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快发展金沙县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研究
关于加快发展金沙县农业循环经济的思考
金沙县农牧局汪平
农业循环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农业资源投入、农产品生产、消费及废弃物的全过程中,把传统农业生产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有利于经济增长和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益,有利于建成资源节约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各谐。只有通过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经济模式的转变,才能逐渐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金沙县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重点,在“十一五”规划中,就强调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有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综合利用农作物秸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源,推广沼气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动不同行业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耦合,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近年来,又提出要围绕新农村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园区建设步伐,着力打造现代农业、观光农业、农村循环经济等。
一、金沙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
(一)农业循环经济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循环经济中物质循环的实现首先要靠智力资源的开发和人力资源潜能的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良性循环和物质资源的良性互动,既是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实施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也就是使农业增长由原来的依靠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大量消耗转到依赖科技开发和人口素质提高上来。农民是农业循环经济的主体。加强农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大力培养和合理配置具备循环经济理念和操作能力的各类专业人才,全面提高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科学文化素质,是实施循环农业、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关键。
(二)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荷兰召开的农业与环境国际会议,发表了著名的《丹波宣言》,比较完整的阐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按照《丹波宣言》中的定义,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以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利用、农业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为目标的高效、低耗、低污染的农业发展模式。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保护资源与环境。实施农业循环经济,在资源的利用上,通过立体种植,强化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可通过废弃物的资源利用和利用生物之间相生相克原理,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和化学物质的输入。如通过利用沼气,减少对森林的破坏,从而在经济效益提高的同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还可通过资源的综全利用、短缺资源的代用,资源的循环利用等节能减耗和节流开源,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延缓资源的枯竭,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在全社会范围内减少资源和能量的投入,在部门内部生产过程中推行清洁生产,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同时把一个部门产生的废弃物作为其它部门的生产原料,实现各部门之间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共享,从而达到污染排放的减量化或零排放。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自然也需要与国民经济其它部门交换资源与能量,最终形成整个国民经济社会体系全面发展的、整体、和谐的循环型社会。农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所以,在农村推行循环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社会体系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关键性的基础,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推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1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需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农村和生产发展离不开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首要的是节约,有效地利用与发挥农村土地、水源、森林、土特等资源,以最小的资源投入和高的利用率,拓展生产范围、生产品种、发展多种营。农业循环不但促进粮食增产增收,而且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大力拓展和延长产业链,进行家庭产品的深加工与再增值,以使农民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利益。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布局离不开循环经济。要大力发展二产业,不断拓宽农民的就业门路和生产领域。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实行产销一体化经营,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都需要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因此,金沙县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用循环经济理念规划新农村建设。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途径和重要载体。
三、金沙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现状
(一)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模式
该模式是根据不同农作物的各个生育期以及不同土壤情况,进行测土配方施肥,使肥料有效成分被农作物吸收,节约肥料投入,提高氮肥利用率。2008年全县测土配方施肥60万亩,其中水稻实施面积16万亩,玉米实施面积23万亩,油菜实施面积21万亩。通过田间试验示范及投肥调查表明,测土配方施肥共减不合理施肥量971.59吨,节本增效2053.5万元,肥料利用率比常规施肥的肥料利用率增加3%以上。同时,还提高了农村的施肥技术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协调了土壤养分,培肥了地力,保护了生态。
(二)农村庭院生态农业模式
