的学号顺序相对较稳定,教师可以

指定各班学生按学号顺序,依次轮流,一般地说,一学期每人都可到二次

一节课名同学上在时政演讲,学生演讲完后,随时问学生时政情况,然后由其他同学补完成,教后教师一定要作简要点评.学生做了准备

课拓本法上的时政演讲,在课余事件坚持看报,听广播,搞搞抄 上同查询,查询要闻,有利于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的良好习惯,也有利于培养观察,分析,归纳,表达特种耐力.2学生绩报课型 有条件的比较,可每周

或每两周来一次讲评课,每次半内学生到阅览室,启校

刑杂志,教师进行指导,引导,也可布一些小本题,就是一些讨 论,让学生写心得体会或议论文.或者教师事前准备

一些报刑杂志,法给学生论报,也可以让学生字备有关报刑杂志, 进行课.3一周时事选评课型,此课型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 的时事本课.①教师组织.把会半分成国际时事组,国内时事组 本地时事组(家事,家庭,学校,社区)时事组四个大组,各族选出

以名观察员(大社会)每个大组再根据政治经济文化分成3个本题小组(即四 认小组),报导国际,国内,本地时事政治类,即国际、国内、本地三个大组中 个包括政治类、经济类、文化类小组,家庭类大族中氛围家庭类、学校类、社

第二篇:课改的思考与实践

课改的思考与实践

引言:校长职能:规划发展;经营文化;优化管理(理念:民主管理;人本管理;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构建管理体制;建立管理组织;完善机制制度);引领课改;培养干部;统筹资源;协调环境;督促指导;搞好服务;总结提高。

所以,校长要研究和引领课改

一、为什么课改?

政府层面:培养人出了问题。

目标:知识——三维

视野:功利视野——国际

方式方法:讲授、灌输——启发、自主、探究、合作 人才结构:单一——复合学校层面:顺应政府要求;减负提质

二、课改的困惑

想不明白

构建不了特色体系

突破不了难点

改变不了师生

怎么课改?

课改其实很简单,从改善做起。

改善理念文化

改善环境:学习环境;人际环境

改善课堂:情感态度;目标;教与学的方式方法;结构(建模);评价

改善辅助活动:全员参与;特色发展

改善教育:立德树人,教育也是课改

改善管理:人本管理;民主管理;自主管理;依法管理 改善评价:多元评价——全员全面;定性定量;他评自评 改善机制:学习、培训、研究、考核

最终目的是改变人,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策略:先从形上做起,从简单做起。

课改真的很难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很难把握。策略:从改课突破;做好整体构建;开发特色课程——学校有目的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叫课程——符合校情,符合学校特色规划,符合学生特点的课程体系;完善评价体系——全面、科学

三、课改关键

●建立学习型组织

理念:以学习求发展

策略:打造学习型团队;打造学习型学生;打造学习型家长 方法:自由阅读:实现三个境界——阅读——悦读——越读。目标:校长学者味;教师书卷气;学生书生气;学校书香校园 ●集体备课:

备课:备学生——学生认知情况;年龄生理情况;兴趣爱好情况。备教材——目标;重难点;关联引申。备教师——知识储备;资料准备;实验准备;能力训练。写教案,做课件。

集体备课:主备人试备——集体补备——形成个体教案

●小组建设

小组构建策略:小组组成(人数;构成;形式);小组管理(分工;职责;要求;培训);小组文化(名称;目标;格言;组风)

小组学习策略:接受任务;分工负责;形成习惯(独立思考;积极发言;认真倾听;举手质疑;遵守纪律。);有效交流(起立——聚首——讨论——交流——补充——总结)

小组评价策略:

评价内容:学习评价(课堂、作业及考试评价);行为习惯评价(纪律评价、卫生评价)

评价策略:小组轮流评价;小组互相评价;教师评价

小组奖励策略:

理念: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

类别:日常管理奖;考试成绩奖;明星小组奖

策略:淡化个体、强化小组;奖惩结合;重精神轻物质;奖惩方式多样。

● 构建模式——“自主课堂”教学模式

理念:先学后教,教是为了不教

指导思想:四个必须——那就是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都必须建立在适用、高效、灵活、多样,学生乐于接受,教师易于操作的基础之上;必须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有助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必须有助于诱发学生把知识拓展到课本以外,延伸到生活之中,从而达到举一反

三、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效果。

基本内涵:“4321”是其基本内涵。“4”指新授课的基本环节,语文四读(一读清障碍;二读解大意;三读品文本;四读练表达),数学四步(一“引”,引入质疑新知;二“探”,探究学习新知;三“议”,讨论总结新知;四“练”,运用延伸新知);“3”指基本课型,语文分为问题生成课、问题解决课、成果汇报课,数学分为新知学习课、综合练习课和整理复习课;“2”指两单,问题申请单、学习报告单;“1”指一卷,自主测试卷。

课堂策略:学生先学(师引导质疑)——小组合作(释疑——引导再疑)——小组交流(相互释疑——质疑——释疑)——总结重构(教师点拨,学生构建)

课堂评价:目标达成度(三维目标实现);教师行为(引导大师);学生行为(课堂主人——参与态度;参与广度;参与深度);教学媒体综合运用(自如恰当高效);教学特色(教师教学个性和风格)

四、课改推进

(一)教师方面

1.认识上解决“三心”问题

决心:与旧我决裂。旧我或许是一个懒惰、守旧、保守,不思进取的我,跟不上改革步伐的我。课改就是要下定决心,与旧思想、就观念、旧方式方法的我彻底告别,去适应新的变革。

