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6号)、《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甘发〔2016〕27号)精神,全面提升我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城市工作会议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创新、依法治市,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加强规划编制的科学性、规划实施的管控性和建设管理的严肃性,着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着力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走出一条全域新型城镇化的新路子,建成生态宜居文明幸福的魅力之城。
(二)总体目标。以把嘉峪关建设成为省域次中心城市为目标,以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促进产城融合发展为方向,全力推进城市科学规划、有序建设、适度开发、高效运行、精细管理,从而把嘉峪关建设成为丝绸之路上长城文化与丝路文化交汇的重要节点城市,国家重要的冶金和先进制造业基地,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甘肃省重要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
(三)基本原则。坚持依法治理与文明共建相结合,坚持规划先行与监管并重相结合,坚持改革创新与传承保护相结合,坚持统筹布局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坚持完善功能与宜居宜业相结合,坚持集约高效与安全便利相结合。
二、强化城市规划工作
(四)依法制定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战略引领和刚性控制的重要作用,要依法加强规划编制和审批管理,按照“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要求,创新规划理念,改进规划方法,推进多规融合,加强城市设计,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严格遵循《甘肃省城镇体系规划(2013-2030)》和《酒嘉一体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1-2030)》,加快城市资源等各类要素整合,有序推进嘉峪关-酒泉地区一体化进程。要严格依据《嘉峪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修编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制定各类专项规划,加快编制建制镇城乡一体化规划暨镇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着力构建起层级清晰、相互协调、功能互补的城乡规划体系。到2018年底前,实现中心城区、工业园区、酒钢厂区建设用地范围内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充分借鉴敦煌等17个“多规合一”试点市县的成功经验,积极稳妥推进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两图合一”,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等“多规合一”试点工作。通过改革规划体制机制,从规划的期限及范围、技术规范标准、信息数据平台、管理协调机制等方面理顺有关规划的关系,充分发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统领作用、城乡规划的基础综合作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模控制作用、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约束作用,建立统一衔接、功能互补、相互协调的空间规划体系,确保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产业布局和重大建设项目在空间管控平台上得到落实,从而增强规划的前瞻性、严肃性和连续性,实现全市“一个规划,一张蓝图干到底”。加强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力研究,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引导调控城市规模,实现城市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探索城市空间“规模刚性、布局弹性”的模式,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形态功能,确定城市建设约束性指标,提高对城市发展不确定性的应对能力。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的思路,逐步调整城市用地结构,优先保护永久基本农田,保证生态用地,合理安排建设用地,推动城市集约发展。严控城市开发规模和时序,未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地块不得进行开发建设,杜绝城市空间无序拓展。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加大城市低效土地开发利用和存量用地挖潜改造,促进城市空间结构调整,有效解决用地粗放、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过大等问题。积极推行城市街区混合用地模式,鼓励建设与城市功能相匹配的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和清洁产业等职住平衡项目,促进产城互动、紧凑发展。
(五)严格依法执行规划。坚持依法治市,依规建城,严格执行经依法批准的城市规划。严格执行《城乡规划违法违纪行为处分办法》,建立健全违反规划行为追究机制,凡是违反规划的行为都要严肃追究责任。市政府、镇政府要定期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报告城市规划实施情况。修改城市总体规划必须按《城乡规划法》规定的原则和程序报批。设立城市新区和开发区或增容扩区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纳入城乡规划统一管理,不得在城市、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外进行设立。强化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管理,严格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出具规划设计条件、出让土地和开发建设。强化规划实施监管,健全城乡规划督察制度,实现规划督察全覆盖。建立健全规划公示制度,完善社会参与机制,搭建社会参与平台,充分发挥专家和公众的力量,保证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实施以及对违规建设的处理结果,向社会公开。要健全完善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工作制度和决策规程,保障规划依法实施。遵循城乡建设与发展规律,建立完善职责明晰、运转顺畅、与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城乡规划管理体制。依法实施建设项目规划许可制度,强化批后监督管理,不得随意下放城乡规划管理权。建立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实行规划实施动态评估与监督,利用卫星遥感监测,重点监测城市规划“三区四线”、生态控制线和城市开发边界。充分利用卫片执法图斑纠正的手段,提高规划监管效率,实现全市城乡规划督查全覆盖。综合执法部门要全面清查处理城市中心城区违法建设,加强违法建设治理力度,突出抓好城乡结合部规划管理和综合整治,要制定违法建设查处行动计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依法整治既有违法建筑,杜绝新增违法建设。要全面核实现有开发区建设用地规模,严肃查处各类违反规划的行为。到2020年,全面完成中心城区违法建设查处清理工作。
三、塑造城市特色风貌
(六)提高城市设计水平。启动城市设计编制,充分发挥城市设计对落实城市规划、指导建筑设计、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的重要作用,逐步开展总体城市设计和中心商业区、风貌街区、重要区域、重要建筑、城市制高点等重要地段和重要景观节点城市设计工作。要结合我市地域特点、地方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环境等因素,统筹协调产业和空间布局,统筹协调新老城区、核心区和周边辐射区的布局,统筹协调城市风貌和单体建筑风格,通过城市设计凸显城市特色,强化风貌管控,实现城市建设协调有序。加大城市特色研究,对城市整体界面、公共空间、景观轴线、高度序列、地标节点、建筑风格、环境品质、主导色系等进行精心构思和策划,形成高质量的设计成果。强化城市设计在规划管理中的应用,加强单体建筑设计方案审查,确保在形体、色彩、体量、高度等方面符合城市设计要求。城市设计编制管理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加大规划设计专业人员的培训力度,通过交流锻炼、委托培养等方式,不断培育壮大城市规划设计队伍。
(七)加强建筑设计管理。严格执行工程设计标准规范,加强建筑工程初步设计和施工图审查管理,强化公共建筑设计管理。按照“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突出建筑使用功能,实现建筑项目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环保及与周边环境相和谐。强化勘察设计质量意识,规范勘察设计质量行为,加强建筑工程初步设计和施工图审查管理。严格按照初步设计审批的范围、程序和时限开展审批工作,初步设计批复应明确项目建设规模、使用功能、设计标准、抗震设防、主要技术方案等内容的审批意见,明确项目投资概算。重大项目的初步设计审批、施工图审查必须依据完整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其方案核定通知书等附件附图。严格超限高层专项审查制度,加大建筑减隔震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增强建筑物抗震能力。建立以勘察设计单位为主体的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后评估制度,对竣工交付使用2年以上的大型公共建筑,开展功能性、经济型、安全性、适用性、方便性、舒适性等方面的评估,为后续同类建筑标准制定、改进设计、完善管理提供客观依据。要加快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勘察、设计中的应用,发挥好甘肃省施工图审查管理系统信息化和服务功能,保障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据共享和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建筑设计招投标决策机制,规范决策行为,提高决策透明度和科学性,使优秀作品脱颖而出。要充分发挥建筑师在城市设计中的引导作用,加强人才培养,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激励制度,鼓励建筑师向城市设计、前期策划和后期项目管理“两端”延伸服务,确保设计意图在项目实施中得到充分实现。加大建设管理和监督执法力度,依法严厉查处勘察设计市场、质量管理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定期开展勘察设计质量监督检查,适时通报检查处理情况,对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依规进行严肃处理。