近年来,金沙县每年都以2万口的速度发展沼气能源建设,在沼气能源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批以沼气为纽带,以“猪-沼-果(蔬)”、“猪-沼-粮”等为模式的农村庭院生态农业。这些模式的主要特点,就是运用生态学物质循环原理,把蔬菜、林果种植、养殖、加工等与沼气池、改厕、改厨有机配套,使整个过程实现有机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变废为宝,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综合效率。“户建一口沼气池,圈养2—3头猪,种好2—3亩菜(果)”,利用农作物秸杆作猪饲料,产生的猪粪便进入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沼气作为能源,沼液、沼渣作为农作物的肥料,产沼气剩余的粪便直接堆肥用作肥料,从而形成了农户的良性循环系统。
(三)生态农业示范村模式
生态农业是农业循环经济的一种应用形式。生态农业的实施,优化了农村经济结构,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带动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和绿色食品的发展,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模式。如金沙县岩孔镇板桥村,通过沼气建设项目,积极发展循环型立体生态农业,探索出了以“猪—沼—粮”、“猪—沼—果”、“猪—沼—鱼”、“猪—沼—菌”等模式并存的立体生态循环经济的路子,走上了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该村552户,户户建有沼气池,全部实行“一池三改”,普遍推广了“三沼”综合利用。利用沼液、沼渣培植葡萄、生产食用菌、养猪、养鱼。经过试验和推广,葡萄等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2008年全村葡萄种植面积已经发展到1000亩,平均每户1.8亩,产量达150万公斤,产值450万元,仅此一项该村人均收入就超过2000元。板桥村还通过举办葡萄节等活动,发展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旅游业。近年来,板桥村每年的旅游人次均在5万以上,旅游总收入在60万元以上。生态农业的发展,促进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和旅游业之间产业链的延
伸,为实现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结合起来的观光农业奠定了基础。
(四)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根据区域布局优化与分工优化的原则,以区域资源优势为导向,以特色农产品和主导产业为中心,打通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联结,通过建立健全区域生态整合机制与产业共生机制,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动态均衡。如金沙县以板桥村为中心的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就是重点探索坝区型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向,该示范园区包括西洛乡金槐村、中心村、岩孔镇光明村、板桥村、大水植物园、绿健牧业公司、惠馨果业公司、冠香坊调味品公司、金沙县大水酒厂等。通过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整合项目、资金、资源等,在生产布局上注意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引导人、财、物等要素向该区域聚集,着力构建以支柱产业为支撑,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特色经济体系。示范园区汇聚了板桥葡萄、回沙酒、惠馨果品、绿星牌畜产品、冠香坊调味品等品牌,形成了双低油菜、优质米、特色蔬菜、有机茶等两高一优农业,推广了水稻宽窄行两段育秧、油菜育苗移栽、玉米单株定向、烤烟麦肥分带轮作,形成规模酿酒、批量生产调味品、无公害生产蔬菜和有机养殖畜产品和机械化作业等现代农业技术。
三、金沙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路径
以新农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和茅草房改造为契机,以农村能源为突破口,实行改厕、改厨、改院,加强“三沼”综合利用,实行用肥减量化、农药减量化、用水减量化、桔杆再利用减量化;推广高产施肥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行旱育秧技术、节水栽培,推广秸杆还田、秸杆饲料化;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推广人工授精技术,实行牧草再利用、畜禽粪便再循环等,建立“猪(牛)—沼—种植、猪(牛)—沼—菜、猪(牛)—沼—果”等初级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依托县内外的大中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培育优质米基地、油菜籽基地、辣椒基地、优质蔬菜生产基地、经果林发展基地、茶叶基地、有机生态高梁基地、优质种猪生产基地、经果林发展基地,形成若干规模面积较大、区域特征明显、产品特色突出、产品质量优良的基地群,通过政府投资,有针对性地建立专业农产品交易市场,基地群的优质农产品就近上市,销售给产业化龙头企业作原材料,同时,龙头企业又为农户的种植业、养殖业、水产业等提供种子、种畜、饲料等,进一步形成农业和工业的无缝对接,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形成农业与工业的中级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通过对农业产业基地群的出现和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育,政府及时发挥综合协调、宏观调控、提供服务的政府职能,加大公共财政对农业生态循环经济的支持扶持力度,在相应区域建设农村专业农产品交易市场,利用有限财政资金,进行贷款贴息、积极帮助农民和农业企业融资,放大和撬动巨大的社会资金资源,从而形成农业与工业、与金融业、服务业等互利合作、联支共赢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大格局。
四、金沙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产业培育
(一)种植业
金沙县是全省优质玉米、优质水稻、双低优质油菜生产基地县,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处于全区、全省前列。在农业循环经济方面应继续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普及推广实施优质水稻、双低优质油菜、优质辣椒农业标准化生产。以及正在示范研究发展实施脱毒马铃薯、玉米、蔬菜、茶叶、高梁农业标准化生产。二是杂交水稻良种普及率达100%,两段育种(含旱育稀植),规范化移栽普及率达100%。杂交玉米良种普及率达91%,营养块(坨)育苗,单株定向移栽合理宽密植普及率达90%,双低优质油菜良种普及率、农业标准化生产达100%,脱毒马铃薯芋—包分带规范化种植普及率达60%,旱地分带轮作普及率达95%以上,各类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普及率达60%以上,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型农药病虫害防治普及率达90%以上。
(二)龙头企业
基地建设一是优质种猪生产基地,以绿健公司养殖龙头企业为依托,建设二元母猪生产基地、三元仔猪生产小区,向全县提供优质外三元仔猪。以二元母猪生产基地为依托,建设优质肉猪生产基地。二是以金沙县惠馨果业有限公司为基础,建设碰柑基地、大枣基地。以金沙县鑫源林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和金沙县兴林有限责任公司基础,建设核桃基地、金银花基地、樱桃基地。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建设葡萄基地。三是茶叶基地,建设以清池镇、龙坝乡、后山乡、高坪乡为核心的茶叶产业基地建设,每年新建无性系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四是建设优质蔬菜生产基地,搞好蔬菜商品化处理和加工体系建设,为进一步提高蔬菜产品的商品化处理及加工量,着力改善蔬菜产品的加工、包装、储运、运输条件,充分发挥加工、贮运企业在区域内的龙头作用。五是以茅台酒厂为依托,建设有机生态高梁生产基地。
农产品加工一是优质稻米加工。重点开发优质稻米,扩大金沙县种子公司优质米加工厂及金沙县优质米专业合作社生产规模,提升加工能力,使“黔金”牌、“冷水河”牌优质米创国家“绿色食品”品牌。二是油菜籽加工。以开发无公害双低优质菜籽油深加工、精加工创新品牌,争创国家“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品牌为主,巩固、提高贵州康星油脂(集团)有限公司、世纪香植物油厂、玉明油脂加工厂的生产水平。三是辣椒加工。以巩固开发油辣椒、糟辣椒、糍粑辣椒和风味辣椒食品为主,扩大金沙冠香坊调味食品有限公司,提升生产能力。四是醋业方面。以禹谟醋业加工为主,保持传统风味,扩大金沙县禹谟供销合作社酱醋厂、禹谟温馨醋园、安底醋厂的生产规模,并促成其实行强强联合,组建金沙县醋业集团公司,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五是茶叶加工。以开发精制茶、顶级茶为主,引进高新技术,改造扩建金沙县茶叶专业合作社加工厂。以金沙县梦桥茶业有限公司为主体在龙坝乡兴建高标准茶叶加工厂,以贵州天灵茶业有限公司为主体在后山新建茶叶加工厂。
