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挥地方特色文化资源
发挥地方特色文化资源
传媒学院 08文化产业管理 崔歆璐 0803507
一、项目名称
泰州姜堰溱湖国家湿地公园
二、项目所在地
江苏省省级风景名胜区溱湖风景区
三、项目背景和优势
溱湖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溱湖湿地生态集长江中下游淡水湿地的所有特征于一体,湿地内池塘沟洼纵横交错,洲滩塘垛自成方圆,是全国少见的淡水湿地。溱湖湿地森林公园被评为省级森林公园,自然资源优越,生物类型多样,主要有水生生物群落、湿地生物群落和陆生生物群落。以多半栖息在湿地环境的鸟类最为引人注目,成为保护区的另一道生物景观。在公园内还建有珍禽园,占地七千多平方米,里面生活着约二十多种,四百多只的珍禽。其中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丹顶鹤,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白天鹅、白枕鹤、白鹇等等。
这里就是麋鹿故乡园,麋鹿属世界级珍稀保护动物,据《麋鹿生境考察》记载,溱湖地区就是麋鹿的故乡。与此相印证的是,从这一地区出土的麋鹿化石最多,在全国也较为典型,泰州市博物馆珍藏的国内唯一一具完好的麋鹿化石标本便由此出土。溱湖的生态环境也正是麋鹿的生活习性所完全吻合。景区的麋鹿故乡园中个个膘肥体壮,也成为它们的乐园。
一年一度的“中国•溱潼会船节”就是在溱湖上演绎的,溱潼会船节是由一段悲壮的历史故事演绎而成的异俗殊风。每年清明时节,浩瀚的湖面上,锣鼓喧天,竹篙林立,各种花船、龙船、篙子船千舟竞发,其恢宏壮观的场面、惊心动魄的争赛、多姿多彩的表演,堪称民俗文化之大观,水乡风情之博览。海内外媒体誉称“天下会船数溱潼”。溱潼会船节与云南泼水节一道被列为全国十大民俗节庆活动,又是江、浙、沪旅游节的重点项目、泰州唯一的国家级旅游项目。
四、项目内容与规模
风景区规划面积 26平方公里,4.7平方公里的核心景区。(1)发展目标
围绕溱湖风貌园、溱东居住区、旅游产品生产基地、溱湖贸易园、喜鹊湖度假区、麋鹿故乡园、生态农业园、环湖景观带“七园一带”格局,完善麋鹿圈养区、放养区、会船观礼区,恢复溱湖八景,展现水产古镇风貌。有效保护湿地资源和生态环境,展现“水绿溱湖、共有家园”的景观风貌。把溱湖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湿地景观独特、文化底蕴丰富、可以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融湿地保护、湿地开发、湿地观光、湿地教育为一体的生态型国家湿地公园,使之成为苏中地区最佳的生态休闲、度假目的地。(2)规划结构与布局 规划五个功能区:
①喜鹊湖:(湿地生态旅游活动聚集区)
将入口地区作为观光休闲集中的区域,把休闲游乐活动集中安置在此。其一使景区活动丰富、保证了其经济收益,其二在此集中安排强度低的旅游设施建设,避免了建设活动遍地开花,有利于保护湿地,同时还将一些行为及相对强度较大的旅游活动消融在此区,在此开展建设科普教育实验办公基地、湿地国际论坛、生态旅游论坛等。
②湖东区:(自然生态湿地区)③湖南区:(湿地生态农业区)④湖西区:(湿地生态体验区)
因处于公园边缘,并且交通便捷,可结合风景区已经开发的设施和观赏点,建议进行湿地体验项目。⑤湖北区:(湿地文化景观区)(3)分类保护规划
区内保护分类根据内部资源的分布、特征、健全程度等共分为5种类型。①生态保护区 ②自然景观保护区 ③史迹保护区 ④湿地生态游览区
该区域主要为湿地主要水域的外围,即环湖外围缓冲区,它对生态保护区可以起到缓冲和屏障的作用,沿着环湖外围道路布置各景区景点,是人为活动较密集区。该区域以水街埠头、渔乡风情等为主题进行升华提炼,创造各种各具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并结合湿地访客中心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等。⑤发展控制区
五、总投资及计划引进资金 累计投入建设资金7.8亿元。
六、经济效益分析
以溱湖地区的水乡风情为特色,以度假、休闲、娱乐、科普教育活动为主题,构建省内著名、国内知名的风景名胜区,湿地生态保护的典范与湿地生态商品基地,远景目标游人规模稳定在35~40万人次左右,年旅游收益达到5亿元左右。溱湖和溱潼古镇以旅游开发为主,发展休闲、观光、商贸和文化娱乐旅游活动。
七、项目进展情况
景区规划总面积26平方公里,目前对游客开放的景区面积7平方公里。总体进展良好。
八、合作方式
以政府规划,企业合资的形式合作。
第二篇:依托文化资源 打造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依托文化资源
打造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调研报告
撰 稿 人: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调研单位:
依托文化资源 打造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作者:
题目:
依托文化资源 打造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提纲:
一、瓜州县文化遗产资源现状
(一)独具特色的张芝文化
(二)资源丰厚的历史人文
(三)红色经典的革命文化
(四)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
(五)保存完好的自然资源
二、文化事业发展情况
(一)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繁荣
(二)优秀文学艺术作品不断涌现
(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
(四)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五)农村文化活动日益丰富