(八)保护历史文化风貌。强化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统筹协调发展与保护利用的关系,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在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以及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中的引领作用。按照《甘肃省编制城镇风貌规划指南》和《甘肃省城镇风貌规划编制导则》要求,进一步深化修编我市风貌、色彩规划。全面统筹旧城改造和南市区新区建设,在城市更新改造中,要切实保护历史资源的原真性,保护好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和历史建筑,解决好老城区环境品质下降、空间秩序混乱、历史文化遗产损毁等问题,促进建筑物、街道立面、天际线、色彩和环境更加优美协调,恢复老城区功能和活力。在南市区新区建设中,注重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与原有城市自然人文特征相协调。加强历史建筑资源挖掘和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地方特色文化发展,保存城市文化记忆,把历史文脉有机融合到城市风貌中,形成独特的城市“性格”和“品质”。鼓励城市文化多样性发展,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形成多元开放的现代城市文化。2020年底以前,对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古遗址、古建筑物、近现代历史建筑及具有一定规模的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普查、登记、挂牌和公布,完成全市历史文化街区划定以及历史建筑的确定工作,建立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名录。
四、提升城市建筑水平
(九)推动工程质量责任落实。严格按照国家、省市相关政策文件要求,进一步完善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全面落实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工程监理单位等五方主体质量安全责任,严格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责任承诺制、永久性标牌制、质量信息档案制,新开工项目授权书、承诺书签订率要达到100%。全面加强政府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质量监督管理,充分发挥质量监督机构的作用,强化监督执法地位。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文件精神,探索进行在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中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试点工作,充实质量安全监督机构队伍,充分发挥监督机构的作用。建立大型工程技术风险控制机制,鼓励大型公共建筑按市场化原则向保险公司投保重大工程保险。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按照“数据一个库、监管一张网、管理一条线”的信息化监管总体要求,结合现有施工现场视频监控平台和质量安全监管信息系统,确保政府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监督管理100%全覆盖。强化监管措施,大力推行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对受监工程参建各方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执行标准情况加大监督巡查力度。深入开展工程质量典型问题治理。不断建立健全质量管理标准化制度,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进工程质量样板引路制度,逐步推进企业质量行为管理标准化和工程实体质量控制标准化建设。制定并推广质量典型问题治理手册,将质量安全管理标准化工作与日常监管结合,形成管理合力,逐步建立完善质量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工程监理单位质量管理责任,规范监理市场,加强对工程监理企业履职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工程监理企业严格落实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各项制度措施,发挥好监理企业在现场工程质量安全管理过程中的把关作用。加强我市施工现场从业人员队伍建设,优化队伍结构,健全行业自律机制,组织对全市施工、监理企业管理人员进行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技能鉴定培训考核工作。根据住建部关于《建筑工程施工转包违法分包等违法行为认定查处管理办法(试行)》通知的文件精神,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工作要求,组织开展全市工程质量安全三年提升行动专项检查和工程质量安全综合执法大检查工作,重点对违法发包、转包、违法分包以及转让、出借资质等行为以及现场质量安全管理进行全面检查,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查处。通过建筑市场监管平台,加大通报、曝光力度,不断促进和规范我市建筑市场秩序。
(十)加强建筑安全监管。加强工程决策、实施、运行使用等阶段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划分各自风险管理责任,强化不同阶段、不同责任主体的安全责任,按照《甘肃省安委办关于开展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分类分级监管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制定分级管控标准和实施办法,对我市建筑施工企业和施工项目进行分级管理,建立建筑施工企业动态监管体系,确保全市建筑施工项目处于受控状态。重点抓好房屋建筑、城市桥梁、建筑幕墙、斜坡(高切坡)、隧道、地下管线等工程运行使用的安全监管,做好质量安全鉴定和抗震加固管理。建立建筑幕墙应急处置专家库,定期组织开展玻璃幕墙工程质量专项检查,切实加强我市建筑工程玻璃幕墙质量安全监管。开展既有建(构)筑物抗震性能普查、鉴定及抗震加固工作。建立安全预警及应急控制、应急演练机制。加强既有建筑改扩建、装饰装修工程加固的质量安全监管。加强安全巡查力度,建立安全隐患排查制度,全面排查整治我市老旧建筑安全隐患,重点加大对建筑年代较长、建筑标准较低、失修失养严重、违法违章建筑以及以往房屋安全排查中发现的严重破损房屋、疑似危险房屋安全隐患的排查和整治,确保不漏一栋、不漏一户。严防发生垮塌等重大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十一)推广新型建造方式。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不断完善建筑产业现代化政策措施,完善装配式建筑建设管理体系,减少建筑垃圾和扬尘污染,缩短建造工期,提升工程质量。培育建筑产业现代化龙头企业,鼓励和引导本市建筑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设计企业和有一定影响的建筑材料及部品部件生产企业转型升级,整合现有产业资源,组成联合体或组建大型装配式建筑产业集团。研究推广适合我市特点的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推动建筑部品部件工厂化生产,支持建立以标准化设计、部品部件工厂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为核心,贯通上下游产业链的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鼓励建筑企业装配式施工,现场装配。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市发改、土地、规划、建设、房管部门对采用装配式建筑的建设项目,在立项、供地、建设、商品房预售方面给予支持。开展装配式建筑项目试点建设,鼓励有实力的建筑企业先行先试。2018年起,政府投资或主导的文化、教育、办公、卫生、体育等单体建筑面积超过5千平方米的公共建筑,以及旧城改造、棚户区改造、城市综合管廊和规划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商品住宅项目等项目建设中率先采用装配式建筑,大跨度、大空间、1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市政桥梁和单体建筑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的公共建筑,积极稳妥推广钢结构装配式建筑。每年筛选不少于3个项目作为装配式建筑试点示范项目推进,力争通过示范引领,分年度逐步推进,力争2020年全市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10%以上,到2025年底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以上。
五、推进节能城市建设
(十二)推广建筑节能技术。积极推广建筑外围护结构保温一体化等新型节能技术与措施,逐步提高建筑能效水平。进一步加大建筑节能监管力度,严格落实建筑节能标准,城镇新建建筑设计和施工阶段100%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大力推动绿色建筑发展,我市规划区范围内新建公共建筑、棚户区改造工程、商品住宅小区、各类建设科技示范工程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政府投资的国家机关、学校、医院、体育馆等公益性建筑须达到二星级以上(含二星级)绿色建筑标准。鼓励工业建筑、乡镇自建工程等项目中积极采用绿色建筑标准,到2020年城镇新建绿色建筑竣工面积占城镇新建建筑竣工面积比例达到50%以上。不断提高建筑品质与节能水平,推进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要将绿色建筑纳入城市规划和建设监督管理,加大绿色建材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力度。发展适合本地气候经济条件的绿色节能建筑适宜技术,积极开展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推广应用地源热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技术,发展被动式房屋等绿色节能建筑。推动建筑能耗统计和能耗动态监测等工作,加强建筑能耗监测平台建设,加强统计数据的分析和应用。
(十三)实施城市节能工程。建立优质高效、经济舒适、安全可靠的照明环境,大力发展推进绿色照明工程。结合我市旧城区道路提升改造工程,对部分道路路灯的主光源进行节能改造,更换为新式led灯;
对未改造的旧城区道路路灯,将列入改造计划,逐步对所有路灯进行节能改造。全面推进区域热电联产建设,将继续利用我市工业城市优势,大力推进热电联产供热建设。进一步加强对城市集中供热系统的技术改造和运行管理,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提高热能效率。在2016-2020年期间结合棚户区改造对我市地下管网进行新建及改造,逐步满足丝博园、机步旅、峪泉镇等周边企业及住户用天然气取暖的需求。继续推进冬季住宅供热分户计量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落实“两部制”分户计量收费标准,严格按照省住建厅下达的建设领域节能量任务,逐年推动新建建筑节能、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民用建筑供热系统节能改造等工作,将建筑节能工作纳入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的监督管理过程中。
六、完善城市公共服务
(十四)大力推进棚改安居。大力推进城镇棚户区改造,稳步实施城中村改造,有序推进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危房和非成套住房改造,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综合服务功能,新建居住建筑及居住区设立轮椅通道、扶手、缘石坡道等无障碍设施,切实改善群众的住房条件和人居环境。打好棚户区改造三年攻坚战,全面完成棚户区改造3.1万套。建立健全整治、改造标准体系和实施方案,力争到2020年基本完成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和非成套住房改造。完善土地、财政和金融政策,落实税收政策。积极推动政府购买服务,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构建多元化棚改实施主体,发挥开发性金融支持作用。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以政府为主保障困难群体基本住房需求,以市场为主满足居民多层次住房需求。因地制宜确定住房保障标准,健全保障对象准入退出机制。逐步扩大住房保障范围,将在城镇已实现稳定就业的非户籍人口纳入住房保障范围,对符合城镇住房保障条件的家庭,应当与户籍人口家庭同等对待,给予实物住房保障。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完善实物保障与货币补贴相结合的住房保障制度,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资、运营和管理保障性住房。积极推行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按照全省要求,完成棚改货币化安置率达到50%以上的目标。
