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公安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和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大全

时间:2019-05-12 17:55: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市公安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和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市公安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和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大全》。

第一篇:市公安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和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大全

各县市区综治办、公安(分)局、教育局:

为全面做好学校和幼儿园安全管理和防范工作,提高我市学校和幼儿园安全管理水平,防止发生危害学生人身安全的恶性案件,结合实际,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做好学校和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预防和减少校园伤害事故的发生,维护师生合法权益和良好校园秩序,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成为当前影响社会稳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学校和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强化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加强领导,把维护学校和幼儿园安全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坚决消除侥幸心理和麻痹大意的思想,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校园及周边安全保卫工作,杜绝人身伤害事故的发生,努力为学生和幼儿学习生活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建立健全学校幼儿园安全管理机构。各级各类学校和幼儿园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实行校(园)长负责制的校内安全保卫组织,配备保卫人员,聘请专业保安人员,没有配备专职保安人员的学校和幼儿园,要统筹协调,迅速安排配备,尽快到位。每所学校和幼儿园至少配备2名以上专业保安(在校生在1000人以下配备2名,1001人以上配备3-4名)从事学校和幼儿园安全保卫工作,同时按照有关规定配备防卫器械。对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0周岁)偏大、反映迟缓、责任心不强的门卫保卫人员要及时调整。

三、全面落实学校内部安全管理和防范措施。各级各类学校和幼儿园要严格校园门卫制度,上课时间实行校园封闭管理。要严格校外人员准入登记制度,对来访人员经被访人员许可后方可放行,对进出学校和幼儿园的车辆和物品要进行核对、检查,凭进出门条放行,禁止无关人员和校外机动车入内。要严格落实领导值班和带班制度,加强校园内部值班和治安巡逻。各学校和幼儿园要(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在学生儿童上学、放学期间安排专人值班,维护校园秩序,任何学校和幼儿园不得以任何借口将学生拒之门外。要尽快完善学校和幼儿园技防设施建设,重要场所、重点部位要安装视频监控和入侵报警等技术防范设施,并与公安机关联网,确保一旦发生警情,能够快速反应,迅速处置。要加强对学校食堂、小餐桌、教室、宿舍的安全管理,防止发生火灾、中毒、坍塌等安全事故。要加强学校和幼儿园特别是农村住宿生的管理,对学生外出要建立严格的请销假制度和住宿生晚间就寝点名登记制度,确保住宿学生安全。

四、大力提高师生安全防范能力和遵纪守法意识。各级各类学校和幼儿园要定期集中开展安全、法制专题教育。教育学生了解和掌握防暴力、防盗、防骗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要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班主任的作用,建立健全学生心理辅导和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及时发现和化解矛盾,坚决防止矛盾激化。要严格落实包保责任,严防管制刀具等危险品进入校园。要教育学校和幼儿园教职工和安保人员,勇于同现行犯罪作斗争,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坚决制止犯罪,保护师生安全。

五、切实加强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整治。各级综治、公安、教育等部门要紧密结合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对校园及周边的治安状况进行深入细致的排查,逐个学校和幼儿园进行安全评估,摸清防范漏洞和突出问题,迅速开展针对性整治,最大限度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各级公安机关要加强对校园周边的治安巡逻和秩序维护,组织派出所、巡警、交警等警力,在中小学生和幼儿园儿童上学、放学期间安排专门警力疏导交通、维护秩序,及时化解和处置各类矛盾和问题。校园周边治安情况复杂的地区要设立治安岗亭,学校集中的重点地区要设立警务室。对侵害师生权益的违法犯罪案件,要及时受理、出警、处置,建立破案责任制,专人负责,一包到底。要结合打击“两抢一盗”和“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对校园周边地区存在的盗抢团伙、流氓地痞、黑恶势力,坚决依法严厉打击。对学校周边存在的精神病人、有暴力倾向及对社会有强烈不满情绪的特殊人群、高危人员要进行认真梳理,及时掌握情况,会同有关部门单位严格落实教育稳控措施,防止其危害学校和社会。

六、建立健全校地联动和应急处置机制。各级各类学校和和幼儿园要与综治、公安、教育等单位密切配合,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和定期沟通机制以及家长联系制度,共同做好学校和幼儿园安全工作。要研究制定校园安全稳定应急处置预案,适时组织演练,一旦发生涉及学校的治安刑事案件和事故,要快速反应,及时控制,防止事态蔓延扩大。

七、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各有关部门要按照《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的要求,切实履行各自职

责,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切实做好中小学、幼儿园及周边治安防范工作。为进一步加强这项工作,市成立专门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学校和幼儿园及周边治安秩序专项治理工作。各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机构,抽调专门人员,迅速开展工作。要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对校园安全责任不明确、工作不到位,导致校园及周边治安问题频发的地方和单位,坚决实行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对领导不重视、措施不得力,校园存在重大治安安全隐患不能及时采取措施或酿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

第二篇:关于进一步加强校车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校车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

各市(地)、县(市)人民政府(行署),省政府各直属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校车安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推进校车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确保学生出行安全,经省政府同意,现就加强校车安全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健全服务保障体系

(一)明确工作原则。

遵循政府主导、分工负责、社会参与、属地管理与部门监管相结合的原则,按照“保障学生就近入学、寄宿制学校入学、公共交通满足入学、提供校车服务”依次优先的原则,压实县(市、区)政府责任,着力构建制度健全、管理严格、运营有序的校车服务保障体系。

(二)落实保障责任。

对确实难以保障就近入学,并且公共交通不能满足学生上下学需要的农村地区,其所在的县(市、区)政府应采取措施,依法保证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获得校车服务。各县(市、区)政府要制定并实施与当地教育保障水平和校车服务需求相适应的校车服务方案,把校车服务重点放在农村地区和城乡结合部,认真落实政府保障责任。

(三)加大投入力度。

各地要建立政府、家庭与社会合理分担费用的学生校车服务保障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校车经费,财政、税务、教育、民政等部门要通力协作,通过财政补助、税收优惠、家庭缴费分担、鼓励社会捐赠等方式,对提供学生校车服务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积极支持。采取多种方式,建立健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校车服务提供者和学校相互配合的管理模式。鼓励大型公交、客运公司提供校车服务,提倡有条件的地方通过成立专业运营单位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推进校车运营管理的专业化和集约化。自2022年1月1日起,对依照《条例》规定取得校车使用许可的校车,暂免征收车船税。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税务局在各自职责内分别会同有关部门做好优惠政策宣传辅导、兑现落实等工作。

二、压实安全管理责任

(四)夯实政府责任。

各县(市、区)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校车安全管理工作负总责。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建立健全校车安全管理工作信息共享机制,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履行校车安全管理职责,对本行政区域校车安全实施统一管理。坚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符合法律法规及本地实际的校车安全管理政策措施。加强部门协调联动,及时关注气象信息,掌握路况动态,制定应对极端天气交通安全措施,指导学校和校车运营单位、校车驾驶人完善冬季运行各项措施,确保冬季校车安全顺畅通行。

(五)明确监管责任。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履行校车安全管理的监管职责。

教育行政部门指导、监督配备校车学校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管理责任;掌握本辖区内中小学校位置、学生数量分布和校车需求等情况,做好校车使用许可申请的受理、分送、审查和上报工作,对学校与校车服务提供者签订的校车安全管理责任书进行备案;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校园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指导学校开展校车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演练。

