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教学资源 开发实用校本教材 彰显地方特色

时间:2019-05-13 10:18: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挖掘教学资源 开发实用校本教材 彰显地方特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挖掘教学资源 开发实用校本教材 彰显地方特色》。

第一篇:挖掘教学资源 开发实用校本教材 彰显地方特色

挖掘教学资源 开发实用校本教材 彰显地方特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要求:“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现行的中学各科教材,虽然不再象以前那样“大一统”的格局,但仍以国家、地方(主要是省级)二级的课程设置为主,校本教材的开发、使用还举步维艰,因而校本教材的开发、使用任重道远。

我们目前使用的各学科教材,最大的局限在于对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估计过高。不可否认,“新课改”后的教材通过一定的内容更新和引导学习方式的变化,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际的情况是,教材最少都是省级统一,内容不可能兼顾各地学情,很多内容与我们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去甚远。所以教学实际并不是像教材编者想象的那样乐观。如各学科的“综合性学习”,教材编者认为学生会非常喜欢非常投入的去做这些“综合性学习”,但由于很多内容的可操作性不强,学生无法开展或难以开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最终很难保证教学效果。

鉴于现行教材的的可操作性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局限,我们课题组(余庆县白泥中学“农村实用技术”课题研究小组)着眼于地方特色,挖掘地方特色教学资源,让学生热爱家乡及家乡传统文化,进而提升学习兴趣,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我们也希望这本“校本教材”能给多元文化并存的教材百花苑增添一道风景线。

我们的《农村实用技术》校本教材的开发主要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一、注重特色,挖掘并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地方文化,就是与特定区域相联系的文化,是一个地区的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既是整个社会主流文化的分支,又有别于主流文化。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指出校本就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而学校又须以学生为本。作为传承文化载体的学校,其校本教材就应以学生熟悉的地方文化为主要内容。这样学生在学习中知晓了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地方文化,就会激起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在搜集和整理过程中,注重对“余庆元素”的发掘。

如在搜集“斑鸠豆腐”资料的过程中,我们意外地发现了关于 “斑鸠豆腐”的动人传说。

相传远古洪荒时代,恶水淘天,历时之久,竟使地无生物,飞禽绝迹。当洪水退去,霞光初露之时,伴随着太阳的温暖,在云贵高原上有一种顽强的植物竟然率先萌发出了青翠的叶芽,而另一种濒临死亡的动物——斑鸠也终于有了救命的食物。它们围聚在这些灌木上采叶而食,筑巢而居。其

动人的鸣叫,似乎是在感谢上苍的垂怜。于是这种灌木便有了一个富有动态的名称——斑鸠树。这种树通常生长在海拔500—1000米的山上。每到春末夏初,小枝条上粉嫩的、绿得发亮的树叶,就会散发出一种通透而诱人的芬芳。那种清香味很独特,即使隔得很远也能闻到。

而用这种树的树叶制作而成的斑鸠豆腐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有一位美丽、勤劳、善良的姑娘,居住的村子闹饥荒,村民都上山挖野菜、找草根来充饥。有一天,她到很远很远的山里挖野菜,中午时刻,又饿又渴,来到小溪边,捧起清凉的溪水喝了个够,突然发现一只漂亮的梅花鹿在小溪的对岸吃斑鸠树叶,她想斑鸠叶小鹿能吃,我们人也应该能吃,如果可以吃,那该多好啊!正想着,听到有人在叫她,一看,对岸不知何时坐了个白胡子老爷爷,老爷爷告诉她,把斑鸠树叶做成豆腐,人就可以吃了。并告诉她制作方法,姑娘将制作方法铭记在心,隔岸拜谢老爷爷,等她抬起头时,老爷爷已经不见了。她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神仙在指点她。姑娘赶紧采了很多斑鸠叶,回到村里就用村边的井水按照老爷爷说的方法做成了斑鸠豆腐,大家都觉得这种豆腐清凉爽口,于是纷纷效仿,因而斑鸠豆腐也就流传下来。

而老百姓在生活中,也将自己制作斑鸠豆腐编成如下的歌诀:

五至九月叶采回,清水洗净放入盆;

开水烫浸要注意,水与鲜叶五比一;

筷子搅至糊糊状,挑起不滴正合适;

纱布过滤应小心,叶汁里面加灰水;

一斤灰水三斤叶,不多不少正要得;

搅拌注意要均一,冷却凝固如绿玉;

手摸不粘可加压,斑鸠豆腐人间奇。

生活的智慧在人民群众的歌谣当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人见斑鸠树,清香通体透。

斑鸠叶豆腐,吃了不想走。

这样的民谣,既展现了斑鸠豆腐的特点,更诠释了地方饮食文化魅力。再如,“霉豆腐”“清明粑”“姜卷萝卜”等特色食品,更是深深地烙上了“余庆元素”的印记;“毒饵站灭鼠法”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竹鼠的人工繁殖饲养技术”更是化腐朽为神奇。

富有文化内涵的风景,让人产生流连忘返之感;具有家乡特色的知识、技能,让学生顿感隽永深刻。

二、立足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习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固然需要教师去培养,学习积极性的激发需要教师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和较高的教学艺术,但教材内容的可操作性同样能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因此我们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方面,在校本教材内容的选择上下了一番功夫。

知识源自于实用。在我们的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现行教材中缺少初中学生能够接受、也乐于接受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内容。从培养学生的角度来说,从身边简单、熟悉的内容做起,更易于让学生接受和参与到教学中,更容易让学生找到成就感。因此,我们大胆地把具有典型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东西,如“斑鸠豆腐的制作”、“泡辣椒的制作”“姜卷萝卜的泡制”“红葡萄酒的制作”“绿豆粉的制作”“香辣霉豆腐的制作”“特色糟辣椒制作技术”等简单易学、操作性强的内容、搬进了教材、带进了课堂。

