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化强区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要任务
(一)实施文明素质提升工程,筑牢全区人民的思想基础
强化理论武装,提高党员干部的学习力。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努力在全区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动力、基本道德规范。以学习型城区建设为载体,加强党委(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开展“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争当学习型党员”活动。完善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调研交流制度,不断提高党员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展“学习型互动平台”,办好《学习型》期刊,举办好东丽学习节。开展理论下基层活动,推动科学理论进基层、进课堂、进头脑。
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凝聚力。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科学提炼新时期“东丽精神”,使之成为东丽人民的共同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开展“学经典、读党史、讲传统、树信念”活动,树立和践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健全基层讲师团,深入开展国情区情教育、形势任务教育、政策法规教育,引导干部群众百倍珍惜来之不易的好形势,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针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办好“记者在基层”、“百姓关注”等栏目,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推进全民文明行动,提高文明城区创建的影响力。深化“诚信东丽”主题活动,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形成“诚实、自律、守信、互信”的社会信用环境。深化“六进乡村”共建活动,以文育民,以文富民,让群众在参与中得到实惠。深化“身边好人”评选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选树一批身边好人。深化“义工服务”志愿活动,打造全国蒲公英爱心聚集地,筹建义工服务指导中心,举办国际义工文化节。加强青少年道德规范养成教育,推进少儿书屋、主题文化公园建设。制定“八大环境”规划,争创全国文明城区。
(二)实施文化事业惠民工程,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立区、街、社区三级公共服务网络,坚持建设、管理和使用并重,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筹建东丽博物馆、少儿馆等标志性建筑,各街建设示范型文体中心,各社区建设标准型文体活动站。健全社区书屋长效管理机制,切实提高使用率。各街成立数字电影放映队,建立固定放映与流动放映相结合、公益放映和商业放映相补充的电影公共服务体系。
打造文艺特色精品。引导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生活,在社会生活中激发创作灵感,精心选取题材,创新艺术手法,努力创作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倡导文艺创作本土化,推动“爱家乡、赞东丽”系列文艺创作,力争推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地域特色鲜明的精品力作,不断有优秀作品获全国大奖。提升“文化杯”文学评奖的总体质量和水平,努力打造全国群众文学评奖第一品牌。鼓励一切有利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寓教于乐的文艺创作,抵制低俗之风。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依托传统节日和本土民俗民风,培育新市民文化、节庆文化、企业文化等特色文化。开展“书香进万家”和各类读书、征文、演讲等活动,引导干部群众在阅读中开阔视野、提高文化素养。实施“百团计划”,充分挖掘整合演艺资源,打造一批群众文化品牌。组织“名人名剧”下基层活动,精心培育植根群众的文化载体。支持机关、学校、社区开展廉政文化、科普文化、和谐文化等特色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保护和传承历史文脉。深入挖掘大郑剪纸等特色文化资源,加强对我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和文化传承。结合第三次文物普查,完成对所有文物普查登记和建档工作。精心做好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老姆庙、泰山行宫的修缮利用。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做好基本符合条件的区、市级非遗项目的升级申报工作。加大对优秀民间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和保护,广泛开展本区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普及活动,发挥群众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