公安交管部门依法依规对校车使用许可申请提出意见;负责校车标牌发放与回收;负责对校车车体外观标识喷涂的监督检查,审核校车驾驶人资格;对校车运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集中开展隐患清理、情况摸排、整治行动、宣传提示等工作;加强路面执法管控,强化对校车行驶线路的道路交通秩序管理,严查超员、超速、违反规定不按审核路线行驶以及非载客车辆违法载人、社会车辆不避让校车等交通违法行为;严厉打击未取得校车使用许可而从事校车服务的车辆。

交通运输部门依法依规对校车使用许可申请提出建议;指导各地交通运输部门科学规划、合理设置公共交通线路和站点,提高公共交通服务学生上下学出行能力;加强对提供校车服务的道路客运企业的监管;在公路上设置校车停靠站点预告标识和校车停靠站点标牌,施划校车停靠站点标线;对校车途经公路路线(特别是农村道路)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和全面养护管理;极端天气和冬季,及时采取措施,设置警示、限速等标志,加强安全管理,改善道路通行条件。

应急管理部门依法依规组织或者参加校车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

宣传、网信、市场监管等部门依据工作职责加强对校车管理宣传教育、监督管理,维护良好的校车运行环境。

(六)落实主体责任。

校车服务提供者履行校车安全主体责任。

校车服务提供者应建立健全校车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检查、设备管理、安全责任等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校车的维护、保养,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保证校车处于良好技术状态;与学校签订校车安全管理责任书,落实校车运行安全管理措施;配备校车安全管理人员,指派照管人员随车全程照管乘车学生;定期对校车驾驶人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司乘人员应急处置的能力;提高驾驶员、随车照管员对疫情防控作业流程、消毒工作流程的熟知度,提高校车疫情防控的实战能力。

校车驾驶人员应定期接受校车安全驾驶教育和培训,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校车驾驶操作规范,安全驾驶、文明驾驶;做好校车车况检查,及时发现故障,杜绝带故障行车;严格遵守交通法规,按照规定的线路运行,服从交警的指挥和检查,保证行车安全;按规定处理各种紧急突发事件。

随车照管人员要指挥、协助学生上下车,引导学生安全落座,维护乘车秩序;监督驾驶人安全行驶行为,发现隐患及时提醒;禁止学生携带危险物品上车,制止学生的各类危险行为;配合做好校车运行中的疫情防控工作;核实学生下车人数,确认乘车学生已经全部离车后本人方可离车。

(七)履行管护责任。

学校应对师生员工进行交通安全教育;负责学生乘坐校车的组织和日常安全管理工作;按规定组织应急演练;与校车服务提供者签订校车安全管理责任书;建立健全校车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检查、安全责任等各项安全管理制度。乘坐校车学生的监护人应切实履行监护责任,配合学校或者校车服务提供者做好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乘坐校车的小学生和幼儿由其监护人依法履行照护职责。

三、完善综合治理机制

(八)健全准入制度。

县级以上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严格按照《条例》规定,严格落实校车使用许可相关制度,做好校车使用、校车驾驶资格许可工作,凡审批运营的校车应当是符合国家相应标准的校车,要责令停止不符合条件的车辆接送学生。接送小学生(幼儿)的校车应当是按照专用校车国家标准设计和制造的小学生(幼儿)专用校车。

(九)强化统筹协调。

保障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是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共同责任,县级以上政府要加强对校车安全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工作协调机制,明确本地校车管理专门机构,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推动建立权责明确、管理规范、运行有序的校车安全工作机制。

(十)加强校车监管。

各地公安交管、交通运输等部门要重点整治未取得校车使用许可而从事校车服务的车辆,要抓好重点时段、重点路段的交通安全检查和道路安全监控,加大学校周边路面巡逻执法力度,对“黑校车”上道营运和超载行为,实行“重打击”“严惩治”,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追责一起。

(十一)推进信息共享。

各地要加强智能化、信息化监控平台建设,完善校车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掌握校车情况和动态信息。推动校车服务提供者为纳入规范化管理的校车统一配备校车监控系统、安装监控平台,精准掌握校车行驶速度和乘坐人员情况、学生人数上下车统计、车内实况、校车行驶位置、校车车况等信息,实现对校车运行和学生乘车安全的实时监控。

四、优化宣传监督模式

(十二)加强教育引导。

各地要按照《条例》明确的校车享有通行优先权的规定,积极开展礼让校车安全宣传,为校车安全行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学生交通安全知识教育,充分利用各类媒介广泛宣传,引导学生自觉遵守交通法律法规,不乘坐超员车和三轮车、拖拉机等农用车辆,引导家长选择合格车辆和有资质驾驶人接送学生。广泛宣传乘坐非法营运车辆的危害和事故案例,曝光校车和接送学生车辆交通违法行为,引导广大学生、家长、校车驾驶人、随车照管人员等切实做到知法守规,增强交通安全意识。

(十三)强化督导问责。

市、县级政府要建立健全校车安全管理工作督导评价制度,把校车安全管理工作纳入政府及相关部门履行教育职责评价范围,采取多种形式不定期对校车安全管理情况进行督导,对不履行校车安全管理职责的单位和责任人,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第三篇: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6号)、《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甘发〔2016〕27号)精神,全面提升我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城市工作会议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创新、依法治市,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加强规划编制的科学性、规划实施的管控性和建设管理的严肃性,着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着力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走出一条全域新型城镇化的新路子,建成生态宜居文明幸福的魅力之城。

(二)总体目标。以把嘉峪关建设成为省域次中心城市为目标,以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促进产城融合发展为方向,全力推进城市科学规划、有序建设、适度开发、高效运行、精细管理,从而把嘉峪关建设成为丝绸之路上长城文化与丝路文化交汇的重要节点城市,国家重要的冶金和先进制造业基地,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甘肃省重要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

(三)基本原则。坚持依法治理与文明共建相结合,坚持规划先行与监管并重相结合,坚持改革创新与传承保护相结合,坚持统筹布局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坚持完善功能与宜居宜业相结合,坚持集约高效与安全便利相结合。

二、强化城市规划工作

(四)依法制定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战略引领和刚性控制的重要作用,要依法加强规划编制和审批管理,按照“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要求,创新规划理念,改进规划方法,推进多规融合,加强城市设计,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严格遵循《甘肃省城镇体系规划(2013-2030)》和《酒嘉一体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1-2030)》,加快城市资源等各类要素整合,有序推进嘉峪关-酒泉地区一体化进程。要严格依据《嘉峪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修编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制定各类专项规划,加快编制建制镇城乡一体化规划暨镇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着力构建起层级清晰、相互协调、功能互补的城乡规划体系。到2018年底前,实现中心城区、工业园区、酒钢厂区建设用地范围内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充分借鉴敦煌等17个“多规合一”试点市县的成功经验,积极稳妥推进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两图合一”,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等“多规合一”试点工作。通过改革规划体制机制,从规划的期限及范围、技术规范标准、信息数据平台、管理协调机制等方面理顺有关规划的关系,充分发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统领作用、城乡规划的基础综合作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模控制作用、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约束作用,建立统一衔接、功能互补、相互协调的空间规划体系,确保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产业布局和重大建设项目在空间管控平台上得到落实,从而增强规划的前瞻性、严肃性和连续性,实现全市“一个规划,一张蓝图干到底”。加强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力研究,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引导调控城市规模,实现城市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探索城市空间“规模刚性、布局弹性”的模式,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形态功能,确定城市建设约束性指标,提高对城市发展不确定性的应对能力。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的思路,逐步调整城市用地结构,优先保护永久基本农田,保证生态用地,合理安排建设用地,推动城市集约发展。严控城市开发规模和时序,未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地块不得进行开发建设,杜绝城市空间无序拓展。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加大城市低效土地开发利用和存量用地挖潜改造,促进城市空间结构调整,有效解决用地粗放、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过大等问题。积极推行城市街区混合用地模式,鼓励建设与城市功能相匹配的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和清洁产业等职住平衡项目,促进产城互动、紧凑发展。

