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对策研究

时间:2019-05-14 19:26: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对策研究》。

第一篇: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对策研究

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1-8-

3信息来源:

2004年浙江省旅游发展工作会议上省委提出要加快把浙江省建设成旅游经济强省。为落实这一要求,浙江省委政研室和省旅游局组织课题组,进行了历时一年的调查研究。课题组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旅游经济强省建设,应当从深化浙江省旅游经济发展思路入手,进一步明确旅游经济强省建设的具体目标,加快建立起建设旅游强省的支撑体系,加大推进旅游经济强省建设的工作力度。

一、进一步深化浙江省旅游经济的发展思路

今后一个时期,是浙江省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是浙江省加快发展旅游经济的关键时期。从经济阶段看,浙江省开始进入人均GDP3000美元以上发展时期,产业结构、投资结构和消费结构都将出现大的调整变动。这对加快服务业发展,尤其是对加快服务业龙头产业旅游业发展的要求,将更为迫切,服务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也将加快改善。从旅游业自身发展看,“十五”期间,浙江省旅游产业规模迅速扩张,主要指标年均增长20%以上,预计到今年末,全省旅游总收入将达到1260亿元,接待国内游客数1.27亿人,接待入境游客340万人,旅游创汇16.3亿美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1.7倍、1.2倍、2倍和2.2倍。通过“十五”时期的快速发展,浙江省旅游经济已开始进入发展转型阶段。进一步加快浙江省旅游经济发展,必须推动从铺摊子式发展转变到重点突破提升上来,从注重景区景点建设转变到资源综合深度开发上来,从致力旅游产品开发转变到大力打造旅游精品上来,从重视发展观光旅游转变到加快建设旅游目的地上来。

适应这种发展转变的需要,必须进一步深化浙江省旅游经济发展思路,加快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具体讲,浙江省旅游业的下一步发展,要主动适应全省经济发展阶段转换和旅游业自身发展阶段变化的需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积极呼应经济强省、生态大省、文化大省、和海洋大海大省建设,实现从旅游经济大省上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跨越,使旅游产业真正成为浙江的优势产业、动力产业、富民产业和生态产业,为此,从创新特色、打造精品、优化结构和持续发展四个方面,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浙江省旅游经济发展思路。

第一,努力开拓创新,以特色优势取胜。旅游贵在创新,重在特色。只有开拓创新,整合优势,突出地方特色,旅游业才有长盛不衰的生命力,才能获得大发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推动浙江省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必须在特色上下工夫,主动顺应现代旅游经济发展趋势和旅游消费者寻求多样化的综合性满足,以及旅游消费档次提高的特点,做好综合旅游和特色旅游的文章。要发掘浙江省集多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于一身的优势,逐步构建度假、生态、探险、健身等多元化的特色旅游产品结构。要立足于突出浙江特色,加强分类指导,努力发展各种各样的专题旅游,如工农业旅游、文化教育旅游、健康保健旅游、美食旅游、狩猎旅游、科考旅游、海洋旅游、民俗旅游等等,发挥旅游经济作为体验经济的重要特点,不断推陈出新,防止因利益驱动而造成低水平、同化的重复开发。

第二,着力打造精品,以品质提升形象。在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产品建设方面,要走“高品位规划、高档次建设、高水平管理”和“精品出绝品,精品促普品”的良性循环发展之路。充分利用浙江省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综合运用知识、科技、文化和资金,适应市场需求,进一步深化与完善全省旅游总体规划,高起点、高品位、高水平地开发和组合产品,做好做足“无中生有,有中做好,好中促优”的精品文章,在全省创造若干个内容丰富、特色独具、质量上乘、竞争力强的旅游精品,推动浙江省旅游业从较低层次的粗放型经营发展局面,转变到高层次的品牌优势竞争上来,不断提升浙江省旅游业整体形象。

第三,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综合竞争力。浙江省旅游业虽已形成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但结构尚不合理,旅游六大要素中“购”和“娱”的发展相对滞后,各要素内部的档次及类型结构也不尽合理。要从构建大产业出发,整合各种旅游要素,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完善产业体系,使六大要素成为有机联系的产业链,实现旅游产业效益化发展。不断扩大和拓展旅游形态,除发展观光旅游、购物旅游、生态旅游和会展旅游外,大力创新以浙江为目的地的各种休闲度假旅游方式和内容,加强旅游中介和旅游标志、旅游厕所等产业发展辅助配套设施建设,形成综合措施,推动浙江省成为广大海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从整体上提升浙江省旅游综合竞争能力。

第四,开发保护并重,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正确把握开发与保护、开发与建设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大力发展旅游业中,牢固树立生态优先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把培育旅游业与加强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坚决的摒弃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旅游经济发展格局。把解决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问题结合起来,使浙江省旅游业的发展,成为促进浙江省生态环境改善、自然资源保护的重要途径,成为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矛盾、促进社会就业的有力措施。在推进全面、合理、有效利用资源的同时,努力实现旅游资源的保护、增值和可持续利用。

二、进一步确立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具体目标

参照国内旅游主要发达省市提出的发展目标,以及国际旅游发达国家与地区的目前发展水平,结合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省情特点,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应当致力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具体努力目标:

1.努力扩大总量规模,力争位居全国更前列

进一步提高旅游业对浙江省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到2010年,全省旅游总收入、旅游直接就业人数、出境旅游人数等主要发展指标比2005年翻一番,其中旅游总收入达到2500亿元以上,相当于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从目前的9%提高到12%以上,在全国排名争取从第五位进入前四位,进一步确立起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初步建成旅游经济强省。在“十一五”期间,全省力争建成10个生态旅游示范区、100个休闲渔业示范基地、270家绿色饭店,建成10个旅游扶贫示范区并实现区内三分之一劳动力从事旅游业和人均收入翻一番,力争有1个项目进入世界遗产名录,全省旅游区生态环境达标率达100%。

2.充分挖掘现有潜力,建设中国一流的旅游目的地

把握浙江省经济发展阶段变化和消费需求变化趋势,充分发掘浙江省旅游资源“满天星星”的优势与潜力,加快旅游目的地建设步伐,力争把浙江省建设成为山水与文化交融、生态与海洋并存的旅游休闲胜地,成为我国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国际旅游热点地区。

适应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和游客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进一步体现生态特色和地方乡土文化特色,注重开发各种类型和不同档次的旅游商品和娱乐产品,大力发展商务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把浙江建设成为上海、江苏近程商务会议旅游和休闲度假购物旅游的首选目的地。

进一步重视二级市场开拓,提高浙江旅游产品对广东、北京和山东等地游客的吸引力;加强市场营销,以大中城市为重点开拓中西部地区的国内旅游市场;抢抓发展机遇,及时把各种潜在市场有效转化为现实的旅游市场,把浙江建设成为我国诗画山水旅游、商贸购物旅游的主要目的地。

发挥浙江与港澳台地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经贸相连的优势,进一步挖掘港澳台地区的巨大市场潜力,巩固其作为浙江入境旅游第一大市场的地位。巩固以观光、探亲访友、寻根问祖为主的中老年市场,积极开发商务旅游市场和传统节日旅游市场,提高港澳台学生和青年到访人次,把浙江建设成为港澳台地区国内改革开放前沿的旅游主要目的地。

