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品牌建设之思考
品牌的建设之思考
前几天与一个做企划的朋友聊天,他提出医院的品牌建设,并从CIS系统标识、企业环境调查以及他的从业经验和案例给我做了广泛的交谈,很受启发。等朋友讲完,我心中困惑的是品牌建设的目的以及建设成功的检验标准是什么呢?我想要搞清这个问题恐怕还得从源头说起,什么是企业的品牌。
什么是企业的品牌,看到这里很多朋友可能会发笑,品牌就是企业向外界传达的本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说得没错,品牌是企业向外界传达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向社会传递的企业灵魂。就例如我们提到苹果,首先想到的就是它的被吃了一口的苹果的标识,其次我们想到的是什么呢,是苹果良好的性能质量、科技创新与时尚新潮——而这些才是苹果热卖的根本,是苹果获得消费者认可进而获取果粉忠诚青睐的根本,也是苹果品牌建设的目的和品牌建设成功的检验标准。那么企业的品牌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企业的产品的品质和独特的服务流程。品牌建设的目的和检验品牌建设成功的标准就是消费者认识你、认可你、接受你,进而发展成为你忠实的铁杆粉丝。
怎么建设一个企业的品牌呢?品牌建设是一个企业长久的追求与持续的提升维护。建设企业的品牌方法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品牌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站在客户的角度来提炼企业的灵魂,也就是企业产品的品质或企业独特的服务流程。海尔的品牌是从张瑞敏怒砸76台质量有瑕疵的冰箱建立起来的,美的电器的品牌是从其几十年如一日的持续坚持的高品质、安全、环保的产品质量上建立起来的。品牌的建设也是一个持续提升维护的过程,海尔的品牌建立起来后,海尔人并没有满足于张瑞敏怒砸冰箱事件的宣传报道,而是通过美国买大楼事件、德国洗红薯的洗衣机事件,进哈佛讲学事件不断地提升维护其品牌。
致此以解本人及品牌建设困惑之士的疑惑,可能与品牌专业管理之士精湛技能相差甚远,希望多多指教。
第二篇:品牌农业建设的若干思考
品牌农业建设的若干思考
农业品牌建设是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一条重要途径。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已经成为广大农业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但是,品牌的形成是由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且有一定的内在规律,只有抓住主要因素,把握好发展规律,顺势推进,稳步发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就推动品牌农业建设提出若干建议,希望能为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组织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一)论证筛选出一批能做强做大的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项目农业是物质生产部门,品牌又是附着在产品或服务之上的特殊标记,发展品牌农业首先必须组织专家,论证筛选出一批极具市场前景的农产品生产经营项目,使品牌建设有明确且又可行的目标。继而将这些筛选出的农产品生产经营项目,供不同生产区域的农民选择,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扶持,这是政府和农业部门服务“三农”,确保品牌农业建设走上科学发展之路的一项重要工作。需要强调的是,项目的选择应该优先考虑生产经营那些仍有相当市场潜力的产品,而不一定要选择经营本地的固有产品,避免一开始就与同行进行激烈的市场竞争。
(二)通过结构调整形成优势特色农产品专业化生产区域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是实现品牌化 经营的前提条件。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仍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农户具有高度的经营自主权,农产品生产经营项目多种多样,规模零星分散,缺乏应有的生产效率和专业水准。这对于发展品牌农业而言,是无从做起的。因此,各地政府和农业部门应该积极引导当地农民进行相应的农业结构调整,以便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并与论证筛选出来的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项目发生对接,促进项目的落地与实施。做好这项工作便于水利化、机械化等方面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有利于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为品牌农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结构调整的另一层内容是对
种养的品种构成进行优化布局。这样可以延长上市时间,满足营养、保健、观赏、休闲等多 种消费需求,有利于扩大产品市场份额,同样对农业品牌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围绕优势特色农产品的生产经营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品牌是团队成员共同努力的结 果。通过结构调整固然能形成专业化、区域化生产格局,但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无法形成紧密合作的团队,与发展品牌农业的要求仍然不相适应。考虑到家庭联产承包是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农业生产经营制度,解决这一问题的较好办法是将农户组织起来,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使分散的农户变成统一的整体,不仅对于新技术的推广扩散和公共设施、设备的建设与使用起促进作用,而且还能促进标准化技术的推广使用,形成相应的制度约束,确保质量管理技术的实施到位,对产品的质量管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对打造农业品牌非常有利。
