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正确看待幼儿园孩子打架
正确看待幼儿园孩子打架
妈妈去幼儿园接小文时,看到他的脸有一条划痕,老师抱歉地解释说:“小朋友上午自由活动时,他本来和豆豆玩得挺好的,后来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抓起来了,豆豆把他的脸抓破了。我们赶紧给他用凉毛巾敷了一下,但还是有印,真是对不起。我们以后注意。”听了这些,小文妈妈也没再说别的,但心里还是疙疙瘩瘩的。难道孩子的世界充满了暴力?难道幼儿园也不安全?
攻击和反抗—孩子的世界也充满暴力?
我们说孩子是成人世界的镜子,那么儿童世界就是成人世界的缩影。也就是说,孩子也会跟大人一样面临同样的问题,绝不是我们通常想象的那样简单。孩子的世界也不能避免人民内部矛盾,虽然不能说充满暴力,有时也会发生攻击和反抗行为。确切地讲,孩童之间的情谊,或敌或友,是在对玩具、食物、成人的宠爱的争夺中渐渐建立并形成和稳固下去的。
大人的问题在于,虽然不去肯定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但也常常看不到儿童之间的侵犯性行为—攻击、强夺别人的玩具和食物,侵占别人的位置。于是,面对出现问题的孩子,我们措手不及。
争夺和打闹—幼儿园是暴力派生地?
有些父母抱怨,以前性情比较温和的孩子,在开始集体生活之后侵犯性增强了。幼儿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社会,在这个小社会中,对资源的争夺和分享,不断转化“敌人”和“朋友”关系。入园之前,小家伙是众人关注的焦点,爸爸、妈妈、祖父、祖母甚至保姆围在身边时刻准备协调,成人的斡旋方法非常委婉,很多矛盾在小家伙管还是不管—如何建立秩序?
遇到孩子被打,你比孩子还委屈。但,你还是得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同时也是给他们提供更多探索和学习人际关系的机会。我们对孩子们的关系了解甚少,太具体的指导反而让其不知所措、陷入困惑。另一方面,我们不应该充当孩子们的“秩序警察”。老师、父母出面通常很快就可以调停孩子间的冲突,但是这样做无助于儿童建立与同伴之间的自然关系。因为“警察”不在场的时候,还会发生混乱。
不当裁判员,既不袒护、也不斥责、也不介入。给孩子解决自己问题的权利。而且,你听到的很可能是一面之词,孩子的祖父母也会为此向你施加压力。即使这样也不能带着个人感情处理问题。孩子间的摩擦更不要蔓延到大人之间,酿成大人之间的争端。那样做,只能把事情搞复杂,恶化孩子的生存环境。
你能帮孩子做的3件事
“孩子的世界是另一个世界,成年人不便过多干涉,让他自己来解决这件小事,为以后应对纷杂世界积累经验。不过,姜是老的辣,我们有的是经验,提供建议和帮助也是应尽的义务。”
帮他分析,此次打人事件无意还是有意?
通过一个问题来判断肇事者是有意还是无意—那个小朋友经常这么做吗?另一个问题,也可以佐证—你抢过他的东西吗?也许对面的小家伙人高马大,欺负周围的每一个孩子。也许他只是好奇,试探一下新来的朋友。如果是无意的冲突,就大可不必上纲上线,闹得满城风雨。
教他申诉,告诉老师
只要确定是有意的攻击,就应该教孩子以后再发生此类事件,立即举手告诉老师,老师在维护孩子之间的关系方面会有很多办法,接到投诉之后,也会留心多照顾你家宝贝的。
同样的申诉和请求,由谁提出?孩子,还是父母,老师的感受会很不一样。受害者直接求助,效果会好一些,不要做为了丁点小事就出面的父母。当然,如果那个家伙多次欺负你的宝贝,行为过分,你就得约老师好好谈谈了。
帮他建立社交圈
化敌为友是最好的策略。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轻易断言“那是个坏孩子,我们不和他/她玩了”,即使那真是一个坏孩子,我们也可以成为朋友。
“娃娃亲”那一套早就不时兴了,新颖的家庭小派对,正悄悄地在年轻妈妈和宝宝中流行。分享你的烤炉产品,或是安排一个家庭宝宝秀,也许没有什么主题,大家随意坐坐。整洁的家装、美味的小饼干、融洽的交谈、精心设计的小节目,无疑给宝宝脸上增光,小伙伴们会重新
评价你的孩子,也更容易接纳他。
如果你觉得办个妈妈宝宝派对很麻烦,结伴郊游或者逛街都不错。没准其他爸爸妈妈也在期待认识你们,也希望改善他们小宝贝与你家宝贝之间的友谊。
父母的不当做法
不当之一 教宝宝以牙还牙
有的父母在家里总对孩子说:“他打你,你就打他!”其实这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教孩子以牙还牙,他会认为这样的处理方法是最正确的,有可能也成为具有攻击性的宝宝。而且,对于那些生性比较软弱的宝宝,再怎么教也是教不会的。
不当之二 父母介入孩子的纠纷
有的父母看到自己孩子受欺负了,就去找打人的孩子,帮孩子出气,也有的父母找到对方父母,理论一番,这些做法都有一定的弊端。小孩子打架不记仇,一会儿就好。如果父母亲自出面,反而给孩子造成了心理压力。
不当之三 教宝宝不和打人的宝宝玩
宝宝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各种各样的人,如果仅仅因为这个人不好惹,就不和他玩,这其实使孩子失去了很多,变得懦弱。因为在发生争执的过程中,他们也是在经历、在尝试、在体验,孩子间会通过这些逐渐学会处理自己的事情。
不当之四 直接找园长
有的父母看到孩子受欺负,不与班里的老师沟通,而是直接找园长,让园长来解决。这将在带班老师和父母间产生隔阂,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而应当先找找带班老师,询问情况,看看带班老师的态度。如果孩子总是受欺负,经常身上带着伤回家,那可能是老师的责任心不够或是师生比例不合适,这时需要找园长解决。
拥抱孩子
受伤后的感受一定不好,孩子也是有情绪的。亲人几句安慰的话、一个亲吻,都能缓解幼小心灵的伤痛。
去听听故事的不同版本
发生在幼儿园的“暴力事件”,老师是最好的目击者和评论者。不妨听听他们的意见。当然,你要记住的是,这些都是小家伙成长过程中必经的一课,不要为此指责老师。孩子们的争斗,无非因玩具、食物,或者根本就是莫名其妙的开场和结局。
不放马后炮
