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教学的教材资源开发和利用
历史教学的教材资源开发和利用
摘要:教科书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所有教学资源的核心部分,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潜心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合理设计教学,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将会起到很大作用。
关键词: 教材资源
课堂教学
教学实效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与发展,课堂教学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就历史学科而言,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其教学资源的丰富性,表现得尤为突出,翔实的文字史料、生动形象图片资料、再现历史的视频、音频资料、直观的实物资源等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眼花缭乱,异彩纷呈,增强了历史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方面,起到很大作用。但笔者认为,在众多的教学资源中,教科书依然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所有教学资源的核心部分。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在编写上,除课本正文外,还补充了许多史料、图片、动脑筋、活动探究等等相关内容,丰富了教材内容,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能潜心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合理设计教学,这对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将会起到很大作用。笔者总结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和方法,愿与各位同行相互切磋探讨。
一、课前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学生获得知识、扩大视野、丰富心理活动的最重要的动力。柏拉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情,兴趣是第一要素。有了兴趣,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充分发挥出来,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点燃思维的火花,开启思维的大门,让才能闪出光辉。新版历史教
材在结构和体例上发生了很大变化,每一课之前都有导言部分,其内容有的是文字描述,有的是图文结合,新颖、生动,其主旨是对每一课教学内容的简要概括和引导。在设计课前导入时如能合理利用导言部分,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大有裨益的。例如,在讲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时,教材导言部分,一幅“斐迪南大公遇刺”图生动直观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场景,一段故事性的文字叙述,悬念迭生,更增加了学生的兴趣,置身于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不禁急切地想知道,为什么奥匈帝国的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会遇刺?塞尔维亚和奥匈帝国有什么样的矛盾?而这件事又为什么会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等等这一系列问题,成为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点,将为本课的有效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对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课本资料,补充延伸,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生思想品质 首先,开启学生的历史思维,培养分析能力是历史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历史教学不仅要传授精要的基础知识,还要重视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思维方式、思维品质的养成。新教材在正文之外,还设计编排了许多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的楷体小字资料。这些补充的相关史料,一方面能充实说明正文大字的内容观点,或补充新的知识点,有时其内容,在数量上也超过了大字内容,一般不作要求;另一方面,课本中补充的大量史料,为教师节省了寻找资料的时间,也为教师在教材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提升了更大的空间,教师在教材的运用和处理上,如能合理地利用和挖掘,对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很有帮助的。以世界史上册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为例,在讲到电气时代到来一目时,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的基础上,采用问题式教学法,设置探究性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思考,提出了以下问题: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什么?电是如何被发现并被应用于生产领域的?这些问题在学生看过课本正文及小字资料后,都能找到相应答案,在此基础之上教
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提出问题:对比第一次工业革命,你能从中发现第二次工业革命有什么新的特点吗?两次工业革命有何不同?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在学生阅读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归纳、分析、综合,经过教师的适时引导,学生会逐渐认识到,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者多是熟练工人,科技含量小,而第二次工业革命从一开始,自然科学和工业生产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比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及其产生的巨大影响,从而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科学技术就是巨大的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通过对这段小字资料的挖掘利用,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学生在读懂教材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其次,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目前中学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目标。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对此,全国知名教育专家肖川也阐述了这样的观点:教学的效率固然是重要的,而更重要的是教学的灵魂。所谓教学的灵魂就是“我们为什么而教”。我们让学生“了解、理解、掌握、会(操作技能)”又究竟是为了什么。只有当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在切实帮助学生成为幸福人生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自由社会的建设者,我们的教育才有了正当的价值追求。这个问题的最高层级就是“我们究竟要为一个怎样的社会培养怎样的人”。