(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相应的加工业对于大多数农产品来说,发展加工业是使之更 好对接市场,并成为品牌产品的必由之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更大好处,还在于能促进充分就业、化解市场风险、增加利润空间、扩大市场份额。这对品牌农业建设主体的崛起并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是非常有利的。如被誉为“海带产业明星村”的福州市连江县筱埕镇官坞村,在发展初期曾经出现过产量猛增、产品积压、价格大跌的情形,海带养殖一度陷入困境。随后,村两委适时作出创办海带加工企业的决定,于1995 年成立了集体股份制企业官坞海洋开发有限公司,承担起海带加工任务,化解了卖难问题。从此,官坞村海带产业发展驶上了快车道。不难明白,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相应的农产品加工业,是政府扶优扶强、促进品牌农业发展,必须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
(五)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制修订出能突现优势特色的产品执行标准品牌农产品必须符合健 康安全消费的要求,且具有整齐一致的外观和稳定均匀的内质。因此,借助标准化技术手段,通过制定实施产品执行标准,对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全过程进行管理和控制,是培育品牌农产品不能不作出的选择。不过,要是很多生产经营组织都按照同样的标准组织生产,其结果必然是生产出来的产品大同小异、不分彼此,品牌形象的树立无从做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培育出自己的品牌产品,就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高于国家标准,且能体现本地优势和特色的产品执行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使生产出来的产品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区别开来。品牌会带来新的财税收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又不具备制修订产品执行标准应有的条件,政府应该将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制修订产品执行标准,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给予财政扶持,拨出专 款交由农技推广服务组织承担。
(六)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研发服务培育品牌农产品的核心工作就是要极尽所能地把农产 品的特色和优势突显出来。农产品的特色和优势取决于种养品种、种养技术和产地的自然条件。其中产地的自然条件相对稳定不易改变,种养品种既有混杂退化的危险,又有被改良提升的可能,种养技术则是可以不断进行改进的。围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打造品牌提供研发服务,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对种养品种进行提纯复壮和改良提升,还可以防止品种退化,对种养技术进行及时的更新,为品牌的长效发展提供技术保证。如福建省龙岩市农科所,研发项目主动对接连城地瓜干原料薯的品种改良与薯块生产,选育出更加适宜加工的甘薯品种,加工后薯肉呈橘红色,令人赏心悦目,更好地迎合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研制的甘薯栽培技术有利于形成大小
适中的薯块,不仅提高了原料薯的利用率,也使得薯块在加工过程中更能均匀受热,形成更佳的终端产品,促进了品牌的培育和建设。福建省诏安县灰鹅生产项目则是个反面例子,因缺乏研发机构的支持,农民自行将饲养的竹冈鹅品种与来自相邻地区的广东狮头鹅杂交,造成了当地竹冈鹅品种特性的大量消失,以致无法通过国家畜牧品种认定委员会的品种认定,直接影响了诏安灰鹅的市场名气,严重阻碍了品牌的形成。
(七)对现有外观内质差异不大的品牌产品进行必要的整合品牌的生命在于个性化的特色。要是市场上同时出现外观内质并无明显差异的品牌农产品,就很难在消费人群中实现品牌的识别与忠诚,最终的结果是引发恶性竞争,品牌价值都无法实现。目前,福建上市的品牌农产品,尤其是水果、茶叶,出现多、杂、乱的现象,形象趋同情况严重,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进行整合。这种做法还会带来另一个好处,即依法申请注册使用地理标志。这是一种由国家提供的信誉担保,无需成本支出就能达到被消费者认同的品牌效果。