如果肇事者和受害者已经恢复友谊,就没有必要重翻旧帐。避免在家庭中和亲友中经常提及此事。一方面是保护孩子自尊心,另一方面嘛,这的确不是什么需要永远铭记的大事情。
如果升级
如果你的孩子遭到攻击后表现消极,不再愿意跟其他孩子交往,甚至屈服于“肇事者”,以至于频繁被重复攻击,这时问题就比较严重了,这个时候你就应该出面与老师和对方父母谈谈了。
第二篇:怎样正确看待孩子分数
怎样正确看待孩子考试分数
——山大附中13级1班家长沙龙分享
各位家长:
时间飞速,一晃孩子们已经步入初中两个多月了,新学期的期中考试悄然而至,它就像一把衡量的尺子,可以清楚地鉴定出你这半学期以来的学习情况,优异的成绩,激励你总结优胜的原因,再接再厉;那么不理想的分数,是为你敲响警钟,要汲取经验教训,转化方法再出发。因此,家长和孩子都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期中考试,把它当作检验自我、锻炼考验的机会,努力奋战,充分展示孩子们的才华和智慧。
期中考试过后,不能眼睛光盯着成绩单上的分数怎么样,每一次考试,都是对孩子前一段学习掌握知识的考察,最重要的是通过这次考试能够发现问题,决不是轻易被一时的分数迷惑!
所谓的成绩不理想,我们是跟全部孩子整体水平相比较,还是与自己孩子本身之前的成绩做比较?对比的标杆是什么?从孩子本身做的试卷来看,哪些地方出错了,还是基本上都能做对,只是粗心大意?家长有没有比较小学和初中的学习差异,这些差异反应到成绩又是怎样的情况呢?总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育孩子是件大事,需要付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这次沙龙刘老师征求我的意见,主题是什么,她建议定位为怎样看待孩子考试的分数,我回答可以,这是一个现实问题,比那些教育专家对不动就从生长发育开始要实际些,为此,我也做了点功课,不一定对。
我要说的是,分数非常重要!不论国内外,什么考试不看分数?sat也看分数,名校数学低于570,托福低于100都不收,有人说了,不是分A、B、C、D吗?,没错,但是59分,你D都得不到!但又不能太看重分数,也不能小看任何一次考试,关键是看对于考试,要看侧重在哪里?究竟哪些因素影响了孩子的成绩?只要分析好了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切中要点!而不是每次都要等到问题严重了,才想起来找原因!分数,很可能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表面现象,只是冰山一角!
所以,开场白:我想今晚和大家交流的是:看重分数,更加深层次的探讨如何帮助你的孩子拿到他应该拿到的分数!
接下来我想谈谈小学和初中的区别,家长针对自己的孩子,好好分析,以帮助孩子顺利适应初中学习生活:
小学和初中有很多区别,这里就其中的几个转变谈一下
1.小学升初中后的学生面临五大转变
第一,进入初中,首先面临的是学习内容的变化。在小学,学习科目少,学习任务不太重。进入中学,课程增多,学习任务加重。语文、数学、政治、外语、历史、地理、生物,一下子增加了好几门,而且难度增大,学科内容的普通常识性越来越少,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与知识的严密性、逻辑性却越来越
强,因此刚进中学的学生,既感到新鲜又感到不适应。
第二,是学习方法的变化。随着学科多样和深刻化,中学生比小学生要求更有自觉性、独立性和主动性。中学的任课老师多,每位老师教的学生多,一会儿一门课,一会儿一个老师,而且各个老师的教法不一样。他们不可能采取像打篮球那样“人盯人”的方法。中学老师比较重视启发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强调“预习——听课——复习——作业——总结”五个环节。孩子读小学时,家长下班回家第一句话就是问孩子作业做好了吗,如果孩子回答“做好了”,家长也就放心了。这种课后只完成作业的学习方法,就不能满足中学学习的要求了。
第三,是学习心理反应的变化。小学生多数能顺利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对老师讲课深信不疑,而中学生一方面对老师的要求重视、信赖,另一方面他们的自信心、自主性加强了,也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不是一味地“打收条”。
第四,孩子生理的变化。小学时,孩子身体发育一般。进中学后,绝大多数孩子身体发育日趋成熟,处在人生的第二个生长发育高峰期。他们的认识能力、兴趣、爱好,以及整个个性特征发生急剧变化。
第五,是集体关系的变化。与小学相比,中学生的集体关系及其在集体中的地位也有许多不同。在学校和班级集体里,班主任不再像小学阶段那样照顾得具体而细致,实施方法不再是“包班制”,班主任也不一定是主课老师。这样,让孩子自己料理的事情、支配的时间多了。学生干部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画外音:这是我想强调的第一点,孩子大了,他们已经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了,开始批判性的接受教育了,而不是“填鸭式”,兴趣和爱好开始有选择性了,首先家长要理解,某种意义上要支持,否则,你只能和他战斗了,但是!原则!在任何情况下,不管你孩子说什么,第一时间,你必须站在学校和老师一边,不能说学校和老师,至于事后的沟通,那是两码事。
2.小学升初中后家长面临的三大转变
第一,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
