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品牌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19-05-15 03:51: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永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品牌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永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品牌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第一篇:永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品牌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永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红色文化品牌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永嘉是浙江省革命老区县,革命历史悠久,红色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永嘉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品牌建设,在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塑造美好心灵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永嘉的红色文化资源研究还较为粗浅,红色文化品牌建设也才刚刚起步。如今,我县正处在“赶超发展,再创辉煌”的经济社会转型关键时期,打造红色文化品牌,挖掘红色文化内涵为凝心聚力谋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势在必行。

一、永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资源概况 永嘉是浙南革命的源头。1921年,在党的创建初期,谢文锦、胡公冕等永嘉籍革命先驱就加入中国共产党,点燃了浙南革命的火种;1924年12月,浙南地区最早的党组织——中共温州独立支部在永嘉创建。1930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在永嘉成立,其下辖3个团(师),最盛时达6000余人,军部设在五尺村。红十三军以永嘉、温岭、永康为活动中心,进行了大小战斗百余次,足迹遍及浙江南部20余县,但由于党内“左”倾错误的指导,红十三军斗争最终遭到失败。1935年11月,红十三军余部加入红军挺进师。红十三军战斗过的地方,大部分成为以后我党扩大组织和进行武装斗争的中心区域,尤其是为后来粟裕、刘英率领红军挺进师入浙,开展南方游击斗争,创建浙南游击根据地,起到了奠基的作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永嘉是括苍地区中共组织和游击队活动的中心区域,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无数永嘉革命先烈献出了宝贵生命。

这些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不同历史时期开展的革命运动为永嘉留下了大量珍贵的红色文化资源。据统计,我县现有县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4家(省级2家,市级4家),另外,还有很多红色教育基地由于各种原因未参与评级,如,被称为红军村的大若岩镇黄山村、正江山游击茅棚等。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可分为以下两大类:

(一)物质类

1、纪念馆系列:主要有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军部旧址纪念馆、永嘉县革命历史纪念馆和吴超征烈士纪念馆。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军部旧址纪念馆,位于永嘉县岩头镇五尺村,始建于1986年,包括军部驻地胡氏四房宗祠、红十三军纪念碑和红十三军纪念馆,张爱萍将军题写馆名和碑名。馆中陈列着红十三军的历史资料和红军用过的土炮、刀枪等实物及展览图片(红十三军历时四年的战斗图片)。红十三军军部旧址纪念馆是国家极文物保护单位,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浙江省党史教育基地,2010年10月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永嘉县革命历史纪念馆,位于永嘉县城区(上塘)屿山公园,聂荣臻元帅题写馆名,1994年落成对外开放,馆内六个展厅分别展示了党的创建和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不同革命时期的永嘉革命斗争历史概况。永嘉县革命历史纪念馆是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浙江省军区“省级国防教育基地”。

吴超征烈士纪念馆,展陈内容有抗日英雄吴超征生平事迹及由其指挥的“南天门”、“八道楼子”、“长城古北口”等抗击日寇侵华战役资料,同时,馆藏有1933年5月国民政府授予的“为国捐躯”匾额及蒋介石、李宗仁、张治中、蔡廷锴等政府要员和高级将领的题词或挽联资料。1990年,吴超征被批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革命烈士,纪念馆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陵园、纪念碑系列:共6处,即永嘉县烈士陵园、谢文锦烈士纪念碑、金贯珍烈士纪念碑、李得钊烈士纪念碑、徐岙革命烈士陵园和屿北武装起义纪念亭,均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永嘉县烈士陵园,位于永嘉县沙头镇龙头山,是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馆中陈列着70多位革命烈士的遗像和史料,其中包括1930年参加红十三军,曾任中共西楠溪中心区委书记的谢用卿烈士。

谢文锦烈士纪念碑,位于永嘉县岩坦镇潘坑村。谢文锦,1920年8月在上海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曾被指派前往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劳动者大学学习,是我国第一批赴苏俄留学的革命知识分子。1923年冬回国,担任中共中央秘书兼共产国际代表、苏联军事政治顾问鲍罗廷的翻译。1924年8月,谢文锦奉中共中央之命回到家乡,于12月创建浙南地区最早的党组织——中共温州独立支部,为红十三军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金贯真,红十三军政委,被称为“布尔什维克党员的模范”,周恩来赞扬他是“浙江的金龙”。李得钊,曾任中共中央军委秘书,是军委书记周恩来的得力助手,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的建立作出了贡献。廿四垅地区25位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战士的遗髂安葬在徐岙革命烈士陵园,而屿北曾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十三军活动的中心区域之一。

3、遗址、旧址、故居系列:主要有红十三军军部旧址、吴超征故居、丽水街东宗祠等。

红十三军军部旧址在五尺胡氏四房宗祠,内有军长胡公冕的卧室、政治部主任陈文杰的卧室,有他们使用过的大铁锅、红樱枪、木床、粽衣、斗笠、办公桌等。吴超征故居位于桥下镇瓯渠村,除还原保留了当年的室内陈设外,后廊挂有张治中将军题词的“为国牺牲”和蔡廷锴将军题词的“浩气长存”及“精忠为国”等匾额。丽水街东宗祠是杀害红十三军革命人士“东宗惨案”的遗址。茗岙村陈氏宗祠是西楠溪84村庄农民大暴动集合地旧址,该旧址虽然还不是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但近年在政府的重视下,已打造成为一个重要的红色文化基地。

(二)非物质类

红十三军的战斗足迹遍及浙江南部20余县,进行了百余次大大下下的战役,留下了许多或文字或口头相传的红军轶事,如“借雾退兵”、“夜袭水警队”、“诱敌观音坑”等。

二、永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资源特点 永嘉作为红十三军的诞生地和浙南游击队的重要根据地,其红色文化资源具有三个显著特点:

(一)品牌突出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是温州及浙南红色文化的核心。1930年5月,红十三军在永嘉正式成立后,他们打平阳、袭瓯渠、战缙云、攻李茅、取枫林,进行了大小战斗百余次,足迹遍及浙江南部20余县,留下了大量珍贵的红色文化资源。近年来,随着各地对红色文化的重视,包括平阳、文成、苍南及丽水缙云、金华永康、台州温岭等地都陆续对红十三军在当地的战斗历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永嘉作为红十三军的诞生地、所有战斗的中心地及军部五尺村作为当年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浙南地区的最早传播地,其红色文化的核心资源优势明显。

(二)资源独特 集中表现在红色文化与历史文化、绿色生态、民族风情有机结合,形成了一批具有影响力、吸引力和开发潜力的综合红色文化旅游景区。如,位于岩坦镇的屿北村是目前浙江省古村落整体景观保存最完整的村落之一,19处古宅堂名均源自“四书五经”和历史典故;以保护寨墙、寨河为主体,层层递进的村落防卫系统更是南方古村落所独有;屿北古村所蕴含的耕读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亦是楠溪江流域的典型。2006年以来,屿北先后获得 “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景观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等称号。同时,屿北又是以红色文化见长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屿北是红十三军活动的中心区域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瓯北县委在这里领导了“屿北武装起义”和对国民党顽固派的五次“清剿”。如今,矗立在村里的“屿北武装起义纪念亭”(原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王芳题写亭名)记录了这一段红色的历史。