利用浙江健身养生资源和宗教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不断扩大日韩市场,创造独特的文化环境和购物环境,进一步开拓日韩女性市场,使日本和韩国继续稳定地成为外国人来浙旅游的第一大客源地;继续发展与东南亚国家旅游双向联系,把浙江建设成为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国家华夏人文历史旅游的主要目的地。

提升浙江旅游对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知名度,增加北美、欧洲和大洋洲游客的到访份额,把浙江建设成为欧美国家来华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3.加快建设“三带十区”,构筑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

在全省范围内逐步建成一个布局合理、运行畅通,各旅游城市、旅游线路、旅游景区和旅游景点有机连接的旅游经济网络,构筑“三带十区”产业发展的总体格局。加快建设杭州弯历史文化旅游经济带、浙东沿海海洋旅游经济带和浙西南山水生态旅游经济带,努力建成杭州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宁波河姆渡一东钱湖旅游区、温州雁荡山一楠溪江旅游区、浙北古镇运河旅游区、绍兴古越文化旅游区、金华商贸文化旅游区、衢州南孔宗庙一石窟文化旅游区、舟山海天佛国旅游区、台州天台山一神仙居旅游区、丽水绿谷旅游区,形成各具特色、分工合作的全省旅游产业布局。

——率先建设杭州弯历史文化旅游经济带。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丰富、经济实力雄厚、区位条件优越和立体交通发达的综合优势,完善食、住、行、游、购、娱配套的旅游休闲服务体系,营造更加宜人的旅游休闲环境,努力打造长江三角洲黄金旅游圈的核心区;以杭州为中心,挖掘城市特色与优势,强化旅游资源整合,加快形成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和会展商务三大功能相互协调、彼此促进的格局,提高环杭州湾旅游带在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力和对全省旅游的带动力。

——加快建设浙东沿海海洋旅游经济带。加快建成海陆空一体的立体化对外联系通道,进一步改善区位条件,充分发挥体制先发优势和海陆并举的资源环境优势,形成以瓯越风情、海韵渔情、现代商情为特色,兼具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展功能的滨海旅游区;进一步发挥温州作为全省旅游副中心的作用,利用温台两市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市场知名度,在发展国内旅游基础上,积极开拓国际旅游。

——努力培育浙西南山水生态旅游经济带。充分利用四省相接的客源市场优势和商贸繁荣、文化发达、生态良好的自身优势,继续强化与相邻省内外旅游目的地双向联系,在做大做强国内旅游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港澳能、东亚和东南亚客源市场,以开放促发展,以合作求效益,加快把巨大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逐步形成功能强大、特色鲜明的商贸、文化和生态旅游区,推动浙江中西部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

4.积极发挥比较优势,大力构筑三大特色旅游

继续以观光旅游为主的发展路子,或重复人家已经走过的老路子,浙江省的特色和优势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原有的比较优势也将会逐步丧失。因此,必须根据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结合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和新特点,突出浙江省旅游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充分利用已经具备的基础和条件,大力发展特色旅游,真正形成比较优势,确保浙江省在日 趋激烈的旅游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一,发挥浙江省生态海洋资源优势,全力发展休闲特色游。浙江省生态环境优美,海洋资源丰富,发展休闲游有很好的基础和条件。以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和已经批准建设的14个省级旅游度假区为主要基地,进一步优化旅游度假区的市场与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地开发各类休闲度假产品,重点扶持以自然山水与聚落风貌为特色的乡村度假旅游,拓展原有产品的休闲度假功能,积极引导和满足当地及周边居民对休闲度假产品的消费需求。

第二,发挥浙江省商贸发达优势,全力发展购物特色游。浙江省区域特色经济发达,商贸流通业在全国独具优势。全省600多个块状经济,涉及到100多个工业行业和30多个农副产品加工业。全省4000多个专业市场,连续14年商品成交额居全国之首,义乌小商品、乐清低压电器、海宁皮革服装、永康五金制品、诸暨珍珠和嵊州领带、浦江水晶工艺品等盛誉海内外。因此,浙江省发展商贸购物旅游,具有十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今后,可以进一步探索建立以旅游者需求为导向、产供销衔接的运作机制,逐步提高旅游购物在旅游收入中的比例。同时,借鉴相关国家经验,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海外游客增加购物消费。

第三,充分发挥浙江省人文历史优势,全力发展文化特色游。浙江省历史文化悠久,现有重要的自然人文景观1200多处,尤其是“道教文化、佛教文化、水文化、茶文化、美食文化”的古迹和典故甚多。世间工艺美术发达,陶瓷、丝绸、石雕、木雕、书画、刺绣等在国内外都有重要影响。中国十大戏剧之一的“越剧”和浙江唯有的众多专业博物馆等丰富历史文化遗产,为浙江发展文化特色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抓住建设文化大省的契机,加强对这笔无形资产的保护性开发,深层次挖掘其浓厚文化内涵,培育享誉世界的文化旅游精品,是增强旅游产品吸引力和发展后劲的潜在动力。在创新基础上,重视对传统文化的进一步挖掘和弘扬。发挥自身优势,打造文化精品,用文化品牌提升旅游产品层次,以旅游项目展示文化意蕴,把挖掘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提供文化服务贯穿于服务产品要素市场系统建设中。

三、加快建立起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支撑体系

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关键是要夯实发展基础。在“十一五”期间,要从重点旅游项目、旅游强市强县、旅游重大企业、旅游重点品牌、旅游科研创新和旅游人才队伍等六方面着手,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六大支撑体系。

(一)加快实施一批重点旅游发展项目

1.增辟入境旅游航线。突破入境旅游瓶颈制约,加快把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航空港,形成浙江省自己的国际航空出入境口岸,扩大宁波、温州、义乌等机场的国际航线,开辟浙江与主要客源国和港澳台地区的直达航线。

2.实施旅游投资百亿工程。以旅游交通专线建设、重大旅游区开发建设、旅游接待设施建设和旅游信息化建设四大领域为突破口,启动“民营企业投资旅游百亿工程”,积极利用社会资金,引导省内外、国内外各类投资主体投资浙江省旅游业。

3.完善旅游集散网络。加快建设和完善全省11个市的旅游集散中心,增强旅游集散中心在交通集散、信息关键设备和游程安排等方面的服务功能,形成以杭州为中心,宁波、温州和金华为副中心的省域中心城市旅游集散网络体系。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等国内主要客源地和目的地城市旅游集散中心的双向合作,积极促进全国范围的旅游集散网络体系建设。

4.推进旅游信息化项目建设。以旅游网络营销、旅游展示、旅游电子政务、旅游投诉救援、旅游政策法规、旅游业务远程管理、旅游安全等应用体系及长三角旅游信息网的互联互通为重点,建设和完善省、市、县(市、区)三级旅游信息平台,建立旅游咨询服务机构,提供旅游市场信息服务。推动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DMS)建设,建立健全旅游统计体系、旅游信息调查制度和假日旅游预报制度,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网上咨询和预订服务。

(二)努力建设一批旅游经济强市强县

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基础是建成一大批旅游经济强市强县。未来五年,全省重点培育形成旅游经济发达、旅游产业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拉动力大、贡献率高的20个左右旅游经济强县(市、区),同时,加快建设200个左右的旅游经济强镇(乡)和1000个以上的特色旅游村,作为建设旅游经济强市强县的支撑。

