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整合文化资源实现文化强市
文章标题:整合文化资源实现文化强市
为了繁荣**文化,把文化优势变成产业优势,把产业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实现文化强市的目标,要作好“三篇文章”。
一、立足**抓文化,围绕特色作文章
**文化底蕴深厚,文化特色鲜明。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有流传几百年的民间花灯、剪纸,有遍布全市各乡镇的民间剧团、马灯团、皮影队,有衡阳市独一无二的瑶族歌、舞、曲、调文化,**的洞腔闻名全省,**的版画饮誉全国。这些前人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为我们在新时期发展先进文化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充分利用、挖掘这些文化资源,创造出具有**特色的新时代文化,推动文化经济发展,是实现文化强市的重要举措。任何一个地方的发展都要依赖特色鲜明的、地方色彩浓厚的优秀文化。就文化本身而言,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具有生命力的。所以,每一个地方都要立足本乡本土,发展自己的乡土文化,形成鲜明个性。就**而言,就是要以**的歌舞曲调为基础,以传统的版画、剪纸艺术为依托,形成独特文化品质,在全国众多文化流派中,树立起**的文化旗帜。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是**83万父老乡亲对我们的殷切期望,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形成**文化特色,要从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思想定位要找准立足点。这个立足点,就是**的传统文化。过去几年中,我们对这个问题认识比较深刻,先后挖掘了板桥的剪纸艺术。庙前的花灯艺术,板桥、庙前先后被省里命名为“艺术之乡”,通过挖掘这些古老的文化艺术遗产,培植和壮大了传统艺术阵地,使剪纸、花灯艺术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二是具体工作中要选准切入点。不论是领导机关,还是文化人自身,在从事文化工作时,必须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从传统文化中找到突破口。要围绕瑶族的歌、舞、曲、调作文章,把他们的优秀潜质挖掘、整理、发挥出来,为市里的旅游经济作贡献。三是学习运用上要抓住关键点。特色就是个性。书法大师齐白石曾告诫他的学生“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对一个地方而言,既要做好“规定的动作”,更要做好“自选动作”。要根据新时期文化工作的特点,扎扎实实地做几件事情,要树立新时代的文化观念,切不可平平庸庸,无所作为;基层文化站要根据本地实际,重点抓好一、二项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作;文艺工作者的艺术创作,更要突出自己的个性。有个作家曾说过:“作品比到最后,比个性”,这就是我们文化工作的关键点所在。
二、跳出文化抓文化,围绕创新作文章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更是文化工作者的灵魂。在现阶段文化消费还没有成为社会主流消费的情况下,更需要我们具有创新意识,要将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将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只有这样,文化事业的发展才能步入到良性循环的轨道上来,才能具有新的活力,才能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首先要看到文化的经济效能。社会发展到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文化的经济效益越来越明显了。美国的文化产业是美国对外贸易的拳头产品,仅次于它的航空产品出口量。其次要拓宽发展路子。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要有资金投入。我们要拓宽视野,要把目光转向社会,动员全社会力量来发展文化产业。目前,我们市的“文化中心”是一个急待解决的大事,文化局的下属单位房子老化、设备陈旧,基层文化站空空荡荡,城镇建设文化品味低下,与**这样的城市很不相称。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要积极运作,作好规划,争取外面的实业家来**共建。再次,要形成上下一体的文化发展氛围。文化事业要发展,基层文化工作必须跟上。我们要抓住省市对基层文化事业建设高度重视这一契机,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抓紧落实。同时,还应该做好这方面的协调工作,为乡镇文化站创造出更好的工作环境,更大的工作空间。各乡镇党委政府要提高对文化事业的认识,要将文化事业纳入工作议事日程,不能将文化站作为一种摆设,把文化辅导员当作乡镇中心工作的突击队员。各乡镇文化站要积极主动地开展本乡镇的文化工作,让文化工作服务经济工作,从而将**文化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层面。
三、形成合力抓文化,围绕产业作文章