(十五)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抢抓国家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机遇,推进我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编制《嘉峪关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专项规划》,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在我市新区规划实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在老城区要结合地下空间开发、棚户区改造、道路改造、人防和地下综合体建设,逐步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区域内所有规划管线必须入廊,凡已在管廊中预留管线位置的,不得再另行安排管廊以外的管线位置。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和运营地下综合管廊。加快研究城市地下空间的统筹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完善管理制度,建立收费机制,推行有偿使用管廊,确保管廊正常运行。
(十六)优化街区路网结构。加强城市街区的规划和建设,推动发展开放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富有活力的城市生活绿色街区。优化完善我市交通路网规划,恢复城市交通系统的有机联系,推广新建街区开放制,对已建的封闭式机关单位和文化、体育、社区服务和社会管理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除有涉密要求的单位外,均应逐步打开大院,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
对已建的封闭式住宅小区在确保业主合法权益、征得全体业主同意和明确界定内部设施产权变更的基础上,其内部道路确能对城市交通发挥积极作用的可逐步打开。在城市规划和土地出让中按照“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加快建设城市道路系统,重点提高支路网密度,改进道路微循环系统,提升道路通达性,建设形成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等多层次、立体化的路网格局。制定城市道路设施建设技术导则,改进城市道路和交叉口设计,提高道路人性化设计建设水平。强化大型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制定落实重点拥堵节点、瓶颈路段优化改造疏解方案。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设施要与道路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建设、同步验收。科学、合理、规范设置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提高道路安全性。优化道路规划设计理念,推行步行道、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分离,大力倡导绿色出行。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社会参与,加快城市停车设施建设和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完善快速路、主次干道布局,形成级配合理的城市道路网络体系。到2020年,达成我市中心城区平均路网密度提高到8公里/平方公里,道路面积率达到15%的目标。
(十七)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突出公共交通的公益属性,增加公共交通站点,扩大公共交通覆盖面,提升保障水平,构建方便快捷、安全经济的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完成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20%的目标。大力推进公共交通新能源化,推广应用节能环保、安全性高、乘坐舒适的无污染电动公交车辆,提高车辆舒适程度、技术性能和节能减排水平;
以骨干客流路段为重点,加快公交专用道的网络化建设;提升公交专用道建设标准,改善公交运行环境;加快公交服务模式创新,进一步丰富定制公交、专线公交、城乡公交等多样化公交服务;积极推进大数据交通信息决策平台,利用大数据优化公交线网布局,以客流需求为导向,优化整合城市公交线路,提升公交换乘便利性;
严格落实公共交通配建标准,同步建设配套设施;
建设内外衔接、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城市综合交通客运枢纽,促进各种运输方式有机衔接,优化换乘流程,缩短换乘距离;
优先安排公共交通建设用地,加快我市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扩大公共交通专用道的覆盖范围。加快公共交通调度中心、首末站、依靠站等建设;
建立完善城市公共交通财政补贴长效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和运营,增强公共交通运力。统筹我市城市交通与对外交通发展,加强城市周边区域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高效对接,实现我市内外交通顺畅衔接。
(十八)健全公共服务设施。合理确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全面加强城市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应急、养老、救助、社区等公共服务场所建设。建设形成以社区级设施为基础,市、区、社区设施衔接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体系。在制定各类规划时,必须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的标准,分区分级规划设置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城市“10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和“20分钟街道公共服务圈”,打造包括中小学、幼儿园、超市、菜市场、食品摊贩经营区(点)、医疗卫生、文化服务、社区养老、家庭服务、运动健身、停车设施、无障碍设施等多层次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以公益性设施规划建设管理为抓手,带动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继续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美术馆、展览馆、公园等公共设施免费向全社会开放。优化市民公共生活空间,合理规划建设广场、公园、步行道等公共活动空间,方便市民文体活动,促进居民交流。强化服务居民日常活动的功能,使市民在居家附近能够见到绿地、亲近自然。顺应新型城镇化的要求,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在住房、教育、文化、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和证照办理服务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
(十九)推进停车设施建设。开展我市《停车设施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明确停车设施空间布局、等级和规模,合理建设停车设施,科学有效实施管理。确保城市公共停车设施占地规模达到人均0.5-1平方米,逐步解决停车难的问题。推进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推动形成布局合理、适度超前、车桩相随、智能高效的充电设施体系。坚持公共优先,土地部门要加大公共停车设施的建设用地供应。鼓励企事业单位利用现有条件新建、扩建停车设施并面向公众开放。坚持同步规划,新建住宅小区、商业设施都要同步规划建设相应的停车设施。坚持统筹地上地下空间布局,坚持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依托人防工程,综合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大力推广地下停车场和立体停车设施建设,实现停车空间的高效利用。拓宽融资渠道,出台停车设施市场化投资运营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停车设施建设和运营。
(二十)切实保障城市安全。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地下管网改造力度,提高城市防汛排涝设施建设标准。严格遵守建筑抗震有关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正确选用工程建设的设防烈度和设计地震动参数,提高工程建设、城乡建设的抗震设防水平,保证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质量。开展对原有未达到抗震设防标准的房屋、工程设施、构筑物、生命线工程等进行抗震普查、鉴定和加固工作。按照“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方针,明确工作目标,做好防汛宣传工作,建立防汛应急抢险队,汛期实行领导带班制,全面落实和开展汛期各项工作。加强我市供水水质监测能力建设,建立完善供水水质检测体系,确保饮水安全。围绕平安嘉峪关建设目标,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和安全设施建设配置标准,强化城市安全监管,健全城市防洪、排涝、消防、人防、抗震、气象等灾害应对指挥体系,完善城市生命通道系统,提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水平,加强人员密集场所、燃油燃气站点、烟花爆竹经营燃放、大型游乐设施及电梯的安全管理,形成全天候、系统性、现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在编制各类规划时,必须根据现有资源和条件统筹安排危险化学品产业布局,不得在人员密集区域及城镇建成区内布局化工园区(含化工集中区),在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立项阶段,实施建设、规划、发改、国土、工信、消防、环保、安监、交通等相关部门联合审批。进一步加强城市防灾避难场所建设和各类应急物资储备,结合绿地系统、人防设施建设各类应急避难防灾场所。建立地下管线巡护和隐患排查制度,及时处置各类安全隐患。全面清理占压燃气管线的违法建筑,保证供气安全。
七、营造城市宜居环境
(二十一)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开展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指导我市海绵城市建设。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减少城市硬质铺装面积,推广透水建材铺装,加强生态综合整治、提高雨水消纳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城市防洪排涝减灾能力,基本解决积水内涝问题。南市区及新建道路、公园、水系整治、广场等建设应按照建设海绵城市的目标要求严格落实到规划建设的全过程。将海绵城市建设控制指标纳入我市规划控制指标体系,强化对城市河湖水系和山林地田等生态空间的保护。
