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proe分析“公差研究”论文
沈阳理工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摘 要
机械产品的质量指标(精度、耐用度、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公差选择的合理性。公差也直接影响着产品的可制造性和可装配性,对产品的功能、制造成本也有重要影响。依据产品整体或零部件的技术要求、加工方案等对有关零部件进行合理的公差分配能够在产品的功能与制造成本之间的找到一个平衡,其研究工具是尺寸链即装配尺寸链里、零件尺寸链、和工艺尺寸链等。
任何机械产品都是由零件装配而成的,产品精度的高低和性能优劣很大程度上是由零件的制造精度决定的, 其中零件制造精度的高低是由其加工中允许的设计公差确定的,而产品精度和性能的要求也反过来为零件的制造精度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本文以PRO/E作为设计平台,通过PRO/E建模工具设计零件并进行装配,同时运用PRO/E中的CE/TOL(公差分析)模块对所设计的零件及零件装配的全过程进行公差分析与综合,确定零件的公差在装配过程中影响关键尺寸公差的约束及其敏感度,通过改变个别零件的关键尺寸的公差约束即公差的优化过程,来降低制造成本,减少发生干涉和精度超标的概率,提高产品的精度。
关键词:公差分配;尺寸链;计算机辅助公差设计(CAT);公差优化
I
沈阳理工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Quality indicators(precision, durability, reliability)of the mechanical products in a large extent are determined by their tolerance to be selected reasonably.Tolerance is one of the factors impacting on the manufacturability and assembly of products.It also has a major impact on manufacturing costs and the product's features.According to the technical requirements and the processing program of the workpieces and parts, tolerances are allocated reasonably to the parts and components to getting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product's features and manufacturing costs.The research tool is dimension chain, that is, assembly dimension chain, size chain, and process geometries chains, etc.Any mechanical products are assembled by parts.Product accuracy and performance are largely determined by the manufacturing precision of the parts, which parts manufacturing accuracy is arrived by the design tolerances allowed by the processing.In turn accuracy and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provide a basis for choice of manufacturing precision of parts.In this paper, based on Pro/E software, parts are designed and assembled by using Pro/E modeling tools.while the use of CE/TOL(tolerance analysis)module of Pro/E on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parts and assembly of components designed for tolerance analysis and synthesis determine the tolerances of the parts in the assembly process affect the constraints and sensitivity of the critical dimension tolerances, and optimization process by changing the tolerance constraint of the critical dimensions tolerance of the individual parts act to reduce manufacturing costs and reduce the probability of excessive interference and accuracy,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the product.Keywords:
Tolerance allocation;Dimension chain;Computer Aided Tolerance design(CAT);Tolerance optimization II
沈阳理工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目 录
第1章 绪论..............................................................................................................................1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1 1.2CAT的体系结构.........................................................................................................................3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3 第2章 计算机辅助公差设计总体方案设计..........................................................................5 2.1 计算机辅助公差设计的基本概念..........................................................................................5
2.1.1 公差.........................................................5 2.1.2 尺寸链.......................................................5 2.1.3 公差设计.....................................................6 2.1.4 公差优化设计.................................................7 2.1.5 公差叠加.....................................................8 2.2 系统设计思想和原则................................................................................................................9
2.2.1 并行设计思想.................................................9 2.2.2 经济性原则..................................................10 2.2.3 系统功能结构图..............................................10 第3章 带传动装置各关键部件的精度设计.........................................................................11 3.1 机械精度设计概述...................................................................................................................11 3.2 轴承的精度设计........................................................................................................................12 3.3 主轴的精度设计........................................................................................................................12 3.3.1 尺寸公差的确定..............................................13 3.3.2 形位公差的确定..............................................16 3.3.3 表面粗糙度的确定............................................16 3.3.4 主轴精度设计指标............................................16 3.4 轴承座的精度设计...................................................................................................................17 第4章 PRO/E的建模与虚拟装配.........................................................................................19 4.1 基于PRO/E的参数化建模.....................................................................................................19 4.1.1 参数化设计概念..............................................19 4.1.2 参数化设计的主要技术特点....................................19 4.2 带传动装置建模过程...............................................................................................................19 III
沈阳理工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4.2.1 主轴的建模..................................................20 4.2.2 轴承座的建模................................................22 4.2.3 带轮的建模..................................................23 4.2.4 端盖的建模..................................................24 4.2.5 油杯及挡圈的建模............................................25 4.3带传动装置虚拟装配................................................................................................................25 4.3.1 虚拟装配概述................................................25 4.3.2 基于PRO/E的带传动装置装配..................................26 第5章 计算机辅助公差分析................................................................................................27 5.1PRO/E的CE/TOL模块(公差分析)简介.......................................................................27 5.2 公差分析方法简介...................................................................................................................27 5.2.1 最坏情况公差分析(完全互换法)..............................27 5.2.2 统计分析....................................................28 5.3 装配体的公差分析及优化......................................................................................................29 5.3.1 轴向尺寸链分析..............................................30 5.3.2 径向尺寸链公差分析..........................................33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英文原文 附录B 中文翻译
IV
沈阳理工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计算机辅助公差设计,是指在机械产品设计、加工、装配、检测等过程中,利用计算机对产品及其零部件的尺寸和公差进行优化选择和监控,力图用最低的成本,设计并生产出满足用户精度要求的产品的过程。计算机辅助公差设计是CAD/CAM集成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它不仅影响产品的质量,且对制造成本起着决定性影响。
进入21世纪以来CAD/CAM已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引人注目的成就,但机械零件的公差设计,在国内基本上还停留在人工选择上,各种CAD软件中仅能实现公差的标注;即使在国外已有许多学者开展了计算机辅助公差设计的研究,但由于软件发展水平的限制,其公差设计尚未达到实用程度,如IDEAS中的公差模块也仅能作公差分析而已,产品设计时还处于半人工处理阶段。因此作为联系CAD、CAM和CAPP来说的重要环节公差设计无法与CAD/CAM的集成化相适应,已制约着它们的进一步发展,故进行计算机辅助公差设计的研究已成为迫切的需要[1]。
将计算机辅助公差设计(CAT)技术用于产品设计中,能够使设计师在设计阶段就知道装配的允许偏差及各零部件的公差值对产品性能与可装配性的影响,从而及时的进行修改、完善以获得经济合理的公差分配方案,降低偏差对产品尺寸精度与成本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还可以避免通过实物样机的试制来确定合理、正确的公差值而造成的浪费及研制周期过长等不利因素,从而加速产品的开发。
1978年,英国剑桥大学的Hillyard博士在他的博士论文中首次提出利用计算机辅助确定零件的几何形状、尺寸、公差等概念[2],并建议用数学方程来描述零件的几何形状,以此来进行尺寸和公差设计。同一年,丹麦的Bjorke教授也发表专著,提出利用计算机化的尺寸链来对设计和制造公差进行控制[3]。两人的研究工作为计算机辅助公差设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83年,Requicha发表论文《Towards a Theory of Geometric Tolerancing》,在文中提出漂移公差带理论,奠定了计算机辅助公差设计的理论基础[4]。1988年,以色列的R.Weill教授在国际生产协会年会上发表重要论文《Tolerancing for Function》,成为CAT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5]。通过这一时期的研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关于公差设计的理论体系。从1988年起,计算机辅助公差设计的研究进入大发展时期,有关公差研究的学术论文大量出现。从80年代起,公差设计进入团队研究阶段。以Clement Bourdet为代表的法国公差研究团队一直致力于公差理论研究和软件的开发,1
沈阳理工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并发表了大量文章[6-8]。美国Brigham Young大学的ADCATS协会(Associ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Aided Tolerancing System)在Chase教授领导下致力于二维和三维公差分析理论研究和软件开发,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9-11]。在国内,有浙江大学的吴昭同、杨将新教授的研究团队和华中科技大学的李柱、徐振高教授等团队。
计算机辅助公差设计旨在解决机械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中与产品精度有关的所有环节。按照CAT在产品设计和和制造中所起到的不同作用,CAT技术包括公差信息建模、尺寸链自动生成、公差分析、公差综合等内容,其关中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并行公差设计理论、动态公差控制技术、公差成本建模技术、功能尺寸的自动化标注、形位公差的确定、尺寸链的应用、公差稳健性研究等
理论基础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最终开发出实用的CAT软件,虽然计算机辅助公差设计的概念在1978年就已经提出了,但是直到近几年,才出现了商品化的计算机辅助公差设计软件,如CE/TOL、Sigmund 3D、Valisys等,另外传统的CAD软件也新增了自主研发的公差分析模块,如Ideas中的2D Tolerance Analysis模块,EDS/Unigraphics提供的EDS/VisVSA等公差模块[12]。但是,这些公差分析软件主要集中在公差分析方面,其公差模型的生成、对ISO公差标准的支持、对形位公差的支持、对三维公差设计和分析的支持等方面还有很多问题,迫切需要攻关性研究。
在计算机辅助公差设计(CAT)领域,目前公差设计软件尚未达到应用水平,某些CAD/CAM软件系统的公差分析模块的性能有待进一步完善,可靠性也有待进一步提高。还未出现一个非常实用的公差综合分析软件。另外,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一维尺寸公差的设计方面,相对来说在形位公差和三维公差方面的研究则较少[13]。
计算机辅助公差设计旨在解决机械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中与产品精度有关的所有环节。按照CAT在产品设计和和制造中所起到的不同作用,CAT技术包括公差信息建模、尺寸链自动生成、公差分析、公差综合等内容,如图1.1所示,经过国内外学者的不懈努力,CAT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沈阳理工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图1.1 计算机辅助公差设计技术示意图
1.2 CAT的体系结构
公差信息作为机械产品模型中的一部分,公差表示、分析和分配必须依赖于具体的产品生成、制造环境,因此计算机辅助公差设计(CAT)是基于某一个产品建模系统的。CAT系统的体系结构如图1.2所示,从中可知,CAT系统位于产品建模系统之内,其公差表示模块通过造型接口与产品实体造型系统连接,用户通过用用户接口进行公差建模、公差分析和公差分配工作,生成的模型数据、设计结果与产品原有的数据统一存储于产品数据库中。系统管理员负责系统的功能维护,通过系统管理员接口对CAT系统模块进行补充[14]。
图1.2 公差CAT系统体系结构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的研究主要围绕如何将公差设计功能与PROE软件相集成,即在PROE软件上实现计算机辅助公差设计。本文研究的公差设计系统主要包括自动生成装配尺寸链、公差 3
沈阳理工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优化设计和公差分析等功能,系统实现了与CAD的装配信息模型的数据传递,用户可以利用该系统实现装配公差的快速设计。
1.分析CAD环境下装配模型的数据和数据信息,建立面向装配尺寸链的数据库,研究从PROE中提取相关信息,生成装配数据库,完成从三维到二维模型数据库的数据转换。
2.在装配数据库的基础上,进行装配尺寸链自动生成的研究。并给出了尺寸链的原理和它所描述设计函数的。
3.研究装置在满足功能要求的情况下,给出各零部件的合理精度,为后续的公差分配提供合理的设计依据。
4.根据装配图拆分零件图并运用PROE软件建立各零件的三维模型并进行虚拟装配。
5.进行公差分析与综合的研究。本课题在极值法和概率统计法两种方法的基础上研究了组成环和封闭环的分布规律。在保证装配精度的前提下,降低成本,优化装配尺寸链中各零件公差。
