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清理城市规划区内“三非”工作的实施意见

时间:2019-05-12 00:24: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东乡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清理城市规划区内“三非”工作的实施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东乡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清理城市规划区内“三非”工作的实施意见》。

第一篇:东乡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清理城市规划区内“三非”工作的实施意见

东乡县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清理城市规划区内“三非”

工作的实施意见

随着我县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土地做为不可再生的资源显得尤为宝贵,近几年来县城规划区内非法占地、非法建设和非法交易土地问题十分突出,严重违反了国家有关政策法律,严重影响了我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切实加大对“三非”的查处力度,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障城市规划顺利实施,促进土地依法合理利用,经研究决定完善打击“三非”各项工作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严厉打击各类非法占地、非法建设和非法交易土地行为,建立健全县城规划区内土地与建设管理长效机制,保障城市规划顺利实施及土地的依法合理利用,确保我县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二、适用范围

2002年—2003年东乡县城市远景规划范围;北至泸瑞高速公路从古圩乐家以东到铜矿以西,东至320国道从老虎岗加油站到红岭以西,南至新建铁路到画眉岗到长林下市变电站到踞家到翻车岭到田罗山到榨下到贩上洪家到红星企业集团巧克力厂以西; 西至红星企业集团巧克力厂以西到岗子上到邓家至红星企业集团公路以西到西陈再从西陈到古圩乐家的范围及经济开发区规划范围。

三、清理整治目标

整治城市非法占地、非法建设和非法交易土地需各部门齐抓共管,各司其职,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各乡(镇)、各职能部门的作用,紧紧依靠广大干部群众,形成综合整治的强大合力;通过综合运用教育方法和司法、行政等各种手段加大整治力度,逐步整治老的“三非”行为,坚决杜绝新的“三非“行为,为我县经济发展制造良好的环境。

四、明确整治责任

1、成立东乡县城区建设管理执法大队,副科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主要作为县城规划区范围内的非法建设执法机构,综合开展非法建设行为的立案、调查、取证和强制拆除工作。

2、建设局职责:认真履行法定职责,把好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关,在办理规划许可、建设施工手续时,要依法查验申请单位或个人出具的经城区整治办盖章认定的申报材料,防止非法建设“合法化”。

3、城管局职责:认真履行法定职责,在日常监管中发现非法建设行为,要及时函告城区建设管理执法大队,并积极配合查处工作。

4、国土局职责:认真履行法定职责,严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关,在日常监管中发现非法建设行为,要及时函告城区建设管理 执法大队,积极配合纪检监察、公安局、检察院等司法部门查处涉及土地的违法案件,在办理土地使用及登记时要依法。查验申请单位或个人出具的经整治办盖章认定的申报材料,防止非法建设“合法化”。

5、公安局职责:积极协助配合对非法建设行为的强制执法行动。严厉打击阻碍查处“三非”的行为,对查处“三非”时所发生的干预执法、阻挠执法、暴力抗法、威胁执法人员人身安全的事件,要从重、从严、从快进行处理。

6、供电、供水、有线电视、通讯等公用事业单位在办理电、水、有线电视、通讯设备等接入手续时,要查验整治办盖章同意的批准材料,对不能出具的不得为其提供相关服务。同时,对私拉乱接的要追究其业主责任,并配合城区管理执法大队做好有关查处工作。

7、环保、消防、卫生、文化、工商、烟草、食品药品监督等管理部门在办理建设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消防设计审核(验收)以及卫生许可、文化经营许可、工商登记、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药品零售经营许可等手续时,对利用非法建筑从事经营活动的,不得办理相关证照,要查验申请单位或个人出具的经整治办盖章同意的批准材料,对不能出具的不得办理。

8、乡(镇)职责:要成立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抽调专门人员从事整治工作,建立健全动态巡查制度,对在巡查中发现的非法建设要及时函告城区管理执法大队并积极配合做好查处工作。

五、强拆机制

1、对仍在建设未竣工的非法建筑实施强拆时,由城区建设管理执法大队下达责令限期拆除非法建筑通知书,逾期未拆除的,报经县整治办批准后由城区建设管理执法大队负责组织强制拆除,有关乡(镇)和职能部门配合。

2、对已建好的非法建筑实施强拆时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3、在现场强制拆除时,各乡(镇)和有关单位特别是村组干部思想要保持高度一致,共同做好强制拆除的具体实施工作,公安部门要安排足够警力维持现场秩序,及时处臵暴力抗法行为,严肃查处违法人员;拆除非法建筑需要断水断电的,供电、供水等单位要积极配合,及时切断电源、水源供应,信访部门和当地政府要切实做好有关群众工作。

六、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整治“三非”工作的领导,成立东乡县集中整治“三非”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常委、副县长葛斌任组长,县国土局局长付冬根,县建设局局长饶有良,县城管局局长邬荣清,县纪委副书记韩志鹏任副组长,孝岗镇党委书记艾鹏华,邓家乡党委书记熊耀辉,圩上桥镇党委书记饶大义,红星垦殖场党委书记陈国强,县农业局局长周和平,县林业局局长饶黄河,县水利局局长江全模,县房管局局长徐龙高,县信访局局长万美娥,县供电局局长熊致祥,县工商局局长胡勤,县消防大队大队长魏建辉,县环保局局长李小波,县卫生局局长饶小平,县文化局局长李巧仁,县水厂总经理李向荣,县烟草专卖局局长 黄永广,县药监局局长黎敏,县检察院副检察长艾情东,县法院副院长姜卫华,县房地产一体化中心主任黄东方,县公安局副局长徐建群,县有线电视台台长李伯平为成员,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规划区内整治“三非”工作。

2、大力宣传,营造氛围。各乡(镇)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标语等多种途径广泛进行宣传。要大力宣传整治“三非”的重要意义,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办事,依法建设;对查处“三非”的典型案例,要及时曝光,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营造谁搞“三非”谁遭查处的共识。

3、严格考核、重奖严罚。每年年终县政府将对整治“三非”工作进行严格考核,实行重奖严罚机制。

奖励机制: 经考核各乡(镇)及县直有关职能部门在整治“三非”工作中成绩突出的乡(镇)一次性奖励50万元。县直职能部门奖励30万元。

惩罚机制:

