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浙江外贸发展策略研究文献综述
嘉兴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
题
目: 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浙江外贸发展策略研究 学院名称:经济学院 专业班级:经济学062学生姓名:胡莉莉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 在对外贸易中运用循环经济战略愈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专家学者的关注和重视。一方面,国际贸易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的制约,保护环境可以提高资源的增值能力和永续利用能力,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所以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中,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求增长。另一方面,环境问题的解决受到人们认识水平和经济能力的制约,因为保护与改善环境需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做后盾,没有经济的发展,良好生态环境的维持与改善就会遇到很大困难。要促进外经贸持续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 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 成为我们唯一正确的战略选择。因此本文通过国内外学者的文献的分析和归纳,从四个方面研究了在循环经济视角下外贸发展策略,希望有助于浙江省外贸发展策略的研究。
一、关于外贸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论述
作为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组成部分的外贸可持续发展已纳入世界贸易组织框架协议内,成为当代国际经贸领域的中心议题。其主要体现为在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过程中,如何减少资源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并获取不断增长的贸易利益,促进贸易国之间和谐互动、共同持续发展。
(一)国外关于外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论述
早在1987年,挪威人布伦特夫人在《我们共同未来》的报告中,就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并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含义。1989年美国人福罗什在《加工业的战略》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工业生态学的概念。许多发达国家从1970年代开始即通过国内立法把循环经济运用于宏观经济管理和国际贸易,美国、法国、比利时等国都在相关法规中程度不同的引进了循环经济思想和原则。发达国家依据有关循环经济方面的国内法规及后来的其他国际条款大大加强了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对本国资源、环境的保护,有力地推动了循环经济在本国对外贸易中的实施。经济贸易政策是相关法律体系的重要补充。发达国家在制定相关循环经济法律的基础上,同时制定了相关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贸易政策。它们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行为,1
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各国政府制定的经济政策主要表现为产业政策、财税政策和投资政策等。在产业政策方面,政府鼓励发展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财税政策方面,对使用循环生产资源的企业实施税收减免优惠政策。加快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开发,打造以科技为主导的新比较优势,促进本国经济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在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学术研究方面,国外的讨论侧重于生态环境与对外贸易的相关性问题以及对外贸易的生态效益的计量上。对外贸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基于以下两个事实:首先,贸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与作用是多方面和复杂的,同时也是不可忽略的。第二,贸易自由化是一把双刃剑。其对环境的作用要取决于贸易方式、计划和目标。并且要使贸易达到积极的效果,需要国家和国际范围的政策和法律的支持。学者们注重分析对外贸易带来的环境效益的影响,相关的实证研究方法主要有:
(1)通过引入环境要素来扩展2×2×2的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在定量分析环境要素禀赋不同的国家间开展自由贸易给各自带来的环境影响,如Murrell.P,Ryterman.R(1991)。
(2)借鉴环境贸易效应模型,发现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呈倒U形关系。Grossman和Krueger(1993)通过对42个国家面板数据的分析,即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候,环境污染的程度较轻,但是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环境污染由低趋高,环境恶化程度随经济的增长而加剧;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也就是说,到达某个临界点或称“拐点”以后,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环境污染又由高趋低,其环境污染的程度逐渐减缓,环境质量逐渐得到改善。他们将引起这种曲线的作用分解成为三种效应,即结构效应、规模效应和技术效应。这三种效应通过贸易对经济规模的影响(污染规模的影响)、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不同污染密集度产品的专业化分工模式)和技术进步(降低污染)等途径对一国环境产生影响。
(3)绘制贸易发展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 Kuznet Curve)来分析开展对外贸易与环境质量的相关关系。Lucas,Wheeler与Hettige(1992)检验了收入增长与输出的污染强度以及贸易开放对输出的污染强度的增长率的倒U关系,即库兹涅茨曲线。由于缺乏除美国以外其他国家的对于环境损害的时间序列数据,他们运用了一组发展中和发达国家的跨部门数据,建立一个独立的方程。制造业输出的污染密集度的增长率是最初单位资本收入、GDP增长和与GDP 2
相关作用的贸易开发度指数的函数。研究确实发现了倒U关系的证据一国的人均收入的增长,特别是伴随制造业在GDP比重中的减少,降低了其产出的污染密集性。
(二)国内关于制约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因素的分析
柏林、胡放之(2007)认为目前,阻碍对外贸易可持续增长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二是低层次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另外,一些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利用我国对环保要求较低,将污染密集型产业向我国转移,也对当地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和影响。三是日益盛行的绿色贸易壁垒。胡伟辉(2008)指出我国对外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我国外贸出口面临绿色贸易壁垒;对外贸易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给我国环境带来巨大压力;进口洋垃圾威胁我国生态环境;发达国家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向我国转移。
沈伟玲(2006)提出从可持续贸易的角度看,我国的对外贸易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这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对外贸易给我国国内环境带来了很大的破坏,贸易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2.我国产品出口受到来自国外环境保护的强烈挑战,贸易的可持续发展面临考验。刘丽杰(2008)提出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仍然面临多方面的挑战:粗放型外贸增长方式;日趋严重的资源环境瓶颈;进出口商品的商品结构不合理;进出口商品的商品结构不合理;服务贸易发展滞后。步娜(2006)认为由于发展观念、体制、政策、技术等原因,我国对外贸易的大规模扩张加剧了国内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与此同时,资源与环境问题因为具有全球化的趋势而被许多国际条约与规则所涉及,国际市场对高消耗、高污染型产品设置的门槛逐渐提高,这都制约着我国对外贸易的长足发展。李军(2006)认为目前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低层次的进出口商品结构,日趋严重的资源环境瓶颈,日益盛行的绿色贸易壁垒"。
(三)国内关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对策的研究
王桂兰、刘莹莹(2007)总结出了我国利用循环经济发展可持续对外贸易的对策:大力推广循环经济理念,正确认识循环经济与我国外贸之间的相互关系;大力扶持我国自主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加速转变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积极发展我国环保行业;鼓励公众与外贸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实践工作积极采取必要措施,严格禁止国外污染密集型产业向我国转移;完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健全对环境保护及对外贸易相关的法律政策。袁冬梅、刘建江(2006)认为面对循 3
