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快旅游强市建设的分析(范文模版)
**历史悠久、文化底韵深厚,境内遍布名山秀水、人文古迹,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天柱山、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遗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鹞落坪,另有省级风景名胜区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7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3座。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众多的人文景观,加上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网络,使**正成为一座新兴的旅游城市。
我市旅
游业的发展,总体上要坚持以景区景点建设为中心,以提高质量为重点,整合旅游资源,突出山水、历史文化特色,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丰富旅游产品,提高旅游经济效益,真正实现“旅游强市”,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贡献,个人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进一步调整、充实和完善我市旅游规划。建设旅游支柱产业,必须首先把规划做好。要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的要求,进一步调整、充实和完善旅游规划。一要加快旅游产业规划与相关产业规划的衔接。要注意与农业、工业、服务业的相关行业衔接好、协调好。一些与旅游业相关配套的行业、产业的发展,也要注意适应旅游发展需要,及时调整规划,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以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二要加强旅游产业内部规划的衔接,各地旅游规划也要注意相互衔接,必须以全市总体规划为指导进行编制,使各类规划严谨、科学、可行。三要加强规划的督促落实。严格按规划实行,没有制定规划的,一律不能盲目开发,以免造成旅游资源的破坏,或重复建设。
第二,要全面整合旅游资源,提升我市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把山水风光、戏曲文化、历史人文诸多旅游资源结合起来,丰富城市旅游内涵、提升城市旅游品位。一是对旅游线路进行整合。要打破行政区域界限,以旅游线路为纽带,形成更多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的旅游线路品牌,打造出更多适销对路的旅游精品组合。同时要大力发展休闲度假、体育健身旅游等,增加游客在我市停留的时间,增加更多的旅游消费热点。
第三,加大旅游促销力度,开拓旅游市场。必须加大投入、加大力度进行宣传促销,才能吸引更多的海外旅游者。旅游宣传促销是旅游发展的关键环节。旅游宣传要抓三个方面,一个是我市整体旅游形象的宣传,一个是旅游线路的宣传;再一个是重要旅游产品,尤其是旅游精品的宣传。要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塑造我市旅游业的新形象。宣传促销工作要有一个总体方案,周边市场怎样开发,远程市场怎样开拓,如何巩固传统市场,如何开辟和培育新兴市场,各类市场的需求是什么,我市旅游产品开发如何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各种宣传促销手段如何相互配合,形成放大效应,这些问题都应有一个通盘的考虑,讲究宣传促销效果。总的说要根据旅游产品的特殊性来搞好旅游宣传促销活动,积极推行旅游营销战略,建立有效的促销网络,运用各种有效的营销手段,促进企业增强促销观念,加强联合促销。此外,要充分利用黄梅戏艺术节等重大节庆活动,与旅游宣传结合起来,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
第四,要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旅游业是我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形象产业,我们要在抓好“硬环境”建设的同时,下大力气,用真功夫抓好“软环境”的建设。一方面,要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加大整顿旅游市场的力度。严厉打击旅游经营中的各种不法行为,切实保障旅游者的权益。推进旅游行业标准化建设,实施旅游区、旅游设施、旅游服务等方面的标准化管理。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加大旅游教育培训工作力度,不仅要加强服务技能的培训,而且更要加强队伍政治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在旅游全行业树立和强化质量意识。要积极创造条件,吸引旅游专业人才为发展我市旅游业服务,提高我市旅游队伍的整体素质。要抓好创建文明景区、景点的工作,在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中开展行风评议活动,全面提高全市旅游业的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
第五、扶持和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旅游企业。出台一系列的扶持引导政策。使旅游骨干企业享受财税金融、土地、产业、交通运输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鼓励旅游企业创优,鼓励各级政府开发和引进旅游大项目;对成效突出的旅游企业和政府,不仅在资金扶持上给予倾斜,还将予以表彰鼓励;通过减免旅游企业税费、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等措施,增强旅游市场活力;优先做好重大旅游项目土地配置;对宾馆、饭店实行与一般工商企业同等的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放宽旅游企业集团公司注册资本限制,允许新设立的旅游企业注册资本金分期注入;鼓励旅游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合资合作等方式完善企业组织机构,做强做大。
第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旅游行业经济效益。首先,政府应创造一个利用信息技术、获得各类信息的环境,帮助和引导旅游企业掌握发布和获取信息的手段;其次,要把分散的技术资源、信息资源集中起来,建立信息交换平台和产品交易平台,为旅游企业、为消费者提供方便、快捷、优质、安全的服务。发挥网络宣传及时性强、覆盖面广的特点,全面推进旅游业信息化建设和运营工作。
第二篇:加快旅游强市思考建议
**历史悠久、文化底韵深厚,境内遍布名山秀水、人文古迹,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天柱山、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薛家岗文化遗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鹞落坪,另有省级风景名胜区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7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3座。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众多的人文景观,加上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网络,使**正成为一座新兴的旅游城市。
我市旅游业的发展,总体上要坚持以景区景点建设为中心,以提高质量为重点,整合旅游资源,突出山水、历史文化特色,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丰富旅游产品,提高旅游经济效益,真正实现“旅游强市”,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贡献,个人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进一步调整、充实和完善我市旅游规划。建设旅游支柱产业,必须首先把规划做好。要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的要求,进一步调整、充实和完善旅游规划。一要加快旅游产业规划与相关产业规划的衔接。要注意与农业、工业、服务业的相关行业衔接好、协调好。一些与旅游业相关配套的行业、产业的发展,也要注意适应旅游发展需要,及时调整规划,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以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二要加强旅游产业内部规划的衔接,各地旅游规划也要注意相互衔接,必须以全市总体规划为指导进行编制,使各类规划严谨、科学、可行。三要加强规划的督促落实。严格按规划实行,没有制定规划的,一律不能盲目开发,以免造成旅游资源的破坏,或重复建设。
第二,要全面整合旅游资源,提升我市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把山水风光、戏曲文化、历史人文诸多旅游资源结合起来,丰富城市旅游内涵、提升城市旅游品位。一是对旅游线路进行整合。要打破行政区域界限,以旅游线路为纽带,形成更多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的旅游线路品牌,打造出更多适销对路的旅游精品组合。同时要大力发展休闲度假、体育健身旅游等,增加游客在我市停留的时间,增加更多的旅游消费热点。
第三,加大旅游促销力度,开拓旅游市场。必须加大投入、加大力度进行宣传促销,才能吸引更多的海外旅游者。旅游宣传促销是旅游发展的关键环节。旅游宣传要抓三个方面,一个是我市整体旅游形象的宣传,一个是旅游线路的宣传;再一个是重要旅游产品,尤其是旅游精品的宣传。要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塑造我市旅游业的新形象。宣传促销工作要有一个总体方案,周边市场怎样开发,远程市场怎样开拓,如何巩固传统市场,如何开辟和培育新兴市场,各类市场的需求是什么,我市旅游产品开发如何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各种宣传促销手段如何相互配合,形成放大效应,这些问题都应有一个通盘的考虑,讲究宣传促销效果。总的说要根据旅游产品的特殊性来搞好旅游宣传促销活动,积极推行旅游营销战略,建立有效的促销网络,运用各种有效的营销手段,促进企业增强促销观念,加强联合促销。此外,要充分利用黄梅戏艺术节等重大节庆活动,与旅游宣传结合起来,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
第四,要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旅游业是我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形象产业,我们要在抓好“硬环境”建设的同时,下大力气,用真功夫抓好“软环境”的建设。一方面,要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加大整顿旅游市场的力度。严厉打击旅游经营中的各种不法行为,切实保障旅游者的权益。推进旅游行业标准化建设,实施旅游区、旅游设施、旅游服务等方面的标准化管理。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加大旅游教育培训工作力度,不仅要加强服务技能的培训,而且更要加强队伍政治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在旅游全行业树立和强化质量意识。要积极创造条件,吸引旅游专业人才为发展我市旅游业服务,提高我市旅游队伍的整体素质。要抓好创建文明景区、景点的工作,在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中开展行风评议活动,全面提高全市旅游业的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