1)城区建设管理执法大队每发现一宗非法建房查处不到位的由县财政扣除公用经费2万元,出现大面积非法建房或造成恶劣影响的非法建房,不查处或查处不到位的扣除公用经费5万元,出现工作人员包庇“三非”行为的由纪检监察部门处理。

2)乡(镇)没有建立相应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或没有安排足够工作人员参与的扣除公用经费1万元,对“三非”工作查处配合 不力的每宗扣除公用经费2万元,出现辖区村、组非法交易土地而制止不力的每宗扣除公用经费2万元,出现工作人员包庇“三非”行为的由纪检监察部门处理。村、组干部对查处“三非”工作不积极配合甚至拖后腿的由纪检监察部门会同司法机关介入调查。

3)建设局、国土局、房管局、城管局在整治“三非”工作中不经整治办同意,擅自为“三非”行为合法化的每发现一宗扣公用经费2万元,不积极配合城区建设管理执法大队或司法部门查处“三非”工作的每宗扣公用经费2万元,出现工作人员包庇“三非”行为的由纪检监察部门处理。

4、在明知建筑物属于非法建筑,仍对非法建筑给予供水、供电、安装通讯及有线电视的,每发现一起扣供水、供电、通讯部门1万元公用经费。

5、在明知建筑物属于非法建筑后,环保、消防、卫生、文化、工商、烟草、食品药品监督等管理部门仍为非法建筑办理建设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消防设计审核(验收)以及卫生许可、文化经营许可、工商登记、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药品零售经营许可等手续每发现一起扣2万元公用经费。

七、本实施意见自2011年8月1日起实施,由县纪检监察局负责监督执行。

2011年7月28日

第二篇: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开工项目清理工作的意见(

【发布单位】内蒙古自治区 【发布文号】内政字〔2006〕301号 【发布日期】2006-09-29 【生效日期】2006-09-2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开工项目清理工作的意见

(内政字〔2006〕301号)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有关委、办、厅、局,各大企业单位: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强固定资产投资调控从严控制新开工项目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44号)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安全生产监管局和银监会等五部委《关于印发新开工项目清理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发改投资〔2006〕1538号)精神,我区对2006年上半年新开工的总投资1亿元以上项目、重点行业3000万元以上项目、年产3万吨以上煤矿项目,按照产业政策、项目审核、土地审批、环评审批、信贷政策和安全监管等6项标准进行了全面清理。总的来看,大部分项目管理比较规范,能够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政策组织实施。但通过初步清理,也发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部分项目存在虚报、误报问题;少数项目前期工作不扎实,不严格履行审批程序,未办理有关手续即开工建设,个别项目存在违反产业政策等方面的问题;有的地区违规项目比例偏高,项目管理存在薄弱环节。这种状况任其发展下去,势必助长各地区片面追求投资增长的风气,影响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利于我区贯彻科学发展观和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大局。为切实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进一步加强对我区新开工项目的清理和整顿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强化组织领导

各地区、各部门要树立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高度重视新开工项目清理和整顿工作,加强领导、精心部署、统一协调、及时督查。对于此次项目清理发现的问题,认真分析和剖析原因,坚持实事求是、不护短、有尺度的原则,根据问题的不同性质和具体情况,对照清理标准和国家有关政策,采取有力措施,积极主动进行整改。对于本次清理发现问题的项目,务于2006年年底前依法补办、完善各类建设手续,届时仍不符合有关规定,不能补齐有关建设手续的,将依法予以停工处理,并无条件收回占用的资源。哪个地区、部门或项目单位由于对整改工作不重视、整改不及时、措施不落实,存在继续违规建设等问题,一经发现,将依法追究有关地区、部门和项目单位的责任。

二、加强部门协调配合

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此次项目清理工作的职责分工,分别提出和督查落实有关整改措施。发展改革和经济部门主要负责处理产业政策与项目审核程序方面的问题,土地部门负责土地审批方面的问题,环保部门负责环评审批方面的问题,银行监管机构负责信贷政策方面的问题,安全监管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负责煤炭和其他矿山项目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针对本次清理发现的问题,各级发展改革、经济、土地、环保、安全监管、银行监管等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对建设项目的管理,既要积极支持项目单位加快前期工作进度和质量,提高办事效率,又要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规范管理程序,及时查处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违规行为。统计部门要认真核实新开工项目有关情况和数据,确保情况真实和数据准确,共同把好政策关。

三、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

根据《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国发〔2005〕40号)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等有关规定,属于限制和淘汰类的项目,一律停止建设,禁止投资;对于不符合发展建设规划和市场准入条件的项目,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和进行优化升级的条件,限期逐项进行整改,超过规定期限的,一律停止建设。

四、进一步规范项目审核程序

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5〕20号)、《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实行企业投资项目备案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发改投资〔2004〕2656号)精神和自治区有关规定,加强对项目的审批、核准和备案工作。一是对于未经过审批、核准、备案的项目,责令项目单位做出书面检查,按照有关规定履行审核程序。在落实有关前期条件后符合审批、核准、备案条件的项目,报有权限的投资主管部门审批、核准或备案;不符合审核条件的,各级投资主管部门不予审批、核准或备案,并责令项目单位停止建设。二是对于越权审批、核准或备案的项目以及以备案代核准的项目,责令越权的审批、核准和备案部门向上级主管部门做出书面检查,重新报有权限的投资主管部门办理审核手续。三是对于未通过用地预审和环评审批但已审批或核准的,有关审批或核准机关应及时予以纠正,待通过用地预审和环评审批后,方可继续建设。

五、改进和完善土地管理

按照国家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及有关文件精神加强土地管理。对符合产业政策、供地政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但未办理用地审批手续的项目,依法进行处罚后可补办用地手续;符合产业政策、供地政策但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项目,依法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处罚后补办用地手续;对不符合产业政策、供地政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违法用地项目,责令限期拆除违法用地建筑;经营性用地未履行招拍挂手续的,依法予以处理;对闲置2年以上没有开工建设的项目占地,依法予以收回。

六、加强环评审批管理

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审批的通知》(环发〔2004〕164号)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自治区环保局关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意见的通知》(内政办发〔2003〕356号)有关要求做好环评审批工作。

