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加快文化强市建设 增强文化保障支撑力[5篇模版]

时间:2019-05-13 09:42: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宁波加快文化强市建设 增强文化保障支撑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宁波加快文化强市建设 增强文化保障支撑力》。

第一篇:宁波加快文化强市建设 增强文化保障支撑力

宁波加快文化强市建设 增强文化保障支撑力

文化发展目标:文化保障支撑力强。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体系更加完善,投入保障机制更加健全,文化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

——《市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经济相对发达、生活比较富裕的宁波,今后应该成为文化高地,这是形成新竞争优势的基础。”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辛向阳认为。他同时也指出:“宁波人有钱了,却没有形成消费高端文化的氛围。如何将文化元素向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经济社会发展如何融合文化发展,这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大课题。”

实际上,除了文化消费观念的欠缺,宁波文化生产力与供给能力也相对不足,文化人才总量、层次、结构仍有差距,文化自觉意识有待于进一步增强。要解决当前宁波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就必须从体制政策、经费投入、人才机制等多方面采取强有力的保障措施,进一步增强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全面推动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实现由“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的跨越。

“要实现宁波文化事业和产业质的提升,一是全市上下要达成思想共识,发展文化是谋大局、谋长远,要改变文化部门抓文化、经济部门抓经济的格局;二是要组织好统筹、实施、推进规划的构架,把规划中的政策措施、保障机制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积极推进重大项目;三是要深入研究各种深层次矛盾,专题攻关,切实解决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四是要发挥传统产业优势,促进发达的制造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建设文化品牌,形成强大的核心辐射能力,实现新的发展优势。”辛向阳分析。

第二篇:建设海洋文化强市

建设海洋文化强市,增强文化竞争力

王文洪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03年),所谓城市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持续创造财富的能力。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内在的要素资源,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来源,被称为文化竞争力。舟山是我国唯一的海上群岛城市,发展海洋文化,不仅仅是舟山“建海洋经济强市、创海洋文化名城”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通过“建设海洋文化强市增强文化竞争力”,来提升舟山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具体地说,有以下三方面作为发展的路径选择:

第一、把海洋文化发展战略作为先导。

没有个性和特色的城市,也就缺少竞争能力。要在竞争中体现出城市文化的特色和优势,取决于城市文化功能的定位、取决于科学的文化发展规划。在国外,伦敦提出:发展文化战略和创造新的文化多样性能够巩固伦敦作为世界都市的地位。英国老牌的工业化城市曼彻斯特的文化战略是:让曼彻斯特成为“创意之都”或“文化之都”,并明确提出“21世纪的成功城市将是文化城市”。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在世纪之交制订了新世纪第一次十年的文化战略,在报告中开篇提出一个重要观点:“城市即人化,文化即城市”。新加坡新闻及艺术部的《文艺复兴城市》明确提出:要将新加坡建设成为21世纪的文艺复兴城市,要成为亚洲的核心城市之一。

在我国新一轮城市建设中,城市文化的定位和建设备受关注。广州提出“城市以文化论输赢”,把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定位于文化,要建设文化山水城市。武汉市提出城市环境创新要面向世界,张扬城市个性,突出文化底蕴,营造新的城市亮点,建成“文化武汉”。浙江省的城市建设也十分重视文化战略,“实力杭州、活力杭州、魅力杭州”已成为经营杭州、发展杭州的文化理念;宁波“三江文化长廊”等文化设施建设凸现了文化内涵和现代气息;绍兴在城市建设中做好“水”字文章,突出“江南水乡”特色。

今天,在城市全球化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关心舟山发展的人都在思考:舟山凭什么在新世纪城市竞争中寻求新的发展?应该用什么作为实现舟山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新动力?用什么来增创新优势,增强舟山在沿海地区的竞争力?用什么来营造舟山这座城市的个性与特色,扩大其在中国乃至国际上的影响力?我们想到了海洋文化,并把它作为“舟山新世纪发展战略”的核心部分,可以说“海洋文化繁荣之日,就是舟山经济振兴之时。”

