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体验经济的机场非航空性业务发展策略研究
摘 要:体验经济因其差异性、互动性、持久性等特点,便于满足消费者需求,适应当代经济发展潮流,成为各个领域热议的话题。本文围绕体验经济发展趋势与理念,研究机场非航空性业务创新发展策略,分析了体验经济的释义、特征和优越性,阐述了基于体验经济的非航空性业务的特征,从航站楼外观及内部环境、零售、餐饮、休闲娱乐服务、广告等方面明确了发展策略。旨在通过借鉴体验经济的优势,创新发展非航空性业务,进一步刺激消费,增加机场盈利。
关键词:体验经济;非航空性业务;发展策略;广义虚拟经济
中图分类号:u8;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2(2016)02-0005-xx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non-aviation business based on experience economy
xu yuefeng1 hu rong1 chen lin1 su zhou2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1.college of civil aviation;
2.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nanjing 210016,china)
一、引 言
近年来,中国民航运输业得到快速发展,运输量已位列全球第二。中国民航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加剧了各机场之间的竞争。由于机场航空性业务收入弹性小、管制多,机场的非航空性业务收入俨然成为机场竞争的核心。发展水平较高的机场,其非航空性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均较大:法兰克福机场在2007年非航空性业务的收入占比就达到70%[1],上海浦东机场2013年的非航空性业务收入占比也高达45.67%[2]。在当前各机场普遍重视非航空性业务发展的环境下,如何紧跟市场需求、提升消费体验,成为发展非航空性业务的制胜关键。现今,机场消费者的需求已经从基本需求转变为更高层次的获取舒适、愉悦的旅程体验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需求的改变促使“体验经济”应运而生。结合机场发展趋势,机场非航空性业务发展应当与时俱进,开创基于消费体验的非航空性业务发展的新模式,为机场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先机,当前,不少学者开展了将体验经济思想融入非航空性业务发展的研究。文献[3]首次提出在提高非航空性业务方面需要建立“以旅客需求”为中心的基本思想;文献[4]在分析baa和adp机场管理公司的非航空性业务成功经验时,提出要重视非航空性业务,确定顾客即“上帝”的理念;文献[5-6]指出机场应以旅客体验为出发点,加快非航空性资源虚拟价值创新,并构建了与机场非航空性资源价值开发密切相关的冲量过程模型。文献[7-8]根据机场雇员、访客、商务及休闲旅客的不同需求,分析了以体验为导向的机场商业零售规划理念;还有不少学者结合机场服务流程、资源布局等开展了案例研究[9-11],等等。
纵观当前研究文献,基于体验经济的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尚有如下内容值得进一步深化:一是理论研究的系统性不高;二是实践措施的针对性不强。因此,本文针对上述研究不足,从机场全局发展的视角,将体验性经济和非航空性业务紧密结合,阐述航站楼外观设计、航站楼内部环境、零售商业、餐饮商业、休闲娱乐服务、广告等面的体验性发展策略,以期对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的体验性发展提供相应的指导。
二、体验经济的概述
(一)体验经济的释义
“体验经济”的概念早在20世纪70年代便已出现,直到1999年《experience economy》一书的出版,“体验经济”才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该书将体验经济定义为:是一种以商品为道具,以服务为舞台,通过满足人们的各种体验而产生的经济形态,是一种最新的经济发展浪潮,它超越了传统简单的买卖形式,使人们在得到物质享受的同时得到精神享受[12]。
换一个角度看,若将体验经济看作一个经济时代,它则与服务经济、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相对应,并具有其独特的性质[13]。特别的,与服务经济相比,体验经济的经济功能主要是提供消费者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而服务经济的经济功能是进行服务的传递;体验经济提供物的属性是难忘的、个性化的,而服务经济提供物的属性则是无形的、定制的;体验经济由展示者作为卖方,突出消费者的感受,而服务经济由提供者作为卖方,突出的是利益。体验经济之所以成为体验经济,是因为它跳脱了共性的生产,开始进行个性的生产,以实现消费者的精神体验为最终目标,成为更加人性化的经济。
(二)体验经济的特点
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相比较,体验经济具有显著的特点:不规模经济、差异性、互动性和持久性等[14]。
第一,体验经济具有不规模经济的特点。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关键属性是标准化生产,服务经济的关键属性是定制化。体验经济则发生了质的飞跃,它个性化的关键属性,决定了它的发展必须走向不规模经济的道路。
第二,体验经济具有差异性。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强调的是商品的无差别、标准化生产。由于消费者需求各异,从服务经济开始,逐渐向定制化服务过渡。而体验经济主要为每一个顾客提供难忘的、独特的经历,其差异性特征尤为明显。
第三,体验经济具有互动性。农业、工业经济都是单方面的批量生产、出售然后获取利润,不具有互动性。虽然服务经济会根据消费者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务,但消费者并没有直接干预,互动性不强。体验经济则是买方在卖方提供的平台上自己决策和实施,并留下难忘的回忆。在整个消费过程中,双方积极互动,由此达到预期效果。
第四,体验经济具有延展性、持久性。农业、工业经济都是满足消费者即时的需求,提供的是生产后库存的某一种商品,服务经济是按照顾客需求进行服务的传递。而体验经济主要是为消费者创造一种精神感受,在消费结束一段时间后,消费者仍能留有美好的回忆,故体验经济具有延展性、持久性。
总的来说,和商品、服务相比较,体验有其独特之处,如表1。
体验经济的上述显著特点,使得体验经济成为最能代表现代经济发展潮流的发展模式之一。
三、基于体验经济的非航空性业务的特征
将体验经济与非航空性业务结合后,非航空性业务发展将会呈现出新的特点。只有把握好发展特点,才能有的放矢,实现非航空性业务的长足发展。
(一)非航空性业务范围概述
机场业务可分为航空性业务和非航空性业务。航空性业务指货物和旅客运输、飞机起降、维修、地面保障、客桥、停场等,主要收费对象是航空公司。非航空性业务是除了航空性业务以外的,为消费者(包括乘机人、接机人、机场员工等)提供的各种商业服务的收入,主要包括各种租赁收入、停车场收入、航站楼零售商业和餐饮收入、广告收入、休闲娱乐收入等[15]。本文为了便于讨论非航空性业务的共性,重点论述航站楼内的非航空性业务,主要包括:航站楼外观、航站楼内部环境、零售商业、餐饮商业、休闲娱乐服务、广告等方面。