著名的丽水街风景区也是这种完美结合的范例之一。丽水街又名丽水长廊,作为楠溪江的景点之一,以其古朴之美而取胜,而景区里的东宗祠是闻名的浙南“东宗惨案”的发生地,这里流传着许多红十三军的故事。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唯一性、不可复制性和不可替代性,非常独特。

(三)潜力巨大

楠溪江以“水秀、岩奇、瀑多、村古、滩林美”的山水田园风光名闻遐迩,是国家AAAA级景区,每年吸引了来自海内外的300多万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其中,来参观红十三军军部旧址和永嘉革命历史纪念馆的游客就达到了12万,来屿北古村参观考察的游客更是络绎不绝。然而,部分红色文化基地因为地理偏僻、硬软件设施落后等原因参观人数较少,社会效益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但只要做好开发和宣传引导,就可将楠溪江庞大的客流资源与这些红色文化旅游很好地结合起来,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三、永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品牌建设现状近年来,永嘉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在红色文化精神挖掘、资源开发、品牌打造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和井冈山、嘉兴等周边红色文化品牌成熟地区相比依然存在诸多差距。

(一)核心品牌影响力初显,后续力度欠佳

自从国家大力倡导发展红色旅游以来,永嘉围绕红十三军这一核心红色文化资源采取各种形式逐年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如,二年累计投入600多万元修缮红十三军军部旧址硬件设施、举行红十三军成立80周年纪念活动、开展“寻访红十三军的足迹”大型新闻行动和“重走红军路”青年行动、拍摄电视纪录片《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出版《血染的丰碑——红十三军斗争纪实》等书籍。经过多年努力,永嘉有关红十三军的红色学术研究、资源保护开发、红色旅游推广等工作在浙南地区都处在前列,部分研究成果全国领先,取得广泛地社会影响。但在日常的品牌建设中,其推广方式依然较为单一陈旧,推广范围较窄,更多还是停留在本县范围内,精神挖掘还较为浅显,创意新颖、参与性强、影响力大的品牌建设手段依然较为欠缺。

(二)整体推广力度不均,配套开发薄弱

政府对红十三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及“红十三军”品牌投入和推广力度较大,但对其他红色资源配套开发明显不足,如,红十三军遗洞、红军村、红十三军整训基地等社会知名度较弱甚至鲜为人知;有些红色基地基础设施薄弱,管理缺失,没能得到较好的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如,溪下黄皮寺、西源中共括苍山中心县委第一期青训班纪念室等;有些建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砖石或土木结构的革命旧址或旧居,因年代久远疏于管理,房屋破败,急需修缮,典型的如吴超征故居等;还有一些红色资源虽已列为保护对象,但由于资金短缺或政策处理不到位等原因,原房主依然居住在里面,日常生活都对这些红色资源造成较大破坏。

(三)红色文化精神挖掘,深度广度有限

近年来,我县通过深入研究挖掘红色文化精神内涵,精心创作了一批富含红十三军精神的书籍和电视纪录片等文艺精品,改进创新红色旅游宣讲和展陈方式,不断丰富讲解内容,改善重点景区条件,每年组织开展较大规模的“重走红军路”品牌活动,让市民亲身体验当年红军将士的艰辛和气概,为永嘉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但总体来说,由于研究本地红色文化的人才数量较少且水平有限,我县对红十三军等红色文化精神挖掘的深度依然较为浅显。研究成果的展示多以出版书籍为主,缺乏现代化的推广方式;展陈的方式还比较单一,以单向的静态展示、参观为主,缺乏双向互动的体验形态;受众体验革命先烈精神的载体还显单薄,基本上是清明扫墓、党员宣誓等,缺少红色精神触及心灵的感悟方式。

四、关于永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品牌建设的几点构想

(一)“三结合”,推出红色文化品牌主线

将楠溪江的山水资源、古村落资源、市场资源和红色资源等有效整合,推出以红十三军为主体的红色文化品牌路线,增强核心文化品牌影响力,助推永嘉红色旅游。

1、红红结合。以红十三军为核心,将永嘉境内的红色资源进行整合串联,如,永嘉革命历史纪念馆第二展厅主要介绍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的斗争历程、永嘉烈士陵园展有红十三军革命烈士遗像和史料、屿北武装起义纪念亭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十三军活动的中心区域,整合这些红色资源,形成以红十三军为主打品牌,设计先烈凭吊缅怀之旅,让游客多角度感受革命烈士们奋勇拼搏、虽死犹荣、浩气长存的红色革命精神;红十三军当年的战斗足迹遍及浙江南部20余县,保留下来的红色资源分布较广,因此,可对接周边其他县(市、区)的红色资源,共同构建跨区域的红色旅游参观专线,如,瓯海的中共浙南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灵佑殿、平阳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纪念碑等,将红十三军旧址纪念馆与这些地区的红色资源实现友情连接,设计浙南革命足迹之旅,让游客系统感受革命烈士在温州不屈不挠、勇往直前、前赴后继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2、红绿结合。永嘉楠溪江山水秀丽风光旖旎,完整保存有以“七星八斗”、“文房四宝”及阴阳风水构思而建的古村落,是一个集自然、人文、历史景观于一体的国家4A级景区。近年来,永嘉不断加大楠溪江旅游开发力度,特别是今年以来,紧紧抓住全省“美丽乡村”现场会在永召开契机,基础设施和旅游环境有了大幅提升,同时,借助楠溪江山水文化旅游节、中国(温州)森林旅游节等活动,大大提高了永嘉楠溪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可将楠溪江的精品生态旅游资源与红色资源实现完美融合,打造“红色教育,绿色休闲”的红绿结合经典线路,让游客充分领略永嘉人文与自然的双重魅力。

3、红今结合。和平建设年代,永嘉人继承革命先烈的奋斗精神,开创全国包产到户之先河,比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整整早了二十年;改革开放年代,永嘉人又敢为天下先,应用市场机制创建闻名中外的桥头钮扣市场,成为“温州模式”的发祥地。把红色文化资源与传承革命先烈奋斗精神创造出的现代文化资源相结合,打造以“浙南革命圣地,永嘉精神摇篮”为主题的红今结合路线是拓展红色文化品牌的有力手段。可以以这样的路线来体现:枫林(勉园、八房祠堂监狱)→岩头(金贯珍烈士墓、东宗惨案旧址、丽水街、红十三军军部旧址纪念馆)→桥头纽扣市场→中国鞋文化博物馆,让游客感受一脉相承的团结奋斗精神,忆苦思甜,体会红军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内在联系,缅怀革命历史,感恩现实生活,寻找自我精神坐标。

(二)“二完善”,打造红色文化品牌精品

1、完善硬件设施。永嘉高度重视红色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近三年来,政府累计投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资金达到5761万,社会投入1700万,对现有革命历史遗存进行了大规模保护性修缮,陈列布展环境有效改善,红色旅游配套的停车场、干线公路建设等相继完成,大大提升了这些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整体水平。但是,投入的资金绝大部分都用于红十三军旧址、永嘉革命历史纪念馆、永嘉烈士陵园等核心红色资源的硬件提升改造,对于偏远地区影响力小的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投入较少,造成这些基地基础设施普遍落后。因此,政府应加强对全县红色资源的统筹规划,在突出重点的同时,加大投入力度,全面改善提升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整体环境,同时,在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这些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历史环境风貌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改善基础设施为主,避免二次破坏。