三、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及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四、存在问题与不足
五、利用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设想
(一)找准特色定位,打造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二)完善文化网络,建设一批标志性的文化设施
(三)完善发展规划,大力培育和发展重点文化产业门类
(四)深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
(五)繁荣文艺创作,大力支持兴办瓜州县特色的节庆活动
依托文化资源 打造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摘要:瓜州县文化资源虽然丰富,但基础薄弱,人才匮乏,要想在文化产业的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就必须依托资源优势,找准自身定位,打造体现瓜州特色的“张芝文化、玄奘文化、红色文化”三大文化旅游品牌文化品牌,大力挖掘莫高窟的姊妹窟榆林窟的文化潜力。
关键词:文化 资源 文化品牌
瓜州县(原名安西县),地处河西走廊西端,是甘、新、青、蒙四省的通衢之地。东连石油城玉门市,西接旅游名城敦煌市,南北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毗邻,西北与新疆哈密市相接,自古以来就是东进西出的交通枢纽,古丝绸之路的商贾重镇。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平均海拔1500米。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总面积23150平方公里,县境东西长185公里,南北宽220公里,面积2.41万平方公里,全县辖5镇10乡、73个行政村,总人口14.88万,有汉、回、蒙、藏等21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5万人。瓜州文化资源丰富,历史遗迹、自然景观、民俗文化都具有深厚的内涵,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也具有较好的基础,现将瓜州县文化资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文化资源、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三个方面的情况调研报告如下:
一、瓜州县文化遗产资源现状
瓜州县以建设西部文化重镇为目标,立足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着力建设了草圣故里文化产业园、玄奘纪念园、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红西路军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一批彰显“瓜州文化”底蕴的文化旅游项目,全力打造“张芝文化、玄奘文化、红色文化”三大文化旅游品牌。
(一)独具特色的张芝文化。草圣故里文化产业开园迎客,标志着瓜州县在传承华夏文明、挖掘历史人文资源,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上,迈出了实质性的步子。张芝被书法界尊称为草圣,他首创的草书给中国书法的发展演变作出了彪炳千秋的贡献。为了弘扬中国书法艺术,瓜州县投资1.6亿元,打造占地681亩的“草圣故里文化产业园”。山水、园林、殿堂、雕塑、碑刻,这种自然与人文的紧密融合,把“草圣”张芝“书法自然”的艺术精神展现的淋漓尽致。该文化园在设计上以张芝为主线,以中国书法发展、演变、传承、创新为背景,以山水、园林、殿堂、雕塑、碑刻为手段,集中表现张芝的艺术精神。草圣故里文化产业园是一处集休闲、旅游、展览等功能为一体的以“书法园林”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园,园区分为主园和景观带两大部分,主园有南北两湖及湖心岛、附岛组成,景观带由九支渠水系组成三公里书法文化长河。同时,在产业园内规划了玄奘取经博物馆、文房四宝一条街等文化产业建设项目,进一步提升产业园的文化内涵高度。全部建成后,将成为中国西北第一座以书法艺术为主题的文化产业园,全国书画、文房四宝、古玩拍卖的市场;书法论坛、展会、笔会的重要场馆;书法家集中培训、交流创作的基地;城乡居民休闲娱乐,提炼素养,传承书艺的摇篮。
(二)资源丰厚的历史人文。瓜州文物古迹众多,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保存完好的其它古遗存多达314处。敦煌莫高窟的姊妹窟榆林窟是中国著名的六大石窟之一;汉唐胜迹锁阳城和“康熙梦城”桥湾城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稀世珍宝象牙佛,是中印文化交流的见证。大漠驼铃、古道石窟、丝路艺术、瀚海蜃景、胡杨秋色、清泉绿洲构成了瓜州独具特色的西域文化景观。
瓜州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是甘肃省的文物大县,也是唐代高僧玄奘大师取经西行过程中最艰难、最重要的活动区域。在瓜州境内,玄奘大师留下了艰苦卓绝的经历和各类历史遗迹,瓜州保存了玄奘取经路上讲经说法的寺院,官员放行的州城,收徒买马的地方,偷渡玉门关的遗迹,夜渡葫芦河的遗迹,有玄奘取经路上最翔实的历史记载,瓜州榆林窟和东千佛洞保存了六幅玄奘取经图,更是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孙悟空最早的原型,是全国保存玄奘取经图最多的县份,壁画“玄奘取经图”,比《西游记》成书早300多年,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的珍贵雕刻艺术品象牙佛,其文化内涵丰富,具有重要的历史考古价值和文物保存价值。众多文物遗迹构成了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瓜州玄奘文化,是华夏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瓜州历史文化最具特色的新亮点。
