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出口免抵退问题
一、什么叫做已交税金和未交税金?我一直不明白这两个
已交税金一般是核算当月交纳当月的增值税或预交的增值税。
正常来讲,当月算出应交的增值税,要做结转,下月初再交税: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转出未交增值税)
贷: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 下月初交税时:
借: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
贷:银行存款
二、什么是减免税款
对于直接减免的增值税,借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减免税款)”科目,货记“补贴收入”科目
三、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什么意思
这个是涉及到一般纳税人出口企业出口货物时可能会用到的一个科目,实行免抵退的纳税人出口货物时当有免抵税额时会用到此科目。也就是您的问题“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什么意思 ”是免抵税额的意思。计算当期应退税额和免抵税额
借:应收补贴款/出口退税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免抵税额)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免抵退税额)
四、生产企业出口实行的是免抵退政策,具体操作如下
1、当月出口收入
做账:借应收账款(应收外汇账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出口收入)
2、单证收齐月申报出口退税得到税务批复时(1)上月留抵额小于出口收入*退税率时
借:应收补贴款(或是其他应收款)-------留抵额
应缴税费-应缴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
贷 :应缴税费-应缴增值税(出口退税)
出口收入*退税率(2)上月留抵额大于出口收入*退税率时 借:应收补贴款(或是其他应收款)
贷 :应缴税费-应缴增值税(出口退税)
出口收入*退税率(3)没有留抵额时
借:应缴税费-应缴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
贷 :应缴税费-应缴增值税(出口退税)
出口收入*退税率
第二篇:出口生产企业免抵退税申报要求(推荐)
出口生产企业免抵退税申报要求
▲政策适用范围
1、一般退(免)政策规定
独立核算、经主管国税机关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并且具有实际生产能力的企业和企业集团(以下简称生产企业)自营或委托外贸企业代理出口的自产货物(包括视同自产货物),除另有规定外,增值税一律实行免、抵、退税管理。
新发生出口业务的生产企业自发生首笔出口业务之日起12个月内的出口业务,不计算当期应退税额,当期免抵税额等于当期免抵退税额;未抵顶完的进项税额,结转下期继续抵扣,从第13个月开始按免抵退税计算公式计算当期应退税额(由企业提出书面申请、持首笔出口业务报关单复印件,办理变更计算方式的手续)。新发生出口业务的企业是指自发生首笔出口业务之日起未满12个月的企业。
2、特准退(免)税规定
(1)利用外国政府贷款或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通过国际招标由国内企业中标的机电产品(2)生产企业承接国外修理修配业务复出境的货物(3)国内航空公司向国外航空公司销售的航空食品
(4)生产企业向国内海上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销售海洋工程结构物(5)生产企业以境外带料加工装配方式出口的货物(6)国家规定的其它准予退(免)税的货物。
▲申报程序及要求
生产企业出口货物退(免)税申报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1、出口货物退(免)税预申报。纳税人每月在纳税申报前到所在地国税机关计划征收科(办税服务厅)进行出口货物退(免)税预申报,并接收预审核反馈结果。(也可通过国税12366 网站www.xiexiebang.com完成预申报)
2、增值税纳税申报、免抵税申报。纳税人应于每月10日前向办税服务厅办理增值税纳税申报、免抵税申报,报送《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及附表、上期《免抵退税申报汇总表》及国税机关要求报送的其它申报资料。
3、出口货物退(免)税正式申报。纳税人根据预申报结果进行数据调整后生成正式申报电子数据,在每月15日前到所在地国税机关计划征收科(办税服务厅)进行免抵退申报。(纳税人必须使用国家税务总局统一下发的申报软件办理出口货物退(免)税申报。)
▲申报资料及要求
生产企业办理免抵退税必须提供以下装订成册的凭证、报表及资料。
(一)申报凭证
1、加盖海关验讫章的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
2、经外汇管理部门签章的出口收汇核销单(出口退税专用)或有关部门出具的中远期收汇证明;