环经济发展趋势,我们必须依靠技术进步强化管理,树立循环经济的思想和理念,将改善环境质量和加强资源利用作为提高国际贸易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挑战,化阻力为动力,从以下方面来协调贸易与循环经济的发展: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统筹考虑贸易与环境、贸易与循环经济的关系;调整我国产业政策和产品结构,逐步改变资源型出口导向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生态型外贸企业发展之路;制定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胡伟辉(2008)提出实现我国对外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树立循环经济的理念;建立我国的环境经济核算体系;逐步完善环境政策,加快绿色贸易立法;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贸易商品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产品。
晁根芳(2008)指出WTO规则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研究法律上的应对之策是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拟应强化贸易的环境管理决策机制,加强国际立法合作,加强和完善与贸易有关的环境立法,加强绿色贸易制度的法制建设,强化环境法律实施与监督。李彦军(2005)认为我国对外贸易要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在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的前提下,促进对外贸易的健康、稳定发展,应该实行循环经济模式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是针对工业化运动以来高消耗、高排放的线性经济而言的一种经济形式,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而兴起,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经济体现。循环经济的发展,可以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促进对外贸易的健康、稳定发展,解决我国对外贸易所面临的问题,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严复雷(2006)认为在对外贸易中重视和发展循环经济,表现为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降低出口贸易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在循环经济的理念下推动社会和企业的科技创新,利用环保和绿色工艺生产出口商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出口环保和绿色产品。同时坚决抵制外国的有害物质和生活垃圾的进口,鼓励绿色产品的进口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外商直接投资,推动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二、国内关于循环经济在外贸发展中作用的论述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对经济系统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循环经济理念下,贸易与环境的关联度日益增大,以保护环境促进贸易发展、以贸易发展推动环保是协调国际贸易与循环经济相互关系的根本要求。
赵晓俊(2008)认为对外贸易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十分重要,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不仅是我国的必然选择,还是我国应对国外不断增多的循环经济的重要 4
法规和行业限制的重要举措。发展循环经济不但有利于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资源利用率,优化出口产品结构,还有利于降低我国对进口资源的依存度。郑鹏、陈曦(2008)提到中国农产品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国际市场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现实, 使得我们不得不反思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增长方式, 不得不考虑生态、环境、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对农产品生产和出口的影响, 不得不重视健康、安全的消费理念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在循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 循环经济理念为中国打破农产品出口所遭遇的绿色贸易壁垒提供了思路。袁冬梅、刘建江、张显春(2006)认为发展循环经济是减轻我国对资源进口过度依赖的途径,是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贸易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需要贯彻循环经济理念,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提高我国资源利用率, 优化出口结构。张显春(2007)认为贸易与循环经济的协同发展为我们正确处理贸易与环境的关系、改善进出口商品结构、避免绿色壁垒等贸易保护主义的限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夏志明(2009)认为仅仅用的增长来衡量经济发展或者仅仅用进出口总值的增长来衡量外贸的发展是不全面的。我国外贸既要求稳定发展, 又要做到长期可持续, 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也要考虑未来几代人的需要, 必须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扩张、轻内涵提高的传统的发展模式。改变原来传统的增长方式中片面追求数量增长, 忽视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对环境的保护等不科学合理的地方, 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来建立新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的增长方式。追求资源的永续利用、对环境尽可能地进行最大保护也是实现外贸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邹文杰(2005)认为我们要实现外经贸持续发展,既要全国外经贸工作者不懈努力,又需要资源和环境的有力支撑。面对我国人多、地少,水缺、矿产资源人均储量低的现实。必须彻底转变粗放型经济和外经贸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实行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全球化配制及资源的再生、重复使用,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正确道路。
三、关于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论述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经济全球化和国内外市场紧密联系的背景下,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相应地要求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建议》提出: “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积极发展对外贸易, 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着力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这是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国外关于循环经济推动技术进步从而促进贸易增长的论述
保罗·埃里希和巴里·康芒纳早在1967年就提出了一个强有力的观点: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环境负担(EB)是人口(P)、富裕程度(A)和技术(T)三个变量的函数,即:EB=P×A×T 要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降低环境负担总量。减少人口量很难实行,降低富裕程度又会导致贫困化,且会使人口增加。因而,转变增长方式只有变革当前创造财富的技术方式。纵观发达国家在实现循环经济战略在对外贸易中的实施时,首先需要开发五类支撑技术: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和系统化技术。这五类技术包括了清洁生产、高效利用和节约、新能源开发、可再生资源利用以及污染治理等方面。同时,在对外贸易中实施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这些发达国家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为载体的知识经济做支撑。实现以知识经济带动循环经济,以循环经济促进知识经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走真正的以质取胜的对外贸易强国之路。
卡尔.马克思也是一位较早认识到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与竞争的重要推动力的经济学家。马克思曾认为,若要让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除非能有技术进步提高资源的生产率。他还指出:“资产阶级除非使生产工具„„不断革命化,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马克思的远见卓识深刻影响了一大批经济学家。内森·罗森博格在《技术进步的历史编年学》一文中明确指出,熊彼特正是从马克思有关技术进步在长期经济增长中的核心作用和有关技术进步的连续性以及演进性那里得到了有关技术创新和创造性毁灭等的最初启示。
克鲁格曼1986年研究了技术进步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福利的影响。在他的模型中,他假设有两类国家:技术较先进的国家(发达国家)和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发展中国家),产品亦分为两类:技术密集型产品与非技术密集型产品。这些假设与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有些相似,它的发展在于:假如技术变动了(而不管为什么会变动),会对各国的贸易模式和福利产生什么影响?如果这种技术进步发生在发达国家,则结果是没有坏处。第一,对发达国家来讲,它技术更高了,产品更先进了,由于本来就在技术上领先,更新的技术的产生并不面临什么竞争,也不威胁别国,别国也威胁不了它,所以技术进步对它有好处。第二,对落后国家也没坏处,因为技术差距拉大了,给后进国家更大的空间来发展和赶超。所以技术进步发生在先进国家对这两类国家均有利。对先进国家唯一的不利之处是对一些本来就有技术优势的产品,技术进步和生产出口能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模式设计和绩效评价力的提高,有可能使这些产品的价格下降,贸易条件有可能变得不利。假如技术进步发生在后进国家呢?克鲁格曼认为结果是缩小了两类 6