第二、把海洋文化产业作为突破口。

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其含义是对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进行工业化、信息化、商业化加工与运作,其范围涉及文学艺术、影视音像、新闻出版、体育娱乐、信息咨询、设计策划、文物工艺等领域。发展城市文化产业不但可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有利于加快地方文化走向世界,而且可以引导大多数文化行业走上产业化经营之路,以解放和发展文化艺术生产力。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可以说,文化产业在新世纪将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目前舟山市民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为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问题在于舟山海洋文化的发展长期以来不是以产业形态而是以事业形态出现,走的是政府办文化的路子,缺乏市场竞争意识,缺乏原始积累和投入机制,导致产业规模小,市场化程度低,难以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力。比如舟山“小百花”越剧团还没有完全面向市场;新兴的“沙雕工艺作品”尚未形成集生产、销售、展览、收藏于一体的产业;文化产业更多地集中在见效较快的旅游业上,还没有向其他行业拓展。

要建立起实力雄厚、具有鲜明的舟山地方特色的现代海洋文化产业体系,必须首先实现思想观念转变。应更新“文不经商,士不理财”,“主业靠政府,副业靠产业”,以及“富余人员搞三产”等落后观念,科学认识文化的产业属性,确立正确的文化产业观。比如舟山国际沙雕节,以市场化手段进行运作;舟山渔民画经历了“市场冲击”低谷之后,借产业化机会将重新繁荣。其次应尽快出台有关扶持海洋文化产业政策,在资金投入、税收减免、价格优惠、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必要的优惠,支持和鼓励社会资金、私人资金和外资投入海洋文化产业。以普陀为例,自2001年以来共吸纳民间资本4亿多,用于旅游景区和旅游项目的综合开发。最后在海洋文化产业规模上,要把现有的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充分发挥其作用,把产业做大。实现从“弱、小、散”向集约化转变,以形成集团化、集约化的规模效应,比如海洋艺术演出业、海洋图书信息业、海洋文博展示业、海洋休闲健身业、海洋影视基地、海洋文化网站等等。

第三、把海洋文化旅游业作为落脚点。

当今社会,文化在旅游经济中的贡献率越来越高,旅游业蓬勃发展的生命力在于旅游业的内在特性——文化性,据世界旅游组织估计,目前文化旅游在所有旅游活动中所占的比例为37%,近几年将以15%的年增长速度向前发展。海洋文化与佛教文化的有机融合,形成了普陀山旅游热长年不衰。信仰是一种精神文化,它对僧侣和信徒具有巨大的感召力,人们来普陀山的目的主要在于朝山拜佛,信仰观音文化。普陀山在我国及国际佛教界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日本、法国、印度、东南亚(称为佛教国家)各国僧人和信徒,来普陀山朝拜历代不绝,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旅游业的发展。2003年11月,举行了首届中国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体现了自然、文化与生命的结合。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历史文化遗产保留着现代都市人的历史记忆。近年来文化遗产已成为一大旅游热点,并形成了这样一个公式:“世界遗产=世界名片=注意力经济。”现代人旅游追求新奇(求新),渴望到大都市如上海、深圳、香港等感受现代生活,后现代人或当代人期盼“回家”(怀旧),去海边,去森林,去没有遭到破坏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旅游。普陀山作为佛教文化遗产,在今天中国申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热中,应该积极向上争取,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预备清单。

舟山海洋文化资源丰富,区域分布各有特色,定海为海洋历史文化,沈家门为海洋渔业文化,普陀山为海洋佛教文化,朱家尖为沙雕文化,桃花岛为海洋武侠文化等等。各县区根据自身的文化特色和文化积淀,都在着力做好海洋文化旅游这篇大文章。有的做“海”字文章,如海钓邀请赛、沙滩排球赛、帆船锦标赛等;有的做“渔”字文章,如渔家乐、渔家风情、海上人家等。总之,海洋文化旅游既是海洋旅游和文化旅游的结合,又是海洋文化与海洋旅游的结合,是舟山旅游经济的重中之重,是舟山城市营销的战略选择。

第三篇:发挥资源优势 建设文化强市

发挥资源优势 建设文化强市

应代明

2010年第1期 ——文化建设

按照省委、省政府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示精神,荆州市将积极推进人文资源大市向文化旅游强市转变,努力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文化中心。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学习“10·24英雄集体”为切入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感动全国的“10·24英雄集体”,是荆州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具体体现。我们将按照中央和省委领导的批示要求,大力组织“学英雄、见行动、树正气、促发展”和以“热爱祖国、热爱荆州、热爱家乡”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体现到“三大文明创建”的各项活动之中,坚持和完善“荆州好人”、“十佳公仆”等评选活动,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力争用两年的时间,把荆州建设成“卫生城市”、“文明城市”。