信心:端正心态,相信自己;善于学习,吸取正能量;做好职业

生涯的人生规划,不断寻求发展的第二曲线,使自己的成长无限。

诚心:把忠心献给组织、学校、事业,不做两面派,不做课改的两面人。

2.理念上解决一个深度问题:入脑、入心、入髓,入行

3.敬业上解决三爱问题

好教师标准:德才兼备,对学生的教育——知识影响;思想影响;道德影响;灵魂影响。

爱学生:比关心

爱学校:比团结

爱事业:比贡献

4.行动上解决“四勤”问题

勤学

勤研

勤省

勤思

奥斯特诺夫斯基说,谁脱离集体谁就会悲哀。让老师们保持与学校发展同步,实现自己的华丽转身。

(二)学校方面

1.集体研究常态开展

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按照:“主备者教学案——集体教学案——个人教学案”的流程提前一周备好教学案。发挥集体教研的作用,做到定时、定内容、定人员、定任务开展教研活动。

2.课题研究引领水平

开展校级课题申请活动,鼓励人人开展问题式研究;搞好六个县级课题的研究,并积极筹备结题;提炼“自主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并申请市级课题。

3.五项活动推进课改

四课:研究课、示范课、合格课、精品课研究课改

三会:汇报会、推进会、表彰会推进课改

两诊:教师、学校定时诊断课改

五评: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社会共同参与评价课改 一展:每期举行课改成果展示。

4.三节两会延伸成果

常态开展三节两会活动:上期开展科技节、艺术节、达标运动会,下期开展读书节、田径运动会。展示课改及素质教育成果。

5.完善机制科学评价

建立六项机制:教师教研培训机制;教研组集体研究机制;教师课改合格课评价机制;行政教研机制;督导室课改督导机制;课改成果奖励机制。以实现课改的评价奖惩。

科学评价:学生评价(多元;多视角;定性定量);教师评价(全员全科;过程结果;自评他评);小组评价。

第三篇:面对课改,我的实践与思考

面对课改,我的实践与思考

下炉小学黄爱红

今年金秋,校园的阳光似乎特别灿烂,也许这一切都有缘于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我们撑起一片亮丽的天空。

容不得半点犹豫,容不得半点心虚,课改的浪潮汹涌而至,“山雨欲来风满楼”,但还是搅乱我平静的教学生活。还没来得及喘一口气,“更新观念”、“互动”、“动态生成”、“平等中的首席”、“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等新鲜名词如急风骤雨劈头盖脸而来。在懵懵懂懂、恍恍惚惚之中,看着大家突然忙碌起来,我的压力骤然而升:不学习,就要落后,不转变观念,就要被淘汰。

于是,我像蹒跚学步的孩童,试着改变曾经不可动摇的教学信条,艰难地迈出了第一步。于是,就有了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思索。于是,在跟孩子们进行交流的时候,在课后反思的时候,在批改作业的时候,我的内心深处都在不停地思考。许多教学的感触和想法像潮水一般在脑海里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波澜,冲击着我的每一根神经,影响着我的教学。于是,我小心翼翼地抓住这些虽说不成熟的,但却弥足珍贵的点点滴滴,与大家一同分享、一同感受:分享我面对课改的实践与思考。

我依托生活,构建鲜活的数学课堂

新一轮的数学课改已经进行两年了,作为教师,我真心地从心底羡慕孩子们。新课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更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等思想,更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思维的“积淀”。现行的教材更加紧密联系生活。翻开书本,你往往都能寻找到很多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数学素材:

如教学的例题少了以往那些不可捉摸的、抽象、游离于生活之外的应用题或文字题,逐渐变成各种形象生动、鲜活直观的生活情境:买东西、去旅游、做游戏、找规律等事例;数学的作业练习也设计得很有特色,像在《年、月、日》中,教材引入了十二生肖这个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内容:小明今年9岁,属鼠,叔叔21岁,属什么?爷爷属牛,可能是几岁?这样的练习不仅引起学生对《年、月、日》的兴趣,而且加深学生对中国民俗的理解,并培养了学生一定的推理能力……像这样,多方面的提升教材层次,就使得原本抽象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数学课程真可谓是包罗万象,色彩纷呈!

我以“生活”为依托,努力从生活中“找”数学素材,多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用”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需要“用数学”,着力构建鲜活的数学课堂。

我积极创设生活故事情境“串联”数学知识,让学生臵身于生活的氛围中,在玩中学、学中玩,做到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编了一个妙趣横生的“天线妈妈分月饼”的故事:天线妈妈拿出四块大小一样的月饼分给天信宝宝吃,妈妈先把第一块月饼平均切成2块,分给“迪希”一块。“拉拉”连忙说:“一块太少,我要两块。”妈妈就把第二块月饼平均切成4块,分给“拉拉”2块。“波儿”见妈妈满足了“拉拉”的要求,抢着说:“我要3块”。于是,妈妈又把第三块月饼平均切成6块,分给“波儿”3块。“丁丁”大叫:“我要4块”,妈妈又把第四块月饼平均切成8块,分给了“丁丁”4块。每个天线宝宝都认为妈妈满足了自己的要求,高高兴兴地吃了起来。学生沉浸在故事情境之际,教师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哪个宝宝分到的月饼多?”学生兴致勃勃,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到底谁分得多呢?我又让学生拿出4张大小一样的圆形纸(代替月饼),分组操作分月饼的过程,学生通过操作、观察、验证,得出结论:宝宝分到的月饼同样多。这个鲜活的生活故事的创设,不仅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而且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拉近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悟学习数学的情趣。

数学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已经很难找到不需要数学的活动领域。我努力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收集数学信息、使用数学信息、处理数学信息,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如安排作息时间表、调查商品价格、填写商品发票、记载天气变化情况等。我试着根据相关教学内容,通过数学游戏、数学实践活动来“包装”、“改造”数学知识,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迁移、运用知识。在学习“三步计算应用题”时,我与学生一起“逛超市”。课前师生准备大量的物品在教室里办一个模拟超市,学生准备了一定数额的虚拟人民币。活动中,几名学生自演收银员,其余学生自由购物。学生们对“逛超市”活动兴趣浓厚,积极性高,亲身经历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刚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当有的学生发现买东西过多或东西偏贵而自己手里的钱不够时,能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有的向他人借,有的改买价格便宜的物品。活动后,我布臵开放性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购物经历,编几个数学问题。这样,学生对三步计算应用题有了更深的理解,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活实践能力又得到提高。

我想让学生做生活中的 “数学家”!

