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金芬)读《新课程设计原理与方法》心得体会

时间:2019-05-12 00:01: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胡金芬)读《新课程设计原理与方法》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胡金芬)读《新课程设计原理与方法》心得体会》。

第一篇:(胡金芬)读《新课程设计原理与方法》心得体会

读《新课程设计原理与方法》心得体会

鲁家村小学 胡金芬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行动者,教师则“顺乎其天性”,敢于放手,善于放手,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自己的人,最终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我通过认真阅读《新课程设计原理与方法——学习方式的转变》后,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了深刻的认识。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主动获取,自主构建,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一种学习方式。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是“我要学”而非“要我学”,进而在学习中发挥主人翁精神。自主学习应建立在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生自觉意识上,倘若学生没有自我学习和自主思考的习惯和能力,这样的课堂只会是一盘散沙,对学生无疑是“放羊”,是一种极不负责的行为。自立学习是就学习过程的内在品质而言的,它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在于学生有不断学习的内在需要。老师的讲,主要是在学习方法上引导、点拨,在有疑处释疑,使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尝试学习,把感悟理论和体会思想情感、提高觉悟结合起来,在感悟理论的基础上,学习积累和运用理论,由此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显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是在学生独立学习,并参与所学知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讨论或互相帮助去共同解决问题,以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它是现代学习的重要方式。它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认知能力,更能激发学生乐学爱学的兴趣情感。同时,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合作交流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进行合作学习,要从实际出发,不能形式主义。有时一人不能解决的事,大家分工合作很有必要;而有时很简单的事,也来个讨论,就大可不必了。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自己独立探索和发现,从而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只起点拨引导作用,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我们看到有一些课,老师布置一点所谓的探究的问题,只不过是点缀一下,摆摆样子,最终还是老师宣布正确答案,草草收场。不去抓学生思维的过程,却追求结果,学生白白失掉了探究的时机,这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又有什么意义呢?为什么不抓住机会,让学生把自己思维的过程述说出来?他们在述说的过程中,可以整理思路,相互启发,取长补短,收益肯定是不小的。老师为什么非要包办代替,而不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去探究、发现呢?自主探索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上。因此,只要学生自己能看懂的,就指导学生自己看;只要学生自己能讲出的,就鼓励学生大胆说;只要学生自己能够实践的,就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总之,只要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尝试各种教学策略,如提问策略、练习策略、评价策略等,从而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进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效地学,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主人。

第二篇:《说课原理与方法》心得体会

读《说课原理与方法》心得体会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承担着传播人类思想文化的重任,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我们作为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一言堂”已全盘否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现在我就谈谈读完《说课原理与方法》这本书之后的心得和体会:

一、说教材要说深、说透、说全面

说教材是说课最基本的内容,即说“教什么”的问题。对教材的整体了解和把握,是说好课的关键。把握教材要紧密联系《课程标准》,认真阅读教学用书。说教材要说清楚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前后知识的联系、编排意图,与原教材分析比较,对变化的部分说得要具体,提出的教学目标、重难点要依据《课标》,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针对性较强、较具体的教学目标。切忌如“培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这样,效果很难得到有效检查,反而削弱了应达到的培养目标,不能简单的照搬和罗列教学用书,缺乏老师的创见。

二、说教法要有利于学生学习

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把握正确的教学方向,老师的教法不要包办与垄断。说教法时,必须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组织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参与学生学习;说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说出突出重点、难点用什么方法,学生有困难用什么方法。教学手段、方法的选择,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教法的选择,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选用,单纯用一种方法很难达到教学目标,教学中可采用探索、合作交流、讲述、讲解、谈话、问答、练习、游戏等方法,要注意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大多数老师都在启发式教学的基础上融进了学生的探索,更加注重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经历通过具体事例建立概念“模型化”的思想,改进教学方法,并没有全盘否定。教法的改进要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说学法要体现课程改革思想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最能体现课程改革思想,说学法一定要注意学情分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还要注意学生的学习习惯,有针对性的说清具体学法,明确提出学生的活动内容,改善让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改变老师讲例题的做法,要让学生充分经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抽象、概括和数学表示等方法,注重学生的参与、探究、动手、动脑,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在如何看待学生学习、知识、发展等方面,都有了重大转变。另外,教法和学法的选择不能盲目追求形式,否则就会出现邯郸学步。