非航空性业务在机场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较之航空性业务,具有盈利高、弹性大、风险小等特点。整体发展较好的机场,其非航空性业务占比都达到60%左右[16],如新加坡樟宜机场、香港国际机场、韩国仁川机场等。而国内的机场非航空性业务发展最为成功的北京首都、上海浦东机场等比例也仅在50%上下,如何有效发展非航空性业务已经成为增强机场竞争力的重要课题。
(二)基于体验经济的非航空性业务特征
现今,大部分国内机场的非航空性业务发展模式较单一,识别度不高,机场商业布局平庸,难以给旅客留下一种美好的体验。国外非航空性业务经营较成功的机场,优先考虑旅客需求,结合特色化的机场布局及无微不至的服务,为旅客提供良好的旅程体验,提升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刺激旅客消费,实现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的增长。因此,在体验经济时代,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的发展又有了新的关注点。
从消费者的价值目标来看,更加关注接受产品的过程。在机场,消费者关注的不仅是得到的商品或服务的质量,更关心的是怎样得到商品以及得到服务后,消费者自身的感受。机场在商品销售时,应从单一的销售模式,转变为半自助销售或者展示销售模式,消费者积极参与销售过程,增强消费体验。
从消费者的主动性来看,更加倾向于主动接受产品。消费者思想从原先“我可以得到什么”转变为“我想要得到什么”,关注点变为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能否将自己的想法融入和实现。机场在向消费者提供服务的时候,需要逐渐地从单方面向消费者提供服务,转变成消费者和机场互动的双向的过程,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改进服务,让消费者获得更好的服务体验。
从消费者的消费产品来看,更加关注文化产品的消费。在机场消费时,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从单纯的对物质产品的需求,转变为对具有本土风情的文化产品的青睐。机场在开展非航空性业务时,应从无特色的机场销售,走向和本土文化特色相结合的主题式销售,迎合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刺激消费。
从消费者的需求来看,更加关注精神需求。消费者在机场除了出行、食宿需求,更加倾向于能够引起自己的共鸣,让自己感觉舒适、融入其中,情感得到满足的高层次需求。因此,对于机场的非航空性业务而言,需要从原来的发展模式单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同质化严重慢慢向服务定制化、人性化,产品多样化发展。
四、基于体验经济的非航空性业务的发展策略
将体验经济融入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的目的就是将体验这种经济的产出类型,设计成旅客在机场可以消费的一部分,或者成为机场提供的非航空性业务的隐形增值部分,从而提升旅客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刺激消费。
(一)航站楼外观设计发展策略
航站楼外观设计会给旅客先入为主的印象,一个富有新意和特色的航站楼外观设计能够给消费者留下美好的回忆。
1.设计特色。航站楼主体的外观设计可以与当地特色相结合,合适的外观设计不仅可以与周边环境浑然相成,而且可以给旅客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城市的明信片。例如,位于珠江口东岸的深圳宝安机场,机场外形状似“小飞鱼”,与浩瀚大海相映成趣;武当山在建的航站楼外观设计如“行云流水”,与周边山水融为一体,浑然天成。
2.文化内涵。将航站楼设计成文化的载体,为机场来往的旅客展示出一种新的理念和诉求,让旅客感受到浓郁的人文气息,收获耐人寻味的体验。例如,芬兰的赫尔辛基万塔机场,外形设计大方、整洁,向来往旅客彰显出斯堪的纳维亚的现代主义简约风格;沙特阿拉伯的吉达机场外观设计成帐篷建筑群,还有用来接待朝觐者的专用航站楼,体现出浓郁的宗教信仰色彩。
(二)航站楼内部环境发展策略
1.设计主题。航站楼的内部环境应当与外部设计的主题相呼应,特别是国际机场,可以将本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设计元素融入航站楼内部环境,给旅客以视觉上的体验,提高机场的代表性和辨识度。例如,北京首都机场t3航站楼内部设计充满了中国元素,从文化景观到装饰品,再到航站楼以红、黄为主的整体色调,体现出浓郁的中国文化和中国特色。
2.光线和色彩。航站楼内部光线和色彩的运用是相辅相成、紧密结合的。通过色彩的变化可使航站楼内部环境呈现出不同的光线,营造出多变的氛围,从视觉体验的角度让旅客感受到震撼,为旅客留下多彩的回忆。芝加哥的奥黑尔国际机场的航站楼,运用动态光学设计理念,随着音乐旋律的改变,旅客可以看到航站楼颜色的变化;阿塞拜疆的巴库比纳国际机场航站楼运用浅色的建筑材料和纺织品,提亮了航站楼整个内部空间,营造了温馨、迷人的氛围,给人轻松愉悦之感。
3.温度和湿度。航站楼内合适的温度和湿度对实现旅客舒适的感官体验十分重要。在确定航站楼内的温度和湿度时,要避免局部温度过高或过低和人员活动区温度不均匀等问题,根据旅客舒适性体验进行调整,力求满足大部分人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经研究表明,最宜人的室内温湿度是:冬天温度为 18℃~25℃,湿度为30%~80%;夏天温度为23℃~28℃,湿度为30%~60%。
4.绿化与美化。适当的绿化与美化可使航站楼内部环境变得更加灵动、明快,消除旅客的紧张感,让旅客感到舒适、放松和享受。新加坡樟宜机场航站楼内建有五座景观花园,其中“梦幻式”花园的蛙鸣、鸟啼,让旅客宛如置身于大自然,褪去旅途疲惫,收获完美体验;台湾桃园国际机场新的3号航站楼运用开放式设计,里面将引进各种花卉及植被,成为台湾美丽自然景色的缩影。
(三)零售商业发展策略
1.零售商业主题。特色鲜明的零售商业主题,加上具有本土风情的零售商品,机场完全可以打造一个以当地品牌为主的独特的零售商业,为旅客呈现难忘的购物体验。温哥华国际机场,确立了“西海岸门户”的商业主题,以优质的服务和极具特色的商业营销,同时结合当地的品牌,唤起旅客的关注。
2.零售商业布局。航站楼内零售商业的分布需要紧密结合旅客流程,沿旅客动线安排商业资源,同时,尽量实现商业资源的集聚化,这样不仅能够满足旅客多样化需求更有利于营造消费氛围。新加坡樟宜机场采用自由浮岛理念,商业分布在客流两侧,使两侧店铺群形成呼应,把旅客自动带入消费区,给旅客以舒适便捷的购物体验。
3.店铺设计风格。店面设计宜采用专业化的装修风格、个性化的门面,提供令旅客兴奋的视觉体验。同时,店铺内部通道设计尽量采用“途径式”,利用弧形曲面,减少旅客视觉障碍,消除旅客紧张感;充分利用自然光,结合人造光,提供舒适、明亮的消费体验环境。
(四)餐饮商业发展策略
1.特色化、多样化发展。将地方特色融入机场餐饮,使旅客能在机场收获“地方感”。同时,根据不同地区旅客群体的饮食文化差异,机场餐饮资源配比应当因地制宜,满足多样化需求。例如,印第安纳波利斯机场拥有著名的孟菲斯烧烤餐厅;兰州中川机场提供特色的清真餐饮以满足当地少数民族旅客群体的需求。
2.突出季节性变化。随着季节性的变动,增设临时商店,可以满足旅客的季节性的需求,提升旅客新鲜感,同时增加机场餐饮的灵活性。例如,伦敦的希思罗机场在夏天使用临时店铺销售冷冻酸奶;哥本哈根机场利用临时餐馆提供季节性美味佳肴,给旅客新的味觉体验。
