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伤寒论学习体会
《伤寒论》学习体会
1、《伤寒论》为中医重点学习之书
前哲徐灵胎曰:医者之学部,全在明伤寒之理,故仲景之书有二,即伤寒、金匮要略是也。然《伤寒论》乃治时病之法也,金匮要略乃治杂症之法也,而金匮之方,则又半从《伤寒论》中来,故《伤寒论》一书,乃学医者第一功夫也。陈修园曰:医门有仲景,犹儒门之有孔子也。其著述伤寒、金匮,集汉代之前之大成,立三百九十七法,法法遵经,传一百一十三方,方方皆古,以六经铃百病,为不易之定法。从此可见,《伤寒论》中之理法方药与运用规律,完全是祖先之经验总结。故《伤寒论》一书,乃中医重点学习之书也。
2、伤寒论讨论什么?
伤寒是温病、中风、伤寒、中湿等外感疾病的统称,或者说由于起居饮食不甚引起的突发性疾病。例如汗出当风、久坐湿地等等。而在所有外感疾病中伤寒是最严重最普遍的一类疾病,这是伤寒论重点讨论的对象,当然也同时讨论了另外几种突发疾病。
所以伤寒论重点讨论的是外感突发疾病的证状、脉象、传变规律及治愈方法。
3、我对六经之认识
《内经》中到处都是四时阴阳“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等等中医一直强调法天地四时而动。《内经》中有很多很多篇章都是在谈论四时的。张仲景的六经就源于此。《伤寒论》从内难二经基础上的进一步之经典著作,补内难二经之不及,其首创六经证治。故我对六经之认识有一谈之必要,大抵中医治病,皆从整体出发,依据病者盛衰强弱为依据,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所谓六经,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故治宜和解。昔俞根初先生曰:以六经铃百病,为确定之总诀。又曰,百病不外六经,正治不外六法,按经审证,对症立方。故于临床之际。首先确立六经证治分类法。该病属于六经中之何经,是否二经同病,是否三经同病,虽无肯定之成续,而审证立方,亦有其一定之规矩。孟子曰: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变必以规矩。所以我自学习《伤寒论》后,认识到以六经来作为辩证论治之指标,亦犹如大匠诲人之必以规矩也,又认为舍乎此,则未有不缘木求鱼也,以下简要介绍几个六经病症与脏腑的关系。(1)太阳病与肺
外感症初发,通常表现为“太阳病”。所谓“太阳”并非抽象概念,因为“太阳病”会引起手足太阳经循行部位的不适感受。如头项强痛,腰背痛。例外鼻鸣、鼻塞、流涕等有时也是太阳经的病症,因为足太阳经过睛明穴而络鼻窍。
太阳病是表证,病在皮毛。肺主皮毛,所以太阳病与肺部疾病通常同时出现。所以太阳病经常伴随咳嗽、喘息、浊痰的出现。所以在治疗太阳伤寒的方剂中,多有润肺、止咳的药物出现。如杏仁、五味子、生姜等。
另外,太阳病为什么现浮脉?浮脉是肺脉,所以是太阳经与肺同病。(2)阳明病与心
阳明病,无论寒邪热邪,一律表现为高热,另外有谵言妄语的证状。其实阳明与心有莫大关系。《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二阳就是阳明,说明阳明的病可能发自于心,也可能发自于脾。所以心病可以引起阳明病。而瞻谵言妄语是神志疾病,与外邪攻击心包有关,也正因为心包是禁宫要地,正邪交争最猛烈,所以才会出现高热症状。另外阳明病的脉象是洪脉,这正是心脉。
由此推知,阳明经病的主方白虎汤,其实最重要的是解心热。在高烧、神志昏迷的时候,后世很多名医都在白虎汤的基础上加上犀角、羚羊角等味以解心热。(3)阳明病与肠胃
《灵枢·经脉》说足阳明胃经主津液所生病。足阳明病引起的一个问题就是津液大亡。因此阳明病的一大特点是大汗出。汗出也是身体正邪交争后把外邪排除体外的过程。但是大汗出后出现的问题就是“胃家实”,排便困难。
依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正常的人体防御机制,可以通过高热、汗出的方式战胜外邪病排除,在体表可以排邪,那么机体是否也有可能在肠胃之内,以分泌物的形式将外邪排除,随粪便外出。但是,由于排便困难,外邪无法排除,反而在粪便上滋生,排便困难除了破坏正常代谢外,也使外邪在粪便中滋生。因此排便就成了主要矛盾。三个承气汤就是解决排便问题,大便出来了,外邪也就随之而去了。
