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文化品牌的建设与思考

时间:2019-05-14 19:49: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宁波文化品牌的建设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宁波文化品牌的建设与思考》。

第一篇:宁波文化品牌的建设与思考

宁波文化品牌的建设与思考

宁波文化品牌的建设与思考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品牌是文化的载体。在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的现代社会,文化软实力的地位和作用日趋凸显。优秀的城市文化品牌,对于推动城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升城市的竞争力起着关键作用。本报告拟从宁波文化的现实基础出发,根据品牌建设的规律和要求,对宁波文化品牌建设进行分析和思考,并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一、基本概念和一般理论

(一)品牌的含义

品牌的英文单词Brand,源出古挪威文Brandr,意思是“烧灼”“烙印”,人们用这种方式来标记家畜等需要与其他人相区别的私有财产。在《牛津大辞典》里,品牌被解释为“用来证明所有权,作为质量的标志或其他用途”,即用以区别和证明品质。随着时间的推移,商业竞争格局以及零售业形态不断变迁,品牌承载的含义也越来越丰富。目前理论界对于品牌的定义有多种,较为权威的是市场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博士的定义:“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图案,或是他们的相互组合,用以识别企业提供给某个或某群消费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竟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相区别。”品牌不仅是产品的标志,更是产品质量、性能、服务等满足消费者使用产品可靠程度的综合体现。此外,品牌还凝聚着科学管理、市场信誉、追求完美的企业精神等诸多文化内涵。品牌是与市场和消费者密切相关的概念,是市场竞争的产物,最初主要用于经济领域,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品牌这一概念已逐步被社会文化领域所认同和采用。

(二)品牌的特征

从品牌的含义延伸开去,品牌由品牌名称和品牌标志组成,至少应具备以下三方面特征(图一):一是专有性,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用以识别生产或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二是价值性,品牌拥有者可以凭借品牌的优势获益,可以利用品牌的市场开拓力形成扩张力,而消费者在消费品牌产品或服务时可以带来心理上的价值利益;三是表象性,必须通过文字、图案、符号以及产品的质量、产品服务、知名度、美誉度、市场占有率等物质载体来表现自己,扩大自身的影响力,从而让人们记住某一产品或企业,简言之,具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因此,要提高产品或企业的竞争力、影响力,必须注重打造品牌,经营品牌,形成品牌效应,做到以质取胜、以优取胜、以文取胜。图一:品牌的特征

(三)城市文化品牌的构成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城市的灵魂。品牌作为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图案,是文化的有效载体。二十一世纪,成功的城市将是文化的城市,而文化城市的成功首先在于城市品牌的建立与文化竞争力的提升。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极具特色、极具价值、独树一帜的文化品牌,不仅是城市的亮丽名片,也是城市综合实力的反映。

城市文化品牌是一个城市的内涵和形象的综合体,它包括一个城市人们创造的总和。它既包括城市的建筑、环境等物质文化层面的反映,包括城市的管理、道德法制的规范和建设、历史文化等制度文化层面对人的引导和保障,也包括人的艺术修养、精神风貌等人文文化层面所营造的氛围(图二)。品牌城市的品牌魅力在于城市的广泛的影响力,普遍的美誉度,巨大的辐射力,强烈的吸引力,高度的认同感和强大的竞争力。宁波城市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开放创新的现代文明,使城市不仅具有厚重的历史感,更具有充满活力的现代性。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宁波城市的内涵不断充实和提升。在建设文化大市和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进程中,城市文化品牌的建设,将给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机遇和后劲,从而提高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下文将重点从制度文化和人文文化两个层面就宁波文化品牌建设进行深入探讨分析。

图二:城市文化品牌的构成

二、现实基础和要求

文化品牌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立足于城市的历史积淀和现实发展。近年来,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文化工作取得了快速发展,文化品牌建设也逐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自发行为走向自觉实践。

(一)充满活力的社会经济是文化品牌建设的支撑。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被列为计划单列市以来,全市经济社会取得了快速发展,宁波市已逐步成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和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是全国首批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品牌之都、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最具幸福感城市第三位、宜居指数第五位、福布斯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第八位……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43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23.9亿元,比上年增长29.0%,地方财政收入329.1亿元,增长27.9%;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07元,增长13.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051元,增长率3.6%。活力四射的社会经济,不断增长的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进一步推进文化品牌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近几年,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也在逐年加大。

(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文化品牌建设的动力。宁波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又充满现代活力的沿海港口城市。7000多年前,先民们开始在这里辛勤耕作,孕育了古老的河姆渡文明。唐代正式设州筑城,距今已有1180多年历史。自古以来,宁波不仅是我国重要的交通贸易口岸和“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也是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之一。独具特色的天一阁藏书文化、明清浙东学派文化、保国寺古代建筑文化、饮誉海内外的越窑青瓷文化、宁波商帮文化、海防文化、梁祝文化、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是城市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文化品牌建设的动力所在。