3.商业资源合理配比。合理化零售类和餐饮类商业资源配比,将不同类型的商业资源有机结合,提高商业资源整体的吸引力。例如北京首都机场根据国际和国内旅客需求的差异,对商业资源进行定位,国际区以国际免税名品店和中国特色商品及餐饮为主,国内以中高档时尚品牌为主,辅之以休闲、便利的快速消费品。
(五)休闲娱乐服务发展策略
1.提供舒适的服务。休闲娱乐服务必须满足旅客对舒适度的要求。对休闲娱乐服务需求较高的多为候机和中转旅客,因此休闲娱乐服务设施多设置在旅客候机区和中转区,表现形式多样,应当分散布局,和商业资源相辅相成,使之成为旅客小憩的去处。例如,新加坡樟宜机场中转区配备温泉浴场、24小时剧院以及游泳池,并在机场不同的角落还安置了足底按摩机、躺椅供旅客使用。
2.休闲娱乐主题化。休闲娱乐服务结合本国传统文化或者融入地域特色,可以在旅客主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旅客对机场的好感度,拉动消费。韩国仁川机场拥有收藏了韩国五千年历史的博物馆和24小时开放的传统文化体验馆,旅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国宝级的文物,体验到韩国宫中文化和传统美术。3.融入高新科技。将高新科技融入到休闲娱乐服务设施的建设,旅客可以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获得更为有趣的体验。香港t2客运楼拥有航空知识探险馆,机场的ua imax影院拥有全港最大的imax巨型银幕;樟宜机场“体验区”提供最新电影和体育大屏幕以及一个四层高的幻灯片供消费者体验。
(六)广告发展策略
1.广告布局与机场整体协调。对广告进行规划,将广告融入机场的整体布局,成为机场的一部分,不仅可以凭借广告美化机场环境,还能够增加机场的文化气息。例如,南京禄口机场建设期间,以绿化、亮化、美化相结合的原则,打出“一流机场、一流广告”的口号,对广告的设置进行了规划,划分了不同功能类型的广告,从而实现机场内广告设置的规范性,保证旅客良好的视觉体验。
2.实现广告人文性和创新性发展。在体验经济时代下,机场广告的发展要更具有人文性和创新性。特别的,很多旅游城市的机场还可以结合当地特色文化进行广告宣传,增加人文气息。例如,昆明长水机场打出“转眼一个世纪,普洱自有大益”的广告词,并配有一张张老照片,向旅客展示了大益的历史传承,让旅客感受到当地的人文特色。
对机场的非航空性业务进行体验性设计,通过以旅客的感官、情感等体验为核心,实现非航空性业务的体验性发展,可以使旅客在机场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满足,同时增加非航空性业务的体验化效用,实现多重价值的叠加。
五、结 论
旅客消费观念的改变,促成了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将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的发展与体验经济特征相结合,是提升机场盈利的必经之路。本文基于体验经济的特点及优越性,阐述了非航空性业务的特点,从航站楼外观设计、航站楼内部环境、零售商业、餐饮商业、休闲娱乐服务、广告等方面研究了非航空性业务与体验经济相结合的发展策略。本文提出的发展策略可以为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但是,体验经济时代下,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的发展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各机场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准确定位,根据旅客不同类型及需求,结合各地风俗文化和实际情况制定发展计划。
第二篇:对发展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的思考
对发展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的思考
■发展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绝非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长期的战略之举。
■机场搞副业,搞房地产比不上开发商,搞农场比不上农场经营者,搞养殖比不上专业户,到头来盈利者寥寥无几。
■对机场的非航空性业务的经营实施“外包”,由若干个专业化公司成为经营者,机场成为
“收租子”的管理者。
■“外包”这一形式适用于大中型机场和航班较多的支线机场。
非航空性业务经营具有前景好、效益高、风险低等特点,是机场企业除主业生产以外的最大的经济增长点。由于认识的不足、机制的守旧和经营的粗放,目前中国机场的非航空性业务被世人称为是“一块有待于进行深度开发的处女地”。因此,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上对非航空性业务的深度开发进行思考,无疑是时下机场企业发展极为重要的课题。
发展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的重要性
开发机场非航空性业务是极为重要的战略之举,其重要性是由其自身固有的一些特点决定的。
一是依托性强,前景好。机场非航空性业务,是指机场依托客货运输生产发展起来的经营性业务。其内容包括机场地面运输业务、宾馆餐饮业务、免税店商场业务、停车场业务、广告业务、旅游业务等。这些业务既不同于航空主营业务的客货运输生产,又与航空客货生产紧密相连,是客货运输生产的继续和服务的延伸,对于航空客货运输生产有着完全的、直接的依托性和依赖性。也就是说,只要机场的主业生产兴旺,形成较大的生产规模,那么,紧紧依托和依赖于航空主业生产的非航空性业务必然发达。自2004年以来,我国民航进入了快速增长期。据国内专家预测,这一快速增长期将持续10年。机场航空主业长期快速增长,必然直接带动其非航空性业务的长期快速增长。因此,发展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绝非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长期的战略之举。
二是成本性低,效益高。机场本身就是带有地区垄断性的企业,作为机场的非航空性业务的经营,也势必带有某种难以打破的垄断色彩。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的经营,与航空主业相比,具有成本较低,经济效益较高的突出特点。这一点已被当今世界上一些知名机场的实践所证明。如我国香港赤腊角机场的非航空性业务收入已达到机场总收入的50%;非航空性业务经营最好的新加坡樟宜机场,已达到机场总收入的60%。从中可见,我国机场非航空性业务发展的潜力很大。自2004年以来,国际航油价格一路飙升,燃油附加费的征收,必然引起机场旅客吞吐量增幅的相应减少,主营业务效益增长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在此种情况下,只有深度开发非航空性业务,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加机场的经济效益。
三是稳定性大,风险小。正因为非航空性业务是依托航空主业的发展延伸而来的,它必然随着航空主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其壮大而壮大,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非航空性业务本身就是稳定向前发展的业务。加之这些业务与主业生产有着直接的关联,大都是服务旅客的继续与延伸,大家了解客户的需求,对其业务也比较熟悉,对其经营的风险性也较小,虽然不能称之为一本万利,但一般来说都是赚钱的买卖。如此高效益、低风险的经营,作为机场企业何乐而不为呢?大凡全球机场业的有识之士,无不重视大力发展非航空性业务。