3、代理出口货物证明(有代理出口业务的提供);
4、企业签章的出口发票;
5、出口销售明细帐
6、主管退税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如银行结汇水单等)。
(二)申报报表及资料
1、《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汇总表》;
2、《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明细表》;
3、经国税机关签字盖章的《增值税纳税申报表》;
4、经主管税务机关签章的《出口业务基本情况表》;
5、上期已审批的《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汇总表》;
6、有进料加工业务的还需填报:(1)《生产企业进料加工登记申报表》;(2)《生产企业进料加工进口料件申报明细表》;(3)《生产企业进料加工贸易免税证明》;
7、相关电子申报数据;
8、国税机关要求提供的其它资料。
▲《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与《免抵退税申报汇总表》的对应关系
《免抵退税申报汇总表》(简称《汇总表》)和《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简称《申报表》)的勾稽关系主要反映在四个指标上:
1、免抵退税出口销售额
《汇总表》第2栏 = 《申报表》第7栏
(当两表数字不等时,通过《汇总表》第2(C)栏调整)
2、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
《汇总表》第15栏 ≤《申报表》第14栏且 =《申报表》附表二第18栏(当两表数字不等时,通过《汇总表》第15(C)栏调整)
3、期末留抵税额
当期《汇总表》第22栏 =当期《申报表》第20栏
4、当期应退税额
当期《汇总表》第24栏 =下期《申报表》第15栏
(无论出口企业是否收到应退税款,必须在下期《申报表》第15栏中填列,否则影响期末留抵税额的准确计算)
第三篇:出口企业免抵退的详细帐务处理
“免、抵、退”税主要会计科目
生产企业实行“免、抵、退”税办法,对其出口货物退(免)税的会计核算,根据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主要涉及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和“应收出口退税”会计科目。
一、“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科目的核算内容
出口企业(仅指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下同)应在“应交税金”科目下设置“应交增值税”明细科目,借方发生额,反映出口企业购进货物或接受应税劳务支付的进项税额和实际支付已缴纳的增值税等;贷方发生额,反映出口企业销售货物或提供应税劳务应缴纳的增值税额、出口货物退税、转出已支付或应分担的增值税;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多交或尚未抵扣的增值税;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尚未缴纳的增值税。出口企业在“应交增值税”明细帐中,应设置“进项税额”、“已交税金”、“减免税金”、“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金”、“销项税额”、“出口退税”、“进项税额转出”等专栏。
1、“进项税额”专栏,记录出口企业购进货物或接受应税劳务而支付的准予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增值税。出口企业购进货物或接受应税劳务支付的进项税额,用蓝字登记;退回所购货物应冲销的进项税额,用红字登记。
2、“已交税金”专栏,核算出口企业当月上缴本月的增值税额。
3、“减免税金”专栏,反映出口企业按规定直接减免的增值税税额。
4、“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专栏,反映出口企业按规定的退税率计算的出口货物的进项税额抵减内销产品的应纳税额。
5、“转出未交增值税”专栏,核算出口企业月终转出应交未交的增值税。
上述1-5个专栏应在“应交增值税”明细帐的借方核算。
6、“销项税额”专栏,记录出口企业销售货物或提供应税劳务收取的增值税额。出口企业销售货物或提供应税劳务应收取的增值税额,用蓝字登记;退回销售货物应冲销的销项税额,用红字登记。
7、“出口退税”专栏,记录出口企业出口的货物,在向海关办理报关出口手续后,凭出口报关单等有关凭证,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出口退税所免抵的税款以及应收的出口退税款。出口货物应收的增值税额以及免抵税额,用蓝字登记;出口货物因计算错误多提的增值税额以及免抵税额,用红字登记。
8、“进项税额转出”专栏,记录出口企业的购进货物,在产品、产成品等发生非正常损失以及其他原因而不应从销项税额中抵扣、按规定转出的进项税额。对按税法规定不予免征和抵扣的部分,应在作出口成本增加的同时,作“进项税额转出”。
9、“转出多交增值税”专栏,核算出口企业月终转出多交的增值税。