(三)实施文化产业振兴工程,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创造良好政策环境。加强产业规划和政策引导,健全协调推动机制,出台东丽区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成立东丽区文化产业协会,形成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新格局。打破文化企业发展资金瓶颈制约,建立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国有融资平台,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显著提高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使之成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壮大文化产业规模。加快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发挥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器,催生文化创意企业,发挥集聚效应,打造产业集群,推动文化产业带发展。引进大项目好项目,加快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支持华侨城天津文化演艺中心、旅游创意岛和天津市印刷城等重点项目建设,促进文化产业链合作与产业整体水平提升。
提高文化消费水平。培育群众文化消费理念,培养健康文化消费习惯,引导文化消费热点,营造良好消费环境,有力促进文化消费。建设集休闲、娱乐、体验于一体的东丽文化广场,改造提升老影院,建设区级数字影厅和街道小型数字影厅,满足群众文化消费需求。挖掘整合我区生态、工业旅游资源,开发特色旅游项目,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充分挖掘本区丰富的历史文物、人情风俗等文化资源,开发东丽旅游纪念品,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
(四)实施文化体制创新工程,促进文化市场繁荣规范
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完成新华书店转企改制,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逐步实现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加强文化法制建设,严格执行文化资本、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强化文化市场监管,维护文化市场秩序。
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强文化市场和要素市场建设,重点发展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影视剧、动漫游戏等产品市场,加强综合交易平台建设。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建设一批大型文化流通企业和文化产品物流基地,建设完善的文化产品流通网络。加快培育产权、版权、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建立文化产权交易所,规范文化资产和艺术品交易。
拓展文化对外交流渠道。深入挖掘我区大郑剪纸等特色文化资源,重视和发展民间文化交流,搭建具有东丽特色的文化产品对外推荐和展销平台。完善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的政策措施,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中介机构,推动图书、音像、影视等文化产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鼓励文化单位同国外有实力的文化机构进行项目合作,推动特色文化产品走向世界。
(五)实施文化传播促进工程,营造昂扬向上的舆论氛围
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持团结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更好发挥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疏导公众情绪的重要作用。区“两台一报一网”围绕重点项目、重点工程、重大主题、重大典型,创新载体形式,大力宣传中央和市区委的重大决策部署,宣传全区广大干部群众投身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和崭新精神风貌。
搭建对外宣传平台。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及网络媒体,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地开展对外宣传工作。将中央市级主流媒体的主要新闻栏目确定为主攻方向,整合区内新闻资源,加强合作与策划,形成对外宣传舆论强势,充分展示全区发展成果,提升东丽整体形象。健全应急报道和舆论引导机制,提高对外宣传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建立区广播电视新的节目制作和播出平台,提升广播电视服务的传播能力。
规范互联网管理。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形成以“东丽在线”为骨干的网络媒体群。强化网上舆论引导,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深入开展文明网站创建活动,推动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不为有害信息提供传播渠道。建立舆情监视平台,掌握运用网络搞好对外宣传的主动权,加强新闻传播秩序的规范管理,确保导向安全。
