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建设与实践
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建设与实践
●
摘要:廉政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而廉政文化建设作为一种理论建设,是营造清正廉明政治环境的有效途径,是一种治本之举。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十八大中强调,在新形势下,要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的土壤,以反腐倡廉的成效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自律意识,从而保持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本文以宝鸡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岐山)为例,对企业建设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具有鲜明特点的廉政文化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企业;廉政文化
位于嘉陵江源头的陕西省宝鸡市是周秦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人杰地灵,被誉为“炎帝故里、周秦之乡”。而代表着中华农耕时代最早最成熟的西周早期文明就孕育在岐山周原沃土之上,岐山得天独厚、得史独厚,又独得周公其人,这种文化资源是宝鸡市局建设廉政文化基地的基础。
在这片充满古老文化气息的土地上,宝鸡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在宝鸡市纪委的指导下,在文化底蕴较为深厚的岐山县局建成宝鸡市局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1.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的建设理念
宝鸡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岐山)的建设理念源于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会议上提出的“四面镜子”,即“理论理想”、“党章党纪”、“民心民声”、“先辈先进”。
2.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的总体框架
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廉政文化建设,以廉政文化展示为支撑;一部分是廉洁队伍建设,用廉政防控体系来保证。所以把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的展示室和职工活动室充分结合起来,寓教于乐。
3.廉政文化展示室情况
廉政文化展示室分为四个区域:第一区域“反腐倡廉论”,第二区域“先辈清风廊”,第三区域“学习教育坊”,第四区域“成美寄语窗”。
3.1第一区域“反腐倡廉论”
廉政文化展示室的第一个区域是“反腐倡廉论”,即“理论理想”之镜。
从“正冠镜”到习近平的反腐讲话,“反腐倡廉论”集中解释了廉政文化含义、廉政文化重要性、廉政理论以及廉政准则,图文相融、相得益彰,展现了为官之理论,为官之理想,能使干部职工以此为镜,对照自身言行操守,坚定廉政的理想信念。
3.1.1“正冠镜”
灵感来自于总书记提出的“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一方面为了凸显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当下的现实指导地位,另一方面为了警醒干部职工,让大家进入展示室首先对照“正冠镜”整理仪容。
3.1.2“廉”字展板
“正冠镜”旁边的“廉”字展板展示了“廉”的十一个不同字体,代表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对“廉”的认知变化。它不仅能激发今人对古代廉政思想、廉政制度以及廉政先辈的回首思索和借鉴学习,也能使众人转而思考廉政文化在当前的重要意义。
3.1.3四句廉政箴言
即“公正为魂,廉洁为基,务实为要,诚信为本”。这四句话点明了廉政的核心内容,即“公”、“廉”、“实”和“诚”。
3.2第二区域“先辈清风廊”
“先辈清风廊”是“先辈先进”之镜,主要展示古代廉政先辈和当今学习楷模的先进事迹,使干部职工沐浴在现实人物的光辉照耀下,“以先辈先进为镜,深学细照笃行”,形成学楷模当楷模的浓厚廉政氛围。
该区域教育广大干部职工,只有对照先辈先进,见贤思齐,以彼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增强为民服务意识、提高为民服务能力。
3.2.1中国先进楷模的事迹展示
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廉洁奉公的先进人物,我们选取了十二位优秀代表作为学习宣传榜样。以姓氏笔画为序排列,这十二位人物分别是:孔繁森热爱人民无私奉献,王瑛柔肩道义争议永存,王进喜人拉肩扛拼命创业,刘胡兰生的光荣死的伟大,吴天祥为党分忧为民解难,宋鱼水为民鼓呼执法为民,张云泉全心为民两袖清风,时传祥平凡一生伟大贡献,徐虎坚守平凡岗位为民排忧,黄继光血肉身躯钢铁长城,焦裕禄心装人民没有自己,雷锋有限生命无限为民。他们的事迹或轰轰烈烈或平平淡淡,但他们不同的精神品质都将永垂不朽。
3.2.2中国古代清廉官吏的事迹展示
以晏子和召公为杰出代表。晏子是历史上第一位提出廉政主张的官吏:“廉者,政之本也,德之主也”。他一生廉洁从政,清白公正,被司马迁比为管仲。召公西周人士,采邑在今陕西省岐山县西南,功绩卓著,与周公齐名。他清正廉洁,勤政爱民,为后人留下“甘棠遗爱”之典故。这也就是为何把市局廉政文化教育基地选在岐山县局的一个重要原因。
3.3第三区域“学习教育坊”
“学习教育坊”是“党章党纪”之镜。党章是每一名党员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更是一把尺子,能够检验出一名党员的成色。
“学习教育坊”一方面有利于干部职工深入学习党章党纪,阅读各类书籍,用文化知识武装头脑,砥砺党性修养,提高防腐拒变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能使他们从党的“反四风”工作和“三严三实”的要求中受到深刻教育和洗礼。
3.3.1党章党纪节选
党章是一个政党为保证全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的一致和组织上、行动上的统一所制定的章程,促使党员干部严守基本准则,严格规范自身言行。
3.3.2“正”字宣传画
党章党纪只能对党员干部进行约束和规范,而廉政文化建设需要集中全体干部职工的力量。“正”字的书写过程形象生动、恰到好处地传达了“廉政建设需要人人参与”的理念,引导大家充分树立崇廉尚廉的意识。
3.3.3廉政书架
摆放中纪委为党员推荐的56本书籍,范围涉及中外政治、历史、经济、哲学、法律等各方面内容,方便干部职工阅读学习,提高政治觉悟和综合素质。
3.4第四区域“成美寄语窗”
“成美寄语窗”共分为三部分,“成美寄语窗”是“民心民声”之镜,旨在展示基层员工的廉政风采,反映宝鸡烟草人的廉洁心声。
3.4.1《爱莲说》字画
《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感染人们学习莲花一般高洁的人格和洒落的胸襟。此外,“莲”与“廉”同音,从莲花高洁的品格不难联想到如莲花般高尚廉洁之人。
3.4.2全市系统职工活动掠影践言
上半部是全市系统职工学习廉政文化及参加各类活动的风采照片,这不仅展示了烟草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更和我们宝鸡烟草“成美”服务品牌的“成功之美”、“成人达己”、“成就梦想”内涵相融合。下半部分是岐山烟草职工的廉政践言,也是全市烟草干部职工工作的真实写照,更是岐山烟草人的廉政宣言。
3.4.3四副寄语挂画
即:“敬畏之心”、“知止常止”、“简单生活”和“慎言慎行”,这既是岐山烟草对每一位员工的期望,也是宝鸡烟草人的人生追求。
4.运行效果
结合地域文化及企业文化的宝鸡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不仅是宝鸡市纪委确定的廉政文化教育示范点,在全省烟草系统亦属首家。该基地建成后,成为提高干部职工思想修养境界和防腐拒变能力的重要阵地,有利于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为宝鸡烟草行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
5.思考
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作,在建设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只有尊重地域自然环境、文化传统和人文生态,遵循本地域的传统文化,进行再创造,充分挖掘地域传统和特色文化内涵,才能真正建设成为独具行业、地域特色的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实现地域文化、企业文化、廉政文化的有机结合。
(作者单位:陕西省烟草公司宝鸡市公司,陕西 宝鸡 721004)
第二篇:在市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授牌仪式上的讲话
在市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授牌仪式上的讲话