三、整合资源,彰显教学智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基础教育,除了要让学生在成长中获取更多学问和知识外,更应该让学生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具备最基本的生存能力。这些走向社会的学生,自身要发展,要能够很好的生存,要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就必须要有一定的综合素质和技能。这样,才能使自己较好地生存,才有可能谈对国家和社会作贡献。因此,从这个层面讲,在初中开设切合学生实际的,内容丰富多彩的《农村实用技术》课,是势在必行的。而作为专门从事教育的学校和任课教师来讲,其责任是重大的,其任务也是艰巨的。

我们的校本教材是对现行统一的《农村实用技术》教材缺失内容的弥补。根据农村学生特点,更是结合地方特色,将具有生活气息的技术、技巧与课本内容进行整合,将农村实用技术、现实生活中人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和地方特色有机的结合起来,编成一套规范的、较为完整的校本教材,作为教材内容的有效补充。

通过我县500余名师生近一年的实践,经师生问卷调查,反响强烈,95%的师生认为该教材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生存技能,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很有帮助。例如,张翔同学把学到的技能带回家运用到了生产实践中,他家制作泡辣椒可与我县特色食品——大乌江泡辣椒媲美,这一技能让他的家庭增加了收入,脱掉了贫困的帽子,走上了致富之路。

当然,再好的教材也只是静态的资源,只有经过教师的艺术处理,它才会变成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态资源。而从课程的角度说,也只有让教材成为学生学习的动态资源,教材才会真正呈现出“精彩”,教材及教学才会真正发挥其教育作用。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将这一课题深入、持久地研究下去,就能发掘出更多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内容来充实、完善这本校本教材,使其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贵州省农村初中“农村实用技术”课程建设与运用研究》课题组蔡华

第二篇:大力挖掘课程资源,努力开发校本课程

大力挖掘课程资源,努力开发校本课程

海南昌茂花园学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的之一,“改变课程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为了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确保国家、地方、学校的有效实施,在课程实验的一年多时间里,我校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大力挖掘和合理地利用校内课程资源,积极地开发校本课程,努力落实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目标,真正做到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了一批批符合时代要求的中小学生。

现就一年多来我校开发校本课程的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关于校本课程的提出

步入全球信息化、知识产业化、市场经济化的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对生产力的需求实际上是对先进生产者的需求。而先进生产者的塑造自然离不开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丰厚的文化底蕴的学校。作为教育的学校自然应在培养新型人才上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而学校在培养人才的手段上,很大程度取决于开设的课程。以往的课程往往由国家教育部统一开设,没有区域之分,更不可能考虑多校的实情,这样千人一面,培养出的人才往往缺乏独创精神,没有关注个性发展。

通过审时度势,认真分析,我们认为只有创办具有特色的学校,利用自身优势挖掘课程资源,开设符合校情的课程,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才能站稳脚跟。

昌茂花园学校是一所社区学校,相对来说,绝大多数学生家境比较宽裕,父母文化素质较高,对子女的渴望值也高。他们希望学校有先进的教学设施,过硬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学水准。在充分考虑到家长学生的前提下,我校在创办之初,就尝试着将英语作为学校的一大特色,从小学一年级起,每周开设两节英语课,并在每周按排两节课作为兴趣课。让学生自选课程,参加兴趣班的学习。实验证明,这种举措是完全正确的。这也为我校大力开发校本课程奠定了基础。

二、总体框架与目标的确立

校本课程的开发,组织与实施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设计的环节相当多,为了对校本课程准确的价值定位,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个整个过程中,始终遵循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的原则,不搞形式,不唱空调。

在确立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时,我们组织全校教师座谈会,讨论了“本校具有什么特色?”,“为把学校办成特色学校,你有什么点子?”“开设哪些课程最能符合学校校情和办学宗旨?”。通过集体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学校应本着“天道酬勤,育人为本”的办学宗旨,开设一些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安排的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同需要,一改变学生被动接收教育的现状。另外,课程安排学生能做到既有必修课,又有选修课。还应注意不另外加重家长负担。为了鼓励老师们的积极性,工作超量的校方要适当给予补贴。

在确立校本课程目标时,我们采取“先调查,再讨论,后定项”的方式。即每开设一门课程,都是先调查、摸底,虚心听取家长们的意见,了解社会上的需求,吸取兄弟学校的成功经验,再看老师有什么特长,要求老师展示自己的才华,然后由拟任课老师写出一份有关课程的培训方案,经校方审议,认为可行,才定项开课。

为了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管理,学校成立了以李汉昌校长为组长的课程开发领导小组,专门负责课程开发的审议、申报、立项、实施检查、督促、评估工作。

三、校本课程的实施

1、制定课程纲要

一经确定立项的课程,任课教师必须制定本课程纲要。本纲要必须包括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教学场地、教材选用、教具设备、教学课时、教学方法、评价手段等。

至今,学校已立项的课程有:小作家写作辅导、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辅导、声乐、合唱、手风琴、电子琴、钢琴、腰鼓、形体舞蹈、儿童舞蹈、国画、素描、儿童想象画、书法、手工制作、男篮、男子足球、国际象棋、武术、计算机操作、英语会话、剑桥少儿英语等22个科目的选修校本课程和信息技术,形体,一、二年级国际象棋,学前班起始的四个科目的必修校本课程。

更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还同武警总队教导大队联手成立了“少年警校”,经常利用节日组织学生学习军事知识,体验部队生活,参与军训。

