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县加快发展临港经济的对策研究

时间:2019-05-14 06:25: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长宁县加快发展临港经济的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长宁县加快发展临港经济的对策研究》。

第一篇:长宁县加快发展临港经济的对策研究

长宁县加快发展临港经济的对策研究

长宁县政府课题组

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发展临港经济是区域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利用港口及沿港城镇的聚集、辐射等功能发展临港经济,实现临港工业、临港物流业、临港商贸业的协调发展,对于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扎实推进长宁县临港经济的发展,促进县域经济不断迈上新的台阶,现就长宁县发展临港经济的实施范围、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操作模式等问题作如下探讨。

一、加快发展临港经济,长宁县具有重大机遇

中共宜宾市委书记杨冬生在如何推进宜宾临港经济区发展专题讨论会上指出,四川宜宾港的开工建设,为宜宾发展临港经济创造了条件。作为宜宾沿江经济带中最重要的一枚棋子—临港经济区的范围应该合理界定,分期规划,分步实施,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认真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推进临港经济区建设。对临港经济区的内涵要进一步研究,从港口、城市、园区三个方面考虑,以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形成有后劲的产业,通过打造临港经济区,形成宜宾新的经济增长点。要立足于川滇黔结合部经济强市定位,放宽视野,统筹谋划临港经济区定位,大手笔谋划,带动和辐射川滇黔等周边地区,融入沿江经济带和成渝经济区;脚踏实地加快进港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随着宜宾市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宜宾港在全市经济贸易和综合物流中的战略意义和枢纽地位将日益显现。如何加快推进宜宾临港经济区的建设,促进宜宾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当前,长宁经济已经进入提速赶超的新阶段,经济发展总体处在加速期,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县域经济蓬勃兴起,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持续力进一步增强。长宁县委县政府坚持“工业强县”发展战略,倾力打造百亿工业集中区,以醋酸纤维素、丰源盐化、泰宁化工、城邦物流为主的特色产业项目的成功入驻为工业经济的长足发展带来无限生机。特别是作为四川宜宾港重要组成部分的宜宾港长宁香炉滩码头的建成投入使用,使长宁真正实现了通江达海,既为长宁融入宜宾临港经济区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也为长宁发展临港经济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二、加快发展临港经济,长宁县应科学定位

抓住机遇、开拓创新,推进跨越发展,理清思路、明确目标、科学定位是前提。结合长宁实际,长宁发展临港经济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可以明确为: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市委、市政府发展临港经济区的统一部署,围绕打造四川丘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明珠,建设“生态、魅力、和谐”的美好新长宁的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优势,加强联合协作;突出发展重点,转变发展方式;不断优化结构,增强竞争实力,通过发展临港经济力促长宁跨越发展。

(二)总体思路。深化“强工、重农、壮旅、活商、兴城、富县”的经济工作思路,以工业集中区为依托,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国际化为主导,积极融入宜宾临港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圈,面向全国大市场,对接知名大集团,增创区域经济发展新优势。

(三)奋斗目标。到2012年,力争临港区域内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0亿元以上。工业集中区新型材料、精细化工、酒类食品、竹类加工、机械制造五大产业集群集中成型;中国醋酸纤维素、西南盐化工、西部竹产业三大工业基地初具规模;集中区年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三、加快发展临港经济长宁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一)全力培育优势突出新产业。

1.强力推进特色工业经济发展。以建设百亿元工业集中区为重点,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立足现有优势企业和成长型企业,以工业集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新型材料、精细化工、酒类食品、竹类加工、机械制造五大产业群,着力打造中国醋酸纤维素基地、西南盐化工基地和西部竹产业基地。当前,要千方百计抓牢抓实醋酸纤维素、丰源盐化、泰宁化工、红狮水泥等重点项目,推动工业快速发展。

2.扎实抓好特色效益农业项目建设。坚持“一路二水三产业”的工作思路,不断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在巩固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牢牢抓住特色和效益两个关键,加快江南和山区特色效益农业基地建设步伐,重点培育畜禽、林竹、烤烟、蚕桑、茶叶、粮油、果蔬等特色效益种养业。强化农业科技推广运用,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健全流通体系,特别是要突出发挥工业集中区临港运输优势,建设农产品集中加工园区,提高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力争农民人均纯收入3年内赶上全国平均水平;力争到2015年,特色效益农业产值达到150亿元,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以上。

3.不断发展壮大特色旅游产业。以蜀南竹海、梅硐竹石林、佛来山生态文化度假等景区景点建设为重点,弘扬酒文化、竹文化、石文化、佛教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推动旅游产业大发展。进一步理顺旅游管理体制,培育旅游企业集团,完善旅游环线等基础设施,建设精品景区景点,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全面提升旅游业发展活力和综合竞争力。用好国家4A级旅游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中国最美十大森林之一等景区品牌,加大旅游整体营销和资源综合开发力度,开拓国内外市场,不断提高长宁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加强旅游业对外开放,推动区域合作,融入滇东北和川南无障碍旅游区,实现旅游资源、客源、商机的互补与共享。力争到2015年,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0亿元以上。

(二)加快建设特色鲜明新城镇。

1.不断健全城镇建设体系。构建以县城和重点小城镇为重点,以一批中心村为基础,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特色鲜明、梯次发展的城镇体系。突出抓好县城建设,按照“城市美、宜人居、交通畅、功能全、配套好”的要求,加大房地产组团式开发力度,提升小区建设水平,着力打造高品质生态安全人居。加快县城污水处理厂配套设施、滩子口安置街、尽快启动花园头地块、竹海大道地块、土桥子地块、育江东路地块开发、县城中“七大自然山体”改造工程、新建碧玉溪竹文化长廊等项目建设,不断提升城镇绿化覆盖率、建成区绿地率,全力争创国家园林县城。

2.优化布局川南特色“城镇群”。按照城市总规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江长路4个乡镇(长宁镇、开佛乡、古河镇、下长镇)、叙高路3个乡镇(龙头镇、硐底镇、花滩镇)、旅游线路4个乡镇(竹海镇、双河镇、富兴乡、梅硐镇)、中心村的规划布局,依托通道建城镇,围绕产业配功能,服务人居造环境,强化区内城镇分工协作与优势互补,形成结构优化、层次合理的沿江城镇体系。坚持把小城镇和乡村建设与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整理相结合,积极推行“村落式”建设模式,促进建设用地集约、人口合理分布。充分体现川南地域特色,优化城镇与乡村民居设计,形成现代与传统相得益彰、具有浓郁川南特色的城镇风貌。3.提高综合承载能力。以江长路四条支街建设、竹海大道市政工程建设等为重点,加快建设城市主干道、绕城环线、连接桥梁和城际快速通道,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围绕通道布局城市功能,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水、电、气、通讯、市场、污水垃圾处理等产业保障功能,完善教育、医疗、休闲、娱乐等生活服务功能,增强城市的人口、要素集聚能力,激发城市经济活力。大力实施城市“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程,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打造宜居、宜业之地。创新城市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理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进一步整合、开发城市资源,增强城市自我发展能力。

