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社互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实践与思考[小编推荐]

时间:2019-05-12 01:09: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三社互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实践与思考[小编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三社互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实践与思考[小编推荐]》。

第一篇:以“三社互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实践与思考[小编推荐]

以“三社” 互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与思

——以平湖为例

社区、社团、社工是加强社会管理的最基础元素,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所谓“三社”互动,就是依托社会组织、运用社工的专业理念与方法,推进社区建设和基层社会管理。“三社”互动体现了管理多元化、服务对象普遍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参与方式多样化,契合了社会管理创新的方向和要求,是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一种有益探索。本文以平湖为例,探讨以“三社”互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相关实践与意见建议。

一、“三社互动”对于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积极作用 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地发现和及时回应社会需求,有效地培育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有效地转变政府职能和提升服务效能,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三社互动”是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应有之义。当前,党委领导和政府负责的体制机制比较强,但“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体制和机制还需要创新。通过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将专业社工和广大人民群众组织起来,积极参与和支持社会管理,这恰恰是“三社“互动所能体现的效应。

——“三社” 互动是构建政府管理与社会自治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的考

必然要求。政府是刚性的,而社会组织和社工则是柔性的,他们根植于社区,贴近于群众,了解社会多元化需求,能够最先察觉和反映社会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先发现和化解局部矛盾,最先开展社会微观层面的社会创新和实践。“三社”优化了资源配置,直接面向基层,使三者机能有效统一,充分体现了“两个相结合”。

——“三社” 互动是我市现代大民政的生动实践。现代大民政的内涵就是立足社区,依托社会组织,通过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实现“尊重人的社会主体、恢复人的社会功能、增强人的社会资本”的目标,而“三社”互动就是现代大民政的鲜活生动的实践案例。比如当湖街道南市东村社区社工站结合社区居民需求,开发文化俱乐部、活力俱乐部、公益俱乐部三大服务项目,既较好地整合了社区社会组织的服务资源,也使为民服务更具专业化、项目化,受到了居民的欢迎。

二、我市近几年“三社互动”的探索实践

我市自2009年成立社会工作委员会以来,把“三社”管理体系作为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探索具有现代制度特征和符合平湖特色的“党政主导、部门参与推动、三社互动发展”的社会工作运行机制。如今,已初步形成以社区为基础、以社团为载体、以社工和志愿者为骨干的“三社”互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扁平式网络化社会管理新体系。

(一)加强“三社互动”制度保障,优化社会管理发展

环境

1.统筹协调、加强指导。市、镇街道两级成立市委社工委和社工办工作机构,对全市“三社”工作进行统一协调和指导,并建立健全“三社互动”长效机制。通过举办社会工作会议以及社会工作发展专题研讨会等形式,分析探讨“三社互动”工作任务以及社会工作发展思路。

2.理念引领、调研先行。以社工节为契机,多次开展“三社互动”专题论坛,并通过摸底调查、学习取经、分析探讨等方式多次开展“三社”工作调研,撰写《关于我市行政村规模调整的调查与思考》、《培育和发展公益性社会组织的对策研究》、《关于我市第十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调研情况总结》等材料,并向书记、市长办公会议作了汇报,为“三社互动”工作提供政策依据。

3.完善政策、强化体系。先后出台《关于加强社区、社团、社工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的意见》及《社会工作岗位设置办法》、《社会工作人才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及薪酬待遇办法》、《“社工和志愿者”联动工作办法》等相关配套政策,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社会工作“1+X”政策体系;制定了《进一步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管理的意见》、《关于开展社区社工服务站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构建起较为完善的社区、社工、社会组织“三社”互动的制度框架,形成功能齐全、服务完善、运作规范的互动管理和运行机制。

4.建立机制、增强实效。一是建立“三社互动”交流机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社”工作,每年定期召开全市社

会工作会议,研究关于“三社联动”工作的相关动态政策,向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议意见;加强部门沟通,定期研究、统筹协调和着力解决“三社互动”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监督和指导各有关部门落实责任,并将“三社”工作列入镇街道工作目标绩效考核内容。二是建立“三社互动”联建制度。注重配备和使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创造条件引导和鼓励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到城乡社区开展服务,逐步提高全国社会工作师和助理社会工作师人数;引导相关社会组织吸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实现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协同归位和融合发展。三是建立“三社”创新项目领办制。由各镇街道社工委作为领办对象,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 “三社”建设创新项目,今年已收到创新领办项目13个。

(二)强化“三社互动”体系网络,夯实社会管理服务平台

在探索实践过程中,创新社团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市、镇街道、村社区工作网络,完善“三社互动”组织体系,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实现服务网络全覆盖。

从市级层面来看,主要体现在“一基地一网络”:一是重点建设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投资100多万元建成平湖市社会组织创益园,无偿或低偿为公益类、初创类社会组织提供共享服务空间、经营场地、政策指导、人才培训、公益资助等服务,引导社会组织相互交流、孵化、登记和项目运作,提高社会组织在资金筹措、项目策划与实施管理、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实践能力。积极鼓励专业社工服务机构发展,累计扶持成立

体制内外社工机构7个。加大政府购买社工服务力度,市和谐家庭社工事务所等社工机构分别与政府部门签订购买服务协议,目前已累计 万元。二是不断延伸96345社区服务中心服务网络,极大地方便了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上半年求助电话达到38441件,平均每天213件,服务满意率达99.8%。建立了96345便民服务队,组织加盟企业和个人进社区开展公益活动8次。

从镇街道层面来看,主要体现在“一中心一试点”:一是完善各镇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建设,规范机构设置、工作职责、建设标准及服务内容、办理程序等,并对该项工作提出具体目标和要求,整合相关资源,进驻地税、工商、计生等10个部门,设置综合服务窗口,并结合镇街道实际增设公益事业、党建服务等特色项目。二是以平湖经济开发区(钟埭街道)为试点,开展街道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计划集社区生活服务、社会组织培育、社工专业服务为一体,为街道群众提供生活服务、文化休闲及专业社工服务。

从村社区层面来看,主要体现为“两覆盖一培育”:一是实现社区服务中心全覆盖。大力推进和谐社区创建活动,加大软硬件建设力度。硬件上,通过改建、租赁、调剂等方式,不断改善社区办公用房,推进社区服务中心建设。软件上,深化 “三办”服务事项和“民生台账”制度,下发《平湖市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三办”事项服务指南》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民生台帐工作的意见》,统一下发登记簿,规范办理流程,建立三级督查和考核评价机制。二是实现社区社工室全覆盖。在建成“一社区一社工”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政府、社会组织、专业社工共同参与、群众受益的新平台—社区社工室。通过个性化的个案服务、互动性的小组服务、多元化的社区服务等方式,向居民提供更加专业化、规范化、社会化的服务,这有利于政府服务职能的转变,有利于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有利于专业化社工的培养,较大程度上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元化需要。三是加快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通过开展社区社会组织大调查,建立规范台账,实行动态管理,逐步引导社区社会组织有序开展社区自助、互助服务,使居民在接受服务和服务他人的过程中走出家门,融入社区,在参与活动中实现自我服务、自我完善。至2012年底,全市城乡社区共有民间组织700个,其中农村210个,城市490个。