沈阳理工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第2章 计算机辅助公差设计总体方案设计
2.1 计算机辅助公差设计的基本概念
2.1.1 公差
公差是零件尺寸和几何参数的允许变动量,是机械精度表达的具体体现。它是机械产品设计和制造的重要技术指标,是机械装置的使用要求与制造经济性之间协调的产物。公差主要包括尺寸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等内容,分别对零件特征表面进行尺寸、形状、位置和表面质量等方面的变动量进行控制。2.1.2 尺寸链
尺寸链(Dimensional Chain)是在机器装配或零件加工过程中,由相互连接的尺寸形成的封闭的尺寸组,也称公差链(Tolerance Chain).列入尺寸链的每一个尺寸称为环。环又分为封闭环和组成环两种。尺寸链具有以下两个特性: 封闭性:组成尺寸链的各个尺寸按一定顺序构成一个封闭的形式。
相关性:其中某个尺寸变动将影响其他尺寸变动,彼此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下面介绍尺寸链相关的三个最重要的概念是:封闭环、组成环和传递系数。
1.封闭坏(close link)根据尺寸链的封闭性,最终被间接保证的那个环成为封闭环,它是在装配过程或加工过程中最后形成的一环。封闭环通常代表产品的技术要求,体现装配质量指标。在加工制造中,封闭环代表间接获得的尺寸,或者是被换算的原设计要求尺寸。
2.组成环(component link)尺寸链中对封闭环有影响的环称为组成环。即尺寸链中出封闭环以外的环都是组成环。每一个组成环的变动都会引起封闭环的变动。在工艺尺寸链中,它是加工时直接保证的尺寸:在装配尺寸链中,它是参与装配的原始尺寸。因此,各组成环的误差都集中地反映到封闭环上来,即封闭环误差是组成环误差的累积与综合。
(1)增环(increasing link)在其余组成坏不变的情况下,能使封闭环的尺寸随该环变大而变大,随该环变小而变小的环称为增环。
(2)减环(decreasing link)在其余组成环不变的情况下,能使封闭环的尺寸随该环变大而变小,随该环变小而变大的环称为减环。
3.传递系数(scaling factor,transformation ratio)各组成环对封闭环影响大小 5
沈阳理工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的系数称为传递系数。传递系数值等于组成环在封闭环上引起的变动量对该组成环本身的变动量之比。建立一般形式的尺寸链方程式:
A0f(A1,A2,,Am)
(2.1)
式中:A0为封闭环尺寸,A1、A2,为组成环尺寸,m为组成环环数。
对上式取全微分,得
dA0fffdA1dA2dAm(2.2)A1A2Am式中各偏导数 表示各组成环在封闭环上引起的变动量对各相应组成环本身变动量之比,是各组成环的传递系数。设第i个组成环Ai的传递系数为ξi,则有
i对于增环ξi为正值,对于减环ξi为负值 2.1.3 公差设计
f(2.3)Ai公差设计的主要任务是求解封闭环与组成环的基本尺寸及其公差之间的关系问题,可概括为两类问题:
1.公差控制(正计算): 己知组成环的尺寸、公差或偏差,求封闭环的尺寸、公差或偏差,也叫校核计算、公差分析、公差验证。
2.公差分配(反计算): 己知封闭环的尺寸、公差或偏差,求各组成环的尺寸、公差或偏差,也叫设计计算、公差综合等。
正计算是反计算的逆过程。
在装配体的设计过程中,若各零件的尺寸、公差己经确定,则尺寸链计算的一般步骤是先进行公差控制:己知各组成环的尺寸、公差或偏差,求封闭环的尺寸、公差或偏差。若封闭环尺寸、公差或偏差不满足设计要求,则进行公差分配:按设计要求指定封闭环的尺寸、公差或偏差,求各组成环的尺寸、公差或偏差。
在装配体的设计过程中,若各零件的尺寸、公差没有完全确定,则可直接进行公差分配,对各组成环进行公差分配。公差分配的结果可作为最终的设计结果,也可被设计者作为参考设计值,设计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经验进行一定范围的修改和再设计,然后利用公差控制进行合理性检验[15]。上述过程如图2.1所示:
沈阳理工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图2.1 公差设计流程图
2.1.4 公差优化设计
公差优化设计实质上是一个以尺寸链(或传动链)组成的零部件制造成本最小为目标,以设计技术条件和预期装配成功率为约束的数学规划问题,也是一个多随机变量的优化问题。其过程可用图2.2表示:
沈阳理工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图2.2 公差优化设计示意图
2.1.5 公差叠加
公差叠加包括形位公差的叠加和尺寸公差的叠加。公差叠加分析常被用于一维方向上的尺寸公差,由此产生的最终公差始终是组件公差的总和。在直角坐标系,三维公差带可以投射到二维公差带,二维公差带可以投射到到一维公差带,如图2.3所示[16]。大多数的公差带都是三维的,然而公差链和公差分析通常都是在二维或一维的环境中进行的。通过上述的转化就可以完成各个方向的一维公差的叠加分析,在装配尺寸链中我们可以大致的将转化为一维的形位公差视为尺寸公差与其他尺寸公差进行叠加计算,这样就将问题大为简化,最终的公差为组件公差的总和。
图2.3 公差带的投影关系
图2.4 一维公差叠加的公差带分布图
沈阳理工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2.2 系统设计思想和原则
2.2.1 并行设计思想
传统精度设计主要分布在三个大的阶段:
设计阶段:工程师根据产品功能要求和产品结构决定设计公差,相对对制造阶段中的问题不一定考虑得十分周到,而且大多采用极值法来设计公差;
制造阶段:工艺师根据设计公差确定余量、加工公差、加工工艺路线和方法,不对产品功能要求和设计结构加以考虑;
质量控制和检测阶段:检验师只考虑加工零件的检验问题,并与设计公差相比看是否满足设计公差要求,一旦超过设计精度就成为次品或废品,增加了成本。
在这种方式中,设计精度没有很好地考虑制造性,设计、制造和质量控制没有形成闭环,没有实现精度控制的柔性和动态调整性,没有有效地降低次品或废品的范围,没有将加工成本控制在最低水平。因此,应引入并行精度设计的思想,力求在设计阶段就直接获得满足设计要求的加工公差和检验规程。
为了使制造更有效、更经济,获得优质、低成本的产品,应开展并进行公差设计理论的研究。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制造和质量检验阶段对公差的约束和要求,直接求出满足设计要求的加工公差和检验要求,提高产品的综合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并行公差设计方法通过尽早考虑相关环节对上游环节的制约,缩小了上游环节的决策空间,减小了决策的不确定性,实现了设计结果的早期验证,降低了开发费用[17]。
包含并行精度设计的并行设计系统如图2.3所示
图2.3 并行公差设计图
沈阳理工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2.2.2 经济性原则
加工成本在机械产品的总成本中占有重要地位,己成为企业的重要指标。影响加工成本的许多因素中零件公差起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在设计时零件的公差越小越能保证设计功能要求和高的零件可装配性,但必导致高的加工成本。经济性原则一般从工艺性、合理的精度要求、合理选材、合理的调整环节、提高整机的使用寿命等环节来考虑。从设计者的观点来看,总是希望公差尽可能小,而从制造者的角度来看,则希望公差值大些以降低加工难度和对加工机械的要求。如何在满足装配功能要求的条件下,最佳组合各零件的设计公差,以达到总制造成本最低,是计算机辅助精度设计的基本原则。2.2.3 系统功能结构图
本文研究的公差设计系统主要包括自动生成装配尺寸链、公差优化设计和公差分析等功能系统实现了与CAD的装配信息模型的数据传递,用户可以利用该系统实现装配公差的快速设计。其功能图如图2.4。
图2.4 系统功能结构图
沈阳理工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第3章 带传动装置各关键部件的精度设计
3.1 机械精度设计概述
机器精度的设计尽管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与计算,但总是要根据给定的整机精度,确定出各个组成零件的精度。因此,零件的精度设计是整机精度设计的基础。影响零件精度的最基本因素是零件的尺寸、形状、方向和位置以及表面粗糙度,因而,精度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质量等几个方面的选择与设计[]。几何精度设计的方法主要有:类比法、计算法和试验法三种。
1.类比法
类比法就是与经过实际使用证明合理的类似产品上的相应要素相比较,确定所设计零件几何要素的精度。采用类比法进行精度设计时,必须正确选择类比产品,分析它与所设计产品在使用条件和功能要求等方面的异同,并考虑到实际生产条件、制造技术的发展、市场供求信息等多种因素。采用类比法进行精度设计的基础是资料的收集、分析与整理。类比法是大多数零件要素精度设计采用的方法。类比法亦称经验法。
2.计算法
计算法就是根据由某种理论建立起来的功能要求与几何要素公差之间的定量关系,计算确定零件要素的精度。
目前,用计算法确定零件几何要素的精度,只适用于某些特定的场合。而且,用计算法得到的公差,往往还需要根据多种因素进行调整。
3.试验法
试验法就是先根据一定条件,初步确定零件要素的精度,并按此进行试制。再将试制产品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运转,同时,对其各项技术性能指标进行监测,并与预定的功能要求相比较,根据比较结果再对原设计进行确认或修改。经过反复试验和修改,就可以最终确定满足功能要求的合理设计。
试验法的设计周期较长且费用较高,因此,主要用于新产品设计中个别重要要素的精度设计。迄今为止,几何精度设计仍处于以经验设计为主的阶段。大多数要素的几何精度都是采用类比的方法凭实际工作经验确定的。
根据对以上三种精度设计方法的说明,我们可知现在的精度设计还是普遍使用类比的方法,本设计也一样采用类比法对装置的各零部件进行精度的设计。
分析带传动装置的装配结构可知如图3.1所示,影响公差分析的的零部件的尺寸主 11
沈阳理工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要是由主轴、轴承、轴承座上的尺寸构成的径向尺寸链,故此,我们在做精度设计时,主要对它们进行精度设计,轴向的尺寸链中的组成环都是非配合尺寸,其一般公差的确定一概按照GB/T1804-2000中的线性尺寸的极限偏差数值设计。
图3.1 带传动装置装配图
由于本设计中的对封闭环的公差分析受组成环的影响,所以在进行计算机辅助公差设计时,为了确保最终的所保证的那个封闭环的精度达到设计的要求必须先确保各组成环所在的零件达到一定的精度要求,故此要先进行各关键零部件的精度设计。
3.2 轴承的精度设计
由于在带传动装置中的滚动轴承对旋转精度和运转平稳性要求不高且所受的载荷不大,且所受载荷故选择0级深沟球轴承。再依据GB/7307.1—2005中向心轴承单一平面内平均内径与外径的极限偏差的数据可得出滚动轴承的内外圈的公差分别为: Ф20(-0.010)、Ф42(-0.011)0
03.3 主轴的精度设计
由于主轴属回转体,因此,主要是设计直径尺寸和轴向尺寸。其中直径尺寸的设计主要是考虑主轴与其他零部件存在配合关系的部位。标注长度尺寸时,既要考虑零件尺寸的精度要求,又要符合机械加工的工艺过程,不致给机械加工造成困难或给操作者带来不便。因此,需要考虑基准面和尺寸链问题。
沈阳理工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轴类零件的表面加工主要在车床上进行,因此,轴向尺寸的设计与标注形式和选定的定位基准面也必须与车削加工过程相适应。3.3.1 尺寸公差的确定
轴类零件有以下各处需要设计与标注尺寸公差,即选择确定其公差值,一般采用类比法确定。1.直径公差
根据图3.1我们可以看出主轴与轴承在径向存在配合的关系,因此主轴的直径公差也受两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及装配要求的影响。表3.1提供了3类主轴与轴承配合选择的大体方向,可供参考。
表3.1 配合类型
据上表我们选择的配合类型为过度配合,再进一步选择确定非基准件的基本偏差代号。
由于滚动轴承是精密的标准部件,使用时不能在进行加工,因此轴承内圈与轴采用基孔制配合,外圈与外壳孔采用基轴制配合,如图3.2所示
图3.2 滚动轴承与轴颈和外壳孔配合常用公差带图解(摘自GB/T275-93)
沈阳理工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再由深沟球轴承所受载荷为旋转负荷,及主轴的直径为Ф20,根据GB/T275-93可得轴承内圈配合的轴颈的公差带代号为k6。2.键槽的尺寸公差
键连接是由键、轴、轮毂这3个零件的结合,其特点是通过键的侧面分别与轴槽、轮毂槽的侧面接触来传递轴和轮毂间的运动和扭矩,并承受符合,因此键宽和键槽宽b是决定配合性质的主要参数,即配合尺寸,其余的尺寸是非配合尺寸。
键是标准的精拔钢制成的,是标准件,是平键连接中的“轴”,因此键宽与键槽宽的配合采用基准制配合,键宽公差带为h9。平键连接的配合分为较松连接、一般连接和较紧连接三类,配合性质及应用见表3.2。
表3.2平键连接的3种配合性质及应用
键宽和键槽宽b的公差带如图3.3。
图3.3 键宽和键槽宽b的公差带
键宽b和键高h(公差带按h11)的公差值按其基本尺寸从GB/T1800.3-1998中查取。本设计中的键与轴槽、轮毂槽的配合属一般连接故轴槽的槽宽公差为N9。
为了高平键的连接的效果,国家标准中还对键和键槽的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提出了如下的规定。最后轴键槽的精度设计如图3.4、3.5所示
(1)对于轴槽和轮毂槽对轴线的对称度公差,一般按GB/T1184-1996《形状和位置 14
沈阳理工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公差》中对称度7~9级选取。
(2)当键长L与键宽b之比大于或等于8时,b的两侧面在长度方向的平行度公差按GB/T1184-1996《形状和位置公差》选取,当b=6mm时取7级,b=8~36mm时取6级;当b=40mm时取5级。
(3)表面粗糙度要求:槽侧面取Ra为1.6~6.3µm;其他非配合面Ra为6.3~12.5 µm。
图3.4 轴键槽1的精度指标 图3.5 轴键槽2的精度指标
3.轴的长度公差
线性尺寸的一般公差主要用于较低精度的非配合尺寸,当功能上允许的公差等于或大于一般公差时,均应采用一般公差。
线性尺寸的一般公差规定有4个公差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精密级、中等级、粗糙级、最粗级,分别用字母f、m、c和v表示,其极限偏差见下表3.3:
表3.3 线性尺寸的极限偏差数值(摘自GB/T1804-2000)(单位:mm)
由于本设计的带传动装置的精度要求不是很高故选用公差等级为中等的公差。且不是所有的轴向尺寸都应该标注出,而是选择构成尺寸链的那部分予以标注。
由上述的分析可得:主轴的轴向尺寸的公差分别为36±0.3mm;12±0.2 mm;同时附上端盖的轴向尺寸的公差8±0.2 mm;16±0.2 mm。
沈阳理工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3.3.2 形位公差的确定
各重要表面的形状公差和位置公差。根据传动精度和工作条件等,可确定以下各处的形位公差:
1.配合表面的圆柱度
与滚动轴承或齿轮(蜗轮)等配合的表面,其圆柱度公差约为轴直径公差的1/2;与联轴器和带轮等配合的表面,其圆柱度公差约为轴直径公差的0.6~0.7 倍。故轴颈出的圆柱度为0.013/4≈0.003mm,与带轮配合处的公差值为(0.6~0.7)*0.011/2≈0.004mm。
2.配合表面的径向跳动公差
轴与两滚动轴承的配合部位的径向跳动度,其公差值:对球轴承为IT6,对滚子轴 承为IT5。由于配合处的轴颈为Φ20mm故查表可知该处的径向跳动公差为0.013mm。
3.轴肩的端面跳动公差
与滚动轴承端面接触:对球轴承取(1~2)IT5;对滚子轴承取(1~2)IT4。此处为滚动球轴承故轴肩的端面跳动公差为0.009~0.018mm取为0.012mm。4.平键键槽两侧面相对轴线的平行度和对称度
平行度公差约为轴槽宽度公差的1/2;对称度公差约为轴槽宽度公差的2倍。由前述轴槽宽度公差的设计可知其公差为0.03mm,故平行度公差为0.015mm,对称度公差为0.06mm。
3.3.3 表面粗糙度的确定
轴的各个表面都需要进行加工,其表面粗糙度数值可按表3.4推荐值的确定,或查其他手册。
表3.4 推荐用的轴加工表面粗糙度数值
3.3.4 主轴精度设计指标
沈阳理工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图3.6 主轴精度设计图
3.4 轴承座的精度设计
承座是用来支撑轴承的,固定轴承的外圈,仅仅 让内圈转动,外圈保持不动,始终与传动的方向保持一致,并且保持平衡;,轴承座的概念就是轴承和箱体的集合体,以便于应用,这样的好处是可以有更好的配合,更方便的使用,减少了使用厂家的成本。所以对轴承座的精度设计是十分必要的。由于轴承座孔与轴承之间也存在配合关系,所以轴承座的精度设计与主轴的精度设计类似也是采用类比法进行精度设计。参照主轴的精度设计可知:
1.轴承座孔直径尺寸公差
由于轴承座孔所受载荷为旋转载荷且所受载荷较小,同时考虑到与其配合的轴承为深沟球轴承,所以根据下表3.5中说明,我们可知轴承座孔的公差带代号为J7。
表3.5 滚动轴承和外壳孔的配合 孔公差带代号(GB/T275-93)
2.轴向长度尺寸公差
由于轴承座的轴向的尺寸与主轴的轴向尺寸一样都为非配合尺寸,所以它们的 17
沈阳理工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精度设计参照主轴的长度尺寸的精度设计(见表3.3)可知轴承座的尺寸链中的轴向尺寸的公差分别为76±0.3mm。
3.轴承座的精度指标
图3.7 轴承座精度设计图 18
沈阳理工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第4章
PRO/E的建模与虚拟装配
4.1 基于PRO/E的参数化建模
4.1.1 参数化设计概念
参数化设计是Revit Building的一个重要思想,它分为两个部分:参数化图元和参数化修改引擎。Revit Building中的图元都是以构件的形式出现,这些构件之间的不同,是通过参数的调整反映出来的,参数保存了图元作为数字化建筑构件的所有信息。参数化修改引擎提供的参数更改技术使用户对建筑设计或文档部分作的任何改动都可以自动的在其它相关联的部分反映出来,采用智能建筑构件、视图和注释符号,使每一个构件都通过一个变更传播引擎互相关联。构件的移动、删除和尺寸的改动所引起的参数变化会引起相关构件的参数产生关联的变化,任一视图下所发生的变更都能参数化的、双向的传播到所有视图,以保证所有图纸的一致性,毋须逐一对所有视图进行修改。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4.1.2 参数化设计的主要技术特点
参数化设计的基本思想是以约束来表达产品模型的形状特征,通过从模型中特区一些主要的定形、定位或装配尺寸作为自定义变量,修改这些变量的同时由一些公式计算出并变动其他相关尺寸,从而方便地创建一系列形状相似的零件。这种用尺寸驱动、修改图形的功能为初始产品设计、产品建模、修改系列产品设计提供了有效的手段,能够满足设计具有相同或相近几何拓扑结构的工程系列产品及相关工艺装备的需要。
参数化设计的优点是对设计人员的初始设计要求低,无需精确绘图,只需勾绘草图,然后可通过适当的约束得到所需精确图形;便于编辑、修改,能满足反复设计的需要。但是传统的参数化设计也参在以下的不足之处:
(1)自定义变量只能驱动几何尺寸,即通过一些公式来修改零件的几何尺寸,而零 件的形状已基本明确,即零件的特征基本给定,几乎不能改变。
(2)自定义变量之间相互独立,不便建立任何函数关系,也不便对每个变量做约束。会容易出现变形甚至信息丢失。
4.2 带传动装置的建模过程
带传动装置的设计目的是用于传递运动和转矩,其中通过带轮与主轴的配合,将外在动力输入,最后再由主轴与其他零件的配合将动力输出,其中主轴起到传递动力的作用、轴承座在装置中起到支撑和保证旋转精度的作用。轴承是在机械传动过程中起固定 19
沈阳理工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和减小载荷摩擦系数的作用。也可以说,当其它机件在轴上彼此产生相对运动时,用来降低动力传递过程中的摩擦系数和保持轴中心位置固定。本设计中的带传动装置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主轴、轴承座、带轮、端盖 4.2.1 主轴的建模
首先打开PRO/E 5.0的界面,新建一文件名为zhuzhou的零件,取消缺省设置,选择单位为mm的模板。考虑到主轴为回转件,决定先采用旋转工具先构建主体之后通过倒角、倒圆、孔等工具完善模型。主轴的结构尺寸如下图所示,其建模过程如下:(1)选择旋转工具,然后选择Front基准面作为草绘平面,进入草绘绘制其界面图如下,绘制如下图的主轴的截面。完成草绘回到旋转建模界面默认选择旋转角度为360完成旋转建模。
图 4.1 主轴截面图
图 4.2 主轴三维模型
(2)运用拉伸工具创建键槽,首先点选基准平面工具,选择参照平面Front基准面,选择偏移距离为10mm新建一基准面DTM1。之后点选拉伸工具,选择前面新建的基准面DTM1绘制拉伸截面之后完成草绘回到拉伸建模界面完成拉伸操作。
沈阳理工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图 4.3 键槽草绘图
图 4.4 键槽三维模型图
(3)选择孔工具创建孔,选择主轴的右端面作为孔的放置平面,根据设计要求设计孔的外形之后运用倒圆角、倒角工具完善模型最后完成的模型如下:
沈阳理工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图 4.5 主轴
4.2.2 轴承座的建模
分析轴承座的结构外形可知,轴承座由一回转体和拉伸的基底组成,故考虑首先采用旋转工具创建轴承座孔,之后采用拉伸工具
创建基底,其中多次运用到草绘
添加油杯座。最后的模型如里的工具绘制界面,绘制原理同上。最后运用拉伸工具下:
图 4.6 轴承座基底草绘图
沈阳理工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图 4.7 轴承座
4.2.3 带轮的建模
带轮是典型的回转体结构,但是带轮的作为标准件,其轮槽的截面尺寸有标准上的要求,在绘制带轮时,我们根据设计要求选择Z型槽型作为本设计的带轮槽型,其相关参数如下:
bd=8.5mm,hamin=2mm,hfmin=7.0mm,e=12±0.3,fmin=7mm,φ=38°。
同时根据带轮的选定的基准直径选择的带轮的结构形式为腹板式。所以带轮在建模时先采用旋转工具
建立出带轮的大致外形,再通过孔和拉伸等工具完善模型。
图 4.8 带轮草绘图
图 4.9 带轮
沈阳理工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4.2.4 端盖的建模
端盖的主要工作表面为左右端面以及左端面的外圆表面,一般作用为(1)轴承外圈的轴向定位;(2)防尘和密封除本身可以防尘和密封外,也常和密封件如密封圈配合以达到密封作用。
端盖的建模是通过旋转工具创建安装孔,最后运用倒角
创建出大体外形,之后通过孔工具修饰锐变。
和阵列工具
图 4.10 端盖草绘图
图 4.11 端盖视图图 4.12 端盖视图2
沈阳理工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4.2.5 油杯及挡圈的建模
油杯作为标准件,通过选用合适的油杯,然后参考其平面图绘制出其立体模型。
图 4.13 油杯
图 4.14 挡圈
其他零件及标准件的建模由于结构简单或是可从零件库中选用,故不予以建模说明。
4.3带传动装置虚拟装配
4.3.1 虚拟装配概述
虚拟装配是指通过计算机对产品装配过程和装配结果进行分析和仿真,评价和预测产品模型,做出与装配相关的工程决策,而不需要实际产品作支持。虚拟装配的实现有助于对产品零部件进行虚拟分析和虚拟设计,有助于解决零部件从设计到生产所出现的技术问题,以达到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生产成本以及优化产品性能等目的。
综合虚拟装配的应用和解决的问题,该技术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将具有以下功能:(1)可装配性评价 根据产品设计的形状特性、精度特性,用三维形式模拟产品装配过程,并以交互方式控制产品的模拟装配过程,检验产品的可装配性,评价产品装配的相对难易程度,计算装配费用。
(2)可制造性评价 根据产品装配的相对难易程度和装配费用,来决定产品结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可以直接进行产品制造,或需要对产品结构进装配是将设计好的零部件进行组织、定位、相互配合的操作,提供产品整体模型,为生成装配图做准备。
(3)静态干涉检验 虚拟装配完成后,在虚拟环境下检验零部件之间是否发生干涉,能否合理地完成装配。
(4)优化装配过程 使产品能适应当地具体情况,合理划分成装配单元,使装配单元 25
沈阳理工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能进行有效地装配。
4.3.2 基于PRO/E的带传动装置装配
首先新建一个文件名为zhuangpeitu的组件,取消缺省设置,点选mmns_part_solid的模版,其建模过程如下:
单击插入→元件→装配或直接单击装配图标
加载组件。在工作目录中选择前面已经建好的轴承座零件,运用缺省设置装载第一个零件。再次加载主轴选择放置方式为对齐依次选择两个零件的主轴,然后再新建一对齐约束选择这两个零件的两对应基准面。同理加载其他零部件的方法是一样的,只是在装配的过程中确定好约束条件。最后装配完的模型如下图:
图 4.15 带传动装置装配图
沈阳理工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第5章 计算机辅助公差分析
5.1 PRO/E的CE/TOL模块(公差分析)简介
由 CETOL Technology 提供支持的 Pro/ENGINEER Tolerance Analysis 是Pro/ENGINEER Wildfire 5.0 集成在一起的一款公差分析应用程序。利用 Pro/ENGINEER Tolerance Analysis,您可以快速地执行与 Pro/ENGINEER 零件尺寸相关的 1-D 公差累积分析。
支持的尺寸类型包括:
• 标准线性尺寸 • 基本线性尺寸
• 大小尺寸(如直径或半径)• 下列类型的 GD&T:
o 位置 o 曲面轮廓
选取“分析”(Analysis)菜单中的 “公差研究„”(Tolerance Study„)后,“公差分析管理器”(Tolerance Analysis Manager)对话框打开,即进入公差分析模块,其中将列出模型中以前定义的所有公差分析测量。在此对话框中,可添加、编辑或删除公差分析测量,或将测量保存为特征。
图5.1 公差分析管理器
5.2 公差分析方法简介
执行公差分析时,Pro/ENGINEER Tolerance Analysis 提供两种有本质区别的分析工具来预测装配测量偏差:最坏情况分析与统计分析。5.2.1 最坏情况公差分析(完全互换法)
完全互换法又称极值法。用完全互换法解尺寸链能够保证完全互换性,这种解法是从尺寸链个环的极限值来计算的。让增环极大值与减环极小值同时出现,增环极小值与 27
沈阳理工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减环极大值同时出现,而不考虑各环实际尺寸的分布情况。极值法计算公式为: 封闭环公差T0
T0iTi(5.1)
i1n式中 T0——封闭环公差 Ti——封闭环公差
最坏情况公差分析是传统的公差累积计算类型(图 5.1)。各个尺寸均被设置为其公差极限,以使累积测量结果尽可能最大或最小。最坏情况分析意味着如果所有的尺寸都处于最大偏差情况下都可满足要求,那么所有合格零件都能进行满足要求的装配,这样做可以保证100%地满足装配的正确性,可以100%地满足零件的互换性
最坏情况模型考虑的不是各个尺寸的统计分布图,而是考虑这些尺寸不超过其各自的指定公差极限。从数学角度来说,模型假设所有公差尺寸都将等于它们的其中一个极限值,并进而产生极限累积情况。换言之,此模型可预测最大预期测量偏差。
图5.2 最坏情况累积偏差
设计最坏情况公差要求可保证所有零件在装配和运转时均正常无误,而与实际的元件尺寸偏差和累积组合无关。最坏情况模型的主要缺点是它通常要求各个元件的公差配合非常紧密。这容易造成制造和检测过程费用昂贵和/或报废率居高不下。
最坏情况公差分析通常用于重要的机械接口及备件更换接口。如果最坏情况公差分析不是合同规定的方法,则正确应用统计公差分析可以既保证装配结果可以接受,同时又可以增加元件公差、降低生产成本。5.2.2 统计分析
不同于上述的最坏情况分析方法,它并不要求100%的装配,但它可以实现设计和生产成本的有效降低,让尺寸在较宽松的公差范围内满足预期的装配要求。统计偏差分析模型充分利用了统计学的原理,可以在兼顾质量的情况下放宽元件公差限制。每个元件的偏差均被建模为统计分布图(图5.2),这些分布加总后可预测装配测量的分布情况。因此,统计偏差分析可预测分布情况,它可以描述装配测量偏差,但不能描述该偏差的极限值。利用此分析模型,设计人员可以设计出任何质量级别(不只是 100%)的产品,28
沈阳理工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从而提高设计弹性。
图5.3 统计累积偏差
其对应的计算公式为:
封闭环公差T0
1T0k0i1n222iiikT(5.2)
式中 T0——封闭环公差
K0——封闭环的相对封闭系数 Ki——组成环的相对分布系数 Ti——组成环公差
5.3 装配体的公差分析及优化
分析带传动装置可知其存在轴向和径向两个方向上的尺寸链,其虚拟装配后的断面图如图5.4,故而我们将对装配体的轴向尺寸链和径向尺寸链进行分析和优化。
图5.4 装配断面图
沈阳理工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本设计中公差分析的过程其实是对间隙公差(封闭环)进行分配的过程。在进行公差分配时,必须对被加工零件在产品中或工序尺寸在加工过程中的作用、尺寸大小及精度、形位要求和材料性能、加工能力、工艺方法、制造成本等进行全面分析,只有这样才能给出经济合理的公差。常用的公差分配方法有:类比公差法、相等公差法、相等精度法、相等影响法、经济准则法、综合因素法。本设计根据前面精度设计所给出的等精度的公差进行尺寸链的公差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判定各组成环的影响,对影响较大的尺寸公差进行修改来进行公差的优化。5.3.1 轴向尺寸链分析
根据带传动装置的装配关系我们可知在轴向的尺寸链中包含的各零件的尺寸都属于非配合的线性尺寸,由第三章中精度设计中的各零件的尺寸公差与轴向的形位公差(主要是端面跳动值)比较可知,形位公差对测量目标的公差分配的影响可以忽略,所以轴向的尺寸链的分析只考虑尺寸公差的分配。
装配体的公差分析是基于尺寸链上的,所以在做公差分析之前我们得先生成装配尺寸链。在装配图上把对某项精度指标有关的零件尺寸依次排列,构成一组封闭的链形尺寸,就称为装配尺寸连。在装配尺寸链中,每个尺寸都是尺寸链的组成环,它们是进入装配的零件或部件的有关尺寸,而精度指标常作为封闭环,显然封闭环不是一个零件或一个部件上的尺寸,而是不同的零件或部件的表面或轴心线之间的相对位置尺寸,它是装配后形成的。所以我们这里的封闭环选择的是右轴承右端面与右轴承端盖的左端面的间隙作为测量目标,其公差定为±0.4mm。带传动装置的轴向尺寸链如图5.5。
图5.5 轴向尺寸链
根据上述的装配尺寸链选取各零件中的对应轴向尺寸即可自动生成一封闭的尺寸链,最后在公差分析界面就可对组成环的公差对封闭环的公差的影响进行分析,如图5.6所示
沈阳理工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图5.6 公差分析界面
完成尺寸链的选择之后,定好控制目标(封闭环)的精度指标后,我们可用从上述界面中得到如下信息:
根据与之相关的其他直接加工出的尺寸(组成环),对关键非直接加工出的尺寸(封闭环)进行计算。利用这些直接加工出的尺寸(组成环)预测分布情况,来计算出间接加工出的尺寸(封闭环)分布情况,再把该分布情况与设计要求的上下偏差进行分析,看是否可满足要求。封闭环的分布图如图5.7.图5.7 间隙分布图
从图5.6中可用看出,间隙的分布情况是根据每个尺寸都按Cp=1的正态分布来计 31
沈阳理工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算出来的(Cp影响样本的标准差);间隙的名义尺寸和平均尺寸都是 0 ,间隙大小分布的标准差为1.8516;合格率93.5922及每百万个单位中的缺陷数64078;偏态为0,这意味着分布是对称的;基于前提假设Cp=1.0,该间隙尺寸的不合格的可能性很小但还未能达到合格率97%以上的要求。继续进行如下几种分析: 1.敏感分析(sensitive)
敏感度图显示测量对每个公差的敏感度。敏感度值表明了测量与公差之间的数学关系。敏感度为 1.0 表示与公差相关联的尺寸值的单位发生变化时,测量值也会发生等量的变化。因此,敏感度值越高(绝对值),某尺寸对特定测量而言就越重要。在 1 维公差分析中,大多数尺寸的敏感度均为 1.0 或-1.0,但也有些直径尺寸有时敏感度为 0.5 或-0.5。轴向尺寸链的测量对各组成环的敏感度图如图5.7。
图5.8 尺寸的敏感度图
根据上表可以看出,被分析的尺寸对所有尺寸的敏感度一样,其中端盖1的尺寸d1、轴承座的尺寸d37、端盖2的尺寸d1的敏感度值为1;其他尺寸的敏感度为-1。2.百分比贡献度分析
贡献度百分比将敏感度信息与零件尺寸偏差信息相结合,以显示各个零件尺寸所导致的测量偏差。从图5.9中可用看出,对该分析尺寸的分布误差影响最大的几个尺寸为轴承座的尺寸d7、主轴的尺寸d1。为满足设计的要求,对这两个尺寸进行更改。故将d1的尺寸由0.3mm变为0.15mm,将d7的公差大小由0.3mm变为0.2mm。优化后的公差分析图如图5.10。由表中的数据可知优化后的公差符合公差分配的要求。
沈阳理工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图5.9 尺寸的贡献度图
图5.10 公差优化的图
5.3.2径向尺寸链公差分析
根据带传动装置的虚拟装配图可知,装置的左右两面的结构大致对称且由轴承、主轴、轴承座的径向尺寸构成的尺寸链相同,故选择一处的尺寸链进行分析。由于轴向的尺寸都为配合尺寸,其精度与形位公差处于同一个数量值,故将形位公差的影响考虑在内。由于本软件只能进行位置度和轮廓度的分析,故我们采用将其他形位公差转化为相对应的尺寸公差与其他尺寸公差进行叠加,然后进行公差的分配。
由于上章我们已对带传动装置的各零件的精度进行了设计,由上章的精度设计我们可知影响径向公差分配的形位公差有主轴与轴承配合的轴颈处的圆柱度及径向全跳动、轴承座孔的圆柱度。圆柱度和径向全跳动的公差带是三维的,如图5.11、5.12所示。
沈阳理工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图5.11 圆柱度公差带 图5.12 径向全跳动公差带
由于我们进行的径向公差分析是严格一维的,因此上述的形位公差必须将它们转化为径向的对应公差,其转化关系参照2.1.5节中的内容(实质上是一个投影关系),最后我们可知圆柱度和径向全跳动投影到径向的公差都为直径两端的两个线性公差。但是我们从图5.11与图5.12它们的公差带图可以看到,它们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在于径向全跳动对基准有要求而圆柱度只对单一要素提出要求。因此它们在与尺寸公差叠加时是有区别的,前者是严格在直径的基本尺寸基础上的公差变动,而后者是基于直径的实际尺寸上的公差变动。
主轴与轴承配合处的轴颈的圆柱度为0.003mm、径向圆跳动0.013mm、轴颈处的直径002(-00..011)尺寸公差为为20;与轴承外圈配合的轴承座孔的圆柱度为0.007mm、孔直径为01542(-00..010);它们的公差叠加示意图如图5.13、5.14。从图中我们可知最后叠加后的上026029(-00..011)(-00..010)述两处的径向公差分别为20、42。
图5.13 主轴径向公差叠加图
图5.14 轴承座孔径向公差叠加
通过选择轴承座孔的轴线和主轴的轴线作为参照来选择径向的尺寸形成如图5.15 34
沈阳理工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的尺寸链,以这两个轴线的距离作为测量目标,其测量目标值定为上偏差+0.02mm、下偏差-0.04mm。
图5.15 径向尺寸链图
由于径向的尺寸链涉及到大小尺寸(直径与半径),主轴与轴承内圈和轴承外圈与轴承座孔的配合相当于孔与销钉的配合,主轴与轴承外圈在孔中的位置需要确定,分析带传动装置所受的载荷可知它们在孔中的位置是偏下的,在软件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其在一维尺寸链上的位置全部定位偏左。其中这里还必须考虑轴承内外圈的同轴度,我们将其值定为:±0.05,选择所有尺寸链中的组成环后其分析图如图5.16所示。
图5.16 径向尺寸链公差分析图
沈阳理工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根据测量目标的公差分布图可知测量目标的分布是偏态的,其标准差为1.6945,其分布的最大偏差范围为-0.088到0.06025,其每百万单位中的缺陷数为90174,装配后带传动装置符合要求的合格率约为90.9%未达到97%以上的目标,故应对其进行优化。分析上述得出的分析图表可知有五个尺寸对封闭环的分布有影响,其中轴承的内外圈的同轴度的影响最大,其公差百分百贡献度到达92.78%对测量目标的公差其主导影响,故对其尺寸进行修改,将同轴度由±0.050mm变为±0.03mm。优化后的公差分析如图5.17,从图中我们很明显的可以看出同轴度的公差百分比贡献度已降至55.3%,与其他组成环的公差的贡献度达到大致平衡,其合格率也已经达到99%,符合设计要求。
图5.12 径向尺寸链公差优化图
沈阳理工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结 论
通过此处毕业设计,使我对计算机辅助公差设计发展现状及研究方向有了较深的了解。本设计是基于装配过程中的各零部件是刚性的,即在装配过程中各零部件不存在变形,同时装配过程是线性的。通过构建一个同时存在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的公差模型来进行公差的分配,通过将形位公差的线性化转化,采用极值法和统计法将其与尺寸公差进行线性化的叠加。
考虑到零件公差的多样性及产品装配过程的复杂性等因素的影响,今后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1)当前的公差模型较多,而且各有其应用层面上的优势和不足,应尽快建立一种适用于所有刚性零件、能够较为科学全面地描述尺寸和形位公差、面向装配公差分析的公差模型。
(2)实际装配过程大多都是非线性的,有必要建立尺寸公差之间及尺寸公差与形位公差之间的叠加模型,虽然现在已有统计试验法,但其计算量大、计算时间过长
(3)柔性件的公差分析方法是目前研究的难点和热点,其不同于刚性零件的装配过程和偏差传播机理,所以应研究适用于柔性件的公差模型和分析方法。
(4)目前公差的解算和优化问题基本上是基于尺寸链建立公差设计函数的数学模型,然后进行数学求解和优化。而现在公差的分析多建立在一维的尺寸链上,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基于多维尺寸链的公差模型。
(5)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同时存在并且互相影响,采用将这两者同时建模的并行设计思想建立一个同时包含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的公差模型。
沈阳理工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致 谢
经过近三个月的学习与不懈努力,终于完成了大学毕业设计。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虽然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都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得到解决。在这里特别要感谢的是我的辅导老师张秀珩老师,在整个毕业设计的写作过程中,张老师不管是从选题还是在查资料准备的过程中,一直都耐心地给予我指导和意见,使我在总结学业及撰写论文方面都有了较大提高;同时老师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张老师为人随和、严格要求、耐心负责、治学严谨,对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都能提供细心而又耐心的讲解。
同时得感谢这篇论文中所涉及的各位学者,他们的研究内容对于本论文的写作提供了很多帮助。还得对在这四年大学中教授我专业课程的老师们表示感谢,正是有了专业课的学习作为基础,现在才能顺利的完成此处毕业设计。
最后,谨向百忙中抽出宝贵时间评审本论文的各位老师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沈阳理工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1].吴昭同,杨将新等.计算机辅助公差优化设计[J].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l-2页
[2].Hillyard C.Dimensions and Tolerances in Shape Design.University for Cambridge,UK:Ph.D.Dissertation,1978
[3].Bjoke 0.Computer—Aided Tolerance.ASME Press,New York,1989,2 [4].R.weill.Tolerancing for Function.CIRP Annals.1988,37(2):l一SP [5].Requicha A A G.Toward a Theory of Geometric To]erancing,Int.J.Rob.Res.1983,2(4):45—49 [6].A Clement,A Desrochers,eta1.Theory and Practice of 3D tolerancing of assembly.Proceeding of the CIRP seminar on computer aided tolerancing Pem State University,USA, May1991:25一55 [7].A Desroehers,A Clemeni.A dimensioning and tolerancing assistance mode for CAD/CAM system.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1994,(9):352一361
[8].Bourdet P,Ballot E.Geometric behave or laws for computer aided tolerancing Proceedings of the 4th CIRP Design Seminar on Computer Aided Tolerancing.Chapman and Hall,London,1996:119一131 [9].W.H.Green Wood,K.W.Chase.Worst Case Tolerance Analysis with
Noulinear Problems.joumal of Engineering for Industry.Transactions of the ASME,1988,(110):232一235 [10].张根保.计算机辅助公差设计综述.中国机械工程.1996,7(5):47一50页 [11].闫艳.设计制造一体化环境下的计算机辅助公差设计与应用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01 [12].Salomons O W,et al.A Computer-Aided Tolerance Specification.Computer in Industry,1996,31:161-174 [13].孔永强.计算机辅助尺寸公差设计技术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太原:太原科技大学,2009 [14].E.E.Lin and H.-C.Zhang.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London, 2001, 39
沈阳理工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17:257–262 [15].丁红宇.计算机辅助精度设计技术研究.2005,l一16.