当然并非所有的阳明病都会伴随便秘,而是肠内有燥矢、有宿食、或肠胃机能有问题才引发便秘。
学习《伤寒论》就有一个理解条文和条文之间相互关系的意义而为基本要求。应该看到,《伤寒论》398条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在条文之间,无论或显或隐,或前或后,彼此之间都是有机的联系着。作者在写法上,充分运用了虚实反正、含蓄吐纳、参证互明、宾主假借的文法和布局,从而把辨证论治的方法表达无余。由此可见,学习《伤寒论》先要领会条文和条文排列组合的意义,要在每一内容中,看出作者组文布局的精神,要从条文之中悟出条文以外的东西,要与作者的思想相共鸣。这样,才能体会出书中的真实意义。白文最少看它四五遍,并对其中的六经提纲和一百一十三方的适应证都熟背牢记方有妙用。
这段时间一直在校报里面工作,和当一个普通的大学生相比,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在这里和名老中医多学习、多运用课本上所学的知识,特别是中医这一方面。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习理解,帮助记忆,而且可以不断应用,不断修正自己的辨证方法,“先辨六经,后辨方证,方证相应”。
辩证运用经方的感受很深,方正相应,疗效快捷。辩证出错的案例,重新思考,重新翻书学习,印象更加深刻。
第二篇:一篇伤寒论的学习体会
这是一篇伤寒论的学习体会!一,背诵为先
以前阅读了《名老中医之路》,从中看出,名老中医们反复强调,中医入门的最佳门径就是踏踏实实背诵。《伤寒论》是中医里面最光辉璀璨的明珠,刘渡舟教授称她为“中医之魂”。日本人尾台榕堂先生说:“研究张氏方,能自幼而壮而老,造次颠沛,必在于斯,犹如身在当时,亲受训诲,则自然术精技熟,遇病开方,灵机活动,意之所向,无不如法,操纵自在,左右逢源,病虽万殊,又何难应之有!”。深入学习《伤寒》《金匮》应该是每个中医的基本功。我学习《伤寒论》是从背诵开始的。
寒假同学们都离开学校的时候,我和另外一个同学就在空荡荡的教学楼顶读诵《伤寒论》,来年又花费了大约四个月的时间读诵,现在对《伤寒论》条文的熟悉,全是那个时候打下的功底。现在想起来,我深深感谢这段时光。
背诵《伤寒论》没有便捷的方法,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一遍一遍按着性子读,反复清晰地朗读,时间长了就会背诵了。每天只需要读,不需要用力去背诵,要求吐字清楚,声声入耳,不可贪快。有时候看起来最慢最笨的方法却是最快最好的方法。按照我的经验,一个学期加一个假期,就可以比较熟练背诵《伤寒论》398条原文。我觉得背诵一定的原文对于中医入门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伤寒论》来说,不能背诵,头脑就不能在前后原文之间任意穿梭引用,也就无法全面细致的理解《伤寒论》的含义。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后来我又背诵了全部经方的准确组成成分,以及后世的三百首方剂的组成。
我每每向人强调背诵原文的极端重要性,就有人说背诵会成为死读书,“尽信书不如无书”,要“灵机活动”之类的话。我也无可奈何。
我认为早期读书,强调背诵,对初学来说,确是一个最值得重视的好方法。清·章学诚说:「学问之始,非能记诵。博涉既深,将超记诵。故记诵者,学问之舟车也。」(《文史通义》)涉山济海,少不了舟车,做学问也是如此。只要不是停留在背诵阶段,而是作为以后发展的基础和出发点,那么,这样的背诵便不得以「读死书」诮之。
二,千经万论皆过目,一方一药最关心