4.提升城市形象。坚持追求现代化与保持传统风格相结合、开发改造与保护生态相结合、城市建筑与内在精神培育相结合,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树立“不求最大、但求最佳”的理念,进一步强化品位意识、特色意识、文化意识。立足中国最美的竹生态旅游城市,充分挖掘竹文化内涵,注重城市景观和风貌设计,打造一批精品小区、精品街道、精品建筑、精品雕塑,不断提升城市形象。

(三)科学构筑快速便捷新网络。

1.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紧紧抓住四川、重庆联合打造“成渝经济区”和省委、省政府倾力打造“五大经济区”的历史机遇,抓住市委、市政府打造长江上游川、滇、黔结合部的综合交通枢纽契机,加快城乡统筹步伐,“铁、公、水”全面发展,全力实施交通“122355”工程,以加快路网骨架主干道建设提升交通等级,农村交通网络全面形成,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2.加快实施重大交通项目。今后一段时间交通项目工作应把“122355”工程,即一码头、两铁、两高、三快速、五纵、五横工程作为重点。一码头:宜宾港长宁香炉滩码头;两铁:成贵高速铁路、西遵高速铁路;两高:宜泸渝高速公路、宜叙高速公路;三快速:竹海旅游公路宜长路、江长路、竹海-石海;五纵:长宁-双河、三里半-慈竹浩、三元-铜鼓-硐底、长宁-飞泉-下长、三江湖-梅硐竹石林;五横:三元-长宁-老翁-夕佳山、巡场-龙头-兴文、珙泉-双河-梅硐-晏阳、花滩-竹海-桃坪-底蓬、古河-梅白-牟坪。目前,宜宾港长宁香炉滩码头主体工程已完成并投入使用,宜泸渝高速公路长宁段正在实施,成贵铁路长宁段已完成规划选点并做好了开工准备,为我县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将使对外开放的水平大大提升。

3.着力完善县内路网。进一步加大通乡通村公路和连接园区、资源集中地的骨干通道建设力度,重点推进园区次干道建设。加强城乡路网衔接,提高县内路网通达通畅水平和覆盖率。积极发展城市和农村公交,力争早日开通宜宾市区到长宁县城的城市公交。依托路网,引导生产力布局调整优化,不断壮大县域经济。

4.强化交通互联配套。科学配置运输资源,加强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连接通道和节点建设,提高各种运输方式的转换和利用效率。加快城邦物流、畅通物流等物流项目建设,搭建高效快捷的现代物流平台,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增强交通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

(四)加速打造通江达海新优势。

1.加强区域协作。加快宜宾港长宁香炉滩码头配套工程建设,完善运输服务功能。创新港口经营管理机制,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加强与成渝经济区、攀西经济区、滇东北地区等主要货物生成地的对接,发挥与泸州港、乐山港、宜宾港的组合优势,积极融入长江临港经济发展群。

2.重点发展临港“产业群”。加快编制临港经济发展规划,依托宜宾港长宁香炉滩码头和工业集中区,大力发展以港铁、港陆联运为重点的码头仓储、保税物流、配送联运、包装分拆等港口物流业,培育与港口产业关联度大的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产业,着力建设与工业园区相配套的现代物流基地。大力发展临港工业,融入港城园一体、基础设施配套、产业特色突出,集群化发展的清洁临港经济区。

3.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依托西南出海通道和长江黄金水道,推进下长物流园建设,探索建设大型综合批发市场和区域性专业市场。认真实施《宜宾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兴建一批大型商贸设施,加快建设商业步行街,打造一批多业态、多功能、高品位特色商圈。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趋势,规范发展房地产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现代商贸业,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科技研发等新兴服务业。

第二篇:临港经济开发区经济工作会议召开

临港经济开发区经济工作会议召开

1月28日上午,全区经济工作会议在临港一中报告厅召开。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君师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会议由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孙德士主持,区党工委、管委会领导班子成员,各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人大主席、工作区书记、村党支部书记,区直各部门、各直属单位全体工作人员,以及规模以上企业主要负责人等500余人参加了大会。

王君师在讲话中指出,全区今年工作总的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让人民群众在临港旧貌换新颜中实现幸福安康”的施政理念,大力弘扬临港精神,积极实施“一二三四五”工作思路,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加快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努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王君师要求,2012年全区要围绕建设“幸福临港”,积极实施“三化兴区”战略,突出做好“十大工作”。“幸福临港”建设,即是通过打造生态临港、宜居临港、平安临港、文化临港、活力临港、富裕临港,建设让人民群众幸福的美好家园。“三化兴区”战略,即是通过提升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推进全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繁荣发展。“十大工作”,即是招大客商、建大园区;搞大民生、建大社区;搞大绿化、筑大水系;搞

大农业、做大商贸;搞大监督、成大服务。王君师强调,在今后工作中,一是要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要清醒地认识我们面临的严峻形势,要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要进一步理清发展中招商引资与经济发展、环境建设与招商引资、社区建设与顺应民意等几个方面的关系。二是要同心同德,加压奋进,全力打造让人民幸福的美好临港。以招商为抓手,推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以城区建设为重点,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以安全稳定为重点,推进社会和谐发展。三是要倡树正气,凝心聚力,进一步开创干事为民的大好局面。要克服不足干事业,明辨是非干事业,提高能力干事业,乘势而上干事业。

王君师最后强调,各级各部门务必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决策部署上来,以决战决胜的士气,气冲霄汉的豪情,勇争一流的精神,奋力助推临港势不可挡的发展大潮滚滚向前,努力开创具有临港特色的科学跨越发展之路,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和省市党代会的胜利召开。

第三篇:关于加快发展金沙县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研究

关于加快发展金沙县农业循环经济的思考

金沙县农牧局汪平

农业循环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农业资源投入、农产品生产、消费及废弃物的全过程中,把传统农业生产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有利于经济增长和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益,有利于建成资源节约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各谐。只有通过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经济模式的转变,才能逐渐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金沙县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重点,在“十一五”规划中,就强调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有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综合利用农作物秸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源,推广沼气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动不同行业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耦合,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近年来,又提出要围绕新农村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园区建设步伐,着力打造现代农业、观光农业、农村循环经济等。

一、金沙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

(一)农业循环经济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循环经济中物质循环的实现首先要靠智力资源的开发和人力资源潜能的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良性循环和物质资源的良性互动,既是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实施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也就是使农业增长由原来的依靠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大量消耗转到依赖科技开发和人口素质提高上来。农民是农业循环经济的主体。加强农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大力培养和合理配置具备循环经济理念和操作能力的各类专业人才,全面提高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科学文化素质,是实施循环农业、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关键。