繁荣**文化事业,既是全体文化工作者的第一要务,也是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重心。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文化工作的认识,要象抓经济工作一样抓文化建设,使文化产业成为市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一,加强领导。各乡镇要成立文化发展的专门机构,明确专人负责本地域内的文化建设。长期以来的传统观念束缚了我们对文化的认识,阻碍了文化的发展。过去重视文化,往往是一纸空文,一句口号,分管的“一分”都不管,文化人不重视文化。明确专人负责,就是要实实在在做点文化工作,从上至下,建立一套有制的领导机制、工作机制和制度机制,保证文化工作具体在基层落实,而不是一句空话。市委、政府要把文化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工作政绩考核之中,直到考核到人。
第二,增
第二篇:打造文化强市经验交流材料
近年来,我们充分挖掘利用**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这个资源,开展特色文化活动,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加快推进了“文化**”建设。
坚持靠和谐发展的理念指导实践,强化“文化兴市”的责任感使命感。突出一个“学”字,准确把握“文化**”建设的新内涵。紧密结合**实际,深入学习省委关于建设文化强省、扬州市委有关加强文化大市建设的精神,制定并部署了“十一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着眼一个“邮”字,积极构建“文化**”建设的新载体。坚持以“邮”为文化品牌,注重挖掘龙虬文化、尧文化、运河文化和乡土文化,集传统、特色于一体,相继推出了农民艺术节、社区艺术节、周末大舞台、秦邮文化讲坛、百姓学堂等文化活动,并成功举办了一届中国羽绒服装节、四届邮文化节暨双黄鸭蛋节、三届汪曾祺文学奖评选等活动。紧扣一个“实”字,努力创新“文化**”建设的新举措。坚持文化项目点面结合。城区启动建设了集商务、研发和会展为一体的邮都文化广场,建成并投入使用了蝶园、海潮等综合性市民广场;各乡镇、社区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了菱塘回民文化广场、八桥农民广场等。坚持多项活动全民参与。在每年开展的特色文化活动中,都尽量动员更多的群众参与。坚持工作成效群众评判。每次重大活动结束后,都多渠道收集信息,虚心接受各界有识之士的诤言,确保特色活动效果逐年提高。
坚持靠主题活动牵引工作,营造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浓厚氛围。举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专题研讨会。去年10月,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召开了以“抢抓发展机遇、打造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专题研讨会,并就**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形势、现状、目标及举措等邀请市内外专家、学者到会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举行“永远的汪曾祺”系列纪念活动。今年5月16日是**籍作家汪曾祺先生逝世十周年纪念日,我们适时筹划了永远的汪曾祺专题讲座、纪念汪曾祺先生逝世十周年征文、颁发汪曾祺文学奖、汪曾祺京剧《沙家浜》交响音乐会等十多项纪念活动。活动中,得到了中国文联作协主席铁凝女士,中国文联作协副主席高洪波先生,汪曾祺研究会会长陆建华先生等全国20多位名家的支持和参与,中国新闻网、新华日报、扬州日报、扬州电视台等20多家新闻媒体均作了全程报道。开展首届读书节活动。今年4月到7月,我市举办了以“读书、求知、守信、文明”为主题的首届读书节活动,内容主要有“经典回响———大型美文诵读”,“十佳藏书家庭”评选,“快乐书海”———XX**市首届读书节书市,“我最喜爱的十本书”推介展评等。目前,该活动已经吸引了众多文化爱好者的广泛参与,产生了较大反响。办好社区艺术节。依托蝶园市民广场,我市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由家庭才艺表演、《争做好市民》dv短片大赛、送图片进社区等系列活动糅合在内的社区艺术节。今年的艺术节围绕“和谐家庭、和睦邻里关系、和美生活”的主题,相继举办了“公民道德颂”合唱比赛、趣味体育活动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