科学的运用教法和学法要做到四个结合。即:①确立教学目标与要求要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结合;②遵循教育规律要与学生的认知

规律身心发展特点相结合;③传授知识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能力相结合;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相结合。

四、说教学内容要说到做到

说教学内容就是谈自己正确处理教材,说出和学生实际之间的关系,对教学内容进行哪些建设,说出自己的教学思路、课堂结构及板书说明等,也就是不仅要说出教什么,怎样教,还要说清为什么这样教,说课内容要能落到实处,注意学生学习活动的实效性,提高说课的可行性。大多数老师都能用课件增加感染力,但要注意不能流于形式,不能过分依赖课件,老师不动手板书,往往学生很难看出具体的过程,课件的制作缺乏动感、清楚、醒目、色彩、字号、讲究精益求精。说教学内容较为费时,老师要注意语言文字的连贯、流畅,具有感染力,注意打造和包装,声音要抑扬顿挫,说得让人爱听,有条理性,激情饱满,精神振奋。

五、说评价与反思要有新意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全面反映学生装的学习状况。①关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②关注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评价;③关注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④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评价。评价方式采用多样化。如:书面考试、口试、作业分析、课堂观察、课后讨论,建立成长记录,撰写小论文和活动报告等。老师要注意自己的教学行为,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中的优秀做法,加强老师基本功的培养,难免出现矫枉过正,不要走极端,具有强化课改意识,摆正自己的位置。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应用期日趋缩短,知识创新

日趋鲜明,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吸取新信息、新知识、新理念,不断充实自己,始终站在知识的前沿;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做到博学多才,与时俱进,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对所教学科,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抓住要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自如,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文化知识,提升综合素质,要勇于摈弃旧事物、接受新事物,要敏锐地了解新思想,认真地研究新理论,主动地、迫切地学习新知识,开拓进取,更新观念,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第三篇:《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课程复习提纲

《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复习提纲

2010年12月

一、教学设计概述

1、教学设计的定义是什么?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的。

2、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3、教学设计的内容包括哪些?

4、教学设计应用在哪些领域?试举例说明。

二、学习者特征与教学目标分析

1、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内涵是什么?教学中通常需要分析学习者的哪些特征?

2、教学目标分类的代表性理论有哪些?

3、教学目标如何设计?

4、举例说明如何表述教学目标?

三、网络学习环境设计

1、网络学习环境的内涵是什么?

2、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什么?举例说明。

3、试述网络学习环境的设计方法。

四、学习资源设计

1、学习资源的主要类型有哪些?它们的特点是什么?

2、WebQuest和专题学习网站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

3、如何设计学习资源?试举例说明。

五、教学模式与策略设计

1、什么是教学模式?什么是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什么?

2、自主学习策略有哪些?协作学习策略有哪些?

3、选择一种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教学模式,试用案例加以说明。

4、活动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学习活动设计时都有哪些内容?

4、什么是协作知识建构?试以一典型例子,说明应用协作知识建构进行网络教学设计的方法。

六、教学评价设计

1、教学评价的概念是什么?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的。

2、教学评价的类型有哪些?

3、教学评价的取向有哪些?