(三)红色经典的革命文化。解放战争时期,瓜州县是重要的革命战略要地,县内设有红西路军安西战役陈列馆、蘑菇台磨坊旧址、安西古城遗址、白墩子军防遗址、红柳园战役遗址、李卓然墓、安西县城战役遗址、红西路军安西战役纪念塔等红色资源,逐步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不断扩大党员干部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建设规模和影响力。等一批近现代革命史迹,都有强大的文化吸引力,凝聚着近代瓜州人民的心血和汗水,是红色旅游的理想阵地。
(四)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瓜州历史悠久,历史上,勤劳智慧、崇尚文明瓜州人民创造了大量民歌民谣、舞蹈杂技、工艺制作等民间艺术形式,成为瓜州文化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民族运动会、花儿会、皮影戏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风格独特,长盛不衰,至今绽放着绚丽的色彩。
(五)保存完好的自然资源。由于气候原因,使瓜州形成了西棉、南牧、东粮三大农业区域格局,享有“粮棉基地”和“瓜果之乡”的美誉,境内黄金矿藏和产量居全国第六位,是甘肃省重点产金区。已探明的有金、银、铜、铁、铝、铅、锌等40余种矿产品,总经济价值在7万亿元以上。境内盛产棉花、蜜瓜、小麦、葡萄,甘草,锁阳、苁蓉等,是“中国蜜瓜之乡”和“中国锁阳之乡”。
1.丰富的风力资源。瓜州素有“世界风库”之称,风能资源量大质优,风向稳定,风能密度高,年有效风能达5183小时,风能储量超过4000万千瓦,是全国风能储量最大的地区之一。同时,瓜州县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光照时间长,强度大,全年日照时数达3260小时,有效积温3582.9℃,位居全国前列,具备发展风电、光电产业的优越条件。2010年全县风电装机容量达到380万千瓦,风机塔筒生产能力达到1200套。“十二五”末风电装机达到960万千瓦。新型能源产业已成为引领瓜州经济发展的龙头。
2.优越的光热气候。全年日照总时数3360小时,大于等于10℃的积温3661.5℃,年均气温8.8℃,平均日较差16.1℃,年较差35.3℃,极端最高气温42.8℃,极端最低气温-29.1℃;年均降水量45.7MM,年蒸发量3140.6MM,年相对湿度39—41%,无霜期138--146天。
3.丰富的水利资源。瓜州县境内有两条源于祁连山的河流。一条是疏勒河,在安西境内流程242公里,流域面积1.28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3.89亿立米;另一条是榆林河,流程118公里,流域面积5494平方公里,年径流量0.55亿立米。此外还有露头泉水和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地面水年径流量4.44亿立米,可充分利用的3.7亿立米。地下水蕴藏量7.6亿立米,可开采量7570万立米。
4.富庶的矿产资源。境内已勘察探明的各类矿藏近30种,产地78处。金属矿藏有金、银、铜、铁、铅、锌等十多种,产地55处,地质储量达2413万吨以上,其中铅16万吨、锌8万吨、铁2000万吨、黄金20吨;非金属矿产有花岗石、大理石、白云石、石灰岩、萤石、磷矿、盐矿、重晶石、石墨、水晶石、冰洲石、芒硝等,产地23处,尤其花岗石资源分布广,地质储量超过10亿立方米,并以品种多、色泽好、块度大、石质坚硬、出材率高而闻名全国,极具开采价值。
5.富饶的农业资源。境内有可开发利用的宜农荒地资源281万亩,天然草场资源265万亩,其中优质草场面积42万亩。其它如林果资源、农产品资源、中药材资源、农业品牌资源,均适宜于规模发展,建立各类商品基地和加工企业。这里,畜牧业生产的潜力很大,“安西黄牛”在中国牛品种中,以抗性强、肉鲜美称为名优,“安西羊”以肉质鲜嫩、毛细绒长远销全国,是安西畜牧业的拳头产品。境内野生动植物资源尤为丰富,列为全国戈壁荒漠草地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有雪豹、金雕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26种。野生植物有甘草、锁阳、苁蓉等名优中药材,产量大,质量高,甘草、锁阳系列产品加工初具规模,前景诱人。
二、文化事业发展情况
近年,瓜州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打造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示范区”战略,紧紧围绕瓜州文化元素,大力挖掘张芝文化、玄奘文化、红色文化内涵, 全力实施以草圣故里文化产业园、玄奘纪念园、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自然文化生态园、红西路军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龙头的“四园一基地”建设。
(一)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繁荣。近年来,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成功地举办了“玄奘之路商学院戈壁挑战赛”、“戈壁音乐节”大型歌会、少数民族运动会、张芝书法艺术节等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大型文体活动,这些活动组织得力、运作良好、影响空前,已成为品牌文化项目,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玄奘之路商学院戈壁挑战赛实现了跨国界交流。