男人市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今天将在吴玉章故居正式授牌。首先,我代表市委对授牌仪式的举行表示热烈的祝贺!对为基地建设付出辛勤劳动的所有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建设,特别是近年来,我市按照《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要求,注重特色、突出实效,广泛深入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反腐倡廉教育,认真组织开展了党风廉政知识竞赛,廉政书画摄影展、廉政征文、廉政文艺演出等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我市党员干部筑牢思想道德防线,提高拒腐防变能力,以廉政文化建设的新成效,推进了全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全面发展。
利用红色旅游资源和廉政文化资源,将弘扬历史廉政文化和发扬党的廉政传统结合起来,打造自贡市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是我市深入推进廉政文建设、加强党员干部反腐倡廉教育的又一新举措。吴玉章先生,作为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他一生清正廉洁,淡泊名利,无私奉献,艰苦朴素,生活严谨,始终坚持崇高理想,坚定革命信念,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他的精神是永远引领我们前进的精神旗帜,也是激励我们奋发向上的力量源泉。市廉政文化教育基地选择在吴老故居打造建设,既是对吴老崇高革命精神的传承,也是廉政文化与反腐倡廉教育有机结合的一种形式。今天,我们在吴老故居举行“自贡市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授牌仪
式,目的就是要在全市深入推进廉政文化“六进”活动,使我市的党风廉政教育工作迈向一个新的台阶,为广大党员干部更好地接受廉政教育提供一个新平台。
自贡市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授牌以后,希望玉章故居管理办公室加强基地的管理,切实保护好基地的各项设施和珍贵文物资料;各级各部门要继续坚持教育为先、预防为主的原则,有计划、分期分批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前往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廉政文化教育活动,使党员干部受到实实在在的教育;各级领导干部要继承和发扬吴老的崇高精神,旗帜鲜明地反腐倡廉,争做清正廉洁、干净干事的表率;全市广大党员要认真执行廉洁自律的各项要求,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为奋力推进我市“三个发展”营造风清气正、和谐向上的浓厚氛围!
第三篇:永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品牌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永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红色文化品牌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永嘉是浙江省革命老区县,革命历史悠久,红色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永嘉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品牌建设,在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塑造美好心灵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永嘉的红色文化资源研究还较为粗浅,红色文化品牌建设也才刚刚起步。如今,我县正处在“赶超发展,再创辉煌”的经济社会转型关键时期,打造红色文化品牌,挖掘红色文化内涵为凝心聚力谋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势在必行。
一、永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资源概况 永嘉是浙南革命的源头。1921年,在党的创建初期,谢文锦、胡公冕等永嘉籍革命先驱就加入中国共产党,点燃了浙南革命的火种;1924年12月,浙南地区最早的党组织——中共温州独立支部在永嘉创建。1930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在永嘉成立,其下辖3个团(师),最盛时达6000余人,军部设在五尺村。红十三军以永嘉、温岭、永康为活动中心,进行了大小战斗百余次,足迹遍及浙江南部20余县,但由于党内“左”倾错误的指导,红十三军斗争最终遭到失败。1935年11月,红十三军余部加入红军挺进师。红十三军战斗过的地方,大部分成为以后我党扩大组织和进行武装斗争的中心区域,尤其是为后来粟裕、刘英率领红军挺进师入浙,开展南方游击斗争,创建浙南游击根据地,起到了奠基的作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永嘉是括苍地区中共组织和游击队活动的中心区域,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无数永嘉革命先烈献出了宝贵生命。
这些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不同历史时期开展的革命运动为永嘉留下了大量珍贵的红色文化资源。据统计,我县现有县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4家(省级2家,市级4家),另外,还有很多红色教育基地由于各种原因未参与评级,如,被称为红军村的大若岩镇黄山村、正江山游击茅棚等。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可分为以下两大类:
(一)物质类
1、纪念馆系列:主要有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军部旧址纪念馆、永嘉县革命历史纪念馆和吴超征烈士纪念馆。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军部旧址纪念馆,位于永嘉县岩头镇五尺村,始建于1986年,包括军部驻地胡氏四房宗祠、红十三军纪念碑和红十三军纪念馆,张爱萍将军题写馆名和碑名。馆中陈列着红十三军的历史资料和红军用过的土炮、刀枪等实物及展览图片(红十三军历时四年的战斗图片)。红十三军军部旧址纪念馆是国家极文物保护单位,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浙江省党史教育基地,2010年10月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永嘉县革命历史纪念馆,位于永嘉县城区(上塘)屿山公园,聂荣臻元帅题写馆名,1994年落成对外开放,馆内六个展厅分别展示了党的创建和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不同革命时期的永嘉革命斗争历史概况。永嘉县革命历史纪念馆是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浙江省军区“省级国防教育基地”。
吴超征烈士纪念馆,展陈内容有抗日英雄吴超征生平事迹及由其指挥的“南天门”、“八道楼子”、“长城古北口”等抗击日寇侵华战役资料,同时,馆藏有1933年5月国民政府授予的“为国捐躯”匾额及蒋介石、李宗仁、张治中、蔡廷锴等政府要员和高级将领的题词或挽联资料。1990年,吴超征被批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革命烈士,纪念馆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陵园、纪念碑系列:共6处,即永嘉县烈士陵园、谢文锦烈士纪念碑、金贯珍烈士纪念碑、李得钊烈士纪念碑、徐岙革命烈士陵园和屿北武装起义纪念亭,均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永嘉县烈士陵园,位于永嘉县沙头镇龙头山,是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馆中陈列着70多位革命烈士的遗像和史料,其中包括1930年参加红十三军,曾任中共西楠溪中心区委书记的谢用卿烈士。
谢文锦烈士纪念碑,位于永嘉县岩坦镇潘坑村。谢文锦,1920年8月在上海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曾被指派前往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劳动者大学学习,是我国第一批赴苏俄留学的革命知识分子。1923年冬回国,担任中共中央秘书兼共产国际代表、苏联军事政治顾问鲍罗廷的翻译。1924年8月,谢文锦奉中共中央之命回到家乡,于12月创建浙南地区最早的党组织——中共温州独立支部,为红十三军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金贯真,红十三军政委,被称为“布尔什维克党员的模范”,周恩来赞扬他是“浙江的金龙”。李得钊,曾任中共中央军委秘书,是军委书记周恩来的得力助手,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的建立作出了贡献。廿四垅地区25位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战士的遗髂安葬在徐岙革命烈士陵园,而屿北曾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十三军活动的中心区域之一。
3、遗址、旧址、故居系列:主要有红十三军军部旧址、吴超征故居、丽水街东宗祠等。
红十三军军部旧址在五尺胡氏四房宗祠,内有军长胡公冕的卧室、政治部主任陈文杰的卧室,有他们使用过的大铁锅、红樱枪、木床、粽衣、斗笠、办公桌等。吴超征故居位于桥下镇瓯渠村,除还原保留了当年的室内陈设外,后廊挂有张治中将军题词的“为国牺牲”和蔡廷锴将军题词的“浩气长存”及“精忠为国”等匾额。丽水街东宗祠是杀害红十三军革命人士“东宗惨案”的遗址。茗岙村陈氏宗祠是西楠溪84村庄农民大暴动集合地旧址,该旧址虽然还不是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但近年在政府的重视下,已打造成为一个重要的红色文化基地。