(六)实施文化人才聚集工程,培养造就高素质文化人才
抓好各级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宣传思想文化部门工作机构,充实工作力量。配好配强街道党委宣传委员、宣传干事和综合文化站专职人员。设立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对服务期满高校毕业生报考宣传思想文化部门的公务员、事业编制人员实行定向招录。落实关于基层文化工作者队伍的各项规定,形成专兼职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抓好区文联建设,健全各类文艺专业协会,发展和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
加大文化人才培养力度。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制定本区文化人才培养规划,造就一批勇于改革、敢于创新、善于开拓的创新型人才,一批既懂文化工作又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一批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具有研发能力、能够占据某一领域科技制高点的科技型人才。对文化领域的领军人物、高层次文化人才实行特殊政策,重奖突出贡献者,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人才支撑。
提高文化人才综合素质。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发现和培养乡土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鼓励和扶持文化专业人才。加强职业道德和作风建设,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切实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教育引导文化工作者坚守社会责任,克服浮躁心态,追求德艺双馨,努力争做优秀文化的传播者、道德品行的示范者。
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保障措施
健全组织领导,形成强大合力。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导权,牢牢把握文化改革发展领导权。各级党委要切实把文化建设摆上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建设成效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业绩的重要依据。支持人大、政协履行职能,支持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发挥作用,推进文化建设科学发展。
加强顶层设计,搞好宏观统筹。全区各领域、各部门要结合城市化进程,围绕经济、文化、建筑、景观等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种要素,研究制定文化改革发展的各项长远规划和政策措施。区设立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加大资金投入,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投入机制,营造有利于出人才、出精品、出效益的发展环境。
营造舆论氛围,督促检查推动。召开全区动员大会,明确责任主体,制定责任分工,分解目标任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发挥主力军作用,制定实施方案,加强协调推动,创新开展工作。各新闻媒体制定宣传方案,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区委成立督查组,定期编发督查简报,确保全区文化建设各项政策措施和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区委号召,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按照市、区委的统一部署,以坚定清醒的政治自觉,以创新务实的工作态度,以干事成事的创业激情,用心把握,用心工作,用心落实,用心实践,全力打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攻坚战,共同兴起全区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推进东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和市第十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第二篇:文化强区总结及思路
文化强区全年工作总结及明年思路
今年以来,按照文件要求,深入贯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加快文化强区建设。现将我局今年文化强区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积极开展社区文化建设
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文化设施管理,全面提升设施的利用率和管理水平。目前已开设书画学习室、棋牌学习室、面点学习室、烹饪学习室、微机学习室、声乐学习室、健康教育学习室及体育活动室。目前,全区共有5A级社区示范点2家,4A级社区示范点2家,3A级社区示范点5家,2A级社区示范点7家。上述活动的实施,真正将纳入社会化管理的退休人员用真情联系了起来,以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爱心互助,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为广大退休职工和社区群众创造一个温馨舒适、健康和谐的生活环境。