(八)治理与防范并举品牌农产品带来的高利润率、高市场占有率,很容易让不法分子剽窃利 用品牌具有的潜在价值,从中获取丰厚利润。这些人有的对品牌农产品掺杂掺假再转手渔利,有的则是假冒品牌农产品,图个好价钱和好销路。如发生在“中国大黄鱼之乡” 的宁德大黄鱼注水行为,就是属于前者做法; 发生在许多大中城市假冒来自“中国芦柑之乡” 永春芦柑的行为,则是属于后者做法。两者都使各自的品牌经营者深受其害,他们纷纷要求当地政府出来维护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营销环境。因此,政府为他们提供这一方面的公共服务是责无旁贷的。首先,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把掺杂掺假者和假冒产品列入黑名单进行曝光,禁止超市、卖场收购被曝光农产品,并拓宽专营专卖渠道,鼓励品牌农产品进入专卖店。其次是向相应的组织授权,由其负责地理标志的申请办理和使用管理等工作,借助防伪技术防止假冒行为发生,这对跨地区流通的农产品是非常有效的。再次是安排行业专家,借助新闻媒体向消费者宣传普及识别掺杂掺假或假冒产品的有关知识,让假冒伪劣产品无处藏身。
第三篇:关于企业品牌建设的一点思考
关于企业品牌建设的一点思考
2011-02-10 15:10:
51过去的30年里,中国经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相应地,一些过去一度被我们忽略的问题,逐渐地浮出了水面,品牌的问题是其中的一个。“世界加工厂”、“中国制造”这些曾经让我们无比自豪的字眼,如今却带有了许多尴尬的意味。历史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一个企业要想在当今世界的商业浪潮中真正拥有话语权,仅靠劳动力成本优势和低附加值的加工出口是远远不够的,企业必须创建自己的品牌。
可喜的是,近几年来国内企业逐渐认识到了品牌对于一个企业的关键意义,纷纷开始投入巨资进行广告宣传,意在打造自己的名牌。品牌建设这个词,终于走进了国内企业家们的视线。
根据书本上的定义:品牌建设是指企业对品牌进行设计、宣传、维护的行为和努力。这样的定义似乎无可挑剔,但品牌建设工作究竟怎么开展,相信光看定义是帮不上多少忙的。
在很多人看来,品牌始终是一种很“玄”的东西,虚虚实实,难以捉摸。所谓实,是因为它确确实实在企业发展进程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所谓虚,是因为它往往很难用具体的数据、指标、任务来衡量,甚至很难用一句两句话说清楚。也正是由于这种特殊性,才决定了很多企业在实施品牌建设工作的时候或多或少地感觉到方向不明、无从入手。本文从如下几个方面,探讨目前国内企业在品牌建设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旨在抛砖引玉,借以引发相关的讨论和思考。
一、打造品牌不等于打造名牌
“名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之一,无论是工薪阶层还是高收入人群,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喜欢追求名牌。这一方面反映出国内民众品牌
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却也对企业造成了一定的误导:很多企业认为,打造品牌=打造名牌。
事实上,品牌知名度的提升仅仅是品牌建设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品牌知名度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一味地进行广告宣传来提升知名度,而忽略了其他的环节,却会将品牌置于一种十分危险的境地。对于品牌,还有一个关键字是不可忽略的——承诺。
消费者之所以信赖一个品牌并选择其所代表的产品和服务,本质上是因为信赖该品牌所作出的承诺。比如我们选择volvo轿车,是出于对其安全性能的绝对信任;选择联邦快递,是因为我们相信联邦快递员们会将我们的包裹一分不差地准时送达。
那么只注重品牌知名度而不注重品牌承诺的结果会是怎样呢?“三鹿奶粉”就是一个例子。“三鹿”曾经是国内深受消费者青睐的奶制品品牌,最终因为违背了品牌的承诺,而被永久地打上了耻辱的烙印。
二、品牌建设应当与公司业务的发展同步
在很多企业里(生产、加工型企业居多),存在着这样一种认识:企业在还没有做大做强之前,不用搞品牌,只需要把关注点放在利润的增长上面,等企业经营上了规模,那时候再进行品牌建设不迟。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举个十分简单的例子:设想一个人生下来,先发育四肢五脏,几岁以后再开始发育大脑,会是什么样的结果?通常有如下三种可能:
1、大脑发育出来后,完全不能支配身体行为,成了一个累赘;
2、大脑发育出来以后,可以勉强支配身体行为,但总有着动作上不协调的情况;
3、最终没能发育出大脑,只好通过人工植入的方式后天“强加”一个大脑,这样不仅代价极高,而且也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弄得不好连身体都要垮掉。如果把企业比作一个在成长发育中的人,那么品牌就好比是企业的大脑。这样看来,把品牌建设工作与公司业务的发展脱节,那么很可能就存在着与前例类似的隐患。
事实上,品牌所代表的精神和内涵,应当贯穿于企业创立、成长、发展壮大全过程的始终,应当对企业内外的一切言语和行动具有关键的指导意义,如果不及早地进行有效的品牌建设工作,不仅会让企业走很多弯路,甚至有可能把企业推向死亡的边缘。
国内体育品牌“李宁”就是一个例子。
1990年,李宁公司在一个几乎没有竞争的环境中诞生。长期依靠市场的自然成长,缓慢地扩大规模,并幸运地成为国产体育品牌老大。到2009年时,李宁公司在中国内地的营业额甚至超过了阿迪达斯,成为内地仅次于耐克的第二大运动品牌。
然而好景不长,中国体育用品的高增长时代已经结束,正在向调整期过渡,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也正在裂变。消费者的关注点逐渐从产品的性能转向了品牌的内涵与精神。不幸的是,李宁公司做了20年的体育用品,但却几乎没有消费者能说得清楚李宁的品牌个性到底是什么。向上面临着耐克、阿迪达斯的重压,向下面临着乔丹、鸿星尔克等低端品牌的挤占,李宁品牌面临着上不去也下不来的尴尬处境,其生存空间正变得越来越窄。
三、品牌建设工作不应当围绕着具体业务打转
有些企业认为,品牌建设就等于促销,就是印发各种宣传资料来推动业务的增长,于是在实施品牌工作的时候,时时处处把业务数据的增减作为衡量标准,其实这是又一个常见的误区。这里再举一个例子:如果把销售部比作西医,那么品牌部就是中医。我们都知道,西医见效快,但是只能治标,中医见效慢,但是可以治本。西医重眼前,中医重长远;西医重局部,中医重整体;西医着眼微观,见招拆招,中医着眼宏观,以点带面。同样的病症,中医和西医常常会开出截然不同的方来。再回到我们的企业中,我们都知道,销售部往往更看重眼前利润,更重实效和时效,而品牌部门则决不能因为眼前利润,而放弃了品牌的信念和承诺,甚至有些时候为了整体的权衡,还需要主动牺牲一些眼前利益。由此可见,如果