(二)优秀文学艺术作品不断涌现。2013年2月,瓜州县6部作品荣获酒泉市第一届社会科学奖、飞天文艺奖。一等奖2部《汉敦煌郡渊泉县城新考》、《锁阳城遗址形制及相关遗存初探》;二等奖2部《瓜州县志》、《酒泉市城乡一体化研究》;三等奖1部《生物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文艺奖1部《阳光下的菜摊子》。
(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近年来,瓜州县始终坚持把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投入。瓜州县城“三馆一广场”功能齐全、布局合理,文化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为广大居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娱乐条件。瓜州县文化馆综合活动楼内设卡拉OK厅、老艺人演唱厅、展览厅、舞蹈排练厅、台球室等“十室”,功能多、设施全,是全省两个国家一级文化馆之一,先后获得文化部群星奖和服务基层先进单位两个奖项。瓜州县博物馆大楼内设文物展厅、壁画展厅、书画展厅、工艺品展厅、锁阳系列产品展销厅等,结构配套合理,已被列入免费开放试点单位。引资2000多万元的桥湾博物馆建成开放,利用世行贷款新建的锁阳城博物馆即将开工。瓜州县图书馆内有借书室、成人阅览室、少儿借阅室、报刊资料室、工具资料室、采编室等,功能较为齐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建成。投资800余万元建成的渊泉文化广场和大型塑胶运动场,保证了各类大型文化活动的开展。基层文化网络健全,瓜州县除新建的5年移民乡外,其它8个乡镇、43个行政村全部建起了文化站和文化室,其中2个乡镇文化站被命名为全省示范乡镇文化站,6个乡镇文化站达到一类文化站标准,3个达到二类标准,31个村建起了示范村书库。这些文化设施,提升了瓜州县的城市文化品味。
(四)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建设在“十二五”时期加快瓜州科学发展、转型跨越,实现“五翻番一突破三提升”奋斗目标,打造世界风电之都、中国蜜瓜之乡、能源战略通道、西部文化重镇、陇上药材基地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人才是引领和支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为宝贵、最可持续和最具潜在优势的第一资源,是推动文化强县建设的第一要素,必须以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快人才优先发展,不断开创充满活力、人才辈出的文化人才工作新格局。为大力加强全县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近日县文体局组织专门力量,结合市县《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瓜州县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瓜州县“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等纲要文件,对“十二五文化人才发展规划”进行了再次修订完善。计划到2015年,瓜州县文化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000人,其中文化领域副高职称以上或高级经营管理人才达到50人;实现文化人才工作“十百千”目标,入选省、市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人数达到10名,重点培养200名优秀文化人才,培训5000名文化人才。使瓜州成为充满创新精神、创造活力、创作激情、创意思维的文化人才高地。
(五)农村文化活动日益丰富。近年来,瓜州县大力实施农村文化建设“三项工程”,进一步丰富了基层精神文化生活。是实施文化下乡服务“三农”工程。二是大力实施农村文化建设工程,采取制定扶持政策、城乡文明牵手共建、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等措施,加大基层文化建设力度。三是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瓜州县将农村文化建设与文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农村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全县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农村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的完善配套,使广大农民群众活动有场所,“充电”有去处。截至目前,全县共建成乡镇文化站15个,建筑面积均在300平方米以上,村、组文化室261个;建成73个“农家书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站, 29个行政村分别硬化了标准篮球场1块。
三、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及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近年来,瓜州县以建设西部文化重镇为目标,立足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着力建设了草圣故里文化产业园、玄奘纪念园、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红西路军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一批彰显“瓜州文化”底蕴的文化旅游项目,全力打造“张芝文化、玄奘文化、红色文化”三大文化旅游品牌。去年全县完成文化产业增加值8760万元,完成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1.08亿元。
