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心得体会

时间:2019-05-12 15:08: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伤寒论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伤寒论心得体会》。

第一篇:伤寒论心得体会

08中西医 2008013036 谢海旋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

08级中西医临床

2008013036 谢海旋

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大三的时候开始学习经典,更是深有体会。而今有机会在毕业前再次选修经典,这对未来工作将会有莫大的帮助。在繁忙的找工作中,我依然会抽空学习经典,以下就我对《伤寒论》的心得体会做个分享。

一、以理解伤寒论原文为重点,多读多背。

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旁参诸家。多读多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伤寒论》主要是继承仲景的学术思想,探索其精微大义,因此就要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伤寒论》由于成书年代久远,条文失真,文法多样,文字古奥,论理广深,因此,我们要想学好她学透她,依靠后世注家,以注家作为向导,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然而,历代注家很多,且观点不一,如何选择,很是让初学者头痛。有幸在书店买了一本郝万山伤寒论讲稿,里面释义博采众家,实在让我受益匪浅。而胡希恕老师更是为后代工人为伤寒论注解的第一人,胡老师释义让人叹为观止。

至于背诵,我觉得背诵一定的原文对于中医入门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伤寒论》来说,不能背诵,头脑就不能在前后原文之间任意穿梭引用,也就无法全面细致的理解《伤寒论》的含义。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

二、我对六经的认识。

《伤寒论》六经体系是疾病共性规律的概括,以六经生理为基础,阐释其病理变化,不单是外感,实可以统万病。《伤寒论》从内难二经基础上的进一步之经典著作,补内难二经之不及,其首创六经证治。故我对六经之认识有一读之必要,打的中医治病,皆从整体出发,依据病者盛衰强弱、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所谓六经,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而治宜和解。

六经的划分具有辨证与论治的双重意义,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示中风或伤寒,以确定解肌或发汗的治法。第二,提示病位的表里,可定表、和、攻救之法,对于部位的归类,可做为论治的根据。第三,提示病情的寒热,决定用药的温凉。第四,提示邪止消长的情况,可知如何祛邪或扶正,在辨证归类时以实证属三阳,虚证属三阴。第五,提示受邪的经脉脏腑可以分经用药,有的放矢。由于六经能提示受邪部位在何经脉脏腑,给立法方药指明方向,故伤寒六经辨证的过程,即是确立治则,治法及选方遣药的过程,所以辨证与论治是两个步骤,合而观之辨证与论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六经传变是有规律的,不同的传变条件,会有不同的传变情况:在感邪轻、正气强的条件下,如治疗得当,可不传而愈。在感邪重、正气强的条件下,病发于阳而反应强烈,且不论病在一经或合病,或并病都在三阳,但若治疗不当,消耗了正气,则可传入三阴。由阳经传入阴经的,病多属热,易于亡阴。在感邪重,正气弱的条件下,病发时直中三阴,但若治疗适当,邪衰正胜也可阴证转阳。在感邪轻,正气弱的情况下,病可发于阳也发于阴。

三、关于伤寒在临床上的运用体会。

作为毕业班学生,已经经历过临床实习,有幸在实习期间能在一附院见到各老师在临床应用经典。这让我也有些临床上的实践与体会。总结起来,首先应抓住主证,然后辨析病机,最后在了解方义的基础上化裁经方,经过加减。临床如白虎加人参汤合竹叶石膏汤治疗糖尿病。五苓散合真武汤治心衰的水肿,大柴胡汤合半夏泻心汤治疗急性胰腺炎等。

总之,《伤寒论》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08中西医 2008013036 谢海旋

08中西医 2008013036 谢海旋

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其中的奥妙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

08中西医 2008013036 谢海旋

第二篇:《伤寒论》读书心得体会

《伤寒论》读书心得体会

我们从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就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伤寒论》读书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伤寒论》读书心得体会1

“想我中医,肇自炎黄。神农常百草而知药性,岐黄穷天地以定纲常。”中医是我国古代灿烂科学的结晶,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为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繁荣昌盛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我个人认为,中医的发展道路是曲折又漫长的,前途却是无知的。由于自己体质较差,依靠中医疗法调养身体,对中医也算是有些许了解,也培养了自己对中医的兴趣,虽然说不是每个中医人都可以成为中医,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医真的可以让人活得更好。