2、班级的整合

为了确保选修课程的正常教学,每学期我校都对学生报项情况进行摸底。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开学初,将学校开设的兴趣班情况汇制成表格,内容包括序号、兴趣班名称、活动地点、辅导教师及简介,活动时间,注意事项等。为了避免出现个别班级爆满而某些班学员不足(少于5人)的现象,学生填报志愿时,须备选一个项目,以便人员的调整。调整后,组成的新班重新建立花名册和点名单,坚持每节课点名,以确保每位学生都有着落。(见附表1)

3、统一安排授课时间

为了保证教学的井然有序,学校对选修课程的授课时间作了统一的安排。低年级(一至三年级)定在每周四下午2、3节课;高年级(四至六年级)定在每周五下午第1、2节课。而对必修课则作为常规课纳入常规管理。其中信息技术课每周一节,国际象棋课(一、二年级必修)每周一节,形体课每周一节,以加强特色课程的教学力度。

4、教材的使用和编写

为了弥补教材的空缺,我校花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编写教材。由李自斌老师编写的《昌茂花园学校信息技术教材》(低段上下册),通过专家评审,已出版,投入使用。李娜老师编写的《昌茂花园学校形体教材》正在评审,即将投入使用。另外,大多数任课教师都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把教学内容融入到教案之中,按照学校要求,按课时写教学计划。可以说这些教案是教学的第一手资料,是实用的辅助教材,是现行统编教材的延伸,为学生拓展了知识领域。

四、本课程的教学评估

各门课程在其开发、实施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它的可行性和实效性。因此,在进行课程评价时,我们采用了即时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平时的抽样检查,对课程的既定目标,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作出即时评价,看其是否达到预期教学目的与要求,是否真正使学生学有所得。学习兴趣是否浓厚,还存在什么问题,从而对课程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完善。通过学期末的测查,看学生一学期来的收获。测查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如:成果、作品展览、汇报演出、小竞赛、小测验等,以次来展示学生的才华,同时也对任课教师的工作进行监督。为今后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更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每学期末,任课教师都要对所教课程进行一番科学的总结,包括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以次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五、取得的成绩

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方面已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其主要表现在:

(一)学生整体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二)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三)学生的学习状态精神面貌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四)得到了家长的认同,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我校由校本课程开发带动的教学成果捷报频至。

其中:集体获得的奖项有:

(1)2002年海口市小学生田劲运动会体育道德风尚奖;(2)海口市首届少年军校检阅阅兵分列式优秀单位;

(3)海口市椰岛杯“洁净海口、爱我家园”演讲比赛优秀组织奖,教师个人获得的奖项有20多个,学生个人获得的奖项有40余人。

六、尚待解决的问题

说实话,在开发校本课程方面,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缺乏专家指导,很大程度上受时间、人力所限,做得还很不完整,还没有形成一个体系,特别是评价方式和标准上,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在校本课程开发培训与技术资格认定制度上,我们还需要更健全。所以我们不能在刚取得的一点成绩面容就沾沾自喜,我们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也只是第一步。前面的道路还很长,我们应该不断努力。我们坚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脚踏实地,创造条件,发挥优势,昌茂学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管理上一定能走出一条辉煌之路。

第三篇:结合教材挖掘阅读资源

结合教材挖掘阅读资源

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内容虽然对浩瀚的文海来讲只是沧海一粟,然而一套成熟的教材是经过几代人努力,凝聚许多编者的血汗,它能较好反映人类优秀文化与先进思想。课外阅读可以依托课本,抓住课文这条主线引导学生读书。

1、结合课文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教材内容,向学生推荐主题相仿、相反或相关的内容,往往容易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如教《他从火里跑出来》前,指导学生读有关介绍诺贝尔的书籍、文章,使他们对总理有初步的了解,并在课内提供机会,让学生把课外学到的知识进行交流、介绍。教以科普为主的课文《我多大了》引导学生查找相关的科普知识资料。这样,通过查找资料,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将课文教学延伸到课外阅读,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增大了阅读量,增强了孩子们知识的储量。久而久之,通过这样系统的有目的的查资料式的课外阅读,学生的求知欲望不断得以激发,知识不断深化、系统,形成了各种知识链条,从而有效地提高阅读、写作能力。这样,课文的许多疑难问题在课前得到了解决,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培养了学生多方面获取信息的能力,还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激起他们更大的课外阅读热情。

2、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阅读原著。

引导学生把课内所学之法及时应用到课外阅读中,以求“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小学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堪称经典,学生非常喜欢。及时利用学生的这股热情与兴趣,结合课文介绍阅读原著,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学习《草船借箭》后,学生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佩服之至,这时老师乘机问: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诸葛亮更多有趣的故事呢?请你看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好不好?又如教过《田忌赛马》,建议学生阅读《史记》,以了解更多的经典历史故事。此时引导阅读,学生的热情高,而且还以课文为阶梯,化难为易,很容易在班级中形成阅读高潮,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阅读其他著作。

历代名家的文章自成体系,自成风格,而选入课文的均是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在教学这些作品的同时,我们要因势利导介绍作者背景、文章风格、其他作品的特点,引导他们读课外书。如学了课文《桂林山水》之后,老师推荐学生阅读《西湖风光》、《漓江游记》,可以使学生理解作者采用比较的方法,用西湖的水来衬托漓江的水之美,并不是西湖不美,西湖的美同样是写不完,道不尽,令人神往,令人遐想,只是写法上与《桂林山水》不同;而《漓江游记》则可以让学生对漓江两岸美丽的风光有一个完整的了解,激起学生对祖国山水的热爱和向往,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们就介绍安徒生及其他童话„„小学课文中的作者涵盖古今中外,如果以这条线索引导读书,那将非常有利地帮助学生理解祖国优秀文化和人类进步文化,对全面提高孩子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很大裨益。

结合课文读书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应当立足于课内,着眼于课外,以课内带课外,以课外促课内;以课内的“精”引出课外的“博”,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使学生的课外阅读不断扩展。