为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瓜州县积极推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以项目建设带动文化产业集聚,以资源优势打造文化产业精品,以文化特色铸就文化产业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全力打造西部文化重镇。引资2000多万元的桥湾博物馆建成开放,利用世行贷款新建的锁阳城博物馆已开工建设,投资800余万元建成的渊泉文化广场和大型塑胶运动场,保证了各类大型文化活动的开展。投资3200万元的锁阳城遗址保护开发建设项目、投资5047万元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开发建设项目正在紧张建设;瓜州县数字影院、六馆三中心、瓜州书城、瓜州饮食文化街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正在进行招商引资,力争尽快开工建设。这些文化旅游项目的建设,提升了瓜州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品质和竞争实力。
瓜州县坚持以提升文化软实力为根本,着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群众文化活动载体,推进文艺精品创作,文化的社会服务功能不断完善。
公共文化设施日趋完善。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大力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去年,投资380万元,建筑面积达4000平米的全民健身综合馆投入使用,新建 “农家书屋”7个,实现了73个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的目标, 积极争取县财政“一事一议”奖补项目资金871万元,完成了19个村、7个组的文化室和文化广场建设。为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套了70余万元的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设备、音响设备、阅览书架、桌椅等办公用具,全面实施城乡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程建设,完成转换10000户,扩大了数字电视用户的有效覆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深化。
文化项目稳步推进。按照《酒泉市2012年文化产业建设项目责任单位、责任领导、包挂任务分解表》分配任务,涉及瓜州县的4个文化产业建设项目已全部启动。一是草圣故里文化产业园续建项目;二是瓜州玄奘取经博物馆建设项目;三是锁阳城遗址保护开发建设项目;四是瓜州县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开发建设项目。
文艺活动精彩纷呈。积极开展送文化下乡和“千台大戏送农村”活动,先后举办广场锅庄舞、健身舞培训班2期,培训骨干100多人。按照“月月有重点、周周有活动、次次有影响”的思路,形成以渊泉广场、新洲里广场为主体,“三馆一中心”活动阵地为基地,机关、乡镇、社区、街道、学校活动场所为补充的群众文化活动平台,吸引1000多名居民参加,每天晚上人流如织,舞动锅庄,成为该县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组织开展了“春歌福联送下乡”、“千台大戏送农村”等形式多样的送文化下乡、进企业活动。县文化馆创作的情景剧《风动.舞动》、群口快板《风电之都添锦绣》在 “千台大戏送农村”活动中演出受到广大干部、群众好评;结合春节、中秋节、国庆节等传统节日,大力开展送春联、象棋比赛、秦腔演唱、社火汇演等活动。2011年,全县共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 200余场次,美术书法展览2次,征集展览各类书画、摄影作品800余幅,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文艺创作硕果累累。结合庆祝建党90周年,组织创作人员开展了张芝奖书法大赛、“爱我中华,颂我瓜州”书法美术摄影展,展出优秀作品500余副;县内专业、业余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书法、绘画、舞蹈、文学作品多次在全国、省、市大赛和展览中获奖、入选。新创文艺剧(节)目4个,小品《借爹》荣获酒泉市第九届文艺精品“飞天奖”二等奖,新编小说《白雪花》获得“飞天奖”三等奖,短篇小说《风起时,你别走开》获《小说选刊》第二届全国小说笔会一等奖。编辑出版了《瓜州史话》、《瓜州石窟考古图录》、《瓜州考古46年文集》、《东千佛洞石窟临摹壁画画册》等文学书籍和画册,《瓜州颂歌》已经定稿,即将印刷出版。同时,注重充实文化人才队伍,为推动全县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存在问题与不足
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一是文化市场普遍存在经营分散、规模较小、层次低的问题,特别是核心层文化企业少,科技含量低,许多门类特别是科技含量高的门类大都处于空白。二是文化专业人才短缺,文化市场培育不健全。文化经营人才缺乏,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经纪人才和文艺创作人才特别是创意人才严重匮乏。市场发育不健全,开放程度不高,市场主体规模弱小,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和战略不明确,产业链不长,产业间的有机联结不密切,产业群体没有很好地形成,产品的规模优势也没有得到发挥。三是文化产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缺乏有实力的大企业或外资进入瓜州县经营文化产业。基层文化建设薄弱现象仍然存在,投入不足,设施简陋,人才缺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很不平衡,现有的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文化生活需求。