由此可见,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而历史学科具有很强的借鉴性,在加强德育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教材的补充文字材料中还包括一些历史文献、名人名言、碑文、报刊中所选取的资料等,这些材料成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是非常有帮助的。同样还是在“人类迈入电气时代”这一课时,讲到“发明大王”爱迪生,教材补充了大段爱迪生的生平简介及电灯问世 3 的艰难历程,除此之外,教材中还用非常醒目的黑体字展示了爱迪生的一段名言:“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这些补充资料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极好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深入挖掘和利用,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要求学生结合自已的实际,找出爱迪生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从而使学生非常明确地认识到这位家喻户晓的“发明大王”,其巨大的成功更多的是靠勤奋钻研和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
三、课本插图,情境再现;以图说史,以图引思。
新教材中各种图片在教材中约占2/5的篇幅,“左图右史”是学习历史的一个基本方法。大量图示信号的输入,生动直观,对激活学生学习兴趣,促进积极思维,敏锐地感知历史,形成历史表象和进行情感教育等将产生积极作用。
首先,对于图片资料,教师充分利用其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刺激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例如,在讲到九年级世界史《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时,课本有这样一幅漫画:《垄断资本家控制下的美国参议院》,学生翻看这一课时,还没接触到课本正文内容,图中大腹便便的人物形象就足以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哑然失笑,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以这幅漫画为切入口,引导学生结合课本材料思考这幅漫画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自由地讨论并评价,启发学生思考并得出结论,引导学生以图说史,以图思史,用语言重建和再造历史现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理解知识和形成历史概念。
其次,教材中还有各种人物肖像、历史场面等图片,生动而具体地补充了教材的内容,科学地运用好这些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等方面的能力大有帮助。例如:世界史上册有两幅关于明治维新的插图,《明治初期的小学课堂》和《东京街头有了电灯》的插图,可以设计以下问题:(1)观察图片,明治初期的小学堂反映了日本哪方面的改革?教师的装束有何变化?黑板上写的是什么?(社会生活,文明开化)(2)东京街头为什么会有电灯?仔细观察,还有些什么变化?(经济方面改革,学习欧美,发展近代化工业)。通过这些问题的设计,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使学生能从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将学生的具体感知与想象思维紧密结合起来,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内容。
四、活动探究,补充延伸,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新教材中,除了基本知识外,还设置了一些“动脑筋”题和活动探究题。应该说这些思考题和活动探究题是课本知识的延伸,是弹性教学内容,源于教学基础和基本教学方法,又略高于基本的教学内容,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例如,在世界史上册讲到汽车的问世时,课本设计了这样一个动脑筋题:一种观点认为汽车的发明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便利,应该积极发展汽车工业;另一种观点认为汽车的大量使用带来了空气污染等诸多问题,应该停止发展汽车工业,你认他们谁说得对?你认为究竟应当怎么办?此问题的设置,是在学生充分感受到汽车问世给人类带来了巨大便利时设置的,结合现实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在矛盾中学会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启发学生积极想办法,出主意,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让“动脑筋”题成为激励学生开拓创新,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园地。
五、课题引领,画龙点睛,扩展标题,提升内涵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的编排,无论是中国史还是世界史,基本上是按照时间顺序,按不同的学习主题循序渐进地进行,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不同的单元主题、课题、小标题,对于学生整理基础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是很有帮助的。如世界史上册第六单元的学习主题为――无产阶级的斗争和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在学习小结本单元时,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是无产阶级的斗争――英国的宪章运动、巴黎公社;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的表现就是美国的南北战争和俄国、日本的改革,使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点有非常清晰的认识,能够对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构建一个完
整的知识网络。同样,在每一课教学中也要充分利用好每一课的标题及小标题,如,世界史上册“第15课血腥的资本积累”一课,本课第一个小标题是罪恶的“三角贸易”--贩卖黑奴,第二个小标题是“日不落帝国”在印度――殖民掠夺,在小结本课时,引导学生归纳,早期资本主义国家资本积累的主要方式就是黑奴贸易和殖民掠夺,从中可以看到早期资本积累的“血腥性质――残酷、贪婪。通过对课题及小标题的解读,使学生理解本课的学习主题,提升了学生思想内涵。
综上所述,教材是各种教学资源的核心,是开展教学的主要依据。因此,在教学中决不能抛弃教材,也不照本宣科地教教材,而是要深入挖掘教材资源,对教材中的各类信息灵活处理和巧妙地运用,结合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静态教材为自己的“活”教材,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升学生素质,进一步优化中学历史教学。
第二篇: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着重要意义,而在课堂教学中由学生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可以超越教师的思维,就更显珍贵。因此教师一方面利用教材资源,精心设计,促成智慧的火花;另一方面要善于捕捉、放大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瞬间,一旦发现学生有什么奇思妙想,我们要有教学资源意识,认识到这种课堂上生成资源的宝贵,并有效地加以利用,让学生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增强实践和创新的能力。课堂教学中,到处都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奇思妙想,甚至是胡思乱想中;在顺水推舟中,甚至是逆水行舟中;在锦上添花,甚至是画蛇添足中……只要蕴含着闪光点、生长点、转折点、链接点,哪怕是微乎其微,教师就可挖掘、开发、引伸、利用,见机行事,不断优化教学。
例如:“千克的认识”教学
生:老师,我看我妈买蔬菜、水果时,总是讲买了几斤,斤就是千克吗?