上述6-9个专栏,应在“应交增值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专业老师自互联网搜集整理而来,仅供本校校园网内用户学习参考和交流之用,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其他用途。
第四篇:关于增值税的出口货物免抵退的原理解析
关于增值税的出口货物免抵退的原理解
析
增值税的免抵退一直是一个难点,特别是对于第一次熟悉增值税免抵税的同学们。首先从原理讲讲免抵退。
免抵退的原因:为了加强国内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而成本优势是加强这一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为了有足够的成本优势,所以对于一些货物,国家采取免抵税政策,即货物是采取整体零税负进入国际市场。免抵退的名词解释:
“免”:即是说免征增值税
“退”:即使说对征收的增值税进行退税 要解释“抵”,那么首先要弄清楚增值税出口货物免抵退的原理。
免抵退的原理:一个企业在一个长远发展的时间,结合会计上的假设来说,就是持续经营,那么涉及出口货物的同时,在某一天也很可能要涉及国内市场,那么对于业务在国内、外的企业来说,在国内采购原材料,必定要缴纳增值税,即是增值税的进项,如果这个企业仅仅在国内销售,那么它一定会有销项,有了销项,进项部分才可能最终由消费者负担,而企业如果有海外市场,即意味着没有销项,那么这部分增值税由谁来负担呢?国家考虑到这点,所以要对增值税进行免抵退。
例:企业甲购进原材料1000元,加工成产品A100件,每件产品单价20元。1.假如这100件全部销售给国内市场(当然就不存在免抵退),那么销项=20*100*17%=340(从买家处收取的)元,进项=1000*17%=170元(你要付给原材料供应商的),进项的税就人负担,因为你收取了340元的销项增值税。
2.如果这100件全部销售给国外,则没有增值税的销项,那么你这170元的进项由谁负担呢?
所以国家为了加强企业的竞争力,要对企业进行退税。免抵退中的“抵”是怎么产生的?
因为不是每一种货物都是按照征收率对货物进行退税,国家对货物的补贴程度取决于很多因素,所以退税率是不一样的,退税率小于征税率时,就有了退税。而“抵”的部分即国家对这一部分不进行退税。
应纳税额(退税额)=销项-进项,抵这一部分,既然不能够退税,所以要从进项税中转出来,进项变少了,那么销项与进项的差额也越少,说明能够退税的也越少。
当期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出口货物适用税率一出口货物退税率)一当期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这一部分就是不能认可退税的部分,所以名字叫做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
那么红色部分“当期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是什么呢?它是因为刚进原材料中有一部分是免税的,这一部分它本来没有负担税,所以不用退税。先来看看“当期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的公式。
当期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当期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外汇人民币折合率×(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
将“当期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与“当期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的公式结合越来,那么你可以发现,提了公因式后,公式变为 当期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当期免税购进原材料)×外汇人民币折合率×(出口货物适用税率一出口货物退税率),就是把当期免税原材料剔出来。最后将当期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从进项中转出来,所以有公式
当期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一(当期进项税额一当期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到了这一步,还没有完,应为不是你这样计算出来的就是要退税的,还要跟名义退税额相比较,以哪个小退税。
Bernoulikuo 2014.07.30
第五篇:自营出口企业免抵退税的账务处理
自营出口企业免抵退税的账务处理
生产企业免、抵、退税增值税的会计处理主要涉及:应纳增值税额计算、免抵退税货物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计算、出口货物免抵税额和应退税额的核算以及账户的设置、报表的填列。根据“免、抵、退”税政策规定,按纳税申报计算出生产企业当月的应免抵税额、应退税额以及留抵税额的几种情况的账务处理。
一、当期免抵退税额大于当期期末留抵税额例