(三)积极培育一批旅游大集团大企业

旅游企业是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在规范旅游中小企业经营,增强发展活力的同时,在全省范围内着力培植扶持20家以上有、有影响、有竞争力的旅游大集团大企业。在此基础上,结合旅游强市强县建设,着力培育以大旅游企业为中坚、各类旅游企业相对集聚配套发展的旅游产业集群。力争在三至五年内,在全省形成10个左右以大型旅游企业集团为龙头的旅游产业集群。

(四)精心打造一批旅游重点品牌

品牌就是竞争力,知名度就是打开市场的金钥匙。充分发挥浙江省旅游资源门类齐全、分布均匀的优势,以优秀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主干,以突出诗画浙江为主题,精心打造出更多体现浙江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的旅游品牌,打造生态旅游、海洋旅游、休闲旅游、商贸旅游和文化旅游五张重点旅游品牌。

(五)扶持发展一批旅游科研创新基地

发展旅游科研,推进旅游创新,是迎接全球旅游业高技术化发展挑战和实现浙江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和浙江职业学院为骨干,加强对旅游教学、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和理论创新,形成推进浙江省旅游业提升的强大科研基地。大力推进旅游企业的技术创新,加强旅游业高技术化的产业政策研究,建立旅游业自身的创新基础,推动旅游企业广泛采用Internet技术、网络预订、多媒体、无票旅游、虚拟旅行、电子地图、卫星导游、旅游信息系统、高科技主题公园等现代科技手段,使旅游业成为高科技武装的先导产业和优势产业。

(六)大力培养一批旅游高级从业人才

兴旅之要,唯在人才。大力实施人才兴旅工程,善育人才,善纳人才,善用人才,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勤政廉洁的高素质旅游干部职工队伍。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扩大旅游教育规模;加强旅游人才市场建设,健全人才市场网络,找寻旅游人才信息交流平台,努力实现旅游人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进一步倡导科教兴旅、尊重人才的氛围,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加快建立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创业环境。

四、加大推进旅游经济强省建设的工作力度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旅游经济强省建设,必须认真落实全旅游发展工作会议精神,有效动员全社会会各方面力量,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从进一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创新旅游经济发展体制机制、推进旅游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着力提高旅游发展国际化水平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进一步发挥政府在旅游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1.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和管理监督作用。实施政府主导战略,是许多国家发展旅游业的成功经验,也是近年来浙江省旅游业取得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今后要继续坚持这一战略,加强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行业指导和市场监管,更加有效地发挥政府在培育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环境、规范市场秩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做好《浙江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各地在旅游开发中一定要严格按照规划要求,坚决制止有章不循、盲目随意开发。大力发展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加强行业自律,努力提高行业管理和服务水平。

2.努力形成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合力。旅游业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离不开各级各部门、社会各行各业的积极参与和协同发展。各级党政领导特别是分管领导要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具体落实工作机制,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制和绩效考核机制。有关部门要树立全局观念,围绕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目标,主动配合,积极履行职责,切实形成推动旅游发展的整体合力。

3.继续加大对旅游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省财政支持旅游发展的专项资金要逐年滚动增加,各市县也要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数资金扶持旅游业发展。在投融资方面,商业银行要支持和保障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和重点旅游项目的信贷需求,省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要大力支持中小旅游企业的作用担保。在土地方面,旅游重点建设项目要优先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和各市县的重点建设项目。并及时安排建设用地指标。在税费方面,对星级饭店水、电、气收费标准,要与一般工商企业同价,对专业旅游汽车公司车辆更新实行优惠扶持政策,减少对旅游企业“三乱”行为,切实减轻旅游企业负担。

(二)动力创新

推进旅游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

1.进一步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把旅游管理部门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抓宏观产业指导、制定旅游发展规划、搞好配套服务、加强市场监管等方面上来。打破部门保护、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加强旅游与建设、邮政、水力、海洋、林业、交通、铁路、民航等部门的合作,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旅游市场体系。探索旅游资源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推动旅游资源经营权的转让开发,尽快制定经营权转让的具体办法,在有利于资源保护有前提下,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信的原则,允许通过拍卖、招标等方式,实现经营权转让。

2.推进旅游经济投资机制创新。鼓励各种经济成分投资发展旅游业。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放宽准入条件,允许各类资本进入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和保护。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种所有制形式的法人和自然人投资兴办旅游经济实体,大力支持民营旅游企业发展,积极吸引省外、境外资本来浙江省兴办旅游企业,开发旅游产品。

3.推进旅游企业运行机制创新。要紧紧抓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旅游业扩大开放的机遇,推动旅游企业以体制创新和增强素质为根本,以“集团化、市场化、风格化、品牌化”为发展方向,苦练内功,强化自身,建立适应现代化、国际化竞争需要的运行新机制。通过产权履行、机制更新等形式,推进旅游企业实现投资主体和企业组织形式多样化。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旅游企业以联合、兼并、收购等多种方式组建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发展的大型旅游集团企业,实现旅行社、宾馆饭店(三星级以上)、旅游商店、旅游车船公司等资源的有效组织,形成分工明确、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等级有序、运作规范、实力雄厚的旅游规模经济,打造浙江省“旅游航母”。引导旅游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支持有条件的旅游股份公司上市。

(三)大力推进旅游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1.加快优化要素结构。要以“游”为中心,进一步优化“食、住、行、游、购、娱”诸要素结构。切实改变那种只把眼睛盯在几个景点和门票收入上,一味地拼资源、拼投入、拼硬件的做法,积极借鉴云南丽江“金沙丽水”、广西“印象刘三姐”等兄弟省市开发具有浓厚地方特色和文化背景演艺节目的成功经验,发挥浙江省文化底蕴浓厚的优势,深度挖掘旅游的文化内涵,切实加大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搞好旅游“吃、住、行、游、购、娱”诸要素的综合开发,加强对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和集约经营,延长旅游产品链、服务链和经营链。

2.努力提高科技含量。大力实施“科技兴旅”战略,推动旅游业转变增长方式,在规模、质与效益方面迈上新台阶。加大旅游科技投入力度,有重点地推广一批成熟先进技术,有重点地开发一些高科技含量的国家级旅游精品,有重点地建设一批旅游科技示范点,改变传统旅游时代旅游业投入以资金设备为主、有形资产起决定性作用的格局,使知识、智力、管理等无形资产在旅游投入中起决定性作用。加快编制全省范围的旅游景点信息网络,建立旅游精品建设项目备选库和投资商信息库,实施旅游的优化配置,克服旅游开发小、散、全等弊病,减少低水平重复建设。

3.切实增强创新能力。加快实施浙江省旅游业创新体系工程,使旅游目的地系统、旅游客源地系统、旅游出行系统和旅游支持系统的功能协调和组合优化,使环境、经济、文化、文明建设形成有机体系,在地域结构与空间布局上日趋合理。加强对旅游科研系统、政府决策系统、旅游管理系统、旅游产业工程技术系统等旅游业创新体系建设的支持,制定浙江省旅游业创新方案,设立专项旅游创新基金。

4.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把发展旅游业、加强环境保护与增长方式转变有机结合起来,在推进全面、合理、有效利用资源的同时,努力实现旅游资源的保护、增值可持续利用。设立旅游资源保护专项基金,用于稀缺旅游资源的研究和保护。