五、利用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设想
(一)找准特色定位,打造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瓜州县文化资源虽然丰富,但基础薄弱,人才匮乏,要想在文化产业的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就必须依托资源优势,找准自身定位,打造体现瓜州特色的“张芝文化、玄奘文化、红色文化”三大文化旅游品牌文化品牌,大力挖掘莫高窟的姊妹窟榆林窟的文化潜力。
(二)完善文化网络,建设一批标志性的文化设施。建立健全县、乡镇直至村的各级文化场所,形成布局合理、城乡协调、功能齐全的文化网络,形成全社会促进文化发展的大格局。同时,通过加大政府投资,逐步建设瓜州县图书馆、美术馆、群众文化馆等,真正建成一批与瓜州县建设现代化城市的发展目标相适应,有利于提高瓜州县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的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以增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辐射力、影响力和凝聚力。
(三)完善发展规划,大力培育和发展重点文化产业门类。根据瓜州县城市特色、资源优势、文化消费趋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新世纪城市发展规划,结合瓜州县文化品牌建设,完善《瓜州县“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会展演艺业、文体娱乐业等产业,加强对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推动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积极培育特色文化市场,大力发展文艺演出业,积极开展国内外文化交流,大力发展会展经济,促进瓜州县文化产业整体实力的提高和产业结构优化发展。
(四)深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出台扶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财政、土地、税收、工商、价格等优惠政策,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设立“文化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建立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元化、多渠道文化产业投入机制,逐步完善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大文化产业对外招商引资力度,把民营文化产业纳入文化产业发展的统一规划,积极鼓励兴办文化产业,逐步形成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的文化产业投入机制。
(五)繁荣文艺创作,大力支持兴办瓜州县特色的节庆活动。围绕瓜州县的文艺创作现状、特色文化资源和民风民俗,有针对性地举办丰富多彩的文艺创作评比活动,积极承办、协办、联办省级、国家级各类文艺比赛、演出、评奖等活动,深入开展旅游文化、民俗文化节庆活动和会展演艺节庆活动,推动地方文艺繁荣,使之成为城市文化发展的新亮点。
参考文献:
[1] 李忠文.瓜州县文化建设稳步推进
http://
第三篇:立足区域优势 发挥地方特色
立足区域优势发挥地方特色 加快农村中学音乐教材改革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材改革成为当前教育的一大热点、难点问题,教材改革势在必行,音乐教材改革也成为每位音乐老师面对的课题和挑战。以现行教材为主,进行适当的改革和补充,成为音乐教材改革的主要手段和方法,本文以现行音乐教材的应用现状和存在问题入手,以解决问题和提出方法为根本,立足区域优势,发挥地方特色,努力改进现行教材体系,大力开发校本课程,努力为农村音乐教育作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区域优势地方特色农村音乐教材改革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新课程改革的层层推进,教材改革也成为当前教育的一大热点、难点问题,不论是语数外还是音体美,都存在这样那样、或多或少的问题。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总会听到老师们关于教材的一些怨言和牢骚,说明现行教材与我们的教学实际还有一定的差距。作为美育教育中重要的学科之一----音乐,也存在着教材跨度大,适用性不大,连贯性不强等许多实际问题。虽然在2001年6月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学音乐课程标准》等许多纲领性文件,从课程体系、结构内容等方面对音乐教育改革提出了许多新的要
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老师都对教材的改革进行了各种
各样的尝试和研究,现就本人在农村中学音乐教材改革中发现的一些实际问题和具体做法作如下论述。