坚持靠打造品牌彰显优势,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推出和做响“秦邮文化讲坛”。按照“挖掘秦邮文化,打造文化**”的思路,通过文人搭台、文化唱戏的途径,以“文化人讲秦邮、秦邮人讲文化”为主题,以**籍在外文化名人为主体,从去年11月开始,相继开坛了《汪曾祺,一位真诚的优秀作家》、《婉约派词宗秦少游》、《永远的汪曾祺》等专题讲座。目前,一股“秦邮文化热”正在**城乡兴起。开办和搞活“百姓学堂”。组建“百姓学堂”讲师团并积极动员公务员、教师、法官和医生等各类人才加盟,深入城乡巡回宣讲“构建和谐社会、农业科技、卫生防疫和子女教育”等内容。城乡居民纷纷夸赞其为政策法规的宣讲员、生产生活的导航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播音员。“百姓学堂”被新闻界形象称之为学习型**建设的“三堂会审”。创建和申报“中国民歌之乡”。**是中国民间文学创作研究基地,尤其**民歌,别具一格,乡音纯真,目前已整理成功并广为流传的有《**西北乡》、《数鸭蛋》、《撒趟子撂在外》等民歌272首,横泾等地的原生态民歌还被央视相中并多次亮相中央电视台。为了充分张扬**民歌这一优秀文化遗产,目前我市已经成立了**“中国民歌之乡”申报小组,邀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60余名代表来邮指导民间遗产抢救工作,各项筹划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向前推进。扮靓和做大“周末大舞台”。依托现有的蝶园、海潮两个大型市民广场,发挥基层文化部门的作用,积极开展广场文化活动。两年多来,已经进行了20多场次大型广场演出,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坚持靠整合资源推进发展,创建内外联动、群策群力构建大文化的格局。用好和用足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不断加大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力度。先后对盂城驿、龙虬庄遗址、清代当铺等3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对文游台、宋城墙、奎楼等7个省级保护单位进行重点修缮;同时,收集并整理了秦观、汪广洋、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及汪曾祺等**历代文化名人的档案资料。挖掘和利用**籍在外文化名人资源。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籍在外文化名人有百余名。我们把这些名人资源当成宣传推介**的宝贵财富,专门建起了**籍在外文化名人信息库,做到常联系、常沟通。同时,倾听他们对“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巩固和开辟新闻舆论资源。市委把宣传“文化**”作为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内容。除率先在扬州举办“**经济会发展新闻发布会”、下发加强新闻管理的规范性文件、落实新闻会商制度外,还注重与国家和省级新闻媒体、知名网站等进行沟通联系,确保了“文化**”宣传向立体化、多层次和全覆盖的方向发展。
第三篇:建设海洋文化强市
建设海洋文化强市,增强文化竞争力
王文洪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03年),所谓城市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持续创造财富的能力。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内在的要素资源,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来源,被称为文化竞争力。舟山是我国唯一的海上群岛城市,发展海洋文化,不仅仅是舟山“建海洋经济强市、创海洋文化名城”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通过“建设海洋文化强市增强文化竞争力”,来提升舟山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具体地说,有以下三方面作为发展的路径选择:
第一、把海洋文化发展战略作为先导。
没有个性和特色的城市,也就缺少竞争能力。要在竞争中体现出城市文化的特色和优势,取决于城市文化功能的定位、取决于科学的文化发展规划。在国外,伦敦提出:发展文化战略和创造新的文化多样性能够巩固伦敦作为世界都市的地位。英国老牌的工业化城市曼彻斯特的文化战略是:让曼彻斯特成为“创意之都”或“文化之都”,并明确提出“21世纪的成功城市将是文化城市”。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在世纪之交制订了新世纪第一次十年的文化战略,在报告中开篇提出一个重要观点:“城市即人化,文化即城市”。新加坡新闻及艺术部的《文艺复兴城市》明确提出:要将新加坡建设成为21世纪的文艺复兴城市,要成为亚洲的核心城市之一。
在我国新一轮城市建设中,城市文化的定位和建设备受关注。广州提出“城市以文化论输赢”,把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定位于文化,要建设文化山水城市。武汉市提出城市环境创新要面向世界,张扬城市个性,突出文化底蕴,营造新的城市亮点,建成“文化武汉”。浙江省的城市建设也十分重视文化战略,“实力杭州、活力杭州、魅力杭州”已成为经营杭州、发展杭州的文化理念;宁波“三江文化长廊”等文化设施建设凸现了文化内涵和现代气息;绍兴在城市建设中做好“水”字文章,突出“江南水乡”特色。
今天,在城市全球化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关心舟山发展的人都在思考:舟山凭什么在新世纪城市竞争中寻求新的发展?应该用什么作为实现舟山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新动力?用什么来增创新优势,增强舟山在沿海地区的竞争力?用什么来营造舟山这座城市的个性与特色,扩大其在中国乃至国际上的影响力?我们想到了海洋文化,并把它作为“舟山新世纪发展战略”的核心部分,可以说“海洋文化繁荣之日,就是舟山经济振兴之时。”