(三)推进“三社互动”主体建设,提高社会管理服务水平

1.加强民主自治,提高社区管理能力。一是通过民主选举不断优化居委会成员结构,增强社区居委会管理社区自治事务、解决社区问题的能力。深入开展以居民代表会议、议事协商、民主听证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实践,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主要目的的民主管理实践,以居务公开、民主评议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实践,以及社区居委会及居务监督委员会、居民小组、楼院门栋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社区群众自治组织体系,推进居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2.加强社工队伍,助推社会管理创新。高度重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实行“四个一批”,培育壮大本土化社会工作

人才队伍。一是引进一批。2010年以来,相关社工机构先后面向社会招聘专职社工共计59人。二是转换一批。以职业化、专业化、长效化为导向,促进社区专职工作者向社会工作者的转型。通过相关业务培训考试,现有取得社工资格证书的城乡社区干部297人,占社工总数的93.99%,达到“一村一社区一社工”要求。三是提升一批。组织社区社工赴上海、宁波及周边县市考察学习,组织社工机构专职社工赴上海社工机构挂职锻炼,不断提升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四是表彰一批。开展首届“十佳社会工作人才”评选活动,发挥示范带动效应,通过以点带面,促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壮大。

3.推进社会组织建设,提升社会组织服务能力。不断深化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民非企业直接登记制度。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管理的意见》,允许一业多会,合理竞争。加大公益性社会组织扶持力度,降低登记门槛,对市党员爱心合作社等部分纯公益性社会组织实行开办注册“零资金”。对市生命阳光社工服务社等社会组织实行开办经费补助。对获得3A级以上评估等级的社会组织实行奖励,共发放奖励资金27.5万元。

(四)激发“三社互动”服务活力,健全社会管理服务机制

1.不断规范社区管理。一是积极推进村级便民服务和“三务”公开信息平台建设,探索开展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扩展公共服务网上办事领域,将便民服务纳入基层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内容,实现基础台账电子化、业务经办网络化,切实

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功能。二是针对村社区普遍存在的“万能章”以及上墙制度“杂乱多”等现象,出台了《关于规范村民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印章使用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和《关于规范村社区上墙制度的意见》,共清理用印项目34项内容,保留36项,并进一步改善村社区办公场所的整体环境和形象。三是严格执行社区工作准入制度,使社区专职工作者有更多的精力去培育社会组织、开展专业服务。

2.推进志愿服务试点项目。以全国志愿服务记录制度试点为契机,坚持志愿者社会化、项目化、实体化、信息化、规范化的发展,充分整合文明办、组织部、团市委等部门资源力量,制定试点实施方案,开发平湖志愿网站和登记软件,完善记录、证明、激励等相关政策,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市志愿者协会,开展志愿者和其服务信息进行确认、录入、储存和更新工作。根据群众需求,适时开发一批常设的志愿服务岗,开并将志愿服务落实到具体岗位,具体项目,使服务组织和服务基地有机结合,使志愿服务动态化和常态化有机结合,实现了项目化管理的目标。

3.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制度。进一步加大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力度,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指导意见》,逐步建立起“政府承担、定项委托、合同管理、评估兑现”的工作机制,向作用发挥明显、群众受欢迎的公益性、服务性社会组织购买服务项目。同时,积极探索公益创投等多元化服务项目,引导社会组织面向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公益服务和社会工作专业服务领域,开展面对面、零距离的专业服务和公益服务。据统计,政府购买服务经费累计达 万元。

三、“三社互动”发展遇到的问题与挑战

社会管理创新,关键在于公民参与,共同管理社会,而不是政府单向度管理。从实践来看,要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社区、社工、社会组织等参与主体的能力至关重要,三者的联动能力和水平,直接决定着社会管理创新的群众基础和工作水平。但是在实践探索中,遇到不少问题与挑战:

(一)认识不够,机制体制不顺。一是“三社”工作的从属化地位尚未真正改变,政府和部分部门对“三社互动”工作重视不够,致使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工人才培育发展步伐不快。二是当前社区居委会所承担的职能与其法定性质错位,社区承担了大量“自治”职责以外的工作,严重影响了社区居委会本位功能的有效发挥和社区居民自治的健康发展。三是当前社会组织总体上仍处于初始阶段,一些社会组织对政府部门有较强的依赖,特别是那些自上而下成立的社会团体很难从根本上摆脱行政化的倾向。民办非企业单位在类别上主要集中于教科文卫类,市场化倾向又过于明显。而数量众多的社区社会组织存在着过于自发化、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合理、层次不高、规模不大,专业人才匮乏,筹资渠道单一等现象。

(二)政策不强,服务项目单一。目前政府和部分部门没有全面落实购买服务的职能,没有配套落实“费随事转”的政策。有些社区服务项目、社会组织重要活动和社工人员

经费等保障不力,社区活动难以正常开展,社会工作人员的人才评价体系和职业化进程无法深层推进,社会组织多样化程度偏低。

(三)创新不足,群众参与度低。社区居民总体上仍处于弱参与阶段,自主性差。主要表现为:参与意识不强,以被动型参与为主,参与热情低;参与内容有限,以活动参与为主,缺乏决策参与。如参与制定社区整体规划,决定涉及全体居民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行使民主监督权等决策参与、监督参与少;社区居民参与的广泛性差,参与率低,主要限于骨干分子和积极分子。参与人员的结构不够合理,老年人多,中青年人少,退(离)休、下岗待业人员多,在职人员少;参与制度化程度低,社区居民参与具有被动性特点以及政治动员色彩,随意性大,缺乏制度保障。

四、对“三社”互动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几点建议

(一)重视提升社区自治能力。进一步完善社区自治能力创新的制度。一是认识制度,不断完善社区居民自治的群体机制;二是运行制度,积极培育社区居民自治的合力机制;三是人才制度,合力打造社区自治的职业专业体系;四是协商制度,全面落实社区自治能力创新的协调功能;五是考评制度,着力提高社区居民自治的目标实施能力;六是管理制度,统筹推进社区自治能力创新的管理效能。这些制度和机制,要突出程序性设计,减少实际操作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将知情权、表意权、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交还给社区居民,把社区居民是否知道,社区居民是否参与,社区居民是

否满意作为衡量社区发展的标准,使社区居民真正成为社区的“主人”。

(二)加快发展社会工作专业。建议完善市级综合性社会工作指导协调机构。主要职能是:提出社会工作相关机构设置方案,制定社会工作发展规划;统筹协调社会工作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指导社会组织、社区的社会工作;监督社会工作开展等,突出社会工作人才的职业水平评价、教育培训、专业职位设置、薪酬待遇、考核晋升等操作性内容。