对《伤寒论》的学习应该是一生一世的事情,我仅仅才刚刚开始,思路不成熟,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感受。历代注解《伤寒论》的书籍汗牛充栋,各有特色,如何慎重挑选合理的注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这可能关系到一生研究《伤寒论》的大体思路。从我的阅读来看,研究《伤寒论》的中医基本可划分为两大流派,一派是占据绝对主流的辨证论治学派,主张治病要根据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的理论来辨“证型”,代表人物有刘渡舟,熊曼琪,梅国强,李克绍等,主流医家几乎都是主张“辨证论治”;一派是人数较少的主张辨六经辩方证药证的“方证对应学派”,代表人物有日本吉益东洞、尾台榕堂、汤本求真等,中国的有胡希恕、黄煌、刘志杰等。
我进行了一些力所能及的文献的考察之后,认为仲景本人的思想可能更倾向于辨六经辩方证药证的“方证对应学派”。这是我始料不及的,是我学医思路的一个大转变。这个学期,在学校学生学术活动中,我申报了一个《从大历史角度审视伤寒论》的小课题,准备继续深入研究《伤寒论》的本源特色,现在正在进行中。为何更倾向于“方证对应”?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仲景原文以及其它文献证据支持“方证对应”是仲景医学的主要特点;第二个是,作为入门的学习方法,方证对应更容易尽快看到实际疗效,可以提高青年中医学医的信心。
于是除了教材之外,我认真听了胡希恕《伤寒》《金匮》讲课录音,研读了《皇汉医学》以及黄煌教授的书籍,开始治疗一些疾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本科的时候学习哲学,知道中医受哲学思想的影响非常大。个人感觉现在的中医界有把问题复杂化神秘化的倾向,一个好的理论一定是简单的,可重复验证的,对于各种眩人眼目的新思想,神秘化的解释,我往往选择敬而远之。或许是自己悟性不够,我更倾向于实实在在的东西。春天,阅读黄龙祥所著《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其治学态度之严谨,立论证据之充分,给我很深的教益。极大影响了我的治学思想,是我选择方证相应的思路的助力之一。
第三篇:学习体会 伤寒论在肝病中的作用
学习体会
(二)小柴胡汤在肝病治疗中的指导意义
张锦峰
先师常云:《伤寒论》对病毒性肝炎与肝硬化乃至肝性昏迷的论述是系统而又全面的。复习一下现代医学对病毒性肝炎的认识,结合《伤寒论》条文来看,不难看出,论中的太阳柴胡证所论述的证状,就是一个典型的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从太阳篇中“必恶寒体痛呕逆”“鼻鸣干呕”到少阳篇中的“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阳明篇中的“胃家实”,太阴篇中的“腹满而吐食不下”,少阴篇中的“欲吐不吐„„自利而渴”,厥阴篇中的“饥而不欲食„„”的证状,都没有离开胃肠系统,这与现代医学理论中“病毒性肝炎临床上以胃肠证状及黄疸为主”的记载,绝不是偶然的巧合,充分说明了《伤寒论》论述的外感热病,包括了部分消化道传染病,其中就有病毒性肝炎,同时太阳蓄水证,结胸证的治法,多用于治疗肝硬化腹水证。太阳蓄血证则提示了肝硬化的主要合并症之一——出血现象,脏结颇似肝炎或肝硬化的肝脾肿大。论中关于昏谵的记载,可以联系肝昏迷的昏谵等。看来《伤寒沦》中论述的几个主要病理过程,显示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的不同阶段的临床表现。后世从中医角度出发正是以这些理论指导了肝病的临床实践。
例证:柴胡证与急性传染性肝炎
多数学者认为:典型的传染性肝炎,经过潜伏期之后,有前驱期或黄疸前期证状出现。起病缓急不定,一般有发热,达38—39℃,或稍高,伴以食欲减退,倦怠,头痛寒意,恶心呕吐,上腹部下适或微痛及便闭或腹泻等症,此时上腹部有压痛,肝脾或已有触及,偶有淋巴结肿大等等。对于这些临床表现,《伤寒论》中应该说是有系统记录的,只是文字的不 同而没有实质的差异。太阳篇原文:“伤寒中风五六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历代研究《伤寒论》的医家,都很重视本条。诚然,如将本条与现代医学中有关病毒性肝炎的论述对读,一定会有更多启发的。