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624讲《伤寒论》条文中的失眠
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一法与桂枝汤)其热不 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大承气汤。
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小承气汤。213.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214.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250.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251.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一云不大便)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41、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千金翼》小承气汤 治大便不通,哕,数谵语。
(方药:)大黄四两 厚朴二两(炙)枳实大者三枚(炙)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之滓,分温二服。(得利则止)
看看这些条文里虽然没有主治失眠这一说,但是其它兼证基本都提到了。而条文里不止一次提到的类似"烦躁"就说明了"失眠"也可以包含其中。我们看条证不能只着眼于条文中明确写明的症状表述。我们要学会发现其中的"玄机"继而引申出其它症状表现。
我想任何人有了这种疾病都不会睡的太好。这个病人只服了两剂药就解决了这些"急侯",待急症去除之后我又根据情况开了些"治本"的方子治疗了一个多月左右基本治愈了她的老病。
这个后续的方子我就不列举了,那时候初学汉传,还停留在各种"套方"阶段,根本没有章法可循,就不拿出来现眼了。以这个略微简单的病历开头就是为了给初学者一个提示,要养成拨云见雾,直抓主症的思路。
总之,遇到这种类型的病人您就得意了,辩证分析属阳明里热的您就用清法,阳明里实的就用下法,往往一剂知两剂已了。
这种病有急性和慢性的。也有慢性久病急性发作的。根据病情轻重缓急适时调整处方,轻的可以用调味承气汤,小承气汤,重的就用大承气汤之类的治疗。里热不实的可以用三黄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栀子厚朴汤之类的。阳明外证的用白虎汤,竹叶石膏汤之类的解。急性的就是感受外邪所致,三两副药下去,他就睡的好了。慢性的就是由于"五劳七伤"日久阴阳失衡导致突然发作。病程也不会太长,热清掉后找到病机辩证施治进行进一步治疗已期痊愈。
我们再看看下一个医案。
秦某,男,32岁,2013年10月就诊。
主诉:失眠多梦一年余,每天睡眠时间少于四小时。
刻诊:微恶风,盗汗,心烦失眠,心悸心慌,头晕耳鸣,困倦乏力,健忘,脱发,腰膝酸软,梦遗滑精,五心烦热,口舌干涩,饮食及二便尚可。舌红少苔,脉涩细数。
这个患者自小体质虚弱,有点流感什么的他就能摊上,现在又自己经商,思虑过渡导致经常失眠。根据症状所示,他这个病是典型的少阴阳明合病的滞、燥、烦证。属于中医的"虚劳"范畴。时方派管这种证候叫"心肾阴虚,水火不济"。
长期烦躁睡不好应该考虑血少津亏?
病因病机是:外感失治或久病劳伤或七情内伤所生寒邪伤及真阳或真阳耗伤,引起营卫运转动力不足,表里不透,阳气不得入里与阴气相交而化热生火,伤了津热邪上扰,故心烦失眠,多梦,心悸,头晕,耳鸣;睡不好觉以及真阳被虚寒之气制约营血滞涩动力不足则困倦乏力;热伤津液,营卫气血生化不足,导致肌体失养则体现腰酸,精关不固而梦遗滑精,健忘脱发;营血淤滞循环不畅,阳不入阴导致五心烦热;津液不足则口干津少;舌红,脉细数均为"津亏虚热"之象。治疗呢?当以"通营除滞,佐以清滋"法为主。
处方:黄连阿胶汤与当归四逆汤化裁。这个患者的失眠症,虽然是本于"虚寒"但现在来看是热大于寒。所以我在这两个方子的运用上考虑了侧重点。对治阳明燥烦的黄连阿胶汤为主,为君。用原方原量。加了一味药症"远志",为佐使。
原文:303.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辅行决》小朱鸟汤,治天行热病,心气不足,内生烦热,坐卧不安,时下利纯血如鸡鸭肝者方。
351.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远志】辛苦,温,《神农本草经》:治咳逆,伤中,补不足,除邪气,利九窍,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强志倍力。
方证选用黄连阿胶汤和药症选用远志就不解释了,初学者可以翻书查看研究。选用当归四逆汤这个方证有必要说一下,有人说你这个方子选的有问题啊!这个病人有"五心烦热"的症状,那就证明其手脚是热的,你用这个当归四逆汤似乎不太靠谱。反正我知道时方派对治阴虚是绝对不会用这个方子的。大家都知道少阴病的纲证第一条就是"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这个病人的失眠症状群里这几个纲证都有。这是因为病人真阳受寒饮邪气所闭导致营血动力不足难以循行四末而生滞涩。久之引起阴阳转换失常而生燥热之邪。这是病根所在。351条当归四逆汤条证里有一句"手足厥寒"这似乎与该患者的"五心烦热"相反。这个病人似乎没有"寒象"。只有一个微怕风。但是我前面说过,这个人自幼就体质虚弱,有个风吹草动的他就会生病,你想那西药、吊瓶能少用的了吗?西药都属寒凉之物。没事儿往身体里直接注水更少不了水饮了。自然那些风吹草动也少不了有风寒之邪。我们知道当归四逆汤不光是少阴本证的方子,它也是一个厥阴病的方子这个关键点就在这个"厥"字。我在北京汉传中医门诊工作,往往能够经常得到恩师的点窍,近水楼台,这是我的幸运。恩师曾说过,厥阴的"厥"其实就有了寒热错杂之极的意义,否则就不一定叫厥阴病了。意思就是说,这个厥字就代表了寒极热极两个极端。