二、以构建现代传媒新格局为着力点,巩固和发展主流思想舆论。一方面,支持主流媒体做大做强。支持荆州报业集团办好《楚网》、《手机报》,实施报业印务产业园、名人馆等项目建设,做强主业,做大产业。加快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努力在全市形成以市县为中心、乡镇为依托、服务农户的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网络。加大《垄上行》、《江汉风》等品牌栏目的开发力度,加快广电数字化和高清化进程,着力提升荆州电视台在鄂西生态圈内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新兴媒体。统筹有线、无线、卫星、互联网等各种传播手段,大力发展网络广播、网络电视和手机电视等新兴媒体,使广播影视节目通过多种网络传入千家万户。加大荆州新闻网等门户网站的建设力度,充实拓展网上外宣内容,打造一批对外宣传的网络文化精品,全面展现新荆州的独特魅力。积极履行属地管理职责,加强网络管理,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

三、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落脚点,健全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中心等重点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文化内涵和文化形象。加强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广场文化等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广播电视网络、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继续组织“春秋垄上行”、“消夏文化月”、“荆江艺术节”等群众文化活动,努力满足城乡居民对教育、科技致富信息、文化娱乐生活等基本文化需求。建立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专项扶持基金,加强鼓盆歌、马山民歌、荆河戏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促进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加强楚文化、三国文化、水文化的研究,加大扶持和引导力度,促进荆州文学、美术等文艺创作发展壮大,不断提升文化荆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以壮大文化旅游产业为支撑点,增强文化发展实力。积极开展与北京华力集团、北京锦辉集团、鄂西圈投公司和文物部门的合作,继续抓紧抓好十大项目:①熊家冢楚墓遗址博物馆。此馆要按照省领导提出的“国家一流、湖北品牌、地方珍宝”的要求建成建好。②荆州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力争把荆州博物馆打造成鄂西生态圈内历史文化的地标。③楚故都纪南城遗址公园。高起点规划,使之成为中国楚文化的遗址参观区、精品展示区和考古体验区。④八岭山国家森林公园。努力把八岭山公园打造成休闲娱乐、探奇观光的旅游胜地。目前,已完成了三通一平、山门等基础工程,修建起仿古长城、餐饮、住宿和娱乐等旅游休闲设施。⑤海子湖旅游目的地。依托海子湖生态景观资源,以江汉民风民俗为基础,把海子湖建成集食、住、娱、购、游于一体的一流度假胜地。⑥洪湖岸边是家乡。努力把洪湖岸边建设成为休闲度假区、湿地生态体验区、中高档生态宜居区、生态农业产业区、新农村建设样板区等多样性的湿地生态旅游新城。目前,规划设计、征地等工作已全面启动。⑦荆州关公文化园。合作双方已组建开发公司,完成了旅游规划设计。⑧长江水文化园。目前已完成了移民搬迁、土地收购,正在与投资方中国水务集团作更深入的项目洽谈。⑨川主宫水上民众乐园。目前正在与澳门崇源国际拍卖公司洽谈投资事宜。⑩游客集散中心。此项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正在着手征地、建设。同时,在剧目方面,着力打造 《荆楚风情》、《楚庄王》等一批具有浓厚荆风楚韵特色的精品剧目,促进旅游与楚乐楚舞、民间曲艺、现代演艺等艺术形式的结合,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

五、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突破点,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一是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运行机制改革和产权制度改革,引进竞争机制,增强发展活力。二是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文化投资扶持政策、文化税收扶持政策和文化用地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三是设立四个基金,即文艺创作基金、新闻奖励基金、旅游发展基金和文物保护基金,奖励先进典型和项目,培植发展后劲。四是坚持“三个结合”,即党管人才与市场配置相结合、自主培养与积极引进相结合、科学管理与大胆使用相结合,推行“双聘制”,完善“公开招考制”,不拘一格选用人才,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组织和人才保障。■

(作者系中共荆州市委书记)

