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组管理经验总结
班级管理小组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殷
辉
一、课题的提出:
1、新课程的需要:小组合作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等方面都有极大作用的。
2、提高班级管理和课堂效率的需要:小组合作既拓展了教育教学的时空,又加强了教育教学的个别化;因小组的精诚合作,教育教学才不会再有被冷落或遗忘的角落,效率才能全面提高。同时教育教学由师生的双向交流变为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形成网状立体的交流。
3、学生发展的需要:小组合作给予学生较为充裕的活动时间,包括动手操作与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探索创新的时间,使学生能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逐步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实验目的:
班主任根据班级情况以及学生特点,让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全体学生通过小组形式参加学习、活动和班级管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自主而积极地对班级进行有效地管理,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促成整个班级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发展目标,同时减轻班主任的管理负担。
三、实验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学习使全体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理解把握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理念,准确把握探究性小组合作学习的有关理念,为开展课堂教学、班级管理改革打好理论基础。采用集体学习和教师自学相结合。
2、行动研究法:通过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的实践,不断总结,改进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组织形式,使之更适应学生的学习,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3、比较分析法:对实验对象定期检测,及时对取得数据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及时矫正,完善实验方案。
4、个案分析法: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实验与研究,并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总结成功,以更有效地调整实验与研究策略。
5、经验总结法:在实验过程中,组织主研者和实验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经验交流与总结,积极撰写有一定价值的经验论文,采取总体规划,分步推进的实验策略,每个阶段有方案,有计划,有记录,有检测,有总结,定期进行分析.最后汇总阶段成果和实验过程,形成自己的整体实验成果.既提高了研究人员的自身素质,也丰富了此次课题研究的内涵.四、本课题研究的周期、步骤及具体工作(一)研究周期:一年,即2012年2月至2013年1月(二)研究步骤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年2月—2012年3月)具体工作:
1、提出课题,制定研究方案。
2、开展理论学习,组织研讨活动。大家利用课余时间查阅合作学习等方面的理论文献和各种案例,利用每周的教研时间大家沟通交流,经过不断的讨论甚至是争论,老师们的思想观念渐渐地统一了,对小组合作学习也有了一个比较客观和理性的看法;
3、调查摸底,组建小组,分配任务,使每位学生都参与了班级管理,做到人人有事做,人人展示才能并在管理中促成全体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弥补,促进各种能力的提高;
4、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建立小组合作机制,评比项目涉及纪律、卫生、家庭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课堂纪律和发言情况、岗位职责履行情况等等,操行分作为学生评选先进的重要参考依据,鼓励每个学生都要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在合作中争做小组和班级的主人。
第二阶段:初步实施阶段(2009年4月—2009年6月)。
具体工作:实行小组内部自我管理,小组班级管理。小组划分完后,互为竞争小组,组员还设立了竞争对手,日评比周总结,每周评选优秀小组、优秀个人、优秀组长。需加油的及单项优胜者,班级以组为单位,使整个班级能够形成一种竞争氛围。
另外,我们还通过各种活动来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实行小组内部自我管理,小组班级管理。
第三阶段:深入研究阶段。
具体工作:进行中期总结交流,总结试验的得失。通过对实施过程中及时记录的有关情况的分析,继续深入调查研究,不断修改初始成果的得失,改进提高实验研究工作。期中检测后,我们对上半个学期的班级管理小组合作情况进行了总结,评选了优秀小组和个人。再根据上半个学期的情况,对小组进行了重新调整和分工。
五、主要经验:
(一)、科学地构建合作小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1~2个月后重新组合,明确任务。小组是合作的前提。我们认为“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小组是最有效的,所谓组内异质是指合作小组在构成上体现班级的缩影,由4~6人根据性别、个性特点、学业成绩、家庭背景、守纪状况、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建立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保证组员的主动参与和互助合作。组间同质指各小组的总体水平基本相当,保证各小组间的公平性。1~2个月后重新组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合作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效的合作学习应当促进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提升,因此我们主张分工细致明确,角色轮流当。一般分组长、语文、数学、英语管理员、纪律、卫生整洁管理员,确保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避免搭车现象,每位组员都要参与管理。分工协作,不仅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并且还通过情意因素促进非认知的发展,如人际交往的提高,满足学生影响力与归属感。
(二)、小组评价。
首先是过程评价。根据各组记录,每周评出最佳小组和优秀个人,提供及时有效地指导,才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实事求是、全面准确地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等进行评价,使各小组明确自己努力与改进的方向。
其次是学习结果评价。在评价学习结果时,根据班级的目标,分化到每个小组每个学生身上。组内每个成员都有名次目标与成绩目标,实行“连坐制”,达标则组内每个成员都加分,否则都减分。要让学生个人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给予充分肯定,又要让小组成员分享到集体成功的喜悦。
最后是评价方式要多样化。评价不能只是教师的评价,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生生互评,组间互评,力求全面,科学而又具有激励性。
六、初步成效:
1、增强了竞争意识,培养了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合作小组的建立促进了小组内和小组间的竞争,竞争内容的多样化,使学生一直处于竞争的环境,努力改变自我,尽量超越自我,展示自我,努力为小组争光;在竞争中同组同学也会时常督促帮助本组成员努力完成学习任务或本职工作,在竞争的压力下,小组成员齐心协力,形成合力,在总体上促进了班级管理目标的实现。
2、增强了合作意识,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人人都是小组的主人,个个都是班级管理的参与者。要争取小组的优胜,学习小组的成员必须通力合作,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特长,帮助同组的其他同学,从而在组内形成一个合作的氛围,同学间互帮互助、团结合作的意识大大增强。这种合作意识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能非常自然地迁移到每个学生对待班集体的态度上来,从而使班集体的凝聚力、号召力大大增强。
3、塑造了成功心态,提高了同学的自信心。同质的竞赛、动态的管理、及时的反馈,使学生时时处于一种被激励的状态之中,并能经常地受到表彰、鼓励。这就让学生经常地处于成功的体验中,逐步消除了部分后进生的失败心态、挫折心态,使大多数学生对自己树立了自信心。
4、学生学会了自我教育,培养了自我管理能力。班级小组管理,把管理权交给了学生自己,学生可以自主地有建设性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虽然在实践中难免出现一些失误和波折,但学生可以在这种挫折中学会自我调控,自我勉励,自主思考,自力更生地解决问题,为学生终生发展打下基础。
5、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班级小组管理,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为了实现小组及班级的目标,每一个成员和每一个小组必然会尽心尽力,群策群力,通力合作,发挥特长,从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竞争与合作中,每一个个体都得到了锻炼,丰富了知识,增长了才干,身心得以全面发展。
七、存在的问题:
合作小组管理模式的实施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如组与组之间的恶性竞争;有些教育内容很难进行量化管理,传统的定性化班级管理应与之结合,如何结合,如何把握分寸是一个难题;量化过程中,操作细则的“粗”与“细”的问题,是一个难把握的东西;量化管理本身存在着把教育简单化、僵化的危险,必须辅住之以细致的思想工作,两者怎样统一在教育过程之中,是一个及待解决的问题;„以上这些新课题,都是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研究,并加以解决的问题.附表
(一)
第二篇:互助小组经验总结
通过近两个月的实施,总的来说,这种互助合作的学习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下面将具体的想法和做法总结如下:
一、分组原因: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因此,合作在今天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班学生年纪小,质朴可爱,集体荣誉感不强,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待培养,大多数学生不能主动的学习;家长由于各种原因能够监督和辅导孩子学习的很少,学生回家学习的效率较低;老师留的作业基本上能够完成,但质量太差,背的任务大多数学生完不成;有一部分学习相对较好的学生,上进心也不强,学习上没有动力,也没有压力,学习成绩也没有达到理想的分数,基于以上这些情况,我把班内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
二、分组方法:
按照考试成绩把学生分成好、偏好、中等、差四等,再按照学生的性别、能力、性格,进行分配,组成4人学习小组,成绩好的学生为组长,负责讲题、监督、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排座位时按照同组就近原则,这样便于组长管理和讨论问题,学生准备记作业本,每天
然后组长签字,写完作业后家长核对每项作业是否完成,完成后家长签字。
三、小组学习的好处:
1、通过学习小组,提高监管力度。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名老师对几十个学生,在平时的管理上不免会出现漏洞,或者有检查不到的地方,特别是在平时学生记作业、改错题、背诵上,有很多同学钻空子,不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进行分组后,组长就相当于小老师,能够随时监督组员学习,哪项任务不完成都能被查出来,这样使不学习的学生没有空子可钻,作业也都能完成了。
2、通过小组合作,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平时上课时每个班总会有那么几个学生不主动学习或开小差,或玩东西,小组合作学习以后,上课每做完一道题,就会有组长进行检查,不会的组长就得给他讲,大家还要等他,而且每次都要被老师统计出来,很没有面子,这样不学习的学生就得跟着学,而且进步很快,教师再加以鼓励,学习积极性就高涨起来,成绩自然也会有所提高。
3、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习效率,优化了学习方法。在新课程中,增加了许多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这些内容如果单独一个人做要浪费很多时间,进行小组讨论能节省时间,学生兴趣也比较浓。在合作的过程中让学生领悟方法,进行学法交流,比一比谁的方法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能让学生学会选择与判断什么是有效的,正确的,最佳的的观念与做法。
4、将学生日常行为纳入小组管理。对学生的安全、纪律、卫生、路队、两操、活动等常规实施小组合作管理,合作评价,小组内部学生之间既存在竞争又荣辱与共,达到生生互助、互察、共同进步的目的。
5、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胆量增大了。很多原来内向的孩子得到了锻炼的机会,他们找到了自身的价值,自信心增强,敢于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表自己的见解,各方面的能力有所增强。
四、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困惑
1、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核心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参与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引导他们学会学习。评价以鼓励为主,但很多孩子的评价语及评价面还过于单一,还需教师通过不断学习来教会孩子如何评价。
2、小组合作讨论时,学生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而且有时偏离主题。有个别小组的个别同学利用小组交流的机会谈论其他话题,这方面还需进一步监督好,制定相应的措施制约他们。
3、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同,并且综合素质存在差异,导致课堂参与程度参差不齐。班内总有几位同学特别活跃,发言欲望特别强烈,给其他同学带来压力。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机会更多,扮演着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
4、由于时间较紧,教育教学任务繁重,有些问题的研究还不够细致。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我们教师不断的指导和长期的熏陶,并不断学习和探讨,不断改进、反思、校正。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随着我们认识的不断提高,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会进一步深入。
第三篇:小组工作经验总结
小组活动经验总结
有了第一次的实战经验,我们总结了活动的不足之处,也因为第一次比较成功的经验提高了自信。孩子们的热情参与和督导的支持让我们有了更大的劲头,来投入到小组活动的准备和实践中去。本节的主题是“连动你我”,强调组员之间的了解和沟通,加强彼此的合作。
小组准备阶段,虽然之前已经提交了小组计划书,但是我们五角星团队在活动前的一周聚在一起讨论了三次小组计划书。第一次讨论,我们推翻了之前计划书里确定的一些游戏,最后确定抢椅子、你划我猜、盲人吃香蕉三个游戏来串联本节的活动。第二次讨论,我们一步一步的敲定了各个环节的细节部分,包括游戏的改编、备用方案、备注、道具和音乐等。第三次见面是制作道具、社工将游戏演练一遍。活动前一定要向小组成员打电话确认,通知他们具体的时间和地点,这样不仅可以保持出勤率,也体现了社工对于组员的重视,容易取得家长的信任和支持。