国家之间的差距,对原来先进国家是一种竞争,对他们不利。后进国家会因为自己有能力生产这类产品而减少进口,造成两方面的结果:一是使该类产品价格的下降,对先进国不利,二是如果这种产品需要密集使用后进国本来就稀缺的资源,那么对后进国来说也不利。
(二)我国关于以循环经济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论述
杨娟(2008)认为我国传统的外贸增长方式加深了与环境、资源等方面的矛盾,更加剧了对外贸易摩擦。要解决诸多矛盾,实现外贸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确保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摒弃传统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污染,“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不仅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目标,更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尹继东、张兵红(2008)认为投资和外贸依存度过高,要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不完善,要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物质资源消耗高,要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生态环境约束日益明显,要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国内和国际市场压力加大,迫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葛恒安(2006)认为外贸经济的迅速发展, 使得我国原来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进一步健康、和谐发展的需要,要想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外贸增长方式,我们必须从循环经济、知识产权战略、创新战略、品牌战略、大力发展服务业、进口战略等诸多方面或方向上加以研究探索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外贸发展的道路和方法。
尹继东、张兵红(2008)认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策略应从体制机制完善入手,调整利益结构;从发展循环经济入手,强化全民节约和环保意识;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入手,平衡“三驾马车”,即 投资、出口、消费的方向。葛恒安(2006)认为要转变我国外贸增长方式必须利用循环经济理念, 构建节约型外贸结构;加快自主品牌建设, 增强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提升外贸商品出口档次;鼓励服务贸易出口,推动出口商品结构转变;提高贸易进口质量, 促进国内技术水平进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扩大自主品牌商品出口。而燕雪梅(2007)认为就要改变传统对外贸易指标体系, 改变考核方式,就是要摒弃把规模和速度作为首要追求目标的做法,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质量、效益的提高,真正使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唐文静(2008)认为不但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服务业发展,更要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度,建立并 7
完善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宋晓舒(2007)对河南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路径进行了探索: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是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加快出口产品升级的主要措施,是加快河南从贸易小省向贸易大省、强省转变的根本途径;积极发展加工贸易,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是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推进河南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需要;发展循环经济,是协调国际贸易与环境,实现河南外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四、国内关于外贸企业应对环境标准策略的研究
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微观基础,发达国家循环经济战略的实施表明,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公众的参与是重要的支持。这些国家的企业积极采取循环经济模式,实现了产业层面上的循环经济,使得本国的产品技术含量高、环境污染小和附加值高。这样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很强的竞争力,也很少受到绿色壁垒的限制,大大促进了这些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同时,发达国家重视运用各种手段和舆论传媒开展社会宣传活动,以提高公众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社会的认识。公众的积极参与,很好的响应了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模式,同时也抵制了国外高污染产品的进入,形成了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
孙文会(2008)提到我国外贸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现阶段解决外贸企业中存在问题的迫切需要。我国外贸企业能够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发展道路,首要是转变我国的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走循环经济之路。其次推行绿色管理,实施绿色营销。最后大力开展清洁生产,促进环境成本内部化,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魏伟(2002)认为为使外贸企业避免“穿新鞋、走老路”,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就必须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科学的内部管理机制、合理的分配激励制度以及完善的约束监督体系。赵西三(2009)指出我国外贸经营主体结构不够合理,国有外贸企业竞争乏力,除外资企业以外的其它非国有企业的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只有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经营机制的转轨,才能优化经营主体结构,充分调动各类企业参与国际经济贸易竞争的积极性,走出去利用国际资源,缓解出口增长与环境、资源等的矛盾,实现外经贸的可持续发展。吴红青、杨文彪(2009)认为目前国际金融危机消退尚需时日,加快转型升级,是应对危机的根本出路。通过建立完善的市场拓展体系、外贸促进体系、生产性服务体系,提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品牌附加值,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化,抓好园区、行业、企业、技术、市场、服务等六大提升行动,化解传统粗放发展之“危”,抢抓科学发展 8
之“机”。积极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造,培育有较强影响力的“浙中板块”。鼓励企业运用电子商务改进企业运行模式,培育清洁生产企业、绿色企业、循环经济试点企业。重视人力资源建设,支持企业家“二次创业”,引进和培养一批创业创新型管理人才。深入实施品牌战略,注重无形资产积累,从“无牌”到“有牌”,从“贴牌”到自有品牌,从区域“名牌”到全国名牌,形成名牌产品集群。
五、研究启示
综观以上研究成果,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做指导,构建以综合效益为核心的发展评估体系,建立和完善有助于外贸扩大的环境管理体系和高效的环境管理机构,构建符合国际规则的各类环境标准和法律、法规体系。在政府和产业层面,应加快调整我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加快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环保产业,推进服务贸易的发展,促进我国外贸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合理引导国际投资,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完善我国的贸易促进体系,引导我国企业建立内部环境管理体系;企业应积极引入环境会计管理制度,实行清洁生产,建立和完善以环境标准为内涵的企业研发中心,实施积极的模仿创新策略,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扫清进入国际市场的障碍,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应认真研究WTO相关规则,积极应对各类贸易壁垒,争取更大的贸易利益。但这些都是学者们对外贸发展策略的宏观层面的研究,缺乏典型性。因此,我的论文将针对浙江省,以浙江省的角度出发,具体研究如何在循环经济视角下发展浙江省外贸策略。
【参考文献】