沈阳理工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附录A 英文原文
Theoretical Tolerance Stackup Analysis Based on Tolerance Zone Analysis E.E.Lin and H.-C.Zhang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Texas Tech University, Lubbock, Texas, USA
In this paper, both dimensional tolerance stackup and geometrical tolerance stackup in one-, two-, and three-dimensions are theoretically analysed.The tolerance analysis in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olerance zones.The manufacturing errors are classified into two general types, locating errors and machining errors.Generative formulation of tolerance stackup is explored.A simulation example of 3D geometrical tolerance stackup is illustrated.Keywords: Dimensional;Formulation;Geometrical;Tolerance stackup;Tolerance zone
1.Introduction 1.1 The Motivation for this Study The purpose of this work is as follows: 1.Tolerance stackup analysis is used to deal with dimensional tolerances in one-dimension, the resultant tolerance is always the sum of the component tolerances [1].Analysis and control of dimensional tolerances are relatively well developed compared to those for geometric tolerances [2].The stackup of geometrical tolerances was usually ignored or replaced by the stackup of component tolerances.In this paper, both dimensional tolerances and geometrical tolerances will be considered in one, two, and three-dimensions.2.Mathematical presentation is a feature of dimensioning and tolerancing [3].HB Voelcker predicted that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dvances in geometrical tolerancing would be made in the next decade: ―One or more generative formulations of geometrical tolerancing will be produced.A generative formulation will be more general than current practice but should 41
沈阳理工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contain the current GD&T facilities as special cases.A generative formulation should be teachable in the engineering colleges because it will be based on a small set of underlying mathematical principles‖ [4].This paper is a contribution to the generative formulation of geometrical tolerancing 1.2 Tolerance Stackup Versus Error Stackup Tolerance is the total amount that a specific feature is permitted to vary, i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aximum and minimum limits [5].Error(variation)is the deviation of a feature(geometrical element, surface, or line)from its nominal size or shape [6].Hence, tolerance stackup deals with the variation limits in machining, whereas error stackup deals with virtual variation.In this paper, tolerance stackup analysis is based on error stackup analysis.The mathematical formulae for tolerance stackup and those for error stackup coincide by substituting error variables with tolerance variables.1.3 Principle of Tolerance Independency It is complicated to consider dimensional tolerance and geometrical tolerance simultaneously, in error and tolerance analysis.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Committee ISO/TC10/SC5―Technical drawings, dimensioning and tolerancing‖ and ISO/TC3 ―Limits and fits‖, in ISO 8015 stated that the principle of independency is the fundamental tolerancing principle.It states that: ―Each requirement for dimensional or geometrical tolerancing specified on a drawing shall be met independently, unless a particular relationship is specified, i.e.maximum material requirement, least material requirement, or envelope requirement.‖ This study conforms to the principle of tolerance independency.1.4 Tolerance Zone Chase et al.considered geometric feature variations in the tolerance analysis of mechanical assemblies [7].The tolerance zone can be regarded as limits of feature variation.The tolerance analysis in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olerance zones.Henzold [6] discussed all kinds of tolerance zones.Those tolerance zones can be summarised as typical types, as shown in Fig.1.The size of the tolerance zone is usually 103
沈阳理工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to 105 of the feature size.In the following figures, the tolerance zone is exaggerated for illustration.t represents tolerance value.There are three typical tolerance zones: 1.1D tolerance zones.2.2D tolerance zones.3.3D tolerance zones.Fig.1.Typical tolerance zones.(a)1D,(b)2D, and(c)3D tolerance zones.Fig.2.The projecting relation of tolerance zones.Dimensional tolerance zones belong to type 1.Types 2 and 3 refer to geometrical tolerance zones.In the Cartesian coordinate system, 3D tolerance zones can be projected onto 2D tolerance zones, and 2D zones onto 1D zones, as shown in Fig.2.Most tolerance zones are 43
沈阳理工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3D;however, tolerance chain and tolerance analysis are usually carried out in two-dimensions or in onedimension.1.5 Manufacturing Errors Classification
K.Whybrew and G.A.Britton have summarised 27 sources of errors in a machining process for the following 8 items in machining [4]: 1.Machine.2.Cutting tool.3.Fixture.4.Workpiece.5.Coolant.6.Operator.7.Environmental conditions.8.Process variable.Each aspect of the above sources deserves specific study in precision manufacturing.The error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wo groups: those that are random, unpredictable, and cannot be controlled, and those that are constant, time dependent or capable of being controlled.Constant errors are added algebraically, while random errors are added arithmetically.A resultant error can be calculated by the following formula:
Δ=Σαiφi+(∑(βjθj)2)mni=1j=1
(1)
where Δ: resultant error αi(i 1,2, 3,...,m): weights of constant error components,with signs φi(i 1,2,3,...,m): constant error components βi(i 1,2,3,...,n): weights of random error components θi(i 1,2,3,...,n): random error components
The value of bi depends on the distribution status of the random error component and its 44
沈阳理工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geometric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resultant error.Much work is required to establish the weights and error components in Eq.(1).However, the exploration of specific sources of the locating error and machining error is unnecessary in this study.In this study, all types of error source ar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ir influence on the geometrical positions of the locating features and machining features of the on-line part.Hence, there are two types of error that are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accuracy of a part: 1.Locating error.The variation between the position of a practical datum feature and the position of an ideal datum.After a workpiece has been located and clamped, the setup error remains constant unless the workpiece is removed from the fixture.Therefore, a locating error is a deterministic error within each set-up.2.Machining error.The variation between the position of a practical machining feature and the position of an ideal machining feature.A machining error is a random error.Both locating error and machining error are the result of a number of constant and random errors.2.Dimensional Tolerance Stackup As shown in Fig.1, the tolerance zone of a dimension is strictly 1D, hence the formulation of dimensional tolerance stackup is relatively straightforward.Suppose that in a space, the relation of a resultant dimension d with its component dimensions is as follows: d=f(x1,x2,xl,y1,y2,ym,z1,z2,zn)
(2)
where, d: resultant dimension xi,(i 1,2,3,...,l)component dimensions in the X-coordinate yj,(j 1,2,3,...,m): component dimensions in the Y-coordinate zk(k 1,2,3,...,n): component dimensions in the Z-coordinate 45
沈阳理工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Fig.3.Dimensional relation of 3 holes in a plane.Theoretically, in the worst case,di1lmnfffxiyjzk
(3)xiyzj1k1jkwhere, Δd: variation of resultant dimension Δxi,Δyj, Δxk: variations of component dimensions In the statistical case:
mn1fff22yj)(zk)2]2
(4)
d[(xi)(i1xij1yjk1zklIn the following text, only the worst case is dealt with.The statistical case and worst case can be used to deduce similar conclusions in qualitative analysis.For example, 3 holes are to be drilled in a plane with their dimensional relation shown in Fig.3.The horizontal dimensions are omitted to simplify the analysis.The machining procedure and machining requirements are: Step 1.Use face A as the machining datum and drill hole 1.The vertical dimension from hole 1 to face A is a.Step 2.Use face A and hole 1 as the machining datum and drill hole 2.The vertical dimension from hole 2 to face A is b, the angle from the horizontal line to the connecting line of hole 1 and hole 2 is θ.Step 3.Use face A as the machining datum and drill hole 3.The vertical dimension from face A to hole 3 is b.Dimensions c and care the resultant dimensions.For c, there is a dimension chain as shown in Fig.4.46
第二篇:公差配合测量技术论文
公差配合测量技术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公差配合测量技术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公差配合测量技术论文1论文摘要: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是机械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机械行业的工作岗位,从设计制造工程师到生产一线的操作工都必须具有《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本文主要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探讨如何优化《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论文关键词: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学习兴趣
论文正文: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这门课程概念多、名词术语多、公式多、内容多、涉及面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掌握该课程的特点及各章节内容的重要性及实际应用性,同时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的了解,注意倾听学生的反馈信息,从而使教材的处理和教法的选择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一、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思路;上好第一节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上课之前,笔者首先认真地深入理解和钻研教材,在备教材上下功夫。在此过程中笔者着重解决好这样几个问题:确定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明确教材的体系和内容的主次;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注重研究和解决教材中的难点。同时在教学中总结以前的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在教法上努力寻求自己的特色,力求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围绕教案进行的陈旧模式,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以学生为中心,以学定教。上好第一节课很重要,新的学期,学生看到新的教师、新的课本,对新课总怀有一种好奇心,迫切想知道该课程要讲一些什么内容和它有没有使用价值,对自己以后找工作是否有用等。教师必须在第一节课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第一节课教师要结合专业讲清课程的所用教材、参考书;课程的产生、发展和主要内容,明确教学任务,讲清课程性质、特点,结合实际生产,明确开设本门课程的重要性及要求达到的目的,最后讲述如何学习及考核方法等。