(三)日趋繁荣的城乡文化是文化品牌建设的基础。近几年来,我市文化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加快建设文化大市、增强文化综合竞争力为目标,不断深化文化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全市文化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全市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2000余场,社区文化、村落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节庆文化蓬勃开展,已逐步培育了一批具有区域知名度的文化品牌,得到了社会和群众的认可。在2006年“浙江百村农民文化生活调查”课题组公布的调查显示,宁波农民“对文化生活满意度”和“对文化下乡的满意度”均为全省最高。在市城调队组织的调查中,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满意度”高达90%以上。日趋繁荣的城乡文化为文化品牌建设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四)城市形象设计与创新是文化品牌建设的突破口和重点。从国内外香港、北京、上海等著名城市的成功经验看,立足城市自身发展实际,涉及城市形象,推进文化创新,是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突破口。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向世界展示了宁波帮、宁波港、宁波景、宁波装这四张靓丽的“宁波名片”,极大地提升了宁波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如何发挥现有优势,激活城市文化的核裂变,以产生更广泛的影响力,更普遍的美誉度,更大的辐射力,更强烈的吸附力,更高的认同感,必须要从城市形象设计与创新入手,依托宁波充满活力的社会经济,打造“活力宁波”;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打造“名城宁波”;依托日趋繁荣的城乡文化,打造“书香宁波”。以持续打造这三大城市文化品牌为龙头和重点,着力完善构建“十五分钟文化圈”,推动全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三、目标和措施

(一)总体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按照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深入发掘和利用宁波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认真总结近年来文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充分调动基层文化工作者与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做实、做强现有文化品牌的基础上,努力培育新的文化业态,进一步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时代气息的文化品牌,以品牌带动全市文化工作的新提升、新发展,不断提高城市文化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主要目标。要认真按照《中共宁波市委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意见》要求,紧紧围绕“惠民、品牌、创新”主题,着力打造“活力宁波”、“书香宁波”和“名城宁波”品牌,高质量建成“十五分钟文化圈”(图三)。

图三:宁波文化品牌建设的总体目标

1、着力打造“活力宁波”品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宁波是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和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要充分利用经济社会的先发优势,动员和协调各方力量,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讲座、培训、演出、展览等,打造月月有节庆、周周有培训、天天有演出的“活力宁波”(图四)。

(1)精心举办系列惠民节庆文化活动。着眼基层,面向群众,组织开展每两年一届的农民文化艺术节、社区文化艺术节。精心安排适合外来务工人员需求的文化活动,定期举办外来务工人员艺术节、电影节等。广泛开展小型、多样、分散、经常的文化活动,打造富有特色、活力四射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法定假日以及市内重大经济社会活动举办之机,继续开展以广场活动为重点的节庆文化活动,打造“没有围墙的大剧院”。

图四:“活力宁波”品牌构成

(2)做实做强“群星”系列公益文化品牌。强化群艺馆的培训、辅导职能,开办好“群星课堂”,为市民提供免费的艺术教育培训;开设“群星展厅”,搭建百姓艺术展示平台,展示群众文化和民间文化发展成果;建立“群星艺术团”,对现有的群星合唱团、九九书画社等业余艺术团队进行整合,打造百姓艺术明星;举办“群星论坛”,加强群众文化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思考;加强群众文艺创作,争取获全国“群星奖”、“曹禺奖”等政府常设性奖项。

(3)繁荣高雅艺术演出市场。继续坚持“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享受”,对高雅艺术演出进行补贴,市级主要剧场每年引进国内外高层次演出团体100个以上,举办高雅艺术演出300场以上,做到天天有演出。拓展演出经营思路,加强与中国东部演出联盟、《赏心乐事》音乐联盟等演出联盟的合作,通过举行“金秋演出季”、“新春演出季”、戏剧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获奖剧目展演活动等,进一步培育和繁荣高雅艺术演出市场。

2、着力打造“书香宁波”品牌,提升市民文化素养。宁波历来是中华藏书文化的重地,也是浙东学术文化的发祥地。要以建设学习型城市为契机,以满足群众求知问学需求为目的,充分利用天一阁、博物馆等传统资源优势和图书馆、书城等现代资源优势,打造爱书、藏书、读书、用书的“书香宁波”(图五)。

图五:“书香宁波”品牌构成

(1)加强图书馆建设。继续推进全市12家公共图书馆文献借还“一卡通”工程和免费开放工作,使市民更加便捷地借阅全市所有公共图书馆纸质图书。加快流动图书馆建设,争取三年内全市三分之一的行政村和社区建立流动图书馆流通点。创新运行机制,以构建普遍均等、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为目标,建设完善网络图书馆,通过互联网让全体市民足不出户,就可在家阅览全市所有公共图书馆电子图书资源。

(2)培育文化讲坛。精心打造天一讲堂、市民课堂两大讲坛品牌,为市民提供公共文化福利,着力提升市民的文明涵养和城市的文化品格,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文化讲坛,做到周周有免费公益讲座。

(3)广泛开展读书活动。依托亚洲最早的私人藏书楼——天一阁,办好三年一届的天一阁中国藏书文化节,实施好“书香天一”系列出版计划。整合全市各类资源,每年举办读书节,大力营造全民读书学习的良好氛围,让读书求知逐渐成为全市人民的内在需求和自觉行动。

3、着力打造“名城宁波”品牌,扩大城市文化影响。宁波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又是东南沿海重要港口城市。要充分利用宁波丰厚的文化遗产,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打造集历史性、现代性和国际性于一体的“名城宁波”(图六)。

(1)举办宁波“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艺术节。充分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以“海上丝绸之路”申遗为契机,举办宁波“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艺术节,使之成为辐射国内外港口城市、影响广泛的综合文化品牌。

(2)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扎实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摸清文化遗产家底并及时做好成果整理工作。做好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的申报推荐工作,提高文化遗产的整体质量。整合社会资源,支持和引导非国有博物馆建设,提高馆藏文物保护和展示水平,争取到2010年全市各类博物馆、陈列馆、纪念馆达到100家,国有综合性博物馆免费开放,民办博物馆蓬勃发展。稳步推进海上丝绸之路、上林湖越窑遗址、大运河的申遗工作。