十二三岁的孩子难免不贪玩,如果我们观察一下这些贪玩的同学,就会发现在他们自己支配的时间里,所进行的活动全凭兴趣,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加强学习计划性的最好办法是制订学习计划。督促、指导孩子制订学习计划,帮助孩子学会给自己提出目标,并能按目标要求选择方法和途径,以便使他们在比小学艰巨、复杂的学习任务面前不是无所适从,而是比较主动。如按时完成作业方面,不管老师检查不检查,按计划做到“天天清”、“段段清”,即今日事今日毕,绝不“欠账”。在复习方面,力争牢固掌握。当他们按计划做好时,家长应予以总结表扬。还没做好时,要帮助找原因,鼓励他努力按计划去做。久而久之,按计划学习的习惯就形成了,自学的能力也就提高了。同时要鼓励孩子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学校里曾经有一位同学,开始学习吃力,作业和考试时错题多。后来老师建议该生专门搞了个“错题本”。家长进行监督,作业、考试卷发下后,逢有打“×”的错题,该生总是认真思考,总结错的原
因,找出正确答案,把自己做错的题目更正后集结在一起,从中找出规律,弥补了知识上的缺陷。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了。该生遇到困难不是急躁慌乱,不是回避,而是迎着困难上,动脑筋,想办法克服困难。通过一学期努力,该生的错题越来越少,成绩迅速提高了。
画外音:这个计划的制定,很多家长很迷惑,我等一下会专门答疑,对于错题本,我举例来讲,我儿子在11级7班的班长,一句名言,一时被我们奉为经典:“我这次的错误下次绝不再犯!”这就是纠错进步法,考试,就是让你暴露错误,让你知道你的缺陷在哪?这次犯错不怕,就怕下次继续。
第二,帮助孩子“学会学习”
指导孩子学会遵循学习规律,不断总结适合自己的科学学习方法。学好功课不能单靠拼体力、磨时间。“得法者事半功倍,不得法者事倍功半。”看两个例子:有一个期期都名列班上第一的优秀学生谈学习体会时说:“我的学习方法主要是‘三先三后’。即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作业;先思考,后请教。”先预习,能知道每课、每单元都有哪些具体要求,重点是什么,这样心中就有数,然后带着问题去听老师讲课。这样就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做作业前,先看书,把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回忆一遍,弄懂了再做作业。遇到难题,先尽能力思考,再向老师请教。这样做效果很好。
画外音:很多孩子不预习,你们可知道,山大附中的老师是按照你们已经预习过的要求来讲课的,第一个概念你还在回味的时候,下一个概念已经展开了,你等于一步没赶上,步步没赶上!不复习,你怎么知道今天的知识点在哪?今天的作业强化的是什么?不加思考,操起电话就问,打开电脑就查,这有什么意义?为什么我们山大附中的孩子不论在实验或是其他高中如此的受欢迎,因为他们省心,他们懂得自己怎么学习,怎么理解老师的课件。
第三,和孩子谈话“四不谈”、“五注意”
孩子不听话是父母最头疼的事,但是孩子为什么不听话?这往往是因为家长教育不当,没有把握谈话的艺术,与孩子的批评性谈话,要收到好的效果,必须把握时机,做到“四不谈”、“五注意”。
“四不谈”是指:(1)吃饭时不谈;(2)孩子在气头上,头脑不冷静不谈;(3)有外人在场不谈;(4)家长心情不好不谈。
“五注意”是指:(1)要注意经常与孩子谈话,不要等出了问题,有人告状时再谈;(2)要注意及时与孩子谈话,不要错过了教育的时机;(3)注意分析问题要全面,不要迫使孩子接受不公平的批评;(4)批评谈话也要注意适当肯定做得好的,不要全盘否定;(5)注意谈话时态度和蔼,不要声色俱厉,也不要不痛不痒。适当的挫折教育要有,适当的打骂也不是不可以,但打骂过后还是要谈。
画外音:山大附中的任何老师,包括赵校长,非常欢迎家长去交流,哪怕是10分钟,前提是你和他们预约,不能耽误上课,加上电话交流,我个人意见频率不能低于1月一次,另外,我特别强调: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切忌和他人比较!要细心的发现你孩子哪怕是一个单词的微小进步,孩子和我们一样,都
是有自尊的,都是要面子的,仅以我孩子的一个例子引证:去年初二要开物理,我提前给他借好了书,他不看,说开学老师会讲的,我也就不置可否了,开学第二天,我看到他的书桌上有本物理作业,我说有物理作业了?答:是啊,我说我看看,毕竟你爹学理科的,五次三番下,他极不情愿的给我了,我坐在沙发上认真看了,我觉得很完美,他掌握了第一节课的每一个要点,于是我把本子还给他,说了一句:你做的很完美,他几乎愣住了,我回到房间做自己的事,一会,他妈妈进来告诉我,你儿子哭了,我诧异的问:怎么了?我没有批评他啊?妈妈说:儿子说了,爸爸多长时间没这么真诚的表扬我了?那天晚上,我辗转难彻!我知道自己以前犯了多大的错误!
3.小升初后教学学习的三大转变(我以最经典的数学为)
1)学习系统由模块→体系
例如我们小学的时候学习都是按模块学习的,而且各个模块之间的联系很薄弱。几何不好不会影响我们行程问题学不好,数论不好不影响我们的计数的学习。从而我们小学阶段都可以哪块成绩不好,等要考试的就补习哪块。但是我们初中后,我们的知识还是按模块讲,但是每个模块之间联系紧密,“一环扣一环”。例如,整式乘除没学好,那么你的乘法公式就不会好,乘法公式等式不好,那么你的因式分解就不可能好,然后接一元二次方程就不好,然后一元二次函数就完了,从而在试卷里40%的题你就不会做得很好。
应对策略:我们要一步一脚印的去学习。
2)学习习惯从突击→坚持
由于学习系统的改变,同时学习科目由3科→9科,内容的增加(就数学较大的知识板块就有24个之多),以前那种考前突击的策略在初中肯定行不通了。
应对策略:加持学好每一天的知识。优秀的习惯=预习(10%)+学习(50%)+巩固(40%)
3)学习内容的变化
a)数字→字母这个是由算术到代数的转变
b)常量→变量初中后我们经常接触含参方程、不等式等等
c)计算性→论证性例如:初中做几何证明题时我们要求给出详细论证过程。
d)重视结果→重视过程小学阶段我们阅卷都看结果给分,而初中阶段是按步骤给分,解答题中只有答案给1分或者0分。
从小学升入初中,无论是课程设置、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还是人际关系、身心发育都会面临许多新的课题。不少初一新生及家长由于对新学段缺乏认识或认识不足,未能根据初中学生生活的新特点进行调整,结果上初中后手足无措,生出种种不适应,严重影响了学习质量。那么,如何使初一新生平稳度过“更学期”,尽快步入初中学习生活的“快车道”呢?