二、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尽可能理论联系实际,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本门课程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概念多、术语多、标准多,如何理解这些概念、术语、标准,是学好该课程的关键,笔者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例如在第二章光滑圆柱的公差与配合中,包含了基本尺寸、实际尺寸、极限尺寸、间隙配合、过盈配合、过度配合、基准制等术语和定义,可以以学生在机加工实习所做的机械零件齿轮轴为载体讲解。首先让学生分析图纸信息,提出图纸中包含哪些尺寸,用什么形式表示,用具体的数值或数值计算,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接着根据图纸上的公差带代号,介绍有关国家标准,如何查表等内容;最后提出如何选择光滑圆柱的公差与配合。
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还可用提问的方式来启发学生。一方面,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大胆提出在听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以求得解决。另一方面,教师要主动提问,以考查的方式检查学生是否掌握重要的知识概念。这样,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中,课堂气氛会更加活跃,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知识,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表现自我、展示才干和锻炼胆识的热忱。三、合理选择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教学内容,给学生展示教师的思维过程、教学内容内在的联系以及相应的背景。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选择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洞察力,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如在讲解形位公差带时,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教师自身的教学思路,笔者选择了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动画模拟、逐步显示的方式演示给学生看。这样,书本上静态的概念变成生动、形象、直观的动态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时,也要认清其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不应该一刀切、一哄而上。如上课补充的知识点或例题,学生有时上课来不及抄录,课后在学生头脑中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教学效果受到影响。所以此部分我采用了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方式,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思维过程,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较高层次的应用型和操作型人才,他们不但要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会操作,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我们对于对公差配合知识要求较高的专业,专门安排一周的公差实训的强化练习,根据教学大纲安排了常用计量器具、形位公差测量、表面粗糙度测量和齿轮公差项目的测量等十个实验项目,在实践的教学过程中,强化了课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对课时较少的专业,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时序性和层次性。首先应该教会学生看实物,让学生学会看内径百分表、外径千分尺、量块、角度尺、螺纹千分尺、公法线千分尺等实物。只有让学生先看,才能让其形成学生的感性认识,看讲结合便于学生掌握测量方法和技巧,优化了课堂教学秩序。对于光学仪器的测量,还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教师提出哪些实验是必做的,哪些是学有余力的同学可做的,这种分层次的教学方法,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拥有成就感,激发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良好。
总之,在《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公差配合测量技术论文2论文摘要:公差配合是机械工程及近机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技术测量是工科学生重要的专业技能,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是理论结合实际的课程。在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方法可以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
论文关键词:项目教学法,公差配合,技术测量
一、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的教学要求
1.性质与任务
“公差配合”属标准化范畴。《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它的任务是:掌握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础知识,会用有关的公差配合标准,具有选用公差配合的初步能力,能正确选用量具量仪,能进行一般的技术测量工作,并为今后的学习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介绍尺寸公差配合的基本术语、标准公差系列、基本偏差系列、常用尺寸孔轴公差带与配合。了解公差配合术语的定义,熟悉尺寸公差配合标注的意义,掌握有关公差表格的查找方法。
2.基本要求
(1)掌握基本几何量线性尺寸、形状和位置精度的基本概念及形位精度和尺寸精度间的关系。具备初步设计几何量精度的能力。
(2)了解典型零件及传动件的精度设计基本知识。
(3)了解常用测量器具的工作原理、调整和使用。
(4)具备对机械零件的一般几何量作技术测量的初步能力。
二、本门课程教学中主要问题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实验一般在大二上学期开始,对以后专业课的学习起到铺垫的作用。本门课程开始时学生尚未开始学习专业课,也未进行课程设计,所以学生尚未有工程概念。即不知道为什么而学,学了后在实际中有什么用。例如径向圆跳动公差,学生就不知道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概念以及它在实际机器中能起什么作用。
三、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可以很好的解决如上的问题。其有如下特点,第一体现出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的特点,缩短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的差距,尽量实现了“零距离”接触。第二所选任务是从生产实际中选取。分析任务,完成任务的步骤和生产实际基本一致。学生自然就会“照猫画虎”,充分体现“管用”原则。第三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是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从完成提出的某一任务着手,通过讲解和操作实践使学生完成‘任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教学内容以知识点和技能点的介绍为主线,通过解决一个个具体的实例所涉及的问题,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四、具体实施及例子
项目教学法实施的关键在于项目的设计和编排,只有项目明确、编排合理,方能达到预期效果。设计项目时,要注意它的特点:1.要有真实性,创设真实任务的问题情景,并完全按照企业产品图纸、被测零件或产品、企业检测环境来设计教学内容,突出测量操作的真实性。2.要有整体性,项目一般不易太小,太琐碎,要有连贯性。3.要有开放性,任务要涵盖应学习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要给学生一个创造的空间。4.要有可操作性和适当性,可操作性指任务是具体的,学生可以按任务来完成;适当性是指任务难易程度要适当。
具体实施采用实物切入法。本课程中是通过展示减速器模型及其零部件,使学生知道我们要测量的零件在整体设备中的作用,还有为什么这个零件要有这个技术要求。
此项目完成之后还可以进行减速器高速轴螺纹参数的检测。这样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实验项目都可由5个连续的项目串起来。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过程,在以后的课程设计中也能理解的更深入。
五、结束语
公差配合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切实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步骤有计划地过渡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上,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建立起知识和能力的个人结构。结合机械类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把理论和实验操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理论寓于操作中,在操作中消化理论。这样机械课专业的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才能教好、学好。
参考文献
1 马丽霞 基于工学结合的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精品课程的开发 20xx.8.11 第351期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公差配合测量技术论文3摘要:随着茶叶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大,人们对茶叶的需求量成阶梯状的成长,传统的手工作坊的茶叶制作量,已经满足不了现在人们对与茶叶的需求,自动化制茶机的应用领域也越来越高,本文通过对制茶机中起重要作用的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进行研究,其目的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节约生产成本。
关键词:公差配合;制茶机;应用研究
1制茶机应用的背景
我国自古就是茶叶的生产大国,茶叶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以前大多数的茶叶作坊加工采用手工式,但随着人们对茶叶的喜爱程度日益加深,手工茶叶的生产效率制约着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使用制茶机生产茶叶。现在市场上所常见的制茶机功能多样化,好多制茶机把杀青机、揉捻机、烘干机等功能集于一身,这样的好处就是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茶叶的生产成本,市场前景好,但同时也会带来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在制茶机中的应用的研究,解决茶叶机械化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已达到提升茶叶质量,降低劳动成本的目的。
2制茶机的加工流程
制茶机制茶的步骤一般分为鲜叶—堆放—杀青—揉捏—初烘—干燥—增香等作业。按照其生产流程还可以分为:茶叶的粗加工、茶叶精加工和茶叶深加工。茶叶初加工是指将新鲜茶叶从茶叶采摘、晒青、凉青、摇青、炒青、揉捻、烘干等一系列流程制成茶叶的过程,这个阶段的茶叶称为毛茶。茶叶初加工的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成品茶叶的经济效益。在茶叶的初加工过程中,要经过炒青、揉捻和烘干三个主要制茶工艺。茶叶种类的不同,茶叶初制的工艺技术也会有所不同。茶叶精加工是对外形、颜色、香气以及味道的深化加工。茶叶初加工制成的毛茶存在着长短不一、大小各异等诸多问题,茶叶精加工将毛茶进行除杂提纯的过程,从中筛选出各个不同层次的茶叶。茶叶精加工属于物理加工的过程,茶叶精加工后根据分类形成不同质量层次的成品茶。利用多种高新技术将茶叶的副产物进行提取和再加工,得到茶或者含有茶叶内有效成分的衍生品的加工过程即为茶叶深度加工技术。茶叶的深加工技术可以充分利用茶叶资源,也可以丰富市场产品,同时也可以将茶叶的许多功能或功效不能够在传统的冲泡方法中得以利用,将茶页进行深加工,可以有方向、有目的的利用这些功能。
3公差配合技术在制茶机中的应用原则
3.1公差
为保证零件具有互换性,在满足使用性能的前提下,只要使同一规格零件的几何参数在一定范围内变动即可,这个允许零件几何参数的变动量(范围)称为公差。它包括尺寸公差、形状公差、位置公差和表面粗糙度。在机械设计中,常见的几何参数有直径、长度、宽度和角度等。为了满足机械零件的互换性,可换零件的尺寸必须控制在标准的范围内浮动,公差决定了这个标准范围。零件的尺寸制造精度也取决于公差,精度随着公差值的改变而变化,数字越小,公差等级越高,零件允许变动的范围越小,制造越困难。①尺寸公差,在国标中,将公差等级分为20级:IT01,IT0,IT1,IT2……IT18,其中IT5,IT6,IT7是较常使用的高精度等级;IT8是中等精度等级,而IT9,IT10,IT11等是常见的低精度等级。②几何公差是图样中对要素的形状和位置的最大允许变动量,即公差带。它通常具有两个含义:区域性和长度值。在国标中,除线轮廓、面轮廓和位置度外,其余均规定了公差等级,其中将圆度、圆柱度划分为13个等级(0-12级);其余公差项目划分为12级,精度等级随着数字的增大而降低。③表面粗糙度反映了零件表面的加工质量,对零件使用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如相对运动平面的摩擦与磨损等。公差等级的选则一般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选则较低的公差等级,以降低加工成本,因此选择时应注意相关件和相配合零件的精度。
3.2配合
配合是指公称尺寸相同的、相互结合的孔和轴公差带之间的关系,它决定结合的松紧程度。根据孔和轴公差带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不同,配合可分为过盈、过渡和间隙配合三种方式。配合公差是设计人员根据相配件的使用要求确定的,配合公差越大,配合精度越低。在实际使用设计中配合方式的选择应视具体情况来确定,例如称量式茶叶投加装置中托盘装在轴上的轮形零件,轴旋转时,轮与轴无相对运动,轮的外廓推动另一构件使其产生往复运动,此时则应选择过渡或过盈配合。
3.3公差配合
综上所述,所谓公差配合指的是在间隙、过盈范围内的变动量。在机械制造行业中,配合公差影响着配合精度。通过降低配合公差来减小配合间隙,从而提高零件的精确度。国家标准规定有基孔制和基轴制两种配合,工程中通常优先选用基孔制;基轴制一般只用于有明显经济效益的场合和结构设计要求不适合采用基孔制的场合。
3.4公差配合与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关系
在机械设计与制造中,公差配合的主要应用体现在控制零件精度、评估零件表面质量两个方面。在精度控制方面,加工条件的不同会导致零部件几何参数有所不同,因此要选取合理的公差保证零部的精度。通常在行业中较为常用的精度包括尺寸精度、位置精度和几何形状精度。在零件表明质量评估方面,主要是分析产品误差。可见,公差配合对机械设计与制造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3.5公差配合技术在制茶机中的应用原则
公差配合在制茶机的生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公差的确定直接影响茶叶质量及成本,若制茶机的公差过大,机器的运动不规则,将会影响成茶后茶叶的颜色和口感。若制茶机的公差过小,影响生产的效率,降低茶叶的产值。制茶机的装调与公差配合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制茶机功能质量及零件互换性不仅与其尺寸精度有关,而且与制茶机零件的形状精度和位置精度以及整体表面粗糙度的等级密切相关。为了控制制茶机零件几何参数的位置和形状误差,同时也是为了提高制茶机的精度和使用寿命,保证安全生产,我们在进行公差配合分析的工作,要考虑到诸多的因素。公差配合分析的步骤一般分为:第一设定起始公差值;第二根据制茶机零件的实际公差配合的分布特征以及在制茶机装调过程中的装配公差的累积条件进行公差分析;第三要对制茶机装配公差进行可行性检验;第四保证制茶机的安全使用为前提,选择最优经济性能作为制茶机装调的依据。目前茶叶规模的生产基本上实现了半自动化,其中,传统的锅式杀青技术因为茶叶表面不净产生黄叶、生产效率低、只能单独作业等问题而逐渐被淘汰。滚筒制茶机是目前绿茶加工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款制茶设备,它采用了整体式的设计结构,机身中带有一个长柱形金属滚筒,内部装有用于茶叶进出口、翻叶的三段不同角度的螺旋形导叶板和用于控制出叶时间的倾斜角调节机构,底部装有轮子,整机安装移动方便。在进行生产操作之前,需要对制茶机组的`倾斜角度进行调节和设定,根据不同制茶量的多少,来相应的设置角度值。一般按照燃料的不同,将滚筒杀青机分为电热式和柴煤式杀青机两种。一般煤式杀青机的滚筒底部装有小型助燃鼓风机和铸铁炉栅加热装置,更加利于茶叶温度特点进行分级。绿茶的杀青时间一般按照经验应该掌握在60-120秒为宜。当温度达到85℃时,绿茶中的酶会完全失去催化作用的活性。对于制茶机的滚筒的公差分析,要考虑滚筒内壁的收缩量的影响,同时,在装配和工艺上采取措施,保证其配合性质不变,可以考虑对制茶机滚筒的公差进行必要的修正,可以上移滚筒内孔的最大极限尺寸,或者下移配合件的最小极限尺寸,减少配合件的公差。制茶机滚筒的在烘干茶叶过程中,也要考虑热变形对于制茶机零件的影响,当制茶机的工作温度保持在80°C—130°C时,制茶机能够安全温度的运行,但是,当工作温度偏离标准温度时,精度会降低。所以,在对制茶机的公差分析时,也考虑到制茶机中热源的存在和影响,温度是制茶机的最为重要的参数之一,左右着茶叶水分散失的速度。如果工作温度一般会高于标准温度,因此公差分析中准确预测和计算热变形的影响。
4常见制茶机的故障及解决办法
4.1制茶机出现茶门漏茶的故障
一般出现这种故障是由于出茶口有异物产生的,大多数是由于茶门处堆积了茶尘,也有可能是茶门的弹簧失去弹性,亦或者是茶门由于长时间的应力作用,产生了变形。解决此类问题的办法:(1)去除茶门的茶尘(2)更换茶门弹簧(3)更换茶门。
4.2机体振动严重的故障
一般出现这种故障一是可能滑套或者导轨磨损,达不到工作时的公差中平行度的要求,无法安全有效的工作。二是制茶机连杆或者销轴磨损,达不到工作时的公差中的定位的要求。解决此类问题的办法:(1)更换导轨和滑套(2)更换连杆和销轴。4.3温度调节失灵的故障一般出现这种故障一是线路故障;二是电加热管出现故障,三是制茶机的电压出现问题。解决此类问题的办法:(1)检查线路,更换有问题的线路(2)更换新的加热管(3)检查电压,确保满足工作电压。
5结语
随着智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制茶机的功能也越来强大,但是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是制造业信息化设备装配的主要分析手段,尤其对制茶机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直接影响着茶叶的颜色和成茶的口感,根据制茶机的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的分析,从制茶机的装配时产生的变形以及受热产生的变形和加工方式等因素考虑,控制制茶机零件的装配精度,提高茶叶生产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1]胡中祥李尚庆等.全自动茶叶杀青理条机的研究[D].安徽:安徽农业大学,20xx.
[2]郑旭芝等..浅谈泰顺茶叶深加工现状与发展前景[J].茶叶,20xx(2):79-80.