图六:“名城宁波”品牌构成

(3)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建立对外文化交流项目库,印制一批文化对外宣传资料,加大文化对外宣传力度。实施文化“走出去”、“请进来”战略,每年组织3-5批文化交流项目赴境外演出,分别在境内外友好城市举办“宁波文化周”。建立“宁波国际友好城市博物馆联盟”,扩大国际文化文物交流,促进国际友好城市之间的文化认同。充分利用宁波与国内外城市开展的经贸往来、友好交往、旅游推介等活动,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提升城市影响力。组织邀请国外文化成果展览和高水平的艺术展示演出。

(4)精心组织重大的文化节庆活动。承办好中国国际声乐比赛、中国音乐金钟奖流行音乐大赛等国家级常设性文化赛事,组织好中国宁波国际服装节、中国开渔节、中国徐霞客开游节等重大文化活动,不断提升宁波城市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4、着力打造“十五分钟文化圈”品牌,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继续坚持人人享受文化的理念,在近几年基层文化设施逐步完善、文化活动日益丰富的基础上,打造更加便民、惠民、乐民的“十五分钟文化圈”。

(1)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与管理。

按照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的要求,注重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优先安排关系人民切身文化利益的设施建设,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到“十一五”末,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建筑面积不低于国家一级馆标准(2500平方米),其中海曙区、江东区、江北区图书馆、文化馆建筑面积不低于国家二级馆标准(1500平方米);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建成综合文化站;全市所有行政村建有文化活动场所,50%行政村建成村落文化宫,60%的社区建成社区文化宫,全面建成“十五分钟文化圈”。加强现有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和管理,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着力提高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

(2)推进基层文化发展繁荣。

抓好公共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精心组织好重点文艺作品创作和生产,加强题材规划,努力打造一批体现优秀历史文化、反映时代精神、具有一流水准的文化精品力作,着力扩大宁波文化作品的影响力。要加大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力度,继续扶持现实题材、少儿题材、农村题材创作,推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产品,加强广播电视对农宣传。

抓好公益性文化活动。继续探索各种文化下乡的有效形式,广泛开展送书、送戏、送电影、送演出等公益性文化活动,深化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万场电影千场戏剧”进农村活动。在全面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的基础上,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贫困山区和困难群众的文化扶持力度,实施广播电视“彩虹行动”和“广播电视低保”工程,争取到2009年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进一步深化农村“种文化”活动,鼓励各种形式的农民自办文化。在社区、乡村、企业、校园和军营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对重要公共文化产品、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实行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效益。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以兴办文化俱乐部、赞助活动、免费提供设施等多种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支持民办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发展,鼓励民间开办博物馆、图书馆等,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多元化、社会化。

(三)保障措施

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宏观管理体制,做好行政审批职能归并改革后的各项工作,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真正实现“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分类指导推进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三项制度改革,做大宁波市歌舞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宁波市演出公司,推动电影公司建立完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深化群艺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益性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增强文化单位的活力,对越剧团、甬剧团坚持实行“一团一策”,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的管理和经营考核工作。

2、规范文化管理。继续加强对全市文化艺术、广播电视、文物博物、新闻出版和版权业的行业管理,利用报刊审读、广电评议等有效载体加强行业管理。加大对国家和省文化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文化法制意识,提高文化管理部门依法行政水平。做好对县(市)区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的目标管理考核工作,完善对局属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年度目标管理。开展“十佳印刷企业”、文化市场“守法示范门店”等活动,推动文化市场繁荣有序、健康发展。

3、加强宣传推介。要加强对活力宁波、书香宁波、名城宁波的整体包装,分别制定专题宣传推介方案,设计专有的LOGO图案标示和宣传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加以宣传,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要建设文化宣传平台,通过抓优秀文艺作品创作或专题研究、综合研究专著出版等加强宣传。同时,可以利用文化旅游和纪念品宣传宁波文化。如借音乐舞蹈诗《十里红妆》排演之时,开发音像制品、红肚兜等旅游产品。

4、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专业文化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坚持文化党政人才、文化专业技术人才和文化经营管理人才“三支队伍”一起抓,完善人才引进、培训、激励和考评机制,努力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结构优的专业文化人才队伍。实施基层文化队伍素质工程,每年对乡镇(街道)文化站长进行全员免费培训,不定期举办村落文化员、社区文化员骨干培训班,分专题举办群众文艺骨干业务培训。加快民间文化人才的发掘和培养,稳定和发展专兼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提高整体素质,争取到2010年全市业余文化团队发展到4000支,基本实现村村有队伍,市、县、乡镇(街道)普遍对业余文化团队骨干进行一次以上轮训。建设好文化志愿者队伍,在原有业余文保员、业余图书馆员、业余讲解员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鼓励离退休文艺工作者、艺术院校学生和其他热心公益事业的各界人士为基层提供志愿文化服务,争取到2010年建立一支5000人左右的文化志愿者队伍。

第二篇:关于宁波海洋旅游节庆品牌建设的思考

关于宁波海洋旅游节庆品牌建设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1-10-12信息来源:中国旅游报