(二)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荷兰召开的农业与环境国际会议,发表了著名的《丹波宣言》,比较完整的阐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按照《丹波宣言》中的定义,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以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利用、农业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为目标的高效、低耗、低污染的农业发展模式。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保护资源与环境。实施农业循环经济,在资源的利用上,通过立体种植,强化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可通过废弃物的资源利用和利用生物之间相生相克原理,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和化学物质的输入。如通过利用沼气,减少对森林的破坏,从而在经济效益提高的同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还可通过资源的综全利用、短缺资源的代用,资源的循环利用等节能减耗和节流开源,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延缓资源的枯竭,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在全社会范围内减少资源和能量的投入,在部门内部生产过程中推行清洁生产,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同时把一个部门产生的废弃物作为其它部门的生产原料,实现各部门之间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共享,从而达到污染排放的减量化或零排放。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自然也需要与国民经济其它部门交换资源与能量,最终形成整个国民经济社会体系全面发展的、整体、和谐的循环型社会。农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所以,在农村推行循环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社会体系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关键性的基础,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推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1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需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农村和生产发展离不开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首要的是节约,有效地利用与发挥农村土地、水源、森林、土特等资源,以最小的资源投入和高的利用率,拓展生产范围、生产品种、发展多种营。农业循环不但促进粮食增产增收,而且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大力拓展和延长产业链,进行家庭产品的深加工与再增值,以使农民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利益。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布局离不开循环经济。要大力发展二产业,不断拓宽农民的就业门路和生产领域。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实行产销一体化经营,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都需要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因此,金沙县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用循环经济理念规划新农村建设。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途径和重要载体。

三、金沙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现状

(一)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模式

该模式是根据不同农作物的各个生育期以及不同土壤情况,进行测土配方施肥,使肥料有效成分被农作物吸收,节约肥料投入,提高氮肥利用率。2008年全县测土配方施肥60万亩,其中水稻实施面积16万亩,玉米实施面积23万亩,油菜实施面积21万亩。通过田间试验示范及投肥调查表明,测土配方施肥共减不合理施肥量971.59吨,节本增效2053.5万元,肥料利用率比常规施肥的肥料利用率增加3%以上。同时,还提高了农村的施肥技术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协调了土壤养分,培肥了地力,保护了生态。

(二)农村庭院生态农业模式

近年来,金沙县每年都以2万口的速度发展沼气能源建设,在沼气能源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批以沼气为纽带,以“猪-沼-果(蔬)”、“猪-沼-粮”等为模式的农村庭院生态农业。这些模式的主要特点,就是运用生态学物质循环原理,把蔬菜、林果种植、养殖、加工等与沼气池、改厕、改厨有机配套,使整个过程实现有机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变废为宝,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综合效率。“户建一口沼气池,圈养2—3头猪,种好2—3亩菜(果)”,利用农作物秸杆作猪饲料,产生的猪粪便进入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沼气作为能源,沼液、沼渣作为农作物的肥料,产沼气剩余的粪便直接堆肥用作肥料,从而形成了农户的良性循环系统。

(三)生态农业示范村模式

生态农业是农业循环经济的一种应用形式。生态农业的实施,优化了农村经济结构,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带动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和绿色食品的发展,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模式。如金沙县岩孔镇板桥村,通过沼气建设项目,积极发展循环型立体生态农业,探索出了以“猪—沼—粮”、“猪—沼—果”、“猪—沼—鱼”、“猪—沼—菌”等模式并存的立体生态循环经济的路子,走上了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该村552户,户户建有沼气池,全部实行“一池三改”,普遍推广了“三沼”综合利用。利用沼液、沼渣培植葡萄、生产食用菌、养猪、养鱼。经过试验和推广,葡萄等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2008年全村葡萄种植面积已经发展到1000亩,平均每户1.8亩,产量达150万公斤,产值450万元,仅此一项该村人均收入就超过2000元。板桥村还通过举办葡萄节等活动,发展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旅游业。近年来,板桥村每年的旅游人次均在5万以上,旅游总收入在60万元以上。生态农业的发展,促进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和旅游业之间产业链的延

伸,为实现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结合起来的观光农业奠定了基础。

(四)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根据区域布局优化与分工优化的原则,以区域资源优势为导向,以特色农产品和主导产业为中心,打通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联结,通过建立健全区域生态整合机制与产业共生机制,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动态均衡。如金沙县以板桥村为中心的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就是重点探索坝区型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向,该示范园区包括西洛乡金槐村、中心村、岩孔镇光明村、板桥村、大水植物园、绿健牧业公司、惠馨果业公司、冠香坊调味品公司、金沙县大水酒厂等。通过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整合项目、资金、资源等,在生产布局上注意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引导人、财、物等要素向该区域聚集,着力构建以支柱产业为支撑,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特色经济体系。示范园区汇聚了板桥葡萄、回沙酒、惠馨果品、绿星牌畜产品、冠香坊调味品等品牌,形成了双低油菜、优质米、特色蔬菜、有机茶等两高一优农业,推广了水稻宽窄行两段育秧、油菜育苗移栽、玉米单株定向、烤烟麦肥分带轮作,形成规模酿酒、批量生产调味品、无公害生产蔬菜和有机养殖畜产品和机械化作业等现代农业技术。

三、金沙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路径

以新农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和茅草房改造为契机,以农村能源为突破口,实行改厕、改厨、改院,加强“三沼”综合利用,实行用肥减量化、农药减量化、用水减量化、桔杆再利用减量化;推广高产施肥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行旱育秧技术、节水栽培,推广秸杆还田、秸杆饲料化;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推广人工授精技术,实行牧草再利用、畜禽粪便再循环等,建立“猪(牛)—沼—种植、猪(牛)—沼—菜、猪(牛)—沼—果”等初级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依托县内外的大中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培育优质米基地、油菜籽基地、辣椒基地、优质蔬菜生产基地、经果林发展基地、茶叶基地、有机生态高梁基地、优质种猪生产基地、经果林发展基地,形成若干规模面积较大、区域特征明显、产品特色突出、产品质量优良的基地群,通过政府投资,有针对性地建立专业农产品交易市场,基地群的优质农产品就近上市,销售给产业化龙头企业作原材料,同时,龙头企业又为农户的种植业、养殖业、水产业等提供种子、种畜、饲料等,进一步形成农业和工业的无缝对接,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形成农业与工业的中级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通过对农业产业基地群的出现和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育,政府及时发挥综合协调、宏观调控、提供服务的政府职能,加大公共财政对农业生态循环经济的支持扶持力度,在相应区域建设农村专业农产品交易市场,利用有限财政资金,进行贷款贴息、积极帮助农民和农业企业融资,放大和撬动巨大的社会资金资源,从而形成农业与工业、与金融业、服务业等互利合作、联支共赢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大格局。

四、金沙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产业培育

(一)种植业

金沙县是全省优质玉米、优质水稻、双低优质油菜生产基地县,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处于全区、全省前列。在农业循环经济方面应继续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普及推广实施优质水稻、双低优质油菜、优质辣椒农业标准化生产。以及正在示范研究发展实施脱毒马铃薯、玉米、蔬菜、茶叶、高梁农业标准化生产。二是杂交水稻良种普及率达100%,两段育种(含旱育稀植),规范化移栽普及率达100%。杂交玉米良种普及率达91%,营养块(坨)育苗,单株定向移栽合理宽密植普及率达90%,双低优质油菜良种普及率、农业标准化生产达100%,脱毒马铃薯芋—包分带规范化种植普及率达60%,旱地分带轮作普及率达95%以上,各类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普及率达60%以上,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型农药病虫害防治普及率达90%以上。