4、教学评价的方法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七、教学设计前沿与发展

1、绩效的含义是什么?试述以绩效为导向的教学设计方法。

2、教学设计的未来如何,走向何方?谈谈你的看法。

第四篇:教学系统设计原理与方法的课程设计2015

教学系统设计原理与方法---------------------课程编号: 172000MX00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 课程名称: 教学系统设计原理与方法

时:40 学时

分: 2学分

开课学期: 秋季

教学方式: 讲授、课堂讨论、小组合作、自

主探究、学生演讲、案例分析

考核形式: 态度+演讲+分析报告+课程论文 课程目标: 以提高学生的理论学养、分析与解释问题的能力、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做出有效的系统安排的能力、以及能够创设出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能力为目标。内容简介:

《教学系统设计原理与方法》是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在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开设的《教学系统设计》课程的主体内容基础上,突出原理方面的内容和分析、解释与实践的环节。主要包括如下模块或专题:

1、关于系统的理论;

2、关于教的系统与学的系统;

3、关于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

4、关于教为主导的教学系统设计方法及其分析;

5、关于学为主导的学习系统(环境)设计方法及其分析;

6、关于“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设计方法及其分析;

7、案例设计、分析与评价的实践。参考书目(文献): 系统论

何克抗等:《教学系统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

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美]戴尔.H.申克 著,韦小满 等译,张斌贤

审校,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版

教育中的建构主义,[美]莱斯利.P.斯特弗 杰里.盖尔 主编,高文 徐斌艳 程可拉等译,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三次印刷(21世纪人来学习的革命译丛)

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美]约翰.D.布兰思福特 安.L.布朗

罗德尼.R.科金 等编著,程可拉 孙亚玲 王旭卿译,高文 审校,华东师大出版社,2003年7月第二次印刷

本门课程主要针对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做、如何做?依据什么做?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研究针对的问题:做什么?做成什么样?做得怎么样。

课程安排

第一次:模块一

学习内容:基本概念与问题(通过思考、分析和解释基本问题,理解教学设计课程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学习方式:头脑风暴:为教学、教学设计下定义;

教师引导建立分析框架;讨论、归纳、交流。

作业安排:1.查找有关教学、教学设计理论探讨的文献和著作,(不低于5篇的文献,一本著作)建立分析框架,进行梳理和总结,并制作PPT,展示自己的理解。

2.创建电子学档。以便记录、组织和管理平时的学习、研究成果。

学档顶级文件夹——学生姓名全拼。包含若干个子文件夹:资源及其他;活动(作业、学友评价);期中考试(关于学习理论专题网站的设计和制作);期末考试(论文、教学设计案例、对案例的分析与评价)学习支架:设计演示文稿(仔细的规划和准备);设计卡模版(通过设计卡,帮助构思,确定内容,使得条理清晰)

“我理解的教学、教学设计”

(1)我的背景

(2)文献中的概念、观点、论争

(3)我对已有概念、观点的认同程度和理由(4)我所整理总结教学设计是什么的概念和观点(5)对我今后从事的研究范围的启示思考

模块一:课堂中的学习与讨论的内容:

一、概念层面的基本问题 1.教学是什么?

教师的角度——有效的教学策略、模式、方法、内容、资源、条件 学生的角度——学习方式

师生互动——双边但统一,通过互动来实现。教师的期望、要求、组织、指导和帮助;学生的兴趣、欲望、基础、目标、学习材料、活动和体验

2、教学设计是什么?

为什么被需要? 解决什么问题?

目标是什么? 结果是什么样?

教学设计的本体理论是什么?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模块二

课堂中的学习与讨论的内容 基本理论问题

一、系统理论的主要概念和观点? 1.系统论本体分析(1)系统概念及演化(2)系统论的基本特征与原则

2.案例分析(教育信息化系统?教学系统?学习系统?)