用业务指标的增减来衡量品牌建设的效果,就好比是用西医的规则来给中医打分,让篮球裁判来主持足球比赛,最终可能在两个阵营上都乱了方寸。如下是笔者亲身经历的一个例子。
上世纪90年代,国内的润滑油市场处于杂乱无序的状态。当时,国内还未对外放开润滑油市场,国内的润滑油品牌数目众多,不成体系,假冒伪劣现象十分严重。随着润滑油市场的开放,国外知名润滑油品牌纷纷进驻中国,国内润滑油行业被重新洗牌。此轮洗牌之后,数以千计的润滑油调和厂被淘汰出局,随着近些年汽车保有量的大幅度增加,国内润滑油市场开始了新一轮的增长。
昆仑(中国石油润滑油品牌)和长城(中国石化润滑油品牌)作为国产润滑油品牌的代表,在经历了激烈的争夺战之后,逐渐完成了资源的整合,建立了自己的市场地位。然而不幸的是,由于起初的品牌定位不明确,并且在后续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缺乏正确的品牌建设理念,从而为如今的尴尬处境埋下了伏笔。
昆仑和长城是典型的国有企业品牌,因而在经营理念与运作体制上存在着先天的不足。在过去的10年里,这两个品牌都忽略了利润丰厚的高端润滑油市场,而是习惯性地将眼光都盯在了传统的中低端市场上。同时,错误地把品牌建设当做了拉动销售的一种途径,而忽略了其背后更深层的意义。昆仑和长城互相为敌,不断地通过传统的低价、促销等手段进行大幅度地扩张,以期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无形中也在消费者心目中固化了自己低端廉价的形象。而令他们都没有想到的是,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技术的发展,国内汽车的结构正发生着质变。车辆的升级换代与排放标准的不断升级,导致了原本利润可观的中低端润滑油市场变成了鸡肋。而意识到这一问题时,方才发现利润丰厚的高端润滑油早已被外资品牌瓜分一空,再想进入已经很难。目前,这两家润滑油公司均挣扎在亏损的边缘,由资源垄断所带来的优势,已经难以起到实际的作用。
四、品牌建设的第一阵地在企业内部
说到品牌建设,更多的人首先是想到消费者,认为品牌建设主要在于让消费者了解、信赖、喜爱自己的品牌。而笔者认为,品牌建设的第一阵地不在广告环节,也不在销售环节,而在于企业内部。
一个品牌要想被消费者理解和认同,首先要得到公司员工的理解和认同,因为员工既是品牌文化的创造者,也是品牌文化的传播者。如果员工不理解品牌所代表的文化与内涵,那么品牌就变成了空洞的口号和标语,失去了其最本质的力量和意义(事实上这一情况在国内企业中是很常见的)。下面再举一个例子。
BP,即过去的英国石油公司,曾经有过一段成功转型的传奇。公司的CEO约翰.布朗希望将公司打造成一家能够通过发展替代能源而超越石油资源的绿色能源公司,“超越石油”是BP新的品牌观点。然而作为一家国际化的能源企业,BP的业务遍布全球各地,它在全世界拥有10万多名员工,要让这10万多名员工都能理解并践行新的品牌观点,并非易事。
为了做到这一点,BP根据新的品牌观点制定了品牌手册,在公司业务与消费者的每一个接触点上都明确了具体的行为准则。同时,还在公司内部举办了大量的培训和活动,让员工反复体会和演练对新的品牌观点的理解。BP专门设立了“太阳神奖”,用来奖励那些在把新的品牌理念付诸实践中表现卓越的员工。甚至于在许多日常的细节上,BP也不忘提醒员工牢记品牌的新观点——“我们是一家绿色能源公司,我们要超越石油”,比如,公司内使用的所有铅笔都是由可再生利用的塑料咖啡杯(清楚地标注在每支铅笔上)制成,此外,公司办公场所里所有的植物都是芦荟,因为它是唯一一种产出氧气多于二氧化碳的植物。
事实上,BP最终获得了成功,它的黄绿相间的太阳神标志已深入人心。2001年,BP公司提前9年完成了它于1998年制定的10年减排计划,这与全体员工齐心协力的付出是分不开的。如今,“超越石油”已经成为了BP公司最强有力的品牌传播信号。
毫不夸张地讲,对于企业这顶皇冠而言,品牌就如同皇冠上面的宝石,宝石虽然体积很小,但往往决定了整顶皇冠的价值。如上几点,仅是关于这个奇妙宝石的一些粗陋的解读,仅供参考。
第四篇:二三线品牌思考之葡萄酒
二三线品牌思考之葡萄酒:面向大众群体,回归浪漫原点
前言:9点之外考虑9点
首先申明,虽然出于职业习惯一直在跟踪、研究中国葡萄酒行业的发展,也曾经因朋友邀请小规模参与过葡萄酒的咨询与策划服务过程,但从未有机会直接操盘过葡萄酒,所以并非葡萄酒业内人士。不过,管理学领域有个经典的游戏叫“9点之外考虑9点”。其核心思想是:你一定要跳出你所处的行业来系统思考你目前的问题,这样,你以前难以解决的问题就容易得到答案。
葡萄酒并非真的高不可攀,高端只是定位的方向之一,面向大众才是主流方向。
虽然市场上中低档葡萄酒的竞争最为惨烈,但真正热闹的还是中高端和低端产品。在几元钱一瓶、甚至用PET瓶、塑料桶装的假葡萄酒被一片讨伐的唾沫淹死之后,特别是新天的“平民化”失败之后,葡萄酒市场就几乎被一片“高雅”、“高档”、“艺术”之声所淹没。2005的《葡萄酒报告》也推波逐澜地预测:2010年中国对葡萄酒的需求中,高档酒将占到50%,中档酒占到40%,而低档酒只占10%。最极端的应当是(品牌战略与消费动机研究学者)刘伟雄先生,他在《刘伟雄:葡萄酒品牌战略与消费动机研究》一文中,以“葡萄酒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美酒”、“享用葡萄酒是艺术审美行为”、“感觉型审美需要大量剩余的感觉活动能量和闲暇时间”、“绝大多数葡萄酒消费者属于感觉型的审美者”、“符合精英阶层的休闲需要”、“符合精英阶层展示身份的需要”为理由,认为“葡萄酒属于精英阶层”。从具体数据上也似乎印证了“高端化是葡萄酒发展趋势”的预言:2005年我国葡萄酒产量43.43万吨,比上年增长25.40%,销售收入达102.3亿元,比2004年增长42.46%,利润总额12.56亿元,比上年增长58.68%——产量增长比例大小低于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的增长比例,很明显,葡萄酒的高档化程度越来越高。
但是,葡萄酒真的那么“高雅”、“高档”、“艺术”吗?