(二)非物质类
红十三军的战斗足迹遍及浙江南部20余县,进行了百余次大大下下的战役,留下了许多或文字或口头相传的红军轶事,如“借雾退兵”、“夜袭水警队”、“诱敌观音坑”等。
二、永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资源特点 永嘉作为红十三军的诞生地和浙南游击队的重要根据地,其红色文化资源具有三个显著特点:
(一)品牌突出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是温州及浙南红色文化的核心。1930年5月,红十三军在永嘉正式成立后,他们打平阳、袭瓯渠、战缙云、攻李茅、取枫林,进行了大小战斗百余次,足迹遍及浙江南部20余县,留下了大量珍贵的红色文化资源。近年来,随着各地对红色文化的重视,包括平阳、文成、苍南及丽水缙云、金华永康、台州温岭等地都陆续对红十三军在当地的战斗历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永嘉作为红十三军的诞生地、所有战斗的中心地及军部五尺村作为当年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浙南地区的最早传播地,其红色文化的核心资源优势明显。
(二)资源独特 集中表现在红色文化与历史文化、绿色生态、民族风情有机结合,形成了一批具有影响力、吸引力和开发潜力的综合红色文化旅游景区。如,位于岩坦镇的屿北村是目前浙江省古村落整体景观保存最完整的村落之一,19处古宅堂名均源自“四书五经”和历史典故;以保护寨墙、寨河为主体,层层递进的村落防卫系统更是南方古村落所独有;屿北古村所蕴含的耕读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亦是楠溪江流域的典型。2006年以来,屿北先后获得 “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景观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等称号。同时,屿北又是以红色文化见长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屿北是红十三军活动的中心区域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瓯北县委在这里领导了“屿北武装起义”和对国民党顽固派的五次“清剿”。如今,矗立在村里的“屿北武装起义纪念亭”(原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王芳题写亭名)记录了这一段红色的历史。
著名的丽水街风景区也是这种完美结合的范例之一。丽水街又名丽水长廊,作为楠溪江的景点之一,以其古朴之美而取胜,而景区里的东宗祠是闻名的浙南“东宗惨案”的发生地,这里流传着许多红十三军的故事。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唯一性、不可复制性和不可替代性,非常独特。
(三)潜力巨大
楠溪江以“水秀、岩奇、瀑多、村古、滩林美”的山水田园风光名闻遐迩,是国家AAAA级景区,每年吸引了来自海内外的300多万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其中,来参观红十三军军部旧址和永嘉革命历史纪念馆的游客就达到了12万,来屿北古村参观考察的游客更是络绎不绝。然而,部分红色文化基地因为地理偏僻、硬软件设施落后等原因参观人数较少,社会效益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但只要做好开发和宣传引导,就可将楠溪江庞大的客流资源与这些红色文化旅游很好地结合起来,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三、永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品牌建设现状近年来,永嘉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在红色文化精神挖掘、资源开发、品牌打造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和井冈山、嘉兴等周边红色文化品牌成熟地区相比依然存在诸多差距。
(一)核心品牌影响力初显,后续力度欠佳
自从国家大力倡导发展红色旅游以来,永嘉围绕红十三军这一核心红色文化资源采取各种形式逐年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如,二年累计投入600多万元修缮红十三军军部旧址硬件设施、举行红十三军成立80周年纪念活动、开展“寻访红十三军的足迹”大型新闻行动和“重走红军路”青年行动、拍摄电视纪录片《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出版《血染的丰碑——红十三军斗争纪实》等书籍。经过多年努力,永嘉有关红十三军的红色学术研究、资源保护开发、红色旅游推广等工作在浙南地区都处在前列,部分研究成果全国领先,取得广泛地社会影响。但在日常的品牌建设中,其推广方式依然较为单一陈旧,推广范围较窄,更多还是停留在本县范围内,精神挖掘还较为浅显,创意新颖、参与性强、影响力大的品牌建设手段依然较为欠缺。
(二)整体推广力度不均,配套开发薄弱
政府对红十三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及“红十三军”品牌投入和推广力度较大,但对其他红色资源配套开发明显不足,如,红十三军遗洞、红军村、红十三军整训基地等社会知名度较弱甚至鲜为人知;有些红色基地基础设施薄弱,管理缺失,没能得到较好的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如,溪下黄皮寺、西源中共括苍山中心县委第一期青训班纪念室等;有些建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砖石或土木结构的革命旧址或旧居,因年代久远疏于管理,房屋破败,急需修缮,典型的如吴超征故居等;还有一些红色资源虽已列为保护对象,但由于资金短缺或政策处理不到位等原因,原房主依然居住在里面,日常生活都对这些红色资源造成较大破坏。
(三)红色文化精神挖掘,深度广度有限
近年来,我县通过深入研究挖掘红色文化精神内涵,精心创作了一批富含红十三军精神的书籍和电视纪录片等文艺精品,改进创新红色旅游宣讲和展陈方式,不断丰富讲解内容,改善重点景区条件,每年组织开展较大规模的“重走红军路”品牌活动,让市民亲身体验当年红军将士的艰辛和气概,为永嘉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但总体来说,由于研究本地红色文化的人才数量较少且水平有限,我县对红十三军等红色文化精神挖掘的深度依然较为浅显。研究成果的展示多以出版书籍为主,缺乏现代化的推广方式;展陈的方式还比较单一,以单向的静态展示、参观为主,缺乏双向互动的体验形态;受众体验革命先烈精神的载体还显单薄,基本上是清明扫墓、党员宣誓等,缺少红色精神触及心灵的感悟方式。
四、关于永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品牌建设的几点构想
(一)“三结合”,推出红色文化品牌主线
将楠溪江的山水资源、古村落资源、市场资源和红色资源等有效整合,推出以红十三军为主体的红色文化品牌路线,增强核心文化品牌影响力,助推永嘉红色旅游。
1、红红结合。以红十三军为核心,将永嘉境内的红色资源进行整合串联,如,永嘉革命历史纪念馆第二展厅主要介绍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的斗争历程、永嘉烈士陵园展有红十三军革命烈士遗像和史料、屿北武装起义纪念亭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十三军活动的中心区域,整合这些红色资源,形成以红十三军为主打品牌,设计先烈凭吊缅怀之旅,让游客多角度感受革命烈士们奋勇拼搏、虽死犹荣、浩气长存的红色革命精神;红十三军当年的战斗足迹遍及浙江南部20余县,保留下来的红色资源分布较广,因此,可对接周边其他县(市、区)的红色资源,共同构建跨区域的红色旅游参观专线,如,瓯海的中共浙南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灵佑殿、平阳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纪念碑等,将红十三军旧址纪念馆与这些地区的红色资源实现友情连接,设计浙南革命足迹之旅,让游客系统感受革命烈士在温州不屈不挠、勇往直前、前赴后继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2、红绿结合。永嘉楠溪江山水秀丽风光旖旎,完整保存有以“七星八斗”、“文房四宝”及阴阳风水构思而建的古村落,是一个集自然、人文、历史景观于一体的国家4A级景区。近年来,永嘉不断加大楠溪江旅游开发力度,特别是今年以来,紧紧抓住全省“美丽乡村”现场会在永召开契机,基础设施和旅游环境有了大幅提升,同时,借助楠溪江山水文化旅游节、中国(温州)森林旅游节等活动,大大提高了永嘉楠溪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可将楠溪江的精品生态旅游资源与红色资源实现完美融合,打造“红色教育,绿色休闲”的红绿结合经典线路,让游客充分领略永嘉人文与自然的双重魅力。
3、红今结合。和平建设年代,永嘉人继承革命先烈的奋斗精神,开创全国包产到户之先河,比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整整早了二十年;改革开放年代,永嘉人又敢为天下先,应用市场机制创建闻名中外的桥头钮扣市场,成为“温州模式”的发祥地。把红色文化资源与传承革命先烈奋斗精神创造出的现代文化资源相结合,打造以“浙南革命圣地,永嘉精神摇篮”为主题的红今结合路线是拓展红色文化品牌的有力手段。可以以这样的路线来体现:枫林(勉园、八房祠堂监狱)→岩头(金贯珍烈士墓、东宗惨案旧址、丽水街、红十三军军部旧址纪念馆)→桥头纽扣市场→中国鞋文化博物馆,让游客感受一脉相承的团结奋斗精神,忆苦思甜,体会红军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内在联系,缅怀革命历史,感恩现实生活,寻找自我精神坐标。