(五)严格依法执行规划。坚持依法治市,依规建城,严格执行经依法批准的城市规划。严格执行《城乡规划违法违纪行为处分办法》,建立健全违反规划行为追究机制,凡是违反规划的行为都要严肃追究责任。市政府、镇政府要定期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报告城市规划实施情况。修改城市总体规划必须按《城乡规划法》规定的原则和程序报批。设立城市新区和开发区或增容扩区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纳入城乡规划统一管理,不得在城市、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外进行设立。强化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管理,严格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出具规划设计条件、出让土地和开发建设。强化规划实施监管,健全城乡规划督察制度,实现规划督察全覆盖。建立健全规划公示制度,完善社会参与机制,搭建社会参与平台,充分发挥专家和公众的力量,保证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实施以及对违规建设的处理结果,向社会公开。要健全完善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工作制度和决策规程,保障规划依法实施。遵循城乡建设与发展规律,建立完善职责明晰、运转顺畅、与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城乡规划管理体制。依法实施建设项目规划许可制度,强化批后监督管理,不得随意下放城乡规划管理权。建立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实行规划实施动态评估与监督,利用卫星遥感监测,重点监测城市规划“三区四线”、生态控制线和城市开发边界。充分利用卫片执法图斑纠正的手段,提高规划监管效率,实现全市城乡规划督查全覆盖。综合执法部门要全面清查处理城市中心城区违法建设,加强违法建设治理力度,突出抓好城乡结合部规划管理和综合整治,要制定违法建设查处行动计划和工作计划,依法整治既有违法建筑,杜绝新增违法建设。要全面核实现有开发区建设用地规模,严肃查处各类违反规划的行为。到2020年,全面完成中心城区违法建设查处清理工作。

三、塑造城市特色风貌

(六)提高城市设计水平。启动城市设计编制,充分发挥城市设计对落实城市规划、指导建筑设计、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的重要作用,逐步开展总体城市设计和中心商业区、风貌街区、重要区域、重要建筑、城市制高点等重要地段和重要景观节点城市设计工作。要结合我市地域特点、地方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环境等因素,统筹协调产业和空间布局,统筹协调新老城区、核心区和周边辐射区的布局,统筹协调城市风貌和单体建筑风格,通过城市设计凸显城市特色,强化风貌管控,实现城市建设协调有序。加大城市特色研究,对城市整体界面、公共空间、景观轴线、高度序列、地标节点、建筑风格、环境品质、主导色系等进行精心构思和策划,形成高质量的设计成果。强化城市设计在规划管理中的应用,加强单体建筑设计方案审查,确保在形体、色彩、体量、高度等方面符合城市设计要求。城市设计编制管理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加大规划设计专业人员的培训力度,通过交流锻炼、委托培养等方式,不断培育壮大城市规划设计队伍。

(七)加强建筑设计管理。严格执行工程设计标准规范,加强建筑工程初步设计和施工图审查管理,强化公共建筑设计管理。按照“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突出建筑使用功能,实现建筑项目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环保及与周边环境相和谐。强化勘察设计质量意识,规范勘察设计质量行为,加强建筑工程初步设计和施工图审查管理。严格按照初步设计审批的范围、程序和时限开展审批工作,初步设计批复应明确项目建设规模、使用功能、设计标准、抗震设防、主要技术方案等内容的审批意见,明确项目投资概算。重大项目的初步设计审批、施工图审查必须依据完整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其方案核定通知书等附件附图。严格超限高层专项审查制度,加大建筑减隔震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增强建筑物抗震能力。建立以勘察设计单位为主体的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后评估制度,对竣工交付使用2年以上的大型公共建筑,开展功能性、经济型、安全性、适用性、方便性、舒适性等方面的评估,为后续同类建筑标准制定、改进设计、完善管理提供客观依据。要加快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勘察、设计中的应用,发挥好甘肃省施工图审查管理系统信息化和服务功能,保障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据共享和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建筑设计招投标决策机制,规范决策行为,提高决策透明度和科学性,使优秀作品脱颖而出。要充分发挥建筑师在城市设计中的引导作用,加强人才培养,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激励制度,鼓励建筑师向城市设计、前期策划和后期项目管理“两端”延伸服务,确保设计意图在项目实施中得到充分实现。加大建设管理和监督执法力度,依法严厉查处勘察设计市场、质量管理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定期开展勘察设计质量监督检查,适时通报检查处理情况,对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依规进行严肃处理。

(八)保护历史文化风貌。强化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统筹协调发展与保护利用的关系,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在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以及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中的引领作用。按照《甘肃省编制城镇风貌规划指南》和《甘肃省城镇风貌规划编制导则》要求,进一步深化修编我市风貌、色彩规划。全面统筹旧城改造和南市区新区建设,在城市更新改造中,要切实保护历史资源的原真性,保护好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和历史建筑,解决好老城区环境品质下降、空间秩序混乱、历史文化遗产损毁等问题,促进建筑物、街道立面、天际线、色彩和环境更加优美协调,恢复老城区功能和活力。在南市区新区建设中,注重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与原有城市自然人文特征相协调。加强历史建筑资源挖掘和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地方特色文化发展,保存城市文化记忆,把历史文脉有机融合到城市风貌中,形成独特的城市“性格”和“品质”。鼓励城市文化多样性发展,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形成多元开放的现代城市文化。2020年底以前,对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古遗址、古建筑物、近现代历史建筑及具有一定规模的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普查、登记、挂牌和公布,完成全市历史文化街区划定以及历史建筑的确定工作,建立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名录。