农产品市场一是在城关镇建立以水稻、玉米为主的粮食综合专业市场,在金沙县西洛乡建立优质稻米专业市场。二是在金沙县城关镇、沙土镇建立植物油专业市场。三是金沙县源村乡、官田乡建立鱼类专业市场。四是在金沙县岩孔镇建立葡萄、雪梨专业市场。五是在金沙县清池镇、后山乡、龙坝乡、高坪乡建立优质茶叶专业市场、茶青交易市场。六是在城关镇建立蔬菜批发市场,在清池镇普安村、大田乡白泥村建立反季节蔬菜专业市场,扩大、规范木孔弯子、安底黔北辣椒专业市场规模。七是建立禹谟醋、温家醋等专业市场。
(三)投资融资
财政金融部门要结合自身优势,做好服务“三农”工作,金融部门要充分发挥资金优势,积极开发融资、引资服务,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保险部门要按照“积极稳妥地发展‘三农’保险,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积极开展“三农”政策保险业务,认真探索防范农业风险和救助农业灾害的新机制,规避农业经营风险,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资金筹措上,采取国家投资,积极争取国家投入,通过各种工程建设项目资金加强基地建设。争取地方财政专门用于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的良种培育、高产示范、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等方面的资金。实行多元化投入,以农户、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投入为主,整合部门资金为辅,各级财政主导、财政投入资金担保贷款、贴息、补助、奖励等方式进行。
五、金沙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政策措施
(一)深化认识,转变观念。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须把发展观统一到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上来。一是要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作为加快金沙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的重大举措,作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现代农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二是在发展思路上,要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的倾向,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少的废物排放。三是注重培养广大农户的环境意识和参与能力。要大力开展环保教育,提高农户的环保意识、绿色消费意识,加强以农业循环经济的相关技术的培训,加强对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绿色农产品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二)推进实施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体系建设。农业循环按其地域、行政区划、产业、功能等的不同有着不同模式,模式设计有着不同的类型,因此,应根据各地条件确定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类型、模式及其主要目标、任务和重点解决的问题,根据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组织力量实施。发展金沙县农业循环经济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二是模式带动,技术集成,建设与管理并重,工程与政策并重;三是综合治理,整体提高,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种养加全面配套,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协同提高。
(三)大力推进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一是重点研究推广优质高产、高效的作物新品种和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配套技术,水土保持、提高土壤肥力、农业面源污染治等技术;无污染、无公害或减少环境污染的农业生产技术;减少资源消耗的节地、节水、节肥、节能、节本农业生产技术。二是加快各类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发展绿色、特色农产品,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加快建设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引导农民科学用药,合理施肥,提高肥料和农药的利用效率,通过种植绿肥、桔杆还田,积极防治农业源头污染,努力培育耕地的持续产出能力。三是加快现有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制、整合,使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及当地农民的实际需要。
(四)建立健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认真组织落实国家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积极研究制定适合金沙实际的相关政策。一是要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建立自觉保护环境的机制,对新建项目要按照循环经济原则、节约型社会和清洁生产的要求。鼓励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低消耗、轻污染,有利于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的行业。二是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研究并落实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政策和收费政策,完善财税政策,财政部门要积极安排资金,支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政策研究、技术推广、示范试点、宣传培训等,做到多渠道筹集资金我,以政府补助、社会资助、农民自筹的方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三是加大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项目投资的支持力度,积极引导金融部门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项目和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的支持。四农业、城建、环保、国土、水利、财政、税收等部门要紧密配合,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项目、企业、基地要给予支持,采取各种技术组装、各种交错捆绑使用等有效措施,扶持农业循环经济的项目建设。
(五)切实加强对发展农业循环的组织领导。一是各有关部门要建立有效的协调工作机制,加强部门间合作,加快研究制定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推进计划和实施方案,确定专门机构和专人负责,做到分工明确,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二是抓好典型示范的培育。先从种植业、养殖
业的循环开始,然后到多业组合的循环型生态示范,再发展到整个农业产业群的循环。三是通过示范试点,提出金沙农业循环发展模式,重大技术领域和重大项目领域的政策法规和措施。提出按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新农村的发展思路,以此推动金沙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第二篇: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编辑:admin 时间:2010-12-30 12:30:00