(二)龙头企业

基地建设一是优质种猪生产基地,以绿健公司养殖龙头企业为依托,建设二元母猪生产基地、三元仔猪生产小区,向全县提供优质外三元仔猪。以二元母猪生产基地为依托,建设优质肉猪生产基地。二是以金沙县惠馨果业有限公司为基础,建设碰柑基地、大枣基地。以金沙县鑫源林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和金沙县兴林有限责任公司基础,建设核桃基地、金银花基地、樱桃基地。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建设葡萄基地。三是茶叶基地,建设以清池镇、龙坝乡、后山乡、高坪乡为核心的茶叶产业基地建设,每年新建无性系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四是建设优质蔬菜生产基地,搞好蔬菜商品化处理和加工体系建设,为进一步提高蔬菜产品的商品化处理及加工量,着力改善蔬菜产品的加工、包装、储运、运输条件,充分发挥加工、贮运企业在区域内的龙头作用。五是以茅台酒厂为依托,建设有机生态高梁生产基地。

农产品加工一是优质稻米加工。重点开发优质稻米,扩大金沙县种子公司优质米加工厂及金沙县优质米专业合作社生产规模,提升加工能力,使“黔金”牌、“冷水河”牌优质米创国家“绿色食品”品牌。二是油菜籽加工。以开发无公害双低优质菜籽油深加工、精加工创新品牌,争创国家“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品牌为主,巩固、提高贵州康星油脂(集团)有限公司、世纪香植物油厂、玉明油脂加工厂的生产水平。三是辣椒加工。以巩固开发油辣椒、糟辣椒、糍粑辣椒和风味辣椒食品为主,扩大金沙冠香坊调味食品有限公司,提升生产能力。四是醋业方面。以禹谟醋业加工为主,保持传统风味,扩大金沙县禹谟供销合作社酱醋厂、禹谟温馨醋园、安底醋厂的生产规模,并促成其实行强强联合,组建金沙县醋业集团公司,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五是茶叶加工。以开发精制茶、顶级茶为主,引进高新技术,改造扩建金沙县茶叶专业合作社加工厂。以金沙县梦桥茶业有限公司为主体在龙坝乡兴建高标准茶叶加工厂,以贵州天灵茶业有限公司为主体在后山新建茶叶加工厂。

农产品市场一是在城关镇建立以水稻、玉米为主的粮食综合专业市场,在金沙县西洛乡建立优质稻米专业市场。二是在金沙县城关镇、沙土镇建立植物油专业市场。三是金沙县源村乡、官田乡建立鱼类专业市场。四是在金沙县岩孔镇建立葡萄、雪梨专业市场。五是在金沙县清池镇、后山乡、龙坝乡、高坪乡建立优质茶叶专业市场、茶青交易市场。六是在城关镇建立蔬菜批发市场,在清池镇普安村、大田乡白泥村建立反季节蔬菜专业市场,扩大、规范木孔弯子、安底黔北辣椒专业市场规模。七是建立禹谟醋、温家醋等专业市场。

(三)投资融资

财政金融部门要结合自身优势,做好服务“三农”工作,金融部门要充分发挥资金优势,积极开发融资、引资服务,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保险部门要按照“积极稳妥地发展‘三农’保险,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积极开展“三农”政策保险业务,认真探索防范农业风险和救助农业灾害的新机制,规避农业经营风险,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资金筹措上,采取国家投资,积极争取国家投入,通过各种工程建设项目资金加强基地建设。争取地方财政专门用于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的良种培育、高产示范、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等方面的资金。实行多元化投入,以农户、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投入为主,整合部门资金为辅,各级财政主导、财政投入资金担保贷款、贴息、补助、奖励等方式进行。

五、金沙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政策措施

(一)深化认识,转变观念。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须把发展观统一到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上来。一是要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作为加快金沙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的重大举措,作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现代农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二是在发展思路上,要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的倾向,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少的废物排放。三是注重培养广大农户的环境意识和参与能力。要大力开展环保教育,提高农户的环保意识、绿色消费意识,加强以农业循环经济的相关技术的培训,加强对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绿色农产品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二)推进实施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体系建设。农业循环按其地域、行政区划、产业、功能等的不同有着不同模式,模式设计有着不同的类型,因此,应根据各地条件确定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类型、模式及其主要目标、任务和重点解决的问题,根据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组织力量实施。发展金沙县农业循环经济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二是模式带动,技术集成,建设与管理并重,工程与政策并重;三是综合治理,整体提高,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种养加全面配套,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协同提高。

(三)大力推进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一是重点研究推广优质高产、高效的作物新品种和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配套技术,水土保持、提高土壤肥力、农业面源污染治等技术;无污染、无公害或减少环境污染的农业生产技术;减少资源消耗的节地、节水、节肥、节能、节本农业生产技术。二是加快各类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发展绿色、特色农产品,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加快建设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引导农民科学用药,合理施肥,提高肥料和农药的利用效率,通过种植绿肥、桔杆还田,积极防治农业源头污染,努力培育耕地的持续产出能力。三是加快现有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制、整合,使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及当地农民的实际需要。

(四)建立健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认真组织落实国家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积极研究制定适合金沙实际的相关政策。一是要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建立自觉保护环境的机制,对新建项目要按照循环经济原则、节约型社会和清洁生产的要求。鼓励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低消耗、轻污染,有利于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的行业。二是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研究并落实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政策和收费政策,完善财税政策,财政部门要积极安排资金,支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政策研究、技术推广、示范试点、宣传培训等,做到多渠道筹集资金我,以政府补助、社会资助、农民自筹的方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三是加大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项目投资的支持力度,积极引导金融部门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项目和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的支持。四农业、城建、环保、国土、水利、财政、税收等部门要紧密配合,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项目、企业、基地要给予支持,采取各种技术组装、各种交错捆绑使用等有效措施,扶持农业循环经济的项目建设。

(五)切实加强对发展农业循环的组织领导。一是各有关部门要建立有效的协调工作机制,加强部门间合作,加快研究制定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推进计划和实施方案,确定专门机构和专人负责,做到分工明确,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二是抓好典型示范的培育。先从种植业、养殖

业的循环开始,然后到多业组合的循环型生态示范,再发展到整个农业产业群的循环。三是通过示范试点,提出金沙农业循环发展模式,重大技术领域和重大项目领域的政策法规和措施。提出按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新农村的发展思路,以此推动金沙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第四篇:沧州临港产业集群培育与发展研究

沧州临港产业集群培育与发展研究

[提要] 本文综述临港产业集群的特点、意义及国内外临港产业集群发展经验,从沧州临港产业发展现状入手,分析沧州临港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因地制宜、重点发展主导产业,合理安排、发展关联产业,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等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本文为2016沧州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项目:“沧州临港产业集群培育和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16030)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4月19日