我们看看其他人考证过的:森立之《素问考注》:“案:《伤寒论》六云:‘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应知厥者,阴阳气血之二气不相顺接之名,其不相顺接之际,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仲景于厥阴篇中偏以寒厥为之说,故曰‘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是专论寒厥之一端耳。非与《素问·厥论》其说不同也。但三阴厥逆为阴厥证,三阳烦热,‘郁郁微烦’、‘蒸蒸发热’,手足温之类,并为阳厥证也。案:厥,本为气逆之名,故凡气逆诸证,皆得名厥。后文所云三阴三阳之厥是也。
说得很明白,就是阴阳不相接续了。阳不入阴,阴不出阳。我们都知道真阴真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两个动力点。而真阳又是这两个动力点的起始点,就像一台机器的电源一样,您一通电机器马上就会运转起来。如果电弱了机器就会转的慢下来,就会影响生产效率了。(真阴的布散)所以说人体受到寒饮邪气侵袭就会伤及真阳,动力就会不足那么就会形成营血的滞涩,甚者形成血瘀,生成癥瘕痞块,形成肿瘤。有经验的医生都知道癌症患者在病进期的脉象往往都特别急促,但是把热象去除后往往都会露出寒邪的本质。而这种所谓的阴虚患者在冬天的时候,特别是东北的冬天,他们的脚往往更凉,只有脚心那儿是热的,躺到被窝里半天缓不过来,等到缓过来后脚心又烦热,放在被窝热的闹心,拿到被窝外又感觉脚背脚面冷的难受。恩师还说过,真阳是补不来的。我们运用辛热药的本意是调动体内现有的真阳加速运动起来,象兴奋剂一样,调动卫气营血积极工作,把邪气打败,然后靠他们积极工作再生成卫气营血来补充消耗掉的卫气营血,也就是后天的阴阳,来减缓先天真阳的消耗。
我们常用的附子,细辛就是调动真阳的代表药物。调动阳气通条营卫的代表方剂就是四逆汤类,初学者翻翻恩师的书品味一下。这个患者经过三诊,持续服汤药二十一副,后服用当归四逆汤散剂黄酒煮剂善后月余,痊愈。
他跟我说我开的药喝到第三天的时候就有明显的效果,睡眠时间超过五个小时,而且没有做梦。那先天真阳总被调动出来也是会亏损的吧,靠后天来的阴阳来缓解先天阴阳的消耗。
古时的道家什么的要是明白经方的阴阳化论,还有那些梦想要成仙得道的人吗 还是那句话,我们在临床时要学会 1拨云见雾,直中病机。
2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不急不缓,标本兼治。3抓好侧重点,分层次治疗。
我们再看看下一个病历。
姓名:张X吉 性别:男。年龄:36岁。家庭住址:北京市朝阳区左家庄西街 主诉:失眠多梦七八年左右,现在每天睡眠时间少到三小时。
刻诊:失眠多梦、畏寒肢冷、胁下隐痛、心慌心悸、口渴喜饮、肢倦神疲,厌食油腻,面色少华、腰酸冷沉、阴囊冷湿、夜尿频多、大便溏泄、膝关节冷痛。舌胖大有齿痕、苔白厚腻,脉弦细。
这个人的病算是比较重的了。虽然从综合症状群上来看比较清晰,辩证不难,但是病情较久,给我们的印象来看不会那么好治。但是我在治疗他这个病的时候也收到了奇效。显而易见,这个患者的失眠是时方的心脾气血两虚,脾失健运。属少阴太阴合病的饮、滞证。病机:饮邪致病,水饮上逆,扰动心神,故失眠多梦,心慌心悸;饮蔽真阳,水不化津,则口渴饮冷,夜尿频多,大便溏泻;阴阳转换失常,中土运化不利,故厌食油腻,胁下隐痛;寒饮滞下,故阴囊潮湿,腰酸冷重;寒伤真阳,营卫虚滞,则畏寒肢冷,膝关节冷痛;舌胖大有齿痕、苔白厚腻,脉弦细。一派寒饮舌脉之象。
这个病人主症是失眠,而我却没有把重点放到对治他的失眠上,在治疗期间没有使用任何对治失眠的方证。我把治疗切入点放到了他的"夜尿频"这个症状上了。这个病人是我一个小学的同学,属于发小,在京打工,我们之间已经失联十几年了,后来从其他同学处知道我现在做中医,而且水平不错,才来找我看病。经过问诊我了解到,他在来北京之前一直在长春的一个高速公路工作。
属于道路养护单位的维修人员,修理高速公路护栏那种。路面上进行工作,有时一干就是几个小时。他们要蹲坐在冰冷的路面上工作几小时,可想而知,他那点真阳消耗的少不了,那么虚寒水饮自然就会到访。我们知道天气寒冷的时候人在室外,人体自然要比平时更多的升散阳气以补充热量抵御外寒,那么常年累月的升散阳气自然要累及真阳。违反了自然规律,卫气营血的消耗与生成不成比例,导致阴阳失衡,真阳消耗入不敷出,自然就会慢慢虚衰,导致寒饮内生,引起一系列疾病。他的"尿频"与"失眠"就是其中之一。他跟我说每天晚上起夜的次数超过4-5次,基本上睡不了觉,竟折腾了,他说他现在都似乎习惯了。所以说他这个失眠的主要诱因就是夜尿频多。
方证: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化裁。药症:五味子、干姜 这个方子我改动了一下,把真武汤里的生姜和芍药换成了干姜,暗合"肾着汤"与"附子汤"及"四逆汤"之义。又加了一个五味子取其"酸敛收涩"之功。(五味子,味酸温。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御览引云,一名会及,大观本,作黑字)。生山谷。)五味子,这位药性味酸温,可以裣化水饮,可以帮助患者在去除水饮的同时减少小便的次数,延长其睡眠时间,其它好处大家自行查阅研读。这个方子组成后几乎对治了该患者的所有症状,病机更是全部涵盖,可谓万无一失。不可思议的是该患者服药第一天晚上就踏踏实实的睡了个好觉,睡眠时间持续了六个小时。几次复诊期间他的睡眠时间始终保持在六七个小时左右,偶尔夜尿一次,其它兼证都在持续好转。该患者在服用汤药月余后改用我院自制五苓散胶囊善后。现在的睡眠时间还是在六七个小时左右,估计是因为失眠的时间太久了,突然延长一倍的时间他的神经功能还不适应。