一、学校音乐教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现在各级学校使用的教材是湖南文艺出版社(湘教版)出版的教材。该套教材以主题为单元、以课程标准为核心,以审美培养为重点,内容涉及声乐、器乐、欣赏(器乐、戏剧、歌剧)等多个方面,体现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引导学生参与到音乐实践中,尊重个体差异的音乐体系和学习方法,体现了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这一功能。但音乐的地域性非常强、地方色彩明显、差异性较大,由于这些因素导致湘教版教材在各校实施起来感觉连贯性不强,大部分内容与生活实际贴合度不够,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兴趣不浓厚等问题,因此,如何进行教材改革成为许多音乐老师面临的重要问题,现就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作如下论述。
二、具体实施办法
(一)、立足教学实际,创新教材体系,加强对现行教材的改革与研究。在教学实际中,无论校外音乐资源还是校本课程资源,都应以现行使用教材为主。因此如何恰当合理的为现行音乐教材服务,加强对现行音乐教材的改革成为每位音乐老师教学改革的重头戏,为此我们在立足湘教版教材的基础上,立足教学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一些适当的改革和补充,使现行音乐教材
能够满足日常的教学。
(1):在歌曲教学中加入流行元素。在现行教材中,有好大一部分内容都是歌曲教学,每册大概二到三个单元,但歌曲教学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很显然这些内容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歌曲教学的需求,再加上有些歌曲专业性较强,地域特征明显,明显不能适应农村学校学生学习实际,针对这些问题,本人在教学实际中广泛听取学生意见,努力涉猎流行音乐中的精品,对所选内容分进行细致的甄别与删选,努力使所选内容主题突出,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有积极的作用。比如我们选择了一些主题鲜明、适宜传唱的流行歌曲进入课堂,丰富我们的歌曲教学内容,比如励志性歌曲《水手》,注重情感教育的《我的好兄弟》和《军中绿花》等内容,进行理想教育的《无名小路》、《精忠报国》等歌曲,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接受速度快,是对现行音乐教材歌曲教学的重要补充。
(2):在戏剧欣赏教学中加入地方特色。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长期的音乐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戏剧文化,但中国幅员辽阔,戏剧种类繁多,而学生戏剧基础较差,如何培养学生的戏剧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成为戏剧教学的关键。在各册梨园百花单元中,教材安排了好多豫剧、越剧、黄梅戏等内容,地处西部农村的学生对这些戏剧种类比较陌生,但对地方戏曲却非常熟悉,比如秦腔,陇剧、眉户剧及地方民间小调等,绝大部分学生对这些戏剧种类比较熟悉,每逢节庆日,学生都能欣赏到
一些民间剧团的戏剧表演,有些学生受父母影响还是著名的小演 员,在平时的一些演出中都能演过或者唱过这些戏剧和地方小调。因此在地方戏剧教学中学生能够较快的融入到戏剧所表达的情感中,对提升学生的戏剧欣赏水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在器乐欣赏教学中更换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水平。器乐教学无论对学生的审美水平提高还是对学生自信力和理解力的培养上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农村学生器乐基础差,理解能力有限,如何选择恰当的乐曲,在器乐欣赏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在八年级上册《八音和鸣》中,有一首教学内容是欣赏二胡独奏曲《江河水》,而江河水所表达的意境学生理解起来相对较难,如何选择让学生理解容易又符合单元主题的乐曲成为而教师教学的难点,我在教授本节内容时换成了相对容易,接近地气的二胡独奏曲《奔驰在千里草原》,相比而言,这首乐曲主题鲜明,旋律优美,律动感较强,地域特色明显,再加上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就有蒙古族生活的场景,学生对乐曲反映的内容都是日常见过或听过的,因此学生理解起乐曲内容来更加容易,也更有利于学生音乐欣赏水平的提高。
(二)、立足地域优势,注重地方特色,加快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随着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实施,旨在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情况,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使用性,因此开发校本课程不仅是教师教学实际的需要,也是国家大力提倡和实施的教育方
针政策。因此针对目前教材的不足,为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开 发校本课程成为新课改对老师提出的一个新的目标和要求。为此本人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努力的开发校本课程。编写出了两本校本课程,成为了现行教材有利的补充。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本人立足本地实际,采访了当地一些地方文艺骨干,县文化馆工作人员。以乡土文化为底蕴,以音乐课程标准为依据,以音乐教材为蓝本,以突出地方文化特色为目标,以提高学生音乐素养为目的。编写了《地方民间艺术赏析》和《爱国歌曲大家唱》两本校本课程。