第四篇:促进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加快文化强省建设

促进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加快文化强省建设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表明,大力促进民营企业发展,是打破体制坚冰、促进发展的重要经验。经济领域改革是如此,文化领域改革也是如此。近年来,我省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加快,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民营文化企业,促进了我省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大唐西市”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一、依托历史文化资源,探索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抢救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再现大唐西市盛况。1300年前在大唐都城长安,有两个重要的贸易集市,城东的称之为“大唐东市”,城西的就是“大唐西市”。西市是隋唐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当时世界各国的贸易中心、文化交流中心和时尚娱乐中心,占地1600亩,建筑面积100多万平方米,有220多个行业,固定商户上万家,素有“金市”之称。各国文化在此交融,世界货物在此聚集,构成了大唐盛世的繁荣景象。一千多年过去了,历史湮没了昔日的繁华,西市遗址上坐落着一座小型批发市场和普通民居。今天,大唐西市公司按照西安“皇城复兴计划”和市政府决定,在原址上按过去“九宫格”布局进行恢复重建,将西市遗址这一灿烂的历史文化瑰宝再次原生态地展现给世人。

大唐西市在建设过程中,考古发现珍贵的西市东北“十字街”遗址和部分桥涵、古井、排水沟、车辙遗迹、店铺基址等历史遗存,公司主动变更设计方案,投资3.2亿元,建设了具有遗址保护和展示功能的大唐西市博物馆。博物馆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馆藏文物2万余件,遗址保护面积2500平方米,展示面积1100平方米,成为我国民间资本保护国家历史文化遗址的首例和典范。自2010年4月开馆以来,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00多万人次。西市遗址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唐代商业文化、市井文化的珍贵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和科学研究价值。大唐西市投资约45亿元,对遗址进行保护性发掘与恢复重建,规划建设了具有遗址保护功能的大唐西市博物馆、丝绸之路风情街区、国际会展区、陕西非遗城、胡姬酒肆演艺中心、国际古玩城、国际商务会所和五星级酒店等八大复合业态,再现昔日大唐西市盛况,创新了民间资本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模式。目前,大唐西市已成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填补了我国古遗址保护的多项空白。

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加快文化与旅游、商贸、会展融合发展。自2010年起,大唐西市每年投资2000多万元举办一系列文化活动。“春节文化庙会”已成功举办两届,每届均吸引100多万游客参与,成功跻身国内三大庙会品牌行列;“文化遗产节”则集中展示了陕西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成果、新亮点,打造了陕西乃至西部难得一见的文化艺术盛会;由文化部和陕西省政府主办的“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暨西安文化遗产博览会”,成为陕西民营企业承办的规格最高的国家级文化盛会。此外全国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海外回流文物展,民办博物馆博览会也在大唐西市举办,全国100多家博物馆馆长齐聚一堂的民办博物馆发展西安论坛,在国内外影响巨大。一系列具有文化内涵的大型公益性文化活动,吸引了数百万海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不仅提升了人气,做大了西市品牌,而且通过旅游消费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随着大唐西市国际古玩城、唐代商业文化展示区、时尚生活广场等一批融入现代商业元素的经营项目已陆续建成开放,经济社会效益逐渐显现。项目全部完成、业态全面展开,预计能安排就业约3万人,每年上缴税金5至6亿元。2010年至今,大唐西市接待国内外游客2000多万人次,其中40%为外地游客。原来拥挤破旧的村舍和杂乱无章的棚户市场不见了,一座座现代化的高楼拔地而起,市容市貌和市民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显著改善。大唐西市以文物遗址保护为基础,以大型文化活动推动,以旅游会展聚集人气,以商业和文化产业为支撑,依托历史文化资源,文化、旅游、商贸、会展、房地产融合,产业链不断完备,“以商养文、以文促商”的文化产业自主发展良性机制已经形成。

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大力弘扬中华文明,打造陕西对外宣传新名片。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昌盛的代表,其国内生产总值占到了全世界的40%。以西市为起点,通过丝绸之路,不仅将中国的丝绸、瓷器等物品和技术带到了世界各地,更是将大唐的商业文明与开放包容传递给了各国人民。今天,中国要走和平崛起之路,需要将和平发展、和谐共存的理念和丰富博大的文化艺术成果传递给世界。“彩绘丝路”文化交流活动就是这样成功的探索。

大唐西市公司邀请中国当代近百名著名美术家重走丝绸之路,赴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希腊雅典,意大利罗马、威尼斯,伊朗德黑兰等历史文化名城进行考察创作,成功策划承办“彩绘丝路——中国当代著名美术家丝绸之路万里行大型文化交流活动”。通过创作反映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历史遗存、民俗风情和特色文化的优秀画作,并在国内、国外进行巡回展出,以促进丝绸之路的文化复兴,推动丝绸之路跨国申遗。“彩绘丝路画展”已被列入今年中土建交4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成为国内外文化界、艺术界和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受到高度评价。通过重走丝绸之路,重新诠释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美妙的文化景观和生动的社会生活,再现丝绸之路遗址的沧桑巨变,对于推动丝绸之路的文化复兴与国际文化交流,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此外,大唐西市还成功举办“日本遣隋使入大兴城1400周年”大型纪念活动,日本前首相、驻华大使等600多人出席,加强了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它所进行的交流活动已经上升为国家外交层面,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二、大唐西市发展的启示

