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赵树理有感
最近读了几篇赵树理的短篇小说,也看了些对赵树理的评论,大致给的评价都很高,就我看过的他的几篇小说的感觉来说,1赵树理的几篇短篇小说的确有他自己的独到之处。提赵树理的作品,自然不能忘记他的成名做《小二黑结婚》,主要讲小二黑和小芹恋爱,受到垂涎小芹的村子恶霸金旺的阻挠,结果,金旺以捉奸的名义将小二黑和小芹绑到区上问罪,不料区干部明察后,查出了金旺等人的罪行,并将其法办,还支持了小二黑和小芹的婚事,最后以大欢喜收场。这部作品受到彭德怀,周扬等诸多赞扬,他之后的几篇如《登记》《孟祥英翻身》《传家宝》《锻炼锻炼》等短篇小说都是极为优秀的。赵树理作品 赵树理文章的很大一个优点就是人物形象塑造的很鲜明,每个主角都有其独特人物性格,他们他们中有些人的性格让人感到一种愚昧,同样是受封建思想的束缚,却都又不不带一丝重叠,像《小二黑结婚》里,爱算命误了庄稼的二诸葛,四十几岁还爱打扮,弄得个老来俏的三仙姑;《传家宝》里的给女人按标准定型,还非要媳妇继承她的古董的李成娘;《孟祥英翻身》里的认为女子就该是小脚、守家的孟祥英婆婆,在浓郁封建气息中走向独立新生活的孟祥英;还有《登记》里的小飞鹅,艾艾,《锻炼,锻炼》的“小腿疼”“吃不饱”,王聚海都是赵树理笔下的典型性格的人物代表。他的每篇文章的主要人物都有其自己的性格遭遇,每换一种作品读起来都有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另外就是他的作品中乡土气息浓郁,他是一个地道的平民作家,将农村的生活原汁原味的传达给读者,使他的作品注入了乡土的灵魂。不同于一些没有农村经历的作者,若用奢华的笔调渲染乡土气息,犹如蜻蜓点水,无法探究其本质。而赵树理的一段农村生活使他更了解农村的习俗和生活风貌,传达出更加原生态的况味。比如《登记》里的关于青年男女时尚衔罗汉钱,小飞蛾结婚的后到各家拜年;都是当地当时一些很有代表性的习俗,关于这些习俗,作者并没有刻意的刻画,让读者细细品味中感受独具特色的乡村气息.还有他的文字里边也处处流露特有的民俗文化,如《孟祥英翻身》里的“老规矩”“娶到的媳妇买到的马,由人骑来由人打”,“按旧习惯,婆婆找媳妇的事,好像碾磨道上寻驴蹄印,步步不缺”作品深厚的民俗文化背景,或作为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心理,推进人物性格发展的手段,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赵树理的叙事也自己独具的风格,曾有人称其为“赵树理风格”,他的文章像是参杂了人的性格似得,显得温情、乐观。在他的文章,人物性格各异,矛盾自然复杂,可是却从未出现的过激的画面,犹如一团温情的火苗,慢慢的燃起,又慢慢的熄灭,很难看到像干柴遇到烈火时的爆发;之所以还说它乐观,是因为他的作品结局大多为圆满,都是好人得福,坏人遭报应的欢喜剧场面结尾,虽然过程会复杂艰辛一些,但一个欢喜的结局,还是会令人赏心悦目的。他的叙事中风格最明显的恐怕还是白描,平淡中表达出想要的结果,也是赵树理写作的一大技巧,他的作品中较少见到特别的加以渲染,极尽描绘的细节来吸引读者的思考,也没有像散文那样繁华的词藻来可一达到吸引读者的眼球,大多数都是文字朴实无华,叙述中不夹杂自己的情感,就像品味美食,鱼羊有它的鲜美,而豆腐也有自己的平淡,赵树理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像素描一样勾勒出来,不加渲染,不加粉饰,读起来就像品味国画,反而有另一番韵味。
再者就是赵树理文章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有什么就说什么,不带遮遮掩掩的,将一些人的愚昧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给我印象深刻的想张木匠的娘教自己的儿子痛打老婆,他只知道自己的痛苦经历,他只知道替自己儿子想,却不曾想到自己的孙女,或者其他后代中的女性或去将来有一天也会处于和她的媳妇一样的境遇。她的做法只不过是弱势群体对自己的毒打罢了。还有村公所的民事主任,打着自由恋爱的招牌,真正自由恋爱的不给写介绍信,被父母强迫来的,即使理由荒唐至极,也照样写介绍信,可是,对于真正自由恋爱的,即使没理也不写。还有《孟祥英翻身》《传家宝》里婆婆对媳妇的管束,都是婆婆要按照自己定型的尺度去约束媳妇,全然不管时代的变化,自己家的变化。好与坏的定型就像拿物品去和样本比较,相似程度越高,则越优秀,不管样本的好坏和自己周围的变化。在当时,不能不说这之一种和社会变化极不相符,极为落后的思想。作者不加渲染的描写出来,却是将他们的愚昧深刻的留在了纸上。再比如《锻炼锻炼》里成功塑造的“小腿疼”“吃不饱”的损公肥私,自私自利,乡村领导者王聚海的“和事不讲理”虽然是以白描的方式描写出来,但却是矛头直指,毫不留情,将当时还残存的各种不良风气例举出来,最后又记叙杨小四等先进青年据理办事,狠抓狠打,强治不良之风,与前边的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可以为批判中不留意思情面。无情的讽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赵树理的语言也有他的特色,“雅俗共赏”是很多人对赵树理作品的评价,他的作品适合当代各个文化阶层的人阅读。