随着河北省“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优化港口功能布局,强化要素聚集、项目聚集、产业聚集,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实现沿海经济新突破,打造支撑全省发展的战略增长极。近年来,沧州临港产业有了一定发展,然而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培育、发展临港产业集群,全力打造沿海经济隆起带,推进沧州经济快速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临港产业集群综述

伴随着世界贸易的发展和运输条件的不断改善,临港地区优越的地理区位和交通的便利性,促使了一系列从事于港口相关服务的相互关联的企业,集聚在港口周围区域,从而形成临港产业集群,为集群内的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

(一)临港产业集群的特点。(1)依托于港口。依赖港口输入原材料或输出产品的临港产业,利用港口的优势资源,集聚了一些大运量、大能耗、大投入、大产出的产业,这些产业围绕港口有效整合和集聚生产要素,形成临港产业集群;(2)临港产业集群是存在石化、汽车制造、造船等多个专业产业的复合体,覆盖面广、规模大;(3)具有开放性。临港产业集群可以使港口腹地经济由内向转外向,对于开放性经济发挥着重要促进作用。

(二)临港产业集群发展的意义

1、增强区域经济整体实力。临港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港口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临港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的贡献是通过乘数效应不断扩大的,促进港口区域经济快速全面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从而推动生产要素向着高端产业汇聚,形成整个港口产业集群的主导产业,带动整个港口区域的经济增长。

2、提升企业经营效率。临港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集聚效应。这种集聚效应会不断增多集群内企业间的协作,从而进一步细化生产分工,产生专业化强、分工细致的商品市场需求,不断提升企业自身经营效率。

3、降低企业的市场交易费用。临港产业集群将使集群内企业运输成本、库存成本等市场交易费用大大减少。同时,企业间处于同一集群区域会慢慢形成相似的企业文化及经营理念,会提升企业之间的信誉,从而可以降低企业间签署、履行契约的风险,相应地减轻了企业间的市场交易成本。

(三)国内外临港产业集群经验。鹿特丹临港产业是“依托港口、港城联动”模式,大力发展造船业、石油加工、机械制造、制糖和食品工业集群;日本临港产业是“依托港口、依托集疏运体系、以产业为主导”模式,着力发展石油化工、钢铁机械、汽车制造、船舶修造等重工业集群;新加坡临港产业是“政府引导、港城联动”模式,发展石油化工、信息电子和船舶修造三大支柱临港产业集群;厦门临港产业是“依托港口、以交通为先导”模式,发展化工、汽车制造、机械、能源等产业集群;天津临港产业是“以产业为主导、港城联动”模式,发展装备制造、油气化工、信息产业、船舶修造、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产业集群。

鹿特丹、日本、新加坡已经形成相对完善的临港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利用了自身优势资源,形成了港口与产业的联动效应,实现了临港产业集群与城市协同发展。厦门、天津临港产业集群的发展已具有一定的规模。沧州临港产业集群发展还处于初期,应对临港产业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规划,同时注重吸引大项目、大企业落户临港地区,集群化发展临港产业,将会带动沧州、乃至河北区域经济发展。

二、沧州临港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随着黄骅港口岸扩大开放获国务院批复,综合保税区一期工程基本完工,开通“黄―新―欧”国际物流班列和直航东南亚国际航线,启动与天津港全面合作。黄骅港共建成万吨级以上泊位33个,港口吞吐量突破2亿吨、集装箱突破50万标箱,20万吨级航道顺利通航,20万吨级矿石码头、邯黄铁路建成投用,黄骅港向现代综合国际大港迈出坚实一步。中海油中捷石化、中国一重高端冷轧薄板、神华机车检修、正元化肥、北汽黄骅60万辆微车一期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投产。世原汽车零部件、北交大综合研发实验基地、总投资1,200亿元的海兴核电项目等项目顺利推进;一期投资400亿元的核燃料产业园项目开工建设。北京朗依制药、北京葡立药业等20家知名药企项目建设。这些项目促成了石化、汽车制造、生物医药等多个沧州临港产业园较大发展,加快了临港产业聚集。

三、沧州临港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恚?沧州临港产业有了显著的发展,然而临港产业集群的建设起步较晚,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和不足。

(一)临港产业发展模式相对滞后。沧州临港产业还未形成产业集群,也没有充分利用环渤海、河北省沿海的地区性重要港口、亚欧大陆桥新通道等有利条件。特别是临港产业关联性小,不利于形成集群规模。

(二)产业聚集程度低,主导产业作用不明显。沧州临港产业规模较小、聚集程度低、产业链条短,产业布局出现不合理现象。

(三)产业集群效应暂不明显。临港产业园内企业之间存在相互关联度不高的情况,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协作的效应尚不够明显,没有完全达到一种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相互沟通、合作,实现区域整体共赢的情况。

四、沧州临港产业集群培育与发展建议

(一)因地制宜,重点发展主导产业。在产业集群中,主导产业是带头产业,对产业集聚区有着较强的吸引力,吸引与主导产业的关联产业一起发展,从而形成集群效应。根据沧州当前临港产业发展情况,在传统的石油化工、管道装备与冶金、机械制造等主导产业基础上,以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为支撑的临港产业体系,并以临港产业园为承载,形成以石油化工、冶金装备、生物医药、汽车制造、核能利用等为主导产业集群。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进行重点培养,充分发挥集群“发动机”带动作用,对沧州沿海经济发展起到导向性和带动性作用。

(二)合理安排,发展关联产业。关联产业是产业集群中围绕和配合主导产业发展的产业,是与主导产业联系最直接、最密切,是为主导产业的建设发展而存在的。从产业链的角度,关联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主导产业的发展,而且也可以带动和影响其他产品或服务产业发展,形成集群经济,从而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应合理安排发展临港产业链,完善相关产业关联配套功能,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发展局面,使关联产业有力支撑产业集群发展。如沧州临港石化工业,以炼油工业为依托,发展建设石化工业基础原料烯烃为龙头的联合生产企业,并以此向下游衍生,扩展产业链,以黄骅港为依托的包括石化工业区、盐化工业区、精细化工区等多个功能区的沧州临港化工园区。

(三)加大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承接产业转移。制定相应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为沧州临港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保障。吸引企业到产业园区,从而带动园区产业集群,促进其临港产业的有序、快速发展,为园区的招商引资工作做好基础性铺垫。同时,紧紧抓住京津冀协调发展,化工、医药、制造等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以功能配套完善的临港产业园为主要载体,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同时积极开展产业链上的项目招商;争取吸引到国内外知名企业到产业园区落户,从而形成临港产业集群;有效降低集群内企业的市场交易费用,提升企业经营效率,促进港口区域经济快速全面发展。

(四)提升港口功能。?l挥现代港口功能对临港产业集群起着核心主导作用。临港产业集群发展利用港口功能的不断提升吸引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以及辐射更大的市场空间,使临港产业竞争力得到增强,实现港口与临港产业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因此,加大港口建设,向大型化、专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避免港口成为临港产业集群发展的瓶颈。

(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由于沧州引进的临港石油化工、生物制药等工业项目,容易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破坏生态环境,临港产业集群发展空间较高,对于引进的重大工业项目前要认真做好环境评估,优先引进科技含量高、污染低的项目。对于引进来的工业项目,要以检测和控制为主,鼓励企业采用低能耗、环保的设备。政府环保部门要对集群区内的企业排污情况进行检测,加强临港区域生态变化的检测,防止污染超标,导致生态破坏。因此,临港产业集群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六)完善临港物流网络。完善的物流网络,可以加强临港产业集群内供应商、需求者等各方的联系,确保各种资源流通顺畅,体现了临港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同时,港口借助临港产业集群发展,可以从单纯的交通枢纽转变为综合物流平台。完善的物流网络为临港产业集群快速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罗萍.我国港口经济与临港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考[J].港口经济,2011.4.[2]张爱龙.青岛临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6.[3]张颖.日本三湾一海地区临港经济发展研究[J].商业研究,2006.21.[4]陈康波.广西临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广西大学,2008.6.[5]吴爱存.中国港口的产业集群研究[D].吉林大学,2015.6.[6]韩明杰.黄河三角洲临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2.5.