二、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自4月下旬开始,人社局同组织部、监察局及部分用人单位组成8个考核组前往30多家省内外高等院校,对毕业生进行集中考核。经资格审查、面试、资格复审、体检等层层考核,至8月招聘结束
不断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注重文化专业专家的培养使用,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截至目前,我区现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
积极开展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和培训工作,加强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2012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3574人,职业技能培训7000余人。申报中、高级职称评审73人,新增高技能人才607人,初级职业技能鉴定5300人。
第三篇:区旅游局关于文化强市的报告
巴中市巴州区旅游局
关于贯彻落实文化强市决定的情况报告
区委宣传部:
市委提出建设文化强市决定后,我局高度重视,及时传达会议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全面安排部署。现将我局贯彻实施意见报告如下:
一、统一思想发动宣传学习
市委下发建设文化强市决定文件后,我局第一时间召开专题会议,认真组织学习,全面安排部署旅游系统文化工作目标任务,把思想和行动迅速统一到建设文化强市决定精神上来,精心谋划了今后文化工作的思路,研究落实了具体措施,对今年的工作制定了计划,对工作重点进行梳理,明确了旅游系统文化建设工作思路、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决定精神上来,不走过场,争做贯彻落实决定精神的先行者,以文化强市决定精神为动力,奋发向上,狠抓实干,扎实有效地推进全区文化工作追赶跨越、加快发展。
二、旅游系统文化工作的相关做法及已取得的效果
巴州区地处巴中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巴城有常住人口30余万,流动和暂住人口5余万人。为满足巴城居民利用节假日就近旅游的需求,乡村旅游是必然的选择,而乡村旅游主要依托农家乐的带动和辐射。城郊农家乐有130多 1
家,其中初具规模农家乐28家,获二星级的有5家。据不完全统计,可一次性承接游客约10000多人,平常均保持在1500人左右。目前,乡村旅游已成为城乡互动、城乡统筹,共同发展的驱动器。
乡村旅游的客源主要是家庭成员、亲朋好友和单位干部职工,其目的是聚会或开展活动,享受吃农家饭菜,呼吸新鲜空气,品偿自然风光,即是换个环境和生活方式,亲近自然,贴近自然,释放压力,放松情绪。然而在乡村旅游中绝大部分人用心在打麻将、斗地主等文化娱乐活动上,而其他人除了转田埂,爬山坡,舒展身体,赏景观奇外,基本上无其他活动可参与,如何利用这个机会,融入文化,挖掘文化,把游客引导到有益的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上来,以充分满足游客的期望,以提高思想境界和素质。
(一)以活动为载体,多种形式融入文化元素。
根据乡村旅游的特点和不同的游客,采取了一是弘扬家庭文化。以办专栏、板报、宣传画等形式,大力倡导夫唱妇和、宽容大度、互敬互爱、勤劳致富、孝敬老人、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紧紧围绕创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为主题开展各种活动。二是弘扬农耕文化。聘请农技人员和农民向青少年介绍粮食种植过程、种植时间、种植技术、认识植物、鉴别植物,特别是80后的青少年对农村、农业相当陌生,生活上仅知道餐桌上的东西,而很少知道粮食的生产和加工过程的艰辛,一滴汗水,一粒收获,并引导参与农耕劳动,同农民共享劳动快乐。三是弘扬健康文化。健康和保健是人类生存的主题,借助送医下乡的机会,适时组织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和健身活动,传授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传承养生之道、健身之道,使游客掌握基本的保健常识。四是弘扬道
德文化。选择性推出具有故事性,传奇色彩做人故事和寓言,树立关爱他人就是关爱自已,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的思想,扶弱助残,扶贫济困,人人有爱心。五是弘扬饮食文化。民以食为天,如何食,食什么,关系人类的健康,适时向游客推介日常食谱和菜谱,了解和掌握日常的餐饮文化,科学的调配方法。今年,我们还在旅游区开展了摄影、绘画、书法等各种比赛活动,用图文并茂的作品感染人、教育人。这些寓教于乐,喜闻乐见,形势多样的文化元素,让游客看有所思,闻有所想,作有所为。
(二)以资源为载体,挖掘文化亮点。
乡村旅游是城市居民就近休闲、渡假、观光、聚会等方面的最佳方式,由于此时,人们的心情舒畅,压力缓解,正是吸收具有精神食粮的最佳时期,因此,我们在开发乡村旅游中不断地挖掘文化,发现文化,推出文化,并作为旅游产品的形象包装及形象提升,一是弘扬红军文化。巴州是川陕苏区的腹心地,曾留下了大量红四方面军的战斗史、革命史及文物。为了传承精神、警示当代、教育后人。我们在保护红军遗址遣物的基础上,在南龛山顶创建起川陕苏区将帅碑林,在全国属最大的碑林,集合了当时川陕苏区党政军的历史文化,被授于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先后接待游客近500万人次,特别是近年,已成为青少年、部队官兵、国家公职人员及领导干部接受教育的热土,也是巴城人民就近旅游的首选之地。二是弘扬历史文化。巴州建郡县有2300多年的历史,积淀了厚重的文化,特别是隋唐文化、三国文化、巴人文化十分丰富。恩阳是四川省十大古镇之一,至今保存了明清以来,木质框架结构的房屋和街道、庭院、门市等,是全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镇之一,现被国务