第二、把海洋文化产业作为突破口。
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其含义是对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进行工业化、信息化、商业化加工与运作,其范围涉及文学艺术、影视音像、新闻出版、体育娱乐、信息咨询、设计策划、文物工艺等领域。发展城市文化产业不但可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有利于加快地方文化走向世界,而且可以引导大多数文化行业走上产业化经营之路,以解放和发展文化艺术生产力。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可以说,文化产业在新世纪将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目前舟山市民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为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问题在于舟山海洋文化的发展长期以来不是以产业形态而是以事业形态出现,走的是政府办文化的路子,缺乏市场竞争意识,缺乏原始积累和投入机制,导致产业规模小,市场化程度低,难以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力。比如舟山“小百花”越剧团还没有完全面向市场;新兴的“沙雕工艺作品”尚未形成集生产、销售、展览、收藏于一体的产业;文化产业更多地集中在见效较快的旅游业上,还没有向其他行业拓展。
要建立起实力雄厚、具有鲜明的舟山地方特色的现代海洋文化产业体系,必须首先实现思想观念转变。应更新“文不经商,士不理财”,“主业靠政府,副业靠产业”,以及“富余人员搞三产”等落后观念,科学认识文化的产业属性,确立正确的文化产业观。比如舟山国际沙雕节,以市场化手段进行运作;舟山渔民画经历了“市场冲击”低谷之后,借产业化机会将重新繁荣。其次应尽快出台有关扶持海洋文化产业政策,在资金投入、税收减免、价格优惠、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必要的优惠,支持和鼓励社会资金、私人资金和外资投入海洋文化产业。以普陀为例,自2001年以来共吸纳民间资本4亿多,用于旅游景区和旅游项目的综合开发。最后在海洋文化产业规模上,要把现有的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充分发挥其作用,把产业做大。实现从“弱、小、散”向集约化转变,以形成集团化、集约化的规模效应,比如海洋艺术演出业、海洋图书信息业、海洋文博展示业、海洋休闲健身业、海洋影视基地、海洋文化网站等等。
第三、把海洋文化旅游业作为落脚点。
当今社会,文化在旅游经济中的贡献率越来越高,旅游业蓬勃发展的生命力在于旅游业的内在特性——文化性,据世界旅游组织估计,目前文化旅游在所有旅游活动中所占的比例为37%,近几年将以15%的年增长速度向前发展。海洋文化与佛教文化的有机融合,形成了普陀山旅游热长年不衰。信仰是一种精神文化,它对僧侣和信徒具有巨大的感召力,人们来普陀山的目的主要在于朝山拜佛,信仰观音文化。普陀山在我国及国际佛教界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日本、法国、印度、东南亚(称为佛教国家)各国僧人和信徒,来普陀山朝拜历代不绝,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旅游业的发展。2003年11月,举行了首届中国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体现了自然、文化与生命的结合。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历史文化遗产保留着现代都市人的历史记忆。近年来文化遗产已成为一大旅游热点,并形成了这样一个公式:“世界遗产=世界名片=注意力经济。”现代人旅游追求新奇(求新),渴望到大都市如上海、深圳、香港等感受现代生活,后现代人或当代人期盼“回家”(怀旧),去海边,去森林,去没有遭到破坏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旅游。普陀山作为佛教文化遗产,在今天中国申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热中,应该积极向上争取,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预备清单。
舟山海洋文化资源丰富,区域分布各有特色,定海为海洋历史文化,沈家门为海洋渔业文化,普陀山为海洋佛教文化,朱家尖为沙雕文化,桃花岛为海洋武侠文化等等。各县区根据自身的文化特色和文化积淀,都在着力做好海洋文化旅游这篇大文章。有的做“海”字文章,如海钓邀请赛、沙滩排球赛、帆船锦标赛等;有的做“渔”字文章,如渔家乐、渔家风情、海上人家等。总之,海洋文化旅游既是海洋旅游和文化旅游的结合,又是海洋文化与海洋旅游的结合,是舟山旅游经济的重中之重,是舟山城市营销的战略选择。
第四篇:市中医院文化强院一年见成效a
市中医院文化强院一年半见成效
文化建设让市中医院插上腾飞的翅膀
石 川