一、宁波海洋旅游节庆发展的成绩与不足

1.成绩:海洋旅游节庆迅速发展,品质持续提升,节庆效应凸显

近十年来,宁波充分发挥地理区位优势、海洋资源优势、产业基础优势和政策机制优势,海洋旅游节庆数量不断增加,规模日益扩大,档次逐渐提高。据不完全统计,宁波市现有大大小小的涉海旅游节庆活动10多个,呈现出内容丰富、类型多样、个性鲜明、周期稳定等特色。如文化艺术类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节、外滩文化艺术节等;民俗风情类的“三月三,踏沙滩”旅游节;体育休闲类的象山国际海钓节等;综合类的中国开渔节、中国(宁海)徐霞客开游节等。宁波海洋旅游节庆在保持数量扩张的同时,节庆品质也持续获得提升,出现了一些新动态和新趋向。老节庆整合提升速度加快,如镇海拟做大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节,江北欲将外滩文化艺术节提升为中国外滩节;节庆的常年化态势不断增强,如海洋大县象山已形成一年四季,季季有节的状况。

以旅游节庆活动造势,吸引了省内外游客纷至沓来。象山、北仑、宁海、镇海等地以当地的海洋文化、人文风情、历史传统、海洋风光等为依托,举办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旅游节庆活动,并在活动中加强了与上海、杭州等城市旅行社、旅游集散中心的合作,有效地拓展了节庆旅游市场。宁海2007年就以中国宁海徐霞客开游节为龙头,加以长街蛏子节、时尚海钓节等节庆,仅半年时间就吸引了103万游客,完成旅游收入达5.5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和38%。

2.不足:节庆资源整合力度不大,活动创新不足

同国内外众多比较成功的节事活动相比,宁波海洋旅游节庆整体规模较小,节庆资源缺乏整合,且内涵雷同之处较多。如仅宁波一地一年之中就有象山国际海钓节和宁海时尚海钓节。同时,活动形式缺乏创新,过于程式化,往往是开(闭)幕的歌舞表演、花车巡游、商品展销会、经贸洽谈会等套路,缺乏旅游吸引力,难以真正起到塑造和传播宁波海洋大市形象的作用。而国外的品牌节庆如德国啤酒节、美国玫瑰节则注重当地群众的参与,形成了与民同乐、普天同庆的热闹气氛,并通过他们的情感表现、口碑营销传染给外来旅游者,形成居民与游客互动的良性发展态势。

二、宁波海洋旅游节庆资源整合与品牌塑造对策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市场化运作模式

旅游节庆运作涉及部门、行业和企业众多,需要由政府部门出面,对运作实行整体协作,以维护节事期间的正常社会秩序。但国内外实践表明,节庆活动只有走入市场化运行轨道,才具有

生命力,才算得上是一个成熟的产业。因此,宁波海洋旅游节庆品牌的塑造须按照“政府推进、行业联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运作方式,遵循“资金筹措多元化、业务操作社会化、经营管理专业化,活动承办契约化、成本平衡效益化、管节办节规范化”的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和原则实行市场化运作,吸引大企业、大财团和媒体参与,形成节庆良性循环发展。浙江舟山国际沙雕节,从第4届起,引入市场运作机制,成立了舟山国际沙雕公司,该公司策划、组织、实施沙雕节及相关经营业务,实现了“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市场化操作”,节庆活动越办越好。

2.以人文本,提高大众参与旅游节庆的积极性

国际节庆协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史蒂文曾指出:“中西方在办节理念方面差异较大,东方办节更讲究经济回报。而对于我们来说,节庆最高的目标是给人创造欢乐,给人以希望。节庆活动本身的创意,是我们最为重视的东西。”因此,宁波海洋旅游节庆活动要从本地需求与特色着眼,深入挖掘为广大人民所熟知的海洋文化内涵,扎扎实实地以服务当地社区、丰富当地社区生活、提高当地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为出发点,把海洋节庆活动与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产业特征和自然风光结合起来,以真实的本土文化为基础,以当地群众的参与营造浓厚节日气氛,满足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宁波象山“三月三,踏沙滩”民俗节庆活动在继承传统民间艺术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海达渔鼓、象山小唱、延昌鱼灯、渔家号子、鹤浦龙灯等渔俗文化表演以及请妈祖、拜菩萨等民俗活动,淋漓尽致地展示了魅力独具的海洋风光和渔区文化,体现了群众性、参与性、游乐性的特点,打响了海洋旅游节庆品牌。

3.深入提炼海洋文化内涵,精心设计标志性节庆品牌

在全面理清各类海洋旅游节庆活动的承办主体、举办时间和主题内涵的基础上,将宁波以海岛文化、舟楫文化、渔业文化、港口文化、民俗文化、海鲜文化、海商文化、宗教信仰文化等为主要内涵的节庆活动归纳提炼成“渔”与“港”两大核心主题,即海洋渔文化和港口文化,并着手对现有海洋节庆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海洋渔文化节庆活动以“宁波·中国开渔节”为主体,整合宁海长街蛏子节、宁海时尚海钓节、象山国际海钓节、象山“三月三,踏沙滩”旅游节、象山海鲜美食节等系列活动,增强活动的互动性、参与性,进一步演绎宁波丰富多彩的渔文化,拓展宁波在海内外的影响。

港口文化节庆活动以“宁波·国际港口旅游节”为核心,依托北仑港、象山港、镇海港等有形载体,整合现有中国外滩节、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节、杭州湾大桥国际旅游节、北仑港城文化节等各种节庆活动,充分展示宁波作为东方大港的魅力。

整合后的海洋节庆活动,以集中打造“港”、“渔”两大节庆品牌为目标,统一营销宣传,统筹策划运作,形成全市海洋旅游节庆一盘棋,最大限度地发挥节庆的综合效应。

4.创新海洋旅游节庆发展思路,培养“亮点”、“热点”、“卖点”