(二)“二完善”,打造红色文化品牌精品
1、完善硬件设施。永嘉高度重视红色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近三年来,政府累计投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资金达到5761万,社会投入1700万,对现有革命历史遗存进行了大规模保护性修缮,陈列布展环境有效改善,红色旅游配套的停车场、干线公路建设等相继完成,大大提升了这些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整体水平。但是,投入的资金绝大部分都用于红十三军旧址、永嘉革命历史纪念馆、永嘉烈士陵园等核心红色资源的硬件提升改造,对于偏远地区影响力小的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投入较少,造成这些基地基础设施普遍落后。因此,政府应加强对全县红色资源的统筹规划,在突出重点的同时,加大投入力度,全面改善提升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整体环境,同时,在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这些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历史环境风貌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改善基础设施为主,避免二次破坏。
2、改善软件设施。由于红色文化资源包含着丰富的政治历史文化内涵,因此,从事红色文化资源管理的相关人员也应具备较高的业务素养。永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有管理人员(工作人员)共215人,讲解员57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5人,大部分人员学历水平、文化素质和业务都偏低,这种状况需要花大力气加以改善。首先要培养专业管理人才。可以搭建各种继续教育平台,让现有管理员通过培训、交流等不断提高专业技术管理水平。如,今年浙江省举办了一期专门针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负责人的培训班,就可以推荐人员参加,和全省同行开展业务交流,拓展管理视野。其次要培养高水平的讲解人才。除对现有讲解员定期培训、考核外,可以把今年通过“美丽乡村讲解员”和“美丽形象大使” 选拔赛选拨出来的讲解员充实到红色文化基地的讲解员队伍中,通过举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讲解员”大赛等形式,选拔培养一批优秀红色讲解员。还有要注重选拨一批科学研究和营销策划人才,在进一步拓展永嘉红色文化研究广度和深度的同时,以市场化的手段宣传推广红色旅游,不断提升永嘉爱国主义教育基红色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三)“一规划”,提升红色文化品牌影响
“一规划”指县政府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打破镇、街各自为阵的的格局,勾勒长远的整体发展蓝图,对县域内的所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统一规划、全面提升、打包营销。如,对红色资源的基础设施整体统一改造,将散落各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效串联,改变设施环境反差较大,连线交通等设计不合理的现状;对基地内的管理人员、讲解员等实行统一管理,出台标准化的管理细则、切实可行的人员业务培训和人才培育工程计划,不断提升永嘉红色文化人才的水平;基地内的红色文化实行资源共享,以系统化的要求布局资源,做到各个基地的资源即统一相连又特色突出;对基地的对外营销宣传、旅游路线安排、娱乐设施建设等实行统一策划统一安排,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和力度分散,如,在红十三军军部旧址可以设计射击、攀爬、野战等体验型项目,在徐岙革命烈士陵园增加“穿红军服、吃红军饭、走红军路”活动需要的设施,在永嘉县革命历史纪念馆内设立影像室(放映厅),推出针对青少年“卡通版”纪录片和成人版纪录片等,而跨县域的旅游路线安排更需要政府统筹规划协调。只有站在全局的高度,全面统一规划,才能真正打响我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品牌,不断提升红色文化品牌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四篇:【转载】综合实践基地建设与发展研究报告
综合实践基地建设与发展研究报告
一、发展背景与现状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中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加强和改进对学生的生产劳动和实践教育,使其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出“中小学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动手能力”;要求“社会各方面要为学校开展生产劳动、科技活动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同时要加强学生校外劳动和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
2000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切实加强社会实践活动。”“把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与校外教育活动作为加强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要把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必修内容,列入教育教学计划,切实予以保证。”“大中城市要统筹规划,通过多种形式建立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基地。”
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从小学至高中开设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和2006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4号),以及《教育部、农业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的下发,都说明党和国家对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工作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对加强中小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建设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提出了明确要求。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以及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作为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不可少的载体,各地为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继建设了一大批学生校外综合实践基地。综合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性愈加凸现。
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和探索,综合实践基地建设已形成了相当的规模,产生了一些积极影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共有各种类型的实践基地1万多所,其中由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直接管理的学生校外综合实践基地有300多所。应该看到,综合实践课程的全面开展有力地推动了综合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同时基地的建设有效的解决了课程实施中的一系列难点问题,保障了课程改革的实效与深入开展。
综合实践基地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渐形成了以下特点:
1、实践基地已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大部分实践基地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和课改要求,开设了生存与拓展训练、军训、家政、法制教育、环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项目,这些参与性强、具有直接体验和感悟的实践活动,使基础教育尤其是思想道德教育更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贴近社会需要,体现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受到了学生、学生家长和广大教师的欢迎;另外,实践基地还逐步形成了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型课程研发中心、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培训中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中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素质考核评价中心、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中心等多功能、集约型、稳定型、辐射型的实践基地。实践基地在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教育中起着纽带和平台的作用。