(四)着力提高旅游发展的国际化水平

1.进一步推进旅游行业的对外开放。建设全省统一并与全国对接的旅游大市场,鼓励有实力、守信誉的旅游集团和骨干旅游企业经营网络。创新旅游服务方式,推进旅游网络化经营、电子商务等,建立全省旅游目的地营销网络。继续扩大对外开放,以旅游项目为载体,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加快与外来企业、外来资本特别是国际旅游大集团的合资、合作,鼓励外国旅行社尤其是海外旅行社在浙江省设立合资旅行社和独资旅行社,鼓励浙江省有实力的旅行社到东南亚国家等浙江省境外客源地兴办旅游企业。

2.进一步做好入境旅游工作。首先,必须利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过渡期扩大开发之机,进步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加强与日、韩等亚洲近邻以及欧美国家的合作,实行市场梯次开发方针,千方百计将浙江省旅游产品打进海外主流市场。同时抓好与北京、上海等热点市场的衔接,接好“二行客”,努力实现市场多元化、客源国际化、结构合理化。其次,要更新宣传方式和促销策略,进一步提高境外宣传促销水平,让世界了解浙江旅游,让浙江旅游走向世界。要以市场为目标,以产品为中心,以企业为主体,以共同利益为纽带,实行传统方法和现代科技相结合,普遍宣传和重点宣传相结合,政府形象宣传和企业产品营销相结合,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综合运用媒体宣传和举办节庆、盛事活动,形成叠加宣传将就和跟踪促销攻势。加强整体促销,坚持政府宏观宣传与企业微观营销相结合,建立健全旅游、外经贸、外宣、文化、新闻等多部门组成的宣传促销体系和机制。再次,要建立奖惩激励机制,调动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积极性。对国际旅行社自主外联组织直飞浙江省的旅游包机,可从省旅游中按架次、人次予以适当补贴奖励;对旅游创汇的国际旅行社予以结汇奖励;按照出入挂钩的原则,对入境旅游大户赋予出境旅游经营权。

3.加强旅游区域合作。要把旅游区域合作,作为提高区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加省内旅游合作,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共建、信息联动、共同发展的原则,推进跨地域、跨行业、跨景区的合作,尽快实现省内无障碍旅游。加强与周边省区市的旅游合作,顺应跨省旅游加快发展的趋势,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务实的措施,积极规划推出一批跨省区的旅游产品,促进与长三角其他省区市的旅游业大合作、大发展。巩固浙港、浙澳合作成果,进一步加强浙港、浙澳旅游合作。

第二篇:云南“旅游经济强省”建设

云 南 地 理

1. 如何全面推进云南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转变? 答:旅游资源定义为: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具备一定旅游功能和价值的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原材料,统称为旅游资源。目前云南的旅游资源具有的特点:

(1)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全。云南既有奇特的自然旅游资源,又有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类型多,其中许多旅游景观为国内甚至世界所罕见。

(2)旅游资源分布广,规模大。云南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广泛,几乎处处是风景,时时有风情,旅游资源数量多,旅游景观个体和占地规模答,资源的容客量和容时量都很大。

(3)资源的要素组合及地域组合良好。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广泛,但又相对集中,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空间差异,使各个地区的旅游资源表现出不同要素组合和区域组合的特点。

(4)旅游资源的可进入性和可开发性强。云南的旅游资源不仅类型多、数量大、丰度高、品味好,分布广、组合性佳,而且旅游地环境质量好、气候独特、区位优越、交通便捷、通达性好,可进入性和可开发性强。

针对云南丰富的旅游资源状况,云南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依托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面向蓬勃发展的旅游市场,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培育旅游精品名牌,建设旅游支柱产业,成为国内外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旅游业已成为全省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那如何全面推进云南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转变呢?具体的措施有:

(1)加快云南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全面推进旅游“二次创业”,充分发挥云南自然风光、民族文化、气候、区位等特色资源优势,实施创新发展、精品名牌、项目带动、市场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围绕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进一步壮大旅游产业基础,加快旅游开发建设,培育精品名牌产品,加强旅游市场开拓,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做大做强旅游支柱产业,实现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总目标。

(2)加快云南旅游发展的五大战略:为了加快全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在全省旅游发展中,必须始终坚持实施精品名牌、市场多元化、对外对内开放、科技兴旅和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

(3)抓好“一个中心、五大旅游区”的建设:即①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和集散中心,就是要抓好以昆明为中心、包括玉溪和楚雄的“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的建设;② 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文化旅游区,滇西北要紧紧抓住“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建设的机遇,进一步加快发展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为重点,历史文化名城和民族风情、自然景观为特色的旅游开发与建设;③滇东南喀斯特

山水文化旅游区,滇东南红河、文山两州和曲靖南部地区、昆明的石林县等,要依托石林、罗平、元阳梯田、彩色沙林、普者黑等旅游品牌,突出精品旅游产品的带动作用;④ 滇西南澜沧江—湄公河国际旅游区,把滇西南建成我省面向东南亚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的重要国际旅游区;⑤滇西火山热海边境旅游区,滇西保山、德宏两州市要充分发挥火山温泉、民族风情、边地文化和边境区位的优势,重点开发建设以温泉度假、生态旅游为主的康体休闲度假产品和以民族风情、边地文化、珠宝购物、边境旅游为特色的跨国旅游产品,把滇西建成我省面向南亚、特色鲜明的重要康体度假和边境旅游区;⑥滇东北红土高原旅游区,要以四川、重庆、贵州和省内游客为重点客源市场,大力发展以生态旅游、温泉度假、城市休闲、夏季避暑旅游等为重点的旅游产品,尽快建成云南又一个新兴旅游区。

(4)科学规划,依托资源育精品。云南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西部三江并流、东部岩溶地貌、北部雪山峡谷、南部热带雨林、中部高原湖泊的自然奇观;众多民族长期聚居、和谐相处,孕育了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神远的历史文化,创造出神秘奇异的地球生命演化史和人类发展厉史;正是这些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构造了云南国际一流的吸引物。以这些吸引物为依托,云南省面向日益蓬勃发展的旅游市场,精心制定了云南旅游业各个阶段的发展规划,确定了一批精品旅游景区景点和重点景区建设项目,努力培育精品旅游景区点和名牌旅游产品,吸引了大量的海内外旅游者。

(5)依法治旅,整治市场抓管理。随着云南旅游业的发展,针对全行业特别是旅游市场出现的问题,在运用国家法律法规进行管理的同时,结合云南实际,积极探索适合云南旅游业发展的行业管理模式,初步建立了全省旅游法规体系。全面依法监督管理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设施建设、旅游市场经营、旅游教育培训等各个方面,推动和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建立和加强了旅游行政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明确执法主体,加大执法力度,抓好旅游市场的治理整顿,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形成公平竞争的环境和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

(6)培育人才,依靠科技增效益。针对云南旅游业快速发展而人才相对不足和素质偏低的矛盾,在全省旅游行业推动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上岗制度”,坚持先培训,后持证上岗,运用法规和制度保证了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坚持旅游教育培训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从业人员队伍,从而为云南旅游业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7)加快云南旅游通达性建设。云南的地形以山地为主,因此交通主要以公路为主,在部分旅游地区交通条件不是很好,需要进一步加强公路、铁路和航空的建设等。

(8)高度重视推进我省面向东南亚、南亚、西亚的国际旅游合作: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尤其是我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建设的推进,为提升云南旅游产业发展的国际化水平,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更加重

视“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加大旅游对外开放合作力度。

以上就是全面推进云南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转变的措施。

2.如何加快云南的“旅游经济强省”建设步伐?