第五、扶持和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旅游企业。出台一系列的扶持引导政策。使旅游骨干企业享受财税金融、土地、产业、交通运输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鼓励旅游企业创优,鼓励各级政府开发和引进旅游大项目;对成效突出的旅游企业和政府,不仅在资金扶持上给予倾斜,还将予以表彰鼓励;通过减免旅游企业税费、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等措施,增强旅游市场活力;优先做好重大旅游项目土地配置;对宾馆、饭店实行与一般工商企业同等的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放宽旅游企业集团公司注册资本限制,允许新设立的旅游企业注册资本金分期注入;鼓励旅游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合资合作等方式完善企业组织机构,做强做大。
第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旅游行业经济效益。首先,政府应创造一个利用信息技术、获得各类信息的环境,帮助和引导旅游企业掌握发布和获取信息的手段;其次,要把分散的技术资源、信息资源集中起来,建立信息交换平台和产品交易平台,为旅游企业、为消费者提供方便、快捷、优质、安全的服务。发挥网络宣传及时性强、覆盖面广的特点,全面推进旅游业信息化建设和运营工作。
第三篇:加快强省建设
过去,促进经济增长的三大要素分别是(自然资源、廉价劳动力、投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
伟大斗争
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要坚决打好()的攻坚战。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精准脱贫
污染防治
从十九大到(20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人民 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
贡献者
引领者
从19大到20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ABCDE
1954年提出的四个现代化是 工业 农业 交通运输现代化 国防
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我们的目标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013—2015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一位,2016年,我国全年实现货物进出口总额36856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
2015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逾(76)岁,超过世界平均水平4.3岁。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两个没有变是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塔西佗陷阱”通俗地讲就是指当政府部门或某一组织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1
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2016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5500亿元,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2)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1 中国人口13.8亿,占世界人口(18.5%)。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着力加快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1
经济体制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基础和保障。1
(现代产业体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加快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是()。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着力点包括: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三去一降一补”是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
中国共产党湖南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于(2015)年11月在长沙召开。
湖南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了建设()新湖南的发展愿景。富饶美丽幸福
湖南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富饶,就是要坚持发展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0000美元)以上,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
湖南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心忧天下”是湖南人民的情怀,(敢为人先)是湖南人民的胆识,“经世致用”是湖南人民的智慧,“坚韧不拔”是湖南人民的意志。
实现“五个大省”向“五个强省”转变,首先是要推动(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实现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
实现“五个大省”向“五个强省”转变,还包括要推动(开放程度)显著提高,实现从内陆大省向开放强省转变。
实现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愿景,需要把湖南放到(全国发展大格局)中去定位。
湖南地处中部,具有(承东启西)、联南接北的区位特征。
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有效承接国际和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是湖南提升经济实力、加快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
发挥“一带一部”的区位优势,要进一步发挥承东启西、联南接北的作用,从而打造“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
“一带一部”的区位定位是指,湖南具有作为(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的区位优势。
发挥“一带一部”的区位优势,要把(岳阳)、(郴州)、(怀化)三个城市作为引领省域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门户城市。湖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落实“一带一部”区域定位,必须大力实施(创新引领 开放崛起)战略。
实施开放崛起战略,基本要求是以培育创新精神、开放意识为先导,以()为重点,以完善体制机制为保障,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热情、开放活力。提高创新能力、提升开放水平
湖南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的培育发展新动能的“四大创新”包括()、()、()、管理创新。
实施开放崛起战略,核心内涵是以融入“一带一路”为切入点,实现()、()、()的深度开放。
实施创新引领战略,核心内涵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进理念创新、()、()、()等各方面的全面创新。
湖南出台的“芙蓉人才计划”,提出了推进引才、聚才、铸才、()、()、()等六大人才工程,为了把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落实到(),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三个着力”“四大体系”“五大基地”这个抓手。
工作层面
“三个着力”是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湖南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以()为先导,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向更高级阶段发展。
战略新兴产业 打造湖南全域旅游基地,要以打造国内外著名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品牌为引领。
景秀潇湘
湖南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的构建“四大体系”包括科技文化创新体系、()、()、()。
湖南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的打造“五大基地”,包括科技创新基地()、()、()、全域旅游基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最早是()提出的。18
()提出“中国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邓小平()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从覆盖的领域看,湖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最大短板是(经济小康)
截止到2017年底,湖南贫困发生率为()。
3.86%
2017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湖南与全国比较相差()
3.9个百分点
2018年湖南省要实现()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2200个左右贫困村脱贫出列。
130
扶贫是最大的民生, 突出抓好总书记交代的()三件实事,推动脱贫攻坚向纵深发展。
中共湖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战略
创新引领
开放崛起 近年来,湖南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主要体现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新的七大战略要求是()。
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
全面建成小康是“五位一体”的小康,是指()。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通过了《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而努力奋斗》的报告。报告共分六大部分,其中第(5)部分深刻阐述了纵深推进全面依法治省?
2011年7月正式出台的(法治湖南建设纲要),是当时全国最完备、最翔实的地方法治建设路线图。湖南为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率先在全国建立和推行(领导干部诉法制度),把法律素质和依法办事能力作为领导干部考核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
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全面依法治省,是()。
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