二、复杂性理论的主要概念和观点? 1.复杂性理论的本体解析

(1)复杂性理论的起源、发展及与系统科学的关系(2)人类的认识系统发展演进过程(3)系统的分类

2.复杂性理论的基本属性与特征

三、自组织理论的主要概念和观点? 1.自组织理论本体分析

(1)组织、非组织、自组织和被组织概念关系(2)自组织的内涵与阶段发展特征(3)自组织理论组成及其方法论

模块三

课堂中的学习与讨论的内容

一、关于三种学习理论的主要概念和观点

1、行为主义的学习观(自学)2.认知主义的学习观(自学)

3.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主要观点,王继新79页)

模块四

基于设计的研究——一种学习研究的核心方法论(53页)

一、探索与正式诞生

二、核心理念和思想

三、定位与任务

四、面临的挑战——作为合格的教育研究方法论

模块五

关于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

模块六

教学目标设计案例与分析 模块七

案例分析实践

模块八

教学系统设计实践

第五篇:陈金钊 胡玉鸿:方法、技术与法学方法论

法律方法论:检讨与重构——以学科为视角

【关键词】法学方法/法律方法/法律方法论

在当今的中国学术界,法学方法、法律方法以及法学方法论的讨论业已成为一种时髦。然而,对于学术研究而言,区分不同的概念是其前提,因为只有在概念明晰、范围确 定的情况下,才会有研究上的同质性,也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对话平台。

在国内,对“法学方法论”一词原来有着较为明晰的概念框定,即将“法学方法论” 视为在哲学意义上对研究者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的科学说明。就这个意义而言,“方法论 ”隐含着前提假定、立场指称、程序设计与科学说明的内容,构成“方法的方法”。然 而自台湾学者杨仁寿先生的《法学方法论》以及德国学者拉伦兹的《法学方法论》引入 大陆以来,“方法论”似乎在很大程度上蜕化成一种法律适用的方法,诸如法律解释、利益衡量、漏洞补充等,俨然成为了“法学方法论”的主干。

然而这样的理解是存在问题的。将法学方法论等同于法学方法或者法律方法,一方面 使法学方法论降格到具体研究方法的层次,由此冲淡了方法论的理论意味;另一方面则仅突出了研究法律适用方法的重要性,使法学研究有可能演变为规则研究、技术研究。我们知道,就法学方法论而言,它必然在两个方面与具体的、技术性的研究方法不同:一是法学方法论必然含有“价值判断”的内容,也就是说,法学方法论是一种主体意识非常明确的法学研究方法和法律适用方法的体系建构。例如,自然法学派采用“价值分析”的立场,以公平、正义等“应然”观念来解构、批判法律制度,从而使“法律应当是怎样的?”成为一种立论的根本与分析的基点。同样,规范法学与社会法学则以实证的态度,(注:可以将规范法学与社会法学同视为实证法学,只是两者在“实证”的内容上有所差别。就规范法学而言,它是将法律规范视为一个完整的逻辑自足体,由此强调“规范内”的实证;但在社会法学看来,验证法律良善与否的标准并不在法律规范之内,而是在法律规范之外,因而必须将成本、效益等概念用来分析法律的正当性与完备性。)分别从规范的角度与社会的角度来证成法律的存在原理。两者共同的观念,都认为法学研究必须剔除道德、宗教的因素,唯有如此才能使法学真正成为科学。所以,就方法论而言,规范法学与社会法学标榜的是“价值中立”的价值判断,然而在实质上,它们仍然含有价值判断的内容。例如规范法学派对“基本规范”的预设以及社会法学派在“社会利益”上的偏爱,都难以证明它们真正做到了“价值中立”。二是法学方法论必须面对“人性假定”这一基本问题,而具体的、技术性的研究方法则无须理论上的“负累”。法学方法论在严格意义上就是为法学研究找到一个基

点、一个分析的逻辑开端,而这些又都只能从“人”本身进行追问。法学研究的终极目的,说到底,就是解决人与法的平衡问题,或者说,人如何适应法律而法律如何符合人性的问题,所以,法学方法论的路子是围绕如何建构“人的模式”而进行的。同样以西方三大法学流派为例,自然法学派假设的人是“自然人”,即不依赖于国家、社会而先于国家和社会的生命个体,以自然权利的负载而进入政治社会之中,同样必须以自然权利的维系来检验国家、法律制度的合法与否;规范法学派则以“制度人”的假设切入法学研究的主题,将人定位为服从国家、尊重法律的法律主体,因而其主权、命令、制裁三位一体的法的定位才无懈可击;社会法学派则以“社会人”作为人性的基本预设,将人类的同感、克制、公益精神作为人的本质特性,因而要求人们服从社会利益而保障社会幸福才是那样的自然。总之,没有人性预设的方法论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方法论。就此而言,“方法论”与具体的、技术性的研究方法截然不同,后者只需在规则、技术的层次上解决如何进行法学研究和如何制定、适用法律的问题。