问:孩子升初中,家长要做些什么?
答:首先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应付比小学多得多的课程
其次就是多和老师、学校联系,以形成教育合力第三要帮助孩子确立学习目标,推动他的学习动力,在自觉的状态下有目的地学习才能在中学阶段取得好的成绩第四就要针对孩子的薄弱环节,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孩子较弱的课程进行有目的的补习和强化训练等。
问:孩子要做些什么准备?
答:升入初中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学会立体地利用时间,这主要是指利用早晚洗漱时间,譬如一边洗漱一边听英语磁带,利用晚上刚上床时的10分钟将当天所学的知识以“过电影”的方式复习一遍。晚上要按时睡觉,最好不要超过10点,保证充足的睡眠,这样才有充沛的精力去学习等等。
问:孩子小升初后学习方面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答:从小学到初中,学习上最显著的变化是学习科目多了,除语文、数学、外语之外,还增加了政治、历史、地理等多门学科,学习难度也加大了。所以,小升初的孩子至少要先了解初中要学哪几门学科,利用暑假浏览一下各科课本,对上初中后要学些什么有个大体印象。
孩子刚进初中时,要特别注意各学科的平衡发展,有的孩子只重视自己熟悉的语、数、外,有的只凭兴趣上自己喜欢的课,学科成绩的分化往往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这个阶段家长要特别留意孩子是否有偏科倾向,发现问题及时与老师沟通。
问:初中的学习压力肯定比小学大,家长应作些什么准备﹖
答:主要是要做好孩子的心理和学习准备。要增强孩子的独立意识,让他学会“享受学习”。随着初中课程的增加,学习时间的增长,孩子会感觉“很累”、很“茫然”,在这个时候就一定要帮他克服,家长不应该对孩子发脾气,而要细心地做好思想工作,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要让孩子感觉到家长和老师都在关心他。
问:听说初中老师管孩子比小学老师要松,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的﹖
答:比起小学来,初中的班主任、科任老师对孩子的确“盯得少”了,但这不意味着“管得松”。初中学习与小学学习有很大的不同:小学阶段,孩子主要通过老师的传授学知识,并以记忆为主进入初中,老师着重引导孩子自主学习,启发孩子独立思考。这时,如果仍然像小学那样过分依赖老师,以机械记忆为主的方法来学习,就不能适应中学多学科、多思维的特点,这也是一些孩子进初中之后学习成绩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孩子进初中后,家长管孩子的方法也要有所变化,不要包揽太多,要在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等方面多下功夫。
问:如何调整学习方法,才能适应初中学习呢﹖
答:除了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制订学习计划,初中学科多了、书本多了、课程多了,不订计划往往会顾此失彼,也很难科学地安排时间,忙到点子上。家长可以指导孩子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学习生活的实
际情况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如每天的作息时间,优势、弱势学科的时间分配等等.
问:都说初中阶段是“危险期”,家长在孩子的心理方面要注意些什么﹖ 答:从个性心理来看,小学阶段的孩子对家长、老师有很大的依赖性。到了中学,孩子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增强,对人和事逐渐有了自己的认识和判断,容易产生叛逆心理,也比较容易受外界影响。这一阶段,孩子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如果引导得不好,不仅会影响学习,甚至对孩子的一生都会有影响。这时,家长不要总是以教育者的身份与孩子交流,更不能实行“高压政策”,那样不仅很难与孩子沟通,还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尽可能民-主、平等地与孩子对话才是明智之举.
问:孩子挺聪明,就是学习积极性不高,以前奖励这招还管点用,现在却越来越不灵了,他就要上初中了,怎么办呢﹖
答:学习动力往往决定了孩子的学习态度。小学阶段的孩子学习动力一般都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上,比如受表扬、争荣誉、得奖励等,也有的是为考个重点中学而努力。升初中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水平和认识水平的提高,这些“手段”的效果会越来越弱,这时,家长要结合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帮助孩子树立自己的理想,使之成为孩子学习的推动力。
问:小孩初中学习成绩有点跟不上了,怎么办?
答: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成功的必经之路,与小学生相比,初中生的学习方法显得更加多样和复杂,学习内容的变化要求初中生做到:
1、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以免造成学习上的忙乱。
2、课堂上,要求学生认真听讲,学会记听课笔记。
3、随着学习内容的扩大加深,要求学生能够学会独立思考,对学习材料进行逻辑加工,做到学得活、记得牢、用得上。
最后,我们家长间互动了好久,总结几个经典问题
目标怎么定?
答:目标分远期和近期,比如,他定的初一之前读完《三国演义》和《老人与海》那么,你要帮他判断,他的计划能不能实现,不能实现的计划是空话,你可以帮他修正,最关键的是落实!要以计划位标准,时刻监督,告诉他,这个计划是你定的,你必须讲信用,如果你觉得不能完成,我们可以微调,为什么?改变的方式是什么?
我的孩子死活不愿意和我说学习、考试、作业的情况
答:这就是斗智斗勇!除了平时和孩子真诚交流外,有时候法西斯一点也是必要的,看作业要有技巧,要知道问题出在哪?