深入推进法治建设,提高依法治理工作水平,打造法治湖南建设“升级版”,要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四个法治“关键环节”上下功夫,其中,在司法环节上,要注重()。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通过了《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而努力奋斗》的报告。报告共分六大部分,其中第(6)部分深刻阐述了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
全面从严治党,要害在“治”。从中央到地方,各单位、各部门都要肩负起(主体责任)。
全面从严治党,基础在“全面”。所谓“全面”是指()。
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选准用好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要()。
第四篇: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旅游强区的决定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旅游强区的决定
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农垦局,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精神,加快发展旅游业,建设旅游强区,特作出如下决定:
一、加快建设旅游强区的重要意义
(一)加快建设旅游强省(区)是充分发挥我区比较优势的客观需要。我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基础条件较好,比较优势明显,发展旅游业前景广阔、潜力巨大。近年来,我区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动旅游业发展,旅游产业体系基本形成,规模不断扩大,功能显著增强,尤其在现代服务业中的“龙头”地位日益突出,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加快建设旅游强区是抓住难得发展机遇的迫切要求。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尤其是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为我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党和国家为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确定了全新的发展目标和战略定位,为我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各级政府认识的深化,思路的拓展,尤其是发展理念的创新、工作措施的强化,为我区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加快建设旅游强区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加快我区旅游业发展是建设旅游强区,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推动消费升级,实现宏观经济保增长、扩内需的客观需要,是发挥旅游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特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是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
全区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和发展意识,强化责任感和紧迫感,用更新的思路、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推动旅游业加快发展。
二、总体要求
(四)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把加快发展旅游业提升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贯穿于“富民强区”新跨越的全过程,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为主线,以更新观念为先导,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壮大旅游市场主体为抓手,以政策扶持为保障,提升旅游产业的市场化、规模化和国际化水平,把旅游业培育成我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努力实现旅游资源大区向旅游经济强区的历史性跨越。
(五)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府综合协调、宏观指导、市场监管、政策激励的主导作用,更加注重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形成政府调控、行业自律、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发展机制。
——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着力解决事关旅游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优先突破产业发展最关键、最迫切的制约因素,注重长远,整体谋划,合理布局,优化结构,全面推进旅游业向更高层次发展。优化旅游业发展空间布局,突出旅游精品线路和重点区域开发建设,带动全区旅游业协调发展。
——坚持产业联动与扩大开放相结合。发挥产业互联和区域互动的共振效应,大力推进旅游与相关产业尤其是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发挥旅游综合功能。扩大旅游业对外开放,加强与周边省份、东盟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合作,大力发展无障碍旅游,走产业联动发展、区域合作交流、利益互享共赢之路。
——坚持政策激励与改革创新相结合。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通过政策扶持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加快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充分挖掘旅游业自身潜力,迅速形成加快发展的良性机制,不断增强旅游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坚持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发展国内旅游,积极发展入境旅游和边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培育大市场,形成大产业,推动大发展。
——坚持开发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旅游项目开发、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并重,合理有序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坚持以人为本,提倡绿色消费、低碳旅游,努力使旅游业与经济社会、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六)主要目标。到2015年,全区旅游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年接待游客总人数超过2.5亿人次,年均增长15%;入境过夜游客人数突破400万人次,年均增长10%;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500亿元,年均增长22%以上,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全区同期GDP的13%以上;旅游直接从业人数超过100万人,带动社会关联就业超过500万人,旅游服务质量明显提高,游客满意率达到90%以上,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全区主要旅游经济指标进入全国前10名,使广西成为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区域性国际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
三、主要任务
(七)科学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加快编制体现现代产业发展方向、具有鲜明广西特色的旅游产业“十二五”规划和旅游强区规划,实现发展目标与发展阶段、整体谋划与重点推进、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的统一,使旅游业发展与我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相促进,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协调,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编制和调整与旅游业相关的各类专项规划要考虑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努力形成科学的产业配套体系、完善的产业空间布局、合理的产业发展结构。强化旅游规划的权威性,建立健全规划的执行、监督、检查制度,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加强行业指导,加大监管力度,坚决杜绝有规不依的现象,防止盲目开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八)着力建设一批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在我区城镇化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完善城镇旅游集散功能,把桂林、南宁建成国际化旅游城市和重要旅游集散地;把北海打造成宜旅宜居的滨海休闲度假目的地;把梧州、贵港、玉林建设成为承接广东旅游产业转移的门户城市和西江流域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把柳州建设成为以山水生态和民族风情为特色的旅游名城;把防城港、钦州等培育成为北部湾经济区重要旅游城市;把河池、来宾、贺州打造成国内一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把百色、河池打造成全国知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把崇左、防城港、百色等建设成边境旅游名城。建设一批特色突出、功能齐全、机制完善的优秀旅游城市目的地和旅游强县(市、区),并加快城市群环城游憩带建设。实施“旅游富民”工程,结合城镇化建设和城乡风貌改造整合各方资源,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积极打造一批历史文化旅游名镇和特色旅游村。
(九)强力推进旅游项目建设。围绕大桂林、北部湾、红水河三大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和旅游景区升级改造,每年选择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制定建设方案,明确目标任务,落实责任措施,抓紧开工建设,早日竣工运营。积极推进广西-东盟旅游服务中心、南宁环大明山、北海涠洲岛、钦州茅尾海、梧州苍海、百色大石围天坑、巴马寿乡等重大旅游项目建设。紧密跟踪旅游发展的新趋势和市场需求的新变化,超前谋划一批结构性、战略性新兴项目,做好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不断创新招商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吸引境内外、区内外战略投资商和大型旅游集团投资我区旅游项目。全区重点旅游项目每年滚动建设100项以上,到2015年全社会旅游总投资累计达到3000亿元以上。