先让我们看一看西方吧。
葡萄酒是来自欧美的泊来品(所谓葡萄在中国几千年前就有的事事,几乎可以忽略),所以我们喜欢拿葡萄酒在西方国家是多么地普及、市场规模有多么多么地大、人均消费量是多少多少来证明葡萄酒在中国有何等庞大的容量与前景。我这里举个例子来说明:2007年意大利的葡萄酒消费(注意:是消费量而非产量)居欧洲首位,达到了22亿升,而意大利当年的总人口约5800万,其中15岁以上人口约占84%。我们将15岁以上人群均作为葡萄酒的消费者,那么意大利平均每个人的葡萄酒消费量约为46升。按750毫升/瓶计算,相当于61瓶。也就是,意大利每人每月喝掉5瓶以上。
如果如我们所说的意大利的葡萄酒也只是所谓的“精英阶层”的“高雅艺术”,并且假设意大利有20%的“精英阶层”(不会这么多吧?否则就不能称之为“精英”了,反之也不可能(文章来源:华夏酒报·中国酒业新闻网)所有的意大利人都是“精英阶层”吧,否则那就是极端的崇洋媚外了),那么他们平均每个月至少要喝掉25瓶,差不多平均一天一瓶,意大利“精英阶层”都变成酒鬼了;另一方面,如果葡萄酒只是他们的“高雅艺术”,那么
他们不可能喝这么多。也就是说,葡萄酒真的是十分普遍。既然葡萄酒十分普遍,那么就并非象我们某些人所想象的那样“高贵”、“高雅”与“艺术”,因为我们就不相信所有的欧美人都是高雅之士,都是“精英阶层”,都象体验“高雅艺术”一样去喝葡萄酒。
再让我们看一看国内市场的实际情况。
真的只有“精英阶层”才喝葡萄酒,而普通老百姓就没有喝葡萄酒的吗?事实是,多项调查都显示,30~50元的葡萄酒最受消费者欢迎。不会是“精英阶层”就体验这种档次的“高雅艺术”吧?我们只能说,葡萄酒主要还是被那些普通大众所消费掉。再者说了,我们相信“精英阶层”也并不是为了体验“高雅艺术”去喝葡萄酒的,因为他们并非真的有大量的休闲时间而成天无所事事。
我们真的要让葡萄酒走向让普通大众高不可攀的地步吗?