作家读了不觉得“俗”、“土”,农民百姓读了不觉得“洋”不觉得”玄”.即拥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又通俗易懂。他的另一个语言特点就是他的幽默感,《赵树理的语言是在群众口语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既显现出明白晓畅、简明生动的特点,又耐人寻味,富有表现力。赵树理的幽默感,表现在叙事写人时的妙语横生,并善于概括人物的性格而给他一个形象鲜明的绰号。这种幽默为赵树理的创作增加了风趣、乐观的生活气息。-引用》正是他的这种幽默、风趣,又为他的作品增加了不少光彩。《在表现形式方面,赵树理十分重视民族的传统艺术技巧,如评书叙事、摹情、状物的艺术,注意将那些“值得学习的办法继承下来,再加上自己的发明创造”,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写法。在人物描写上采用传统的白描手法,讲究用几句话、几个富有特征性的动作,简洁地勾勒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讲究故事性,并有一套组织故事的艺术手法,做到顺当流畅而又曲折有味;在叙事与写景的关系上,把描写情景融化在叙述故事中,通过作品中人物的眼睛来写景等等。富有特色的民族语言,高超的传统艺术技巧,使赵树理的创作显示出朴素、明朗、幽默的独特风格。--引用》 总的来说,赵树理的作品大部分讲的是拥有创新思想的新一代和老一代守旧派之间产生矛盾,矛盾激化,最后有先进思想的政府领导人,用先进的思想说服老一代人或治理老一代不良之风,使他们接受新的思想,最终矛盾调和,制造一个皆大欢喜的场面。根据寻找赵树理作品人物原型,可以看到像小二黑最后结局是被打死,至于是不是真的是这样,恐怕只有作者本人知道,但他的文章中或多或少带有些服从政治的色彩,可能这也是他的文章受当时大多党内文艺人士的赞扬的一个原因吧!都说赵树理是农民作家,现实主义精神深刻,客观的反映了农村的状况,不浮夸,不弄虚假,可是面对如此欢喜的结局,联想当时的社会现状,是写的太好,还是只捡好的写,恐怕还是有的探究的。许多名人都对赵树理给予较高的评价:
这是一棵在原野里成长起来的大树,它根扎得很深,抽长的那么条畅,吐呐着大气和养料,那么不动声色的自然自在。——郭沫若
赵树理先生是在血淋淋的斗争生活中经验过来的。而这经验的告白就是小说《李家庄的变迁》。——茅盾
第二篇:读赵树理作品有感
赵树理:农民代言人
能够承载历史文化最多的应该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而不是那些叱咤风云的帝王将相。就如在汉唐盛世、康乾盛世里,其实最广大的劳动人民也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只不过相比较动荡时期人民的苦难生活而言有所好转而已,在一波一波的历史战争,改朝换代的时期,人民如果能够平平安安、吃得饱、穿得暖就感天谢地了。所以不管怎样说,那时候的农民都远不如现在这样,有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等等的保险,能够买上房买上车,不论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说,都是天壤之别的区别,不在一个层次。什么是进步,广大人民底层阶级的进步,才能真正反映一个社会的进步。在任何一个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统治阶级的统治者们都是锦衣玉食,甚至越是腐朽落后的政权,统治者们奢华的程度就越深,比如朝鲜的金正恩。
纵观社会的历史,真正能够一字一句地描写农民的生活的任何文章并不多见,正如董大中先生所说:“赵树理是中国现代作家里的一个异数。„„他的作品忠实地描写了中国农村翻天覆地的历史变迁,表达了中国农民痛苦的呻吟和深情的呼唤。他也就成为农民的一位最忠实、最勇敢、最可靠的代言人。”关于赵树理先生的其人其事和其文章的评论,董大中先生的序言里讲的十分清楚,我就不敢班门弄斧了,下面是我读《赵树理精选集》的简单认识。
读赵树理的作品,初一接触,就感觉对了,不仅眼前一亮:对,这就是当时的农村真实境况,这就是我要了解的那段神秘的历史,写得太好了,通俗易懂,言简意赅,最能为大众乐于接受。
其实,在读中学的时候,我就知道赵树理是山药蛋派的作家代表,他最为我们熟知的作品是《小二黑结婚》、《田寡妇看瓜》和《李有才板话》等。不过中学课本没有收录他的作品,所以是课外认识他的作品,有点“只闻其人,未闻其声”的感觉。所以,我有这种阅读赵树理文章的夙愿是由来已久的,心中始终积聚着一股阅读的能量,至此方纔释放出来,感觉舒服多了。
随后,小二黑结婚等作品被改编成了电影,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欢,电影中的唱词“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更是脍炙人口,经久传唱,可见赵树理的作品是深受人们的喜爱的。我想,这是他的作品适合了最广大人民的口味的结果,一点都不奇怪。《赵树理精选集》中收录了他的中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和长篇小说《三里湾》。可以说,这些小说是他的代表作,读了这些就基本能够了解赵树理的创作风格。