七、严格执行信贷政策

按照《行业银行授信工作尽职指引》(银监发〔2004〕51号)和《关于加强宏观调控整顿和规范各类打捆贷款的通知》(银监发〔2006〕27号)有关要求,加强和规范对新开工项目的信贷管理,严格控制对新开工项目的信贷投入,对不符合6项清理标准的新开工项目,严禁发放贷款。

八、强化安全生产监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煤矿安全监察条例》和《煤矿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监察规定》有关规定,强化安全生产监管。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本意见,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对存在问题项目的整改进度。通过对新开工项目的清理和整改,各级政府管理部门要督促项目单位严格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依法办理各类建设手续;自治区有关部门要按照严格执法、规范管理、公开透明、提高效率的原则,举一反三,加强对拟建项目的指导、管理和服务。

各有关盟市要将清理整顿工作最新进展情况于2006年10月9日前报送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等部门。

2006年9月29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县城市规划建设

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解决制约城市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开创城市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6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和落实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创新、依法治市的思想,坚持依法治理与文明共建相结合、规划先行与建管并重相结合、改革创新与传承保护相结合、统筹布局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完善功能与宜居宜业相结合、集约高效与安全便利相结合的基本原则,着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着力塑造**特色城市风貌,着力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着力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实现我县“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体化”,努力打造和谐宜居、产城融合、富有活力的现代城市。

(二)基本原则。充分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主体

相结合,推动城镇化和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推动城市布局与产业发展相协调,推动城市空间拓展与人口规模、城市功能相匹配,推动城市规划建设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1、坚持“以人为本、适度超前”的原则。按照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律,明确中心城、乡镇、村庄发展定位和目标,编制完善各类规划,引领县城、集镇和农村协调发展。

2、坚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原则。实行城乡建设项目化,项目管理责任化,立足现有条件和财力,分清轻重缓急,优先改善人居生态环境,逐步完善配套基础设施。

3、坚持“依法推进、齐抓共管”的原则。整合执法力量,加强舆论宣传,健全管理长效机制,激发群众参与城乡管理的热情。

(三)总体目标。以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促进产城融合发展为方向,推进城市科学规划、有序建设、集约开发、高效运行、精细管理,致力打造发展充满活力、环境美丽宜居、文化富有特色、社会和谐文明的现代化城市。

——环境美丽宜居。实施美丽宜居家园建设行动,努力打造全民共享的安居体系、配套完善的适居服务、品质优良的怡居环境,彰显自然环境之美、景观特色之美、文化交融之美、城乡协调之美、和乐宜居之美。

——文化富有特色。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优美的自然景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城市特色风貌,打造

既融合传统又体现时代特征的建筑和园林精品,有效保护历史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建设具有历史记忆、时代特点、地域特征的多元文化城市。

——社会和谐文明。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引导市民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行为方式,提升城市依法治理水平,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形成多元、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

二、坚持规划引领,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

(一)创新规划理念。强化城市规划统筹城市空间建设与空间管制的公共政策属性。坚持以人为本,由侧重物质空间形态向注重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转变,更多地关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坚持集约发展,由外延扩张式规划向内涵提升式规划转变,提升完善城市功能;坚持生态文明,由偏重追求经济增长向实现“五位一体”发展转变,推动城市绿色发展;坚持公共交通主导城市空间布局,由被动满足公交出行需求向城市空间布局主动满足公交出行转变,实现公交沿线集约高效布局。

(二)完善城市规划体系。依法加强规划编制和审批管理,重点强化专项规划的地位和作用,优先制定综合交通体系、市政公用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资源环境保护、住房建设、公共安全等专项规划,落实总体规划,指导控制性详细规划。加快制定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必须依据经依法审批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未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块不得出让、转让和开发建设。结合“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同步编制近期建设规划,明确近期重

点开发建设区域、项目,合理引导城市建设时序,努力减少“城中村”。

(三)提升规划设计水平。坚持问题导向,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推进“多规合一”。规划编制更加符合**县实际,满足群众需求,体现地域特色。加强建筑设计规划审查,注重公共建筑设计管理,杜绝贪大求洋、媚俗怪异、盲目模仿的建筑设计。

(四)健全规划决策机制。健全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依法办事的规划管理工作体系。重大事项应经专家评估,并接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询问。发挥规划展示馆宣传、公示、监督作用,实行“阳光规划”。

(五)改进规划方法及内容。加强城市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的衔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建设用地指标和城市建设空间坐标协同相容。改革城市总体规划内容,兼顾刚性和弹性,突出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边界、“三区四线”、生态保护红线、耕地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等刚性内容,明确城市建设约束性指标,加强城市空间开发管制;主动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及不确定性,为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留有必要的弹性空间,建立弹性空间使用管理办法,维护规划的刚性。

(六)严格规划管理制度。强化“规划即法”意识,依法实施规划。严格履行规划许可审批,加强地上、地下、空中、建筑立面等公共空间规划管理,建立公共空间规划审批

制度。依法严厉打击违法建设,依法拆除城区乱搭乱建,切实增强城乡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加强违法建设动态监管,确保“拆一片、清一片、管一片、绿一片”。坚持疏堵结合、疏导在先,开展拆违风险评估与防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完善城市功能

(七)优化城市路网结构。高度重视提高和改善城市通透性和微循环,调查分析研究街区路网结构现状,制定路网加密改造规划,对建成区“断头路、瓶颈路”要逐年铺排改造建设行动,逐步打通路网,提高道路通达水平;对严重影响路网密度、造成路网梗阻的小区、大院,要逐步从中开设公共道路,提高城市通透性;城市新区规划建设要严格执行路网密度规定。到2020年,全面完成新城区“七纵十三横”道路建设和老城区道路改造提升以及城市出入口道路建设,提高城市道路通行能力,形成较为完善的城市道路交通网络体系。“十三五”末,城区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2平方米,道路畅通率达到95%以上。