[3]王颖辉.公差配合在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初探[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xx(4):137-139.136
公差配合测量技术论文4论文摘要: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但在实际生产中又是一门技术性实用性很强的专业技术课,本人依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并结合这一课程本身的用途和特点,从多方面阐述了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环节,以保证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论文关键词:公差配合,技术测量,教学体会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是中专学校机械类专业比较重要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这门课程的前期课程是《机械制图及画法几何》,该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既有抽象的理论、概念,又与实际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能直接应用和服务于生产活动。学好这门课程,才能读懂零件图样上的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螺纹公差及表面粗糙度等技术要求,掌握好零件的质量指标,对零件进行合理的加工和使用量具进行正确的检测。对刚刚入校缺乏生产实践经验和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学生普遍感到难学、难理解,如何教好《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这门课程,通过教学研究,应从如下几个环节入手。
一、规范要求,注重标准化教学过程
本书中涉及到尺寸公差与配合标准、形状公差和位置公差标准、螺纹的公差与配合标准及表面粗糙度的评定标准这些机械行业应用广泛,涉及面广的重要技术基础标准。教师在讲授时必须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规范化、标准化,并通过举例,结合实际题目,帮助学生纠正容易出现的错误,使学生认识到标准的严肃性,注重标准化,并严格按标准的规定去做,从而能减少学生在做作业时出现与标准不符的错误。例如:教学过程中应强调尺寸偏差前应有“+”号与“-”号,尺寸公差与配合公差前应无“+”号与“-”号,间隙数值前应标“+”号,过盈数值前应标“-”号,画尺寸公差带图时应有零线、合适的绘图比例及相应的标注;形位公差标注时,当被测要素为轮廓要素时形位公差框格的指引线箭头应垂直指在零件的轮廓线或轮廓线的延长线上,不能与尺寸线对齐,当被测要素为中心要素时形位公差框格的指引线箭头应垂直指在零件的中心线上或与尺寸线对齐,当基准要素为轮廓要素时基准符号应与轮廓线或轮廓线的延长线平行,基准符号的连线应与尺寸线明显错开,当基准要素为中心要素时基准符号的连线应与尺寸线对齐;表面粗糙度的标注、螺纹的标注等都应按标准的规定执行,否则与标准不符就是错误的。
二、强化对比联系,加强理解,注重术语及定义
在《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材中的专业术语及定义较多,并侧重于术语的解释,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学习热情,每次在讲解完基本术语及定义后,鼓励学生大胆地向老师提出问题,在提问答疑中解惑;课堂上在叙述基本术语及定义时,要力求做到语言清晰流畅,把握好节奏,解释有关术语时要结合挂图和模型教具,联系生产实际,力求做到生动和形象和准确,不能一擦而过。教学过程中,要把有关术语进行对比,尤其是术语的含义﹑代号﹑表达式及有关图形,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进行归纳总结。例如:在讲解形位公差时,有些形状公差和位置公差(如圆度与径向圆跳动、圆柱度与径向圆径跳动)的被测要素、公差带的形状相同,但形状公差的公差带没有基准的限制,而位置公差的公差带受基准的限制,这样对比讲解能加强学生对形位公差项目的理解记忆,提高教学效果。
三﹑采用图表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一书中有许多图形和表格,在讲授有关内容时,要把有关图形与表格相结合进行讲解,举例说明这些图形与表格的用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使用图表和查阅资料的能力。例如:在讲授“基本偏差系列图”时,“公差带”仅绘出一端,它的另一端取决于公差等级和这个基本偏差的组合。教师可以举一个例子,比如Φ20G7,让学生查“基本偏差表”及“标准公差数值表”确定基本偏差值和公差值,并列式计算其上偏差值,然后将计算结果同书后的附表进行对照;在讲解基孔制(基轴制)的间隙配合、过渡配合和过盈配合时,教师可配合基本偏差系列图讲解为什么a--h/H(A--H/h)是间隙配合、j--n/H(J--N/h)基本上是过渡配合、p--zc/H(P--ZC/h)是过盈配合,并举例让学生查表绘制公差带图,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注重技术测量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机械类学生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实践应用能力,要竖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操作量具应用与读数实际训练的教学模式。正确使用量具,确定量具读数的准确性,将直接影响产品的加工质量及所检验产品的合格率,甚至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在生产实际中,如何运用量具对工件进行正确的测量是保证工件质量合格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技术测量知识的教学,为学生今后的生产实践提供必要的指导。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1)注重技术测量基本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技术测量的有关概念、计量器具的种类、测量方法的分类、计量器具的基本计量参数、测量误差的概念与评定指标、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与分类。
(2)注重常用量具如游标卡尺、千分尺、百分表等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常用量具的结构和用途、刻线原理和读数方法、测量精度和使用范围、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及维护保养的知识。五﹑组织参观实习,丰富感性知识
由于本课中有许多知识是比较抽象,所以在适当时候应安排两到三次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实习。通过观察工人师傅加工零件及检测零件的过程,能够使学生丰富感性知识,开阔视野,让学生理解零件的加工精度与机床精度、加工方法及操作者操作技能间的关系,了解零件的表面粗糙度的大小及影响因素、外圆与内孔的加工方法与尺寸误差的测量方法、形状误差与位置误差的测量方法、内外螺纹的加工方法与测量方法,从而加深学生对尺寸公差及配合,形状公差,位置公差等有关抽象知识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在参观实习过程中,让学生观察车床加工零件时主轴的轴向窜动和径向跳动情况,使学生从直观上理解加工零件的形状精度和位置精度受机床精度的影响。
五﹑及时完成作业是保证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
作业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复习、巩固、概括、提炼和补充,也是教师检查课堂教学效果及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只有通过作业练习,才能把课堂上的知识消化接受,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本课中许多抽象知识与测量方法就要通过作业和案例记录去完成,所以在布置作业时要精心考虑和构思,优选分量适中的作业,做到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同时要明确作业的要求,作业批改后,对作业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要在课堂上集中讲解,个别问题可以进行单独讲解,让学生每做一次作业就有一次真正的收获,扎扎实实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保证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机械类专业)》,主编:胡荆生,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第二版),20xx年1月
2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主编:于凤丽,机械工业出版社,20xx年9月
3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技师学院/高级技校)》,主编:王洪龄,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xx年1月
第三篇:电影研究现状分析论文(范文模版)
【内容提要】
1997年之后,香港电影研究得到了美国、中国内地多方面的关注。凭借着百年来形成的强大电影工业、上千部的作品,及其特殊的殖民地身份,香港电影本身有着很多需要研究的方面。本文通过对中国内地、台湾、香港本土和英文世界四个方面关于香港电影研究现状的介绍,旨在提供具有学理性的图谱描绘。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做出点题性的分析。
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商业城市,香港有着成熟的电影工业和悠久的电影史。它是全球性电影生产中心之一,同时也是东南亚地区最大的电影出口中心,香港制作的电影广泛在东南亚及其日本、韩国、中国内地、台湾发行放映,有着广泛的影响。作为庞大的电影中心,对它进行一定的关注是有必要的。
香港一方面是中国的一部分,在文化上一脉传承,并以粤语文化为主体;而另外,它又曾是英国的殖民地,是一个独立的自由港,广泛积极地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这种复杂的社会状况和文化分布,使得香港电影逐渐形成了自身的本土特点。香港电影是属于中国电影的一部分,同样这样百年的历史,在人员、资本、文化等方面有着直接的联系。对香港电影进行多方面的研究,重新看待中国电影百年的分布历史,是十分有必要的。
香港作为世界四大金融中心之一,其电影也有着鲜明的商业生产的特点,这种快产快销、票房至上的观点一直是学术界所不屑对待的,所以正式的香港电影研究起步很晚。香港本土一直多以报刊杂志评论为主,多在文中闲谈影界琐事,其自身研究直至1978年之后,才在每次香港国际电影节同时出版一本电影回顾的论文集,方始有较为正式的学术研究;而英文世界中,第一本关于香港电影的学术著作是查奕恩的《香港电影工业与观众之社会学研究》,这是同港大亚洲研究中心合作的一个项目;台湾方面是在80年代之后,由焦雄屏及其一批高校学者,在注重台湾电影研究的同时,也注意到了香港电影的重要性;而中国内地直至“九七”之后,才开始略有声势的小范围的香港电影研究。这四个方面对于香港电影的研究各有侧重,是目前关于香港电影研究的主要力量。其中,香港本土更全面详细;英文世界方面颇具学理;台湾注重两地业界关系;大陆略重左派电影,及其香港电影和上海电影在战前的关系。在下面的行文中,将会根据各自的重点,加以介绍。
一、中国内地方面
中国内地关于香港电影研究以1997“香港回归”为界。
在1997年之前,内地少有专门的香港电影研究,有价值的研究多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官修”的《中国电影发展史》书中,有着大量关于1949年之前香港电影的资料,而且早期关于上海和香港之间电影的一些资本关系、创作关系也介绍得比较详细。某些程度上来讲,《中国电影发展史》作者程季华、李少白、邢祖文当初修史的时候所拥有的资料是唯一的,许多资料到今日已不存在,所以该书具有独特的价值;二是内地关于香港左翼电影公司“长凤新”(长城、凤凰、新联)的研究,因为是国有资本的关系,内地对其一直视之为己出,例如在1994年金鸡百花电影节的学术讨论集《历史与现状》中,同样发表了李宁的《长城、凤凰、新联、银都公司的历史回顾和今后展望》一文。“长凤新”在香港电影市场中独特的定位和对早期电影市场的开拓,都极具意义,但更难得的是它是多年来香港电影和内地电影市场间唯一的联系,使得这份血缘关系一直得以保持不断。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之后,香港和中国内地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改变,香港成为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而内地电影理论对于这一历史时刻也积极回应,“九七”前后产生了较多的研究香港电影的文章。在1996年11月2—7日,在广州举办了“香港电影回顾展暨研讨会”,首次对香港电影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涉及粤语片、武侠片等类型电影问题,胡金铨、徐克的作者论问题,及其香港电影中的文化脉络问题,当然也不会缺少对“左派电影”的关注。这次研讨会的一部分成果在内地的核心电影刊物《当代电影》(1997年3月)以“香港电影专号”的名义发表。另外,主办这次研讨会的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在2000年将全部成果结集成书,出版《香港电影回顾》一书。同时出版的还有《成龙的电影世界》一书,是对1999年10月期间“成龙电影回顾展暨研讨会”的结集。作为非日常性的学术团体,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于1988年11月成立,在香港电影研究领域有过众多有益的学术突破。
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内地录像带市场已经充斥了大量的香港电影,而近年来随着DVD的普及,内地市场又出现了大量邵氏电影、少量电懋电影等七八十年代的香港电影资料。以这些影像资料为基础,内地有一些学者对香港电影开始关注,从故事、剪辑、文本、历史、文化等方面尝试性地研究香港电影,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蔡洪声、胡克、李以庄、王海洲、陈山等人,这些学者为中国内地的香港电影研究打下了基础。
蔡洪声先生一生致力于香港电影的研究,是国内著名的香港电影研究专家,他曾多次在《当代电影》杂志关于香港电影某一课题进行组稿、撰文,是早期香港电影研究在内地的主要人物,著述有《台港电影和影星》一书。胡克先生的《香港电影对大陆的影响1976—1996》和《香港电影在中国内地1949—1979》两篇文章,以独特的内地视角研究香港电影,分别在香港国际电影节的回顾特刊上被引用。中山大学的教授李以庄女士凭借地理之便,较早地认识到了香港电影研究的特殊性,并进行学术性的探讨研究,她正着手写作的《香港电影史》书稿已完成大部分,将会是国内关于香港电影研究的一本启蒙著述。正是通过学者们的视角和努力,香港电影研究逐渐被引进到国内的各研究机构和高校中。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内地有一股研究武侠电影的热潮,例如贾磊磊、陈墨、索亚斌等人都曾较早对此题目进行研究,且文章都较多涉及到香港武侠电影的文化根源、剪辑方式、类型问题等。武侠电影研究虽非完全的香港电影研究问题,但由于武侠电影是香港最具特色的类型,其相关联系处相当之多,而国内在这个方面的研究也有着独特的视野和内容。
不可否认,内地研究香港电影有着一定的难度,虽然具有一定的影像资料,但对其创作背景和传播方式的文字资料缺乏,而且内地的电影研究学者多居住在北京、上海两地,对粤语及文化比较陌生,而两地间的学术交流又颇少,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沟通。这些基本条件的限制,使得内地关于香港电影的研究处于初步阶段,内地香港电影研究并没有形成对香港电影工业和历史的整体意识。虽然80年代“香港电影新浪潮”之后,电影艺术从大工业时代脱离出来,出现大量优秀的电影和导演,如王家卫、徐克、吴宇森等,其快节奏的拍摄手法和现代都市意识深深地吸引了内地的电影人,并对一些题目做出研究,颇有成效。但由于内地和香港之间学界联系极少,及语言和资料问题,使内地学者大多无法研究香港80年代之前的电影,而香港学者本身也极少人有大魄力来内地学术界推广香港电影。
在新的电影史学界,新一代学者中已经很重视香港电影的研究,并以华语三地的视野来看待香港电影的地位。在李道新先生的新著《中国电影文化史》中,有两个大章节专门以香港电影为题,分别是第十二章“中国香港:无国无家的漂泊意识”和第十六章“中国香港:‘九七’症候和电影繁盛”,这种整体的史观思维,重新设立了内地关于香港电影研究的框架。
二、台湾方面
由于战后香港电影的资本运作关系,台湾电影一直和香港电影有着亲密的关系。所以资料对于台湾学者来说,并不成为问题。相对于大陆学者来说,有着先天的便利条件。特别是很多台湾影人是活跃于台、港两地之间的,例如李翰祥、胡金铨等,当台湾电影学者对他们做传记性研究的时候,总是会涉及很多有关香港电影的问题。
但碍于台湾电影发展的自身条件,台湾电影研究的正式出现也仅是80年代初的事情,而台湾电影本身也向来问题不断,并没有太多的精力投放到香港电影研究方面。
需要提到的是,焦雄屏、陈国富等人引进新鲜的电影作者论、美国电影商业的研究,这些方法运用在香港电影研究时,显得十分恰当。焦雄屏在推广香港电影研究方面成绩颇著,她的《香港电懋公司的崛起及没落》、《故国北望——1949年大陆中产阶级的出埃及记》等文章,是难得的以整体意识研究香港电影的文章。另外,焦雄屏香港电影研究的意义还在于她凭借着自身的影响力,编著了多本关于香港电影研究方面的书籍,如《焦雄屏看电影——台港系列》、《香港电影的传奇——萧芳芳和四十年代电影风云》、《香港电影风貌》等书。焦雄屏把香港电影放在中国电影史、亚洲电影产业、中西比较的框架下,显示了睿智的判断力。
台湾研究香港电影最大的优势,在于研究几位曾在香港电影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台湾电影人,如胡金铨、李翰祥、徐枫、张艾嘉等人。由于这些人曾在香港电影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影响了香港电影史的发展。但对于香港学者来说,胡金铨、李翰祥等在台湾创业建立公司那段历史的资料就不够详细,而台湾学者却完全掌握了这些人在香港期间的资料,这种信息不平衡的情况,决定了台湾学界在研究香港电影方面所具备的独特优势,甚至夸张一点说,就是张彻早期在台湾一段时间的活动,也只有台湾学界有立场、有条件研究,而香港学者只能从张彻到香港之后才开始研究。黄仁先生编著的《胡金铨的世界》、李翰祥的自传《影海生涯》等书虽然仅仅是传记读物,但贵在是当事人亲历当年的历史,对于香港电影研究具有独特的意义。相当多台湾电影人和香港电影发生关系,如徐枫亲自投资香港电影生产,岳华是邵氏当红小生,这些人的口述中都把台湾电影和香港电影联系起来,这是台湾研究香港电影的独特视角。
另外,近年来叶月瑜、林文淇等年青学者引入新视角研究香港电影,如叶月瑜从音乐角度研究香港电影,林文淇关于关锦鹏的后殖民研究,拓展了香港电影研究的深度,有利于多元化的当代香港电影研究的存在。
总体来讲,台湾的香港电影研究并不发达。虽然他们并不缺乏关于香港电影研究的资料,但因为台湾学者自身的视野所限,他们更愿意将精力投入到台湾本土电影或者国外的研究上去。对于中国内地来讲,香港电影在战前和上海间有着直接的关系,“九七”后又有着共同发展的未来,有把香港电影史引入到中国电影史中来的民族统一的需要。而台湾学者却面临尴尬的自身定位,它无法正确看待和香港电影间的民族关系,而仅仅能以产业关系或者文化问题来处理。所以,多数台湾电影研究学者对香港电影的了解普遍多于内地学者,但未必能做出专业的研究来,而多是拿一些香港业界的琐事来引申。台湾学者虽然有着比较鲜明的“华语电影”三地概念,并强调相对于内地电影,港台电影是一体的,如蔡国荣的《中国近代文艺电影研究》中,多数篇章是研究香港和台湾电影,中国内地的方面并不多。但事实上三地电影产业的不同,从根本上决定了台湾和香港电影间的区别,台湾学者又无法从心理上面对香港电影作为独立的个体,这是台湾电影学者一个根本的误区。
在远流出版社浩大的“电影馆”丛书中,香港电影研究所占的部分极其有限。某种程度上讲,台湾电影研究的深度凭借此套图书已经提升到一个高度,对世界各地的电影都有了学术化的基础。但即使如此,仍把大量精力花费到国外电影理论的引介上。在香港电影研究问题上,台湾学者尚未有魄力成为领率者——虽然它本身的研究条件好于内地和香港。
三、英美方面的研究
这个方面的界定需要一定的说明。英语作为香港的第二母语,普及程度很高,像香港国际电影节20余年的回顾特刊中,皆是中英文双语。因为如果有英文,就可以把香港电影研究推荐给西方国家的学者,而不必受语言的限制,这是香港政府和香港电影界一直都很努力的一个尝试。事实上,香港政府和电影界所做的努力颇有成效,很多西方学者关于香港电影的研究都是合作项目。
关于香港电影研究的英语文章颇为特殊,一是因为关注香港电影研究的海外学者多是英语国家的(美国为主),他们的研究成果是英文发表的,其他语种倒是少见;二是有些具有留学背景的学者,可能是马来西亚、香港等,如张建德、傅葆石等,他们发表的成果是以英文形式在西方世界出版,也同样是具有国际化的知识背景。