赵树理小说是社会变迁的历史的最忠实的反映。
我读过那么多的小说,从来没有感觉像读赵树理的小说这样体会至深。与其说读他的作品是文学修养,倒不如说是在读中国的历史。如果把历史的长河比作一个无尽长的数轴,那么赵树理的笔是在真实地描绘历史的一个个节点,他通过真实的笔法从容再现了一个个真实的历史剧情。对于我们的这一代人来说,我们只是通过历史课本抽象的介绍和老人们断崖式的述说来了解那段历史的发生情形,抗日战争、国内革命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生活我们没有亲身感受过,又加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这一段时期的文学作品是比较少的,由于政治的介入影响,一些人又不敢去大胆真实地描绘当时的农村人民的生活。而读了赵树理的文章,恰恰弥补了我对这一段历史的缺憾。
他所写的太行山区农村劳动人民的生活是仔细的、真实的、深刻的,是他亲身在劳动人民中体会的结果。可以说,小说中的这些人在当时的都是有着真实的人物形象的,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当时的农民思想的真实反映。赵树理好像不是在写小说,他好像是在记载并有序地去整理当时农村发生的一切和人们的真实言行,就那么简单,恰如蒲松龄在树下听人述说后撰写《聊斋志异》。他的文章还原了当时农村的历史,也是中国农村思想解放和改革革命等一系列历史进程的缩影。看了赵树理所写的这一切,我们就不会对那段历史再产生模糊的认识,对当时农村劳动人民那段苦难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切肤体会,从这个意义上讲,赵树理是在用他的笔去描绘真实的历史,这是最难能可贵的。特别是在极左时代他能不受极左思想的影响,敢于写出“顶风文学”,在中国除了赵树理,再也找不到第二人,这是不容否认的。仅仅因为这一点,我们就应该为赵树理感到骄傲自豪。正因为他是一个十分真实的人,所以他的文章也是文如其人,他俯首甘为孺子牛,敢于真实的表达农民的苦痛与挣扎,再现真实的历史也就不足为奇了。
赵树理写作风格朴素,浅显易懂,质朴感强烈。
赵树理写的小说,通篇读过之后,感觉是在和你拉家常,述说农村发生的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人物的语言冲突激烈,没有过多的修饰用语。全篇甚至找不出一处描绘农村风光和景物、天气等衬托事件的段落。他的写作直来直去,正如李白所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也正是他的真实之处,毫无矫揉造作。试想,一个当时大部分农民为文盲的农村群体,如果用一些好美的词章去描写,合不合适?赵树理的文章不是光写给有文化的人看的,同时也是为着广大的农民群众服务的,甚至他都不想过为谁而看,只想用最为简朴的语言来描绘从当时的那段农村的真实状况,甘愿作为一个历史的记录者。他的写作是没有名利观的。恰恰这样,因为质朴,彰显魅力。他的文章,真正是属于通俗文学大众文学的,通俗易懂。不过虽然这样,他的写作却不单调乏味,反而让人看了一章,继而产生想继续看下一章的急迫心情,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其实朴素的东西是最美的,人们也最为乐于接受,简单而不但单调,直接却不死板,这就是他的高妙之处。农村人多根据其本人的特点拥有个外号,这种情况在现在的广大农村也是很普通平常的事情,赵树理就保留了这种风格。刘修德叫“二诸葛”,又叫“不宜栽种”,于福老婆叫“三仙姑”,又叫“米烂了”,李有才叫“气不死”,“小腿疼”、“吃不饱”、“糊涂凃”、“能不够”、“常有理”、“铁算盘”、“惹不起”,这些外号有的是褒义,有的是贬义,虽然短,但特点鲜明,能够最充分的反映一个人的为人处世的特点。
《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三里湾》等这些作品延续了他写作的一贯朴实的风格,人物的思想变化通过直接的语言对白精确地描绘出来,即便是没有多少文化的人也能够最真实的体会他的作品意境,好像亲临其境,在整个脑海自然而然的演绎出当时农村的系列镜像。
我读过余秋雨的作品,大气华美,穿越时空隧道,想象丰富,思维灵活,议论独到,感觉那是一种阳春白雪的美。而赵树理的文章,则是带有黄土味,语言简洁、精细质朴,有种往炕上一坐,串门拉家常的味道,就是家长里短,街谈巷议,不论是高尚的思想,还是猥亵的行为,都能够给以透明的再现,感觉这是一中下里巴人的美。阳春白雪虽让高档华美,却有种曲高和寡的味道,下里巴人固然普通质朴,但有种自然朴素的美,是广大劳动人民最能够享受的一种美。赵树理的文章更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他走的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非常符合群众的口味。