(八)提升城市交通综合管理水平。加强交通需求管理,针对性制定城市交通管理政策,编制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改进和规范交通组织、交通渠化、交通信号设置和静态交通管理工作。到2020年底,完成城市停车资源状况摸底调查工作,建立停车资源基础数据库,2021年编制完成停车设施建设专项规划。推进城市停车信息系统建设,统筹整合利用停车资源。大型公共建筑项目应当按照停车场配建标准配建、增建停车场,配建停车场应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鼓励采取授予停车设施特许经营权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停车设施建设,鼓励利用地下空间及城市零散用地科学合理建设地下、地面和立体停车设施,逐步形成规范有序、安全便利、协调发展的城市停车管理格局。推进充电站、充电桩等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科学渠化交叉路口,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推进交通管理智能化、交通标志标线标准化建设。

鼓励公交公营,科学布局公交线网,推广公交专用道管理措施,新建道路要建设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现有公交车停靠站逐步进行港湾式改造。

(九)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坚持城市共享发展理念,以治理“城市病”为导向,健全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建设,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水平。按照城市人口发展和分布,坚持“配置均衡、规模适当、功能优先、适用经济、绿色环保”的原则,严格预留用地,合理规划建设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着重解决中小学校、幼儿园、社区服务中心、医疗卫生设施、生产生活服务设施、文化体育设施、公园绿地数量不足、空间分布失衡、网络基站覆盖不全、治安监控摄像头存在盲区等问题。

(十)全面推进安居工程建设。加快推进“租购并举”的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培育住房租赁市场,优化住房供给结构,以政府为主保障困难群体基本住房需求,以市场为主满足居民多层次住房需求。加快推进与棚户区改造项目直接相关的城市道路和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因地制宜确定住房保障标准,加快保障性住房分配入住,提升管理水平,完善退出机制。

(十一)大力促进产城融合。统筹产业园区与城市功能布局,依托城市发展产业园,增强产业园区公共服务、生活居住、交通出行等城市功能,推进园区设施和城市设施共建共享,逐步解决产城脱节、职住分离问题。积极推进产业园区经济管理功能与所在行政区划行政管理职能有机融合,调整行政区划,逐步推动两者并轨运行。

(十二)因地制宜推进地下综合管廊管沟建设。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宜廊则廊、宜沟则沟”的原则,制定地下综合管廊管沟建设专项规划,建立项目库,统筹各类管线敷设,综合利用地下空间资源。

加快老城区既有地面架空线入地工程,并结合地下空间开发、旧城改造、棚户区改造等统筹安排地下综合管廊管沟建设。完善特许经营,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和运营地下综合管廊管沟。2020年底,县城规划区范围内逐步形成连片示范、覆盖成网的管廊体系。

(十三)保障城市安全。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提高城市公共安全技术防范设施建设水平,定期开展安全生产督查,优化安全监管手段,切实保障市政公用行业安全稳定运行。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和安全设施建设配置标准,加大建设投入力度,加强设施运行管理。规范推进供水水质信息公开,确保饮水安全。切实加大燃气行业安全生产监管力度,整治安全生产隐患,坚决取缔无证经营。规范排水许可管理,积极应对城市内涝,建立内涝预警报告制度。落实“互联网+”战略,全面推行信息化、数字化管理,进一步完善污水处理在线监控,整合形成污水、垃圾处理和供水、燃气、老旧建筑等市政设施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保障城市运行安全。

四、打造绿色宜居环境

(十四)强化污水大气治理。全面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严格落实《**县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2016-2050年)》,加快调整城市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供应,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倡导文明、节约、绿色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动员全社会参与改善环境质量。县城城区内实行雨污分流排水体制,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提标改造,新城区严格执行雨污分流,老城区逐步完成雨污分流改造。加快工业园区(集中区)循环化和沼气池处理,在工业园区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提高园区承载能力和循环发展能力,重点实施污水处理升级改造及配套管网等项目。2020年,敏感区域(重点河流、湖泊、重点水库)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全面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到2025年,城市建成区实现污水全截入、全收集、全处理,力争实现雨污分流,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100%。新建、升级产业园区应同步规划建设污水垃圾集中处理设施,采取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水体自净能力修复等措施,加大黑臭水体治理力度。

(十五)加强垃圾综合治理。通过政府、市场、市民“三手同向发力”,全面推动垃圾分类体制机制建设。推进城乡生活垃圾焚烧和区域统筹处理,建设覆盖城乡的垃圾收运体系和垃圾分类收集系统。加快推动垃圾治理区域统筹,建立生活垃圾区域处理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完善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及建筑垃圾处理费价格机制。鼓励建设垃圾分类和处理宣教基地,加强垃圾分类和处理宣传教育,引导居民、单位等正确认识和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和处理工作,倡导文明、节

约、绿色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限制过度包装,推广简包净菜入城,减少一次性饭盒、筷子、购物袋等制品使用。2020年,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35%,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80%,基本建立餐厨废弃物和建筑垃圾回收和再生利用体系。

(十六)推进县域景区化建设。以“四湖一溪一渠、四路一区一村”文化旅游总体规划为指导,全力推进县域景区化建设。按照县域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标准,完善城区旅游设施项目,实施县城临街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将县城建设成为全县旅游集散中心。完善集镇旅游服务功能,打造鸳鸯湖、金沙湖、金鼎湖等一批旅游特色景点。按照“五有五无五统一”(有绿化、有路灯、有雨污分流、有人行设施、有配套管网,无暴露垃圾、无乱设乱挂、无违章乱建、无出店经营、无车辆乱停,统一规划、统一风格、统一立面、统一标识、统一管理)的要求,有序开展县城和集镇沿街立面综合改造。2020完成县域内集镇沿街立面综合改造,形成各具特色、风景优美的乡村旅游景观带。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休闲观光农业等产业,每个乡镇至少建设1个上规模的农家乐和乡村旅游项目。

五、提升城市建设品质

(十七)改进建筑设计管理。强化“适用、经济、绿色、美观”

建筑方针和“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等设计理念的宣传、培训和教育。完善建筑设计招投标决策机制,规范决策行为,提高决策透明度和科学性。推动建筑设计管理改革,开展新型城镇化标准设计图集体系建设工作,加强对

建筑设计的技术指导。定期开展全县优秀建筑设计评选,倡导开展建筑评论,加大对优秀设计作品和主创人员的推介力度,提高建筑设计水平。

(十八)推动建筑方式转型。推动建筑行业向产业化、现代化转型。支持装配式建筑技术研发投入,建立和完善全县装配式建筑技术标准体系,健全装配式建造方式的项目报建、招投标、质量安全等监管体系;加大对装配式建筑和住宅产业化政策的奖励支持力度,着力引入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到2020年,全县创建5个以上住宅产业化示范小区。