(十)全力打造旅游品牌。以“壮美广西”总体形象为核心,努力培育和提升“桂林山水”、“浪漫北部湾”、“民族风情”、“神秘边关”、“长寿养生”、“红色福地”和“西江祈福”等旅游品牌,构建以城市形象品牌为支撑、特色旅游品牌为基础的旅游品牌体系。凝练文化特色突出、主题个性鲜明的旅游形象口号和标识,推出一批全区标志性重大旅游节庆活动品牌。在旅游经营领域培育一批知名企业品牌和服务品牌,提升旅游服务品质。依托国家旅游推荐线路,完善“京西沪桂”经典国际旅游线路;联合四川、云南、陕西、重庆等省(区、市),推广“西部中国”国际旅游品牌;联合湖南、贵州等省份,建立红色旅游跨省联盟;联合泛珠各省,打造“泛珠”区域旅游品牌;联合越南、柬埔寨等东盟国家,打造跨国旅游品牌。旅游部门可在机场、汽车站、火车站等公共场所设立广西旅游形象公益广告。各旅游景区要加强横向联合,积极实施捆绑式、一体化宣传促销。加强与国内外主流媒体的合作,坚持高水平策划创意,运用影视、动漫、专题片、代言人等多种手段,全方位推介广西旅游形象。
(十一)加快与相关产业融合。推进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旅游业各环节和发展的全过程。加强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积极开展世界遗产申报工作,推出一批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演艺、节庆等旅游产品。旅游商品要提高文化创意水平,注重挖掘地方文化和民族特点,旅游餐饮要突出文化特色,旅游经营服务要体现人文特质。推进与农业融合,大力发展农家乐、渔家乐等乡村旅游产品;推进与林业融合,大力开展森林旅游,建立生态旅游示范区;推进与工业融合,创建工业旅游示范点,加大特色旅游商品研发和生产力度;加强与科技、体育产业融合,充分利用科技馆、体育场馆、博物馆等设施,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文体旅游活动;加强与环保生态产业融合,建设一批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基地,挖掘和弘扬生态文化。同时,大力推进旅游与水利、会展、商业、地质、医药卫生、金融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
(十二)加快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认真落实全区交通发展规划,围绕全区旅游景区布局,按照互联互通、快捷进出的原则,完善运输网络,构建以航空、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为主骨架,干线公路、景区专用道路为补充,方便快捷的现代综合旅游交通体系。4A级以上景点景区能与高速公路便捷连接,新开发的旅游景区应配套建设与国省干线公路连接的旅游公路。积极发展邮轮旅游产业,建设北海邮轮母港和钦州、防城港、涠洲岛旅游码头,鼓励境外邮轮公司注册设立经营性机构,增开北部湾港国际客运航线,开发环北部湾旅游航线。完善游艇管理办法,做好境外游艇停泊服务工作。建设南宁机场新航站区,积极争取南宁成为国家航权开放综合试点城市。加快桂林机场航站楼扩建,建成国家重要的旅游机场。适时扩建柳州、百色、北海机场,提升北海机场为国际机场,规划建设贺州机场,迁建梧州机场,形成区内支线航空网络。创造条件开通南宁、桂林直飞欧洲、北美国际航线。支持游客集散中心开辟通往主要景区的旅游专线车。
(十三)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实施“数字旅游”工程,5年内基本建立以主要旅游目的地为核心,涵盖住宿、餐饮、购物、娱乐、交通等要素的一体化数字旅游服务体系。重点开发旅游目的地网上虚拟体验系统;加快构建以12301服务热线为基础的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数据中心和呼叫中心;加快搭建中国-东盟一体化旅游信息平台,实现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功能,提高旅游服务效率;联合周边地区制作发行区域旅游“一卡通”、优惠年卡和电子门票,方便游客消费。积极发展旅游电子商务,推广景区数字管理与服务技术,实现无线导游、游客分流、车辆调度、安全监控等多重功能。各市、重点旅游县(区)和3A级以上景区要设立旅游网站,要在主要媒体开设旅游专版、旅游频道、旅游广播等信息发布系统,为旅游者提供公益性、基础性资讯服务。加强网络营销,充分利用“广西旅游在线”多语种网站等互联网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旅游目的地信息服务和营销体系。
(十四)实施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大会战。用5年时间,在全区新建或改造300个游客服务中心;新建或改造1000座旅游厕所;规划建设30个功能配套、设施齐全、特色突出的自驾车游营地;在全区主要出入境口岸、机场、车站及旅游特色县、旅游小镇、旅游特色村分批进行规范的旅游标识系统建设,使全区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基本构建起与国际接轨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通过5年努力,全区A级景区全部达到旅游交通顺畅、旅游标识系统完善、旅游厕所达标、停车场满足需要的要求。重点旅游区域要在5年内建成自然生态与人文环境相协调、畅通安全的人行步道和汽车通道。加快建设旅游景区供水、供电、通信等配套设施和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积极引导和发展与旅游业相适应的房地产业,鼓励发展富有民族特色、高品质的星级宾馆、度假村等项目。5年内要使三星级宾馆覆盖到每个县,五星级宾馆覆盖到每个地级市,全区四星级以上宾馆总量达到100家以上。加强旅游商品生产基地和旅游购物中心建设,积极发展大型购物商场、免税店、专业商品市场、品牌折扣店、茶馆、咖啡馆、酒吧和特色商业街区,逐步完善旅游城镇和休闲度假区的商业配套设施。
(十五)做大做强旅游企业。打破部门隶属关系和地域分割,以大型旅游企业为依托,以产权为纽带,通过资产划拨、合资合作、兼并等方式,对宾馆、旅行社、车船公司等优良资产进行重组,稳步组建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和品牌优势,支持和推动景区、宾馆等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加大区域资源整合力度,支持组建区域性旅游集团或旅游联盟。积极引进外资企业和国内大型企业进入我区从事旅游开发经营或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兼并、收购、控股或租赁我区旅游企业和旅游景区(点),参与我区旅游资源和产品开发。争取5年内引进10家以上著名国际酒店管理集团或景区管理企业进入我区。积极改革景区管理体制,以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为突破口,大力推进旅游景区(点)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鼓励国有旅行社、宾馆饭店、旅游车船公司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催生一批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经营实体和市场主体。支持有条件的旅游企业“走出去”,到主要客源国特别是东盟国家投资开发或设立分支机构。
(十六)优化企业经营环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为各种所有制的旅游企业创造公平的服务环境。对旅游企业收费项目进行全面清理,严禁向旅游企业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打破行业、地区壁垒,简化审批手续,鼓励社会资本公平参与旅游业发展,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依法投资旅游业。积极培育和鼓励旅游中介服务组织,创造条件把应当由企业、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承担的职能和机构从政府部门转移出去,推进行业自律。采取优惠措施,推广电子商务,加快旅游企业资金周转速度,提高经济效益。新闻媒体要进一步加大对旅游企业的正面宣传力度,为旅游企业经营和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十七)加强旅游安全与质量体系建设。按照属地管理和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加强旅游安全和行业管理,落实旅游安全管理责任制,加强高危旅游项目的安全监管,健全黄金周假日旅游服务和旅游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确保旅游活动安全、健康、有序进行。创新旅游保险模式,完善旅游保险体系。推进旅游服务标准化和国际质量认证,进一步做好阳朔县、乐满地休闲世界等国家旅游标准化示范点建设,在旅游餐饮、住宿、交通、景区、旅行社、导游、购物和应急管理等方面,加快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旅游服务标准体系。以游客满意度为基准,深入持久地开展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活动,努力实现人性化、亲情化、精细化服务。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作用,规范服务行为,强化社会监督。
(十八)加大旅游执法和市场监管力度。加强旅游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开展“满意广西”诚信旅游大竞赛活动。加强部门和区域联合执法,建立健全旅游监管体系、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旅游诚信体系和旅游投诉体系,完善旅游企业信誉等级评估、重大信息公告和违规记录公示制度,整治“零负团费”、虚假广告等,严厉打击价格欺诈和不正当竞争行为。推进旅游综合执法,在自治区、市、县区三级分别成立旅游执法总队、支队和大队,与同级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机构合署办公,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加强旅游执法队伍建设和装备配置,进一步提高执法能力和执法效率。
(十九)推进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牢固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在严格保护和符合环保规划的前提下,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开发、永续利用。实施旅游节能减排工程,鼓励宾馆饭店、景区景点和其他旅游经营单位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实施高效照明改造,积极开展绿色旅游创建活动。结合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依法保护和管理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重点水源地、重要海域、文物保护单位和其他文物古迹,有序开发利用土地、森林、矿产、文物、海湾、岸线、海岛、水域等重要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推出低碳旅游系列产品,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效益。
(二十)积极推进旅游综合改革和专项改革。加快推进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制定和落实试验区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政策,积极探索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坚持大项目拉动和新机制推动,在旅游管理体制、旅游公共服务、投融资体制、综合执法、从业人员管理等多方面先行先试,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为旅游城市科学发展积累经验、提供示范。开发建设北海涠洲岛旅游区,充分挖掘和整合涠洲岛独特的火山、海岸、海蚀、生物、人文、气象等资源,按照国际休闲度假岛、世界地质公园的标准进行规划,创新岛屿旅游开发模式,在资源一体化、产品国际化、环境低碳化、社会和谐化等多方面取得突破,建设中国海岛旅游的先导示范区和具有文化内涵的特色海岛度假目的地。依托崇左大新跨国瀑布景区和凭祥友谊关景区建立中越国际旅游合作区,在景区管理体制和运营模式上积极创新,形成联建共管、进出顺畅、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跨国合作经营模式和经常性双边会晤磋商机制,建成跨国无障碍旅游合作的崭新区域。抓住建设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机遇,积极推进北仑河口边关生态跨国旅游区建设。加快推进桂台(贺州)客家文化旅游合作示范区建设,加强两岸间文化旅游深度合作。抓住西江流域经济带发展机遇,开发西江黄金水道旅游资源,打造沿江旅游度假带。