赵树理的短篇小说《田寡妇看瓜》还不到一千字,而他的长篇小说《三里湾》比起长篇小说历史作品来,也不算长,甚至很短。但是他的这种行文的简练风格,正是文如其人,忠实地体现了他的性格。事实上,拖沓冗长的文章像“老婆娘的小脚—又臭又长”,没有人愿意看,也没有人愿意花费那么长的时间去阅读。叙事说理,贵在语言简练,短小精悍。但是简明扼要,并不代表思想不丰富,文字不优美,反而是一种精炼的写作手法的表现。他的文章人物对白内容较多,可以说,再多的铺陈也不如人物出场的一句话最能够表现人物的心理和事情的变化方向。赵树理正是既把当时农村的情景给读者写的明白,再配以人物鲜活生动的语言使得文章通篇读来俗而不媚,透着一股阳刚正气,内容反应的正能量始终和反能量做着勇敢斗争,终以邪不胜正收场,《李家庄的变迁》中铁锁从一个贫穷的外来没落户通过一步步地争取自身解放,勇敢地融入到反对地主恶霸的大无畏斗争中去,坚强地成长为为区长的经历,充分的反映了农村劳动人民的觉醒。他的媳妇儿二妞也成为农村的主任,这些都是劳动人民的胜利,是最为可喜可贺的事情,读来令人精神振奋。
赵树理笔下的农村劳动人民争取民主和人权的斗争从未停止过,农村劳动人民争取美好生活的愿望从未改变过,这难道不正是历史车轮滚滚前进的足迹吗?
赵树理的作品有很多,包括《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登记》《孟祥英翻身》《田寡妇看瓜》,其中最具有典型和普遍意义的就是《小二黑结婚》。就情节而言,《小二黑结婚》主要写的是小二黑与小芹为了爱情,为了婚姻的自由同老一辈的顽固派作斗争。他们打败了二诸葛,打败了三仙姑,打败了旧封建的传统婚姻恋爱观,奔向了幸福和自由。《小二黑结婚》与《登记》的社会意义差不多。《登记》表现的是对婚姻,对自由的争取。艾艾与小晚,燕燕与小进,他们与媒婆,与办事处主任,与王助理员作斗争,同一切封建的,传统的,不自由的强势力作斗争。《邪不压正》写的是下河村王聚财的闺女软英与旧势力作斗争的故事。虽然名字为软英,但志气不软,魄力不软。反而是他爹王聚财胆小怕事,总是“看看再说”,怕得罪这,怕得罪那,就是不同意女儿和小宝在一起。最后终于找到一个该说理的地方。软英勇敢地站起来了,为自由而战,邪不压正,那些地主刘锡恩和八面玲珑的小旦,在党的好政策下,最终还是没有好下场
赵树理的作品充满着深刻的现实主义特征。四十年代由于他的小说对解放区农村生活的深刻开掘,真是反应了解放区正在发生的伟大变革。他的作品真实的再现了建国后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与问题,发展与波折,表露了赵树理对我国农村问题独特而深刻的见解。我上网查过,赵树理是山药蛋派的鼻祖,以其巨大的文学成就被称为现代小说的“铁笔”、“圣手”,在现代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主要特色是在语言风格和特有的现实主义特征上。他的小说敢于面对现实,按照生活中的本来面目再现生活,同时又注意开掘深层,向现实深化,不断提出农村中普遍存在而又令人深思的问题,具有独特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他那民族形式的朴素,群众语言的活泼生动,用一种农村生活再现的方式,真实而有信服力。在我看来,纵观全局,赵树理的作品都是写的建国初期下层农民对自由和权利的不懈抗争。其内容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语言平实易懂,通常是以第三者叙述人的身份写着一件件农民生活中的看似小而又不小的事件
第三篇:赵树理作品有感
赵树理(1906年9月24日~1970年9月23日),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县尉迟村人,现代著名小说家、人民艺术家。小说多以华北农村为背景,反映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存在其间的矛盾斗争,塑造农村各式人物的形象,开创的文学“山药蛋派”,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流派之一。
-----------引自“百度名片”
最近读了几篇赵树理的短篇小说,也看了些对赵树理的评论,大致给的评价都很高,就我看过的他的几篇小说的感觉来说,1赵树理的几篇短篇小说的确有他自己的独到之处。
提赵树理的作品,自然不能忘记他的成名做《小二黑结婚》,主要讲小二黑和小芹恋爱,受到垂涎小芹的村子恶霸金旺的阻挠,结果,金旺以捉奸的名义将小二黑和小芹绑到区上问罪,不料区干部明察后,查出了金旺等人的罪行,并将其法办,还支持了小二黑和小芹的婚事,最后以大欢喜收场。这部作品受到彭德怀,周扬等诸多赞扬,他之后的几篇如《登记》《孟祥英翻身》《传家宝》《锻炼锻炼》等短篇小说都是极为优秀的。赵树理作品
赵树理文章的很大一个优点就是人物形象塑造的很鲜明,每个主角都有其独特人物性格,他们他们中有些人的性格让人感到一种愚昧,同样是受封建思想的束缚,却都又不不带一丝重叠,像《小二黑结婚》里,爱算命误了庄稼的二诸葛,四十几岁还爱打扮,弄得个老来俏的三仙姑;《传家宝》里的给女人按标准定型,还非要媳妇继承她的古董的李成娘;《孟祥英翻身》里的认为女子就该是小脚、守家的孟祥英婆婆,在浓郁封建气息中走向独立新生活的孟祥英;还有《登记》里的小飞鹅,艾艾,《锻炼,锻炼》的“小腿疼”“吃不饱”,王聚海都是赵树理笔下的典型性格的人物代表。他的每篇文章的主要人物都有其自己的性格遭遇,每换一种作品读起来都有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