成功的旅游节庆一定是具有可持续性的,而可持续性必须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在维持旅游节庆基本宗旨不变的前提下,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变化,坚持创新。宁波海洋旅游节庆品牌塑造需做到:一是策划有“亮点”的主题活动,提高大众关注度;二是策划有“热点”的主题活动,形成社会焦点;三是策划有“卖点”的主题活动,增强商务运作能力。中国舟山国际沙雕节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从第一届至第八届,其组雕的主题和造型不断创新,从不重复。第一届沙雕节以“和平与友谊”为题,第一次把沙雕的迷人风采和独特魅力展现在国人面前;第二届则以“世纪奇观”为主题;第三届以“欧洲文明起源”为题,创作了以荷马史诗“奥德赛的故事”为主线的大型组合沙雕,开创了亚洲沙雕新纪录;第四届至第八届,则分别以“世界古代八大奇观”、“丝绸之路”、“至爱永恒”、“走向海洋”、“动漫Party———让海滨度假更浪漫”等内容和形式,向世人展示沙雕艺术的丰富内涵和多姿多彩,给游人以“年年沙雕节,年年不一般”的感觉。

第三篇:企业制度文化与雇主品牌建设

浅析企业制度文化与雇主品牌建设

雇主品牌的实质是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3]企业制度文化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对于企业来说,为了树立良好的雇主品牌形象,应在制度文化上亦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特点。而在整个的企业制度文化中,企业制度规范本身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整个制度文化的核心,在企业制度文化发展中起着导向和最终决定作用。所以,企业在制度上也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下面,从企业制度规范角度分析雇主品牌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在概念上,企业制度是在生产经营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对人的行为带有强制性,并能保障一定权利的各种规定。从企业文化的层次结构看,企业制度属中间层次,它是精神文化的表现形式,是物质文化实现的保证,同时起着连接物质与精神文化的纽带作用。

为了明确如何让企业制度在雇主品牌中体现人性化,我们必须了解人才与企业之间的微妙关系,即什么样的企业吸引人才,人才在选择企业时会看重那些方面。但对于雇主品牌,雇员(人才)的主观决断在二者的关系中是起决定性的,所以我们要从人才的角度对企业制度规范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分析。

纵向:对于人才,在他选择企业时定会考虑企业的各种条件是否满足他当下及长远的需求,而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人的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所以,企业中制度规范的制定也应逐步满足不同员工的相应层次的需求。

首先,生理上的需求是人的最基本需求,即要满足一个人获取基本生活资料和维持生活的需要,与此对应的是企业的薪酬制度。那么如何构建合理的薪酬体系呢?我认为,第一,为薪酬分配对象定好位。即在薪酬设计时对企业内部各类人员进行价值排序,根据员工对企业战略实施的实际贡献来进行分配,吸引潜在人才,激励企业核心人才、关键人才为企业创造价值。第二,为薪酬水平定好位。即要结合企业的经营环境(机会与威胁)、企业的能力(优势与劣势)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在分析同行业的薪酬数据基础上,确定企业的薪酬策略,选用不同的薪酬水平。第三,为薪酬结构定好位。即要注意生命周期对薪酬结构策略的影响,一般来说,当企业处于战略成长期,在薪酬结构上则宜采取低基本工资和高奖金的薪酬组合方式,以激励员工创新能力和开拓能力。[4]有了良好而合理的薪酬制度,则企业在雇主品牌的建立上便迈出了一大步,同时,它也会发挥薪酬的最佳激励效果,以造就一支高效、稳定的员工队伍,从而实现企业持续发展。其次,为了满足人才安全,情感,归属和尊重的需要,则要建立灵活而不失严谨,温馨而不失纪律的日常(routine)制度,可以说这是企业制度人性化与否的最突出体现。例如:1.合理的节假日管理制度:在“十一”、“五一”等长假应充分考虑员工的休息和放松,减少或取消部分加班和工作长度。在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应给予女性或男性员工一定形式的福利待遇,在世界杯、奥运会等重要比赛日为员工(尤其是男性)制定稍宽松且具有特色的routine(比如稍微延后上班时间,举办相关娱乐活动等),这样不仅能让员工快乐地工作,也能为整个企业营造良好的日常氛围。2.完善的员工个人保障机制:对于非本地员工,企业相应地提供住宿,户口等方面问题的解决方案,让员工无忧虑地把精力

充分投入到企业工作中。对于全体员工,制定合理的三险一金制度,为员工的终生幸福奠基。3.良好的上下级关系和员工间的关系管理:上级应多积极引导启发员工的工作,而不是刁难和责备,员工间应和睦相处,避免矛盾冲突,共同为良好企业文化尽一份力,这不仅会让企业全体员工以乐观的情绪积极工作,也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整体凝聚力。

再次,为了满足员工的自我实现需求,企业相应地要建立良好的业绩考评、晋升及其附带的周边机制。在晋升方面,为员工提供两条阶梯,一是技术型阶梯,二是管理型阶梯,不同阶梯中的同一级别待遇是相同的。[5]在业绩考评方面,要让员工明白,只要努力就会得到肯定与收获,以此激发不同层次的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动力,从个人角度,可以使其工作更加认真卖力,提高工作的完成质量,从整体上可让企业的综合实力得到巨大提高。

横向:企业的制度和规范在企业与雇员间的关系中应该起到三个作用:吸引潜在人才,留住核心人才和激励现有人才。吸引人才要着手建立良好的薪酬机制和员工保障制度,挽留人才和激励人才则都要依靠良好的企业晋升机制和考评体系,加以良好工作氛围、员工关系的辅助。以上三个方面的具体措施和建议都同上文的纵向分析相同,不再赘述。