(三)提升社会组织服务水平。加快制定有关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法规和政策,对社会组织的服务宗旨、设立程序、运作机制、项目开发的方式、资金和人员管理、职业道德规范、法律责任等问题做出明确规定。加快政府职能转移步伐,有计划、分步骤地稳步转移或委托社会组织承接。加快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等支持性组织的发展,提升其向社会组织提供培训、研究、信息、宣传、评估、资金、网络交流等技术性服务水平,以增强社会组织实现其目标的能力,使社会组织能够将有限的资源和力量集中于自己的优势领域。

(四)建立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一是采取委托、购买服务、公益创投等形式,将社区专项服务项目等转移给社区社会组织或社工来实施。政府或有关单位交给社区社会组织或社工工作任务时,按照“权随责转、费随事转、人随事转”的原则,更好地落实政府购买的为居民提供人性化、专业化的公共服务。二是进一步落实扶持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和社工的政策,要将社区重点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经费、社工

人员工资以及服务设施等项目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照发展需要保证一定的投入,为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工发展提供有力的经费政策支撑。三是坚持开展福利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无偿、抵偿和有偿服务相结合,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工应以服务为宗旨,积极探索市场化、产业化的新路子。

第二篇: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和思考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和思考.txt2机会靠自己争取,命运需自己把握,生活是自己的五线谱,威慑呢们不亲自演奏好它?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和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社会也发生了复杂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传统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不断显现。作为社会管理重要职能部门之一的公安机关,如何以全新的思考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当前一个重大而又亟需破解的实践新课题。结合鱼台公安分局工作实际以及对全国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座谈会精神的学习领会,就如何推进我县社会管理创新作些思考和探讨。

一、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经验

近年来,鱼台县公安分局面对新形势的挑战,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在破解长期制约社会管理工作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上创造积累了一些经验,逐步形成了一套贴近辖区实际、具有地方特色的社会管理机制,并取得了一定实效。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率逐年上升。主要做法有:

(一)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模式,提升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水平。一是确保组织管理、人员落实、经费保障、督查考核、宣传发动“五到位”,不断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形成流管工作合力;二是通过民警采集录入、信息员收集报送、出租屋房主、聘(雇)用流动人口的单位主动申报、网络平台收集、成员单位报送“五渠道”,确保流动人口信息的完整、准确、鲜活;三是通过访查、互查、清查、倒查、查处“五查法”,切实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动态管控;四是采取以房管人、旅店式管理、分层次管理、以服务促管理、加强流出人口管理“五举措”,灵活管理方式,增强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当好“治安保姆”,加强农村留守学生的管理教育。一是联合学校建立留守学生详细档案,并进行分类建档、分类施救,着力做好少数有涉足违法行为倾向学生的教育挽救工作。二是加强与学校和留守学生父母的联系沟通,互通信息,共同施策,形成良好的教育互动氛围。三是加强校园及周边秩序整治,营造留守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四是将“问题”留守学生列为重点帮教对象,建立定期汇报和定期走访制度,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教和管控措施,同时从生活上和心理上给予更多的关爱和监护,及时教育和纠正其不良行为。

(三)开展矛盾大排查,提高矛盾纠纷调解效能。即由责任区民警、村治保主任联勤联动,充分发挥乡镇、司法干部的专业技能和治保主任人员熟、群众基础好的优势,互动配合,多力合一,及时调解各类矛盾纠纷特别是一些复杂疑难纠纷,最大限度地化解社会矛盾。同时还积极争取到赋予派出所对治保调解主任及成员的建议任免权、考核使用权和工资发放权,有力提高了基层治保调解人员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

(四)创建“信息员工作法”应用平台,以情报信息主导打防管控。即以各派出所为单位,在全区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中广泛物建信息员,充分发挥信息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多层次、多渠道获取各类基础信息和预警性、深层次的情报信息,并通过“信息员工作法应用平台”,强化情报信息采集、上报、研判、应用等各个环节,较好地实现了基础工作信息化,做到了准确预警、防控在先、打击精确,牢牢把握了工作主动权。

(五)实行动态分级管理,创新网吧管理模式。根据网吧实名制的检查情况对网吧实行分级监管,以2009年以来网吧规范经营程度作为标准,将全县网吧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三个层次,实行分级管理动态模式。将管理有序、守法经营、无违规记录的列为一级,对一级网

吧,每季度检查一次,实行无举报不查;将管理不力,偶有违法经营的列为二级,对二级网吧每月检查不少于一次;将管理无序、经常违规、群众反响强烈的列为三级,将三级网吧纳入严控范围,实行不定期检查和突击检查,发现问题,依法从严惩处。三级可以相互转化,半年一评,自今年分级监管以来,网吧管理效果明显。

(六)开展“视频巡逻机制”,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治安防范。积极争取党委政府重视支持,2009年在全县建成城乡动态监控系统,在城区繁华地段、主要街道、工业园区、居民区、要害部位等违法犯罪高发区域实行视频巡逻。通过“视频巡逻机制”,全县可防性案件逐年下降。

二、社会管理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社会管理理念僵化守旧。求稳怕乱,对上级决策部署生搬硬套、照抄照转,习惯用老思路老办法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缺乏创新意识;不注重学习和调查研究,对社会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够,面对矛盾问题束手无策;管理方法简单陈旧、管理程序繁琐,重管理轻服务、重打击轻保护、重护航轻导航;习惯使用大清理、大整治等粗放式的管理,“头痛治头,脚痛医脚”,鲜有标本兼治的长效管理措施。

二是社会管理手段相对滞后。犯罪的流动性、智能型、职业化特征日趋明显,静态、被动、粗放的管控措施已经难以奏效;取消暂住人口管理收费和特种行业审批后,靠行政约束和经济制裁管理流动人口和特种行业的方式已经弱化;社会组织大量涌现,境外非政府组织大量涌入,但相关法律法规滞后,无法可依和有法难依现象比较突出;互联网迅猛发展,单靠“封、删、堵”方式控制舆情、管理虚拟社会已经不适应形势需要。

三是社会管理机制运行不畅。从外部看,由于与政府有关部门和组织之间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协作机制,没有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治理格局,结果往往导致公安机关一家东奔西走、孤军奋战、管不胜管。从内部看,公安机关自身的组织结构、警力配置、管理方式不够科学合理,警种之间职能交叉、权责脱节,导致办事效率和质量不高,执法公信力下降,影响警民关系和谐。

三、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考

(一)增强“四种意识”,创新社会管理理念。一是要增强“民本”意识。社会管理创新涉及到重大的民生问题,公安机关要抓住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不放松,在关注民生、惠及民利、维护民权、保障民安上下功夫,最大限度地理顺社会不满情绪,最大限度地舒缓社会紧张,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对抗,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社会管理工作的新期待。二是要增强“服务”意识。要强化“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努力实现由防范型管理向平等型、服务型、无偿型管理的转变,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努力做到管理与服务相统一,切实让群众在社会管理创新中感受到快捷、便利、文明、和谐和实惠。三是要增强“互动”意识。最大限度地争取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最大限度地依托新的社会组织和基层组织等管理主体,尊重社会自治,助推社会自律,利用社会资源管理社会事务,充分挖掘和利用蕴藏在广大民众中的智慧和力量,努力实现从单一行政型社会管理向互动综合型社会管理转变。四是要增强“成本”意识。要强化警务成本意识,让有限的警务资源用在刀刃上,努力实现警务资源效能的最大化。要改变大清理、大整治等粗放式的社会管理习惯,摒弃注重轰动效应的短期行为,切实考虑“投入产出”问题,尽可能减少低效警务、无效警务、负效警务,做到精耕细作,务求社会管理质效。