总之,13级的家长要相信自己和孩子,任何困难都还来得及,教育虽然复杂,其实很简单,看你做不做?是否坚持,这是家长们自己去把握了。
第三篇:教给孩子正确看待别人的评价
教给孩子正确看待别人的评价
问:我家宝宝自尊心很强,平时很在意别人的评价,对别的孩子对他的负面评价非常“较真”,例如一个小朋友漫不经心的一句“你画得真难看”,可以让他在很长时间里“耿耿于怀”,不能解脱。对于这样的一个孩子,该如何应对?
一个遇到难题的妈妈
答:首先,我们要分清两个不同的概念:“自尊心”和“在意别人评价”。自尊心是一种内在的对自尊需要的体验,由自我尊重的需要和受社会(他人)尊重的需要两部分组成。自我尊重的需要就是要求独立、自由、自信、成就、名誉的意愿。社会尊重需要就是自己的地位、实力、威信被人认可,受人尊敬的意愿。这些需要的满足会使人充满信心,体会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提升一个人积极进取的内在动力。自尊心是一种我们要努力培养的积极的心理品质,儿童有较强的自尊心是件应当鼓励的好事,不必过虑。“很在意别人评价”则是一种外显的行为表现,其特征是对他人的评价,特别是负面的评价敏感性偏高。如果一个人经常有“很在意别人评价”的行为发生,则表明这个人具有敏感性偏高的人格特征。
依据心理学的理论,人格没有好坏之分,任何类型的人格都有好坏两个方面。敏感性高的人格也是如此,它具有观察细致、敏锐,善于联想,警觉性高等优势心理品质;也常有自信心不足,过分小心,爱猜疑,爱钻牛角尖等不良心理品质。具有敏感性偏高人格的人数量并不少,约占15%~20%。心理工作者认为:敏感性偏高人格也是正常的人格,没有必要进行特别的矫治。对这类儿童的教养也和其他类别的正常儿童一样,要重视发挥其人格优势品质的作用,避免或减轻其劣势人格品质的影响。
通常自尊心强的儿童会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但关注在意别人评价的儿童未必都有较强的自尊心。从您反映的情况来看,我觉得不是自尊心太强的问题,而是敏感性偏高人格的行为问题。相反,从他过于在意别人评价意见的现象看,自尊心不是太强而是不足的问题。因此针对您孩子的情况,提出以下一些教养孩子的建议,供您参考。
其一,要培养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让他相信,他是一个很正常甚至是很优秀的孩子。家长和幼儿园的老师可举一些反映他优秀品质的例子,让他能欣赏和悦纳自己。就连他很在意别人评价的行为表现也可予以肯定性的评价,例如告诉孩子:这说明你能考虑别人的意见和感受,能将别人作为自己的镜子,这样做有利于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
其二,要教育您的孩子正确看待别人的评价。要他学会分清正确的评价、有偏差的评价和错误的评价。对于别人正确的评价要把它当成宝贝,当成最好的礼物高兴地接受,因为这有利于自己改进和提高。对于部分正确部分错误的有偏差的评价,接受其正确的部分。对于完全错误的评价,也不要一概排斥,要先分析一下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对于那些评价意见是错误的,但出发点是善意的评价要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愉快地接纳。对于那些不仅评价意见是不公或错误的,而且出发点也是敌意攻击的评价,则学会一笑置之,不予理睬。不要因此而耿耿于怀,结果搞得自己不高兴,间接地帮助攻击者伤害了自己。
其三,要教育您的孩子理解正确评价的困难性,评价失实的经常性和合理性。可以通过和孩子一起讨论某件发生在家庭中的事件,例如某次家庭郊游承诺的失约,让他对失约者进行评价。然后向他解释失约的各种原因,通过充分讨论,让他发现原先评价的偏差。让他理解,由于受信息渠道限制等客观因素和评价者动机、态度、情绪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要作出一个方向正确的评价很难,作出一个程度准确的评价更难,从而理解并逐渐学会正确对待别人有偏差的评价意见。
其四,不要在孩子面前简单重复别人的评价意见。当孩子听到负面的评价意见时,不要再次予以强化。例如当别的孩子说您的孩子画的画真难看时,如果您再次强化说“确实太难看”,这样就等于向您孩子暗示:您赞同这个孩子的评价!那样的话,您的孩子以后就更会在意这个孩子的评价了。正确的做法是:尽量找出他画中的亮点。例如,画得虽然不太像,但色彩搭配很和谐等。让他相信,哪怕是一幅有很多败笔的画也不是一无是处的,因此哪怕别人将自己说得再坏也没必要很伤心。
第四篇:孩子打架日本学校不管
孩子打架日本学校不管?根源也许你想不到……
最近收到一个妈妈的留言,说自家4岁的儿子有颗「玻璃心」,遇到事情不如意就哭,一句话说重了,眼泪就在眼眶打转。
前几天,闺蜜也唉声叹气地说她女儿「玻璃心」:搭的积木房子倒了,立刻气急败坏地大哭;跟小朋友比赛玩游戏,没拿第一就哭着说再也不玩了,「受到一点批评就生气,遇到一点挫折就逃避」。
所谓「玻璃心」,就是说人的心理脆弱,得像玻璃一样,稍有不顺就会变得粉碎。
图片来源:电视剧《一半蓝色》
孩子心理脆弱,已经成为一个显性的社会问题。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杜亚松教授提供的数据表明:
上世纪80年代前,到精神卫生中心就诊的孩子多是多动症之类,情绪问题很少。
但到90年代,因情绪问题就诊者就已经达到四分之一,最近几年更是接近三分之一,经常有孩子倾诉情绪低落、焦虑,甚至出现自杀念头。
孩子们为什么容易玻璃心?这是今天很多父母的共同疑惑。
大多数玻璃心的孩子,都是遭受两头挤压的「三明治孩子」——一头是家长在往上捧,另一头是家长在往下压。
双重挤压,让孩子柔弱的心灵不堪重负,变得像玻璃一样脆弱和易碎。
有人说,如今很多孩子都患上了「表扬依赖症」。
自从赏识教育兴起,我们给孩子太多赞美了。
孩子刚会笑,就大加赞赏:「宝宝笑得真好看!」刚呀呀学语,就又不失时机地夸奖他:「宝宝真聪明!」会背唐诗后,人人都竖起大拇指:「长大一定是个读书的料!」