周六中午,孩子们早早的来到了社区,我们的社工一边做当天活动的准备,一边组织早来的孩子。这个过程是一个不可小觑的时间。首先,孩子们早早的到来说明了他们对活动充满兴趣、对社工产生了信任感。因此,社工要抽时间与每个小朋友都做一下私下的交流,对于提高彼此的默契有很大作用,交流的过程使得社工和小朋友建立了信任。其次,怎样对待活动名单外的小朋友。一些小朋友会带自己的朋友过来,这个时候社工要抉择是否允许其加入,实际的操作比较灵活,虽然我们的小组原则上是封闭小组,但是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比如,小组成员不足)可以允许符合条件的小朋友加入。比如,在第二单元活动中,张蓉蓉将冯安妮带入小组,她的加入保证了小组人数维持在八个人,比较利于游戏的进行。但是,如果想要加入的小朋友不符合条件(如,年龄不符),则要向其解释,将其劝回。第三,准备工作坚决不能收到早来的小朋友的打扰。
活动开始初期,主持人带领大家回顾了上期活动的主题、游戏和分享,并且提出了本次活动的内容。由于四五年级的孩子处在一个比较活跃的时期,因此我们在不压抑其天性的前提下要向他们强调小组规范。让他们明白,小组要有规矩,有效的方法是将规矩说成简单易懂的口号,每次活动之前都带领大家重复并强化。
第一个游戏是抢椅子,我们选择了气氛活跃的甩葱歌作为游戏背景音乐。整
个游戏下来,基本起到了调节气氛的作用,小组成员开始活跃起来。但是问题有三个,其一,游戏要求小朋友要一边围着椅子转一边做搞笑的动作,但是出于对小组的不熟悉和认知的有限性,小朋友的动作比较单一和有所保留。解决方法是,社工加入到游戏中,带领他们做搞笑的动作,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游戏的趣味性还能保证游戏的顺利进行。其二,游戏结束之后,有小朋友反应转晕了,社工应该让他们没转几圈就换一个方向,这样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其三,小朋友为了能抢到椅子,转的速度很慢,应该不断督促他们加快速度,社工也可以加入进去。这个游戏结束后,社工对表现比较好的小朋友提出了表扬。这里的表现好绝不是谁赢得了比赛,而是在游戏中,谁表现出承担、谦让等优良品质。社工的表扬强化了大家对优良品质的认识。
第二个游戏是你划我猜。这个游戏的目的是加强双人之间的沟通和表达,提高两个人之间的默契,传输我们是一个团队的意识。让小孩子了解,与别人沟通的过程中要运用各种方式,在态度上要真诚。我们为这个游戏准备了一百多个词汇,涉及生活用品、运动项目、成语等。小朋友们在游戏过程中猜出的词比较少,这和我们的预期有比较大的出入。四五年级的小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和肢体表达能力都比较欠缺,他们在比划词的过程中大多出现停滞的状态。游戏结束时,最好的表现是猜出5个词,最少猜出2个词。这个游戏告诉我们,10岁左右的小朋友不适合玩这种难度的游戏,他们的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在实际操作中,社工应该灵活掌握,适当的调整游戏难度。
第三个游戏是盲人吃香蕉。这个游戏很有趣味性,目的是让小朋友了解,沟通过程中要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同时加深组员之间的了解,培养合作意识。体会蒙上眼睛的互动很不容易,彼此都体会到对方的难处。这个游戏在一片欢乐中进行。没个小朋友都体验了一次这个游戏,也在看别人做游戏的时候充满快乐。
在各个分享环节,小朋友们体会到的感受都比较浅显,社工的引导也十分重要。通过社工的引导,小朋友们的体会比第一节要有所进步。能说出团队合作、沟通等小组关键词。社工引导组员分享的经验略显不足。小组结束之后,我们与督导进行了本次活动的总结。他们向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让我们很收益。比如,面对通过调皮、哭泣等方式吸引社工注意的孩子,社工可以采用冷处理、或者批评;进行游戏的过程中要随机应变,社工可以适当的加入游戏或者改编游
戏。小组要强调规则的重要性,在孩子心中强化遵守规则的信念。督导对我们的肯定和建议,让我们增加了信心。
第四篇:小组合作学习经验总结
小组合作学习经验总结 莱芜市实验学校 刘璐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学习方式。它是通过学生分工合作共同达到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其实质是让每一位学生都学会主动学习,养成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行为习惯。本学期,在学校工作计划的指导和领导的支持下,我们初一(2)班积极开展小组活动建设,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总结如下。
一、座位是小组合作活动的关键
这一学期初,一打算划分学习小组,我就考虑怎么坐,最后决定采取小组围坐的方式,就像吃团圆饭一样,这样显得比较团结,也便于讨论交流。后来才知道这与杜郎口模式教学的坐法是一样的。我觉得座位的排列形式很重要,第一,它直接影响着学生自主合作参与学习的可能性和参与程度。第二,它本身就意味着一种新型学习模式的诞生。传统座法也可以划分学习小组,但学生们没有新鲜感,小组的意识比较淡,有的连和谁一组也搞不清。
二、建设结构合理的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在建立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性别、性格、成绩、智力、能力和成绩等方面因素,合理的进行搭配,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互助学习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小组间交流,开展公开竞争创建了条件。为了便于管理,我给每一名组员根据学习成绩和能力水平,依次编号为001、002、……007,各小组同号的组员实力相当。其中001、002为组长,副组长,履行小老师的职责,负责落实一对一帮扶。001帮005,带003,002帮006,带004,003,004帮007,两位组长对着面坐在中间,一边各三人,这样一个大学习小组内又相当于分两个小组,这样便于组织管理和学习交流。再者,小组人员一旦分配好,要尽量避免随意乱动,要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以稳定促发展。