第四篇:挖掘乡土资源,开发爱国主义校本课程的研究

挖掘乡土资源,开发爱国主义校本课程的研究

一、课题的背景及现实意义

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广大青少年是教育的重点。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中去,特别是要发挥好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作用。教学中如果结合富有特色的乡土历史文化,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将爱国主义教育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必将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

那么,如何开有地方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呢?这给我们学校的老师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我们在学校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的基础上提出了“挖掘乡土资源 开发爱国主义校本课程的研究”的课题,意在以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为背景构建校本课程体系。我们认为利用乡土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至少有以下几个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充分利用乡土资源。

马站,原名“浮云”成“蒲门”。相传很久以前,蒲门原是一片汪洋,素有“沉东京,浮蒲门”之称。后来经过桑海沧田的变化,慢慢演化成现在的马站。苍南的马站,依山面海,多姿的地貌与特定的地理环境,赋予了马站特有的文化。在利用乡土资源进行教学方面,我们有充分的条件。如:蒲壮所城(国家级文保单位)是浙南明代抗倭重镇。有圆山仔烈士陵园。人物有明代抗倭英雄陈公道,解放战争时期浙南特委书记王国桢、农王张培农等英雄事迹,自然景观有“蒲江十景”、渔寮金沙滩等。从丰富的有着地方历史的真人真事入手,让学生在乡土资源实践活动中,主动探索、实践和体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激发了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乡土化的校本课程,把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各科教学相结合,拓展和扩充了国家课程,有利于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目前各学校统一的课程设置,难以反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特殊需要。从当地经济、文化特色,学校、教师、家长的实际出发,开发校本课程,有 1 利于凸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就马站而言,她三面环山一面靠海,由于地理的特殊原因,光靠学习别人的德育教育模式,已经适应不了符合当前我校德育教育发展的需求,更形成不了马站小学的办学特色,因此我们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使自己学校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三)、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结合乡土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深刻的主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利用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四)、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课程设计通常有课程专家来完成,教师只是课程的实施者。而开发校本课程,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设计者。校本课程开发赋予了教师一定的自主权,为教师提供了发挥创造性的空间。教师在课程开发的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已有研究的综述分析,以及本课题的初期研究成果、深化研究方向

(一)、国内外同类课题已有研究的综述分析

国外的爱国主义教育校本课程开发起步较早。各国教育管理体制的差异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等方面的各不相同,使校本课程开发各有特色。美国、意大利、波兰等国家,他们国家只是提供统一的课程标准,课程开发的主体在学校,学校的所有课程都可以称之为校本课程。近十年来,世界各国都在搞“德育投入”,而且都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其中一项最根本的重要内容。因此在美国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政府与学校都非常重视,美国不仅一贯对其国民,而且包括儿童在内,灌输爱国主义思想,尤其是采取多种形式不断强化。在美国,每逢一年一度的爱国节日庆典,并非只是狂欢热闹一番,而实为激发爱国主义热情的好时机。学校利用这种好时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政府担心青少年学生对自己国家的历史不了解,致使美国的精神遗产在不知不觉中消失,学校就千方百计利用各种节日从不同角度,提醒学 生不要忘记历史,热爱自己的祖国。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他们实施的成就教育。通过对历史材料的精心筛选形成符合学生的校本课程,并不把美国发迹史的全过程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教科书不论述评价美国的社会制度,而向学生灌输美国是一个伟大、强盛、民主、自由的国家。

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是非常广泛的,从历史到现实,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从自然风光到物产资源,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瑰宝。旨在让青少年了解自己的家乡,自己的祖国,让美国精神及爱国理念随之沁人心脾。

在国内,由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起步较晚。虽然各地各学校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但从形式上没有创新,学生只停留在课堂的教学体系中,而没有让学生真正走出课堂,参与社会的实践当中。近几年来,随着学校在课程决策方面自主权的增多,特别是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的决定》发布后,各地、各校根据《决定》提出的“建立新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精神,进行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和实验。较典型的有江苏锡山中学、上海七宝中学、杭州临平一小等学校。这些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内容、程度及评价等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在乡土资源的利用上,我们往往比较重视资源的知识性,而忽视实践性。如某些地区编制的《乡土教材》就是知识性的教材。如果只重视乡土资源的知识性,而忽视实践性,那就无法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样的知识性校本课程确实没有多少存在的价值。

(二)、本课题的初期研究成果、深化研究方向如下

乡土,是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乡土资源,就是指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名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它包括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这是狭义的理解。广义的乡土资源还包括学生所在学校的校园环境、师资状况、校风学风、学生特长以及学生的家庭环境、家长特长等。本课题所研究的乡土资源包括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三个方面。而校本,就是以学校为本位。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做出的关于课程开发的决定或所采取的课程开发活动方式,其立足点、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校自身,其核心在于强调以学校为课程开发的基地,以学校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决策依据,以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这是我们对本课题初期研究并总结出的经验。

本课题提出的“挖掘乡土资源 开发爱国主义校本课程的研究”,就是以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为背景构建校本课程体系为研究方向。本课题强调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进行课程的规划,方案的设计,活动的组织、辅导、评价与展示,使学生通过参观、访问、调查、搜集、讨论和游戏等诸多方式去进行活动,还给孩子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空间,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研究思路: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预期目标

1、构建以乡土资源为背景的爱国主义校本课程体系。

2、探索乡土化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3、使学生了解马站的文化历史,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4、通过课程的研究,形成一种校园文化,一种优良的校风、学风和教风,突出事实求是、从实际出发,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学校精神。这一目标蕴涵在学科教学、德育教学、学校管理及其师生的言谈举止中,从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二)、研究的内容及操作措施