我国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经营现状
应当肯定,目前我国机场的非航空性业务经营不乏成功者,也初步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着实令人欣喜!但据最近民航有新闻媒体报道的数字显示,目前我国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经(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营收益普遍占其机场总收益的20%左右,最差的仅占总收入的10%左右,最好的也不过占总收益的30%,经营的现状不容乐观,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思想不够解放,经营形式单一。有的机场思想保守,眼睛向内,很少向外,固守田园,一味搞自我经营,缺乏经验、缺乏技术、缺乏质量、缺乏文化品位,集中到一点,就是缺乏有效的增长方式。故未能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致使非航空性业务经营的效益低下。
二是超出主业规模,“摊子”铺得过大。如上所述,机场的非航空性业务,是紧紧依托主业生产发展起来的产业,是航空主业的继续与服务的延伸。机场航空主业生产规模的大与小,决定了非航空性业务经营规模的大与小。但有的非航空性业务的经营不顾航空主业的生产规模,好大喜功,急于求成,造成机构多、官位多、人员多、资金投入多、“摊子”铺得过大的“三多一大”现象,造成其经营成本的增加,资源资金的无端浪费和效益的下降。
三是脱离主业生产,经营亏损严重。有的机
场尤其是有些困难支线机场,由于主业生产的不景气,急于摆脱困境,一度抛开主业提出所谓“堤内损失堤外补,主业不足副业补”的口号,于是利用贷款和倾其所有“家底”,到处“撒种子、种庄稼”,搞起与航空主业毫不相干的房地产开发、开荒办农场和猪鸡牛羊的养殖来。机场搞副业,搞房地产比不上开发商,搞农场比不上农场经营者,搞养殖比不上专业户,到头来盈
利者寥寥无几,造成了严重亏损,致使企业雪上加霜,更加困难,教训十分深刻。实践告诉我们,发展紧紧依托航空主业的非航空性业务才是我们的优势,困难机场的根本出路在于,千方百计发展航空主业生产。只有如此,才能实现航空主业与非航空业务两旺的愿望,才能使困难机场从根本上脱离困境。
四是自主创新不足,缺乏生机活力。民航是最早进入、最晚退出计划经济体制的行业,长期以来,人们热衷于“平均主义”,习惯于“吃大锅饭”,尽管时下已进入市场经济体制,但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机场企业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处于胶着状态。因此,机场在非航空性业务的经营中,缺乏新的经营机制、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缺乏生机和活力的问题也比较严重,未能充分发挥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此种状况,显然不利于非航空性业务经营效益的提升。
“外包”是发展非航空性业务的主要方式
纵观现今国内外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经营的成功经验,如果集中到一点,那就是业务“外包”。“外包”能够成功的个中缘由何在?笔者感到主要有四个“有利于”:
其一,有利于集约化经营。应当看到,尽管机场对非航空性业务相对比较熟悉,但仍处于似曾相识、似懂非懂的状态,缺乏开发资金和专业化的人才、技术、设备、经营经验等,这是导致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粗放经营的根本原因所在。转让经营权,把非航空性业务具体包给相应的有资质的专业化公司经营,必将有利于实现集约化经营,大大增加该业务的科技含量和产品(服务)的附加值,有效地防止资源的浪费,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机场的经济效益。
其二,有利于实现机场职能的转变。目前,机场经营与管理不分带来了职责不清、责任不明、相互干扰、相互推诿、矛盾频生、效率低下等诸多弊端。实现由经营管理型向管理型的转变,是机场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也是机场的发展方向。对机场的非航空性业务的经营实施“外包”,由若干个专业化公司成为经营者,机场成为“收租子”的管理者,这就为股份制机场建立母子公司制和实现由经营管理型向管理型的转变,创造了应有的条件。
其三,有利于集中精力抓好主业生产。机场是风险高、投资大、见效慢、周期长的公益性事业,企业的资金和领导的精力等都是有限的。非航空性业务经营权的转让,可以让机场把有限的资金、有限的领导精力集中用于安全和主业生产上,势必有利于航空运输生产的发展。而航空主业的迅速发展,必然带动非航空性业务规模的进一步增大,这样,就会使机场形成航空主业同非航空性业务良性互动发展的生动局面。
其四,有利于进一步规避经营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任何经营都是存在一定风险的,前面所说的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的经营风险较低,并未否认该经营风险的存在。由于市场的某种不确定性所决定,加之专业技术、专业人才和专业经验的欠缺,机场的非航空性业务的直接经营,也是有一定风险性的。把该经营进行“外包”,变自我经营为专业化的企业进行经营,无疑有利于机场规避投资风险和经营风险。
另外,非航空性业务实行“外包”是有一定条件的。最根本的条件是机场要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因此,“外包”这一形式适用于大中型机场和航班较多的支线机场。对于每周仅几个航班,职工没多少活儿可干的困难支线机场,可采取以自我为主的方式进行经营,不能强求外包,这样有利于转移剩余劳动力。
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经营值得重视的问题
根据国际国内的经验教训,机场发展非航空性业务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主要是:
第一,制定长期发展规划。如前所述,非航空性业务是机场重要的效益源泉,对其经营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战略之举。正因为如此,作为机场尤其是大中型机场,都应根据航空主业未来的发展规模,制定出相应的非航空性业务商业化战略规划,用以明确方向、鼓舞人心,严防决策的失误和经营管理的随意性。
第二,慎重选择经营对象。无论是外包经营也好,还是合作、合资、股份制经营也罢,都有一个选择经营对象的问题。且这一选择直接关系到非航空性业务效益的高低和风险的大小问题,故机场在选择经营对象时务必要格外小心谨慎。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搞好“阳光”招发标工作,并对投标者进行耐心细致地明察暗访,对其资质进行严格审查,切实把那些经营手续健全、有较好专业技术、专业人才和专业经验的投标者作为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的经营对象。
第三,缜密签订经营合同。严格按照《合同法》的有关规定签订经营合同,合同中要把经营的内容、期限、经营抵押金的收取、经营付款的金额时间方式、双方应当承担的权利义务、违约的处理等,都要一一表述清楚。机场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是典型的服务窗口单位。因此在合同中必须详尽地写进相关的制度规定,作为对方必须履行的义务,使非航空性业务经营与机场的性质、宗旨和整体要求相一致。在合同由双方法人或其指定代表人正式签署后,一定要在当地的公证部门进行公证,提高合同的法律效率,严防合同纠纷和合同欺诈。