2、改善软件设施。由于红色文化资源包含着丰富的政治历史文化内涵,因此,从事红色文化资源管理的相关人员也应具备较高的业务素养。永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有管理人员(工作人员)共215人,讲解员57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5人,大部分人员学历水平、文化素质和业务都偏低,这种状况需要花大力气加以改善。首先要培养专业管理人才。可以搭建各种继续教育平台,让现有管理员通过培训、交流等不断提高专业技术管理水平。如,今年浙江省举办了一期专门针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负责人的培训班,就可以推荐人员参加,和全省同行开展业务交流,拓展管理视野。其次要培养高水平的讲解人才。除对现有讲解员定期培训、考核外,可以把今年通过“美丽乡村讲解员”和“美丽形象大使” 选拔赛选拨出来的讲解员充实到红色文化基地的讲解员队伍中,通过举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讲解员”大赛等形式,选拔培养一批优秀红色讲解员。还有要注重选拨一批科学研究和营销策划人才,在进一步拓展永嘉红色文化研究广度和深度的同时,以市场化的手段宣传推广红色旅游,不断提升永嘉爱国主义教育基红色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三)“一规划”,提升红色文化品牌影响

“一规划”指县政府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打破镇、街各自为阵的的格局,勾勒长远的整体发展蓝图,对县域内的所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统一规划、全面提升、打包营销。如,对红色资源的基础设施整体统一改造,将散落各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效串联,改变设施环境反差较大,连线交通等设计不合理的现状;对基地内的管理人员、讲解员等实行统一管理,出台标准化的管理细则、切实可行的人员业务培训和人才培育工程计划,不断提升永嘉红色文化人才的水平;基地内的红色文化实行资源共享,以系统化的要求布局资源,做到各个基地的资源即统一相连又特色突出;对基地的对外营销宣传、旅游路线安排、娱乐设施建设等实行统一策划统一安排,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和力度分散,如,在红十三军军部旧址可以设计射击、攀爬、野战等体验型项目,在徐岙革命烈士陵园增加“穿红军服、吃红军饭、走红军路”活动需要的设施,在永嘉县革命历史纪念馆内设立影像室(放映厅),推出针对青少年“卡通版”纪录片和成人版纪录片等,而跨县域的旅游路线安排更需要政府统筹规划协调。只有站在全局的高度,全面统一规划,才能真正打响我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品牌,不断提升红色文化品牌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二篇:宁波文化品牌的建设与思考

宁波文化品牌的建设与思考

宁波文化品牌的建设与思考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品牌是文化的载体。在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的现代社会,文化软实力的地位和作用日趋凸显。优秀的城市文化品牌,对于推动城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升城市的竞争力起着关键作用。本报告拟从宁波文化的现实基础出发,根据品牌建设的规律和要求,对宁波文化品牌建设进行分析和思考,并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一、基本概念和一般理论

(一)品牌的含义

品牌的英文单词Brand,源出古挪威文Brandr,意思是“烧灼”“烙印”,人们用这种方式来标记家畜等需要与其他人相区别的私有财产。在《牛津大辞典》里,品牌被解释为“用来证明所有权,作为质量的标志或其他用途”,即用以区别和证明品质。随着时间的推移,商业竞争格局以及零售业形态不断变迁,品牌承载的含义也越来越丰富。目前理论界对于品牌的定义有多种,较为权威的是市场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博士的定义:“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图案,或是他们的相互组合,用以识别企业提供给某个或某群消费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竟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相区别。”品牌不仅是产品的标志,更是产品质量、性能、服务等满足消费者使用产品可靠程度的综合体现。此外,品牌还凝聚着科学管理、市场信誉、追求完美的企业精神等诸多文化内涵。品牌是与市场和消费者密切相关的概念,是市场竞争的产物,最初主要用于经济领域,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品牌这一概念已逐步被社会文化领域所认同和采用。

(二)品牌的特征

从品牌的含义延伸开去,品牌由品牌名称和品牌标志组成,至少应具备以下三方面特征(图一):一是专有性,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用以识别生产或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二是价值性,品牌拥有者可以凭借品牌的优势获益,可以利用品牌的市场开拓力形成扩张力,而消费者在消费品牌产品或服务时可以带来心理上的价值利益;三是表象性,必须通过文字、图案、符号以及产品的质量、产品服务、知名度、美誉度、市场占有率等物质载体来表现自己,扩大自身的影响力,从而让人们记住某一产品或企业,简言之,具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因此,要提高产品或企业的竞争力、影响力,必须注重打造品牌,经营品牌,形成品牌效应,做到以质取胜、以优取胜、以文取胜。图一:品牌的特征

(三)城市文化品牌的构成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城市的灵魂。品牌作为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图案,是文化的有效载体。二十一世纪,成功的城市将是文化的城市,而文化城市的成功首先在于城市品牌的建立与文化竞争力的提升。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极具特色、极具价值、独树一帜的文化品牌,不仅是城市的亮丽名片,也是城市综合实力的反映。

城市文化品牌是一个城市的内涵和形象的综合体,它包括一个城市人们创造的总和。它既包括城市的建筑、环境等物质文化层面的反映,包括城市的管理、道德法制的规范和建设、历史文化等制度文化层面对人的引导和保障,也包括人的艺术修养、精神风貌等人文文化层面所营造的氛围(图二)。品牌城市的品牌魅力在于城市的广泛的影响力,普遍的美誉度,巨大的辐射力,强烈的吸引力,高度的认同感和强大的竞争力。宁波城市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开放创新的现代文明,使城市不仅具有厚重的历史感,更具有充满活力的现代性。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宁波城市的内涵不断充实和提升。在建设文化大市和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进程中,城市文化品牌的建设,将给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机遇和后劲,从而提高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下文将重点从制度文化和人文文化两个层面就宁波文化品牌建设进行深入探讨分析。

图二:城市文化品牌的构成

二、现实基础和要求

文化品牌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立足于城市的历史积淀和现实发展。近年来,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文化工作取得了快速发展,文化品牌建设也逐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自发行为走向自觉实践。

(一)充满活力的社会经济是文化品牌建设的支撑。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被列为计划单列市以来,全市经济社会取得了快速发展,宁波市已逐步成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和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是全国首批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品牌之都、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最具幸福感城市第三位、宜居指数第五位、福布斯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第八位……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43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23.9亿元,比上年增长29.0%,地方财政收入329.1亿元,增长27.9%;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07元,增长13.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051元,增长率3.6%。活力四射的社会经济,不断增长的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进一步推进文化品牌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近几年,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也在逐年加大。

(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文化品牌建设的动力。宁波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又充满现代活力的沿海港口城市。7000多年前,先民们开始在这里辛勤耕作,孕育了古老的河姆渡文明。唐代正式设州筑城,距今已有1180多年历史。自古以来,宁波不仅是我国重要的交通贸易口岸和“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也是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之一。独具特色的天一阁藏书文化、明清浙东学派文化、保国寺古代建筑文化、饮誉海内外的越窑青瓷文化、宁波商帮文化、海防文化、梁祝文化、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是城市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文化品牌建设的动力所在。