第二篇:郝万山讲《伤寒论》之医案总结
郝万山讲《伤寒论》之医案总结
按: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郝万山老师讲伤寒论,声名远扬。其讲课旁征博引,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教学实践。以及郝老师与刘渡舟、宋孝志、胡希恕等老一辈伤寒研究者,实践者的学习与交流经验。郝老师讲课的医案部分颇为精彩,这部分内容对理解伤寒论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根据《经典课程示范教学》的伤寒论70课时讲课录像整理总结医案部分。
医案1 某,过敏性哮喘,每年五一节发作,国庆节休止。病起于两三年前国庆节,因游行劳累后饮冷食凉所致。现证胸闷,心烦,喘促时作,发作时需用西药喷剂控制。宋老(宋孝志,下同)诊之,予栀子豉汤:焦山栀1克 淡豆豉15克七剂。七剂后心烦减。后按此方服用两个半月而愈。
原文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76)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77)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78)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 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221)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栀子豉汤主之。(228)
评语
在《伤寒论》中,栀子豉汤用于治疗热扰胸膈诸证,但并未出现一喘证。宋老抓住病人因天热游行劳累后,大汗出,饮冷食凉,热被遏胸中这一发病过程,断定此病人之喘为热扰胸膈所致。故用栀子豉汤两味药而愈此顽疾。宋老抓的是病机而用方,扩大了栀子豉汤的适用范围。但从原文来看,诸条文皆有心中懊憹或胸中窒之证。病人也有胸闷,心烦之证,只不过不是主证罢了。此证再结合病机,用此方,终究还是以原文为基础。
医案 2 某,心下痞硬数月余,不食则满闷,食则胀。前医数用和胃降逆之品,不效。细问之,口干,故饮水多。但小便量少,下肢水肿。最先起于腹中满闷,后渐上至心下痞。予五苓散原方三剂。服后,尿量增多,口渴缓解,痞硬感有向下走之势,现肚脐下仍硬满。又服三剂而愈,原文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1)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72)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74)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156)
评语
《伤寒论》中五苓散适应证有二:一为太阳蓄水证,一为156条之水气不化心下痞。但终究不离其病机,即下焦水蓄。患者虽然心下痞,但有小便不利,下肢水肿之证。虽然郝老师说此案为抓副证,但实质还是见证加病机。与案1无本质差别。由此想到了101条之“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对于此条之一证,争议颇多。其实,从此两案看来,一证加病机足以用药,又何必在乎是哪一证?能反应病机的不仅是证,还包括其他诊断,四诊合参才是中医最优的诊断模式。仅局限于问诊之一证,而非得争论是哪一证,这种争论又有何价值?
医案 3 女,神经性呕吐三月余,水、饭、药皆吐,输液超过两瓶即变为粘液吐出。西医诸检查已作,排除呕吐诸因,故诊为神经性呕吐。因发现丈夫外遇而吵架,故患此疾。前医多用和胃降逆之品,若丁香、柿蒂、旋覆、代赭、丁萸、理中之类,皆不效。现证失眠,心烦,舌光红无苔,脉弦细而数。有慢性泌尿系感染,反复发作。予猪苓汤原方。嘱其丈夫陪床,每一小时喂服一勺。一周后进流食。再一周不用输液。后食西红柿复发,仍用此方。再一周而愈。
原文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223)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319)
评语
失眠、心烦、口渴、小便不利、再加上阴虚之舌脉,故用猪苓汤。虽然病人以呕吐为主证,但此证亦可用水邪犯胃来解释,猪苓汤用之故效。临床疾病复杂,但只要切合病机,便可用方,且用之效如桴鼓,此经方之妙。嘱其丈夫陪床,每一小时喂服一勺。因心病还需心药医。如此,心身同治,方能见效。
医案 4 矿工妻,产后二十余天,发热,身疼痛已十天。考虑产后肌肤失养,先后服八珍汤、人参养荣汤各三剂,皆不效。后请教刘老(刘渡舟,下同)。谓内脏气血不虚,故予桂枝新加汤。三剂,仍无效。刘老细查方,改生姜用三小片为15克。两剂身痛减,三剂愈。
原文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62)
评语
产后肌肤失养,八珍类养内脏气血,故无效。桂枝新加汤中,生姜三两意在引药达表,量少则无此功效。故知经方之量,亦不可轻易改变。
医案 5 壮年,荨麻疹,体瘦,脉浮。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嘱其睡前服药,后覆被发汗,三剂愈。
医案 6 女,小儿肾炎,头面水肿,脉浮。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七剂。