第四,严格进行管理。经营权转让后,机场的职责主要是对经营对象依据合同和相关规定进行严格管理。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安全、服务的相关规定是否完全落实,是否坚持诚信经营,是否出现旅客有效投诉,承包金是否按期到位,有无违约现象等。如果发现违约现象,将依据合同规定及时处理。
第五,不断总结经验。非航空性业务经营权的转让,对大多数机场而言还是个新事物,需要各机场尤其是大中型机场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不断总结转变增长方式,切实加强管理和加强领导等方面的经验,使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的经营更加成熟。
第三篇:基于体验经济的会展服务策略研究
基于体验经济的会展服务策略研究
一、体验经济的内涵及其与会展服务的相关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物质要求的进化过程遵循这样的发展路径:单纯的物质满足—享受服务—精神的体验。这就意味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消费过程中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享受,更追求一种精神上的满足,而这种身心的满足就是“体验”。
1.体验经济的内涵
从经济学的视角看,所谓体验,就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围绕着消费者,创造出消费者值得回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商品是有形的,服务是无形的,创造出来的体验则是令人难忘的。它着重追求的是消费和生产的“个性化”感受,所以体验既是消费又是生产的互动过程。
为此,我们可以把体验经济理解为:建立在一定社会基础上的,以满足消费者心理感受为宗旨的经济。在体验经济时代下,顾客不再满足于产品和服务本身的消费,而是更加侧重于在消费过程中甚至企业生产过程中所获取的“美好体验”。消费者乐意为这类体验付费的原因在于体验是美好、不可复制的。
2.体验经济与会展服务的关系
在国外,体验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式,已经渗透到了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且正成为社会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同时,体验经济的某些现象,也已逐渐在我国某些行业显现出来,为它们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在会展业服务中就有明显的体现。随着我国会展业的飞速发展和展会品质的逐步提升,优质的会展服务正日益成为各种展会之间展开竞争最为锐利的武器之一。由于服务具有无形性特点,这就决定了会展主办者需要通过形象的塑造,体验的设计,与竞争者形成差异,给参展商及观众以独特的体验。基于体验的会展服务不仅为会展主办者提供“舞台”,为参展企业提供“道具”,而且二者通过融合,使参展商和观众融入情景之中获得体验价值,会展主办者获得价值增值。
体验理念引入的目的是提升会展产业的服务水平,增加会展参加者的满意度。会展主办者与参展商、参展商与观众之间通过会展活动这一平台进行信息传递、价值传递和感受传递。在会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的背景下,参展商和观众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活动的参与,而是希望获得更多的服务和更好的体验,否则他们不愿意再为会展活动支付更多费用。
二、体验式会展服务特征分析
体验理念在对服务经济进行深化和推进的过程中,着重追求消费与生产的个性化感受,讲求消费者参与。概括起来,基于体验经济的会展服务有如下特征:
1.体验性
在产品经济和服务经济中,影响消费者的主导因素是产品或服务的特色和用途。而在体验经济中,影响消费者的主导因素是感受、感觉或情感等。体验经济提供的体验主要就是要让消费者实现自我,给消费者留下一生难忘的体验,而原有经济形态的提供品在消费者消费之后都将消失。
在会展服务中,会展主办者都极尽其所能,将服务设计得与众不同,以期参展商和观众带来不一样的经历,使所创造的体验感受更能长久留在参展商和观众的脑海中。
2.差异性
在服务经济时代,许多企业只是将服务与传统产品包在一起,以促进产品的销售。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使商品和服务的个性化和同质化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在体验经济条件下,体验以满足消费者个性需求为出发点,在商品和服务的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等方面力求迎合和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
为了能给消费者带来个性化的服务,首先需要量身定做商品和服务。定制化的商品和服务是按消费者自身要求,为其提供适合其需求特点的,同时也是消费者满意的商品和服务。所以,会展主办者为参展商和观众提供标准化的同时,应该追求服务的个性化风格,使参展商超出其预期的期望,在体验有针对性的会展服务的同时,体验会展主办者对他们个性的尊重、关注与重视。
3.参与性
体验经济本身是一种开放式、互动性的经济,体验设计的终极目标之一便是人的自主性。产品作为道具,应该给予消费者更互动、更独特的体验,以获取充分的人性化的体验价值。在会展服务过程中,体验经济所强调的参与性表现得尤为突出。参展商与观众一方面是展会的参加者,同时又是会展服务的接受者。要使他们获得满意的参展经历,主办方必须在为其提供服务的时,不断地与他们尤其是参展商进行对话与交流,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参展商是否持续参展,决定观众对会展效果的评价与感受以及对参展商的印象。
因此,会展主办者的主要经济活动是为客户提供舞台,供客户进行体验消费,消费者有很大的主动权和能动性。会展主办方在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和吸引眼球的方式将参展商和观众吸引到自己展会的同时,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也参与到会展的服务中来,或者至少让其能被动地参与到会展活动中,使他们积极地融人到会展服务的氛围中。
三、基于体验经济的会展服务策略
会展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参展商、专业观众和普遍观众。在体验经济时代背景下,会展主办者要充分运用体验经济的理念,以服务为重心,为会展参加者留下一份美好的回忆和感受。
1.全程服务
会展服务是一种全程服务,包括会展活动之前的会展活动的宣传、参展商招募和观众的组织;展中服务除了必备的项目之外(现场咨询、茶歇服务等),其外延在不断扩大,逐步增加法律、科技等方面的援助;展后服务主要体现在相关信息的统计、分析与反馈。不同环节的服务侧重点不同,在会展服务管理过程中,需要平衡这些服务维度,以便给参加者带来难以忘怀的体验。比如目前成都市正进一步完善会展业的“一站式服务”,即展会组展单位只需向政府主导的会展办公室提交展会批文、长租协议等必要手续,涉及工商、税务、公安、市容等政府部门的税务登记证、户外广告临时设置许可证等手续均由会展办牵头办妥,这项举措大大节省了参展商的时间和费用,提升了服务水平、增强了超值体验。又如,今后高交会馆将对展会主办者提供个性化、循环式的策划服务。它包括会前的策划建议、会后的经验总结,下一届展会的改进方向等。