(十九)加强和改进建筑市场监管。及时协调解决建筑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重大问题,重点厘清街道办事处、产业园区管理机构等建筑质量安全监管职责。依法惩处各类产业园区相关人员阻挠、干预质量安全监督执法行为。运用质量责任保险,推广“大数据”“移动互联网+”远程监控等信息化监管手段,完善工程质量常见问题专项治理长效机制。

(二十)加强城市设计。将城市设计贯穿于规划工作的全过程。城市总体规划要有城市设计导则内容,规定城市风貌特色定位,确定城市总体空间格局、整体景观体系、公共空间体系,划定城市设计重点控制区。结合控制性详细规划,重点加强城市中心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历史文化景点等重点区域的城市设计,形成与地域环境、文化特色相协调的建筑风貌。按照城市土地开发建设、城市修补、生态修复的需要,积极开展特定地块的城市设计,合理确定建筑的高度、体量、形态及新旧建筑、建筑群体的空间组合关系。单体建

筑设计方案必须在形体、色彩、体量、高度等方面符合**的文化特色要求,坚决遏制城市建筑贪大、媚洋、求怪等乱象。建立城市重要特色风貌清单制度,将突出反映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历史文化的城市风貌列入清单,挂牌保护。制定符合**实际的城市设计管理制度和技术导则,提升城市设计能力水平。

(二十一)保护历史文化风貌。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重点保护好古遗址、文物保护单位和近现代历史建筑,延续历史文脉,展现城市历史风貌。充分发掘湖南特色的地域性、历史性、民族性建筑特质,提炼文化元素,融入新城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突出历史建筑的保护,历史建筑应当保持原有的高度、体量、外观形式和色彩。协调处理好棚户区改造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关系,禁止借棚户区改造之名行拆除历史建筑、传统建筑之实。切实做好历史建筑的认定工作。

六、加快城市管理转型升级

(二十二)改革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机制。牢固树立“为人民管理城市”的理念,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完成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体制机制改革,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完善城市基层治理机制,进一步强化街道、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将党的组织体系向深度和广度延伸扩展,在居民区建立从社区到楼栋的纵向组织体系。以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带动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社区社会组织建设。落实社区服务活动中心设施的规划建设,增强社区的综合服务和社会治理功能,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二十三)推动物业管理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县级层面物业管理工作,以市场化、规模化、专业化、信息化为导向,推行“互联网+现代物业”战略。建立健全物业服务行业诚信体系,开展物业服务星级评定,加快推出一批竞争力较强、信用度较好的物业服务企业。推进既有小区综合整治和改造,普及物业管理,新竣工商品房小区全部实行物业管理。到2020年,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100%,旧住宅小区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80%以上。

(二十四)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市民积极参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广泛开展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创建活动,道德模范学习宣传活动,扶贫帮困、慈善捐赠等社会公益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优化志愿服务平台,培养志愿精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将良好校风、优良家风和社会新风有机融合。规范市民行为,建立和完善市民公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等公约守则和行为准则,针对不文明行为建立系统完备的管理机制,明确惩治措施。

(二十五)做实基础工作。建立健全城市基础地理信息、人口信息数据采集和数据共享机制。健全完善城市人口信息数据统计,发挥统计、公安、卫生计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综治等部门在城市基础数据方面的信息采集优势,提高调查统计数据质量,提升城市统计服务决策水平,进一步加强城

建档案管理,妥善保存城市建设的基础信息,统筹城市地下地上管线的综合管理,明确地下地上管线的综合管理部门,建立信息共建共享机制。

七、强化组织和要素保障

(二十六)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领导,围绕本意见提出的总体目标,确定本地区城市发展的目标和任务,集中力量突破重点难点问题。成立县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领导机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实行县领导联系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项目制度。按照“重心下移、权责一致”的原则,压实乡镇主体责任和部门执法责任,明确征地拆迁工作责任主体。加强管线建设、工程外围协调,建立更加高效、顺畅的建设机制。

(二十七)强化资金保障。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管理,按照政府主导、财政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注重绩效的原则,创新城市建设管理投融资机制,以特许经营权为核心,全面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PPP合作模式在城市建设领域的应用,通过城乡统筹、区域统筹方式,提升项目规模效应。加强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监管,全面规范市场准入,健全完善中期评估、成本监审、价格调整和市场退出机制。

(二十八)营造舆论氛围。切实加强宣传工作和舆论引导,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组织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开展城乡管理“五进”活动(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营造全民参与城乡环

境治理的氛围。

(二十九)强化建设队伍。坚持从严带队伍、从严管干部、从严抓作风,加强日常教育,强化廉洁自律,严明工作纪律,切实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特别是对规划审批、城市拆迁安置、资金管理使用、工程招投标、执法处罚、自由裁量权等,要严明纪律,严格监管,严厉问责;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吸纳懂业务、会管理、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深入开展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的培训,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培养和引进人才,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努力造就一支素质好、会管理、能干事的城镇规划建设管理队伍。

第四篇:资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城市规划区内集体土地上房屋拆迁补偿安置的实施意见范文

资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城市规划区内集体土地上房屋拆迁补偿安置的实施意见(试行)

ZXDR-2011-00023

资政发〔2011〕20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中省郴驻资各单位:

为规范和促进城市规划区内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工作,依法保护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和《郴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郴州市集体土地上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办法〉的通知》(郴政发〔2009〕5号),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试行):

一、适用范围

本市城市规划区内(含资兴经济开发区和产业园区,下同)因项目建设需要征收集体土地上合法房屋的拆迁补偿安置。

二、适用对象

在本市城市规划区内,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享受该组织权益的,因征收集体土地拆迁房屋需要补偿安置的农业人口(含转为城镇户口居民,不含空、挂户口,下同)。

三、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办法

(一)安置方式

城市规划区内的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原则上实行货币补偿、集中统规新建(以下简称统建房)、限价房安置三种方式。每户拆迁安置户只能选择其中一种安置方式。