2、紧密围绕课程要求建设和发展基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综合实践基地的一切工作都是紧密围绕着实现这一课程目标而开展的,充分体现了综合实践课程的核心理念。
首先,综合实践基地的建设打破了教材、课堂与学校的局限性,使综合实践活动在空间和时间上向着更加自然、开放的方向发展,加深了学生与自然、社会及生活的联系。
其次,综合实践基地在课程设置上超越了学科界限,以学生的经验及社会实际需要为重点,整合了更多的课程资源,能够更加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三,综合实践基地通过更新或改进仪器、设施及设备的配备,不断提升课程的教育质量,使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在改进学习方式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3、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基地的活动内容
综合实践课程是由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加以指导,学校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的三级管理课程。透过总目标可以看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综合实践基地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学生生活,通过开发丰富多彩的活动项目来满足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坚持学生自主选择及主动参与,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重视对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精神的打造。
4、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形成了灵活多样的建设与发展模式
综合实践基地在充分理解和把握课改核心理念的基础上,密切结合各地实际,形成了灵活多样的建设与发展模式。
综合实践基地的建设打破了完全由政府包办的单一方式,以教育部门为主,同时吸引其它部门、多种社会力量联合建设。多种方式办基地更加合理地分配与利用了现有资源,更能符合地区特点与实际,且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相互借鉴经验,取长补短,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综合实践基地在发展中不等、不靠,探索和尝试引入市场运作机制,在坚持公益性的原则基础上,积极争取财政补助一点,社会各界赞助一点,同时加大自主经营收入,使基地建设的投入有了保证,有力地推动了基地的良性运转。
许多地区将实践基地建设作为贯彻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坚持走科、教、农三结合的道路,立足实际,因地制宜,边建设,边应用,边发展;与勤工俭学工作紧密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地办学条件,为一线教学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实践基地勤恳扎实的工作赢得了各方面的理解与支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采取各种办法促进实践基地的发展,一方面投入资金,另一方面在政策与理论上加以指导,并将各校、各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排入课表,统筹安排,大大推动了实践基地活动的蓬勃开展。学校及学生、学生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同样促进了综合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发展,这也是基地长久发展的根基。
二、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情况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挪威、法国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都注重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
1、美国
在美国各州的课程标准中,没有统一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但各州都设计了具体的、不同类型的综合实践性活动的课程。
(1)自然与社会研究(studies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即STS)“科学、技术、社会”是美国中学课程中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它包括自然研究与社会研究两大方面,从自然现象、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职业等领域确定不同的主题;通过调查研究和问题研讨的方式来进行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获得探究能力;另一方面,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科学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的社会实践能力。社会研究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从主题设计,到学习活动方式,都具有强烈的研究性和反思性实践的特征。(2)设计学习(project or design learning,简称PDL)一种应用性学习的课程,与课题的研究性学习相比较,设计学习更强调学生的自主设计和实践操作,如综合艺术设计、应用设计、产品设计、活动设计等等,强调对学生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的解决。
(3)社会参与性学习(social participating learning)重点在于参与社会生活,接触社会现实,注重开展各种社会参与性的活动,如社区服务、社会调查、考察与访问。
2、英国和法国
英国国家课程标准关于综合实践课程的设计与美国各州中设计的综合实践类课程有相似之处,主要集中在社会研究(social studies)和设计学习(project or design learning)等方面。英国中小学的社会研究围绕公民的形成(becoming informed citizenship),以及突出的政治、精神、道德、社会或文化问题来设计实践和探究的主题。设计学习则主要包括综合艺术设计、信息与交流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等。
法国课程标准中设置了“综合学习”的课程,其基本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综合学习需要跨两门或两门以上学习领域,要求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二是综合学习的活动方式应是多样的,涉及接受、探究、应用等基本学习活动方式。
3、日本
日本文部省在1999年颁布的《学习指导纲要》中增设了“综合学习时间”。该板块重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致力于培养学生主动开展解决问题式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态度,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要求采取“综合体验性学习”和“课题研究性学习”等不同方式。“体验学习”和“课题研究”成为中小学生在“综合学习时间”课程中最根本的学习活动方式,要求学生通过理解、体验、感悟和探究自然、社会,形成综合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4、我国台湾地区
我国台湾地区于1994年颁布了新的《国民小学课程标准》和《国民中学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规定小学、中学设计了多样化的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课程标准中称为“综合活动”;主要包括:家政与生活科技活动、乡土艺术活动、辅导活动课程(包括“学习辅导活动”、“生活辅导活动”和“生涯辅导活动”三个方面)、团体活动等几种方面内容。
综上所述,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所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且均在活动领域方面体现了“综合”的特征。