文化产业是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而逐渐兴起的新兴产业。大唐西市公司积极挖掘和整合历史文化资源,以公益性遗址保护和多项大型公益性文化活动为带动,再现昔日大唐西市盛况,扩大品牌影响力,以全新的文化产业机制和模式运营,做大做强文化产业链,带动了特色旅游、商贸、会展经济的发展。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双轮驱动”的科学发展模式,值得我们深思和总结。

(一)只有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互补发展、相互促进,才能带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唐西市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引导文化产业发展,借助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成果反哺公益文化事业,一方面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塑造国际著名会展品牌;另一方面通过整合文化遗产资源,建设国际商贸旅游景点,带动特色文化产业链形成,使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良性循环。一是在全国首家由民营企业实施公益性文化遗址保护。长期以来,我国历史文化遗址保护以政府为主导,深受资金、体制、机制等因素制约,大唐西市项目实现了

政府有关部门技术指导开发,民营企业出资建设保护的文化发展新模式。大唐西市博物馆的“民营资本投资模式”已被列为我省大遗址保护五大实践模式之一。二是“以文兴商、以商养文”,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相互促进。大唐西市围绕遗址类文物做文章,开发了大唐西市博物馆、丝绸之路风情街区、国际会展区、陕西非遗城、胡姬酒肆演艺中心、国际古玩城、国际商务会所和五星级酒店等八大复合业态,将西市的历史与文化变作动力与资源,变为人们可以“感受、消费、体验”的文化产品,大唐西市被授予“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成为国际国内的知名文化品牌。三是通过举办大型文化活动,聚集人气,促进以文化为特色的商贸、旅游、会展、房地产等产业链形成。如今,大唐西市已经成为一个文化景观、一个旅游热点和一个文化产业聚集区,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带动了区域经济和区域文化的展示和发展。大唐西市的实践表明,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是可以互补发展、相互促进的。

(二)只有广泛鼓励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加快文化领域改革开放,才能带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关注了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忽视了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片面地认为文化遗产保护只是政府的事情,使文化遗产保护成为城市的发展负担和财政包袱。目前,由于国家还没有足够的财力对文化遗产进行全面保护,一些古建筑和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风貌遭到破坏,毁坏古遗址、盗掘古墓葬和走私文物的违法犯罪在一些地区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大量珍贵文物流失境外,一些优秀的民间传统正在消失。文化遗产保护形势严峻、不容乐观。

目前,我国注册的民办博物馆近400家,民办遗址类只有大唐西市博物馆一家。大唐西市突破了政府统揽大遗址保护的惯例,按照社会公益性和文化产业性并举的理念,开馆当年便初步实现文物保护、企业运营、民生关怀等方面的良性循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成为民间资本抢救保护大遗址、兴建博物馆、发展文化产业的典范和模式。该馆的建成开放成功,对全国民办博物馆建设和大遗址保护具有里程碑意义和借鉴作用。

这一成功实践有力地证明,民间资本参与文化遗址保护、兴建民办博物馆,也是文化事业发展的途径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民间资本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将为推动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和文化产业振兴与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三)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发展,特别是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公益性与经营性并存,与其他产业相比,更需要政府支持与政策扶持。一是对企业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应给予适当补贴。以大唐西市为例,遗址保护和许多文化活动等毕竟是公益性事业,投入没有回报或回报很少,政府需要给予适当补贴。二是对于不同所有制文化企业应平等看待、一视同仁,在文化、土地等资源配置应按市场原则,只要符合准入门槛标准,国有、民营公平对待。三是重大公益性文化活动亟待政府支持配合。如一些重大文化活动,特别是涉外文化活动,民营企业自身的号召力显然不够,需政府相关部门和人员参与支持。如大唐西市现有的三大文化活动品牌,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和参与,海内外影响力将大打折扣,能否继续做下去也会成为问题。四是文化市场管理有待加强。特别是博物馆行业,藏品的品质鉴定、管院设施标准等方面亟待制定相应的规范,实现科学管理、规范发展。