日前,广西新型工业化道路与贺州市循环经济发展研讨会在贺州市举行,来自自治区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广西市场经济研究会和贺州市委党校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围绕我区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循环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
出席本次研讨会的有关领导和专家认为,循环经济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传统的粗放型经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导致自然资源日益枯竭,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各种灾难性天气频繁发生,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十分必要。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树立绿色低碳经济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因此,走广西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把发展循环经济放在突出位置。
与会专家学者为贺州工业化发展模式“把脉”。大家认为,在探索工业化发展道路实践中,贺州把目光盯住了循环经济,这一思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只有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创新发展模式,贺州市的发展才会有更好的出路,才不会陷入一些地区所走的高能耗、高污染工业发展模式。
专家认为,贺州市建市时间不长,发展起步较晚,底子比较薄弱。立足市情和资源优势,作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贺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决策部署,着力在转变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先行先试,朝着把贺州建设成为广西新兴工业城市、桂粤湘区域性交通枢纽、华南生态旅游名城、全国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的目标努力,探索一条后发展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之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形成了良好的开局,但在实践中也面临一些急待解决的新问题。总结实践经验,学习先进地区的做法,进行必要的科学论证,对于减少盲目性,少走弯路,很有必要。
对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专家们结合贺州市的实际,提出应着重在如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专题规划的编制工作。二是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关闭或淘汰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企业或项目。三是加强高耗能、高耗水项目管理。严格限制新建或续建高耗能、高耗水项目,对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企业进行督查,鼓励废水循环利用,实现废水资源化。四是切实降低能源消耗和废水排放。五是推进清洁生产,从源头上节能减排。六是实施优惠政策,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此外,还要构建节约型区域经济体系,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原则,全面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作者:李福德
来源:《广西日报》
第三篇:关于加快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推荐)
关于加快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生态循环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实现高产、高质、高效、循环、再生的农业生产方式。近年来,我县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瓶颈和不足。现就我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和加快发展的对策研究如下:
一、我县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阶段
(一)以“塘浦圩田系统”为主的生态农业
改革开放前,我县的农耕形式主要以塘浦圩田系统为主。该系统起源于春秋时期,在唐中后期快速发展,先民们创造性地利用疏凿河道的土方堆高成堤,并在地势相对高仰、平坦肥沃的墩岛、圩田内种植水稻,利用排水方便的河堤种植蚕桑(桑树要求地下水位较低,降渍要求较高),同时还在圩内低洼的沼泽漾塘进行养鱼,桑基鱼塘和桑基圩田初步形成,大大促进太湖地区渔业、蚕桑生产和丝绸业的发展,至元、明、清时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的典范。我县钟管镇原干山乡街后村是圩田系统最典型的重要农业遗产代表。早在春秋末期,大政治家、大实业家的淡水渔业始祖范蠡就在南浔范庄和河口县蠡山漾(与干山村相邻)一带养鱼,首开我 国内塘外荡养鱼的先河,并留下了淡水养鱼的传世宝典——《范蠡养鱼经》。
(二)以“资源循环”为主的循环农业
改革开放后,我县成为全国率先开展以乡镇为单位的生态农业试验地。1987年成为全国首批生态农业示范县。当时的农业侧重于资源循环,主要是应用多层次良性循环的生态工程原理,以饲料喂鸡、鸡粪喂猪,猪粪沼气发酵、沼气孵鸡鸭和发电,沼气渣肥田为基本模式,有效的将生态场的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生产系统的良性循环较好地结合起来。
(三)以“高产、高质、高效、循环、再生”为主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
21世纪后,我县先后经历了“高效生态农业”、“生态循环农业”阶段,最终形成了以“治水倒逼促转型,生态兴农美田园”为主题,以“一控两减四基本”为主线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全县计划建设示范区3个,示范主体24个,示范点172个。目前,已有18家示范主体、172家示范点通过市级验收,着力建设了一批可学可看、有声有色、见行见效的示范项目、示范模式,全方位多层次进行示范推广。
二、主要特点
近年来,我县围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通过推进农业“两区”建设,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扎实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大力创新和推广新型农作制度,农业经济取 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14年获得“国家生态县”、“中国最佳休闲度假旅游县”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县”称号,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列全省第一位,生态循环农业呈现“节约化、清洁化、资源化、标准化、循环化”五个特点,形成了 “发展加快、布局优化、质量提升、领域拓展”的良好态势。
(一)优化技术,农业用水节约化
紧紧抓住设施农业、畜禽和水产养殖等重点节水领域,加强技术推广,落实节水措施,打造示范样板,农业节水增效工程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全县共推广微、喷灌面积1.38万亩,新增旱粮种植面积0.37万亩,水产养殖塘生态化改造2438亩,稻鱼共生轮作4150亩,建立7个节水示范点。
一是设施农业节水技术。积极推广喷灌、微滴灌、肥水一体化等先进施肥技术,进一步控制农业用水。如牧歌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通过高效喷灌设施、雨水回收、杀虫灯、捕虫网等设施,开展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实现病虫害防治的完全物理化。新田农庄以设施设备、水溶肥料、肥水管理技术为主,开展西甜瓜、草莓、葡萄等作物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的试验。据测每年每亩可节水5吨、省工240元、节约肥料费用150.8元,西瓜产量比常规灌溉施肥每亩增产105公斤,合计每亩新增经济效益623元。