答:在经济日益快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资源被人类开发利用,一方面资源的开发利用推进了人类发展的进程,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经济快速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等等的严重问题。在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旅游资源是比较经济而又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一种资源,只要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在将来是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的。

云南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众多的民族、悠久的历史以及灿烂的文化,造就了云南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旅游一直是云南省政府重点发展的产业,所以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上也比较注重质量。在云南的旅游资源中,自然景观类型的风景比较多,还有就是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云南境内有雄伟壮丽的山川地貌,山林、峰、洞、江河、湖、瀑蔚为奇观;有古老的人类遗址,恐龙化石及近代历史纪念物,以及25个少数民族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等,都具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那么,如何合理开发利用云南的旅游资源,加快云南的“旅游经济强省”建设的步伐,具体的措施有:

(1)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加快云南旅游发展的紧迫感。实施旅游“二次创业”,把云南建设成为旅游经济强省,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认识到加快发展旅游业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和创新意识,增强加快云南旅游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坚定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目标和信心决心不动摇,上下齐心、协调一致地加快我省旅游经济强省的建设。

(2)加强领导,增强实施旅游“二次创业”的力度。切实加强对旅游发展的领导,加大对实施过程中重大问题和困难的指导、协调和检查力度,及时协调和解决旅游发展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按照分的任务和要求,对每项任务和项目都要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并把涉及到的有关工程、体系和基地项目纳入本地区重大建设项目实施计划中,确保旅游“二次创业”落在实处,抓出成效。

(3)多渠道筹资,以大项目带动旅游大发展。加大政府引导性资金的投入力度,扶持旅游开发和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和扩大招商引资,大力吸引国内外投资商、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等投资我省旅游开发和建设;拓宽旅游投融资渠道,积极支持和指导具备条件的股份制旅游企业上市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发行旅游债券进行融资,积极争取金融机构的支持。例如大理天龙八部影视城的全力打造、丽江印象等等。

(4)优化环境,为加快旅游发展创造良好宽松的条件。①构建完善的旅游法制环境,建立健全旅游法规体系,加强旅游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旅游执法监察力度,为依法治旅提供强有力的保障;②创造宽松的旅游政策环境,在旅游开发、土地利用、税费征收、招商引资等方面制定有利于加快旅游发展的支持政策;③优化旅游市场环境,整治旅游市场秩序,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和群众参与相结合的旅游市场监管体系;④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5)形成合力,共同为建设旅游经济强省而努力。各地、各部门都要按照“大旅游、大产业、大服务”的要求,切实保证旅游企业、旅游景区(点)的通讯、供水、供电,做好排污和处理等,整治旅游景区、旅游城市、交通条件和社会治安状况,所有“窗口”行业必须不断改善和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宣传和导向作用,不断提高公民的旅游意识,共同为建设旅游经济强省而努力。

(6)加快云南旅游通达性建设。云南的地形以山地为主,因此交通主要以公路为主,在部分旅游地区交通条件不是很好,需要进一步加强公路、铁路和航空的建设等。

(7)加快云南旅游发展的五大战略:为了加快全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在全省旅游发展中,必须始终坚持实施精品名牌、市场多元化、对外对内开放、科技兴旅和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促进经济的发展,反之经济又带动云南旅游的发展。

(8)积极倡导生态旅游,做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积极倡导生态旅游,使生态旅游进入人们的生活,做到以旅游带动资源开发,以资源开发促进旅游发展,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做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在开发中注意保护,达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9)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开发。加强以自然旅游资源优势为基础的资源开发利用,同时注重人文旅游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并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开发,对那些市场潜力大、功能开发齐全的旅游地积极引导,大力扶持,对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多渠道进行开发,对已开发的旅游资源应不断完善其功能,增加其深度和内涵。

(10)广辟财源、多方集资、落实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资金。云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必须贯彻利用内资和引进外资相结合;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争取国家各种专项建设资金扶持;建立旅游发展基金;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国外资金;以多形式、多渠道地筹集社会资金,广辟财源,多方集资,解决云南旅游资源开发资金不足的难题,在西部大开发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综上所述,就是加快云南旅游经济强省建设的具体措施,经过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云南人民的勤劳奋斗,云南的旅游一定会适应人们的发展,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带动经济的发展,使人民走上富裕的小康之路。

第三篇:加快强省建设

过去,促进经济增长的三大要素分别是(自然资源、廉价劳动力、投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

伟大斗争

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要坚决打好()的攻坚战。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精准脱贫

污染防治

从十九大到(20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人民 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

贡献者

引领者

从19大到20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ABCDE

1954年提出的四个现代化是 工业 农业 交通运输现代化 国防

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我们的目标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013—2015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一位,2016年,我国全年实现货物进出口总额36856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

2015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逾(76)岁,超过世界平均水平4.3岁。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两个没有变是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塔西佗陷阱”通俗地讲就是指当政府部门或某一组织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1

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2016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5500亿元,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2)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1 中国人口13.8亿,占世界人口(18.5%)。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着力加快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1

经济体制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基础和保障。1

(现代产业体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加快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是()。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着力点包括: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三去一降一补”是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

中国共产党湖南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于(2015)年11月在长沙召开。

湖南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了建设()新湖南的发展愿景。富饶美丽幸福

湖南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富饶,就是要坚持发展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0000美元)以上,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

湖南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心忧天下”是湖南人民的情怀,(敢为人先)是湖南人民的胆识,“经世致用”是湖南人民的智慧,“坚韧不拔”是湖南人民的意志。

实现“五个大省”向“五个强省”转变,首先是要推动(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实现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

实现“五个大省”向“五个强省”转变,还包括要推动(开放程度)显著提高,实现从内陆大省向开放强省转变。

实现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愿景,需要把湖南放到(全国发展大格局)中去定位。

湖南地处中部,具有(承东启西)、联南接北的区位特征。

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有效承接国际和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是湖南提升经济实力、加快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

发挥“一带一部”的区位优势,要进一步发挥承东启西、联南接北的作用,从而打造“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

“一带一部”的区位定位是指,湖南具有作为(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的区位优势。

发挥“一带一部”的区位优势,要把(岳阳)、(郴州)、(怀化)三个城市作为引领省域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门户城市。湖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落实“一带一部”区域定位,必须大力实施(创新引领 开放崛起)战略。

实施开放崛起战略,基本要求是以培育创新精神、开放意识为先导,以()为重点,以完善体制机制为保障,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热情、开放活力。提高创新能力、提升开放水平

湖南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的培育发展新动能的“四大创新”包括()、()、()、管理创新。

实施开放崛起战略,核心内涵是以融入“一带一路”为切入点,实现()、()、()的深度开放。

实施创新引领战略,核心内涵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进理念创新、()、()、()等各方面的全面创新。

湖南出台的“芙蓉人才计划”,提出了推进引才、聚才、铸才、()、()、()等六大人才工程,为了把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落实到(),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三个着力”“四大体系”“五大基地”这个抓手。

工作层面

“三个着力”是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湖南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以()为先导,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向更高级阶段发展。

战略新兴产业 打造湖南全域旅游基地,要以打造国内外著名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品牌为引领。

景秀潇湘

湖南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的构建“四大体系”包括科技文化创新体系、()、()、()。

湖南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的打造“五大基地”,包括科技创新基地()、()、()、全域旅游基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最早是()提出的。18

()提出“中国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邓小平()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从覆盖的领域看,湖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最大短板是(经济小康)

截止到2017年底,湖南贫困发生率为()。

3.86%

2017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湖南与全国比较相差()

3.9个百分点

2018年湖南省要实现()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2200个左右贫困村脱贫出列。

130

扶贫是最大的民生, 突出抓好总书记交代的()三件实事,推动脱贫攻坚向纵深发展。

中共湖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战略

创新引领

开放崛起 近年来,湖南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主要体现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新的七大战略要求是()。

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

全面建成小康是“五位一体”的小康,是指()。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通过了《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而努力奋斗》的报告。报告共分六大部分,其中第(5)部分深刻阐述了纵深推进全面依法治省?