医案 7 某,急性肝炎,黄疸不退,身黄如橘皮,身痒,脉浮。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七剂。
原文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262)
评语
此三案,皆抓住脉浮一证,病在于表,故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发汗。后两案因病情复杂,服后配合西医治疗。但症状的改善,得益于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发汗。故知,发汗乃治疗邪气在表的不二法门。
病在于表,应当治表,治里则无效。以上四案,治表之法,或直接发汗,或引药达表,但又不是麻桂之剂。故知经方治表,绝不仅限于麻桂之剂。
医案 8 小儿,感冒,高热。其母为其炖服元鱼汤,乌鸡汤,热剧。现证舌红苔黄腻,恶冷。诊为着凉停食。以外散表寒,内化食滞之法。愈后,饭量贪多。数月余,又因感冒来就诊。诊为停食着凉。仍以外散表寒,内化食滞之法而愈。
原文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56)
评语
前诊为着凉停食,因正气抗邪,不足以助脾胃消化而致。后诊为停食着凉,因正气助脾胃消化饮食,不足以抗邪而致。故知正气兼顾表里。
以上三条之呕逆,干呕,不大便之证,机理同前诊。皆正气不足以顾护于里,里气升降失常而致,此为表证见腑气不通诸证之机。
医案 9 青年,淋雨,半夜寒战,喷嚏,清涕,头身疼痛,体温39.5度。自服解热镇痛药两片,始汗出。晨起仍头身疼痛,自服热粥,汗出,体温38 度。予桂枝汤。
原文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3)
评语
桂枝汤可以不辨中风与伤寒。仅凭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四证而用药,此为方证辨证。
医案 10 某工厂火灾,因有毒物质吸入导致六十余人中毒。中毒者发热,胸闷痛,出现肺水肿、呼吸道粘膜水肿、食道粘膜水肿、胃粘膜水肿,重者昏迷。西医对症治疗无效。刘老诊之,抓住呕而发热,心下按之痛,用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病者服之呕止热退,最重者第四天清醒。
原文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138)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379)
评语
此案亦为方证辨证。方证辨证是辨证论治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一个比较高的层次。需要娴熟的技巧及丰富的经验作为基础。否则,只对症状而用方,很容易把中医机械化。有时病证难以入手时,不免一试,可能有奇效。
医案 11 男,56岁。下午三时烘热,汗出,四时止,汗出湿遍全身。如此三个月。前医尽服养阴敛汗、益气固表、清热之品,不效。最近处方(部分药物):麻黄根30克浮小麦50克煅牡蛎50克分心木20克金樱子30克。服此方后汗不出,但心烦,故停服。予桂枝汤三剂(未服)。三日后找胡老(胡希恕,下同)诊治,予桂枝汤三剂。并嘱每日下午一点半左右服一次,服后多饮热水。三剂后热渐退,汗渐止。后又复发,仍服桂枝汤六剂愈。
原文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53)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54)
评语
此案用桂枝汤发汗以治自汗。但桂枝汤使用条件是“病人脏无他病”,只是营卫失和所致。还要注意的是桂枝汤的用法,先其时发汗,服后多饮热水,方能见效。还需说明的是,此案自汗为男性更年期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所致,于临床能见到。
在诸法无效后用经方,且用之有效,足见经方之妙。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仲景所写条文可以看作是一个个治疗有效的医案。这才是经方能经历近两千年而仍屡试不爽的原因。这也说明临床才是中医长盛不衰的根基。
医案 12 女,40岁。一侧胸锁乳突肌痉挛,恶寒,发热,以脑血栓形成早期?收入院。输清开灵一小时后,变为双侧痉挛,仍高热。诊之舌淡不红,鼻流清涕。予桂枝加葛根汤加减,停用清开灵。服后半小时汗止痉挛舒。
原文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4)
评语
上为病毒性颈肌痉挛,予桂枝加葛根汤见效。现用桂枝加葛根汤治颈肩肌肉紧张综合症,颈椎病。各药物剂量:葛根 20-30克 桂枝 10克 白芍 30克 炙甘草 6-10克(以上四味为基本方)威灵仙 10克 秦艽 10克(上两味以祛风湿)鸡血藤 30克(养血疏筋)姜枣可酌情加入。
清开灵为安宫牛黄丸加减而来。安宫牛黄原方去牛黄,代之以牛胆酸和猪胆酸;去犀角、珍珠,代之以水牛角、珍珠母;去黄连,加板蓝根,并去朱砂及金箔,配置成复方针剂而成。药物组成偏于寒性,故用之症状加剧。
安宫牛黄还有另外两个中成药产品。清开灵滴鼻液在原方中以麝香皮代替麝香,去雄黄,加藿香,配置成复方醑剂而成。醒脑静以麝香、冰片、郁金、黄芩、黄连、山栀六味制成针剂。皆寒凉之剂。
医案 13 小儿,反复感冒。发病即喘。儿童医院多次以肺炎收治入院。此次以清肺1号、清肺2号(麻杏石甘汤加银花、连翘、芦根、白茅根、黛蛤散 等)治疗。不效。求治于任老(任应秋,下同)。任老见之舌面皆淡白。予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一周后病愈。从此再无复发。