二是畜禽养殖节水技术。结合我县生猪养殖污染整治行动,全面开展“两分离、三配套、零排放”设施建设,重点推广畜牧业自动饮水、高压冲洗和自动供水设施建设,实现雨水回用、终水 回用,有效降低用水总量。目前,全县50头以上的保留生猪养殖场共350家已全部完成生态养殖验收,达到“零排放”。如乾元程立航养猪场采用膜生物反应器(MBR)、狐尾藻养殖场等设施处理养殖废水,实现终水回用,年可节约用水1.1万吨;钟管镇程立强养猪场引入干湿料斗等节水型器具设备,可避免由饮水造成的浪费,同时能减少饲料污染霉变,预计年可节约用水及饲料成本100余万元。
三是水产生态养殖节水技术。积极探索在标准化池塘养殖模式建设基础上利用养殖场及周边的沟渠、荡田、稻田、藕池等对养殖排放水进行处理排放或回用的池塘养殖,设计建造生态化水处理设施。如钟管镇吴建荣、开发区施建建等5个水产养殖场,建立了尾水处理设施,大大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真正实现了“以鱼养水,以水养鱼”循环利用的生态养殖模式。
(二)两减两控,生产过程清洁化
一是减肥减药,节本增效。按照“两减”要求,实施化肥减量增效和农药减量工程,深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加有机肥、配方肥减少化肥用量;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统防统治,提高农药利用率。目前,全县推广商品有机肥1.16万吨,应用配方肥0.53万吨,绿肥播种1.1万亩,绿色防控整合面积3.21万亩,农药减量技术应用面积12.5万亩,累计农药减量145吨,化肥减量447吨。同时,加强新型种养技术推广,实施环境友好型农作制度。新港现代农业综合区全国首创“稻鳖共生、连作”新型模式,水稻 全程不用打药、施肥、除虫,既稳粮又增收,每亩净收入高达2万多元,率先在全省实现了“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目标,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目前,全县已设立了23个创新示范基地,建立了“鳖稻共生、虾稻共生”等6个生态型创新型高效基地。
二是严格关停,源头治理。实施生猪和温室龟鳖“双控”工程,大力推进生猪和温室龟鳖的关停进度,截止目前,关停生猪养殖场3333家,生猪存栏从2013年的75万头减少到20.03万头,累计拆除龟鳖养殖场726户,拆除面积110.03万平方米;严格按照“两分离、三配套、零排放”标准建设生猪养殖场污染治理配套设施,全县50头以上保留猪场350家已全部通过生态化养殖场达标验收,真正达到养殖排泄物“零排放”目标。
(三)创新机制,废弃物处理资源化
遵循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原则,以农作物秸秆、畜禽排泄物、农业投入品及包装物等为重点,着力提升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为生态循环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是秸秆多元利用,生态循环。大力推广机械化打碎、堆沤、覆盖等多形式还田,食用菌作为基料、秸秆发电、家畜饲料等多元利用模式。积极扶持秸秆利用项目建设,实现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如科力饲料有限公司2015年新建成的反刍动物饲料生产线,预计年可利用秸杆原料10000吨。河口永福食用菌有限公司采用“秸秆淤泥-蘑菇-有机肥-瓜菜”的高产高效模式,预计年可利用稻草4100吨。2015年,我县农作物秸秆 总量10.2万吨,通过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能源化、原料化等“五化”利用,综合利用秸秆10.14万吨,综合利用率达99.4%。
二是沼液资源利用,变废为宝。加快推进商品有机肥生产加工,全县共有有机肥生产企业7家,年生产有机肥5.39万吨、消纳畜禽粪便16.82万吨。积极推广适合我县实际的农牧对接、工业净化处理和狐尾藻治污等沼液资源化利用模式。目前,已成功推广农牧对接模式134家,存栏约5万头;在规模猪场(存栏1000头以上)成功推广工业化达标处理模式18家,存栏约5万头;推广狐尾藻治污模式198家,存栏约10万头。加快建设沼液收集、贮存、管网和利用配套设施;通过种养结合、科学布局,形成了“猪—沼—果”、“猪—沼—鱼—鸭”、“猪—沼—果—鸡(鸭)”等多种良性循环利用模式,建立了就地消纳和区域性配送的有效运行机制。目前,新增生态消纳地4.6万亩,新增沼液利用量3.58万吨。
三是推广废物回收,美化田园。出台《河口县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实施方案》,初步形成了“以乡镇为责任主体、相关部门监督协调、经营单位折价回收、农资公司归集储运、专业环保单位规范销毁”的回收处置模式。目前,全县所有乡镇(开发区)已全部按统一规格、统一价格及回收规则开展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工作。全县已收集各类农药废弃包装物461万只、74.23吨,并已全部转运销毁。
四是试点开展“无害化处理+生猪保险联动模式”。今年4月我县率先在全市试点开展生猪保险与无害化处理联动工作,目前全 县已建有4个病死动物收集点,每个收集点覆盖2-3个乡镇,共投入资金150余万元。今年1-10月,全县共承保生猪户364户,生猪39.98万头,母猪户327户,能繁母猪1.92万头,共计收取保费1195万元,实现生猪承保率100%。生猪保险全覆盖工作实施以来,病死猪收集量明显上升,月均收集量达6723头,同比增长249%。联动机制既保障了广大养殖户的利益,又有效杜绝了病害猪流入市场,保障了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四)双管齐下,农业产品标准化
通过实施农产品品质提升工程和经营主体培育工程,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增强我县农业发展活力,先后打造了欧诗漫牌珍珠系列产品、清溪牌花(乌)鳖、水精灵牌青虾、雷甸牌西瓜、山伢儿牌早园笋、千思情牌蚕丝被、莫干黄芽等一批省内外知名品牌。2014年我县已成功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示范县,今年积极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并在全国食品安全城市创建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试点工作现场会上做典型发言。
一是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加快推进以“讲道德,更健康”为主题的诚信农产品工程建设,不断强化“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三位一体”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突出做好“政府监管、产品溯源、典型示范、民间设奖、宣传推广”五个工作重点,有力地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了河口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目前,通过“三品”认定的农产品累计达到416只,河口县诚信农 产品联盟会员达到112个,80家农业企业已应用二维码溯源系统,56家单位被认定为县诚信农产品示范基地(企业),“草根奖”志刚诚信农产品生产奖已奖励27名,“河口嫂”诚信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全面应用。
二是加快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提升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加快“电商换市”步伐。2015年新申报市级龙头企业5家,新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电子商务15个,目前,全县县级以上骨干农业龙头企业124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8家、市级34家。培育扶持一批农牧结合、资源和循环的家庭农场,2015年新申报示范性家庭农场14家,新增合作社联社1家,农户参加合作社比重达70%,培育认定新型职业农民410人。
(五)农旅融合,产业链接循环化
充分发掘我县“桑基鱼塘”、“茶文化”、“湖羊文化”“丝绸文化”等历史农耕文化,把农业文化宣传展示与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有机结合,形成相互促进的互动机制,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这个新的发展平台,走出一条产业融合、互促共赢的休闲农业发展新路子。以农业园区观光游览、休闲农庄农事体验、农家乐和乡村民宿休闲度假等类型多样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新业态,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以环莫干山乡村民宿度假带的“洋家乐”唱响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主旋律,成为闻名国内外的乡村民宿典范,2015年我县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目前,全县共有休闲观光农业点266个,农家乐350家,以“洋家乐”为代表 的不同主题、不同风格的特色高端精品民宿60多家。2014年全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83.2万人次,旅游收入87.72亿元,创造农民就业机会15882人,带动农副产品销售17.5亿元,显现出农旅互动与融合发展的新态势。