1:某具有自营出口经营权的生产企业当期购入原材料180万元,进项税额30.6万元,材料验收入库。当期发生内销收入95万元,出口货物销售折算人民币收入135万元(单证收齐)。(增值税率17%,退税率15%)
则:当期不予抵扣的税额=135×(17%-15%)=2.7万元
当期应纳增值税额=95×17%-(30.6-2.7)=-11.75万元
即期末留抵税额=11.75万元
根据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中,当期期末留抵税额20栏计算出本月留抵税额11.75万元
当期免、抵、退税额=135×15%=20.25万元
当期应退税额=11.75万元
当期出口货物免、抵税额=20.25-11.75=8.5万元
会计分录如下:(单位:万元)
②货物验收入库时的记账凭证:
借:原材料 18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30.6
贷:银行存款(或应付帐款)210.6
③内销货物时的记账凭证:
借:银行存款(应收账款)111.15
贷:主营业务收入-内销 95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6.15
④自营出口货物时免税的记账凭证:
借:应收帐款-外汇账款———××客户135
贷:主营业务收入-外销 135
⑤收到外汇款时的记账凭证:
借:银行存款135
贷:应收帐款-外汇账款———××客户135
⑥当期不予免征抵扣的税额转出时的记账凭证:
借:主营业务成本2.7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2.7
⑦当期出口货物免抵税额的记账凭证:
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税额)8.5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8.5
⑧申报出口退税时的记账凭证:
借:应收补贴款11.75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11.75
二、当期免抵退税额小于当期期末留抵税额
根据例1资料:假若上期留抵税额20万元,增值税申报表20栏本月留抵税额为31.75万元。
则:当期不予抵扣的税额=135×(17%-15%)=2.7万元
当期应纳增值税额=95×17%-(20+30 6-2 7)=-31.75万元
即期末留抵税额=31.75万元
当期免、抵、退税额=135×15%=20.25万元31.75万元
当期应退税额=20.25万元
当期出口货物免、抵税额=31.75-20.25=-11.50即没有免抵税额。
会计分录如下:
①———⑥同上例1
⑦申报出口退税的记账凭证:
借:应收补贴款20.25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20.25
三、当期免抵退税额等于当期期末留抵税额
根据例1资料:假若上期留抵税额8.5万元,增值税申报表20栏本月留抵税额为20.25万元。
则:当期不予抵扣的税额=135×(17%-15%)=2.7万元
当期应纳增值税额=95×17%-(8 5+30.6-2 7)=-20.25万元
即期末留抵税额=20.25万元
当期免、抵、退税额=135×15%=20.25万元
当期应退税额=20.25万元
当期出口货物免、抵税额=20.25-20.25=0即没有免抵税额。
会计分录如下:
①———⑥同上例1
⑦申报出口退税的记账凭证:
借:应收补贴款20.25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20.25
四、只有免、抵额,没有出口退税额,期末应纳税额等于零
例2:某具有自营出口经营权的生产企业当期购入原材料200万元,进项税额34万元,材料验收入库。当期发生内销收入250万元(不含税),出口货物销售折算人民币收入80万元。(增值税率17%,退税率15%)期初留抵税额10.1万元则:当期不予抵扣的税额=80×(17%-15%)=1.6万元
当期应纳增值税额=250×17%-(10.1+34-1.6)=0万元
根据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中,当期期末既无留抵税额也无应纳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80×15%=12万元
当期应退税额=0万元
当期出口货物免、抵税额=12万元
会计分录如下:(单位:万元)
1.货物验收入库时的记账凭证:
借:原材料2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34
贷:银行存款234
2.内销货物时的记账凭证:
借:银行存款(应收账款)292.5
贷:主营业务收入-内销 25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42.5
3.自营出口货物时的记账凭证:
借:应收帐款-外汇账款———××客户80
贷:主营业务收入-外销 80
4.收到外汇款时的记账凭证:
借:银行存款80
贷:应收帐款-外汇账款———××客户80
5.当期不予免征抵扣的税额转出时的记账凭证:
借:主营业务成本1.6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1.6
6.当期出口货物免抵税额的记账凭证:
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税额)12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12
五、只有免、抵额,没有出口退税额,期末有应纳税额
根据例2资料:假若上期留抵税额等于零,增值税申报表19栏本月应纳税额为10.1万元。
则:当期不予抵扣的税额=80×(17%-15%)=1.6万元
当期应纳增值税额=250×17%-(34-1.6)=10.1万元
当期免、抵、退税额=80×15%=12万元
当期应退税额=0万元
当期出口货物免、抵税额=12万元
会计分录如下:
①———⑥同上例2
7.月末对“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账户余额结转记账凭证:
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转出未交增值税)10.1 贷: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10.1
8.次月缴纳税金的记账凭证:
借: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10.1
贷:银行存款10.1 一些常用比较难处理的会计科目(一)
01.补贴收入”在会计报表如何设置问题
对企业收到即征即退、先征后退、先征后返的增值税,现行财会规定,应通过“补贴收入”会计科目来反映。“补贴收入”科目属“损益表”科目,而该科目反映的经济业务只在“损益表”中反映,期末无余额。损益表中无“补贴收入”项目,可在“其它业务利润”项目中反映。
02.被税局检查需要补交的所得税处理
(1)调整应交所得税
借:以前损益调整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2)将“以前损益调整”科目余额转入利润分配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以前损益调整
(3)补交税款时
借: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贷:银行存款
对查补的前的企业所得税,在编制损益表时,通过“以前损益调整”项目来反映。
03.促销品的账务处理问题
在促销时把一些商品按进价赠送给消费者使用
小规模纳税人:
借:营业外支出
贷:库存商品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
04.购进货物发生收料在前、付款在后或发票未到的帐务处理问题
借:原材料
贷:应付帐款--暂估应付款
下月初用红字冲销;
收到票时:
借:原材料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应付帐款
05.代理出口的会计处理
1、收到代出口商品时
借:受托代销商品
贷:代销商品款
2、出口销售时,按实际售价
借:银行存款(应收帐款等)
贷:应付帐款
同时结转商品销售成本
借:代销商品款
贷:受托代销商品
3、归还出口商品货款并计算代销手续费收入
借:应付帐款
贷:代购代销收入(手续费收入)
银行存款
四、代理进口
1、收到委托单位的收购资金时
借:银行存款
贷:应付帐款
2、支付代购进口商品货款及运杂费时
借:商品采购(进价成本)
应收帐款??××单位(代垫运杂费)
贷:银行存款
3、将购进商品移交委托方并结算手续费收入时
借: 应付帐款
贷:商品采购(进价成本)
应收帐款(代垫运杂费)
代购代销收入(代理手续费)
退回委托单位多给的收购资金时
借:应付帐款
贷:银行存款
06.销售房产收取预收房款的帐务处理问题
销售房产预收房款,由于通过“预收帐款”科目反映,尚未结转经营收入,因此,收据与发票的金额不会重复。预收售房款,开收据时:
借:银行存款
贷:预收帐款
收最后一期房款,开发票时
借:银行存款(最后一期房款)
预收帐款(以前预收部分)贷:经营收入
07.销售免税货物的增值税税务和帐务处理问题
读者谭少可问:我厂为生产销售饲料行业,销售的对象为饲料经销商及养殖户,他们大部分都不需要发票。请问不需要发票的部分销售额在会计上应如何处理?比如:饲料
借:银行存款(现金)等科目,贷记产品销售收入(营业收入)等。
由于销售饲料免征增值税,属于直接减免性质,则同时按不含税收入乘以适用税率计算免税额做帐,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减免税款)”科目 贷记“补贴收入”科目。
另外,企业应在“应交增值税明细表”的“已交税金”项目下,增设“减免税款”项目,反映企业按规定减免的增值税款,可根据“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减免税款)”科目的记录填列;在填报“增值税纳税申报表”时,直接在“销项”项目的“免税货物”反映其“销售额”即可,不需填报“税额”.08.企业计算增值税出现“应交增值税”借方余额如何处理问题
“因当期销项税额小于当期进项税额不足抵扣时,其不足部分可以结转下期继续抵扣。”因此,当“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科目出现借方余额时,该期不需缴纳增值税,该借方余额即反映为尚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额。
09.“住房周转金”的核算及职工福利的房屋折旧的会计科目问题