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目前学生校外综合实践基地的发展迅速,势头良好,但这一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也是巨大的,且问题日益突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不高,定位不明确
一些地方及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对综合实践基地的性质、作用认识不高,究其根源是对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认识不到位。有调查显示,综合实践活动在空间形式上,95%以上的活动主题和活动过程集中在教室里完成,课堂教学仍是主渠道;另外,给予性活动主题占学生活动主题的87%以上,真正由学生自主设计并实施的活动主题所占的比例过低。目前,尚未专门为实践基地建设出台指导性文件,大家基本是根据有关文件精神,摸索着干,相当一部分教育工作者,甚至实践基地工作者对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这直接影响到校外综合实践基地的定位和功能发挥。
目前,学生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应有的政策和制度支持系统尚未建立,致使实践基地在建设和发展中缺少理论及政策上的指导。缺少制度的安排和保证。实践基地公益性原则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服务宗旨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与学校课程相结合的有效机制还不完善。在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教育转型期,综合实践基地的良性发展环境还有待培育,对它的认识和定位还应作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
2、建设不系统,管理不到位
综合实践基地的建设缺乏合理规划,统筹发展。目前,全国平均每7万未成年人拥有一个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而且大多数活动场所建筑面积不足1500平方米,并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广大农村地区还十分缺少。仅就学生校外综合实践基地来说,这种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则更为严重,实践基地建设没有形成网络效应。
基地的活动课程建设力量薄弱,不系统、不专业,同时缺少理论支撑。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利用缺少机制保证,更缺少品牌和综合实践活动文化的精品。综合实践基地还面临着管理体制不顺,投入保障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大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基地的建设和发展普遍缺乏综合管理与协调配合,基地建设没有做到真正、全面的资源共享,整体效能得不到充分发挥,达不到预期使用效果。
3、缺乏专用仪器设备研发机制,购置渠道不畅
校外综合实践基地所需仪器具有内容专、种类多、数量相对较少等特点,在市场上很难寻觅到适合使用的品种。现有的陶艺、木工等少数种类,科技含量低,不能与现代生产生活及社会发展相结合,信息技术应用不足,特别缺少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在综合实践活动领域的应用。另外,研制单位对课程的研究不够,缺少对综合性活动项目的开发,思路陈旧,在学科整合方面欠缺考虑,仪器设备的开放性与自主操作性较差。
仪器设备研发的滞后已经成为严重制约基地发展的瓶颈,原因有缺乏产品研发的激励机制,无人重视,实践基地的实际需求与新产品开发脱节;也有忽视一线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调动教师开发新活动项目、设计新工具、新仪器的积极性。
除研发外,采购信息渠道不畅通也是很严重的问题。一方面,基地不知到哪去买所需的仪器设备;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已经开发出的适用产品不为基地所知,供需双方缺乏沟通的平台。信息不灵使得多数基地为购置仪器不但耗时费力,而且增大了采购成本。
4、经费紧张,师资严重不足,培训不到位
绝大多数实践基地都存在经费紧张的问题。基地的建设依靠国家投入,而实际运转却要依靠自身能力,但限于基地的服务对象和其公益性,在既没有相关的政策保障,又不能完全按市场经济模式运作的情况下,多数基地的生存与发展还要依赖政府的不断投入。在教育经费紧张的现状下,投入不足使得综合实践基地的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综合实践基地的财政、税收等相关政策不完善,缺少激励机制,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发挥不充分。在实践基地的收费问题上,政策也缺乏系统性,导致随意性过大,各地、各基地之间在收费项目、收费金额等方面差别较大,没有相对统一的标准。
实践基地需要的教师是一些既有教师资格,又兼有其它专业技术资质的复合型教师。但受编制、待遇、职称等问题的制约,使得基地在教师配备方面遇到了很大的困难。现有教师的培训与交流活动也没有跟上,这些都令基地活动开展的质量难以保证,甚至影响到基地的生存与发展
5、缺乏足够的安全防范意识
目前,一些学校领导因害怕学生外出活动的安全问题,不愿意组织学生参加基地的实践活动。的确,安全问题应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在实践基地这样一个注重自然、活动开放的环境中,在综合实践基地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应更加重视安全工作。从活动的设计、组织到实施,每一步骤都应将安全问题放在首位,采取一定的安全防护措施和对学生进行自我保护及安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但目前活动中的安全防护工作普遍没有得到重视,安全防范意识淡漠,除对交通、野外活动中的安全较重视外,很少有实践基地为学生配备各种防护用具,防护镜、实验服、灭火毯等在实践基地难觅其踪;没有建立完善的安全防护准则,也没有出台相应的强制性政策。安全无小事,理应引起人们更多的重视。
四、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教育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学生综合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因其教育方式特殊性,需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公益性原则
综合实践基地是根据青少年学生成长特点和发展需要而设置服务内容的学生校外专门活动场所。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和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综合实践基地将会成为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既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课堂,又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阵地。因此,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必须首先坚持教育性、公益性原则,以充分保证基地的教育活动与学校教育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整体。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应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重点突出公益性原则。
综合实践基地的收费要符合国家有关政策,根据实际消耗合理、合法收取成本费用,切忌乱收费,同时也应该享有相关的优惠或免税的政策。
综合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应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教育公平,加强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以服务为宗旨,走自主发展、灵活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之路。
2、做好科学规划,注意整合利用各种社会教育资源
综合实践基地的建设,规划是前提,是科学建设的基础,应在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形式多样、积极有序地分步实施与推进。地市的综合实践基地可以与县(市)共同建设,也可独立创建。坚持一盘棋的思想,充分利用本地、本土的社会资源,合理布点,科学定位,使其服务范围覆盖到全学区中小学校并兼顾到暂时不具备条件的临近地区,有机整合社会资源,辐射全社会。