图片来源:电影《生日卡片》
赞美过多带来的严重后果就是:孩子只愿听好话,听不进任何批评,即使是善意的批评,也会产生抵触情绪。
在赞扬声中长大的孩子习惯了一马平川、一帆风顺,禁不起一点儿的挫折,一旦遭遇逆境,很容易变得消沉。
另一方面,孩子又承载了太多的重托与厚望。
现在大多数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有六个人围着他,这六个人会把最好的都给他,这六个人也都会对他有期望。
六个人爱一个孩子,这个孩子会是什么感受呢?不止幸福,更多的是压力。
除此之外,随着应试教育的起跑线不断前移,今天孩子的学业压力也是空前大。
从幼儿园开始,就要开始学英语、珠心算了。上学以后,作业白加黑、五加二,没完没了。每次考试排名就像高悬在孩子头上的利剑,让人心惊胆战,不寒而栗。
图片来源:电视剧《一半蓝色》
今天的中国孩子所承受的压力之大,是古今中外都罕见的。
过度的赞美,为孩子生成了一个虚假的个人镜像和虚假的生存图景,让他们既不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又不懂得生活的艰难困苦。
过高的期待,则让孩子面临着一个难以企及的目标愿景,和难以回报的父母恩德,随之而来的就是失望与失落、自责与自怨。
这种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忽高忽低、忽热忽冷,让孩子幼稚的头脑天旋地转,幼小的心灵无所适从。
捧杀和碾压,都是孩子自信心的大敌。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真实的生活,才是培育孩子抗挫力的沃土,滋养孩子自信心的春田。
只有跳起来,才知道自己能跳多高;只有跑起来,才知道自己能跑多快。
一个孩子,只有知道了自己身体能力的边界,确信能够掌控自己的身体,他才能建立「身体自信」;只有知道自己思维能力的边界,确信能够掌控自己的大脑,他才能够建立「大脑自信」。
而这一切,都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孩子需要试错,大量、主动、频繁地试错。
图片来源:电视剧《虹色夏恋》
没有比试探和出错更加有效的成长路径。
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位女士去一位美国老师家做客,她看见老师不满3岁的孩子,正在将一把钥匙笨拙地插进锁中,孩子想要打开卧室的门,可是由于身高和协调性都不够,怎么也打不开。
这位女士连忙走过去想帮助他,却被老师阻止了。
老师说:「不要去打扰他,让他自己先犯些‘错误’吧,琢磨一会儿总能把门打开的,这样他就再也不会忘记怎样开门了!」
果然,孩子折腾了很长时间后,终于将门打开了,他开心地拍起手来。
这个孩子在多次试错后终于打开了门,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断试错、不断调整、不断纠错,这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增进自信的过程。
相比之下,旅美教育学者黄全愈教授讲的一个故事则具有另外一种启发意义。
他小时候,有个同学叫「菜包子」,其父是领导,这孩子四处放风自己的棋艺如何高明,他让「车、马、炮」三子,都能杀得他父亲以及父亲的秘书丢盔弃甲。
结果到同龄人中一比,他只会哭,因为在班里下棋,他谁也下不过。
图片来源:电视剧《明天,妈妈不在》
将生活还原成现实,少一些包办,多一些包容,少一些虚假,多一些真实,只有这样,孩子才有更多的机会踏入更多未知的地域。
每一次的细小的成功瞬间和微妙的失败片段,都将帮助他清晰地认知自己的能力边界,构建自己的能力地图,那时他将收获自己应有的自信——经历过骨折的人,一点点皮肉伤能算什么?
一位华裔妈妈在网上吐槽:在日本上学的4岁儿子经常被班里的一个孩子欺负,每天都会挂伤回家,要么额头出现擦痕,要么腿有淤伤,妈妈非常心疼。
华裔妈妈以为老师不知道,到学校将情况告诉了老师。
老师的回答让她很吃惊:「是的,我知道你儿子跟别人打架,并且你儿子占下风。不过请原谅我们不能阻止,因为这是孩子的社会性行为,我们的教育目的是要让孩子自己处理冲突,而不是通过家长或老师来解决。我们对待其他孩子的冲突也是如此!」
「如果被打伤了或者发生严重的后果怎么办?」
「当我们发现他们可能会发现严重后果时,就会让他们停止。但我们不会从一开始就阻止,过早地介入,那样孩子只会依赖大人和老师,并且学不会自行处理冲突。」
图片来源:电视剧《明天,妈妈不在》
慢慢地,这位华裔妈妈发现不少日本家长也持有相同的态度。两个孩子打架,他们只是站在一旁看,不帮忙也不阻止,除非孩子出现了危及安全的行为,大人才会喝令孩子们停下来。
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日本的孩子们大多能自行解决与小朋友之间的矛盾,不需要大人帮忙。
在日本人看来,孩子争执、打架的过程,也是锻炼应变力和抗挫力的过程。
孩子需要动脑动手,察言观色,审时度势,并选择最佳应对策略。
如果打输了,就要承受身体和心理上的痛苦。
处理孩子打架这个细节,反应了日本教育的深层次逻辑:让孩子在真实生活中,发展自己的心理调适能力。
与日本相比,当孩子打架,中国的老师和父母更多的是保护和阻止:「住手!」「干什么!」「不许打架!」刚发现苗头就制止,孩子就丧失了处理危机的机会,也就不能发展出良好的抗挫能力。
有一个朋友孩子今年上大学,送孩子报名那天,她在朋友圈发了一段非常感人的话:「愿现世安稳,岁月静好。愿有人待你好,免你四下流离,无枝可依。愿有人伴你行遍天涯海角,不离散。」
图片来源:电视剧《一半蓝色》
父母都幻想孩子可以生活在一个安全、理想化的世界。那里是世外桃源,孩子不用担心来自同伴的压力、不会被同学欺负、没有危险的陌生人、远离疾病和死亡、贫穷与犯罪。
没有父母希望孩子遭遇不幸,但我们要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现实并不会如我们所想的那么美好。