院命名为历史文化名镇,也是明清规划设计、建筑风貌的一个历史缩影。南龛摩岩造象等四处国家保护级单位,彰显出隋唐石刻艺术的博大精深,其中唐彩双头瑞佛被专家称是世界独一无二。恩阳古镇和石刻是巴州发展旅游最具有核心价值的文化载体,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大学的教授学者在评价巴州旅游时所称。目前,恩阳古镇旅游开发已成为国内外旅游投资的热点,现已完成古镇保护规划、旅游开发规划的编制工作。三是弘扬名人文化。巴州孕育了一大批在世界和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不少名人,晏阳初是世界创办乡村教育、发展平民教育的发启人和奠基者,是世界著名平民教育家,并获得世界十大最具革命性的伟人之一称号,为此在白塔山,创建起晏阳初名人文化公园,创办起晏阳初研究会,修建起晏阳初史绩博物馆,展示出晏阳初为乡村教育、平民教育所立下的丰功伟绩,公园内还雕塑起宋代天文学家张思训等塑像,用名人文化影响着游客。
(三)以文化为载体,打造旅游景点。
章怀山曾是唐朝章怀太子李贤贬巴州习文练武,修身养身之地,此山由此而定名,其中传奇的历史故事以及章怀太子的读书台、居住的寺庙,特别是唐朝未年武则天执政前后对皇族李氏家族赶尽杀绝保存和流传至今,而且章怀山又是巴中市唯一被省政府公布的道教胜地,自然风光独具特色。今年,通过招商引资,拟定投资1.2亿元,按照三A级旅游景区打造,并组建起“巴中天上皇城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目前,已完成整体规划,各项建设有序启动和推进。阴灵山是道教佛教合一的宗教胜地,在唐朝时期,非常出名,每天的钟声响彻方圆百里,朝拜者络绎不绝,香火旺盛,包括当时朝廷的文武百官不辞千里都来供香拜佛。我们通过全国书
法名家,名人、伟人的墨宝、创立了全国最大的书法碑林,其名言警句成为教育人,从善从德、奋发向上的精神支柱。
(四)整合资源,打造旅游综合体。
乡村旅游是以农家乐为依托的旅游方式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区农家乐已形成规模,但全部散座于城郊,难以成为优势互补的旅游综合体,去年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决定整合西华山村、西龛村、大莲村、擂鼓村的旅游资源,建设巴州西郊公园,使巴城现代建筑与田园风光,青山绿水,融为一体,给巴城居民提供一个更大的旅游场所和空间,彻底改变交通、文化环境。其中规划了“一路”“五园五区”,“一路”是围绕四村环形双车道公路,串联贯通五园五区,使具规模的农家乐在三年内可开通公交线路,极大方便游客的选择和出行。大佛村地处莲花山景区,距巴城一公里,交通便利。今年列为打造巴中乡村旅游第一村的目标,他们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全面改造农舍,强化风貌塑造,展示川北民居的规划建筑艺术和特色,建成家家有项目、户户可接待、人人是导游的旅游村,进一步完善和开发500亩的农业观光园,300亩的无污染、无公害的蔬菜种植基地,新建年出栏5万只的巴山土鸡养殖场,让游客到田间、圈舍自主选购蔬菜、水果、家禽,或配合农家自选自作餐饮,既满足游客餐桌上的需求,又让游客吃上放心的农家饭、农家菜。西华村是巴中市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已建起300亩的大棚蔬菜,丰富了巴城居民的菜篮子,充分展示出现代文明与科技的巨大力量。
三、存在的问题。
我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文化的不断渗透和融入,满足了游客的生活需求,但文化的支撑作用和核心价
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主要存在一是政府投入有限,而业主又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文化硬件设施严重滞后;二是缺乏文化平台,游客参与文化活动较少,或者根本无活动可参与;三是文化、旅游等部门牵头组织困难,游客一般是自娱自乐,自行散打。
二〇一二年五月二日
第四篇:质量强区
自评工作总结
为贯彻落实我区质量强区和标准化战略重点工作推进方案的的要求,我科工作总结如下:
1、编撰修订《经开区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精细化管理实用手册》。结合实际情况和已有的工作经验,编撰修订了《经开区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精细化管理实用手册》,为以后绿化养护公司员工学习,掌握必备的绿化养护技术知识和操作规程提供了依据。
2、苗木补植工作。组织春季苗木补植补栽,把好补植苗木质量关,共补植乔木3650株、各类灌木约14万株。
3、病虫害防治及施肥工作。
今年开春对园林植物全覆盖性进行了病虫害防治工作,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喷洒石硫合剂8000公斤。
4、做好“五一”花卉栽植、养护工作。今年五一种植摆放花卉工作从4月下旬开始,分别在朝阳大街、市府大街、市民广场、体育公园种植摆放串红、串蓝、牵牛、孔雀草、角堇等各色应季花卉35万盆。绿化养护科安排专人定期浇水、施肥等进行精细化养护管理,确保了花艳景美、绚丽多彩。
5、护栏安装工作。为了减少车辆、行人对绿地的踩踏、碾压现象,保护城区园林景观效果,在富强路道路安装护栏 1700延米。
6、绿美社区建设任务。截止上半年,我局已完成南站街道办事处、马路东街道办事处相关社区整改提升方案的设计工作、我局绿化进社区,为我辖区提供花卉152000余盆、乔木290余株。
7、金凤总装车间周边绿化。共种植樟子松4100株、金叶水蜡220株、草坪4000余平米、种植应季花卉4万余盆。