另外就是他的作品中乡土气息浓郁,他是一个地道的平民作家,将农村的生活原汁原味的传达给读者,使他的作品注入了乡土的灵魂。不同于一些没有农村经历的作者,若用奢华的笔调渲染乡土气息,犹如蜻蜓点水,无法探究其本质。而赵树理的一段农村生活使他更了解农村的习俗和生活风貌,传达出更加原生态的况味。比如《登记》里的关于青年男女时尚衔罗汉钱,小飞蛾结婚的后到各家拜年;都是当地当时一些很有代表性的习俗,关于这些习俗,作者并没有刻意的刻画,让读者细细品味中感受独具特色的乡村气息.还有他的文字里边也处处流露特有的民俗文化,如《孟祥英翻身》里的“老规矩”“娶到的媳妇买到的马,由人骑来由人打”,“按旧习惯,婆婆找媳妇的事,好像碾磨道上寻驴蹄印,步步不缺” 作品深厚的民俗文化背景,或作为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心理,推进人物性格发展的手段,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1— 赵树理的叙事也自己独具的风格,曾有人称其为“赵树理风格”,他的文章像是参杂了人的性格似得,显得温情、乐观。在他的文章,人物性格各异,矛盾自然复杂,可是却从未出现的过激的画面,犹如一团温情的火苗,慢慢的燃起,又慢慢的熄灭,很难看到像干柴遇到烈火时的爆发;之所以还说它乐观,是因为他的作品结局大多为圆满,都是好人得福,坏人遭报应的欢喜剧场面结尾,虽然过程会复杂艰辛一些,但一个欢喜的结局,还是会令人赏心悦目的。他的叙事中风格最明显的恐怕还是白描,平淡中表达出想要的结果,也是赵树理写作的一大技巧,他的作品中较少见到特别的加以渲染,极尽描绘的细节来吸引读者的思考,也没有像散文那样繁华的词藻来可一达到吸引读者的眼球,大多数都是文字朴实无华,叙述中不夹杂自己的情感,就像品味美食,鱼羊有它的鲜美,而豆腐也有自己的平淡,赵树理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像素描一样勾勒出来,不加渲染,不加粉饰,读起来就像品味国画,反而有另一番韵味。
再者就是赵树理文章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有什么就说什么,不带遮遮掩掩的,将一些人的愚昧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给我印象深刻的想张木匠的娘教自己的儿子痛打老婆,他只知道自己的痛苦经历,他只知道替自己儿子想,却不曾想到自己的孙女,或者其他后代中的女性或去将来有一天也会处于和她的媳妇一样的境遇。她的做法只不过是弱势群体对自己的毒打罢了。还有村公所的民事主任,打着自由恋爱的招牌,真正自由恋爱的不给写介绍信,被父母强迫来的,即使理由荒唐至极,也照样写介绍信,可是,对于真正自由恋爱的,即使没理也不写。还有《孟祥英翻身》《传家宝》里婆婆对媳妇的管束,都是婆婆要按照自己定型的尺度去约束媳妇,全然不管时代的变化,自己家的变化。好与坏的定型就像拿物品去和样本比较,相似程度越高,则越优秀,不管样本的好坏和自己周围的变化。在当时,不能不说这之一种和社会变化极不相符,极为落后的思想。作者不加渲染的描写出来,却是将他们的愚昧深刻的留在了纸上。再比如《锻炼锻炼》里成功塑造的“小腿疼”“吃不饱”的损公肥私,自私自利,乡村领导者王聚海的“和事不讲理”虽然是以白描的方式描写出来,但却是矛头直指,毫不留情,将当时还残存的各种不良风气例举出来,最后又记叙杨小四等先进青年据理办事,狠抓狠打,强治不良之风,与前边的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可以为批判中不留意思情面。无情的讽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赵树理的语言也有他的特色,“雅俗共赏”是很多人对赵树理作品的评价,他的作品适合当代各个文化阶层的人阅读。作家读了不觉得“俗”、“土”,农民百姓读了不觉得“洋”不觉得”玄”.即拥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又通俗易懂。他的另一个语言特点就是他的幽默感,《赵树理的语言是在群众口语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既显现出明白晓畅、简明生动的特点,又耐人寻味,富有表现力。赵树理的幽默感,表现在叙事写人时的妙语横生,并善于概括人物的性格而给他一个形象鲜明的绰号。这种幽默为赵树理的创作增加了风趣、乐观的生活气息。-引用》正是他的这种幽默、风趣,又为他的作品增加了不少光彩。《 在表现形式方面,赵树理十分重视民族的传统艺术技巧,如评书叙事、摹情、状物的艺术,注意将那些“值得学习的办法继承下来,再加上自己的发明创造”,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写法。在人物描写上采用传统的白描手法,讲究用几句话、几个富有特征性的动作,简洁地勾勒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讲究故事性,并有一套组织故事的艺术手法,做到顺当流畅而又曲折有味;在叙事与写景的关系上,—2— 把描写情景融化在叙述故事中,通过作品中人物的眼睛来写景等等。富有特色的民族语言,高超的传统艺术技巧,使赵树理的创作显示出朴素、明朗、幽默的独特风格。--引用》