2009年4月,清远市中医院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面对基础弱、底子薄的清远市中医院,新领导班子经过反复总结论证,终于找到了兴院、强院的关键所在: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弘扬中医文化,医院文化是医院的灵魂,打造医院核心竞争力,就必须从抓文化软实力建设着手,塑造医院灵魂,抓纲张目。在构建和谐中医院的科学发展实践中,从价值体系、行为规范、环境形象三个方面入手,推动医院整体内涵建设和发展,在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中走出了一条借助文化特色建设兴院、强院之路。一年多来大力弘扬中医文化,使医院人气旺了,医患关系和谐了,综合实力更强了,医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快速提升,社会影响力大了。文化建设,让市中医院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秉承“大医精诚”的中医服务文化
中医院立足公益性特点,努力营造“仁者爱人”、“大医精诚”的中医院特色服务文化。通过开展医院精神大讨论和价值理念征集活动,在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市中医院确定了新的体现中医特色的院徽、院训,提炼了医院精神、办院宗旨、发展战略等核心价值观,并印制了《员工手册》,组织学习,规范职工道德规范、诊疗行为规范、同道相处规范、教学承传规范、语言仪表规范;另外,医院举办了“服务之星”的评比,规范医院员工服务行为,促进了服务价值、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的提升。在具体工作中一是开展了富有中 1
医文化特色的各种活动,营造“爱中医、学中医、讲中医、用中医”的良好氛围,举办了方剂比赛、中医经典比赛等系列中医知识竞赛活动和相关培训,在医疗活动中大力提倡和促进中医药方剂、制剂、协定处方的应用以强调中医特色;二是加强医院的环境建设,让人们在浓浓的中医药文化气氛和休闲怡人的中医人文环境中去接受中医文化的陶冶,传承中医文化的“仁者爱人”、“大医精诚”的核心价值理念。一年多来,市中医院的环境形象建设成为其医院文化建设上极为浓重的一笔,利用院内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全面展示中医药文化:整理大院,重新布局,变庭院为以中医文化为主题,休闲亲和为格调的中医文化广场;广场周边墙下空地建造长达近百米的中医文化大长廊,它将极具中医文化内涵的“名医石”、“大医亭”、中药材种植园、大型中医名人影壁浮雕串连在一起,形成了宽松祥和的文化休闲空间;把门诊大楼与住院大楼的所能利用的走廊墙壁及病房外墙、楼梯间、大厅等位置设置中医文化墙和中医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宣传栏、宣传牌;建设并投入使用颇具中医元素的国医楼,内部装饰充分体现中医药特色,设有经广东省中医药局批准的“治未病”健康管理中心、清远地区首家中医体质辨识健康体检、国内首创“名医会诊门诊”、国医堂、名中医工作室及国医特色的针灸、推拿、理疗康复科室等等。一位每年都要来中医院一两次找省名中医欧阳汝忠看病的老教授感慨地说:“才一年多,医院变化太大了,连空气里都充满了中医药文化和人文关怀的气味”。老教授的话没有丝毫夸张,中医院用自己的行为实践了“仁者爱人”、“大医精诚”的中医精神:2010年1月6日,一名车祸重伤的16岁广西女孩小琴被送到市中医院骨伤科,被诊断为股骨干骨折急需手术,但家中父亲得了精神病,母亲去世,弟弟读小学,只有一个80岁的爷爷独自撑起整个家,小琴根本交不出
治疗费。得知情况后,骨伤科主任胡德志亲自安排治疗方案,副主任杨林想办法与香港的一个基金会联系,为小琴争取到了5000元的资助,医院免去其手术费,院里的医生护士还主动捐赠,送水送饭,直到她伤愈出院。一年多来,类似小琴状况的贫困病人在市中医院都获得了应有的关怀和治疗,医院还特地为此制定了《患病流浪乞讨人员医疗救治流程》,为“三无病人”免费提供基本医疗治疗,开通了急诊绿色通道等制度,全院中医人对“三无病人”的人文关怀,无不闪烁着“仁者爱人”、“悬壶济世”、“大医精诚”的传统中医文化光彩。
打造“以人为本”的医院管理文化
市中医院坚持“以人为本”管理理念,以此作为争优创先科学发展的实践过程,已成为清远市中医院事业兴、人气旺的奥妙所在。
医院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区别不同培养对象,制定了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引进专业紧缺学科带头人工作暂行规定及新聘博士的待遇等管理规定,积极引进高端人才。“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获得巨大成功,今年上半年,中医院引进博士研究生7名,硕士研究生9名,“博士群”的引进,实现了我院及我市中医专业博士零的突破。此外,我院还成功引进了肿瘤外科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一名、泌尿外科主任医师一名、放射科及肿瘤介入副主任医师一名。同时医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人才培养,选派专业骨干到广州等国内一流医院进修学习,现已派出8人外出进修。为提高我院在职人员的素质和学位层次,增强医院的整体竞争力,我院与广州中医药大学签署研究生培养基地协议,开设在我院的研究生课程班于3月19日正式开班,招收学员71人。我院的冯伟勋、欧
阳永红、胡德志被广州中医药大学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医院实行人员分类管理,采取公开竞聘方式竞选中层干部,改善职工待遇,对在职人员的岗位补贴参照市直机关标准进行了调整,两次提高退休人员的退休工资,使之达到同级退休公务员工资水平。在“以人为本”的医院管理文化中,清远中医院还注重改善诊疗环境,提供人性化服务。比如配合科室业务开展做好医疗用房的改造、装修工作。在科室、病区按装空调、更新办公桌椅,改善医护人员工作环境和病人就医环境。开设营养餐厅、专家招待所和病人餐厅“药膳堂”,为值班人员、住院病人下送夜餐,为团队体检提供早餐。成立输送中心,为临床一线提供有力后勤保障。