生活是数学的源头活水。我想孩子们只要能在日常生活中体验数学,有一颗对现实生活的好奇心,有一股自发的数学意识,有一种勇于实践,爱解决数学问题的劲儿!那就足够了!

我将生活与数学链接,在教学中很注意自己的各种方法。在师生交往中,我很注意自己的言语。教师的语言素质决定了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在数学课堂中,要将抽象的数学形象地让学生接受。如在讲循环小数时,我突发奇想地讲了一个故事:“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一个故事: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一个故事……”通过这个生动的比喻,学生很容易感知循环就是“不断重复”的意思,由此得出循环这个概念。

由于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我在教学中还经常借助外在的学具、实物、模型、数学活动、创设情境,把这些隐性活动变成显性的活动,训练他们的思维,让学生 “触摸” 到这些隐性的数学。

教学《元、角、分》,我就结合影片《一个都不能少》中的一个很感人的镜头:某乡村小学师生计算需要搬多少块砖才能换来车费钱的故事情节。我让学生先感受影片中那种氛围,进而使他们在情感上和心理上产生去帮助影片中的老师解决问题的愿望。学生争先恐后地去完成这个任务,去发表他们的意见,在解决自身的数学问题的同时也解决了影片中师生面临的实际问题。这时的教学已不再是单纯的“掌握知识”,而是升华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教学意义已大大超越了教材本身了。

我喜欢反思、更注重学习!

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我现在正亲身体验着这份喜悦与成功。我开始注意自己的教学行为,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学后不断地反思总结,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自己的素质。

“教然后知困”,在一节课后,我都会想想:我这节课的总体设计如何,教学中各个过程是否合理,教学手段运用是否充分,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还做的不够,课前的预设和课中的生成有多大距离,对于超出课前预设的教学情景我又驾驭得如何,学生积极性如何,学生学得是否高兴,我教得是否愉快,我是否感到成功!……

在这基础上,我还尽可能多地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并与他们进行对话交流,学习他们的教学思想,从他们的教学艺术中得到启发,得到教益。我常常琢磨着,学习着,行动着,不断地发现,不断地提炼,不断地提升着自我……

在不断的反思与学习中,我的思维渐渐开阔了,对新课程的理解逐渐拨云见日,我之所以茫然,是因为把课改想得过于神秘而无法企及。一位老师说得好,我们虽然没有与课改匹配的教学条件,但多给学生一点关爱,让课堂多一点生命活力,我们总能做到吧!其实,课改只是一次契机,它就是我们一直在做,而且从未间断过的追求,只是一些更富学识的人将它完整归纳并积极推广的教育理念罢了。它并不清高,也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不可能,它是可行的,可以的,也是可信的。

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数学也不例外。我想,我正努力地让孩子们开心地去接受数学这份“宝贵的礼物”,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同成长。

第四篇:生态课堂实践与思考

构建我校生态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流村中心北流小学

一、“生态课堂”的认识 前言:

2015年8月30日,学校围绕:“生态育人”办学特色开启了理念为“建教育生态筑绿色梦想”的创建生态课堂教学活动之旅。我校经过近一年的摸索实践有了一些实践经验,现与同事分享,也期待着大家对此提出宝贵的意见以便尽快修缮、我也期待着听到大家的做法。

上学期我们的学习内容是“听专家同行讲科研讲经验进课堂,提升研究能力;和名师同行同上课,学习生态课堂”。在上一学期,除了听专家讲座外,每一名任课教师还走进延庆四小听课,交流课堂教学艺术并在12月份进行了师徒晒课、三校晒课。第二学期围绕生态课堂,围绕培养健康、自信、乐学的追梦少年,围绕平等、尊重、互助、共生的核心价值观,围绕三分钟演讲我们开始了大胆探索。借此契机,我想谈谈个人对于“生态课堂”的一些粗浅认识,与老师们探讨、交流,希望能引发大家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和改进。

新一轮课程改革。最艰难的莫过于“课堂教学改革”。新课改提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理念之后,广大一线教师在思想和行为上都已经有了较大的转变,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是“生态课堂”?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做好2015-2016学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工作的意见指出:优化教与学方式努力构建生态课堂。1生态课堂要体现快乐。2生态课堂要体现平等。3生态课堂要体现尊重。4生态课堂要体现宽容。5生态课堂要体现批判性思维。读懂儿童,努力构建生态课堂成为我们一线教师的工作方向与目标重点。我的理解是:“生本”是起点;“生长”是过程;“生机”是目标。首先,“生态课堂”应该根植于“生本”。

“以生为本”、“尊重学情”要求我们不仅要挂在嘴边、写在文中,更要真能做到“蹲下来”倾听学生心声。

生态课堂首先应该是“生本课堂”。农民在播种之前,必须先全面了解土壤、气候、种子等各方面的条件,才能获得最大程度的丰收。同样,我们的老师在上课之前,也应该以一种平等者的姿态走近学生,充分地、真正地了解他们的喜好、困惑和需求,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设计,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尊重学情”的,这样的教学才可能是高效的。

其次,“生态课堂”应该着眼于“生长”。

余文森教授曾经把“有效教学”归纳为三个要素:速度(减少时间的“成本”,即轻负)、收益(增进成果的“收获”,即高效)、安全(强化学习的体验,即长效)。尤其是最后一个要素“长效”,实质上与“生态课堂”所追求的是一致的。所有事物的“生长”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生态课堂”也是一样,它致力于师生共同的、可持续的发展和成长。