[1]刘青松主编,《可持续发展简论》,中国环境出版社 2003年3月版 [2]柏林.以循环经济促进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J].中国国情国力,2007,(1)[3]胡伟辉.从循环经济视角看我国对外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J].生态经济,2008,(6)[4]沈伟玲.循环经济背景下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6,(31).[5]刘丽杰.循环经济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其对策[J].辽宁经济,2008,(1)[6]Candice Steven.“The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Trade”,The World Economy, Vol.10.No.4,2003, pp.439-451 [7] Werner Antweiler, Brian R.Copeland.Is Free Trade Good For The Environment? Working Paper 6707 [8]步娜.循环经济运行模式——可持续贸易发展实现的有效途径,2006 [9]李军.循环经济与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互动机制研究[J].经济问题,2006,(8)[10]王桂兰,刘莹莹.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7)[11]袁冬梅,刘建江,张显春.论我国对外贸易与循环经济协同发展的必要性及对策[J].工业技术经济,2006,25(8)[12]晁根芳.CHAO Gen-fang WTO环境规则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我国的法律对策-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24(3)[13]李彦军.循环经济与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 2005 [14]赵晓俊.循环经济在创造和谐贸易环境中的战略地位[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12)[15]郑鹏,陈曦.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对日出口的影响及对策——基于循环经济的视角[J].湖北社会科学,2008,(9).[16]张显春.我国对外贸易与循环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2007 [17]夏志明.浅论循环经济与外贸的可持续发展[J].国际市场,2009,(2).[18]邹文杰.商务部 《国际贸易论坛》 2005年 第1期
[19]杨娟.以循环经济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10
[20]尹继东,张兵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挑战 机遇 策略[J].企业经济,2008,(9).[21]葛恒安.我国外贸发展现状与未来增长方式转变浅析[J].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06,(12).[22]燕雪梅.转变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8).[23]唐文静.我国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上海市为例[J].世界经济情况,2008,(1).[24]宋晓舒.河南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7,(5)[25]孙文会.循环经济模式下我国外贸企业的应对之策[J].中国市场,2008,(13).[26]魏伟.外贸企业如何避免“穿新鞋,走老路”[J].经济师,2002,(8).[27]严复雷,.新国际贸易环境下外贸体制改革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28]赵西三,.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小企业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J].企业活力,2009,(3).[29]吴红青,杨文彪,.民营经济转型:产业与市场互动[J].浙江经济,2009,(8)11
第二篇:循环经济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循环经济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
从西方经济学的演变过程来看,传统经济学发展观认为经济增长是不受到资源与环境边界限制的,市场价格会向人们传达资源稀缺的信号,所以人们不必为了保护环境而放弃增长。随着增长与环境的矛盾日益激化,传统的经济学发展观逐渐受到理论的挑战。以持续增长不可能性为代表的发展观就认为随着经济系统的不断扩大和延伸,经济增长必将到达资源与环境所能承载的极限。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研究经济与环境的问题上提出了“宇宙飞船理论”,他认为飞船是一个孤立无援、与世隔绝的独立系统,靠不断消耗自身资源而存在,最终它将因资源耗尽而毁灭。惟一使之延长寿命的方法就是实现飞船内部的资源循环,尽可能少地排出废物。鲍尔丁的“宇宙飞船理论”可以看作是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随着人们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断反思和对可持续发展观的普遍认同,1992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签署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可持续发展宣言,标志着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诞生。传统经济是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线性流动的开环式经济过程。循环经济倡导的是环境保护、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和废弃物的再生利用等环节的整合和互补,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对传统线性经济的革命〔3〕。它要求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资源再生”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以期实现“最佳化的生产、最适度的消费,最少量的废弃”。英国生理学家艾什比提出了一个生态系统理论。他认为,社会像生物系统一样具有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因此,可将生态系统理论运用于人类经济社会的调控。生态控制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整体有序原则、循环再生原则、相生相克原则、反馈平衡原则、自我调节原则。通过相关文献的回顾可以看出,国外学者对有关城市群的研究己经比较成熟,已经形成了多角度、多层次、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体系,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研究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2.国内关于服务业循环经济的研究
国内学者研究循环经济的理论很多,基本覆盖了关于循环经济各个方面的内容。本文将对于这些文献进行分类论述。
服务业循环经济概念提出。从上世纪90年代起,“循环经济”这一术语开始在我国出现。对循环经济的定义有代表性的事:循环经济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从而建立一种新型态的经济(曲格平,2000);循环经济追求资源利用最小化,污染排放最小化,是一种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融为一体的经济发展战略(邹声文,2003);当前,我国社会上普遍流行的是发改委对循环经济的订定义: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过河循环利用为核心,一减量化、在使用和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模式的根本变革。所谓服务业循环经济,主要是指服务行业服务产品与设施的设计与开发的经济。在其整个服务周期过程中,都要考虑和进行减少服务主体、服务对象和服务途径的直接与间接环境影响,并通过详实资料和创造有效途径让服务对象积极参与,从而实现服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唐琪虎、朱国伟,2003)。也有国内学者提出,循环型服务业是通过生态规划和设计,资源循环利用,使不同的企业群体间形成资源共享和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生态服务业,达到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互动,并辅助第一二产业,以形成整体循环经济的服务业。国家发改委明确定义服务各行业要成为“循环型”行业,必须践行“3R”原则———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同时由于服务业本身特有的“流通和服务”的特性,起着连接其他产业、社会生活的纽带作用,所以循环型服务业还要求服务业的发展能有效连接和促进循环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循环型社会的发展。邹平,杨永生(2006)提出了服务业发展循环经济还必须坚持的几个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
关于服务业发展循环经济必要性的研究。曹盈(2007)从我国服务业发挥在那现状出发研究,认为我国第三产业总体发展滞后,各省市之间第三产业竞争力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第三产业资产利用率普遮较低,资源浪费严重,发展第三产业循环经济迫在眉睫。于文武,姚亮(2008)也研究指出发展服务业循环经济有重要意义。主要观点包括:(一)服务业发展循环经济能促进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服务业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解决服务业粗放经营与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矛盾,劳动力低素质与对高品质服务需求的矛盾,产业结构低级化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矛盾,使服务业增长方式真正向集约式转化。(二)服务业发展循环经济是全面发展循环经济的需求。第一、二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客观上要求为第一、二产业服务并促进其发展的服务业也应当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协调发展。(三)服务业发展循环经济是现实的客观需求。对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是人们向往和不懈追求的目标,绿色服务产品有助于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品质的提高。