四、提升城市建筑水平

(九)推动工程质量责任落实。严格按照国家、省市相关政策文件要求,进一步完善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全面落实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工程监理单位等五方主体质量安全责任,严格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责任承诺制、永久性标牌制、质量信息档案制,新开工项目授权书、承诺书签订率要达到100%。全面加强政府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质量监督管理,充分发挥质量监督机构的作用,强化监督执法地位。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文件精神,探索进行在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中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试点工作,充实质量安全监督机构队伍,充分发挥监督机构的作用。建立大型工程技术风险控制机制,鼓励大型公共建筑按市场化原则向保险公司投保重大工程保险。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按照“数据一个库、监管一张网、管理一条线”的信息化监管总体要求,结合现有施工现场视频监控平台和质量安全监管信息系统,确保政府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监督管理100%全覆盖。强化监管措施,大力推行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对受监工程参建各方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执行标准情况加大监督巡查力度。深入开展工程质量典型问题治理。不断建立健全质量管理标准化制度,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进工程质量样板引路制度,逐步推进企业质量行为管理标准化和工程实体质量控制标准化建设。制定并推广质量典型问题治理手册,将质量安全管理标准化工作与日常监管结合,形成管理合力,逐步建立完善质量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工程监理单位质量管理责任,规范监理市场,加强对工程监理企业履职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工程监理企业严格落实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各项制度措施,发挥好监理企业在现场工程质量安全管理过程中的把关作用。加强我市施工现场从业人员队伍建设,优化队伍结构,健全行业自律机制,组织对全市施工、监理企业管理人员进行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技能鉴定培训考核工作。根据住建部关于《建筑工程施工转包违法分包等违法行为认定查处管理办法(试行)》通知的文件精神,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工作要求,组织开展全市工程质量安全三年提升行动专项检查和工程质量安全综合执法大检查工作,重点对违法发包、转包、违法分包以及转让、出借资质等行为以及现场质量安全管理进行全面检查,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查处。通过建筑市场监管平台,加大通报、曝光力度,不断促进和规范我市建筑市场秩序。

(十)加强建筑安全监管。加强工程决策、实施、运行使用等阶段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划分各自风险管理责任,强化不同阶段、不同责任主体的安全责任,按照《甘肃省安委办关于开展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分类分级监管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制定分级管控标准和实施办法,对我市建筑施工企业和施工项目进行分级管理,建立建筑施工企业动态监管体系,确保全市建筑施工项目处于受控状态。重点抓好房屋建筑、城市桥梁、建筑幕墙、斜坡(高切坡)、隧道、地下管线等工程运行使用的安全监管,做好质量安全鉴定和抗震加固管理。建立建筑幕墙应急处置专家库,定期组织开展玻璃幕墙工程质量专项检查,切实加强我市建筑工程玻璃幕墙质量安全监管。开展既有建(构)筑物抗震性能普查、鉴定及抗震加固工作。建立安全预警及应急控制、应急演练机制。加强既有建筑改扩建、装饰装修工程加固的质量安全监管。加强安全巡查力度,建立安全隐患排查制度,全面排查整治我市老旧建筑安全隐患,重点加大对建筑年代较长、建筑标准较低、失修失养严重、违法违章建筑以及以往房屋安全排查中发现的严重破损房屋、疑似危险房屋安全隐患的排查和整治,确保不漏一栋、不漏一户。严防发生垮塌等重大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十一)推广新型建造方式。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不断完善建筑产业现代化政策措施,完善装配式建筑建设管理体系,减少建筑垃圾和扬尘污染,缩短建造工期,提升工程质量。培育建筑产业现代化龙头企业,鼓励和引导本市建筑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设计企业和有一定影响的建筑材料及部品部件生产企业转型升级,整合现有产业资源,组成联合体或组建大型装配式建筑产业集团。研究推广适合我市特点的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推动建筑部品部件工厂化生产,支持建立以标准化设计、部品部件工厂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为核心,贯通上下游产业链的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鼓励建筑企业装配式施工,现场装配。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市发改、土地、规划、建设、房管部门对采用装配式建筑的建设项目,在立项、供地、建设、商品房预售方面给予支持。开展装配式建筑项目试点建设,鼓励有实力的建筑企业先行先试。2018年起,政府投资或主导的文化、教育、办公、卫生、体育等单体建筑面积超过5千平方米的公共建筑,以及旧城改造、棚户区改造、城市综合管廊和规划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商品住宅项目等项目建设中率先采用装配式建筑,大跨度、大空间、1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市政桥梁和单体建筑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的公共建筑,积极稳妥推广钢结构装配式建筑。每年筛选不少于3个项目作为装配式建筑试点示范项目推进,力争通过示范引领,分逐步推进,力争2020年全市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10%以上,到2025年底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以上。

五、推进节能城市建设

(十二)推广建筑节能技术。积极推广建筑外围护结构保温一体化等新型节能技术与措施,逐步提高建筑能效水平。进一步加大建筑节能监管力度,严格落实建筑节能标准,城镇新建建筑设计和施工阶段100%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大力推动绿色建筑发展,我市规划区范围内新建公共建筑、棚户区改造工程、商品住宅小区、各类建设科技示范工程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政府投资的国家机关、学校、医院、体育馆等公益性建筑须达到二星级以上(含二星级)绿色建筑标准。鼓励工业建筑、乡镇自建工程等项目中积极采用绿色建筑标准,到2020年城镇新建绿色建筑竣工面积占城镇新建建筑竣工面积比例达到50%以上。不断提高建筑品质与节能水平,推进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要将绿色建筑纳入城市规划和建设监督管理,加大绿色建材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力度。发展适合本地气候经济条件的绿色节能建筑适宜技术,积极开展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推广应用地源热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技术,发展被动式房屋等绿色节能建筑。推动建筑能耗统计和能耗动态监测等工作,加强建筑能耗监测平台建设,加强统计数据的分析和应用。

(十三)实施城市节能工程。建立优质高效、经济舒适、安全可靠的照明环境,大力发展推进绿色照明工程。结合我市旧城区道路提升改造工程,对部分道路路灯的主光源进行节能改造,更换为新式led灯;

对未改造的旧城区道路路灯,将列入改造计划,逐步对所有路灯进行节能改造。全面推进区域热电联产建设,将继续利用我市工业城市优势,大力推进热电联产供热建设。进一步加强对城市集中供热系统的技术改造和运行管理,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提高热能效率。在2016-2020年期间结合棚户区改造对我市地下管网进行新建及改造,逐步满足丝博园、机步旅、峪泉镇等周边企业及住户用天然气取暖的需求。继续推进冬季住宅供热分户计量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落实“两部制”分户计量收费标准,严格按照省住建厅下达的建设领域节能量任务,逐年推动新建建筑节能、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民用建筑供热系统节能改造等工作,将建筑节能工作纳入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的监督管理过程中。

六、完善城市公共服务

(十四)大力推进棚改安居。大力推进城镇棚户区改造,稳步实施城中村改造,有序推进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危房和非成套住房改造,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综合服务功能,新建居住建筑及居住区设立轮椅通道、扶手、缘石坡道等无障碍设施,切实改善群众的住房条件和人居环境。打好棚户区改造三年攻坚战,全面完成棚户区改造3.1万套。建立健全整治、改造标准体系和实施方案,力争到2020年基本完成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和非成套住房改造。完善土地、财政和金融政策,落实税收政策。积极推动政府购买服务,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构建多元化棚改实施主体,发挥开发性金融支持作用。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以政府为主保障困难群体基本住房需求,以市场为主满足居民多层次住房需求。因地制宜确定住房保障标准,健全保障对象准入退出机制。逐步扩大住房保障范围,将在城镇已实现稳定就业的非户籍人口纳入住房保障范围,对符合城镇住房保障条件的家庭,应当与户籍人口家庭同等对待,给予实物住房保障。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完善实物保障与货币补贴相结合的住房保障制度,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资、运营和管理保障性住房。积极推行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按照全省要求,完成棚改货币化安置率达到50%以上的目标。