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可以“长效”,我们应该更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体验的强化。这样,学生不仅能在小学阶段学好各门课程,还可以把这些方法、能力和素养带到高中、大学,甚至带到工作、生活中去,受用一辈子。

与学生同步发展的,还有教师的专业水平。所谓“教学相长”,只要我们能长期坚持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课堂,研究评价„„我们一定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有所成就。

最后,“生态课堂”还应该以“生机”为终极目标。

所有的教育,都是以“获得更好的身心发展”为最终目标的。具体地说,就是我们的学科教学不仅仅是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还应该成为学生的价值引领牌、精神导向标,为他们的未来人生奠基。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课堂”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们在一个健康、快乐的学习环境中全面发展、均衡发展、和谐发展。

为了更能让一线教师的理解我将上海师范大学郑杰教授整理出的把握“生态型课堂”的主要元素介绍给老师们:

1、生态里有无数个物种。意为:进入课堂,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孩子之间存在很多差异性:性别差异、家庭环境差异、个性差异、学习风格差异、智力差异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到学生的差异性。陈晓聪

2、生态里找不到一个花盆。

意为:“花盆”是束缚学生发展的障碍,老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小学科”,要有“大视野”。

3、生态里,每一个物种都是自组织的。

意为:最适合的教学是最好的,低效源于适得其反。老师要从“行为理论”的五个方面:“暗示、提示、明示、强化、惩戒”,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4、生态里物竞天择。

意为:追求卓越才有未来。教师要利用积极的暗示,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发挥。

5、生态里都是共生的、群聚的。

意为:合作学习,应该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是我们的实践研究重点

6、生态是有节律的。

一个学期的节律:学生第一次低潮期,一般在开学后的第六周,期末考试之后的第六周,出现第二次低潮期,这种节律被称之为“第六周现象”依据学生施教。

一堂课也有节律,一天的不同时间段,人的节律也各有不同,教师要有所掌握和了解。

7、生态环境很优美。

校长从“课堂学习环境的十个研究”,告诉教师要创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环境。

8、生态似乎是张无形的手,无处不在,却无处在。

校长从教师职业生涯的不同期,引导老师要消除“职业倦怠期”,彰显教师“人格魅力”,做“生命化和智慧型老师”。

今后几年或者更长时间我校的教学研究目标为和教师一起在学习分享中共同打造“生态型课堂”,营造期待中的“理想型课堂”。

二、生态课堂的实践

一、大胆实践,找准构建生态课堂的途径。在明确了生态课堂的内涵之后,我们迅速行动起来.召开本校研讨会,梳理了桎梏教学发展的无效问题,调整思路.从一个途径着手构建生态课堂.面对问题沉住气找方法。

(一)改革备课,突出教研,重新建构生态课堂的教学内容强化备课要求,课堂设计要在以下几点下功夫:(1)课前学生要研究什么.(2)课堂小组如何交流.(3)在学生探究中如何点拔学生思维.4)哪些地方需要教师讲,怎样讲.(5)练习的设计上要分基本题--变式题--综合题,如何设置.倡导教研组集体备课,用心研读和揣摩教材,立足于教材的整体编排体系去理解每一个知识点.明确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握每个部分的地位与作用,准确定位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要求把教学内容以关键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找准课堂的切人点.要树立大的课程观,着力于学习方法的培养和渗透.同时要关注学生弱势群体,从最后一名学生做起,唯有”水涨”才能”船高”.(二)典型引领,分层递进。加大生态课堂构建的引领力度,任何发展应该在充分尊重教师的基础上来进行, 不能拿着我们先进的教学方式强加给所有老师.根据学校现状,我们采取”典型引领,分层递进”的方式,促使老师不断研究实践.先锋引领“周福军引领”李萌老师接力,除加强学生语言表达和学习常规培训外,在1-6年级的班级中,自主申报了3 个班级作为课改”典型班级”,充分尊重了教师的自主发展.选派校干和骨干教师参加学校每星期研讨,利用新鲜的理念跟老师们共享,出示“生本实验课”,典型班级的老师们更是热血沸腾,激情澎湃,形成了不断实践,不断超越的课改氛围.聘请了市区教研室老师为全校教师做了”开放式六步法教育理论讲座”, 更深层次的改变了固有的根深蒂固的教学理念,有力的推动了生态课堂教学改革.我们为构建生态课堂比较出色的几位教师录制了教学片断,展示学生合作探究和交流碰撞的精彩, 将这些视频在各个班级巡回播放.给教师,特别是其他学生以启迪.学生的视野打开了,就会以最快的方式方法去模仿,甚至是超越.

(三)过关检查,注重评价,加大生态课堂的普及力度我们组成了”生态课堂评价小组”,采取”听,查, 访,看,结”的方式,首先对于典型班级的课堂进行了诊断.”听”--进课堂听课,听教师调控课堂是否大气;”查”--查教师教案,作业布置及批阅.”访”--问卷调查,学生座谈.”看”--一看学生课堂表现等学习状况:”结”--及时评课反馈指出了存在的不足.课堂是否过关,定位评选校级教学能手的必要指标.(四)优化合作,提高效能,建构生态课堂的组织形式我们在不同的年级均针对学生的各项学习习惯做了一定培养,在生态课堂理念的支持下,我们又加强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在培养小组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学习技术的掌握。分组时用进行教师培训。汇报时用轮流说的方式进行训练学生交流时用三步采访法进行指导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高萍老师为我们进行课堂诊断时说:

(五)广泛宣传,积极动员,寻求构建生态课堂的社会支持我们有效利用全校学生家长会,分别由学校和老师分层对家长宣讲了”构建生态课堂”的价值和意义, 教育广角争取更多社会资源的支持,特别是对于孩子的”课前小研究”要予以指导,要给孩子搭建在家尝试当小老师的平台,提升孩子的交流能力,心理素质和整体水平.家长也给予我们最大限度的支持,很多学生在这样新型的学习方式中,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也感受到自己探求知识所获得的远比教师的讲授要深刻的多.我们还开展了“课改问卷调查”,家长同志们非常赞同我们的课堂改革,有的还将辅导孩子好的方式方法介绍给全校家长.教学改革在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中逐渐走向成熟.