(二十一)不断加强国际和区域旅游合作。进一步扩大与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旅行理事会、亚太旅游协会等国际旅游组织的合作与交流,不断提高我区旅游的国际知名度。继续办好世界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等国际性会议,维护好世界旅游组织可持续发展观测点,建设好世界旅游组织在我区的旅游扶贫点。积极争取国际金融机构软贷款和国外基金组织投资我区旅游业。在旅游交通、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景区开发等方面全面加强与东盟国家的交流合作,推进泛北部湾旅游资源整合和整体宣传,建立高层旅游会晤和磋商机制、危机信息沟通及处置协调机制;建立中国—东盟多语言旅游信息交换平台;联合举办合作论坛、旅游节庆、体育旅游等活动;围绕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建设,开通南宁—新加坡的陆路跨国旅游通道。推动北部湾旅游业联动发展,构建由广西、广东、海南和越南共同组成的北部湾旅游合作机制,拓展北海、防城港、钦州至海南、广东和越南下龙湾、岘港、胡志明市的海上航线。积极对接海南国际旅游岛开发建设,推进“泛珠”无障碍旅游区建设,打造跨省(区)精品旅游线路。加强与港澳台旅游界在旅游航空、市场推广、旅游投资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推动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和中西部地区的交流合作,加强区内旅游合作与互动,推动北部湾经济区、西江(桂东)、桂西、中越边境等区域旅游联盟的建设,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共同开发国内旅游市场。
(二十二)实行快捷便利的出入境管理措施。争取东兴、凭祥友谊关口岸签证政策,扩大桂林口岸签证政策辐射面,争取实行南宁、桂林、北海等机场口岸入境签证预审、联审制和对东盟国家适用旅游团落地签或免签入境政策,允许越南边境地区人员换领外国人出入境证前往广西及周边省份旅游,允许东盟国家居民持普通护照先入境后补办签证,对其旅游从业人员提供停留、居留签证便利措施。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开放柳州、桂林、梧州、北海、钦州、玉林等城市的居民个人赴港澳旅游。
四、保障措施
(二十三)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全区旅游产业发展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全区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和全体成员会议,研究制定全区旅游业战略与改革措施,协调解决全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各级政府要建立相应的领导协调机构,把旅游业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相关部门具体抓的工作机制。
(二十四)凝聚发展合力。发展改革部门要把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推动落实旅游业发展改革、重点项目建设、重大旅游区域规划编制等重要任务。旅游主管部门要切实承担起规划布局、市场促进、行业监管、队伍建设等行业发展职责。财政部门要不断加大对旅游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研究落实对旅游业加大投入的政策措施,不断改进支持方式,引导和鼓励更多社会资金投向旅游业。宣传部门要把旅游宣传纳入宣传重点,重大境内外宣传活动要增加旅游形象宣传,区内媒体要加大旅游公益性宣传。交通运输、铁路等部门在编制“十二五”发展专项规划时,要结合我区相关旅游发展规划,充分考虑旅游交通发展问题,建立方便快捷的立体旅游交通网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要做好风景名胜区和重点旅游城镇总体规划,积极推进风景名胜区建设。环保部门要指导、协调、监督旅游景区做好环境治理、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工作。林业、水利、文物等部门要在有效保护资源的前提下,积极支持和指导旅游项目开发。质监部门要加大对旅游业服务名牌的培育力度,激励引导旅游企业提升服务质量和竞争实力。金融部门要研究制定旅游业投融资整体方案,推动旅游保险体系建设。税务部门要研究落实税收政策,支持旅游业发展的具体实施办法。公安、安监、物价、工商等部门要加强对旅游景区的社会治安、公共安全、价格和旅游市场秩序的管理。气象、国土资源部门要向社会及时发布旅游城市和重点旅游景区气象、地质灾害预警信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教育部门要将旅游教育和从业人员培训纳入全区教育培训计划。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要积极推动工业旅游发展,把 “数字旅游”工程纳入全区信息化发展规划。农业、体育、科技、博览等部门要强化与旅游部门的合作,推动乡村旅游、体育旅游、科普旅游、会展旅游等工作的开展。其他部门要在各自职责的范围内,研究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具体办法和措施。(二十五)加大财政投入。各级财政要加大对旅游业发展的投入。自治区级财政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并根据财政收入增长情况逐年增加,主要支持旅游目的地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宣传推介、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重点项目贷款贴息。其他各类财政性专项资金,要向发挥旅游功能的项目倾斜。完善“家电下乡”政策,支持从事“农家乐”等乡村旅游农民批量购买家电产品和汽车摩托车。市、县两级要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形成政府加大投入的扶持激励机制。
(二十六)拓宽融资渠道。搭建融资平台,积极开展银企对接,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增加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的授信额度,放宽旅游企业享受中小企业贷款优惠政策的条件,对有资源优势和市场潜力的经营困难旅游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加大融资性担保机构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的担保力度。鼓励中小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经营户以互助联保方式实现小额融资,支持旅游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和企业债券等债券融资工具,采取借壳、参股等方式在主板、中小企业板上市融资。鼓励引导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和外商资本特别是境内外战略投资者、上市公司,开发旅游资源、兴建旅游项目、参股旅游企业,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社会各方采取项目特许权、运营权、旅游景区门票质押担保和收费权融资等方式,参与旅游项目开发。
(二十七)落实税费政策。对符合国家、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的税收优惠政策的旅游企业,可按照相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旅游企业为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旅游项目开发和建设所需进口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以及施工机械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免征关税及进口环节增值税。对符合税法规定的旅游企业的旅游景点景区经营收入,可享受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对旅游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结转扣除。旅游企业招用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符合条件的可享受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旅游企业使用节能环保新设备、新工艺,对购置并实际使用符合所得税优惠目录的环保、节能节水和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企业,允许该专用设备投资额的10%从企业应纳税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可在以后5个纳税结转抵免。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文物保护单位管理机构等举办文化活动的门票收入、宗教场所举办文化宗教活动的门票收入,免征营业税。
全面落实对旅游饭店执行与一般工业企业同等的用电、用气、用水价格。旅游企业排放污水达到国家或地方排污标准,并已进入城市污水管网的,且污水处理厂已经运行,环保部门不再征收排污费。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经审批获准的公务活动,可委托旅行社代理有关会议、交通、食宿、考察等事项。
(二十八)保障旅游用地。各级政府要将旅游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统筹安排,旅游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相衔接。重大旅游项目用地确需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应依法按程序及时调整。对旅游项目用地,可以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一次性缴纳土地出让价款有困难的,可以分期付款,首付按不低于出让价款50%缴纳,余款一年内缴清。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占用耕地的,属自治区统筹推进重大项目的,其耕地开垦费按自治区耕地开垦费标准的下限收取;对占用25度以上涉及退耕还林的坡耕地进行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的,可暂不实行占补平衡。在投资和绿化工作到位的条件下,对以出让方式取得旅游景区及附近荒山荒地使用权并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或旅游资源开发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期限为40年,期满后可以申请续期。外商投资旅游项目用地,确属必需的,经有关部门批准可以采用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作价出资的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对列入自治区批准(核准)的统筹推进重大项目的旅游项目,其用地指标由自治区统筹解决。旅游景区以外的旅游公共厕所、游客休憩站点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用地,按划拨方式提供。植物观赏园、农业观光园、森林公园、绿地水体等项目用地,未改变原农用地用途和功能的,可以不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可以依法转让、出租和抵押;以租赁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租金可以按缴纳。在土地所有权、使用权明确的前提下,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承包人利用非耕农用地、林权、集体土地承包权,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以投资入股、租赁方式与开发商合作开发旅游项目。规范发展大型主题公园,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占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并依法办理用地手续的前提下,加强引导,合理布局。对使用荒山、荒坡、滩涂、废弃矿山、石漠化土地发展旅游业的,优先安排用地指标。鼓励企事业单位利用存量房地产资源发展旅游业。充分利用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积极发展乡村旅游。