(二十二)完善城市生态功能。切实转变城市发展建设理念,开展《嘉峪关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专项规划》和《嘉峪关市园林绿地系统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并组织实施。积极推进城市生态公园、绿色廊道等建设,开展废弃土地生态重建与植被恢复,加强城市河道、湿地、湖池、林地的保护和治理,构建生物栖息地网络,恢复城市退化的自然生态环境。加强城市生态修复,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保护好市域“山、水、林、田、湖”总体格局,创建生态园林城市,促进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发展。鼓励立体绿化,发展屋顶绿地、下沉式绿地及城市湿地公园,形成连续性的城市生态网络,加大城市森林植被的净化作用。2020年,形成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框架,全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8.9%以上。
(二十三)推进污水大气治理。以完善污水收集管网,提高运行负荷率、再生水利用率、污泥无害化处置率和排放标准为重点,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结合城市地下管网建设,重点加快污水收集支管及小街巷污水收集系统的建设,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规范要求,完善我市新建区域及城市南区新增区域的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加大棚户区改造工程老旧污水收集管网建设,确保收集的污水水质、水量稳定。加强对污水处理厂建设和日常运行维护的全过程监管,加大污泥干化处理,提升污水处理能力。2020年,完成市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升级改造工程及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先期)工程建设,由现有的出水水质一级b标准提升为一级a标准,基本实现中心城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继续促进再生水利用,完善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推广再生水在工业生产、城市绿化、道路清扫、车辆冲洗、建筑施工以及生态景观等方面的优先使用。加大黑臭水体排查治理力度,建立健全城市水环境治理长效机制,防止污染反弹。加大城市工业源、面源、移动源污染综合治理力度,着力减少多污染物排放。全面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推广“兰州经验”,逐步提高空气质量优良比率,强化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加快燃煤设施达标治理或清洁能源改造,持续深入开展燃煤锅炉整治,推进城乡接合部及向外延伸5-10公里范围内居民取暖煤改气煤改电。专项开展“散乱污”企业整治行动,推进散煤清洁化治理。强化面源污染治理,加强城市扬尘、机动车尾气餐饮油烟和挥发性有机废气污染综合整治,强制城市垃圾渣土密闭运输。加快淘汰老旧车辆,推进机动车使用清洁能源”。完善城市通风走廊,提高大气污染物自然扩散能力。加快调整城市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供应。要严格环境监管执法,严厉打击大气环境违法行为。广泛动员社会参与,倡导文明、节约、绿色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通过各种方式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二十四)提升垃圾综合治理能力。开展城市环境卫生系统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加大城市环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制定规划和项目建设审批时,应按照《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配套建设环卫工人休息室、公共卫生间、生活垃圾收集转运站和分类垃圾箱等环卫公共服务设施,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逐步完善环卫基础设施体系。实施环卫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标准化建设,逐步完善老旧小区环卫公共服务设施大力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垃圾综合治理能力加大垃圾分类投放收集、综合循环利用力度,推动垃圾清运体系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对接,促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2020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垃圾回收利用率提高到35%以上。强化城市保洁工作,加大对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规范化运营的监管力度,统筹城乡垃圾处理处置,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服务向乡镇、村延伸,构建城乡全覆盖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完善城市垃圾处理产业政策,健全垃圾处理收费机制,推行特许经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垃圾处理项目的建设运营。通过限制过度包装,减少一次性制品使用,推行净菜入城等措施,从源头上减少垃圾产生。利用新技术、新设备,推广厨余垃圾家庭粉碎处理,加快餐厨垃圾处理场的建设。注重技术创新,推进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完善激励机制和政策,逐步建立生活垃圾回收和再生利用体系。
八、创新城市治理方式
(二十五)推进依法治理城市。全面推进依法治理城市,实现科学立法、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充分发挥法治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适应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新形势和新要求,加快制定完善我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全面清理现行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中与现行体制改革不相适应的内容,并对外公开。根据国家和省上情况,尽快健全我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地方规章体系。规划、建设、国土、房管、园林等管理部门要对照权责清单,优化权力运行流程,坚决依法查处城市规划建设领域的违法行为,强化法律责任追究,维护法律权威。
(二十六)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科学划分城市管理部门与相关行政部门的工作职责,理顺各部门职责分工,由综合执法局集中行使城市管理领域的行政处罚权。依托“12345”社会治理服务平台、智慧化综合执法系统,推进我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提升现代化城市管理水平。搭建监督、评价、处置、作业、管理、执法有机衔接的城市智慧化管理体系和统一的“12319”举报热线。加强各部门的信息共享,实现对城市市政工程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市容环境与环境秩序的监督、管理和预警,建立现代化管理体系。推行“社区城管”模式,使城市管理逐步向社区延伸,加强日常巡查劝导督促整改,全面深化城市网格化管理,实现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全覆盖。
(二十七)健全城市治理机制。落实市、区、镇(城市社区)的管理服务责任,建立健全市、区、镇(城市社区)管理网络和基层治理机制,以综治中心为依托,完善机制、搭建平台,深化网格化服务管理,有效实现政府对社会单元的公共管理和服务。加强镇(城市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坚持社会组织发展与党建工作深度融合,进一步强化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领导核心力量。健全以群众自治组织为主体、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新型社区治理体系,促进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广泛开展城市文明教育,大力弘扬社会公德,组织开展多形式、常态化的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二十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探索智慧城市发展之路。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智能化建设,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整合人口、交通、能源、建设等公共信息资源,拓展智慧城管业务应用范围,增强服务民生的能力。在智慧城市框架下,完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平台建设,通过“12345”热线平台进一步完善整合各类服务热线,实现城市管理与相关服务热线相互衔接。强化环境监测、交通运行、气象观测预报、供水供气供电、防洪排涝、生命线保障、人防工程等城市运行数据管理运用,扩大城市管理可视可控范围,提高智能化程度。全面提高城市宽带网络普及水平、接入能力和业务承载能力,通过推进信息感知和智能化广泛应用,提升城市治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二十九)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突出创建育民惠民,推动落细落小,促进常态长效,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实践,引导市民提升道德境界。深化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校园、文明家庭、文明网站等“七大创建”,夯实文明城市创建基础。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积极开展新市民教育培训,让新市民尽快融入城市生活,促进城市和谐稳定。建立完善市民行为规范,引导约束市民行为,增强市民法治意识。
九、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三十)加强组织协调。要充分认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市规划委员会的作用,强化统筹城乡发展、指导城乡建设管理工作的职能。要建立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分工抓落实的组织领导和协调落实机制,明确工作目标和责任,定期召开城市工作会议,研究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三区、发改、财政、建设、国土、规划、环保、综合执法、园林、房管、环卫等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合力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坚持人民城市人民管,健全完善城乡规划政务公开制度,积极搭建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的平台,推进阳光规划,畅通专家、学者和普通群众等社会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的渠道,确保公众对规划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落到实处。对党政领导干部和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人员进行轮训,定期组织新任领导干部培训,不断提高领导干部及管理人员的规划建设管理能力和水平。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基本法规和知识列为国家公务员培训必修课,进一步加强对广大公务员在城乡规划编制、管理等方面的培训。财政部门要将城乡规划编制、管理、督察经费纳入市级财政预算,“十三五”期间,保障“多规合一”、控规修编、城市设计、城乡督察等城乡规划重点工作顺利开展。