关于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曹盈(2007)认为要从小、中、大三个角度构建第三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应把企事业单位层面归为小循环发展模式,把行业和区城层面归为中循环发展模式,把产业和社会层面归为大循环发展模式,同时应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循环经济技术支律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快循环经济立法,促进循环经济向更深层次发展。王荣玉对服务业循环经济方案的理论模式作了有益的探索。他从理论上严格科学地定位三产各分支行业的循环经济模式.从分层次上和等级上划分四个部分从行业层次上根据生态效率理念,尽量做到清洁生产;从行业群落层次上按照生态工业理论,建立良好的再生资源的输入和输出关系;在废弃物层次上尽量实现无害减量和资源化上;在服务对象参与层次上,鼓励广大的公众参与,建立有奖举报和有效预防制度,最终建立三产循环经济框架体系。关于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效益评价体系的研究。黄金贤(2006)则从产业和社会发展、资源减量化、循环利用、减污减排、资源与环境安全等方面建立了区域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该指标体系对江苏省和全国服务业循环经济历年的发展进行了评价,但这一体系没有表明服务业循环经济与工农业循环经济的区别,没有表明服务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特色。刘娟和谢佳平(2010)从资源利用、废弃排放、经济运行、生态环境四方面出发,构建了一个服务业循环经济推进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以上海市往年的服务业循环经济推进效果为例进行了评价研究。李璐璐,黄贤金,石志宽(2006)以第三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研究作为立足点,构建了产业及社会发展、资源减量投入、资源再循环利用、污染减排、资源与环境安全五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确定评价指标权重,最后进行综合评价的研究方法。
关于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研究。汪友结,张建新,黄贤金(2006)以区域循环型服务业发展规划为背景,指出循环型服务业发展规划与传统服务业规划相比,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①循环型服务业规划着重于从服务业企业内部循环的角度来对企业进行规划,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规划。②循环型服务业规划着重于结合循环型服务业发展模式的特点,力求通过循环型服务业的建设,促进循环型第一二产业的建设,从而推动整个循环经济的发展。③循环型服务业规划着重从社会整体循环的角度出发,引导有利于循环型经济发展的生产、市场和消费行为,推动市场向循环型方向发展。崔兆杰 马新刚,张凯等针对服务业行业多且其关系复杂等特点,在确定整个循环经济规划大纲的基础上, 提出了服务业规划的四个步骤:对现状进行分析评价—确定规划目标—确定规划内容—选择与确定优先工程,此法可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服务业的规划提供参考。关于构建服务业发展循环经济保障体系。陈昌春,黄贤金,于文武,姚亮等诸多学者从行政、法律、经济、社会等方面作了益的探索。主要观点就是要加强和完善循环经济立法,政府要建立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循环经济型的综合决策机制,采取有利的公共财政和税收政策,加强对循环经济的社会宣传,扩大公共社会参与循环经济建设的积极性。
从诸多相关的文献回顾可以看出,我国学者从多角度、多方面对服务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研究,拓宽了有关服务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研究领域。对更深入的研究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切实推动服务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同时,我们也发现这些研究有很多不足之处。相关学者几乎没有表明服务业循环经济与工农业循环经济的区别,没有表明服务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特色。而且,我国学者对服务业循环经济的研究还限于定性探讨,定量分析极少,理论研究居多,实证分析较少。没有形成一套标准的,具有广泛说服力的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指标评价体系,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第三篇:发展循环经济
摘要:由于世界各国对可持续 发展 的日益重视,发展循环 经济 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一股潮流,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解决当前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我国应从国外吸取那些有益的经验,推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文章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分析什么是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从广义上讲,是指围绕资源充分利用所进行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从狭义上讲,就是通过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来发展的经济模式”。它使经济活动按照 自然 生态系统的 规律,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整个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和经济系统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物。开展循环经济研究,对于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走 中国 特色的新型 工业 化道路具有重要意义。国外的先进经验
2.1 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
2.1.1 制定相关 法律 法规。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德国走在世界前列,1996年颁布实施的《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确立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把废弃物提高到发展循环经济的思想高度,确立了循环经济“三步走”原则:避免废物产生——废物的循环利用——废物的无害处理。
2.1.2 中介组织。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德国的社会中介组织如双元回收系统(DSD)和绿点计划开展的包装废物回收行动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 就会尽量简化产品的包装,并使包装材料方便回收和循环再生,以降低生产成本。
2.1.3 培养社会环保意识,提倡企业与公众的积极参与。企业是废弃物产生的主要源头,德国政府明确废物处理的企业问责制,所有企业都有分离垃圾的装置,以保证废物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2.2 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 ①构建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②建立循环经济技术系统。③企业承担生产者责任。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丢弃的生产模式曾是推动日本企业发展的方式。然而,随着世界性环境恶化、资源短缺及资源成本的攀升,日本企业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研究开发清洁技术,并在《促进循环型社会形成基本法》明确了企业责任,要求企业采取必要措施,在产品使用后成为循环资源时,自觉进行循环利用,并有义务对循环资源进行处理。④公众强烈的环境理念。我国存在的问题
3.1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首先,我国科技进步的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不同步,经济发展更多的是依靠能源的高消耗,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致使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其次,由于市场开放,全球制造业不断的向我国转移,我国经济的对外依赖性不断增大,对能源的需求激增,给环境的承受能力带来极大的挑战。在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下,循环经济难以获得大的发展空间。
3.2 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缺乏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也制约了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如果不能发挥法律法规对行为主体的导向作用,就会造成循环经济发展的外部动力不足,缺乏主体的参与和互动,而与开展循环经济背道而驰的行为也因缺乏法律依据而无法受到应有的惩罚。尽管我国颁布了一些法律法规,但是系统性、统一性、协调性不足,并且缺乏可操作性。
3.3 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支撑不到位。循环经济要求贯彻“3R”原则,必须要有相应的技术条件作为支撑,需要一大批成熟的节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污染治理技术等,这些支撑的供给应当通过科技创新来完成。目前我国的技术创新水平还不够高,未能满足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使得循环经济难以实现规模效益。由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设备尚
不到位,许多理念和思路都无法落到实处。
3.4 相关的财政政策、金融 政策、产业政策、环境政策、资源政策、税收政策不配套,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和协调。保证循环 经济 这种 发展 模式既“循环”又“经济”是形成循环经济市场运作的内在动力。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往往出现只“循环”不“经济”的情况,原因在于我国缺乏配套的机制来保证循环经济的实施必定会获得经济效益的增加。配套机制的缺失造成了行为主体丧失了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利益驱动力,企业 缺乏参与意愿。只有行为主体能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他们才有动力去参与发展循环经济。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各种政策机制的缺失或者不配套不协调,导致了“政府热,企业冷”的局面。