师:这位同学真善于开动脑筋,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这么好的问题。因为我们所生活的区域,都习惯用“斤”作计量单位,因此,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很难听到“千克”这个计量单位。其实,“千克”是国家法定的计量单位,而“斤”是日常生活中我们中国习惯使用的计量单位,同学们有谁知道“千克”与“斤”的关系吗?……
在教学过程中,尽管要学生“掂一掂”、“称一称”去感知1千克物体有多重,但学生还是觉得抽象。当把“千克”与他们生活中很熟悉的计量单位“斤”联系起来时,再要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1千克物体大约有多少,学生就争先恐后地回答。
生:16个鸡蛋大约1千克,8个苹果大约1千克……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正是积极捕捉信了学生的这一意外,充分用了这一教学资源,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知识,而且还弥补了教师教学中的漏洞和不足,教学也因此才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第三篇: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历史课程资源
有物质的(课本、等)和人力的资源两类(老师、学生、家长只要经过历史的人)
二、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必要性
物质的资源
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教材是其它资源的基础
可以开发别的资源再结合雨果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评价就可以全面认识了 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的庐山谈话可以与
可以与九一八事变时的不抵抗相联系与共产党的政策相联系
家庭成员经历过很多历史事件,另外如讲书法,家长有专业的,另外还有家谱还有别的文物等
要引导
要辨别其真实性
要筛选
人力资源
第四篇:(县)浅谈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浅析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濉溪县五沟中心学校李平
内容题要:历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是历史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性条件,对完成历史教育的使命,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全面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它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它们往往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并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有着重要意义。
历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根据这个概念,我们可以看的出来,历史课程资源是丰富多彩的,在日常生活中是无所不在,无时不有。那么,究竟如何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对几种常用课程资源的看法和认识。
一、历史教科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议
历史教科书是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是进行历史课程活动的基础。教学中首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就开发的基本途径而言,我个人认为以下两条应当具有普遍意义。
(一)充分用好教科书所提供的资源
用好教科书所提供的各类资源,是开发和利用历史教科书的重要途径。各版教科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选用了丰富多彩的历史资源。除了正文的文字叙述,还有精心选择的地图、文物或历史遗迹照片等,并设计有“想一想”、“比一比”、“材料阅读”、“自我测评”、“活动建议”等栏目,不少栏目都提供了值得重视的历史资料。因此,历史教师不但要重视正文中的文字叙述,还应高度重视编者在其他栏目中所提供的史料。
比如我在教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一课时,教材安排了“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和“社会经济繁荣”三目,前两目实际上是交待了“盛唐气象”的成因,第三目则是从农业、手工业、人口、疆域等角度较为具体地介绍了“盛唐气象”的表现。如何让学生较好地掌握唐朝的疆域?教材配置了《唐疆域图》,并在正文中介绍了唐朝的疆域四至。我先让学生看了《唐疆域图》后,然后让同学们找出七(上)中的《秦朝疆域图》和《西汉疆域图》,并让大家用彩笔在三幅疆域图上分别描出疆界线,比一比三朝的疆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让学生之间互相讨论。通过学生的画一画、比一比、议一议的办法,将不同章节中的三幅疆域图联系在一起,既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更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学习判读历史地图的方法。这样较充分地利用了历史教科书所提供的资源,教学效果自然比较理想。
(二)重新整合教科书资源
重新整合教科书资源主要是指对教科书的内容或顺序安排进行调整,这是每位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整合,整合的依据是什么。
重新整合可以只是对教科书内容顺序的调整。我在执教北师大版八年级(下)
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时是这样做的。“伟大的历史转折”这一课共有三目“改革开放的春雷”、“在希望的田野上”和“对外开放的窗口”。课文结构是总---分---分,第一目介绍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在这次会议上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第二目介绍了农村的改革,第三目介绍了对外开放,这一课在整本教材中的位置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量也很多,我在教学时把第14课“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第二目“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拎出来,放在这一课中讲解。而本课中的第三目再用一课时讲解。
为什么做这样的调整呢?因为这样调整后,学生的思路很清晰,先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在这次会上我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接着就是讲解对内的改革,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也就是第二目“在希望的田野上”、然后是讲城市的改革,就是第14课的第二目“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样的思路学生会很清晰,不至于摸不着头脑。讲完对内改革以后,就是对外开放了,再利用一课时讲解对外开放,即本课的第三目“对外开放的窗口”。事实证明,这样的调整学生易于接受新知,教学内容衔接紧密。
二、历史教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历史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教学实践证明,教师不仅决定了各类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其本身就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条件资源。历史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教学的效果,历史教师资源在历史教学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一)增强亲和力,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客观上讲,师生之间是有一定的心理距离的,如果能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不仅可以营造和谐的师生氛围,还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历史。认识到这一点,每接一个新班,在上第一节历史课时,我都会花十几、二十几分钟和学生“套近乎”。比如我会问他们“你们想象中的历史老师是什么样?”“你们认为我们的历史课应该怎么上?”等等一系列这样的问题。问题一提出,学生们立马就情绪高涨,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从而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历史的热情。
(二)促成体验,帮助达成主要的教学目标
主要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是课堂教学必须高度关注的,开发与利用好教师资源是提高达成度的有效途径之一。我在教学“对外开放的窗口”这一目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感受改革开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我用多媒体播放了几张我自己家的照片,“低矮的草房”、“简陋的摆设”、“明亮的瓦房”、“三居室精装修的楼房”、“汽车”。通过这几张照片,让学生深切体会改革开放后我们生活的变化,从而更加理解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我们实行改革开放这一政策的正确性。通过对教师自身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对预定教学目标的达成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议
学生资源也是重要的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好学生资源,不但可以打破唯教材为本的陈旧观念,丰富教学内容与手段,而且可以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促进学生有效参与教学过程,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利用学生的兴趣、特长或知识储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讲故事、演课本剧(角色扮演)、展示研究性学习成果、分组讨论、历史知识竞赛等。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是利用了学生的兴趣、特长或知识储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下面是我在教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下)“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一课中的教学片断。
师:我们班是否有对抗美援朝战争很感兴趣、比较熟悉的同学?