三、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
在数学课教学中,无论是在新课学习还是习题课方面,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切实以小组学习的形式给学生提供和创造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机会,尽量把时间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去思考、去讨论进而完成学习任务、达成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以后,同学们在课堂上的表现非常积极,讨论、展示、抢答、讲解,忙的不亦乐乎。上课走神的明显少了,回答问题异常活跃。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学生自己学习的兴趣,而且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当然,小组合作模式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是由多个环节组成的,需要我们不断的摸索和总结,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有序进行,我们老师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老师细致的引导,课堂将会乱成一团,达不到原先的教学目标,在课堂引导和环节的设计上,我们老师要考虑周全,设计细致,任务明确。在这些方面我认为李雪华老师做的比较好,有许多地方值得我学习。
四、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发挥小组管理的功能 在班级管理中我充分利用小组形式实现学生的自我监督与管理。具体措施包括:1.班里设有常务班委和常务课代表,整体负责班里的各项工作。2.设立值周班长和值日班长,值周班长由各组长担任,值日班长由组员轮流担任。制定了详细的职责范围,值周(日)完成后制作班级周报或班级日报。(详情可查阅我的博客或学校网站)3.设立值日组长和小组课代表,负责本组卫生纪律作业的收发。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实施提高了学生的自觉性,班级的卫生纪律有了很大的改观,学生基本实现自我管理的模式基本形成。
五、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每一种新制度的推行,评价机制是最重要的。在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学生日常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让学生明白,个人的成绩不再凸显,只有小组的成绩才是自己的成绩,只有你的团队整体优秀了,你才是优秀的,以此强化团队的意识,督促学生在小组内互帮互助,提高整个小组的水平。每个学生每节课的表现,都有值日组长进行详细记录,我也设计好了记录表和评价标准,每天值日班长在班级日报中对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进行表扬,值周组长把每周表现好的学习小组和个人进行表扬,并评出每周优秀小组和文明之星。期末我们还要评出本学期的优秀小组、优秀组长和优秀组员进行表彰奖励。平时表现较好的小组和个人,我都随时用飞信给每位家长发喜报。通过着一些列的措施,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各小组间形成了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通过学习小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不但提高学习效率,优化了学习方法,同时也提高了监管力度。这一模式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流;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这在促进学生间合作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
当然,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仍处在实验阶段,许多问题随时会暴露,好在我们初中有好多班级也开始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只要我们所有老师都参与进来,互相支持,互相学习,共同研究,那么困难就一定会解决,我们的小组合作模式将会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这几个学期,我们班实行了小组合作学习,成效颇大。这个学期中我们小组很荣幸被选为优秀学习小组。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总结如下:
当今社会正属于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合作内容更加广泛,合作的形式也更加多样,合作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很多事都需要合作来完成。所以合作精神在当今社会十分重要。因此,我们需要从今天就来培养我们的合作精神。