(三)日趋繁荣的城乡文化是文化品牌建设的基础。近几年来,我市文化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加快建设文化大市、增强文化综合竞争力为目标,不断深化文化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全市文化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全市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2000余场,社区文化、村落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节庆文化蓬勃开展,已逐步培育了一批具有区域知名度的文化品牌,得到了社会和群众的认可。在2006年“浙江百村农民文化生活调查”课题组公布的调查显示,宁波农民“对文化生活满意度”和“对文化下乡的满意度”均为全省最高。在市城调队组织的调查中,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满意度”高达90%以上。日趋繁荣的城乡文化为文化品牌建设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四)城市形象设计与创新是文化品牌建设的突破口和重点。从国内外香港、北京、上海等著名城市的成功经验看,立足城市自身发展实际,涉及城市形象,推进文化创新,是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突破口。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向世界展示了宁波帮、宁波港、宁波景、宁波装这四张靓丽的“宁波名片”,极大地提升了宁波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如何发挥现有优势,激活城市文化的核裂变,以产生更广泛的影响力,更普遍的美誉度,更大的辐射力,更强烈的吸附力,更高的认同感,必须要从城市形象设计与创新入手,依托宁波充满活力的社会经济,打造“活力宁波”;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打造“名城宁波”;依托日趋繁荣的城乡文化,打造“书香宁波”。以持续打造这三大城市文化品牌为龙头和重点,着力完善构建“十五分钟文化圈”,推动全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三、目标和措施

(一)总体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按照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深入发掘和利用宁波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认真总结近年来文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充分调动基层文化工作者与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做实、做强现有文化品牌的基础上,努力培育新的文化业态,进一步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时代气息的文化品牌,以品牌带动全市文化工作的新提升、新发展,不断提高城市文化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主要目标。要认真按照《中共宁波市委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意见》要求,紧紧围绕“惠民、品牌、创新”主题,着力打造“活力宁波”、“书香宁波”和“名城宁波”品牌,高质量建成“十五分钟文化圈”(图三)。

图三:宁波文化品牌建设的总体目标

1、着力打造“活力宁波”品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宁波是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和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要充分利用经济社会的先发优势,动员和协调各方力量,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讲座、培训、演出、展览等,打造月月有节庆、周周有培训、天天有演出的“活力宁波”(图四)。

(1)精心举办系列惠民节庆文化活动。着眼基层,面向群众,组织开展每两年一届的农民文化艺术节、社区文化艺术节。精心安排适合外来务工人员需求的文化活动,定期举办外来务工人员艺术节、电影节等。广泛开展小型、多样、分散、经常的文化活动,打造富有特色、活力四射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法定假日以及市内重大经济社会活动举办之机,继续开展以广场活动为重点的节庆文化活动,打造“没有围墙的大剧院”。

图四:“活力宁波”品牌构成

(2)做实做强“群星”系列公益文化品牌。强化群艺馆的培训、辅导职能,开办好“群星课堂”,为市民提供免费的艺术教育培训;开设“群星展厅”,搭建百姓艺术展示平台,展示群众文化和民间文化发展成果;建立“群星艺术团”,对现有的群星合唱团、九九书画社等业余艺术团队进行整合,打造百姓艺术明星;举办“群星论坛”,加强群众文化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思考;加强群众文艺创作,争取获全国“群星奖”、“曹禺奖”等政府常设性奖项。

(3)繁荣高雅艺术演出市场。继续坚持“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享受”,对高雅艺术演出进行补贴,市级主要剧场每年引进国内外高层次演出团体100个以上,举办高雅艺术演出300场以上,做到天天有演出。拓展演出经营思路,加强与中国东部演出联盟、《赏心乐事》音乐联盟等演出联盟的合作,通过举行“金秋演出季”、“新春演出季”、戏剧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获奖剧目展演活动等,进一步培育和繁荣高雅艺术演出市场。

2、着力打造“书香宁波”品牌,提升市民文化素养。宁波历来是中华藏书文化的重地,也是浙东学术文化的发祥地。要以建设学习型城市为契机,以满足群众求知问学需求为目的,充分利用天一阁、博物馆等传统资源优势和图书馆、书城等现代资源优势,打造爱书、藏书、读书、用书的“书香宁波”(图五)。

图五:“书香宁波”品牌构成

(1)加强图书馆建设。继续推进全市12家公共图书馆文献借还“一卡通”工程和免费开放工作,使市民更加便捷地借阅全市所有公共图书馆纸质图书。加快流动图书馆建设,争取三年内全市三分之一的行政村和社区建立流动图书馆流通点。创新运行机制,以构建普遍均等、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为目标,建设完善网络图书馆,通过互联网让全体市民足不出户,就可在家阅览全市所有公共图书馆电子图书资源。

(2)培育文化讲坛。精心打造天一讲堂、市民课堂两大讲坛品牌,为市民提供公共文化福利,着力提升市民的文明涵养和城市的文化品格,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文化讲坛,做到周周有免费公益讲座。

(3)广泛开展读书活动。依托亚洲最早的私人藏书楼——天一阁,办好三年一届的天一阁中国藏书文化节,实施好“书香天一”系列出版计划。整合全市各类资源,每年举办读书节,大力营造全民读书学习的良好氛围,让读书求知逐渐成为全市人民的内在需求和自觉行动。

3、着力打造“名城宁波”品牌,扩大城市文化影响。宁波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又是东南沿海重要港口城市。要充分利用宁波丰厚的文化遗产,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打造集历史性、现代性和国际性于一体的“名城宁波”(图六)。

(1)举办宁波“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艺术节。充分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以“海上丝绸之路”申遗为契机,举办宁波“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艺术节,使之成为辐射国内外港口城市、影响广泛的综合文化品牌。

(2)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扎实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摸清文化遗产家底并及时做好成果整理工作。做好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的申报推荐工作,提高文化遗产的整体质量。整合社会资源,支持和引导非国有博物馆建设,提高馆藏文物保护和展示水平,争取到2010年全市各类博物馆、陈列馆、纪念馆达到100家,国有综合性博物馆免费开放,民办博物馆蓬勃发展。稳步推进海上丝绸之路、上林湖越窑遗址、大运河的申遗工作。

图六:“名城宁波”品牌构成

(3)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建立对外文化交流项目库,印制一批文化对外宣传资料,加大文化对外宣传力度。实施文化“走出去”、“请进来”战略,每年组织3-5批文化交流项目赴境外演出,分别在境内外友好城市举办“宁波文化周”。建立“宁波国际友好城市博物馆联盟”,扩大国际文化文物交流,促进国际友好城市之间的文化认同。充分利用宁波与国内外城市开展的经贸往来、友好交往、旅游推介等活动,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提升城市影响力。组织邀请国外文化成果展览和高水平的艺术展示演出。

(4)精心组织重大的文化节庆活动。承办好中国国际声乐比赛、中国音乐金钟奖流行音乐大赛等国家级常设性文化赛事,组织好中国宁波国际服装节、中国开渔节、中国徐霞客开游节等重大文化活动,不断提升宁波城市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4、着力打造“十五分钟文化圈”品牌,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继续坚持人人享受文化的理念,在近几年基层文化设施逐步完善、文化活动日益丰富的基础上,打造更加便民、惠民、乐民的“十五分钟文化圈”。