(二十九)优化人才队伍。重视旅游人才培养,将其纳入全区人力资源总体规划。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引进国内外高层次旅游科技和管理人才,建设旅游人才小高地。加强旅游与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技等部门的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旅游院校和学科专业建设,积极推进桂林旅专“升本”工作。根据产业发展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培养旅游领军人才和各类适用人才,培养一批熟悉民族知识和旅游业务的专业人才。重视旅游企业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和职能技能鉴定工作,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改革完善导游等级制度,规范和落实导游薪酬和社会保险制度。培养推出一批名导游、名服务员、名厨师、名企业家,逐步建立我区旅游人才信息库,推动人力资源合理配置。
(三十)强化绩效考核。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从2011年起,把旅游业发展业绩纳入各级政府综合目标考核体系,建立目标责任制。自治区人民政府每年与各市人民政府签订旅游业发展责任状,把完成任务目标的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对旅游企业的考核,对新获评世界遗产名录的旅游景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白金5星级饭店和获得全国“双百强”的旅行社、中国驰名商标以及中国名牌旅游商品生产经营企业,对年营业收入达到亿元以上独立经营的旅游企业和年自联入境旅游者人数达5000人以上的旅行社,给予奖励;对组织入境旅游包机、国内旅游专列和一次性组织游客超千人(含会议和奖励旅游)的旅行社给予奖励。建立健全退出机制,对游客投诉率高、经营管理不善、破坏资源环境的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各级部门要把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建设旅游强区作为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加以培育、重点扶持,切实抓好本决定的贯彻落实,并及时报告落实情况。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员会负责综合协调,自治区旅游局会同有关部门进行业务指导,并对本决定的贯彻执行情况开展督促检查,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第五篇: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对策研究
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1-8-
3信息来源:
2004年浙江省旅游发展工作会议上省委提出要加快把浙江省建设成旅游经济强省。为落实这一要求,浙江省委政研室和省旅游局组织课题组,进行了历时一年的调查研究。课题组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旅游经济强省建设,应当从深化浙江省旅游经济发展思路入手,进一步明确旅游经济强省建设的具体目标,加快建立起建设旅游强省的支撑体系,加大推进旅游经济强省建设的工作力度。
一、进一步深化浙江省旅游经济的发展思路
今后一个时期,是浙江省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是浙江省加快发展旅游经济的关键时期。从经济阶段看,浙江省开始进入人均GDP3000美元以上发展时期,产业结构、投资结构和消费结构都将出现大的调整变动。这对加快服务业发展,尤其是对加快服务业龙头产业旅游业发展的要求,将更为迫切,服务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也将加快改善。从旅游业自身发展看,“十五”期间,浙江省旅游产业规模迅速扩张,主要指标年均增长20%以上,预计到今年末,全省旅游总收入将达到1260亿元,接待国内游客数1.27亿人,接待入境游客340万人,旅游创汇16.3亿美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1.7倍、1.2倍、2倍和2.2倍。通过“十五”时期的快速发展,浙江省旅游经济已开始进入发展转型阶段。进一步加快浙江省旅游经济发展,必须推动从铺摊子式发展转变到重点突破提升上来,从注重景区景点建设转变到资源综合深度开发上来,从致力旅游产品开发转变到大力打造旅游精品上来,从重视发展观光旅游转变到加快建设旅游目的地上来。
适应这种发展转变的需要,必须进一步深化浙江省旅游经济发展思路,加快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具体讲,浙江省旅游业的下一步发展,要主动适应全省经济发展阶段转换和旅游业自身发展阶段变化的需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积极呼应经济强省、生态大省、文化大省、和海洋大海大省建设,实现从旅游经济大省上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跨越,使旅游产业真正成为浙江的优势产业、动力产业、富民产业和生态产业,为此,从创新特色、打造精品、优化结构和持续发展四个方面,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浙江省旅游经济发展思路。
第一,努力开拓创新,以特色优势取胜。旅游贵在创新,重在特色。只有开拓创新,整合优势,突出地方特色,旅游业才有长盛不衰的生命力,才能获得大发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推动浙江省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必须在特色上下工夫,主动顺应现代旅游经济发展趋势和旅游消费者寻求多样化的综合性满足,以及旅游消费档次提高的特点,做好综合旅游和特色旅游的文章。要发掘浙江省集多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于一身的优势,逐步构建度假、生态、探险、健身等多元化的特色旅游产品结构。要立足于突出浙江特色,加强分类指导,努力发展各种各样的专题旅游,如工农业旅游、文化教育旅游、健康保健旅游、美食旅游、狩猎旅游、科考旅游、海洋旅游、民俗旅游等等,发挥旅游经济作为体验经济的重要特点,不断推陈出新,防止因利益驱动而造成低水平、同化的重复开发。
第二,着力打造精品,以品质提升形象。在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产品建设方面,要走“高品位规划、高档次建设、高水平管理”和“精品出绝品,精品促普品”的良性循环发展之路。充分利用浙江省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综合运用知识、科技、文化和资金,适应市场需求,进一步深化与完善全省旅游总体规划,高起点、高品位、高水平地开发和组合产品,做好做足“无中生有,有中做好,好中促优”的精品文章,在全省创造若干个内容丰富、特色独具、质量上乘、竞争力强的旅游精品,推动浙江省旅游业从较低层次的粗放型经营发展局面,转变到高层次的品牌优势竞争上来,不断提升浙江省旅游业整体形象。
第三,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综合竞争力。浙江省旅游业虽已形成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但结构尚不合理,旅游六大要素中“购”和“娱”的发展相对滞后,各要素内部的档次及类型结构也不尽合理。要从构建大产业出发,整合各种旅游要素,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完善产业体系,使六大要素成为有机联系的产业链,实现旅游产业效益化发展。不断扩大和拓展旅游形态,除发展观光旅游、购物旅游、生态旅游和会展旅游外,大力创新以浙江为目的地的各种休闲度假旅游方式和内容,加强旅游中介和旅游标志、旅游厕所等产业发展辅助配套设施建设,形成综合措施,推动浙江省成为广大海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从整体上提升浙江省旅游综合竞争能力。
第四,开发保护并重,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正确把握开发与保护、开发与建设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大力发展旅游业中,牢固树立生态优先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把培育旅游业与加强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坚决的摒弃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旅游经济发展格局。把解决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问题结合起来,使浙江省旅游业的发展,成为促进浙江省生态环境改善、自然资源保护的重要途径,成为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矛盾、促进社会就业的有力措施。在推进全面、合理、有效利用资源的同时,努力实现旅游资源的保护、增值和可持续利用。
二、进一步确立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具体目标
参照国内旅游主要发达省市提出的发展目标,以及国际旅游发达国家与地区的目前发展水平,结合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省情特点,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应当致力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具体努力目标:
1.努力扩大总量规模,力争位居全国更前列
进一步提高旅游业对浙江省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到2010年,全省旅游总收入、旅游直接就业人数、出境旅游人数等主要发展指标比2005年翻一番,其中旅游总收入达到2500亿元以上,相当于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从目前的9%提高到12%以上,在全国排名争取从第五位进入前四位,进一步确立起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初步建成旅游经济强省。在“十一五”期间,全省力争建成10个生态旅游示范区、100个休闲渔业示范基地、270家绿色饭店,建成10个旅游扶贫示范区并实现区内三分之一劳动力从事旅游业和人均收入翻一番,力争有1个项目进入世界遗产名录,全省旅游区生态环境达标率达100%。
2.充分挖掘现有潜力,建设中国一流的旅游目的地