原文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18)
评语
感冒发热,中医治法要分清寒热。不要一见高热即清热解毒。否则只治其标,反复发作。最后还得温药而治愈。中药成药,本为方便应用而研发。然药物生产后,不分寒热,不辨虚实,不别阴阳,不论表里而用之者不在少数。此研发者所未料及。此现象于上两案可见一斑。是中医无效,还是应用不当?明者自知。然而可悲的是,许多中医院在用中成药时,也出现此种情况。一旦有一天,中医毁在自己人手里,这才是中医最大的悲哀。
医案 14 壮年,水泥工。感冒,发汗后,继续工作,再高热,继发汗,如此反复一周。来诊时,乏力,汗出不止,高热,舌淡。予桂枝加附子汤。部
分药物剂量:炮附子 15克 桂枝 15克 赤白芍 各10克 生姜 10克。两剂而热退汗止。
原文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0)
评语
此案予桂枝加附子汤固阳以摄阴。但注意其舌淡,此为阳虚之舌象。如此用附子方能见效。
医案 15 女,50余岁。入夜频发心绞痛。发作时,胸闷,憋气,口服硝酸甘油方缓解。求治于刘老,予桂枝去芍药汤。服后少发。
原文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21)
评语
桂枝去芍药汤治疗心脏病,刘老十分推崇。但多用于心阳虚之证。经方应用时应和其他辨证方法结合起来,方能药到病除。
医案 16 文革期间,江西某矿区,流感流行。主治之两医曾毕业江西中医学院。先用西药无效,继用银翘、桑菊之类亦不效,且症状加重。证见恶寒,发热,全身疼痛,鼻流清涕。思用麻黄汤。一医与其妻麻黄汤,但求一试:麻黄 10克 桂枝 10克 杏仁 9克 甘草 5克。一剂后,热退疼止,脉静身凉。后予矿工,流感控制。
原文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
评语
此为麻黄汤之典型适应证,但医者用之,颇多疑惑。如今虽多用辛凉之药,但辛温之麻黄汤并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在黑龙江,小儿肺炎证见寒战,高热,无汗而喘者。用麻黄汤治疗:麻黄 15克 桂枝 10克 杏仁 10克 甘草5-6克。成人麻黄用至20-30克。
麻黄汤非但用于伤寒,亦可用于杂病,见下文:
2000年秋,一位37岁农妇患原发性高血压18年,由于暴怒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昏迷48小时,醒后暴盲。诊见寒战、咳逆无汗,查颅内血肿、水肿,双眼底出血、水肿。眼科名家陈达夫先生目疾六经辨证大法有云:凡目疾,无外症而暴盲,为寒邪直中少阴,玄府(毛孔)闭塞所致,当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肾散寒。附子温少阴之里;麻黄开太阳之表,即是启玄府之闭;细辛直入少阴,托邪外透。李师见此妇禀赋素壮,症见寒,战无汗,纯属表实,与少阴无涉,遂径与麻黄汤一剂令服。次日诊之,夜得畅汗,小便特多,8小时约达3000毫升,头胀痛得罢,目珠胀痛亦止,目赤亦退,血压竟然复常,已可看到模糊人影。又以通窍活血汤冲服水蛭末12克,调理一段,终于复明,左、右眼视力分别为1.2、0.8,病愈,3年后随访,血压一直稳定。
麻黄、桂枝升压,现代药理已成定论,近百年来已列为脑血管类病用药禁区,这几乎成了每个中医的常识。而李师却用麻黄汤治愈不可逆转的高血压,岂非怪事?其实不怪,李师之所以成功治愈此病,就是因为他未受西医药理的束缚,而是用中医理论去分析本案病机。即由于寒袭太阳之表,玄府闭塞,寒邪郁勃于内,气机逆乱上冲。邪无出路,遂致攻脑、攻目。邪之来路即邪之出路,故用麻黄汤发汗,随着汗出,表闭一开,邪从外散,肺气得宣,水道得通,小便得利,郁结于大脑及眼底之瘀血、水肿亦随之而去,脑压迅速复常。此案若不按中医的思路去治,岂能奏效?
此医案见于《贵在传承,重在疗效》,为郭博信的一篇跟师心得,于网上易搜到。原载于《中国中医药报》总2385期。文中李师乃李可老前辈。
经方虽偏于辛温,但用之有效者,于今时屡见不鲜。是仲景之方过时,或是医者见经方之证而不敢用之?抑或无用经方之念?只有医者自明。
医案 17 某,肿瘤晚期,极度消瘦,诊之脉大而有力,次日亡。
医案 18 某,女,教师,自觉乏力,脉大数而有力,无基础性疾病。数月后因肝癌晚期而亡。
医案 19 某,脑力工作者,自觉心悸动,乏力,体重两月锐减10公斤,脉大数而有力。后住院诊为肝癌。
原文
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37)
评语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脉)大则病进。”《素问·离合真邪论》曰:“其至寸口中手也,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此《内
经》两语提示诊脉应注意动态变化。以上三案为脉大示病进;37条脉浮细示邪已退而正未复。
医案 20 太阳伤寒,以竹筷削尖,刺上迎香,放血而解。
原文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暝,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以 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46)
评语
此为郝老师父亲之治案,治于农村,就地取材。上迎香为经外奇穴。在面部,当鼻翼软骨与臂甲的交界处,近鼻唇沟上端处。刺之放血,为以衄代汗,与麻黄汤之法异曲而同工。
医案 21 两孩童打架,一孩以三棱刀刺另一孩左胁。急入医院外科抢救。左肾、脾切除,胃肠修补,气胸引流。但腹腔渗血原因未定,未缝合,加以输血。次日有呼吸心跳,血压未升至正常水平。求治于董老(董建华,下同)。护士言其曾排黑便,便中有死蛔虫。董老曰不治。再次日患童亡。