在整个会展活动中,主办方提供的招展与招商、交流信息、商贸洽谈等软性服务与场馆的水电供应、安排交通食宿、运输与保管展品、布置展场等硬性服务结合起来,为会展的参加者创造一个自我表演的舞台,使他们在互动参与中达到体验的升华。2.细节服务
在参展商和观众心目中,每个细节都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他们的感受及对会展效果的评价。因此,会展活动要大处着眼,小处服务,把参展商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预测并了解他们的个性化需求,通过贴切的服务和深切的体验保证参展商参展利益的实现。如广东的广交会,数千家参展单位可以享受到主办方一日数次的热茶供应服务,一杯小茶体现了主办方服务的细心和浓浓关怀。一些会展活动如广东的广交会、深圳的高交会为了能为参展商和专业观众提供洽谈的机会与平台,他们就在服务上想办法,接连推出了诸如设立洽谈区域、组织配对洽谈、举办拍卖会、网上商务与场馆展览结合等举措。会展主办者还逐步引进为参展厂家、客商服务的众多机构,如会展中银行的进驻,设立律师事务所,邀请中介资质认证和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等。
同时主办方也要关注观众的体会,从交通线路的安排、会展现场环境的布置等细微之处体现对他们的尊重与重视。比如,展览会的布局完全以展品大类来划分,方便观众参观;参观者刚踏进展览馆就能得到一份用不同文字编成的会展服务手册或参观指南;展场内还有就餐中心区、休息场所、便捷通道等等。这些都体现着主办方无微不至的服务理念,也充分地体现了会展优质服务的魅力。
3.食宿服务
会展活动的成功举办会极大地带动当地的餐饮、住宿等行业的发展。会展活动期间,大量参展商和观众的涌人对举办地的餐饮、住宿形成巨大的需求,如果处理不当,会出现住宿难、吃饭难的局面,致使参展商和观众怨声载道,进而影响会展活动的持续举办。为使会展活动给参与者留下美好的体验,大型场馆要有相关配套服务设施来解决参展商和观众的餐饮、住宿问题。
从为会展参加者提供满意体验的角度考虑,会展主办者和场馆在推行以人为本的规范化服务的同时,可以在会展期间成立专门机构,根据参加者的需求特点,提供客房预订或推荐高、中、低不同档次的宾馆、饭店服务,让会展参加者满意。更为细微服务则体现在在会展场馆内设置快餐冷饮、小憩长椅、洗手间、厕所等必要设施,充分满足会展参加者的潜在需求,体现服务至上的理念。
参考文献: 本文出自:www.xiexiebang.com 骆驼论文
[1]华谦生:会展策划与营销[M].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245~255
[2]王保伦:会展经营与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6~46
[3]刘 立 韵 江:体验经济时代的会展业发展对策研究[J].理论界,2006(2):55~56
[4]王金洲:体验经济探微[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7):34~36
第四篇:邮政储蓄银行发展业务的策略研究
一、论文选题:××邮政储蓄银行发展**业务的策略研究
二、选题建议:学生应在邮政储蓄银行工作或者曾经实习过,以所在企业为论述对象,选择一项或一类业务进行论述。
三、设计内容(即论文层次结构):
注意:选题和论文内容都要结合学生实际工作,论文字数应达到一万字,要求有自己独立的见解。
第一章引言
简要介绍本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第二章**业务对邮政储蓄银行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业务发展概况
概括介绍**业务在本地区的发展情况,包括其他行及本行的发展概况。
二、本行**业务发展的基本情况及发展趋势
此部分应结合本地区、本行的实际,对**业务的发展规模、发展特点及发展前景等进行分析,要求收集本行**业务发展情况的数据资料,要有必要的量化分析内容,并且需要近期的、可比较的几年或几个季度的数据,这样才能揭示出发展趋势。
三、**业务对邮政储蓄银行及本行的重要意义
这部分简要阐述即可。
第三章**业务在本地区的发展环境分析
一、××行**业务宏观环境分析
宏观环境包括人口环境、技术环境、经济环境、政治法律、文化环境等,可以选择对企业营销活动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重点分析,如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等。
二、××行**业务微观环境分析
微观环境应重点针对用户需求和竞争对手进行分析;
需求分析应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对本地该项业务用户的需求特征进行分析研究; 本地区竞争对手分析应包括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营销策略以及各自的竞争优劣势等, 这部分可以运用SWOT分析法进行分析,但注意不能自说自话,优劣势是通过与竞争对手的比较而来的。
第四章本行发展**业务的策略
一、**业务在邮政储蓄银行发展中的定位及发展思路
此部分应根据前面的分析,对本行发展**业务的实际进行明确定位,确定发展方向。
二、本行发展**业务的策略
根据前面分析的内容,结合本地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本行**业务发展策略,或对现有策略调整与改进的建议,策略应具有可操作性。
第五章结束语
论文的结论、不足及有待解决的问题等。
第五篇:我国体验经济的发展意义及问题研究
我国体验经济的发展意义及问题研究
【摘要】体验经济是一种通过满足人们的各种体验而产生的经济形态,区别于传统的经济形式,它是指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为消费者创造出难忘的感受。随着现代人消费心理需求层次的提升,对经济发展关注的焦点转向更高的层面,加之科学技术为生产模式的提供了保障,体验经济迅速发展,规模与效益极大提高。然而,我国在体验性经济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国民缺乏深层次的休闲观念,当前的休闲体验类产品还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以及政府缺乏完善的休闲体验经济政策等等。因此,政府应当继续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塑造良好的休闲体验经济环境,引导消费者对幸福感的追求,另外企业要综合把握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促进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体验经济;特性;意义;问题;对策;
引言