第一本关于香港电影研究的英文专著是美国人I.C.Jarvie在1977年所著写的《Window on Hong Kong: A Sociological Study of the Hong Kong Film Industry and Its Audience》(中文名:查奕恩《香港电影工业与观众之社会学研究》),把香港电影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本书由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协助,书中涉及了大量香港电影历史、产业、美学、类型的研究数据,翔实有力。而书中采用线索梳理的研究方式,对多个方面的香港电影现状提出了学术性结论。正像查奕恩在《序言》中所讲到:“香港电影产业的最大贡献不在于生产出艺术电影,而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电影本身和电影产业告诉了我们自身所处的社会是什么样子的。”① 查奕恩本书的两个观点可谓珍贵,影响了20多年来香港电影研究的发展:
1、通过社会学的方法来研究香港电影工业,特别是香港战后电影。她从美国电影工业的结构来分析香港电影的制作、发行和放映,从而把香港电影这种独特的娱乐方式存在状况和社会价值勾绘了出来(这和社会批判学派的观点是完全不同的)。
2、把香港电影研究独立出来,把香港电影作为一个研究对象。定位香港电影史是中国电影史的一部分,但在战后通过来自上海和东南亚资本家的改造,香港电影成为具有特色的地域电影,有着自身的发展轨迹。
根据查奕恩书中所提,第一个对香港电影进行研究的是美国电影史家 Jay Leyda(中文名:陈力)②。在陈力著名的中国电影史专著《Dianying:An Account of Films and the Film Audience in China》(中文名:《电影》)中,陈力曾经专门辟出第11章讲述香港电影。陈力这一章的很多观点由查奕恩在著作中加以发挥。
查奕恩这种整体式的结构研究,在以后很长的时间里并没有得到延续。毕竟香港作为弹丸之地,缺乏足够的研究机构资助本土电影研究。这种局面在1997年前后开始发生变化,Stephen Teo(马来西亚人,张建德)的专著《Hong Kong Cinema: The Extra Dimensions》于1997年出版。但张建德本书的研究方式有所改变,已经从查奕恩的社会学式研究方法,发展到电影学自身的研究框架中来,分“北方和南方”、“武侠艺术”、“创新者”、“边缘性格”四部分来探讨香港电影史,及电影类型、电影作者与艺术突破间的问题。罗卡和法兰·宾的著述《Hong Kong Cinema: A Cross-Cultural View》,以香港本土最早的默片《庄子试妻》开始论述,一直到70年代的武侠片,详细论述了香港多位重要的电影人和明星的事迹及贡献,同时指出东西方的跨文化交汇对香港电影发展的影响。大卫·波德维尔(David Bordwell)作为美国著名的电影学者,他明显表示出对香港电影的兴趣,《香港电影的秘密——娱乐的艺术》(planet Hong Kong: popular Cinema and the Art of Entertainment,港译名:《香港电影王国——娱乐的艺术》)是他2000年在香港仅经半年实地研究后出版的一本专著,结构和文风都颇为潦草,但还是代表着目前香港电影研究的较高水平。另外,具有史学背景的poshek Fu(香港人,傅葆石)在2003年出版的专著《Between Shanghai and Hong Kong:the politics of Chinese cinemas》,以极具史学价值的方式提供大量素材,论证了香港电影与上海电影间在经受殖民地环境下的境遇,对战前香港电影的尴尬身份加以描述。
事实上是,西方学者关于香港电影研究的成果并非很多,但又有很多电影学者有兴趣关注香港电影的艺术、文化、身份及其类型电影,写成万多字的文章,所以论文集方式的书籍相对较多。poshek Fu和David Desser合编《The Cinema of Hong Kong: History, Arts, Identity》,是伊利诺伊大学在1997年秋举办的香港电影研究大会的论文集;此外还有加里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Esther C.M.Yau编著的《At full speed: Hong Kong cinema in a borderless world》,这两本论文集收集了大量香港、台湾和美国学者研究香港电影的论文。相较来说,前者不论涵盖面、深度或作者的层次都更好一些。值得注意的是,这两本集子中都拿出三分之一的篇幅专门研究香港本土的身份问题,这是“九七”之后关于香港研究的新话题,前者的第三部分是“身份研究”,后者的第三部分是“文化的丧失:怀乡、碎言和错位”。这种来自后殖民研究和文化研究的方式,重新在民族性、华人身份、历史地位上来考虑香港电影。总的来讲,在众多以“中国电影”、“亚洲电影”挂名的学术论文集中,都有一两篇关于香港电影研究的论文。在《The Cinema of Hong Kong: History, Arts, Identity》中的最后一篇H.C.Li所著的《Hong Kong Electric Shadows: A Selected Bibliography of Studies in English》中,搜集了所有关于香港电影研究英文资料的参考书目;在《At full speed: Hong Kong cinema in a borderless world》中,Esther C.M.Yau也在最后做了一个参考书目表,这两个参考书目表具有极高的工具价值。
除去这些专业的学术性研究之外,香港电影本身也在西方有着很大的影响。自从70年代初李小龙成为第一个在好莱坞产生巨大影响的香港影星后,东方式的功夫片和枪击片在国外的年青人中深受欢迎,而唐人街中的音像店中几乎有全部影片的录像带。由此,各种关于李小龙、成龙、功夫、影碟购买手册类的电影畅销书多不胜数。举例来说,有《李小龙传奇》、《我是成龙:功夫一生》、《功夫:报仇的电影》、《吴宇森传》、《碎灭爱情的歌:关锦鹏电影》。有些书也是高校学者所著写,但笔调却是娱乐畅销书的手法,边边角角,也算是香港电影英文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了。
总体看来,英美国家研究香港电影有着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超脱于香港本土的各种利害关系而获得独立思考的学术态度,根据电影学科框架的方式来进行整体的研究。由于研究者普遍都和香港电影业界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也保证了这些论文并非是简单的后殖民、后文化现代哲学的盲目套用,而是切实考虑这一独特的电影基地的产业、民族身份、美学成就的问题。在涉及问题的深度上,英文方面的书籍和论文是目前香港电影研究中优秀的。
四、香港本土方面
香港虽然小,但由于其作为世界金融中心和中转港的有利条件,有着极强的经济能力可赞助文化事业。香港本土也拥有多所著名的大学及研究中心,关心本土的经济、历史和文化发展,而电影业是香港最重要的行业之一,全港10%左右的人都与电影业有关系。对香港电影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有着天时地利人和之便,目前仍是资料最详细、研究人数最多、涉猎面最广、贡献最大的地域中心。
自从1978年开始,每次香港国际电影节都根据一个研究专题,出版一本香港电影回顾论文特刊。论文用中英双语出版,中文编辑曾有林年同、刘成汉、李焯桃、舒琪、罗卡等著名影评人和理论家,英文编辑有高斯雅、张建德等人,每期回顾文集均围绕一个主题全面展开,旨在推广香港电影、搜集史料、激发新思维的出现。截止2000年,回顾特刊的专题分别有:
1.《黄宗 回顾展》,1978。
2.《五十年代粤语电影回顾1899—1976》,1978。
3.《战后香港电影回顾1946—1968》,1979。
4.《香港功夫电影研究》,1980。
5.《香港武侠电影研究1945—1980》,1981。
6.《六十年代粤语电影回顾》(1996修订本),1982。
7.《战后国、粤语片比较研究——朱石麟、秦剑等作品回顾》,1983。
8.《七十年代香港电影研究》,1984。
9.《香港喜剧电影的传统》,1985。
10.《粤语文艺片回顾》,1986。
11.《粤语戏曲片回顾》,1987。
12.《香港电影与社会变迁》,1988。
13.《戏园志异:香港灵幻电影回顾》,1989。
14.《香港电影的中国脉络》,1990。
15.《八十年代香港电影——与西方的比较研究》,1991。
16.《电影中的海外华人形象》,1992。
17.《国语片与时代曲(四十至六十年代)》,1993。
18.《香港—上海:电影双城》,1994。
19.《早期香港中国影像》,1995。
20.《躁动的一代:六十年代粤语片新星》,1996。
21.《光影缤纷五十年》,1997。
22.《超前与跨越:胡金铨与张爱玲》,1998。
23.《香港电影新浪潮:二十年后的回顾》,1999。
24.《跨界的香港电影》,2000。
特刊每期专题对香港电影研究有着指导性的意义,暗含建立香港电影研究整体框架的意义。总的来说,目前已经成为主流的研究课题主要有:
1、武侠——功夫电影研究;
2、香港电影史及其类型研究;
3、粤语片——国语片问题研究;
4、香港“新浪潮”电影研究;
5、上海——香港双城问题研究;
6、电影工业体制的研究;七八十年代后香港电影发展研究等。这些问题的提出,符合香港电影自身的历史、特点,是研究香港电影不可绕过的课题。
回顾特刊对于香港电影研究具有极大的意义,正如傅葆石所讲:“这些论文集对理解香港电影的历史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巨大贡献,通过辛苦的资料收集,并做出历史的分析,组委会提供最系统化的研究论文集。”③ 总的说来,这些特刊的最大意义在于搜集了完整的资料,提出思路,以备以后有兴趣的研究者使用,例如波德维尔就承认对香港电影的最初兴趣来自每年的回顾特刊。④ 另外,回顾特刊中的论文作者,包括港、台、内地、海外所有的香港电影研究者,全面展示了目前香港电影研究的人员分布。对于任何一个香港电影研究者来讲,历届特刊是必备的资料。
对于香港本土来讲,研究香港电影的单位(个人)主要有以下几类:各个大学的院系、香港电影资料馆、各个电影评论协会及杂志、报纸影评人,这些单位也经常会结集出版书籍,但从一般现象来讲:关于香港电影研究方面的论文集、回忆录、随感集、影评集一本接着一本的出版,而体系完备的专著却凤毛麟角。下面分类介绍,力求能够简单描绘出香港本土关于电影研究的地图:
1、大学
大学中的香港电影研究人员多具有较好的电影知识,在论述方面比较系统。香港有着众多的大学,其中香港浸会大学在1991年正式成立香港大学中第一个电影电视系,并有着林年同、卓伯棠、吴昊、史文鸿、钟宝贤(历史系)几位专业的电影研究学者而显得特殊一些。
林年同先生(1944—1990)是较早的一位电影研究学者,他研究电影的出发点是中国传统美学,曾结集《镜游》一书(后增订为《中国电影美学》),提倡中国传统美学中“游”的观念是中国观众一种重要的欣赏习惯。而最为特殊的是,林年同先生不仅研究香港电影,而且把视野拓展到中国早期电影研究上来,并组织了“中国电影学会”,出版《中国电影研究》杂志。他的这份抱负对于香港学界来说显得十分大气,日后刘成汉的《电影赋比兴集》、香港电影评论协会所出的《诗人导演——费穆》都与此有关,这也很大程度上认可了香港电影和上海电影间的美学关系。
卓伯棠先生的专著《香港电影新浪潮》一书,内容翔实全面,分析了香港80年代出现的一批电影创作运动。书中包括新浪潮历史状况、电视工业和新浪潮出现的关系、导演分析、历史定位等几个方面,是一本奠基性的著作。
吴昊先生是电视电影系的系主任,有论文集《乱世电影研究》、《香港电影民俗学》、《香港电影类型论》(罗卡、卓伯棠、吴昊合著),另辟蹊跷,从时代命运和民俗文化方式来观察香港电影的影像生态。而历史系的钟宝贤女士具备历史学的知识背景,她的专著《香港影视业百年》工程浩大,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香港电影产业发展线索史。书中所采取的产业、历史文化、美学互动的综合研究方式,源自波德维尔的好莱坞研究,在研究香港电影时取得奇妙的效果,填补了香港电影研究的一块空白,意义极其重大。
另外,港大的Ackbar Abbas所著的《Hong Kong: Culture and the politics of Disappearance》是研究香港文化、意识形态的必读书籍。其中第二章和第三章专门以“新浪潮”和王家卫作为文化研究的个案,具有特殊的意义。
2、香港电影资料馆
长久以来,香港作为一个电影中心,却没有一个公共性的电影资料馆从事保存珍贵的电影拷贝、整理历史的工作。有感于此,罗卡等香港电影人积极努力,终于在2001年1月初正式成立这一公益单位,从事香港电影文化、历史、导演的各种发掘工作。香港电影资料馆的成立,可以认为是一件极具进步意义的大事,稍加思考我们就可以想到,众多的世界大师级导演的被认可远非首轮影院的票房效应,而正是通过不断的文化意义挖掘才逐步被认可的。事实上也如此,自成立以来,香港电影资料馆策划了很多的电影活动,并一一结集成书,大大拓展了香港电影研究的层次。
历史方面,资料馆整理出版了《香港影人口述历史》丛书之一之
二、《从手艺到科技——香港电影的技术进程》、《香港早期电影轨迹(1896—1950)展览》特刊、《六十年代粤语片红星展览》特刊、《粤港电影因缘》等一系列活动和书籍,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对历史话题进行有意义的拓取研究。特别是有“活历史”之称的余慕云先生整理的《香港影片大全》,体系浩大磅礴,全面记叙了电影有史以来的全部史料,是一本有价值的工具书,目前已经出到第五卷。
在挖掘香港著名电影公司运作体制方面,资料馆整理出版了《邵氏星河图展览特刊》、《邵氏电影初探》、《国泰故事》、《穿梭光影50年——香港电影的制片与发行业展览》等研究书籍,搜罗了很多当事人的回忆,全面认识香港电影史上的大制片厂时代,并以肯定的态度认可其贡献。
在导演方面,资料馆以作者论的方式,重点评述了几位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导演,旨在希望推介出自己的电影大师,如《李晨风——评论·导演笔记》、《黎民伟日记》、《张彻——回忆录·影评集》、《剑啸江湖——徐克与香港电影》等,把天才和产业间的互动关系统一起来,全面肯定多年来香港电影发展的历程。
香港电影资料馆是一个常设性的研究和服务机构,藏有大量珍贵的胶片和史料。它的设立,为香港电影研究的发展提供了完备的条件,当影像资料和历史史料都充足的时候,也是香港电影研究迈向深度研究的一个契机。
3、回忆录和传记
由于早期的较多影人并没有很好的知识背景,他们的著述就多是回忆录的样式了。香港有着宽松的出版环境,香港影界人士也多爱把自己的一生记录下来,这些回忆录的作者多是香港电影发展多年的亲事人,他们的回忆也让人有亲历历史的感觉。这类回忆录实在太过繁多,可以参看余慕云《香港电影八十年》中的三页列表,下面略微介绍几本较为重要的:
关文清的《中国银坛外史》。关文清从二三十年代起就一直从事电影事业,而且和大观片厂有着直接的关系,他的回忆录中对很多当年的电影事件、影人有着清晰的记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电影史资料。
《邵逸夫传》,作为控制了香港电影六七十年代的邵氏公司的老板,邵逸夫的生平是香港电影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所带领的邵氏制片策略和资本流动关系,至今影响着香港的影视业。
薛后所写的《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作为一个左派影人,薛后先生所描述的五六十年代的香港电影界是完全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的。林黛、夏梦、张仲文等一些老明星的轶事,“长凤新”和国内电影界的关系,和香港业界的关系,及其80年代内地开放后怎么率先拍摄《少林寺》把香港电影和内地业界联系起来的历史,这些史料具有独特的意义。
另外,上面所介绍的香港电影资料馆的口述计划,也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两次口述计划的主题分别是“南来香港”和“理想年代——长城、凤凰的日子”,被采访人全部是重要的当事人,这份资料对研究中港电影之间的资本、人才关系,香港五六十年代社会和电影业状况,有着极大的价值。
总体来讲,香港众多的回忆录和传记本身并不具有太高的学术价值,但随着历史的当事者逐渐老去,历史渐渐就只能成为一个符号来被理解了。能够保存这些珍贵的当事人的记录,并非一个功利性的学术课题,而是保留历史的财富,以供后人享用。
4、影评人
王赓武编的《香港史新编》中提到,香港报纸繁多,专栏是报纸的重要特色,而电影专栏则需要专门的影评人,对新片和电影现象发表意见,香港主要的影评人有石琪、罗卡、李焯桃、舒琪等人。⑤
石琪是香港电影界的资深评论人士,从70年代开始,每月必有几篇关系全港的影评,连香港国际电影节的主页上也专门刊登每月石琪的影评,他主要的文章多发在《中国学生周报》(早年)和《明报》及其副刊上。石琪的所有影评也曾汇集成书,浩浩荡荡八卷本《石琪影话集》,香港电影界天南地北的八卦琐事,无不一网打尽,对香港电影研究有很好的辅佐价值。他的影评从无破坏性的批评,而多是中肯之言,切实理解业界的关系。
罗卡可以说是香港电影业界最重要的学者、策划人、理论家之一,不论是资料馆的成立、电影节的创办,还是国外学者的组稿和请教,罗卡都有份参与,但因为他没有专著出版,所以放在此处介绍。罗卡是香港六七十年代最重要的文学刊物《中国学生周报》“电影版”的编辑,石琪、林年同等人当年都在他的刊物上发表文章。罗卡本人仅著有《电影之旅》少数几本书,但他的文章总是关注香港电影最关键的问题,极具启发意义。在历年的电影节回顾特刊上,均可看到他的文章。罗卡的文章,并非简单的评论,而是上升到批评意义的学术观点,他的观点极具权威价值。
李焯桃曾从1980年开始主编香港最著名的电影刊物《电影双周刊》达7年之久,期间支持新浪潮运动,发表个人论点,颇有法国《电影手册》主编安德烈·巴赞的影子。李焯桃的论文结集有《八十年代香港电影笔记》、《观逆集——香港电影篇》、《观逆集——中外电影篇》、《淋漓影响馆——抛砖篇》、《淋漓影响馆——引玉篇》,深度与广度俱佳,李焯桃文中极具国际视野,是一个学者型的影评人。
另外的香港影评人众多,也办有“香港电影评论学会”、香港影评人协会等团体。从好的方面看,繁荣的评论和批评环境,是电影产业链中必要的一环,负责着联系公司意图和观众观看心理的作用。香港电影的多年繁荣发展,影评人的地位功不可没。
5、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及其刊物
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作为一个非日常性的学术团体,有着50余人的作者队伍。自1995年3月成立以来,其宗旨是:团结一群志同道合的影评人,促进电影评论的独立自主精神;倡导从文化和艺术角度评论香港电影;对香港电影的成就重新做出评价。
香港电影评论学会每年都会出版一本回顾香港电影的评论文集,可以作为对一年来电影资料的总汇。他们也经常会在油麻地百老汇电影中心的KUbrICK书店举办讨论活动,颇具时代小先锋的意义。需要一提的是,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编辑的几本书籍颇为重要:
他们编辑、译著的书籍有《然后有了光——22位导演作品选析》、《诗人导演——费穆》、《丈八灯台看电影》、《戏缘》、《从新浪潮到后现代》、《香港电影王国——娱乐的艺术》、《经典200——最佳华语电影二百部》、《江湖未定——当代武侠电影的域境论述》、《后九七与香港电影》、《王家卫的映画世界》、《我和电影的二三事》。从题目可以看出,他们的文章多反映的是时代紧要的问题和人物,其中颇为重要的有《王家卫的映画世界》、《江湖未定》这两本书,角度新颖有趣,提出的问题别具一格。
通过上面的一番简单描述,可看出香港本土在电影研究上的多方面努力。凭借天时地利人和之便,香港本土在电影研究上有着自己独特的一面,资料翔实,切中实际问题。但有些现象早就暗示了危机,例如专著太少,论文太多的情况,说明本土缺乏足够的实力和立场来进行总结性的专题研究。在香港电影业萧条的今天,一些评论性的文章的作者可能会因为大环境的困难而放弃写作,到时香港电影面对明天将会更迷惘。开展更广泛的文化交流,是香港电影业界和学术界应该重视的问题。
五、小结
电影学科自从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进入高校,并多设立于文学系下,着重点在于欧洲充满思考性和艺术创新的大师。同样的情况可以引用到关于香港电影研究中来,内地、香港、台湾三地普遍是在80年代之后开始引入电影学科,进行专业的电影研究,而最初的兴趣点多会关注中国第五代、台湾新电影运动、香港新浪潮电影之类的问题。而面对充满商业气息的都市香港,一种暗含的对立情绪经常会渗透出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人问津香港电影的研究。而“九七”前后对香港电影研究的观众同样是如此的吊诡,政治化和文化性的介入,吸引了人们对于香港电影的关注。
香港电影研究的复杂性,超过任何一个地域的华人电影,因为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的范畴、高雅性和低俗性的判断,在这个领域全无意义。它是凭借着百年的历史、近万部的电影、众多的奖项和成就强制吸引了学者们的关注,而并非因为学院派对香港电影的娱乐性感到津津有味。对于香港电影来说,没有任何一部电影不涉及到观众和票房的问题,这种条件下艺术能够生存的空间微小得有限,但仍旧能够体现出体制下天才超越的能力。在1994年王家卫《东邪西毒》上映之时,香港掀起了一股关于雅俗高低的争论,但继石琪在《明报专栏》中批评之后,出现了大量以市民兴趣和经济价值为出发点的批评文章,专栏作家游清源讽刺那些拥护王家卫电影的人为“盟塞”的知识分子,并且影射那些解读王家卫电影的影评文章为“猪肉”,并非珠玉。当时,李焯桃在面对这种两极化现况时,有以下的见解:
“这种论调(即强调电影的商品本质的看法)其实是个陷阱,港台两地的影坛,由于没有真正的独立制作及另类发行系统,根本从来没有足够‘个人创作’的空间。而长期面向大众的影评,更一直充斥犬儒的情绪及反智的倾向,只崇尚直接简单的作法,对稍为脱轨的作品,往往口诛笔伐讥为闷艺、造作扮嘢、故作玄虚、自恋自溺(甚至自渎!)。”⑥
从这个视角来看待香港电影的研究,更是无法适时地做出判断。这也是香港本土如此缺乏专著,而个人论文集很多的原因。虽然香港有较为成熟的社区和文化形态,但它缺少足够的政治、文化身份和立场,无法对模糊的香港电影现状加以指导和判断。本土学者同电影业界一样,在边缘化的身份中失落自己的立场。
这种对娱乐性的偏见,限定了香港电影研究的发展,无法认真严肃地对待香港电影的众多现象,并进行深度的反思。香港本土的学者有着身份的缺陷,中国内地的研究碍于刚刚起步,台湾的政治身份导致无法做出正确判断,所以众多的英文学术研究成为了香港电影研究最具国际化视野、最具学科前瞻性的研究。有个学科的比喻会让人感到惊叹:埃及学研究的中心,在欧美而不在埃及!