二、借力研究构建模式。构建生态课堂的”开放式教学六步法” 在以上多途径构建生态课堂的基础上,我们总结构建出符合本校特色的绿色课堂”六步教学法”,即创设问题情境--问题呈现—小组组探究--全班展示--教师提升--拓展应用.

(一)课前研究。课前学生自主学习,初步了解所学知识,提出质疑,或自己通过书籍,网络,咨询请教他人等收集有关资料,或按照教师布置的思考题,做好准备,或动手制作课件,准备课上运用.同时要求学生在自学时要思考看懂了什么,可以设计问题考大家,谁提出的问题深刻谁学得好.(二)问题呈现。

通过学生交流自学情况,教师可以重点在学生中梳理出关键的问题,呈现出来.(三)小组探究。

针对前一环节呈现的问题,小组组进行探究学习, 教师要参与每一个小组的探究活动,了解他们的思想,进程并给与必要的帮助指导.(四)全班展示。完成了对学习内容的研究后,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各小组要自己主持讲解,组内互相补充其他小组进行质疑和辩论,共同完善,形成全员参与的氛围.卡干结构(五)教师提升.针对重难点的地方,教师还要注意提升,起到课堂画龙点睛的作用.(六)拓展应用.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题,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我总出的”六步教学法”不是想限制教师的课堂,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创新.关键要启发 群体异见,关注个体创见,真真正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三、生态课堂实践中的收获

1明确了一个认识,找到了一个定位。我是谁,在课堂改革的急剧变化之中我要做什么?成年人的学习是以问题为导向而不是从概念开始的,一线教师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大堆问题且都是操作层面的问题,不解决会使课改信心受阻,回到传统教育的老路上。所以我们要一起研究编组技术、合作结构技术、班级管理技术、小组评价技术。并将这些技术与本地生态育人教育,与魅力流村文化与当地学生完美结合,是我们的生态课堂模式本土化是我们的发展方向。大团队理念。咨询人员陆淑芳谷天虎王晓燊

2整理出一套材料。1合作学习的99个小贴士。例如:小组合作时怎么做不要做什么?尊重师生的学习成果,展示存档评价是指教育系列化。2小组化班级管理模式使用手册外出小组化。卡甘合作中心卡甘合作中心电子书籍。一套专家:郑杰、王钰成、卡甘。3一套技术分组技术。交流技术汇报技术。4小组合作学习实用箱。实用技术指导手册、分组牌、抽签筒、白板8块、签字笔红黑、8支彩笔、红绿灯、扑克牌2副。

3拟定了一个名师计划。一个人还在朴实而饶有兴趣地生活着。

这就是我们学校的一点思考,愿意在实践中借签到更多的经验在课堂改革中让我们学校有名课程名师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名学生。

四、生态课堂中的困惑

1、教师缺乏体验性合作培训。

2、学生训练时间很难把握。3、12年级也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此时不宜迟,越早越好,而且勤习多练才能更持久。

4、立人字课与生态课堂关系的把握。怎样整合系统设计整体安排。

14名教师。成为名师,为什么不

文|郑杰(著名学校管理咨询专家、教师培训专家、自由教育者)

学校为什么要成为名校,原因之一是因为学校必须有目标,才能充满活力。而对我们这样一所普通学校来说,成为名校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以前我们校以“薄弱”著称,将来我们要以“优质”闻名。成为名校代表了学校的志气和尊严。

学校凭什么出名?我想以下四种对象有助于学校成为名校:1.名校长,2.名课程(或名项目),3.名教师,4.名学生。我考察了一些中国名校,一部分名校是因为校名的历史性贡献,一部分是靠着培养出的人才。对我们学校来说,在现阶段,也许在我这个校长已经出了一点名之后,要寄希望于“名课程”和“名教师”为学校出名了。名课程与名师其实是高度相关的,教师致力于课程改进与新课程开发取得成果而成为名师,名师打造了学校的高质量特色,充分反映学校教育理念的课程体系成为名课程。名师与名课程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那什么样的教师能够是名师呢?

成为名师首先是要能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那些通过延长学生学习时间、增强学生学习强度、侵占学生学习其他课程和从事其他活动的空间求得的质量不是真正的质量。也就是说,质量与效益是一对双胞胎,当我们考察质量时,必须同时关注效益,要分析达到现有的质量水平我们付出了多大的成本,我们付出这些成本值不值,还要分析学生是否为达到质量标准付出了过于高昂的代价,他们的基本权利和身心健康有没有受到伤害。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再来考察,名师就是让学生花费很低的成本,却取得很大发展的教师。

成为名师关键是要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人。名师是“凤毛麟角”,其稀缺性可想而知。在学校里,有三种人不可替代:一是学科教学专家,二是德育专家,三是课程专家。专家就是在某一领域内钻研得很深的那类人,自然就不可多得,不可替代。

什么是学科教学专家?有两类:一类是对教学中某一内容的把握与处理极有深度,比如语文学科,你专门研究作文教学,形成了一整套的作文教学体系,别人遇到作文教学问题时都向你请教,那你就是专家了;第二类是你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别人一听,就知道那是你的课,在形成教学风格的基础上,你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而且这套模式经得起检验,那你在这个学科教学领域里一定是小有成就了。