科学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发达地区以建设投入较大的科普类、探究类、军事类、体验类、拓展类、休闲娱乐类为主;欠发达地区要以投入相对较少的园艺类、劳技类、文体类为主。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等,因地(校)制宜建设基地,不搞一刀切,不搞一个模式。三是坚持资源共享。这是实践基地建设必须坚持的一条原则,应整合利用本地区范围内的资源,实现资源的全面共享,让更多的学生享受优质的实践活动教育资源。四是坚持勤俭办基地。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还面临不少困难,多数地区实践基地的建设还属于初级阶段,应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搞不切实际的所谓“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结合学校布局调整,能利用现有资源进行整合修建的就不要再新建;实践基地不是新建的越多越好,也不是规模越大越好,更不能因建基地而向学生家长乱集资。要讲求实效,要满足学生需要,满足学校教育要求。要盘活存量资源,充分利用流量资源,特别是把各种闲置的教育资源优化组合起来,逐步拓宽渠道,引入多种社会力量进行建设与发展,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教育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服务。
3、突出育人功能,强调实践性
实践基地建设要紧紧围绕服务素质教育的宗旨,突出活动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首先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基地建设和发展的保证。基地活动是学校课堂教育的延伸和有益补充,教育行政部门要鼓励学校选派具有良好师德、专业素养和一定特长的教师担任或兼任基地的指导教师。基地还要重视文化建设,重视环境育人的功能。
基地应面向学生主体,精心设计活动内容。重视环境育人的功能,活动项目要贴近自然、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有丰富的教育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和身体特点,结合地方特色安排活动内容。实践基地的活动设计要走向科学化、规范化轨道,充分贯彻“教育性”,突出“实践性”,渗透“趣味性”,体现“服务性”,确保“安全性”。
实践基地建设切忌搞成以娱乐为主的消费场所。
4、注重科研,为课程改革服务
综合实践基地的发展应坚持以教、科、研为先导,大力开展课题研究,开发基地的资源优势,拓展基地的教育功能。以教、科、研促进实践教学,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指导基地的建设与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价值。实践基地在发展过程中应深入研究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及新课程体系对综合实践课提出的更高要求,不断地适应新课程的需求,设计研发出更多符合综合实践活动特性,即具有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生成性的活动内容及教育教学方法,更加全面、优质的为课程改革服务。
5、注意处理好基地建设、社会实践活动与勤工俭学之间的关系
勤工俭学是一种有组织的集体劳动,是增强学生劳动观念、动手能力的有效方式。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优良传统和特色之一。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教育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勤工俭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方面具有突出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农村教育发展方面,通过勤工俭学使得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贫困家庭学生受到了资助。
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理应积极调整对勤工俭学的认识以及勤工俭学的方向、思路、措施,使它的建设和发展与综合实践基地的建设、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充分结合,进一步强化勤工俭学为素质教育服务的意识,特别应注意处理好基地建设、社会实践活动与勤工俭学之间的关系,引导勤工俭学健康发展。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一要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注重劳动技能的培养和精神境界的提高;二要保证安全,特别是不能组织学生参加有毒、有害和危险的生产作业以及超过学生身体承受能力、有碍学生健康成长的劳动;三是不能在勤工俭学过程中乱摊派、乱收费。
五、“十一五”期间综合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发展策略
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而且任务艰巨的工作,应在坚持积极进取、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指导原则下,有序稳步地推动学生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发展。
过去的几年,综合实践基地建设和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是有目共睹的。但另一方面,实践基地在建设过程中也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难,其中有些问题正在严重地制约着基地建设和发展的步伐。若能在“十一五”期间将这些问题逐个解决,打破制约基地建设与发展的瓶颈,就会对基地的建设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使其为实施素质教育做出更多的贡献。
1、加强制度和政策建设。在进一步落实中央有关加强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的文件精神基础上,建议教育部尽快制定有关综合实践基地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或意见,明确对基地性质的定位和经费、人员等配备要求,强调基地的教育作用,保障基地的运转顺畅。
为加强对综合实践基地的管理,规范基地的建设,应建立、健全基地规划建设、仪器配备、课程设置、活动组织等方面的相关制度。建设规范管理指南,建立基地建设的评估制度,保证建设优质的实践基地。建立针对综合实践基地的信息平台,加强对综合实践基地的宣传与指导,定期开展各种交流活动。
2、明确目标。中央8号文件和近年来党中央及教育部相关文件都对建设实践基地提出了明确要求,应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根据当前教育发展的大好形势,将实践基地建设纳入校外活动场所“十一五”规划。
在目前实践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十一五”期间应有较大的发展。总的设想是:全国地级市根据本地区实际,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形式和机制,建成一个规模较大、设施较为完善、功能齐全的综合性实践基地。到“十一五”末,东部发达地区80%、中部地区60%、西部地区40%以上有条件的县(区),在统筹规划、合理布点和整合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建成一个富有地方特色的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有条件的学校都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结合本地、本校实际,为学生探究和实践活动的开展创造条件,建立起相应的活动室;农村学校还可利用学校土地和农村特有条件建立小型农业劳动实践基地。通过多途径、多层面的建设,充分满足不同地区和学校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广大中小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通过几年努力,在全国逐步建立起布局合理、各具特色、安全方便、满足需要的实践基地网络和服务体系。
3、努力争取多方面资金的支持,主要是争取政府加大对实践基地的投入,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投资或赞助。积极协调财、税部门制定针对校外基地的优惠政策,利用经济杠杆促进基地建设与发展。建议国家专项用于校外活动场所建议的彩票公益金,在“十一五”期间向学生综合实践基地倾斜。
4、加强对科研活动的指导,以科研带动基地的教育教学工作。增加各基地之间及基地与相关部门间的横向合作。加强对实践活动内容的开发,形成一批有代表性、有共性的活动加以总结后向全国推广。鼓励根据各地区特点发展有特色、适合地区实际情况的活动项目,建设风格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适当引入与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有关的职业技术活动内容。
5、建立健全实践基地仪器设备的采购供应制度。提高仪器设备供应商的准入水平,采取切实措施保证基地所需仪器设备的质量。定期向基地推荐优秀的仪器设备与器材及符合资质的供应商,方便基地选购并对市场加以规范。
加大针对实践基地所需仪器设备的项目开发力度,同时大力提倡基地教师自制适用器材。
建议教育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尽早制定校外活动基地仪器设备配备标准。