第五篇:关于策应**整治开发加快我市临港产业发展的研究和思考

关于策应**整治开发加快我市临港

产业发展的研究和思考

加快**整治开发,是市委、市政府落实“以港兴市”、“沿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决策部署。随着**综合整治工程进入实施阶段,如何策应**整治开发,加快我市临港产业发展,成为我市沿江一体化发展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近期,我们围绕加快临港产业发展,专题赴江阴、舟山等地考察学习,并结合**整治开发及我市沿江经济发展实际,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思考。

一、**开发基本情况

**位于长江**顺直段鳗鱼沙心滩尾部**市一侧,是长江中的天然沙洲,洲体全长9.1km,最宽处1.4km,总面积8.3km2,滩面平均真高近3m,洲体基本稳定,右缘6km岸线贴近长江主航道,左缘夹江平均宽度600m,**具备作为港口物流基地开发的良好条件,是长江下游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今年1月,省发改委批复同意实施**综合整治项目,并将**港口物流园项目确定为2013年省重点投资项目和沿江开发5年推进计划的重点项目。经过综合整治,**外侧形成6.4km深水岸线,可规划建设5-10万吨级以上泊位25个;夹江疏浚至-8m后形成240m宽5000吨级双向航道和10km非深水岸线,可规划建设5000吨级以下泊位50个。同时,在**后侧沿江腹地规划预留20km2作为临港产业发展区,以港口物流带动临港产业发展。根据市委、市政府“以港兴市”和“沿江一体化发展”的总体部署,**整治开发主要为我市重大项目引进、临港工业发展提供物流服务,促进沿江经济转型升级,**作业区以散杂货和临港工业所需的能源、原材料运输为主,同时大力拓展现代物流、生态旅游等功能。根据**功能定位以及腹地经济发展需求,**洲体主要包括港口作业区、港口物流区、预留发展区和生态旅游区等四大区域。

二、加快我市临港产业发展的基础研究

1、加快我市临港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临港产业泛指布局于港口及周边区域内,依托港口资源和转动优势催生发展的产业群。其基本内涵大体可归纳为:临港产业是特色经济,是以港口为中心,以城市为载体,以腹地为依托,以产业为支撑,以运输体系为动脉,以综合服务为配套的开放型产业体系。现代港口已经从一般基础产业发展到多元功能产业,从单一向腹地发展到向周边共腹地发展,并且向社会经济各领域进行多方位的辐射。由此衍生的临港工业、现代物流业等临港产业成为沿江地区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成为港口城市重要的产业支撑。临港产业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大”——临港产业在产业规模和产业形态上体现为大项目、大运量、大投入、大产出。“高”——临港产业在产业结构和产业内涵上体现为高技术含量、高资金密度、高产业层次、高市场份额以及高效率提升传统产业。“聚”——临港产业在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上体现为有效整合和集聚生产要素,聚合企业群、形成产业带。“外”——临港产业在产业功能和产业辐射上体现为资金外引化、生产外向化、市场国际化和对港口城市经济、区域经济辐射力强、带动力大。“联”——临港产业在产业延伸和配套协作上体现为以产业链和现代物流为纽带连接繁衍分工、配套、协作的新型产业体系。因此,临港产业对于港口的开发开放和城市经济、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支撑带动作用:临港产业是港口发展的“火车头”。港口开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表面上需要的是大量的资金投入支撑,实质上依赖的是经济发展和货物贸易产生的市场需求。临港产业发展可以对港口建设产生直接的动力支撑,也直接推动着港口功能的转变,促进港口专业化、规模化、多元化。临港产业是城市经济的“助推器”。庞大的临港产业群为港口城市崛起和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推动力。综观世界城市发展历史,因依靠大港口产业而发展起来的大城市甚至国际经济中心城市比比皆是。临港产业是区域开放的“温度计”。港口的装卸、仓储、中转等基本功能,决定了其开放基地和窗口作用,也确立了其经济交流和贸易往来的枢纽地位。随着临港产业外资投资率的逐步提高,产品出口量和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相应节节攀升,口岸开放度也随之水涨船高,最终带动区域整体开放度不断提高。临港产业是社会就业的“蓄水池”。临港产业先天具有的自由度高、市场准入易、投资成本可大可小的优点,决定了临港产业可以成为一种提供较多就业机会和就业收入的开放型产业。临港产业发展既是地方经济腾飞的依托,更是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渠道。

2、加快我市临港产业发展的必要性。临港产业是港口城市发展的首选产业、城市经济的重要支撑和带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关节点。从港口城市发展战略来看,依托港口发展临港产业日益成为“以港兴市”的关键举措。上海、南通、太仓、张家港、江阴、靖江等地依托港口以临港产业区及产业区内企业群落为主体,形成临港型产业经济集群,促使港口的多功能充分释放,由单纯的水陆运输枢纽转变成为城市和腹地经济服务的基地和龙头。从港口城市资源配置来看,临港产业日益成为地方经济、区域经济发展各种要素的集聚中心。临港产业具有整合生产要素的功能,所依托港口作为市场的接轨点、经济的交汇点,已经实现从传统货流到人流、货流、商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的全面大流通,强力吸引货物、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聚集。以港口为中心龙头,大力发展临港产业,摆脱港口单纯作为交通枢纽的一元化发展模式,促使港口的多功能效应充分发挥,辐射、带动整个城市的发展,是港口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市实施“以港兴市”、“沿江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临港产业已初具规模,化工、造船、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然而,随着沿江一体化开发进程的推进,我市临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步显现:港口岸线资源经过多年的开发,也已基本利用完毕,对重大项目的吸附能力逐渐减弱;临港产业较为单一,主要以沿江化工产业为主,资源、环境、安全压力风险很大。针对港口岸线资源紧缺的实际情况,我市启动**开发整治工作,并在**后侧沿江腹地规划预留20km2作为临港产业发展区,**整治开发将促进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有效集中,有力提升我市临港产业辐射能力。因此,必须策应**的开发建设,加快我市临港产业的转型发展,将经济开发区内化工产业逐步向**方向扩展,将虹桥工业园内临港产业在**后侧集聚,把**港区打造成为重大项目的吸附区、临港产业的集聚区、**经济新的增长极。