把握浙江省经济发展阶段变化和消费需求变化趋势,充分发掘浙江省旅游资源“满天星星”的优势与潜力,加快旅游目的地建设步伐,力争把浙江省建设成为山水与文化交融、生态与海洋并存的旅游休闲胜地,成为我国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国际旅游热点地区。
适应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和游客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进一步体现生态特色和地方乡土文化特色,注重开发各种类型和不同档次的旅游商品和娱乐产品,大力发展商务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把浙江建设成为上海、江苏近程商务会议旅游和休闲度假购物旅游的首选目的地。
进一步重视二级市场开拓,提高浙江旅游产品对广东、北京和山东等地游客的吸引力;加强市场营销,以大中城市为重点开拓中西部地区的国内旅游市场;抢抓发展机遇,及时把各种潜在市场有效转化为现实的旅游市场,把浙江建设成为我国诗画山水旅游、商贸购物旅游的主要目的地。
发挥浙江与港澳台地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经贸相连的优势,进一步挖掘港澳台地区的巨大市场潜力,巩固其作为浙江入境旅游第一大市场的地位。巩固以观光、探亲访友、寻根问祖为主的中老年市场,积极开发商务旅游市场和传统节日旅游市场,提高港澳台学生和青年到访人次,把浙江建设成为港澳台地区国内改革开放前沿的旅游主要目的地。
利用浙江健身养生资源和宗教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不断扩大日韩市场,创造独特的文化环境和购物环境,进一步开拓日韩女性市场,使日本和韩国继续稳定地成为外国人来浙旅游的第一大客源地;继续发展与东南亚国家旅游双向联系,把浙江建设成为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国家华夏人文历史旅游的主要目的地。
提升浙江旅游对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知名度,增加北美、欧洲和大洋洲游客的到访份额,把浙江建设成为欧美国家来华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3.加快建设“三带十区”,构筑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
在全省范围内逐步建成一个布局合理、运行畅通,各旅游城市、旅游线路、旅游景区和旅游景点有机连接的旅游经济网络,构筑“三带十区”产业发展的总体格局。加快建设杭州弯历史文化旅游经济带、浙东沿海海洋旅游经济带和浙西南山水生态旅游经济带,努力建成杭州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宁波河姆渡一东钱湖旅游区、温州雁荡山一楠溪江旅游区、浙北古镇运河旅游区、绍兴古越文化旅游区、金华商贸文化旅游区、衢州南孔宗庙一石窟文化旅游区、舟山海天佛国旅游区、台州天台山一神仙居旅游区、丽水绿谷旅游区,形成各具特色、分工合作的全省旅游产业布局。
——率先建设杭州弯历史文化旅游经济带。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丰富、经济实力雄厚、区位条件优越和立体交通发达的综合优势,完善食、住、行、游、购、娱配套的旅游休闲服务体系,营造更加宜人的旅游休闲环境,努力打造长江三角洲黄金旅游圈的核心区;以杭州为中心,挖掘城市特色与优势,强化旅游资源整合,加快形成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和会展商务三大功能相互协调、彼此促进的格局,提高环杭州湾旅游带在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力和对全省旅游的带动力。
——加快建设浙东沿海海洋旅游经济带。加快建成海陆空一体的立体化对外联系通道,进一步改善区位条件,充分发挥体制先发优势和海陆并举的资源环境优势,形成以瓯越风情、海韵渔情、现代商情为特色,兼具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展功能的滨海旅游区;进一步发挥温州作为全省旅游副中心的作用,利用温台两市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市场知名度,在发展国内旅游基础上,积极开拓国际旅游。
——努力培育浙西南山水生态旅游经济带。充分利用四省相接的客源市场优势和商贸繁荣、文化发达、生态良好的自身优势,继续强化与相邻省内外旅游目的地双向联系,在做大做强国内旅游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港澳能、东亚和东南亚客源市场,以开放促发展,以合作求效益,加快把巨大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逐步形成功能强大、特色鲜明的商贸、文化和生态旅游区,推动浙江中西部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
4.积极发挥比较优势,大力构筑三大特色旅游
继续以观光旅游为主的发展路子,或重复人家已经走过的老路子,浙江省的特色和优势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原有的比较优势也将会逐步丧失。因此,必须根据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结合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和新特点,突出浙江省旅游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充分利用已经具备的基础和条件,大力发展特色旅游,真正形成比较优势,确保浙江省在日 趋激烈的旅游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一,发挥浙江省生态海洋资源优势,全力发展休闲特色游。浙江省生态环境优美,海洋资源丰富,发展休闲游有很好的基础和条件。以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和已经批准建设的14个省级旅游度假区为主要基地,进一步优化旅游度假区的市场与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地开发各类休闲度假产品,重点扶持以自然山水与聚落风貌为特色的乡村度假旅游,拓展原有产品的休闲度假功能,积极引导和满足当地及周边居民对休闲度假产品的消费需求。
第二,发挥浙江省商贸发达优势,全力发展购物特色游。浙江省区域特色经济发达,商贸流通业在全国独具优势。全省600多个块状经济,涉及到100多个工业行业和30多个农副产品加工业。全省4000多个专业市场,连续14年商品成交额居全国之首,义乌小商品、乐清低压电器、海宁皮革服装、永康五金制品、诸暨珍珠和嵊州领带、浦江水晶工艺品等盛誉海内外。因此,浙江省发展商贸购物旅游,具有十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今后,可以进一步探索建立以旅游者需求为导向、产供销衔接的运作机制,逐步提高旅游购物在旅游收入中的比例。同时,借鉴相关国家经验,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海外游客增加购物消费。
第三,充分发挥浙江省人文历史优势,全力发展文化特色游。浙江省历史文化悠久,现有重要的自然人文景观1200多处,尤其是“道教文化、佛教文化、水文化、茶文化、美食文化”的古迹和典故甚多。世间工艺美术发达,陶瓷、丝绸、石雕、木雕、书画、刺绣等在国内外都有重要影响。中国十大戏剧之一的“越剧”和浙江唯有的众多专业博物馆等丰富历史文化遗产,为浙江发展文化特色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抓住建设文化大省的契机,加强对这笔无形资产的保护性开发,深层次挖掘其浓厚文化内涵,培育享誉世界的文化旅游精品,是增强旅游产品吸引力和发展后劲的潜在动力。在创新基础上,重视对传统文化的进一步挖掘和弘扬。发挥自身优势,打造文化精品,用文化品牌提升旅游产品层次,以旅游项目展示文化意蕴,把挖掘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提供文化服务贯穿于服务产品要素市场系统建设中。
三、加快建立起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支撑体系
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关键是要夯实发展基础。在“十一五”期间,要从重点旅游项目、旅游强市强县、旅游重大企业、旅游重点品牌、旅游科研创新和旅游人才队伍等六方面着手,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六大支撑体系。
(一)加快实施一批重点旅游发展项目
1.增辟入境旅游航线。突破入境旅游瓶颈制约,加快把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航空港,形成浙江省自己的国际航空出入境口岸,扩大宁波、温州、义乌等机场的国际航线,开辟浙江与主要客源国和港澳台地区的直达航线。
2.实施旅游投资百亿工程。以旅游交通专线建设、重大旅游区开发建设、旅游接待设施建设和旅游信息化建设四大领域为突破口,启动“民营企业投资旅游百亿工程”,积极利用社会资金,引导省内外、国内外各类投资主体投资浙江省旅游业。
3.完善旅游集散网络。加快建设和完善全省11个市的旅游集散中心,增强旅游集散中心在交通集散、信息关键设备和游程安排等方面的服务功能,形成以杭州为中心,宁波、温州和金华为副中心的省域中心城市旅游集散网络体系。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等国内主要客源地和目的地城市旅游集散中心的双向合作,积极促进全国范围的旅游集散网络体系建设。
4.推进旅游信息化项目建设。以旅游网络营销、旅游展示、旅游电子政务、旅游投诉救援、旅游政策法规、旅游业务远程管理、旅游安全等应用体系及长三角旅游信息网的互联互通为重点,建设和完善省、市、县(市、区)三级旅游信息平台,建立旅游咨询服务机构,提供旅游市场信息服务。推动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DMS)建设,建立健全旅游统计体系、旅游信息调查制度和假日旅游预报制度,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网上咨询和预订服务。
(二)努力建设一批旅游经济强市强县
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基础是建成一大批旅游经济强市强县。未来五年,全省重点培育形成旅游经济发达、旅游产业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拉动力大、贡献率高的20个左右旅游经济强县(市、区),同时,加快建设200个左右的旅游经济强镇(乡)和1000个以上的特色旅游村,作为建设旅游经济强市强县的支撑。
(三)积极培育一批旅游大集团大企业
旅游企业是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在规范旅游中小企业经营,增强发展活力的同时,在全省范围内着力培植扶持20家以上有、有影响、有竞争力的旅游大集团大企业。在此基础上,结合旅游强市强县建设,着力培育以大旅游企业为中坚、各类旅游企业相对集聚配套发展的旅游产业集群。力争在三至五年内,在全省形成10个左右以大型旅游企业集团为龙头的旅游产业集群。
(四)精心打造一批旅游重点品牌
品牌就是竞争力,知名度就是打开市场的金钥匙。充分发挥浙江省旅游资源门类齐全、分布均匀的优势,以优秀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主干,以突出诗画浙江为主题,精心打造出更多体现浙江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的旅游品牌,打造生态旅游、海洋旅游、休闲旅游、商贸旅游和文化旅游五张重点旅游品牌。
(五)扶持发展一批旅游科研创新基地
发展旅游科研,推进旅游创新,是迎接全球旅游业高技术化发展挑战和实现浙江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和浙江职业学院为骨干,加强对旅游教学、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和理论创新,形成推进浙江省旅游业提升的强大科研基地。大力推进旅游企业的技术创新,加强旅游业高技术化的产业政策研究,建立旅游业自身的创新基础,推动旅游企业广泛采用Internet技术、网络预订、多媒体、无票旅游、虚拟旅行、电子地图、卫星导游、旅游信息系统、高科技主题公园等现代科技手段,使旅游业成为高科技武装的先导产业和优势产业。