二、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县生态循环农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来看,还存在以下一些制约发展的问题。
(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农业生产季节性强,生产周期长,既有市场风险,又有自然灾害的风险。尽管近些年加大了农业投入,兴建了一批农田水利等基础工程,但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差距仍较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农业信息化装备落后,新型农机具引进、研发滞后,农业投入和建设的长效机制还不健全。
(二)农业面源污染压力仍然偏重
化肥的大量、不合理施用,农药的使用不当,给耕地和农产品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农膜大量使用导致土壤中地膜的残留量增加;不少畜牧场的沼液受作物用肥季节性和作物经济效益等因素制约,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造成沼液横流,出现二次污染环境的现象。
(三)农业产业化水平仍然不高
全县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不快,经营规模“小而散”,农业龙头 企业上规模上档次的较少;农业产业化总体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利益联结“松而软”,多数加工企业与农户停留在简单的买卖关系,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尚未全面结成;农村相 关职业技术教育缺位,经营人才“少而弱”;农业产业化合作组织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支撑体系不完善
我县的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还不够健全,已有的循环农业技术和种养模式、推广农药包装物回收利用,运用不到位,推广应用效率不高。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促进发展循环农业发展的融资机制、补偿机制、激励机制等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三、加快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作为建设“两美河口”的重要内容,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下一步,我县应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色,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生态循环化道路,形成具有河口特色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一)理念先行,弘扬生态文化
始终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融入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全过程。着力构建三个理念,即从“末端治理”向“生产清洁、末端治理”转变的生产全程清洁理念;从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品牌认证”向“面积覆盖”转变的产品安全供给理念; 从“资源-废弃物”线型模式向“资源-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模式转变的废物资源利用理念。同时,广泛开展富有河口特色的农事节庆活动,如新市蚕花庙会和羊肉黄酒节、莫干采茶节、雷甸杨墩枇杷节、新安冬枣节、筏头后坞年猪饭等民俗节庆,充分挖掘河口农业生态文化元素,向群众展现河口县的历史风貌、介绍河口的农业文化,培养广大青少年对河口传统农耕文明的认同意识。
(二)总体规划,把握发展方向
按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产业融合、资源节约、功能多元的要求,优化调整种养业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统筹布局农业废弃物的收集、处理、配送等配套服务设施,努力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基本构建起“主体小循环、区域中循环、县域大循环”的发展格局。到2017年,完成0.5万亩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建立较为完善的农业“两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机制,化学氮肥使用量减少6%,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9%,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8%,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农药投入品包装物与废弃农膜回收处置率达到95%以上,形成具有河口特色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三)科技创新,增添发展后劲
提高农业生产管理的标准化和自动化水平。加大智能大棚、光温水肥控制系统等应用扶持,推广应用物联网等设施智能技术,因地制宜建设一批智慧农业生产基地和项目,建成若干个智慧农业示范区。积极开展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打造省、市、县三级专家组成的县农业技术推广智能团,注重农业科技的集成创新和综合配套运用,推广与河口县特色产品相关的先进适用新技术,如设施草莓无土栽培技术、稻鳖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技术,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农业科技创新与示范体系。充分重视“互联网+”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驱动作用,积极鼓励涉农企业、涉农景区和美丽乡村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的积极作用,积极开展网络互动营销、农村电子商务、智慧景区/村庄、数字园区建设、微信公众号、手机客户端等网络平台建设。
(四)强化主体,增强创建活力
通过强主体、树典型,构筑起主体小循环、区域中循环、县域大循环的中坚力量。到十三五期末,全县市级及以上示范性家庭农场、农民专业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分别达到120家、60个、45个。积极培育特色家庭农场,按照“因地制宜”的思路,立足河口水产、畜牧、笋竹、蚕桑等特色主导产业,把家庭农场与发展“一村一品”、“两区”建设、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等现代农业相结合,形成特色独具,差异化发展的经营局面。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合作社积极拓展供销、信用等多种农业服务功能,开展采购、销售、加工等服务。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农产品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全面增强企业自身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
(五)加大投入,保障推进进程
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按照农业不同产业、产品专业化生 产的的要求,配套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园区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快适用机械设备推广和物联网、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建设一批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稻病虫防治,水产养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型养殖示范场,提升农机装备和应用水平。
(六)打造亮点,引领生态建设