综上,从雇主企业与雇员的关系出发,通过横向和纵向分析得出结果,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建立良好的企业制度规范,即薪酬制度,保障制度,日常制度和晋升与考评机制,对于在企业文化方面提升企业的雇主品牌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而这些方面正是一个良好雇主形象的体现。

参考文献: [3]薛洋.企业文化对雇主品牌的影响机理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11年

[4]李广存.浅析薪酬制度的合理设计[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学》.2011年第11期.第44页

[5]宋超英,赵娅.建立良好晋升机制的作用[J].《管理科学文摘》.2005年第08期.第33页

第四篇:城市品牌建设与城市文化研究[模版]

城市品牌建设与城市文化研究

摘 要] 一个城市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否具有竞争力,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它的文化资源、文化特色、文化品位,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城市以文化论输赢。在建设城市品牌中,文化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品牌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本文围绕城市文化与城市品牌建设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从而指出高度重视和推进文化建设,提高城市文化品位,精心塑造城市形象和打造城市品牌的重要性。

[关键词] 城市文化 城市品牌 建设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指出,“二十一世纪的区域竞争,将以文化论输赢。”在建设城市品牌中,文化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品牌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优秀的品牌是具有良好文化底蕴的,目标受众在接受了城市品牌的过程中,同时选择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在建设品牌时,文化必然渗透其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创建品牌就是一个将文化精致而充分的展示过程;在品牌的塑造过程中,文化起着凝聚和催化的作用,使品牌更有内涵;品牌的文化内涵是提升品牌附加值、产品竞争力的源动力。

一、城市品牌——一个具有文化属性的概念

今天,城市品牌日益成为城市最宝贵、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城市品牌价值不仅在于其能为城市创造良好的形象和声望,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并成为其潜在的消费者,还在于其持续不断地创造新价值、新财富的巨大潜能。随着城市品牌在推动城市发展和提高城市竞争力方面的作用日益凸现,城市品牌建设也越来越受到城市管理者的重视,并与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并驾齐驱的现象。

城市品牌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个具有文化属性的概念。文化是城市品牌识别固有的一面,它是城市品牌的主要动力。城市品牌的物质基础是城市产品,城市品牌的精神力量是城市文化,城市文化是城市品牌的灵魂。城市品牌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凝结在城市品牌上的城市精华,又是渗透到城市品牌经营全过程、全方位的理念、意志、行为规范和群体风格。城市品牌本来就是一种文化空间,相应的也是市场空间,而市场的核心是消费,消费的本质内涵是文化,人们在消费品牌的同时,也在消费着文化;城市经营品牌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渗透的过程,城市的消费者接受了品牌,也就接纳了文化。城市品牌蕴含的文化只有与城市的消费者所属的文化相适应、相一致,才能得到消费者对文化的认同,才能引起消费者与品牌的共鸣。

二、文化力是城市品牌建设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市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愈益迫切,一个只能满足人们物质欲望的城市是缺乏凝聚力的,一个平庸得毫无文化特色的城市对于具有现代化心理的人来说是无法认同的。因此,城市品牌建设的作用在于人、城市、文化三者的互动,形成一个多变的体系,呈现出人造城市、城市造人,人造文化、文化造人,城市造文化、文化造城市这样一个互为作用、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机体。在城市经营中,树立“文化资本”的观念,打造城市品牌,将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1.城市文化有利于强化城市居民意识,增强城市品牌的向心力、凝聚力

城市文化是长期积淀形成的, 是由城市居民共同创造的, 因而人们对其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城市文化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并起到显性激励和隐性激励的作用, 进一步促使城市文化深入人心, 强化市民的服务意识。一个好的城市品牌对于本城市的居民具有鼓舞作用,使他们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例如,在我国,多少年来,人们传

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说的是苏州和杭州的自然文化资源的独特性。而苏州和杭州很少有人嫌弃本市而想外迁的,这就是因为有了“人间天堂”这个品牌而大大增强了凝聚力。通过富有个性的城市理念传播,城市文化建设及城市品牌形象的塑造,会把市民的精神凝聚到城市发展这一中心上来,增强居民的参与意识,并进而营造出人人为城市发展做贡献的良好气氛,推动城市的发展进步。深圳的“拓荒牛”形象就极大的增强了深圳市民的城市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在深圳特区的建设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城市文化的构建有利于提高城市市民的生活素质,增强凝聚力、向心力。一座城市的市民生活素质,反映和表现了这座城市的发展程度和水平。一般说来,市民生活素质包括个人的受教育水平、是否健康的生理、心理和道德,是否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生活素质决定了市民所具备的视野,也决定了一座城市的总体文化品位的高低,这一切都是构建城市品牌的关键要素。显而易见,要提高市民的生活素质,文化建设在其中起到了根本性作用,这既依赖于普遍有效推行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也依赖于总体性的社会文化的发展。从而为居民的智力成长和知识底蕴提供基础性的支持,同时也能使人们在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提升。

文化在提升城市居民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和生活素质的同时,还大大有助于强化城市居民对城市的认同、塑造城市文明风气,影响城市的生活方式,有助于良好社会风气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进一步提高城市品牌的凝聚力,以文化凝聚人心, 陶冶市民情操, 提高城市文明程度,使城市居民积极为城市建设和发展贡献。