2011年7月正式出台的(法治湖南建设纲要),是当时全国最完备、最翔实的地方法治建设路线图。湖南为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率先在全国建立和推行(领导干部诉法制度),把法律素质和依法办事能力作为领导干部考核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

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全面依法治省,是()。

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

深入推进法治建设,提高依法治理工作水平,打造法治湖南建设“升级版”,要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四个法治“关键环节”上下功夫,其中,在司法环节上,要注重()。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通过了《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而努力奋斗》的报告。报告共分六大部分,其中第(6)部分深刻阐述了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

全面从严治党,要害在“治”。从中央到地方,各单位、各部门都要肩负起(主体责任)。

全面从严治党,基础在“全面”。所谓“全面”是指()。

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选准用好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要()。

第四篇:关于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推进旅游经济强省建设的

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推进旅游经济强省建设的决定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旅游业在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的作用,现就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推进旅游经济强省建设作出如下决定。

一、统一思想认识

(一)充分认识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前景最广阔的新兴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推进旅游经济强省建设,更好地发挥旅游业在促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的抓手作用、在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的引擎作用,对于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拉动消费需求,扩大社会就业,推进全面开放,构建和谐社会,把湖北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统一思想,切实把旅游业发展摆上重要的工作日程。

(二)切实增强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紧迫感。我省旅游资源丰富,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我省旅游资源优势还没有很好地转化为旅游经济优势,旅游业发展整体水平还不高,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与人民群众对旅游业发展的新期待还不相适应。当前,全国特别是周边省份加快旅游业发展步伐,对我省旅游业构成了巨大竞争压力;我省“两圈一带”战略的实施,又对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各地各部门要有“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强化措施,加大力度,努力推动全省旅游业新一轮大发展。

二、明确总体思路

(三)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旅游业放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贯穿于实施“两圈一带”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过程,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促进和带动作用、在服务业中的引擎和龙头作用,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理念,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步伐,把旅游业建设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努力实现我省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跨越。

(四)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省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3.5亿人次以上,实现旅游总收入3000亿元以上,相当于全省同期GDP的12%以上;提供直接就业100万人,带动城乡间接就业600万人。培育3—5家国内知名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5家以上旅行社进入全国“百强”行列;4A级以上旅游景区达到100家以上,其中5A级旅游景区8家以上;四星级以上饭店达到150家,其中五星级饭店30家以上;优秀旅游城市、旅游强县达到40个以上;湖北旅游名镇达到40个以上,旅游名村达到200个以上,星级“农家乐”达到2万家。到2015年,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核心旅游品牌进一步彰显,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使我省成为特色鲜明、品质卓越、便捷舒适、管理上乘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旅游市场主体不断壮大,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产业素质不断提升,旅游业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促进生态环境、经济结构、社会关系、城市建设、农村面貌和精神文明的新变化。

(五)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和强化管理相结合。安全第一,规范有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三是坚持区域合作与扩大开放相结合。加强两大旅游圈之间及与周边省份的合作,扩大旅游业对外开放与交流合作,提高旅游业发展水平。四是坚持科学开发与永续利用相结合。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加强资源和环境保护,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五是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既立足长远,整体谋划,又着眼当前,抓住重点区域、重点景区和关键要素、关键环节优先予以突破。

三、突出工作重点

(六)科学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围绕旅游经济强省建设的目标,认真编制旅游产业规划,进一步优化区域旅游布局。以武汉为龙头,加快建设武汉城市旅游圈,积极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充分发挥武汉市的龙头带动作用,强化武汉市的旅游集聚功能、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功能,使之成为中部地区最大的商务会展型、都市休闲型旅游中心城市和长江流域最具成长性的旅游集散地。大力整合武汉城市圈旅游资源,推进旅游联合体建设,提升旅游品质,加快形成以温泉、湖泊、湿地、山岳、森林和乡村风貌为载体的生态休闲旅游板块,以历史文化、都市文化、宗教文化、农耕文化、工业文化为载体的文化旅游板块,以革命遗迹遗址为载体的红色旅游板块,使之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业“两型”社会建设的典型示范区。积极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旅游精品,加快形成以“一江两山”为核心的全国一流、国际知名旅游品牌,以荆楚文化、三国文化、炎帝文化为支撑的历史文化旅游板块,以土苗风情和清江山水为依托的生态文化旅游板块,使之成为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文化考察、健身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圈和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的典型示范区。

(七)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优先改善交通条件,按照互联互通、方便快捷的原则,构建以航空、铁路干线、城际铁路、高速公路、骨干航道为主骨架,旅游公路、旅游航道及旅游站场为补充的现代综合旅游交通网络。加快把武汉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枢纽机场,开通直达主要客源地的国际航线,改造完善宜昌三峡机场、恩施机场、襄樊机场,新建神农架机场,力争建设武当山机场。进一步发挥武汉作为全国四大铁路客运枢纽之一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开武汉至省内各重要旅游城市的客运专列。加强长江黄金水道建设,加快旅游航道整治,新建和改造一批重要旅游码头,形成若干条水上黄金旅游线路。在完善全省干线公路网络的同时,所有景点均有道路状况良好的旅游公路连接,重要景区均可半小时内到达该区域骨架公路。旅游集散地、目的地城市开通至近郊主要景点的城市公交线路,开通至本区域内主要景点的旅游客运专线。加快建设旅游集散地和景区的供水、供电、通讯、污水垃圾处理、环境监测、停车场、旅游厕所、旅游安全等基础设施。

(八)加快重大旅游项目建设。立足于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品质运营,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国内外资本转移,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加快建设一批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旅游项目。武汉城市圈重点推进华中地区游客服务中心、武汉市大型主题公园、武汉市大型标志性景观和武汉城市圈大型乡村旅游区(乡村主题公园)等项目,实施武汉大东湖地区、大别山地区、武汉“两江四岸”地区和咸宁温泉城等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工程。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突出生态和文化优势,优先打造以长江三峡、武当山、神农架、清江和荆楚文化为依托的大型旅游综合体,推动旅游业提档升级。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旅游城市旅游强县和名镇名村名街、一批旅游商品研发项目、一批高档次饭店项目、一批游艇俱乐部项目。推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充分发挥我省舞台艺术精品突出的优势,整合和推出观赏性、互动性强的精品剧目和情景艺术项目;借助全省一县一品文化建设工程,打造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加快旅游项目工作进程,尽快建成一批旅游项目,建立和完善旅游项目库,策划遴选储备一批旅游项目。建立旅游项目建设准入机制,重点把好环境关、特色关、品质关,打造一批旅游精品名牌。建立旅游项目开发激励机制,通过政府引导投入,吸纳各类资本兴办旅游项目。建立旅游项目绩效评估与退出机制,防止旅游资源低水平开发,提高旅游资源利用效益。