(1)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与管理。

按照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的要求,注重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优先安排关系人民切身文化利益的设施建设,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到“十一五”末,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建筑面积不低于国家一级馆标准(2500平方米),其中海曙区、江东区、江北区图书馆、文化馆建筑面积不低于国家二级馆标准(1500平方米);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建成综合文化站;全市所有行政村建有文化活动场所,50%行政村建成村落文化宫,60%的社区建成社区文化宫,全面建成“十五分钟文化圈”。加强现有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和管理,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着力提高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

(2)推进基层文化发展繁荣。

抓好公共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精心组织好重点文艺作品创作和生产,加强题材规划,努力打造一批体现优秀历史文化、反映时代精神、具有一流水准的文化精品力作,着力扩大宁波文化作品的影响力。要加大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力度,继续扶持现实题材、少儿题材、农村题材创作,推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产品,加强广播电视对农宣传。

抓好公益性文化活动。继续探索各种文化下乡的有效形式,广泛开展送书、送戏、送电影、送演出等公益性文化活动,深化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万场电影千场戏剧”进农村活动。在全面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的基础上,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贫困山区和困难群众的文化扶持力度,实施广播电视“彩虹行动”和“广播电视低保”工程,争取到2009年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进一步深化农村“种文化”活动,鼓励各种形式的农民自办文化。在社区、乡村、企业、校园和军营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对重要公共文化产品、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实行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效益。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以兴办文化俱乐部、赞助活动、免费提供设施等多种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支持民办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发展,鼓励民间开办博物馆、图书馆等,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多元化、社会化。

(三)保障措施

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宏观管理体制,做好行政审批职能归并改革后的各项工作,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真正实现“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分类指导推进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三项制度改革,做大宁波市歌舞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宁波市演出公司,推动电影公司建立完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深化群艺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益性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增强文化单位的活力,对越剧团、甬剧团坚持实行“一团一策”,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的管理和经营考核工作。

2、规范文化管理。继续加强对全市文化艺术、广播电视、文物博物、新闻出版和版权业的行业管理,利用报刊审读、广电评议等有效载体加强行业管理。加大对国家和省文化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文化法制意识,提高文化管理部门依法行政水平。做好对县(市)区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的目标管理考核工作,完善对局属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目标管理。开展“十佳印刷企业”、文化市场“守法示范门店”等活动,推动文化市场繁荣有序、健康发展。

3、加强宣传推介。要加强对活力宁波、书香宁波、名城宁波的整体包装,分别制定专题宣传推介方案,设计专有的LOGO图案标示和宣传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加以宣传,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要建设文化宣传平台,通过抓优秀文艺作品创作或专题研究、综合研究专著出版等加强宣传。同时,可以利用文化旅游和纪念品宣传宁波文化。如借音乐舞蹈诗《十里红妆》排演之时,开发音像制品、红肚兜等旅游产品。

4、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专业文化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坚持文化党政人才、文化专业技术人才和文化经营管理人才“三支队伍”一起抓,完善人才引进、培训、激励和考评机制,努力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结构优的专业文化人才队伍。实施基层文化队伍素质工程,每年对乡镇(街道)文化站长进行全员免费培训,不定期举办村落文化员、社区文化员骨干培训班,分专题举办群众文艺骨干业务培训。加快民间文化人才的发掘和培养,稳定和发展专兼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提高整体素质,争取到2010年全市业余文化团队发展到4000支,基本实现村村有队伍,市、县、乡镇(街道)普遍对业余文化团队骨干进行一次以上轮训。建设好文化志愿者队伍,在原有业余文保员、业余图书馆员、业余讲解员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鼓励离退休文艺工作者、艺术院校学生和其他热心公益事业的各界人士为基层提供志愿文化服务,争取到2010年建立一支5000人左右的文化志愿者队伍。

第三篇: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传承红色文化滋养精神家园

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传承红色文化滋养精神家园

[摘要]党的十八召开以来,党中央提出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这给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提出了新的课题。西柏坡是闻名中外的革命圣地、全国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立足实际,多措并举满足社会与公众对纪念馆的需求,把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作为迎接十九大召开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发挥文化引领作用,教育人民,服务人民,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关键词]教育基地;西柏坡;传承;红色文化

[作者简介]王军参(1972-),男,汉族,籍贯:河北正定,西柏坡纪念馆,中共党员,政工师,西柏坡纪念馆旅游服务公司副经理,主要研究方向:以“两个务必”、“赶考”为内容的西柏坡精神理论、现实意义及职工教育、社会宣传教育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 D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7)07-0040-02

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崇高美德,是社会主义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蕴藏于整个中华民族的一种深厚的、巨大的精神力量,能焕发人民群众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自尊心,始终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前进的巨大力量。西柏坡是闻名中外的五大革命圣地,一直重视打造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从深入发挥文物藏品作用打造精品陈列、挖掘红色资源拓展社教服务内容、创新宣教思路和形式、发挥“互联网+”的作用等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弘扬红色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爱国主义教育职能。西柏坡纪念馆先后荣获“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廉政教育示范基地”、首批“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一、有效利用馆藏,打造精品陈列,巩固宣教阵地,传承红色文化基因

文物是革命纪念馆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尤其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一件革命文物所发挥的作用,要比单?文字的描述更具有情感说服力。因此,利用馆藏文物打造精品陈列,发挥传播知识、宣传教育、丰富文化生活等功能是全国大多数纪念馆一直孜孜追求的目标。

(一)利用新征集的文物,巩固提升固有的宣教阵地。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渐丰富,现有的陈列内容和展示手段已不能满足广大观众的需求,为此西柏坡纪念馆发挥文物的作用充实提升陈列展览效果。如增加方志敏烈士的手稿――《清贫》、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反腐败文件,增添毛泽东使用过的收音机、衣架和江泽民题词用过的砚台等,不仅提高馆藏文物利用率,而且让收藏的文物“活起来”,提高了陈列展示的效果。

(二)开辟建设主题鲜明、内容新颖的主题展览,丰富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如利用“临时宪法《共同纲领》《土地法大纲》《婚姻法》”等文件,深挖党中央、中央工委在西柏坡时期开展的各项法治工作举办了《“依法治国从这里起航”西柏坡法治建设启示》展览;利用馆藏的新闻图片举办了《中国梦、赶考行――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红色新闻文物》等展览。增强了馆藏文物的真实性、可看性、实效性,并且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西柏坡时期党的文物史料进行科学、人性化的诠释。

(三)组织展览交流合作,延伸爱国主义宣教阵地。一是“请进来”联合举办展览。和香山公园管理处、河北省海内外名人联合举办《中共中央在香山双清别墅》《江山如此多娇――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全国名家作品展》等。二是“走出去”异地举办主题展览或巡回展览。和武汉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香山公园管理处等地组织了以西柏坡精神为内容的《弘扬西柏坡精神,实现伟大中国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等展览,在潜移默化中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2012年到2016年间,西柏坡纪念馆在全国20多个省、市和地区举办各类展览60余场,观众达200余万人次,受到中宣部和国家文物局的嘉奖。