当今,经济的增长越来越受到需求因素的制约,一方面,企业生产规模逐渐扩大,生产效益极大提高,质量保证与售后服务都更加完善,却不乏商品积压的现象,规模经济所形成的成本节约已经致使企业在轮番的价格战中伤痕累累;另一方面,消费者的收入水平逐渐提高,对物质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面对玲琅满目的商品,却也满足不了内心的需求。另外,不难看到,那些靓丽辉煌的专卖店总也少不了心甘情愿掏钱的顾客,而相对的实用性较高的商品却无人问津,还有之前刚出新品手机的苹果公司,尽管如此高的价格,人们购买的欲望依然浓烈,再看,必胜客的门口,什么时候不是长长的队伍?消费者们钟情的真的是它们的味道、性能、品质吗?不然,凝聚在这些商品中与众不同的是一种体验,一种可以提升幸福感的东西。当“体验”不仅仅是一种个体的心灵感受,也不停留于传统服务业的附属品,而可以单独作为一种经济价值出售的时候,体验经济时代就来临了。体验消费是以休闲体验活动为前提,以商品经济为基础,依托现代休闲产业,反映休闲经济过程中,顾客体验需求和休闲体验服务供应商之间,按照各种利益而发生经济交往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①
一、体验经济的特性及其发展意义
(一)体验经济的特性
① 武 旻.我国体验性休闲经济发展问题研究.经济观察.2011年6月
第一,体验经济生产周期较短。传统的农业、工业经济的周期大多以年或者产品生产周期为单位,周期普遍比较长,也比较固定。然而,体验经济的生产周期则相对短一些,多以小时或者更短的时间为单位,这也就使得体验经济的灵活性更好,变化性更大。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像文化娱乐产品电影、电视剧,电子产品电脑、手机等等,更新换代越来越快,如何把握一瞬间的商业机会,是发展好体验经济的关键。
第二,体验经济参与性与人性化。我们经历了生产模式由手工作坊到机器大工业时代的转变,经济水平较快发展,人们的需求得到极大满足,可是随着经济发展到更高的水平,那些由于过分地强调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而忽视了商品本身所融合的可以满足消费者心理需求的特质所导致的供给与需求的不匹配问题日益显现。在工业和服务经济时代,产品的产出过程都停留在顾客之外,不与顾客直接发生关系。相反的,体验经济则是表现为消费者参与到生产或服务过程之中,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尊重个性的发挥,增强了消费过程中的满足感与乐趣。譬如,想一些手工作坊所提倡的个性化的DIY项目,消费者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收获的已不仅是产品本身的价值,更多的是一种回忆,一种幸福感,体现了更加人性化的消费方式。
第三,体验经济产品的虚拟性。网络、感应、纳米等高新技术的发达,增强了互动与体验,以往的产品和服务经济提供的大多是标准化的产品,而体验经济为消费者提供的则是某种心理上的感受,这种感受因个体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导致生产与消费的个性化。
第四,体验经济依体验所达到的感受程度或体验效果形成市场价格。相比于传统意义上的商品价值是凝结在上面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观点,体验经济中的商品则不适用于这条法则,就生产者来说,创造某种特有的体验感觉是一种独立的经济提供物,可以满足消费者心理和个性化的需求,体验经济的商品价值是由人们所得到的体验效果所决定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同种品质的商品价格会有莫大的差异,这时的消费者需求已经不仅仅依赖于商品使用价值,而更注重其精神层面的东西。于是,消费者为某种希望得到的体验而支付费用,生产者依据所提供的体验感程度决定价格。
(二)体验经济的发展意义
首先,体验经济是经济形态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的产物,它的不断发展对经济社会、对企业、对消费者来说都是意义重大的。首先,体验经济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提升消费者生活质量。作为新兴的一种经济模式,体验经济同样创造了价值,促进了经济增长。一方面,消费者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才能获得这种体验,使得企业家或者体验创造者获得了与之相对应的报酬,在这一方面,与传统经济的买入卖出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消费者从产品中满足了
自身的需求,产品效用得以体现,体验经济的产品,从某种意义上说可能更具有长期的价值,因为这种体验可能会影响到消费者以后甚至一生的生活价值判断。体验消费模式的发展,为企业带来了一条新的致富之路,惠州市惠泉山宝建陶超市在整个家装市场略显疲态的时,今年上半年销售额增长89.6%,逆势增长的势头引起了业界关注。究其原因,整体家居体验式消费是惠泉山宝的主要亮点,总经理吴秋波这样说:“我们是以为消费者创造核心价值来赢得人心的。我们推崇体验式实景消费,让消费者在选购产品过程中感受到家的氛围。一是以产品为元素,通过组合应用,加入搭配与设计元素,在空间上达到整体效果。二是结合国内外人性化的空间设计,把国内外潮流和灵动空间样板体现在消费者面前。”可见,正确利用体验消费营销,创造的价值是巨大的。①
其次,体验经济的发展拉动消费,调节再分配。无疑的,这种新的经济模式对当今消费的促进作用是巨大的,看看那些为iPhone蠢蠢欲动的人们就知道,苹果的产品极大激发了人们的消费需求。另外,那些钟情于体验经济形式的,往往是那些生活水平富足,物质生活已经得到极大满足的上层社会的人们,他们手中财富占据了社会上的绝大部分,也正因为这样,幸福感的价值对于他们更高,也就更情愿花费更多的钱以满足这种需求,从这方面来讲,体验经济发展程度越高,收入的转移越频繁,收入调节效果越显著。
最后,体验经济对消费者来说是一种自我实现感。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洛斯认为,自我实现包括超越自我,真、善、美的融合,乐于助人,智慧,正直和自然,超越自私和个人的动机,脱离“低级”欲望而趋向“高级”欲望,增进友谊和慈爱,善于区别目的和手段,减少敌意,残忍和破坏。②自我实现,更多的关注社交、尊重、成功的内容,注重长远的利益,注重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社会的发展史财富实现的过程,而财富的实现更深入的是为了人本身的价值实现,人类要实现自我的根本目的决定了经济发展的形式向满足这种需求的方向发展,体验经济到来促进了消费者的自我实现,因为它更多的关注个性化的方面,是更高层面的满足感。
二、我国体验经济的发展中的问题
由于体验是内在的,是个人在形体、情绪、知识上参与的所得,因此没有两个人的体验是完全一样的,导致了对于体验的需求难以把握,加上人们的体验觉悟还没有达到普遍的地步,我国 ① 体验式消费逆势走俏.南方日报.2011年7月21日http:// ② 权利霞.体验经济-现代企业运作的新探索[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11月.115
在体验经济的发展上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1、政府缺乏完善的体验经济政策。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商业、服务业的迅速发展造就了一部分富人,国家在政策上也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而富人变得越来越富有,他们的休闲行为对大众的休闲观有着巨大的影响,消费观念受其左右,倘若利用这个人魅力的诱使消费者盲目消费,不仅在资源使用上是极大的浪费,而且极易导致两极分化日趋严重。这时,国家如果在政策上再不加以限制和引导,那社会的休闲文化将会遭到扭曲,健康的体验需求更无从发展。其次,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法对于休闲产业所包括的行业范围界定不够明确,未能建立起我国休闲产业的统计指标体系。统一明确的产业界定是产业得以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完善的统计指标体系的建立,可以为当今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与规模提供良好的指向,有利于企业制定正确的发展方针,促进经济稳步发展,反过来又加大了消费者的体验需求,促进体验经济的发展。