总的来说,赵树理的作品大部分讲的是拥有创新思想的新一代和老一代守旧派之间产生矛盾,矛盾激化,最后有先进思想的政府领导人,用先进的思想说服老一代人或治理老一代不良之风,使他们接受新的思想,最终矛盾调和,制造一个皆大欢喜的场面。根据寻找赵树理作品人物原型,可以看到像小二黑最后结局是被打死,至于是不是真的是这样,恐怕只有作者本人知道,但他的文章中或多或少带有些服从政治的色彩,可能这也是他的文章受当时大多党内文艺人士的赞扬的一个原因吧!都说赵树理是农民作家,现实主义精神深刻,客观的反映了农村的状况,不浮夸,不弄虚假,可是面对如此欢喜的结局,联想当时的社会现状,是写的太好,还是只捡好的写,恐怕还是有的探究的。
许多名人都对赵树理给予较高的评价:
这是一棵在原野里成长起来的大树,它根扎得很深,抽长的那么条畅,吐呐着大气和养料,那么不动声色的自然自在。
——郭沫若
赵树理先生是在血淋淋的斗争生活中经验过来的。而这经验的告白就是小说《李家庄的变迁》。
——茅盾
【采用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构建作品、刻划人物的方法。它以情节连贯、富有悬念的故事作为小说骨架和结构线索,娓娓动听的叙述方式,逐渐显现出人物的思想性格,以及人物间的复杂关系。它以传统的白描手法表现人物,披露人物的心迹;它也点染富有地方情趣的景物,不过总是将情景融于故事的叙述之中。小说语言既吸收了华北农村的群众语言,又撷取了民间文学中的语言精华,显得质朴自然、简炼生动、幽默风趣、流畅上口。这种“没有浮泛的堆砌,没有纤巧的雕琢,朴质而醇厚”的“大众化技巧”,(茅盾《论赵树理小说》)在这篇小说中几近炉火炖青的地步。---引】
—3—
第四篇:沈从文赵树理
沈从文的小说创作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沈从文1988年病逝于北京。生平年表(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
1902年生于湖南凤凰县一个贫苦之家,学名岳焕,乳名茂林,字崇文。1917年参加湘西靖国联军第二军游击第一支队,驻防辰州(沅陵)。
1918年自家乡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后正式参军。
1922年在五四思潮吸引下到北京,升学未成,在郁达夫、徐志摩等鼓励下自学写作。
1923年去北京。报考燕京大学国文班,未被录取。在北京大学旁听。
1924年开始在《晨报副刊》发表作品,接着又在《现在评论》、《小说月报》上发表。
1928年从北京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筹办《红黑》杂志和出版社。
1929年去吴淞中国公学任教,爱上女学生张兆和。这时期的作品集为《鸭子》、《旅店及其他》等。
1930年后赴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前身)执教,到抗战前,出版了20多个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雏》、《月下小景》、《八骏图》等。
1931年陪同丁玲营救胡也频未果,护送丁玲母子回湖南。
1931年至1933年在国立山东大学任文学院讲师;
1933年9月9日,与张兆和结婚。同月23日,与杨振声合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创作《边城》。
1938年春,到昆明,继续与杨振声编选中小学国文教科书。11月,任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
1948年开始受到左翼文化界的猛烈批判。同年,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文物研究。
1949年后,长期从事文物研究工作。
1950年因承受不了政治压力而自杀,获救。
1960年发表《龙凤艺术》等文。
1969年去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劳动。
1978年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1980年偕夫人张兆和赴美探亲讲学。
1981年出版了历时15年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1983年突患脑血栓,住院治疗。
1984年大病一场。抢救脱险后,说话、行动更加不便。1988年5月10日下午,心脏病复发,抢救无效去世。文学创作:
沈从文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15岁随军外出,曾做过上士,后来以书记名义随大军在边境剿匪,又当过城区屠宰税务员。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接触新文学后,于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散文集《湘行散记》。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位。早期的小说集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基本主题已见端倪,但城乡两条线索尚不清晰,两性关系的描写较浅,文学的纯净度也差些。30年代后,他的创作显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如蕤集》《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街》《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沈从文由于其的创作风格的独特,在中国文坛中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