二、深挖红色资源,丰富红色文化内涵,扩大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红色文化的研究是革命纪念馆的基础性工作之一。研究队伍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在行业内地位及开展业务工作的能力。因此,西柏坡纪念馆非常重视学术研究,以自主和联合方式深挖红色资源,更是以研究成果直接服务陈列展览和教育产品,扩大了社会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一)“自力更生”深挖红色资源。组织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收集整理历史资料、寻访革命后代,先后完成了《西柏坡研究》《西柏坡记忆》《西柏坡口述历史》《忠诚与信仰》《西柏坡见证和解读》等几十种书籍。

(二)“借鸡生蛋”进一步深挖红色资源,在自主深挖的基础上学会“借鸡生蛋”,把红色资源挖深挖透。西柏坡纪念馆在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西柏坡精神协作研究基地作用的基础上与人民大学、国防大学、市委组织部等单位长期合作。先后拍摄了《西柏坡光荣传统红色讲堂》党性教育电视片,编辑出版了《西柏坡电报解读》《西柏坡历史故事》《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学习读本》等书籍,创作了动画电影《西柏坡》、纪录片《中国1949》等红色精品剧目,努力实现了红色资源的整合,优势的互补。

(三)结合时代新特点和新要求,将传统资源转化为具有当代价值的党性教育资源。一是创新定制服务理念,打造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基地。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通过理论学习、现场教学、观看演出、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目前已培训全国各地党员干部200多批,共计15000余人。二是紧跟当前时政教育主题活动,推出党性教育展览。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制作推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图片展》,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出了《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等展览,把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和开展党的教育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起来,成为广大党员干部认真践行党的作风建设的生动课堂。

三、注重创新持续,探索多种宣教形式,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吸引力和感染力

依托主题陈列,通过讲解开展宣教活动是纪念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工作。创新宣传形式,就是“量体裁衣”,要根据实际情况和观众需求,勇于突破常规,不断探索具有时代特征的宣教模式,增强爱??主义教育基地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一)继承传统宣教模式,创新讲、唱、跳相结合的宣教形式。西柏坡纪念馆在承袭传统阵地讲解的基础上,融进“讲一段革命故事、唱一首革命歌曲、跳一段地方舞蹈”互动节目,使西柏坡的红色文化的宣传实现了从静到动、从古板生硬到鲜活生动转变,这种寓教于乐、形式新颖的宣教方式,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

(二)建立馆校、单位共建共育的宣教模式。一是与清华大学、国防大学、河北经贸大学等高等院校达成战略合作,开辟高校在校生进行革命教育的“第二课堂”;二是与中组部、中央党校、中国石油等国家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挂牌合作,成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员工进行爱国主义的“精神加油站”。

(三)积极开展“六进”教育活动,实现宣教活动常态化。充分发挥纪念馆独特的红色资源优势,以“五?四”、“七?一”、“十?一”等重大纪念日为契机,从社会群体需求出发,深入开展“西柏坡精神”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学校、进单位、进军营等“六进”教育活动,通过发放相关资料、图册,摆放展板、报告会、现场讲解等形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仅2016年就举办30余场。

四、运用新媒体技术,努力缩短与公众的距离,吸引更多观众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互联网技术为现代高科技与红色历史文化的结合提供了实现的技术支撑,方便了观众于任何时间、任何地方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使纪念馆与观众的距离更加缩短,形象更加接近百姓生活。

一是继续利用好馆刊、广播、LED大屏幕和宣传标语等传统模式营造社会宣教氛围。在长期工作中,建设了一批爱国主义宣传工作阵地,他们以方便和实用为原则,结合了各地文化特色,符合了消费者习惯,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要继续维护好广播、出版物等传统宣教模式,使其功能得到更好地发挥。

二是建立纪念馆官方网站,使观众更便捷、更及时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西柏坡纪念馆成立了信息中心,并依托其创建官方网站,对馆内陈列展览及纪念馆建筑、功能设施、内外环境的资源进行数字采集、加工,并通过馆内触摸屏及官方网站进行展示。公众轻点鼠标便能足不出户了解馆藏信息,领略革命遗址的建筑风貌,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纪念馆。

三是积极开展“互联网+宣传教育”行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为做好爱国主义教育宣传提供了新的手段和空间。西柏坡纪念馆充分利用西柏坡公众微信、博客、QQ群、游客服务中心客户端等在社会教育中的应用,使信息及时公布,重大活动提前预告,负面问题及时改正,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交流互动平台,提高了社会宣传教育的声势和效应。

第四篇:2018年煤质工作总结与2018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践队工作总结

2018年煤质工作总结范文与2018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实践队工作总结合集

2018年煤质工作总结范文

进入xx年以来,我矿广大干部职工认真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和矿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我矿“三百万、管理年、增效益、促发展”的奋斗目标,和我矿大经营、大管理格局的实现,通过强化内部管理,完善内控机制,严格落实责任、考核奖惩,进一步规范了经营管理秩序,使我矿xx年经营管理工作取得了预期效果,下面做以总结汇报。

一、xx年1-10月份经营指标完成情况:

1、xx年1—11月份商品煤质量实际完成:综合灰分27.87%,其中:外运煤灰分31.46%,入洗煤灰分:25.56%。2、1-10月份全矿发出商品煤275.1 万吨;其中:入洗煤152.3万吨;外运102.3万吨,平均售价246.15元/吨,比去年同期价格提高58元/吨;已组煤销售165 万吨,价格上升50元/吨;地销21.5万吨,价格比去年同期上升80元/吨。

3、今年1-10月份,我矿吨煤材料费消耗为:46.3 元/吨。全年预计为: 47 元/吨。

4、xx年,我矿职工人均收入预计由17385元/人,提高到23128元/人,人均增加工资5743元,增幅达33.03%。

5、xx年预计实现回收价值850万,复用价值800万,实现修旧利废750万元。

二、xx年我矿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完善制度建设,加强纪律约束,经营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围绕集团公司和矿xx年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矿实际情况,先后出台和完善了《材料费管理与考核办法》、《我矿煤质管理规定》、《我矿煤质管理风险抵押考核办法》《物资修旧利废和复用办法》、《关于加强劳动力管理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办事员管理实施意见》、《我矿

劳动力市场管理办法》、《关于工人技术大拿、技师、高级技师评聘考核办法》、《我矿职工奖惩工作规定》、《我矿副职干部工资发放考核规定》、《工资科内部控制制度》、《我矿内部承包管理办法》等管理规定和办法,规范了我矿的经营管理工作,提高了经济运行可控性、可操作性。

(二)、以煤质管理为中心,想尽一切办法,确保提质增收。xx年1—11月份商品煤质量实际完成:综合灰分27.87%,其中:外运煤灰分31.46%,入洗煤灰分:25.56%。与去年同期相比,综合灰分降低0.71个百分点,外运煤灰分上升2.1个百分点,入洗煤灰分降低0.9个百分点。xx年商品煤质量预计完成:综合灰分28.38%,其中外运煤灰分31.85%,入洗煤灰分26.73%。xx年1—7月份入洗煤灰分均在23%以下,创3年来首次入洗煤质量连续数月优质。xx年杜绝了商务纠纷和质量事故,创连续3年来我矿商务纠纷和质量事故均为零的记录。xx年煤质方面所做的主要工作