营造“中庸和谐”的医患文化
近几年来医患矛盾突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症结所在,既有医院内在问题,也有社会原因。针对这种情况,我院着力渲染“和谐”、“和为贵”等哲学思想,并在实际医疗工作中着力抓好医疗安全,开展了安全发展专项活动,构建平稳和谐的医患关系。医护人员在工作中转变服务观念,转变服务方式,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协调关系,保证医疗活动的顺利进行。中医院从五个方面扎实落实医患沟通工作。一是规范工作人员行为,二是强调对患者以心换心,真诚关怀,三是积极耐心聆听病人的诉说,四是开展微笑服务,五是耐心告知。
中医院一年来围绕“构筑和谐医患关系”做文章,开展了许多有效的便民举措,如率先推广实施中西结合临床路径起到了规范医务人
员的行为,缩短病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最终达到减轻患者负担的效果。开展从底层数据做起的全成本核算管理,这在我省三级甲等中医院中还是第一家。2009年10月,市中医院率先在全市的医疗机构中向市民开通电话预约挂号服务,实行预约挂号;同年3月,医院推出“无假日门诊”……。这些举措都得到了广大患者的拥护和支持,和谐医患文化氛围为医院带来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医患关系呈现出和谐相融的局面,今年至今无医疗事故发生,有许多病人病愈出院后还经常带着感谢信、奖旗、礼品返回医院“走娘家”,“探亲人”。在清远市第二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市中医院重民生、构和谐一系列举措让群众满意度达95%,对解决突出问题情况的满意率高达99%,成为市直唯一一家典型单位做经验介绍。
普及挖掘“绿色低碳”的中医特色文化
中药的来源基本为天然的植物、动物或矿物,在治疗疾病方面有其独特的疗效,这是几千年来得到验证的绿色药物,低碳诊疗。如何让清远的400万父老乡亲都明白从防到诊、从诊到疗、从疗到养的个中原理,以中医“治未病”的基本精神去理解,应该是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市中医院为此作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介绍中医院,普及中医知识的医院网站,强调医院公众形象的塑造,宣传医院核心价值理念;与《清远日报》联手打造成功大众化的《中医与保健》专栏,一周一期,刊登通俗易懂的中医药知识,成为深受读者欢迎的品牌专版;在市电视台和清远其它媒体上大力宣传普及中医药知识;二是鼓励“师带徒”这一中医传统传承模式,继承和挖掘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培养新一代中医人才,确定刘冰冰等4人为省名中医欧阳汝忠的徒弟,轮流跟班学习。同时注重挖掘经方、验方,大力推广鼓励使用
中医协定处方、中药制剂,祖传方、经方、验方等,并制定了奖励方案。我院省、市名中医和中医药学科带头人纷纷献方。到2010年4月份止,已经应用的经验方和协定方从2008年的不足20个增加到了68个。2010年4月份门诊中药处方比例为72.84%,中药饮片处方比例为20.97%,增幅明显,医院的中医特色文化韵味越来越明显浓厚。
中医注重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并以此推断五行与脏腑之间的关系,借以寻找病因以除病根。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市中医院从“边缘”到“聚焦”,清远市中医院以其中医特有的方式抓文化建设,铸造灵魂,实践着 “后发优势”,“文化强院”取得了阶段性的辉煌成果,得到省中医药局的肯定。它不仅有力论证了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及市委五届十次全会分别提出建设文化强省和文化强市规划的可行性,也对过去的一年里医院在文化建设方面所做的大量的工作予以了自我肯定。曾经有学者说,从管理经历的发展过程中,文化管理是管理发展的最后阶段。由此可见用文化来管理一个单位的重要性。(3704字)
第五篇:如何把福安建设成文化强市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和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一、深刻认识推动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意义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经济发展进入加速转型期,社会建设进入整体推进期,体制改革进入攻坚突破期,文化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中的作用更加凸显。
二、正确把握推动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总体要求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福安特色文化建设为载体,着力增强文化的创新力、凝聚力、影响力和文化人才队伍的支撑力,走出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要求、体现时代特征、具有福安特点的文化建设新路子,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港口工贸旅游城市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条件。