《伤寒论》作者张仲景先生的主要贡献并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虽然身居高位但是愿意造福百姓,为了百姓生命健康之根本而日夜寻求、探索,从而留下了著作《伤寒论》,为万千饱受病痛折磨的人民指引了一条出路。其著作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其留下了几百个药方,更在于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开创了理、法、方、药的先河。自此以后,中医不再是师徒相传的经验之谈,而是成为了一门拥有理论的学科,使中医的各种看病方法都有理可寻,有法可依。

要深刻细读《伤寒论》,首先就必须要有一种中医思维框架,不仅是要翻看医案著作,领悟前人经验,更要自己结合日常多多思考书中为何如此阐释?而不是死背医案记录。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当结合基础理论思考,不能以自己的意念为主导去排斥它,甚至怀疑它。如此这般,方能读领略到古人张仲景先生蕴藏在书中的智慧,也能使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收获。

在西医未传入中国之前,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用中医中药来治疗疾病,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中医对疾病的治疗是宏观的、全面的。但是到了现代,随着西方自然科学和哲学的进入,西方医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构成了对中医学的挑战。

一些人认为,中医已经跟不上了时代先进科技的发展,中医究竟是否有效。受到了严重的质疑,甚至有的学者提出废除中医。更有人对中医全盘否定,而对西医相信至极。在面对诸多质疑的情况下,不少中医界有识之士认为中医亟待改革,以适应科学的发展,拒绝更新的知识是缺少生命力的。因而复兴传统将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另一个前景。

现在有多少青少年了解中医?知道中药呢?不得而知。眼见的事实是,孩子们有个头痛脑热之类的毛病,爸爸妈妈就去药店买西药,正如广告画面说的,“要退热还是安瑞克”。有的或许三两天不见好转,便去医院打“吊瓶”。大人心疼孩子,更怕孩子耽误功课,于是乎,以“见效快”著称的西药便成了座上客。其间,又有多少人去考虑什么治标治本,或有什么毒副作用呢?有一些看中医用中药的.,又大都在农村,其中不乏是为了图省钱的。应该说,从娃娃时候起,很多青年接触的是西医、西药,这难怪他们对中医中药了解得太少甚或是陌生了。

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对于中医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蕴藏,我们更应该担起继承中医文化的重任。我们应该大力宣传、弘扬中医文化,让我们的中医文化发扬光大,充分发挥其独有的价值,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传承中医药文化理念,弘扬中医国粹。

中医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时至今日仍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药学是保持最为完整的医学体系,它所以存在到今天就在于它有存在的价值。我们要让中医文化发扬传统、吐故纳新、中西结合、面向当代,成为中医学发展的态势,更让全世界都关注中医学!

《伤寒论》读书心得体会2

每次读到《伤寒论》的序,都很慨叹古人的品质。医道能够传世,不但仅是因为能够治病,更不是因为能够赚钱,而是因为医道中包罗的修身齐家的智慧和胸襟。

在《伤寒论》序最开端写道:“怪现在居世之士,曾不注意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十分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赉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以毙,神明消亡,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厥,莫能醒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痛身知已,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弛竞浮华,不固基本,忘驱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这真是如今群众的写照,现在的人把钱放在第一位,美其名曰“向钱看”,从不关怀自己的品质,更不会琢磨医术,当自己身躯展现问题的时候,忆草好吗,只能去找同样只关怀钱而不关怀医术的医生,结局显而易见。目前许多人从不曾学习过中医或西医,就对中西医妄加评价,诚实好笑。许多人不懂中医,不懂西医,而说道中西医联结却能大谈特谈,真实荒诞。更有一些自认孝敬的儿女,未曾真实想过怎样对父母的身躯利于,只是遵从广告,的确让人啼笑皆非。

《伤寒论》序的后半段是写给现在的医生的:“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一直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如尺握手不如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似乎,明堂厥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罢了。夫欲视死别生,实刁难矣。”

中医和西医说究竟只是两门学识,学识本无对错,对错取决于利用这两门学识的医生。当医生学艺不精,而又不曾功德的时候,中医、西医都是不合算信赖的,更恐怖的是,不曾功德的人不知晓自己不曾功德。

第三篇: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

中医一班

李建威

201135750115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

1.关于其流派。在我看来,伤寒论可以分为两大流派,一派是占据绝对主流的辨证论治学派,主张治病要根据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的理论来辨“证型”,代表人物有刘渡舟,熊曼琪,梅国强,李克绍等,主流医家几乎都是主张“辨证论治”;一派是人数较少的主张辨六经辩方证药证的“方证对应学派”,代表人物有日本吉益东洞、尾台榕堂、汤本求真等,中国的有胡希恕、黄煌、刘志杰等。