1.货币补偿安置方式。由政府(拆迁人)以货币补偿方式对被拆迁人给予安置。选择货币补偿安置的被拆迁人,可以转为城镇户口,纳入城镇社会保障范围。

2.统建房安置方式。由政府(拆迁人)或者委托有资质的开发商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的原则统建安置房。被拆迁人按当年建设成本价每人可购买建筑面积120㎡的安置房。

3.限价房安置方式。由政府(拆迁人)确定开发商,在本市城区范围内开发建设限价房,限价房价格由政府每年确定并公布。被拆迁人每人可以自主选择购买建筑面积20㎡的限价房安置。

(二)安置补助

1.实行货币补偿安置的,其拆迁房屋按《郴州市集体土地上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办法》(郴政发〔2009〕5号)文件规定的征购补偿标准给予补偿后,再按人均建筑面积120㎡的安置房面积给予每平方米1200元的补助。

2.实行购买统建房或限价房安置的,按人均建筑面积120㎡的安置房面积购房指标给予每平方米400元的购房补助。

实行购买统建房或限价房安置的,其原房屋拆迁按《郴州市集体土地上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办法》(郴政发〔2009〕5号)文件规定的自拆自建标准给予补偿。由市国土资源部门依法按程序供地,统建房报建手续中的行政性收费、服务性收费(含施工企业收取的材料检测费、安监费)均减半征收(人防、劳保费除外),土地出让金按评估价的50%收取,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土地使用权性质为国有出让土地。

(三)奖励补助

1.对在规定期限内自行拆除房屋腾地的,给予每平方米(拆除合法房屋正房面积)150元的奖励补助。

2.独生子女户享受政策,选择购买统建房或限价房安置的,其独生子女(凭市人口计生部门的证明)增加建筑面积40㎡的购房指标,并享受每平方米400元的购房补助;选择货币补偿安置的,按每平方米1200元标准增加建筑面积40㎡安置面积补助。

(四)其它

1.城市规划区内的个别区域在规划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对有宅基地安置条件的被拆迁人也可选择自拆自建安置。其安置地按农村村民宅基地审批办法执行,土地使用权性质为集体土地使用权。安置地的“三通一平”及相关建房审批手续的办理由拆迁人负责。选择自拆自建安置的仍按《郴州市集体土地上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办法》(郴政发〔2009〕5号)文件规定的自拆自建标准补偿。

2.非农业户口在集体土地上的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属依法继承合法房产的(含非农业户口转为城镇户口前的合法建筑),其房屋及其配套设施按《郴州市集体土地上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办法》(郴政发〔2009〕5号)文件规定的征购标准补偿,不另给予安置政策,不享受购房面积和购房补助。按期拆迁腾地的,享受拆迁奖励补助。

3.非农业户口到农村租地或购地在农村集体土地上所建的房屋及其设施,视为违章建筑,不予补偿。

4.在2011年12月31日前已确定安置方式的集中安置区仍按《资兴市城市规划区内集体土地上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实施细则(试行)》(资政发〔2009〕13号)文件规定执行。已征地但未拆迁和安置建房的可参照本实施意见执行。

5.原已确定作为征购补偿,但未拆迁,且不符合安置条件的,仍按《郴州市集体土地上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办法》(郴政发〔2009〕5号)文件规定的征购补偿标准执行。

6.本实施意见与《资兴市城市规划区内集体土地上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实施细则(试行)》(资政发〔2009〕13号)文件规定相抵触的,以本实施意见为准,其它继续执行《资兴市城市规划区内集体土地上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实施细则(试行)》(资政发〔2009〕13号)文件。对城市规划区外因项目征地拆迁补偿安置的,按照《郴州市集体土地上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办法》(郴政发〔2009〕5号)文件规定和参照《资兴市城市规划区内集体土地上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实施细则(试行)》(资政发〔2009〕13号)文件执行。

7.实施“城中村”改造项目的,按市政府相关会议纪要议定的事项执行。

8.征地拆迁补偿安置人口计算截止日期以市人民政府征地公告发布之日为基准。

四、本实施意见(试行)由市国土资源局负责解释。

五、本实施意见(试行)从2012年1月1日起施行。法律法规及上级政策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附:《资兴市拆迁补偿安置人口核定办法》



二O一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附件

资兴市拆迁补偿安置人口核定办法

第一条

本办法所称拆迁补偿安置人口是指在资兴市城市规划区内,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享受该组织权益的,因征地拆迁需要补偿安置的农业人口(含转为城镇户口居民,不含空、挂户口)。人口核定应根据公安部门户籍管理和国土资源部门宅基地审批有关规定,以宅基地用地审批或办证手续权益人为基础,确定拆迁需要安置的具体对象和人口。

第二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受拆迁补偿安置政策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1.常住农业人口;

2.享受责任田、土、山的分配使用权;

3.享受征地补偿款及其它集体财产的分配;

4.履行了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应尽的义务。

第三条

享受拆迁补偿安置政策的特殊对象:

1.一户只有一女的外嫁女,户口未迁出并伴靠父母生活的本人夫妇及其子女。

2.一户有多女的纯女户,允许一女入赘伴靠,户口在该集体经济组织的夫妇及其子女;户口未迁出并符合本办法第二条规定的其他外嫁女本人。

3.一户多子女的外嫁女,户口未迁出并符合本办法第二条规定的其他外嫁女本人。

4.征地前已迁户定居伴靠、符合有关法律规定并有合法收养文书或赡养协议并履行实际赡养义务的养子女或赡养人。

5.正常婚迁、大中专院校学生毕业回原籍、退伍军人、“两劳”人员回原籍等四种类型迁入的农业人口(含在校学生、义务兵役现役军人)。

6.离婚后再婚人员符合下列条件的:①离婚时间在征地公告发布之日前;②经当地民政部门办理合法婚姻登记手续;③再婚方的配偶户口必须迁入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④再婚方配偶户口迁入前必须经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90%以上户主签字同意落户,并与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签有享受分配其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及其它集体财产权益的协议。

7.回原籍再生产(享有村组分配的责任山、田、土)并有合法房产、未享受原单位房改房或集资房、棚户区改造等政策的下岗、买断人员。

第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根据相关规定对房屋及其附属设施进行拆迁补偿,不予享受安置政策:

1.拆除一户多宅基地,剩余宅基地能满足居住需要的。

2.已享受安置政策的。

3.有直系亲属可伴靠,迁户伴靠征地拆迁区域其他亲属的(含本组迁户)。

4.拆除五保户原住房的。

5.拆除继承、赠与等房产,权益人为非该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或虽属该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但在本组另有合法房产(宅基地)的。

第五条

拆迁补偿安置人口的确定严格按照个人申报,所在村民小组、村民委员会初审,乡镇(街道)审核,公安、国土资源部门审定的程序办理。需安置人口的购房补助和奖励补助的审核、审批、发放以核定的安置人口为基础,选择货币补偿的,其安置补助随房屋拆迁补偿协议签定一并计算、拨付;选择购买统建房、限价房的,其安置补助在签订房屋拆迁补偿协议时,由市国土资源部门一并计算,并以安置房购买卡的形式发放,其安置补助资金由市征地拆迁事务办公室按被拆迁人选择的房源拨付到安置房开发建设单位,被拆迁人购买安置房时凭卡与安置房开发建设单位结算。腾地奖励补助由拆迁单位对照腾地要求验收后开具验收单,被拆迁人凭验收单到其所在的乡镇(街道)财政所领取。

第六条

加强人口及户籍管理,严格拆迁补偿安置人口的初审、核定,严禁弄虚作假。违者,依法依规依纪追究相关部门单位及责任人员的责任。

第七条

本办法由市国土资源局会同市公安局解释。

第五篇:衢江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

衢江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食品安全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近年来,国内食品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导致群众对食品消费缺乏安全感,严重影响了食品产业发展和社会稳定。国务院、省政府分别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3号,以下简称《决定》)和《关于切实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04〕50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为认真贯彻落实《决定》和《实施意见》精神,现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统一认识,明确工作目标

(一)统一认识。充分认识做好食品安全工作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内容,是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各乡镇(街道)、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国务院《决定》和省政府《实施意见》的精神上来,统一到区委、区政府深入实施“三大战略”和建设“平安衢江”的宏伟目标上来,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大力提升我区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二)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出发,全面履行职责,科学、依法监管,大力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和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切实把食品安全工作抓紧抓好,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工作原则。进一步落实“全国统一领导、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食品安全工作机制,落实责任,加强协调配合,加大执法力度;坚持集中整治与制度建设、严格执法与科学管理、打假治劣与扶优扶强相结合,突出重点,在注重抓好专项整治的同时,强化日常监管;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和失信惩戒机制,引导企业诚信守法;强化舆论监督,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培育消费信心。

(四)工作目标。通过3年努力,使我区食品生产经营秩序得到明显好转,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犯罪活动得到有效遏制;以农村现代流通网、监管责任网、群众监督网为主要内容的食品安全长效机制基本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和食品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信息体系、信用体系更加完善;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作用进一步发挥,企业的安全责任和意识明显增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防范水平和监督能力显著提高;食品产业基本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食品安全和健康消费需求不断得到满足。

二、突出重点,加大整治力度

(一)大力整顿食品生产加工业,切实提高我区食品工业水平。按照国家和省、市确定的重点整治品种,严厉查处无卫生许可证、无营业执照、无生产许可证的生产经营行为,不具备生产条件的要坚决予以取缔;严格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严格审查企业生产条件,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严格产品出厂检验,2005年基本完成肉制品、乳制品、饮料、调味品、冷冻饮品、方便面、饼干、罐头、速冻米面食品、膨化食品等10类产品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工作,启动其余13类食品市场准入工作。加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监管,实行生产企业巡查、回访、年审、监督抽查等监管制度;强化企业法定代表人作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强化新资源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包装材料等的安全性评价。严厉打击滥用添加剂、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保健食品添加违禁药物等违法行为,对食品安全事故多发、易发的品种和生产企业要强化日常监督和检查。

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制订全区食品生产加工业的整顿实施方案,通过整顿,扶持一批名优企业,对不具备食品质量安全条件的生产加工企业予以关闭,对制售假冒劣质食品的违法犯罪分子予以严惩。

(二)加大农业投入品专项整治力度,从源头上防止农产品污染。继续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深入开展农药残留、禽畜产品违禁药物滥用、水产品药物残留专项整治,积极向农民普及安全使用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和动植物生长激素等知识,加强对农民的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推广使用低残高效农药、兽药和无污染添加剂,规范种植、养殖行为;适时建设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完善农产品药物残留检测监督网络,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制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检测;推进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出口产品生产基地和生态农业示范乡、村建设,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推进农产品分级包装和产地标识制度的落实;加强整顿农药、化肥、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动植物生长激素的滥用行为,加快对高毒、高残留农业投入品禁用、限用和淘汰进程。加快农产品专业协会和农业合作组织建设,提高我区农产品质量信誉,把我区建设成为优质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基地。

(三)加强食品流通、消费领域监管,净化食品市场和餐饮厨房。深入实施以“提倡绿色消费、培育绿色市场、开辟绿色通道”为主要内容的“三绿工程”,倡导现代流通方式,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积极推进经销企业落实进货检查验收、索证索票、购销台账和质量承诺制度,落实经营者的质量责任制;全面落实市场巡查制度,完善监督抽查和食品卫生例行监测制度,加强食品污染物监测和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建设,建立不合格食品的退市、召回、销毁、公布制度;加强对餐饮业、学校食堂、建筑工地食堂以及小餐馆、个体门店的检查和监督,加快推进餐饮、食堂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加强牲畜屠宰行业管理,积极推进牲畜定点集中屠宰工作,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制售注水肉和病害肉等不法行为;健全社区和农村的食品加工流通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村红白喜事自办酒席户的食品卫生指导工作;强化食品安全标识和包装管理,集中力量整治食品假包装、假标识、假商标印制品。

(四)突出整治儿童食品及农村食品市场,切实维护未成年人、农民和低收入者的利益。要加大对儿童、学生食品以及针对儿童、学生消费的各类小食品的整

治力度,加强对学校周边饮食店、食品店和小吃摊的监督检查,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儿童食品行为。食品安全整治的重点区域是广大农村,要将监管的重点和工作重心下移,加强对农村市场的监管,加大对分散在社区、城乡结合部和村镇的各类食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个体商贩、小加工作坊、小食品店、小餐馆的监管力度。