1、课程规划的研究(1)课程目标规划

以乡土资源为背景的校本课程目标的规划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课程改革方针。在知识目标方面,重视体验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和跨学科知识;在能力目标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认知能力、计划能力、表现能力、管理能力、创造能力和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在情感目标方面,着重培育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责任心,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热爱家乡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具体的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地方资源,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综合运用思考问题,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尊重历史,尊重事实,敢于发表,乐于合作的精神;激发学生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规划各年段的校本课程目标。

低段(1-2年级):初步接触家乡、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常识;初步培养学生观察、质疑、探究的能力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初步获得参与探究的体验,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初步培育学生的热爱家乡的情感。

中段(3-4年级):初步了解家乡、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常识,初步了解家乡的地域风情和文化历史;培养学生观察、质疑、探究态度和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收集信息、分析和利用信息的方法;使学生获得参与探究体验,培育学生的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高段(5-6)年级:使学生感受家乡的地域风貌和文化历史,体验地方风情,使学生了解家乡的发展历史;初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地活动计划能力,社会调查能力;初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不断创新的进取精神,以及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人格,使学生关心社会历史现状,初步形成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2)课程内容规划

利用乡土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对内容进行规划。乡土资源包括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三个方面。本地区的社会资源包括三大块,即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社会发展;学校资源包括校园环境、教师特点、学生特长;家庭资源包括家长特长、家庭特点、家园环境等。这些内容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主题性的。教师既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规划不同的内容,又可对乡土资源进行改编、补充或拓展。

2、方案设计的研究

以乡土资源为背景的校本课程的方案有两类,即校本课程的总方案和教学案例。校本课程的总方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计划书,设计了校本课程的目标、结构、实施、评价等一系列的项目。要重视总方案的设计,并根据实际及时进行修正。完整的校本课程总方案包括:需要分析,总体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评价设想,保障措施,课时设置等内容。

教学案例是校本课程的个案,设计了具体的目标、内容、组织与辅导方式、评 价与展示方法等。要研究校本课程的案例的设计格式。案例格式一般包括以下项目:辅导教师、课程内容、课程类型、活动时间、活动对象、活动目标、课程安排、评价展示等。要根据教师实际和学生特点设计校本课程的案例,探索案例的设计模式。

3、组织与辅导的研究

在利用乡土资源开展的校本课程中,应尽量提供学生真实体验的机会,倡导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以实践性、综合化沙龙式、研究为基本的活动形式,根据教学的内容合理匹配辅导教师和教学媒体,灵活应变活动的组织结构和教学的场所,为达成校本课程的目标创设优良的学习环境。

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辅导方式。要积极探索辅导方式的多样性。

如:主题活动模式,就是通过围绕乡土资源中较重大的问题开展活动,达到各科知识的综合,按照问题的逻辑线索组织活动内容;综合活动模式,围绕一个乡土资源开展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提出各自的问题,学生围绕自己的问题开展探究活动;问题中心模式,围绕某个乡土资源进行讨论,提出问题后进行综合,选择一个内涵比较丰富有一定价值的主题,学生围绕这一主题去研究。

4、评价与展示的研究

以乡土教育资源为背景的校本课程,应重视课程评价和展示的方式的研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即教师、学生自己、同学、家长等共同参与评价;评价主体的互动性,即评价主体间进行双向的、多向的评价;评价内容的多元性,即以发展的眼光,从认知、行为等层面,多角度、多视点地分析评价;评价过程的动态性,即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使学生逐步感悟自身的发展,提高发展的欲望;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如表格统计式、谈话式、语言描述式、档案袋式、社会式等。

在评价的同时,积极探索成果的展示方式。可以通过竞赛、汇演、表演、报告会等形式及时地把学生丰富多彩的阶段性成果,也可以运用文本、多媒体、网络等途径展示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

(三)、研究方法

采用行动研究法。研究准备阶段运用文献法、调查法。结题阶段运用问卷法、测试法、调查法、行为观察等方法。

四、研究实施: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研究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1年2月——4月

1、收集、整理乡土资源,汇编成学习包。

2、查阅文献,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信息,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

3、调查分析学校内外情景,进行课题的可行性研究。

4、撰写课题实施方案,申报课题。

(二)实施阶段:2011年5月——2013年8月

1、开展实质性研究。根据研究方案开展各项研究。

2、完善校本课程总方案,设计校本课程案例,并组织实施。

3、对校本课程成果进行评价及展示活动。

4、及时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改进研究方案。

(三)结题阶段:2013年9月

收集课题研究的资料,汇编成册;总结课题成果,撰写课题报告,申请结题。人员分工

负责人:林新利。负责课题的总体设计,方案、报告的起草,课题的实施指导等工作。重点研究校本课程开发总方案的设计、研究内容及措施的确定及乡土资源学习材料的制作。

课题组组长:陈开恩(主持)

课题组副组长:林新利(执笔)、沈旭东(课题实施指导)、郭汗青(乡土资源学习材料的编写)

课题组成员:郭苏女、林 悦、华青华、陈 华、陈 苗、谢千红、李君誉、郭海明、游芳锦、尤燕燕、陈永力(已退休教师)。

五、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社会 自然 地理——依山傍海、风景秀丽、环境优美、交通便利。人文历史——历史悠久,文物、古迹、名人众多。学校——校园环境优美,文化浓厚。

师资状况——踏实好学、刻苦钻研,动手能力强。学生特点——为人朴实、学习努力,活动能力强。马站小学就坐落在马站片区的中心,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学校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学校有较先进的办学理念,民主的领导班子。专任教师67人,绝大多数家住农村,虽专业知识与城镇教师有一定差距,但工作踏实、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且有很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学校28个教学班,学生1400多人,都为农村孩子,虽然在学习自觉性、学习能力上与城镇孩子有一定差距,但为人朴实、学习努力,而且活动能力强。结合地方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还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鉴于此,对本马站丰富的人物资源与自然资源进行分析。