三、加快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一)发展民营文化企业,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使民营文化企业和国有文化企业得到相同的发展机会。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文化企业体制改革,落实国家和我省有关规定,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平等竞争机会,引导民营资本、海外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鼓励民营资本以股份制、合伙制及个体私营等多种形式兴办文化企业,引导非公资本以投资、参股、兼并、收购等方式,参与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的改革和股份制改造。非公有资本投资兴办和参股的文化企业经批准可享受国有文化企业同样的财政税收和投融资优惠政策。民营文化企业在与境外客商、外国官员、使节和国际组织洽商合作时,也应获得政府相应的支持配合,享有与国有企业同等的外宾邀请、接待礼遇,使项目对外招商与交流合作渠道更加通畅。

(二)着力打造民营企业特色优势文化产业品牌。分行业有重点地选择一批民营文化企业,支持其做大做强,不断提升民营企业名优文化产业项目和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文化产业种类众多,对于不同的文化产业,要有不同的支持办法和扶持政策。比如说在用地方面,特别是在城市配套费方面,要对处于发展期和成长期的民营文化产业项目给予免除城市配套费的优惠政策。可以大唐西市等民营文化企业为重点,给予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将其打造成民营文化企业中的龙头企业,形成国有重点文化企业与民营重点文化企业,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花开两朵、各自争春的大好局面。

(三)重点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民营文化活动品牌。以大唐西市为例,每年投入2000多万元举办三大公益文化会展活动,吸引了数百万人前来参观,带动了陕西文化产业、旅游业和会展经济的发展,但要确保这些活动能做到规模越来越大、海内外影响力持续上升、实现资金良性循环,则需要将其纳入到政府关注支持的重要会展活动计划中,形成一个政府和企业合作推动的长效机制,采取“政府主办、民企承办”会展活动的新模式,使民营企业承办的会展活动更具号召力和影响力。通过政府宏观指导和民营企业具体操作,将文化产业和会展活动做大做强,使之长期化、规模化、品牌化和基地化,成为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会展品牌。

(四)完善政策体系,营造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全面落实文化产业发展政策,认真落实国家和省上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财税优惠政策,把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建立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政策。组建文化产业发展担保机构和评估机构,对带有产业引导和示范性、对产业经济具有推动性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向银行重点推介。支持一批重点民营文化企业进行上市或借壳上市。对于符合发债条件的企业,积极鼓励、支持其运用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债、中期票据等债务工具与进行融资。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政府应建立一个评价、认证体系,对文化产业和包括民办博物馆类的文化事业进行分行业评价和监督,确保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的质量。

陕西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执笔:张仁华、白振中、朱洞风

第五篇:深挖文化优势资源 加快建设文化强区

深挖文化优势资源 加快建设文化强区

南溪区委副书记、区长肖敏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发展动力,是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南溪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氛围浓厚,塑造了南溪丰富的古文化、水文化、酒文化、食品文化,必将成为支撑南溪未来发展的不竭源泉。

一、南溪文化发展概况

自西汉以来,南溪古代文化逐渐繁衍,宋初设县就建有孔庙,崇尚儒学。明清时期,南溪进入古文化黄金时代,著名的“叙州三杰”中,有两人是南溪人(分别是著名教育家罗肃和著名书法家包弼臣)。开国元勋朱德在南溪居住达七年之久,“朱德旧居”现保存完好,革命先烈孙炳文,川南农民暴动领袖郭伯和,五粮液鼻祖邓子均都是南溪人。南溪文物古迹甚多,城内古有“九宫十八庙”,境内有“八景”,现保存有元代“镇南塔”(城南),明代“映南塔”(城东南),长江上游至今最为完好明清古城楼3座(文明门、广福门、望瀛门),古城墙1000余米。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南溪加大了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力度,文化事业得到巨大发展。截止目前,南溪共有不可移动文物点525处(含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2个(南溪豆腐干、南溪哈号),文物旅游景区景点9处,馆藏文物1200多件,古籍线装书1.3万余册。有国家三级文化馆1个、三级图书馆1个,保留有全市区县唯一的川剧团和县级电视台。南溪是省级文化先进区,建有省级“文化先进乡镇”4个,市级“文化先进乡镇”8个,省级“文化示范中心”1个,市级文化示范社区4个。

二、南溪文化发展形势分析

(一)发展优势分析。南溪历来重视文化的传承与培育,近年来通过不断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创新工作机制,文化事业得到较大发展,较周边区县形成了明显优势。