(二)把握“五个重点”,改进社会管理手段。一是把握实有人口管理。要以“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以车管人”为有效抓手和平台,加强对“人”这一社会管理的基础和核心的管理,对常住人口按居住地实施管理,对流动人口管理,做到既要依法加强管理,又要提供优质服务,可探索实行“居住证”制度,让流动人口享受居住、就业、就医、教育等方面的优惠和服务,吸引流动人口积极主动办证,自觉自愿接受服务管理;同时既要加强流入地的管理,又要加强流出地的管理,防止形成管理盲点。对重点人员的管理,要建立以动制动管理机制,在提高发现率、在控率和处置率上下功夫,严防漏管失控。二是把握行业场所管理。紧紧抓住容易发生治安问题的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等重点地区,容易为犯罪分子藏身落脚的中小旅馆、出租屋等重点部位,容易滋生“黄赌毒”等丑恶现象的歌舞娱乐、洗浴按摩、美容美发等重点场所,容易滋生违法犯罪的物流、快递等新兴行业,容易发生公共安全事故的枪支弹药、爆炸物品、管制刀具等重点物品,加强日常监管,在防范管理中确定打击重点,在打击整治中发现防控漏洞。要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六张网”,真正做到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网上网下结合,全方位、全天候、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最大限度挤压犯罪空间,最大限度地增大社会治安的安全系数。三是把握矛盾纠纷化解。要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把工作的着力点更多地放在准确掌握社情民意、及时掌握情报信息上,密切关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群体、重点人员的新动向,深入排查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类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和不稳定因素,强化综合分析研判,及时上报党委政府,服务决策,努力从源头上预防群体性事件发生。要建立健全社会矛盾化解机制,依托信息员工作法、四位一体联调联处等有效工作机制,充分运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为群众提供多元有序的诉求表达渠道,并坚持调解优先原则,努力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要突出初信初访办理,加大解决疑难信访力度,落实信访工作长效机制,最大限度实现案结事了、定分止争,避免矛盾激化。四是把握虚拟社会管理。要改变以往单靠“封、删、堵”方式控制社会舆情、管理虚拟社会的做法,探索“虚拟社会现实化管理”新途径,强化对虚拟人员、虚拟社区和相关行业基础管理,实现动态实时掌控,实现网上管控与落地查处相统一,打赢网上网下两场战争。要以加强“网民”虚拟身份信息采集为主线,积极推动落实网络网址、网民上网等实名登记措施,摸清网上网下活动轨迹,加强网上虚拟人员管理。要坚持以疏为主、以堵为辅,着力提升运营商的自律水平,维护良好网络秩序。要建立健全网上舆情引导机制、危机处理机制、信息通报机制和协作配合机制,形成各负其责、快速反应、综合治理的网上工作格局。五是把握公共安全管理。公共安全服务管理不仅是公安机关的重要职责,更是重大的民生问题。要提供优质服务,如建立“流动车管所”,方便群众办理车管业务,让群众少跑路、少花钱;建立交通事故快速处理、理赔机制,缩短事故处理时间;全面推行消防监管错时工作制,对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开辟“绿色通道”;出入境部门要开展温馨提示服务,防止出国留学、务工人员上当受骗。要抓隐患排查整治,抓制度落实执行,抓业务监督指导,抓责任倒查追究,加强道路交通、消防、危爆物品等安全监管,尽最大努力减少事故发生,减少群众损失和社会影响。要健全健全应急管理机制,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公共安全事件,提高危机应急管理和抗风险能力。

(三)建立“四项机制”,提升社会管理效能。一是建立“社会化”管理机制,形成管理合力。公安机关是社会管理的“中坚力量”,但绝非包打天下的“唯一力量”,要充分借力,紧紧依靠党委政府“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优势,推动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公安牵头,各有关职能部门参与,齐抓共管、联合整治、联合行动的社会治安管理工作格局,实现由“社会管理国家化”到“社会管理社会化”的管理本位转换。二是建立“规范化”管理机制,明确管理主体。要按照公安机关简政放权、强化监督、依法监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

解矛盾、排忧解难,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社会成员享有权利、履行义务、自我管理的职能,科学界定和划分各自职责,共同履行社会管理主体的义务,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使管理主体不再定位模糊。三是建立“信息化”管理机制,提升管理效能。要充分依托现代科技和信息化手段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当前重点是要强力推进“大情报”系统基础信息的采集、录入和纠错工作,确保各类社会信息资源高度共享、联动使用。要强化信息科技手段的综合应用和网络平台的服务应用,在打击、防范、管理、服务等警务活动中发挥信息化的核心战斗力作用。四是建立“精细化”管理机制,提供队伍保障。创新社会管理,根本在队伍。要通过实施“育警、励警、强警、律警、惠警”五项工程,激发基层民警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队伍和素质保证。要充分发挥绩效考核和典型引路的激励导向作用,将创新工作纳入重点目标考核之中,科学设置评价项目和评价指标,同时注意发掘培养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的亮点,运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品牌,引领全局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上水平。

第三篇:关于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阿荣旗关于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

作者:陈腊梅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84更新时间:2011-11-1

5阿荣旗关于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当前,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是各级党委、政府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近年来,阿荣旗明确了基层组织建设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目标,围绕以推进农业党建功能区建设这条主线,从强化部署、夯实基础、提升素质、创新载体、发挥作用等方面入手,在基层党组织中开展了“党员分类管理”、“流动党员鸢式管理”、“支部加合作社”、“党员致富行动”、“三联三帮四促进”、“双百工程”等活动,切实发挥了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凝聚人心、引领发展、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作用,为加快全旗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主要做法

从“三个创新”入手,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1、以群众满意为出发点,创新管理主体。一是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龙头作用。积极开展“双百工程”“支部加合作社”“双承诺”等主题活动,结合全旗农民富腰包工程,切实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增强基层党组织的透明度,建立村级事务公开、公正、公平议事机制,促进了村级事务规范化管理。二是发挥党员的示范作用。深化党员“双示范”、“党员承诺制”、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活动,为党员管理社会搭建良好平台,促其在基层民主组织、经济合作组织、综治维稳组织中发挥党员服务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为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坚强保障。三是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下移社会管理的重心,还社会管理的权力于社会和公众,完善村民自治功能,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加快建立健全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长效机制。