(一)、探寻历史渊源,接受文化熏陶

马站镇山川秀丽、气候宜人,素有“浙江小昆明”之称。

家乡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家乡蕴涵着许多得天独厚的资源,如“蒲江十景”中之岑山花井、十八孔奇、铁场瀑布和蒲江九九,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别有一番风致,令人叹为观止。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马站试验站,具有南国园林特色,终年树木茂盛,鸟语花香。座落在积谷岭脚的古遗迹张琴墓,矗立于园山仔巅的马站革命烈士陵园,分别被列为省级、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烈士陵园、下峰宫被列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蒲壮所城”是一座保存完整的明代抗倭防御体系,于1996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500多年前,来此搭寮垦荒的先辈取蒲叶编织为门而得名“蒲门”。为抵御倭寇侵扰,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首任千户总驻守夏积在龙山脚下主持修建蒲城城墙,3年后竣工,此地便改名为“蒲城”。正统八年(1443年),雾城“壮士所”并入后,合称“蒲壮所城”。

这一片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与朝气蓬勃的现代文明交融的土地,遍布着社会进步的足迹,都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我们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春游、秋游、爱国主义教育周等开展活动,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利用马站片区版图展示,使学生产生感性认识,再组织学生实地调查,让学生看着我们的过去与现在。活动中,可以让学生游览家乡美景,聆听陈老抗倭的英雄事迹,参观明城墙宏伟建筑,了解革命烈士的坚贞不屈。学生一定会被英雄们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感动。通过故土寻踪,陶冶了情操,又锻炼了意志,更激发了对大自然,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播下了爱家乡,爱祖国的种子。

(二)、建立教育基地,开展特色教育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但学生仅靠课堂上所学的有限知识是远远不够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品德课和爱国主义教育更是如此。“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在以人为本,以德为首,全面发展的今天,更应具有生活性、综合性、开放性、生成性和活动性的特点,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全面的课堂资源理念。我们早在1995年就把“浦壮所成”、陈老纪念馆、烈士陵园、下峰宫等作为“红色”教育基地;把有“蒲江十景”中之渔寮金沙滩、岑山花井、十八孔奇、铁场瀑布、蒲江九

九、笔架夕照和鹤峰积雪等资源作为“绿色”教育基地。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双色”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三)、挖掘特色资源,开展实践体验

环境教育是一门新兴的课程,环境教育的起点是生态和环境问题,落脚点却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问题,着眼点必然是人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的提高,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开拓性工作。2000年,我们就引领学生定期或不定期地在岑山花井、十八孔奇、铁场瀑布的“红领巾劳动实践基地”里,开展植小树、爱大树、保树木的活动,让学生走进“绿色的课堂”,增加动手实践机会,在活动中锻炼成长。学生用勤劳的双手编织优美的自然环境,又保护了马站的生态环境,学生美好童真的行为更呼唤人们爱护家乡的环境。我们还成立了马站小学“绿色小卫士”中队,通过“绿色小卫士”的实际行动,既提高少年儿童的环境意识并唤醒他们的生态伦理良知,从中学会了关心自然,关心社会和他人,学会了负责,学会了超越,养成了正确的审美意识并迸发出爱乡爱国的情感,增强了环保法律意识,这是学校的课堂无法学到的知识。

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积极合理地利用家乡的资源,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再整合教育教学和活动的方方面面,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激励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就能陶冶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鉴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我们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而且在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一定的优势。参考书目:

1、《谁来决定我们学校的课程——谈谈校本课程的开发》 北京大学出版社杨平、周广强、主编

2、《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崔允漷著

3、《开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团结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

4、《教育科研过程》新疆大学出版社杨章宏著

5、《校本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王斌华著

6、《利用乡土资源 开发校本课程课题研究方案》浙江嘉兴平湖市乍浦镇第一小学 屠园中执笔

第五篇:挖掘影城资源,开发特色校本课程系列谈重点

挖掘影城资源,开发特色校本课程系列谈

新桥镇中心小学

史德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可见,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在新时期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还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于是,我们在研究分析了学校、地方潜在的可待开发的资源,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一致认为把“象山影视城”作为校本课程开发资源,是非常符合本校实际和适合于学生学习需要的。集影视文化与旅游休闲于一体的象山影视城于2004年在我镇的大塘港畔建成以来,已先后在此拍摄了《神雕侠侣》、《杨家小将》、《碧血剑》、《封神榜》等电视剧,特别是作为《神雕侠侣》电视剧拍摄的主要基地,城中有气势恢弘的襄阳城、神秘莫测的活死人墓、秀丽幽雅的归云山庄、迷离奇幻的绝情谷等主要景点都风格独特,创意新颖,是引导学生进行职业体验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探究影视文化的一个优秀校本课程开发基地。

所以,我校本着“以人为本,以校为本”的思想,以“发展学生个性,创建学校特色”为宗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及个性发展的需求”为最终目标,充分挖掘象山影视城这优秀教育资源,来开发学校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我们越发觉得“象山影视城”所包含的校本课程内容非常丰富,从中也摸索出以下几个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系列:

一、职业体验系列

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教育这四大领域。而职业体验则是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这一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发校本课程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在职业体验中引领学生参与社会,体验他人;在职业体验中实现学生知识的运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职业体验中加强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我们想只有让孩子们在生活中一次次地去体验成功、体验失败、体验磨练、体验吃苦,才能激发他们奋斗拼搏的精神,锤炼他们的意志。这相对于校园里单一的学习活动,学生更渴望真正走到社会中去,在大千世界里找到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份更为真实的感受,面对着孩子的热情,我们又何不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呢?所以,我校就积极挖掘象山影视城的资源,开发了导游体验、记者体验、摄影体验、推销体验等多项职业体验的校本课程系列。下面择选导游体验和记者体验作一简介:

㈠导游体验

随着象山影视城的建成,《神雕侠侣》电视剧在全国的开播,象山影视城的影响力越来越广泛,更深远,有更多的游客慕名来象山影视城旅游——赏宋代古建筑艺术、探神雕之秘、领略金庸文化。当学生看了《今日象山》中,报道了“五·一”黄金周期间,到象山影视城旅游人数突破万人时,他们自发要求当一名影视城的小小导游,为游客导游象山影视城,服务家乡。我校就及时依据学生的需求,开设《影视城小导游》课程。这门课程开设就是本着学习导游身上所显示出来的精神品质和知识素养;注重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口语交际能力;同时进一步深化学生的实践体验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服务意识作为一以贯之的目标。提出课程开发的口号:“学导游素养品职业之德,扬影城雄姿导家乡之美;展自我风采走实践之路”。

在课程实施上,我们采取课内和课外、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形式。

首先,我们开设《小导游》课程,引导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小导游,学习导游的必要知识与技能,掌握导游的基本素质。以优秀导游身上的英勇事迹,来激发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组织学生学习“我是导游,先救游客”,23岁的湘潭导游文花枝先人后己的英勇事迹,交流讨论,谈体会、写读后感,从中来品味导游身上的职业道德。其次,在此基础上,在课外组织各类活动和竞赛,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会导游,懂得导游。像我们,组织的《神雕侠侣》襄阳风云榜、根据课文改写导游词等。

请进来,就是邀请专职导游来校助教。我们与县旅游局团总支搭架起“学导共建”,向学生讲授导游知识,介绍导游经历,把自己的导游感受告诉学生。同时,把影视城搬进校园,开辟校园影视城长廊,让小导游进行模拟解说。走出去,我们实施“三步走”战略:⑴ 跟随专职导游现场导游,懂得了在导游时语调、语气的处理,⑵ 进行模拟导游训练。“为自己同学导游”、“为自己老师导游”等形式,让学生逐渐增强导游的信心,掌握导游的技巧。努力做到“敢导游、能导游、会导游。” ⑶ 我们在不影响学生学习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节假日,走进影视城,为人导游。在导游实践中,学生自主找游客导游,自主与游客交流,自主处理和协调导游中出现的问题。导游后,请游客填写《导游实践反馈表》,让游客评价自己的导游情况,提出一些建议。导后返校,要求学生把自己在导游实践中的感受体验,做一交流,然后撰写导游实践体验习作。

㈡记者体验

记者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是多么令人羡慕,他们身背摄影器材可以出入许多地方,可以撰稿发表文章。我们就充分发挥记者在孩子们心目中的榜样作用,激发孩子们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主人翁精神。在走进象山影视城进行记者体验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记者这门职业,了解记者所需的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以及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懂得提问题的角度、方法与技巧,学会设计采访录;锻炼孩子们多种能力,培养孩子们关注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关注我们的生存环境,关注社会的意识,这是我们开设《影视城小记者》体验活动的目的。提出口号是:“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在课程实施上,我们先与影视城取得联系,在《影视城小记者》的课上,组织学生观看一些记者采访的纪实录像,了解采访的基本程序以及采访中使用的礼貌用语。确定采访的主题以及采访对象(可以是演员、可以是群众演员、可以是影视城工作人员、可以是商店经营者、也可以是游客等等),选择采访形式,作好分组,让学生自己制定采访计划。然后组织学生在课内进行交流,听取其他同学提出建议,并对采访计划进行修改。要求每个采访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并且在课内对每个分工进行培训指导。最后,引领采访小组成员,来到象山影视城进行采访活动,要求学生讲究文明礼貌,发扬小组合作及团结互助的精神,学会自我协调。采访工作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资料整理,并且对采访的结果进行汇报展示,展示的形式可以是编采访录集、谈采访后感、采访体验习作展等等。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对自己的采访活动进行自评,谈一谈自己在活动中感到最遗憾的地方,说一说自己怎样做会更好。同时结合教师对学生小组合作的评价,肯定他们的优点,同时要指出每个小组出现的不足,鼓励他们在今后的活动中要再接再厉!从而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自主地去体验交际,体验成功、体验失败、体验生活的磨练。

二、影视文化欣赏系列

象山影视城是全国最大的单体影视拍摄基地,先后拍摄了多部影视剧。我校就积极开辟《影视文化欣赏》课程,以此来开拓学生的视野,多角度激活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并提高各种能力。使学生在学生阶段汲取人文思想,培养人文精神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并用这些思想、精神、能力和习惯指导他们一生,鼓励他们一生。使学生对影视作品具有正确的鉴别能力和良好的欣赏习惯,初级的艺术鉴赏能力。将复杂、深奥的影视理论通俗化、明白化,深入浅出地进行影视文化启蒙教育,并通过观看影视作品、学习影视文化知识、影城体验等实践活动,让学生领悟影视文化的内质。

1、课堂感知:

(1)影视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讲授有关百年电影史、影视语言、影视现象等知识,为学生打开通往影视殿堂的大门。编制电影手抄报、剪贴报、墙报;开展电影知识竞赛、电影主题班会、辩论对抗赛;撰写电影观后感(影评)、电影故事续编等活动。

2、影城体验

同时,我校紧紧抓住象山影视城的特点:集影视文化与旅游休闲于一体。引领学生观看影城的影视文化区,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倾斜小屋”、“飞舞的鸟”、“三棱成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等的电影手段与技巧。引导学生探究,上网查询。也可以在影视剧中,通过替身演员的机会,体验影视的拍摄过程,感受影视人的酸甜苦辣。