葡萄酒与白酒、啤酒、保健酒号称中国四大酒种。然而,作为全国性产品的葡萄酒2007的年产量仅为60万吨,即使是按平均15%的年增长速度,到2010也就预计超过80万吨,不用说与啤酒、白酒相论,即使与成天喊着叫着盼望真正的春天到来的区域性产品黄酒相比,也还差一大截——2007年黄酒的产量200万吨。
我们知道,高端市场一向是“求利求不了量”的,靠那些占比极小的“精英阶层”,葡萄酒能够有多大的市场容量?葡萄酒的“井喷”又从何而来?除非这些“精英阶层”都变成酒鬼。如果是这样,又与所谓的“享用葡萄酒是艺术审美行为”、“感觉型审美需要大量剩余的感觉活动能量和闲暇时间”相矛盾。
所谓“精英阶层”体验葡萄酒的“高雅艺术”,只是我们一厢情愿而已。而且这种近乎偏执的“高端唯一性”思维,可能会最终影响到葡萄酒的发展。
让我们看其它行业几个代表性的例子。
曾经,定位于高端的果汁饮料让多少企业以失败收场?而统一鲜橙多以平民化姿态出现以后,不仅真正打开了果汁饮料行业的行业规模,更以一个单品的销售额就超过了纯果汁的老大汇源的总销售额。
果醋饮因为始终摆脱不了“高端”这一思维方式,经十年运作,却至今后是一个未出息的小品类;
2004年,古越龙山以4000万的巨资在央视投入广告,并以“数见流人物,品古越龙山”的广告语将产品定位于所谓的高端,结果并未迎来黄酒的春天。
笔者的观点是:根据目前的数据来预测未来是不准确的,只有普遍的规律才具参考价值。没有大众的参与,任何一个产业只会越走越窄。对葡萄酒而言,高端只是定位的方向之一,而非唯一方向,面向大众才是主流方向。
“高雅”与“艺术”并非葡萄酒的唯一文化,“时尚”、“浪漫”才是其文化原点
概念营销现在已全然成为了葡萄酒行业的主要手段——卖年份,卖庄园,卖农学名词(赤霞珠、蛇龙珠、解百纳等),卖小产区,卖窖藏,卖树龄。尽管很多人对“概念营销”口诛笔伐,但笔者并不反对葡萄酒企业打概念牌,因为概念营销不仅是营销方式的一种,更是以最通俗的词语来打动消费者的最佳方式之一——因为我们很多可爱的消费者并非行行是专家,通俗的概念能够向他们传递最为容易理解的信息,给予他们最容易理解的承诺。不过,我们现在的概念营销却是建立在葡萄的“高贵”、“高雅”与“艺术”这一文化定位上的,是以“高端唯一性”思维将葡萄酒向“高档”。
葡萄酒是什么?虽然它无论是原料、工艺、口感、文化上与其它酒种存在着差别,但对消费者而言,其本质就是一种含酒精的饮料。葡萄酒文化应该是多元的、立体的、灵活的、包容的。
根据笔者的了解,葡萄酒在欧洲有这样三种文化:一是以营养为基础的增加热量和补充体能的食品,这是葡萄酒的原始状态;二是以情感为基础的时尚、浪漫饮料,这就所谓的葡萄酒的“新世界”;三是以体验艺术为基础的高雅艺术品,即葡萄酒所谓的“旧世界”。但是,正如崔涛先生在《中国葡萄酒行业战略赢销路线图》一文中所言:在欧洲,葡萄酒的主流文化就是时尚、浪漫,只是到了中国,就形同北方桔子到了南方就变成枳子了,只剩下了高雅了。事实上,在国内,葡萄酒先是卖西方高雅文化,然后是卖健康,但效果都不佳,后来通过宣传“时尚、浪漫”才打开行业之门。
我们应当注意这样两点:第一,在欧洲,葡萄酒的主流文化就是“时尚、浪漫”;第二,在国内,葡萄通过宣传“时尚、浪漫”才打开市场之门。也就是说,“时尚、浪漫”才是葡萄酒的文化原点。我们不否定有“葡萄酒痴”以“体验艺术”来饮用葡萄酒,但也不应当否认更多的人是以“时尚、浪漫”或“体会葡萄酒文化”之名来消费葡萄酒。
面向大众是实现“井喷”的突破口,“时尚、浪漫”是二三线品牌的最佳攻击点
先让我们分析一下消费群体层次定位。
从消费的角度,我们可以根据文化、收入、地位、意识将消费人群分成这样几个层次:一是高层次的所谓 “精英阶层”,二是中等层次的白领阶层,三是普通层次的工薪阶层,四是低层次的蓝领及农民阶层。根据葡萄酒的基本特点(文化、价格特别是口感),低层次的蓝领及农民阶层这个最为庞大的群体首先应当基本被排除在葡萄酒的消费者之外。普通层次的工薪阶层也是一个规模庞大的群体,他们也是偶尔为(文章来源:华夏酒报·中国酒业新闻网)之消费一些中低档及其以下的产品。而高层次的所谓“精英阶层”和中等层次的白领阶层都具备充足的消费葡萄酒条件与理由,而且他们的理由合集均是高贵、高雅、艺术、时尚、浪漫,只不过前者更多侧重于“高贵、高雅、艺术”,但以“时尚、浪漫”作为消费理由的时候也并不会比“高贵、高雅、艺术”少。后者更多侧重于“时尚、浪漫”,但其中也会包含着“高贵、高雅、艺术”的成份。我们需要强调三点:
第一,白领阶层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群体,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他们的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始终会保持着高速的增长。
第二,所谓的“精英阶层”其实基本上都是来自于中等层次的白领阶层,即白领阶层是“精英阶层”产生的平台。
第三,普通层次的工薪阶层虽然对葡萄酒消费只是偶尔为之,但是,只要我们的策略与方法得当,他们也将是一个大有潜力的群体。
再让我们分析一下“谁喝葡萄酒”及“在什么地方喝葡萄酒”的问题。