2、以社会稳定为中心点,创新管理模式。一是强化农村社会矛盾的调处。创新社会矛盾调解模式,建立“以党委政府为统领,以人民调解为基础,以旗乡两级大调解工作中心为平台,构建了以综治、司法、信访、维稳为骨干,各部门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互相配合、齐抓共管,集预防、调处、稳控、追责为一体”的大调解工作格局,实现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者的有效衔接。二是强化外来人口的有序管理和服务。以党委牵头,乡镇派出所、计生服务中心为主管部门,对外来居民摸排登记,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掌握他们的入住信息、工作信息及生活信息,并对子女入学、就业安置等诉求及时给予解决,变防范型管理为服务型管理,为农村社会稳定做实基础工作。三是强力缩小城乡党建资源的差距。结合民营企业家、科技特派员、大学生村官“三驻村”工程等活动,在全旗城乡基层党组织中开展了以“三联三帮四促进”为主要内容的“党建帮联”活动,组织148个机关事业单位、27个非公企业、8个社区分别与148个行政村和4个乡镇社区建立“城乡党建统筹链”,通过开展“四个一”“四帮四促”“三进三查三提高”等活动,切实在全旗形成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格局。

3、以完善机制为切入点,创新管理思路。一是完善社会管理工作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把社会管理相关工作的成效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工作的主要内容,作为考察选拔任用领导干

部的重要依据。建立信访案件责任倒查制度,对发生的重大信访问题,强化责任追究。二是建立党员分类管理机制。将党员科学分类分别实施在职党员敬业奉献、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流动党员鸢式管理、弱困党员扶志帮扶、代表党员履职建言,激发各个层次、各个类别党员的内生动力,为参与社会管理提供管理人才。三是建立党建宣传教育体系。充分运用农村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阿荣旗党建网站、党建信息手机报等媒体,全力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教育体系,增强党员党性意识,引导农民发挥乡规民约的约束作用,讨论决定农村的公共社会事务,为加强社会管理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从三个方面下功夫,创新社区社会管理,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1、在整合社会资源上下功夫,凝聚社区创建力量。一是夯实社会管理组织基础。以“横到边、纵到底、无缝隙、全覆盖、立体化”为目标,在社区推行 “四建四延伸”设置形式,实施“网格化”服务管理,加大在“两新”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力度,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其他党组织为结点的网络化社会管理体系。目前,12个社区党组织建立27个党小组。二是创新辖区共建服务载体。采取多方联建、区域共建等方式,开展共驻共建。2011年,签订共驻共建协议书83份,辖区单位为社区解决活动经费4万余元,为弱势群体捐物15万余元,城乡社区联建的“苗木基地”初步赢利1.6万元,增强了辖区内单位之间的横向与纵向交流与沟通。三是开辟网络共建服务资源。依托“阿荣党建网”“阿荣政务网”“向阳社区服务网”等网站,实施社区政策法规性文件、业务流程、动态信息、业务办理结果等全方位公开,建立“网络课堂”开辟特殊群体教育培训平台,向社会延伸服务触角。

2、在科学管理社区上下功夫,提高居民满意指数。一是着眼于提高素质,加强社区队伍建设。从大中专毕业生、下岗职工及待业青年中挑选优秀人才,依章依法选齐配强社区班子成员。并加强社区干部的域内外培训,通过典型交流、学习考察、挂职锻炼等方式,不断提高社区干部依法办事、执行政策、服务群众的能力。二是着眼于提高服务质量,开展社区居务公开。健全社区民主决策制度、社区服务承诺制度、居民代表联系制度及社区居委会定期向居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制度等,全面推行社区“四议两公开”,拓宽听民声、知民意、纳民智的制度化渠道。三是着眼于居民参与,完善社区志愿服务。社区党组织通过广泛发动在职党员、无职党员、退休党员及居民,积极组建了51支志愿者服务队,健全了志愿服务体系,在法律援助、家政服务、敬老助残、留守关注、转化后进等十大服务上发挥作用。

3、在拓展社区服务上下功夫,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一是注重源头治理,着力化解社区矛盾。坚持“大调解、大走访、大帮扶”工作机制,设立大调解工作岗位。同时,在楼院开展“三员保稳定”活动。目前,社区调解各类民事纠纷案件564 起,调解成功率达96%。二是注重扶贫济困,着力救助弱困群体。依托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提高社会就业率,扩大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覆盖面,加快廉租房保障体系建设,普遍设立爱心超市、爱心捐助站及留守儿童“爱心小课堂”,拓展救助范围,提升救助能力。2011年,新安置就业261人,那吉镇医疗保险新增5000人,新建廉租房750套。三是注重心理疏导,着力畅通诉求渠道。整合干部群众调解力量,建立社区调解室、“阳光谈心室”、党代表工作室,开通社区便民服务热线,设立社区举报信箱,畅通社区居民诉求渠道,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二、取得成效

自加强创新社会管理活动以来,阿荣旗充分调动了社会基层党组织、广大党员群众的热情,受到广大居民的普遍欢迎和衷心拥护,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

一是进一步完善了社会管理的服务体系。基层党组织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沿,是联系群众的纽带,是服务社会的窗口,是社会管理的根基所在。近几年,阿荣旗从加强完善社会管理场所建设入手,农村、社区全部建立了社会管理场所,筑牢了社会管理的物质基础。同时,在社区采取“网格化管理”,把社区划分为若干网格,整合相关资源,建立管理体系,消除管理“真空”和“死角”,为社会管理提供组织基础。

二是进一步发挥了党员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作用。以“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为目标,激发社区党员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内在动力,采取志愿联建的方式,组织退休干部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党员志愿者、少先队志愿者等队伍,开展形式丰富的志愿服务,进一步激发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热情,减少社会管理的成本。在农村以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为目标,实行民主管理,引导村民成立自治性组织,促使群众自己争取自己的利益,自己做自己的工作,自己管理自己的行为。

三是进一步提升了社会救助能力。一方面,深入开展“大帮扶”、“大结对”、三联三帮四促进”、“双承诺”、党员一日保洁、一日捐献、社区义工奉献日等各种形式新颖、内容丰富、适合广大群众参与的主题实践活动,充分调动社会居民救助社会弱困群体的热情。今年全旗党员共承诺为民实事1.4万余件,现已履诺1.25万件;全旗党员干部与弱困党员结成帮扶对子1001对,投入帮扶资金累计达到40余万元。另一方面,以“六个一”幸福指数工程为总抓手,以“全市充分就业示范旗”创建活动提高就业率,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社会保险覆盖面,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分别达到90%、97%和95%以上。

四是进一步增强了社区服务社会的能力。对农村、社区党组织实行“星级”管理、机关党员实行“积分制”管理,同时,依托“十进社区”、在职党员服务在社区、“温馨365工作室”等活动载体,整合辖区单位、人才资源,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推行“全方位、多层次”、“一站式、一条龙”服务方式,在社区重点开展了托老携幼、家政便民、爱心超市、残疾人技能培训等服务,切实增强了社区困难群众特别是退休老党员和下岗失业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了服务社会的能力。目前,社区建立托老所5个,基本保障了社区空巢老安享晚年。