总之,教材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和编写科学合理的教材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对学校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而且是学校体现自己办学特色,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重要体现,更是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表现,因此,作为新时代的音乐老师,我们要积极投身到音乐教材改革中,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加入到教材改革的大军中,为音乐教育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杨学虎:现任教于高台县第三中学,电话***邮寄地址:甘肃省高台县第三中学邮编:734300
第四篇:牡丹区文化旅游产业彰显地方特色
牡丹区文化旅游产业彰显地方特色
国色天香的牡丹,雍容华贵;包罗万象的面塑,活灵活现;赏牡丹、观黄河、游穆李等文化旅游项目蓬勃发展,充分彰显了牡丹区的地方特色。
近年来,该区紧紧围绕 “一城四乡一生态”的整体发展思路,制定“生态立区、工业强区、文化兴区、产业富区”的发展战略,依托优势资源,确立了以曹州牡丹园为依托,发展牡丹文化旅游;以中华始祖帝尧陵为依托,发展寻根祭祖旅游;以黄河生态建设为依托,发展黄河生态览胜旅游;以穆李村为依托,发展乡村风情旅游;以鲁南动漫影视基地和宇生动漫为依托,发展网络动漫产业的发展方向,文化旅游产业迅猛发展。
该区牡丹生态游览区、黄河文化旅游区、临济文化区、中华祖源区四大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推动快速发展。对曹州牡丹园按照5A级景区标准进行了提升改造,总投资超过2亿元,改造后新增面积600余亩,占地总面积已达到1800亩,品种1156多个,景点扩展到39个,2010年花期共接待游客180余万人次,创历史新高。计划总投资3亿元的山东炫乐城游乐园项目,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是集异国风情、园林艺术和游乐设施于一体的现代大型游乐园,已完成二十余项游乐设施的安装,并开始试营业。计划总投资1亿元的牡丹民俗一条街和计划投资6500万元的牡丹生态餐厅,均已完成规划设计和选址。计划投资5亿元的中华祖源文化产业园区,已完成雷泽文化园的规划设计,正在着手建设。计划总投资2.5亿元的黄河文化产业园区,已经建成黄河绿化带和黄河宾馆。穆李乡村文化风情园中的采摘园、垂钓园和面塑陈列馆等已建成开放,2700米的环园大堤已全部筑起,东穆李村仿古一条街建设项目已经实施,已竣工仿古楼7座。
牡丹区在推动重点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快速发展的同时,整合动漫游戏和印刷发行物流产业资源,促进产业均衡发展。菏泽宇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菏泽首家取得省 《广播电视节目经营许可证》的动漫原创企业。目前,三维动画《我的天娜》已在省市电视台播出,《魔法学园》和以菏泽旅游景点为取材背景的三维原创动画片 《牡丹仙子》、《月影侠客》等原创作品正积极创作中。投资1亿元的菏泽鲁南动漫影视传媒产业基地现已入住企业二十多家,主要进行游戏动漫创作、广告传媒、影视制作、建筑规划装饰三维设计及动漫影视人才培训等。同时,该区积极引导印刷企业向基地和园区集中,引导小企业走产业化分工程度高、科技含量高的路子,扶持壮大一批骨干企业,力争今年规模以上企业新增5家。
目前,牡丹生态游览区、黄河文化旅游区、临济文化区、中华祖源区四大景区驰名国内,形成了牡丹观赏、黄河游览、寻根祭祖、民俗风情、生态休闲、佛教文化等旅游品牌,已融入“好客山东”大旅游圈,形成“滨海观光-济南看泉-泰山览胜-曲阜怀古-菏泽赏花”的黄金旅游热线。
第五篇:地方特色文化是发展文化产业的突破口
地方特色文化是发展文化产业的突破口
重大、特色文化产业项目是发展文化产业的突破口。近年来,以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为切入点的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在各项政策措施的推动下获得了较快发展,山东省民间手工艺制作给当地农村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全省共有手工艺企业超过4000家,从业人员200万人,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四川羌绣在灾后重建中走出生产性保护新路,带动当地羌族群众致富和旅游产业发展。而今年相继启动的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两个重大文化产业工程,则是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宏观经济发展格局,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思路,适时推出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这两个项目都处于我国文化资源积淀丰厚的区域,涵盖面积大、人口多,具有连点成线的效果,对于推动我国西部乃至全国文化产业发展格局的改变具有重要意义。为推动动漫等新兴产业发展,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产业项目,出台了《动漫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和配套税收优惠政策,实施国家动漫精品工程,举办首届中国动漫艺术大展,极大地扩展了我国动漫产业的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