饮酒的场所有三个:一是餐饮店,二是夜场,三是家庭。某机构在西安所做关于葡萄酒的消费调查中得出如下结果:消费葡萄酒场合中有近一半在家里,三成左右在夜场,餐饮只占了一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餐饮一般是男人的天下,白酒和啤酒依然是餐饮消费的首选,男人们很少在餐饮店喝葡萄酒。第二,夜场是不分男女的消费场所,根据调查,一般来说,如果是几个男人在起,他们将很少选择葡萄酒。葡萄酒在夜场的消费应当是这样几种情况:一是几个女士在一起,一般选择葡萄酒;二是情人、夫妻在一起,选择葡萄酒;三是男女同事、朋友在一起,男士选择白酒或啤酒,女士选择葡萄酒。第三,一般来说,家庭也是男人喝酒的主要场所之一。但如果不是与女士在一起共饮的话,相信大多数男人主要还是选择白酒或啤酒。那么占近一半的家庭消费用葡萄酒被谁喝了呢?结论只是要么是情人、夫妻共饮,要么是只有女士饮用(包括男士喝白酒或啤酒,女士喝葡萄酒),还有一种情况是某些男士自饮,但这种情况应当会很少,即使是,也应当归于“高贵、高雅、艺术”性消费一类。
OK!我们现在知道了,如果将“饮用葡萄酒当用一种是一种高贵、高雅的体验艺术”,那么葡萄酒的主流人群应当是那些或有钱、或有地位、或文化层次高(当然也必须要有钱)的人,同时还有一些中等层次的白领阶层效仿,这种消费理由在男女性别上的差异并不大。但根据中国男人的酒种消费习惯及葡萄酒由于口感、酒精度数及饮用量的心理限制,男人饮葡萄酒只是偶尔为之。大部分的葡萄酒还是被那些可爱的女士们或者在家庭,或者在夜场喝了。
然后让我们分析一下消费者喝葡萄心理需求问题
其实,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知道了消费者喝葡萄酒的心理需求:“高贵、高雅、艺术、时尚、浪漫”是葡萄酒的消费心理需求,其中高端消费更多侧重于“高贵、高雅、艺术”,同时“时尚、浪漫”作为消费理由的时候也不少。其它消费更多侧重于“时尚、浪漫”,但其中也会包含着“高贵、高雅、艺术”的成份。我们应当关注到:除了部分追逐“艺术享受”的“葡萄酒痴”外,“高贵、高雅”和“时尚、浪漫”是消费者饮用葡萄酒的最基础的心理需求(当然,我们也不排除其中部分人有营养、健康功能这一点)。
至此,我们还得出了葡萄酒的档次定位:以“艺术享受”为心理需求的是葡萄酒的艺术性定位,以“高贵、高雅”为心理需求的是葡萄酒的中高端定位,以“时尚、浪漫”为心理需求的即可以是葡萄酒针对中高端人群的高端定位,也可以是针对普遍人群的中低端定位。
面向大众是实现“井喷”的突破口,“时尚、浪漫”是二三线品牌的最佳攻击点
前面说过,随着低端葡萄酒被一片讨伐的唾沫淹死之后,葡萄酒行业几乎被“追高”
所淹没,随着的是年份酒、庄园酒、农学名词(原料)酒、小产区酒、窖藏酒、树龄酒、储存桶等概念营销与之相呼应,再加上企业所拥有的葡萄园规模、葡萄品种、生产设备与工艺等,这些都严重挤压了实力较差、品牌力不足或在概念上已经落后的二三线品牌的生存空间。跟随是一种策略,但如果没有大奖金、大智慧、大动作,将很难实现企业的突破,甚至到行业整合期到来时,还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我们能否将思维放开,反过来在大家都认为“竞争最为惨烈”的中低端产品中去寻找机会呢?
中低端葡萄酒中有没有机会呢?答案是肯定的:面向大众是实现“井喷”的突破口,“时尚、浪漫”是二三线品牌的最佳攻击点
第一,葡萄酒的高端市场毕竟只是金字塔的塔尖,消费群体规模小、市场容量小、品牌形象力要求高,它容不了太多的品牌。而中低端市场则有着白领阶层和普通工薪阶层(文章来源:华夏酒报·中国酒业新闻网)的强大规模支撑,很容易形成巨大的市场规模。
第二,“高贵、高雅、艺术”已经基本被葡萄酒的“旧世界”局限,在年份酒、庄园酒、农学名词(原料)酒、小产区酒、窖藏酒、树龄酒、储存桶等概念挖完以后,已经难在发挥空间,更何况,在“十问”与“洋垃圾”之后,真正的高端消费者对这些概念又能够相信多少?但是“时尚、浪漫”则有着广阔的发挥空间。
第三,什么样的群体才具有市场规模潜力?只要我们稍加了解运动鞋类、服装类、饮料类、家庭类、通讯类等等众多的行业自然就会得到答案——只要搞掂了白领和普通工新阶层,葡萄酒才会有“井喷”的最大可能
如果新天不是借所谓的“平民化运动”进行炒作,以实现其品牌知名度快速提升的目的话,那么它的“平民化运动”起码犯了这样几个近乎可笑的错误:一是将“葡萄酒是含酒精的饮料”理解成为“葡萄酒是饮料”,所以才会用利乐包来装葡萄酒,唯独忽视了“含酒精”对消费群的范围及其饮用量、饮用方式、饮用场合的限制这一关键;二是将平民化的范畴无限扩大,将一些非葡萄酒的消费群体也囊扩进来,犯了消费人群的“泛定位即相当于无定位”的大忌;三是并没有真正找到真正打动目标消费群的刺激点,“时尚的,任何场所都可以饮用的,人人享用的健康、快乐饮品”不仅不能打动消费者,还会让葡萄酒的真正消费者远离新天。
最后再强调一下:虽然葡萄酒无论是原料、工艺、口感、文化上与其它酒种存在着差别,但对消费者而言,其本质就是一种含酒精的饮料。葡萄酒文化应该是多元的、立体的、灵活的、包容的。
面向大众是葡萄酒实现“井喷”的突破口,“时尚、浪漫”是二三线品牌的最佳攻击点。给大众一个无法拒绝的理由,那么你就能够成功!