为了阐明其病因病机,揭示其病变本质,论中接着指出:“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 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明确地提示了病因是邪气,病位在胁下(肝胆)其发病机制是由于正气抵抗力的不足(血弱气尽),进而因为肝病影响了肠胃。对于病 情的进一步发展,论中有:“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的记载,从少阳病主证的先后转化来看,由五、六日的胸胁苦满,或胁下痞鞭发展到六七日的胁下满痛,病变已较明显,而出现面目及身黄的症状,则说明面目及身黄是继发于胁下痞鞭即肝胆病变之后,以胃肠系统症状为主的阶段。除了大小柴胡汤的见证外,尚有:“但满而不痛”“心下痞鞭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日数十行”的痞症,以半夏泻心汤等治疗,所谓的泻心汤实际上是小柴胡汤去柴胡易黄连组成。五泻心汤能引起近代医家们的重视,正是因为它在胃肠系疾病中的卓越疗效.从脏腑辨证的观点看,少阳为胆、三焦的病变,外邪侵犯少阳,胆火上炎,机枢不利、经气不行,进而影响脾胃。所以临床出现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等症,进而胆胃不和发展为肝脾不调,或三焦水道不利,湿热蕴结,则发黄,蓄血,结胸,脏结等证,继之而见。因而可以把本期理解为病毒性肝炎的潜伏期,或黄疸前期。中西医都认为本期在肝炎的病程中是十分关键的。从上述理论出发,多数中医用和解少阳的小柴胡汤治疗本病,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后世治疗肝脾不调的逍遥散,即从此脱胎而来。近年来的实验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柴胡、云苓、白术、党参的保肝作用。
第四篇:伤寒论感悟
伤寒论原文感悟
刚刚看了郝万山老师讲解伤寒论的视频,通过郝老师的讲解,自我感触颇深,以前的一些错误理解都得以纠正。尤其是“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句话,对我的感触最深。
这句话是太阳病的总纲,主要脉证皆包括在内。通过郝老师的讲解,其之所以不叫“太阳病”,而叫“太阳之为病”,是为了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引出下文。这句话是指“太阳”是人身第一道防线,最外一层,如果要发病的,则其表现为“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以前读到这句话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也没有往这方面想,感觉自己读书的深究性还是太差了,以后需要改进。
“脉浮”:体现了体表受邪、正气抗邪于表,气血浮盛于外,故脉应之而浮。脉象就是反应人体气血运行状态的。浮脉主表,在临床上有很重要的意义。后世医家有一种说法就是“有一分浮脉就有一分表”。郝老师还讲解到浮脉要与患者平素体质相对照,比如胖人脂肪厚,浮脉取之不易,要用力才可得。瘦人相反。故通过脉象辨表里是不容易的,要学会变通,需要通过患者的基础脉象来鉴别。还有郝老师强调,浮脉必须要“举之有余”,不是说轻取即得的脉象就是浮脉。我以前的理解就是错误的。通过郝老师的讲解,我感觉到,知识确实需要在书本上来学习,但也要经过临床上来体验、验证后才能准确掌握。一味的光学习不实践、不深究是不行的。
“头项强痛”:其中头疼主要是后头部疼痛,项强主要是后项部拘急不柔和。后头和后项部是太阳经脉所过,“头项强痛”是太阳经气受
邪,经脉不利的一种表现。这个症状是诊断太阳病的一个定位性症状。郝老师讲到,没有这个症状是不能诊断为太阳病的。只有后头项强痛兼有脉浮,才可以说明是太阳经脉受邪,才可以诊断为太阳表证。郝老师的这些讲解和我以前学习时的理解一样,但郝老师讲的更具体、深入、确切。通过郝老师的讲解,我对此的记忆又进一步加深。