3.5 人们的循环经济意识还不强。当前,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还主要依靠政府的倡导、政策上的强制来实行,企业和公众仅是被动参与,人们缺乏环保意识和 法律 意识,另外,受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影响,不 科学 的消费方式在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如:大量使用一次性物品,使用塑料袋等白色污染物等,全民节约的良好风气还没有在全社会形成。4 发展循环经济的启示
4.1 建立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法律政策保障体制。通过发达国家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首先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我们可以制定多个层面的有关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如制定《循环经济基本法》和《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的法》等。
4.2 积极开展资源节约和环保技术的研发,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加大对科技的投入,突破技术瓶颈,加强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建立”绿色支撑体系是加速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从总体上来说,“绿色技术与支撑体系”主要包括:一是资源化技术,二是环境无害化技术,三是高附加价值,少污染排放的高新技术。建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要以发展高新技术为基础,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采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行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对环境有污染的排放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中。
4.3 探索建立与我国相适应的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模式和体系。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区域与区域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目前还找不到一个同一层次的循环经济模式在全国推广。因此,分析区域发展状况和经济特色,因地制宜,探究适合当地的循环模式是非常必要的。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可以选择典型企业进行生态 工业 试点,选择一批工业园区,建立废物交换系统,企业间的闭路循环和生态链等。
4.4 建立健全合理的管理体制与机制。发展循环经济是一级政府的职责,需要经济综合部门和资源环境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能定位,从不同角度共同发挥主导作用。我国推动循环经济发展,需要建立一个协调的管理体制,科技、财政、金融、税务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其他相关部门密切配合。
发展循环经济,政府既有引导责任,又应通过制定各种经济激励措施,给予企业资金和政策支持。企业作为循环经济的实践主体,应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通过建立污染者付费制度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负责其产品生命周期内的生产、使用、收集、回收、再生利用和处理处置。
4.5 加强宣传 教育,提高全民循环经济意识。全民的主动和积极参与是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一个共同特征,这主要得益于长期以来政府对社会民众循环经济意识的培养和宣传。公众的积极参与对循环社会的建设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成效显著。
我国要特别加强对循环 经济 的宣传与报道力度,增强国民对 发展 循环经济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的认识,树立公民资源节约与环保意识,把循环经济的发展与树立,落实 科学 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变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为政府、企业 与全民的共同行动。
第四篇:循环经济文献综述论文
循环经济文献综述论文
学院:管理科学学院专业:工
姓名:商管 理
学号:
成都理工大学
2014年5月
循环经济的文献综述
摘要: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和谐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是一条极其重要的途径和有效措施。为把握中外有关循环经济的研究动态,本文对其历史由来、理论发展、基本概念、主要理论与观点,以及实践进展等问题进行了归纳与总结。
关键词: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学
一、循环经济的发展概况及其概念
1、发展概况
在我国,循环经济这一概念的引入和兴起只有几年的时间,目前还处于概念的导入——学习——实践这么一个逐步发展的阶段。目前,我国的循环经济实践还处于试验、示范的初级阶段,普及范围小、深度不够、质量不高。循环经济从当初引起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发展到当前国家领导层非常重视和反复强调。但对其动态、趋势、研究还不够,各级政府对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问题虽然经常提及,在生产、生活等各方面也进行过有效的尝试,但是尚未形成决策层、学术界、企业界的共识和互动的大环境。
我国第一部循环经济领域的地方法规《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已被贵阳市人大常委会正式颁布,并于2004年11月1 日起施行。这一条例的颁布和施行,有利于规范政府、企业、公众等在推进循环经济中的行为,为贵阳市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法制保障。贵阳循环经济法规的出台,说明这一世界发达国家普遍采取的新模式,开始在我国推行。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一定的社会体制的支持,中国当前的社会发展体制严重落后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循环经济发展的先行国家相比,体制滞后成为中国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这突出的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政府推动体制不齐。由于主体利益的不同,在发展循环经济这个大战略上,中央政府的态度是积极的、明确的,而地方政府的态度则是比较迟缓或者消极。譬如,环保部门比较积极,比较努力,而经济部门则比较消极,比较松懈。所以,尽管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但循环经济发展的实际成效却较低,循环经济仍然是国民经济的一个薄弱环节。其次,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机制亟待加强。一是企业内在动力缺失,缺乏对循环经济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二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力量薄弱,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三是企业经济实力不强,缺乏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投入。再次,社会宣传、动员机制不够,民众参与低下。一方面,由于宣传不够和信息的不对称性,民众不容易获得循环经济的信息资源,这就很容易造成一般社会成员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绿色消费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社会参与意识薄弱。另一方面,中国目前缺乏大量的群众性的环保组织,造成中间环节的缺失,单纯依靠政府的推动在某些情况下很难取得预期效果。
目前,我国还没有全面、综合调整循环经济的专门法律。现行的《环境保护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零散且抽象,缺乏系统的解决机制。据2004年6月4日《中国经济时报》报道,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在国务院新闻办记者招待会上说,我国正在酝酿《循环经济法》。可见,严格意义上的循环经济法在我国还处于萌芽状态。因此,要搞好我国循环经济立法工作,有必要采取专门立法和完善现有立法相结合的方法加以解决。
虽然我国在循环经济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我们不置可否的是我国在循环经济方面的发展相比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而言仍然是落后的,即使是对于我们的邻国日本也相去甚远。从德日发展循环经济的历程可以看出我们不仅在循环经济方面的做法来源于德日模式,甚至连循环经济发展历程也是极其的相似。虽然我国与德日所处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不同,面临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不一样,相比德国和日本我国所追求的直接目标不同,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日本在当年经济飞速发展时期所遇到的环境污染与难题与如今正在崛起的中国所遇到和思考的问题是多么的相似,甚至有人说如今腾飞的东方巨龙身上有着当年日本崛起的影子。如今的石油危机,油价飞涨;如今的人民币升值,势不可挡;如今的房地产泡沫,急速膨胀,甚至连上海世博的主题也都和日本当年的大阪世博会如此相像。今日的中国经济不能说完全是日本的copy,可是在循环经济方面可以说从我们身上可以看见日本当年的缩影。我国人均GDP(美元)的日益增加势必增加人均废弃物的排出量(g/d),这一点我们无法改变,历史也无法逆转。
2、概念