借:管理费用 贷:累计折旧
10.购买材料发生不合理损耗的帐务处理问题(比如采购油)
答:1.购油时
借:材料采购5 400 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918 000
贷:应付帐款6 318 000
2.发现不合理损耗时,假设是属于未查明原因的,做帐时为: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12 636
贷:材料采购(5 400 000元×2‰)10 8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1 836(10 800元×17%)
11.对采取分期收款分出商品方式销售商品出现对方已不存在如何进行会计处理问题
一、合同、协议约定采用分期收款销售方式的,帐务处理才能通过“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科目核算,否则不通过此科目,直接记入“产品销售收入”科目核算。
二、对有些购货单位不存在,货款事实上收不回来,应作为坏帐处理,转入管理费用。
12.款已付清但发票未到如何账务处理
一、外购货物已验收入库,货款已付清,但购货增值税专用发票未到,可先按实际付款额
借记“库存商品”等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待取得专用发票时,用红字冲销上述分录,再按专用发票上注明的金额、税额,借记:原材料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记:银行存款
13.中外合资为企业中方提供的固定资产如何估价和账务处理问题
收到投资的厂房和机器设备时,会计处理为:按照投资单位的账面原价,借记“固定资产”等科目,按照新确认的价值,贷记“实收资本”,账面原价大于新确认价值的差额,贷记“累计折旧”科目;新确认的价值大于账面原价的,则按照新确认的价值,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实收资本”。
14.因出口单证不齐而造成无法退税如何处理问题
答:对实行“先征后退”增值税的生产性出口企业,其内销与出口的销售额,均应按月计算销项税额记入“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并如实申报纳税,不能因为申请出口退税的出口单证不齐造成的当期无法退税,而把出口的销售额的销项税额记入“待摊费用--待转增值税销项”科目。征税是应税行为发生后计算征收的,出口退税是出口单证齐全后办理的,两项不能等同。由于你单位申报纳税时把出口销售额因出口单证不齐而零申报,以至发生销项税额不齐,全额抵扣进项税额后,出现期末留抵税额,这是不正确的。
15.销售边角废料取得的收入是否需计征增值税、所得税及会计处理问题
答:(1)企业处理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边角废料时,应将处理的边角废料所取得的收入,计算缴纳增值税,并开具发票。所作的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或应收账款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
贷:其它业务收入
(2)年末,应将其它业务收入转入本年利润,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会计分录为:
借:其它业务收入
贷:本年利润
16.销售货物开具发票与按计税价计算增值税 出现账款不相符如何处理问题
借:银行存款 1171.17
贷:产品销售收入 1001
应交税金--销项税170.17
但交税时,税所按“收入1001”来计算税金(1001×17%=170.17),即税金为170.17元,其税金+收入=1171.17,即与原发票相差1分,入账时在增值税账簿里贷方余额为1分。请问该如何调账?
结转:
借:其它应付款--现金长款 0.01元
贷:应交税金--应17.供货方当月发出商品但当月并不开具销售发票会计如何处理
购销双方合同约定“发货后三个月收款”的,专用发票的开具时间为“合同约定收款日期的当天”。帐务处理如下:
(1)发出商品时,借:分期收款发出商品
贷:库存商品
(2)开出发票时,借:应收帐款--××公司
贷: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贷:商品销售收入
同时结转商品销售成本
借:商品销售成本
贷:分期收款发出商品
(3)收到货款时,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帐款--××公司
18.超额列支工资等致使少纳所得税被查补的会计处理问题
某公司因xx税前列支工资,招待应酬费等超支,当地税务部门对我公司超额部分按13.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同时作5000元罚款,请问分录如何处理(我公司从97年开业至今,未有利润)。
由于超额列支了工资、交际应酬费,当地税务机关对你公司作出了补税罚款的处理决定,所作会计分录为:
计提所得税时,借:所得税
贷:应交税金
支付罚款时,借:利润分配--税收罚款
5000
贷:银行存款
5000
缴交税金时,借: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贷:银行存款