(三十一)落实工作责任。各单位各部门要围绕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目标和任务,集中力量突破重点难点问题。要制定具体目标和工作方案,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明确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加强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领导,落实工作经费。各单位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本意见精神,明确责任分工和时间要求,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贯彻落实情况要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报告。市委市政府督查办将就贯彻落实情况适时组织开展监督检查。
第二篇: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县城市规划建设
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解决制约城市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开创城市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6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和落实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创新、依法治市的思想,坚持依法治理与文明共建相结合、规划先行与建管并重相结合、改革创新与传承保护相结合、统筹布局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完善功能与宜居宜业相结合、集约高效与安全便利相结合的基本原则,着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着力塑造**特色城市风貌,着力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着力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实现我县“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体化”,努力打造和谐宜居、产城融合、富有活力的现代城市。
(二)基本原则。充分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主体
相结合,推动城镇化和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推动城市布局与产业发展相协调,推动城市空间拓展与人口规模、城市功能相匹配,推动城市规划建设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1、坚持“以人为本、适度超前”的原则。按照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律,明确中心城、乡镇、村庄发展定位和目标,编制完善各类规划,引领县城、集镇和农村协调发展。
2、坚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原则。实行城乡建设项目化,项目管理责任化,立足现有条件和财力,分清轻重缓急,优先改善人居生态环境,逐步完善配套基础设施。
3、坚持“依法推进、齐抓共管”的原则。整合执法力量,加强舆论宣传,健全管理长效机制,激发群众参与城乡管理的热情。
(三)总体目标。以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促进产城融合发展为方向,推进城市科学规划、有序建设、集约开发、高效运行、精细管理,致力打造发展充满活力、环境美丽宜居、文化富有特色、社会和谐文明的现代化城市。
——环境美丽宜居。实施美丽宜居家园建设行动,努力打造全民共享的安居体系、配套完善的适居服务、品质优良的怡居环境,彰显自然环境之美、景观特色之美、文化交融之美、城乡协调之美、和乐宜居之美。
——文化富有特色。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优美的自然景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城市特色风貌,打造
既融合传统又体现时代特征的建筑和园林精品,有效保护历史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建设具有历史记忆、时代特点、地域特征的多元文化城市。
——社会和谐文明。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引导市民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行为方式,提升城市依法治理水平,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形成多元、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
二、坚持规划引领,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
(一)创新规划理念。强化城市规划统筹城市空间建设与空间管制的公共政策属性。坚持以人为本,由侧重物质空间形态向注重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转变,更多地关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坚持集约发展,由外延扩张式规划向内涵提升式规划转变,提升完善城市功能;坚持生态文明,由偏重追求经济增长向实现“五位一体”发展转变,推动城市绿色发展;坚持公共交通主导城市空间布局,由被动满足公交出行需求向城市空间布局主动满足公交出行转变,实现公交沿线集约高效布局。
(二)完善城市规划体系。依法加强规划编制和审批管理,重点强化专项规划的地位和作用,优先制定综合交通体系、市政公用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资源环境保护、住房建设、公共安全等专项规划,落实总体规划,指导控制性详细规划。加快制定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必须依据经依法审批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未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块不得出让、转让和开发建设。结合“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同步编制近期建设规划,明确近期重
点开发建设区域、项目,合理引导城市建设时序,努力减少“城中村”。
(三)提升规划设计水平。坚持问题导向,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推进“多规合一”。规划编制更加符合**县实际,满足群众需求,体现地域特色。加强建筑设计规划审查,注重公共建筑设计管理,杜绝贪大求洋、媚俗怪异、盲目模仿的建筑设计。
(四)健全规划决策机制。健全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依法办事的规划管理工作体系。重大事项应经专家评估,并接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询问。发挥规划展示馆宣传、公示、监督作用,实行“阳光规划”。
(五)改进规划方法及内容。加强城市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的衔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建设用地指标和城市建设空间坐标协同相容。改革城市总体规划内容,兼顾刚性和弹性,突出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边界、“三区四线”、生态保护红线、耕地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等刚性内容,明确城市建设约束性指标,加强城市空间开发管制;主动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及不确定性,为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留有必要的弹性空间,建立弹性空间使用管理办法,维护规划的刚性。
(六)严格规划管理制度。强化“规划即法”意识,依法实施规划。严格履行规划许可审批,加强地上、地下、空中、建筑立面等公共空间规划管理,建立公共空间规划审批
制度。依法严厉打击违法建设,依法拆除城区乱搭乱建,切实增强城乡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加强违法建设动态监管,确保“拆一片、清一片、管一片、绿一片”。坚持疏堵结合、疏导在先,开展拆违风险评估与防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完善城市功能
(七)优化城市路网结构。高度重视提高和改善城市通透性和微循环,调查分析研究街区路网结构现状,制定路网加密改造规划,对建成区“断头路、瓶颈路”要逐年铺排改造建设行动,逐步打通路网,提高道路通达水平;对严重影响路网密度、造成路网梗阻的小区、大院,要逐步从中开设公共道路,提高城市通透性;城市新区规划建设要严格执行路网密度规定。到2020年,全面完成新城区“七纵十三横”道路建设和老城区道路改造提升以及城市出入口道路建设,提高城市道路通行能力,形成较为完善的城市道路交通网络体系。“十三五”末,城区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2平方米,道路畅通率达到95%以上。
(八)提升城市交通综合管理水平。加强交通需求管理,针对性制定城市交通管理政策,编制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改进和规范交通组织、交通渠化、交通信号设置和静态交通管理工作。到2020年底,完成城市停车资源状况摸底调查工作,建立停车资源基础数据库,2021年编制完成停车设施建设专项规划。推进城市停车信息系统建设,统筹整合利用停车资源。大型公共建筑项目应当按照停车场配建标准配建、增建停车场,配建停车场应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鼓励采取授予停车设施特许经营权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停车设施建设,鼓励利用地下空间及城市零散用地科学合理建设地下、地面和立体停车设施,逐步形成规范有序、安全便利、协调发展的城市停车管理格局。推进充电站、充电桩等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科学渠化交叉路口,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推进交通管理智能化、交通标志标线标准化建设。
鼓励公交公营,科学布局公交线网,推广公交专用道管理措施,新建道路要建设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现有公交车停靠站逐步进行港湾式改造。
(九)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坚持城市共享发展理念,以治理“城市病”为导向,健全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建设,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水平。按照城市人口发展和分布,坚持“配置均衡、规模适当、功能优先、适用经济、绿色环保”的原则,严格预留用地,合理规划建设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着重解决中小学校、幼儿园、社区服务中心、医疗卫生设施、生产生活服务设施、文化体育设施、公园绿地数量不足、空间分布失衡、网络基站覆盖不全、治安监控摄像头存在盲区等问题。