3、加快我市临港产业发展的可行性。我市港口基础条件优越、区位和腹地优势明显、临港产业战略机遇较多,为临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随着**的整治开发,我市将迎来临港产业的快速发展期。一是加快推进沿江经济发展已上升为江苏省及至国家战略。政策因素是港口物流业和临港产业发展战略选择需要考虑的外部宏观因素之一。201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标志着内河水运业发展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同年7月,交通运输部发布《“十二五”期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总体推进方案》,明确到2015年将长江航道打造成“黄金水道”。我市在《服务业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中提出依托港口、铁路货站及内河运输,配合商品交易市场建设,建设功能完善、辐射范围广、产业带动能力强的现代物流集聚区,打造长江下游重要现代物流中心。今年6月,省委、省政府发布了《关于推进苏中特色发展整体提升的意见》和《沿江地区转型发展推进计划(2013-2017)》,做出加快沿江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并把发展临港产业作为今后经济发展的重要潜力和优势所在。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抢抓新一轮沿江发展机遇,出台了《关于加快我市沿江发展的五年推进计划(2013-2017)》,对我市沿江开发和临港产业发展做出了新的部署。今年9月23日,国家发改委会同交通运输部在京启动《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指导意见》研究起草工作,标志着长江经济带发展将上升为国家战略。应当说,我市港口物流业和临港产业拥有良好发展机遇,通过港口物流发展促进物流资源整合,有利于加速物流、商流、资金流的有序流动,促进沿江经济和临港产业发展。二是我市沿江地区已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引擎

。国际、国内产业加快转移将推动和促进我市沿江经济发展。随着国际产业格局迅速变化,以制造业为主的国际产业加快向中国及周边国家转移,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增长极。我市具有良好区位优势和投资环境,具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基本条件。伴随各类产业转移,与之相配套的物流业市场需求骤增,为我市加快临港产业发展,加大现代物流业对外开放提供有利时机。2012年,我市连续12届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行列,实现GDP543.6亿元,增长12.8%。完成财政总收入102.4亿元,增长14.9%。完成自营进出口总额19.8亿美元,同比增长10%。注册协议外资10.9亿美元,实际到帐注册外资2.8亿美元。完成海关税收18.9亿元,沿江港口货物吞吐量1500万吨,增幅均达40%以上。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408亿元、利税223.9亿元、利润137.1亿元。全年实施亿元以上项目78个,总投资383.1亿元,其中1亿美元以上项目21个,总投资285.1亿元。我市沿江地区经过多年发展,已初步形成了医药、油脂加工、精细化工、船舶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等临港产业集群,并向产业链上下游充分延伸。2012年,沿江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3.61亿元、实现工业国税开票销售收入571.62亿元、工商税收收入30.7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9亿美元,分别占全市总量的55.9%、81.2%、63.5%和75.4%。沿江地区以全市1/4的土地面积和1/3的人口,创造了超过2/3的经济总量,在区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三是沿江地区良好的基础条件将为沿江经济和临港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我市地处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T型结构结合部,东西接承上海、南京两大中心城市1.5-2小时经济圈辐射,到达上海虹桥国际机场和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只需2小时,距常州机场仅40公里,南北联动苏南、苏中两大经济板块,京沪高速、宁通高速、宁靖盐高速在此交汇,江阴大桥、泰州大桥连接长江南北,新长铁路穿越**腹地20公里,与国家铁路主干线“陇海线”、“京沪线”交叉相连。同时,我市优越的港口基础条件也为临港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我市拥有24.2

km长江岸线,河势及岸线基本稳定,水面宽阔,航运条件优越。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建成码头泊位12个,其中,液体化工泊位6个,通用散货泊位6个,总通过能力1136万吨。当前,是我市港口建设的高峰期,全港在批、在建码头项目12个,总投资15亿元。随着在批、在建码头项目陆续建成投运,以及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的完工,我市港口吞吐能力将大幅提升。

三、策应**开发,加快我市临港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整治开发必须与我市临港产业发展统筹考虑,协同共进。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从经济发展和战略布局出发,结合我市临港产业发展现状,充分利用**港口资源优势,加快建设**后侧临港产业发展区,大力发展化工、医药原料药产业、船舶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港口物流业和旅游观光业。

1、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加快发展化工、医药原料药等优势产业。化工、医药原料药是**传统优势产业,对港口的依存度较高,需依托港口进行原料及成品的运输。目前,**沿江岸线趋于饱和,现有港口将无法满足化工、医药原料药等产业快速发展的运输需求。因此,要抓住**开发的重大战略机遇,将化工园区的扩区扩容与**洲头化工作业区建设相互配合、支撑,将化工园区边界由芦坝港延伸至天星港,形成由芦坝港至天星港、沿江大道至江堤的临港化工园区,在临港化工园区内规划建设由疏港公路至江堤的长约2公里,宽约600米的化工仓储区,并将医药原料药生产基地的选址调整到靠近临港化工园区和虹桥园区结合的区域。同时,利用**港口优势,加快推进化工产业转型升级,以精细化工和医药原料药为方向,发展化工和医药原料药产业集群,把**建设为化工和医药原料药产业基地。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延伸发展现有的产业链、价值链,加快推动现有产业链从化工向非化工、从化工向轻工产业的转变。

2、积极推动资源整合,加快发展船舶制造业。船舶工业是集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于一体的产业,产业带动性强,因此,修造船舶成为了发挥沿江岸线功能必要的工业。**是江苏省重要的造船基地之一,水域、气候等自然环境良好,为造船业的发展提供了优势条件。在临港产业发展过程中,应以现有船舶制造企业为基础,增强企业创新驱动发展动力,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打造以鑫福船厂为龙头,多家大型船舶制造企业为支撑的修造船产业群。同时,充分利用**便捷的港口资源,在后方临港产业区大力发展船舶配套加工业和船舶配套物流业等相关产业,加快修造船产业集聚,打造长江沿线修造船中心。

3、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是临港产业中的港口依存产业,也是**的传统产业。在策应**开发,发展临港产业过程中,要对**的传统装备制造企业进行转型升级,加快引进国际、国内先进装备制造企业,促使装备制造企业向**后方临港产业发展区集聚,提高关键技术和核心产品的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做大、做强临港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形成紧密产业链和核心竞争力。加强装备制造业与外资、民营资本的合资、合作,尤其要发挥地理位置和港口资源优势,积极承接上海等地区先进制造业的转移。围绕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发展配套产业和关联产品,拉长产业链,形成规模集聚效应。在集聚中形成竞争优势,再以竞争优势强化集聚,从而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4、建设港口产业群,加快发展港口物流业。努力扩大**港口辐射能力,积极调整港区布局,构建**港口多元化发展的产业体系。打造国家级开发区、一类独立对外开放口岸、综合保税区等发展平台,依托**港口优势,推进港企合作、港港联合,建立现代特色物流园区。发挥区位优势,既要发展为制造类企业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也要发展国际物流业,引导发展临港物流相关产业,形成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运输、配送、保税仓储和加工以及信息咨询等方面有机结合的完善的国际物流供应链,提高配套服务能力。在发展港口物流业的同时,兼顾各配套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大力发展集装箱制造业,进一步发展仓储、加工等临港产业;完善港口综合服务业,加快金融保险、信息中介、口岸服务等软环境建设等。积极引入先进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鼓励引入以信息集成为主的第四方物流企业,催生一批具有先进物流经营理念、掌握现代物流技术的本土大型物流企业集团。