2.关于其论证的内容。伤寒是温病、中风、伤寒、中湿等外感疾病的统称,或者说由于起居饮食不甚引起的突发性疾病。例如汗出当风、久坐湿地等等。而在所有外感疾病中伤寒是最严重最普遍的一类疾病,这是伤寒论重点讨论的对象,当然也同时讨论了另外几种突发疾病。所以伤寒论重点讨论的是外感突发疾病的证状、脉象、传变规律及治愈方法。

3.对六经的认识及其和脏腑关系的几个简要介绍。中医治病都是从整体出发的,以病者盛衰强弱为依据,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所谓六经,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故治宜和解。昔俞根初先生曰:“以六经铃百病,为确定之总诀”。又曰:“百病不外六经,正治不外六法,按经审证,对症立方”。(1)阳明病与心阳明病。无论寒邪热邪,一律表现为高热,另外有谵言妄语的证状。其实阳明与心有莫大关系。《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二阳就是阳明,说明阳明的病可能发自于心,也可能发自于脾。所以心病可以引起阳明病。而瞻谵言妄语是神志疾病,与外邪攻击心包有关,也正因为心包是禁宫要地,正邪交争最猛烈,所以才会出现高热症状。另外阳明病的脉象是洪脉,这正是心脉。由此推知,阳明经病的主方白虎汤,其实最重要的是解心热。在高烧、神志昏迷的时候,后世很多名医都在白虎汤的基础上加上犀角、羚羊角等味以解心热。(2)阳明病与肠胃。《灵枢·经脉》说足阳明胃经主津液所生病。足阳明病引起的一个问题就是津液大亡。因此阳明病的一大特点是大汗出。汗出也是身体正邪交争后把外邪排除体外的过程。但是大汗出后出现的问题就是“胃家实”排便困难。依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正常的人体防御机制,可以通过高热、汗出的方式战胜外邪病排除,在体表可以排邪,那么机体是否也有可能在肠胃之内,以分泌物的形式将外邪排除,随粪便外出。但是,由于排便困难,外邪无法排除,反而在粪便上滋生,排便困难除了破坏正常代谢外,也使外邪在粪便中滋生。因此排便就成了主要矛盾。三个承气汤就是解决排便问题,大便出来了,外邪也就随之而去了。当然并非所有的阳明病都会伴随便秘,而是肠内有燥矢、有宿食、或肠胃机能有问题才引发便秘。(3)太阳病与肺。外感症初发,通常表现为“太阳病”。所谓“太阳”并非抽象概念,因为“太阳病”会引起手足太阳经循行部位的不适感受。如头项强痛,腰背痛。例外鼻鸣、鼻塞、流涕等有时也是太阳经的病症,因为足太阳经过睛明穴而络鼻窍。太阳病是表证,病在皮毛。肺主皮毛,所以太阳病与肺部疾病通常同时出现。所以太阳病经常伴随咳嗽、喘息、浊痰的出现。所以在治疗太阳伤寒的方剂中,多有润肺、止咳的药物出现。如杏仁、五味子、生姜等。另外,太阳病为什么现浮脉?浮脉是肺脉,所以是太阳经与肺同病。

4.对于药物使用的看法。在我看来伤寒论中其主要用药特点是“有是证,用是药”。最典型的就是《伤寒论》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痞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小柴胡汤主之。”方后7加减:“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瓜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加瓜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服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又如麻黄汤、麻杏石甘汤、麻杏苡甘汤,三方的共同症均有发热,共同之药都有麻、杏、甘,仅有一味药不同。显然可以看出桂枝为恶寒身痛而设,薏苡仁为风湿身疼而设,石膏为汗出兼喘而设;桂枝通阳、薏仁祛湿、石膏清里热。通过这样的类比,我们就可明确的知道桂枝、薏仁、石膏的药物作用,不用再作其它的分析和药书资料的论证,简捷而正确,直得仲景心法。

5.心得总结和对未来的展望。我深深感觉医学知识博大精深,疾病千变万化,我的知识实在太贫乏。以后还要在多个方面多下功夫,充实自己。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一定要灵活运用伤寒论,在失败中总结经验。作为新时代的中医学生,我一定要立足于临床,刻苦研读张仲景著作,学以致用,反复实践领悟,提高自身的中医素养,同时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国医大师邓铁涛曾寄语青年中医:“21世纪是中医学的世纪,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当铁杆中医,努力提高中医临床疗效,让中医学走出国门,传扬世界,为整个人类的健康贡献力量。”我一定要成为其中的一份子,为中国医学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四篇:学习《伤寒论求是》心得体会