最后一个,“而恶寒”:郝老师讲到,其中的“而”字不是表并列的。而是表进层的,翻译为“而且一定”。原文翻译为: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且一定会见到恶寒。而我以前的理解是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然后就会见到恶寒。太阳表证是风寒邪气伤人体表阳气的证候,阳气不足,温煦肌肤的功能司失,故恶寒。通过郝老师的讲解,我不仅又一次学习了恶寒的发病机制,而且改正了我以前的认知错误,可见我此次所得之多。
综上可谓:“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不论伤寒中风,凡属太阳病皆有此症,此病为定型。故名之曰本条是“太阳病总纲”。弄懂了这个,对我以后学习伤寒论影响很大。我将继续观看郝老师的讲解视频,多多学习,自我完善。
第五篇:伤寒论学习心得
伤寒论学习心得
我毕业于黑龙江省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系,在大学二年级期间开始学习《伤寒论》的。那时的任课老师反复强调,中医入门的最佳门径就是踏踏实实背诵。《伤寒论》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称为“中医之魂”。深入学习《伤寒》《金匮》应该是每个中医的基本功。所以我记得那时在大雪纷飞的严冬,我在校园的花园小径,很是老实的逐条背诵着经典。也是得益于那时打下的基础,参加工作后,对于临床的实践有很大的帮助。现在想起来,我深深感谢这段时光。
背诵《伤寒论》没有便捷的方法,《伤寒论》398条原文,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一遍一遍按着性子读,反复清晰地朗读,时间长了就会背诵了。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我每每向人强调背诵原文的极端重要性,就有人说背诵会成为死读书,“尽信书不如无书”,要“灵机活动”之类的话。我认为 只要不是停留在背诵阶段,而是作为以后发展的基础和出发点,那么,这样的背诵便不得以「读死书」诮之。
对《伤寒论》的学习应该是一生一世的事情,我仅仅才刚刚开始,思路不成熟,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感受。历代注解《伤寒论》的书籍汗牛充栋,各有特色,如何慎重挑选合理的注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这可能关系到一生研究《伤寒论》的大体思路。我进行了一些力所能及的文献的考察之后,认为仲景本人的思想可能更倾向于辨六经辩方证药证的“方证对应学派”。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仲景原文以及其它文献证据支持“方证对应”是仲景医学的主要特点;第二个是,作为入门的学习方法,方证对应更容易尽快看到实际疗效,可以提高青年中医学医的信心。什么是方证相应呢?方就是指方剂和药物,证就是某个方剂或者药物的应用指征或者证据。这个“证”是从病人的症状,体质,生活状态等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里面挖掘出来的。每一个证都是实在的东西,没有多少推理的过程。方证关系的形成来源于经验,是经验的积累,可以重复验证。“有是证用是药,无是证无是药”是方证对应的要求。受着这种思想的影响,我当下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某一个方剂,某一个药物的功效主治,应用指征上面。
医学是一门实践技术,我尝试治疗了一些有缘的患者,取得很好的疗效。比如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遗精、葛根汤加苍术治疗肩痛、麻杏甘石汤治疗咳嗽、桂枝加附子汤治疗虚人外感、桂枝加葛根汤平稳血压等,取得的疗效是超出我的期待的。我刚刚学医,就走上经方的道路,应该是比较顺畅的。我也深深欣喜自己的选择。但是学问浅薄,经历尚少,有一些感想也不怎么深刻。09年开始接触中医,到现在深深感觉医学知识博大精深,疾病千变万化,我的知识实在太贫乏。以后还要在多个方面多下功夫,充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