(十五)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抢抓国家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机遇,推进我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编制《嘉峪关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专项规划》,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在我市新区规划实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在老城区要结合地下空间开发、棚户区改造、道路改造、人防和地下综合体建设,逐步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区域内所有规划管线必须入廊,凡已在管廊中预留管线位置的,不得再另行安排管廊以外的管线位置。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和运营地下综合管廊。加快研究城市地下空间的统筹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完善管理制度,建立收费机制,推行有偿使用管廊,确保管廊正常运行。

(十六)优化街区路网结构。加强城市街区的规划和建设,推动发展开放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富有活力的城市生活绿色街区。优化完善我市交通路网规划,恢复城市交通系统的有机联系,推广新建街区开放制,对已建的封闭式机关单位和文化、体育、社区服务和社会管理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除有涉密要求的单位外,均应逐步打开大院,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

对已建的封闭式住宅小区在确保业主合法权益、征得全体业主同意和明确界定内部设施产权变更的基础上,其内部道路确能对城市交通发挥积极作用的可逐步打开。在城市规划和土地出让中按照“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加快建设城市道路系统,重点提高支路网密度,改进道路微循环系统,提升道路通达性,建设形成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等多层次、立体化的路网格局。制定城市道路设施建设技术导则,改进城市道路和交叉口设计,提高道路人性化设计建设水平。强化大型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制定落实重点拥堵节点、瓶颈路段优化改造疏解方案。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设施要与道路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建设、同步验收。科学、合理、规范设置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提高道路安全性。优化道路规划设计理念,推行步行道、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分离,大力倡导绿色出行。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社会参与,加快城市停车设施建设和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完善快速路、主次干道布局,形成级配合理的城市道路网络体系。到2020年,达成我市中心城区平均路网密度提高到8公里/平方公里,道路面积率达到15%的目标。

(十七)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突出公共交通的公益属性,增加公共交通站点,扩大公共交通覆盖面,提升保障水平,构建方便快捷、安全经济的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完成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20%的目标。大力推进公共交通新能源化,推广应用节能环保、安全性高、乘坐舒适的无污染电动公交车辆,提高车辆舒适程度、技术性能和节能减排水平;

以骨干客流路段为重点,加快公交专用道的网络化建设;提升公交专用道建设标准,改善公交运行环境;加快公交服务模式创新,进一步丰富定制公交、专线公交、城乡公交等多样化公交服务;积极推进大数据交通信息决策平台,利用大数据优化公交线网布局,以客流需求为导向,优化整合城市公交线路,提升公交换乘便利性;

严格落实公共交通配建标准,同步建设配套设施;

建设内外衔接、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城市综合交通客运枢纽,促进各种运输方式有机衔接,优化换乘流程,缩短换乘距离;

优先安排公共交通建设用地,加快我市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扩大公共交通专用道的覆盖范围。加快公共交通调度中心、首末站、依靠站等建设;

建立完善城市公共交通财政补贴长效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和运营,增强公共交通运力。统筹我市城市交通与对外交通发展,加强城市周边区域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高效对接,实现我市内外交通顺畅衔接。

(十八)健全公共服务设施。合理确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全面加强城市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应急、养老、救助、社区等公共服务场所建设。建设形成以社区级设施为基础,市、区、社区设施衔接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体系。在制定各类规划时,必须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的标准,分区分级规划设置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城市“10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和“20分钟街道公共服务圈”,打造包括中小学、幼儿园、超市、菜市场、食品摊贩经营区(点)、医疗卫生、文化服务、社区养老、家庭服务、运动健身、停车设施、无障碍设施等多层次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以公益性设施规划建设管理为抓手,带动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继续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美术馆、展览馆、公园等公共设施免费向全社会开放。优化市民公共生活空间,合理规划建设广场、公园、步行道等公共活动空间,方便市民文体活动,促进居民交流。强化服务居民日常活动的功能,使市民在居家附近能够见到绿地、亲近自然。顺应新型城镇化的要求,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在住房、教育、文化、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和证照办理服务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

(十九)推进停车设施建设。开展我市《停车设施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明确停车设施空间布局、等级和规模,合理建设停车设施,科学有效实施管理。确保城市公共停车设施占地规模达到人均0.5-1平方米,逐步解决停车难的问题。推进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推动形成布局合理、适度超前、车桩相随、智能高效的充电设施体系。坚持公共优先,土地部门要加大公共停车设施的建设用地供应。鼓励企事业单位利用现有条件新建、扩建停车设施并面向公众开放。坚持同步规划,新建住宅小区、商业设施都要同步规划建设相应的停车设施。坚持统筹地上地下空间布局,坚持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依托人防工程,综合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大力推广地下停车场和立体停车设施建设,实现停车空间的高效利用。拓宽融资渠道,出台停车设施市场化投资运营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停车设施建设和运营。

(二十)切实保障城市安全。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地下管网改造力度,提高城市防汛排涝设施建设标准。严格遵守建筑抗震有关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正确选用工程建设的设防烈度和设计地震动参数,提高工程建设、城乡建设的抗震设防水平,保证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质量。开展对原有未达到抗震设防标准的房屋、工程设施、构筑物、生命线工程等进行抗震普查、鉴定和加固工作。按照“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方针,明确工作目标,做好防汛宣传工作,建立防汛应急抢险队,汛期实行领导带班制,全面落实和开展汛期各项工作。加强我市供水水质监测能力建设,建立完善供水水质检测体系,确保饮水安全。围绕平安嘉峪关建设目标,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和安全设施建设配置标准,强化城市安全监管,健全城市防洪、排涝、消防、人防、抗震、气象等灾害应对指挥体系,完善城市生命通道系统,提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水平,加强人员密集场所、燃油燃气站点、烟花爆竹经营燃放、大型游乐设施及电梯的安全管理,形成全天候、系统性、现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在编制各类规划时,必须根据现有资源和条件统筹安排危险化学品产业布局,不得在人员密集区域及城镇建成区内布局化工园区(含化工集中区),在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立项阶段,实施建设、规划、发改、国土、工信、消防、环保、安监、交通等相关部门联合审批。进一步加强城市防灾避难场所建设和各类应急物资储备,结合绿地系统、人防设施建设各类应急避难防灾场所。建立地下管线巡护和隐患排查制度,及时处置各类安全隐患。全面清理占压燃气管线的违法建筑,保证供气安全。

七、营造城市宜居环境

(二十一)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开展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指导我市海绵城市建设。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减少城市硬质铺装面积,推广透水建材铺装,加强生态综合整治、提高雨水消纳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城市防洪排涝减灾能力,基本解决积水内涝问题。南市区及新建道路、公园、水系整治、广场等建设应按照建设海绵城市的目标要求严格落实到规划建设的全过程。将海绵城市建设控制指标纳入我市规划控制指标体系,强化对城市河湖水系和山林地田等生态空间的保护。

(二十二)完善城市生态功能。切实转变城市发展建设理念,开展《嘉峪关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专项规划》和《嘉峪关市园林绿地系统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并组织实施。积极推进城市生态公园、绿色廊道等建设,开展废弃土地生态重建与植被恢复,加强城市河道、湿地、湖池、林地的保护和治理,构建生物栖息地网络,恢复城市退化的自然生态环境。加强城市生态修复,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保护好市域“山、水、林、田、湖”总体格局,创建生态园林城市,促进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发展。鼓励立体绿化,发展屋顶绿地、下沉式绿地及城市湿地公园,形成连续性的城市生态网络,加大城市森林植被的净化作用。2020年,形成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框架,全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8.9%以上。