6、有计划的组织实践基地教师的培训工作,以适应素质教育不断发展和实践活动不断变化的需要。妥善解决好实践基地教师的编制、待遇和职称评定等问题,专职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应与在校教师一视同仁,以调动他们教学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服务素质教育的能力。
7、结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逐步完善针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和内容,建立切实可行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考核(查)评价制度。根据实践活动的教育目标,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不同的阶段为标准建立相应的评估体系,可建立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四个阶段的评估体系。
第五篇: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暂行规定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暂行规定
为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基地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切实提高实践教学基地的产能和效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双师型”和“高级应用型”人才,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 实践教学基地的类型
第一条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经学校批准在校内建立,具有一定规模且相对稳定的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活动场所。
第二条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校或院(系、部)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有关单位共同协商建立的实践教学基地,或由学校在校外投资建设的实践教学场所。
第二章 实践教学基地的级别
第三条 校级实践教学基地。由学校根据各专业建设及发展情况对各二级学院申报的校级实践教学基地进行考察、审核,在审核合格的基础上,依据实践教学基地评审条例,由教学工作委员会评选,并经学校领导批准确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主要用于全校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活动。
第四条 院(系、部)级实践教学基地。由各二级学院根据专业需求与有关企事业单位共同协商建立的实践教学基地,经学校评审、认定合格的实践教学基地,主要用于本(系、部)专业的实践教学。
第三章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基本原则
第五条 基地建设本着双方互惠互利,义务分担的原则,在生产、教学、科研、培训等方面能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第六条 基地建设本着专业对口,尽可能立足河北、就近优先的原则,既便于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又利于节约经费的开支。
第七条 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的新模式,进一步加强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学工结合、校企联合,实习与就业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适应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就业、创业意识。
第四章 实践教学基地具备的基本条件
第八条 具有一定的规模,在建设与管理中特色鲜明、成效显著,能满足完成实践教学任务要求。
第九条 基地的专业技术人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精湛技能,且结构合理、素质高;指导教师应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或硕士及以上学位。
第十条 适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能为学生的社会实践、生产实践、科学研究和教学活动提供最基本和必要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和安全保障等基本条件。
第五章 实践教学基地建立的程序
第十一条 专业所属单位对拟建的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初步的考察论证,在考察论证基础上与基地依托单位进行协商,达成协议,填写《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实践教学基地登记(申请)表》,报教务处审核备案。
第十二条 教务处在各院(系、部)考察论证的基础上,组织相关专家对二级学院报送的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审核认定。
第十三条 学校将根据院(系、部)意见和专家组评审结果进行审批。
第十四条 学校批准后,院(系、部)与实践教学基地依托单位签订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协议书一式三份,分别由教务处、实践教学基地、院(系、部)保存。
第六章 实践教学基地挂牌仪式
第十五条 实践教学基地确定后,实行挂牌公开运行,举行挂牌仪式。挂牌仪式由各二级学院具体负责,教务处协助落实。经学校评选公布出来的实践教学基地标牌,由学校统一制作。
第七章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管理
第十六条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专业都要有足够数量、满足本专业实践教学需要的实践教学基地。院(系、部)要根据所属专业的教学需要,科学规划,做到立足专业实际,面向社会,积极创建和发展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第十七条 实践教学基地在主管校长的统一领导下,实行校、院(系、部)二级管理,学校本着“扶持发展、适当平衡”的原则,对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分类管理。
1.对于主要服务于教学、收入用于维持正常运转和再建设、不进行收益分配的实践教学基地,学院鼓励其走自我发展壮大、良性循环之路。
2.教务处负责基地的宏观管理,掌握基地的运行情况,为院(系、部)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提供必要的支持与服务。
3.对于教学、开发、经营一体化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将纯收入全部上交学校财务处,由学校留作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基金。
4.学校对已建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每3年进行一次资产评估,对资产增值显著的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资产流失的,要追究基地负责人和当事人的责任。
5.院(系、部)负责基地的日常管理,根据所辖基地的实际情况和性质,制定相应的管理细则和相关的管理规定,报教务处备案,自觉接受学校的监督。
第十八条 检查和评估
1.为促进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规范管理、教学质量和效益,学校将组织进行系列检查与评价,包括组织有关专家对基地及实践教学工作进行不定期检查,每学期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等,深入了解和掌握基地的现状和实践教学的基本情况。
2.学校按《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实践教学基地评估办法(试行)》每3年组织一次评估,评选优秀实践教学基地、优秀实践教学管理者和优秀指导教师,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对建设不好的、问题突出的,不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实践教学基地要限期整改,如仍达不到要求,要依法解除协议,经学校批准收回基地牌匾和撤销实践教学基地称号。
第十九条 经费划拨与使用
1.为保证实践教学基地的正常运行,对学校新认定的校级实践教学基地资助经费5000元人民币,作为实践教学业务联系和基地活动经费。
2.教务处统一划拨经费,各二级学院对此项经费必须专款专用,不得用于其它方面。此项经费的使用采取报销制度,报销前须到教务处审核登记。
3.对于校级综合实践教学基地,指两个院(系部)及以上单位共建的,其使用资金按学校文件公布的单位数,由教务处负责平均分配,具体建设项目由院(系、部)协商。
4.学校将定期检查基地建设和运行情况,对于没有按实习计划和大纲要求完成实习任务的实践教学基地,将根据实际情况酌情扣减或延缓拨付实习经费;对不合格或有名无实的实践教学基地将追回经费并取消相关资格。
第八章 附 则
第二十条 本办法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第二十一条 本规定自2011年10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