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和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沈从文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凉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沈从文先生墓碑,采天然五彩石,状如云茹,高2.8米,宽1.9米,厚0.9米,重约6吨。碑石正面,集先生手迹,其文曰:“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背面,为先生姨妹张充和撰联并书,联曰:“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由中央美术学院著名雕塑家刘焕章教授镌。赵树理的小说创作
赵树理(1906年~1970年),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县尉迟村人,现代著名小说家、人民艺术家。1925年夏考入山西省立长治第四师范,开始写新诗和小说。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解放后先后在《工人日报》《说说唱唱》《曲艺》《人民文学》等刊物工作,1964年回山西工作,兼任中共晋城县委副书记。文革期间遭到残酷迫害,于1970年9月23日含冤去世。他的小说多以华北农村为背景,反映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存在其间的矛盾斗争,塑造农村各式人物的形象,写出了许多反映农村社会生活、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小说,如《小二黑结婚》(1943)、《李有才板话》(1943)、《李家庄的变迁》(1946)、《福贵》等。全国解放以后,继续深入农村生活,笔耕不辍,驰骋于中国文坛。短篇小说《锻炼锻炼》《登记》、长篇评书《灵泉洞》(上集),以及《实干家潘永福》、长篇小说《三里湾》(1955)等。赵树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是我国真正熟悉农村、热爱人民的少有的杰出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乡土气息浓厚,真实地再现了我国农村几十年来的巨大变革,有一种新鲜活泼、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化风格,形成一个俗称“山药蛋派”的文学流派。
家庭、家族和乡里社会的民俗
在《三里湾》第二节里,介绍了王宝全、王金生的居住环境,按东西南北的顺序介绍了窑洞房子及使用习俗。例如西边四孔窑洞的分工是这样的:金生、玉生兄弟俩已娶妻成家,各住一孔。王宝全老两口住一孔。女儿玉梅住一孔,但却是套窑,与父母住的那孔窑相通,有窗无门,进进出出必须经过父母的门。这表明,一方面闺女大了,需和父母分开居住;另一方面又因她未出嫁,要谨防越轨乱礼,和父母的窑洞串在一起,一举一动都可受到父母的监督、约束。在这里,窑洞已不是简单的物质客体,而是寄寓了传统的民俗心理,成为一种综合的文化现象。
赵树理照片集锦(4张)《三里湾》还描写两个旧式大家庭的劳动分工、经济分配、生活管理以及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复杂的关系,揭示了家长权威和旧伦理观念对旧式家庭的影响。《李家庄的变迁》里“吃烙饼”这一晋东南乡里民俗的描写,更富有深刻的社会内涵。“吃烙饼”的民俗特点是,村里发生了纠纷,由双方当事人请村落的头人、族长或地方上有影响的人物,在吃烙饼的过程中评理,地点设在村子的庙堂里。等评理人作出裁决后,输了的一方要承担责任并付给吃烙饼的费用。小说中写农民张铁锁与村长李如珍的侄儿发生纠纷,村长武断地评张铁锁输理,霸占了张铁锁的土地,并让他付出吃烙饼的费用。张铁锁回家后气愤之下说了几句过头话,被村长的人听到,就把他们夫妇锒铛入狱,最后赔了土地与房产,才了结此难。作品深刻揭露了集神权、政权于一身的封建势力代理人,依靠军阀统治者支持,对劳动人民残酷的压迫。恋爱婚姻习俗