小组合作其实质是让每一位学生都学会主动学习,养成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行为习惯。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让组员对自己自信,正如毛泽东的所说:“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年。”所以组长要学会去发现组员的闪光点,而且要及时给予肯定。可是,大多数的组长都是盯住组员的缺点不放,认为“不说改不了”其实,说到底还是组长们希望组员上进之心太切,太过于追求组员的完美,所以才形成了对组员满心的期盼,满眼的期待,满脸的不满,满嘴的说教,还永远有一种不随心,不如愿的遗憾。尤其是拿自己的组员与别人的组员比来比去时,总觉得脸上无光,这只是作茧自缚。我敢说只要组长们承认组员还是个人,身上就一定有表现出来或未发掘出来的优点。这些优点就如同一颗颗火种,一旦以正确的方式点燃就可以成燎原之势。可是如果不被我们发现,这小小的火苗就会被我们无情的压灭或自己熄灭。
请让所有的组员都自信起来,同时也为自己增加一份自信。
第五篇:小组合作学习经验总结
小组合作学习经验总结
易门县铜厂乡底尼村完小吴玉寿
本学期,我在班内实行了小组合作学习,通过一个学期的实施,总的来说,这种互助合作的学习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下面将具体的想法和做法总结如下:
一、分组原因
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各行各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些竞争并不是靠个人的单兵作战就可以取胜的,团队精神在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很多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合作在今天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校地处农村,学生质朴可爱,集体荣誉感强,有责任心,但基础较差,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不能主动的学习,家长由于各种原因能够监督和辅导孩子学习的很少,学生回家学习的效率较低,老师留的作业基本上能够完成,但质量太差,背的任务大多数学生完不成,有的学生根本就是在“混日子”,老师交给的任务能少写就少写,查出来就写,查不出来就算,这样,差的学生会越来越差。有时,有一部分学习相对较好的学生,上进心也不强,学习上没有动力,也没有压力,学习成绩也没有达到理想的分数,基于以上这些情况,我把班内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
二、分组方法
按成绩把学生分成好、偏好、中等、差四等,再按照学生的性别、能力、性格,每组分配一人,组成4人学习小组,成绩好的学生为组长,负责讲题、监督、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排座位时按照同组就近原则,这样便于组长管理和讨论问题,学生准备记录本,合作学习中便于讨论交流和记录。
三、分组好处
通过学习小组,提高监管力度。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名老师对几十个学生,在平时的管理上不免会出现漏洞,或者有检查不到的地方。
通过小组合作,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平时上课时每个班总会有那么几个学生不主动学习或开小差,或玩东西,小组合作学习以后,上课每做完一道题,就会有组长进行检查,不会的组长就得给他讲,大家还要等他,而且每次都要被老师统计出来,很没有面子,这样不学习的学生也会跟着学,而且进步很大,教
师再加以鼓励,学习积极性就高涨起来,成绩自然也会有所提高。
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习效率,优化了学习方法。在新课程中,增加了许多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这些内容如果单独一个人做要浪费很多时间,进行小组讨论能节省时间,学生兴趣也比较浓。在合作的过程中让学生领悟方法,进行学法交流,比一比谁的方法好,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能让学生学会选择与判断 什么是有效的,正确的,最佳的的观念与做法。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实施:
1、分好小组。分组是合作学习的基础。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在组建小组时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每小组由4-6人组成,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等。而且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
2、明确任务。在进行合作学习时,先要明确学习任务与目标,用很短的时间,协调合作的方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的养成,如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等。
3、进行活动。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非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优生更优,差生更差。活动中,每人要各司其职。既是学习的参与者,又是活动的组织者,使每个学生都平等合作,快乐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学习效率。
合作学习最大的优势是充分发掘和利用了人际资源。通过优化合作学习小组,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同奖同罚,荣辱与共的观念。这样,在一个小组里,一个人的进步或退步不仅仅只是个人的事,而是与学习小组中每个人的奖与罚密切相连,促使人人自觉学习,互相帮助,互相督促,优势互补,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