2.城市文化决定了城市品牌的定位,丰富了城市品牌的内涵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各个城市均加大了了绿地花园、喷泉广场、高楼大厦、宽阔街道的建设,要想从城市的外在面貌区分城市的优劣越来越难。只有城市文化这种深层次的底蕴,才是识别城市特征的首要标识,只有从市民的生活风俗、审美情趣、生活理想、精神崇尚、行为方式、处世态度等方面才能把握城市的内在脉动。当然我们并不否认一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独特的自然景观,新颖的街道布局,以及它的外在特征对于人们认识一座城市的价值,但是,标志性建筑除了外在形象特征之外,真正给人们长久品位的还是建筑中所包含的历史文化内涵。所以,每一座城市在建设城市品牌时,都在深入的研究本城市的文化个性和特色,从而做出准确的定位。每个城市的文化都有其个性特点,或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或是具有创新性的现代文化,这些特点往往需要城市品牌来展现出来。例如上海市就以外滩丰富多彩的建筑、繁荣的商业和逐步崛起的金融业为内容的品牌形象,展示了上海的城市文化特色。美国的洛杉矶则以好莱坞电影、篮球和知名的大学构成了它的城市形象,体现了它的品牌独特性。

城市品牌的树立应该要有出色的产品和产业来烘托和支持,培育知名的文化产品来丰富城市品牌的内涵。因此,需要积极扶持城市的龙头企业、发挥产业集群效应来培育特色文化产品、名牌产品带动城市品牌形成,品牌产品与城市品牌相互提升、相得益彰。以文化精神为依托的产品,不仅能给人们以直接的物质享受,同时也给人们提供精神的营养,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独特的城市精神、地域文化。较之一般的产品而言,它具有更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成为特定城市的拳头产品、名牌产品,成为城市品牌的重要依托。如巴黎以时装和香水成就时尚之都这一品牌,汉诺威亦无以伦比的国际会展业成为世界会展之都,维也纳则以文化艺术产业发达的音乐之都著称于世,法国里尔市2004年8月获得欧洲“文化之都”的称誉,宜宾五粮液、绵阳长虹、青岛海尔等都已经成为知名产品带动城市崛起和城市品牌塑造的典型。

3.城市文化增强了城市品牌的辐射力和吸引力

现代城市文化对城市周围的地域,对其他城市具有很强的文化辐射作用,其文化的内容和风格可以辐射、感染、影响其周围群落,乃至整个区域的文化,促进整个文化的发展繁荣。城市文化的辐射性有利于城市品牌的传播。城市是文化的集散地,城市的形成为人流、物流、信息流提供了条件, 人员的流动带动了跨地区文化的传播, 使城市品牌在一定程度上向四周辐射,这是城市品牌作用于外部的扩散力。好的城市品牌必然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城市品牌的文化内涵越丰富,认同性越大,其辐射力也就越强,相应的其吸引力也就越大。如广州作为商都,商贾云集,游客络绎不绝,不仅带来了异地文化,更传播了广州的城市文化,使广州“商都”这一城市品牌闻名全国。城市文化能大幅度提升城市品牌的亲和力,有助于提高目标受众对城市品牌的社会记忆,以及对城市的偏好和信任,也就是城市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提升城市品牌的资产价值。一个成功的城市品牌可以使一个城市具有鲜明的形象,使人们了解它,在脑海中形象化它。可以使得这个城市在某一方面具有其他城市所不能够具有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对外产生较强的辐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在:

(1)有助于吸引人才。21世纪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在城市的发展历程中,历史已经证明城市要想一直保持增长和发展的趋势,其关键在于城市吸引人才、技术和资本的能力、而最关键的是人才,因为人是创造和创新的最主要的原动力,技术和资本为人的能动力的发挥提供技术和资本支持,而这些的实现,主要是城市的独特性——即城市文化的发展和保持。城市文化是否开放兼容、是否适宜创业发展、是否让人们安居乐业成为城市能否吸引人才的关键。一个环境优美、秩序优良、富有活力的城市,必然会在人才竞争中居于优势地位,进而对各类人才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2)有利于吸引外资。中国当前经济建设中城市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城市的发展突飞猛进。而城市建设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情况,招商引资成了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全球化的时代,城市对大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吸引和聚集能力是城市能否引进外资的一个关键。公司选择投资城市,除了考虑区位经济的辐射能力等因素外,还要考虑城市文化对投资带来的风险。文化开放、兼容的城市将减轻跨国公司本地化的压力和跨文化管理的难度,降低管理成本。同时,一个含金量很高的城市名气,也有利于吸引众多的国内外投资者投资兴业。

(3)有利于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到外地旅游,说到底是为了感受不同背景下的人文风光,体验一种异质文化。当代社会,旅游业作为一种“朝阳产业”已纳入许多城市的发展战略,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而旅游业的发展要么以自然景致取胜,要么以人文景观见长,即便是前者也要适度注入人文内涵。可见文化特色是对游客产生吸引力的关键,是发展文化旅游业的重要资源。利用文化因素发展旅游城市品牌,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大量的中外游客。凡是旅游业搞得好的城市,都有良好的城市品牌;相反,如果城市形象不佳,即使拥有最好的最丰富的旅游资源,也很难吸引游客。

三、结语

在构建城市品牌的过程中,文化是一个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随着全球化和世界性城市化浪潮的推进,城市竞争日趋激烈,城市与城市之间正从经济竞争走向以文化为核心的综合竞争。注重城市总体形象的树立和城市整体品牌的营造,是体现城市文化价值的重要方面。一个城市悠久的历史文化,给予我们人文精神力量的基础;而现代科学文化的发展,给予我们人文精神的动力。进一步提升城市居民的社会意识和人文素质,促进城市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城市品牌向更高层次发展,才能促进城市文化以人为本、科技创新、文化多元、面向未来的发展。高度重视和推进文化建设,提高城市文化品位,精心塑造城市形象和打造城市品牌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五篇:对城市品牌建设与城市文化形象管理的几点思考