三、存在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社会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正不断增加,矛盾和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公共服务有限,社会管理投入不足。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相对落后,社区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公共服务设施不够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社会管理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撑,社会管理人员馈乏,满足不了日益复杂的社会管理需求。二是参与意识淡薄,社会管理力度不够。部分党组织对社情民意综治维稳情况了解不多,且社会管理和稳定工作比较麻烦,不容易出成绩,致使部分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意识不浓。三是矛盾日益凸显,社会管理难度增大。大量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城市中的自由人增多,并且大量的剩余农业劳动力涌向城区寻找就业机会,暂住人口大量增加,社区对实有人口管理的难度不断增大。四是行政负担过重,社区自治功能不强。社区建设多由政府主导,社区资源主要由政府配置,并且社区居委会承担的更多是某些行政职能和社会管理事务,而这些导致居委会主要是“向上看”,社区自治功能却被削弱,基于这样的基层权力体制,社区组织往往很难对社区自身提供足够的公共服务,进而很难让社区居民产生归属感。

四、对策建议

社会管理创新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基层党组织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推进社会管理服务水平,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开展工作。

1、创新社会管理机制,要注重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基层党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要通过开展双承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活动,让广大党员在维护社会稳定、创建和谐社会中以身作则,并发挥扶贫济困、化解矛盾、心理疏导等作用,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同时,健全完善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章程和规章制度,形成党员志愿者招募培训、活动记录、评价激励等工作机制,使志愿服务成为党员参与社会管理的经常性活动。

2、创新社会管理机制,要注重与保障改善民生相结合。发展民生事业是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工程。要按照“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思路,推动先进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加快城乡对接。同时,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扩大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覆盖面。加快推进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不断改善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

3、创新社会管理机制,要注重与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相结合。化解矛盾是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而矛盾产生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要全面推行流动党员鸢式管理法,建立以基层党组织为管理主体的流动党员管理体系,发挥流动党员服务中心作用,促进流动党员成为返乡创业、带动致富、遵纪守法的党员典范。要深入开展“大调解”工作,建立以旗乡两级调解员为主,党员调解志愿者为辅的调解队伍,全力做好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排查调解工作。要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抓好文明家庭、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村镇等评比活动,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4、创新社会管理机制,要注重与增强社区自治功能相结合。增强社会群众自治功能,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要规范基层党组织的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程序,提高社会群众自治能力。同时,基层党组织要重点引导培育三类中介组织,即:休闲娱乐为主的活动类组织、维护群众权益的权益类组织、提供社会服务的服务类组织,依托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真正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自治格局。

第四篇: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

关于深入推进**区***街社会管理体制

工作的几点意见思考

***街分别有4个社区:**、**、**和***社区,8个村委:**村、**村、**村、**村、**村、**村、**村、**村;在当前,我街道正处于深化改革和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社会转型也在加速推进,突显基层社会管理方式的必要性和及时性,现就将***街这几年的基层管理几个特征、目前遇到的情况以及创新工作和接下来的打算做如下汇报:

1、***街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几个特征:

(一)社会管理的人民性。我街道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目标,在于保障***街内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幸福,让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因此,在管理中提高服务能力,在服务中提高管理水平,就是真正让老百姓在社会管理创新中感受到服务便捷、管理有序、社会和谐。在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发挥群防群治的作用,我街道和社区(村)形成齐抓共管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二)社会管理的能动性。社会管理必须具有很强的能动性,不能因循守旧,被动应付,要与时俱进、积极作为,主动服务、强化管理,尤其街道在推进构建法治环境、规范社会管理、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服务等方面,要求各个社区村委社会管理创新适应时代要求,更好地发挥社会

管理的能动作用。

(三)社会管理的规范性。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形成一套长效机制,大力规范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管理事项的程序和行为,健全完善依法、常态、有序的长效管理机制和制度,我街道努力做到社会管理“管得到、管得住、管得好”。

2、***街在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路径

我们知道社会管理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与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社区建设,认真解决好民计民生问题等相结合,从影响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入手,找准切入点和创新点。对此,我街道着力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社会和谐稳定的工作。目前,我街道的综治信访服务中心(站)、社区和村群众诉求接待站、走访居民制度、各级领导干部下访接访制度以及把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结合起来,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实现“小问题不出社区(村),一般问题不出街,疑难问题不上交”的目标,积极倡导居民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引导居民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诉求,解决问题,努力把各类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二)社会人员服务管理的工作。对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我街道建立“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服务管理新模式,建立完善了各社区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构,实行“一站式”、“全程式”服务,做到统一信息采集,统一组织管理,统一提供服务,准确登记流动人口的各类信息、出租房屋信息、就业就学信息,建立一证查询或信息查询制度。

(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创新。民安是民生的基础,没有民安就没有民生。我街道按照“安居乐业”为着眼点,以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为标准,深入实施“平安***”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构筑从街道一直延伸到社区(村)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如,加大繁华地段的治安乱点整治力度等。努力做到管理无盲区,防控无死角,治安无乱点。

(四)社会组织管理服务工作。我街道坚持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提升功能与发挥作用并举。其次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完善以登记、审批、监督、管理、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体系,并有针对性地组织好实施。

(五)基层基础工作。我街道以完善街综治信访服务中心和社区(村)综治信访服务站为抓手,整合资源,形成“一站式”、“一条龙”的服务平台,集中办理老百姓的合理诉求,困难群体的帮扶和人民群众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急事、难事。

3、党组织、社区自治组织、服务站三者关系

我街道的社区服务站是在街道办事处的领导和政府职能部门的业务指导下开展工作,同时接受社区党组织的领导和社区居委会的监督。定期向街道办事处、社区党组织汇报工作,向社区居委会通报工作,接受社区居委会和居民群众的监督和评议。如

我们在4大社区都设立的楼长,社区有任何问题都可直接找到楼长反应,楼长收到问题向我街道办提出,然后在街道内部解决,真正做到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4、如何发挥业主委员会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我街道的做法是完善法律法规,努力做到有法可依。首先是要制订、出台有关成立业主委员会运作的实施细则。其次是要构建完善的业主自治机制。在物业服务过程中,构建完善的业主自治机制,除了要进一步加快如《物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进程外,业主的自律和综合素质也非常重要。最后是要确定业主委员会的法律地位。业主委员会法律地位的不确定,使业主委员会没有权威,这导致其在协调物业管理公司和业主之间关系的工作中,常常处于一种较为尴尬的境地。因此,应通过立法,清楚、正确、合理、科学地给业主委员会一个明确的法律地位,赋予业主委员会一定的权利和权威,并规定其应承担的义务及应为自身行为所承担的法律和社会责任。

5、接下来我街基层社会管理的工作重点和措施

接下来我街道要深入推进社会管理的工作和创新,核心在基层,根本在落实,主要任务也是抓落实工作。

(一)要在制订规划、强化责任上抓落实。我街道接下来一要明确目标责任,把任务分解细化,落实到岗位、量化到人员,并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度和讲评考核制度,确保每项工作的职责任务落实到位,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要在以点带面做好示范村。抓出一批先进典型,推出一批各具特色、高质量高水平的社区(村)示范点,以此把社会管理创新覆盖到全街,延伸到各个角落。