(九)壮大旅游市场主体。放宽旅游市场准入限制,鼓励各类资本公平参与旅游业发展,鼓励不同所有制企业依法投资旅游产业。支持企业兼并重组,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旅游企业。通过资本扩张、品牌输出、特许经营等手段,推动旅游企业联合经营,促进旅游企业规模化、集团化、网络化发展。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旅游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重点支持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旅游企业做大做强,并力争2-3家上市。促进中小旅游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积极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和知名品牌,积极发展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旅行社。支持有条件的旅游企业“走出去”,实行跨地区、跨国境连锁经营。利用高新技术创新旅游开发和管理模式,提高旅游企业的科技含量。

(十)大力拓展旅游客源市场。坚持以国内旅游为重点,大力开发省内旅游市场,深度开发周边旅游市场,重点开发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旅游市场。积极发展入境旅游,巩固日韩、东南亚、港澳台等亚洲传统市场,拓展西欧、北美、澳洲等中远程市场,培育北欧、南亚、南美、俄罗斯及东欧等新兴市场。加大对外宣传促销力度,塑造推广湖北旅游整体形象,着力培育湖北旅游精品名牌,增强我省旅游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建立部门联动机制,把旅游宣传纳入全省对外宣传、文化交流、经贸推广等活动之中。整合各种新闻媒介资源,构建立体宣传网络,实现旅游宣传常态化。创新旅游营销方式,把传统促销方式与网络营销、联合营销、事件营销等现代手段结合起来。加强对外开放与营销合作,在国内外主要客源市场设立办事处。重点办好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华中旅游博览会,支持各地举办有特色的节庆会展活动,着力培育旅游节庆会展品牌。

(十一)改进旅游公共服务。建设和完善主要城市旅游集散换乘中心、综合性游客服务中心和重点景区游客咨询服务中心。建立和完善全省自助自驾旅游服务网络、旅游质量安全监控系统。强化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建立功能齐全、方便快捷的全省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完善12301旅游服务热线。完善景区、道路、城市旅游标识系统,在省内主要媒体和游客集散地开展旅游公益广告宣传。完善旅游统计制度,建立旅游统计体系。及时发布旅游者出游流向和目的地接待流量信息,引导旅游者合理流动。加强旅游应急管理,建立全省旅游应急预警和应急救援体系。

(十二)努力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加强旅游法制建设,完善地方旅游法规体系。建立省级旅游执法总队和各级旅游执法机构,健全旅游行政执法体系和质量监督网络。大力推进依法治旅,强化旅游市场监管,打击违法违规经营行为,优化旅游消费环境。推进旅游行业标准化建设,建立覆盖全行业的地方标准体系,抓紧制定并实施旅游环境卫生、旅游安全、节能环保等标准,重点保障餐饮、住宿、厕所的卫生质量。引导企业创建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鼓励专业旅游管理公司推进品牌连锁,促进旅游服务创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发挥旅游行业社团组织作用,促进行业自律。开展行业文明创建和诚信建设,推进旅游行风建设。逐步建立以游客评价为主的旅游目的地评价机制,不断提高游客满意度。

(十三)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创新旅游发展理念,推进旅游产品开发模式由单一观光型向多元复合型转变,旅游经营模式由单一形式竞争向综合品牌竞争转变,旅游效益增长模式由单一门票经济向综合产业经济转变,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由单一旅游行业向大旅游产业转变。加快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融合,拓展旅游新领域,发展旅游新业态,使旅游新业态成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最直接体现。着力发展生态旅游、森林旅游、商务旅游、体育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医疗健康旅游。把旅游房车、邮轮游艇、景区索道、游乐设施和数字导

览设施等旅游装备制造业纳入鼓励类产业目录,大力培育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休闲、登山、滑雪、潜水、露营、探险、高尔夫等各类户外活动用品及宾馆饭店专用产品。

(十四)推进旅游业低碳发展。实施旅游节能节水减排工程。支持宾馆饭店、景区景点、乡村旅游经营户和其他旅游经营单位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实行合同能源管理,实施高效照明改造,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绿色环保企业。五年内将星级饭店、A级景区人均用水用电量降低20%。合理确定景区游客容量,严格执行旅游规划及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积极倡导低碳旅游方式。

四、加大政策支持

(十五)加大政府投入。各级政府要把旅游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各级财政要加大对旅游宣传推广、人才培训、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省级旅游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旅游宣传推广、旅游规划编制、旅游人才培训、旅游公共服务、旅游发展奖励和旅游重点项目引导性投入。中央和省安排的促进服务业发展、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小城镇建设、移民后扶、节能减排等专项资金,以及其他与旅游业相关的资金,要对旅游项目予以支持。各地应根据财力状况,安排相应的旅游专项资金,支持旅游业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扶持和引导作用,推动多渠道资金投向旅游业。

(十六)加大金融扶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企业的支持力度,对新建、扩建、改建旅游项目优先安排贷款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进行资本运作,通过股票上市、企业债券、项目融资、产权置换等方式筹措资金。制定完善旅游项目贷款贴息财政补贴办法,促进社会化融资。创造条件,组建旅游企业信用担保平台,逐步建立健全旅游产业融资担保体系。积极推进金融机构和旅游企业开展多种方式的业务合作,探索开发适合旅游消费需要的金融产品,增强银行卡的旅游服务功能。

(十七)优化土地资源配置。认真做好旅游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将旅游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对重大旅游项目的新建、改建、扩建等确需调整土地规划的,可依法申请调整。列入全省重点项目的重大旅游建设项目用地计划由省专项安排。在投资和绿化工作落实的条件下,对以有偿方式取得旅游景区国有土地使用权,并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或旅游资源开发的土地,使用出让期限最长为40年,期满可申请续期。非政府单项投资1亿元以上的旅游项目建设取得土地使用权,植被恢复费、配套费等规费可由受益地方政府按适当比例奖励给项目单位,土地出让金按合同约定方式缴纳。

(十八)落实税费价格政策。投资经营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的企业、投资旅游景区开发达到有关条件的企业,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饭店等旅游企业每年发生的宣传广告费用,可根据有关规定税前扣除。旅游饭店实行与一般工业企业用水、用电、用气、用热同价。旅游商品生产企业为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符合税法规定条件的研究开发费用,按照有关政策规定予以优惠。旅游企业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按照有关政策规定予以财政补贴。旅行社可以接受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委托,为有关公务活动提供交通、住宿、餐饮或者会务服务。

(十九)完善旅游发展激励政策。对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旅游强县、湖北旅游强县、4A级以上旅游景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五星级饭店(游船)、金叶级绿色旅游饭店的单位和进入全国“百强”、接待入鄂旅游人数居全省前五位的旅行社分别给予奖励。对引进10亿元以上投资且建成营运的重大旅游项目的市(州)政府,给予奖励。

五、加强组织保障

(二十)切实加强领导。成立湖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主任由省长担任,常务副主任由常务副省长担任,副主任由省政府分管领导担任,成员由省委、省政府分管秘书长,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委统战部、省委政研室、省委财经办(农办)分管负责人,省编