循环经济就是在物质的循环、再生、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是一种建立在资源回收和循环再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原则是资源使用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再循环。其生产的基本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其目的是通过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实现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
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所谓循环经济,即在经济发展中,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二、可持续发展
1、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人类在向自然界索取、创造富裕生活的同时,不能以牺牲人类自身生存环境作为代价。为了人类自身,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通过许许多多的曲折和磨难,人类终于从环境与发展相对立的观念中醒悟过来,认识到两者协调统一的可能性、终于认识到“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必须爱护地球,共同关心和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并开创了一条人类通向未来的新的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之路。
2、存在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有: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简称PRED问题。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人类应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不损害他人和后代利益的前提下追求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保证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地区、个人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保证我们的子孙后代同样拥有发展的条件和机会。它的要求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的应负的责任,并有与之相应相应的道德水准。
60年代末,人类开始关注环境问题,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人类环境”的概念,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成立了环境规划署。1987年4月27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确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人类在与自然界进行漫长斗争的时候,虽然取得
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然而,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1992年6月3日至14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官方对可持续发展讨论的一个高峰。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以及《二十一世纪议程》。到了今天,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越来越频繁,环境与生态的危机也越来越强烈和深刻了。
3、合理使用各种资源
为了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依照下列原则来使用各种自然资源:
(1)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要(粮食、衣服、住房、就业等)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
(2)人口发展要与生态系统变化着的生产潜力相协调;
(3)像森林和鱼类这样的可再生资源,其利用率必须在再生和自然增长的限度内,使其不会耗竭;
(4)像矿物燃料和矿物这样不可再生资源,其消耗的速率应考虑资源的有限性,以确保在得到可接受的替代物之前,资源不会枯竭;
(5)不应当危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如大气、水、土壤和生物,要把对大气质量、水和其他自然因素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
(6)物种的丧失会大大地限制后代人的选择机会,所以可持续发展要求保护好物种。环境与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依存,密切相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已成为当代环境与发展关系中的主导潮流,作为一种新的观念和发展道路被人们广泛接受。
三、生态学
1、概念
1869年首次提出的。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有两个方面的关系,其一为生物之间的关系,其二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简洁地表述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物的生存、活动、繁殖需要一定的空间、物质与能量。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对周围环境某些物理条件和化学成分,如空气、光照、水分、热量和无机盐类等的特殊需要。各种生物所需要的物质、能量以及它们所适应的理化条件是不同的,这种特性称为物种的生态特性。
任何生物的生存都不是孤立的:同种个体之间有互助有竞争;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也存在复杂的相生相克关系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改造环境,环境反过来又影响人类。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与多样化,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近代生态
学研究的范围,除生物个体、种群和生物群落外,已扩大到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多种类型生态系统的复合系统。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几大问题都是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2、生态环境的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生态环境问题表现比较突出的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根本上就是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核心思想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构成危害;基本内容是强调人类的发展权利、环境权利与保护环境义务的统一,当代人及后代人发展机会相平等。具体实施:第一,在污染控制战略上,由以往的“末端控制”向“源头控制”转移,推行清洁生产;第二,把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作为环境保护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坚持污染防治与自然保护并重的原则,改变以往重污染防治轻自然保护的做法;第三,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符合生态规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协调人类同环境的关系,改变以往片面追求经济优先或环境优先的做法。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即称为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素质的提高。所以,经济发展涉及的内容超过了单纯的经济增长,比经济增长更为广泛。
四、结论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经济的发展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只有绿色的可持续的发展才是长远的、健康的,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而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要顾及到经济的发展,我们不能停滞不前,要发展经济才能使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只有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经济,进行绿色开发,变掠夺式经济发展模式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前途所在。
五、参考文献
[1]毛如柏,冯之浚.论循环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 34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社,2003.[2](美)赫尔曼.戴利.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3]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1999中国可持续发展 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4]吴绍中.循环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J].社会科 学,1998(10).[5](德)K.施泰尼茨.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J].国外社 会科学,1999(6).
第五篇:循环经济的文献综述
循环经济的文献综述
摘 要: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和谐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是一条极其重要的途径和有效措施。为把握中外有关循环经济的研究动态,本文对其发展概况、理论发展、基本概念、在国内外发展的状况,以及实践进展等问题进行了归纳与总结。从循环经济理念、具体实践形式这两个角度对我国循环经济理论发展现状进行描述
[关键词]循环经济,资源利用,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可持续发展
一、循环经济的发展概况及其概念
1、历史由来与理论发展概况