人这一生,不可能只有顺遂没有挫折。关键在于挫折降临时,有没有能够扛起挫折的肩膀与意志。
我们的孩子不可能是铜墙铁壁,刀枪不入,要能经受住世界带给他们带来的头破血流,必须从一次又一次小小的「受伤流血」开始。
生病才能产生抗体,受挫才能造就韧性。
愿每位父母都能给孩子保留最真实的生活,就像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约翰•罗伯茨在自己孩子的毕业典礼致辞中说的:
在未来的岁月里,我希望你会遭遇不公正的对待,这样你才会明白正义的价值。我希望你会遭受背叛,那样你才会懂得忠诚的重要。很抱歉我这么说。
我还希望你会时常有孤独感,如此你才不会把良朋益友视为理所当然的。
我再次地祝愿你不幸,这样你才会意识到机遇在人生中的角色,并能明白你们的成功并非命中注定,别人的失败也非天经地义。当你偶尔遭遇失败时,希望你的对手会因为你的失败而幸灾乐祸,如此你才能意识到有风度的竞争精神的重要性。希望你会被别人忽视,这样你才能意识到倾听别人的重要性,同时希望你有足够的同情心去学习同情。不论我愿不愿意,这些迟早都会发生。而你是否从中受益,取决于你能否参透人生苦难所带来的价值。
〖亲 爱 的 们,看 完 记 得 在 文 末 点 个 赞 〗
*来源简介:文章授权转载自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主理人萌芽,两个男孩的妈妈,世界心理学大师约翰·戈特曼的首位中国实习治疗师,香港注册社工,长期研究亲子沟通和亲密关系,创办学龄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启萌”,研发有孩子教养课、正面管教课、情绪管理课等高质量课程。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获取更多有益资讯。
第五篇:如何正确看待自己
蔡翔
题目:如何正确看待自己
同志们,很荣幸和大家在这里共同学习一课。今年我任新兵连政治指导员,听连队每一名新战友介绍了自己,发现许多同志说不清自己到底是个啥样的人。也难怪,小平同志说:“认识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解释说:人们常常是夸大自己好的一面,对于自己的弱点总是原谅的,还往往把弱点看成优点。当然,也不乏一些同志妄自菲薄,徒生自卑之心的。对努尔哈赤同志们并不陌生,他说:“我征战一生,发现最难战胜的敌人原来是我自己。”可见,如何正确看待自己不是一件小事。这节课我就《如何正确看待自己》这个话题,同大家作个交流。
一、正确看待自己,一方面是不能把自己看得过高。
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古时候有个叫方仲永的神童,7岁时能出口成诗,写得一首好文章,在当地传为美谈。他父亲经常带领他四处炫耀,让小仲永整天沉迷于别人的吹捧之中,久而久之就荒废了学业,蒙蔽了心智,到了十几岁时,竟连一句诗也做不出来,一个天才诗人就这样被毁了。不能太过于责怪小仲永,以现在的法律看,他还不具备完全民事责任。但是我们应当从中看到把自己看得过高的危害。很多伟人都把自己的位置摆的很低,小平同志说的很诚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梳理了一下,战友们要做到不把自己看得过高,要着重培养“三心”。
一是着重培养“进取之心”。在我团2009年军体运动会上,五公里武装越野和四百米障碍两个科目的第一名都是二级士官,也就是现在的中士。有人说他们在部队训练时间长,自然有优势。我倒是要问问,那为什么现在许多士官的成绩竟被义务兵超越了呢?其实原因是显而易见的,这些被超越的同志是把自己从“士”中脱离出来,往“官”上靠,把自己看得过高而失去了进取心,弱化了训练、生活和追求卓越的热情,被超越是一种必然。而在军体运动会上夺魁的那些士官,却始终没有自满、没有骄傲,始终怀有一颗进取之心,而这种有进取之心的人是很难被超越的。
二要着重培养“坦荡之心”。战友们,不妨让我们看看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战友,只听得别人说自己的好,容不得半句批评;只允许自己“完美无瑕”,容不下半点短处。对于这些同志,我们倒不如学学宋真宗时代的宰相王旦,他不但愿意闻过,而且敬重揭短者。他和寇准同朝为相,寇准刚直果断,敢作敢为,经常在皇帝面前说王旦的短处,就连皇帝也表示难以理解。而王旦则认为,寇准揭自己的短处是关心自己,是对自己负责任,从而更加敬重寇准。结果不但没有影响王旦的形象,而且还提高了他的威信。我的政委教育我们说:“遮丑丑更丑,揭短短变长。”这的确需要一颗坦荡之心,要敢于承认“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又何必不敢承认自己的短处,而把自己的幻影悬在当空呢?倒不如承认差距,才能有赶超的方向和动力。
三要着重培养平常之心。在著名的黄桥战役前,陈毅同志听说指挥部驻地附近有位长者善弈,便前往拜访。两人三设棋局,陈总以两胜一和的总成绩大胜。战役胜利后,两人再次角逐,陈总却三战皆败。请教其中原委,老人说:前次贵军要打恶仗,指挥员的锐气是万不可挫伤的。现在大胜之后,我尽力赢你的棋,为的是使你不过于乐观。陈总听了,深受感动。我们年轻人血气方刚,凡事要强是一件好事;但是不能够过于争强好胜,徒留周郎一样的感慨,应该想想“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注意培养一颗平常之心。
以上谈的“三心”,只是讲讲如何真实的看待自己,而不至于把自己看得过高,这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情怀。
二、正确看待自己,另一方面是不能把自己看得过低。
我们唯物论者是讲辩证法的,刚才讲了不能把自己看得过高,同时还要避免把自己看得过低。我们应当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怀,但还要有忠诚卫士使命神圣的认识。关于不把自己
看低的问题,我想讲“三个选择”,请大家看看是否合适?