但好在形势并非如此恶劣,众多中国内地、香港的学者在不断做出突破。近年来关于香港各方面研究的学术专著在不断出现,钟宝贤女士的《香港影视业百年》图文并茂、观点鲜明,罗卡和法兰·宾的英文香港电影史《Hong Kong Cinema: A Cross-Cultural View》已经出版,而广州的李以庄、周承人的香港电影全史也正在进行。
目前香港电影正在经历“冰河期”的低谷,但对于电影研究来说并非坏事,而要从现象中观察必然的逻辑。战后香港电影几经转折,这次绝对不是最恶劣的一次。而历史和文化的沉淀,回归7年后的香港应该有个自己的选择,如何定义香港电影的文化渊源、发展走向、研究思路。
台湾电影市场一度和香港电影市场紧密相连,但今日已经不同往日了。台湾电影的片花,曾是拖垮香港电影的原因之一,⑦ 而台湾境内摇摆的政治风云,以及在东亚地区所处的政治立场,其意识形态触及的各个方面都影响他们关于电影研究的发展前景,委实不能让人对他们在这方面研究上有任何信心。
学习西方香港电影研究的同时,中国内地和香港电影学界的交流值得让人期待。方言、距离、业界差异固然不可避免,但面对的是一个良好的契机,内地电影学研究的发展,在于政府仍没有放弃挽回电影产业的努力。市场的逐渐联姻,奠定了文化寻求合作的基础。香港的发展,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中国内地的基础,经济发展固然如此,文化上又未尝不是。在香港电影研究的发展上,更需要在美学、民族化、产业模式上走出新的思路。
注释:
① [美]I.C.Jarvie: Window on Hong Kong: a sociological study of the Hong Kong film industry and its audience(查奕恩《香港电影工业与观众之社会学研究》)《序言》,Hong Kong: Centre of Asian Studies in University Of HongKong, 1977,第1页。
② Jay Leyda(1910—1989),美国人,电影理论和电影史方面的著名学者,师承苏联电影大师爱森斯坦。他曾在1959—1963年间来到中国,以外国专家身份参与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的资料整理工作,回国后著述了中国电影史著作《电影》一书,在1972年出版,是西方国家第一本关于中国电影史的专著,开创了美国的中国电影研究领域。查奕恩曾和陈力同在纽约大学教书,直接受到陈力关于中国电影研究的影响。
③ poshek Fu: Between Shanghai and Hong Kong: the politics of Chinese cinemas,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第165页。
④ 原话是“那些年头,好友汤尼·雷恩总是按时送来香港国际电影节的特刊,我从而窥知香港电影史的点滴。”参见[美]大卫·波德维尔《香港电影的秘密——娱乐的艺术》的《序言》,何慧玲译,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⑤ 转引自黄维墚《香港文学的发展》第十三章,参见王赓武编《香港史新编》(下),香港: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555页。
⑥ 张美君《文化建制和知识政治:反思“严肃”与“流行”之别》,陈清侨编《文化想象与意识形态:当代香港文化政治论评》,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06—208页。
⑦ 1988—1993年间,台湾资金流入香港电影影市形成“片花潮”。台资的涌入,不单抬高了香港明星的片酬,推高了港片卖埠版权费,而且在滥拍风潮的恶性循环下,“烂尾”投资不计其数,即使能够完工的影片也难以依靠票房收入成本,破坏了香港本土的院线制度。而1993年5月28日,八大台湾发行商组成台北市片商工会国片海外联谊小组,提出压抑制片成本,抵制演员上涨的片酬,并提出三个不利港片的要求。同年,台湾新闻部放宽西片和日本片在台湾上映的拷贝数量限制,使得港片压力增大。原本在制片和票房领域占有起码三分之一的台湾市场,顿时消失,拖垮了香港电影产业链。参见钟宝贤《香港影视业百年》,香港:三联书店2004年10月版,第360—363页。
第四篇:海商法论文研究与分析
海商法论文
试论海商法的调整对象
作者
倪学伟
提 要 我国是世界十大航运国之一,远洋运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居重要位置。1993年7月1日起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是近年来我国所颁布的法律中与国际惯例和国际通行做法接轨最多的法律之一。明确海商法的调整对象,有利于加强对海商法的研究。本文论述了海商法的四方面调整对象:海上企业组织、海上商业运输、海上损害赔偿和船舶担保法。
关键词 海商法 船舶 运输 提单
海商法一词包括了两层含义,一是指作为法律的海商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英国海上货物运输法》等等;二是指海商法学科,即以海商法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古老的法律学科,一般又称为海商法学。本文从第一种含义上使用海商法一词,即本文所研究的是海商法法律的调整对象,而且主要以1992年11月7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8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为基础来研究海商法的调整对象。
海商法一词在大陆法系国家称为Maritime Law或The law of Admiralty,在英美法系国家称为Shipping Law。从词源上考查,海商法一词是与“海”和“商”有关的法律,是有关海洋商业的法律。海商法的调整对象各国学者认识不一,各国的立法实践也多有相异之处,这除了与法律传统、文化习俗、航运习惯等有关之外,还与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外贸地位等有关。我国海商法体系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为核心,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国籍船舶管理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环境保护法》、《北京理算 1
规则》、《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等以及中国参加的有关海上运输方面的国际条约为内容构成的,并以众所周知的航运习惯为必要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第一条规定:“为了调整海上运输关系,船舶关系,维护当事人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海上运输和经济贸易的发展,制定本法。”由此可见,我国海商法律的调整对象是海上运输中发生的以及与船舶有关的各种关系,包括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横向的海商、海事关系和调整非平等主体之间的纵向的海商、海事及船舶行政管理关系。
一、海商法调整对象之一:海上企业组织
海上企业组织是从事海上商业运输和海上生产活动的主体。海上企业组织可以是法人、非法人的单位和自然人,在现代海上运输实践中,海上企业组织多以法人的形式出现,非法人的单位和自然人则较为少见。海商法对海上企业组织的调整主要是关于船舶所有人、船舶辅助人员以及船舶本身的规定。
船舶所有人是指对船舶本身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利的人,包括船舶所有人本人、船舶共有人和租船人。船舶所有人本人是完全的自物权人,享有充分的和全面的船舶所有权,除可以对船舶进行占有、使用和收益之外,还可以对船舶进行处分。船舶共有人包括船舶共同共有人和船舶按份共有人两类,他们分别依据民法上的共同共有制度和按份共有制度对船舶行使所有权。船舶由两个以上的法人或者自然人共有的,应当向船舶登记机关登记,未经登记的,不得对抗善意的第三人。租船人包括航次租船人、期租船人、光船租船人和船舶租购合同中的租船人。租船人对船舶所享有的权利属于他物权性质,即是在他人的船舶所有权的基础上对船舶享有的一种不完全的所有权,租船人对船舶可以行使占有、使用、收益的权利,但不能对船舶进行处分。船舶租购合同中的租船人在缴纳完约定的租金并在约定期间届满时享有船舶的所有权,此时的租船人即成为完全的船舶所有人,可以对船舶行使处分权。船舶所有人是海上运输活动中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主体,海上运输活动和海上生产活动都是围绕船舶所有人而展开和进行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海商法就是关于船舶所有人权利和义务的法律。
船舶辅助人员包括海上船舶辅助人员和陆上船舶辅助人员。海上船舶辅助人员是指受雇于船舶所有人、在特定的船舶上工作的船长船员以及作为独立营业者的引航员和与拖带业务有关的人员。陆上船舶辅助人员除包括与船东有雇佣关系的人员外,还包括代理人、中间人、运输经纪人等独立的辅助人。作为海商法调整对象之一的船员是指,基于与船舶所有人的雇佣关系而在特定船上连续从事船舶航行业务的人,包括处于船舶指挥地位的船长和在船长指挥下从事船务的船员。在传统的海商法中,船长在船上具有指挥者和船东代理人的身份,在国家权力难以到达的带有特殊危险的海上社会中处于支配地位,并具有公法和私法特权,可以行使警察权等公权和船东与货主的当然代理人等私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对船长的公法权利和私法权利作了明确规定,如“船长在其职权范围内发布的命令,船员、旅客和其他在船人员都必须执行。”“为保障在船人员和船舶的安全,船长有权对在船上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人采取禁闭或者其他必要措施,并防止其隐匿、毁灭、伪造证据。”“船长负责船舶的管理和驾驶”。“船长管理船舶和驾驶船舶的责任,不因引航员引领船舶而解除。”等等。船员是在船长指挥下从事船务工作的人员,有高级船员和普通船员之分,他们都应经过专业训练并应持有相应的证书。其他的船舶辅助人员,海商法也作了相应的规定。
船舶是海商法规定中的物,是以商业行为为目的供航海使用的一种水面浮动装置。船舶的法律性质表现为三方面:
1、船舶是一个合成物,是由船体、桅樯、船机、甲板、船舱等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的一个统一体;
2、船舶是动产,但具有不动产的性质,在实践中都将船舶作为不动产对待;
3、船舶的拟人处理,在英美法系国家中,原告可以对船舶提起诉讼,即对物诉讼,这就是把船舶作为法律上的“人”而对待的。海商法除规定船舶的性质外,还规定船舶所有权的取得、转让、消灭,船舶的登记、检验和船舶证书等内容。
二、海商法调整对象之二:海上商业运输
海上商业运输主要是指海上货物运输和海上旅客运输,除此之外还包括海上拖航运输。海上货物运输是海商法调整的主要对象之一,又有两种运输方式,即提单运输(又称为班轮运输、定期船运输、件杂货运输或零担运输)和租船运输(又称为不定期船运输)。提单运输是指承运人承揽运输件杂货而应托运人要求签发提单并收取运费的运输,此时的运输合同是通过提单表现的,提单具有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的证明、承运人收受货物或将货物装船的收据、承运人凭以在目的港交付货物的物权凭证等三大法律功能。调整提单运输的国际公约主要有 1924年的《统一提单若干法律规定的国际公约(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for the Unification of Certain Rules of Law Relating to Bills of Lading)》,简称《海牙规则(The Hague Rules 1924)》,1968年的《关于修订统一提单若干法律规定的国际公约的议定书(Protocol to Amend the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for the Unification of Certain Rules of Law Relating to Bills of Lading)》,简称《海牙一维斯比规则(The Hague-Visby Rules 1968)》
以及1978年的《联合国海上货物运输公约(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Carriage of goods by Sea)》,简称《汉堡规则(The Hamburg Rules 1978)》。《汉堡规则》已于1992年11月正式生效,因此,这三个国际公约都是目前现行有效的国际公约。但是,由于《汉堡规则》取消了承运人航海过失免责和管船过失免责的规定,动摇了海商法律的基础,与《海牙规则》的规定相去甚远,因而参加者寥寥,且参加的国家都不是航运大国。我国目前尚未参加这三个国际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中关于提单的规定与《海牙规则》是一致的,只是在赔偿限额、诉讼时效、集装箱运输等方面有必要的修改,因而更符合时代的要求。
海上租船运输是指船舶所有人以一定的条件向租船人提供船舶的全部或部分舱位以运输货物或旅客,由租船人向船舶所有人缴纳租金的一种运输方式。海上租船运输有四种方式,即航次租船运输、期租船运输、光船租船运输和租购船舶运输。租船运输没有既定的船期表,也没有固定的航线,而是随货源情况决定船期和航线。海上租船运输一般运送的是大批的、整船整舱的货物,每一个租船合同的条款通常是互不相同的,其租金是以载货量的大小或时间的长短来计算,租船合同本身就是运输合同而不是合同的证明。海上租船运输是海上货物运输的一种重要方式,大宗货物的运输多采用这种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专设一章,即第六章“船舶租用合同”,专门对海上租船运输予以法律调整。
海上旅客运输是指承运人以适应运送旅客的船舶经海路将旅客及其行李从一港运送至另一港,而由旅客支付票款的运输形式。海上旅客运输与海上货物运输相比,对船舶的适航性要求更高,它不仅要求承运人在开航前和开航当时克尽职责使船舶适航,而且要求承运人在整个合同航次中,必须谨慎处理,使船舶始终处于适航状态。另外,在赔偿原则、责任限制等方面,海上旅客运输也与海上货物运输有重大区别。
海商法对海上商业运输方面的规定主要是关于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责任等的原则性规定,除关于承运人的最低责任方面的规定,如提供适航船舶的责任,管货的责任等是强制性的规定之外,其他方面的规定都是非强制性的,当事人可以根据“契约自由”原则,经双方协商后予以变更。
三、海商法调整对象之三:海上损害赔偿
海商法关于海上损害赔偿的规定又被称为海事法,主要是对船舶碰撞、海上救助、共同海损、海上保险、海上油污、海事索赔责任限制等问题的规定。在这部分内容中,除船舶碰撞是强制性规范之外,其他内容都是非强制性的。
船舶碰撞是指在任何水域海船与海船或海船与内河船发生接触,致使有关船舶或船上人身、财产遭受损害的行为。海事法律研究船舶碰撞主要是研究船舶碰撞责任的确定以及如何处理碰撞所造成的船舶、人身、货物及有关财产的损害赔偿问题。
海上救助又叫海难救助,是指由外来力量在任何水域对遭遇海难的船舶、货物和人命的全部或部分进行的援救。海上救助是以维护航行安全、增进贸易航海方便和利益为目的,以承认救助人的救助报酬请求权为手段来促进安全航行的实现。海上救助通常采取“无效果、无报酬(No Cure,No pay)”的形式进行,经双方当事人协商,也可以采取其他的救助形式。在现代海上运输中,对遇难油轮的救助通常采取“无效果、有一定报酬”的救助形式,以防止和减少海上油污事件的发生。
共同海损是指在海上运输中,船舶和货物遭受共同危险时,为了船货共同安全的需要,有意和合理地采取措施而产生的特殊牺牲和特殊费用。共同海损源于古老的法律谚语——“一人为大家作出的牺牲要由大家来补偿。”共同海损的牺牲和费用不是海上危险直接导致的结果,相反,它是为了解除海上危险而人为地、有意地造成的损失和费用。共同海损的牺牲和费用应由受益的船、货及运费方分摊。
海上保险是指保险人在被保险人从事海上运输发生损失时,按照约定的承保范围和险别负责赔偿的损害保险制度。海上保险有船舶保险、运费保险、货物保险、期得利益保险、船舶碰撞责任保险、再保险等。海上保险应贯彻赔偿原则、可保利益原则、绝对诚信原则和近因原则等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
四、海商法调整对象之四:船舶担保法
船舶担保法是指关于海上运输和与其有关的行为所产生特定的当事人之间的特殊债权债务关系的法律,包括船舶优先权和船舶抵押权两方面的内容。
船舶优先权是指海事请求人根据法律的规定向船舶所有人、光船承租人、船舶经营人提出海事请求,对产生该海事请求的船舶具有优先受偿的权利。一般来说,以下各项海事请求具有船舶优先权:(1)船长、船员和在船上工作的其他在编人员的工资、其他劳动报酬、船员遣返费用和社会保险费用的给付请求;(2)在船舶营运中发生的人身伤亡的赔偿请求;(3)船舶吨税、引航费、港务费和其他港口规费的缴付请求;(4)海难救助的救助款项的给
付请求;(5)船舶在营运中因侵权行为产生的财产赔偿请求。船舶优先权不因船舶的转让而消灭。船舶优先权先于船舶留置权受偿。
船舶抵押权是指抵押权人对于抵押人提供的作为债务担保的船舶,在抵押人不履行债务时,可以依法拍卖,从卖得的价款中优先受偿的权利。船舶所有人或其授权的人可以设定船舶抵押权。在设定船舶抵押权时应签订书面协议,并应向船舶登记机关办理船舶抵押权登记,否则不得对抗善意的第三人。船舶抵押权后于船舶留置权受偿。
第五篇:研究粮食安全生产技术分析论文
一、实施目的本项目分布于当地广大地区,这些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侯,适宜水稻、玉米高产种植。近年来,一些地方和农民重工轻农,不重视粮食生产,大量耕地粮食产量不高,粮食生产安全受到严重影响。为了发挥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在粮食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以期促进广大农民增收增效,我们组织实施了本次粮食安全生产工程项目。
二、项目指标
(一)规模与单产
水稻增产规模15000亩,平均亩产达615公斤,比前三年平均亩增产105公斤,增长17.1%;玉米增产规模4000亩,平均亩产达380公斤,比前三年平均亩增产80公斤,增长21.1%。
(二)核心技术和配套技术
1.水稻核心技术和配套技术
(1)水稻优良品种覆盖率达100%;
(2)水稻规范化栽培达100%;
(3)水稻测土配方施肥达90%;
(4)水稻旱育保姆覆盖率达80%;
(5)水稻生态旱育秧覆盖率达80%;
(6)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达100%。
2.玉米核心技术和配套技术
(1)玉米优良品种推广达100%;
(2)玉米育苗移栽达90%;
(3)玉米测土配方施肥达90%;
(4)玉米规范化定向移栽覆盖率达80%;
(5)玉米种子包衣推广应用达90%。
(6)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达100%;
三、项目技术
(一)水稻生产技术
水稻以推广杂交水稻优良品种和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为核心,配套应用规范化栽培技术,配套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着力狠抓品种布局和增密、增钾、调氮等“两增一调”关键措施,确保整个水稻生产的安全。
(二)玉米生产技术
玉米以推广杂交玉米优良品种和玉米育苗移栽技术为核心,配套应用宽窄行单株定向栽培技术,配套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突出合理增密、改低产品种为高产品种,改粗放施肥为配方施肥等“一增二改”关键措施,确保整个玉米生产的穗足穗大和高产稳产。
四、技术措施
(一)水稻增产技术措施
1、项目区全面选用优质高产杂交品种:中9优838选、中优169、内香优8518、香早优2017等杂交水稻组合;
2、大力实施旱育稀植,狠抓苗床增肥、苗期管理、规范浅插、合理密植、蘖穗肥施用、病虫害综合防治和管水用水关键环节,提高技术到位率;3、适时播种,播期为3月25日—4月12日;
4、规范化栽插,一律拉绳规范化插秧,密度控制在1.1—1.3万窝/亩;
5、大力推广应用旱育保姆和无纺布等物化高新技术,技物结合,促进推广与自我发展;
6、着力狠抓病虫害综合防治,加大项目区病虫害监测,适时组织机防联防,减少农药污染和残留;
7、大力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坚持“有机无机结合,重施基肥,适追蘖肥,巧施穗肥,配方施肥,增施硅肥”的大田施肥原则,一般田块N:P2O5:K2O比例为1:0.5:0.8,高产田为1:0.8:1.5。基肥氮肥占总施肥量的50%,追蘖肥占15%—25%,追穗肥占25%—35%,酸性田块适当增施硅肥;
8、抓好“增钾、调氮”技术,拔节前亩增施8—10公斤钾肥,后期看苗增施5—8公斤尿素。
(二)玉米增产技术措施
1、全面选用优质高产贵单8号、贵单6号、遵玉8号、兴黄单999、兴黄单206等杂交玉米组合;
2、适期播种,播期为3月20日—4月20日;
3、全面推广营养块(球)育苗定向移栽技术;
4、合理密植,规范移栽,适龄移栽,实行拉绳定距定株定向移栽,一般亩栽2800—3500株;
5、大力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坚持“有机无机结合,重施基肥,早追壮苗肥,施足穗肥,巧施粒肥,配方施肥”的施肥原则,一般地块N:P2O5:K2O比例为1:0.5:0.8配施,有机肥、磷肥、钾肥作基肥一次性施入,缺锌土壤亩施2—4公斤硫酸锌作基肥;
6、大力推广应用玉米种子包衣和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7、大力狠抓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项目区各丘块一旦出现病虫危害就及时加以防治,确保不出现因病虫害而减产。
五、结论
水稻和玉米是我们主要的粮食作物,全国栽培面积较大。为了继续发挥水稻和玉米的增产潜力,通过粮食生产安全工程的实施,大规模、全方位提高了水稻和玉米核心技术及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项目区15000亩水稻,平均亩产增加到627.8公斤,亩增产122.8公斤,总增产1842000公斤,增值5526000元;项目区4000亩玉米,平均亩产量达388.5公斤,亩增产85.7公斤,总增产342800公斤,增值1234080元。水稻、玉米总增产2184800公斤,总增值6760080元。水稻、玉米县乡级示范点新技术投入和单位产量的增加更为可观,充分发挥了示范点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实践证明,粮食生产安全工程的实施,确保了水稻、玉米等粮食生产的安全,强农、稳农和惠农力度得到了提高,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组织广大农民大力开展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