结合“一业一体”、“一区一体”、“一园一体”、“一村一体”等多元化建设路径,打造新型农业综合体,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三产融合,实现提质增效;不断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带动农户共享三产融合发展成果,将农业产业发展增值收益留在当地、留给农民。
第四篇:兵团农业该如何发展循环经济
兵团农业该如何发展循环经济
兵团经济研究所 刘宗芸
21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继人口和环境两大问题之后,资源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温家宝总理指出,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问题将是对今后我国农业发展的严峻挑战,农业也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使有限的农业自然资源能够永续利用,这实际上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农业的发展。当前,兵团经济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构建资源节约型农业是长远发展战略,也是与市场经济机制相匹配的必然要求,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新的历史任务。
一、兵团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
农业部发出《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的意见》,指出今后将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和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为重点,建设节约型农业,促进我国农业尽快走上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道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目标。在国家提出这一农业发展新思路之前,兵团已在开展此项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兵团按照农业现代化“五高”(土地产出率高、劳动生产率高、加工增值率高、环境质量高、生活质量高)和“七化”(科技现代化、作业机械化、结构合理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农民知识化、农村城镇化)标准,率先应用精准施肥、精准种子、精准播种、精准灌溉、精准收获和精准田间生态监控六大精准技术,全面推广机采棉、机收甜菜、机收番茄,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动植物新品种,在农场积极发展户用小型沼气技术,尤其是在农业节水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到2005年6月已建设节水灌溉面积达570万亩。
二、兵团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
循环经济在农业上的应用非常广阔。当我们说到精准农业、高效农业及生态农业的时候,它们已经包括在循环经济的范畴之中。循环经济遵循的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这一原则运用到农业领域,首要的就是节约,比如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等等。无论在种植环节还是加工环节,都要做到浪费最小,效益最大。发展节水型农业、推广沼气等清洁能源、减少化肥使用量、提高化肥有效利用率是兵团农业节约的重点。首先,兵团灌区处于新疆更为干旱、生态环境更为恶劣的“三边”地区,174个农牧团场中有121个处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和塔克 水则荒”的兵团绿洲,水是兵团发展的命脉,是兵团发展中最具战略意义的资源。兵团主要是绿洲灌溉农业,农业用水占全兵团利用水资源量的98.6%,而目前农业用水有效利用率仅为50%以上。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提高农业用水的有效利用率,将会节省大量的水资源。其次是沼气的推广。据有关部门统计,1个10立方米的沼气池年处理人畜粪便能力是20吨,每年直接经济效益1000元,可保护6亩林地免遭破坏。循环利用资源,既可解决农户生产、生活用能和环境污染问题,还给农业提供优质的肥料, 节省了生产化肥需要消耗的大量能量,经济与生态效益同步增长,兵团部分农牧团场都具备推广沼气的条件。再者,继续大力实施沃土工程,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和平衡配套施肥技术,开展测土配方施肥,为农作物送上“营养套餐”,改变长期以来广大农民在农作物施肥中存在的用肥结构不合理、施肥方法不当、施肥不平衡、盲目施肥等问题,节约肥料成本,减少了污染,提高了土壤肥力。
三、兵团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潜力
兵团的农业生产力水平相对全国平均水平而言是比较高的,但它仍然存在许多有待改善的地方,我们既要看到循环经济在农业领域的推广应用力度正不断加大,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也要看到这一领域还有大量的工作等待我们去做,现状尚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微灌节水工程建设的投入大(每亩投入450—550元左右),因此目前喷滴灌技术主要在经济作物上推广应用,兵团尚有近1005万亩粮食作物、牧草仍采用传统地面灌溉技术。进一步探索投资省、见效快的其它灌溉模式,对于节水增产、节约资源、职工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的意义。
2、由于对耕地的用养失衡,大部分种植棉花的耕地未进行轮作倒茬,土壤肥力贫瘠化、土壤次生盐渍化、土壤白色污染等原因造成40%以上的耕地退化,中低产田占75%左右,土壤质量不容乐观,严重制约兵团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3、过分依赖化肥来提高产量,化肥投入多,有机肥投入少,肥料效应降低,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普遍存在,降低了农产品竞争力,直接影响到农业增效和农场职工增收。据2005年《兵团统计年鉴》提供的资料,2004年兵团平均每亩化肥施用量为55.78公斤/亩,其中,农一师为96.34公斤/亩、农二师为73.11公斤/亩、农五师为70.04公斤/亩、农十三师为68.53公斤/亩。
4、一部分土地由于沙化、盐碱化及干旱、缺水等造成弃耕。
5、兵团多数垦区无霜期在160天以上,≥10℃积温大于3000℃,有复种绿肥、冬菜或短期作物的条件,但兵团目前播种复种指数仅为1.05,如果加强平整土地,改良和培肥土壤,加强农业技术措施和选用良种,积极推进复播绿肥种植工作,土地播种复种指数会有大的提高,有较大的潜力可挖掘。
要清醒地认识到,差距和缺口就是潜力与动力,这从另一个角度证实,循环农业之路在兵团具有宽阔的开拓前景和广袤的发展空间。
三、兵团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路该怎样走
作为经济发展的一种新态势,循环经济在我国农业领域中的应用才刚刚起步,存在很多困难。面对存在的种种困难,当我们以循环经济的发展眼光来审视农业的时候,首先需要以更长远的思路从制度和规范上着手运筹。这是因为循环农业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生态农业,节约资源离不开法律和规章的约束,因此,制度和规范的制定应放在首位。其次应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发展循环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多方面的综合配套,协同努力。目前相对紧迫的还是解决资金来源问题,而这仅靠国家投资、兵团财力和团场职工显然是不够的,需要着眼以下两点。
一是有赖于国家改革和优化农业投资体制。目前农业项目投资分口很多,比如,农户建沼气一事就由多个部门介入资金投入,以致不同的团场建沼气有的有补助,有的没有,建一个沼气池补助的资金每个团场也不一样,影响了职工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开发沼气资源的积极性。
二是有赖于社会各界加大对农业的直接投入。制定优惠政策,进一步鼓励和引导多种所有制的资金进入农业生产,尤其是循环农业,为其发展源源注入强大的后劲。这方面可以有所作为的领域和项目相当可观,比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方面,优质高产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的建设、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和基因工程培育动植物优良品种基地建设、自动化控制滴灌系统的研发与应用,城市郊区大型养殖场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等等。