1、xx年初,我矿根据集团公司xx年工作会议精神的要求,建立、健全、完善了煤炭生产、运输加工、储装、质检和销售等环节的煤质管理体系。成立了煤质管理小组,建立了月煤质分析会制度。我矿以文件的形式下发并实施了《我矿煤质管理规定》和《我矿煤质管理风险抵押考核办法》,其中《我矿煤质管理规定》是根据我矿煤层赋存条件和市场对煤炭产品质量的要求制定的切实可行有效的管理办法,今年8月份我矿又根据集团公司下发的“煤炭产品质量成本浮动考核办法”的有关规定,并结合第四季度井下的具体情况,又制订并实施了“我矿煤质管理补充规定”。这三个文件的实施,加大了奖罚力度,提高了全矿干部职工的质量意识和责任心,确保了煤质措施的落实。

2、立足源头,严把质量关

第五篇:高职院校文化品牌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文化品牌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韦荣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河源517000)

摘要:本论文探讨了高职院校文化品牌的构成、特征、价值、功能等内涵要素,并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技能竞赛”文化品牌建设的成功实践为例,探索了文化品牌的建设途径以及对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 文化品牌建设 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高职院校文化品牌建设是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核心发展力的必然选择,它与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特色和校本文化特色相适应,体现着大学人文精神和教育品位,是高职院校实现文化育人目标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应树立文化品牌意识,开展有特色的可持续的文化品牌建设,以积极应对品牌时代的挑战。

一、高职院校文化品牌的内涵

高职院校文化品牌是企业品牌和服务品牌等概念的引申,是指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校园文化特色项目。文化品牌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精华和集中体现。

(一)文化品牌的构成与特征

高职院校文化品牌的构成包括三个层面:精神层面、物质层面和行为层面。精神层面是指文化品牌理念,它是在学校办学理念、宗旨、校训等基础上提炼而成的,包括文化品牌的精神实质、目标追求、所要实现的价值等,它是校园文化品牌的核心内容和魅力所在,是校园文化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质层面是指校园文化品牌的名称、标志、载体等,它是文化品牌的外在形象,作为校园文化品牌的视觉系统,在展示文化品牌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行为层面是指以组织制度为主体的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品牌的具体化和社会化,具体表现为校园文化品牌管理制度、实施细则、规范原则和考评制度等。校园文化品牌的精神层面、物质层面和行为层面三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

文化品牌具有明显的特征。首先,它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和品格,代表着高职院校的形象

和地位,是一所高职院校区别于其他同类院校的标识,是难以被其他学校所模仿和复制的,是学校自身的核心发展力和校本文化的重要标志。其次,文化品牌的精神、个性、品质和功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是一种无形资产,这种品牌价值看不见,摸不着,却包涵着校园文化的价值追求、精神引领和个性特色。再次,文化品牌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优秀的文化品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品牌的文化因素对外界的吸引作用会越来越大,其知名度也越来越高,社会影响力会越来越大。

(二)文化品牌的传承与创新

文化品牌是经过长期传承、逐步积淀而成的,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是高职院校长期文化传承和积淀的结晶,体现了高职院校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积淀。文化品牌建设必须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文化品牌的创新是指为了适应新形势、新情况,在继承原有优秀校园文化的基础上所共同开拓、发展、创造而形成的新文化品牌,以及由这种创造所形成的发展性过程。高职院校的文化品牌深深地根植于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的沃土之中,又吸收着学校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文化传统,同时还蕴含着校本文化传统的优势,无不体现着对人类文明成果的传承与创新,体现着大学的人文精神。

(三)文化品牌的价值与育人

文化育人是文化品牌的核心价值。文化品牌以潜在的规范性支配着高职院校每个师生的行为,以一种无形的最富渗透力的力量对每个师生产生重要影响,滋养着师生们的人格,是大学最重要的资源,更是一所学校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要提升文化品牌价值,必须发挥文化品牌的育人功能,也就意味着文化品牌要与大学生的发展相结合,要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要与大学生的素质拓展、能力提升、专业发展相结合,使学生在参加文化品牌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感染,树立远大志向、塑造高尚品质、培养创新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在具体实践中,应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进一步明确文化品牌的受众定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知识、意志、能力以及特长在参与文化品牌的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同时,要尽可能地扩大参与主体,使所有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

(四)文化品牌的形象与宣传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这种竞争不仅仅存在于商业领域,而且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高职院校在打造文化品牌的同时,也要学会营销文化品牌。作为一种有形展示,文化品牌具有教育、展示、宣传、激励、导向等功能。文化品牌的形象与宣传关系密切,要通过文化项目活动,生动、形象地把学生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以及优秀的教育教学成果展示出来。文化品牌形象的宣传,应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提升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度和重视度。一是注重媒体宣传,既要注重在省、全国级的刊物上的宣传,也要注重在本地的有关媒介上的宣传。二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学校网站的建设,把网站建成校园文化的信息中心、研究中心、资源中心,吸引本地乃至全国各地的人们关注,通过网站塑造良好的文化品牌形象。

二、文化品牌建设的实践

近几年,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厚德强技,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以培养“贤能人才”为目标,以具有鲜明特色的“技能竞赛”文化品牌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技能竞赛文化品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在文化品牌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2008年至今,学生在全国、广东省各种职业技能大赛中,无论是获奖数量还是获奖名次均居全省前列。其中,2008年获全国首届高职技能大赛机器人项目一等奖,2011年获中国—东盟青年创新大赛管理模拟项目冠军,2012年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电子产品检测与维修及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与快速成型两个项目一等奖。

(一)以技能竞赛塑造文化品牌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一种教育类型,它以职业需要为导向,以应用性技术和技艺为主要内容,传授职业活动必需的职业技能、知识、态度,并使学习者获得或者扩展职业行动能力,进而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因此,高职教育是以技能为中心的综合职业能力的教育,这是高职教育的本质所在。而技能竞赛源于长期的生产劳动竞赛历史和文化,作为一项教育活动,对学生而言,技能竞赛可以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职业技能的比拼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反应、协调等能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职业理想,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人文素质;对学校而言,技能竞赛是对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水平和优秀教学成果的大检验,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说明技能竞赛在高职院校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和作用。

基于对高职教育本质属性和技能竞赛重要性的认识,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将文化品牌建设的目标定位在技能竞赛上,紧紧抓住“厚德强技”的办学理念,积极打造“技能竞赛”文化品牌。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是广东老隆师范学校,在技能竞赛方面,有师范教育 “八个一”训练竞赛的传统(每天写一页钢笔字、一页毛笔字、一小黑板粉笔字、给一句话注音、一次三分钟演讲、每周背诵一首古诗、写一篇周记、每学期制作一份手抄报),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后,在继承学校传统竞赛文化的基础上,不断研究和探索技能竞赛的丰富内涵,力

求体现高职教育特色,体现崇尚实践、崇尚技能的兴校方针,大力培育竞赛文化。

(二)以赛促学

以赛促学就是将技能竞赛贯穿“教学做一体化”之中,就是将技能竞赛内化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过程中。河源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不断完善竞赛管理及奖励办法,依托数量众多、设施齐全、师资充足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平台,全方位保障、举合力推动竞赛工作开展,在全校营造了学技能、用技能、赛技能的浓厚竞赛氛围。