5、挖掘生态资源,催化发展旅游观光产业。旅游产业涉及范围较广,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旅游需求的增加不仅刺激直接为之服务的交通、住宿、餐饮、娱乐等产业,同时也会进一步刺激与这些直接服务的相关产业的发展。沿江地区应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策应**洲尾生态旅游区建设,结合临港新城(虹桥新城)建设,催化发展旅游观光产业。加快发展观光农业和长江生态渔业,努力建设集生态观光、休闲健身、养生度假于一体的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充分挖掘长江水文化内涵,做响长江风光旅游品牌。

四、加快我市临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完善港口功能。一是强化港口自身建设。加快沿江地区岸线资源整合,推进占用岸线的小码头、小企业、等关停搬迁工作,杜绝让小码头、小企业占据日益宝贵的深水岸线。坚持“深水深用”的原则,鼓励沿江港口经营人通过加固改造、改扩建等措施提升码头等级,推动码头公用化,充分挖掘现有港口码头潜力。加快拟建码头的报批、建设速度,积极向国家、省争取财政资金用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在土地供应、地方财政支持等方面向临港产业区重点倾斜。二是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综合整治工程、疏港公路、**大桥的建设进度。综合工业项目布局规划、物流布局规划,考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时序,编排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时间表,做好基础设施建设融资计划和安排,并按产业落地项目及时推进周边土地平整与道路建设,以保证物流节点的衔接与通畅,为物流项目建设、物流企业入驻提供现实条件。配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时序,推进多式联运区、仓储配送区、货运配载区等物理节点建设,结合产业项目招商进展,推进产业物流园区、保税物流园区的开发。先期以政府引导模式建设重点项目,带动物流地产开发商进驻,加大物流基础设施总体建设力度。三是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口岸信息平台,实现电子报检、电子通关,进一步提升通关效率。建设临港产业区企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根据企业的具体需求,建立一体化、模块化、交互式、可扩展的临港信息系统,提高临港产业区整体服务水平。通过信息化建设,克服地域限制,使企业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取日常运营所需的各种信息,加强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能够为政府收集和统计企业信息,对开发建设做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2、进一步提升产业素质。一是完善产业空间布局。配套完善的临港工业区是不可多得的“稀缺资源”,修编完成《**市沿江一体化开发总体规划》,完善与**开发和临港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交通、生态、水利、土地、岸线利用等专项规划。按照沿江一体化发展总体要求,修编完善经济开发区、虹桥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加快临港地区联动融合一体化进程,形成分工合理、协同共进、互相补充、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围绕“以港促产、港产兴城”的目标定位,修编完善《**港区总体规划》,修编完成《**及临港产业发展区控制性详规》,并结合**功能区划分,合理分布陆域临港产业发展区布局。二是坚持港口主业、临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同步发展。做强港口主业,打破港内条块分割局面,重新整合港口生产要素资源,优化作业工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装卸效率,把港口本身进一步做大做强,不断完善港口功能,使其既适应货物进出口的需要,又适应发展临港工业的需要。壮大临港产业,围绕港口特征,大力发展临港产业,要利用码头、货场、仓库以及设备设施的优势,发展临港工业、商业、贸易、信息、高新技术等,形成既能保证货源运输,又能实现加工产品输出、高新技术开发的多功能港口生产经营新格局,同时,抓住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机遇,吸引一批大项目落户临港产业区。提升现代服务业,充分利用现有物流基础条件,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发展第三方物流为切入点,以配送服务为主业,以现代仓储为配套,以现代运输为载体,以商品交易为手段建立六位一体的现代物流发展模式。

3、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一是加快高层次平台创建。抢抓省委、省政府支持我市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要机遇,认真做好创建准备工作,全力推进创建进程;加快口岸联检中心建设,尽快完善海关、海事、国检、边防等口岸驻泰单位配套设施,积极创建国家一类独立对外开放口岸;编制综合保税区专项规划,积极推进综合保税区创建工作。通过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一类独立对外开放口岸、综合保税区等重大平台载体的创建,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提升**港知名度和美誉度,为承接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创造优势条件。二是改善投资环境。牢固确立全社会服务思想,以热情洋溢、文明开放的全社会服务意识,形成亲商重商护商的环境,强化首问负责制和办事限时制,推行服务承诺制,建立快捷高效的运作机制。以优质的投资环境吸引化工、粮油、金属材料、煤炭等大进大出的重大项目,以大项目带动大产业的发展,把**地区打造成为专业化工物流基地、以食用油为主的粮油物流基地、金属材料加工物流基地。三是加大政策支持。临港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国家、省关于扶持临港产业发展的政策,争取重点临港产业项目专项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我市应给予临港产业发展重点政策倾斜,制定特殊优惠政策,包括地价差额补贴、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资金政策;优先用地保障和能源保障等投资政策;对临港产业重点项目、关键项目的行政审批实行“绿色通道”,采取专人负责、代理服务,加快项目推进等政务支持政策。四是培养与引进优秀人才。通过长期培养与短期培训、学校培养与在职培训、本地培养与外地引进相结合等多种方式,造就一支熟悉临港产业发展、具有跨学科综合能力的优秀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人才在推进临港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推动企业与科研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提高**人才队伍总体水平。

附件:

下载长宁县加快发展临港经济的对策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长宁县加快发展临港经济的对策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对策研究[合集]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对策研究 现代物流是指集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仓储、配送为一体的新型流通方式,我县优越的地理位臵、一流的发展环境、便捷的交通网络、完善的服务体......

    加快发展民营经济

    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李志刚 2008年07月13日14:14来源:《广西日报》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

    加快发展民营经济

    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志刚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近年来,我区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编辑:admin 时间:2010-12-30 12:30:00 日前,广西新型工业化道路与贺州市循环经济发展研讨会在贺州市举行,来自自治区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广西市场经济研究会......

    发展临港经济建设美好双谊

    发展临港经济 建设美好双谊 6月17日,双谊乡撤乡建镇授牌大会隆重举行,县委书记王光柱、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颜永祥、县政协主席陶天华出席授牌大会,县级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双谊镇......

    加快发展泗阳经济的研究[共五篇]

    泗阳县加快发展总部经济的对策研究 “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它地区,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

    加快我区金融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

    加快我区金融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发布时间:2009-3-3 9:38:35 访问次数:254次 [字号:大 中 小]随着我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吸引各金融机构纷纷落户,余杭金......

    加快包头市现代农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对加快包头市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思考 内蒙古包头市委党校温更新摘要:把改善农牧业基础条件作为提升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以创新加快现代农牧业发展;加快实施农牧业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