8、大棚建设。四杰屯花卉大棚,种植月季9000盆,舞春花1305盆,天兰葵1000盆,角堇12000盆,霸王海棠200盆,大丽花3387盆,向日葵15000盆。
9、绿地审核巡查工作。加强日常巡查,做好各类损坏、占用绿化违法行为的查处,办理违法损坏绿地3起。
10、消除裸露地面。在长城大街、朝阳大街等道路绿地外侧安排工人清理杂草,种植补植地被5万平方米,草坪2万平方米,消除裸露地面,确保道路绿地完整性。
11、信息上报。定期向市园林局及局办公室上报绿化动态、信息20条,按时报送各类绿化统计表10份。
第五篇:深挖文化优势资源 加快建设文化强区
深挖文化优势资源 加快建设文化强区
南溪区委副书记、区长肖敏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发展动力,是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南溪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氛围浓厚,塑造了南溪丰富的古文化、水文化、酒文化、食品文化,必将成为支撑南溪未来发展的不竭源泉。
一、南溪文化发展概况
自西汉以来,南溪古代文化逐渐繁衍,宋初设县就建有孔庙,崇尚儒学。明清时期,南溪进入古文化黄金时代,著名的“叙州三杰”中,有两人是南溪人(分别是著名教育家罗肃和著名书法家包弼臣)。开国元勋朱德在南溪居住达七年之久,“朱德旧居”现保存完好,革命先烈孙炳文,川南农民暴动领袖郭伯和,五粮液鼻祖邓子均都是南溪人。南溪文物古迹甚多,城内古有“九宫十八庙”,境内有“八景”,现保存有元代“镇南塔”(城南),明代“映南塔”(城东南),长江上游至今最为完好明清古城楼3座(文明门、广福门、望瀛门),古城墙1000余米。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南溪加大了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力度,文化事业得到巨大发展。截止目前,南溪共有不可移动文物点525处(含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2个(南溪豆腐干、南溪哈号),文物旅游景区景点9处,馆藏文物1200多件,古籍线装书1.3万余册。有国家三级文化馆1个、三级图书馆1个,保留有全市区县唯一的川剧团和县级电视台。南溪是省级文化先进区,建有省级“文化先进乡镇”4个,市级“文化先进乡镇”8个,省级“文化示范中心”1个,市级文化示范社区4个。
二、南溪文化发展形势分析
(一)发展优势分析。南溪历来重视文化的传承与培育,近年来通过不断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创新工作机制,文化事业得到较大发展,较周边区县形成了明显优势。
一是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计划投资2亿元,集游泳馆、综合体育馆、文化科技综合馆、综合文娱馆为一体的文化体育中心即将建成,15个乡镇均建起300平米以上综合文化站,214个行政村实现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全覆盖,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5处。在滨江新城建设之初,南溪就十分注重城市文化与自然风景的结合,打造了3.5公里露天博物馆,成为南溪城市形象的一大标志。
二是文化体系基本健全。高起点、大手笔编制《南溪区文化振兴规划》,现已通过专家评审,即将启动实施。成立食品文化研究所,农业专家大院投入使用,豆制品检测中心、环保研发中心、白酒研发中心正加快建设。成立农村电影放映队,每个乡镇配备2—3名文化专干。拥有文艺队伍51个,图书发行销售业等其他文化单位42家,仙韵艺术团、南溪川剧团、洪州艺术团和飞翔鸟乐队等骨干文艺团队在川南享有较高知名度。
三是文化品牌逐渐形成。与战旗文工团、成都阿佩克斯公司、成都太阳神鸟文化传播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加强文化品牌打造,先后举办两届豆腐干食品文化节、两届春节联欢晚会,创作南溪原创歌曲及MTV数十首,“金竹西瓜节”、“红岩梨花节”等文艺品牌声名远播,“铁军文化”、“豆腐干文化”已打造成为南溪的文化名片。深化与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四川美院等高校教育合作联盟,“两基”迎国检高质量通过,连续十二年荣获全市高考万人上线率第一名,南溪“川南教育明珠”地位进一步巩固。
(二)发展劣势分析。受经济发展等客观条件制约,南溪虽然在文化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很多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一是文化资源开发不足。由于历史客观原因,南溪部分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遭受风化腐蚀,损毁严重。原有的桓侯宫、城隍庙、开元寺、熊家寺、包弼臣故居等也因自然灾害、城市建设等被拆除,孙炳文故居、游家大院、赵家大院、罗龙寺等,使用人无力日常维护,部分建筑保存状态较差,恢复起来有很大难度。
二是文化产业发展滞后。南溪地处西部内陆,市场化程度不高,人们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识不够,产业化层次比较低。全区文化单位规模都比较小,至今没有一家网络性文化单位,更没有具有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文化创意、网络游戏、广告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项目,文化产业的市场活力还没有得到有效激发。
三是文化创新能力不强。全区从事文化事业工作的专职人员不多,懂创作、懂管理、懂策划的高端文化人才很少,文化发展生命力不强。现有的文化资源未能很好地与文化产业相结合,导致本土文化发展缓慢。相关部门对南溪文化发展的研究不够深入,还缺乏系统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部分文化建设项目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南溪文化发展的思路与策略