什么是德育专家?一般来说,好的老师就是那些能摆平班级纪律,控制住差生,并能促使班级学业成绩提高的教师,但作为专家型教师,这还不够。光关注并控制学生的行为是远远不够的,你还必须研究学生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帮助学生道德的成长,而且你创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那么你就成为了德育(教育)专家。可能我们当前更缺这样的专家和专家型班主任。

什么是课程专家?就是有很强的课程意识,能按新的课程标准改进现有课程,还能独立开发校本课程。如果你能编写教材并开设这些课程,或者你能独立构思一门课,而这门课能体现学校价值观和时代方向,那么,你就可以靠这门课成为名师,你可以靠这门课成为不可替代的人。学校里的课程专家现在成了紧缺人才。

教师的成长一般来说有三个阶段:一是新手型,二是成熟型,三是专家型。一所名校最可宝贵的财富就是专家型教师,我希望我们老师中间能更多出一些名师。如果你是一位名师,我这个校长不仅决心为你提供令你满意的服务,即使让我对你打躬作揖我都会十分乐意。并不是非要吃得苦中苦才能成为一位名师的,有些宣传我们不必太当真,有一件真实的故事可以佐证。

1965年,一位韩国学生到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专业。在喝下午茶的时候,他常到学校的咖啡厅或茶座听一些成功人士聊天。这些成功人士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某一些领域的学术权威和一些创造了经济神话的人,这些人幽默风趣,举重若轻,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顺理成章。时间长了,他发现,在国内时,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骗了。那些人为了让正在创业的人知难而退,普遍把自己创业的艰辛夸大了,也就是说,他们在用自己的成功经历吓唬那些还没有取得成功的人。

作为心理系的学生,他认为很有必要对韩国成功人士的心态加以研究。1970年,他把《成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作为毕业论文,提交给现代经济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尔·布雷登教授。布雷登教授读后,大为惊喜,他认为这是个新发现,这种现象虽然在东方甚至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但此前还没有一个人大胆地提出来并加以研究。惊喜之余,他写信给他的剑桥校友——当时正坐在韩国政坛第一把交椅上的人——朴正熙。他在信中说:“我不敢说这部著作对你有多大的帮助,但我敢肯定它比你的任何一个政令都能产生震动。”

后来这本书果然伴随着韩国的经济起飞了。这本书鼓舞了许多人,因为它从一个新的角度告诉人们,成功与“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三更灯火五更鸡”“头悬梁,锥刺股”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你对某一事业感兴趣,长久地坚持下去就会成功,因为上帝赋予你的时间和智慧够你圆满做完一件事情。后来,这位青年也获得了成功,他成了韩国泛业汽车公司的总裁。

在很多人看来,成功的人一定整天愁眉苦脸,“悬梁刺股”像个苦行僧。其实不然,故事中的青年取得了事业的成功:一靠兴趣,二靠持久。如果在成为名师的道路上,我们也能一靠兴趣、二靠每天坚持,那么成功一定会到来的。只要一个人还在朴实而饶有兴趣地生活着,他终究会发现,造物主对世事的安排,都是水到渠成的。

第五篇:课改新时代与课堂革命

2018,课改新时代与课堂革命

2018,课改新时代与课堂革命

——对课改深化与核心素养教学转化的思考

“课改新时代与课堂革命”,将成为2018年基础教育的热词与课改的风向标。核心素养颁布,新高、中招政策出台,课标修订,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统编教材推行,小一科学课的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与研学旅行加速,标志着课改一揽子的顶层设计细化完成,课改从施工性实施阶段走向精装修性的深化阶段,即课改新时代。课堂革命的提出,表明课堂问题积重难返,课堂改革是焦点、是硬骨头,用改良、改革已不足以解决课堂的疑难杂症,需要掀起心灵、观念、技术、行为的革命来强制推进,来重塑课堂新样态,构建师生新关系,让教育“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让重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责任担当的改革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为此,我认为2018年的基础教育课改务必要聚焦、关注“课改深化与核心素养教学转化”这两大主题。

一、课改深化——打赢课改的后半场

课改是持久战,需要连续不断发力。课改进入新时代,表明课改己进入关键的下半场。那么中小学如何赢在课改后半场呢?

(一)、重视教师专业发展是关键。

课改初期,为了矫枉过正,过分关注了学生在课堂中作用,淡化、弱化了教师地位、作用,尤其是教师专业素养在提升课堂高度方面的地位与作用。因此,重视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是课改进入后半场的标志之一。

如何有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倡导教师读书是首选途径。其次重视教师基本功代际提升:课程资源开发、教育科研、信息技术使用;读懂学生的分析师、重组课程的设计师、联结世界的策划师。三是探索、践行“互研互训小课题研修工作坊”及“观教察学校本教研”的新机制。

(二)、是实施课堂综合改革是核心

课改己进入后半场,课改己进入深水区,作为主战场的课堂教学改革也将进入从单一课堂流程、模式改革进入课堂综合改革,课堂改革将打破瞎子摸象的片面改革观,将迎来多策并举、协同作用的生态改革观——实施课堂教学综合改革,构建课堂新生态。

1、重建课堂改革的环境协同系统。班改、课改一体化是重建课堂改革协同系统的有力抓手。班级架构、管理从班干部制走向部委制;构建班级组织新形态:班级教研组、班组群,放大班级教研组功能;创生、放大班级自组织与自教育功能。

2、重构课堂改革的时空系统。课堂时长新设计:打破固定时长,实施连排、长短课时等。课堂空间新组合:依据学习方式设立独立钻研学习区、合作讨论区、教师帮扶区、观看视频学习区等。构建新的学习社区:不同班级、相同学科群的混龄成长生态群。