生:有,王涛。
师:是吗?(面向王涛)你能讲讲吗?比如朝鲜战争中的一个事件。王:行,我就讲讲“上甘岭战役”吧。(略)
师:很好,你讲的绘声绘色,很精彩,那么,你对志愿军在上甘岭战役中的表现是如何理解的?
王:在这场极为艰苦的战役中,以黄继光、邱少云为代表的志愿军将士依托以坑道为骨干的坚固防御阵地,英勇顽强地抗击敌人的一次次进攻,用生命和血肉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防御作战的成功范例,其事迹可歌可泣,永载史册!
生:鼓掌。
在学习战争、历史人物、文化艺术与社会生活等内容时,学生们常常具有教师所不具备的优势,如果能给学生以适当的时空,让他们有机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挑战其思维与表达能力。
(二)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发的疑问,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我们历史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有时教师预设的问题学生会很容易的就解答出来,反而学生还生发出很多让教师措手不及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教师该怎么办呢?有些老师会说“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讨论好吗?”以此搪塞过去,但这样很可能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与质疑的勇气。我们应勇敢、真诚的面对学生生发的问题,甚至有时可以改变原来的教学设计。只有这样的教学过程才是对学生个体的尊重,学生实际上已成为课程的开发者,是真正的学习主体。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地历史教学。因为它符合中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特点,有利于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理解与掌握历史知识,也有利于学生特长或能力的培养,最终有利于促成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参考文献:
《九年义务制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姚锦祥编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
第五篇:浅谈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浅谈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国家教育改革实施纲要》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内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校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逐步引起教育界的重视。历史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是历史新课程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对历史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那么,究竟如何开发利用历史课程资源为历史教学服务,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历史教科书是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内容。目前,我国初中历史教材有川教版、北师大版、人教版、苏教版、岳麓版等,我校根据本地区的特点,选择了川教版的历史教材。新教材为了改变以前的教材“繁、难、偏、旧”,过于突出历史学科完整性的缺点,不再按朝代更迭的顺序完整的记述历史,而是选取重要的朝代进行记述,看起来历史知识是割裂的。特别是每册教材文化史,全部集中在最后一个单元,政治、经济与文化分割开来。这就给用惯了旧教材的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学习习惯,大胆地创造性地活用教材。根据自己设计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兴趣适当地删减或补充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对教材的处理上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浅出,把教科书由“厚”变“薄”;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着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二、历史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
历史是指人类社会过去的时间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这就决定了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人文学科。它要求历史教师具有专业的学科知识和广博的背景知识。因此,历史教师素养的高低决定着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程度。但由于历史教材的变化不大,很多历史教师习惯吃“老本”,一本教学设计用了两届、三届甚至更长,忽视知识的更新,学生的变化以及自身素养的提高。如果一位历史教师知识渊博,通晓古今中外,这样的老师一定会赢得学生的敬佩,对学生的历史学习会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历史教师应不断充实自己,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钻研教育理论,丰富文化内涵,全面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
三、学校图书馆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很多学校都建立了藏书丰富的图书馆、阅览室(包括电子阅览室)。通常,历史类书籍在学校图书馆藏书中占有重要部分,包括通俗历史读物、中学生历史刊物、历史文物图册、历史地图、历史图表、历史小说、科学技术史、文学艺术史、考古和旅游等方面的读物。这些书籍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和学生利用好这些资源,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教材中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对提高历史课堂效益具有积极地作用。