一是可以经历挫折,但绝不选择屈服。有这样一位女性,5岁时她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从此便与学校无缘;83年她开始文学创作,其作品在社会上引起很强的反响,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获得“五个一工程”奖;95年,她曾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了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05年她被日本NHK电视台评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 ;06年被新华社《环球》杂志评选为“环球二十位最具影响世纪女性”,她就是张海迪,面对人生如此巨大的挫折和灾难,巾帼尚如此,须眉又如何?我们的革命前辈用生命和热血谱写过一曲曲壮丽的凯歌,而丁晓兵同志则是我们当代军人的楷模。我还是那句话,不要看低我,我可以经历挫折,但是绝不选择屈服。
二是可以出身贫寒,但绝不选择卑微。我是从草原走出来的,草原人奉行“英雄不问出身”,辅佐成吉思汗经略中原,战功卓著的将军木华黎,位至国王,原本只是其对手的一名门户奴隶;志愿军总部授予“孤单英雄”荣誉称号的战士刘光子,在抗美援朝前线,与敌军狭路相逢,一下子抓了63名俘虏。可以毫不谦虚的说,英雄绝不因他出身的贫寒而选择卑微,相反,他们会用忠诚和勇敢创造崇高。
三是可以没有战场,但绝不选择平庸。当大好河山遭受践踏、同胞兄妹遭受欺凌的时候,我们的好男儿绝不会选择平庸。“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浩浩然写就了好男儿尚武的气概。如果问问战友们的军旅情怀是什么,可能大家都会有自己的理解。“马革裹尸终不悔”是我崇尚的情怀,不要说硝烟散尽没有战场,不要说鸟语花香没有危险,我们也有我们的战场。“宁可生命有透支,不让使命有亏欠”的宣言,是在李雨明身患白血病的时候写就的,这难道不是“马革裹尸终不悔”这一情怀最生动的演绎吗?所以,战友们,我们的本职岗位就是战场,人生就是战场,难道不是吗?
这就是我的“三个选择”,也可以说是 “三个绝不选择”。战友们,军人,本来就在牺牲奉献中诠释着他的崇高与伟大,你无法选择屈服,你无法选择卑微,你无法选择平庸,你更不能看低你自己。
三、正确看待自己,还要积极培养良好的心境。
我国古代哲人说:境由心生。正确看待自己,就要正确对待自己的“心”。在上甘岭的防空洞中忍饥挨饿,冒着生命的危险,却任然感到人民没有吃这份苦的幸福,这就是心境;在风雨来临时,你心中任然存有对雨后彩虹的向往,这也是心境。我的团长教导我们说:“作为一名指挥员,必须有必胜的信心,如果你坚信你能够胜利,那么你就胜利一半了;如果你认为你会失败,那么你就打了败仗了。”可见在正确看待自己时,心境的重要性。关于培养良好的心境,我建议同志们做“三个尝试”。
一是尝试放下。有一次,著名科学家富兰克林的侄子向他讨教生活秘诀。富兰克林就带他去登山,上山的路上有许多迷人的小石头,每见到他喜欢的石头,富兰克林就让让他装进袋子里背着。很快,他就吃不消、走不动了,富兰克林就问:“背着石头怎么能登山呢?”他侄子顿时明白了;只有学会放下,才能轻松上路。当战友们困惑的时候,不妨尝试放下太多的欲望,回头想想自己是为什么走进部队的,想想自己内心的追求是什么,也许更好的“捡起”你自己。
二是尝试接受。美国第34人总统艾森豪威尔,年轻时因玩纸牌游戏手气不好而抱怨,甚至发脾气。母亲告诉他:“人生就和这打牌一样,不管你手中的牌是好是坏,你都必须面对,你能做的,就是让浮躁的心情平静下来,然后认真对待,把自己的牌打好,力争达到最好的效果。”艾森豪威尔就是这样牢记母亲的话,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最后成为了美国总统。我们官兵来自五湖四海,来自不同的家庭,分到同一连队同一个班或不同的班、共同生活几十天或几百天,这是很难得的,当你困惑的时候,当你抱怨的时候,不妨尝试接受,也许能更好的“悦纳”你自己。
三是尝试感恩。我们军人的感恩,就是要感恩父母的哺育,感恩人民的养育,感恩组织的培养,感恩同志的帮助。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咿呀学语,再到蹒跚起步,入学读书,直到走进军队这个大家庭,每一步都饱含着父母、老师、人民和组织的深情厚爱,这个“恩”,我们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忘的。我从云南大学毕业,我们2003级国防班是云南省当年鲜血最多的一个班集体,最多一位战友的四年鲜血6次超过2000毫升,全班献血总量超过一万毫升,同学们半开玩笑地说:“当兵嘛,不用抛头颅了,热血还是要洒的,人民需要我慷慨!”古语讲,“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而我们所受的又何止滴水呢?我们今天的生活、荣誉和能耐是哪里来的?是父母、是老师、是党、是祖国、是人民给予的,我想,凡是有良知的人,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战友们,在你觉得受到冷落的时候,在你生活乏味的时候,不妨尝试感恩,也许能更好的“珍惜”你自己。
尝试了这“三心”,你应该可以更好的“捡起”你自己、“悦纳”你自己、“珍惜”你自己了,希望他们能够启迪你正确看待自己。
战友们,在结束这堂课之前,我要说,只要你带着坦荡的心正确看待自己,踏实一点,勇敢一点,豁达一点,为着心中的梦想和祖国的富强而奋斗,你的人生会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你的军旅生涯和人生之旅就会一路欢歌。
谢谢大家!
我今天的思考题,就是:你如何正确看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