19.企业公益金的帐务处理问题
帐务处理如下:
购买时:借:固定资产10000
贷:银行存款10000
结转公益金:借:盈余公积--公益金10000
贷:盈余公积--一般盈余公积10000元
公益金是企业按照规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积累资金,专门用于企业职工集体福利设施的准备。职工集体福利设施购建完成后,应将公益金转入一般盈余公积(股份制企业“法定盈余公积”明细科目处理,其它企业可通过“一般盈余科目”明细科目处理)。20.委托代理进口货物的账务处理问题
某公司从国外购进(一般贸易方式)原料10吨,境外成交价1000元/吨,共10000元;进口时海关估价为1200元/吨,共12000元;另进口关税共5000元,增值税3000元。
借:原材料15000元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3000元
贷:应付账款--××外贸公司18000元
付汇时:
借:应付账款--××外贸公司18000元
贷:银行存款18000元
在此需说明的是:原材料的进价,根据会计制度规定,应按材料实际发生额确定。海关的“估价”是关税的计税价,并非购买材料的实际发生额,因此应以10000元作为记账依据。
21.销售货物发生折让、购买方如何进行账务处理问题
答:企业销售货物发生折让时,在销售方开具回折让红字发票时,购货方相关账务处理如下:
1.如商品尚未验收入库,则作红字分录
借:物资采购(红字)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红字)
贷:应付账款等(红字)
2.如商品已验收入库,采用进价核算的,则作红字分录:
借:库存商品(红字)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红字)
贷:应付账款等(红字)
采用售价核算的,还应调整“商品进销差价”科目。
22.企业用自产货物用作福利发放给职工的账务处理问题
企业用自产的货物用作福利发放给职工,根据现行增值税法规规定,应视同销售货物处理,计算应交增值税。账务处理为:
借:应付福利费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同类产品售价×数量×17%)
库存商品(成本价×数量)
该项业务实际上并没有发生销售,因此不需作收入分录,不需开具销售发票,也不需在损益表中反映
23.未收取货款零头尾数的财务处理问题
在日常经济业务当中,收取货款的时候,一些货款的零头尾数部分未收取,如几角钱、几分钱等,对这部分未收取的零头尾数,应该怎样作账务处理?是将其记入管理费用还是记入财务费用?
按会计的重要性原则,未收回的几元钱、几角钱、几分钱的货款零头尾数,为次要的会计事项,可适当简化处理,列入管理费用即可。
24.代垫运费的税务及账务处理问题
借:其它应收款--垫支运费--XX单位
贷:银行存款等
收到款项时:
借:银行存款等
贷:其它应收款--垫支运费--XX单位
25.来料加工企业的账务处理问题
投资企业对外进行来料加工装配业务而收到的原材料、零件等,应单独设置“受托加工来料”备查科目和有关的材料明细账,核算其收发结存数额,不核算金额,不编制会计分录。在对来料进行加工过程中,只对构成加工产品实体的其它材料的成本及人工费等进行金额上的核算和账务处理。
会计分录如下:
(一)收到来料时,不编制会计分录,只对“受托加工来料”备查科目中对应的材料明细账进行数额登记。
(二)领取“来料”及其它材料用于制造加工产品时,对“来料”领取的处理同上,对领取其它材料则借记“生产成本”科目,货记“原材料”等科目。
(三)完工时,借记“库存商品”科目,贷记“生产成本”等科目。
四)出口销售时,借记“应收账款”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结转销售成本时,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贷记“库存商品”科目。
26.企业筹建期间的账务处理问题
新《企业会计制度》不设置“递延资产”科目,而是设置“待摊费用”科目和“长期待摊费用”科目,分别核算分摊期限在1年以内(包括1年)、1年以上(不含1年)的各项费用。
该制度规定,企业在筹建期间发生的支出分两种情形进行处理:
1)在筹建期间搞固定资产建设的,对可形成固定资产价值的有关支出,应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
2)筹建期间发生的人员工资、办公费、培训费、差旅费、印刷费、注册登记费以及不计入固定资产价值的借款费用等,应当在发生时通过“长期待摊费用”科目核算,借记“长期待摊费用”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并在开始生产经营的当月起一次计入开始生产经营当月的损益,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长期待摊费用”科目。
开办期间办公楼装修费用的处理,应视取得办公楼的不同方式分别情况处理:
(1)如办公楼是企业购建的,但需要经过必要的装修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即可供正常办公使用,则其装修费应作为资本化处理,构成固定资产的价值,会计处理同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