(五)依法查处食品安全犯罪案件,及时向社会公布,震慑违法犯罪分子。凡是涉嫌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及有毒有害食品等犯罪案件,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更不能以罚代刑、以罚代管;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设立食品安全举报电话,实行首问负责制,负责受理食品安全案件的投诉举报,对重要案件和重大事件要按程序上报,对涉及多个部门职责的案件,要及时报告区食品安全委员会统一组织查处,涉嫌犯罪的案件要及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同时,要深挖和查办食品犯罪案件背后有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玩忽职守等职务犯罪案件,重大典型案件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

三、落实措施,强化长效监管

(一)加强领导,理顺有关监管部门的职责。各乡镇(街道)要对本辖区食品安全负总责,统一领导本乡镇(街道)的食品安全监管和整治工作,协调解决食品安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积极支持区有关执法监管部门开展工作,坚决防止地方保护主义倾向,加强综合执法、联合执法和日常监管。为加强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区政府成立了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区食品药品监管局。区食品安全委员会统一指导和协调全区食品安全工作。

(二)加强区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和执法队伍建设。按照《浙江省深化完善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实施意见》(浙委办〔2004〕53号)精神及省编委办、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订的《市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组建工作实施意见》,已组建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切实履行食品安全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开展对重大案件查处的职能。同时,要充实基层执法人员力量,加强基层执法队伍的思想建设、业务建设和作风建设,强化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培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和依法行政的能力,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三)开展食品安全“三网”建设,构建长效监管机制。

--积极构筑“农村现代流通网”,规范农村基层流通方式。以实施“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为重点,力争用3年时间全面完成我区“农村现代流通网”建设。“千镇连锁超市”工程的实施由区经贸局牵头负责;“万村放心店”工程由区工商局牵头负责实施。

积极推行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准入制度”。在生产领域,按照国家和省政府规定的品种,实施强制性的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切实把好“生产源头关”。在流通领域,推行以经营企业自律为主的商品准入制度,落实进货检查验收、索证索票、购销台账、质量承诺和仓储备案等制度,做好流通源头防范工作。

--明确职责分工,加快构筑“监管责任网”。按照责权一致的原则,建立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主要领导为本辖区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对因工作失职而发生重大食品安全问题的,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同时,对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组织,各乡镇(街道)要落实相应的监管责任。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积极研究加强综合执法、联合执法和日常监管的机制和措施,促进食品安全的法治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内部要落实监管责任制,划定监管责任区,落实责任人,在履行职能和行使权力的同时,要承担相应行政责任,因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造成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重大损失或后果的,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各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种植养殖、食品加工、流通、消费环节的行业管理,并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作用。“监管责任网”由区食品药品监管局牵头负责实施。

--广泛发动群众,构筑及时有效的“群众监督网”。以区消费者协会为核心,在乡镇、街道设立监督站,行政村和社区居委会聘设监督员,抓紧在农村和社区建立一支群众性的消费维权监督员队伍,做好监督员的培训工作,提高其法制水平和监督能力。建立和完善举报奖励制度,在全区范围实行统一的举报奖励办法,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建立方便、畅通的举报渠道,广辟执法监管部门的信息来源,增强市场监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群众监督网”由区工商局、区消协牵头负责实施。

(四)加快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有关部门现有检测机构的作用,严格资质审核,逐步面向社会,实行检测资源共享和检测信息共享,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和重复检测。由区质监分局会同农业、工商、卫生、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抓紧研究提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具体意见。

(五)加快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开展食品安全“星级信用”单位评选活动。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信用建设为核心,按照“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加快推进我区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区实际情况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

--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区食品安全委员会要在市试点的基础上,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乡镇(街道),开展肉类、粮食、儿童食品3个行业食品安全信用建设试点工作,建立健全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质量档案和监管信用档案,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逐步在全区推开。

--开展食品安全“星级信用”单位评选活动。组织推荐符合食品安全生产经营条件的种植养殖户、食品生产加工经营单位、餐饮食堂开展食品安全质量承诺活动,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落实安全保证措施和责任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开展食品安全“星级信用”单位评选活动。为保证评选活动的长期性和有效性,并真正起到市场带动效应,要求各有关部门对被推荐单位进行严格审查,成熟一批,推荐一批。各部门对承诺单位和星级单位要加强后续监督管理,发现问题的,要责令

限期整改,整改不达标的,坚决实行退出机制,促进行为自律。

(六)加快食品安全信息体系建设。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是做好决策的基础,各部门要加强食品安全信息的管理和利用,构建部门间信息沟通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农业部门负责发布有关初级农产品农药、兽药残留等检测信息。质监、工商、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管4个部门联合发布市场食品质量监督检查信息。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食品安全综合信息的收集汇总、及时传递、分析整理,并定期向社会发布。要充分利用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的平台作用,在部门之间建立畅通的信息监测及通报网络体系,逐步形成统一、科学的食品安全信息评估和预警指标体系,及时研究分析食品安全形势,对食品安全问题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整治、早解决。

进一步探索建立食品质量预警机制。质监和工商部门,要加强对食品生产、流通领域的监管,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抽检。根据质量问题的严重程度,对有关生产经营企业发布食品质量安全警告或警示,限期进行整治,经整治合格后,方可解除警告或警示。

(七)继续深入实施食品放心工程,推进食品放心工程综合评价工作的开展。抓紧制定和实施《衢江区食品放心工程三年规划(2005~2007)》,按照分阶段目标要求,做好落实与检查工作。

(八)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与宣传、文教、新闻机构要密切配合,广泛、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大力宣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基本常识,积极引导广大生产经营者诚信守法经营,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保护能力和食品安全意识,营造人人关注、人人重视食品安全监管的社会氛围。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宣传报道各乡镇(街道)、各部门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成果以及优质食品、优良品牌和优秀企业,曝光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的典型案件,正确引导消费。

区政府责成区食品安全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抓好本意见的落实工作。从2005年起,每年组织一次食品安全工作综合检查,将检查情况向区政府汇报。

二○○五年七月八日

附件:

下载东乡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清理城市规划区内“三非”工作的实施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东乡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清理城市规划区内“三非”工作的实施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