一是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计划投资2亿元,集游泳馆、综合体育馆、文化科技综合馆、综合文娱馆为一体的文化体育中心即将建成,15个乡镇均建起300平米以上综合文化站,214个行政村实现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全覆盖,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5处。在滨江新城建设之初,南溪就十分注重城市文化与自然风景的结合,打造了3.5公里露天博物馆,成为南溪城市形象的一大标志。

二是文化体系基本健全。高起点、大手笔编制《南溪区文化振兴规划》,现已通过专家评审,即将启动实施。成立食品文化研究所,农业专家大院投入使用,豆制品检测中心、环保研发中心、白酒研发中心正加快建设。成立农村电影放映队,每个乡镇配备2—3名文化专干。拥有文艺队伍51个,图书发行销售业等其他文化单位42家,仙韵艺术团、南溪川剧团、洪州艺术团和飞翔鸟乐队等骨干文艺团队在川南享有较高知名度。

三是文化品牌逐渐形成。与战旗文工团、成都阿佩克斯公司、成都太阳神鸟文化传播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加强文化品牌打造,先后举办两届豆腐干食品文化节、两届春节联欢晚会,创作南溪原创歌曲及MTV数十首,“金竹西瓜节”、“红岩梨花节”等文艺品牌声名远播,“铁军文化”、“豆腐干文化”已打造成为南溪的文化名片。深化与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四川美院等高校教育合作联盟,“两基”迎国检高质量通过,连续十二年荣获全市高考万人上线率第一名,南溪“川南教育明珠”地位进一步巩固。

(二)发展劣势分析。受经济发展等客观条件制约,南溪虽然在文化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很多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一是文化资源开发不足。由于历史客观原因,南溪部分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遭受风化腐蚀,损毁严重。原有的桓侯宫、城隍庙、开元寺、熊家寺、包弼臣故居等也因自然灾害、城市建设等被拆除,孙炳文故居、游家大院、赵家大院、罗龙寺等,使用人无力日常维护,部分建筑保存状态较差,恢复起来有很大难度。

二是文化产业发展滞后。南溪地处西部内陆,市场化程度不高,人们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识不够,产业化层次比较低。全区文化单位规模都比较小,至今没有一家网络性文化单位,更没有具有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文化创意、网络游戏、广告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项目,文化产业的市场活力还没有得到有效激发。

三是文化创新能力不强。全区从事文化事业工作的专职人员不多,懂创作、懂管理、懂策划的高端文化人才很少,文化发展生命力不强。现有的文化资源未能很好地与文化产业相结合,导致本土文化发展缓慢。相关部门对南溪文化发展的研究不够深入,还缺乏系统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部分文化建设项目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南溪文化发展的思路与策略

(一)坚持文化保护与文化发掘相结合,着力丰富文化内涵。文化是历史积淀的产物,需要丰富多样的载体,才能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南溪文化资源丰富,基础条件优越,十分有利于文化的发展,构建区域性文化强区。要加快推进文化振兴工程,加强对古城墙、古城楼、古墓葬的保护力度,恢复“三门五街”历史风貌,塑造“长江古码头、明清夜生活”的城市文化品牌。要传承革命老区文化,挖掘南溪铁军深刻内涵,塑造新时期独特的“南溪铁军”文化品牌。要积极整合现有资源,依托文化研究所、大学生创意产业园等平台,组建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队伍,深入研究南溪文化如何形成?有何特点?精神内涵是什么?深入挖掘南溪文化发展脉络,人文故事精髓,积极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动南溪文化事业大繁荣。

(二)坚持文化建设与体制改革相结合,着力发展文化产业。要实现文化大发展,就必须走产业化发展道路,激发市场活力。通过几年的努力,南溪在文化建设上做了很多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文化产业化发展道路依然任重道远。要积极借鉴“宝安模式”的经验做法,从战略定位、政策激励、改革攻坚、强化服务等方面,打出文化体制改革“组合拳”,建立健全投入机制、用人机制、分配机制、营运机制“四个机制”,强势推进文化强区战略。坚定地走市场化道路,加强对南溪文化资源的包装,推动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文化事业向文化产业转型。要瞄准文化产业发展前沿,创新文化发展投融资模式,力争引进文化创新创意产业园项目,在“十二五”期间,培育2家以上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同时,着力塑造“学在南溪”教育品牌,加快推动全市中小学生拓展培训中心、补习中心建设,力争引进1—2所大专院校来南办学,推动南溪文化产业大发展。