“法学方法论”作为法学研究中方法的总体架构与体系,在其之下又可以分解成两种 具体的、技术的方法:一是法学研究方法,也即学界常言的“法学研究的具体方法”。这类方法是就法学的理论研究所采用的技术性方法,诸如我们常说的比较分析法、社会 调查法、历史考察法、经济分析法等,其目的在于通过上述方法的使用,为法学理论的 提出、检验、叙述提供必要的技术手段,以使“法学理论”真正拥有一般性、抽象性、客观性、开放性、可检验性等外在特征,从而加强理论的解构力量与说服能力;二是法 律生成与适用的方法,即一个具体的法律制度如何通过技术性的手段而得以成立,以及 在实践中面对具体的个案如何适用。

就法律生成而言,它自然不是用方法或技术所能概括的,因为法律生成涉及到国家的 政治体制,也关联着法律的内容与调整范围。然而,立法中必须有着成体系的“立法技 术”,这是为了保证法律或法典前后一贯、逻辑严谨的必需规则。同样,习惯、风俗、价值理念认可为法律规范,法官通过解释创造新的法律,以及判例通过“识别”而与原 有的判例在原则、对象、调整手段上的差异问题,也可以归入“立法技术”一类。只是 由于这些规则的形成大多在司法过程中使用,因而常常作为司法方法对待而已。

就法律的适用而言,在行政领域和司法领域都存在着如何将法律的规定适用于具体的 个案问题。只不过行政执法虽然也有着自己特有的个性,但就公正地作为裁判以及令人 信服地相信裁决而言,其与司法十分类似。特别是行政诉讼制度建立以来,一个重要的 内容就是强迫行政官吏像法官一样思考和行动,否则,其裁决就有可能被法院所推翻。

就此而言,行政执法和司法的手段与行为方式基本类似。这些,国内学者统称为“法律 方法”。(注:当然也不独国内学者如此。例如德国学者考夫曼即以“近代法律方法学 说的历史发展”为题,阐述了以萨维尼为代表的法律方法的演进问题,而其内容主要也 是法律发现、推论、填补漏洞等技术规则的阐述。参见:[德]阿图尔?考夫曼,温弗里 德?哈斯默尔.当代法哲学和法律推理导论[M].郑永流,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156.)但笔者认为,与其称之为“法律方法”,倒不如用“法律技术”概括更为 适当。原因在于:

第一,就语词本身而言,“技术”更为明晰地体现了司法的性质与特色。严格说来,司法的过程是一个由法律专家根据特有的专业规则处理事物(案件)、产生产品(判决)的 活动。也就是说,“技术”本身就意味着法律的执行是一项非常人所能胜任的事业,它 需要特有的素质、学说和经验。而“方法”,人们则多在认识论上使用之,意味着对事 物的认识所必须采取的基本立场与基本态度。(注:例如经斯宾诺莎概括的笛卡尔“方 法论原理”就包括四条基本准则:排除一切成见;找出能够用来建立一切知识的基础; 发现错误的原因;清楚而且明晰地理解一切事物。参见:[荷兰]斯宾诺莎.笛卡尔哲学 原理[M].王荫庭,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44.)就此而言,“方法”一词 过于宽泛,无法揭示司法特有的专业性质。实际上,即以国内学者常常言及的“法律职 业”而言,也可知两词的使用场景。与“职业”相连的是“技术”而非“方法”,也就 是说,我们可以有“法律职业技术”这个语词,但很难理解什么是“法律职业方法”。第二,就司法本身而言,“方法”与“技术”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内容:(1)就个人的行为而言,“方法”可以指称法官对法律的认识与理解,因而对于解决案件这一活动来说,“方法”是法官为何会作出该种判决的认识前提,而“技术”则是在面临案件的解决之时,采用的具体解决纷争的手段与技艺;(2)就法官与同行的关系而言,由于“方法”主要是一种主体性的方法,也就是说,不同的法官会有对法律的不同认识,所以其思考问题的角度与分析问题的习惯自然也会有所不同,然而作为“技术”来说,则意味着它是相对客观的,因之可以成为“法官社会”通行的准则。正因如此,“方法”主要与个人有关,而“技术”则与社会有关;(3)就司法决定的作出而言,“技术”代表着一种相对固化、稳定的行为准则,是约束其他法官行为恣意的有效工具。例如“判例识别技术”,一方面要求法官必须遵循先例,另一方面则要求法官必须对先例与本案在事实、法律上进行比较,在此为法官所承认的规则就可以成为为法官所遵奉、同时又为社会所检验的行为准则,而“方法”虽然也可以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然而它主要是用来认知法律本身的。

第三,从约定俗成的角度而言,“法律技术”一词早就在学界使用。例如台湾学者王泽鉴先生就有“法律技术”的提法,并将其解释为:“为达成一定政策目的而限制,或扩张侵权责任时而采的手段”,并将“法院如何解释适用法律,以促进侵权行为法的发展”作为技术之一(王泽鉴先生的《侵权行为法》一书中,由于是从民事侵权角度研究法律政策与法律技术的关联问题,因而其定义主要是就侵权责任而言)。

[8]国外辞书中,著名的《牛津法律大辞典》将其解释为:“法官和律师的实践技能,以及利用和应用他们的知识决定争议或得出其它希望结果的手段。每一法律实践的领域都有一套实践技能和方法。在决定争议中,有关的技术是:拟具诉状、取证、解释立法,以及掌握先例。”[9]由此而言,法律技术代表着法律适用中的实践技能,也是从事法律工作所必需的基本手段。如果将法律实践的过程进行划分,那么,它明显地包括两个基本的部分:一是知识的应用;二是技术的采纳。从后者的角度来看,它是通过司法界约定俗成的技术规则,寻求解决案件的方法或手段的一种必经流程。以此而言,法律技术保证了法律职业的某种“精英”性质,将未经此种“历练”的人排除在外;同时,它也有利于职业共同体相关传统与价值的建立与维系,从而形成法律权威的社会基础。

有关法律技术的具体内容,笔者将之分为八大类:一是法律渊源识 别技术,即在规范重叠的情况下,如何选择个案最相适应的法律规范的技术问题;二是判例识别技术,即如何运用先例,以及先例与现在的案件有矛盾时如何处理的技术问题;三是法律注释技术,即如何明确法律条款含义的技术规则问题;四是法律解释技术,即阐明法律意义的方法与准则;五是利益衡量技术,即如何确定相互冲突的利益在位阶上的优越性的技术;六是法律推理技术,即在个案解决中如何进行形式推理与实质推理的技术问题;七是法律漏洞补救技术,指如何通过类推、目的限缩与目的扩张技术解决法律中业已存在的漏洞问题;八是法律说理技术,即作为官方决定的一方如何将其裁决理由告知相关当事人以获得对方的理解问题。(注:有关八类技术的具体内容,参见:胡玉鸿.法律原理与技术[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339.)考虑到“事实”与“法律”在司法场合中的两分,因而有关事实的采证(即通常所言的“证据规则”)技术不纳入法律技术的范围之中。

【参考文献】

[8][台]王泽鉴.侵权行为法(第1册)[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56.[9][英]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Z].北京社会与科技发展研究所,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875.

下载(胡金芬)读《新课程设计原理与方法》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胡金芬)读《新课程设计原理与方法》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