首先,学校通过技能竞赛,激发学生成功的欲望,唤起学生学习的信心。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低,他们中间还有一些学生是在高考失利的情况下才无奈选择高职院校就读的。这些学生通过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崭露头角,认识到职业院校的学习可以如此丰富多彩,只要努力同样可以获得成功的机会,从而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其次,以榜样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职业教育技能竞赛不但能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促进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较强实践操作技能的同学成为技能竞赛的优胜者,为学校乃至整个地方赢得了荣誉,受到了学校、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的表彰,成为学生中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技能竞赛的优胜者有助于引发周围同学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参加竞赛的热情,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学习。

(三)以赛促教

首先,以技能竞赛激励教师加强教学工作。技能竞赛的举办,是激励高职院校加强专业课教师实践操作技能的有效驱动力,技能竞赛不仅是参赛学生的技能大比武,而且是参赛学生的指导教师教学水平的大比拼。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技能竞赛正是各位指导教师力求通过所教的学生取得优异成绩,以展示自己的实践教学水平、检验实践教学成果的一个有效途径。教师必须首先大力提高自身的技能操作水平,不然就不能指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要培养出在技能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必然要求指导教师的技能操作水平包括理论水平都要达到相对较高的水平。其次,以技能竞赛激励教师提高操作能力。技能竞赛要求专业教师不仅需要比较全面的理论知识,而且还需要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才能全方位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实践。为了提高技能训练质量,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广泛收集资料,不断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技能教学水平,从而推动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第三,技能竞赛是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平台。以技能竞赛作为深化校企合作的突破口,通过开展技能竞赛活动,可以建立学校、企业共同参与的机制,进一步密切校企关系,用企业标准引领技能竞赛标准,实现教学与职业岗位需求的对接,通过企业人员参与评判,及时发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强企业实习指

导的针对性,从而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四)技能竞赛全员化

技能竞赛全员化就是实现技能竞赛由少数师生参与向全体师生参与的转变。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在技能竞赛文化品牌建设上,注意避免“应赛教育”的倾向,即避免以竞赛代替教学、为赛而学、名次是唯一评价标准等极端功利主义倾向,坚持“重在参与、重在学习、重在提高”的原则,鼓励所有在校学生都积极参加技能竞赛,在重视参赛选手的技术和操作技能的同时,重视学生的理论学习,重视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基础教育。

学校实施技能竞赛全员化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每个专业都根据职业岗位技能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研究、设计、确定几项技能竞赛项目,把技能竞赛与教学考试、实训考核、毕业设计以及学生技能考级等工作结合起来,根据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变化和企业实际需求,不断充实、更新技能竞赛内容与技能竞赛标准,形成普遍性、经常性的技能竞赛制度。二是每一位专业教师都参加技能竞赛。通过组织教师直接参加技能竞赛、担任学生参赛指导教师等方式,使技能竞赛覆盖每一位专业教师,将技能竞赛的成绩和参加技能竞赛的经历作为专业教师考核考评的重要内容。三是每一位学生都参加技能竞赛。通过技能竞赛与技能考试的结合,将技能竞赛与学生获得创新学分、综合评价以及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结合起来,促使每一位学生都参加技能竞赛,使技能竞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和重要经历。

三、文化品牌建设与人文精神的培育

技能竞赛文化品牌在培养规则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合作精神等人文精神方面起着积极作用,通过技能竞赛文化品牌建设可以促进大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实现育人目标。

(一)尊重规律,崇尚规则。技能竞赛活动涉及激励理论、博弈理论、教育评价理论等基本理论,体现了教育教学规律,反映了教育的本质,比如竞赛要突出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强调学用结合,手脑并用,强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同时,技能竞赛活动制定了许多规则,建立了相应的规范机制和激励机制,以此保证技能竞赛的顺利、有序、健康开展,参赛选手要正确处理公平公正问题,要按照技能比赛各项规定,严格遵守纪律,听从指挥,服从裁判等。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技能竞赛活动的过程,就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过程,就是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过程,就是规则意识的强化和自律自觉习惯的养成过程,因此,技能竞赛文化品牌对尊重规律,崇尚规则人文精神的培育起到重要作用。

(二)倡导改革,重在创新。技能竞赛是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助推器,表现在:

一方面,通过技能竞赛可以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学理念从“供给驱动”向“需求驱动”转变,从而实现以知识为本位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转变;推进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向以实践教学为中心转变,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推进以偏重传授知识向注重职业技能训练转变,实现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另一方面,通过技能竞赛可以激发创新精神。技能竞赛是锻炼人智力的一种特殊的考核,其难度远大于一般的考试,要求思维量很大,灵活性很强,熟练度很高。可以说,高水平的技能竞赛,既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又能强化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拓宽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智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技能。

(三)正视竞争,更重合作。技能竞赛是一项具有竞争性的教育类比赛活动,在技能竞赛的过程中,个人与个人之间不自觉的比较,都有获得较高名次以期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这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趋向。从竞赛的结果来看,对于取得较好竞赛成绩的学生来说,是对自己学习成绩和工作的肯定与表扬,能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感,激励人们不断进取,从而对成功的经验起到强化作用,使参赛者更加努力、更加主动,以取得更大的成绩。同时,技能竞赛对比赛后进个人能够起到督促作用,督促他们查找问题,努力学习和工作,以改变落后的状态。技能竞赛对于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意志力,提高竞争力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此外,技能竞赛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技能竞赛中的团体竞赛项目,反映了现代大工业发展尤其是装配制造业发展对团队合作的高要求,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也就是说既要有独当一面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要有良好的交往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善于团队作战。因此,技能竞赛对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建新、王珉.大学校园文化特色论[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

[2] 史文生.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研究[M].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介绍:

韦荣,男,出生年月1964.10,籍贯广西柳州,副教授,教育硕士,联系地址:广东河源市东环路河源职业技术学院,邮编:417000,联系电话***,电子邮箱wrwm@21cm.com。

下载永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品牌建设的实践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永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品牌建设的实践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05年 9月农机化研究第5期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傅忠,曾盛绰 (广西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南宁 530004) 摘要:高等学校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必须建立产学研相结合、......

    农业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农业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强化实践教学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文章结合南京农业大学农学试验站建设的实践,阐述了该站建设......

    党建品牌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共5篇)

    党建品牌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11-5-24 92442 作者:李根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对组织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企业制度文化与雇主品牌建设

    浅析企业制度文化与雇主品牌建设雇主品牌的实质是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3]企业制度文化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对于企业来说,为了树立良好的雇主品牌形象,应在制......

    创新组织部门文化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创新组织部门文化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创新组织部门文化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2007-02-10 16:47:57创新组织部门文化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机关文化贯穿于机关的工作和管理......

    农村文化礼堂实践与思考

    摘要: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将建设“农村文化礼堂”作为本省年度十大......

    团队建设实践与思考

    加强团队建设实践与思考 摘 要:本文结合工程项目实际,分析了项目部团队建设的重要性,介绍了团队建设的过程和操作方法,提出了项目施工管理中几种常见冲突的处理方法,以建设迎合公......

    班组建设思考与实践

    班组建设思考与实践 班组是煤矿最小的工作单位,相当于人体活动组织最基本的细胞,如何调动起每个细胞的潜力,提高每个单位的执行力和创造力,这是所有企业现在乃至将来共同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