(六)大力培养一批旅游高级从业人才
兴旅之要,唯在人才。大力实施人才兴旅工程,善育人才,善纳人才,善用人才,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勤政廉洁的高素质旅游干部职工队伍。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扩大旅游教育规模;加强旅游人才市场建设,健全人才市场网络,找寻旅游人才信息交流平台,努力实现旅游人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进一步倡导科教兴旅、尊重人才的氛围,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加快建立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创业环境。
四、加大推进旅游经济强省建设的工作力度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旅游经济强省建设,必须认真落实全旅游发展工作会议精神,有效动员全社会会各方面力量,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从进一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创新旅游经济发展体制机制、推进旅游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着力提高旅游发展国际化水平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进一步发挥政府在旅游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1.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和管理监督作用。实施政府主导战略,是许多国家发展旅游业的成功经验,也是近年来浙江省旅游业取得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今后要继续坚持这一战略,加强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行业指导和市场监管,更加有效地发挥政府在培育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环境、规范市场秩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做好《浙江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各地在旅游开发中一定要严格按照规划要求,坚决制止有章不循、盲目随意开发。大力发展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加强行业自律,努力提高行业管理和服务水平。
2.努力形成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合力。旅游业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离不开各级各部门、社会各行各业的积极参与和协同发展。各级党政领导特别是分管领导要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具体落实工作机制,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制和绩效考核机制。有关部门要树立全局观念,围绕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目标,主动配合,积极履行职责,切实形成推动旅游发展的整体合力。
3.继续加大对旅游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省财政支持旅游发展的专项资金要逐年滚动增加,各市县也要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数资金扶持旅游业发展。在投融资方面,商业银行要支持和保障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和重点旅游项目的信贷需求,省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要大力支持中小旅游企业的作用担保。在土地方面,旅游重点建设项目要优先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和各市县的重点建设项目。并及时安排建设用地指标。在税费方面,对星级饭店水、电、气收费标准,要与一般工商企业同价,对专业旅游汽车公司车辆更新实行优惠扶持政策,减少对旅游企业“三乱”行为,切实减轻旅游企业负担。
(二)动力创新
推进旅游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
1.进一步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把旅游管理部门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抓宏观产业指导、制定旅游发展规划、搞好配套服务、加强市场监管等方面上来。打破部门保护、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加强旅游与建设、邮政、水力、海洋、林业、交通、铁路、民航等部门的合作,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旅游市场体系。探索旅游资源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推动旅游资源经营权的转让开发,尽快制定经营权转让的具体办法,在有利于资源保护有前提下,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信的原则,允许通过拍卖、招标等方式,实现经营权转让。
2.推进旅游经济投资机制创新。鼓励各种经济成分投资发展旅游业。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放宽准入条件,允许各类资本进入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和保护。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种所有制形式的法人和自然人投资兴办旅游经济实体,大力支持民营旅游企业发展,积极吸引省外、境外资本来浙江省兴办旅游企业,开发旅游产品。
3.推进旅游企业运行机制创新。要紧紧抓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旅游业扩大开放的机遇,推动旅游企业以体制创新和增强素质为根本,以“集团化、市场化、风格化、品牌化”为发展方向,苦练内功,强化自身,建立适应现代化、国际化竞争需要的运行新机制。通过产权履行、机制更新等形式,推进旅游企业实现投资主体和企业组织形式多样化。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旅游企业以联合、兼并、收购等多种方式组建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发展的大型旅游集团企业,实现旅行社、宾馆饭店(三星级以上)、旅游商店、旅游车船公司等资源的有效组织,形成分工明确、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等级有序、运作规范、实力雄厚的旅游规模经济,打造浙江省“旅游航母”。引导旅游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支持有条件的旅游股份公司上市。
(三)大力推进旅游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1.加快优化要素结构。要以“游”为中心,进一步优化“食、住、行、游、购、娱”诸要素结构。切实改变那种只把眼睛盯在几个景点和门票收入上,一味地拼资源、拼投入、拼硬件的做法,积极借鉴云南丽江“金沙丽水”、广西“印象刘三姐”等兄弟省市开发具有浓厚地方特色和文化背景演艺节目的成功经验,发挥浙江省文化底蕴浓厚的优势,深度挖掘旅游的文化内涵,切实加大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搞好旅游“吃、住、行、游、购、娱”诸要素的综合开发,加强对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和集约经营,延长旅游产品链、服务链和经营链。
2.努力提高科技含量。大力实施“科技兴旅”战略,推动旅游业转变增长方式,在规模、质与效益方面迈上新台阶。加大旅游科技投入力度,有重点地推广一批成熟先进技术,有重点地开发一些高科技含量的国家级旅游精品,有重点地建设一批旅游科技示范点,改变传统旅游时代旅游业投入以资金设备为主、有形资产起决定性作用的格局,使知识、智力、管理等无形资产在旅游投入中起决定性作用。加快编制全省范围的旅游景点信息网络,建立旅游精品建设项目备选库和投资商信息库,实施旅游的优化配置,克服旅游开发小、散、全等弊病,减少低水平重复建设。
3.切实增强创新能力。加快实施浙江省旅游业创新体系工程,使旅游目的地系统、旅游客源地系统、旅游出行系统和旅游支持系统的功能协调和组合优化,使环境、经济、文化、文明建设形成有机体系,在地域结构与空间布局上日趋合理。加强对旅游科研系统、政府决策系统、旅游管理系统、旅游产业工程技术系统等旅游业创新体系建设的支持,制定浙江省旅游业创新方案,设立专项旅游创新基金。
4.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把发展旅游业、加强环境保护与增长方式转变有机结合起来,在推进全面、合理、有效利用资源的同时,努力实现旅游资源的保护、增值可持续利用。设立旅游资源保护专项基金,用于稀缺旅游资源的研究和保护。
(四)着力提高旅游发展的国际化水平
1.进一步推进旅游行业的对外开放。建设全省统一并与全国对接的旅游大市场,鼓励有实力、守信誉的旅游集团和骨干旅游企业经营网络。创新旅游服务方式,推进旅游网络化经营、电子商务等,建立全省旅游目的地营销网络。继续扩大对外开放,以旅游项目为载体,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加快与外来企业、外来资本特别是国际旅游大集团的合资、合作,鼓励外国旅行社尤其是海外旅行社在浙江省设立合资旅行社和独资旅行社,鼓励浙江省有实力的旅行社到东南亚国家等浙江省境外客源地兴办旅游企业。
2.进一步做好入境旅游工作。首先,必须利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过渡期扩大开发之机,进步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加强与日、韩等亚洲近邻以及欧美国家的合作,实行市场梯次开发方针,千方百计将浙江省旅游产品打进海外主流市场。同时抓好与北京、上海等热点市场的衔接,接好“二行客”,努力实现市场多元化、客源国际化、结构合理化。其次,要更新宣传方式和促销策略,进一步提高境外宣传促销水平,让世界了解浙江旅游,让浙江旅游走向世界。要以市场为目标,以产品为中心,以企业为主体,以共同利益为纽带,实行传统方法和现代科技相结合,普遍宣传和重点宣传相结合,政府形象宣传和企业产品营销相结合,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综合运用媒体宣传和举办节庆、盛事活动,形成叠加宣传将就和跟踪促销攻势。加强整体促销,坚持政府宏观宣传与企业微观营销相结合,建立健全旅游、外经贸、外宣、文化、新闻等多部门组成的宣传促销体系和机制。再次,要建立奖惩激励机制,调动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积极性。对国际旅行社自主外联组织直飞浙江省的旅游包机,可从省旅游中按架次、人次予以适当补贴奖励;对旅游创汇的国际旅行社予以结汇奖励;按照出入挂钩的原则,对入境旅游大户赋予出境旅游经营权。
3.加强旅游区域合作。要把旅游区域合作,作为提高区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加省内旅游合作,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共建、信息联动、共同发展的原则,推进跨地域、跨行业、跨景区的合作,尽快实现省内无障碍旅游。加强与周边省区市的旅游合作,顺应跨省旅游加快发展的趋势,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务实的措施,积极规划推出一批跨省区的旅游产品,促进与长三角其他省区市的旅游业大合作、大发展。巩固浙港、浙澳合作成果,进一步加强浙港、浙澳旅游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