(十)全面推进安居工程建设。加快推进“租购并举”的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培育住房租赁市场,优化住房供给结构,以政府为主保障困难群体基本住房需求,以市场为主满足居民多层次住房需求。加快推进与棚户区改造项目直接相关的城市道路和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因地制宜确定住房保障标准,加快保障性住房分配入住,提升管理水平,完善退出机制。
(十一)大力促进产城融合。统筹产业园区与城市功能布局,依托城市发展产业园,增强产业园区公共服务、生活居住、交通出行等城市功能,推进园区设施和城市设施共建共享,逐步解决产城脱节、职住分离问题。积极推进产业园区经济管理功能与所在行政区划行政管理职能有机融合,调整行政区划,逐步推动两者并轨运行。
(十二)因地制宜推进地下综合管廊管沟建设。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宜廊则廊、宜沟则沟”的原则,制定地下综合管廊管沟建设专项规划,建立项目库,统筹各类管线敷设,综合利用地下空间资源。
加快老城区既有地面架空线入地工程,并结合地下空间开发、旧城改造、棚户区改造等统筹安排地下综合管廊管沟建设。完善特许经营,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和运营地下综合管廊管沟。2020年底,县城规划区范围内逐步形成连片示范、覆盖成网的管廊体系。
(十三)保障城市安全。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提高城市公共安全技术防范设施建设水平,定期开展安全生产督查,优化安全监管手段,切实保障市政公用行业安全稳定运行。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和安全设施建设配置标准,加大建设投入力度,加强设施运行管理。规范推进供水水质信息公开,确保饮水安全。切实加大燃气行业安全生产监管力度,整治安全生产隐患,坚决取缔无证经营。规范排水许可管理,积极应对城市内涝,建立内涝预警报告制度。落实“互联网+”战略,全面推行信息化、数字化管理,进一步完善污水处理在线监控,整合形成污水、垃圾处理和供水、燃气、老旧建筑等市政设施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保障城市运行安全。
四、打造绿色宜居环境
(十四)强化污水大气治理。全面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严格落实《**县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2016-2050年)》,加快调整城市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供应,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倡导文明、节约、绿色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动员全社会参与改善环境质量。县城城区内实行雨污分流排水体制,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提标改造,新城区严格执行雨污分流,老城区逐步完成雨污分流改造。加快工业园区(集中区)循环化和沼气池处理,在工业园区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提高园区承载能力和循环发展能力,重点实施污水处理升级改造及配套管网等项目。2020年,敏感区域(重点河流、湖泊、重点水库)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全面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到2025年,城市建成区实现污水全截入、全收集、全处理,力争实现雨污分流,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100%。新建、升级产业园区应同步规划建设污水垃圾集中处理设施,采取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水体自净能力修复等措施,加大黑臭水体治理力度。
(十五)加强垃圾综合治理。通过政府、市场、市民“三手同向发力”,全面推动垃圾分类体制机制建设。推进城乡生活垃圾焚烧和区域统筹处理,建设覆盖城乡的垃圾收运体系和垃圾分类收集系统。加快推动垃圾治理区域统筹,建立生活垃圾区域处理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完善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及建筑垃圾处理费价格机制。鼓励建设垃圾分类和处理宣教基地,加强垃圾分类和处理宣传教育,引导居民、单位等正确认识和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和处理工作,倡导文明、节
约、绿色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限制过度包装,推广简包净菜入城,减少一次性饭盒、筷子、购物袋等制品使用。2020年,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35%,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80%,基本建立餐厨废弃物和建筑垃圾回收和再生利用体系。
(十六)推进县域景区化建设。以“四湖一溪一渠、四路一区一村”文化旅游总体规划为指导,全力推进县域景区化建设。按照县域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标准,完善城区旅游设施项目,实施县城临街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将县城建设成为全县旅游集散中心。完善集镇旅游服务功能,打造鸳鸯湖、金沙湖、金鼎湖等一批旅游特色景点。按照“五有五无五统一”(有绿化、有路灯、有雨污分流、有人行设施、有配套管网,无暴露垃圾、无乱设乱挂、无违章乱建、无出店经营、无车辆乱停,统一规划、统一风格、统一立面、统一标识、统一管理)的要求,有序开展县城和集镇沿街立面综合改造。2020完成县域内集镇沿街立面综合改造,形成各具特色、风景优美的乡村旅游景观带。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休闲观光农业等产业,每个乡镇至少建设1个上规模的农家乐和乡村旅游项目。
五、提升城市建设品质
(十七)改进建筑设计管理。强化“适用、经济、绿色、美观”
建筑方针和“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等设计理念的宣传、培训和教育。完善建筑设计招投标决策机制,规范决策行为,提高决策透明度和科学性。推动建筑设计管理改革,开展新型城镇化标准设计图集体系建设工作,加强对
建筑设计的技术指导。定期开展全县优秀建筑设计评选,倡导开展建筑评论,加大对优秀设计作品和主创人员的推介力度,提高建筑设计水平。
(十八)推动建筑方式转型。推动建筑行业向产业化、现代化转型。支持装配式建筑技术研发投入,建立和完善全县装配式建筑技术标准体系,健全装配式建造方式的项目报建、招投标、质量安全等监管体系;加大对装配式建筑和住宅产业化政策的奖励支持力度,着力引入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到2020年,全县创建5个以上住宅产业化示范小区。
(十九)加强和改进建筑市场监管。及时协调解决建筑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重大问题,重点厘清街道办事处、产业园区管理机构等建筑质量安全监管职责。依法惩处各类产业园区相关人员阻挠、干预质量安全监督执法行为。运用质量责任保险,推广“大数据”“移动互联网+”远程监控等信息化监管手段,完善工程质量常见问题专项治理长效机制。
(二十)加强城市设计。将城市设计贯穿于规划工作的全过程。城市总体规划要有城市设计导则内容,规定城市风貌特色定位,确定城市总体空间格局、整体景观体系、公共空间体系,划定城市设计重点控制区。结合控制性详细规划,重点加强城市中心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历史文化景点等重点区域的城市设计,形成与地域环境、文化特色相协调的建筑风貌。按照城市土地开发建设、城市修补、生态修复的需要,积极开展特定地块的城市设计,合理确定建筑的高度、体量、形态及新旧建筑、建筑群体的空间组合关系。单体建
筑设计方案必须在形体、色彩、体量、高度等方面符合**的文化特色要求,坚决遏制城市建筑贪大、媚洋、求怪等乱象。建立城市重要特色风貌清单制度,将突出反映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历史文化的城市风貌列入清单,挂牌保护。制定符合**实际的城市设计管理制度和技术导则,提升城市设计能力水平。
(二十一)保护历史文化风貌。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重点保护好古遗址、文物保护单位和近现代历史建筑,延续历史文脉,展现城市历史风貌。充分发掘湖南特色的地域性、历史性、民族性建筑特质,提炼文化元素,融入新城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突出历史建筑的保护,历史建筑应当保持原有的高度、体量、外观形式和色彩。协调处理好棚户区改造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关系,禁止借棚户区改造之名行拆除历史建筑、传统建筑之实。切实做好历史建筑的认定工作。
六、加快城市管理转型升级
(二十二)改革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机制。牢固树立“为人民管理城市”的理念,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完成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体制机制改革,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完善城市基层治理机制,进一步强化街道、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将党的组织体系向深度和广度延伸扩展,在居民区建立从社区到楼栋的纵向组织体系。以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带动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社区社会组织建设。落实社区服务活动中心设施的规划建设,增强社区的综合服务和社会治理功能,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二十三)推动物业管理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县级层面物业管理工作,以市场化、规模化、专业化、信息化为导向,推行“互联网+现代物业”战略。建立健全物业服务行业诚信体系,开展物业服务星级评定,加快推出一批竞争力较强、信用度较好的物业服务企业。推进既有小区综合整治和改造,普及物业管理,新竣工商品房小区全部实行物业管理。到2020年,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100%,旧住宅小区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80%以上。
(二十四)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市民积极参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广泛开展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创建活动,道德模范学习宣传活动,扶贫帮困、慈善捐赠等社会公益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优化志愿服务平台,培养志愿精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将良好校风、优良家风和社会新风有机融合。规范市民行为,建立和完善市民公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等公约守则和行为准则,针对不文明行为建立系统完备的管理机制,明确惩治措施。
(二十五)做实基础工作。建立健全城市基础地理信息、人口信息数据采集和数据共享机制。健全完善城市人口信息数据统计,发挥统计、公安、卫生计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综治等部门在城市基础数据方面的信息采集优势,提高调查统计数据质量,提升城市统计服务决策水平,进一步加强城
建档案管理,妥善保存城市建设的基础信息,统筹城市地下地上管线的综合管理,明确地下地上管线的综合管理部门,建立信息共建共享机制。