围绕构建“文化强市”,按照“做大文化事业、做强文化产业、做精
文化产品、做优文化队伍”的要求
把我市建设成为人文精神高尚、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特色鲜明的文化强市。
塑造地域特色鲜明的知名文化品牌,提升城市形象,展示“文化福安”的独特魅力。
切实增强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建设全市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
三、全面落实推动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系统工程
围绕建设“文化强市”目标,立足福安市情,根据自身文化特色及发展特点,组织实施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163”系统工程,即:突出构建一个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着力实施六大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惠民工程、特色文化提升工程、文化改革创新工程、现代文化传播体系建设工程、文化人才建设工程),努力实现三大提升(文化产业发展集群化、文化与旅游融合品牌化、文化交流国际化)。
(一)突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施纲要》,不断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推动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不断提高全体市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深化理论武装工作。
加强公民道德教育。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提升文明创建内涵。
(二)着力实施文化改革发展六大工程
1、文化精品工程
坚持正确的创作方向。
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
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2、文化惠民工程
进一步健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努力提高公共文化管理服务水平。
3、特色文化提升工程
打造福安特色文化品牌。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保护与开发利用。
4、文化改革创新工程
培育文化市场主体。
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
创新文化领域管理模式。
5、现代文化传播体系建设工程
增强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能力。
大力发展公益性广播电视事业。
做大做强广播影视传统产业和新媒体产业。
深化广播电视事业管理体制改革。
6、文化人才建设工程
大力培育优秀文化人才。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体系。优化文化人才成长环境。
(三)努力实现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与旅游融合、对外文化交流三大提升
1、文化产业发展推向集群化
优化文化产业布局。着力推进“一区一园一基地”建设。“一区”:规划建设福安市畲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一园”:规划建设“坦洋工夫”中国红茶文化产业园。基地”:规划建设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提升文化产业发展层次。
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
推进文化市场体系建设。
2、文化与旅游融合实现品牌化
加快建设以白云山世界地质公园为中心的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充分利用白云山世界地质公园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品牌优势,推进畲族文化、茶文化、红色文化、廉政文化、历史名人文化等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3、文化交流逐步迈向国际化
着力打造对台文化交流平台。深入挖掘本土特色文化资源,探索加强对台文化交流合作的有效途径。
化对外文化交流合作。
四、推动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保障措施
1、健全组织领导机制。
2、完善文化建设政策保障。
3、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4、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