3、重塑课堂改革的八大要素系统

课堂教学不仅仅需要关注教学流程各个环节,更需要关注教学大格局的策划。为什么改?一一改学习情绪,在“欲、育”上做文章;改什么?一一改学习内容、改学习模式、改学习目标。关注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转化路径;探究深度学习、高阶思维与合作学习关系;推进合作学习新样态。怎么改?一一改教(导)、改学、改习。关注学生个性化学程设计,指导学生优化学习路径并提供给学生工具、模型和脚手架;放大习、研究习,补上习改短板。什么平台上改?一一改教学技术、改学习工具。什么手段助改?一一研改、评改。

千万不能窄化课堂改革!从单

一、碎片化课堂改革走向课堂生态构建的综合改革是大势所趋,是赢在课改后半场的关键之一。

(三)、采取课程与课堂改革整合是有效抓手

课改初期提出“课改主战场在课堂,课改重心是课堂改革”并没有错,然而随着核心素养提出,课程改革决定作用越来越突显出来。

深度课改,将从课堂走向课程,课程改革因课堂而实现落地,课堂改革则终将因课程实现升华,我们要站在课程的高度审视课堂,课堂则会实现哲学、智慧、文化和生命化的意义和提升。

二、课堂聚焦——打通核心素养教学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核心素养落地的主战场在课堂。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针对核心素养教学转化提出如下三大路径、六大策略,非常有借鉴意义。就课程内容而言,基于课程意识、学科本质的教学一一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就教学主体而言,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一一活动化策略(项目学习、做中学)、自主化策略;就教学方向而言,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一一意义化策略。

在此,我主要围绕“核心素养教学转化的课堂流程设计与实施”这一微观操作层面分享自己的学习与实践思考。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课堂流程设计原则

1、聚焦目标升级、目标链构建、目标个性化的定制 统筹谋划,构建学习单位的目标链。在明确学生五知(己知、欲知、能知、需知、新知)前提下,在“三读(读课标、读教材、读文献)一梳理(知识纵向线、横向线、主要教学策略、课标要求)”基础上,对学科素养、综合素养目标要进行分解、解读,提练学时单位的核心概念,把握全局性理解框架体系,统筹谋划,构建学习单位的目标链:研制总体的整体全程式目标、设计阶段的连续性递进式目标、形成具体的针对性弹性类目标;依据课标总目标、级段目标、单元目标确定学时目标、课时目标、环节目标;思考学养目标、跨学科协同目标、上位的核心素养目标之间关联。学习目标个性化设置及达成度。从大一统、整齐划

一、教师制定的公有制目标向师生协商制定的股份制目标,甚至向个性化、学生私人定制的私有制目标转型;用学生立场、学生明白语言表述目标;关注目标制定的科学、适度、具体、可测、分层、可操作性。

2、实施教学评一体化的翻转教学设计。

借鉴《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的翻转设计理念,避开聚焦活动的教学和聚焦灌输的教学。在分解清晰目标基础上,先设置达成目标可评估、监测、量化的指标、方式、途经,再依此为依据,考虑为达标所需要学习哪些内容,提供哪些学习资源、搭建什么样脚手架。具体讲:查看课程标准,明确学习内容的优先次序、制定学习目标、课程预期结果;收集“观察和对话、测验和考试、学生自我评估”过程与结果的评估证据;围绕以下方面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哪些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所需的技能和知识?根据表现性目标,我们需要教哪些内容,指导学生做什么,以及如何用最恰当的方式开展教学?要完成这些目标,哪些材料和资源是最合适的?在此基础上做好教学方法、教学顺序以及课程资源、材料的选择。

3、编制突出“学”的学时学程设计案

从碎片化课时目标设计走向以一个学习单位(主题、课文或单元)进行整体、系统学程设计。基本原则是:整体策划、综合设计、有向开放、交互反馈、集聚生成。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崔允漷先生提出一个完整的学程设计案基本框架为:学养目标、协同目标、关注必备品质、核心能力;学程整体导航图:学时内容范围、阐明相关内容地位与作用、指明学习路径、介绍重难点及其突破策略、说明评价标准。学习流程尽量体现下列维度:思维活动、环节主导问题、学习资源、学习方法建议。设计命题立意、情境创设、试题设问符合核心素养测评理念的测评题,最好还要注明每个题与目标设计照应关系等。

4、植入信息技术因子

将纸质学时学程设计案转化为电子学时学程设计案;利用微课提升自学效率;点拔时利用信息技术将抽象变形象、微观变宏观、静态变动态,将原来因有危险在课堂上不能演示的实验,借助计算机摸拟出来,展示环节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全员参与,借助信息技术精准定位学情、反馈。尤其要从课堂技术手段信息化转向用信息化的思维重构课堂。

5、增加问题提出与问题归类优化环节

在学生只关注解题大背景下,强调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有其现实意义。让学生经历真实的提取有效信息、抽象、建模的项目学习,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重要载体;同时课堂上问题要逐步减少教师预设的问题,有意识增加学生感兴趣、自己提出的问题;课堂上要减少封闲性、固定答案问题,增加开放性、多元答案问题;课堂上要减少过多的碎片化的”瘦“问题,整合或设计系统化、主干的“胖“问题;多关注与现实生活、真实情景中问题;多关注需要抽象、归纳、建模然后才能解决问题。另外还要重视主问题设计。主问题就是锁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核心问题,是深层次思维的引爆点。

另外要放大合作学习中展示(交流)后现场生成及展示后讨论、争鸣的反馈环节。

核心素养背景下课堂流程设计可以概括如下:从个人设计走向集智协作设计;从流程设计走向学程案设计(即从教的设计走向学设计):从课时设计走向单元、学时设计;从目标、内容、方法、资源到评价的正向设计走向从评价出发倒退的翻转设计;从单一关注课时目标设计走向三类、三级、三种目标链设计:从预设过度的静态设计走向目标、问题、方法等多元开放的动态生成的设计;从单一设计走向整体建构、系统设计;从教学性教学设计走向教育性教学设计;从内容设计走向为概念而学的全局性理解设计;从仅关注知识获得设计走向思维、素养双生长设计;从仅有学科意识设计走向课程意识、跨学科协作落实综合素养设计。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课堂基本流程改造