七、强化组织和要素保障
(二十六)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领导,围绕本意见提出的总体目标,确定本地区城市发展的目标和任务,集中力量突破重点难点问题。成立县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领导机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实行县领导联系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项目制度。按照“重心下移、权责一致”的原则,压实乡镇主体责任和部门执法责任,明确征地拆迁工作责任主体。加强管线建设、工程外围协调,建立更加高效、顺畅的建设机制。
(二十七)强化资金保障。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管理,按照政府主导、财政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注重绩效的原则,创新城市建设管理投融资机制,以特许经营权为核心,全面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PPP合作模式在城市建设领域的应用,通过城乡统筹、区域统筹方式,提升项目规模效应。加强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监管,全面规范市场准入,健全完善中期评估、成本监审、价格调整和市场退出机制。
(二十八)营造舆论氛围。切实加强宣传工作和舆论引导,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组织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开展城乡管理“五进”活动(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营造全民参与城乡环
境治理的氛围。
(二十九)强化建设队伍。坚持从严带队伍、从严管干部、从严抓作风,加强日常教育,强化廉洁自律,严明工作纪律,切实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特别是对规划审批、城市拆迁安置、资金管理使用、工程招投标、执法处罚、自由裁量权等,要严明纪律,严格监管,严厉问责;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吸纳懂业务、会管理、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深入开展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的培训,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培养和引进人才,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努力造就一支素质好、会管理、能干事的城镇规划建设管理队伍。
第三篇: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意见
洋政发[2012]号
洋县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意见
各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市管单位:
为了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创建和谐的城市环境,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规划编制和审批
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要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科学超前地抓好各层次规划的编制工作。各行业主管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抓好土地、环保、交通、供热、给排水、电力、通讯、人防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注重做好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以及各专项规划的协调,确保总体规划意图的完整实施。规划编制成果要按照法定程序报批。规划一3-
筑市场管理的重要内容,各相关部门要合力加强建设项目开工管理,把好“开口”。建设单位要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到国土资源部门办理用地预审。未经县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审批或规划建设审批手续不全的不许开工,未经环境评价的不许开工。实行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制度,把住“收口”。住宅小区附属设施工程应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验收、同步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同步交付使用。规划、土地、环保、消防、人防、环境、绿化等专项工程由相关部门组织专项验收。待全部主体和配套工程竣工后,县建设主管部门方能办理竣工备案手续,备案合格后方可办理产权,交付使用。
三、加大对违法违章建设的查处力度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陕西省城乡规划条例》规定,严格查处违法违章建设行为。按照属地管理、部门联动的原则,定期开展专项执法检查,不断加强日常巡查,对违法违章建设早发现,早处理。
(一)建立部门联动机制。进一步理顺监察管理关系,县规划局负责已经规划审批的建设项目的规划监察;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负责查处未经审批,私搭乱建的违法违章建设项目;县建设局负责查处未经开工许可擅自开工的建设项目。各相关部门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强化对违法违章建设项目的查处。洋州镇要加强对社区(村)组干部的管理,不得越权审批、私自作主表态、放线、乱修乱建,发现此问题要严肃处理干部。在日常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属于本部门职责的要及时查处,属于各部门协同的要5-
评,情节严重的,由发证部门公告《资质证书》作废,并收回资质证书。
二O一二年四月日
主题词:城乡建设规划管理通知
抄送:汉中市人民政府,汉中市城乡建设规划局。
县委办公室,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县政协办公室,县
纪委,县人武部,县法院,县检察院。
洋县人民政府办公室2012年4月日印发
共印80份
第四篇:**市品牌建设实施意见
为落实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努力打造成'品牌大省'”的要求,贯彻实施《**市2004-2007年商标品牌工程实施规划》,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提高**综合竞争力,制定**市品牌建设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围绕实施“工业立市”主战略,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实施品牌战略,扶持原创与支持引进、消化吸收并举,鼓励企业提高自主开发和二次创新、集成创新能力,培育自己的企业品牌,发展一批具有**特色的品牌;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整合国内外资源,促进企业间优势互补,推进组织创新,加快创立一批国际国内知名品牌,促进产品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增强企业竞争力,提升**城市功能和形象。
二、总体目标
力争用3至5的时间,形成 个体现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形象的大品牌,其中,在省内有影响的品牌 个,在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品牌 个。到2010年,力争驰名商标 件、中国名牌产品 件;省著名商标 件、省品牌产品 件;市著名商标争取达到10000件;**企业使用自主商标的产品或服务在工业总产值、利润及出口额中所占的比重争取达到60%以上。
三、主要任务
目前,**拥有市著名商标210件、省著名商标63件、省名牌产品 件、驰名商标3件、中国名牌产品 件。但是,**品牌发展和企业发展不相适应,代表**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形象的大品牌还有待突破。一是企业创建品牌和提升品牌的意识有待增强;二是品牌科技含量有待提高,拥有核心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相对较少;三是品牌运用领域不宽,不懂得运用商标战略去拓展市场、占领市场。四是创牌后劲不足,一些培育对象规模偏小,另有一些企业在成名后,忽视品牌维护。
开展品牌建设要着力依靠“四大要素”,重点推进“四个一批”。着力依靠“四大要素”:一靠质量。质量是品牌建设的突破口,是品牌的重要基础,是品牌的竞争力。二靠技术。技术创新是提升品牌价值的源泉。以先进标准、创新技术作支撑,才能创建领先的品牌。三靠市场。通过市场竞争检验品牌,加强品牌策划、建设、管理和经营,扩大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四靠人才。重视人才培养,吸引优秀人才,激励优秀人才开发品牌,保障品牌建设持续发展。
重点推进“四个一批”:一是支持一批农产品打响品牌,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步伐,促进农民收增。二是引导一批服务企业树立品牌,重点提升商贸、房地产、旅游、物流等领域企业形象。三是扶持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形成自己特有品牌,重点帮助医药化工、新型建材、新型纺织、特色机电等领域的企业加快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四是帮助一批拥有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的企业实现产业和品牌集聚发展,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整合资源,增强国际国内竞争力。
四、工作原则
**品牌建设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战略,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自愿、政策推进、规范运作的原则,发展代表**形象和品位的大品牌。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制订落实政策。成立**市品牌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协调全市品牌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工商局。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品牌战略建设的宏观指导,积极指导企业开展创牌工作,主动帮助企业解决创品牌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贯彻落实《**市关于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相关部门要出台具体扶持政策,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保证政策向创牌企业倾斜。设立**市品牌建设基金,重点鼓励中小创牌企业和在品牌建设中有突出成效的部门及个人。工商、质监、经委、商检、海关、财政、农业、科技、外经贸、银行等部门要团结一致,配合联动,形成加快品牌建设的合力。
(二)充分发挥企业创牌主体作用。创品牌的基础在企业,企业要不断增强竞争意识和品牌意识,跳出地区、部门、行业的框框,突出“品牌发展”战略全局性特点。要强化市场观念,把市场营销战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实施品牌战略结合起来,依据市场状况和(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规律,制订创牌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创牌活动。要坚持质量第一,认真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加强标准化、质量认证等技术基础工作,建立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要依靠技术进步,不断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注重提高现有优势产品技术含量的同时,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断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并通过技术改造,使其尽快上批量、上规模,转化为品牌产品。要建立和完善企业商标管理体系,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要实施“走出去”商标扩张战略,积极申请境外商标注册,拓展海外市场。要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积极探索建立科学的企业管理体系,提高企业整体素质。要抓好企业经营者队伍建设,加强职工技术培训与教育,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创品牌队伍。