(二十三)推进污水大气治理。以完善污水收集管网,提高运行负荷率、再生水利用率、污泥无害化处置率和排放标准为重点,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结合城市地下管网建设,重点加快污水收集支管及小街巷污水收集系统的建设,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规范要求,完善我市新建区域及城市南区新增区域的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加大棚户区改造工程老旧污水收集管网建设,确保收集的污水水质、水量稳定。加强对污水处理厂建设和日常运行维护的全过程监管,加大污泥干化处理,提升污水处理能力。2020年,完成市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升级改造工程及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先期)工程建设,由现有的出水水质一级b标准提升为一级a标准,基本实现中心城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继续促进再生水利用,完善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推广再生水在工业生产、城市绿化、道路清扫、车辆冲洗、建筑施工以及生态景观等方面的优先使用。加大黑臭水体排查治理力度,建立健全城市水环境治理长效机制,防止污染反弹。加大城市工业源、面源、移动源污染综合治理力度,着力减少多污染物排放。全面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推广“兰州经验”,逐步提高空气质量优良比率,强化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加快燃煤设施达标治理或清洁能源改造,持续深入开展燃煤锅炉整治,推进城乡接合部及向外延伸5-10公里范围内居民取暖煤改气煤改电。专项开展“散乱污”企业整治行动,推进散煤清洁化治理。强化面源污染治理,加强城市扬尘、机动车尾气餐饮油烟和挥发性有机废气污染综合整治,强制城市垃圾渣土密闭运输。加快淘汰老旧车辆,推进机动车使用清洁能源”。完善城市通风走廊,提高大气污染物自然扩散能力。加快调整城市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供应。要严格环境监管执法,严厉打击大气环境违法行为。广泛动员社会参与,倡导文明、节约、绿色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通过各种方式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二十四)提升垃圾综合治理能力。开展城市环境卫生系统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加大城市环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制定规划和项目建设审批时,应按照《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配套建设环卫工人休息室、公共卫生间、生活垃圾收集转运站和分类垃圾箱等环卫公共服务设施,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逐步完善环卫基础设施体系。实施环卫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标准化建设,逐步完善老旧小区环卫公共服务设施大力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垃圾综合治理能力加大垃圾分类投放收集、综合循环利用力度,推动垃圾清运体系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对接,促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2020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垃圾回收利用率提高到35%以上。强化城市保洁工作,加大对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规范化运营的监管力度,统筹城乡垃圾处理处置,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服务向乡镇、村延伸,构建城乡全覆盖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完善城市垃圾处理产业政策,健全垃圾处理收费机制,推行特许经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垃圾处理项目的建设运营。通过限制过度包装,减少一次性制品使用,推行净菜入城等措施,从源头上减少垃圾产生。利用新技术、新设备,推广厨余垃圾家庭粉碎处理,加快餐厨垃圾处理场的建设。注重技术创新,推进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完善激励机制和政策,逐步建立生活垃圾回收和再生利用体系。

八、创新城市治理方式

(二十五)推进依法治理城市。全面推进依法治理城市,实现科学立法、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充分发挥法治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适应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新形势和新要求,加快制定完善我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全面清理现行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中与现行体制改革不相适应的内容,并对外公开。根据国家和省上情况,尽快健全我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地方规章体系。规划、建设、国土、房管、园林等管理部门要对照权责清单,优化权力运行流程,坚决依法查处城市规划建设领域的违法行为,强化法律责任追究,维护法律权威。

(二十六)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科学划分城市管理部门与相关行政部门的工作职责,理顺各部门职责分工,由综合执法局集中行使城市管理领域的行政处罚权。依托“12345”社会治理服务平台、智慧化综合执法系统,推进我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提升现代化城市管理水平。搭建监督、评价、处置、作业、管理、执法有机衔接的城市智慧化管理体系和统一的“12319”举报热线。加强各部门的信息共享,实现对城市市政工程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市容环境与环境秩序的监督、管理和预警,建立现代化管理体系。推行“社区城管”模式,使城市管理逐步向社区延伸,加强日常巡查劝导督促整改,全面深化城市网格化管理,实现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全覆盖。

(二十七)健全城市治理机制。落实市、区、镇(城市社区)的管理服务责任,建立健全市、区、镇(城市社区)管理网络和基层治理机制,以综治中心为依托,完善机制、搭建平台,深化网格化服务管理,有效实现政府对社会单元的公共管理和服务。加强镇(城市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坚持社会组织发展与党建工作深度融合,进一步强化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领导核心力量。健全以群众自治组织为主体、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新型社区治理体系,促进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广泛开展城市文明教育,大力弘扬社会公德,组织开展多形式、常态化的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二十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探索智慧城市发展之路。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智能化建设,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整合人口、交通、能源、建设等公共信息资源,拓展智慧城管业务应用范围,增强服务民生的能力。在智慧城市框架下,完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平台建设,通过“12345”热线平台进一步完善整合各类服务热线,实现城市管理与相关服务热线相互衔接。强化环境监测、交通运行、气象观测预报、供水供气供电、防洪排涝、生命线保障、人防工程等城市运行数据管理运用,扩大城市管理可视可控范围,提高智能化程度。全面提高城市宽带网络普及水平、接入能力和业务承载能力,通过推进信息感知和智能化广泛应用,提升城市治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二十九)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突出创建育民惠民,推动落细落小,促进常态长效,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实践,引导市民提升道德境界。深化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校园、文明家庭、文明网站等“七大创建”,夯实文明城市创建基础。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积极开展新市民教育培训,让新市民尽快融入城市生活,促进城市和谐稳定。建立完善市民行为规范,引导约束市民行为,增强市民法治意识。

九、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三十)加强组织协调。要充分认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市规划委员会的作用,强化统筹城乡发展、指导城乡建设管理工作的职能。要建立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分工抓落实的组织领导和协调落实机制,明确工作目标和责任,定期召开城市工作会议,研究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三区、发改、财政、建设、国土、规划、环保、综合执法、园林、房管、环卫等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合力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坚持人民城市人民管,健全完善城乡规划政务公开制度,积极搭建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的平台,推进阳光规划,畅通专家、学者和普通群众等社会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的渠道,确保公众对规划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落到实处。对党政领导干部和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人员进行轮训,定期组织新任领导干部培训,不断提高领导干部及管理人员的规划建设管理能力和水平。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基本法规和知识列为国家公务员培训必修课,进一步加强对广大公务员在城乡规划编制、管理等方面的培训。财政部门要将城乡规划编制、管理、督察经费纳入市级财政预算,“十三五”期间,保障“多规合一”、控规修编、城市设计、城乡督察等城乡规划重点工作顺利开展。

(三十一)落实工作责任。各单位各部门要围绕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目标和任务,集中力量突破重点难点问题。要制定具体目标和工作方案,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明确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加强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领导,落实工作经费。各单位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本意见精神,明确责任分工和时间要求,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贯彻落实情况要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报告。市委市政府督查办将就贯彻落实情况适时组织开展监督检查。