学习《伤寒论求是》心得体会

学习《伤寒论求是》心得体会作者:李佳明单位:长春市中医院文章编号:Y443A280有关《伤寒论》的书籍很多,《求是》是陈亦人先生为了适应研究生教学主编的课程教材。裘沛然教授谓是书“思欲一决是非于百家之中,立剖精粗于毫芒之际,以启后学,莫兴望洋。”作为研究生学位课程教材,效果很好,深受同学好评。陈亦人(1924年7月5日~2004年8月24日),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原名陈伟勋,江苏省沭阳人。世业医,幼承家学,稍长复从同闾儒医戴笠耕先生游,于四大经典研习颇深,后悬壶济世,医名渐振。1955年入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师资提高班进修,结业后留校任教。曾任南京中医学院古典医著教研室副组长、伤教研室主任。现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仲景学说研究会主任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从事本学科研究近五十年,发表专业论文60余篇,主编的《伤寒论译释》经反复修订并多次再版,更臻完善,不仅汇粹了历代医家研究《伤寒论》的精辟论述,而且融进了陈亦人教授研究伤寒论的心得和成果,是当前伤寒学界公认的划时代的研究《伤寒论》巨著;近年来开展的“伤寒论价值研究”和“疑难病辨治规律和方法的研究”,强调伤寒杂病合论,拓宽了应用范围,填补了国内外研究的空白,开辟了伤寒学研究的新天地。与刘渡舟教授并称为南陈北刘。陈亦人教授的学术观点及见解有提倡外感内伤合论说,推崇“六经钤百病”说,反对“经腑分证”说,认为“坏病即疑难杂病”。陈老认为仲景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果,著成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创立了六经与八纲相集合的辨证体系。仲景能够做出如此巨大贡献首先是因为他有治病救人的崇高理想。仲景对中医学确实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堪称为“继承发扬”的典范。陈老推崇《伤寒论翼.自序》方柯二氏的论证,认为《伤寒论》中虽无杂病名称,但是许多误治变证,实际属于杂病。外感与杂病的最大区别是有没有表证,当表证已罢,邪已 传里。则外感、杂病并无多大差异,既可发生于外感病程中,也可现于杂病中。论中的许多方证,如苓桂术甘汤证、茯苓甘草汤证、五苓散证、小青龙汤证、黄连汤证、五泻心汤证、吴茱萸汤证、真武汤证、当归四逆汤证、白头翁汤证等,都是杂病中常见的证候,而这些方剂以及其他大多数方剂,也都是治疗杂病的常用方,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先生认为张仲景辨证论治思想涵盖了几乎所有疾病的诊治规律,提出的“《伤寒论》非外感病专著”学说填补了《伤寒论》价值研究的空白,推动了当代伤寒学学术的进步,赋予了《伤寒论》研究新的生机。陈老先生认为,六经和八纲辨证,皆是对疾病共性的概括,六经辨病治所在,八纲辨病之性质,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章虚谷说:“举六经以统诸病,非伤寒一端而已。“事实就是这样,如叶天士就善用六经分析病机与决定治法,当代已故名医蒲辅周、岳美中等也大都如此。至如范中林之治内科病,陈达夫之治眼科病,李树勋之治儿科病,以及王友章之治妇科病等,更是以六经辨证理论,为主要依据。读了陈老的《伤寒论求是》,使我对伤寒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找到一种学习伤寒论的新方法,思考问题的新思路,在今后的学习和临床实践中更好的运用经典理论服务于广大患者。我相信,通过学习《伤寒论求是》,运用不同的治病方法和辨证诊疗思维,能更好的履行救死扶伤的职责。

第五篇:伤寒论感悟

伤寒论原文感悟

刚刚看了郝万山老师讲解伤寒论的视频,通过郝老师的讲解,自我感触颇深,以前的一些错误理解都得以纠正。尤其是“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句话,对我的感触最深。

这句话是太阳病的总纲,主要脉证皆包括在内。通过郝老师的讲解,其之所以不叫“太阳病”,而叫“太阳之为病”,是为了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引出下文。这句话是指“太阳”是人身第一道防线,最外一层,如果要发病的,则其表现为“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以前读到这句话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也没有往这方面想,感觉自己读书的深究性还是太差了,以后需要改进。