赵树理的小说中有大量恋爱婚姻习俗描写,借以反映农民生活思想面貌和时代精神。《小二黑结婚》里的三仙姑,30年代嫁给于福时,刚刚15岁,是前后庄第一个俊俏的媳妇。但是在落后愚昧的迷信思想影响下,渐渐成了一个装神弄鬼、争艳卖俏的女人。她“虽然已四十五岁,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褪上仍要镶边”,每天都要涂脂抹粉,乔装打扮一番。作者活画出了一个病态心理和被扭曲了性格的女性形象,揭露了封建买卖婚姻带来的恶果。《登记》里的小飞蛾本来已有个相好的叫保安,可是父母却把她嫁给了张木匠。她虽然极不情愿,可还得按照传统婚俗顶着红头盖,吹吹打打被抬到婆家,任青年小伙子闹新房,照惯例在大年初一由两个妇女搀着到各家磕头、拜年,带丈夫“回娘家”。后来因和保安交换了爱情信物,而被张木匠毒打,婆婆和邻里也认为她“名声不正”。小飞蛾的婚姻悲剧,也是由封建礼教造成的。《邪不压正》则表现了妇女对以势压人的不合理婚姻的反抗,反映了当时错综复杂的阶级矛盾和时代的变迁。《登记》中的“罗汉钱”,是小飞蛾和艾艾母女两代人都曾用过的爱情信物,也是晋东南特有的习俗,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民间文艺表现手法的运用
赵树理成功地借鉴民间文艺里“讲故事”的手法,以故事套故事,巧设环扣,引人入胜,使情节既一气贯通,又起伏多变。语言运用上,大量提炼晋东南地区的群众口语,通俗浅近而又极富表现力,使小说表现出一种“本色美”。
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
最早版本的解放前新文学红色经典精品《小二黑结婚》,书上有彭德怀一生唯一一次为一部文学作品的题词。这本《小二黑结婚》只有薄薄的22页,土纸铅印本,封面主体色调为米黄色,正上方是小二黑和小芹在一个土窑里商量对付三仙姑的法子的图案,左边印“小二黑结婚”五个大字,下方括弧内注明“通俗故事”,最下方印有“赵树理著”,“新华书店出版”字样。打开扉页是一幅插图和书名等,之后就是版权页,版权页上显示此书于1943年9月初版,印数4000册,定价一元。
在版权页之后,赫然印有彭德怀的亲笔题词手迹:像这种从群众调查研究中写出来的通俗故事还不多见。姜小平说,此本初版本最大的特点就是刊发了彭德怀的题词,据说这是彭总一生唯一一次为一部文学作品题词,而且《小二黑结婚》得以出版并流行,也是因为彭德怀。
1943年春天,赵树理从农村回到北方局调查研究室,交给杨献珍一篇他写的《小二黑结婚》。杨献珍看了这篇小说稿,觉得很不错,就送给彭德怀夫人——中央北方局妇委书记浦安修看。浦安修出身书香门第,她看了小说稿后认为,《小二黑结婚》在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许多作品中,是别开生面的一个杰作,是不可多得的一篇好作品。随后,书稿便由彭德怀转交给太行新华书店去付印。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书稿交到太行新华书店,却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因为新华书店负责人认为,这个故事暴露了解放区的阴暗面。《小二黑结婚》久久不能出版,彭德怀很气愤,就随手在一张纸上写下了这样的一句话:“像这种从群众调查研究中写出来的通俗故事还不多见”,并亲自把这个字条交给中央北方局宣传部长,最终书稿才得以出版。
第五篇:赵树理《锻炼锻炼》
赵树理《锻炼锻炼》
《锻炼锻炼》产生于“问题小说”,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受到严峻考验的时候。作者仍坚持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和反映农村生活,不讳饰小农意识的顽固,成功地塑造了两个落后妇女——“小腿疼”、“吃不饱”的艺术形象。“小腿疼”的偷奸耍滑、好逸恶劳、撒泼闹事,“吃不饱”的贪吃懒做、拨弄是非、背后撺掇,典型地概括了一部分农民消极落后的思想性格,揭示了教育农民的艰巨性和清除小农意识的长期性。
《锻炼锻炼》中有“吃不饱”“小腿疼”两个落后农妇。在干部和群众思维框架下展开的叙述,一边是干部利用大字报、批斗会等体现政治权力的手段对待一般农民,一边是竭力躲避权力制约的人物“吃不饱”和“小腿疼”。这两个人都成了斗争目标,成了以领袖、法院、乡政府名义威胁的对象。“小腿疼”这样的客观上与社会主义中心运动不一致的人物与写英雄人物的时代精神不可避免地相互冲突。主任王聚海是个老中农出身,早在抗日战争以前就好给人和解争端,人们常说他是个会和稀泥的人。他好研究每个人的“性格”,主张按性格用人;他给人平息事端,主张“合事不表理”,只求“了事”就算;他以为凡是懂得他这一套的人就当得了干部,不能照他这一套办事的人就还得“锻炼锻炼”。而正是王聚海的“和事不表理”的工作作风,使“争先社”里解决矛盾的重任落到了年轻的副主任杨小四等人身上,并使杨小四等人采取了与王聚海截然相反的做法。小说由表现农民内部的思想意识斗争进而表现干部队伍中思想作风的矛盾,既明确又巧妙地揭示了“想批评中农干部中的和事佬的思想问题”的小说主旨,显露了批判矛头所向,从而体现了赵树理小说的现实主义深度。
赵树理的《锻炼锻炼》既没有写英雄人物,也没有写出阶级敌人的破坏及与之斗争的过程。这样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有邵荃麟所谓“中间人物”的特征,有人称之为“不好不坏、亦好亦坏、中不溜儿的芸芸众生”。
小说还从更深的意义上揭示农民群众中消极落后意识得不到清除的原因,在于党的某些干部对其采取了姑息纵容的错误态度。它并不孤立地描写“小腿疼”、“吃不饱”损公肥私、自私利己的言谈举止,而是同时描写社主任王聚海对其不讲原则、只求了事的“和稀泥”的思想作风,从而真实地反映了农村中人民内部矛盾的复杂性及解决矛盾的症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