第四篇:学校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安全工作实施意见

**学校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安全工作

实施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李克强总理针对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和群众聚集踩踏事件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指示要求,按照1月3日全市安全生产电视会议工作部署和淄博市教育局《关于切实做好校园安全工作的通知》(淄教安字〔2015〕1号)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就进一步加强校园安全工作制定本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针对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和群众聚集踩踏事件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指示要求为指导,以消除校园各种安全隐患,确保广大师生生命安全为目标,以建立学校和各职能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学校及周边安全工作责任制为重点,切实加强学校及校园周边安全管理工作,积极推动“平安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全力维护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和学校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

二、工作原则

“防范胜于补救,责任重于泰山”,要牢固树立“学校工作,安全第一,安全工作,警钟长鸣”的思想,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健全规章制度,落实工作责任,坚持预防为主,坚持常抓不懈。

三、具体措施

1、以校车为重点,做好校园交通安全工作。进一步排查校车和接送学生车辆,全面排查校车驾驶人和照管人员,全面排查校车通行线路安全隐患,全面配合做好整治校车和违规接送学生车辆的交通违法行为。按照《校车安全管理条例》要求,对上下学学生乘车情况进行全面检查了解,对接送学生的车辆进行一次全面排查,进一步摸清接送学生车辆和乘车学生底数。同时,要建立健全排查工作台账,对不符合要求的车辆和非法接送学生的各类“黑车”,要立即采取措施,严禁载运学生,确保学生上下学安全。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板报、手抄报等平台,对师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通过召开家长会、发放致家长一封信、手机短信等形式,对学生家长进行交通安全提示提醒,共同做好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工作。

2、以校舍安全为重点,做好校园人员密集场所安全管控工作。进一步加强校舍设施日常维护和管理,对教学楼等人员密集场所的校舍、设施、设备进行检查,对在排查过程中发现的校舍安全隐患,要立即采取警示、修缮、停用、拆除等应对措施,及时消除隐患。对存在的应急照明设施不完善、灭火设备不齐全、疏散标识不明显、疏散通道不畅通等安全隐患,要建立台帐,立即整改。对校园应急预案作进一步梳理完善,通过开展应急演练,进一步检验预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要加强对师生的秩序教育,尽量减少参与校外人员密集场所活动,正确掌握人员密集场所自我防护技能。严格履行校内、外集体活动审批程序,完善安全应急预案,做好活动的安全防护工作。加强对学校在建工程各个环节的监督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

3、以教育预防为重点,做好校园消防安全工作。严格按照区教体局《关于开展“平安校园”消防安全基础建设落实年活动的通知》要求,扎实开展“十个一”活动,进一步健全消防安全管理组织,规范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强化火灾预防措施落实,普及消防安全常识,使广大师生牢固树立“消防安全、生命至上”理念,提升广大师生消防安全意识和火场逃生自救技能。认真排查消防设施设备,灭火器材、应急灯配备、警示标志的设置,加强日常维护,疏散通道要畅通;严格管理危化物品和易燃易爆物品。同时要加强森林防火教育,学生节假日周末外出要严格遵守“五个禁止”,即:禁止携带火种及易燃易爆物品进入森林防火区;严禁在林区用火、野炊和烤火;禁止烧荒、烧田埂、烧秸秆;禁止在森林防火区内焚香烧纸、燃放烟花爆竹;禁止在封山区内从事野营、登山、旅游等户外活动。

4、以门卫为重点,做好校园治安防控工作。加强组织领导,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构建长效机制为核心,以狠抓落实为重点,落实校园安全保卫责任,扎实做好各项防范措施。要将人防、物防、技防纳入学校标准化建设,尤其是加强学校重点部位电子监控、防盗报警设施安装与维护。要主动协调并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加强校园及周边地区巡逻防控和治安排查工作,严防涉校涉生恶性案(事)件的发生。要充实学校安保力量,落实校领导带班、干部24小时值班和保安巡逻制度,确保校园及师生安全。

5、加强传染病预防和食品卫生安全管理。要加大对学校的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监督检查力度,严把学校食品卫生关,充分利用学校的宣传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传染病防治教育活动,提高全校师生员工的防病意识。要认真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做好各种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管理工作,要加强传染性疾病的预防,认真落实流行疾病防控工作方案,严格执行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加强公共场所日常管理,切实把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

6、加强安全教育,增强中小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要把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加强对青少年的安全教育,强化安全意识,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倡导健康的安全意识和行为,提高对事故灾害的辨别和预防能力,要根据中小学发生易发事故的特点,重点进行防交通事故、防拥挤踩踏、防触电、防火灾、防溺水、防煤气中毒等安全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在方法上,要针对不同的年龄段,采取课堂教学、知识讲座、模拟事故自救互救演练和社会实践等多种生动活泼、喜闻乐见,便于接受的方式,开展安全教育,教育学生树立自尊、自立、自强意识,使学生懂得居家安全、校园安全(包括实验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自然灾害的自护自救等)、出行安全、社会安全的一些基本常识,使安全教育活动有声有色,实效显著。

四、工作原则

(一)要高度重视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工作。要充分认识到当前开展隐患排查和整改的重要性和严肃性克服一切侥幸心理,务必把此项工作的作为重中之重,认真细致地组织开展好涉及学校安全的各项工作,确保安全隐患整改到位。

(二)严格落实安全管理责任,避免出现管理真空现象。对于排查工作中发现的安全隐患,以积极的态度逐个制定整改方案,落实整改措施,立即实施整改;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强化督导检查,坚持检查、整改、复查完整闭合原则,切实消除隐患。对检查中发现的不能立即整改的隐患和问题,要制定整改措施,限期整改,并及时复查,实现完整闭合,切实消除隐患。要按照“谁检查、谁负责,谁验收、谁负责”的原则,对因检查不全面、不彻底或不及时进行复查验收而导致事故的,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学校安全工作责任重于泰山,生命不保,何谈教育。我们一定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好师生的安全问题,力争建成平安的校园、健康的校园、文明的校园,建成学生喜欢、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和谐校园。

**学校

2014.1.8

第五篇:天津市人民政府批转市公安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交通安全管理工作

【发布单位】天津市

【发布文号】津政发〔2003〕085号 【发布日期】2003-07-29 【生效日期】2003-07-2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天津市人民政府批转市公安局

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

(津政发〔2003〕085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各委、局,各直属单位:

市人民政府领导同志同意市公安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现转发给你们,望遵照执行。

二OO三年七月二十九日

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

交通安全是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社会稳定的一件大事。市委、市政府对这项工作历来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落实责任,完善制度,加强监督检查,交通安全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我市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仍存有薄弱环节,一些地区和单位的领导忽视交通安全,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到位,措施不落实,致使我市重大交通事故居高不下,特大交通事故屡有发生。今年6月份,我市车辆连续发生两起特大交通事故,造成17人死亡,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为有效遏制重、特大交通事故多发的势头,为我市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道路交通安全环境,促进“三步走”战略的顺利实施,现就进一步加强全市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维护道路交通安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各区、县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要把交通安全工作作为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市委八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切实提高对交通安全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把做好交通安全工作作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经济发展、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来抓,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要常抓不懈,抓出成效。要按照经国务院批准的公安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2003年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工作方案〉 的通知》(公通字〔2003〕44号)部署和要求,结合继续深入开展创建平安大道和实施畅通工程活动,全面落实公安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印发的《平安大道评价指标体系》(公通字〔2002〕47号)和公安部、建设部印发的《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公交管〔2002〕35号)及《天津市道路交通安全责任制规定》(1997年市人民政府令第97号,以下简称《规定》),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市交通安全工作机制,推进我市交通安全工作社会化进程。