2、目前的休闲体验类产品还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要。由于消费者体验需求的个性化与多样化,企业难以把握准确的需求信息,以目前我国休闲体验类产品的发展来看,根本满足国民日益增长的休闲体验需求。具体表现在产品的数量少、质量差,很多产品由于市场的运营能力不强,导致产品的更新速度缓慢,这也阻碍了体验经济的进步与发展。相对应的,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对于美好的,快乐的体验的需求也就日以改变,不会终止,这就要求产品的供应商能够随着人们精神需求的变化,不断地向市场供给足以满足这些需求的产品,而现在的经济条件下,要及时地更新企业的产品特质,紧跟消费者的需求,是艰难的。
3、国民缺乏深层次的休闲观念。人类的行为都是受行为执行者的观念支配的,观念直接影响到行为的结果。而体验消费的观念,说到底就是人们对休闲的认识和态度,这种认识和态度直接影响到人的消费行为。然而,正如上面所分析的一样,我国两极分化的现实,导致了很大一部分、甚至绝大一部分的底层人民还刚刚体会到衣食无忧的满足感,他们对于奢侈品,对于纯粹的消费品的需求观念及还不足,相比于获得幸福感,他们可能更关注食品,日用品价格的变化,就更不用说是乐于花时间跟金钱提升精神上的享受了,因此,从整体上看,我国体验经济发展的环境还有待改善,人们休闲的向往还有待培养,我相信,这是必然的趋势,是经济社会必将实现的目标。
三、我国体验性休闲经济发展的对策
1、政府要大力支持体验经济的发展。想要发展我国休闲经济,刺激国民的体验性休闲需求,政府的政策导向和资金扶持是关键。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公共休闲设施的直接投入力度。只有将体验商品深入到人民生活的各个角落,休闲意识才得以更好地树立,比如科技馆、文化表演场所、展览馆等等,对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都有极大的好处。由于公共休闲设施很大一部分都是投资大、周期长、回报率低的建设项目,市场无法提供这样的产品,倘若政府置身事外,便难以提供,而这些产品又会对民众的休闲需求产生巨大的导向作用,促进体验经济的发展,因此,由政府提供是必然的。另外,政府要尽快为完善立法,出台专门的法规和政策以保障体验经济的健康发展,目前,体验经济的发展缺乏可靠的制度保障,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不明确,导致发展缓慢,不健全。
2、企业与消费者的合作创新才能创造快乐的体验。目前, 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产品的个性化、主题化以及产品包装艺术化作为企业的发展战略。与此同时, 现时代消费者也正在从注重物质消费转向对精神、情感、健康的消费。随着消费者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文化消费品位的提升、消费观念的改变以及健康科学知识的普及, 精神或情感体验将为休闲产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需求。体验类产品是高附加值的产品,因为它和其他休闲产品相比较,投入相对更少,但产出却很高,这种产出不仅表现在经济上,还更应具有社会性和文化性。发展好这类产品不仅可以获得经济效益还可以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这就要求企业与消费者合作创新,一方面,企业要真正做到以顾客为核心,摆脱单一的产品生产销售模式,通过提供像定制、DIY的服务让消费者在快乐中实现消费,并不断地更新消费者休闲消费需求信息,加速企业产品更新周期;另一方面,消费者要努力提升休闲消费观,并协助企业开发新产品,积极参加试用活动与体验营销,通力协作,加快经济发展。在新的市场环境下,谁能够更为准确地了解并生创造出适合消费者的体验,谁就有可能成为新时代的领军。未来体验经济格局的全面形成, 主要依靠企业将体验思想应用于产品设计和市场营销。
3、帮助国民树立正确的消费价值观。我国休闲业的发展起步较晚,发展不成熟,体验经济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新的事物,这就导致了理解的表面化、片面化,加上“自我实现”的消费理念不够普遍,体验经济发展困难重重,这就要求加大对文化、娱乐等的投入,使消费者积极地、自主地实现自我,不断提升对幸福感的追求,从观念上接受体验经济的模式。具体实施时,可以广泛的利用好互联网的发展潜力,大力推动企业的网上运作工程,加速企业的宣传与产品的营销,另外,加大建立现代的企业,加速企业营销模式转变,使销售模式更加多样化与人性化,并推动体验产品的开发与上市,从而形成完善的休闲环境,达到为人们提供美好的、值得回忆的消费过程的目的。国民体检消费关键的建立,最关键的、最本质的还是要构建繁荣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准,只有老百姓有物质基础了,享受型消费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当下收入差距逐步拉大,很多地区还仅仅刚刚脱离贫困,发展道路依然久远,如何创造安定富裕的的生
活基础,繁荣稳定的经济环境是达到整体上提升消费观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成思危.虚拟经济论丛[M].北京:民主与经济出版社.2003年1月.51-56 [2]赵放.体验经济的本质及其成长性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10.(03)[3]权利霞.体验经济-现代企业运作的新探索[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11月.[4]郑国诜.我国体验经济发展存在的差距及策略探讨[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0.(06)[5]张正博.中国体验经济发展若干问题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01)[6]张承耀.体验经济的十大特征[J].经济管理.2004.(21)[7]李晓西,杨琳.虚拟经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J].财贸经济.2000.(06)[8]王爱俭,于红鑫.虚拟经济及其作用研究[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1.(01)[9]王国忠,王群勇.经济虚拟化与虚拟经济的独立性特征研究[J].当代财经.2005.(03)[10]刘文涛.品牌效应与企业发展[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S2)[11]石倩.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品牌效应[J].科技资讯.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