原文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蚘。(89)
评语
蛔虫喜温而避寒,腹中阳气不曾令蛔虫活,何能令自己身体活。此为不治之理。
医案 22 某首长,高血压,动脉硬化伴有后颈部拘急不柔和,后项部尤甚。求治于名老中医,予葛根汤。其保健医曰葛根升阳,高血压者不宜用。两日后更剧。首长再次求治于此中医,医曰方用之当有效。首长信之而用。七剂后颈部渐柔和,证减大半,血压降至正常。
原文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31)
评语
葛根汤发汗散寒,疏通经脉。方中葛根有生津舒经之用,对缓解后颈部拘急尤效。葛根虽为升阳之品,但中医升阳不等于西医升压,不可混淆。
愈风宁心片为葛根汤提取物,但仅对于高血压,动脉硬化,耳鸣,耳聋伴有后项部拘急者降压作用最佳。若无后颈部拘急者,疗效降压作用不显。单位药应用亦离不开中医辨证。
医案 23 某医,远房亲戚发热,身疼痛,烦躁,胸闷。予大青龙汤,并嘱之若一剂汗后,不可再复。患者一剂汗后,诸证大为缓解。夜间,又烦躁。其妻取一剂,服之后,大汗淋漓不止,目闭,沉默不语。其妻夜寻此医。此医知事不妙,协一西医同行。诊之,无脉。血管已瘪,输液针扎不进。患者液脱而亡。医案 24 某青年,为打捞失水儿童多次潜水。夜间,全身战栗,口振牙战,烦躁,高热,数人摁之不住,胸部被抓破。于急诊室内输液针被其拔掉。诊之,予大青龙汤。服后饮热水一杯,覆杯而汗出烦止。紧随之输液。后于医院治疗五六日出院。
原文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38)
评语
大青龙汤为发汗峻剂,原方麻黄六两为《伤寒论》诸方之中最大者。如此峻剂,使用当防其汗多脱液。方后注云:“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汗,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此语极其重要,当谨遵之。以上两案为正反两方面各一例。当知医之治疗,须虑事周到,于药之利弊皆考虑,方能救人于水火。当然,案23之责任并不在医,乃患者自行服药而致。但此等教训,应当铭记。
医案24为大叶性肺炎早期,使用大青龙汤截断病程。
医案 25 女,22岁。14岁月经初潮起即伴有心烦意乱。后加重,变为经期燥扰不宁,情绪不能自控:大吵大闹,乱跑乱跳,赤足行走于马路。经期过则诸证缓解。被诊为周期性精神分裂症。曾求治于京城各治疗精神病医院,除电休克外诸治法皆用。现证:经期不定,经行不畅,伴有大量血块,经前腹痛、腰痛、心烦、便干、口苦。予桃核承气汤三剂,并嘱之仅经期前服用,经行通畅则止,不行则加服。服两剂后经畅便通烦减,三剂服尽。服用三个月经周期后,精神症状控制,但觉经后乏力。经后以养血益气化痰药调理。服用六个月经周期后,西药不再服。后结婚生子,诸证不再复发。
医案 26 学生,吃饭时,因开玩笑自觉腹痛,后脸色苍白,冷汗出。送至于急诊室。数小时候压痛、反跳痛、肌紧张,外科诊之,右下腹尤甚,考虑阑尾炎。从阑尾处开腹,阑尾完好,腹腔有血性渗出物。扩大切口探查,为胃溃疡穿孔板小血管破裂,做胃修补术。腰麻因手术时间长,又加强。导致胃肠蠕动慢。术后一周已排气,但无大便。层灌肠,下少许球状便。手术刀口愈合后拆线。夜间狂躁,骂人。次日予桃核承气汤。服后泻大量污浊物。当晚鼾睡如雷。
原文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106)
评语
桃核承气汤泻热化瘀,用于热重瘀轻之太阳蓄血证。此两案精神症状皆因瘀血所致。案25瘀血虽久但热证较重。案26瘀血结于肠内未化,瘀血初结,热证突出。
医案 27 女,40岁,求治于宣武医院,血管造影为脑血管瘤压迫视神经通路,剧烈头痛伴偏盲。医院告之于中医求治。后于东直门医院求治于宋老,宋老沉思良久,予抵当汤。散剂,胶囊,每粒约0.3克,早晚各一粒。后可加至早中晚各一粒,以大便每日一次为准,超过两次则减量。两月后,头痛减轻,视野渐复。半年后头痛止,视野复原。脑血管造影,血管瘤消失。
原文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124)
评语 抵当汤用于治疗脑血管瘤,确实是奇方治病。治疗有效,为其破血逐瘀力强之果。
医案 28 老妇,寒战,发热,尿频,尿急,尿痛,肉眼血尿,尿常规化验红细胞满视野,以急性膀胱炎收住院。抗菌后,两天高热退,一周尿化验及培养正常。但小便频数,量少。后出现夜间狂躁,心烦,服镇静药睡后,手仍按小腹。数天无大便,舌红苔黄厚干燥。予五苓散合桃核承气汤。服一剂后,小便量多,大便两次,当晚不狂躁。
原文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1)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106)
评语
此案膀胱蓄水与蓄血证皆有。小便不利,舌苔厚干燥为膀胱蓄水,气化不利所致。狂躁,心烦,少腹部不适,舌红苔黄为血热互结所致。膀胱蓄水与蓄血两者皆有,故合方治之。此为合方治难病。
西医治疗仅杀灭细菌,但未恢复膀胱气化功能。中医治疗正有恢复膀胱气化之功,故用之有效。
第三篇:伤寒论感悟
伤寒论原文感悟
刚刚看了郝万山老师讲解伤寒论的视频,通过郝老师的讲解,自我感触颇深,以前的一些错误理解都得以纠正。尤其是“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句话,对我的感触最深。