二、落实责任,进一步健全完善交通安全管理制度

要深入贯彻落实《规定》精神,按照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责任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交通安全工作。各区、县政府要负责抓好本行政区内各单位交通安全责任制的落实工作。各系统、各部门要认真加强对所属各单位执行《规定》情况的指导、督促和检查。各单位法人代表要全面负责本单位交通安全责任制的组织实施,健全交通安全教育和机动车检查、保养、维修等各项交通安全制度,实行目标管理,逐级落实责任。天津警备区可参照《规定》,负责组织驻津各军事单位落实交通安全责任制工作。各区县政府、各系统、各单位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健全和完善各项交通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加强交通安全管理的长效措施,进一步强化内部管理。

要建立定期检查和定期通报交通安全工作情况的制度。市交通安全办公室、市交委等部门要定期向全市通报我市特大交通事故情况,按照《规定》对肇事车辆所属单位采取挂“黄牌”警告,限期整改等处理措施,并及时向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通报有关情况,对责任单位视情行使一票否决权。要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按照《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国务院令第302号)和我市的有关规定,对因制度不健全、安全责任不落实、玩忽职守等造成特大交通事故的,要追究有关单位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迅速行动,深入扎实地开展交通安全大检查

各区县政府、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抓好内部交通安全的日常监督、检查工作,并针对突出问题开展集中检查。结合近期我市车辆发生的特大交通事故,市安全生产委员会要在全市部署加强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并会同市交通安全办公室、市交委、市公安局,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的指导下,立即组织开展全市交通安全大检查活动。按照事故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没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没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没受到教育不放过等“四不放过”的要求,督促各区县、各部门、各单位开展内部自查自纠,确保交通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各区县政府、各部门、各单位要结合自身实际,认真吸取我市今年6月12日、6月23日发生的两起特大交通事故的教训,举一反三,全面深入地开展交通安全大检查活动。各单位要对所属机动车辆逐一进行检验,对驾驶员进行面对面的安全教育,确保不留死角。对查出的交通安全隐患,要认真分析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立即整改,坚决消除事故隐患,防止发生恶性交通事故。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要组织有关部门,对我市长途客车站和客运企业进行明查暗访,并会同公安交管部门深入上述单位,检查驾驶员的教育管理、车质车况、车辆载客人数等各项安全责任制度的落实情况,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责成单位立即整改。

四、深入排查,加强对交通事故多发点段的专项治理

根据今年6月23日公安部交管局召开的全国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紧急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经国务院批准的公安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2003年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工作方案〉的通知》(公通字〔2003〕44号)的部署,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市公安交管局要积极会同市政、公路、电力、园林等部门,定期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点段的排查工作,并提出治理措施和意见。对属于公安交管部门职责范围内能够自行解决的,要尽快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对属于道路线形、交叉口设计不合理,建筑物、树木、电线杆等影响驾驶员视线和路面破损等原因形成的交通事故多发点段,应由市政、公路、园林、电力等部门解决的,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要及时向上述责任单位下达《道路交通事故隐患告示单》,并督促有关部门采取治理措施,限期解决。对涉及需要区县政府解决的,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也要及时通报有关区县政府,有关区县政府要及时协调区县所属部门认真研究,明确职责,限期治理。各区县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采取切实措施,将去年排查出但尚未治理的和今年排查出的交通事故多发点段治理完毕。

市建委、市市政工程局和市公安交管局等部门,要结合我市道路交通实际,共同研究提出道路卡口改造的意见和建议,并分阶段组织实施。市政、公路、公安交管等部门,要按照深化创建平安大道和实施畅通工程的要求,结合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工作,就完善我市交通安全设施等问题共同进行专题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并组织落实。要加大交通安全设施和交通管理资金的投入,提高科技管理水平。要按照国家标准,尽快对我市主干道路的交通标志等交通安全设施进行更新和完善。要加快国道、市道等主要公路及高速公路交通标志、标线等交通安全设施的建设步伐,在主要公路和高速公路可设置电子信息可变情报板、电子监控等科技管理设施,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五、强化管理,确保危险化学品运输的交通安全

市经委、市公安局、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市环保局、市交通局及公安消防、交管等部门,要严格执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44号)的有关规定,按照我市开展危险化学品专项整治的工作部署,每半年对危险化学品运输企业开展一次集中检查活动,对运输车辆的安全性能、车质车况、装载容器等进行严格检验。对新增加的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须经检验合格后方准营运;对达到报废标准的运输车辆,要坚决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办理报废手续。公安交管部门要加强对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驾驶员的交通安全教育,增强驾驶员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要进一步加大对危险化学品运输的交通管理力度,特别是要加强对违章进入禁行区域运输危险化学品车辆的监督和管理。市经委、财政、公安等部门及各区县政府,要尽快研究落实在相关公路设置禁止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通行的标志等交通安全设施。要建立起统一、高效的危险化学品交通事故应急指挥体系和整体联络机制,互通情况,快速反应,及时处置。市经委要组织制定天津市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事故应急处置预案,各有关部门要制定各自的分预案,明确职责。遇运输危险化学品的车辆发生交通事故时,市经委、市公安局、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市环保局、市交通局及公安消防局、交管局等部门和有关区县政府要根据制定的预案立即派员赶赴现场,及时采取措施,妥善处置,防止引发恶性事故。

公安交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进一步加强对交通事故发生规律的调查研究,加大道路交通秩序的整治力度。要以各条国道、高速公路及外环线等主要公路为重点,加强对大型客货运输车辆、农用运输车的管理,依法严格纠正和处罚严重超载、超速行驶、疲劳驾驶等各类危害交通安全的违章行为,发现一起,严格纠正一起,依法处理一起。特别要加强对事故多发点段、时段和恶劣天气条件下的道路交通管理,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杜绝群死群伤恶性交通事故的发生。

六、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自觉维护交通安全的整体意识

要通过电视、电台、报刊、互联网等多种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广大群众特别是机动车驾驶员增强交通法制意识,提高遵章守法的自觉性。对发生过特大交通事故、存在严重交通安全隐患以及对安全隐患不及时整改等单位要予以曝光。加强对重点单位、公路沿线村镇、城镇社区和学校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市农委、市教委、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办公室、市公安局、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及公安交管局等部门要加强协作配合,深入开展创建交通安全文明村镇、交通安全学校和交通安全社区等活动。要建立健全农村地区中型以上客运车辆及驾驶员的基础档案,详细记录车型、牌证、使用年限、核载人数、车主(单位或挂靠单位)、驾驶员情况、运营线路,并在每月定期检查车况记载、驾驶违章、肇事、处罚记录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做好交通安全宣传和教育工作。从现在开始,全市要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开展一次交通安全集中宣传教育活动,并研究完善交通安全宣传工作的长效机制,坚持常抓不懈,推进我市交通安全工作的深入开展。

天津市公安局

二OO三年七月十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市公安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和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市公安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和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