1、学习目标呈现

学习目标不一定非得课的起始部分全部呈现,预设目标也不是固定不变,可分步呈现,可动态取舍、调控与生成。更重要的是课结束时让学生回过头核对学习目标达成度。

2、学习内容选择

我们要致力于用具有挑战性的真实任务情境呈现学习内容和任务,将“去情境”的符号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为知识发生、发展的现场,避免过于简化和形式化。关注基于学科”和“基于主题”的统整的综合学科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典型的学科实践过程,增强程序和模型意识,形成相应的思维方式、实践能力和责任担当意识。

强化两个方面内容的重点学习。当前我们课堂教学改革,比较关注的是第一次信息转换效率、效益、效果的改革,也取得一些成效,然而却忽视了信息自我转换时的信息深度加工,也就是深度学习、高阶思维没有完成。表现在学生记忆没有实现临时记忆转化为编码贮存的永久记忆;碎片化知识没有实现同化、顺应后的自我系统建构,不能快速提取、解码、重组、重构。因此课堂改革重点或侧重点、用力点应指向破解“如何对信息深度加工”这个主要矛盾,把这一或无或虚课堂环节做实。传统试题中所给条件、要求、欲解答的问题非常明确,而现在试题,仅提供一个供学生阅读文本,学生必须先筛选有用的关键信息,再进行抽象、建模,然后才能做答。也就是说,先要把文本材料读懂,筛选出有用的关键信息并通过建模思维转化成传统考试中条件、结论明晰的试题,再解答。这就要求从原来解决问题学习,走向构建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链条学习。

3、学习方式

聚焦学科本质,把握学科结结构,关注多元认知方式整合。打通学科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的通道与关联,让两者形成良性互动与互补;要积极探索项目学习、跨学科主题整合、真实情景的实践活动等课堂模式;提倡索利于思维、素养双生长的“混合学习”模式,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以目标、结果为导向,学生可自学,可以小组讨论,可以互教互学、可以帮扶、可以救助老师,可以观看网络视频、微课等,进而增加课堂的思维流量。这样就有效放大了教师和学生共同作为学习者的特征,进而使师生进入“新学习时代”

4、学习方法

基于个体学程学习,基于标准确定目标的自主学习,基于每一位学生学习路径,要提供给学生工具、模型和脚手架。

课堂要以问题为主轴,借助多元对话互动、反馈、导向性评价实现对知识的整体表征、多角度表征。自学环节,阅读文本时,让学生用思维导图疏理、提炼知识结构;合学、展示环节植入六顶思考帽操作方案,提升思维全面性、深刻性;总结环节可让学生画思维导图、用康奈尔笔记法对本节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总结,利于系统建构、深度记忆。

重视学科阅读,重视问题建模,把理清、找到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这个环节夯实,让学生经历完整解决问题链条的学习。即拉长传统教学链条,重心前置。具体讲:首先让学生独立阅读试题材料,接着再圈画出关键信息;再让学生用自己语言组合复述相关信息,后让学生抽象、建模成相关问题,最后再让学生分析问题提出解题思路、方法。

关注反思性学习、机械练习对迁移质量、层次影响。减少、杜绝低端大量重复练习形成的无意识的、自动的迁移,借助深度反思性学习实现有意识的、深思熟虑的迁移。实现低端、内部关联迁移到高端外部拓展迁移能级跃迁。

5、学习评价

依据编制学科能力素养结构图进行试题命制。要根据学科考查的素养目标,列出考查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双向细目表,编制学科能力素养结构图,并对每一道试题进行能力功能定位;命题时需要注意试题素材选取的真实性,要紧密联系社会、经济、科学发展的实际,力图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解决问题;题目难度和时间要合理配置,减少大量计算和记忆的题目,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思维空间,鼓励开放性和创造性的答案。要从关注碎片化、固定化的学科知识的习得到关注复杂、不确定性的学科问题的解决;从关注对书本知识理解、复制、反应到关注个人对知识的建构、解读、感悟;从关注学什么到关注如何学习和学会学习。要深入挖掘分数之下所隐藏的学生认知结构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要真正实现从知识衡量转向对能力和素养的考查。

让我们吹响课堂革命号角,大踏步迈进课改的新时代!

阅读 314

下载以时事教学实现“小课堂大社会课改的实践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时事教学实现“小课堂大社会课改的实践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改的实践与反思

    课改的实践与反思 今年暑假,我们有幸聆听了铜都双语学校汪校长的报告,观摩了三节课,初次接触了五步三查教学模式。通过培训使我们了解了其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及做法,受益匪浅。......

    综合实践与课改(五篇)

    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改革的“推进器”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因自己身份的权威性顺理成章地具有了知识上的权威,学生理所当然地成为知识的接受者。而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

    初中课堂器乐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范文大全

    初中课堂器乐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长沙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高丽萍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

    以“三社互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实践与思考[小编推荐]

    以“三社” 互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与思——以平湖为例 社区、社团、社工是加强社会管理的最基础元素,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所谓“三社”互动,就是依托社会组织、运......

    《品德与社会》课改经验汇报

    《品德与社会》课改经验汇报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新的教学理念使得《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开始逐步走上了“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的道路,强调在......

    品德与社会教学思考

    品德与社会教学思考 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社会实践能力的主要阵地。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和插图,充分让学生讨论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教学不单为......

    聚焦课堂 研究教学 推进课改

    聚焦课堂 研究教学 推进课改 ——临邑实验小学教研室2009——2010年上学期工作总结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当前学校工......

    魅力课堂--课改四清教学经验

    魅力课堂 红星初中综合组 袁瑞瑞 --------浅谈对新课标的认识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新课标的不断改革更新,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改革前的“一言堂”转变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