循环经济在农业领域的推广和应用不但是大势所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迫切需要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工作中予以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只有这样,才能使之成为各师、各部门、各团场和广大农牧职工共同的自觉行动。
(责任编辑:叶梅)
第五篇: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思考
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思考
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优选模式,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环境无害化”,以最小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面对这种情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陆续颁布了《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企业节能、节材、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标准和管理制度。特别是中央提出加快两个根本性转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我国在推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推行清洁生产、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与此同时,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工作中,也存在一些实际困难和障碍。比如,各方面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尚缺乏足够的认识;资源利用的指标和核算体系还不够健全;有效的激励政策、回收处理体系和合理的费用机制尚未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规还有待完善;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不够,缺乏符合国情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等。因此,积极探索进一步提高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有效措施,认真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是当务之急。发展循环经济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形成政府大力推进、市场有效驱动、公众自觉参与的机制,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和运行机制。具体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进一步深化可持续发展理念。传统的发展观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简单地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而忽视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改变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充分认识到资源对经济增长支撑和约束的双重作用,在发展思路上要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深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实现经济增长向循环经济方向转变。
第二,加快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加快高技术产业化,积极推进信息化,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工艺,淘汰落后设备、工艺和技术。一方面,要遏制部分地区和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特别是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另一方面,要加快低耗能、低排放产业的发展。同时,还要根据资源条件和区域特点,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改造,通过土地、能源、水资源利用及污染物排放的综合控制,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建设集中供热和废弃物集中处置中心。第三,建设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首先,结合投资体制改革,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并发挥好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特别是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其次,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研究并落实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通过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利用水价、电价等价格政策的调整,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信息来源环保英才网:
基础性作用。再次,制定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通过减免税等优惠政策形成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积极引导产业发展方向。
第四,推进新型低碳、环保科技的研发推广。科学技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一方面要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重点组织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以及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等,不断提高单位资源消耗产出水平,使污染排放量从正增长向零增长、再向负增长转化,从源头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和环境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要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循环经济的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积极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推行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引进核心技术与装备。
第五,建立健全企业资源节约管理制度。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资源消耗、废弃物产生和排放的载体。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引导企业树立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意识,在商业目标和环境目标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在企业内要加强资源消耗定额管理,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调动职工节约降耗、综合利用的积极性。
第六,加强循环经济理念的宣传教育。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的事业,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要大力开展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把节约资源、回收利用废弃物等活动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信息来源环保英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