这句话是太阳病的总纲,主要脉证皆包括在内。通过郝老师的讲解,其之所以不叫“太阳病”,而叫“太阳之为病”,是为了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引出下文。这句话是指“太阳”是人身第一道防线,最外一层,如果要发病的,则其表现为“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以前读到这句话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也没有往这方面想,感觉自己读书的深究性还是太差了,以后需要改进。
“脉浮”:体现了体表受邪、正气抗邪于表,气血浮盛于外,故脉应之而浮。脉象就是反应人体气血运行状态的。浮脉主表,在临床上有很重要的意义。后世医家有一种说法就是“有一分浮脉就有一分表”。郝老师还讲解到浮脉要与患者平素体质相对照,比如胖人脂肪厚,浮脉取之不易,要用力才可得。瘦人相反。故通过脉象辨表里是不容易的,要学会变通,需要通过患者的基础脉象来鉴别。还有郝老师强调,浮脉必须要“举之有余”,不是说轻取即得的脉象就是浮脉。我以前的理解就是错误的。通过郝老师的讲解,我感觉到,知识确实需要在书本上来学习,但也要经过临床上来体验、验证后才能准确掌握。一味的光学习不实践、不深究是不行的。
“头项强痛”:其中头疼主要是后头部疼痛,项强主要是后项部拘急不柔和。后头和后项部是太阳经脉所过,“头项强痛”是太阳经气受
邪,经脉不利的一种表现。这个症状是诊断太阳病的一个定位性症状。郝老师讲到,没有这个症状是不能诊断为太阳病的。只有后头项强痛兼有脉浮,才可以说明是太阳经脉受邪,才可以诊断为太阳表证。郝老师的这些讲解和我以前学习时的理解一样,但郝老师讲的更具体、深入、确切。通过郝老师的讲解,我对此的记忆又进一步加深。
最后一个,“而恶寒”:郝老师讲到,其中的“而”字不是表并列的。而是表进层的,翻译为“而且一定”。原文翻译为: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且一定会见到恶寒。而我以前的理解是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然后就会见到恶寒。太阳表证是风寒邪气伤人体表阳气的证候,阳气不足,温煦肌肤的功能司失,故恶寒。通过郝老师的讲解,我不仅又一次学习了恶寒的发病机制,而且改正了我以前的认知错误,可见我此次所得之多。
综上可谓:“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不论伤寒中风,凡属太阳病皆有此症,此病为定型。故名之曰本条是“太阳病总纲”。弄懂了这个,对我以后学习伤寒论影响很大。我将继续观看郝老师的讲解视频,多多学习,自我完善。
第四篇:伤寒论学习体会
《伤寒论》学习体会
1、《伤寒论》为中医重点学习之书
前哲徐灵胎曰:医者之学部,全在明伤寒之理,故仲景之书有二,即伤寒、金匮要略是也。然《伤寒论》乃治时病之法也,金匮要略乃治杂症之法也,而金匮之方,则又半从《伤寒论》中来,故《伤寒论》一书,乃学医者第一功夫也。陈修园曰:医门有仲景,犹儒门之有孔子也。其著述伤寒、金匮,集汉代之前之大成,立三百九十七法,法法遵经,传一百一十三方,方方皆古,以六经铃百病,为不易之定法。从此可见,《伤寒论》中之理法方药与运用规律,完全是祖先之经验总结。故《伤寒论》一书,乃中医重点学习之书也。
2、伤寒论讨论什么?
伤寒是温病、中风、伤寒、中湿等外感疾病的统称,或者说由于起居饮食不甚引起的突发性疾病。例如汗出当风、久坐湿地等等。而在所有外感疾病中伤寒是最严重最普遍的一类疾病,这是伤寒论重点讨论的对象,当然也同时讨论了另外几种突发疾病。
所以伤寒论重点讨论的是外感突发疾病的证状、脉象、传变规律及治愈方法。
3、我对六经之认识
《内经》中到处都是四时阴阳“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等等中医一直强调法天地四时而动。《内经》中有很多很多篇章都是在谈论四时的。张仲景的六经就源于此。《伤寒论》从内难二经基础上的进一步之经典著作,补内难二经之不及,其首创六经证治。故我对六经之认识有一谈之必要,大抵中医治病,皆从整体出发,依据病者盛衰强弱为依据,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所谓六经,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故治宜和解。昔俞根初先生曰:以六经铃百病,为确定之总诀。又曰,百病不外六经,正治不外六法,按经审证,对症立方。故于临床之际。首先确立六经证治分类法。该病属于六经中之何经,是否二经同病,是否三经同病,虽无肯定之成续,而审证立方,亦有其一定之规矩。孟子曰: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变必以规矩。所以我自学习《伤寒论》后,认识到以六经来作为辩证论治之指标,亦犹如大匠诲人之必以规矩也,又认为舍乎此,则未有不缘木求鱼也,以下简要介绍几个六经病症与脏腑的关系。(1)太阳病与肺
外感症初发,通常表现为“太阳病”。所谓“太阳”并非抽象概念,因为“太阳病”会引起手足太阳经循行部位的不适感受。如头项强痛,腰背痛。例外鼻鸣、鼻塞、流涕等有时也是太阳经的病症,因为足太阳经过睛明穴而络鼻窍。
太阳病是表证,病在皮毛。肺主皮毛,所以太阳病与肺部疾病通常同时出现。所以太阳病经常伴随咳嗽、喘息、浊痰的出现。所以在治疗太阳伤寒的方剂中,多有润肺、止咳的药物出现。如杏仁、五味子、生姜等。
另外,太阳病为什么现浮脉?浮脉是肺脉,所以是太阳经与肺同病。(2)阳明病与心
阳明病,无论寒邪热邪,一律表现为高热,另外有谵言妄语的证状。其实阳明与心有莫大关系。《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二阳就是阳明,说明阳明的病可能发自于心,也可能发自于脾。所以心病可以引起阳明病。而瞻谵言妄语是神志疾病,与外邪攻击心包有关,也正因为心包是禁宫要地,正邪交争最猛烈,所以才会出现高热症状。另外阳明病的脉象是洪脉,这正是心脉。