(三)开展品牌建设系列服务活动。各级政府和各部门要落实打造“品牌大省”要求,为企业提供切实有效服务。一是认真开展打造“品牌大省”课题的调研,认真谋划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品牌建设的工作任务,为省政府出台品牌战略有关政策提出建议。二是创新品牌建设工作的思路和机制,把工作重点从驰著名商标认定、名牌产品认定转到培育品牌、提升品牌、经营品牌、延伸品牌上来。三是加强宣传培训,开展专题讲座、研讨会、论坛等,营造全社会关注品牌、支持品牌的氛围,提高企业创牌意识。四是积极引导企业商标注册,把支柱行业、服务行业、高新技术产品和农副产品商标注册列为重点,指导出口企业、驰著名商标、名牌产品企业进行国际注册。五是精心选择发展后劲足、市场潜力大、技术含量高、竞争能力强的企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不断充实和扩大争创驰著名商标战略梯队。六是完善品牌认定体系,认真做好驰名商标申报、著名商标、名牌、免检及原产地产品推荐认定工作。七是高度重视中小企业产品质量的提高,积极培育以品牌为纽带的商标基地发展,发挥品牌在区域经济中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八是扩大品牌影响,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大型博览会、展示会,展示**品牌整体形象和实力。九是发挥协会和中介机构作用,开展品牌评估、盘活闲置商标、权利许可转让等工作,指导企业无形资产的合理开发流动和优化组合。
(四)加强保护力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一是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开展保护知识产权专项执法活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侵犯驰著名商标的行为,保护商标所有人权利。二是完善打假维权网络,对市场主体进行全方位的管理,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创造有利于品牌建设的外部环境。要认真执行举报奖励制度,注意保护举报单位和举报人的合法权益。三是进一步规范市著名商标认定行为,完善认定体系,坚持以市场评价为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五篇:关于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意见
关于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和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决定,切实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促进城市建设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健康发展,现就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维护城市整体效益和实现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准则,紧紧围绕把郑州建设成为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核心城市的目标,继续坚持“三控制,三增加”的原则(即控制土地一级市场、控制插建超高层建筑、控制商品房投放总量,增加公共绿地、增加公共空间、增加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加强规划管理工作力度,强化城市规划的集中统一领导,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高效能管理,为加快中心城区保护和改造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切实加强规划的监督管理
(一)严格规划编制的管理。
城市各项规划的编制,必须符合国家关于城市规划编制的技术规定。承担编制城市规划任务的单位和人员,必须符合相应资质资格规定。不具备规划编制相应资格的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相应的规划编制工作。对违反规定的单位和个
人,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予以通报。
(二)强化规划审批的管理。
严格规划许可证制度,城区内各项建设项目都必须依法办理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含临时用地规划许可证和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以下统称规划许可证)。取得规划许可证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以下简称建设单位),要严格依照规划许可证批准的内容进行建设。严禁未取得规划许可证进行建设和擅自改变规划许可证内容进行建设。确需变更规划许可证件批准的内容,必须依法到原审批部门重新办理审批手续。
加强对建设工程的规划管理。沿街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必须严格按照街景规划实施,不得擅自改变建筑的使用性质。加强对道路工程管线审批的管理,严格控制掘动道路,避免重复建设,减少对道路交通和市容环境的影响。
(三)加强规划的监督管理。
实施规划检查验收是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能之一。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参与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严格审定竣工资料是否符合规划许可内容,验收的内容要与规划许可证件批准的内容一致。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合格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签署验收意见。被检查的单位要如实提供资料,不得隐瞒和阻挠。
(四)加大对违法建设的查处力度。
对未取得规划许可证件进行建设和违反规划许可证件批准的内容进行建设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向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举报。对影响城市规划尚可采取改正措施的,由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下达限期改正通知书,并依法处以罚款;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由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拆除。当事人逾期不拆除的,由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报经市人民政府批准,依法强制拆除。
(五)严肃规划管理纪律。
对越权审批和违法审批规划许可证件的,违反规定签署规划验收合格意见的,发现违反城市规划建设不依法查处的,要依法追究负有责任的单位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
三、健全规划管理工作制度
(一)听证制度。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按法律要求,对需要进行听证的建设项目,在做出规划许可决定前,应当依法定程序举行听证。在认真听取当事人意见的基础上,制作听证笔录,并根据听证笔录,作出许可决定。充分体现行政许可的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合法有效实施规划管理。
(二)公示制度。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政务公开工作力度,实施阳光规划,经批准的城市规划要向社会公布,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城市规划,并有参与、监督城市规
划制定和实施的权利;编制城市规划必须依照国家建设部•关于印发†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的通知‣(建规„2002‟218号),明确强制性内容,并向社会公示;重大规划方案的评审论证进展、审批成果及控制指标,应通过不同形式及时公布;建设单位在进入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时应当在显著位置,将批准的规划许可证号、面积、层数、建筑高度、使用性质及附件、附图的内容公示于众。
同时,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在实施规划监督管理中发现的未进行规划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行为,可通过媒体进行发布,公布建设单位的名称、建设工程的名称及其所在位置和违反规划的事实。
(三)专家咨询制度。为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建立健全专家咨询机制。规划专家咨询机构作为政府重大规划决策咨询机构,是政府作出决策前的专业咨询机构,对各类重大决策、规划方案和专项规划提供前期咨询。建立由国内外规划和相关专业专家组成的专家库,重大规划方案咨询评审邀请专家库中的相关专家参加。
(四)省会规划建设委员会工作制度。充分发挥省会规划建设委员会的职能,进一步坚持和完善省会规划建设委员会工作制度,发挥强有力的组织协调作用,加强对城市规划的指导和监督。
郑东新区中央商务区及连接副中心的运河两侧建筑规划方案;中心城区以二七广场为中心及周边商业区建筑规划方案;商城遗址及周边地区建设规划方案;郑花路、花园路、金水路、建设路、嵩山路、中原路、东西大街、紫荆山路、郑汴路、107国道、科学大道、桐柏路、农业路、经三路、城东路、航海路等主要道路两侧的建筑规划方案;城市主干道交叉口(节点)四周建筑的规划方案;市区内18层(50m)以上超高层建筑的规划方案;嵩山风景名胜区、少林寺及黄河风景名胜区的建筑规划方案及上述区域内的雕塑、夜景照明等规划方案须报经省会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研究。
省会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每月召开一次会议,会议由省会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召集,办公室成员参加,同时邀请部分规划专家参加。省会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每次研究的建筑规划方案一般不少于3个。
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是保证城市各项规划贯彻实施的重要举措,是规划建设大郑州,加快城市发展的大事,各级政府、各部门和各相关单位都要积极配合和支持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