(一)坚持文化保护与文化发掘相结合,着力丰富文化内涵。文化是历史积淀的产物,需要丰富多样的载体,才能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南溪文化资源丰富,基础条件优越,十分有利于文化的发展,构建区域性文化强区。要加快推进文化振兴工程,加强对古城墙、古城楼、古墓葬的保护力度,恢复“三门五街”历史风貌,塑造“长江古码头、明清夜生活”的城市文化品牌。要传承革命老区文化,挖掘南溪铁军深刻内涵,塑造新时期独特的“南溪铁军”文化品牌。要积极整合现有资源,依托文化研究所、大学生创意产业园等平台,组建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队伍,深入研究南溪文化如何形成?有何特点?精神内涵是什么?深入挖掘南溪文化发展脉络,人文故事精髓,积极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动南溪文化事业大繁荣。
(二)坚持文化建设与体制改革相结合,着力发展文化产业。要实现文化大发展,就必须走产业化发展道路,激发市场活力。通过几年的努力,南溪在文化建设上做了很多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文化产业化发展道路依然任重道远。要积极借鉴“宝安模式”的经验做法,从战略定位、政策激励、改革攻坚、强化服务等方面,打出文化体制改革“组合拳”,建立健全投入机制、用人机制、分配机制、营运机制“四个机制”,强势推进文化强区战略。坚定地走市场化道路,加强对南溪文化资源的包装,推动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文化事业向文化产业转型。要瞄准文化产业发展前沿,创新文化发展投融资模式,力争引进文化创新创意产业园项目,在“十二五”期间,培育2家以上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同时,着力塑造“学在南溪”教育品牌,加快推动全市中小学生拓展培训中心、补习中心建设,力争引进1—2所大专院校来南办学,推动南溪文化产业大发展。
(三)坚持文化发展与品牌打造相结合,着力塑造文化精品。优秀文化产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准。要深化与相关单位战略合作,加强精品文化建设,塑造文化品牌影响力,以小精品营造文化大气候。按照扶持一批、引进一批、集聚一批、开发一批“四个一批”战略,注重文化产品市场开发,鼓励和扶持文化产业伸到创意、研发、生产等原创领域,以群众文化推动精品文化,以精品文化提升群众文化。以“南溪哈号”、豆腐干手工制作等民间技艺为载体,大力培育草根文化,打造具有南溪特色的文艺品牌。加强对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民间优秀
艺人的保护力度,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各种形式,拓展文艺展示平台,提高南溪文化的区域影响力。
(四)坚持文化产业与休闲旅游相结合,着力激发文化活力。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以丽江为例,2011年丽江共接待国内外游客达1182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146亿元,“丽水金沙”、“印象丽江”、“纳西古乐”等文化品牌享誉全球,丽江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共同发展的经验,被中外专家誉为“丽江模式”。南溪在这方面也有明显优势,应加快推进旧城文化、风貌改造工程,精心策划长江文化休闲体验区、江滩浴场、湿地公园、水上主题公园等项目建设,争创“4A”级旅游景区。着力引进2—3家有经验、有实力的旅游发展公司,加大云台山森林公园、灌口风景区打造力度,高规格发展星级农家乐、体验农场和休闲度假村,加快融入川南旅游环线,激发南溪文化发展活力。
(五)坚持文化打造与城市商业相结合,着力提升文化价值。要实现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就必须充分利用市场手段,实现与城市商业的彼此融合。“十二五“时期,南溪提出了要打造宜宾城市副中心,构建未来城市核心商圈,就必须突出自身特色,找准自身定位。要深入分析周边城市商业特点,实施差异化、个性化发展思路,突出南溪的城市品位。要以桂溪河商业古街、重大休闲旅游项目建设为契机,注重把握城市细节,体现城市文化,实现商业元素、文化元素、个性元素有机统一。大力发展管理咨询、中介服务、科技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餐饮、住宿、交通等配套服务水平,积极承办省内外有影响力的论坛、商贸洽谈、体育赛事、节庆活动等品牌展会,以城市商业推动城市文化发展。
(六)坚持文化繁荣与人民需求相结合,着力实现全民共享。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健
康发展。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南溪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要继续加快重点文化项目建设,重点打造具有南溪特色的“文化地标”。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完善区镇村三级文化体育服务网络,提升城镇文化功能和文化品位。深化农村电影放映、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营模式,发展现代文化传播体系、优秀文化传承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步伐,让人们群众同步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