办、省发改委、省经信委、省教育厅、省民宗委、省公安厅、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环保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省商务厅、省文化厅、省卫生厅、省外侨办、省地税局、省体育局、省统计局、省工商局、省林业局、省质监局、省旅游局、省物价局、省政府研究室、省工商联等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定期研究旅游业发展重大问题,统筹推进全省旅游业发展。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旅游局,负责具体日常工作。各成员单位立足自身工作职责,协调互动,通力合作,形成发展大旅游的整体合力。

(二十一)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优化商务环境,打破行政和行业壁垒,消除地域歧视,鼓励各类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发展旅游业;建立和完善引导性、激励性机制,为基层和企业办实事。优化政务环境,规范审批行为,简化审批流程,扩大网上审批,提高行政效率;简化通关手续,争取口岸升级和落地签证,为海外旅游者来我省旅游提供便利。优化监管环境,建立相关部门与旅游部门联动执法检查机制,减少对旅游企业的干扰,减轻旅游企业负担。优化舆论环境,扩大旅游宣传,营造全社会关心旅游、支持旅游、发展旅游的良好氛围。

(二十二)创新旅游发展体制和机制。建立大旅游发展机制,整合全省各类旅游资源,形成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发展格局。创新旅游管理体制,强化旅游行业管理职能。改革旅游景区管理体制,完善旅游景区经营机制,依法推进旅游景区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选择部分县市作为全省县级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旅游景区体制改革和旅游产业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单位,总结经验,逐步推广。

(二十三)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旅游人才培训和鉴定的“千万十”工程,每年培训一千名旅游职业经理人、一万名导游和领队、十万名各类旅游职业技术工人。有效整合和利用全省旅游教育资源,鼓励支持旅游院系学科发展,培养各类旅游人才。加强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和机构建设,建立多层次旅游培训网络,对旅游从业人员开展经常化专业培训。注重旅游高端人才的引进,优化我省旅游人才结构。建立和完善旅游职业资格和职称制度,健全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培育职业经理人市场。把培养旅游专业大学生纳入“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湖北旅游名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依托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加强旅游基础理论和应用课题研究。

(二十四)加强监督考核。通过试点,积极探索旅游业发展目标任务考评机制,把旅游业发展目标任务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纳入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开展旅游发展先进县(市、区)评选活动,推动县域旅游经济发展。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对推进旅游业发展贡献突出、成绩显著的地方、部门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五篇:加快开放强省建设学习心得-3

“加快开放强省建设”公需科目学习心得

在医院和国培中心的统一安排下,我参加了这次专业技术人员公需科目培训学习,学习的主题是“加快开放强省建设”,通过这次学习,我感触颇深,下面谈谈我对这次学习的一些心得体会。

加快开放强省建设必须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以开放助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必须发挥“一带一部”的区位优势,打造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重要腹地。打造产业聚集的重要基地。要重点关注具有竞争优势和潜在竞争优势的产业,着力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国际化。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材料、节能环保、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加速推进产业化,全面提升产业规模和竞争力。通过强化创新、智能改造、优化结构、延伸产业链,进一步巩固扩大竞争优势。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要大力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要积极培训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大力扶持农村专业人才创新创业,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加快开放强省建设要加强国际性通道建设,以湘欧快线“一主两辅”陆桥大通道为重点,统筹湘粤桂和湘滇跨境出海大通道国际联运,打造中欧班列南方区域核心枢纽。加快航空运输发展,构建中部国际航空枢纽。要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提高口岸通关效率。积极融入全国一体化通关格局。加快建设全省统一的电子口岸实体平台,探索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要打造一批具有带动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龙头型贸易平台企业,建设省级外贸综合服务平台,推动操作流程标准化和程序化。加快国际展会、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通关代理中心、内外贸结合商品市场、进出口商品展示交易等贸易平台建设。加快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建立与新型贸易平台相应的政府监管模式。要争取更多国际会展、机构、人才和项目落户湖南。要着力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推动区域产业联动发展、错位发展。对接500强提升产业链。全面对接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民营500强企业,建立信息库、项目库,着力提升县域配套服务能力,开展差别化、产业链招商,引进一批关联度大、聚集度高的配套企业。要加强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出口基地建设,加大出口品牌建设培育力度。鼓励企业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和质量检验,建立国际认可的产品检测和认证体系。

加快开放强省建设要推进引资与引技、引才、引管理相结合。加大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的引进力度,力争通过引进一个团队,引进一批人才,改良或新生一个产业。引导高层次人才向重点产业、重点区域集聚。要对接湖南商会建设新家乡,深入开展“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鼓励湘商回乡创业,大力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实现企业总部、产业、资本、慈善、公益、营销渠道、专业市场、人才、科技回湘发展。要加速科技创新,实施重大科技工程项目攻关,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取得一批标志性的创新成果。加速成果转化,大力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一批融科技示范、技术集成、创业孵化、平台服务于一体的“星创天地”。要推进产品创新。大力支持新产品开发,加快新型优势产业链建设。全面加强质量建设,培育发展新型市场主体。推进产业标准化、信息化、品牌化、国际化建设。要强化文化创新。深入挖掘湖湘文化的优秀特质,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推动湖湘文化“走出去”,讲好湖南故事、传播好湖南声音,扩大湖湘文化影响力。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我对加快开放强省建设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作为一名专业技术人员,应该通过继续教育开阔视野,积极关注国家政策,关注社会发展。在业务上也要不断创新,不断提高增加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下载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对策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对策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快开放强省建设学习心得-2

    “加快开放强省建设”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在国培中心和医院的统一安排下,我参加了公需科目“加快开放强省建设”学习,通过这次学习,我对加快开放强省建设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以下......

    加快开放强省建设学习心得-1

    “加快开放强省建设”培训学习心得 在国培中心的统一安排下,我参加了专业技术人员公需科目培训,培训主题是“加快开放强省建设”,通过这次学习,我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加快开......

    关于加快旅游强市建设的分析(范文模版)

    **历史悠久、文化底韵深厚,境内遍布名山秀水、人文古迹,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天柱山、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遗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鹞落坪,另有省级风景名胜区6处、省级文......

    乡村旅游规划助推旅游强省建设

    乡村旅游规划助推旅游强省建设——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解析“亚龙湾国际玫瑰谷”乡村旅游规划助推旅游强省建设——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解析“亚龙湾国际玫瑰谷”今年......

    推进湖北旅游经济强省建设的分析与思考

    推进湖北旅游经济强省建设的分析与思考 推进湖北旅游经济强省建设的分析与思考 旅游业,这一快速崛起的新兴产业,正在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新引擎,其与传统产业对整个国民......

    “加快开放强省建设”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加快开放强省建设”培训学习心得体会在国培中心和医院的统一安排下,我参加了公需科目“加快开放强省建设”学习,通过这次学习,我对加快开放强省建设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以下是......

    2018湖南省(加快开放强省建设)练习题答案

    2018继续教育培训练习题 1.过去,促进经济增长的三大要素分别是。ABC A. 自然资源 B. 廉价劳动力C. 投资D. 出口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

    李强:加快海洋强省建设和山区经济发展(合集)

    李强:加快海洋强省建设和山区经济发展 2013年01月25日 09:31:45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浙江在线1月25日讯 今天上午9时,浙江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在省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浙江省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