“脉浮”:体现了体表受邪、正气抗邪于表,气血浮盛于外,故脉应之而浮。脉象就是反应人体气血运行状态的。浮脉主表,在临床上有很重要的意义。后世医家有一种说法就是“有一分浮脉就有一分表”。郝老师还讲解到浮脉要与患者平素体质相对照,比如胖人脂肪厚,浮脉取之不易,要用力才可得。瘦人相反。故通过脉象辨表里是不容易的,要学会变通,需要通过患者的基础脉象来鉴别。还有郝老师强调,浮脉必须要“举之有余”,不是说轻取即得的脉象就是浮脉。我以前的理解就是错误的。通过郝老师的讲解,我感觉到,知识确实需要在书本上来学习,但也要经过临床上来体验、验证后才能准确掌握。一味的光学习不实践、不深究是不行的。

“头项强痛”:其中头疼主要是后头部疼痛,项强主要是后项部拘急不柔和。后头和后项部是太阳经脉所过,“头项强痛”是太阳经气受

邪,经脉不利的一种表现。这个症状是诊断太阳病的一个定位性症状。郝老师讲到,没有这个症状是不能诊断为太阳病的。只有后头项强痛兼有脉浮,才可以说明是太阳经脉受邪,才可以诊断为太阳表证。郝老师的这些讲解和我以前学习时的理解一样,但郝老师讲的更具体、深入、确切。通过郝老师的讲解,我对此的记忆又进一步加深。

最后一个,“而恶寒”:郝老师讲到,其中的“而”字不是表并列的。而是表进层的,翻译为“而且一定”。原文翻译为: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且一定会见到恶寒。而我以前的理解是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然后就会见到恶寒。太阳表证是风寒邪气伤人体表阳气的证候,阳气不足,温煦肌肤的功能司失,故恶寒。通过郝老师的讲解,我不仅又一次学习了恶寒的发病机制,而且改正了我以前的认知错误,可见我此次所得之多。

综上可谓:“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不论伤寒中风,凡属太阳病皆有此症,此病为定型。故名之曰本条是“太阳病总纲”。弄懂了这个,对我以后学习伤寒论影响很大。我将继续观看郝老师的讲解视频,多多学习,自我完善。

下载伤寒论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伤寒论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伤寒论学习体会

    《伤寒论》学习体会 1、《伤寒论》为中医重点学习之书 前哲徐灵胎曰:医者之学部,全在明伤寒之理,故仲景之书有二,即伤寒、金匮要略是也。然《伤寒论》乃治时病之法也,金匮要略乃......

    伤寒论学习心得

    伤寒论学习心得 我毕业于黑龙江省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系,在大学二年级期间开始学习《伤寒论》的。那时的任课老师反复强调,中医入门的最佳门径就是踏踏实实背诵。《伤寒论》是......

    学习《伤寒论》

    学习《伤寒论》 内科-----梁金池 《伤寒论》是一本非常好的书那如何能进一步读好它,首先,我觉得学习《伤寒论》注意其方证很重要。《伤寒论》的主要方证源自《汤液经法》,......

    伤寒论学习心得

    伤寒论学习心得 一,背诵为先 我是从去年年底开始学习《伤寒论》的。以前阅读了《名老中医之路》,从中看出,名老中医们反复强调,中医入门的最佳门径就是踏踏实实背诵。《伤寒论》......

    如何学习伤寒论

    如何学习《伤寒论》 《伤寒论》是中医学习辨证施治较有系统的书,是后汉张仲景的杰出著作。学习中医,必须要读《伤寒论》的重要意义,已经为大家所熟知了。但是究竟如何阅读才好?......

    伤寒论学习心得

    伤寒论学习心得 一,背诵为先 《名老中医之路》中反复强调,背诵是中医入门的最佳门径。 《伤寒论》是中医里面最光辉璀璨的明珠,被称为“中医之魂”。 尾台榕堂先生曾说过:“研......

    伤寒论论文

    试述太阳蓄血证之病位陈佳静 (南京中医药大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039009230)摘要:关于太阳蓄血证的病位,后世医家众说纷纭。其争论点无外乎病位在于膀胱与否,或是病在下焦,明确影响何......

    伤寒论 读书笔记

    伤寒论》读书笔记——请诸位斧正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卫外不固,营卫不调,卫阳浮盛于外以抗邪,外邪袭表,正气向外抗邪,—脉浮;风寒外邪郁遏,束于肌表,卫气不能温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