(三)要在深入调研、创新招法上抓落实。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要在创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健全管理机制、破解管理难题上下功夫、用气力,大胆实践,不断加强对社会管理的调查研究,掌握社情民意,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四)要在完善机制、监督考核上抓落实。围绕不同时期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提出的目标任务,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规范工作标准。对基层工作的考核,我街将采取定期督查、随机抽查和跟踪检查等办法,通过半年一巡查、一年一考核、日常互学互促和互查互评等活动,加强对社会管理创新的过程管理,并及时发现和有效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区***街道办事处2012年5月8日

第五篇: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考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完善社会管理,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中央政法委将社会管理创新列为“三项重点工作”(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之一。创新决定平安度,创新决定竞争力。只有与时俱进,探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科学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

一、深化改革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前提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做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统筹发展。目前,社会建设是整个建设的“短板”,社会管理又是社会建设的“短板”。广东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大、程度深,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办好第16届亚洲运动会、广州2010年亚洲残疾人运动会和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对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近期发生的深圳富士康个别员工跳楼等事件,就是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由于社会管理存在薄弱环节而暴露出来的深层次问题。对此,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在调整中厘清思路,在完善中确立规则,努力实现社会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真正走出一条接轨国际惯例、符合中国国情、具有广东特色的社会管理新路子。

政法机关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职能部门,必须主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根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不断创新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机制和管理手段,提高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当前,我省社会结构多元多变,社会管理环境从静态封闭走向动态开放,社会管理对象从“单位人”转为“社会人”,社会管理领域从现实社会延至虚拟社会,“人(流动人口)、屋(出租屋)、车(机动车)、场(重点场所)、网(互联网)、会(社会组织)”等社会管理要素纷繁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而社会管理和治安防控的机制、制度、措施和手段还跟不上,长效机制还不完善,一些“顽症”还没有从根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深层次分析,许多社会不和谐因素,都与社会管理缺失相关;要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改善治安秩序,增强群众安全感,很多情况下也必须从改善社会管理入手。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畏难”、“过得去”、“怕担风险”等错误认识,牢固树立“与时俱进”、“迎难而上”意识,不断深化改革,赢取主动,破解社会管理难题。必须按照观念人性化、机制规范化、手段信息化的思路,创新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寓管理于服务,使社会管理工作更好地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更加贴近群众的期待和要求,探索服务型管理的新路子;创新管理体制,建立政府牵头、部门负责、专群结合、社会参与的服务管理队伍,明确职责,形成合力,探索社会化管理的新路子;创新管理手段,着力打造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全覆盖管理信息平台,并逐步整合其它社会管理信息资源,探索信息化管理的新路子。

二、夯实基层基础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

基层基础建设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政法机关执法司法能力的重要基础。首先,社会管理创新的难点在基层。底数不清、信息不灵、基础工作不扎实,基层力量

薄弱分散,体制机制相对滞后,长期以来都是困扰基层基础建设的主要问题。如果没有坚固可靠的基层基础,社会管理创新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社会管理创新的源泉在基层。基层有第一手的鲜活信息,有第一线的实践经验,只有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鼓励基层从实际出发,大胆探索,改革创新,才能为社会管理创新带来不竭动力。再次,社会管理创新的落脚点在基层。当前大量矛盾纠纷发生在基层,大量治安隐患滋生在基层,解决矛盾纠纷和治安隐患的重点也在基层。因此,我们必须面向基层、服务基层、建设基层,大力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切实发挥其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和谐稳定的一线平台作用。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夯实维稳基础。只有改革基层体制机制,整合基层资源力量,才能筑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去年以来,我省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加强综治基层基础建设的决策部署,以“强综治、创平安、促发展”为主题,在镇街一级整合综治办、司法所、信访办的资源力量,建立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形成了矛盾综合化解、治安综合治理、社会综合管理的大综治大调解平台,凸显了1+1>2的良好效果,深受广大群众欢迎。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夯实信息基础。信息越全面、质量越高、时效性和共享性越强,社会管理创新的成效就越明显。我省公安机关通过建立规范高效的动态采集机制,强化“人、屋、车、场、网、会”等基础信息的采集,确保各项治安信息底数清、情况明。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夯实群众基础。我省大力加强和谐警民关系建设,推行网上便民利民措施,广泛发动和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依托“平安南粤网”推行“服务措施一网办”,近三年来共推出网上便民服务措施258项;开通“网络问政”平台和公安微博,深受群众欢迎。2009年广东公众安全感比2008年提升1.4个百分点,公众治安满意度比2008年提升0.5个百分点。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夯实组织基础。在领导精力上倾注基层,在人财物上充实基层,在工作导向上激励基层,切实把基层基础做实做好。

三、依托信息化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

当前,信息化浪潮正席卷全球,物联网、泛在网、富互联网、语义网、“智慧地球”等,令新一轮技术变革蓄势待发,必将推动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信息化与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全球化相互交织,在多重意义上影响、改变、塑造着世界,社会呈现日益复杂的形态,单靠传统手段已难以实施有效的社会管理。掌握信息化、应用信息化,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成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至为关键的一环。中央明确提出,“要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职能部门尤其是政法公安机关,必须顺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潮流,把信息化建设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契入点和突破口,大力实施警务信息化战略,在维护稳定工作中做到信息灵敏,在打击犯罪工作中做到反应快速,在服务群众工作中做到便捷高效,不断提升警务效能。

依托信息化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一是必须科学规划、高位布局,实现“集约化、少投入”。政法公安机关构建信息化社会管理格局,必须从全局整体进行考虑,在规划布局上尽量做到全省乃至全国一盘棋。我省政法公安机关在全省统一规划建设了“一平台三系统”(公安指挥中心平台,警务综合信息系统、互联网虚拟社会管理系统、政府各部门联网的信息资源系统)和“五个一网”(视频监管一网控、办案办公一网通、情报信息一网综、服务措施一网办、工作执法一网考),形成全警采集、全警应用、全警共享的信息化应用格局。二是必须立足实际、面向实战,做到“高效率、可持续”。社会管理的现实需求是信息化建设的导向。我省政法公安机关坚持围绕实战推进信息化建设,依靠警队力量搞研发,取得了一系列贴近

实战、服务基层民警的创新成果。如自主研发的打击犯罪“SIS”超级情报系统,服务群众的网上办证、网上缴费、出入境证件自助申请柜员机等技术设备,自动抽取民警工作数据进行量化考核排名的“三考合一”(工作绩效自动考、执法质量全程考和督察监察全面考)系统等,均大大提升了社会管理效能。三是必须实现信息的互联共享,发挥实战的最大效益。我省政法公安机关着力推行“大情报”平台建设和“网上作战”,打破各警种之间、上下级之间、公安机关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推进社会管理信息数据的跨部门、跨警种、跨地区共享和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信息资源的整体规模效益,真正实现了信息主导警务的目标。