由此推知,阳明经病的主方白虎汤,其实最重要的是解心热。在高烧、神志昏迷的时候,后世很多名医都在白虎汤的基础上加上犀角、羚羊角等味以解心热。(3)阳明病与肠胃
《灵枢·经脉》说足阳明胃经主津液所生病。足阳明病引起的一个问题就是津液大亡。因此阳明病的一大特点是大汗出。汗出也是身体正邪交争后把外邪排除体外的过程。但是大汗出后出现的问题就是“胃家实”,排便困难。
依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正常的人体防御机制,可以通过高热、汗出的方式战胜外邪病排除,在体表可以排邪,那么机体是否也有可能在肠胃之内,以分泌物的形式将外邪排除,随粪便外出。但是,由于排便困难,外邪无法排除,反而在粪便上滋生,排便困难除了破坏正常代谢外,也使外邪在粪便中滋生。因此排便就成了主要矛盾。三个承气汤就是解决排便问题,大便出来了,外邪也就随之而去了。
当然并非所有的阳明病都会伴随便秘,而是肠内有燥矢、有宿食、或肠胃机能有问题才引发便秘。
学习《伤寒论》就有一个理解条文和条文之间相互关系的意义而为基本要求。应该看到,《伤寒论》398条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在条文之间,无论或显或隐,或前或后,彼此之间都是有机的联系着。作者在写法上,充分运用了虚实反正、含蓄吐纳、参证互明、宾主假借的文法和布局,从而把辨证论治的方法表达无余。由此可见,学习《伤寒论》先要领会条文和条文排列组合的意义,要在每一内容中,看出作者组文布局的精神,要从条文之中悟出条文以外的东西,要与作者的思想相共鸣。这样,才能体会出书中的真实意义。白文最少看它四五遍,并对其中的六经提纲和一百一十三方的适应证都熟背牢记方有妙用。
这段时间一直在校报里面工作,和当一个普通的大学生相比,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在这里和名老中医多学习、多运用课本上所学的知识,特别是中医这一方面。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习理解,帮助记忆,而且可以不断应用,不断修正自己的辨证方法,“先辨六经,后辨方证,方证相应”。
辩证运用经方的感受很深,方正相应,疗效快捷。辩证出错的案例,重新思考,重新翻书学习,印象更加深刻。
第五篇:伤寒论学习心得
伤寒论学习心得
我毕业于黑龙江省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系,在大学二年级期间开始学习《伤寒论》的。那时的任课老师反复强调,中医入门的最佳门径就是踏踏实实背诵。《伤寒论》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称为“中医之魂”。深入学习《伤寒》《金匮》应该是每个中医的基本功。所以我记得那时在大雪纷飞的严冬,我在校园的花园小径,很是老实的逐条背诵着经典。也是得益于那时打下的基础,参加工作后,对于临床的实践有很大的帮助。现在想起来,我深深感谢这段时光。
背诵《伤寒论》没有便捷的方法,《伤寒论》398条原文,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一遍一遍按着性子读,反复清晰地朗读,时间长了就会背诵了。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我每每向人强调背诵原文的极端重要性,就有人说背诵会成为死读书,“尽信书不如无书”,要“灵机活动”之类的话。我认为 只要不是停留在背诵阶段,而是作为以后发展的基础和出发点,那么,这样的背诵便不得以「读死书」诮之。
对《伤寒论》的学习应该是一生一世的事情,我仅仅才刚刚开始,思路不成熟,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感受。历代注解《伤寒论》的书籍汗牛充栋,各有特色,如何慎重挑选合理的注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这可能关系到一生研究《伤寒论》的大体思路。我进行了一些力所能及的文献的考察之后,认为仲景本人的思想可能更倾向于辨六经辩方证药证的“方证对应学派”。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仲景原文以及其它文献证据支持“方证对应”是仲景医学的主要特点;第二个是,作为入门的学习方法,方证对应更容易尽快看到实际疗效,可以提高青年中医学医的信心。什么是方证相应呢?方就是指方剂和药物,证就是某个方剂或者药物的应用指征或者证据。这个“证”是从病人的症状,体质,生活状态等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里面挖掘出来的。每一个证都是实在的东西,没有多少推理的过程。方证关系的形成来源于经验,是经验的积累,可以重复验证。“有是证用是药,无是证无是药”是方证对应的要求。受着这种思想的影响,我当下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某一个方剂,某一个药物的功效主治,应用指征上面。
医学是一门实践技术,我尝试治疗了一些有缘的患者,取得很好的疗效。比如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遗精、葛根汤加苍术治疗肩痛、麻杏甘石汤治疗咳嗽、桂枝加附子汤治疗虚人外感、桂枝加葛根汤平稳血压等,取得的疗效是超出我的期待的。我刚刚学医,就走上经方的道路,应该是比较顺畅的。我也深深欣喜自己的选择。但是学问浅薄,经历尚少,有一些感想也不怎么深刻。09年开始接触中医,到现在深深感觉医学知识博大精深,疾病千变万化,我的知识实在太贫乏。以后还要在多个方面多下功夫,充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