早在1904年,俄罗斯思想家B.H.维尔纳茨基就明确提出,将来人类为了在地球上生存,不仅要为社会的命运负责,而且也要为整个生物圈的命运负责,因为在那时生物圈的发展将要由人类的活动决定。随着工业革命的成功和向全球的普及,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形势日趋严峻,作为人类重新认识自然界,尊重和探索客观规律的产物,循环经济思想萌芽在20世纪60年代环境保护思潮和运动崛起的时代产生。
循环经济的提出启发了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的关于资源和环境的国际经济研究。1968年4月,罗马俱乐部提出人类经济增长的极限问题。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研究报告,第三章专门写了《人均资源利用》,说明资源循环问题。循环经济也拓展了20世纪80年代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把循环经济与生态系统联系起来,在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撰写的总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专门写了《公共资源管理》,探讨通过管理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再生和循环问题。20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研究给循环经济赋予高科技产业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内容。在循环经济思想的指导下,各种对策也相继出现,比较著名的有罗马俱乐部的“零增长理论”、戴利的“稳态经济理论”、库普斯的“资源高价理论”和“消费限制理论”、柯尔姆的“环境使用税理论”,以及托宾等人的“福利经济指标体系理论”等。
2、概念与内涵
循环经济,从各种文献对它界定的共同性来看,就是指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社会生产投入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但是,CircularEconomy、RecycleEconomy、Circu2lateEconomy、CirclingEconomy这些英文名称的中文翻译都叫做循环经济,可见,学术界对于循环经济本质和内涵的界定还是有差异的。产生差异的原因在于对“用于循环的资源”和“循环的方式”有不同的认识,可以大致区分为“狭义循环经济”和“广以循环经济”。“狭义循环经济”概念认为,循环经济是通过废弃物或废旧物资的循环再生利用来发展经济,也就是利用社会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旧物资进行循环、利用、再循环、再利用,以至循环不断的经济过程。“广义循环经济”认为,循环经济就是把经济活动组成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使所有资源都能不断地在流程中得到合理开发和持久利用,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不良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二、循环经济理论在国外的发展
二百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经济发展在极大满足人类无止境物质欲望的同时,也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安全,国际有名的八大公害事件即是这一矛盾的突出表现。为此从20世纪60年代起,国外学界开始从不同学科中探寻破解这一矛盾的方法,并大致提出了六种理论和方法。主要集中在微观、中观、宏观三种层面上。
1.微观层面即企业小循环。
(1)清洁生产(Cleaner Production)理论。清洁生产最先由联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1989年推出并推动,并于1998年的第五次国际清洁生产研讨会上对其定义作了进一步的完善,“清洁生产是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中,以便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并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三个角度进行了更具体论述。美国环保局对清洁生产的理论有所发展,提出了属于清洁生产领域的污染预防和废物最小化概念。由此可见,清洁生产是一种以工艺和产品为作用对象的持续性、预防性和一体化的战略,是工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标志,是循环经济理念在企业层级上的指导理论,实质是一种“生态化”、“绿色化”的工业生产模式。可以说,清洁生产理论是循环经济体系中发展最完善,实践最广泛的理念之一,荷兰则是清洁生产开展最好的国家。荷兰政府早在80年代就开始推行清洁生产概念,建立了若干关于企业环境管理的国家政策,并通过其技术评价组织开展的“用污染预防促进工业成功项目(PRISMA)”,在食品加工、电镀、金属加工、公共运输和化学等5个行业10家企业中进行废物与排放预防的大规模研究活动,并在此基础出版了《废物与排放预防手册》。
(2)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是一种对资源消耗和环境危害的评价和对产品环境特征分析及决策支持的工具,在循环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且其强调单个企业应在每一生产过程即产品、工艺、分发和管理中寻求环境影响的最小化,因此笔者将其归结为微观层面。
2.中观层面即产业园区内循环。
(1)产业共生(Industrial Symbiosis)理论与产业生态(Industrial Ecology)理论。产业共生与产业生态理论是两种不同的理论,但却都是构成生态工业园的理论基础,因此这里将它们并列讲述。
(2)生态工业园(EIP)理论。生态工业园是上述两种理论的具体实践。在这方面,Emcat Lowe(1996)认为生态工业园区是一个由制造业企业和服务业企业组成的群落,并指出生态工业园区最重要的特点是行业内部和行业之间的合作以及与自然环境的互动。此外Lowe(1998)还建议在生态工业园内成立再生投资公司,对网络中的物资获取、流动和再利用等活动进行协调。
3.宏观层面即社会大循环。
(1)零排放(Zero Emissions)理论。零排放理论是日本联合国大学校长助理Gunier Pauli(1994)提出,并于1995年在零排放世界会议上公布,其主要内涵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零废弃物,而是把废物作为生产的原材料使用。
(2)逆生产(Inverse Manufacturing)理论。逆生产理论是在1996年由日本东京大学提出的一种循环社会理论。其特点是通过产品拆卸、分类、翻新和处理使其达到一定的质量要求,最大限度地保留部件原有特性,以便再装配和重新销售,以此从根本上解决废物的循环利用问题,可惜的是该理论还处在发展中,其基础还有待加强。
三、循环经济在我国的发展
循环经济思想传人中国后即受到了国内学界的关注。尤其近年来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循环经济作为“天—人”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呈持续升温态势。这一点亦可以从关于循环经济的论文数量上得到确认。”
然而我国对循环经济的研究并没有沿着上述六种理论进行,而是自有其特色。首先,对循环经济基本概念的正确理解是开展循环经济的前提,也是当前学界讨论最为激烈的方面之一;其次由于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园属于微、中观层面,能为企业带来切实效益,且条件成熟,便于试点研究,更符合我国国情,亦是当前讨论研究的热点之一。纵观近几年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可谓紧跟国际步伐,差距逐步缩小。但原创性理论明显不足,往往是某种理论先在国外产生,而后传入我国,显得较为被动,互动性不强,对国外学术影响力亦不大。如何开展原创性理论研究,提出适合我国环境、资源与经济发展现状的循环经济新理论依然是当前学术界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四、循环经济理论的实践
在企业层面上,最典型的实例是杜邦化学公司采用的“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3R制造法。又如20世纪90年代在国外兴起的绿色饭店建设热潮,就是在饭店的经营、管理各个环节上实施3R法,并将之与客人的消费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在区域层面上,各种产业生态园区不断兴起,如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农业园区、生态旅游区、甚至生态居住区等等。在国家层面上,欧盟国家、北美国家、日本等发达国家分别制定了旨在鼓励二手副产品回收、绿色包装等法律,同时规定了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复用或再生的具体指标。1996年10月,德国颁布新环境法律———《循环经济法》,核心思想是促使更多的物质资料保持在生产圈内。该法规定,生产中首先避免产生废物,要求工商业者从“摇篮到坟墓”地照管产品,意味着研制新产品时要考虑废物的清除问题,产品必须寿命长、维修便利、可拆除或重新利用。
我国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开始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试点,辽宁省确定为发展循环经济试点省,广东省华南环保科技产业园为我国第一个根掘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思想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的工业园区,扬州市、贵阳市、上海市、北京市开始以循环经济理念建设生态城市。
参考文献
[1] 吴季松.循环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2] 毛如柏,冯之浚.论循环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3](德)厄恩斯特・冯,魏茨察克,等.四倍跃进———一半的资源消耗创造双倍的财富[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4](美)赫尔曼・E・戴利.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5] 罗伯特・艾尔斯.转折点———增长范式的终结[M].上
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6] 加勒特・哈丁.生活在极限之内[M].上海:上海译文出
版社,2001.[7] 莱斯特・R・布朗.2000世界现状[M].北京:科学技术
文献出版社,2000.[8]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1999中国可持续发展
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循 环 经 济 的 文 献 综 述
姓名:施燕平学号:201107040321 专业:工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