至于如何做到“给大众一个无法拒绝的理由”,受篇幅限制,这里就不赘言了,否则就成一个洋洋洒洒的策划书了。不过笔者还是建议企业参考崔涛先生的《中国葡萄酒行业战略赢销路线图》一文,虽然其中有些观点不一定正确,但相信能给企业些许启示。
第五篇:品牌建设的几点思考
品牌建设的几点思考
面对中国进入WTO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对品牌整合营销时代的到来,着力品牌建设,投资品牌建设,是地方中小卷烟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的唯一出路。笔者认为,当前地方中小卷烟企业在品牌建设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避开常规媒体,宣传讲求直效广告是品牌传播的手段和工具,是宣传品牌形象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因此,作为地方中小卷烟企业的广告宣传要有的放矢,要针对锁定的目标市场,避开大型卷烟企业大品牌选择的常规媒体,以免产生正面竞争。因为,每一个知名卷烟品牌,无不在广告宣传上表现出色。“红塔山”、“大红鹰”、“金圣”等品牌,彰显尊贵,气势磅礴“白沙”、“黄山”等品牌则注重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和谐、亲切、自然。这些知名品牌的广告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将最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广告的创意到媒体的投放与监控,始终有的放矢,而且投资很大,这是众多地方烟厂望尘莫及的。
当前,一些地方中小卷烟企业在广告宣传中为做广告而做广告的现象相当严重。原本一个很浅显很简单的思维却硬要用极其复杂的手段来表达,结果不是广告形象模糊,就是过于赤裸裸地传播销售说词,甚至是令人乏味的产品说明告白,老百姓看了自然头晕乏味。因此,建议地方中小卷烟企业在品牌宣传中,不妨做反差的媒体投放策略,避开知名品牌的攻势,讲求直效性。
二、避免服务空谈化,建立服务品牌化比尔·盖茨说:“在现代商业竞争中,服务是最后一道大餐”。服务,在品牌时代中越来越具有重要的地位。我国家电行业的巨头之一科龙集团推出的“全程无忧”服务品牌,率先开了国内家电行业服务品牌的先河。时下,地方中小卷烟企业在强化产品质量的同时也注重产品售后服务,但没有形成一套服务理念,大多是空谈口号。要想在市场
竞争中谋取一席之地,一定要在服务领域搞出特色,要像科龙集团那样将服务品牌化。2002年初,客家公司推出“为社会提供满意的服务和享受”的服务理念,通过运行得到了社会和消费者的肯定。因为它不仅仅包括热情、规范、周到,还体现了文化、理念、真诚,将这种服务文化渗透到“客家”品牌建设的各个方面,终会造就“客家”品牌的成功。
三、寻求市场空隙,调低姿态进攻随着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卷烟企业知名品牌今天已不再是“红塔山”一统天下,其他大型卷烟企业如长沙、宁波、上海等烟厂竞相抢夺大都市,抢占大市场。为此,地方中小卷烟企业应避免与这些强劲品牌产生正面冲突,不要在本已十分拥挤的都市道路上步履蹒跚,而应在潜在的广大的农村市场上纵横驰骋,找出知名品牌无力顾及、仍未开发的市场空间,找准切入点,推出自己的品牌。在市场竞争中,地方中小卷烟企业应
注意保持低调务实姿态,不要过多张扬自己的行动,以免惊动主导品牌。在发动进攻时,采取迂回战术,与知名品牌的通路拉开距离,形成幅射,悄悄拿下市场。
四、实施品牌整合,建立科学的品牌管理体系
长期以来,很多地方中小卷烟企业由于技术落后、资金紧缺、市场狭窄等原因,在品牌建设上采取多品牌运营或各品牌独自运营战略。这就要建立科学的品牌管理体系,要处理好企业战略性品牌与市场化主导品牌之间的关系,要避免品牌间自相竞争,企业资源分散,要避免品牌个性过于相近造成品牌印象混乱及由于产品过于相近造成难以定价和销售,要坚持“非战略性品牌服从战略性品牌”,注重品牌差异化并同时实现技术开发和生产方面的协同效应。企业的营销决策层要对各品牌进行整体规划,指导、协调和监督相关品牌的生产营销,以保证品牌建设的顺利进行。
(作者单位:江西客家实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