构建和谐城市

近年来,城市受到了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城市不仅是决定一个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因素,还是影响该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途径。社会发展到今天,城市已经不仅仅是对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生活秩序的建设和维护,事实上,城市日趋表现为对城市这一代表城市的无形资产所进行的维护和。城市是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城市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有机结合,更是一个城市获得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从城市角度看,城市的核心在于城市文化形象、城市产业资源和城市创新能力。

城市文化形象

城市是文化的产物,城市的基础就是城市的文化形象。因此,要树立城市,首先就要对城市的文化形象进行识别和。城市形象的定位和识别是一种主动的策略安排,表明城市者希望城市如何被认知。

城市识别一般要从城市时空属性、城市核心价值、城市文化内涵、城市个性气质四个层次来加以规定和提炼。香港的城市形象表现出高度的专业性,并获得了广泛的好评。香港从2000年初便委托国际设计及调研公司,在香港和世界各地就香港的城市形象进行调查,最后确认香港城市的核心价值是“文明进步、自由开放、安定平稳、机遇处处、追求卓越”,而香港所具备的精神特质则是“大胆创新、都会名城、积极进取、卓越领导、完善网络”。为与香港的文化特质相契合,香港又制定出“亚洲国际都会”这一城市的主题定位,集中体现了香港作为通往中国内地和亚洲其他经济体系的门户地位。香港对城市文化形象的成功定位和,不仅构筑了香港城市的坚实根基,也促进了香港经济的成功转型,其宝贵经验值得内地城市加以借鉴。

城市产业资源

城市的产业和企业不仅是城市的经济支撑,也是城市活力元素的重要来源。因此,对城市的产业结构特色进行系统分析,并对城市产业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将极大地促进城市的建设。具体来说,我们首先应当加大城市与城市产业的关联度,使城市根植于产业优势。以广州为例,广州云集了日本丰田、本田和日产三大制造厂商,再加上正在洽谈的韩国现代、法国雷诺,广州产业优势显著,并且已经在行业树立起了强大的城市形象。广州市可充分利用广州的产业资源,效仿美国的底特律,使自己成为中国名副其实的城。不仅如此,与企业还可通过协商、合作和激励的方式来进行城市的与推广,以确保城市的及相关资源的最优配置。例如青岛早在“七五”期间,就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名牌战略”,开展争创“青岛金花”的活动。多年以来,、企业和社会团体等密切的合作和协同,孕育了海尔、海信、澳柯玛、青岛啤酒、双星等一批名牌企业,探索出一条以名牌企业成就城市的成功道路。

城市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力的核心,也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城市文明的进步史,就是一部无止境的创新史。正因如此,城市者在城市的塑造过程中,若要避免“千城一面、千街一面”的现象,树立别具风格的城市特色,就要加强创新能力的建设。举例来说,“合纵连横”是城市创新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全球化和交互的背景之下,加强地区之间、城市之间的战略联动,是城市得以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其中,开展投资和旅游等方面的合作,联手打造地区,是城市建设的新趋势,譬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长三角都市圈”、“大上海都市圈”等区域,以及内蒙、河北一些城市所积极响应的“大北京”概念等。这些区域合作、合纵连横的城市策略都突破了以往单个城市孤立发展的局限,有效地优化并整合了区域资源,使城市的效应得以实现最大化。

总的来说,城市文化形象是城市建设的发展前提,城市产业资源是城市建设的经济支撑,而城市创新能力则是城市建设的动力源泉。近年来,随着我国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建设和正处于一个从传统城市模式向现代城市模式转型的重要阶段。在此期间,处理好城市与城市建设的关系,做好以城市为导向的城市工作,将有助于我国的城市建设朝着更加健康和合理的方向发展,对此我们翘首以待。

下载宁波文化品牌的建设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宁波文化品牌的建设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化品牌建设实施方案

    汉工党宣„2012‟13号 关于印发《长江武汉航道工程局文化品牌建设 实施方案》的通知 局属各党总支、支部: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确定了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

    文化品牌建设主要事迹

    着力抓好企业文化建设,又好又快打造天豹品牌 -----宁夏天豹汽车运输有限责任公司运输八分公司宁夏天豹汽车运输有限责任公司运输八分公司的前身为宁夏汽车运输总公司汽车八......

    文化品牌建设汇报稿

    打造“家在某某”文化品牌推进区域文化繁荣发展某某区文体局“文化品牌”是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号召力的精品文化的代言词,具有强大而鲜活的生命力,受到人......

    品牌建设之思考

    品牌的建设之思考 前几天与一个做企划的朋友聊天,他提出医院的品牌建设,并从CIS系统标识、企业环境调查以及他的从业经验和案例给我做了广泛的交谈,很受启发。等朋友讲完,我心中......

    永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品牌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永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红色文化品牌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永嘉是浙江省革命老区县,革命历史悠久,红色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永嘉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品牌建设,在宣传科学......

    品牌与文化区别

    品牌与文化区别 一、从概念上理解企业文化和品牌: 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信奉并附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也就是说企业信奉和倡导并在实践中真正实行价值理念。企业文化包括企业......

    保险公司的品牌建设与管理思考

    保险公司的品牌建设与管理思考 马蒙蒙 发布时间:2010-08-03 近日,全球三大品牌价值评估机构之一的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在北京召开了2010年第七届世界品牌大会,......

    宁波水文化特点和弘扬水文化的思考范文

    所谓水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关于认识水、治理水、利用水、爱护水、欣赏水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水象征着文明与灵性,水的存在使城市充满了灵性与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