3、影视赏析

⑴ 组织学生观看在象山影视城拍摄的电视剧。如:我们利用网络组织学生看《神雕侠侣》,引导学生去发现剧中的景色与实地景色的差异,了解影视制作的剪辑与选景的手法;同时,引导学生探究剧中的“细节”。如:《神雕侠侣》中“陆立鼎不顾自己亲生的女儿,将代表生的希望的“锦帕”给了程瑛;而程瑛又很懂事地将这锦帕撕开,一分为二,交给自己的表妹陆无双。”我们就抓住这个细节,对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那种“舍己为人”的思想,展开讨论。⑵ 选择优秀的电影作品,组织学生观看。特别是一些革命电影,传统教育电影等。如:我们组织学生观看抗日喜剧片《举起手来》,引导学生去发现导演在突现“全民抗日”、“全员抗日”思想时,所选取的各个角度、各个方面立体的表现手法。⑶ 指导撰写影评或观后感。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品质的基础上,根据他们对作品的理解、个性好恶去撰写自己的体会,观点不要求统一,让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让学生的喜怒哀乐都在观后感中体现。

三、探究实践系列

校本课程以贯彻学校的办学宗旨和促进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的充分协调、各有特色的发展为主要目标,以综合性信息和直接经验为主要内容,以学生自主参与的实际操作、评论创作、调查研究、问题探究和社会服务等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强调在校本开发时的实践性、探索性、综合性和学生的自主性。我们依据校本课程的特点,充分挖掘影城的优秀资源。在学生自愿,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原则下开发了一系列的探究实践课程。如:《影视城环保小卫士》、《影视城小调查员》、《影视城小研究员》等等,引导学生走进影视城,摸索出探究实践系列的课程开发的实施程序一般为:感受影城,产生问题;兴趣驱动,明确分工;质疑交流,完善方案;走进影城,探究实践;成果展示,多样评价。

㈠感受影城,产生问题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践的重中之重。我们一直认为:只有让学生进入到真实的环境中,去体验,去感受,才能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产生他们认为可研究的实践探究的问题。所以,我们把创设问题情景作为引发学生兴趣进而开展探究实践活动的首要环节。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融合象山影视城的真实情景,把学生带入真实的环境中,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和感受在影城中进行探究实践的快乐,引导学生在情境内发现情景外难以领略的东西,从而得出适合学生自身对象山影视城探究实践的主题。如:我们在带领学生走进影视城,让学生去观察影视城里的环保、卫生、破坏现象,引导学生谈感受,然后让学生自主地确定探究实践的主题。

㈡兴趣驱动,明确分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才能运用更好的方式进行探究实践。我们首先从探究实践后“美好”一面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如:假如通过我们的探究实践,象山影视城变的更“美”了,游客会怎么想?你又有何感想?其次,从“现实”层面来激发学生探究实践的欲望。如:假如你是一位外地的游客看到象山影视城的一些不文明现象、破坏现象,你又会有何感想?从正反两方面,来诱发学生开展探究实践的兴趣。这样,学生就会自主地去拟定探究实践的计划,探讨探究实践的策略,并分组明确各成员的分工。

㈢质疑交流,完善方案

这一过程既是一个相互交流的过程,又是学生探究实践准备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采用讨论交流的方式展开。小组或个人之间在交流探究实践方案的同时,总会对对方的探究实践策略提出不同甚至是相反的做法。通过这一交流过程,不仅完善了同学们初拟的探究实践方案,还会在这一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使学生对探究实践有更深的认识。

㈣走进影城,探究实践

学生探究实践的目标主要是知识的获取和整合,其宗旨之一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着重关注学生探究实践与影城实际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最大限度的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学生自身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㈤成果展示,多样评价

学生的探究实践的主题和探究实践的方法、方式的多样性,决定了探究实践成果也是多样性与差异性,所以,我们努力要求学生在成果的展示形式应更各种各样。可以是编写《探究实践记集》;可以是撰写《影视城环保卫生调查报告》;可以是活动剪影展,可以是写《保护影视城倡议书》等等。当然,在重视学生探究实践成果的同时,我们更注重对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提出评价的多元化,在具体的评价上,开展自我评价、老师评价、小组评价,在内容和方式上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把整个评价活动融入到整个活动的过程中,使之成为探究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

下载挖掘教学资源 开发实用校本教材 彰显地方特色word格式文档
下载挖掘教学资源 开发实用校本教材 彰显地方特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校本教材开发交流稿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校本教材开发与实践 交 流 稿 四川省绵阳职技术学校 唐云 目录: 一、 开发校本教材的起源 二、 校本教材开发与校本研修的关系 三、 校本教材的基本特征......

    校本教材开发管理制度(汇编)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管理制度 一、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制度 1、要结合学校实际。学校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是校本教材开发的基础,校本教材的开发要与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课......

    挖掘“校本”资源 把握作文教学脉搏修改

    挖掘“校本”资源 把握作文教学脉搏——三年级习作教学初探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是从一学段的字词句教学逐步过渡到由段到篇章的习作教学过程的启蒙、基础阶段,在小学习作教学......

    开发校本课程彰显学校特色

    开发校本课程彰显学校特色为增强新课程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体现学习办学的独特性,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本学期开始,教务处确定数学史话为校本课程。数学......

    历史教学的教材资源开发和利用

    历史教学的教材资源开发和利用摘要:教科书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所有教学资源的核心部分,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潜心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合理设计教学,对于提高课堂......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指南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指南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教育的成果。《基础教育课......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及实施方案

    城关乡初级中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的结构。开发校本课......

    整合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推进双语教育发展案例 立足实际,整合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石河子第五小学:陆杨 立足实际,整合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石河子第五小学:陆杨 一、案例背景 校本课程的开发已成为当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