(三)坚持文化发展与品牌打造相结合,着力塑造文化精品。优秀文化产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准。要深化与相关单位战略合作,加强精品文化建设,塑造文化品牌影响力,以小精品营造文化大气候。按照扶持一批、引进一批、集聚一批、开发一批“四个一批”战略,注重文化产品市场开发,鼓励和扶持文化产业伸到创意、研发、生产等原创领域,以群众文化推动精品文化,以精品文化提升群众文化。以“南溪哈号”、豆腐干手工制作等民间技艺为载体,大力培育草根文化,打造具有南溪特色的文艺品牌。加强对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民间优秀

艺人的保护力度,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各种形式,拓展文艺展示平台,提高南溪文化的区域影响力。

(四)坚持文化产业与休闲旅游相结合,着力激发文化活力。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以丽江为例,2011年丽江共接待国内外游客达1182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146亿元,“丽水金沙”、“印象丽江”、“纳西古乐”等文化品牌享誉全球,丽江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共同发展的经验,被中外专家誉为“丽江模式”。南溪在这方面也有明显优势,应加快推进旧城文化、风貌改造工程,精心策划长江文化休闲体验区、江滩浴场、湿地公园、水上主题公园等项目建设,争创“4A”级旅游景区。着力引进2—3家有经验、有实力的旅游发展公司,加大云台山森林公园、灌口风景区打造力度,高规格发展星级农家乐、体验农场和休闲度假村,加快融入川南旅游环线,激发南溪文化发展活力。

(五)坚持文化打造与城市商业相结合,着力提升文化价值。要实现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就必须充分利用市场手段,实现与城市商业的彼此融合。“十二五“时期,南溪提出了要打造宜宾城市副中心,构建未来城市核心商圈,就必须突出自身特色,找准自身定位。要深入分析周边城市商业特点,实施差异化、个性化发展思路,突出南溪的城市品位。要以桂溪河商业古街、重大休闲旅游项目建设为契机,注重把握城市细节,体现城市文化,实现商业元素、文化元素、个性元素有机统一。大力发展管理咨询、中介服务、科技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餐饮、住宿、交通等配套服务水平,积极承办省内外有影响力的论坛、商贸洽谈、体育赛事、节庆活动等品牌展会,以城市商业推动城市文化发展。

(六)坚持文化繁荣与人民需求相结合,着力实现全民共享。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健

康发展。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南溪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要继续加快重点文化项目建设,重点打造具有南溪特色的“文化地标”。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完善区镇村三级文化体育服务网络,提升城镇文化功能和文化品位。深化农村电影放映、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营模式,发展现代文化传播体系、优秀文化传承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步伐,让人们群众同步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下载宁波加快文化强市建设 增强文化保障支撑力[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宁波加快文化强市建设 增强文化保障支撑力[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打造文化强市经验交流材料

    近年来,我们充分挖掘利用**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这个资源,开展特色文化活动,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加快推进了“文化**”建设。坚持靠和谐发展的理念指导实践,强化“文化兴市”的责任感使......

    关于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决定

    关于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决定 (2011年12月20日中国共产党重庆市第三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

    赵乐际:认真学习贯彻《决定》 加快建设文化强省

    赵乐际:认真学习贯彻《决定》 加快建设文化强省2011-10-28 11:02:41 来源:《党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

    广东文化强省建设

    1、请结合实际谈谈,在当前建设文化强省的语境下,在当今广东经济、社会面临新一阶段发展机遇的转型时期,我们需要怎样的“广东精神”?它与我们以往多有论述的岭南文化精神有着什......

    二、建设文化强省

    1、请结合实际谈谈,在当前建设文化强省的语境下,在当今广东经济、社会面临新一阶段发展机遇的转型时期,我们需要怎样的“广东精神”?它与我们以往多有论述的岭南文化精神有着什......

    市中医院文化强院一年见成效a

    市中医院文化强院一年半见成效 文化建设让市中医院插上腾飞的翅膀 石 川 2009年4月,清远市中医院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面对基础弱、底子薄的清远市中医院,新领导班子经过反复总......

    如何把福安建设成文化强市(★)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

    整合文化资源实现文化强市

    文章标题:整合文化资源实现文化强市为了繁荣**文化,把文化优势变成产业优势,把产业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实现文化强市的目标,要作好“三篇文章”。一、立足**抓文化,围绕特色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