四、加强党的领导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保障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这一社会管理格局中,党委领导是根本,政府负责是前提,社会协同是依托,公众参与是基础。党委领导主要体现在把握好社会管理的大方向,支持政府依法行政、管理社会事务,引导人民群众和社会组织积极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及时研究社会管理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经验,推动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由此可见,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确保社会管理的正确方向,才能有效地整合各种社会管理资源,团结和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科学、有序、高效地进行社会管理创新。

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把社会管理创新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措施,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治理工程,摆上更加突出位置。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政策文件,如《关于进一步加强镇街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提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水平为“三运会”(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深圳大运会)创造良好社会治安环境的意见》、《关于切实推进公安“三项建设”(信息化、执法规范化、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维护广东平安稳定的意见》等等,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为加强组织领导,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政法公安机关主要领导具体抓,深入研究解决推进中涉及的体制、机制、政策问题。政法部门之间、政法部门与其他社会管理职能部门之间既各司其职、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又协作配合、形成攻坚克难合力,着力解决关键性问题。坚持改革创新,注重从法律、政策、体制、机制上研究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形成一套与新形势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法律、政策、体制、机制。坚持典型引路,加强检查考核,努力推动工作,提升水平。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的重大任务。我们一定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理论上深入研究,在实践中勇于探索,努力建立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型社会管理体制,为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广东提供有力保障。

一要着力解决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问题,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着力解决流动人口就业、居住、就医、子女入学等困难,建立完善全省联网运行的综合信息平台。二要着力解决特殊人群的帮教管理问题,积极探索建立特殊人群常态化管控机制,形成政法综治部门、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帮教机制,切实把特殊人群的管理措施落实到每一个帮教对象。三要着力解决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问题,紧紧抓住容易发生问题的重点地区、重点部位,集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做到整治一块,巩固一块。四要着力解决社会组织管理问题,严格实行“谁主管、谁负责”,切实做到服务到位、管理有效。五要着力解决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

问题,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管理工作应急协调机制,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多种手段,提高网上发现处置、侦查打击、防范控制能力,做到“网上能知、网下能控”。

一、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矛盾预防和化解工作

紧密结合工作实际,积极构建党委、政府主导,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形成依靠基层党政组织、行业管理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共同预防和化解矛盾的工作格局,高质量、高效率地化解矛盾纠纷。按照“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和归口管理的要求,建立完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机制。

二、切实加强和创新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

按照“公平对待、优化服务、合理引导、完善管理”的方针,把流动人口纳入当地社会城乡一体化管理范围和公共服务体系统筹规划,更新管理理念,改变管理方式,实现由部门管理为主向政府综合管理转变、由防范控制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由简单粗放管理向规范文明管理转变,切实为流动人口提供市民化待遇、亲情化服务、人性化管理,真正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综治协调、部门配合、依托社区、齐抓共管”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格局。

三、切实加强和创新特殊群体教育管控工作

以实现动态管控为目标,以分类帮教为手段,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涉毒人员、精神病患者、社会闲散人员、流浪“三无人员”(无固定职业、无固定住所、无稳定收入来源)和重点青少年等“六类”特殊群体的教育管控。

五、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

切实把维稳集中整治与社会治安排查整治有机结合起来,对“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地区和流动人口较多、特殊人群集中、基层组织软弱、非法宗教猖獗、治安隐患突出、社会建设滞后、社会管理薄弱以及案件多发高发的重点部位、重点场所、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开展经常性的动态摸排调查,按照“突出重点、点面结合、分级实施”的原则,集中优势力量、采取有效措施,下决心用三年时间使重点地区整治大见成效。

六、切实加强和创新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服务管理工作

组织、民政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对“两新组织”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准确掌握全区“两新组织”的性质、行业、分布、组织和人员背景等基本情况。要积极推动在“两新组织”中建立党团组织和工会组织,加强法制教育培训,加强对贯彻《劳动法》等法律法规的检查,加强对劳动者的人文关怀,建立多渠道、多部门、多层次的网络化监管体系。

七、切实加强和创新虚拟社会综合管控工作

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统筹虚拟与现实两个社会、网上网下两个阵地,完善虚拟社会防控体系,加大虚拟社会管理力度,加强虚拟社会舆论引导,不断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要加强虚拟社会监管队伍建设。要建立虚拟社会防控体系。要完善虚拟社会管理机制。

八、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是预防和减少犯罪的有效措施,是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工作。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明确打击犯罪是维护稳定的重要手段,预防犯罪是长治久安的治本之策,建立多破案是政绩、少发案更是政绩的工作导向,在始终保持对“三股势力”和各种犯罪活动严打高压的同时,把工作重点、力量配置、经费投入更多地转移到预防为主上来。

九、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基层基础工作

十、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信息化建设水平

加强信息化建设,是新形势下提升社会管理效能的必由之路。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适应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尽快建成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要统一思想。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工作,要深刻认识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正确处理好“发展是第一要务”和“稳定是第一责任”两者之间的关系,把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提高到与经济发展同样重要的位置,做到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推进、统筹发展,加快建设大平台、大项目,实现大发展、大平安、大和谐。

要明确任务。社会管理工作不仅要从手段、方法、机制、途径上求创新、求突破,也要明确管理的主要内容,突出抓好重点人群、社会组织、虚拟社会等三大领域的管理服务,将重点人群的教育管理与服务维权、社会组织的规范管理与作用发挥、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统筹起来抓。

要注重结合。社会管理创新要突破,必须推进发展与管理相结合、民主与法治相结合、专治与群治相结合、打击与防范相结合。

要加强领导。探索建立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组织架构,做到“有人办事、有人管事”,并进一步延伸综治网络,把综治责任真正落到实处,形成社会管理的长效工作机制,共同创建平安新城。

下载以“三社互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实践与思考[小编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三社互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实践与思考[小编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构建三社联动创新社会管理

    构建“三社联动” 创新社会管理 来源: 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时间:2012-12-13 17:14 中共太仓市委 太仓市人民政府 在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社区、社会组织......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税收实践与思考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税收实践与思考 税务机关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和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门,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对于促进征纳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长......

    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与创新(大全)

    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与创新:中央对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做出的一系列重要部署,关乎全局,意义深远。各级农业部门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中央精神,充分认识新形势......

    深入推进三个三,创新社会管理2(汇编)

    深入推进“三走进三服务三促进”主题实践活动 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2006年,海勃湾区委主动适应党的先进性建设需要,创造性地开展了“三走进三服......

    社会创新管理调查与思考

    政府转型引领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广东省惠州市转变政府职能与社会创新管理的调查与思考中央党校第32期中青一班第二支部第二小组课题组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摆在......

    创新社会管理调查与思考

    XXX村创新社会管理调查与思考XX县XX镇XX村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近年来,XX村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东风,积极创新基层民主管理模式,实现了由散乱向条理的华丽转型,并由此呈现了......

    公安机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和思考[本站推荐]

    浅谈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工作公安机关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在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效能政府的时代背景下,应主动顺应形势,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立足职能,因地制宜......

    以服务促发展积极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创新

    以服务促发展 积极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创新 十二小区第二社区党总支 基层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我们党执政的根基。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方面,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